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105-02
一、理论背景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巨大的发展前景,使得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模式的研究日渐成为热点。综合前人对乡村旅游模式的研究,我们提出,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必须要从4个子模式即管理模式、产品发展模式、资源开发模式、营销模式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整合,形成运作体系。在这里,我们只针对乡村旅游类型中的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研究。景区依托型主要是指著名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依托这些名胜景观带动其旅游发展,其客源市场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观光客,特点是初游率高、重游率低,不易形成忠诚客户群,是典型的观光旅游。下面以杭州桐庐的乡村旅游为景观依托型乡村旅游的代表进行实践研究。
二、杭州桐庐乡村旅游满意度研究
(一)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的方法是人员现场发放问卷采样。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3 000份问卷,回收2 995份,有效问卷2 989份,问卷回收率为99.83%,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9.79%。问卷发放地点包括瑶琳仙境、严子陵钓台、大奇山等主要景区人流密集点、县城人流密集的广场、百货商场及超市等地,调查对象包括外地游客、外来人员、本地游客、学生等。然后,将采样数据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所需的统计结果,在问卷统计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总体满意度的主因子。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确定游客满意度市场细分变量,并以此构建虚变量,对总体满意度进行多元回归,通过对回归系数的比较分析判别不同细分市场的满意度差异。
1.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笔者对7个游客服务满意度评价变量(景区服务、导游服务、餐饮服务、住宿服务、休闲娱乐、购物及其他)进行缩减,KMO值为0.900,并通过球形检验(p
2.游客满意度细分变量的确定
为了判别总体满意度评价差异的旅游行为变量(见表1),以满意度作为因变量,以游客旅游行为变量作为因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旅游行为变量中旅游次数和旅游花费的不同因子水平上旅游者的总体满意度差异显著。因此,把旅游次数和旅游花费作为满意度细分变量。
3.基于旅游者行为变量的满意度模型的构建
首先进行虚拟变量确定,采用虚拟自变量回归分析法逐一对每个因子进行分析。
根据对主成分分析法所得的景区服务(x1)的得分值,1~2次为constant ,500~999元为constant即参照组,以3~4次(x2)、5次以上(x3)、500元以下(x4)、1 000~14 99(x5)、1 500元以上(x6)为虚拟变量,构建2个虚拟多元回归方程:Y=1.107+0.468x1+0.141x2-0.238x3
Y=1.068+0.452x1+0.186x4+0.289x5-0.131x6
(二)研究结论
以上两个回归方程表示游客对桐庐总体评价较好,平均满意度高于1。从游客行为方面看,游客旅游1~2次满意度最高。花费在500~999元满意度最高。1~2次平均满意度为1.12比3~4次、5次分别高出0.98、0.88。500~999元平均满意度为1.07比500元以下、1 000~1 499元、1 500元以上高出0.88、0.78、0.94。
三、杭州桐庐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知,桐庐的核心吸引力表现为景区要素,游客的满意度主要是来自景区服务质量。游客初游率较高,重游率较低,游客随着时间延长满意度有所下降。为了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增加游客满意度,提高重游率,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针对其核心吸引力即景区要素,以4个子模式即管理模式、产品发展模式、资源开发模式、营销模式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整合,形成运作体系。这里管理模式主要采用双头鹰式管理模式。双头鹰式管理模式是指一头看政府、一头看市场,一头看国内的乡村管理文化、一头看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有利于取长补短。桐庐的乡村旅游也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但随着外部市场机制发育的不断完善,乡村各种专业组织形成规模时,就要逐步采用市场参与,间接调节,取代部分政府职能的模式。目前,桐庐的乡村旅游仍是一个过路市场。游客在此停留的时间很短,旅游花费也较低,要想增加驻留天数,提高重游率,就要在产品发展和资源开发模式中改进桐庐乡村旅游项目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布局分散、产品单一雷同、资源利用保护与旅游开发不协调的缺点。实行产品多样化发展,形成以丰富的山水景观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开发出囊括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大要素的旅游产品。围绕山水主题可以形成农家生活体验、户外拓展、乡村田园风情等乡村旅游系列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市场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以及凝成一条龙或一体化的乡村旅游生产和服务,从而必将推动桐庐旅游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要加强景区间的联动合作,发展深度旅游,注重生态保护,向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转型。在营销方面,桐庐没有形成整体营销网络,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与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附近的知名景区(点)联系不密切,致使乡村旅游营销乏力,因此,桐庐的营销模式应该借助网络进行推广。比如2010年刚刚开始的新型旅游营销方式――秒杀、团购,很适合运作不成熟有待发展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各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已经逐步开始了对旅游产品推出秒杀、团购牌来吸引游客。桐庐可以与各大电子商务平合实行秒杀营销手段,借此推广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在进行营销时一定要注意信息准确透明,对活动参与流程把控严格,注意细节设计和危机预防。
参考文献:
[1] 唐代剑.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2(3).
[2] 周绍健.浅析农业旅游中文化内涵的地位及创新[J].北方经济,2007,(5):25-26.
[3] 余向洋,沙润,胡善风,程.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以屯溪老街为例[J].消费经济,2008,(4).
[4]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分析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5-6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rural tourism depending on the scenic spot
――Taking the rural tourism of the Tonglu county,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Xin-yan
(Tour and city management college,Zhejia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关键词] 区位; 重庆市; 乡村旅游; 开发模式; 创新; 景区带动型
1 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相对于国内发展较早的其他省市相比,重庆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区别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1],即农业旅游,而且基本上是以农业产业为主的乡村旅游。重庆市的乡村旅游是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了规模。2006年,重庆市共有旅游农业景点5315个,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9.3亿元,从业人员3.5万人[2]。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1] 重庆市的乡村旅游随着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并逐渐出现了一些固有的产品类型,例如:农家乐型产品、高科技农业园型产品、农园观光型产品、农村民俗文化型、渔业生态养殖型。与此同时,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集中在产品文化内涵低、市场形象不突出、产品经济效益不显著、乡村旅游各模式发展不平衡等。
由此可见,选择适宜于自身区位条件的旅游开发模式发展旅游,乡村旅游才能够实现和谐健康发展。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地域广,不同区域由于区位不同导致经济、市场认知、客源市场都有所不同,过去那种把一个或几个开发模式固定地运用在重庆这个大区域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是欠妥的。因此可以根据区位不同,把重庆市划分为主城、近郊地区和远郊地区三大区位,提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
2 基于区位角度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1 适合主城的模式――城市依托型模式为主,其它模式并存
在不同历史阶段,城区范围随着交通的便利也在发生变化。过去,重庆的主城区是核心六区,即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区。随着交通的畅通、市民的意识形态和各个区域基础建设的完善,主城区范围大大扩展了。目前,主城区共有九区,即除了以上六区以外,加上北碚区、渝北区和巴南区。
2.1.1 适合主城的城市依托型模式
主城区经济条件发达,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捷,市民长期生活在繁忙的工作环境和嘈杂的生活环境中,渴望暂时逃避较大的压力,又不想车马颠簸,因此,市民需要就近选择一个地方休闲放松,回归田园,回归自然,这个地方就是“飞地”。 飞地是一种人文地理概念,原意是指在某个国家境内有一块属于他国的领土[3],本文中的“飞地”是指重庆主城境内存在的一块乡村地域。重庆主城区的乡村旅游很多都是在“飞地”上发展起来的,比如南岸区南山片区、渝北区铁山坪片区、北碚区静观镇。这种在城市中或者周边的乡村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乡村性景观而开发的乡村旅游模式就是城市依托型模式。
城市依托型模式的主要目标市场是城市居民,尤其是各地区的主城区居民。其主要表现形式,就全国而言,是“农家乐”和“渔家乐”,比如东北三省和广东省等;就重庆而言,典型代表是“农家乐”。农家乐具有区别于都市喧嚣的相对宁静、归回田园的放松等特点,其客源市场相对固定,容易形成忠实顾客,而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重庆主城区的许多农家乐由于地处主城区,交通便捷,收费合理从而吸引了大量主城游客。比如南岸区“飞地”――南山片区的农家乐,数目已达265家,最大餐饮接待量为60000人/天,最大住宿接待量为19000人/天,可同时接待19000人的会议(数据来源于《南岸区乡村旅游概况》,内部资料)。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扩大规模,尝试着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中档和中高档的餐饮、住宿、康乐、商务等服务,并提供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休闲旅游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规模大小和产品种类,都必须保持乡村旅游的“农”味,让游客真正体验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2.1.2 适合主城的其它模式
当然,城市依托型模式开发出来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是主城区居民唯一的选择。游客除了回归田园、放松身心的需求外,还会有其它的需求。当某一些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时,就可以通过其他开发模式在乡村旅游中的运用来满足。比如,游客想要通过短暂的旅游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接触新鲜事物,尤其是对自己平时接触不到的农业知识非常感兴趣,那么,可以运用高科技农业园模式;游客想要放松休闲同时顺便游览名胜景区,那么,可以运用景区带动型模式;游客想要让自己的孩子进行勤劳体验,那么,可以运用农村体验型模式,等等。
2.2 近郊地区――高科技农业园模式和景区带动型模式
本文所指的近郊主要是重庆中心市区周边适合一日游范围的区域。随着重庆交通的便捷和自驾游的火爆,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可以成为一日游的区域,但考虑到自驾游毕竟是少数人的出游方式,因此还是以重庆市传统近郊区、郊县为主,它们分别是:万盛、双桥、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
2.2.1 适合近郊地区的高科技农业园模式
近郊地区近邻主城区,经济环境较好,旅游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业发展基础好,交通比较便捷,其中不少地区都处于成渝要道上。客源市场主要是主城区居民和近邻的部分四川地区。近郊地区不像主城的“飞地”那样交通便捷,距四川地区也尚有一定距离,单单依靠观光、休闲、放松等特色是吸引不了游客的。考虑到近郊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好,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基础,可以利用现有的高科技的知识和有别于其它产业的农业设施设备来吸引那些文化水平较高、旅游需求较广、求知欲望较强的游客,因此可以在近郊地区运用高科技农业园模式。
2.2.2 适合近郊地区的景区带动型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4]重庆自古人杰地灵,风景名胜区众多,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21个,AAA级旅游景区9个,AA级旅游景区19个、A级旅游景区4个。它们带动着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如南山植物园带动下形成的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湖带动下形成的长寿湖片区、南川金佛山带动下形成的金佛山片区、武隆仙女山带动下形成的仙女山片区等。其中不少景区都分布在近郊地区,这些景区在重庆、近邻四川地区乃至全国都用一定的市场认知度,因此可以运用景区带动型的模式来开发近郊地区的乡村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近郊地区距离主城区不远,在乡村旅游特色方面可能和主城区有所重合,比如两个区位都各自拥有不少高科技农业园和风景名胜区,这使得彼此会成为竞争对手,游客在选择出游时也会多方比较。只要把握自己的乡村特色,做好乡村旅游服务,才能促使彼此不断发展,良性竞争。千万不要采取一些低级的促销手段,如互相诋毁、不断降价,否则只能是恶性循环。
2.3 远郊地区――景区带动型模式和民俗文化风情为依托的模式
本文所指的远郊是除开主城、近郊的其他郊区、郊县,它们分别是: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丰都、垫江、忠县、开县、梁平、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
2.3.1 适合远郊地区的景区带动型模式
远郊地区距离重庆主城区较远,总体来说经济欠发达,交通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但是该区位中已有部分核心城市逐渐形成,比如万州、涪陵,这些核心城市中的城镇人口多,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可以把核心城市的居民作为远郊地区乡村旅游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客源市场。另外,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均属于长江三峡风景带,因此可以把三峡游客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客源市场。远郊地区的风景名胜区也不少,如武隆仙女山、芙蓉洞、黔江小南海、巫山小三峡等都有一定的市场认知度,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景区来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3.2 适合远郊地区的民俗文化风情为依托的模式
上文已经提到,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现存问题之一就是产品档次不高,文化内涵不丰富,缺乏文化体验。文化是旅游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旅游创造经济价值的核心[5]。远郊地区的少数民俗较多,民俗风情丰富多彩,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可以依托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来开发乡村旅游。在该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必须要做好促销,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
(1)在促销中展示文化景观。在促销中除了展示天然的乡村风光外,还应注意对旅游地的人文景观,特别是民风民性等的有意塑造。如,当地少数民族的平时生活作息本身就是一副生动的画面,也是久居城市生活的市民与自然融合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还可将本地的民风画面以舞蹈、音乐、话剧、川剧的地方化方式,有形地呈现给旅游者足够的文化信息,并组织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队,赴其主要客源的所在地展演、巡游,并举办旅游推介活动。
(2)开发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可以效仿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乡村旅游开发,利用远郊地区少数民族的节日和嫁娶等特殊日子作为吸引元素,引导客源市场的游客前来观看,甚至参与其中,成为吸引元素的一部分。
3 乡村旅游开发和创新的保障体系
本文只是从区位角度分析了重庆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上的创新,这些创新都必须依靠一定的保障体系才能得以实施下去,这些保障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制定支持政策,并使之有效
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针对重庆市的乡村旅游,首先要把国家和政府制定相关土地政策用好用活,把全市乡村旅游用地纳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然后,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重点和知名的乡村旅游资源;其次,要扩宽乡村旅游的融资渠道,放宽融资条件,除了常规的融资途径以外,还可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等方式进行融资;最后,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3.2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
全市各级政府应统一思想,响应建设和谐重庆的号召,积极组织乡村旅游的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应建立乡村旅游的管理组织,并切实加强与相关旅游协会的合作,使全市的乡村旅游能协调发展。
3.3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乡村旅游必须依托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并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综合考虑重庆市不同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其次,要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做好排水和垃圾处理的基础建设,以防后患。
3.4 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
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开发乡村旅游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平台。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加强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还应注重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尽快完善各个地区尤其是远郊部分偏远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5 加强人才建设
加强乡村旅游的人才建设,应从提高乡村旅游也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加快相关高级人才的建设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借助高校的力量,有计划地培养乡村旅游高级人才,或在现有的旅游人才中发掘和栽培;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人才建设纳入全市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工作中,邀请知名专家当顾问,为重庆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吴红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10).
[2]赵瑞,姜辽等.大空间思维观下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5):17-18.
[3]百度百科.飞地.http:///view/81723.htm?fr=ala0_1_1.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村旅游;休闲化;温泉村
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兴起于十九世纪,发展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处于成熟稳定发展阶段。我国的乡村旅游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关于暂时摆脱工业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的诉求也越来越多,再加上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休闲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方向,符合旅游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因此休闲化也必将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归纳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并以随州市大洪山温泉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一、乡村休闲旅游概述
1.乡村与农村。“乡村”和“农村”这两个词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两个对等的概念,即指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但我们又可以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对这两个词进行分析。首先,“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侧重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其次,“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在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由于旅游本身是一种与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现象,因此,本文从旅游研究的角度将“农村”视为“乡村”进行讨论。
2.乡村旅游与乡村休闲。乡村旅游是指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而且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回顾近二十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在由以单一粗放的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为典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向以强调参与性、体验性的乡村休闲的新模式转换。
二、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
结合既有的研究结果,本文总结出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发展模式多种多样,这是由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第二,发展层次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仍处于中低水平;第三,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存在城郊型、景郊型、村寨型三大类型。城郊型主要依托城市而发展,是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景郊型主要位于比较知名的景区附近,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村寨型则主要是依托特色鲜明的村寨及其群落来开展乡村休闲旅游。
三、实证分析
随州市洪山镇温泉村,位于“楚北第一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北麓,该村的旅游发展属于典型的景郊型。本文将结合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以温泉村为例对其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温泉村旅游发展现状。温泉村全村662户2316人,面积18平方公里。温泉村距离洪山镇区6公里,与随州、枣阳、宜城、钟祥、京山五县市区均在50公里左右,寺沙省道、周新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该村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生态资源――天然温泉。
随着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升温,温泉村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山庄”等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旅游项目。将旅游资源与周边景点深度整合,附着在大洪山游览线路上,形成“登大洪山,游琵琶湖,看火山口,洗温泉浴,食农家乐”的游览模式,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利用。另外,由湖北玉龙投资控股集团在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投资兴建的温泉旅游度假项目――玉龙温泉欢乐谷也坐落在温泉村。这一重量级的旅游项目对温泉村的旅游发展及经济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温泉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实地调研和对温泉村相关负责人进行现场访谈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些有关温泉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对乡村休闲旅游的认识不高,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大氛围尚未形成。总的看来,全市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重要性的认识还需提高,乡村休闲旅游投入不足,扶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具体工作措施需要强化。村民对乡村休闲旅游缺乏认识,据该村的村支书介绍,村里从事旅游工作的村民不到一半,很多都选择外出务工。已经从事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户满足于眼前的经营现状,进一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意识不强。
②缺乏整体规划控制,资源整合及产品开发不够。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整合和挖掘开发的力度远远不够,产品少而单一,规模小而分布散,没有形成旅游品牌和整体合力。旅游产品的特色、创新和深度开发做得不够,各旅游要素的开发还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的对外推介工作需要加强,还没有树立起与大洪山风景区相适宜的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③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对已发展起来的农(渔)家乐等乡村休闲项目的服务、引导、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大多数农家乐经营者管理方式比较粗放,规范化经营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农家乐项目布局混乱、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制约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住宿、消防、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滞后,饮食卫生安全需要加强,村里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
3.温泉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①积极探索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旅游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成专业旅游服务公司,积极探索和创新实施公司+农户、公司+旅游点、公司+乡村休闲旅游协会+旅行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逐步挖掘、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和投资实力。同时积极寻求与玉龙温泉欢乐谷项目方的合作,使该项目的旅游辐射作用将温泉村的旅游发展带动起来,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②加强宣传推介品牌包装。制定完善的乡村旅游促销方案,对乡村旅游分市场、分目标、分手段、分时间地统一形象、统一口号、统一定位进行市场促销。将大洪山温泉村特色旅游产品纳入鄂西生态旅游圈区域旅游捆绑促销。新闻媒体开辟专刊、专版、专栏,集中时段和版面强化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宣传。在市区主要游客集散地、景区景点设立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广告牌。完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的研发与设计,打造知名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借助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知名度,主动将温泉村乡村休闲游与温泉度假游进行对接和合作,实行捆绑式促销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互动发展。加强电子商务建设,通过互联网,介绍景点、节庆活动、往返交通、服务设施和客房、餐厅预订等信息。
③完善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优化经营管理、培训机制与配套服务。首先是全村基础设施条件的跟进和改善,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必要条件。其次是要注重与旅游人才培养单位的合作――如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以“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为抓手,强化对导游、讲解员、经营管理、服务等乡村休闲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此外,应加强对村委会领导的培训,组织外出考察,着力转变其旅游发展观念,提高其对乡村休闲旅游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明,李健,钟永德.休闲化是旅游业提升的必由之路:基于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的视觉[J].旅游学刊,2006,21(9):8-9.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23-04
1引言
乡村旅游业是出现在乡村地区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据介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1]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采摘型乡村旅游业由于和农业融合度较高,成为各地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由于在采摘型乡村旅游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季节的制约,使得旅游淡旺季划分十分明显,在采摘旺季的时候游客较多,而在淡季的时候,游客则寥寥无几。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的这种“冷热不均、淡旺不平衡”,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收益与健康发展。通过文献的查阅,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乡村旅游季节性研究的不多,尤其对于采摘型乡村旅游地规划中的季节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加强采摘型乡村旅游季节性的研究,有效地解决和平衡季节性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理论背景
目前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有很多观点。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村周边开展的以体验田园风味(rurality)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方式”。[2]美国学者AdyMilman(200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为基本区域的乡土化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不仅拘泥于农业活动,更包括了休闲、度假、体验、观光等多种活动形式的旅游。”[3]当前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也较多,李肇荣(2007)对乡村旅游进行比较全面地概括,指出乡村旅游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农耕文化的开发,进行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村落和民居文化、乡村饮食文化、乡村人文古迹的展示,从而更好的留住游客。[4]余骥(2010)将乡村旅游概括为:“将乡村作为主要活动场所,进行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产品开发,将文化习俗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对象,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目的的过程。”[5]
综合众多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指的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具有乡村性的乡村自然人文景观、活动等为吸引物的一切旅游休闲活动。主要特征上具有乡村性,与区别于其他的旅游活动。基于目前存在的农村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界相近的高频词如何区别呢?农村,一个农字,通常寓意了居民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范围。可是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乡村区域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居民不仅从事农业,而且从事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矿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因此,乡村旅游比农村旅游、农业旅游表述更为达意,外延也更为广泛些。如果仍用农村旅游、农业旅游来描述,会将“工业村”、“服装加工村”、“旅游村”等排除在外。
采摘型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我国对于它的研究稍显滞后,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也显欠缺,甚至尚无采摘型乡村旅游概念的相关界定,这也直接导致了各界对这一概念认知上的模糊不清。在我国,与采摘型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有观光采摘园、采摘农家乐等。随着采摘型乡村旅游在我国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我国对于它的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笔者认为采摘型乡村旅游必须有三大特征:一是必须发生在乡村或城郊区域,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乡土性明显。其次以乡村或城郊内的旅游资源如自然、人文景观、活动等为旅游吸引物。第三,必须以采摘活动如采摘蔬菜、水果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的乡村旅游活动。因此,结合我国具体实情,在此本文将采摘型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为:采摘型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或城郊地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采摘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乡村或城郊内的自然、人文景观、活动等为吸引物的一种新的乡村旅游活动。而与此相对应的采摘型乡村旅游地指的就是那些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采摘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乡村或城郊内的自然、人文景观、活动等为吸引物的乡村或城郊区域。
通常用旅游月均指数来衡量旅游的季节性,ni为季节性月均指数,x为年份序号,x=l,2,…,m(m表示年数)。计算公式为:
由于在公式2-1中,将每个月都看成相等的天数,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有的月份为30天,有的月份为31天,2月为28天或29天,显然该计算方面的误差较大,为了解决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引入乡村旅游各月日均指数的概念,来进行某一地区旅游的季节性的计算。
公式2-2中,Si为乡村旅游每个月的日均指数,通过将(公式2-1)的“月”细化到(公式2-2)的“日”来有效的减小计算中的误差。在该公式中,将各月的游客量(收入)的日平均数与全年的游客量(收入)日平均值进行相比,将Si大于1的月份定义为旅游旺季,将Si小于1且大于0.8的月份定义为旅游平季,将Si小于0.8的月份定义为淡季。
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通常来表示旅游季节性的强度,乡村旅游季节性的集中指数类似于“方差”的计算,美国经济学家Butler经过研究,发现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在公式中,R表示旅游的季节性集中指数,Xi为一年之中每个月的游客数量或收入占全年游客数量或收入的比率。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的数值越大,表明不同月份之间的淡旺季的差别越大,而当旅游的季节性集中指数趋向于“0”时,则处于理想的平均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无法等于“0”,也是由于大月、小月、平月、闰月天数不同所决定的。为了有效消除计算误差,使得公式具有可操作性,有必要对公式2-3进行完善,得出以下公式:
在公式2-4中,,R’为完善后乡村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D为天数,Mi为第i月日均旅游数量或旅游收入。
3研究设计
3.1福建省乡村旅游概况
福建的乡村,让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体现出数量多、类别多的特点。笔者对相似功能的类型进行合并同类项,最后将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归纳为采摘娱乐、古村名镇、森林人家、民俗风情、水乡渔村、休闲度假等6种类型(如表3.1所示)。
3.2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各月日均指数
由于当前对于“乡村”旅游与“普通”旅游没有严格的界定,导致在相关数据的统计客串上,关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相关资料较少,为了更好的探析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的各月均指数,笔者通过与省旅游局、统计局、各大旅行社取得联系,将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研究的对象聚焦在“厦门同安竹坝农场、厦门同安云洋丽田园农家乐、厦门莲花葡萄园、漳州长泰后坊村桃李采摘园、漳州平和柚海布达拉宫、漳州漳浦蜜原生态农场、漳州长泰福友生态农场、漳州长泰格林美提子观光园、漳州龙海浮宫镇高超果蔬观光园、泉州玖玖天诚葡萄园、泉州泉港绿笛山庄、泉州晋江恒山农庄、泉州惠安在水一方·鼎模农场、泉州泉港红星生态园、闽侯棋盘寨、闽侯白沙湾生态农庄、闽侯龙台山生态园、闽清丰达农业生态园、连江六福村生态农业园、永泰千江月休闲农场、长乐九龙山庄、马尾绿丰农业休闲观光园、南山脐橙基地、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福如农庄、上杭五龙农家乐、三明三元月亮湾山庄、将乐禄丰农业观光园、宁德蕉城上金贝村、宁德六都草莓园、福安溪塔葡萄沟”等30个与“采摘”活动有关的且相关统计数据较为完整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上。
在数据调研上我充分发动了我的学生们和同事们。毕业和没毕业的学生多次往返于各自家乡的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景区负责人周旋,为论文收集数据。还有不少在旅行社工作的学生利用自己在旅行社的人脉关系为本文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素材。通过微观研究来反映整个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对“福建省2009年-2013年采摘型乡村旅游的游客流量(旅游收入)各月日均指数进行计算,利用公式2-2,计算过程如下:
从《表3.2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游客流量各月日均指数》和《表3.3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收入各月日均指数》可以计算出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游客流量及收入时间分布图(如图3.1所示)。从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游客流量各月日均指数计算结果来看,Si>1的月份为3月、5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从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总收入各月日均指数计算结果来看,Si>1的月份为3月、5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因此,根据淡旺季划分标准,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旺季大体可以划分为每年的3月、5月、10月,淡季为每年的1月、4月,其余月份基本为平月。从旅游总收入来看,曲线与客流量时间分布曲线变化规律类似。
对比全省的乡村旅游流量及游客的时间分布,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游客流量及收入时间分布与全省的情况大体上较为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从全省旅游角度看,3月为淡季,但是从采摘型乡村旅游来看,由于3月正值初春,为采摘旅游的开展带来了先天性条件,因此3月也是季节性旅游的旺季。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游客流量及收入时间分布呈现出“M”型上升的趋势,尤其以“三月初春采摘”、“五一、十一”假期为代表的旺季分布,旅游流量激增。主要特征是以3月、5月、10月为“峰”,以1月、4月为“谷”的“M型”季节性特点。
3.3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
根据公式2-4,对2009年-2013年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人数客流量与旅游总收入的季节性集中指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3-4所示:
从《图3.2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2013年流量与总收入季节性集中指数》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流量的季节性集中指数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说明福建省游客流量的季节性在一定程度上不断的增强。对于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来说,游客流量与旅游总收入的季节性集中指数相互同步。
4结论与讨论
本文探讨了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的季节性特征,得出:2009年-2013年旅游游客流量及收入时间分布主要呈现出:以3月、5月、10月为“峰”,以1月、4月为“谷”的“M”型季节性特点,而且福建省游客流量的季节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因此,相对于全省的季节性不断改善,如何进一步消除采摘型乡村旅游的季节差异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本文的样本有限,在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季节性的研究过程中,仅以30个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作为研究样本,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对于“采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缓解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季节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与时消息”,做好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布局,并积极与省外进行大旅游环线的构建,实现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北京:国家旅游局,2015-01
[2]ThomasLiekon.DomestictourisminKenya.Houston:BantamBooks,1994.167~168
[3]AdyMilman.AFeminineApproachtoSeasonaltourism.Pari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9.332
[4]李肇荣,郑宇飞.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及实证分析.商业时代,2007,11(03):30~31
[5]余骥.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23(02):15~1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2014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项目(JAS14467)资助。
作者简介:林琴玉(1978-),女,福建福安人硕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吴光玲(1962-)男,宁德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与乡村旅游。张??敏(1984-)男,硕士研究生,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旅游文化。
【关键词】江苏 旅游经济 新常态
旅游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比如,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促使国际化旅游需求愈来愈受到重视;科技手段在旅游产业中的广泛运用,促生了智慧旅游的方兴未艾;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旅游成为了众多家庭休闲的方式,大众化的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此外,自由行等个性化旅游的发展也促使旅游业呈现出与以往迥然相异的特征。而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势必会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胜任力要求,只有融入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江苏旅游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可以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的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旅游主体新常态特征分析
旅游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者的需求在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大众化”、“差异化”、“品味化”的三大特征。
(一)旅游需求的大众化
发展旅游的关键就是实现旅游的大众化,使得旅游真正成为民生产业。比如,江苏省近年来将职工带薪年假纳入地方考核,加大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执行力度,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考核督查内容。这为全民旅游提供了时间基础,让民众有更多的时间同时避开黄金周、小长假的高峰出游,能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最终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今天的旅游活动已经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旅游需求的大众化,使得旅游成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二)旅游需求的差异化
在旅游活动大众化的同时,旅游需求还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旅游者根据自身的偏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需求和旅游追求。以自驾游为例,目前,江苏省已拥有了多家省级自驾游基地,此外,亲子游、科考游等等新业态也由于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多样化应运而生。
(三)旅游需求的品味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愈加品位化,养生养老、邮轮、游艇、高尔夫、会展等高端旅游休闲产业不断涌现。旅游者越来越重视体验和享受,在旅游过程中放松身心,而不是匆忙的到此一游。旅游养老基地的发展也方兴未艾。
二、旅游客体新常态特征分析
旅游客体是指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对广大旅游者产生引诱力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旅游客体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没有旅游产品就构成不了现代旅游活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常态下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旅游产品的融合化
“旅游+”成榱寺糜我捣⒄沟男鲁L。旅游产业的边界无限延伸。旅游资源跨越古迹寺庙遗址等传统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社会资源、经济成就、产业活动、民情民风等均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旅游业跨界融合可分为两种类型: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旅游业与非服务业的融合。前者属于第三产业的内部融合,是出现兼具多个行业特征的新型服务业业态的过程。这种融合表现在相互渗透和交叉,从而使得融合后的产业兼具旅游业的特征,与原有的旅游业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
(二)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旅游发展新常态下,旅游产品体系愈加丰富。江苏省近年来,工业旅游、医疗养生、文化演艺、体育科普、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取得新的突破,尤其是文化演艺、低空飞行、邮轮游艇、医疗旅游、体育旅游、夜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使得旅游产品越加多元。尤其是乡村旅游产品近年来尤受青睐,我省突出乡村旅游特色,强化旅游富民,推进乡村旅游升级,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突出江苏省乡村旅游的特点和优势。推进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建设,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和魅力乡村;创建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江苏省政府着力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指导和发展引导,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业态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内涵;支持各地办好乡村旅游节,举办富有特色的乡村民俗活动,举办乡村美食大赛,使得乡村成为旅游的乐土。
(三)旅游产品的生态化
美丽江苏,生态先行。旅游新常态下,旅游产品的“生态化”特征得以凸显。无论是旅游景区的开展还是度假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都充分融入了生态元素,体现了生态特色。比如,江苏宜兴阳羡旅游度假区提出了“深氧界・3H生活”的旅游形象。“3H”分别代表健康(health)、心灵(heart)和家园(home)。围绕这一主题概念,阳羡旅游度假区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工程,让青山绿水成为阳羡最鲜明的标志。大运河江苏段的生态保护近年来也很见建树,使得运河两岸成为度假休闲的胜地,也增加了运河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三、旅游介体新常态特征分析
旅游介体是指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类旅游服务、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完成旅游活动的媒介。主要是指各类旅游企业和部门。对于旅游介体新常态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SWOT分析
湖南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乡村旅游理论指导,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存在着游客比较分散,市场没形成规模,开发盲目、缺乏特色和管理混乱、项目单一没有特色、文化品位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此对湖南省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研究,提出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策略及建议,以此寻找一条适合湖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湖南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湖南乡村旅游概述
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级别在我国居于靠前位置。以2010年为例,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数超过4亿,其中湖南省占比高达约23.46%,即全年的接待规模为9383万人。另外,湘潭市的隐山,长沙市的岳麓山,常德市的桃花源,道州濂溪等,这些名山、名水都是风景名胜之地。近代历史产生的红色景点,如伟人故里韶山,“将军之乡”平江等,为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更添特色。而湖南省也很重视乡村旅游的建设,于2010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3521”工程看,力求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强省。
(二)湖南乡村旅游开发的特点
1.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湖南省境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湖南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之一就是根据各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风俗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如娄底新化县水车镇利用花岗岩风化物具有疏松透水性等天然优势,合理引水布局,创造出世界一绝的紫鹊界秦人梯田,再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该镇生产风味小吃和土特产提供了先决条件,使紫鹊界秦人梯田成为娄底市旅游资源中的一个显著亮点。同样,湖南省还充分利用丰厚的自然资源开发了“岳阳市君山区乡村之恋”、“湘西州凤凰县苗人谷景区”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2.资源分布较为平衡,形式多样。
湖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以星级乡村旅游景区来看,全省现有517家星级乡村旅游景区,各地市均有分布,其中省会长沙及其周边地区较为集中,占到总数的2成多。另外,湖南省乡村旅游项目形式多样,如“度假型”农家乐和“客栈型”农家乐,其功能涵盖教育功能、经济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可以说,湖南省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三)湖南省乡村旅游现状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分析。
(1)独特的区位条件。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于我国中部地区,境内湘江贯穿南北。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这些区位条件使湖南省拥有潜力巨大的地方性休闲农业市场和广阔的中转性潜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
(2)优越的自然环境。湖南地处我国中部,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较大的地势差距和齐全的地貌类型,是湖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必要条件;充足的降水和充沛的光照,是湖南省农作物生长良好之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
(3)深厚的文化底蕴。湖湘文化底蕴深重浓厚,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有“天下隐山”之称的湘潭隐山,“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等,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基础,也有助于推进以湖湘文化为亮点的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2.劣势(Weakness)分析。
(1)经营者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湖南省乡村旅游尚处于市场初级无序发展阶段,导致乡村旅游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人才亟待匮乏,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其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导致出现服务空缺和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游客的观感和心态。
第二,人文景观保护意识淡薄,景观塑造同质化严重,这不仅使乡村的本来面目得到破坏,而且导致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
第三,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条块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导致乡村旅游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产品开发度不够。这包括对产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湖南省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挖掘不够充分,长期以来,乡村旅游没有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乡村习俗融入旅游中,多为对其他乡村旅游发展地区的简单模仿,难以维持游客对其的吸引力。
(3)淡旺季明显,对旅游接待形成巨大压力。乡村旅游主要以近程旅游为主,湖南的春、秋二季温度适中,气候也适合外出,所以其是旅游的旺季。这六个月外出休闲旅游的游客较多,但乡村旅游景点的软硬件服务却难以承载过多的游客。而冬季由于温度低、景观观赏性降低,导致旅客较少,造成了大量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长时间停用,造成资源闲置。
3.机遇(Opportunity)分析。
机遇方面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静态方面的外部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日趋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湖南省政府实行了乡村旅游建设的“3521”工程,此举大力拉动了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时展过程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们面临着工作压力大、居住空间小、生活节奏快等问题,他们迫切的希望可以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乡村旅游就应运而生,应运而壮大了。
4.威胁(Threat)分析。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