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儿超声诊断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阴囊 急症 彩色多谱勒超声
本研究对56例小儿急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超声表现,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阴囊疾病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6月收治超声检查患者56例,年龄5~8岁,平均6岁。其中10例外伤,下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股沟、阴囊肿痛46例。
方法:采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7.5~14MHz。受检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下腹部及外阴,将轻拉贴近腹部,先观察阴囊的形态,阴囊壁是否有水肿,先以二维图像显示其、附睾等内部结构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周边情况,精索有无扭曲,后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及附睾的血供情况。
结 果
本组病例中,腹股沟斜疝嵌顿19例,附件扭转8例,扭转2例,急性附睾炎7例,急性炎6例,阴囊外伤10例,精索静脉曲张2例,肿瘤2例。
讨 论
小儿阴囊急症主要见于和附件扭转、急性附睾炎、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急性鞘膜积液、过敏性紫癜、外伤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既能清晰显示阴囊内部结构,又可提供患者阴囊内血流改变信息,而且不需要特殊的检查前准备[1]。
腹股沟斜疝嵌顿、疝内容物为肠管者16例;疝内容物为大网膜组织者3例。疝内容物一直向上经腹股沟管延伸入腹腔,但不能回腹到腹腔。CDFI显示无血流信号。高频超声能根据疝囊内容物的血流信号,判断其生命力,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2]。
10例阴囊外伤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阴囊壁增厚水肿,包膜完整。其中阴囊血肿6例,表现为阴囊壁增厚,周围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挫伤3例,表现为内部可见片状稍强回声,2例出现局灶性无回声;破裂1例,表现为小,形态不规则,被摸连续性中断,实质回声极不均匀,鞘膜腔内见稍强回声。CDFI显示内见点状血流,较健侧明显减少。
扭转诊断依据为患儿突发阴囊绞痛和肿胀,伴放射疼痛或有恶心呕吐等表现;患侧阴囊壁红肿,肿大,、附睾界限不清,略呈圆形,急起都呈横位,患侧提睾反射消失;阴囊CDFI检查患侧血供减少者,即可确诊,需要早期诊治,否则坏死失去复位机会。
急性附件扭转是儿童最常见阴囊急症[3],超声附件检出率为90.5%[4]。附件扭转,常见于上极或附睾头后方可探及大小不等,圆形、斑片状、结节样回声,一般呈高回声或混合性回声,无声影。上极与附睾头间稍强回声结节内和附睾的血流信号增多是附件扭转的特征性表现,常伴有炎、附睾炎,出现相应声像图表现。附件扭转均以阴囊部疼痛来诊,发病缓慢,好发于较大儿童,疼痛以隐痛为主,部分患者疼痛剧烈,或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有阴囊壁增厚、触痛或伴鞘膜积液。阴囊肿大者触及结节也较困难,鉴别很困难。当难以诊断时应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患侧无血流或减弱可协助诊断。在临床扭转和附件扭转不易鉴别,但扭转附件切除后症状会即刻缓解,因此对附件扭转应提倡手术方式来治疗。
急性附睾炎是阴囊内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阴囊疼痛的主要原因(75%)[5],常继发于后尿道感染,也可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路径感染。急性附睾炎好发于附睾尾部,波及头部,回声增强不均匀,有结节感,周围及内部血运较丰富。急性附睾炎约有28%累及,称为附睾炎。急性炎少见,超声能根据其体积增大及丰富的血流信号做出相应的诊断,给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阴囊急症的超声检点在于扭转和急性附睾炎症。扭转最易误诊为急性附睾炎,后者起病缓慢,常见为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病因为败血症或下尿路逆行感染,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增高,查体时可触摸到肿大的附睾,CDFI显示血流增多有助于鉴别诊断,一般10天内都有好转或治愈。灰阶超声显示它们并无很大的特异性,有许多的共同声像图变化,如形态与体积的改变、实质回声变化、鞘膜腔积液、阴囊壁不同程度的增厚等。鉴别的诊断关键在于彩色血流现象能观察内部其血流的改变。有些扭转患者可在扭转后自行复位,组织因缺血后充血能引起血流信号增加,类似炎症。疼痛骤然缓解,有利于本病的鉴别,附件扭转时可致、附睾肿大,血流信号增加,但上极稍强结节内常无血流信号[6],据此可与炎、附睾炎相鉴别。
参考文献
1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5-332.
2 吕小逢,徐小群.新生儿腹股沟及阴囊急症[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7(4):42.
3 吴荣德,于启海,季海萍,等.儿童附件扭转的保守治疗指征[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41(1):98-100.
4 徐万华,夏焙,林洲,等.小儿附件扭转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意义[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6,5:100-101.
【关键词】 胃超声造影;儿童消化性溃疡
我院于2000年月1月-2007年12月间,利用胃超声造影检查法,对1 000余例临床疑有“溃疡病”的儿童进行检查,共检出消化性溃疡200余例。现对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146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胃超声造影检查在诊断儿童消化性溃疡中的临床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6例患儿中,男92例,女54例;年龄4~15岁,平均12.6岁,其中8~15岁占76.7%(112/146)。临床主要表现:反复发作的上腹饱胀、疼痛92例;呈周期性疼痛、空腹痛或夜间痛46例;伴间隙性黑便或呕血30例;不明原因的贫血18例。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使用Philips HDI 5000、Acuson128XP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凸阵探头,频率3.5~5.0 MHz;造影剂选用浙江湖州东亚医药公司生产的“天下”牌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
检查方法:患儿禁食8 h、禁饮6 h,安排在上午检查。检查前先将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用开水冲泡搅拌成均匀糊状液体,冷却后备用。检查时嘱患儿先服下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每人量约200~400 mL;服后马上进行检查;以平卧位、右侧卧位为主,辅以左侧卧位、坐位;操作方法于剑突下和上腹部沿胃的体表投影依次从贲门部胃底部胃体大小弯及前后壁胃角切迹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部作连续完整切面扫查;重点观察胃小弯、胃角、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注意胃壁层次结构、胃黏膜连续完整性;发现溃疡病灶则仔细观察其形态、大小、部位、深度、周围胃壁层次结构、局部胃壁蠕动情况及造影剂充盈情况等,并将资料记录存档于电脑工作站中。
1.3 结果 本组146例患儿全部行胃镜检查对照,超声诊断符合133例,符合率达91.1%。误诊13例,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例,胃溃疡3例,复合性溃疡1例。146例消化性溃疡超声和胃镜结果对照详见表1。
消化性溃疡声像图表现:①胃溃疡好发于胃角、胃小弯和胃窦部;表现为病变处胃壁局限性低回声增厚、隆起,其中央胃黏膜破溃中断,呈现大小不一的凹陷,直径约5~10 mm,表面见强回声斑点附着,其周围胃壁层次清晰(见图1);病变处胃壁蠕动常减弱或消失。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和小弯侧壁;表现为病变处肠壁局限性低回声增厚、隆起,其中央黏膜破溃中断,呈现大小不一的凹陷,直径约5~10 mm;表面可见强回声斑点附着(见图2)。十二指肠球部常变形,面积缩小,造影剂充盈不良,有激惹征象等。③复合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发生;声像图兼有上述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表现(见图3)。
2 讨论
过去认为小儿消化性溃疡并不多见,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缺乏典型症状,X线和胃镜检查常较少进行,因此常致误诊、漏诊。近年来,在消化病专家和儿科医师的重视下,加之胃镜技术在儿科的应用,小儿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已被认为是儿童的常见病之一[1-3]。本组资料中也显示儿童消化性溃疡好发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和文献报道相似[2-3]。目前临床上诊断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手段仍为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尤以胃镜检查作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2-3]。虽然如此,因X线和胃镜检查均有一定的创伤性和痛苦,小儿也不易合作,这些检查远没有达到如成人中的普及,尤其在基层医院。因此,选择一种简便、安全、无创伤、无痛苦的客观检查方法来诊断本病成为发展趋势。我院在总结胃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成人胃疾病的基础上,将胃超声造影检查应用于儿童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本组资料中,和胃镜的对照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1.1%,说明超声检查对诊断小儿消化性溃疡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胃超声造影检查所使用的超声造影剂能在胃腔内形成了良好的声学界面,改善超声成像环境,能明显提高溃疡病灶显示率;同时该造影剂是用谷类食物研制而成,口感较好,患儿易服下,并可以消化吸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而超声检查的安全简便、无创伤和痛苦、重复性好等优点,较之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患儿及其父母更易接受。因此超声检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诊断儿童消化性溃疡的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也可作为对本病行药物治疗进行疗效追踪监测的好方法。另笔者在检查操作中大多数使用探头频率为3.5~5.0 MHz间,均能清晰显示病变,较少用高频率探头,因此在基层医院中均能开展。
本组中有13例误诊,经分析其主要原因有:①溃疡病灶较小,直径在5 mm以下,未能清晰显示;②胃内容物较多,和超声造影剂混合产生伪像;③操作者检查时不够细致、规范,扫查切面不完整、全面等。说明超声检查和胃镜比较有一定局限性:5 mm以下的溃疡灶易漏诊、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不能判定是否出血、活动性出血不能检查等;而较之于X线钡餐检查超声从造影剂、操作方法、诊断准确性、重复性检查、损伤性及儿童接受程度等均具有一定的优势。
综合上述,实时超声检查结合胃肠超声造影剂应用诊断小儿消化性溃疡是继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后又一客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充分发挥了超声检查的优势,弥补了X线、胃镜检查的一些不足,更受患儿及其父母的欢迎,是胃镜前检获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良好方法[4-5]。
参考文献
[1] 许春娣.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
志,2000,15(3):143-145.
[2] 陈舜年,许春娣.儿科儿科消化病临床新技术[M]. 北京:人民
军医出版社,2002:85-92.
[3] 董曙光,卫海燕.65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J].中原
医刊,2003,30(24):38-39.
[4] 黄福光,黄品同.胎儿与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8:455-457.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36-02
小儿急性肠套叠作为小儿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如果诊治不及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大多数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便、腹部包块、呕吐等症状,但是有些患儿症状多不典型[1],小儿急性肠套叠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好坏、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确诊时间[2]。过去主要通过 X线钡灌肠检查来诊断该病。但是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对肠套叠诊断的准确率得以显著提高[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68例肠套叠患儿,均经临床证实为肠套叠。年龄2个月—5岁,男孩40例,女孩28例,3岁以内62例,3—5岁6例,本组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阵发性哭闹,32例出现呕吐,58例出现果酱样便,38例出现腹胀,51例能触及腹腔包块,严重脱水者2例。
1.2方法:本组病例的彩超检查中均使用GE LOGIQ7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10MHz,患儿平卧位,嘱家属适当按压患儿四肢,减少患儿哭闹,首先用低频探头对腹部进行全面探查,观察有无腹部包块、肠管扩张、肠蠕动及腹腔积液等情况,然后换高频探头重点扫查可疑部位,对可疑包块作纵切、横切等不同切面的扫查,仔细观察包块的结构、边界及周围肠管的关系,并确定伴发的淋巴结情况,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包块内血供情况。
2 结果
2.1 68例肠套叠患儿,超声检查诊断66例,诊断准确率97% ,1 例误诊为阑尾脓肿,1例因患儿哭闹,腹腔气体干扰,未能显示包块。66例彩超多普勒显示于腹部可探及混合回声团块,57例位于右上腹部,5例位于右下腹部,4例位于左侧腹部。
2.2 超声图像特点:呈不均质混合回声包块,纵切时,呈“套筒”征或“假肾”征。横切时,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4]。浆膜层和粘膜层呈线状高回声,而肌层呈带状低回声,故长轴切面上呈高低相间的回声带,呈“套筒”样,肠腔含气时呈“假肾”征,在此切面上,可测量套入部长度。横切时,呈大小环套叠的“同心圆”征或强回声环中心为低回声的“靶环”征。部分病例还看见肿大淋巴结,盆腔看见少量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显示套入肠管处肠壁的血流信号情况,部分病例套入肠管处肠壁的血流信号丰富,动脉血流峰值流速、阻力指数无明显改变,部分病例被套肠段肠系膜血流明显减少,仅见一两处星点状血流信号甚至无血流信号,说明此处肠管血运障碍,容易引起肠道坏死。
3 讨论
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以右腹腔好发,大部分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5]。男性多于女性,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婴幼儿几乎都为原发性。临床回盲型及回结型较多见,小肠型较少见。一般认为,婴幼儿肠系膜的某些解剖特点,如回盲部尚未固定,活动度大,可能是易发肠套叠的解剖因素。肠套叠的病理基础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内,套叠的肠管有最外面的鞘套、中间的套入部和最里面的肠管三层套筒,这一特殊的解剖结构形成了超声图像的特征表现。本文68例患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66例,误诊2例,检出率为97%,超声诊断是一种快捷、无创、无痛苦的诊断方法,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赢得了时间。目前小儿急性肠套叠利用空气灌肠诊断并复位广为应用,复位成功率在 90%以上。近年来进一步采用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术,使其整复率达到95%以上,减少了放射线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经济,快捷、无创、准确率高的特点,可以做为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同时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可以大大提高小儿肠套叠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李光亮,舒中甫. 134例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治体会〔J〕.重庆医学,2008,37(16):1880.
[2]蒋跃先. 84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治体会〔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7,6(2): 72.
[3]徐智章. 现代腹部超声诊断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02-304.
【关键词】 超声;小儿急性阑尾炎;直接征象;间接征象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其特殊的声像图表现,超声已经成为小儿阑尾炎最重要的检查手段[1]。现将我院2004年1月以来,6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为以急性阑尾炎诊断住院手术的患儿,男38例,女22例,发病多见于较大儿童,5岁以后逐年增高,10岁左右最多(其中
1.2 检查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使用仪器为PHILIPS SONOS 7500 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C3540 11-3L 交替使用,首先使用C3540探头扫查,然后改用11-3L探头用局部加压检查法,探头平放于阑尾区,探头两端缓慢加压将周围组织推开,在前腹壁与腹膜后的腰大肌、髂内动静脉之间寻找阑尾影像,并记录所见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2 结果
在60例阑尾炎患儿中,39例超声有明显的阑尾炎征象,表现为阑尾呈"蚯蚓状"或"腊肠"样回声,边缘毛糙,宽窄不一,腔内可见低回声或不均匀低回声,有的可见腔内粪石强回声及声影。16例未探及阑尾影像,而表现出形态各异的间接征象改变(见表1),表1 60例小儿阑尾炎超声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表现(略)3例提示右中腹低回声包块,2例超声检查未见异常。
3 讨论
由于小儿大网膜短,炎症不易局限,所以小儿阑尾炎易于穿孔和扩散。有数据显示,小儿急性阑尾炎如果在36~48h不能确诊,则穿孔发病率将大于65%。以往外科医师主张早期进行阑尾切除术,结果造成10%~15%的假阳性[2],随着超声高频探头普及应用,假阳性率下降到3%[3],然而,小儿阑尾位置变异大,特别是盲肠后位阑尾,超声不易探及。儿童正常阑尾5~10cm,直径0.4~0.6cm,腔很细。阑尾无炎症或急性阑尾炎早期因受其位置和肠道内气体的干扰,超声不易探查到。多次化脓、坏疽性阑尾炎具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可见阑尾肿大,呈"蚯蚓状"或"腊肠"样回声,直径>0.6cm,横切面呈"靶环"征,内呈低回声或不均匀低回声。对有直接征象声像图表现的小儿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较容易,但是一部分化脓、坏疽、梗阻性阑尾炎超声检查不表现直接征象,而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间接征象。所以在诊断小儿阑尾炎时,间接征象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本组病例分析及回顾文献,总结如下。
3.1 右下腹肠壁增厚,组织结构紊乱 由于阑尾炎性刺激,阑尾周围肠管壁因充血水肿而增厚,可达0.3~0.4cm。阑尾周边常可见大网膜和增厚肠管包绕,右下腹部声像图紊乱。此征象以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性阑尾炎最为多见。肠壁增厚应与下列情况鉴别:解剖上,回肠起始部分约5~10cm长的肠壁较厚,可达0.4~0.6cm,其声像图结构清晰,回声一致,无肠壁间不均质低回声改变;过敏性紫癜患儿由于肠壁出血水肿也可致腹痛,超声可见肠壁增厚,但患儿有皮肤出血点、紫癜等,可与阑尾炎性刺激所致肠壁增厚相鉴别。
3.2 肠间或右髂窝积液 小儿阑尾炎的浆膜外反应较成人早,渗出液较多,年龄越小,反应越早。渗出液出现的早晚、多少与阑尾病理改变不一定成正比,临床上常可见到阑尾改变轻微而渗出较多的病例[4]。引起小儿腹腔积液的原因很多,应注意鉴别。最常见的有支原体感染、腹泻等,这些积液在腹腔内散在分布,不具备阑尾炎的直接征象和其他间接征象。
3.3 右下腹腹膜线增厚 正常腹膜线为一条线状强回声,光滑、均匀,层次清晰,厚约0.2cm,随呼吸上下移动,是腹腔和腹壁组织之间的分界线。早期炎性改变的阑尾和炎性渗出液可刺激临近腹膜,致使局部腹膜水肿、毛糙、增厚,在超声下可见局部腹膜线增厚、粗糙、不光滑,厚度可超过0.5cm[5],以较大儿童变化较明显,如果阑尾位置变异,如盆腔阑尾,则此征象不明显。
3.4 右下腹低回声包块 小儿阑尾炎化脓、坏疽、穿孔时,由于大网膜包裹或周边肠管粘连,可探及不均质低回声包块。这种包块多由大网膜、肠管一起组成,少数情况下仅由大网膜组成。本组中有3例超声检查仅见到右中腹低回声包块,无其他超声影像,术中见到阑尾穿孔,大网膜包裹,形成一个孤立性包块,与其他组织无粘连,而且腹腔内无渗液,此类型较少见。多数包裹的大网膜、肠管粘连成块,界限不清,且周围有大量的渗出液。超声表现为界限不清的不均质包块和周边肠间积液征象。
3.5 气体多层反射回声 阑尾化脓、坏疽、穿孔时多伴有局限性腹膜炎,常导致大网膜、肠管包裹粘连,使肠管蠕动变慢或麻痹,肠管位置相对固定,肠管内气体增多,超声可见气体多层反射回声。此征象多出现在病情较重的病例中。
3.6 右下腹淋巴结肿大 由于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很多,易受炎性刺激反应性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阑尾附近的肠系膜处,呈椭圆形,长径>10mm,宽径>5mm,长:宽>2:1,肿大淋巴结可孤立存在,或彼此融合。并非所有阑尾炎患儿淋巴结都增大,12h或更短时间内的阑尾炎常常无淋巴结增大。淋巴结增大时要与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相鉴别,虽然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有发热、右下腹痛类似阑尾炎症状[6],但腹部超声检查无阑尾炎的其他声像图改变。从解剖上将阑尾分为盲肠后、盲肠下、回肠前、回肠后或向内下伸入骨盆腔入口处,盲肠后位阑尾有的位于盲肠后壁与腹后壁腹膜之间,有的位于腹膜后间隙,由于位置变异大和毗邻关系各异,故诊断和治疗均较为复杂。盲肠前位阑尾炎性改变,在超声声像图上较易探测到,而盲肠后阑尾炎和腹膜后阑尾炎的炎性渗出液不易抵达右下腹壁层腹膜,有时脐周痛持续几天,甚至穿孔也无右下腹痛,而且由于位置较深,用线阵探头很难扫查到,用凸阵探头可能有所发现,但亦缺乏典型表现,容易误诊。笔者所遇到的2例腹膜后阑尾脓肿,由于脓肿形成初期用凸阵探头进行扫查呈密集点状高回声,误认为肠内容物而2次超声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术中见阑尾已经穿孔且腹腔内有大量黏稠的脓汁,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脓汁回声较强,与肠壁和肠内容物回声接近,不易区分,导致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另3例异位阑尾炎阑尾穿孔形成低回声炎性包块位于右中腹,超声诊断为右中腹低回声包块。另外,腹腔积液性质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漏诊,单纯性阑尾炎渗出液比较稀薄,超声多表现为肠间积液或右侧髂窝积液,呈无回声,而穿孔所致的渗出液多为黏稠的脓汁,超声表现为积液中可见密集细小点状强回声。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这种声像图与临床及病理分型的不一致性,特殊病例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多次复查,避免误诊。总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超声检查,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价值。笔者认为,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时,超声直接征象固然很重要,但是间接征象也很重要。不能因为缺少典型的小儿急性阑尾炎超声直接征象而排除阑尾炎,只有根据超声声像图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病史、体征、化验及其他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 超声医学,第4版(下册).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551.
2 童尔昌,季海萍. 小儿腹部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36-240.
3 李芙媛,孙文丽,郭全伟.超声诊断小儿早期阑尾炎的初步探讨.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4(6):443-444.
4 夏焙,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1-323.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在我院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13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6例胸锁乳突肌中下1/3处形态改变,内部回声中等或略高,肌纤维回声弥漫性增粗并伴有短线状稍强回声分布,CDFI病变周边可录及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结论 超声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肌性斜颈之首选,诊断准确率高,还可以为鉴别诊断骨性斜颈、继发性或急性斜颈、痉挛性及精神性斜颈提供最好的依据,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声诊断;胸锁乳突肌;肌性斜颈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该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头颈部偏向患侧,颜面部左右不对称。发病初期大多数患儿颈部可扪及肿块,肿块无红、肿、热、痛。本病主要病理变化是患侧胸锁乳突肌间质增生、纤维化导致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畸形。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共136例,为我院1998年5月至2006年5月在我科检查诊断并经临床证实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年龄最大11岁,最小20天,男性患儿84例,女性患儿52例,有难产史患儿70例。
检查仪器使用SIEMENS Omni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7.5MHZ。患者取平卧位,头仰伸偏向一侧,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于中下部横断多切面扫查,观查其形态、结构、有无肿块、肿块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
2 结 果
13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中下1/3处声像图都出现异常改变。病变位于右侧87例,位于左侧49例,声像图发现有包块的130例,占95.5%,声像图未发现肿块的6例,但6例患儿肌纤维回声均较健侧增强且不均。
声像图表现: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1/3处形态改变,呈梭形或椭圆型,边界清晰,基本规整,内部回声中等或略高,并且均较健侧稍增强,肌纤维回声弥漫性增粗并伴有短线状稍强回声分布。CDFI可于病变周边录及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图1)。
3 讨 论
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病率约在0.008~0.04%[1],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早期一般认为难产和产伤是其主要原因[2]。目前认为是胸锁乳突肌间质增生及纤维化,导致胸锁乳突肌挛缩。本组136例患儿,1周岁以下的39例,1岁至11岁的97例,临床检查颈部扪及肿块的118例,发现头偏向一侧或面部不对称12例,临床表现不明显6例,全部病例均超声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肌性斜颈。肿块最大的左右径为3.1cm,前后径为1.9cm,最小的左右径为1.7cm,前后径为0.7cm。临床对1周岁以下患儿采取保守治疗,6个月~1岁恢复正常的32例,由此我们发现病变的肿块可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1岁以上采用手术治疗的104例,保守治疗未恢复正常的7例,病变随年龄增长而加重。超声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肌性斜颈之首选,并可为鉴别诊断骨性斜颈、继发性或急性斜颈,痉挛性及精神性斜颈提供最好的依据,而且能准确诊断本病,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超声;儿童胆结石;随访
胆囊结石10岁以下儿童极为少见,约占胆石病手术病人的0.07%,而小儿肝内胆管结石更为罕见[1]。小儿胆结石缺乏典型症状,易误诊漏诊,应引起足够重视,早期准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包括饮食干预等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超声对胆石症的检查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而在儿童胆结石诊断及疗效监测随访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5年10月~2013年9月,经超声诊断的儿童胆结石患者18例,男性 8例,女性10 例,年龄 2个月到14岁,平均10.2岁。右上腹或中上腹钝痛14例,剧痛1例,恶心呕吐7例,发热3例,轻度黄疸1例,周围血白细胞增高8例,无症状3例。
2.方法:飞利浦IU22彩色DOPPLER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2-5MHz,百胜DU-6彩色DOPPLER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MHz。患儿常规空腹6小时以上,取仰卧位,暴露右季肋区,年长儿嘱其右手抱头,拉宽肋间隙。必要时左侧卧位,探头置6-9肋间及肋缘下及右季肋部多切面多方位扫查,观察胆囊大小,胆汁透声,腔内有无异常回声,胆总管内径,肝内胆管有无扩张等。
二、结果
1.18例儿童胆结石均经超声诊断,其中16例为胆囊结石,2例为胆管结石。胆囊增大、饱满,壁毛糙增厚(>1.5mm)4例,胆囊壁呈双层改变1例,胆囊内胆汁透声差,并见较多散在点状回声3例。
2.胆囊结石声像图表现分4种类型。(1)强回声型,本组4例(图A),胆囊内见半月形或圆形强回声伴声影,能移动。(2)中等回声型,本组3例(图B),胆囊内见半月形中等回声,后方声影不明显,能移动。(3)弱回声型,本组4例(图C),胆囊内见由较多点状回声融合而成的弱回声团,后方声影不明显,能移动。(4)细点状回声型,本组5例(图D),胆囊后壁见沉积的强回声及中等回声带,伴声影3例,不伴声影2例,改变见沉积颗粒的移动。
3. 胆管结石声像图表现分2种类型。(1)肝内胆管疏松结石合并泥沙样结石型:胆管内见数枚中等回声,后方伴浅声影,另见多枚点状回声融合而成的强回声带沉积于胆管后壁,与胆管壁分界清,近端胆管扩张,壁稍增厚。(2)胆总管结石型:胆总管增粗,内见一枚高回声伴声影,肝内胆管扩张,胆囊肿大内见强回声伴声影。
4.16例胆囊结石中采取药物保守治疗8例,胆囊大小恢复正常4例,胆囊结石消失5例,其中2例为弱回声型,2例为细点状回声型,1例为强回声型。未消失3例均为强回声型。饮食干预5例,胆囊结石消失3例均为细点状回声型,未消失2例分别为强回声型和中等回声型。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3例,胆囊结石自行消失2例,其中1例为中等回声型,1例为弱回声型,未消失1例为中等回声型。
5. 2例胆管结石,一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另一例肝内胆管疏松结石合并泥沙样结石行中药保守治疗结合饮食干预,随访观察过程中见沉积于胆管后壁强回声带范围缩小,形状改变,半年后消失,而肝内胆管疏松结石大小范围随访至今均未见明显变化。
三、讨论
小儿胆石症发病率低,且比较少见,易被经验不足的儿科医师忽视,如果患儿有右上腹或中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警惕有胆结石的可能,常规做胆道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儿童胆结石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胆囊体部的结石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当较小的块状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梗阻在胆总管时,则引起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疼痛。本组一例剧痛及轻度黄疸发生于胆总管结石梗阻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患儿。
小儿胆结石以胆色素结石为多,少数为胆固醇结石或混合性结石[2]。儿童胆结石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3]。(1)、胆道畸形 先天胆道发育异常,胆汁淤积,浓缩,合并感染导致胆汁成分改变形成结石。本组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汁淤积感染,继发结石,结石表现为中等回声型。(2)胆道蛔虫 是胆道感染与结石的重要原因。本组病例无上述病史,可能与近年来全民都关注和重视卫生与健康,确实做好预防工作的结果。(3)遗传因素 本组病例父母有胆囊结石史2例,均表现为强回声型。(4)溶血性贫血 易合并胆囊结石,本组病例无溶血性贫血病史。(5)青春期 雌激素使胆固醇合成增加,是青春期女性胆结石患病率明显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4],本组12-14岁胆结石患儿,女性5例,男性1例。(6)回肠病变或回肠切除 本组病例无上述病史。
本组患儿中有3例因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后在5天-2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行超声检查诊断胆结石,结石均为弱回声型,停药后5天-1月内超声复查结石消失。1988年Sehaad[5]首次报告应用头孢曲松钠能诱发可逆性胆结石并称其为“假性结石症”。头孢曲松钠使用时可诱发胆囊结石已非常明确,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较长,容易形成结石并出现临床症状。某些疾病可使血钙浓度明显升高,使用该药时应常规检查血钙浓度。儿童对腹痛的表述常不很确切,易与胃肠炎,消化不良等混淆,本组一例用药后出现多次腹痛,最终经超声检查证实发现疼痛系胆囊内疏松泥沙样结石排出时刺激胆管所致。超声检查是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所以在应用该药时,应把超声检查作为常规,以了解是否有胆系结石形成,并能有效地观察结石排出情况。
另外营养调查发现本组2例患儿喜好吃膨化食品,一天大于200g薯片,结石表现为细点状回声型,经饮食干预后1月随访,1例消失,1例结石减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儿童和青少年胆结石的发病率已呈上升趋势[6]。长期、反复发作的小儿胆囊炎、胆囊结石易导致肝功能异常[7]。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时,易导致胆囊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后果,故对小儿腹痛要仔细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超声检查目前已成为对儿童胆结石诊断和治疗随访最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为临床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及监测评估其疗效提供依据。
鉴于本组病例超声随访结果,一部分儿童胆结石能通过药物保守治疗、停药、饮食干预或根本没任何措施情况下能自行消失,故一旦发现儿童胆结石(需医生排除有急诊手术指征以外的),家长也不必过于紧张,临床医师也不必急于采取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案,需与家长沟通,仔细调研,分析病因,采取饮食干预与药物保守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结合超声随访观察,不失为一种高效安全合理诊治儿童胆结石的有效手段,使一部分结石能自行消失的患儿免受手术之苦。
参考文献:
[1] 黄国英,林其珊,钱蔷英.小儿临床超声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62.
[2] Potapova EA, Kharitonova LA, Bokova TA. The role of metabolism disorders in genesis of gallstone disease in children. Eksp Klin Gastroenterol, 2012, 39 (1): 23-27.
[3] Uscinowicz M, Kowalczuk-Kryston M, Bobrus-Chociej A, et al. Frequency and causes for hospitalization of children with cholelithiasis - own observations. Med Wieku Rozwoj, 2011, 15(4): 467-471.
[4] Tannuri AC, Leal AJ, Velhote MC, et al. Management of gallstone disease in children: a new protocol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a single center. J Pediatr Surg, 2012,47(11): 2033-2038.
[5] Sehaad UB,Wedgwood-Krucko J,Tschaeppeler H. Reversible Ceftriaxone-associated biliary pseudolithiasis in children.The Lancet,1988,2:1411-1413.
[6] Knott EM, Gasior AC, Bikhchandani J, et al. Surgical anagement of gallstone pancreatitis in children. 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 2012,22(5): 501-504.
【关键词】胃部;超声造影剂;临床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59-01
目前临床上诊断胃肠疾病主要是胃镜、X线钡剂造影等检查,但是这二项检查均有一定的损伤和痛苦,不能用于大规模普查[1]。我们使用新型有回声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充盈胃及十二指肠,通过改善胃的超声内部环境,以利于超声波声束穿透,使胃肠结构和其病变得于更加清晰的显示[2]。在实时超声下按照胃、十二指肠在体表投影,依次作连续完整扫查,可作为胃镜的一种有价值的补充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患者,男43例,女25例;年龄20~80岁。临床主要表现:26例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15例有规律性空腹痛,进食后缓解,或夜间痛;10例伴有黑便或呕血;7例伴有贫血;另有10例无症状
1.2 仪器和方法
1.2.1 仪器 使用 TOSHIBA SSA 680A彩色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5.0 MHz。
1.2.2 超声造影剂 选用浙江湖州东亚医药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天下”牌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
1.2.3 超声检查方法:患者常规禁食8h,禁饮6h,一般安排在上午检查。查前先将造影剂每包用开水冲泡调制成500~600ml均匀糊状液体,冷却后备用。检查时嘱患者将造影剂服下后马上检查(造影剂量成人500~800ml,小儿300~400ml)。检查以平卧位和右侧卧位为主,辅以左侧卧位和半坐位;操作方法按胃十二指肠在腹部的体表投影,依次从贲门、胃底部、胃体部胃大小弯、胃角切迹、胃窦幽门管和十二指肠作连续完整扫查,力求将胃、十二指肠声像图全貌清晰显示,重点观察胃贲门、胃小弯、胃角、胃幽门管和十二指肠球部;仔细观察胃壁层次结构,胃黏膜连续完整性,发现溃疡病灶则认真观察、记录溃疡的位置、形态大小、深度、周围胃壁(或肠壁)的厚度及层次、胃十二指肠周围情况(如有无肿大淋巴结或包块等);以胃镜病理活检为最终诊断标准。
2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全部行胃镜检查对照,其中有15例行手术治疗,超声诊断符合14例,符合率达90%,不符合1例。与胃镜检查对照,符合率达86%。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期以来临床诊断本病主要依靠X线钡餐造影检查和胃镜检查,但此两项检查均有一定损伤,存在一定局限性,不易普及检查。因此选择一种简便、安全、无创伤、无痛苦的检查方法诊断本病成为一种必然,而且超声检查诊断胃溃疡以前由于选择的超声造影剂效果欠佳,导致诊断符合率低,准确性差,也有好多人认为超声检查不能用于诊断消化性溃疡。使用胃窗超声造影剂后,能使胃各部位及十二指肠球部显示清晰,能观察胃壁的层次;能判断胃部炎症,溃疡,能观察胃肿瘤的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内部回声,比X线和胃镜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对胃腔内残留食物、异物、结石及对胃下垂等症都能作出较正确的判断。尤其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更为适用[3]。
超声检查诊断胃溃疡,该类造影剂具有以下特点:该类造影剂充盈胃肠腔后在声像图上呈现均匀高回声界面,和胃肠壁的弱回声界面产生明显对比效果;造影剂易在溃疡口沉积而产生明显强回声区,使病灶和造影剂之间产生非常明显的对比效应,从而大大提高溃疡病灶的显示率;该类造影剂消除胃肠腔的气体和黏液干扰的效果也较好,且不在胃肠腔内产生声学伪像;该类造影剂比重较重,在胃肠腔停留时间较长、排空慢,操作者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操作检查;该类造影剂是以谷类食物加工研制而成,口感好,易于饮服,进入胃肠腔可吸收消化,无明显不良反应。采用这种造影剂可明显提高超声对消化性溃疡检查诊断的准确性,且超声具有简便普及、安全、无创伤、无痛苦、广大患者易接受等优点,可作为追踪、监测消化性溃疡行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小儿、孕妇、年老体弱不适合胃镜检查者。
参考文献:
[1] 王国仁, 程一真. 超声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J].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3):223-224.
灌云县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苏连云港 222200
[摘要] 目的 分析彩超多普勒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104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诊断方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2例患儿行X 线影像学检查,观察组52例患儿实施彩超多普勒诊断,最后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检出室间隔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征、肺动脉狭窄等总诊断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49,P<0.05)。 结论 彩超多普勒诊断无创检查,具有操作简单、诊断快速、安全可靠等优势,可确保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彩超多普勒;X 线影像学检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a)-0032-02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心脏病,是指在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造成畸形疾病[1]。相关文献表明[2],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8.00%左右,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存质量。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安全性、无痛性、可重复性等优势[3],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分析彩超多普勒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在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该院对收治的104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两组,分别行X 线影像学检查与彩超多普勒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104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诊断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例数均为52。观察组中男患儿32例、女患儿20例,患儿年龄在3 d~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7±1.54)岁。对照组中男患儿31例、女患儿21例,患儿年龄在4 d~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8±1.11)岁。患儿均符合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表现[4]:胎儿心律失常、非免疫性水肿、患儿发育受限且合并各种系统畸形;母亲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病毒感染、高血压综合征等。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取美国GE 公司VIVID7全数字彩超(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具有实时录相机,探头类型包括:2.6 MHz、3.5 MHz、5.0 MHz等。在检查过程中,指导患儿在安静状态下取仰卧位,将心前区完全暴露,取左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保持超声束与血流方向处于平行方向。首先选择2-DE探查,全方位探查心脏大小结构,瓣膜活动,房、室间隔的连续性以及大血管的位置形态等。同时,采取彩色多普勒,在心脏各个所需检查的部位放置取样容积,进行观察血流方向、性质等,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选择%苏打、维生素C 进行声学造影。
对照组患儿行X 线影像学检查,指导患儿采取仰卧位,摄取X 线前后位胸片,短时间高千伏投照,进行处理获取的图像。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和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检出室间隔缺损23例、房间隔缺损11例、动脉导管未闭7例、法洛氏四联征6例、肺动脉狭窄3例,总诊断率为96.15%;对照组患儿检出室间隔缺损20例、房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法洛氏四联征3例、肺动脉狭窄1例,总诊断率为75.00%;观察组患儿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49,P<0.05)。 见表1。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小儿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广大儿童的生命健康。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发病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单一的结构异常、多种畸形结构等,临床症状相当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在常规诊断中大多采取心导管检查术、心血管造影术、X线检查等[5]。常规X 线胸片检查具操作简单方便,可了解各种检查疾病的典型表现,但是普通X 线片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诊断中,其清晰度及准确性较差,且对患儿的创伤较大,难以改善患儿预后情况,一般不建议使用。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数字化彩超诊治技术的出现,大部分先天性心脏病都得到了有效的诊治。彩超多普勒同时具备二维超声结构图像与丰富的血流动力学信息[6],逐渐成为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首选方法,在临床中无需复杂的心导管和造影术,即可确诊。彩超多普勒仪器为非创伤性检查,医师容易掌握操作技术,检查反复性相当强,家长及患儿接受良好,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的诊断和预后提供充分的依据。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可显示二尖瓣前叶裂缺,对手术治疗提供充分的指导。该研究结果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如下[7]:①室间隔缺损:在患儿心脏膜部呈现缺损状态时,出现特殊花色血流现象,且穿过心脏室间隔。②动脉导管未闭:在彩超多普勒检查过程中,显示患儿左心室和左心房扩大明显,有一股五彩镶嵌特异性表现的血流束,经过未闭合动脉导管、左肺动脉的根部,朝着肺动脉的左侧壁,射入其根部,少部分沿着右侧壁走行,出现连续性表现。③房间隔缺损:彩超多普勒检查时,发现房间隔的局部回声显示不均匀,断流的部位回声明显增强,右心房和右心室体积扩大明显,室间隔的组织结构形态显示异常,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的运动状态异常,肺动脉内径增宽明显。同时,显示房间隔的缺损部位经过一股红黄色表现的血流,从左心房分流到右心房内。④法洛四联征:超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患儿主动脉骑跨在室间隔的上部,室间隔和主动脉中断连续性,主动脉增宽明显,而左心室的流出道变得相当狭窄,肺动脉更加纤细。⑤肺动脉狭窄:房间隔下部和室间隔上部等心脏组织部位处于明显缺损状态,显示一股彩色血流经左心房室向右心房室进行分流运动等。
曹海玮等人[8]将100例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照组采取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实验组患儿筛查准确率为8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被检测出原发病病灶几率为91.00%,高于对照组的3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患儿原发病灶,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提供合理的方案,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观察组患儿检出室间隔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征、肺动脉狭窄等总诊断率为96.15%,与曹海玮等[8]报道的86.00%相符合,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P<0.05)。综上所述,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应用彩超多普勒诊断,具有明显的安全性、无创性、直观性,操作简单方便,明确显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且缓解患儿痛苦程度,提高检查依从性,确保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对病情诊断和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 刘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彩超多普勒应用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4(12):2605-2606.
[2] 刘艳玲,刘志毅,司姝宇,等.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附113例报告)[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3):530-531.
[3] 吴静,张晓红.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9(10):252-253.
[4] 张家山.彩超诊断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1(6):258-258.
[5] 董立芳.X 线平片诊断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110-111.
[6] 陆燕,向慧娟,范建华.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药导刊,2013,8(10):1292-1293.
[7] 张晓军,张新荣,唐文伟,等. 心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联合应用研究[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3(6):177-180.
【关键词】阴囊急症;二维超声;CDFI
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alysis of acute scrotum
LIU Dan-dan,XIELi-mei.Dept.of Ultrasound,Shenyang No.4 People’s Hospital,Liaoning 110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cute scrotal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actical value.Methods Direct detection of 4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crotum and the contralateral side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Results 25 cases of acute inflammation,7 cases of testicular torsion,2 cases Scrotum hernia,hydrocele testicular damage in 12 cases.Conclusion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CDFI can be rapid and accurat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ommon types of acute scrotum.
【Key words】Acute scrotum;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CDFI
阴囊急症是泌尿外科的常见急症之一,通常表现为阴囊疼痛,可向腹股沟处放射,有者可伴高热,寒战,甚至休克。因此快速准确的判断疼痛原因,对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及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回顾分析46例阴囊急症的超声诊断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46例患者均为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因阴囊疼痛,急诊来院,并收留住院。年龄7~82岁,疼痛时间:20 min~2 d。病史:有外伤,有无诱因疼痛,有前列腺术后等。采用GE-Vivid 4及GE-Voluson 730彩色超声成像系统,7~12 MHz线阵探头,采用直接探测法。患者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将上提贴于腹壁,应用二维超声检测双侧阴囊及内容物,仔细观察其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周围积液情况,然后应用CDFI显示血流情况,进行局部对比分析及双侧对比分析。
2 结果
46例经超声诊断后收留住院的患者中,25例经临床试验性治疗及超声复查证实为炎性改变;7例经临床手术证实为扭转;2例经手法复位和手术证实为阴囊疝,12例为损伤鞘膜积液。回顾超声检查的声像图表现,分述如下。
2.1 急性炎症:
2.1.1 炎
2.1.1.1 超声诊断 增大,边界模糊,实质回声明显粗糙不均,有不规则片状低回声,阴囊内可见鞘膜积液。CDFI:局部血流明显增多,可呈短条状,RI
2.1.1.2 鉴别诊断 肿瘤:一般呈无痛性肿块,病灶稍大,有占位效应,内部回声有者均匀,有者伴液化,钙化及粘连。CDFI:>15 mm者其内血流信号极丰富,甚至呈穿枝状,RI=0.6~0.7与健侧明显不同。
2.1.2 附睾炎
2.1.2.1 超声诊断 大小正常,但附睾,尤其头部或尾部明显增大,回声光点粗大不均,部分肿大的尾部中心呈不规则液性暗区(坏死液化),多伴有少量鞘膜积液。CDFI:肿大的附睾内血流信号显著增加。
2.1.2.2 鉴别诊断 ①扭转:CDFI:急性期可出现患侧精索内血流增粗,或附睾内血流较健侧减少甚至消失;②附件扭转:及附睾显示正常或轻度肿大,二者之间可见结节状回声不均的团块,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
2.2 扭转
2.2.1 扭转
2.2.1.1 超声诊断 急性期:轻度增大,内部回声略减低。CDFI:患侧内血流信号略减少,周边,尤其精索内血流增粗,增多。早期:及附睾均增大,多数位置抬高呈横位,内回声呈不均匀低回声,甚至可出现不规则液化坏死区。CDFI:患侧内血流信号消失或极少。
2.2.1.2 鉴别诊断 ①急性炎,附睾炎:最易与扭转混淆的阴囊急症。超声主要依靠 CDFI进行鉴别。急性附睾炎变时,实质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结合感染史,生化检查等与之鉴别;②挫裂伤:有明显外伤史,内回声不均,可有局灶性片状中等回声及液性暗区。鞘膜内可见积血征象。CDFI:内血流信号分布不均,液化区内无血流信号。
2.2.2 附件扭转
2.2.2.1 超声诊断 及附睾显示清晰,大小正常或轻度肿大,两者之间可见结节状回声不均的团块,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其周围的局部血流信号增多。
2.2.2.2 鉴别诊断 同扭转。
2.3 阴囊及内容物压力性挫伤
2.3.1 阴囊壁水肿样改变
2.3.1.1 超声诊断 双侧对比:一侧阴囊壁明显不均匀增厚,回声略低,阴囊内有少量积液。CDFI:显示患侧阴囊壁血流信号丰富。
2.3.1.2 鉴别诊断 ①变态反应性水肿:一般无外伤史,有全身性水肿改变,尤以颜面部眼睑处明显,阴囊壁增厚,但阴囊内容物不受累积;②特发性阴囊水肿:阴囊壁增厚,但血流信号极少。
2.3.2 阴囊疝
2.3.2.1 超声诊断 阴囊肿大,内见不均匀肿块回声,有呈管状的肠道及内容物回声(嵌顿肠管),有呈团状高回声(嵌顿网膜),经腹股沟管与腹腔相同,常伴鞘膜积液,附睾被挤压于一侧。
2.3.2.2 鉴别诊断 ①隐睾:患侧阴囊内无回声,腹股沟管内或腹腔内可见椭圆形实性肿物,,边界较清晰,较健侧略小;②交通性鞘膜积液:阴囊内液性暗区,内无脏器影像。
2.3.3 挫裂伤
2.3.3.1 超声诊断 患侧明显增大,内回声明显不均,可见不规则中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裂伤时可见包膜回声中断,裂口周围及下方可见不规则高回声和液性暗区。鞘膜内可有积血征象。CDFI:正常附睾组织内仍有血流信号显示,异常回声处无血流信号。
2.3.3.2 鉴别诊断 ①扭转:见扭转一节;②急性炎症:见急性炎一节;③阴囊疝:通常阴囊内见不均匀肿块,上端与腹腔相通,多数可手法还纳。
2 结论
阴囊急症在临床诊断治疗上一直持有争议。以往推崇早期手术探查,使约80%的患者因急性炎症而接受不必要的手术治疗[1]。而常见病因中的炎症,扭转及压力性挫伤,即使很有经验的泌尿外科医生也很难在早期做出明确的鉴别诊断。尽管核素及磁共振成像有其独到之处,但因放射性辐射及价格昂贵等原因,临床实用价值不高。而彩色超声检查能同时显示附睾的形态学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彩色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伴有血液循环异常的阴囊疾病[2]。近年的研究认为,彩色超声检查对缺血的敏感性达90%~100%,特异性达100%[3]。
在诊断中发现,附睾炎和扭转容易误诊,诊断要慎重。炎除影像学特征外,一定要注意结合临床症状和化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而扭转,其实是精索扭转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或坏死。精索扭转从发生到血供完全中止有一个过程,当扭转角度在180~360之间时,最初只是静脉回流被阻断,而动脉继续存在供血并逐渐中断[4]。因此认为内存在血流信号即可除外扭转是危险的。必须双侧对比分析,必要时还可以采用流速分析和RI测值分析。同时,在扭转早期,周围组织可能反而血流信号增多,也不能误诊为附睾炎。总之,在扭转问题上,宁可出现假阳性,也决不能出现假阴性,据报道扭转的治疗最好是在4 h内手术处理,在 24 h后手术,存活的可能性极小[5]。
本研究中,炎症25例,占总病例数的54.3%,全部经超声确诊,抗感染10 d后复查,19例痊愈,2例肿块明显减小,1例肿块略变小,回声仍不均匀,但鞘膜积液量明显减少,追问病史,其有慢性附睾炎,本次又急性发作。扭转7例,其中1例17岁患者首次超声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建议常规静脉抗感染注射后约20 min,重复超声检查,改为站立位,显示变为横位,血流信号进一步减少,鞘膜积液增多,随之明确诊断。经手术证实,术后复查7例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
彩色多普勒超声既能显示内部结构,又可提供血流灌注变化情况,可成为阴囊急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6]。检查中要注意检查手法。适当撑托,手法轻柔,以不产生探头压力性血流信号为佳。同时要充分发挥超声检查的可重复性,可变换性以及无创性,无放射性等优点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为临床治疗赢得时间。
参考文献
[1] Cass AS,et al.Immediate exploration of the unilateral acute scrotum in young male subjects.Jurol,1980,124:829.
[2] Ralls PW,et al.Color Dopplersonography of the scrotum.Seminarsin Ultrasound,CTandMR,1991,12:109-114.
[3] 王建宏,钱蕴秋,袁建林,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阴囊急症中的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3):58-60.
[4] 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