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范文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

第1篇: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胎动不安;临床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32―01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指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病人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它由病人的每一个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地工作。同时也使病人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护理过程中[1]。作为对患者提供最佳护理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具有“降低平均住院日,控制住院费用,规范诊疗护理行为,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2011年4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颁布了22个专业95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之后,我院作为具体实施单位之一随即开展了此项工作。

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腹坠,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相当于西医学的“先兆流产”。常见分型有肾虚型、气血虚弱型、血热型、外伤型、瘕伤胎型等。本病能进一步发展为堕胎、小产,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很大的痛苦。为了使胎动不安患者得到有效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并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我院妇产科对胎动不安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制定胎动不安临床护理路径表格

1.1护士版

查阅既往病例及参考文献的研究结果,并与临床医生协商,确定最短住院时间为15天。医生、护士、药剂师、检验人员等各专业共同参与,规定每日诊疗护理活动。每日护理内容包括生活护理、情志护理和饮食护理,对有阴道组织物排出等需要特殊指导的患者则特殊标志。辨证施护又根据不同证型给予有针对性的临证护理、饮食和情志等护理措施以及出院指导。

1.2患者版

根据不同证型辩证施护,为患者制定入院当天,治疗阶段以及出院当天的护理指导。内容包括入院当天的入院宣教,科室环境,检查注意事项等,治疗阶段对不同证型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及出院当天的出院指导。使患者对住院期间的护理内容一目了然,更加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1.3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变异记录表

记录患者的变异,探讨变异产生的原因,寻找应对措施,分析讨论解决方案。

2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2.1 路径实施前,由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目的、原则、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2.2 护士按照临床护理路径为患者实施各项护理指导,在相应的表格内将已执行的项目打“√”,未执行的项目用红笔打“×”。在变异栏内记录变异是否发生,对于发生变异者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2.3 出院前向患者介绍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

3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结果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临床护理的规范化,使临床护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既降低了患者在住院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又减少了护理过程中不必要的工作。通过与未实施护理路径的情况相对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缩短患者住院日,由原来的平均16.97±6.37天缩减为平均14.03±4.82天。

3.2 降低医疗成本和住院费用,由原来的约4600.69±1981.42元缩减为现在约3524.17±1113.48元。

3.3 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服务质量,向患者发放由Er1ksen编制的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总体满意度评分由原来的7.72±1.69提高到现在的9.16±1.06。3.4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及工作热情,减少了护士进行文书记录的时间,增加了护患关系的和谐,提高了工作热情。

4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将日常护理任务标准化,规范化。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执行各项检查及护理,避免发生遗漏后补救而浪费时间,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检查费用、治疗费用及护理费用。同时,住院时间的缩短减少了床位费、诊查费及护理费等费用的消耗。临床护理路径在我科室实施后统计,患者平均住院日约缩短了17.6%,平均总费用约下降了约23.4%。

临床护理路径明确规定了各项处置及活动介入时间,过早或过迟都将影响路径实施[2]。因此护士必须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既定内容,及时高质量地为患者提供全面而连续的护理服务。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临床护理路径流程的特点,改进健康教育形式,使他们及时充分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提前预知住院天数和将采取的治疗护理方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诊治效率,减少焦虑,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护士作为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专业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监护病情变化、安排和协调各项检查、实施各项治疗与护理措施,伴随着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减少了护士进行文书记录的时间,提高其工作效率,而由于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护理项目也不会被遗漏。与此同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需要护士具备评判性思维、循证护理、人文护理知识与理念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鼓励了护士不断去学习,增加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提高整体素质,也使护士的工作由原来的被动变为现在的主动,由原来的学而不用,到现在努力增强自己专业知识去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提高了专业独立性及个人成就感。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改进,临床护理路径已被各大医院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师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3]。这种既确保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又控制医疗成本的管理方法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一致认可。它的成功应用证明: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磨 琨,黄 茜.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3): 170 - 172.

第2篇: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快速康复护理路径; 前列腺气化电切术; 焦虑; 疼痛; 排尿功能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1\]是由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组成多专业小组,针对特定疾病的诊断或手术制订的具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最适当的临床服务计划,以减少延迟康复和浪费资源,使患者获得最佳质量的服务\[2\]。与传统模式相比,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先进的单病种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现代模式,逐步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认同和接受。最近临床上出现的“快速康复外科理论”及“多学科康复团队”对相关临床路径的制订产生着深远影响\[3\]。快速康复外科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其实质是利用现有手段将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优化、组合,使患者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4\]。作者以本院现行临床路径为蓝本,融入快速康复外科理论及多学科康复团队模式理念\[5\],强调护理人员在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后快速康复中的作用,制订了本院前列腺气化电切术的快速康复护理路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泌尿外科行前列腺气化电切术患者86例,年龄65~82岁。病例入选标准:患者意识清醒,能配合完成护理路径及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内容。排除标准:患者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意识不清、精神障碍等不能配合完成康复训练者;预计住院时间过长者。8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路径,其核心在于尽早引入康复治疗,使其全程参与手术患者查房、治疗、出院指导及出院后评估\[6\]。

1.3观察指标

(1)术后48h对两组患者焦虑状态、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焦虑状态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 scale,SAS)进行评价。SAS共20+项目,每个项目根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1分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分表示少部分时间;3分表示相当多时间;4分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疼痛程度评价运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RS)。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2)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3)患者术后1周测量残余尿(RUV)和最大尿流率(Qmax),结果:RUV和Qmax分别为(10.5±10.3)ml和(17.0±3.3)ml/s,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值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24h焦虑疾病等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24h焦虑及疼痛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后IPSS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临床路径已经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其病种从外科向内科,从急性病向慢性病,从医院内向社区医疗服务,从单纯临床管理向医院管理扩展\[7\]。实践证明,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于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限制医疗费用增长\[8\]、规范诊疗护理手段、加强医护合作、提高患者满意度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快速康复理论就是通过多模式控制围手术期的病理生理变化,很好地改善病人的预后,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病人术后的康复,它是一系列有效措施的组合而产生的协同结果,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不仅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康复治疗师、护士,也包括病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其实质内容包括:术前病人教育;更好的麻醉、止痛及外科技术以减少手术应激反应、疼痛及不适反应;强化术后康复治疗包括早期下床活动及早期肠内营养\[9\]。它的出现对相关临床路径的制订产生着深远影响,该理念颠覆了近百年来形成的围手术期护理的思维原则\[10\]。对那些入院患者中意识清醒,能配合完成护理路径及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内容、无严重心肺疾病及精神障碍者可选入此临床路径。确定临床路径后,其入院后的1~3d,责任护士对其实施标准化护理,给患者发放临床路径告知单\[11\],告诉其快速康复流程护理计划,进行心理疏导以取得病人理解和配合,其间还包括入院宣教使病人尽快适应环境。术前饮食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性,术前12h禁食,6h禁饮,术前晚使用缓泻药或清洁灌肠以清洁肠道;手术后转出手术室至出院前1d,护士根据路径表的每日进程程度执行各项护理活动,完成术后一系列工作包括:保持尿管引流通畅,防止牵拉、扭曲、受压及阻塞,观察引流物颜色,做好膀胱冲洗,48h后冲洗物清亮时可停止冲洗或行拔管,拔管后注意观察排尿情况,嘱其多饮水,并保持外尿道口清洁,同时进行膀胱功能锻炼,早期下床活动、进食、用药、护理、检测及出院指导工作,指导病人回家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休息,勿参与过重的活动,注意预防便秘,对病人进行自我监测的指导,并根据病情进展填写拟定表格\[12\]。整个过程中,小组人员随机检查、评价、讨论分析,提出整改,以便进一步优化路径内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明确护理人员的角色与职责,制定相应快速康复外科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的康复进度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护理流程。总之,快速康复理念和临床护理路径相结合,并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是对快速康复理念的最好的诠释\[13\]。

随着高龄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前列腺气化电切术来解除疼痛,改善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我院从2011年11月起实施前列腺气化电切术的临床路径并取得初步经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医学以患者被动接受治疗为主,临床医护人员由于缺乏正规系统的康复专业教育培训,对康复知识缺乏,不能掌握康复的时机,更无法引导和提高患者的康复意识\[14\]。同时,医生往往在简单查房后急于关注当天的手术,因此无法有更多时间对患者进行详尽的康复功能训练指导,而临床护士对康复理论及技能掌握薄弱,以执行医嘱为主,不能也不敢正规系统介人康复训练,以上现象造成患者失去早期康复的黄金时间,而康复医学强调患者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如何制订更为完善及规范的临床路径,以发挥康复训练在前列腺增生患者恢复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借鉴国内外近年来对临床路径研究及运用所取得的经验,以我院现行临床路径为蓝本,融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及多学科康复团队模式理念,强调康复医师及护理人员在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后快速康复中的作用。康复医师对本科护理人员进行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康复理论及技能的培训,使医护人员直接全程参与手术患者查房、治疗、康复功能训练、出院指导及出院后跟踪指导评估,制订了本院前列腺气化电切术的快速康复护理路径。在本课题中,实验组术后48h评分及疼痛评分显著下降。说明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快速康复护理路径无论是提高患者近期疗效,还是改善远期疗效,均有显著效果。因此,将快速康复护理路径引入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可以使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临床一线工作实现有效融合,使护理路径具备较强的针对性\[15-17\]。我们有理由相信快速康复护理路径将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及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在其它外科、内科等临床护理路径中应用,甚至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

第3篇: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变异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医护人员根据某种疾病或手术过程制定的一种治疗或护理模式,使患者的入院、诊断、治疗、护理等活动都按照临床路径表预先制定的标准化流程进行[1]。这是一种全程的、持续性的服务,它规定了每一项诊疗措施的过程步骤及所需的检查项目,降低医疗资源消耗和患者的不必要支出,实现医院与患者的共赢[2]。大肠息肉是卫生部指定的第一批消化内科临床路径试点病种之一,虽然该临床路径的诊疗已经较成熟及规范,但我院消化内科在实际实施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的过程中仍出现部分变异的病例,现将变异情况、分析原因及对策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入选2012年11月~2013年6月我院165例完成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的病例,男94例(57.0%),女71例(43%),年龄26~82岁。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入径标准(2009年版):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ICD-9-CM-3:45.42),钡灌肠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或者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标准住院日定为5~7d,制定了标准的住院流程,由同一组医生、护士完成。

1.2方法

1.2.1变异的定义及分类 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个别患者偏离标准临床路径情况,或沿着标准临床路径接受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1]。根据变异发生的性质,分为正性变异与负性变异[3]。根据变异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3类,即与医院系统相关的变异、与医护人员相关的变异和与患者相关的变异[4]。根据变异管理的难易程度分为可控变异与不可控变异[5]。

1.2.2变异判定 符合大肠息肉治疗出院的标准但住院时间7d;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外检查或治疗;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且住院期间该类疾病加重需要同时进行检查及治疗的;检查发现其他疾病并影响本病治疗,需要进一步检查及治疗的。

1.2.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变异的影响因素。对各种变异分类事项采用例数、构成比等进行统计描述。按照变异发生的原因对变异进行归纳分类整理。

2 结果

2.1变异情况回顾性病案分析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病例165例,其中变异52例,变异率为31.5%。见表1。

2.2变异类型 本组病例变异类型分布见表2。

3 对策

正性变异是指虽然不符合路径的计划,但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缩短住院天数,使患者能够在临床路径规定的时间内提前完成治疗,或能够减少住院费用;负性变异是指不符合路径的计划,虽然其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会导致住院天数延长,或其发生不合理,属于管理的失误,最终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或费用增加[5]。本组病例,正性变异有14例,均与患者空腹来我院办理住院手续并在为入院当日完成所有术前检查或门诊已经完善术前检查,第2d即安排大肠息肉电切术,可缩短住院日及减少住院费用。与医护人员相关的16例变异中,14例正性变异,2例为术后感染和医护未能向患者交代清楚术前肠道准备的方法。本组病例有38例负性变异,其中11例负性变异是可以控制的。8例患者要求提前出院者,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的健康宣教。1例因医护未能向患者交代清楚术前肠道准备的方法导致肠道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者,1例肠道出血者,1例术后感染者,均可通过医护人员的细致工作可减少变异。总体来说,本组病例中,负性变异病例数远大于正性变异病例数,我们需要控制负性病例数。这些负性变异的病例,除了与患者相关的变异外,还有与医院系统和医务人员相关变异。应分别对各类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对应的措施,从而降低负性变异率。

3.1对于医院系统

3.1.1医院管理制度改进优化,改革工作制度。医技检查科室、门诊节假日制正常上班,周六胃肠镜室正常开展内镜下手术,这样就能减少术前等待天数,缩短住院日。

3.1.2由于部分医务人员片面认为临床路径只是为了控制医疗费用,会减少科室及个人收入,且认为临床路径只是机械性的规定治疗的流程,部分护士也认为临床路径的实施只需要医生的参与,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不够。因此,必须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课堂讲解实施临床路径的目的和意义,转变医务人员包括医院管理者原有的观念,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1.3设专门职能部门负责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专家指导小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明确各自职责。

3.2对于医护人员 优质护理是临床路径实施的基础。特别标识临床路径的患者的病例夹及床头,且床头悬挂患者表单及健康教育表单,护士与患者的沟通要有效果评价,并实行患者、护士双签字。及时制止患者的不遵医行为,进行内镜下治疗的个性教育,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状态,稳定情绪。护士每天严格按计划完成规范的护理,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饮食、肠道管理,向患者反复多次交代术前肠道准备的方法,并督促患者完成,以免延误手术。

门诊医生应当告知要求行大肠息肉电切术的患者,入院前应做好下列准备:确认停服阿司匹林、波立维等抗血小板药物至少1w;对于慢性便秘及老年人长期使用缓泻剂等应当在入院前及开始进行肠道准备;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是否出于各项疾病的稳定期;住院费用及医疗保险的准备。做好以上准备再择期入院,可以减少住院日及住院费用,避免延误手术。入院后医生应当积极安排患者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及时追查检查结果,对于影响手术的各种结果应当及时处理。学习国内外大肠息肉肠镜下治疗的方法,提高肠镜治疗的水平,对于息肉较多,创面较大者,应当提高警惕,积极给予止血、抗炎及肠镜下相应的止血处理,防止肠道出血、感染及穿孔的发生。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指导饮食,告知患者完成术后复查的重要性。

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多个组织以及医、护、患三方共同协作配合才能完成。出现变异是正常的、允许的,但是我们应当及时总结变异的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不同原因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这样才能才能为使临床路径系统逐步走向成熟,才能提高临床医疗的诊治水平,规范诊疗流程,控制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治愈率及满意度。而且我们也要全面拓展循证思维模式,将循证路径管理思维模式付诸实践,做好最佳变异管理路径与管理全方位效益的最佳结合[6]。

参考文献:

[1]壮平,张春红,魏金文,等.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8):2460-2461.

[2]任长乐,张春娜,侯旭,等.临床路径应用及展望 [J].医院管理论坛,2008,2(25):21-22.

[3]古莲香,刑庆芳,黄慧. 临床路径的变异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1,14:191-192.

[4]方立珍.临床路径-全新的临床服务模式[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

第4篇: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大肠癌;造口初期;自我效能;相关因素

自我效能表现为患者对增进自身健康的信念以及所具备的能力, 决定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执行和维持, 影响其诊疗和康复过程。我国肠造口人群在突破百万大关的基础上, 正以极快的速度增长[1]。本研究对311例大肠癌造口初期患者进行自我效能调查, 并分析其主要预测因子, 为建立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的临床护理路径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4年广西某三甲医院收治的311例大肠癌造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中老年患者居多。其中男188例, 女123例;年龄19~89岁, 平均年龄(54.14±12.58)岁;营养不良97例, 合并其他慢性病160例, 发生远处转移168例。

1. 2 调查工具

1. 2. 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 涵盖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的临床特征。

1. 2. 2 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 由Becker等[2]编制, 后台湾学者据此将其修订为四个子量表组成的SRAHPⅡ量表, 共28个条目, 均采用5级正向评分。

1. 3 资料收集方法及统计 患者行改良后Miles术后1个月, 研究者采用统一的方法, 分别以住院查房、造口联谊会或电话随访的形式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325份, 因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截尾数据为14例, 有效回收率为95.7%。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311例造口患者中, 自我效能总体得分为(72.75±15.38)分, 其中高水平者有42例(14%)、中水平260例(84%)、低水平9例(3%)。从高到低分别是健康责任、运动、心理暗示和营养。单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合并慢性病情况和家庭住址与其自我效能呈显著负相关(r=-0.16、 -0.13、0.55、-0.47, P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进入回归方程(χ2=111.418, P=0.000)的五个自变量可解释因变量41.1%(R2=0.411)的变异量, 成为患者自我效能的显著预测因子。

3 讨论

3. 1 造口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现状 1977年Bandura首次提出健康行为自我效能, 并将它定义为患者执行健康促进行为的信念与能力, 与患者健康促进执行力成正比[3]。大量研究报道, 造口对自我效能的发挥产生极大的负性影响 [4]。本研究发现, 绝大部分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不乐观, 其健康促进行为的执行力有待提高。营养效能得分指标最低, 这可能与肿瘤消耗、术后胃肠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此外, 心理状态表现出较弱水平, 原因可能是心理因素在肿瘤发病机制中占有一席之位。运动和健康责任效能均处于中等水平。

3. 2 造口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相关因素 年龄作为最主要的预测因子(OR=1.05, P=0.000), 呈现显著负相关。而月收入以及医保力度的提升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患者坚定的信念, 与自我效能呈显著正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的合并症极大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OR=2.27, P=0.006), 成为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分期、营养状况和远处转移情况未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P>0.05), 可能由于样本中早期患者较少(Ⅰ期患者31%), 发生远处转移者多(54%), 导致对比时差异不明显所致。

3. 3 对临床护理的启示 造口初期患者的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仍处于较低水平, 影响因素较多, 关注造口患者健康, 注重自我效能的改善。特别注意初期造口护理知识指导, 针对合并慢性病的患者, 根据专科医师的指导坚持积极治疗, 并监督患者执行, 控制甚至改善其合并症状况。加强社区医疗建设, 关注造口人群健康, 尤其老年造口患者, 鼓励患者适应角色变化, 尽早回归社会。建立疾病管理体系, 对造口人群实行院前-院中-院后统一管理, 进一步巩固健康教育效果。

今后护理决策应将重心转移到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效能上来, 特别注重年龄偏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关于性别、肿瘤分期等因素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 有待同行进一步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 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雷涛, 陈万青, 张思维, 等. 1988-2002年中国 10 个市县大肠癌的流行特征. 中华肿瘤杂志, 2009, 31(6):428-433.

[2] Becker H, Stuifbergen A, Oh HS, et al. 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Practices: A health self-efficacy measure. Health Values: The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Education &Promotion, 1993, 17(5):42-50.

[3] 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oral thought and action. 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91(1):45-103.

第5篇: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压疮;原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36-01

压疮是因为局部软组织持续受压引起血液动力紊乱,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缺氧、营养代谢障碍而发生的变性、坏死[1]。压疮好发于臀部、髋部、骶尾部、枕骨结节、肘部及肩胛部等骨突出部位,老年患者由于生理病理改变容易发生压疮,且易继发感染,影响患者治疗和康复[2]。本文通过对14例压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发生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老干部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24洌老年压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65~87岁,平均(80.24±5.74)岁,I°压疮16例,II°压疮8例,所有患者的诺顿评分均低于12分。

2 压疮原因

压疮发生的原因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具体如下:①压力:压力作用于骨突出部位皮肤是压疮发生的重要因素,压力越高,时间越久,引发压疮的危害就越大;②剪切力:剪切力比垂直压力危害大,可导致皮肤血管扭曲受压产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③摩擦力:摩擦力可升高皮温,导致受压组织氧耗增加,提高压疮发生几率;④潮湿:受压部位皮肤潮易受剪切力、摩擦力损伤,且易继发感染;⑤营养不良:老年慢性病患者体质差、免疫力低下,易并发低蛋白血症、贫血,出现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组织器官应激代谢的调节能力减弱,易发生压疮;⑥皮肤生理异常:多汗、皮温升高、局部污染等易导致压疮发生;⑦其他因素:年龄越大,压疮发生率越高,吸烟增加组织压疮敏感性以及应激反应、负性心理等。

3 护理干预

针对压疮发生原因积极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压疮发生风险。①评估患者病情:应用压疮危险评估表如Anderson评分量表、Norton’s评分量表等对老年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可对有压疮危险的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②防压用具:应用防压用具协助患者经常变换,减少受压强度和时间,临床常用气垫床、充液或充类胶物质的漂浮垫以及各类肘部及足跟保护器等,可预防压疮发生;③翻身拍背: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患者侧倾30°,用枕头支撑骨突起部位,分散压力,每2 h翻身拍背1次,促进血液循环,根据不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减轻局部组织受压;④皮肤护理:保持房间温度20~22℃,温水擦浴,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大小便失禁的患者留置尿管并加强护理;⑤营养支持:临床发现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35g/L或体重减少超过15%,即可认为存在明显的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增加压疮风险和影响愈合,补充营养可明显减少发生压疮的危险。调整饮食结构,酌情给予高糖、高蛋白质、高维生素C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⑥加强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因疾病和长期卧床导致生活质量降低,而且疮面恶臭,大小便失禁,容易产生自卑感、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与患者交流,用乐观开朗的情绪来感染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心理需求,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以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患者自信心,积极面对病患,配合治疗和护理;⑦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压疮知识教育是预防老年压疮根本措施。责任护士采取一对一的宣教方式,详细介绍压疮的定义、形成原因以及压疮的预防、治疗与护理措施等,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力、摩擦力、剪切力作用,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强化患者预防压疮意识,并嘱患者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加强营养支持。

4 讨论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多发生于卧床患者,压力是导致压疮的主要原因。老年患者因年老体弱、消瘦、水肿、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活动受限等[3],同时老年患者的皮下脂肪减少,皮肤弹性下降,表皮细胞再生缓慢,使皮肤对机械和理化刺激的防御能力下降[4],加之老年患者营养状况低下,活动能力下降等因素,容易发生压疮。

压疮发生的局部原因主要是摩擦力、剪切力、潮湿等,导致压疮发生的全身性因素有感觉丧失、营养不良、组织灌注不足、年龄、体质差、精神、心理因素等。通过针对压疮发生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加强支持疗法和健康教育,消除危险因素,注意局部护理和与患者全身情况相结合的综合预防。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属采取积极的健康教育,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主动配合,增强患者自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5]。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针对压疮发生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干预措施,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才能有效减少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邢华英.老年病人压疮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55-56

[2] 张本园.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的预防护理及治疗.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6 (17):102-105

[3] 陈敏娟,徐燕.压疮预防护理路径在老年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实用临床医杂志(护理版),2009,5(10):104-105

第6篇: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范文

目的:评价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管理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金泽镇3个行政村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个行政村的36例为干预组,2个行政村的40例为对照组。通过实施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自我管理评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过12个月的干预,干预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较对照组相比均有所下降,自我管理评分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自我管理评分等指标,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

糖尿病;自我管理;评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1],糖尿病并发症多,致死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社会负担,如何有效防控糖尿病,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若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缓解并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3],本研究以2型糖尿病患者与家庭医生团队共同参与的自我管理模式,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通过12个月的干预,评价自我管理模式对糖尿病管理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从青浦区金泽镇选择3个行政村的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BG)≥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排除标准:①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肿瘤、行动不便者;②接受能力差,不愿配合研究;③I型糖尿病患者;④空腹血糖(FBG)≥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1%。选取双祥村2型糖尿病患者为干预组研究对象,共计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62.6±7.4)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4例,高中及以上2例;剩余王港村、沙港村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共计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3.8±6.2)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9例,高中及以上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我管理小组模式,即以糖尿病患者与家庭医生团队共同参与疾病管理为形式,通过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最终达到稳定血糖指标,减缓疾病进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方法:①第一季度:a自我管理能力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每位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和目标,填写记录(饮食、运动、用药记录)定期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每季度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交流饮食方法。家庭医生团队根据进行个性化饮食指导;b基础知识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定义、常见并发症,糖尿病基本饮食运动控制方法。②第二季度:a查看患者记录、结合血糖指标检测结果,对血糖控制良好者交流饮食、互相学习;b学习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包括低血糖的防治、糖尿病病足防治、尿路感染和皮肤感染)。③第三季度:a基本技能培训(包括如何读懂化验单、药物指导、自测血糖、胰岛素的使用),进行现场操作演练;b每月相关血糖指标检测和患者记录,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作为重点管理目标,督促患者做好饮食、运动和用药日记。医护加强随访。④第四季度:a定期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合前三季度血糖检测和随访结果、对长期指标控制不佳的重点患者调整用药、督促患者互相鼓励学习交流,分析原因,加强检测血糖、定期体格检查;b第二次自我管理能力问卷调查,评分。干预时间为12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均做试验前后的血糖指标检测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问卷测试。

1.3评价指标干预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后的FPG、HbA1c、2hPG,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问卷(百分制)。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自我管理后,干预组患者的FPG、HbA1c、2hPG,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问卷分值等指标干预前后有差异,同对照组相比皆有所改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FPG、HbA1c、2hPG,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问卷分值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后第三大非感染性流行病,该病将会造成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的损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发病情况及控制情况不容乐观[4]。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差是糖尿病管理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其他慢性病管理的难题,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让患者认识糖尿病,增强防治的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管理当中能够有效的提高糖尿病的控制效果。糖尿病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日常管理主要是在社区和家庭中,而不是在医院内。管理措施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和临床服务,因为其作用有限且费用昂贵,而必须是卫生保健人员与患者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并以患者为主[5]。研究表明,提高糖尿病患的自我管理能力,激发患者自身责任和潜能、促进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能有效地帮助糖尿病患者良好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有的患者即使知道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对糖尿病控制十分重要,也因多种原因,并没有付诸行动[6]。本研究中医生不单是传统的对疾病的治疗,而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动员患者参与到管理当中,对自我管理活动进行全程的指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依从性和执行程度。

本研究对象职业大部分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接收运用健康知识能力有限,这给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使其参与到活动当中,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灵活性的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能增加自我管理活动的效果,良好的健康教育会让糖尿病患者提高治疗疾病的信心,降低或消除负面情绪,杜绝盲目治疗[7]。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和医疗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患者完全依靠医疗资源控制疾病愈发困难。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能更好地稳定血糖水平,控制疾病的发展,减轻病患的就医压力、节约日益紧张的医疗资源,在社区值得推广和借鉴。

总之,患者参与、医患互动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在健康行为形成、血糖控制等方面有一定的效果[8]。增加糖尿病自我管理形式,丰富管理内涵,充分激发患者自身潜能,调动患者积极参与,医患积极互动,患者间积极交流,形成合力,可望进一步改善糖尿病防控管理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吕秀云.不同糖尿病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38-40.

[2]王华平,刘金华,任强.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清蛋白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4):2747-2748.

[3]赖泽锐,张洁宜.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18(17):157-158.

[4]马静.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69-2171.

[5]宋燕,严伯正.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管理前后综合指标达标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9):769-770.

[6]钟冬梅.糖尿病治疗误区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4):877-878.

[7]李艳芳.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4,11(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