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

第1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对策

1辽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需求日益增长

农业是辽宁的主要产业之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得人们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进行市场的定位:针对年轻人,可定位于农业学习的基地;针对中年人,这部分群体对子女的消费行为具有主要的影响作用,对于他们的子女可定位休闲农业与教育相结合,体验乡村生活,起到校外实践课堂研学的作用,培养实际动手的能力;针对退休群体,可定位于田园生态型集农业种植、养生、农家乐的休闲农业旅游。

1.2农业和民俗文化遗产

辽宁拥有三个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盘锦的稻蟹共生系统,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都已成为全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亮点。还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例如辽东的满族村落,充分发挥农民的创新能力向游客展示奔放的舞蹈、鲜明特色的婚礼习俗、独特的风味饮食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扩大了就业,又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些都已经成为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内涵。

1.3农业基础的多样化

拥有苹果之乡的大连瓦房店东马屯、梗冠牌的盘锦优质大米、鲜美的丹东草莓、火红的北票西红柿都是辽宁省农产品品牌。依托现有的农业品牌,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科技创新,与教育、文化领域融合在一起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新产品。

2辽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2.1产品形式枯燥单一,与高端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辽宁的休闲农业经营服务性项目局限于单纯依靠农业自然资源基础上,多数以采摘、垂钓为主,节庆活动没有特色,与休闲农业没有过多的联系;农业景观只有一个季节,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和农耕文化、民俗资源等内涵挖掘不深,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不鲜明,档次不高。影响游客的体验,旅游者重游率极低。另外农家乐这种浅层次的产品,仅仅是农家饭,不能区分高、中、低端消费者,留不住游客,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2.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同质化严重

不少休闲农业经营者目光短浅,市场定位不准确,各自为营,往往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品牌的基本意识,盲目复制,缺乏创意,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同质性较强,特色不鲜明。有时形成争夺客源的恶性竞争,导致休闲农业形象败坏,消费需求与供给脱节,失去了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特色,没有考虑到乡村旅游规划,不利于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

2.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规划方面存在一些城市化倾向

乡村旅游建设破坏了传统的乡村风貌。部分地区一味的去生搬硬造,丢失泥土的气息,缺乏整体的乡村规划。设计缺少创意,空间布局不合理,特色不足。许多地区盲目追求城镇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比如一些景区景观的设计、建筑的风格、乡村道路等方面,大多是借鉴城市的规划方案,传统的建筑风貌在淡化,失去了旅游者的农家味、农家情体验,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

2.4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盲目开发问题严重

大多数休闲农业实体企业缺乏职业道德,开发没有针对性,往往会对乡村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和开发,践踏农田,破坏原生态环境,存在不符合标准的建筑。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迎合游客的高标准要求,急功近利,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兴建山寨版高档娱乐设施。

2.5农民参与度低

一部分经济落后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较多,农村留不住人才;有文化,能力强,懂技术的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提高收入,甚至在城市买房定居。留守的群体年龄偏大,缺少相应的专业技能,导致在自己的家乡建设中不积极主动参与,从业人员一般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直接上岗,素质较低,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3辽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品牌推广与产业升级

农户可以按照现代农业市场需求,种植高收益经济作物,从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概念出发,发展配套认养、采摘、收获的特色农产品项目,与会员制等形式相结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休闲农业的特色产品。特色农产品专业村与城镇消费者对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面向中高端市场,提高利润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展艺术品农业可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园区规划者应在初始规划时选择适宜种植品种和方式,植物雕塑,现代立体水培系统,观赏盆栽等吸引更多的游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的产品要保留原材料的乡土性、本土化的特色,不要融入太多的商业化背景,从而掩盖产品的特色。

3.2农业旅游相关行业资源的整合

农业旅游的发展要注重对传统的文化,民俗遗产的横向、纵向多维发展的重视。结合品牌创意策划,为扩大影响力,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电商直播间等新媒体推动项目的推广。使农业与教育、文化、科技、创意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产业合作的方式,打破原先互不干涉的现象,共享配套的乡村旅游资源,这样可以把几个乡村旅游经营户合力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成为乡村旅游经营合作社。避免了单打独斗的恶性竞争,丰富游客的体验,拓展辽宁的休闲农业市场。

3.3打造特色建筑景观风貌

为满足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的景观要求,构建多层次旅游大道,交通路线形成网络,主干道与景观衔接,在各大景点之间建设艺术化廊道与指示路牌和景点标牌;在游客观赏途中适当配置休息场所和公共设施,景区内合理设置艺术小品、园林植物景观,要考虑艺术化设计和统一装饰风格,形成景区整体景观和特色地域文化。对于原有的建筑物,不要一刀切拆除,在尊重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为传统的建筑赋予新的实用功能,将古建筑与自然结合,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3.4保护特色自然遗产,防止破坏性开发建设

政府机关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指导、协调的职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俗、名屋、古镇、古建筑、古树名木等资源进行统记、保护,为做好乡村规划奠定一定的基础。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

3.5提升农民参与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参与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关键。对于当地的农民应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只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其中,才能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及乡村旅游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管理经验、有技术、懂经营的人员。强化农村人才的培育,要抓实落细,对服务意识和技能进行培训。在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层次群体的需要,定期培训不同的内容,开办相应的知识讲座比如农村电商、种植技术创新等。实施精准培训,采取线上视频直播授课,线下请推广站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培训。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回乡创业,并能够留住这部分人才,扎根辽宁大地,发展经济。

第2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井冈山;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建议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奠基石、“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11年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2012年,井冈山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达132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而且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成为井冈山市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农村致富的多元化,对于加快井冈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1 井冈山市休闲观光农业现状

1.1 政府高度重视 井冈山市出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优惠政策,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首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5年规划,确定了年接待游客总数达200万人次以上,年增长25%以上,重点建设了旅游农业5个观光采摘园,6个主题休闲农庄,8个特色景观性农业观光园,60个乡村农家乐,实现了休闲农业产业年总收入3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

1.2 有扎实的基础 从2001年开始,井冈山市的旅游开始向农村外延扩张,逐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以及乡村旅游,到2006年,已初具规模,现在有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企业15家,260多家“农家乐”餐饮,种养基地85家,旅游产品加工基地23家。投入巨资,开展了“三清六改”,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行了“吃农家饭、住农户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活动,将泰井高速公路及连接线打造成集采摘、观光、寓教、品尝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如井冈山市金葡萄园休闲农业园,以采摘葡萄为主;新盛种养观光农业园,以畜禽养殖为主。

1.3 游客资源丰富 井冈山具有辉煌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还有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个集绿色风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依托丰富的“红、绿”特色旅游资源,每年来井冈山的旅客达450多万人次,开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潜力无限。

2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组织领导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要切实加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政策、规划、措施和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2.2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与农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井冈山市农业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井冈山旅游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和发展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2.3 以农为本,强农兴旅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它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新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是旅游业拓展的新领域。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放在首位,坚持“以农为本、强农兴旅”的发展思路,重视耕地的保护,鼓励通过科学合理开发低洼地、沉降地和废弃鱼塘,通过美化沿河沿路环境和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民风等来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2.4 制定完善扶持政策 把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一是资金扶持。制定井冈山“农家乐”、“观光园”示范点扶持标准,达到验收标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为了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还要从财政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休闲农业企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技术扶持。邀请旅游专家老师,为“农家乐”、“观光园”授课,加强服务礼仪礼节、餐饮客房服务、井冈风情等知识培训,提高旅游的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宣传扶持。将井冈山优秀的“农家乐”、“观光园”向社会推介,力争把井冈山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另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宣传井冈山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关注和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我井冈山市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2.5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 积极鼓励客商投资井冈山休闲农业的发展。聘请规划设计机构对重点发展的休闲农业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包装,以争取上级对项目的支持。引进大项目,把现有小规模农业旅游企业实施兼并,增大规模,完备实施,提升档次,提高接侍能力。

第3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为此,本刊近期将开辟专门版块,诚邀部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相关负责人,畅谈本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之道,以飨读者。

在国内外诸多媒体的眼中,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已经成为国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金州新区不仅连续四年位列大连市旅游工作综合考评榜首,并且获得了首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全省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县区”等奖项,由他们承办的“国际大樱桃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

近日,本刊记者围绕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大连市金州新区旅游局局长杨军进行了交流。

两个概念,三分天下

记者: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逐步上升。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有很多人甚至把乡村旅游作为缓解自身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杨军:你说的没错。当然,乡村旅游需求的增长,主要还是与整个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关。谈到这个问题,我想首先有必要说说两个与旅游息息相关的概念:一个是国民休闲;另一个是国家休闲。休闲与旅游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当下的中国,国民休闲时代已经到来;而国家休闲时代却尚未形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统计出这样一组数据: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国民休闲指数会大幅上升;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会进入国民休闲的高峰期。国家统计局2010年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400美元。如果考虑到人口等方面的因素,国民休闲指数上升是很正常的。而其他三个方面的原因也为乡村游、自驾游等各种旅游形式的相继出现,创造出必要条件:一是消费能力提高。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已经进入富裕状态,大家有足够的经济支出来满足旅游消费;二是时间更充裕。我国现行的法定假日是112天,加上带薪休假,一年基本有三分之一时间处于休息状态,消费者有充足的时间用来旅游;三是出行有保障。随着航空、高铁的发展和私家车不断增多,交通有了很大改善。而乡镇道路的畅通,更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出必要条件。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国民休闲时代已经到来,但国家休闲时代却尚未形成。所以中央才将旅游,尤其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拉内需,调结构”的重点扶植产业。按照市场化的规律来看,市场需求会导致资本向现代休闲旅游产业迅速转移。从金州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一些有实力的大型财团已经开始向这方面靠拢。

记者:目前,县区一级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成为统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在您看来,如何才能建立起更为有效的工作机制,尽快形成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杨军:主要还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分配机制。从而逐步形成农民自主、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中介参与、市场调节的发展态势。新区合并后,在旅游产业大项目方面的总投入超过1200亿元,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致力构建起新区“一心三带”的旅游产业格局,最终实现“旅游总投资累计超千亿,年均接待游客人次超千万,年均旅游收入超百亿”的目标,使金州新区能够在大连旅游份额中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脱颖而出靠特色

记者: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和间接效益都是十分显著的。然而,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新问题也逐渐显现。比如,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总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盲目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有些则完全背离了乡土特色。如何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

杨军:正如你所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确面临一些问题,或者说是制约因素。我认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首先必须整合好相关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并逐步向规范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品牌效应。

记者:说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我马上就联想到大连国际樱桃节。这是否就是你们在创新发展的一种成功尝试?

杨军:近年来,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大连国际樱桃节,今年的第六届樱桃节还被列入2012年大连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十大系列工程。金州种植樱桃的历史悠久,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特色优势。我们就是要发挥好这种特色优势,来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今年,我们还将在樱桃节开幕式上推出“金州世界樱桃博物馆”这个新项目,详实反映世界樱桃种植历史与沿革、樱桃品种繁育与分布状况、农事活动场景与实物展示、樱桃文化传承与产品深加工等等,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充分领略到金州大樱桃的魅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通过政策引导,强化规划布局;通过打造精品,提升服务水平;通过规范管理,健全管理机制,扶植一批特色休闲农庄。

“四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各地的乡村旅游现在都普遍面临升级换代的问题。金州新区已经率先完成了从第一代乡村游到第二代乡村游,再升级到第三代乡村游。您能不能和我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杨军:这主要是从旅游项目的内容上来划分的。所谓第一代乡村游,就是以在“农家乐”吃住为主要内容;第二代乡村游,是以农事体验、文化观光为主;而第三代乡村游则是以休闲度假为代表,以康体养生、参与体验来作为旅游项目的主要内容。从金州新区的旅游产业结构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块,一块是滨海旅游度假型;一块是山岳历史文化型;还有一块就是都市休闲农业型。而这三大块是并行发展。

这几年,区委区政府结合新区实际,重点推进了都市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区大规划保留的农业区域内,通过片区式规划,重点打造乡村湿地、大地景观、农耕文化、渔港新村等核心项目。通过特色核心项目的牵动,打造不同文化风格的四大片区,实现与大型自驾车营地、特色休闲农业庄园、乡村旅游购物大集、乡村度假酒店等产业要素的高度聚集,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对旅游市场极具吸引力的都市农业休闲产业集群。通过“十里乡径”的建设,形成横贯东西,连接两海的乡村旅游大通道,实现四大产业片区的连接,构筑新区休闲农业旅游空间大格局。

记者:您刚才谈到,都市农业休闲旅游是新区旅游的特色品牌,而要放大品牌效应,除了硬件投入之外,软实力也很重要。

杨军:的确是这样。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软实力与旅游资源同等重要。面对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前景,要注重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更新思想观念,学习先进理念,同时要加强团队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软实力”。同时要让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在服务上有机对接,实现金融、保险、商业、物流、电信等服务一体化,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从而才能使金州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得以持续提升。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宣传平台。比如网络,还有摄影。去年,我们与大连市人居摄影学会联合举办了“魅力金州新区”摄影大赛,效果非常明显。

大手笔绘出多彩金州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新区今年和“十二五”期间,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都有哪些具体规划?

第4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围绕我市打造“一城、两带、三片区”的城市建设框架和“一心两翼”大旅游格局,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明确标准、突出特色、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方针,坚持特色定片、主题定线、以线定点,把乡村民俗旅游融入滨海生态文化旅游主线,走出一条“以旅促农、依农兴旅、旅农结合、共同繁荣”的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乡村民俗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科学编制乡村民俗旅游发展规划,逐步建成以休闲度假景区为龙头、综合经营户为骨干、单一经营户为补充的乡村民俗旅游产业链。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和底蕴丰厚的渔家文化,依托重点景区带动,大力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增强乡村民俗旅游项目的民俗性、亲和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多样性。

(三)优化环境,持续发展。坚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在利用和开发农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坚决避免因盲目发展、统筹不够和低层次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三、工作目标

大力实施乡村民俗旅游“十百千”工程,即:十个乡村民俗旅游示范点(村)、百个乡村民俗旅游特色村、千个乡村民俗旅游专业户。通过三年努力,打造镇村、林场度假村、镇村观光采摘、镇天鹅摄影、街道渔家民俗、街道特色采摘园区、街道大鱼岛渔家风情、街道民俗村、虎山镇好当家露华农园艺观光园、斥山街道波通达生态园10个乡村民俗旅游示范点,到年培植起100个乡村民俗旅游特色村,新培植1000个乡村民俗旅游专业户,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互为补充的民俗旅游发展新格局。

四、规划重点

综合我市自然、生态、人文、历史、资源等因素,重点培埴渔家体验游、采风写生游、休闲度假游、农业观光游4大类乡村民俗旅游。

(一)渔家体验游

充分发挥渔村临海和渔民长期生产劳作所形成的渔耕文化以及纯真古朴的渔家民俗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以“吃渔家饭、干渔家活、住渔家炕、体验渔家生活”为主题的渔家体验游。通过政策引导,完善设施,规范管理,提升服务,重点培植镇河口胶东渔村、街道民俗村、街道渔家民俗村等示范点,新增成等20个渔家民俗旅游村,新培植200个渔家体验旅游专业户,打造集垂钓、赶海、观光、体验等特色于一体的渔家民俗旅游目的地。

(二)采风写生游

借助我市“中国大天鹅之乡”、“中国黄嘴白鹭之乡”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草房三大生态品牌优势,对现有天鹅湖、海驴岛、市文博中心“渔家傲”展馆、阳光文苑展馆进行精心包装,加强对镇村、街道村、港西镇村等特色村庄的保护,组织举办各类摄影书画创作比赛活动,吸引众多爱好者前来旅游观光、创作写生,新增镇村,镇大庄村、村,街道村、村,街道村等10个采风写生特色村,新培植100个采风写生旅游专业户,打造集观鸟、摄影、书画创作于一体的采风写生旅游目的地。

(三)休闲度假游

紧紧围绕全国最大的自然渔村大鱼岛村,大力发展以渔岛观光、渔村体验、影视题材创作为主的民俗风情文化游;林场度假村要结合资源特点,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民俗体验、海滨娱乐、生态科普等旅游项目,新增街道赵家村、镇大山口村、滕家镇鲍村、虎山镇罕山村等20个休闲度假特色村,新培植300个休闲度假旅游专业户,打造集民俗体验、休闲养生、度假疗养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农业观光游

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直接对接城市需求和现代消费,发展以采摘、观光为主的农业观光游。以等新农村为典范,改造建设用于乡村民俗旅游的农民别墅、农民公园,新增10个共同富裕的新农村建设样板示范村;以街道村为重点,辐射周边的等10个村发展草莓种植采摘;以街道宁家村为重点,辐射周边神道、东庄等10个村发展樱桃种植采摘;以镇村为重点,发展休闲采摘观光体验园;以虎山镇好当家露华农园艺公司葡萄园采摘、名贵花木栽植为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观光园;以斥山街道波通达生态园为重点,发展自然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培植夏庄、、荫子、埠柳等镇的20个农业观光特色村,新培植400个农业观光旅游专业户,打造集农业示范、生态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观光采摘旅游目的地。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统一组织指导和调度实施全市乡村民俗旅游工作,同时,将乡村民俗旅游工作列为市级重大督查事项和日常督导范围,纳入对各镇区、街道及相关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相关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要整合资源,将乡村民俗旅游业设施的改善作为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先将具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条件的村庄作为村庄整治建设对象,优先安排村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各镇(区)、街道也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具体抓好辖区乡村民俗旅游工作。

第5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一、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大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5-2020)》中也明确:“建设大庆美丽乡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大庆市农村向“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发展,使农村地区成为农民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致富增收的就业田园和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

根据大庆市农委的统计,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年接待人数为200万人次,年收入达到了5亿元。根据大庆市旅游局提供的《大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及规划》可以看出,近年来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硬件设施”相当不错。大庆市拥有63万公顷耕地、70万公顷草原、27万公顷天然水面、64万公顷湿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产品基地和水产品基地。

目前,大庆市依托特色景观、设施农业、民俗风情、沿江文化等优势资源,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以八井子、大同镇等为代表的果蔬采摘游,红旗林场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旅游,莲花湖、衍福寺景区等为代表的沿江旅游,当奈湿地、鹤鸣湖为代表的湿地旅游,阿木塔蒙古风情城、吉禾民族赛马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旅游,连环湖、北国温泉为代表的温泉度假旅游,红骥乡情园、银浪生态园为代表的农牧旅游等乡村旅游景区,都对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商贸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二、大庆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优势

(一)大庆市观光农业资源丰富

大庆市农业观光游可分为:温泉旅游度假区、湿地旅游观光区、少数民族风情园、观光农业园。

鹤鸣湖湿地温泉风景区是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它拥有湿地草原、水域湖泊和芦苇草甸共3万亩。大庆市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将“湿地”、“温泉”两张牌打得不错。

九道沟满族风情园,是国家AAA级景区,主打少数民族风情游。

色氏湿地人家旅游度假村,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地处林甸县三合乡胜利村,水面面积4万平方米,陆岸上面积3万平方米。设有射箭场、游泳池、采摘园、水上迷宫、文化展览室、康体健身房、美食居等场所。

五星温泉旅游度假村。主要由“室内温泉区”、“水上动感娱乐区”、“五行养生区”、“心灵养护区”、“豪华休息大厅”、“家庭式酒店公寓”、“特色演艺厅”和“绿色美食养生餐厅”板块组成,共有14个温泉池。

当奈湿地人居生态村,重点建设千亩经济园区,建设完成大棚215栋、温室50栋,进一步发展特色种植,开发休闲采摘旅游项目。同时,当地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发展以旅游业和畜牧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形成牧、游、农、渔、苇多元结构的农业观光体系。

八井子观光农业园,打造“品味乡村”之旅这一品牌,推动观光农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共有旅游景点十二处,分别是采摘园、民俗园、八井子农业科技主题公园、李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井乡坑烤部落村寨、远航广场、原味蔬菜小区等,达到了“一园一景”,“一点一品”,“一线一特”,既满足了游客对农业、农村的好奇心,又增强了吸引力。

龙凤铁东村特色餐饮。铁东村借助濒临龙凤湿地、大庆东站及客运枢纽站的地缘优势,快速发展乡村特色餐饮旅游业。目前,铁东村发展乡村旅游餐馆30余家,年收入290万元。

(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3.5万家典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农民占其从业人员的92.4%,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

按照农业部对全国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与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比例,可以大致推算出大庆市经营休闲农业人口的人均收入:大庆市上一年的农民人均收入为13766元,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应该是13766×2.75=37856.5元。

农业专家认为,大庆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改变农村的面貌,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减城乡差距。有利于农村产业的融合和发展,这也是大庆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重点提到的内容之一。

三、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一)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无论是现代示范区规划还是旅游部门的规划,共同提到了“美丽乡村旅游”,这也说明了“美丽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良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子课题,大庆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是:把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范畴。

同时,坚持以市场经济思路发展“美丽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乡村旅游规模。

在美丽乡村发展方向上注重发掘项目的个性化和文化内涵。充分调研、科学规划、创新观念,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引导“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

(二)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旅游可以促使大庆经济转型。政府需要做好大庆市旅游统筹和规划的工作,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团队,对大庆市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目标进行整体梳理,做好大庆市旅游发展规划,有序推进旅游发展,哪些区块可以开发观光游,哪些区块可以开发体验游,彻底改变目前各自为战,零散经营,无序竞争的现状。

其次,政府应该做好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如道路、标识、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并且做好九道沟满族风情园、色氏湿地人家旅游度假村、八井子观光农业园、林甸北方温泉欢乐谷、红旗林场瑞鹤庄园和阿木塔蒙古风情岛等景区的投资建设,促进景区提档升级。

大庆市还对各县区尤其是涉及乡村旅游景区主要交通道路、通往主要景区的路口、市内主要交通站点、城市出入口等处,按照标准选址建设旅游道路交通标识和城市旅游导览图。

(三)谋划三条旅游产业带

林萨让温泉产业带。将依托林甸至萨尔图区的地热温泉旅游资源,以林甸镇综合服务区、黄牛场物流产业区、花园镇休闲商务区、鹤鸣湖休闲旅游区、四季青镇温泉果菜产业区、让胡路区星火温泉度假村、萨尔图区黑鱼湖旅游区等温泉产业聚集区为节点,建设独具特色的林(甸)―萨(尔图)―让(胡路)温泉产业经济带。

环连环湖旅游产业带。积极推进环连环湖及周边地区旅游开发,建设以连环湖为核心,周边村镇融为一体的特色湖泊郊野公园,打造环连环湖旅游度假区。

大庆市肇源县沿江旅游经济产业观光带。选址在肇源县松花江――嫩江沿岸,依托松花江国堤建设,以堤顶路为主轴,串联沿岸白金宝遗址、望海屯古城遗址、出河店古战场遗址、衍福寺、八家河、莲花湖、西海湿地等景点,以水乡田园景观营造、历史遗址公园开发、文化历史符号活化为重点,创新文化、美丽乡村旅游产品,开展自驾游等多种休闲娱乐方式,打造沿江历史文化度假带。

第6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策略;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旅游是指将农村田园风景、自然生态资源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并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当地特色文化和乡间生生活,提供给人们一个体验休闲生活状态的农业发展形式。由于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晚,相关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不够成熟完善,这很大程度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但休闲农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规划设计生态化的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经济水平,还能带动了农业的新一轮改革,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问题

1.1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比较分散

我国许多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主要的经营模式为小农经济。目前乡村的休闲农业旅游以自发、分散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为主,这种原生态的经营模式对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缺乏科学管理和整体营销的理念,很难形成品牌性的产业。这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1.2休闲农业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由于国内农业旅游产品个性化不明显,经营模式单一,缺乏整体规划和全局发展观念。这导致农业旅游产业现有的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但不能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稳健发展,还会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倒退。应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大对农业旅游的管理力度,引导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3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过程中,传统的经营理念显得十分的陈旧和落后,无法给城市旅游者带来更好的乡村生活体验;且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管理工作的基本都是当地的百姓,不会通过研究把握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进行产业规划。许多农户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宣传力度也十分有限,没有形成系统规模化的营销手段,限制了休闲农业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

2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发展策略

2.1发展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

将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特色化,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根据当地特色的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开展一系列的创意性旅游活动,提高当地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其次,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是开展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前提,要把握当地的文化积累对旅游产业进行创新,将文化底蕴和旅游产业业进行完美的融合;为了确保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加大对当地产业人力、物力相关的投入力度,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翻新,改善旅游区的生活环境。

2.2推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化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产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旅游的生存之本,如何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是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应将休闲农业旅游领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护好当地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为前提下去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要规范休闲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城市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将农业旅游进行品牌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系统,推动当地农业更迅速的发展。

2.3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体验感

对于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来说,当地旅游业不仅仅是提品的地方,它更多是提供了一个给旅游者行进消费的平台。城市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特色文化的喜好去进行消费购物,这需要我们将旅游产业特色和旅游者的心理特性进行结合设计,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科学的完美融合,实行生态化旅游产业,具体的设计方向应使旅游者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差异中获取美好的乡村风情体验。让旅游者全面享受乡间生活带来的惬意体验,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内容。同时当地老百姓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的良性发展。

3总结

在当代,人们渴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休闲农业旅游迎合了人类亲近绿色环保生活的高品质心理特征。绿色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消费模式,这是现代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产物,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模式。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可以在扩展旅游者休闲度假空间选择的同时,将乡村特有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益。发展农业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达到最大,走向多元化发展模式;同时现代的农业科技知识也得到了广泛科普,实现了互赢互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单福彬.乡村旅游目的的地方品牌价值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23).

[2]杨伊侬.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广东为例[J].中国商贸,2014(07).

第7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生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06-01

1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定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旅游者可持续旅游行为的重要选择。对乡村旅游涵义的解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看法各异,但本文根据其发展历程,采用石强、钟林生的乡村旅游定义,即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为旅游对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假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2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2.1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农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乡村生态旅游。①观光农业园区。是指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如以大田为主的观光农业,以果树生产为主的观光果园,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观光菜园,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等等。②景观农业。是指具有形态特殊、布局优美、气势宏伟的农业景观(如满山错落有序的层层梯田,图案种植的大地艺术农田)或专供参观学习的农业示范区(乡)、示范带。

2.2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民族的和区域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内容。①民族村寨。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自然环境和农民住宅有特色,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有特色,操作工艺有特色,而且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也有特色。②特色村寨。它是指具有独特的民居建筑( 如江南园林式宅院、华南骑楼、云南村寨、竹楼)、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湖南的张家界)、独特的风味佳肴( 如云南的过桥米线),它们都有特殊的韵味,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2.3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且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的广场式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载体,根据设施、规模、功能和承载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庄园休闲型是指可供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人家的短期或中长期修养、创作、度假、举家欢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园林化生活小区。庭院休闲型一般是为富裕阶层租购而建的固定财产,专供休闲度假或养老歇息。

3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内容

3.1 乡村田园景观

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例如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果树认养、纪念果林,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

3.2 乡村建筑景观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风格迥异,给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内蒙古草原的毡包.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客家的五风楼及土楼等,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清乡村宗教祭祀建筑,如气派恢宏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等,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

3.3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

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药摘茶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的农耕文化,对于城市居民、外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3.4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

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风俗习惯,如我国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的大秧歇,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等都脍炙人口。还有各地民间工艺品,如潍坊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睐。

4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理念和原则

4.1 原生性保护理念――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是指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尽量保留自然特色,若无绝对必要就不改变原貌或增加建筑物。许多经营者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因而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士木,甚至变更士地用途,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4.2 特色保护理念――乡土性原则

乡土行原则是指在设计构思上有别于城市公园绿化,体现野趣天成、反扑归真;在植物配置上注重适地适树,强调多样性和稳定性;所展示的也应该是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

4.3 美学保护理念――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生态美学,即从审美角度体现出生命、和谐和健康的特征。生命力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的旅游区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再生能力。

5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态潜力与生态限制条件,进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乡村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而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以乡村为例,整合乡村聚居环境自然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和建筑生活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规划和设计研究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人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较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卫生、便利的聚居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上的健康,确保生活和生产的方便。因此,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相互融合,以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无法满足市民追求高层次、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乡村生态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

[2]罗肖.关于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3]师守降.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景观开发设计[J].甘肃农业,2006.(8).

第8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休闲旅游模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的游客,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广大游客,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个性化、人性化、亲情化的休闲、体验和度假活动渐成新宠。农村地区集聚了我国约70%的旅游资源,农村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恬淡的生活环境,是延展旅游业、发展休闲产业的主要地区。

记者从农业部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了解到,伴随游客的需求变化,乡村旅游近几年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从“吃、玩、钓”等传统方式向科普、教育、养生等内容拓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已发展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多层次、多方位,结合森林、温泉、滑雪等资源的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旅游新业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多样,比如观光采摘型的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科普示范型的上海鲜花港、生态参与型的阳朔乡村游、低碳体验型的北京留民营村、民族节庆型的广州从化李花节、农家休闲型的重庆农家乐等,都已经创出了乡村旅游的品牌。

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乡村旅游让农民看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种庄稼”与“种风景”的完美结合。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产业和收入来源。

据农业部统计,乡村旅游每直接安排1个劳动力就业,就可带动交通、商贸、旅游、餐饮等相关行业增加5个就业机会。比如湖南省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4.2万人,以此推算,可间接带动120万农民就地就业,乡村旅游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四川省郫县农科村年接待中外游客已突破100万人次,村里农民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万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面旗帜。

在提高收入的同时,乡村旅游还使农民的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提升了居住在乡村的人们的幸福指数。比如江西省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让常见的农作物油菜花成为吸引游客的最大美景,该县也由农业县成功转型为旅游县,并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称号。浙江省安吉县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经营农家乐,避免了家庭成员因长期分离而造成的情感问题,提升了农民的家庭幸福感和稳定感。

投资经营趋向多元化

乡村旅游贯穿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是目前我国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型业态。农业部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秀忠介绍说,乡村旅游的经营规模正在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建设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形成了多元投资结构。例如在福建全省乡村旅游企业中,民营和外资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0%。

业内专家指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由于受到现有土地流转制度的限制与农户自身资金的限制,起点低、规模小、分布广,因此必须走集约化道路。黄山“徽州农舍”是一种全新理念的乡村农家乐经营模式,目前已入驻徽州区坤沙村、长潭村等地,由旅行社投资经营,与市场直接对接,并由村委会组建的乡村旅游协会实施日常管理,实行“企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营销管理、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收费结算,充分调动了农户、企业、村集体共同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这种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有利于农家乐塑造品牌、抱团开拓市场,对喜爱自驾车、自助游等出行方式的游客很有吸引力。(来源:人民网)

相关链接: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

一、示范基地创建工程

为了进一步调动地方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持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引导,逐步使休闲农业由单一休闲服务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延伸,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国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国建成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二、知名品牌创建工程

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人文等内部要素,接待能力、就业人数、休闲收入、游客感受等外部因素,统筹设计评价指标,分类开展以全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到2015年,全国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乡村和星级休闲农业点。

三、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全国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推介、物流交易、虚拟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为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借鉴相关行业管理经验,遵循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规范休闲农业设施建设和服务。加强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体系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一批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中心。

四、从业人员培训工程

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组织专家精心编撰培训教材,确保培训质量。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人员方面的优势,加大远程培训,显著提升信息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5年,使全国从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参加过专门培训。

五、乡土文化挖掘工程

乡土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区域同构和产品同质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加大乡土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挖掘力度,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乡土文化艺术园创建活动。按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寻幽探微发扬山水文化,追根溯源传承建筑文化,去伪存真浓缩民俗文化,促进乡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乡土民俗文化区,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第9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一、前言

国家农业公园是继农家乐、渔家乐、花家乐、林家乐及生态观光农业园等乡村旅游业态之后,兴起的一种新型乡村休闲方式。国家农业公园在旅游产业上是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实践。作为一种高端的农业旅游形态,真正意义的农业公园在国外起步较早,在国内近几年也有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外对国家农业公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侯满平、石英(2015)从国家农业公园的概念、特征、模式、功能与效益和未来前景等多个方面对国家农业公园进行了首次系统的解读;段领军(2013)以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设为例,分析了都市现代农业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王贵(2012)融入现展的理念,系统阐述了创建国家农业公园的主旨,结合红兴隆实际提出了创建国家农业公园重点要从现代农业、宜居城镇、红色文化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进行打造。

二、国家农业公园理论体系

(一)国家农业公园概念

农业公园是以经营公园的思路,利用农村生态自然的环境,以绿色田野和秀美乡村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现代农业园林景观和乡村文化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等旅游业态相融合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它不同于一般的农家乐、农村民俗游览等传统农业休闲旅游。它是在农业观光和中国乡村休闲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升级产品,属于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是一个更能体现社会和谐、时尚简约的生活理念、重返淳朴的现代农业公园化景观,融合多种业态,可以有效推动农业观光、生态休闲、乡村度假、康体疗养的休闲活动的规模化和专门化,加快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促进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建设。

(二)国家农业公园的产生

国家农业公园是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理想模式,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中国农业部早在2008年时就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国家农业公园评定以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历史遗产传承、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环境优化、村域经济主体、村民生活展现、服务设施配置、品牌形象塑造、规划设计协调为主要内容的十一大评价指数,共计100分。为建设美丽、低碳、环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深化发展的有关要求,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拟计划用5―8年的时间打造出100个“中国农业公园”。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兰陵国家农业公园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项目规划总面积62万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50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整个试点项目包括十个功能区。景区内外环境采用远程监控、智能室温、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种植的近千种高档蔬菜、瓜果。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争奇斗艳,使游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此外,它还是中国农业休闲的最高端形态和全国首家国家农业公园, 2013年9月,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景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园区内已完成智能化温室5万平方米,农展馆、农耕文化广场、农科蔬苑、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完成改造提升;湿地公园、热带雨林、沂蒙山农耕博物馆、新天地游乐城等多个重要节点项目,中国知青园、光伏发电等新项目正在开建。

(二)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主要涉及雁鸣湖镇的东漳东村、韩寨、朱固3个村,北至运粮河,东南至丁村沟,西接中东路,三面环水一面为路,计划总投资35亿。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是一座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乐园。公园内共设置农业种植示范园、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农业文化创意园、花卉高新科技示范园、精品果蔬示范园、综合管理服务区六个功能分区。

(三)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

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又名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是琼海市的“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项目开发中本着“不占田、不砍树、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原则,将之打造为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先行示范区,形成“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田园风光。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规划有龙舟广场、儒家文化广场、大棚瓜菜基地、兰花基地、草莓基地、垂钓区、莲藕基地、槟榔谷、蔬菜基地、农家乐等17个建设项目,蔬菜基地重点打造城市游客的私家菜地。农业基地、农家乐等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由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形成现代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国家农业公园发展模式

(一)国家农业公园发展模式

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要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进行,在农业内涵中融入城市公园的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农业具有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

(二)国家农业公园打造六要素

1、打造吸引力较强的田园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区美景等资源禀赋与基本质素。

2、融合独特的民俗风情,如: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生产习俗、特色的生活习惯、特色的节令节庆、特色的民间工艺、特色的村规民约、特色的建筑人居等。

3、建设标志性的展示传统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

4、建立组织形式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管理模式健全的建设与运营主体。

5、配套健全的道桥游线设施、下榻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购物消费设施、管理与导游设施、出行运载设施、通讯视讯设施和康疗救护设施。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