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改革的逐步贯彻,各个职业学校纷纷加入教学改革的大潮,教学形式发生改变,从传统授课式慢慢转型到案例教学模式,坚持逐步渗透的原则,消除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这在促进学生系统掌握、有效运用所学内容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应用现状
(一)案例选择不合理,背离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情况取决于案例选择,要求应满足教学目标,同时,具有现实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些教师所选案例背离学生实际,以Excel财务公式运用为例,直接将某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给学生,进行分析,学生们大多第一次接触Excel以及财务报表,而这将变成一个难点问题。即便财务报表涉及Excel财务公式,然而,这也并非重点,由于第一次接触财务报表,大部分学生均不能有效理解,而公式运用也将变成空谈[1]。
(二)参与积极性不高
参与积极性关乎着专业教学开展情况,决定着教学效果,但现阶段,教学现实并不理想,课堂参与性普遍不高,这成为案例教学的最大困扰。分析原因可知,传统教育的束缚是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自律能力薄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开展。
(三)实践短缺
中职学校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其办学宗旨为培养大量高水平人才。当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可灵活应对社会生活,满足就业单位提出的标准,中职学校一定要重视实践操作积累,使其技高一筹,促进自我发展。而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但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形同纸上谈兵,实践短缺,案例分析不深入,大多依照网页浏览寻求解决对策[2]。
二、案例教学应用策略
(一)巧妙引入知识点
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而言,应用案例教学时,能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入知识点重关重要。因课程的不同,通常会采用不同的引入方法,以计算机组装为例,讲解显卡内容时,因显卡涉及较多的知识点,若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讲授显卡内容,会让中职学生产生枯燥感,教学效果不理想。经由反思与学生的沟通,进行了下述改进,在课堂上,准备两台计算机,其显卡各不相同,其中一台优良,另外一台较差,除此之外,它们的配件近乎相同,随后分别装设CS以及劲舞团游戏,组织男女生分别体验游戏效果,最后教师让学生指出效果较为优良的计算机,并思考原因。待学生沉思后,教师应进行总结,挑明本节内容,显卡是影响计算机使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待吸引一定的注意力后,完整、清晰讲述本节内容。
(二)全面调动参与积极性,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因中职生大多为16、17岁,为激发兴趣、调动参与积极性,教师应选择新颖别样的教学方式,优化传统教学,让学生主动、完全参与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规范开展教学活动,巧妙穿插充满趣味、生动的知识点。例如,讲述PhotoShop应用内容时,应为学生直观展现PhotoShop的奇妙与独特,可通过处理前后的直观对比图,吸引注意力,使其明确PhotoShop的独特,调动参与积极性,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以此来提升教学效率[3]。
(三)合理编制教学计划,促进有效性建构
案例教学开展要求教师付出较多的精力,全面准备,中职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参照基本要求,依托实际情况,围绕基础教学合理渗透案例教学。合理编排教学计划,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前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为案例分析奠定基础。最后,在教师的组织下,走进广告传媒公司与设计单位,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操作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主动组织,统一管理,及时提出案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一段时间以后,重新回归至案例,实施评析与总结。另外,所选案例应满足教学大纲,处于学生正常承受范围内。应用案例教学时,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经由实践活动检验知识吸收情况,评判技能掌握情况,体会学习的乐趣,主动学习。
(四)巩固知识点,灵活应用
巩固知识点指代借助反复讲授,让学生形成深刻记忆,全面掌握所讲知识点。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主要借助重复和死记硬背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属于下下策。现阶段,为达成该目标,中职教师应多多讲授实例,且科学选择教学案例,达到灵活应用,这是巩固知识点的有效方法。例如,讲授计算机维护时,谈及显示器内容时,CRT显示器包含较多技术指标,其中场频这一内容尤为重要。为促进学生的理解,则教师应着重指出该指标的重要性,其与人眼密切相关。当显示器刷新率位于72Hz时,超过90%的人机会不会体会到屏幕闪动,而小于60时,所有人均可体会屏幕闪动,学生听后纷纷进行实验,经由该调查方法,不仅巩固了知识点,还活跃了教学氛围。
三、结语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摘要:本科教学方案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本科教学的旗帜。为了制订与时俱进、适合时展的本科教学方案,笔者一直在跟踪、分析和研究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的发展变化情况,就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方案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并且希望与同行广泛交流、分享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关键词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案;教学分析
第一作者简介:王苏峰,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计算,wangsufeng@sina.com。
1 背景
每隔3~4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就会启动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笔者从教10几年来已经参与4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每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都需要广泛调研国内外大学计算机类的本科教学情况,而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简称EECS,也就是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育是很出色的,因此从2001年以来,我们就一直关注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情况。
2 本科教学方案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主要课程[1]见表1。
3 本科典型选课
3.1 典型选课计划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主要专业方向有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s),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通信、网络与系统(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4年本科需要完成120学分以上,估计需要选修32门课程左右(每门课平均4学分)[2]。
表2—表5提供一个典型选课计划 ,该选课计划倾向于计算机系统方向,适合于对如下方面感兴趣的学生:逻辑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外设等。
3.2 典型选课的知识层次体系分析
对该典型选课计划按照知识层次进行划分,然后进行整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方向需要的知识涉及数学、物理、电子学、计算机基础、专业选修以及人文类课程,知识体系比较全面,但更侧重于基础课程。
4 教学方案分析
4.1 开设课程比较丰富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比较丰富,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基本上覆盖了计算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仅计算机专业类课程就有32门之多[1]。在这32门计算机类课程中,带有实验(上机)的课程9门,纯讲授类课程9门,学术讲座及研讨课程3门,教学研究类课程5门,自学编程类课程有7门之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和学术讲座及研讨类课程。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一是学生可以机动灵活地安排时间,但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3];二是课程开设数量有7门之多。学术讲座及研讨类课程的特点一是内容丰富、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如Found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由美军阅历丰富的现役军官进行讲座)等;二是开设课程也很多,可以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
4.2 每学期选课门数少
伯克利分校实行的是学分制,要求学生所修课程总学分达到120学分以上(当然还有其他要求,在此不再赘述),而每门课程的学分平均为4学分,因此4年下来一个学生只需学习32门课左右[2]。从表2—表5中可以看出,典型选课计划(倾向于计算机系统方向)选课门数为31门,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学分比重中数学类占16.7%,电子类占20.0%,计算机类占20.0%,人文类占17.5%(要求至少6门课以上)。
虽然选课门数少,每学期只有4门课,但是每周的学习任务还是很重,要得到一门课程的学分不容易。现对典型选课计划中大一第1学期的每周课时量(单位:小时)进行分析,见表6。表格中的时间只是课表安排的时间,还有实验需要有自我安排时间进行配套,因此课时量相应还要大幅度增加。
4.3 实验(上机)课时比重大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拥有很多实验室和大量的实验设备,全都向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以上机或做实验。很多课程要求上机或做实验,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符号演算程序设计课程安排讲授课时与上机课时各占一半,甚至上机课时更多,而体系结构课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自我安排时间就更多;不仅如此,还开设了单独的设计课程和工程实践课程,学生必须选修若干门。
从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案可以看出,提供实验的课程有12门(不包括编程类课程的自定实验)[1]。12门课程讲授、讨论、实验(上机)课时统计见表7,分别占比30.6%、16.3%、53.1%。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验(上机)课时比重超过一半,这说明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重视实验课程。教师从整体上分析12门课程实验课时比重之后,再从局部说明实验的重要性,以微电子电路导论(EE40-introduction to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4]这门课为例。微电子电路导论这门课相当于电子学课程,此课程开设13周,讲授课39小时、讨论课13小时、实验课39小时,共做10个实验,可见微电子电路导论课的实验课时比重相当大。
4.4 学生选课建议
(1)选课不要过于专业化,要选修一些数学、物理、化学、电子类课程;
(2)选修一些能锻炼说和写能力的课程,这对求职和工作很重要;
(3)选修课可以追求个人喜好,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
(4)计算机学科发展很快,要想赶上潮流,必须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
5 结语
笔者就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典型选课计划的知识层次、课程类别所占比例以及实验课时所占比重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分析情况看,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重视本科教学,首先开设的课程很丰富,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但是每个学生选课并不是很多,4年下来也就是32门课左右;其次是实验(上机)课时比重比较大,教师很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还给学生选课提供了一些建议——选课不要过于专业化,要重视基础课以及说、写能力的锻炼,计算机学科发展迅猛,学生要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等。
这些分析结果将有助于下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尤其是实验课时比重要加大,嘴动不如手动,实践出真知。笔者就实验课时比重调整教学组所授课程进行了小范围改革试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公正评定实验成绩、需要更多的实验辅导教师以及更多的实验设备投入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学组将迎难而上。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EECS course web sites[EB/OL]. [2014-10-20]. http://www-inst.eecs.berkeley.edu/classes-eecs.html.
[2]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2013-2014 undergraduate handbook[EB/OL]. [2014-10-20]. https://eecs.berkeley.edu/Programs/Notes/index.shtml.
[3]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CS 9C study guide[EB/OL]. [2014-10-20]. http://inst.eecs.berkeley.edu/~selfpace/studyguide/9C.sg/Output/9C sgTOC.html.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会计电算化 教学 应用
当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会计电算化已在会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使用会计电算化进行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另外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成本的控制,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尽可能的不用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或只进行很短期的岗前培训就能投入到工作中,所以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讲,如何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加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就是现在要研究的主要课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笔者发现案例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既能够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
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2.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现在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法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3.重视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考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会计电算化专业课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苦练内功,夯实基础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会计日常工作,所以要求学生在上这门课之前已经系统、全面地学习并掌握了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与业务处理方法,能够熟练并正确地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完成了手工账的实习实训,并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要用到大量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各种渠道收集案例,建立教学案例库。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调查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根据教学需要自己设计案例或通过资源共享与其他学校共同建立教学案例库等。但需注意的是,直接从企业得来的数据资料要经过适当的整理与处理,以便适应教学的要求。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思维;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VB程序设计;思维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52-03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遍及社会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语言”(以下简称 VB)作为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特点。因此,各高校把VB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薄弱,导致学生认为这门课难学、难懂,另外,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跟所学专业无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推陈出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改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融入具体的案例中,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一些原理和规则。
目前,计算思维的培养成为国际和国内计算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计算思维能力不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所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将计算思维融入到程序设计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从而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文依据计算思维的方法和案例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VB程序设计教学的现状,探索采用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案例教学法来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 计算思维
2.1 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首次提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计算思维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就像阅读、写字、做算术一样,成为人们最基础、最普遍、最适用和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Abstrac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即如何按照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基本方法去考虑问题的求解,以便构建出相应的算法和基本程序。
2.2计算思维培养与程序设计教学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不仅是计算机科学家才应具有的思维,而是每个学习者都应具有思维,终有一天计算思维会像读、写能力一样,成为每个人的基本能力。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不应仅局限于计算机编程,而是解决各领域各类型的问题。程序设计课程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最直接最重要的平台,计算思维则提供了重新审视程序设计教学的视角,将计算思维融入到程序设计教学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因此,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是计算思维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习编程技术。师生都应转变观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都应重视和体现出计算思维这一核心思想。
3 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
在VB 课程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的思想和理念,以案例教学作为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为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1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案例教学法长期以来一直是MBA 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法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鲜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推广到 MBA 以外的许多课程中,成为现代教学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教学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设计,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把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融入具体的案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3]。
3.2 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核心展开教学,因此,教学案例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设计应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基本原则[4-5]。
1)案例的针对性。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所涉及计算思维的内容,从培养计算思维的角度出发,重组经典案例,将问题求解提升到计算思维的高度。按照计算思维重组教学案例,让学生更能体会计算思维的本质,即抽象和自动化。
2)案例的实用性。选取的教学案例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尽量以专业来区分,围绕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授课,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程序设计的真正作用,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案例的趣味性。设计有趣的案例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以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 在讲授计时器控件时,采用了“随机抽奖”案例;讲授IF语句嵌套使用时,采用了“龟兔赛跑”案例;讲授循环语句使用时,采用了“猜数游戏”案例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案例的难度。选择案例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案例,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所以,选取的案例难度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5)案例的循序渐进性。是指设计一组案例,后一个案例是在前一个案例的基础上进行,难度逐步加大,功能逐步完善。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案例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时采用了案例“计算三角形面积”,在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时可以继续完善该案例,加入判断输入的三边长度能否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判断。通过不断的对案例进行修正、改进,拓宽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案例的综合性。设计的案例既要有知识点案例,又要综合性案例。仅有知识点案例,会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运用所学的 VB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案例贯穿于某章、某几章或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将知识点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对 VB 知识结构的整体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3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
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1)案例演示。首先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的运行效果,尤其在VB课程中还可以配有丰富多彩的可视界面和多媒体功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自主探究案例如何实现的奥秘。
2)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要提出实现案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要完成的任务目标,问题的设置是体现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进入案例情景的关键;然后是问题的表示,即如何建立模型,以便于用计算机进行求解。
接下来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方法,进而引出相关的知识点。案例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把枯燥单调的理论学习,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抽象的理论知识,培养了计算思维能力。
3)案例设计。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 体会了实现案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案例设计实现阶段,可以由师生合作完成界面的设计和代码的编写,使学生逐渐形成编写VB程序的思维方式。在这一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意识。学生看到自己完成的案例效果,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的热情。
4)归纳、总结、拓展。每个案例教学结束后,应就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计算思维方法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巩固加深知识体系。另外,启发学生对案例进一步思考、讨论,在案例的基础上是否有拓展和创新,以及案例设计中的不足。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 结论
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在充分整合计算思维方法和知识点的前提下,注重学生计算思维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在 VB 程序设计中使用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避免了枯燥繁杂的理论说教,借助形象的案例来讲解计算思维方法,符合认知规律,切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 VB 程序设计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之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2] 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 83-85.
[3] 贾茹,郝长胜,裴衣非.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的计算思维教学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5):6266-6268.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各大高职院校在形式喜人的大好环境下争相开办各种专业。作为人们生活中普遍应用的一门学科,计算机专业在高职教育中倍受青睐。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创新,如何教育出走出校门就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介绍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相关领域从事、教育、开发和应用的实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可分以下几个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对应的课程也基本包括: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安全、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动画制作、后期合成等。
三、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一)自身定位不明确,大多数同学有很高的个人目标,但眼高手低。他们没有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不敢正视自己的身份,经常沉迷于游戏甚至逃避现实。
(二)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他们的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三)自身素质与学校要求不适应。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没有组织观念、没有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无故旷课,对学习、集体活动缺少热情,过分地强调自我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没有时代紧迫感。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虽然有幸跨进了大学,但实际上更需要严格管理,反而极力反感学校对他们加强管理,经常对学校的管理进行指责,甚至说:“我都是大学生了,应该给我更多的自由空间,你们的管理就如同中学一样”。他们想问题、提建议不是从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把一切归咎于学校管理方式的死板僵化。
四、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
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师采用的都是单一的讲授,即教师按章节去讲,学生被动去听,所谓的“灌鸭”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让你去死记硬背,完全靠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完全忽视了“学”的作用,那么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在讲授过程中也会结合一些多媒体技术手段。比如应用课件。学生通过接受在根据教师的指导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通常情况下跟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大多数学生也都是边学边忘,导致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依旧得重新开始学起。根本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五、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强化实践教学。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写有一名格言:“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实践性很强,如果不是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自动手操作,他们是不会明白、不会记住的。大部分学生对电脑很熟悉,有的学生甚至天天接触电脑。但是电脑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它都是由哪些配件组成的,它们各自都有哪些功能?对于这些学生知道的可能就甚少了。所以教师应该将课堂移到实验室去,将学生分成2~3人一组,每小组一台电脑,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学生能组装电脑、且能迅速找出故障,再回头讲理论,学生容易融会贯通。
(二)设计典型案例,实现教学内容再创造。首先,教学案例要能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又是枯燥乏味的。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往往能把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贯穿其中,而且又生动活泼,能吸引人。而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在《图像处理》这一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制作自己的“电子画册”,即能通过实例的制作掌握大量理论知识,也能学习到大量的实践经验,而且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图像处理》课中用PhotoShop制作手机广告,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教师提出任务,让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拿出解决方案,最后再来比较综合。这样一来,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二是明确方法的多样化,防止学生思想僵化,做到会思考、会创新、会实践,就会“条条道路通罗马”。
最后,在教学案例设计时要结合教学任务,拓宽思考空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教学案例的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计算机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
(三)任务驱动教学。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以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到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能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质就是通过设置一系列典型的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可以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便于学生的思路清晰、也便于知识的系统化。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教材,列出出计算机培训操作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布置具体的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时学生总是跃跃欲试,积极性特别高。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生的两极分化明显,特别是后进生在传统模式下学习主动性差,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能使他们明晰学习任务,消除惰性思想和依赖心理,从而使人人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职教学中,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生能记住多少知识点。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是起了关键性作用的,任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设计“任务”时,要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琢磨,统筹兼顾,力争使每一个教学任务都要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同时还要有可操作性,使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同时,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在处理这些任务时,还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基础;课程改革
1 引言
目前民办高校,在很多非计算机专业中,数据库已经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被列入教学计划。同时,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数据库时存在逻辑思维观念薄弱、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所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课程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
2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2.1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知识相脱节
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基础课程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主要讲解教学大纲的内容,而理论知识过多且复杂,无法将学生所学专业与数据库应用技术相结合,因此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停滞不前,无学习热情”的状况,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只是修学分,没有实际专业用途,造成了本课程的“无用论”。
2.2 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面不足
随着数据库课程重要性日益突出,民办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动手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逻辑思维不强,畏难思想较严重,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由于大都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加上课时较少,课程进度较快,导致学生只停留在理论知识记忆的层面,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沦为应试的工具,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的目的。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性
目前,民办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授课方式大多采用CAI课件教学,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但在授课中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比如在涉及关系数据库,学生需时间来消化和理解知识点,但在授课时,难以做到与学生互动,学生思维难以同步,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4 考核制度沿袭传统的应试模式
目前民办普通高校的考核制度仍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这种体制下,民办院校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最终评分的主要依据,造成学生为考试过关而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考试结果并不能体现出学生对实际的数据库设计的掌握程度。
3 改革措施
3.1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综合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面向专业应用”的教学方法。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面向专业选择不同的案例和任务,采用“案例教学知识点讲授项目驱动式作业”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常见且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尤其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应用极其广泛。数据库的理论知识是比较枯燥的,在实例中讲解其理论和设计思想才便于理解和接受[1]。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表达知识直观、形象、生动,能降低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的难度。可将各章节的内容有机组合,形成教学案例,一个案例可贯穿整个教学实践。
(2)知识点讲授。在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践过程中,给学生穿插数据库知识,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知识,为后续任务开发奠定基础。
(3)项目驱动式作业。作为项目开发与教学案例并行的一个课下作业,鼓励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前提下,将数据库技术应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整个过程始终保持“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2],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作业可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数据库技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供实践机会。
3.2 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
数据库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有所差异。比如,经管系等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适当讲解三级模式、范式等抽象性较强的数据库知识。但艺术系等专业学生,可适当删减这些抽象知识,增加实践环节。
目前民办高校大多采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但要从根本上改善教学效果,可采用小班机房授课方式,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可让学生同步操作练习,极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学生学习机会。
3.3 增加趣味性,调动积极性
数据库基础教学是相对严谨的,增加一些趣味或时事,可一定程度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趣味性可从多方面,比如语言风趣,实用案例,尤其是在项目题目的自主选择上。对于学生的这些选择,在教学中应该予以支持,并在开发中予以指导,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完成课程的实践。
3.4 强化实践环节,改进考核方法
数据库基础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更重要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此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正的考核方式尤为重要[3]。目前我们采用机试60%+40%平时成绩作为学生的课程成绩。拟采用上课表现、上机表现、作业情况的成绩比例为3:3:4来考核评价平时成绩。
4 总结
民办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表现。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探讨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数据库基础课程改革。本课程改革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分层次教学不细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不够完善等。针对不足之处才能更好探索民办高校课程改革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荣,冯素琴,李朝霞. 非计算机专业ACCESS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时代,2013.6:62-6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教育;实践性课程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为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
(Model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MCLA方法),是一种在专家(教师)引导下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需要采用具有真实的企业项目背景的案例来开展教学,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这样的案例实践,可以掌握实施一个企业项目所必备的知识,并了解一个完整项目的开发流程,从而培养进行企业项目开发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中,一门课程的学习是由若干个按知识点划分的小的教学循环(单元)组成。每个教学循环包含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为2学时。第一阶段是提出问题。首先由教师提出一个IT行业或工业界项目开发中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一问题,从而得到初步的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中必定会包含新的知识点;最后由老师教授该知识点的理论知识。第二阶段是有指导的解决问题。教师首先给学生上机演示整个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包含推理、计划编制和程序编制等过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示例问题的分析和求解。第三阶段是无指导的解决问题。教师提出一个相类似的或者新的实际问题,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经过若干个教学循环,学生不仅学会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更培养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逐步养成良好的程序编制风格和项目开发与管理规范。
二、开展案例式教学的必要性
(1)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所决定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大多数实践性很强,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这种实践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也很有必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技术更新也非常快,五年前很新的技术,现在可能已经陈旧过时了。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要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采用IT行业或工业界项目中的实际案例开展教学。要废除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摒弃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转变办学模式的需要。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正在尝试“订单式”办学模式。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由学校招收学生、拟定计划,组织教学、实施管理,学校按企业的要求培养、考核、选拔学生。“订单式”办学模式更要求我们大力开展案例式教学。虽然这些题目也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但由于这些题目往往与工程实际相脱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产生真正的实践体验,因而不能培养工程实际所需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案例教学法,根据企业的“订单”,采用具有企业真实项目背景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注重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确保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产品”,从而能够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三、案例式教学示例
下面以《Visual c++程序设计》为例,介绍教学案例的编写及案例式教学的过程。《Visual c++程序设计》可分为基本语法、基本函数、常用控件、数组、过程与函数、界面设计、绘图、数据库、组件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文件操作等单元。对于一些知识点较多的单元可以再细分为子单元,并用相应的教学案例来完成知识点的教学。例如,对于常用控件单元,可以设计教学案例:企业宣传相册。下面详细介绍企业宣传相册教学案例的设计。案例描述:用Visual c++设计一个程序,对若干张企业宣传图片实现自动或手动翻阅。第一阶段,教师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复习并学习相关知识点。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分析案例的要求,并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程序界面及交互功能),然后带领学生复习案例的相关知识点:静态变量、字符串函数、条件及循环语句,最后给学生讲授本案例所需的知识:LoadPic
ture函数、图形控件、命令按钮控件、标签控件以及定时器控件等。第二阶段,教师演示问题解决过程,并指导学生解决该问题。教师根据第一阶段得出的解决方案,逐步给同学演示并讲解程序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界面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调试运行等。对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容易出现的错误,教师要给予特别提示。接着学生模仿教师亲自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个别指导。教师还要注意编程规范的讲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第三阶段,教师提出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并明确设计要求,由学生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所的学的知识和方法,独立地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可以设计一个电子时钟的案例,要求学生编程实现时间的显示,并实现定时执行程序的功能。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总结、讲评,并介绍在企业项目中的实际应用,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升华和提高。
四、开展好案例式教学的必备条件
(1)要求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双师型”是我国职业教育界对师资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显然,如果没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具有企业项目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不可能开展好案例式教学的。建立 “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是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软件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一定时间(一般要半年以上)的实践,参加企业或科研机构实际项目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校内外的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工作。二是优化改进教师队伍结构。引进、聘请本地区知名软件企业、科研机构或“订单”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担任专业教师或兼职教师。这些人员往往实践经验丰富,能够给学生带来大量的实践知识,但对他们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指导。三是鼓励教师参与技能认证。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一定级别的、与执教课程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是
Microsoft、Oracle、IBM、SUN等业界著名公司的认证。要开展好案例式教学,教师们还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案例式教学的要求。(2)要求引进、编写全新的教材。高职院校要采用建立学生实训基地、进行合作办学等形式,加强与国内外以及本地区著名软件企业的联系,获取最新技术资料。结合企业的实际开发项目,提取出典型的、适合教学的案例,组织富有实践经验的软件工程师与“双师型”教师联合编写适合案例式教学的教材。还要注重经常性地与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和IT培训机构的交流与沟通,引进他们优秀的教学资料。(3)要求建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配备良好的实验设备,案例式教学更要求学生要加强实践。目前各高职院校大多购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设备,并配备了相应的软件,形成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对这些设备要加强维护、逐步更新,确保实验的正常开展。(4)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要向学生讲解案例式教学的过程和要求,宣传案例式教学的优越性。要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采取引、带、“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在案例式教学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参 考 文 献
1.1与学生知识储备出现偏差
从生源上讲,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年龄偏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学生整体分析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偏低。进入中职之后,课程种类不断增多,教学方法较之初中有所不同,教学进度加快,学生的厌学情绪渐浓,这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知识储备严重不足。面对这样的生源,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选择案例时,如果不仔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脱离实际,仅为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对中职高一学生传授“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指针与堆栈等内容,只会降低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兴趣,增加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畏难情绪。
1.2与学生兴趣热点出现偏向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5~18岁,属于青年初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各年龄发展阶段的最佳时期,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代。这个阶段的学生兴趣热点非常年轻化,比如喜欢游戏,尤其是过关升级类游戏,渴望在虚拟世界里提前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喜欢形象性、应用型、生活型知识,因此我们的案例应该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如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案例教学,只是选一些数学内容作为案例,会与学生的兴趣点出现偏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只会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主动接纳,这与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2从模仿到创新:案例教学三步曲
从模仿到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也是案例教学法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实施的三个主要层次:完全模仿案例、变通知识案例、思维创造案例。
2.1基本案例—从完全模仿中完成知识的积累
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和模仿,这是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认知规律。对熟练掌握一个陌生的知识或一项生疏的技能,第一步就是模仿,以完成必备知识的原始积累。通过观察、选择、模仿成熟案例,在模仿中吸取知识,培养提高自身的技能,即“看中学”积累阶段。学习积累是模仿创新中的核心,也是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这样可以达到时间短、效率高的教学效果。计算机专业课程在选择完全模仿案例时,要选择那些便于学生模仿的案例,这需要教师在案例的选编上,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生活化”原则。这样的案例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关注度。比如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时,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电影海报、热点电视节目海报、饮料、食品广告等案例,这些案例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广泛、随处可见,学生接触后感到亲切熟悉,认同感十足,同时案例比较有实用性。
其次是“短而精”原则。中职学生普遍缺少足够的耐心,对于一个知识点,不愿花长时间去实践,因此用于模仿的案例必须短小精悍,对于一节45分钟的课程,学生模仿所花的时间不能超过25分钟,一个案例中的知识点不能超过两个,最好是一个。如“网络技术”中“双绞线制作”采用案例教学时,案例就是教师示范加视频教学,让学生在15~25分钟内学会水晶头的制作,并重复练习,而水晶头的两种接法则不适宜一同教学。最后是“易展现”原则。中职学生大多数是经过中考落选普高的学生,心理早已蒙上了一层失败的阴影,他们需要认同感,更需要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在完全模仿的阶段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利于展示,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对于“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SQL内容,如果展现的是含有SQL语句或者ASP语句的网页代码,学生之间不容易相互交流与对比;如果展现的是语句执行生成的页面,展现的内容更加形象,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根据以上三个原则选择和编创出来的案例更能满足学生初步学习的要求,通过完全模仿快速完成知识的积累。
2.2复杂案例—从知识变通中完成技巧的领会
在完全模仿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依然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为了让学生领会、掌握知识应用的技巧,需要通过多个新案例来组织教学,但这类案例难度的跨度不宜过大,要尽可能通过已学知识的变通来形成新的案例。
(1)变通素材、参数。对于单一知识点、固定模式内容的案例,可以通过改变案例中的素材和参数来形成新案例,这类案例应用的方法不变,可以由一个案例派生出多个案例,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掌握结构、训练技巧,增加熟练程度。如在“Photoshop图像处理”中关于配色的教学,在初步教学的案例中学生已经掌握图片色彩三要素的调整方法,在新的案例中,让学生对同一张风景照片分别配色成红、橙、黄、绿、蓝、紫、白、黑、银、金等不同的色调,通过课堂展现后,学生会对比出冷暖色调、亮暗色调,并能根据主题选择不同的色调。这样,通过改变案例中的一个参数,学生既掌握了改变色调的方法,更学会了根据不同主题选择色调。再如“Flas技术”课程中关于形状变形的动画案例,初步案例时将正方形变成圆形,在新的案例中,改变原有的素材,将图形变通为“公鸡”和“山羊”,两种动物之间的变形既增加了案例的趣味性,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形状变形“控制点”应用的核心技巧。
(2)变通环境、结构。对于有些技能实训型课程,技巧的掌握更加依赖于多种不同案例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变通初步案例中设置的工作环境、硬件平台结构等方面来实现。这样既可以节约实验实训的准备时间,又增加了新案例的应用。BIOS设置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重要知识点,在初步案例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联想电脑PhoenixBIOS的进入与修改方式,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我们需要准备多种不同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BIOS设置修改的技巧,因此可以通过变通原有案例中的环境—不同品牌电脑、不同类型主板,形成多个案例供学生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交换机的配置是重要实训内容,如学生已经通过初步案例掌握两台交换机的VLAN划分、端口划分、链路聚合等知识,通过变通案例的硬件结构,将两台交换机变成三台,将24换机变成16换机形成新的教学案例,既没有增加案例的难度,又通过不同案例的训练掌握了交换机配置的技巧。
(3)变通途径、方法。对于一些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案例,可以通过变通途径和方法来形成新的案例,这些案例中实现的途径、运用的方法原理相同,目的一致,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运用的技巧,提高教学效率。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采用Ghost安装操作系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必备实训技能,在原有案例中学生已经学会光盘版的系统安装,通过变通安装的途径,分别采用硬盘Ghost、U盘Ghost等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案例,这与原有案例的途径不同,但原理相同,难度跨越不大,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系统安装方法。再如在“影视后期处理”中利用AE实现抠像技术是重要实训内容,学生在先前案例中掌握了用ColorKey线性颜色键控工具进行抠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变通实现抠像的方法(如用Extract抽取键控、ColorRange颜色范围键控、SpillSuppressor溢出控制等)生成新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抠像的技能。
2.3创新案例—从技巧应用中完成思维的创新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通过知识累积、技巧掌握两轮案例的模仿训练中实现超越,用新颖、实用、高效的思维来创造新的案例,甚至成为别人研究的经典案例,这是案例教学实施的最高层级。在这个阶段教师选择案例时没有定式,而是像客户一样提出要求和目标,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技巧,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产生创新的思维,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新的内容完成案例实践。教师只需要提供案例实现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条件。如“Photoshop图像处理”中关于海报设计的教学内容,经过前面两次完整案例作品的学习与制作,学生已掌握了海报制作的基本技巧,在最后一个案例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创作自己个性作品的任务。教师给出“校园禁烟”的主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从图片的选择、整理到海报制作的整个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各种条件,如Adobe官方网站、图像处理论坛等资源型自主学习空间,学生自主创作的方法更多,空间更广,水平随之上升得更高。这一案例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各项操作技能、创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这些案例整理后可以通过编辑成册、专题展览等方式来展示,提高学生成就感。再如,许多威客网站(如猪八戒网)会有许多关于计算机作品制作的需求,从网站的设计制作到动画的创作,从工业产品设计到企业整套VI设计,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案例的训练来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实战水平。还可以几名学生小组合作,组成设计团队,积极参与威客的工作,增加成功的几率,提高团队设计的美誉度。
3总结
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离散数学在国内外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均受到充分的重视。近年来,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受到国内各高校关注,更多地注重应用信息技术辅助于教学过程,并结合计算机学科背景、计算机专业应用开展教学,如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或数学建模、网络精品课程、双语教学,以及近年来的MOOC课程等。同时,众多的学校也在教学思想、方法上进行改革,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程序设计、应用案例、数学建模以及数学文化等。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的就业问题、学科专业创新思维培养、课程教学学时限制等,离散数学课程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需要探讨的问题。注意到,这些教学改革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强化学习过程。但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从离散数学课程的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的基础等方面分析,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实施并不容易,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特别是网络课程学习、动画辅助教学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是有离散数学课程特点决定了的。我们认为要从计算机专业学科体系高度出发思考如何进行研究性教学,要抓住计算机学科发展规律、离散数学课程特点,以增强学生理论知识、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计算机科学核心思想和方法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在分析各类教学改革措施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下离散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二、离散数学教学模式
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与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达到离散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通过应用案例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有效训练学生计算思维?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选择教学实验?针对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体系安排以及教学学时压缩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难度较大的现实,笔者认为,离散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以数理逻辑、集合论以及代数结构、图论为主,同时注重如下几方面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用案例、计算思维训练、“本原性学科问题”导学设计等。离散数学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最佳选择。前者强调有益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的教学过程,后者强调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方式展示有大量文字信息的内容给学生,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快速地了解教学内容。特别地,基于历史上学科发展过程的视角的“本原性学科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宜于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基于如下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离散数学课程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还没有深入的理解,如果仅仅是提供离散数学课程中逻辑性、抽象性非常强的概念、性质给学生,会使得学生在思维与方法上脱离计算机科学专业而导致其学习兴趣不强,从而影响后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有必要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另一方面,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课程相关主题的研究历史(相当程度上也是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具体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启发我们,是否可以将学科本质问题或学科相关主题的研究或发展历史过程与离散数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能看到成熟的离散数学成果,也能够看到原始问题,看到计算机学科本质、计算机学科发展过程,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了解、理解或甚至参与学科相关问题的提出、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科学家或数学家的研究活动过程。因此,研究与设计来源于历史、可以反映研究过程并适合于课程教学的离散数学本原性学科问题是很必要和重要的。
三、离散数学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以及图论,而国外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程主要包括数理逻辑(证明方法)、集合、图论、离散概率以及组合数学部分基础或算法分析等内容,少数还讨论数论。国内有少部分高校采用国外教材从而在教学内容上与后者一致,前者更合适国内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并能更好地衔接研究生考试。整体上,国内高校离散数学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上是比较统一的,适合国内绝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
1.应用案例设计
应用案例教学在离散数学教学中已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但如何选择案例仍然值得研究。教学案例应该是能够很好地融合到理论学习中,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自学逐步了解、理解案例的理论背景以及学科思想与方法。但限于当前学生学习任务重,自学时间少,具体分析讨论的案例应该精而少。例如,笔者近年教授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是信息安全,便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案例:图论应用案例描述:软件水印因为其种类繁多、检测和分析困难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抗攻击能力较好的动态图软件水印特别受到关注。动态图水印是由Collberg和Thomborson提出的一种基于图论的软件水印技术,DGW的基本思想是用一个图的拓扑结构来表示水印数据,当输入一个特定的序列后可以触发后该拓扑结构在程序运行时动态创建,从而提取出图的拓扑结构得到水印数据。实现动态图软件水印的基本步骤略。相关问题:①分析图基础概念与图的拓扑结构定义;②定义图结构与水印映射关系;③图的遍历;④设计一种图结构与映射关系,使得动态图软件水印拥有更高的数据率,从而获得更好的隐蔽性和鲁棒性;⑤定义图的Catalan数。该案例具有如下特点:①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当前研究前沿热点;②可以扩展到遥感影像数字水印,这有着学校特色与交叉学科优势;③本案例主要涉及到图论多个知识点,并可以扩展到代数结构部分,是理论知识与应用融合的典型案例。
2.计算思维训练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学习要求更高,这更有利于理解与应用计算机理论、方法与技术,更有利于开展创造性工作。离散数学课程的特点决定其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传统离散数学教学中,在介绍图论起源即K?nigsberg七桥问题时,常常仅作为历史故事以及从建模角度引入图论,而从计算思维角度,考虑从解决问题的层次进行分析,将清晰、抽象地描述该问题,并特别地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示为一个信息处理的流程。这样,在保证相当充分且必要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展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科学最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计算思维,并增强学习兴趣。
3.本原性学科问题示例
下面是一部分“本原性学科问题”示例。①从数学到命题逻辑:介绍亚里士多德、布尔、弗雷格以及罗素等对数理逻辑发展所做的工作;②符号逻辑代数:学习了解布尔、维恩以及皮尔斯等在符号逻辑的提出、发展到成熟的过程;③哈夫曼编码:介绍哈夫曼提出哈夫曼编码的历史背景与详细过程,以及其应用模式;④网络与生成树:主要基于凯莱的工作介绍树的提出、分析模式,特别是凯莱定理的提出与证明;⑤代数学中的抽象:拉格朗日、柯西、凯莱为早期群理论所做的工作;⑥七桥问题与欧拉回路:基于早期欧拉的论文完整呈现历史上七桥问题的提出到求解的完整过程;⑦Icosian游戏于哈密尔顿回路:呈现Icosian游戏中的离散数学思想。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