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

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

第1篇: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

1、其实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实用性很强。由于老年人各种生理病理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习这门课程是很有帮助的。

2、对于护理学的学生来说,在以后的日常工作中,在各个病房工作都有可能遇到年老的患者。如果说能对老年人常见病的基础护理还有急性意外有了解的话是非常有帮助的。

3、对于普通人来说,家里有老人,对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日常护理是有很大迫切的需求的。那么从这样的实用性来解决,讲课的重点针对不同人群应该有所侧重。

4、对于社区的宣教来说:主要应该放在预防疾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市某小区的100名老年人,将其做为本文章的研究对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健康需求以及生存质量进行调查,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出最能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存质量的因素,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全科医学保健模式进行试验性的干预方案。具体为:第一步为社区诊断、体检、生存质量测评;第二步为统计学分析、制定干预措施;第三步为实施干预措施;第四步为结局评价。 

1.3观察指标 

对社区老年人群的健康知识、慢性病防治知识进行调查,对老年人常见疾病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研究分析的数据都要以标准平方差为依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该小区老年人专管理率达到100%,对于健康知识、慢性病防治知识以及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要比干预前增加了22%,对于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相比之前提高了15%,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率提高了17%,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为88%,糖尿病空置标准率为85%。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要比干预之前降低55%。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以及各个领域得分都要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老年人的寿命也逐步增加,但仅仅只是单纯的延长寿命而不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也是无所意义,健康长寿才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群是慢性疾病以及退行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如何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以及保健水平是全科医学和保健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根据多层分析理论,可以大致分化出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社区、家庭以及个人。本文章对影响老年人慢性病因素使用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为:经济状况、遗传因素、家人、社区健康服务满意度、年龄、心理健康、健康行为以及社区医疗保险等。影响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慢性病、婚姻状况、户口、经济收入、年龄、健康行为和肥胖超重,其中慢性病占主要因素。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受到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社区医疗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重视。 

全科医学保健的主要目的是对影响社区老年人健康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具体地调节,降低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副作用,不但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而且还能够节约社会医疗开支。全科医学是集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临床医学,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将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给老年人提供协调、综合性的服务,从而给老年人更好地社区医疗服务。在1960年来,全科医学在欧美得到了大力的发簪,全然成为初级保健的支柱和时代潮流。 

本文章所研究的数据可以得出在开展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之后,社区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说明在社区进行老年人群的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知识、心理知识、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水平,与此同时还能够控制常见的急性病,对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能够有帮助,是可以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大力推广的。 

参考文献: 

[1]魏红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疾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219-220 

第3篇: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老年病防治日益成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关注的焦点之一。睡眠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问题。睡眠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机体的功能状况,有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烦躁不安、焦虑等,甚至陷入疾病的状态。65岁以上人群中半数以上有睡眠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健康问题[1]。由此可见,睡眠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健康,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影响老年人睡眠的因素

不良睡眠及生活习惯:睡眠无规律;白天睡得多;因担心睡不着而早上床;睡前太兴奋,剧烈活动,吸烟,饮酒,睡前饮浓茶或咖啡;床上娱乐兼办公等。

环境因素:更换环境、室内光线过强、环境嘈杂等。

情绪因素:由于老年人思维专一而固执,遇到问题会反复考虑,直到问题解决;如果百思不得其解,将直接影响睡眠。

药物因素:老年人因其他疾病使用的很多药物可以导致失眠,如兴奋剂、激素、甲状腺素、茶碱、喹诺酮类抗生素、中枢性抗高血压药等。

躯体疾病因素:老年人躯体疾病常常较多,如急慢性疼痛综合征、纤维肌痛、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肌病、充血性心衰、胃食管反流、前列腺疾病的夜尿增多等均可干扰睡眠。神经科疾病如:帕金森病、痴呆、卒中等也是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社区干预措施

指导老年人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按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休息、准时上床、准时起床,就寝时便可条件反射地自然进入睡眠状态。指导老年人进行力所能及的有氧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爬楼梯、打太极拳、跳健身舞、骑自行车等,每天坚持30~60分钟,可使身体产生疲劳感,利于入睡。午睡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不超过1小时。不要在床上读书、看电视或收听收音机。

合理的饮食时间:晚餐时间最好在睡前2小时,晚餐清淡少量,以避免消化器官负担过重,既影响消化,又影响睡眠。睡前避免喝浓茶、咖啡等兴奋饮料。

做好老人睡前个人卫生:清洁口腔、洗脸、洗手、排空大小便、清洁会阴和臀部;进行温水洗脚,一方面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使足部血管缓慢扩张,血流增加,从而减小供给头部的血流,使大脑皮质的兴奋性降低,起到催眠作用。

选择正确的睡姿:睡眠的姿势应从自然、舒适、放松、不影响睡眠为原则。最科学的是曲膝右侧卧位,这样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呼吸舒畅,还可以使心脏、肺和胃肠的生理活动降到最低。对于由于躯体疾病影响睡眠的老年人,要使其在放松的情况下,采取舒适的卧位睡眠。

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和舒适的睡眠用品:睡眠环境应安静、空气新鲜、温度及湿度适宜,光线暗淡适合。选择合适的床,根据季节增减褥子和床垫,选择软硬度适中的枕头,高度一般以10cm左右为宜,选择舒适的床单、被褥,清洁、平坦的床单,被褥轻软,可减少和避免对皮肤的刺激,有助于促进睡眠。

积极治疗躯体疾病:鼓励老年人积极治疗引起睡眠障碍的躯体疾病,消除或减轻病痛的折磨。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能导致失眠的药物,以避免因药物因素而引起失眠。

稳定老年人的情绪: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指导家庭人员主动参与改善老年人睡眠的工作,帮助老年人妥善处理各种引起不良心理刺激的事件,避免大喜大悲的情绪被动,指导老年人保持乐观、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使他们情绪乐观、稳定。

用药指导:当所有促进睡眠的方法都无效时,告知老年患者应遵医嘱谨慎使用安眠药,镇静剂可帮助睡眠,但也有许多不良反应,如易在体内蓄积和产生依赖,还有抑制呼吸、降低血压、影响胃肠道蠕动和意识活动等,因此社区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反应及安全(睡前上床后给药,避免药物发生作用,造成摔伤等意外),避免长时间使用安眠药产生抗药性。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生理现象,睡眠能保护大脑皮质细胞,使其免于衰竭和破坏,同时又使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一般认为,60~70岁的老年人平均每天睡眠8小时,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日睡眠9小时,9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每天睡眠10~12小时[2]。随着社会卫生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加快转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普遍开展。家庭健康医生应掌握包干家庭老年人的睡眠情况,针对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因素,通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上门服务、电话联系等方式予健康指导,以保证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第4篇: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老年人;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05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29-02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机体循环系统障碍,而使机体内的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有呼吸困难、心绞痛等[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寿命显著延长,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10%,心血管疾病作为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目前已成为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老年人心肌、心瓣膜和心内膜、心脏传导系统等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而且并存多种影响心脏功能的慢性病,因此研究治疗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

1.1老年心血管疾病表现特点①较多复合病变:机体年老,易有多器官、多系统疾病并存,使病情复杂化和加重,使诊断和处理问题更加复杂。②老龄患者对疾病的反应:衰老导致多脏器退行性改变,使老年人的反应性降低,感觉迟钝,发病时自觉症状可能较不明显,易被误诊而耽误处理。老年人记忆或认知功能减退,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疾病的症状,忘记用药,致使临床医生较难采集完整、准确的病史,导致较高的误诊和漏诊率。

1.2老年心血管疾病症状特点①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无痛性病例增多,可突然出现气急、头晕、咽部堵塞感或濒死感。而且老年人胆道疾病发生率较高,原有的胆石症病史可引起误导。②呼吸困难: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差,不但心脏疾病会引起呼吸困难,一些心外因素也常导致呼吸困难。③晕厥或意识障碍:心律失常会引起晕厥或意识障碍,但是老年人常见的急诊脑动脉供血不足或颅内出血常会发生上诉症状,心电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极其重要。④低血压:老年人压力感受器随增龄有所下降,且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突然改变,易发生低血压晕厥。必须指出,不少性低血压患者晕厥倒地时,紧急测量血压可能不低,甚至高于正常,医生需注意测量立位或坐位的血压,以免漏诊。⑤周期性呼吸:又称潮式呼吸,见于中枢神经病变或心力衰竭,常见于65岁以上的患者,提示病情严重。⑥老年患者极易发生疲劳:这种症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个共有症状。⑦水肿:患者出现下肢或全身出现水肿比较常见,也有一部分患者因心功能下降会出现胸腔积液等。⑧心悸:通常老年患者都会有心悸的症状,尤其是在运动、情绪激动、饱餐后等较为明显。2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2.1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特点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使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和耐受力等与年轻人比较都有一定差异,药物的不良反应率随增龄而有所增加。老年人有多脏器患病倾向,对特定疾病治疗药物的选用、用法等都应更加审慎。

2.1.1老年人药效学特点老年人器官呈老年性改变,功能降低,受体数目减少,对药物的亲和力和敏感性均发生变化。自主神经的反应性改变,机体的内环境稳定调节作用与适应能力下降,因此对许多药物的敏感性增高,药物作用增强,不良反应增多。

2.1.2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随年龄增长,老年人血浆蛋白有所降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减少,可使血浆蛋白结合型药物的血药浓度增加,老年人应用此类药物时宜酌减剂量。老年人肾功能趋于下降,一些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在老年人体内清除缓慢,也应减少用量。

2.2药物治疗因为老年心血管患者的脏器功能逐渐的衰退,对吸收和代谢药物产生负面影响,降低药物的药效,反而会导致机体增强对药物的敏感性。所以,医生在开药时应当详细的讲解用药的方法,指导一些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护士应向患者详细的介绍常用药品的使用方法和数量以及应当注意的事项,对住院病人要求护士有“看药入口”的责任。②针对有视力或听力障碍的部分患者,在用药前必须给予嘱咐和监督。③如果患者服用的药品较为贵重,可根据病情尽量调整合理用药,以减轻其经济负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必须了解药物存在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要求病人更好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知晓率,这对病情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2.3心理治疗因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在逐渐降低,会将自身的症状转化为心理反应,出现紧张、抑郁的不良情绪,消极的面对周围的事物,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也产生一定的难度,严重时会加重疾病的发展,降低治疗效果[2]。而且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引起心理问题后发生意外事件的频率也增高,容易造成家庭社会的重大负担。所以,针对患有不良心理反应的老年患者必须要开展心理治疗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速度快,通常在确诊后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比较大,这时需要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和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交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耐心的讲解,并重点介绍治疗措施的临床获益和潜在的风险等方面知识,说明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消除紧张的心理反应,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必要时可建议患者就诊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心理治疗和疏导。

2.4饮食护理老年化往往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其中膳食营养因素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可导致代谢进一步紊乱,从而加速老化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老年患者合理膳食有助于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老年人合理的日常饮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遵循平衡膳食基本原则,长期坚持不懈;②符合老年人生理变化特点,易消化,粗细搭配。保持清淡,多食用低脂、低盐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保持少食多餐。为了补充维生素可多吃水果。禁止饮酒、抽烟和食用刺激性的食物。③合理烹调,合理膳食制度。营造良好的心情和进食环境。

2.5康复锻炼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做一些适当的活动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患者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愉悦感,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氧。但是,老年患者最好不要在餐后进行过于激烈的活动,特别是对动脉硬化患者,一定要避免做一些突然增高血压的活动,在日常运动中,要尽量匀速、缓慢、轻柔,例如太极拳等。心血管医师要掌握一定的运动医学知识,给予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恢复期正确的运动医学指导。3讨论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大部分都不具有特征性,很容易生发误诊或漏诊。在为老年心血管疾病诊断时,医护人员对其体征、症状和病史等方面应进行详细的询问、查体,特别是患者在没有发生典型表现之前[3]。要求临床医生尽快识别病情、迅速完成初步诊断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措施。首先,应该第一时间进行心电图检查,对于最常见的急性心梗,应有效的避免延误患者的抢救时机。导致急性心梗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发生缺血而致心肌细胞坏死。如果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应当警惕发生急性心肌梗死[4]。首先应该按照急性心梗的病情给予常规处理,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再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相关检查进行确诊。由于老年患者的排泄功能出现衰退导致肾功能也降低,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避免出现药物过量或中毒,在服用药物后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如尿量、精神状态、胃肠道反应、血压等。总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因为其年龄的特殊性,在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均有其不同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的特点,要求心血管医生高度关注和不断探讨、学习、总结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治特点,老年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和预防,会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临床好转率及康复率,减少老年患者的身体及精神上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参考文献

[1]Maraldo,M.V,Brodin,N.P,Vogelius,I.R.et al.Risk of develop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fter involved node radiotherapy versus mantle field for Hodgkin lympho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2012,83(4):1232-1237.

[2]Candice N.Cryne,Jesse M.Veenstra,Branden R.Deschambault et al.Spray-dried pulse consumption does not affec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or glycemic control in healthy males[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2,48(1):131-139.

[3]Ye Wang,M.Miriam Jacome-Sosa,Spencer D.Proctor et al.The role of ruminant trans fat as a potential nutraceutical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2,46(2):460-468.

[4]Zeneng Wang,Elizabeth Klipfell,Brian J.Bennett et al.Gut flora metabolism of phosphatidylcholine promo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ature,2011,472(Apr.7 TN.7341):57-63.

[5]王凤超.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浅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5:12.

[6]吴越琼.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04.

第5篇: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

从上述临床常见疾病观察,我们可以得知当前疾病存在以下特点。一、老年性疾病常见,随着人口逐渐老年化的趋势,老年人脏腑功能衰弱,容易罹患各种内科疾病。二、多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人们日常生活水平提高,饮食偏于肥甘厚腻,生活习惯与起居规律异常,“富贵病”,“三高征”常见,并有年轻化趋势。三、病因多为外感,饮食,情志与体虚。四、农村条件相对落后,诊疗费用偏昂贵,因此病情多迁延加重。

由此观之,关注老年人及老年性疾病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合理饮食,提倡低盐低脂饮食,改变不良生活卫生习惯,提倡体育运动,增强人体免疫力,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能促进疾病早期诊断,早日康复,延缓病情的发展。

在内科的这段临床实习过程中,我掌握了一些常规病历书写,熟悉并了解这些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一般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诊断治疗,常规护理及预后转归。比如:神经内科应注意监测血压,注意病人意识、瞳孔变化,区分脑出血与脑梗死,从ct或mri可以加以鉴别;心内科应注意病人,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避免感受寒邪,患者多因肺部感染而引起胸闷气促。肾内科应注意病人水肿程度,复查电解质及肾功能变化;贫血患者应询问病人有无长期饮茶史;毒蛇咬伤患者应区分神经毒与脏腑毒,及时给予抗毒血清,目前常用“季德胜蛇药膏”敷用,但必须注意伤口部位不能敷药;2型糖尿病常见,胰岛素的使用应控制用量,避免过度使用导致低血糖昏迷;消化道疾病多表现上腹部疼痛。

这些疾病西医临床常用的诊疗措施是在入院询问病史与一般体格检查之后,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胸片等辅助诊断,经抗感染,护心,护胃,扩血管,降糖,降压,利尿,增加肾血流等,对证支持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医嘱是注意饮食,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不适随诊。可病人稍稍不注意疾病又容易再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预防很重要,中医内经有“治未病”的思想,所以我体会到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重要性,我们临床过程中应积极地真正地做到中西医结合。

在临床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了西医治病的迅速,降压药,降糖药等对证后有立竿见影之效果;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单纯运用西药的局限性与对身体的有害性,比如卡托普利可以引起咳嗽,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我基本能够诊断一些常见疾病,也了解一些治疗措施,但对西医用药的规格剂量不熟悉,需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熟悉与掌握;还有临床技能操作方面欠缺一些,胸穿、骨穿、腰穿也只单纯地看着老师操作,充当一下助手,缺乏亲自操作,也需要在以后临床上加以锻炼与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做一名好的医生必须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对病人负责,对疾病负责,是我们每一个临床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临床学习中要学会做聪明的医生,有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医疗纠纷,胆大心要细,耐心地为病人家属讲解病情的危重程度,这样一来也能改善医患关系,能更好地促进医生与病人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医患关系很重要,只有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彼此应当“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疾病的难度,患者的焦急,医生的尽力,都需要很好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医生应当把病人与疾病放在第一位,以治好疾病为目的,以减轻病人痛苦为原则,认真耐心地对待每一个病人及每一个疾病。

我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在西医院实习能够直观的了解病种,能够掌握视触叩听,能够了解一些临床常用技术,但是对于中医方面的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处方用药,缺乏老师的临床指导,只有自己在平时有一小些体会,体会到中医实质上疗效的快捷与标本皆治。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学会将中医与西医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诊治疾病,也为中西医结合做一些贡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在理论学习后的临床实践我才刚刚起步,临床经验还需要很大程度的积累,临床技能还需要很大程度的加强。这段学习的日子,也开始收获临床的点点滴滴,这些就是我第一次临床实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对自己不足的总结,对学做医生的体会,对自己学医路上的重新思考,也含有一些对医学事业的瞻望。

第6篇: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从学生今后面临的老年护理职业岗位出发,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从中确立相关的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课程整体设计以典型的老年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来构建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针对每个教学单元按照“资讯(获取信息)、决策(作出决定)、计划(制订方案)、实施(进行操作)、检查(审视过程)及评价(总结反馈)”六步法进行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二、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重构教学内容

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的关键步骤是将原来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内容按照能力本位的导向和项目化的思路遴选项目,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序化。德国职业教育家Paetzold指出“:课程似乎是建造了一个存放和重现经验与知识的书架,书架不同隔层的划分使得整理与重获更加容易,它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本课程项目设计的依据是以老年人为主体,通过护理干预,延缓衰老和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给老年人带来的消极影响,消除或减少老年人自我照顾的限制,加强老年人自我护理,实现其最佳的功能状态。鉴于此,通过与行业专家共同分析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老年护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后,提炼了以下9个能力训练项目(见下表),能力训练项目的设置体现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和护理需求,以任务引领学习,并使老年人护理岗位工作程序化。在每个项目下分别设定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模块,而应用到的理论知识则穿插于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如在完成“老年人饮食的护理”项目任务中,我们把“老年人的营养需求”“老年人常见疾病与饮食的关系”等理论知识融入“指导老年人制定合理的食谱”操作技能训练中;在完成“老年人排泄的护理”项目任务中,把“排泄形态障碍的常见危险因素”“排泄形态障碍的护理”等理论知识内容融入“指导腹肌、膈肌、盆底肌的锻炼”“排尿功能训练”“自我间歇导尿”等技能训练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也解决了工作导向课程重构的最大难点重实践轻理论,整门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了行动导向。

三、课程的目标设计

使学生掌握老化的特点,能应用护理程序评估老年时期这一特定阶段存在和潜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问题;并能应用专业知识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康复护理;能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以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从而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老年护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作为社区医院护士长,学生分4组(每组5~6人)作为社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每次工作的分配,安排工作进度,协调整个项目实施,组织人员完成具体项目。每个教学单元基本上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四个不同的工作任务,每组护士完成一个工作任务。

五、课程考核设计

第7篇: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肢体功能障碍;康复与护理;思路研究

脑梗塞是老年人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老年人如果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会使得自己的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可能给患者留下难以治愈的残疾,给患者精神方面带来极大的创伤,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如果你身边发现有老年人患上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一定要及时把他送往医院接受治疗,把握住脑梗塞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好时机。本文就从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和护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有效的康复和护理策略。

1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

脑梗塞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它的发生不仅同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进展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关。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脑梗塞。脑梗塞患者多表现为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所以为了降低病后致残率,必须对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还可以缩短恢复时间,节约费用,同时避免再次损伤的发生,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

2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方法

2.1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十分重要,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一些瘫痪肢体的脑梗塞患者,由于他们的生活无法自理,所以要由护理人员帮助他们进行早期训练,帮助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做康复训练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摆放好患者肢位的位置,然后对患者肢体进行运动,一般是先活动大关节,然后再活动小关节,从肢体健康的一侧运动到患病的一侧,运动的幅度也要从小到大,确保对肢体的每个部位都运动到。对于那些由于活动有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经常为他们翻身,变换他们的卧位置,每次在变动患者的以后,应该及时的将患者的肢体置于功能位上,还要时常给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侧进行上下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以此来使他们的肌肉得以放松,减轻其肌肉痉挛性收缩情况。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时一定要态度和蔼亲切,要主动关心患者,鼓励他们平时积极进行训练,让他们相信只有不断的进行训练就一定会康复的。

2.2对患者进行坐、站、走、位训练 对于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不能长期卧在床上,要积极的走下床,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如何有效的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身躯,指导他们翻身或移动身体时要利用健侧肢体抓住床边或床栏或在他人协助下练习起坐,小腿往下滑至踝处,用健肢带动患肢上下活动。由于患者长期处于卧位,所以全身状态不佳,如果突然坐起可能会发生面色苍白,眩晕等不适症状,所以为了避免上述症状的发生,患者在坐起时可由护理人员协助坐起,一般用活动靠背进行训练,每天坐起时间从5min增加至30min开始,每天坐起次数及坐起时间都要逐渐增加,需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为不用靠背独立坐起,当患者进行了坐位练习以后,接下来就要训练站立了,站立时患者先用健腿移至床边,用健手支撑身体,然后肩部向前倾,抬头坐起,挺直躯干,中心移至臀部,护士应该站在患者的患侧来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发生意外,患者在向站立时,要充分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支撑住身体,然后将身体重心转移至健侧下肢,移动躯干,慢慢的进行站立训练,当患者基本上站稳以后,就可以进行步行训练了,训练时可以利用步行辅助器进行训练步行,患者要扶着支撑物站立,多次重复以后,让患者尝试不扶支撑物,徒手进行站立,刚开始步行时,患者先原地踏步,然后再进行行走,行走时要缓慢,量力而行。

2.3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确保康复护理真正落实 作为一名护理护士要熟练掌握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知识,积极指导与陪同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提高护理质量和减少患者致残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多数脑梗塞的患者都伴有言语障碍,对于言语不利的患者他们的情绪时常不稳,内心比较抑郁、痛苦,对说话带有恐惧感,害怕与人沟通交流,所以患者常常会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的信心。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医护人员要积极通过自学、讲座、进修等多种学习形式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自爱、自尊、自强、自重,恪守职业道德,真正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需要注意: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贯穿于患者住院的整个阶段:从入院的健康指导到出院的健康指导,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根据他们的认知情况与学习习惯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加以重复,以便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给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康复与护理服务。

3结论

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往往行动不方便,护理人员一定要提供最优质的康复护理工作,对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训练,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训练,活动程度应该从小到大,并且逐渐增加,帮助他们进行卧、坐、站立、走等训练,从而能够减少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患者能够尽早康复[1-4]。

参考文献:

[1]刘威,张千,颜秋媚.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4).

[2]谭琼,高用知.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5(05).

第8篇: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6年以来,收集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144例,其中男74例,女70例,年龄在60~89岁,平均年龄75.7岁,其中80岁以上的患者60例。

1.2 结果:132例解决了便秘问题,12例没有完全改善。

2 护理

2.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1.1 保证病人吃保质保量的早餐 日常预防首先要注意饮食的量,只有足够的量,才足以刺激肠蠕动,使粪便正常通行和排出体外。特别是早饭要吃饱。

2.1.2 定时大便:对经常容易发生便秘者一定要注意把大便安排在合理时间,每到时间就去上厕所,养成一个良好的排便习惯。

2.1.3 进食足量的液体:饮水及饮料,保持肠道粪便中水分,以利于通便,如早晨饮蜂蜜水等。 除夏天以外,每天至少喝1500ml水,以保持大便能含较多的水分,使大便柔软。

2.1.4 做好心理护理:对于伴有焦虑等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富有同情心,多接触病人,耐心的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带积极意义的语言刺激,让患者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便秘是可以改变的,结合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病人分析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要点及转归程度等。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的影响,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想法,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1.5 进食粗纤维:多供给含食物纤维多的食物,刺激肠并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排便能力;如粗粮、带皮水果、新鲜蔬菜等。大部分不被消化和吸收的植物纤维能使大便的容积增大,有些纤维成分还能将液体吸收到周围,使大便变软而易排出。

2.1.6 蜂蜜:可长期进食,进食的量因人而异,以不引起腹泻为佳。糖尿病患者不宜。

2.1.7 腹部按摩运动:老年人应适当地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要进行腹肌锻炼,以便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和促进肠蠕动,提高排便能力。对于因病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家人可给其做腹部按摩,由右上腹向左下腹轻轻推按,以促进其肠道蠕动。

2.2 食疗粥疗法。

2.2.1 根据老年人具体情况可以采用 首乌红枣粥、桑葚芝麻粥、甜杏仁粥 、酥蜜粥等。

3 根据泻药的作用和人体敏感度选择适宜的泻药

3.1 泻药的分类。泻药能使粪便中水分含量增加,加速肠内容物的运行,排出软便。根据泻药作用方式,可分为容积性、渗透性、接触性和性泻药四种[2]。

3.1.1 容积性泻药:食物性纤维素是植物性食物中未被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及其他多糖类物质,属于容积性泻药。半合成的多糖及纤维素衍生物,如甲基纤维素等也属于容积性泻药。未被消化的食物性纤维素以及不能被人类消化的半合成多糖、纤维素衍生物都有亲水性,在肠道内吸水膨胀后,增加肠内容物的容积,促进推进性肠蠕动,排出软便。

3.1.2 渗透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包括盐类(如各种镁盐、硫酸盐和磷酸盐等)、双糖类(如乳果糖)、甘油和山梨醇等。这类药物在肠道内很难吸收或吸收缓慢,故在肠腔维持高渗透压,阻止肠内盐和水分的吸收,致使肠容积增大,肠腔扩张,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此外,镁盐还可刺激十二指肠分泌缩胆囊肽,促进肠分泌肠液和蠕动。

3.1.3 接触性泻药:曾称为刺激性泻药。本类药物与粘膜直接接触后,使粘膜通透性增加,使电解质和水向肠腔渗透,从而使肠内液体增加,引起导泻。因本类药物对肠道活动的影响有兴奋和抑制两种作用,同时,本类药物对肠粘膜中水分和电解质吸收也有原发性影响,故改称为接触性泻药。本类药物包括蒽醌类(如大黄、番泻叶和芦荟等植物性泻药)和二苯甲烷类(如酚酞,即果导),他们对小肠功能影响较小,主要作用于大肠,既能减少其分节运动,又能增加周期性蠕动,从而加速大肠内容物的运行。此外,本类药物也能降低肠粘膜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

3.1.4 性泻药:又称大便软化剂,主要起作用,有利于排便。如液状石蜡、蜂蜜等。此外甘油也具有局部作用。

3.2 服用泻药的注意事项。

3.2.1 根据作用原理不同在用药之前必须弄清泻药的药性、用法、用量和禁忌等问题,以免发生差错。同时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用药。

3.2.2 根据药物不同的副作用,如果需要加长时间使用者应注意经常交换泻药的品种,因各种泻药的要性不同,交替使用可以减轻副作用。

3.2.3 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人体对泻药有适应性和耐受性,长期服用就会使药效降低疗效,如果剂量增加过大,副作用就会增加,所以再用泻药时,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服药后如果出现腹泻,就说明药量过多,下次就应当减量。反之,服药后排出的大便仍是干燥的,就需要逐渐适当的增加剂量或更换计量的品种。

3.2.4 注意服药时间 润肠通便药最好在每晚临睡前一次服,早晨起床后排便,这样比较符合正常的排便规律,有利于纠正便秘。

4 中医治疗

老年性习惯性便秘还可以采用针灸治疗,可取天枢穴、支沟穴、上巨虚穴等。

总之,便秘是老年人的一个常见病症需充分引起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或健康教育解决老年病人的便秘问题,使病人有一定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上的改变十分重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预防护理,是抗精神药物致便秘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也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同事也减轻了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病人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郭晓峰等.北京地区慢性便秘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胃肠病学,2001,6(增刊):215

第9篇: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区380名老年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4例,女性156例;年龄60-91岁,平均(69.1±7.2)岁,其中60-69岁者218名,70-79岁者124名,80-89岁者38名;职业:农民23名,工人103名,教师52名,医务人员15名,企业职工91名,公务员67名,无业者12名,其它17名;文化程度:小学114名,中学及高中192名,大专及以上74名;婚姻状况:丧偶68名,夫妻健在305名,独身7名。

1.3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①受试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②受试者的健康水平: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11种老年常见疾病史;③制定社区护理的需求问卷,包括疾病预防、疾病护理、健康促进三个方面,共23个条目;④采用GQOLI-74生活质量的综合评定量表[1],内容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共74个条目,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调查问卷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入户发放,使用统一指导用语向受试者讲解。调查表由受试者本人填写。本次共发放400份问卷调查表,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5.0%。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结果

2.1老年群体疾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380名老年人中,患病者273名(71.8%)。其中患1种疾病165名,2种及以上108名。患病率最高的的前五名疾病是高血压(125名)、关节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病(46名)、白内障(19名)。

2.2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表1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2.3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

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平均(61.72±9.84)分,躯体功能平均(60.11±11.86)分,心理功能平均(67.31±12.62)分,社会功能平均(63.34±10.76)分,物质功能平均(55.76±13.52)分。

2.4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间相关性

表2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间相关性(r)

注:*表示P

3结论

3.1护理工作利用情况与影响因素

本调查显示,社区老人的护理服务利用率较低。通过调查结果可知,380名社区老年人中273名患病,患病率高达71.8%。而患病率最高的前五位分别是高血压(125名)、关节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病(46名)、白内障(19名)。此类疾病与老人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也说明老人对于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较高。社区老人生活质量平均(61.72±9.84)分,这与国内外相关资料[2-3]的研究结果相近。该现象也说明老人有较高社区护理需求,但目前我区护理服务的状况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区护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服务站工作宣传不充分,老人对于社区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方法、意义等缺乏深入了解;而社区老人对社区护理不接受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费用问题,老人对于费用考虑与平时经济收入和消费习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同时也可反映出老人对于护理工作认识的缺乏[4]。

3.2增强护理服务工作

3.2.1全面了解社区老人护理需求,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 实施健康宣教工作,进一步提高社区老人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的能力,提倡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调查显示社区老人主要患病为高血压、关节炎、心血管病、糖尿病及白内障,因此,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开展健康宣教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干预对策[5]。

3.2.2增强对社区老人生活质量的检测,对生活质量较差的老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特困老人与空巢老人属于社区老人中的困难群体,护理工作人员应增强对该类群体的护理。可将该类老年人资料进行分开保存,让护理人员心中有数,定期对老年人进行针对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