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侏罗纪公园的生物技术范文

侏罗纪公园的生物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侏罗纪公园的生物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侏罗纪公园的生物技术

第1篇:侏罗纪公园的生物技术范文

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ichael Archer研究组成功地令一种灭绝动物的基因组复活,并首次培育出其活体胚胎。

这种已灭绝的动物称为胃育溪蛙,学名是Rheobatrachussilus,是澳大利亚昆士兰热带雨林的本土物种,它因在胃里孵化后代并通过嘴巴生子而闻名。然而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和疾病,导致这个物种在1983年被官方宣布已经灭绝。

这一成功令其他想克隆各种目前已经灭绝的动物,如猛犸象、渡渡鸟、古巴红金刚鹦鹉以及新西兰的恐鸟等的研究者备受鼓舞。

古生物学家认为,迄今为止,地球上共经历了5次物种大灭绝。科学家认为,导致过去5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火山喷发、气候日趋寒冷、氧气减少或者重大历史地质事件,例如行星撞击地球等。按史前五大灭绝强度和规模,有学者认为当今生物界已进入了“第六次大灭绝”时期,甚至认为现代人类正亲身遭遇生物大灭绝的过程。

那么,在物种不断加速灭绝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凭借科技让灭绝物种复活?

灭绝动物如何“死而复生”

灭绝动物复活,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死而复生”吗?听起来好似天方夜谭,实际操作是否同样无从下手?

研究员这样形容这个过程:让灭绝动物复活必须具备两点,第一点是从已灭绝的动物身上提取DNA,对片段进行排序和组装,以获得完整基因组,或者利用获得的基因块在数量合理的染色体内重建已灭绝动物的DNA;第二点是‘母体’的匹配,帮助胚胎顺利发育成幼兽。可以将染色体“打包”,植入一个人造细胞核,而后将细胞核注入来自相配替代品的卵子。随着卵子发育成胚胎,已经灭绝许久的动物将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1936年的澳大利亚霍巴特动物园,最后一只袋狼“本杰明”的死亡宣告了这一物种的灭绝。然而故事并没就此结束,由于袋狼现存组织保存完好,因此可以获得高质量的DNA,这就意味着可以很快完成袋狼的基因序列。据悉,澳大利亚科学家已经启动袋狼复活工程。而“代孕妈妈”则可能是袋獾。

复活灭绝动物,难在哪

科技的发展使得灭绝动物复活成为可能。随着克隆技术进化至今,确立了获取DNA信息的新手法。只要能从所保存下来的个体或组织中提取较为完整的DNA,“制造”作出具有遗传特性的类似动物并不是什么难事。

最主要的问题是,已灭绝动物的基因组序列可能现存较少或大多呈‘碎片状’。想要获取完整的DNA是非常困难的。假如有的灭绝动物是在极寒地区,因为一些突发性灾难而被长埋于极寒的冰雪之下,那么它的DNA将会保存得相对完整。但想要从无到有并最终获得完整的DNA分子现在仍无法做到。而对于很多已经灭绝了的哺乳动物,我们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代孕妈妈’。能否找得到完美的替代品并提取卵子无疑是一项巨大挑战。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成功克隆鸟类或爬行动物。

如果放弃从无到有合成完整基因组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从现有的近亲身上提取DNA而后进行修改,使其与希望复活的已灭绝动物的DNA接近。

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一些现有动物与其已灭绝近亲在表面上非常相似,实际上却与真正意义上的近亲相差很远。

复活灭绝动物,意义何在

许多生态学家和古生物学家预测,从现在起,用不了上万年的时间,物种灭绝就将达到毁灭性的程度。当动物灭绝速度不断加快时,人类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灭绝动物的复活,这项研究显得极其重要。

不可否认的是,使灭绝动物复活在多个领域有着很多潜在的意义。复活灭绝动物可以让我们了解动物进化历程,也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探索物种灭绝的原因。当然也能了解各个物种的关系,说不定还可以借此研制出更好更新的生物药品。

虽然如此,我们必须正视灭绝动物复活将会带来的一些可能性危害。灭绝动物应该说已经被生物链淘汰了,如果复活的话,无形中便破坏了现有的生物链,给资源环境带来很多的问题。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现有的生态平衡被打乱,如果一些病毒、病源被带回来,可能会导致一些现有物种的灭绝或减少。

理性保护珍稀动物是当务之急

第2篇:侏罗纪公园的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科学幻想与人类未来;公共选修课;策略;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44-02

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崇高目标,而想象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本素质。教育如果只偏重知识的传授与记忆,忽视学生创新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就难以造就创新人才、培育创新社会,这将不利于我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了响应与重视。在教学改革中,高等院校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培养方案中通常设置了通识类公共选修课模块,在课程设置中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发展的机会。我校的“科学幻想与人类未来”公选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设的。

一、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

科学幻想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通常作者以特定科学知识为背景,通过逻辑推理和超前幻想,融入绚丽的文学色彩,反映科学研究方向、科学精神、人类未来、人文价值等方面的内容。科幻的主题呈现多样化,有的是对部分未解决的科学问题的思考,有的是对未来科技应用前景的向往或可能产生的社会伦理冲突的忧患警示,具有科学性、虚幻性、超前性的特点。科幻作品中有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前沿内容,探讨科技与人性的关系,情节引人入胜,同时又能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理性思考,开阔人的心胸,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一些特别优秀的科幻作品,有时还能引领科技发展的方向。由于这些特点,科学幻想不仅仅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有些专业的科学团体也鼓励科学幻想的发展,如NASA组织科幻作家讨论会、Nature这样顶尖的专业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些科幻小说[1]。国内外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开展科学幻想教育,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开设了名为“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The Human Mind,Our Modern World”的选修课,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开设了“科幻概论”选修课,主要围绕着科学幻想文学名家名作的导读分析展开课程。

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和讨论不同研究领域中精彩的科学幻想,促进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一)改变少数学生对科学幻想的片面认识

国内一些娱乐网站的编辑认识有误区,不理解什么是科学幻想,随意地将各种幻想类作品都归入科幻片频道。实际上科学幻想的最大特色是对科技发展方向及其与人类关系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的思考与探索。与魔幻(如《指环王》)、神话(如《大闹天宫》)、童话(如《哈利波特》)等幻想作品不同,科学幻想更注重科学研究的发展与科学逻辑。社会上对科幻定义的不明,有时会误导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轻视科学幻想或者将算命、魔法等非科学的事物当作科学。

(二)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与技术开发的兴趣

在许多科幻作品中常常涉及一些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前沿的知识与内容,例如《侏罗纪公园》这部作品就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了古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技术、生物进化、混沌理论等科学知识;《从地球到月球》形象化地展示了经典牛顿力学关于加速度等科学理论。在当科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科幻作家有时预想某些科技领域的发展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吸引了青少年对某些科学技术领域的兴趣。有些科学家和技术工程师就是在青少年时代受到科学幻想的影响而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现了其中诸如潜水艇(《海底两万里》)、航空母舰(《机器岛》)、太空飞船、平板电脑、太阳能汽车等想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幻想作品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科学幻想作品中的想象元素非常丰富。某些优秀的科幻作品在特定科学技术领域上能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例如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设想了将不同人体的器官组合在一起制造新的生命,其想象无形中启发了后世科学家对器官移植的研究热情;阿西莫夫等写作的太空题材科幻也吸引了NASA及各国军方设计部门的兴趣,对太空飞船的设计以及月球、火星等外太空探索计划都有裨益。这门通识类公选课希望通过讨论优秀的科幻作品、鼓励学生创作科幻小说或组织科幻小品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首先,本课程结合科学技术发展领域对各种科学幻想题材进行分类,每个领域下面涉及若干专题,在专题讨论中注意结合相关科幻题材进行科学普及和科幻创新点的分析,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的训练。本课程总共设置了七个内容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科学幻想文艺基本理论。在本模块中,主要向学生普及科学幻想的文艺概念、基本理论、题材类型与发展历史。

第二个模块是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科学幻想。在本模块中,选取器官移植、克隆技术、基因与基因组、神经生物学与脑科学等题材的科学幻想开展讨论。这些专题都是现在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社会和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

第三个模块是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相关科学幻想,划分了人工智能研究、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专题,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人类与机器人可能的社会关系模式等问题。

第四内容模块是宇宙探索与科学时空观。主要题材是宇宙探索,结合科幻作品普及现代宇宙观、恒星寿命、太阳系环境,讨论人类宇宙探索活动、外星人搜寻计划的进展与意义。

第五内容模块是灾难应对与环境保护,科幻作家设想人类面对各种巨大灾难时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

对科学幻想、怀疑精神与伪科学的专题讨论作为第六个教学模块。引用、伪科学的若干实例,引导大家讨论区分什么是科学幻想、什么是伪科学、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

第七个模块是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在课内外鼓励学生进行科幻小说的创作、安排部分学生在课外组织科幻小品排练或DV拍摄,结课的时候安排学生表现他们创作出来的科幻作品。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分析

在第一个绪论模块中,主要采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资料、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而在二、三、四、五模块教学中,根据每一模块的研究热点,划分为若干专题讲授和讨论。在专题教学中,我们首先普及各领域科幻题材所需了解的基本科学知识背景;然后结合一两部优秀影视作品或科幻小说的欣赏,分析其科学幻想的创新点;同时考虑到科学幻想毕竟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文学形式,而不是科学发展愿景的蓝图或实验报告,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还严肃地指出部分作品中模糊的科学假设及与纯科学原则相背离的地方;最后总结本专题当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人类如何发展及应用这项科技成果,以及对社会产生可能影响的应对思路。第六个教学模块主要采用案例提出、组织课堂讨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争论与思考。第七个模块则通过课堂说明、鼓励学生开展想象力锻炼实践,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创作活动,期末集中进行展示。

每个专题的教学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以丰富、精彩、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展现。在专题讲解时,课前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科研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了人类在各方面的努力与攻关历程,在研究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几位科学家的情况,以及他们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等。PBL(问题导入方法)教学法也在许多专题教学中运用开展教学,先设置一些科学问题,然后通过对科幻作品分析,让大家细细体味其中的科学背景。课后从学生的反映看,学生们的科学兴趣大大高涨。学生评价说:“平时某些艰深的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式的演示与讨论,学得轻松而有趣。”

在关于科学的怀疑精神的课堂讨论中,我们引导大学生分辨一些伪科学书籍(例如《人是太空人的实验品》、《》、《生物学历史上最大的骗局》等)中非科学及反科学的成分,以科学证据反驳这些混淆视听、使人误入歧途的书籍。教育大学生应当以正确的眼光看待科学发展当中的争论,认识到伪科学的危害。

同时我们在课堂上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内外排演科幻小品,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表演。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同学组织表演了立意深、题材新、表现生动的科幻小品,近年来的学生作品《生命的颜色》《第七日(记忆移植)》《教授的戒指》《广告时代》等从不同角度很好地表现了学生们潜藏的创造力和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问题认真理性的思考。

托尔斯泰说过,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人类的创造性心理结构中,想象力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在现代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将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发掘“科学幻想与人类未来”公选课的作用,增强青年学子的科学精神,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未来的理性思考,是我们今后应当努力工作的方向。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