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能力重要性范文

思维能力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维能力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能力重要性

第1篇:思维能力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活实际;地理思维;欠缺

1 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

2.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第2篇:思维能力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猜想;引导;数学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都需要以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教师也经常引导学生以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而推理则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几乎大部分定律、性质、法则是由归纳推理得出的。根据特殊的前提作出一般性结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触相应的数学知识,积极引导学生“猜想”至关重要。这便要求学生对所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经验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这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也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深刻性

研究者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将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收集数据:

研究者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6厘米和2厘米的时候,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接下来的五分钟时间里,先是短暂的沉默,接下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数字,连那些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有的学生回答是8,有的学生回答是3,但是更多的学生回答的是12。学生都想知道自己所说出来的数字是否为正确答案,每个人都聚精会神,眼睛盯着讲台上的研究者,当研究者说出12为正确答案的时候,回答正确的学生显得非常开心,回答错误的学生在研究者的鼓励下,开始重新观察这些数字。在研究者的引导下,学生继续展开猜想,12这个数字,是如何得来,是前面两个数字以怎样的运算法则得来,很快,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该长方形长和宽相乘而得来的结论,于是,一堂氛围热烈的数学课就这样展开了。

在这个过程中,“猜想”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氛围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当下正在研究的问题中来,当学生猜出正确答案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并展开进一步的猜想和思考,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逐步引导,直到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研究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所学内容记忆更加深刻,这一深刻的记忆,也会被经常用于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正是“猜想”使得学生探索了所研究数学问题的实质,发现了数学问题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能将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来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在一堂离下课时间还有十分钟的数学课上,学生央求研究者在黑板出题给大家做,于是,研究者在黑板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并要求学生展开猜想:在数字1、2、3、4、5保持顺序不变的情况下,任意添加运算符号及括号,使得所得结果分别为1、2、3、4、5。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所猜想的添加方法,研究者在此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进行验证,不得相互讨论。最后请学生到黑板上将他所认为的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这时候,一些学生发现,黑板上所给出的答案和自己在草稿纸上所写的答案并不一样,可细细演算之后,觉得自己的答案也是正确的,于是学生明白,这道题有多个正确答案。在学生猜想的过程中,有时添加运算符号虽然没有得出1、2、3、4、5其中的任何一个数字,却得出了6、7、8、9、10这些结果,学生对这些数字感到惊奇。

在研究者的引导下,学生明白,有时候一道题也有多种解题方法,更明白了,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不是都只有一种解决方法,如果将解决这道题的思维方式用于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越是困难的问题越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突破,越是需要灵活的处理方式。

三、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猜想”需要以主体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当学生深入挖掘自己所学知识不断推测、不断尝试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事实证明,当面对所研究的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往往能带来创新,一道测验题便是很好的证明:在一块正方形的场地四周都种上树,每边都种10棵,并且四个顶点都要种上一棵树,问这个场地四周一共种有多少棵树?研究者刚读完题目,几乎所有的学生回答的都是40棵,于是研究者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稿纸上将正方形的场地画出来,然后再展开猜想,40棵究竟是否为正确答案?在研究者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质疑他们所说答案的正确性,很快知道正确答案为36棵。接下来,研究者提问学生,36这个数字是怎么得来的。学生的回答是用40减4,这样计算下来虽然是正确答案,但是学生对于减数是如何而来却说不清楚,这时候,一个学生说,首先,他在心里想象有一个四边形,先在上下两条边上分别种上10棵树,这样一来左右两条边只要分别种上8棵树就可以了,20+16=36,这就很容易理解了。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在“猜想”过程中,学生在不受他人干扰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想象和尝试,这有利于学生将自己所猜想的和其他人所猜想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正是需要这种思维方式,以便学生主动地、独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以对待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批判性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观察是“猜想”的前提,验证则是检验“猜想”合理与否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检验可以发现一些推理的矛盾性以及运算的错误性,并予以纠正。当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猜想结果不属于合情推理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必要时,需要学生重新猜想和验证,使得学生发现自己在整个运算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包括被遗忘或忽视的数学知识,相关知识的一些错误记忆,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反思的目的。

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查缺补漏。另外,研究者以一道本身并不严谨的数学题作为学生的研究对象,正是学生在反思过后,学生发现了题目本身是说不通的。这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研究对象都是科学合理的,研究对象有时候本身就存在问题,这就要求人们在处理日常问题时,要有质疑精神、批判精神。

总而言之,“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学会从多方面入手,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其次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所研究的问题中来,独立思考,为创新提供条件,另外,也使得学生明白自我批评可以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深化、巩固和提高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假设情景或积极引导学生,将这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改变学生以往对待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是在学生的猜想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深化的,所以说,“猜想”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3篇:思维能力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想象力 言语能力 探讨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2-02

如果你是一名小学生, 你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你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并且具有创造力的孩子么?如果你已经是孩子家长,家有儿女上小学,是否你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具有创造力呢?如果你是一个小学老师,在你的眼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是如何呢?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做家长的一天,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是否真正的在意过,培养过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我是一名小学信息技术老师,不妨让我们先来回到几天前的一次课堂头脑风暴活动中看看吧。

一、课堂实录

这是一次小规模课外活动的现场,地点仍在教室里,参加活动的学生10人。首先是讲解活动如何开展:老师出一个题目,就问题展开联想,无论你想到什么都可以谈论,可以有故事情节,彼此可以就别人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不需要否定。第一个题目,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的反应基本可以分三种:

1.迅速举手,回答有西瓜,球,馒头等。

2.思考了几秒钟后举手,回答有火柴人,石头,太极八卦图等。

3.不举手。

迅速举手的孩子,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联想,但往往这种想法比较单纯,是发生在身边的情境或者事件,通过引导可以稍微深入。例如回答西瓜的孩子,联想到西瓜大炮,将圆形画成了西瓜,然后讲解了西瓜大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这一想法源于电视节目。有另外的孩子也看过同一个节目的,争相补充发言,并且提出了如何改造西瓜大炮的想法。一时间讨论气氛浓厚,好像大家都成了小小发明家。

思考一阵后举手的孩子,以回答火柴人和石头的孩子为例,这个学生想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火柴人系列,包括flash和小游戏,讲了他学习flash的经历并且分享了他喜欢的游戏。想到石头的孩子联想到看过的漫画,然后提出这是一个人体内的结石的想法,人体内结石,然后拿出来,再结石,再拿出来,最后成为了一座小山。

不举手的孩子,最开始的时候没有说想法,等大家讨论过后就更没有想法了,提问之,表情茫然。勉强说出的想法,也是其他同学提过的。

回想自己上学的时候,你我是哪一类学生呢?如果已经为人父母,你的孩子又是哪一类呢?很明显,对于孩子想象力甚至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作为老师及家长具有最直接的责任,我们应当充分重视起来。那么这类头脑风暴活动的意义何在。

二、活动后小结

小学生开展这类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在活动中,我看到了学生突发奇想时的兴奋表情和积极态度,当听到别人新奇想法的时候自己大脑迅速反应、运转时的专注,平日容易走神儿,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流露出似羡慕又似局促的眼神儿,这一切都表明在大家积极思考的这一气氛里,随着想法的喷涌而出,所有的孩子都被这些想法吸引了,这应该是他们平时没有在意过的,或者经历过但却没有进一步深入思考过的,而通过这样一个契机,让想象力驶入了快车道,创造力也由此而生。所以,这次活动的意义不言而喻,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的想象力其实非常强大,只不过是需要引导的,尤其是在集体力量的作用下,创造力仿佛垂手可得。

三、反思与进步

1.不要急于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是让它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对于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其根本就是让人们头脑中的新颖的“想法和观念”在没有“看守”的情况下,蜂拥而出。但是如果人们一旦产生一个想法就遭到评价,那新的想法就不会紧接着出现,原来的想法本身也不会变得更加深入。

2.注意语言的表述。父母和老师确实比孩子懂得更多的东西,因此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一种给孩子“指点迷津”的欲望;孩子干任何一件事,总要评价一番。这对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发展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兆头。评价就是给孩子一个思想的框框,这样的框框越多,孩子头脑中新奇的想法也就越难自由地表现出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应该尽量多的把大家放在同一“阶级”上,少一点命令,多一点讨论,久而久之,会引导孩子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对孩子独立性的养成也是有助益的。

第4篇:思维能力重要性范文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的需要。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关键,是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有力保证。但是,目前我们仍采用的“应试”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严重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必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了全方位、多层面和多角度的改革,但改革的重点一直局限于课堂教学,即课文教学,大多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没有研究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没有使语文教学真正建立在语文能力发展提高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实践和理论都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品质,那么就会在语文学习中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重要途径。比如,我们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识字、释词、理解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思路和阅读该类文章的方法、技巧;深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阶段性,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导和调动逐步深入,据此,可以把阅读教学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理解文意、理解思路、分析手法,鉴赏妙处和剖析不足。五个步骤从易到难,有浅入深,从理解到创造,依次进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先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钻细研,揣摩品味,然后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点拨,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非”,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思维活跃,兴趣怏然。在语文教学中,如能长期坚持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学生对文章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坚持这种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和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而这种知识和阅历的获得,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和自身经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积极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外阅读,开展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开展一定量的社会活动,如;开辟语文活动课,举行各种辩论会、演讲会,自办校园文学刊物,自编自演课本剧;建立课外阅读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读室,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组织学生近参观工厂、农村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对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速度和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再次,要安排适当的训练序列,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现状,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训练方法也要适时有效。笔者在讲授《景泰蓝的制作》一课时,学生通过预习自读,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思维却难以活跃,陷入疲软、停滞的状态,认为说明文没有什么可学的,这时,我并未急于讲授,而努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的思维。首先展示有关“景泰蓝”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合上课本,根据挂图演示的内容对其制作过程进行复述;然后对照课外思考内容课外内容的差异,这样学生对课外中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有了初步了解,显示出图文之间、说与读之间的差距,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认识文章的深度,培养了思维能力,也为进一步培养创造力打下了基础。

第5篇:思维能力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数学;素质教育;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传授学生相应的知识,同时还要将数学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接受较为系统化的数学教学,但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如果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并且加以利用,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既反映了人类的学习共性,同时又反映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性。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处于塑造阶段,随着对知识的不断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在形成并且逐渐发展,并且其抽象思维能力和具象思维能力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一般情况下,数学思维属于抽象思维能力,属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特定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主要指的是以数字、图形及其相关内容为主要知识点,以此开展的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一种思维。通过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以数学观点去思考问题或者解决问题,同时展现自身良好的数学素养,同时培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个体因素差异以及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内化,但是大部分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对知识的内化。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需要较长时间对知识进行学习。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将所学习的新的知识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结合,从而形成对新知识内容的独特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则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形成准确的判断。此外,当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之后,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以及所解答的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并且逐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从而加深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有效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效率。

三、小学阶段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一)小学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抽象思维能力又称为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抽象思维能力的本质是剥开事物的表象从而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分析。最经典的例题之一就是“比较一斤铁和一斤棉花的重量”,实际上,两者重量是相同的,但是,如果被两者形态所迷惑,就会导致主观判断错误。此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重量这一概念抽象出来,并且让学生对此形成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预习,进而在课堂结束之前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统一地复习、概括和归纳。在小学阶段要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引导角色,不能让学生进行漫无目的地进行盲目概括,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代替学生进行概括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全体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进而选出部分学生对此进行概括发言,让学生敢于提出自身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学会对课堂内容的概括。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技巧。

(二)小学阶段判断思维能力的培养判断思维能力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判断能力之后,才能对题目和问题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才能进行选择,决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并且所接触的数学知识相对较少,因此在逻辑思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不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有的时候甚至会对数学问题进行猜测。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具备了完善的判断思维能力之后,不仅可以对基础知识及其解题技巧和应用方法进行分析与判断,同时可以对数学解题思路、解题过程以及计算步骤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此同时,可以有效排除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干扰,从而提高判断准确率。在小学阶段的判断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获取知识,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判断思维能力,并且引导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使其学会判断如何确定最佳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

(三)小学阶段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任何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学习者都需要具备相应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得数学学习者的思维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解决问题,如数学计算、命题论证、数学判断以及结论证明等数学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数学推理能力。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推理,从而在有充足依据的情况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较浅,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数学科目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科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接受新的知识点,同时对问题进行解答。此外,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并且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

(四)小学阶段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探索思维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学习高度,因此,探索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思维因素,同时也是最难以养成的思维因素。而小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其学习思维类似于一张白纸,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需要抓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索,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此外,除了单纯的知识教学之外,教师还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并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探索,并且得出相应的最优解。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设置相应的开放性问题,从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

四、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较弱,但是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加以利用,在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之后鼓励学生对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行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利用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激励,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就在于能够独立思考,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独立思考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独立思考的前提是掌握牢固和丰富的知识,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并且巩固自身所学习的知识,同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在任何科目的学习中,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不断应用和检验自身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任何领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并且在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期间,鼓励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从而取长补短,学会尊重对方、学习对方。

第6篇:思维能力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培养 重要性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

第7篇:思维能力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思维能力决定了其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因此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尤为重要。本文以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为基础,总结出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转贴于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琳娜,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1(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

第8篇:思维能力重要性范文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第9篇:思维能力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与逻辑严谨性的特点,因此,学习数学需要具有缜密的思维逻辑。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与进步。

一、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激发学生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运用教具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具教学的辅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合理活动的设置安排发挥出来。例如,在二年级讲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运算时,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几捆小木棒,在课上让学生取出小木棒,并将其分为两堆:将其分为整捆的与零散的,零散的部分不够减时可以通过去掉根数来实现,并要求学生动脑筋,看谁的方法比较合理,学生能够想到要拆整捆数时,就能够实现对学生退位减法运算的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看图说话与看图编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通过口头语言表达,能够完整练习各种知识点,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对于口头表达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比如,在讲解“认识球、圆柱”这一课时,通过使学生对球与圆柱的观察、概括,得出它们的特征,并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球与圆柱的实例。学生就会想到“鸡蛋”是球体,“茶杯”上下两面是圆形的,所以茶杯是圆柱体等。通过观察,能够对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对其思维上的障碍得以体现,从而教师能够针对学生思维上的优缺点进行合理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数字感与符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