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

第1篇: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

第二军医大学四年制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军队护理事业发展中起骨干作用的护理学人才,要求具有坚实而广博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够对个体和群体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评估;为急、重症病人、慢性病人及临终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和支持;掌握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伤护理的基本技能。上述两所大学是国内开展护理专业教学较好的两所大学,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对其他高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认真分析上述培养目标,其具有如下特点:①对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要求远高于对临床医学知识的要求,学习临床医学知识仅是为学员掌握护理理论和技能的要求服务;②与专科护理的培养目标不同,四年制护理专业学员具有高层次的特点,对护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对于军队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要适应现代军事卫勤准备需要。

我校《皮肤科护理学》

目前的教学内容我校《皮肤科护理学》课程由两所附属医院的皮肤病与性病学教研室完成,师资力量以临床医师为主,所用教材选用的是第七版《皮肤病与性病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结合护理专业的教学特点,我校于2007年修订了《皮肤科护理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在总论部分增加皮肤病与性病护理内容,并在每个疾病后增加了相应疾病的护理内容。尽管有关教学内容的改革较好地体现出四年制护理专业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皮肤科护理学的授课效果,但从总体上来看,皮肤科护理学教学内容仍存在不足,表现在:①上述改革仅仅是疾病内容+护理内容的简单组合,缺少对皮肤科护理思维的培养,与学员进入科室后的临床实践存在脱节;②教学内容仍存在偏多、偏深的现象,与临床专业的区分仍不够;③教学内容过多以皮肤科专科常见病为主体,缺少对皮肤科护理在整个护理知识、能力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国内临床护理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近10年来,随着我国护理教育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本科层次的护理高等教育。国内医学院校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对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改革[2-4]。遗憾的是,在具体到某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和成果上报道较少;有关《皮肤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护理带教的实践教学方面,缺少有关教学内容改革的尝试。国内其他临床护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见于《护理解剖学》和《妇产科护理学》。有关《护理解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文章认为,《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出与临床专业的区别和主次,很多内容对护理专业偏多、偏深、不实用。调整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应请解剖学教师与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临床护理学带教教师一起进行座谈讨论,整合护理解剖学教学内容。有关《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提出:可采用目标教学,以护理程序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要、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案护理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以完整病例为教学单元,以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为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整体护理的思想内涵和实践特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与护理实践的影响,培养学生护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素质。

第2篇: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色教学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meantime

Xie Lin, wei Xin, Gao Xiaoqin

( Zunyi Medical Collage Zunyi, Guizhou, 563002)

Aba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such as mechanical learning style, lack of practice, and the diffcultties in applying the theories into work, the model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was conducte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As so far, the positive outcomes have been achieved, which could be used to as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combin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Talents cultivation;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基金项目] 遵义市科技局与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基金资助重点课题(课题编号:遵市科合社字2013〔17〕号)。

本文是《高职医学院校妇产科双师型人才团队建设》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任务书合同编号:遵市科合社字201317号

遵照教育部职业教育“实现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对接、职业素质与岗位要求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1等要求,笔者及其双师型教学团队在评估分析自身优势、教学对象与学科特点等因素后,对本校三年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课《妇产科护理》进行了个性化、创新性的工学结合特色教学实践探索。

一、特色教学与普通教学的区别

普通教学,课堂在教室、教具用黑板、手段靠板书、模式是讲授,单项灌输、储存知识、重在记忆、缺乏应用所凸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地制约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教学,课堂在病房、教具用案例、手段靠师带徒、模式是教学做一体化,亲临情境、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现场解答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教学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促进了实用型人才培养。

二、特色教学设计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经过学情分析、教学条件分析、护士岗位需求分析,对接护士职业标准的若干规定,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妇产科基本护理能力为依据,从工作知识视角[2]建构课程标准、重组教学内容,通过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临床见习、岗位实习等深度递进的组合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训练中获得就业本领。

三、特色教学实施

按照项目教学[3]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特色教学,以“晚期妊娠护理”教学单元为例作介绍。

1.护理评估

老师带领学生接诊孕妇和家属,问病史、做体格检查和产科检查、选择辅助检查方法并分析检查结果,示范仪态仪表、对话技巧、察言观色,感受职业热情、护士责任和护患沟通。

2.护理诊断

老师带领学生梳理在护理评估时观察到的孕妇对晚期妊娠症状、体征的生理和心理社会反应,找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相关因素,并正确书写于护理病历。

3.护理目标

老师带领学生拟定通过护理活动期望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推断出目前护理假设的合理规律,找出护理目标与护理诊断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4.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即是解决护理问题、实现护理目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办法,是妇产科护士应知应会的专业技能。老师手把手的言传身教,着重于教方法、教要领和教技巧。如“母乳喂养指导”,虽然只占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却是爱婴医院建设、等级医院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妇产科护士对每位晚期妊娠孕妇和产妇都要实施的日常护理工作。老师带领学生实际指导孕妇选择舒适喂奶,同时帮助婴儿吸吮全部和大部分乳晕,保障喂养成功。看似操作简单,重在知识运用。前期课程学过的解剖结构、乳腺组织形态、泌乳原理、母乳喂养基本要求、母婴情感建立等基础理论知识都应用在了工作实践中。

5.护理评价

既是对整体护理的专业审视,也是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思考。让学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护理工作面对的不是冰冷器官而是鲜活生命,现代医学观念要融入情感里,科学方法要用在工作上,和谐医患关系要体现在细节中,遵法守纪行为应贯穿于职业活动全程。

四、特色教学成果

1.实现了工学结合

教学从学校到医院、从课堂到病房,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亲临护士岗位,学习知识与护理工作融为一体,真实病例、组织标本、影像资料、护理文书、实际操作、经验教训、护患关系、环境氛围等都成了教学资源,抽象知识形象化地变成了工作内容,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棘手问题得以解决。

2.开发了教材

本课题组参与研发并正式出版的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创新教材《妇产科护理》,为特色教学提供了载体,也获得了2013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

3.打造了教学团队

在工学结合特色教学中,老师走进课堂能从事教学、走进病房能护理病人,课程教学与临床工作融为一体,双师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得以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4.深受各方好评

学生对工学结合特色教学有着浓厚兴趣,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每学期的学评教均保持在99分以上。据本校护理系近三年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满意率为96%、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94.7%、毕业生就业率为95%。2012年学校被评为贵州省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基于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的教学设计,实施课程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的特色教学,受到评审专家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与充分肯定。

特色教学,实现了工学结合,解决了教学难题,凸显了职教理念,发挥了人才培养优势[4],在提升教学水平与办学质量上有一定的借鉴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晓勤,潘贵书,周,等.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管理[J].中国

高等医学教育,2003(3):11-12.

[2]徐国庆.工作知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

研究,2009(11):59-63.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 143-146

第3篇: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筹资政策;给付政策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急剧攀升;而伴随少子化、空巢化,家庭照护功能逐步弱化,迫切需要社会化的长期护理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社会保险的方式筹集资金,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解决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重要选择。2016年6月27日,人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决定选择青岛等15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早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前,自2012年起,青岛、东营、潍坊、聊城、济南、南通、日照、长春等8地已相继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本文拟通过对8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8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比较

本文基于Girblit社会福利分析架构,从保障政策、筹资政策、给付政策、服务输送政策四个维度,对我国8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保障政策

1.参保对象《指导意见》指出,试点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原则上主要覆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在这一点上,各地与《指导意见》基本符合,少数地区稍有差异。如表1所示,东营、潍坊、聊城、日照、济南的参保对象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长春和青岛的参保对象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南通(市区)则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如表2所示,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范围与《指导意见》的要求基本符合,南通兼顾医疗护理、生活照护,重点向生活护理倾斜,并明确规定长期护理费用包括床位费、照护服务费、护理设备使用费、护理耗材费;东营、潍坊、聊城、日照、济南、青岛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护理费用纳入保障范围,但没有明确界定;长春以医疗护理费用为主,包括床位费(不含医疗机构)、护工劳务费、护理设备使用费、护理日用品、舒缓治疗费。

(二)筹资政策

1.筹资渠道《指导意见》指出,试点阶段可通过优化职工医保统账结构、划转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调剂职工医保费率等途径筹集资金,并逐步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长期护理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如表3所示,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划转;潍坊、聊城、日照、济南还从福彩公益金划转,而聊城、日照、济南、南通的政府也给予一定补助;仅南通要求参保人员个人缴费,每人每年缴费30元。2.筹资标准在筹资标准上,如表3所示,除东营外,各市均明确规定了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办法与筹资标准。聊城、日照、济南、南通采取定额筹资,其中聊城、日照、南通为每人每年100元,济南为每人每年115元。青岛、潍坊采取比例筹资,从医疗保险基金按一定比例划转,如潍坊以“缴费基数的0.2%+个人账户记入比例0.1%”从职工医疗统筹基金划转。长春采取定额筹资与比例筹资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采取比例筹资,按“个人账户0.2%+统筹基金0.3%”从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划转(住院统筹医疗从统筹基金划拨0.5%);居民医疗照护保险基金采取定额筹资,按每人每年30元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划转。

(三)服务输送政策

1.服务项目如表4所示,各地将医疗专护和机构医疗护理作为重点发展的服务项目。除长春外,其他城市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青岛、日照还提供社区巡护。无论是医疗专护、机构医疗护理、居家医疗护理还是社区巡护,由于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基本仅限于医疗护理费用,因此其提供的服务内容仍是基本医疗护理服务,不包括生活照料、康复保健等长期护理服务。2.服务供给在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上,如表4所示,各地参考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模式,通过对服务机构定点资格认定,以定点机构的形式供给服务。同时各地明确规定了各类机构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类型。例如医疗专护由医疗机构提供,青岛、东营、聊城还限定只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才能提供医疗专护;对机构医疗护理、居家医疗护理、社区医疗护理,各地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长春规定机构医疗护理必须由养老或护理机构提供,日照规定居家医疗护理既可以由医疗护理机构提供也可以由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青岛规定村卫生室仅限承担社区巡护服务,而南通规定符合标准的企业可提供居家照护服务。

(四)给付政策

1.给付条件各地明确规定了给付长期照护保险待遇的条件,如表5所示,各地长期照护保险给付对象主要是重度失能老人,多数地区以《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分低于60分作为衡量标准,济南以评分小于等于50分、长春以评分小于等于40分作为衡量标准。另外长春还将《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意见(试行)》、体力状况评分标准(卡氏评分KPS)作为给付待遇的标准。除此之外,一些城市还限定必须卧床不起或预期卧床不起达一定时间才可申请给付待遇,如青岛、济南、南通规定卧床不起或预期卧床不起6个月以上才可申请给付待遇。2.给付标准各地根据本地实际确定了长期护理保险给付标准,明确了具体的报销办法和比例。如表5所示,具体报销办法有三种,一是聊城、济南采取统一报销办法,护理保险基金报销90%,个人自负10%。二是青岛、长春采取“身份”区别给付的办法,青岛参保职工报销90%,一档缴费成年居民、少年儿童和大学生报销80%,二档缴费报销40%(限社区巡护);长春参保职工报销90%,参保居民报销80%。三是东营、潍坊、日照、南通采取按服务机构类型报销的办法,东营在机构、居家报销95%,二级医院报销90%,三级医院报销85%。此外日照、南通还对部分服务项目有限额规定,日照规定社区巡护每人每月限额150元,南通规定居家照护每人每月限额1200元。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践的主要争议

(一)保障政策中的争议

1.参保对象:城镇职工还是城乡居民?除长春、青岛和南通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均纳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对象外,其它地方仅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对象。因此,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对象应覆盖城镇职工还是城乡居民,仍存在争议。实际上,无论是覆盖城镇职工还是城乡居民,目前我国仍将长期医疗保险定位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组成部分,而不像德国、日本、韩国那样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项独立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于这样的定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障范围、资金筹集、待遇给付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限制。2.保障范围:医疗护理还是生活照护?目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均以重度失能人员为保障对象,在保障范围上还存在争议:医疗护理还是生活照护?目前仅南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兼顾了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重点向生活护理倾斜,其他城市仅将医疗护理纳入保障范围,诸如生活照料、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长期护理费用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而且各地对长期护理费用的界定也存在争议,仅长春、南通明确界定了长期护理费用。未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应覆盖医疗护理还是生活照护,或者重点向哪一方面倾斜,长期护理费用该如何界定,这些都将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筹资政策中的争议

1.筹资渠道:医保基金划拨还是独立筹资?我国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均主要依托医疗保险基金划拨,少数城市还从福利彩票划拨和进行财政补贴,仅南通要求参保人缴费。主要依托医疗保险基金划拨,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实质属于基本医保基金,这决定了长期护理保险仍是基本医疗保险的组成部分。短期来看,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确实存在一定结余,依托医疗保险基金划拨具有一定可行性。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费用上涨,基本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也越来越大,研究显示,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将在2017年普遍出现赤字。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迫切需要加快探索社会化、多渠道筹资。未来长期护理保险是继续坚持以基本医保基金为主体,通过财政补贴、慈善捐助等方式扩展筹资渠道,还是建立以财政专项补贴和个人缴费为基础的独立筹资机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2.筹资标准:定额筹资还是比例筹资?当前我国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筹集标准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长期护理需求不同,因而基金筹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筹资标准差异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筹资标准的确定方式:采用定额筹资还是比例筹资?聊城、日照、济南、南通采取定额筹资,青岛、潍坊采取比例筹资,而长春采用了定额筹资与比例筹资相结合的方式。一般而言,定额筹资的资金来源相对稳定,比例筹资有利于确定城乡统一的筹资标准,能随着基本医保基金的变动适时调整。但无论是定额筹资还是比例筹资,在当前依托医疗保险基金划拨为主的筹资渠道下,都可能面临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问题。

(三)服务输送政策中的争议

1.服务项目:居家社区导向还是机构医院导向?各地长期护理服务项目布局的背后,存在价值理念之争:居家社区导向还是机构医院导向?各地长期护理服务项目均包括医院医疗专护和机构医疗护理,除长春外,其他城市还提供居家医疗照护,青岛、日照还提供社区巡护服务。但实际上,各地长期护理服务项目仍然更加注重机构医疗护理和医院医疗专护的发展,忽视居家和社区护理的基础性作用,与我国近年来大力倡导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理念相悖。而且各地机构医院导向的服务项目,可能还会加重社会性入院问题,从而导致医疗保险资源和长期护理保险资源的浪费。2.服务供给:谁来提供服务?虽然各地规定医院、养老护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能提供相应的长期护理服务,但由于各地推行机构医院导向的服务项目,因而各地长期护理服务供给的主体仍是医院和养老护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中所起作用十分有限。未来,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是坚持医院与机构为主,还是通过整合居家社区资源,依托社区平台来供给,值得我们思考。除南通规定企业可提供居家照护服务外,各地未对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做出明确规定。

(四)给付政策中的争议

1.给付条件:评判标准确定的争议?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了长期照护保险给付待遇的条件,但是采取何种评判标准仍存在争议。大多数城市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作为主要标准,仅长春还参考了《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意见(试行)》和体力状况评分标准(卡氏评分KPS)。在具体评分标准上也存在差异,如多数地区以评分低于60分作为给付条件,而济南和青岛分别以评分低于50和40分作为给付条件。此外,各地均未采取德国、日本、韩国那样的分级给付办法———将需求者分为若干个等级,按评判的需求等级给付保险待遇。2.给付标准:统一标准、“身份”区别还是按服务项目?当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给付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报销比例最高是潍坊的居家照护,达96%;报销比例最低是青岛二档缴费的社区巡护,仅40%。更为明显的是,各地给付标准确定方式的差异:采用统一标准、“身份”区别,还是按服务项目?聊城、济南采取统一给付标准,不同项目不同人群均采取统一的报销比例;青岛、长春采取“身份”区别给付的办法,根据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少年儿童和大学生等各类“身份”及不同缴费档次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东营、潍坊、日照、南通则按服务项目给付,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采取不同的报销。此外,日照、南通还有限额规定,日照规定社区巡护每人每月限额150元,南通规定居家照护每人每月限额1200元。

三、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的思考

(一)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应首先确保其政策的公平性价值取向,即通过这一政策缓解居民高额长期护理费用负担,缩小贫富差距,化解长期护理后顾之忧。那么在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有必要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做出判断。一是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仍定位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这样的定位既可能影响基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又限定了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只能用于医疗护理给付,忽视了生活照护需要。未来我国医疗和长期护理需求均会快速攀升,对此,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逐步从医疗保险中独立出来,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减轻居民高额长期护理费用负担,化解长期护理后顾之忧。二是逐步扩大覆盖范围与保障范围。目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镇职工,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医疗照护费用,诸如生活照料、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长期护理费用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可见,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和保障范围还很小,保障能力十分有限,需要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和保障范围,最终将全体国民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长期护理费用逐步纳入报销范围,提高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能力。

(二)建立多渠道独立筹资机制

依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划拨,缺乏独立的筹资机制,是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普遍问题。医疗保险属于短期支出项目,而长期护理保险属于长期支出项目,特别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形势下,需要探索多渠道的筹资机制,以保障制度本身的独立性。在制度设立初期,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利用资金划转的方式来填充基金空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随着制度的发展,应逐步从医疗保险体系中独立出来,建立相对独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长期护理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多渠道筹资,需要明确各方筹资责任,特别要强调个人的缴费义务,增强费用意识。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偏重,社会保险缴费率偏高,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会对其造成较大压力。因此笔者认为,在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时不应再强调企业的缴费责任,而是以全民参保的形式,参保人员每年缴纳固定保险费,政府财政给予补贴,但需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承担比例。此外还可参考各地现行做法,通过福利公益金、社会捐赠等渠道筹措资金。

(三)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输送体系

要构建科学有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服务体系与保障制度二者不可缺一。保障制度可以先行,但服务体系建设也要及时跟进,并通过需求评估机制促进服务能力与支付能力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合理匹配,构建起高效便捷的服务输送体系。一是完善居家社区导向服务项目体系。基于“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理念,扭转目前各地机构医院导向服务项目布局,构建起以居家社区为导向的服务项目体系,发挥居家和社区护理在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应推动新型社区护理机构的发展,如发展24小时的居家看护服务、日间照护中心、小规模多机能居家照护中心等,同时推进护理型养老院的小型化与社区化,充分发展机构的支撑作用。二是推动长期护理服务的多元供给。要逐步引导民营资本流向居家社区服务领域,弥补我国居家服务与社区服务的不足。除民营资本外,政府还应鼓励医院、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参与服务供给,鼓励社区发展“互助”团体,并对照顾家属提供专业培训、心理慰藉等,从而形成一个包括政府、家庭、市场、社区、志愿组织的多元化服务供给体系。

(四)建立水平适度的补偿机制

一是完善需求评估机制,建立分级给付机制。目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实践采取不同的评估手段和认定标准,混乱的评估标准与认定等级不利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特别会影响待遇的给付。因此有必要加快发展评估手段,发展统一长期照护需求等级认证标准。同时还要根据需求评估机制将长期护理需求科学划分为若干等级,实行不同等级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差别给付,设置不同等级服务给付类型和给付限额。二是按服务项目付费,合理确定补偿水平。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目标是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又鉴于长期护理服务涉及内容复杂,以服务项目为基础,以实际长期护理费用为支付标准,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更能体现长期护理保险的公平性,也更具可操作性。同时还需明确费用控制手段,例如为每位认证者制定照护计划,按计划提供服务;逐步完善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长期护理救助、商业长期保险的衔接政策,实现多层次保障。

参考文献:

[1]朱铭来,朱浩.长期照护保险的筹资规模和机制探讨[J].中国医疗保险,2016,9:31-37.

[2]耿晨.南通市基本照护保险制度试点探索路径[J].中国医疗保险,2016,9:51-53.

[3]张慧芳,雷咸胜.我国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的地方实践、经验总结和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9:91-97.

[4]赵亚男.护理保险制度财务可行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5]雷鹏,吴擢春.我国长期照护制度建设现状与思考———基于青岛、南通和长春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疗保险,2016,2:23-26.

第4篇: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手术室;专科护士;现状;发展

手术室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随着近代科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和麻醉学等的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的转化,促进了手术相关学科的发展[1]。再加之各种最新技术及新方法均最先集结于手术室,均促进手术室护理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且随着经济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患者对手术室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手术室高素质的专科护士已成为手术室护理管理者的重点关注问题。本研究旨在回顾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发展,并对专科护士的培养提出展望。

1我国手术室护理专科发展的动力

1.1医疗体制改革推动了手术室护理专科化发展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生部提出,我国医院在完善医保体系的基础上,发展管理企业化、水平现代化及服务整体化的医院,向着质量效益型、精细的信息化管理发展,实现效率、质量和待遇的提高[2]。随着我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推广,旨在推进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加强专业建设,进一步深化对护士的岗位管理,推行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的局面已经到来。对于手术室护理而言,护理模式的改革给原有手术室管理模式带来了挑战,也对手术室护士的服务意识带来了挑战。因此,手术室护理管理者需要从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和提高护理专业化入手,响应手术室医疗改革。而加强对手术室护士的专科化培养是提高手术室服务质量和提高专业化的重要方法。

1.2医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手术室护理专科化发展

医学一直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联系,临床中运用先进的科技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促进人们的健康。在手术室,微创手术,如各种显微手术、介入治疗、内镜治疗等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应用,临床中在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追求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此外,各种高风险手术已经开展,如人工脏器、器官移植等,推动了新设备的应用。因此,手术室中手术方法、手术室模式的改变均要求手术室护士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有效配合医生,以促进手术室高效运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手术室专科护士的职能素质

2.1专科护士与临床护理专家

在美国最先流行高级护理实践,以顺应护士专科化发展和提高护理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护理专家是高级护理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护理研究生毕业且获得专科护理能力认证后的护士才能成为临床护理专家[3]。而在日本,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护理领域,具有熟练护理技术和专科知识且完成了对专科护士所要求的所有课程,则可以获取专家护士资格[4]。多数学者认为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是两个概念,专科护士是指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且经过某专科系统培训后获得资格认证的护士;而临床护理专家是经过系统实践和理论培养且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和专科理论知识并具有护理研究生及以上学位,并通过统一资格认证后的护士。因此可以看出,二者在学历要求、专科领域深度、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5,6]。

2.2手术室专科护士的职能素质

因护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职能素质有一定的规定。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点导致其对护士素质的要求与普通病房存在差异,手术室护士的角色定位为具有一定的学历条件,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证并累积一定的手术室实践时间;再接受系统化的专科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后,具备独立解决护理工作中难题和良好评判性的工作能力。手术室护理的新理念为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护理,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服务。这一理念就要求手术室护士既要参与到手术中,高质量配合手术的完成,还要求护士作为手术环境的“维护者”,手术过程中各种安全隐患的“排查者”,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保障患者安全。手术室护士还需要作为院内感染的监控者。相比较以往的手术程序,护士已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手术中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并在一定领域已发展为技术助理,如专职内镜护士、医生助手镜等。而在国外,已经设有麻醉护士或者护士麻醉师来负责患者的麻醉工作。专职麻醉护士需要有熟练和扎实的麻醉配合技术和抢救技术,能够熟练使用各种麻醉机、监护仪、自体血采集和回输器、血气分析仪、神经刺激器以及各种药品,同时还需要掌握各种气管导管、喉镜及支气管镜的使用方法[7]。虽然对于麻醉护士的设立在我国还未开展,但也表明手术室护士承担具有专科性的角色职责已成为一种趋势。当前国内外对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培训模式及培训时间要求不同、对专科护士的准入资格要求不同、专科护士认证方式不同、专科护士角色及工作内容不同等。在德国,成为手术室专科护士需要单位出具两年的工作证明,然后再接受2年的专科职业培训,培训结束后再通过州政府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可以获得专科护士职业资格。而在美国,手术室专科护士必须接受3个月的培训课程,并通过一定的资格能力测试后才能取得认证[8]。

3国内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已经在一些护理领域开设了专科护士的培养,如已开展了对糖尿病、造口护理、重症监护等领域的专科护士培养。实践证明专科护士可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也更能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其必要性已在护理界得到了重视。而当前我国对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欠统一,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也较长,以及地区间的差异显著制约了我国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发展。卫生部最初于2005年委托中华护理学会启动“手术室护理师资培训项目”,其目标是为临床手术室培养护理骨干,培训班每年举办一次,已有500多名手术室护士参与了项目培训并通过了考核,取得了手术室专科护士的资格。随后,全国各省市也逐步开展了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训班,使得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训及认证逐渐标准化。我国手术室专科护士培养模式的培训内容包括两部分。(1)理论授课:专科管理理念、专科设备和手术器材的最新应用,手术治疗过程中护理配合的要点和护理重点,手术室常见基础操作技术,手术室急救技术及手术室教学管理等。(2)临床实践:手术间手术配合,包括所有配合流程、仪器使用等;在手术供应部学习敷料和器械的准备、消毒灭菌、保养流程等;在麻醉恢复室学习各种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以及麻醉恢复期的护理等。卫生部计划在今后加快对手术室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以期为临床培养更多的优秀专科护士。实践表明,专科护士实现了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和教育的目标,促进患者康复和自我护理能力,指导和帮助其他护理人员,并为其提供专科领域的建议[9]。当前的专科护士在手术室工作中承担多项配合工作,包括负责各种高精尖、特大手术的配合工作;并兼顾手术室护理培训工作和科室的教学科研工作,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护理服务的专业化,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才能满足人民对护理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4手术室护理专科化培养的展望

当前国内手术室护理的专科化培训仅在2005年才开展,存在培训机构不统一、资格认证标准不统一、专科护士岗位设置和职责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全国手术室护理管理者仍需要加大合作,共同探讨适合我国的科学高效的培养模式。通过对我国专科护师培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展望。

4.1明确护理学科定位

国务院于2011年明确护理学已不再从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而是一级学科。因此临床护理需要明确护理学科定位,建构适合护理学科发展的体系,加强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科的发展,但护理学仍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应做到互补合作,实现共赢。

4.2发展多元化培养模式

我国各地区护理管理者应在充分借鉴国外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养经验上,联合院校的师资力量,逐步开展专科护士培训,规范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应该在依据高等院校系统的理论研究上,依托医疗机构的临床师资队伍,发挥较好的人才培养作用。在专科护士的培养形式上,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学制式培训和分期学分积累模式等。规范化专科护士的培训制度,促进护理专科化的健康发展[10]。

4.3逐步扩大专科护士的培养规模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预计到2015年建设一支数量规模适宜且素质能力优良和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2],该目标已得到了部分实现。但由于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训起步较晚,当前专科护士的培训机构标准不一致,导致全国无统一权威资格认证标准,因此逐步完善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养标准仍是手术室专科护士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应加快手术室护理专科化发展,拓展护理服务领域,以实现对手术室护士多角色的转化,促进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推动手术室护理的全面和协调发展。

4.4强化手术室护士的在职培训

当前,对于手术室护士培训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在职培训,因此,医院需根据手术室专科化护士的培训标准,制定专科化护士的准入标准、相应的培训大纲、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等。

4.5提高手术室科学管理

第5篇: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

1.1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患者意识清楚,认知能力正常,住院时间≥5d,自愿配合调查;排除文盲、年龄≤13岁或≥80岁、认知异常者。方便抽样调查2014年5月入住浙江省1家省级三级甲等、1家县级三级乙等、1家县级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302例。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职业、所在医院级别。选用刘明等编制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包括7个维度共58条目,每条目以Likert5级计分法计量,其中0分为完全没有能力、4分为很有能力,从0~4分依次提升,最高4分,量表总分为232分。7个维度包括批判性思维、科研(10条目,总分40分),临床护理(9条目,总分36分),领导能力(10条目,总分40分),人际关系(8条目,总分32分),法律、伦理实践(8条目,总分32分),专业发展(7条目,总分28分),教育、咨询能力(6条目,总分24分)。该量表用于护士自评时总体信度Cronbach’sα=0.89,7个维度Cronbach’sα为0.79~0.86,效标效度r=0.44(P<0.05)。将调查对象对目前所在医院护士直觉判定已具有的核心能力作为当前能力,期望这些护士具有的核心能力作为期望能力,统计302例患者各维度及各条目的总值。

1.2.2调查方法

由高中以上学历的志愿者发放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前对志愿者进行统一培训,对患者不能理解的内容用统一指导语进行指导。问卷发放数量:三级甲等医院125份、三级乙等医院105份、二级甲等医院72份,问卷全部当场收回,有效问卷30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运用SAS8.1软件分析。配对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多因素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量表信度测定

本次研究资料收集后做了该量表用于患者的信度测定,结果显示7个维度的Cronbach’sα值为0.8325~0.9452,总体为0.9824,说明该量表适合患者对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

2.2患者的一般资料

本组302例,男172例,女130例;年龄14~80岁;小学48例,初中77例,高中、职高或中专84例,大学及以上93例;来自农村112例,县级及以上城镇患者190例;农民59例,工人59例,教师、医务、科技人员67例,公务员18例,学生8例,商人26例,自由职业15例,退休30例,无职业20例;平均住院时间为6.5d;疾病类型:维持治疗和放化疗的各种恶性肿瘤183例,肝硬化、胆管结石或梗阻、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58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感染、肺功能不全等呼吸系统疾病32例,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18例,其他11例。

3讨论

3.1我国患者对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与护士自身对护士核心能力评价的区别

刘明等制定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进行注册护士核心能力自身评定时,7个维度的Cronbach’sα值为0.79~0.86,总体信度Cronbach’sα值为0.89,而当用于患者角度调查护士核心能力时,从本研究的量表信度测定结果可见,7个维度的Cronbach’sα值为0.8325~0.9452,总体为0.9824,说明该量表也适合患者对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当然,如能扩大样本量再做患者角度的研究,将进一步提高量表使用的科学性。

3.2当前护士核心能力低于患者期望程度

2003年我国在《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首次提到护理核心能力这一概念,对护士职业的岗位能力进行了战略分析,提出护士职业的核心能力为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具备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专业方向的护理能力。该方案的提出明确了护士的培养目标,为护理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这个方案是我国卫生事业管理者和有关学术专家提出的,不等于患者对护士核心能力的需求,所以本研究从患者角度调查护士当前核心能力与患者期望度。结果显示,患者对护士当前核心能力人均总分明显低于期望核心能力的人均总分,经统计学处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论患者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收治医院是三级甲等还是二级甲等,100%被调查患者均认为当前护士批判性思维与科研、临床护理、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咨询7大维度构成的核心能力不足,与他们的期望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宋春燕等2008年用该量表调查300名护士,定量研究护士核心能力时得出“护士核心能力令人满意”,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说明:护患双方站在不同角度,对护士核心能力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患者对护士核心能力的要求大于护士自身对护士核心能力的要求,这可能也是当前社会对医疗护理服务不满意的原因之一;护士核心能力具有动态性,即护士核心能力随着社会需求和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这与王章安等、闫瑞芹等、王侠等的观点一致。因此,笔者建议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更多注重患者的需求,结合社会变化和临床实践发展,实时修正护士培养方案,除外专业课程,建议将批判性思维、法律伦理、人际关系等内容从学校开始培训,同时,医院将这些内容纳入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内容,使护士核心能力在临床护理生涯中不断提升,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

3.3不同变量的患者对护士当前核心能力评价有差异

本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不同变量的患者对护士当前核心能力评价有差异。地域差异中,我国城市患者对护士当前核心能力评估低于农村患者,这可能与城市患者能通过网络、报刊等更多途径自身获取较多信息、已具备较高能力有关。文化差异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和小学患者比初高中文化者评估值低,分析原因,这符合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即期望值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个人环境不同,需求不同,而当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会产生新的需要和追求新的期望目标;小学文化程度患者自身知识明显不足,急需护士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而当其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评估值即降低,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往往对自身有较高要求的同时对他人也有较高期望,而护士群体普遍学历不高,综合知识和能力可能比不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患者本人,所以这些患者对护士当前核心能力的评估值会相对偏低。职业类别中,教师、医务、科技人员得分最低,究其原因,这类群体,基本是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所以与学历差异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评估最低的结果相一致。调查还显示,随着医院等级的提高,患者对护士当前能力的评估值也依次提升,这与护士从招生、培训到考核等各方面的要求均随着医院级别的提高而依次提高有关,最终服务能力也相应提高,同时也体现护士的核心能力与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相一致。因此,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多元化需求,护士需要不断学习更多的知识、锻炼各种技能,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教育和卫生管理者,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内涵。

3.4不同变量患者对护士期望核心能力评价无差异

第6篇: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00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60~82岁,平均(64.112.7)岁。观察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61~81岁,平均(63.81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手术一般情况、配合治疗及有关注意事项等,保持病房安静,同时给予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治疗配合程序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对于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进行积极解答。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学历为大专和本科,在本科室工作5年以上。循证护理小组成员接受有关循证护理知识培训,需达到以下目标:学会查询研究证据,评鉴并利用科研证据,能将所得到的科研证据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订出有效的、科学的护理计划,以提高护理质量。②制定具体的护理方案,根据循证护理的步骤和要求,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病理、社会文化、饮食与活动等因素进行整体评估,和患者共同探讨,找出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的因素。从患者的价值观、愿望和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及临床经验,制定出一份完整的护理方案。同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制定出具体的、个性化的护理实施方案。③寻找临床护理实践活动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高龄老人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其脏器的代偿功能也以不同的速度逐渐衰竭,又担心术后效果及费用,忧虑成为家人的累赘,难以适应手术对生理、心理的刺激,其焦虑、忧郁情绪较一般手术患者严重得多,故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术前的不良情绪如恐惧、焦虑、忧郁等均可影响患者的睡眠,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④查阅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利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文献,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护理问题,找出相关资料,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有效性进行分析、归纳,做出评价,确定结论并予以应用。⑤选出最佳证据,确定最佳护理措施并实施。将取得的科研证据与护理专业知识、临床经验、患者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找出最切实可行的干预依据,制定有效的、科学的、适合患者需要的护理计划和护理干预措施并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随时进行观察实施效果,对于新发现的护理问题再次采用上述模式进行解决,直至护理问题完全解决。具体措施包括:①消除患者因担心手术风险而产生的烦躁、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主动和患者积极沟通,给予患者关切与同情,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同时和家属沟通,取得患者的社会支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②由于眼科手术护理的特殊性,护理工作必须以患者为中心,高度负责,协助患者完成常规的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对患者的专科护理和全身健康状况做好评估,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期在术前达到最佳的状态。③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尽量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减少陪人和探视人员,护理操作尽可能不安排在夜间,以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④优化睡眠的相关方法:帮助老年白内障患者创造良好睡眠条件,如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睡前喝温热牛奶,听听轻音乐等松弛自主神经的方法,可降低人体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还能通过抑制体内啡肽类物质的释放而起到镇静、安眠的作用。中医特色疗法如中药足浴、头部按摩、耳穴贴压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宁心安神的效果,能改善失眠症状,且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另外坚持标准的睡眠就寝时间,尊重患者的睡眠习惯亦能帮助患者入睡等。⑤正确使用安眠药,护士对老年白内障患者睡眠的援助,除进行身体、环境及心理因素的护理外,还需很好了解安眠药的适应证、禁忌证、效果及不良反应,达到最好的药物治疗效果。

1.3 评价方法:治疗前及手术当日早晨由专门人员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睡眠状况进行评估。PSQI由19个项目构成,分为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应用及日间功能障碍7个部分,每部分按0~3计分,累计各部分得分即为PSQI总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见表1。两组入院时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除催眠药物应用外,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第7篇: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

[中图分类号] R73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7(b)-0162-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who were perform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Methods 100 patients who were performed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in Cancer Center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y 2014 to April 2016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ized principle (50 cases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while observation were appli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General symptom, sign integral after 24 h and 48 h,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of inpatient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one week after operation were record and observed. All the data were modeled and analyzed by software SPSS 21.0.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successfully. General symptom and sign integral of observation group 24 h after op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general symptom and sign integral 48 h after operation (P > 0.05). All dimension scores of family function scale and global quality of life scale of the two groups one week after oper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en compared with at entering the group,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Observation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in physical, emotional, social function and global quality of life one week after operation,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While observation group scored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in fatigue, pain and sleep disorders one week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score of role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dyspnea and economic difficulty (P > 0.05). Observation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in service and technology, care and love, environment and guidanc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atisfaction total score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Applying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can accelerate postoperative symptoms recovery and improve patients′ life quality and in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deserves further optimiz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Perioperative period; Laparoscopic; Prostate cancer; Clinical effect

前列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男性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大量临床资料显示,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地理差异等均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导致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位[1],使其成为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早在2004年,梁彩花等[2-3]相关研究已表明,不仅遗传因素是前列腺癌形成的重要条件,而且饮食的调配也与患病息息相关。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学者有数据证明,减少动物脂肪以及咖啡、酒类的摄入,多食水果、谷物和蔬菜能有效减少发病的可能性[4-5]。而发生此类疾病后,除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外,目前国际相关医学领域内公认为在早期就进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是一个首选的治疗方法[6]。然而,在围术期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严重影响着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成功与否。因此,全面、有效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间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施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术前心理护理、术前术中常规护理和术后护理相结合的系统护理干预手段配合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对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护理方式进行分析总结,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结果表明,围术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系统护理干预手段,不仅能加快患者术后症状恢复,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住院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上进一步优化推广。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间于我院施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5~80岁,平均(62.1±2.3)岁,且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升高,其中37例PSA值4~10 ng/mL,63例的PSA值10~100 ng/mL,经前列腺穿刺活检以证实病理为前列腺癌,并盆腔核磁共振及全身骨扫描结果未见转移,符合原卫生部正式颁布的《前列腺癌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7]。上述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55~78岁,平均(60.2±2.0)岁,PSA值4~88 ng/mL,平均(48.3±1.5)ng/mL;观察组年龄57~80岁,平均(64.3±1.9)岁,PSA值5~100 ng/mL,平均(49.2±1.3)ng/mL。两组患者在年龄和PSA值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符合广州市医学伦理委员会的相关要求。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前和术中加以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常规准备和术中常规护理:①各项检查:在进行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估。检查包括抽血检查三常规、凝血功能、输血四项,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肿瘤指标等。还需要检查心电图、全胸片、超声等,以了解心肺肝胆等脏器的功能情况。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医生,以便给予最适宜患者的治疗方案,使得手术顺利进行。②良好环境:护理人员为患者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必要时辅以镇静、安眠的药物,使患者保持充足睡眠。③配备血:术前测定患者血型和血交叉试验,进行配血备血,以保证术中用血足够。④排尿和肠道准备:术后患者因不习惯在病床大小便和麻醉等的影响,使得患者易发生尿潴留[8]。为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求患者在术前尽量以流食进食并加强排尿练习,并在术前1 d进行灌肠处理,术前6 h禁水、12 h进食。⑤观察病情: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伤口处是否干燥无渗液,尿量和尿色是否异常,盆腔引流液的色、质、量,观察细致并记录,有异常情况发生需及时汇报医师。⑥:患者全麻术后去枕平卧位6 h后改为低半坐位,为减少过早下床,避免引起手术部位出血和尿漏,需卧床3~5 d。

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围术期加以全面的系统护理干预手段,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和术后护理,①在手术进行之前,护理人员应让患者一定程度知晓手术的目的及方法等,让患者有一个心理接受过程,日常多加关心体贴患者,加强医患沟通,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恐惧,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能充分配合治疗,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手术。②术后疼痛的护理:患者进行手术后麻醉作用会逐渐消失,患者开始感觉到切口疼痛,24 h内最为剧烈。许多增加切口张力的动作都会使患者疼痛加剧,需提醒患者合理地避免。为免影响到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必要时使用输注式镇痛泵在术后进行止痛。如术后3 d患者仍感受到剧烈疼痛,应及时检查伤口,包扎是否过紧或发生感染,此时不得随意使用止痛针来缓解,以免掩盖病症。③引流管的护理:尿管及盆腔引流管应定时消毒,以预防感染。引流量大、颜色深,则说明患者手术的创面渗血多,需及时止血,并适当补充血容量。因此需要细致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和量并及时反馈。一般是在术后3~5 d拔除盆腔引流管,术后2周则拔除尿管。④观察腹部及排气情况:术后可常规禁食,1~2 d后会出现提示肠功能恢复的排气现象,此时可以进食流质饮食,3~5 d后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多进食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多饮水使大便保持通畅,必要时给予润肠剂或缓泻剂。⑤并发症的护理:由于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年龄偏高,常常会有肺部感染、出血、尿失禁、阳痿等的并发症出现,因此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术后鼓励、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咳痰和告知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就尤为重要。护理持续数周后,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对症调节,表现为饮水加量、口服消炎药等,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送院检查。对于患者尿失禁的护理,可采取生物反馈治疗的方法,在护理时应注意会湿疹、皮肤压疮,需加强患者盆底肌肉、锻炼,进行提肛肌收缩运动15~30遍/次,5~6次/d,以达到锻炼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围术期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24、48 h全身症状体征积分、入组时和术后1周的生活质量得分和住院满意度得分。上述指标按照《新编护理学基础》(2006年版)中的相关要求作为评价依据[8]。其中,全身症状体征积分以Karnofsky(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患者功能领域各生活质量各维度积分以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QOL)作为评价标准,满分60分;住院满意度评分则按要求分别从“服务与技术”、“关心与爱护”、“环境与指导”和“总体评价”等四方面评分,最后求和得到患者满意度总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建模分析。其中,患者术后24 h和48 h全身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患者住院满意度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进行描述,组间比对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24、48 h全身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前列腺癌根治术,术中未发生脏器损伤,偶见淋巴漏、腹胀现象和尿失禁现象各1例,随访4个月后,3例患者均恢复至正常。观察组术后24 h症状体征积分和术后24 h症状体征积分分别为(3.29±0.26)分和(3.02±0.26)分,而对照组则分别为(5.48±1.45)分和(3.42±0.23)分。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全身症状、体征积分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82,P < 0.05);而两组患者的术后48 h全身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82,P > 0.05)。

2.2 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结果

与入组时相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的功能量表、总体生活质量量表的各维度得分分别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生活质量等4个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疲乏、疼痛、睡眠障碍等3个量表的得分方面,观察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在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呼吸困难和经济困难等4个量表方面均无明显区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住院满意度的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服务与技术”、“关心与爱护”、“环境与指导”、“总体评价”及满意度总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前列腺癌是威胁男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因老年患者各类脏器功能逐渐减退,抵抗力也较弱,并发症相对多发,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9-12]。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因其具有安全性高且创伤小易恢复的优点,使其成为治疗前列腺癌患者的首选方案。虽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起关键作用,但术前、中、后期的护理也与手术能否顺利进行、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息息相关[13-16]。

第8篇: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缓和医疗;课程设置;继续教育;人文教学

缓和医疗,又称“姑息治疗”“舒缓医学”“姑息医学”等,旨在对治愈性治疗已无反应及获益的终末期患者通过早期识别和系统评估并预防和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从而提高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患有终末期疾病的人口日益骤增,对死亡的认识不断提高,人们对缓和医疗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是我国缓和医疗起步较晚,临床医生缺乏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缓和医疗实践中也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设置缓和医疗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从事舒缓医疗专业人才,更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终末期患者提供有效关怀和治疗。

1我国缓和医疗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开展缓和医疗及其相关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缓和医疗发展迅速。具体而言,缓和医疗是一种整合性全方位照顾,目的在于改善终末期疾病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包括身、心、灵三个部分)[1]。缓和医疗与传统支持治疗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整个缓和医疗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不仅提供医疗服务在躯体上减轻患者痛苦,也提供心理、社会和灵性层面上的照顾,使患者平静舒缓离开世间,同时也为患者家属提供各种支持及哀伤服务[2]。因此,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患者功能的改善,症状有效控制,资源充分调动以及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参与是关键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对疾病晚期的患者早期开展缓和医疗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焦虑和抑郁,减少终末无效化疗,提高家庭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节约社会保健资源[3]。

1.2我国缓和医疗及其相关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癌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015年,大约有430万患者患有新诊断的癌症,超过280万人死于癌症[4]。许多癌症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疾病晚期,在整个疾病过程中有着显著躯体不适和心理困扰。可对我国绝大多数癌症患者而言,许多这些医疗护理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虽然近十年我国很多地区医院已经设立缓和医疗中心,如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这些缓和医疗中心都集中于中心城市三甲医院,无法辐射到基层医疗机构及患者[5]。2018年我国仅23.8万人得到过安宁疗护服务[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癌症患病率的增加,现阶段的缓和医疗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缓和医疗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最近一项对我国379位临床医生调查发现,只有66.8%参加过两次以上的姑息治疗培训;66.8%临床医生在面对终末期病人时感觉无力[7]。教育的缺失导致我国从事缓和医疗的专家明显减少及肿瘤科医生和其他专业临床医生对缓和医疗的不熟悉[8]。实际上,仅有不到15%的医学生在实习时完成基本疼痛和症状管理的系统培训[7]。我国医学教育本科阶段几乎没有缓和医学课程,研究生阶段仅有少数顶级医学院开展缓和医疗相关选修课,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综合网络(NCCN)癌症治疗指南已被翻译成中文并广泛应用于我国临床继续教育中,而NCCN的缓和医疗指南目前还没有中文译本。此外,我们没有缓和医疗专业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师资力量缺乏,临床教学实习无专业带教人员,开展缓和医疗教学及临床实习有一定困难。

2国外缓和医疗教育模式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缓和医疗应成为临床医学及护理本科教育基本组成部分,本科阶段的缓和医疗教育的任务是赋予医生和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所需的基本缓和医疗能力。英国于1987年最先认证缓和医疗专业,并积极推进缓和医疗教育的发展,不断制定修改不同阶段教育计划和指导方针。根据欧洲缓和医疗数据显示[9],在53个国家中,43个国家(81%)在本科阶段开展了缓和医疗相关医学教育;在13个国家(30%)所有医学院都开设了缓和医疗课程,其中比利时、挪威、以色列、英国、法国及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将该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欧洲老年医学会不断更新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中关于缓和医疗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0]。加拿大医学院协会开展了一项为期5年的项目,旨在确保所有本科医学生接受缓和医疗教育[11]。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要求缓和医疗成为每个课程的一部分,并在美国医疗执照考试中纳入缓和医疗内容,至2002年,97%的医学院学生接受了缓和医疗课程教育及进行相关临床实习[12]。澳大利亚也积极促进将缓和医疗作为所有医学,护理和相关健康本科教育和持续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同时亚洲地区多个国家如日本、新加坡及印度等也积极致力于缓和医疗专业认证[13]。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和慢性疾病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缓和医疗教育,改进缓和医疗护理的技术,共同推动缓和医疗的发展。

3对缓和医疗教学课程设置的探讨

全面的缓和医疗课程侧重于能力发展,并在整个5年的医学教育中融入,应成为全世界每所医学院的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缓和医疗教学课程设置进行如下探讨。

3.1加强缓和医疗课程师资培训

我国目前开展缓和医疗教育困难在于严重缺乏具有缓和医疗教育资格的教师,临床实习中也缺乏经缓和医疗专业培训的指导教师。缓和医疗是一种由多学科联合组成的团队式医疗,因此在其教育课程中可纳入其他专业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工作,比如心理科医师、精神科医师、肿瘤科医师及营养师等。开展继续教育学习,对肿瘤科及宁养科临床指导教师进行缓和医疗系统培训,具备初级缓和医疗知识及能力并将该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3.2缓和医疗理论课程设置探讨

在医学本科阶段,缓和医疗教育应从肿瘤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中删除,并作为一个独立课程进行教学。课程主要内容应包括普及缓和医疗核心原则和基本理念;了解肿瘤晚期患者常见症状(主要为症状管理和疼痛控制);了解基本镇痛药物的应用;初步了解肿瘤晚期患者精神心理症状和社会心理问题;了解缓和医疗团队合作模式、医疗护理服务、终末期灵性指导及哀伤服务。可通过典型病例结合角色扮演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在训练有素缓和医疗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缓和医疗计划,并模拟死亡使学生更好理解灵性指导及哀伤服务,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及考试,以改进教学方式及内容。

3.3缓和医疗临床实习模式探讨

缓和医疗应纳入医学生临床实习培训中。虽然我国仅有少数医院设有专门的缓和医疗病房,导致临床实习基地紧缺,带教教师缺乏;甚至大部分医学院制定临床轮转计划中取消肿瘤科及宁养科轮转。但实际上每个科室都有终末期疾病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同样也经受躯体症状的折磨和精神心理的压力,也需要进行高质量缓和医疗。医学生在临床轮转中,需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应用缓和医疗的理论去帮助患者及家属,提供关怀及服务,更好掌握缓和医疗。

第9篇: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档案保护 现代档案 网络化 安全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42-01

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是具有凭证价值属性和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和文物,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近些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档案的形式和载体在信息化基础上呈现多样性,其制作手段和表现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档案保护工作是开展档案工作的有力后备保障,但是现行档案保护的技术手段和覆盖范围难以满足现代档案保管的要求,数字信息环境下档案保护标准的缺失,更是加剧了新形势下档案保护工作的困难。

1 我国现行档案保护标准缺失的具体表现

1.1 档案保护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设缺乏统一性

1.1.1 缺乏对不同存留场所中的统一保护标准

重视业务活动的承办单位在留存档案的过程中,轻视档案的保存工作,将档案工作当做业务活动的辅助品,导致档案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档案文件在承办单位阶段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利于后续档案工作进行全程管理和控制。

另一方面,中间档案馆、总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偏重于保管一些经过筛选的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档案,档案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和专业知识相对较强,在工作中极易产生过度的保护措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效益不尽如人意。

1.1.2 各类档案保护的标准体系未能规范化

《档案法》的颁布,带动了《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保护与规范》、《档案微缩品保管规范》等行业标准的出台,这一系列的操作规范和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实际工作,但是仔细研究其层次内容和结构体系,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行业标准涉及主体权益保护权益不明、数据控制笼统化、各标准之间分散割裂等不足之处。有关标准注重保护的要求,却忽略了档案利用时的便利性,有些规定甚至直接与实际工作相悖,造成了现行规章制度与时间的不一致。

1.2 档案保护观念陈旧,缺乏前瞻性保护措施

1.2.1 档案保护专业人才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

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从我国创办档案教育延续至今,全国共33所普通高等院校和14所成人高等院校设立了档案系,开设了档案保护课程,并另有近50个中等档案教育培训点,为国家档案部门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的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尽管如此,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受过系统教育的的高素质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在我国档案部门现行的传统低效率的工作环境下,往往显得格格不入。档案保管单位整体管理水平低下,工作氛围淡薄都制约了高素质人才专业价值的发挥。

1.2.2 档案保护技术落后,无法适应现代档案管理的要求

档案保护的技术方法直接作用与文件载体,我国现有档案保护技术的科技含量不高,对于不同文件载体的个性化保护力度不足,先进工艺引进力度不够,特别是基层档案馆储存湿度较大、运用传统的淀粉修复方式等现状,更是对纸质档案的二次破坏。

1.2.3 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前瞻性认识

电子文件越加广泛地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借助先进技术实现信息与载体的分离变得切实可行,电子文件的在信息技术的普及下已经逐渐实现了前瞻性控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纸质档案依然是档案工作的主体。纸制品具有容易受损的特质,但是在归档初期,工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往往对原始文件造成不可修复的人为性毁害,增加了后续档案保护工作的难度。

1.3 重要档案保护机制和灾害预防工作欠缺完善

我国对重要档案的保护工作,目前还停留在各单位自主进行的阶段,缺乏行之有效的统一管理标准。相比之下,虽然各部门已经意识到灾害预防在档案管理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灾害预警组织结构不完备、突发灾害问责制不完善、突发灾害应对流程不规范等现象依然长期存在,使得灾害预警形同虚设。

2 解决档案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制定统一保护标准,指导档案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2.1.1 开展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注重各个档案留存环节的同步执行度

无论是在档案创建的承办单位初期或是档案转以后的中间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阶段,常规的档案安全防护工作都应是每一个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充分重视日常工作中的细节,才能杜绝档案文件在不同留存产所遭受区别化待遇。

2.1.2 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统一保护标准

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下属档案馆,都应在国家档案局的领导下,根据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档案保护标准规范,制定既符合大方向发展、又适应小团体现状的操作规范,形成自上而下的标准体系,促使具体措施的拟定,保障档案保护工作在政策上的宏观统一性。

2.2 更新档案保护理念,加强档案保护意识

2.2.1 增强人才实践技能

档案保护工作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强度大,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熟悉各档案馆不同的环境条件,更要熟悉实际工作中用到的硬件设备。因此,在我国档案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立足现有条件,强化其实践技能是相当必要的,与此同时,单位应加强档案保护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促使其产生工作积极性,自觉增强保护意识,有针对性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2.2.2 职能部门加强前瞻性措施

针对纸质文件的保护管理,为避免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二次破坏,档案工作工作人员要在档案建立初期就积极介入,从源头开始进行档案保护工作,实现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全程控制和全面管理。职能部门的前瞻性控制措施,能够有效保障档案文件、特别是纸质文件的完整度,提高其利用价值。

2.3 完善灾害预警和重要档案保护机制

灾害预防是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灾害预警可以有效降低可预见性灾害带来的损失。各档案管理单位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明确规定突发灾害紧急处理方案、预案操作标准以及突发灾害相关问责制度。无论灾害是否发生,对重要档案的保护都应该得到有效稳妥的保管,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档案信息通过扫描、拍照、数据转换等方式进行特殊保管,确保重要信息的长期有效保存。

3 结语

我国档案保护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一项长期性工作,其管理方式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各单位、各部门应该在权威的管理体系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规范档案保护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迹可循,从而提高管理效益,促进档案保护工作向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为我国人力资源相关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实现同国际先进国家的接轨。

参考文献

[1] 林苾芾.浅谈档案保护标准的缺失引发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6):114~1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