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规合一;城市;空间规划;构建
构建“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就是要将发展规划确定的“要做的事”,同空间规划确定的“在哪里做”,在一本规划和一张蓝图上,得以统一和完整地体现。这一过程,实质上是按照各项规划的功能和定位,紧密衔接、重新梳理、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的过程。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阶段,深化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动规划体系及管理方式创新,探索实施“多规合一”,确保空间规划权威性、严肃性、连续性已成为我国规划领域的迫切任务。
一、“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简析
(一)“多规合一”的概念
“多规合一”是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高度衔接统一,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平台上,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期限不一致、缺乏衔接等问题。“多规合一”实质上指的是使现有各类规划的共同内容保持一致性而开展的技术协调,协调的重点是城乡用地发展,协调的核心是形成适度的规模、统一的边界和良好的秩序。通过规划对接和部门协商,促使涉及空间的规划内容基本一致,形成一张蓝图,从而释放出因规划矛盾而沉淀的建设用地指标。与此同时,搭建信息平台、改进项目规划审批方式,以促进信息公开、行政效率提高。
(二)“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呈现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并列”的网络状。在国家、省级层面,由于空间尺度大,各类规划的矛盾尚不明显,到了市级层面,面对同一个具体的空间进行规划实施,各类规划的矛盾集中爆发,出现规划内容打架、管控空间重叠、审批部门众多等问题。地方政府对如何落实各类上位规划无所适从,为协调众多的专项规划和部门诉求而费尽心机。地方层面的空间规划冲突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管理随意性大等问题。管控土地使用、上报上级部门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基础数据、用地分类标准、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存在较大差别,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又缺乏空间支撑,规划无法落地。“经规”的发展目标、“城规”的空间坐标与“土规”的规模指标“三标”不衔接,造成“有地没项目、有项目没地,有地有项目没规划”等现象,导致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存在偏差。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不合理。各类空间规划依据的国家编制办法、法律法规互相矛盾,城市各管理部门职责交叉、审批程序繁琐,地方与国家、省级部门事权不清,城市管理“缺位”、“越位”,造成审批效率低下、治理能力不强。为此,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均希望通过“多规合一”工作,协调好各部门规划,形成有共识的“一张蓝图”,破解空间规划冲突,通过“多规合一”而引发的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率,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通过“多规合一”的机制创新,理顺管理体制,厘清国家、省级部门的事权划分,推进简政放权。
二、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
(一)理清三大关系
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首先要理清三大关系。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空间规划应从包揽一切、无所不能、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规划转变为在市场经济主导下、有限责任、重点放在公共资源管制和公共物品供给等市场机制失灵领域的规划;二是横向各部门间的关系,合理施行政府部门的重构和职能调整,并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相结合,最终实现各部门的事权不重叠、不缺位,规划管理综合能力提升;三是纵向各级政府间的关系,城市层面的上位规划应是宏观和战略性的,既要明确市县必须贯彻的“刚性内容”,确保守住基本资源底线,把握宏观发展方向,又要为城市留足发展的“空间弹性”,调动城市政府的发展积极性。
(二)找准目标定位
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当前建构空间规划体系的目标与城镇化后期国家和地区的目标有所不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仍然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动力源泉。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未来我国城镇发展应实行“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并举,在明确生态环境底线的前提下,实现新型城镇化,即“五位一体”的、兼顾发展和保护、兼顾近期和长远的城镇化。生态文明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这个阶段的空间规划体系,既不应延续过去以建设为主导、侵害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扩张型模式,也不应简单照搬在城镇化后期的规划方式,过早框定城镇发展的永久边界,过早提出限制城镇发展的策略。
(三)树立多维思路
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技术思路绝不仅仅是“保护性要素”叠加的“生态底线思维”,更需要在此基础上以人的需求和城镇发展为核心建立“社会公平思维”和“经济竞争思维”,如果偏颇一方则会导致空间规划体系无法满足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城镇这个复杂、开放的巨大系统,空间规划需要具有为城市政府树立长远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的“战略性思维”,从空间资源保护、空间要素统筹、空间结构优化、空间效率提升、空间权利公平等方面突破,建立起合理的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机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工作任重而道远,地方层面的“多规合一”探索将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中,要理清三大关系,找准目标定位,树立多位思路,积极探寻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之路,建立有效的规划、有限的管理、规范的秩序,从而实现城市治理的民主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国土空间进行不同功能划分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区域空间规划的转型性变革。20*年初,**以这一理念来规划**北部湾经济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今年1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家正式批准实施。该《规划》把4.25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区划细分为1912个综合地理单元,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经济区划分为城市、农村和生态三类地区。其中,适宜开发的城市地区仅占总面积的9%,限制开发的农村地区占总面积的56%,禁止开发的生态地区占总面积的35%。
初步实践表明,严格按照《规划》来推进经济区建设,既能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又有效地保护了青山碧水。今年前三季度,**北部湾经济区的GDP总量达1543.78亿元,同比增长16.3%,增幅比全区高3.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8.6%。同期能耗指标又呈下降之势,半年多来,北部湾沿岸直排入海的工业污染源、污染物同比减少46%,各类海域沉积物均达到一类标准,海洋生物质量达标率为100%。
继北部湾经济区之后,**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扩大到全区范围。从2007年10月起,**组织专家对涉及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重要性、生态系统脆弱性、自然灾害危险性、自然保护地、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交通优势、战略选择等11个方面实施详细调研,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在综合评价国土空间的基础上,**确定了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的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明确了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主要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其中,重点开发区确定面积为5.56万平方公里,限制开发区确定面积为12.34万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确定面积为5.96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3.1%、51.9%和25%。
(一)改革创新原则。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二)集约高效原则。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严格用地标准、准入门槛和绩效考核,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开发原则。统筹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矿山生态保护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加强绿色矿业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着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力。
(四)成果共享原则。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统筹各方利益,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总体目标
(一)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明显优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基本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总规模以内,城镇村用地结构和布局达到规划确定的目标。
(二)公众参与和社会共识明显增强。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增强全民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集约新风尚。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复合利用、立体利用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
(四)矿产资源生态开发和保护水平明显提升。所有矿山企业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位居全省先进水平,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以下简称“三率”)明显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矿山地质环境逐步改善。
(五)国土资源节约集约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国土资源管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建设有新突破,不断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政策制度,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激励约束、评价考核等节约集约长效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坚持惜土如金,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管控。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红线,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涉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类规划,确保规划的协调一致。加强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底限,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
(二)坚持向内挖潜,加大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深入推进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确保闲置土地发现不留死角、处置全覆盖。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实施“零地技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经营,支持小微企业通过利用存量土地、租赁标准厂房等途径解决生产经营场所。认真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
(三)坚持奖优罚劣,着力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结构,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科技型创业创新项目用地,严格新建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益。将单位GDP地耗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和县域经济考核,确保全州单位GDP地耗水平超额完成省定“十三五”目标。强化土地利用综合监管,落实土地动态巡查制度,保持五年累计供地率不低于65%。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4项创新试点。
(四)坚持主体责任,严防死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和速度;做好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建立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断提高。
(五)坚持齐抓共管,深入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整合水利、交通、村庄建设等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放大效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服务新农村建设。创新土地整治建设模式,深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工作试点,积极服务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国土生态整治和矿山复绿工程,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统筹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重点完成全州“三区两线”(“三区”指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两线”指交通干线、河流沿线的直观可视范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六)坚持示范引导,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净采矿权出让制度。开展州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建设,培育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艺、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矿山废水、废气、废渣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共享试点建设,以资源开发服务精准扶贫。严格执行矿产资源“三率”标准,建立重要矿产资源“三率”监测考核体系,实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储量消耗挂钩、矿产资源利用绩效与奖惩挂钩,推广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逐步淘汰设备、“三率”和安全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全面促进矿产资源科学低耗和高效利用。
(七)坚持于法有据,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利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坚持“一户一宅”分配原则,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定期调整征地补偿标准,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八)坚持综合配套,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土地市场配置机制,建立全州统一的1+N(州+8县市)交易平台,推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网上交易。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各种调控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及市场主体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建立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单位GDP地耗考核,改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推进城市建设用地评价,规范项目节地评价。建立完善国土资源违法查处快速反应机制,以新开工项目清理为重点,着力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的执法监察体系,有效制止和查处土地、矿产违法行为。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6年3月15日—4月30日)。州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创建活动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各县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经费,选定中介技术协作单位,按要求收集相关评价考核数据,组织上报材料。
(二)推进落实阶段(2016年5月1日—6月10日)。严格落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措施,按照创建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创建活动。对创建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检查和指导,适时召开座谈会,进行总结交流,确保达到创建活动考核测评要求。
(三)总结申报阶段(2016年6月11日—6月30日)。全面总结全州在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形成的新机制和新经验,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奖励政策,及时组织申报材料编制,做好申报工作。
五、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州创建工作,是贯彻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州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把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州长任组长,分管副州长任副组长,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监察局、州国土资源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住建委、州经信委、州商务局、州人社局、州规划局、州统计局、州环保局、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水利水产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文体新广局、州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州政府法制办、州电视台、日报社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国土资源局,州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州直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负责创建办的日常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确保创建活动顺利推进。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法规、政策和资源国情、省情、州情,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各级创建办要制定宣传方案和各阶段的重点宣传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对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工作进展、典型经验等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扩大创建活动影响力,促进形成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民共识,营造创建的良好氛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上报。
(四)培养节约集约意识。树立节约优先理念,建立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树立集约利用理念,加快外延扩展粗放利用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大力提升资源产出效率和综合效益;树立循环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树立市场配置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市场,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树立创新引领理念,把创新摆在资源节约的核心位置,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制度和管理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资源节约利用水平。
(五)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强化土地储备计划管理,建立储备土地的供应与农地转用指标挂钩制度。细化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格落实定额指标管理。开展开发区、工业园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建立工业项目无绩效退出机制。形成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的联动政策,建立存量用地集约利用和增量用地挂钩机制。制定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政策,开展零星工业用地置换,探索工业用地储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实行劣势企业淘汰。建立履约保证金制度和竣工核验制度。完善考核挂钩制度,将资源消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指标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六)严格规划管控。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近、中、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
(七)强化耕地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的内容和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扎实做好以城市周边为重点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倒逼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落实耕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制度。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推进“金土地”工程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耕地保护质量持续提升和生态状况不断好转。
(八)推动节地挖潜。针对我州耕地资源相对缺乏、后备资源不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极度紧张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加大批而未供土地的供应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协商收回、协议置换、自行开发等形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在用地空间组织形式、用地结构调控、投资强度、盘活闲置土地上狠下功夫,督促帮助企业加大投资强度,提高用地效率。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建设用地准入门槛,有效调控用地规模和标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创新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开发城市建设用地的新思路、新办法。
(九)实施资源整合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树立矿业开发一盘棋的思想,整合优势资源,鼓励矿业集聚开发。推进矿产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重点向龙头企业集聚,对现有小矿山企业采取限期整改、重组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组织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开采与治理两手抓,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市发展;地下空间;重要性;规划原则;开发要点
前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水平的提高,在20世纪,生态失衡,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相伴产生,特别是城市化的快速粗放发展,使许多城市产生“城市综合症”,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因此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地下城市正在崛起,地下已不再是阴冷潮湿的场所,而成为人类生态空间的又一延伸。
1 城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必要性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必须以城市为基础,必须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为城市健康发展服务,增强城市生命力。从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科学经营城市、切实缓解城市矛盾、稳妥构建和谐社会等角度来看,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尚需要进一步系统开发利用,给当代城市空间发展提出了不可回避的崭新时代课题。
1.1 可以缓解城市矛盾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城市综合症”,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接踵而来。例如地铁: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地铁交通很发达。纽约市地铁运营长度世界最长(443km)、车站最多(504个);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客运量最高的城市,每年达26亿人次,以其建筑和运营上的高质量而闻名于世;东京建有12条地铁线路,营业线路总长度近300km,在全球城市地铁中居第三位。(如图1)
1.1.1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缓解城市交通矛盾的有效措施
交通是城市功能中最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交通堵塞、行车速度缓慢、停车难已成为突出的交通问题,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出行距离加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居住区建设不断向扩展,导致市民出行距离加大。
(2)私人小汽车普及
由于近几年人民生活的质量日益提高,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
(3)道路系统建设不够完善
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实施,城市新格局基本拉开,道路框架已经基本实现形成,但中心城区道路系统尚不完善,核心区域路网密度不够,支路系统建设落后,造成中心城区上下班高峰通勤交通拥挤现象严重。
(4)停车场建设滞后且布点不合理
由于车辆停放的时间一般比行驶的时间长,可导致城市停车场建设滞后,尤其是社会公共停车场严重不足。国内外经验表明,建设城市地铁交通网与地下通道、郊区火车相结合的体系是减少大城市中心区汽车数量、治理大气污染的有力措施,同时,很多发达国家通过建设地下停车库来解决地面“停车难”问题,形成地下交通综合体系,缓解城市交通矛盾。
综上所述,市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减轻地面交通的负担,合理安排好地下交通设施,形成地面、地下、高架结合的立体化、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已势在必行。
1.1.2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
近几年,各市政府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虽然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扼制,但距离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各市通过一系列的绿化工程,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质量已有显著改善,但是离《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事业,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m2左右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腾出地面空间来进行城市绿化,考虑到用地、政府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因素,城市不得不向上或向下进行空间拓展。从这一点来看,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也是非常必要的。
再者利用地下空间恒温、恒湿、隔热、遮光、气密、隐蔽等诸多优势,把适宜和有必要建在地下的项目,安排到地下空间,这样可以使地面空间得到松动,增加城市绿地。
1.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耕地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我国土地最多能供应17亿人口的粮食是以人均耕地基本维持目前水平为前提的,正规耕地资源及其有限并将继续减少的严峻现实,成为目前中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最重大和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保护现在耕地不被破坏,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地下建筑对抗减灾又是最好的建筑类型,特别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地下工程具有突出的防护作用。
(2)能源、水资源及其他物资继续利用
国外经验表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自然能源的利用,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开辟了一条广阔有效的途径。地下空间由于岩土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与密闭性,使热量和冷量损失小,可以更好的实现建筑节能,更利于物资储存,且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地下建立污水收集、输送与处理的统一设施,因此具备很高的污水处理水平且处理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很小甚至无污染,污水处理后循环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的缺水问题。
2 城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原则
自2019年1月入职,随即进入机构改革阶段,对我来说,这是人生的新起点。新起点有新征程,一年2个部门2个岗位的经历,也让我多了一些机会,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学习思考,让我在新的起点上及时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奋力前行。现将下阶段个人工作学习思路简单梳理报告如下。
心态归零,学会融入。无论在哪里,首先要学会融入团队,只有融入以后才能更加方便的开展工作。由于从学校走向社会之后的第一站就是民营企业,一干就是将近6年,在这期间,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多穿插着江湖气息,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上下级观念相对不强,融入方式相对简单。从民营企业进入到体制内机构以后,很多思考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恰逢机构改革,系统整合后科室单位更多、人员陌生度有所增加,全系统300多名同志,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方式,部分同志可能一年两年都不容易见上一面,更不要说相互了解相互熟悉。所以,要紧抓平台和机遇,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工作沟通等多样化方式,加快与同事之间的融合,加快熟悉程度,便于全方位开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归零心态、重新开始、重新融入,并继续以“归零心态”,充分融入系统、融入机关、融入科室,更加融洽、和谐的开展工作。
心态归零,学会学习。学习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尤其对于跨领域入职的新人,不学习就跟不上机关科室业务发展思路,就跟不上局党组的策划谋划,就跟不上规划自然资源事业的发展。进入单位后,无论是在组织人事组,还是在局办公室,均树立学中干、干中学的理念,坚持多向其他同志咨询学习、多看过往总结材料、多体会经典写法用语,详细学习了原国土板块业务内容、机构改革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业务内容以及局内其他业务资料,为各项工作做好准备。在该过程中,依旧做到心态归零,从心理上放下所谓的过往工作经验,全部重新开始、从“心”开始,坚决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心态归零,学会担当。无论在哪里工作,担当都是我们必备的职业品质。夏局长在局系统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多次阐述“担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对规划自然资源这样一个大系统,不担当就意味者没有未来。对于个人来讲,因为是从企业里走出来的,一直都树立着这样一个理念,担当是我们每一位职工从合格走向优秀,乃至从优秀走向卓越所具备的第一职业品质,是我非常看中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现在从企业里出来,不能因为有了相应的体制机制,就改变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工作理念,碰到任何事,首先不能想着推诿扯皮、不去担当,而是应该想着如何把问题解决、如何把事情推进、如何为组织分忧!
关键词:GIS技术;测绘;应用
中图分类号:U2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GIS技术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农林牧业等,几乎渗透到了所有领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技术”,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GIS系统平台,研究和掌握GIS中的前沿关键技术,实现地理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信息共享,以及远程空间导航等,对我国GIS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GIS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GIS技术的重要性
在我国,GIS技术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投入研究与应用中,之后,便在计算机辅助绘制地图方面展开大量研究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广泛开展开展实验与研究工作。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组成的高新技术系统,具有良好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建模以及空间数据显示能力,同时,还是一种多学科交叉性产物,与现代地理学、测绘学、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以及专家系统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等集成。在实际应用中,其主要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建立相应的空间模型,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法,为工程测绘提升相关的数据信息,并且还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综合研究、区域发展规划、环境评价、灾害防治以及决策管理等各个方面。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测绘技术的发展,GIS技术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集各种统计信息与空间地理特征为一体,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高速公路上的基础设施。而且,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基础,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与的矛盾的越加突出,因此,必须要大力开展科学保护研究工作,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而GIS技术、GPS技术、RS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和矛盾的激化,通过现代GIS技术的探讨与分析,加强对的科学研究与整理规划,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GIS技术在测绘中的要点分析
1.软件平台
GIS技术利用其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扩展应用。在系统运行中,基于计算机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并且按照相关的空间位置以及地理坐标进行处理,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同时,对各种空间实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所有数据后,利用图形、地图以及数据等形式,将处理的结果展现出来。目前,世界上所运用的GIS软件已经达400多种,他们风格各异,大小不一。
数据采集
在测绘学中,对于数据结构有着特殊的要求,具体有以下点:一、点状独立地物要用空间编码来表示,同时,要求这个点是可见的,如路牌等;二、线状地物要完整、要连续,在表现时通过带有编码的折线来表示,如小路、水管等;三、面状地物城朵通过封闭的折线来表示,如房子、斜坎、花圃等。为此,在采集与编辑数据时,要想满足以上要求,强调以下几点:首先,要按照图块将数据成果保存下来,所谓的图块就是根据自然界线,如河流、道路、空地等划分为一个空间区域,图块的大小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处理;其次,要分层细化到每个编码,编码作为一种属性标识,在必要时,还可以增加更细的编码;第三,要求所采集的每个空间点都要有三维的空间坐标,对于没实地测量高程的,在作业后补上标记。
3.图形数据
GIS系统中最主要的底层数据就是数字地形图,既可以反映出大量的地理信息,而且信息数据的精度高,形成一个地形要素数据集,将所有地形要素空间关系以及属性信息保存下来,将地表目标准确描述出来。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每个点、面、线将空间3维的方向以及位置反映出来,并且附带有相关的属性信息,从某种角度上讲,这种信息是比较完美的。另外,利用DLG技术还可以构建相关的数字地面模型,精确地描述出地面的属性以及形状,并且利用计算机系统与软件,制作专题数据集,从而为测绘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三、GIS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测绘技术的发展,GIS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其集各种统计信息与空间地理特征为一体,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高速公路上的基础设施。
1.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基础,在发展中,必须要重视资源调查工作。随着近来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人与资源的矛盾的越加突出,因此,必须要大力开展科学保护研究工作,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而GIS技术、GPS技术、RS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和矛盾的激化,通过现代GIS技术的探讨与分析,加强对的科学研究与整理规划,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GIS技术利用其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扩展应用,可以快捷、高效、实时获取信息,同时系统运行中通过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应用,还要在每一时间采集资源空间数据信息,并且对这些数据进行客观处理,按照相关的空间位置以及地理坐标,强化数据编辑,充分实现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
2.在商业与市场的应用
商业设施的建立充分考虑其市场潜力。在商业与市场中,经济地理研究、空间决策支持、空间统计分析、制图等都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完成,根据特定的市场目的,对商业设施的质量、经济潜力以及适应性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以便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确保商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另外,在评价工作中,将地表目标准确描述出来,通过每个点、面、线将空间3维的方向以及位置反映出来,实时获取各类资源信息,并且附带有相关的属性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准确度高,而且比较完善。
3.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所谓城市规划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综合考虑资源配置、市场潜力、交通条件、地形特征、 环境影响等因素,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是GIS的一个典型应用领域,这也是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的充分体现,在具体的应用时,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各种空间实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所有数据后,利用图形、地图以及数据等形式,将处理的结果展现出来,满足测绘学对数据结构的特殊的要求,建立数字地形模型,以便于形成一个城市、区域、或大型建筑工程、著名风景名胜区的 三维可视化模型,比如通过点状独立地物要用空间编码来表示,通过带有编码的折线来表示线状地物,通过封闭的折线来表示面状地物,按照图块将数据成果保存,根据自然界线划分空间区域,并且在此基础上,细化分层编码,将采集的每个空间点的三维的空间坐标与实地测量高程联系起来,从而对资源的利用做到科学规划。
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GIS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较快,通过计算机辅助绘制地图方面大量研究工作的展开,集计算机硬件、软件、现代地理学、测绘学、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以及专家系统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技术为一体,组成现代高新技术系统,实现现代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建模以及空间数据显示能力,从而更加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综合研究、区域发展规划、环境评价、灾害防治以及决策管理等。
参考文献:
[1]潘忠明,何纪新. 现代测绘技术在开发整理中的应用[J]. 铜业工程,2012,(06):32-37.
[2]刘洪志,马琳. GPS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5):120.
[3]王洪波. 试论我国现代测绘技术与测绘[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102.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改造;问题;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农村改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布局和景观规划不合理,缺乏特色
就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农村住宅布局的形式来看,布局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排排座、的形式出现。小区内道路系统混乱,内部缺乏功能分区,生产与生活功能相互混杂,景观性较差。由于没有明确空间的功能性,导致小区内部一些消极空间和功能性缺乏的空间成为农民用来晾晒衣物、谷物、腌制咸菜的场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住宅景观的艺术性,一些废弃地更成为农民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废材和农用生产工具的堆放场地。许多新农村住宅景观忽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仅仅只有简单的行道树种绿化,形成一条路,两旁树的单一呆板形式。
(二)景观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细节
由于我国大力加强了、村村通电、的建设力度,农村居民在用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除此之外,新农村景观改造设计中,在排水、给水、集中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严重落后,特别是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公共服务设施还是一片空白。道路景观设计时,对材料的选择和艺术性的表现上更是简单草率,小区道路铺装率较低。亭、廊、健身器械、儿童游戏器械等公共服务性的景观设施无法满足农民休闲、娱乐的要求。在小区景观设计的细节存在设计粗糙、不合理、不科学、缺乏景观联系性和观赏性等问题。水景内容过于简单,驳岸设计过于粗糙,加上疏于管理,水景景观便成为农民生活用水的来源,如洗衣、洗菜、拖地等。
(三) 绿化设计不科学、植物配置不合理
我国新农村景观小区绿化面积较少,主要为一些点状绿化、线状绿化、草坪绿化等生态效益较差。除必要的道路绿地和建筑周围的宅旁绿地外,对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例如住宅小区中心花园、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等休息场地等相当不重视甚至缺失。有些小区虽然有绿化,但是规划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一方面,植物品种单一,缺乏养护管理。大部分只有一些香樟、杨树、槐树、柳树等农村常见树种,花卉、灌木品种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忽视乡土树种,植物配置不合理。一些政府为了追求景观效果,盲目选择和引进国外树种) 植物配置中缺少乔木、灌木、花卉的结合,根本达不到。四季有景看,四季有花赏的景观要求。在植物配置中,主要以简单的行列形式栽种,少有大小韵律之感。照搬城市的模式,景观的可持续性不强我国许多新农村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照搬城
市的模式,脱离了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现对同一张景观设计图纸进行简单修改、重复使用的现象,结果形成新农村住宅千村一面的现象。我国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容易忽视农家群落的特点,忽视农村生产与生活结合的特点和民族风俗特点等。设计时不能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景观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由于对农民停车位估计不足,出现了见缝插针的侵占绿地的行为,破坏景观空间的整体性,且未进行人车分流更会造成安全隐患。
三、新农村景观改造设计中的建议
在对农村进行景观改造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周边自然环境状况,运用植物学、建筑学及生态学的原理处理好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得建筑和她周边的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当地绿色植物为基本载体,组成一个适合人居住的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具体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当地绿色植物的应用,要注重不同植物物种之间的相互搭配融合,以使整个系统更趋向于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回归自然。过去,乡村过于注重经济,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建设,直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才意识到其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人赖以生活的最基本的先天条件,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进行环境规划也要讲究必要的策略方法。如进行景观规划时,应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经济、环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注意在对局部环境进行改变时,必须注意自然环境的可承受度,杜绝由于建设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的现象出现;还有对农村进行景观规划时,要注意不同的地块进行不同的景观规划,要根据不同植物对光照、土壤、温度、水等的不同需求合理进行种植,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具体来说
如下:
(一)因地制宜规划乡村景观改造设计
我国的村庄众多,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地区间也有很大差别,乡村景观建设要考虑这种差异性、因地制宜,尊重当地传统的地域文化、在原有乡村景观的基础上,考虑各自特色,对其进行补充、创新、发展和完善。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景观政策,做好规划和改造设计,避免重复和浪费,做到可持续发展,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避免不合实际的改造建设,以免劳民伤财,同时,分析各个景观要是和人文地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对其进行合理的回话整合,注重民族、历史、文化因素的融合,赋予其景观一定的内涵,这样可以避免某种文化的衰减和消退,从而达到改造建设特色乡村景观的目的。
(二)加强乡土景观的保护,加强景观内涵
乡土遗产景观是指,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与文物部门保护的,对中国广大城乡的国土风貌、景观特色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和土地格局及空间联系,像村头的树、水塘、一条小溪、界碑、一条栈道及一座小庙,都是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这些民间的、乡土的遗产景观和他们祖先以及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就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基础。中国的农业社会,一直就是建立在这种对先辈崇拜的宗法体系及对万
物崇拜的土地信仰基础上的,并一直保持着一种较稳定的结构。人们热爱家乡的土地,是因为它有祖先与先贤的灵魂、精神,能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这些是相对较显露的文化,规划设计者都应该注意同时加以利用这些特质。还有一些隐性文化,它以一种更通俗的方式让人们更广为的去接受,那就是,散落民间流传于人们口头的那些美丽神话、历史典故及名人逸事。选择适当的形式,来展示丰富的、有价值的历史,可使乡村景观更有内涵。
(三)发挥其经济职能,促使景观产生效益
农村的生产场地、生产场景、特色养殖、区域经济都能成为乡村景观的一部分,而乡村的经济是以块状经济为主,比如以养殖业、种植业、手工业、工商业及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如果乡村景观的规划能够考虑当地的经济实际,就会在乡村的景观建设和当地的经济之间找到结合点,从而立足于当地经济,以经济的发展作为景观建设的支撑,那么,景观规划思想就能贯穿始终;也只有当规划思想被证明它是经济的、有效的,乡村特色景观之路,才能走得更远。实际上,长远看来,绝大多数成功的规划思想,基本都能引导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另一小部分,尽管它的经济作用不那么立竿见影,却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成功。
(四)加强专业规划人才建设,为农村景观建设保驾护航
城市规划曾得到政府、业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农村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各有特色,城市规划的经验不能一成不变的用在农村。目前,在农村景观规划中,缺乏专业的对农村环境了解深刻的规划师,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大部分工作都还是被那些缺乏乡土知识的城市规划师们来完成,这使得乡土景观规划在不仅不能得到有效、合理、到位的规划,而且也失去了乡土原本的地方特色,设计出来的景观、不城不乡、。所以,要结合实际需要,培养专门的乡土景观规划师,他们既要懂得空间规划相关知识,又要深刻了解乡土文化。并且要让乡村规划师深入到实际场地长期体验,使其在对自然深刻了解,和谐融入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桃花源似的极具特色的中国乡村布局和美不胜收的民宅民居。
结束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三农”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设计的新规范、科学、健康地发展。科学的规划是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韩传亮.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与地域景观特色的传承[J].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3,01:59-62.
[2]章翔. 关于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探究[J]. 现代装饰(理论),2013,06:10.
关键词: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
一、城市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内容
1.概念
在城市发展中,建立完善的体制而加强城市管理尤为重要,能够促进城市有序发展和前进,为人们创设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就城市管理体制而言,其内涵相对较为广泛,可从广义和狭义两视角而深入研究:首先,从广义视角看,城市科教卫生、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管理体制,能够对城市各行各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管理依据。其次,从狭义视角看,所谓的城市管理体制,主要由城市政府部门而承担管理工作,也称之为城市行政管理机构体系,其机构负责人针对城市发展实际而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和促进管理方案的全面贯彻与落实,为城市更好更快发展指明正确发展方向。
2.内容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使城市管理内容逐渐多样化。城市管理体制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涵盖范围较广泛,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工作开展的行政纲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政府与其它机构之间的联系性。基于城市管理体制的各机构之间呈现行政隶属关系。其次,城市管理体制对城市行政管理各机构之间的职能、权责关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城市规划中,管理体制是行政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据,其制度内容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与鼓励,同时职能体系决定着权责机构,对各部门履行的权责关系作明确指示,有利于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再次,三级管理体制在城市管理体制中有体现,主要包括市、区、街道三级,对其权责进行明确划分,在遵循管理原则的基础上,能够实现事权分配。最后,针对相同管理层机构之间的关系作明确规定,如政府和各单位之间,呈现错综关系,均在城市管理范畴之内。
二、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关于城市规划的法律性文件逐渐完善,如《城市规划法》,为城市规划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同时指引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入。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对城市规划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且传统行政管理制度难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暴露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进程。其问题主要有:职能划分不够明确、管理范围不够集中统一、未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行政管理手段缺乏力度、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等。
1.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在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中,其职能划分相对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规划发展进程。首先,我国尚未建立明确的地域空间规划体系,使同一规划工作由多个管理部门承担,各管理部门人员的权力尚未明确界定,导致职权交叉重叠现象较多。其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划分与我国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度不够,甚至存在矛盾,致使行政管理中出现许多不必要的问题。最后,就城市规划内部而言,各部门相互扯皮问题突出,多头管理矛盾日益突出,为依法行政提高工作难度,且无法通过法治政府标准加以衡量。此外,由于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职能划分相对不够明确,使部分地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相脱节,对城市产生阻碍影响。
2.管理范围不够集中统一。我国幅员辽阔,因而在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其管理难度相对较大。由于管理范围不够集中,导致城市规划中存在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行政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的原因。首先,城市规划中的分割问题十分严重。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对城市内部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而且必须与城市周边相结合,因而城和乡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城市规划中,行政管理人员未能意识到“乡”规划属于城市规划范畴,未能实现城乡的统筹兼顾发展,降低城市规划效果。其次,在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中,管理权下放问题相对较多,不利于城市规划的集中管理,甚至对城市行政管理部门产生不必要的冲击影响。现阶段,虽然许多行政管理人员意识到管理权下放的弊端,但在实践中,该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3.未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自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对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土地利用的情况相对较为复杂,如出让转让活动频繁等,遏制城市规划的作用。首先,我国宏观调控能力仍然不足,制约手段较为单一化,未能针对土地有偿使用问题给予全方位的调控和指导,导致城市规划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我国相关部门虽然已经意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通过手段而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和开展多样化管理手段,但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作用仍然不能有效发挥。
4.行政管理手段缺乏力度。城市规划中,行政管理是重要保障,并对城市规划工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行政管理手段力度较小,直接削弱管理力量,不利于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首先,政府部门职能划分相对不够明确,且事权较少,不能为深入开展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而保驾护航,阻碍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其次,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政府承担着行政管理责任,虽然能够给予一定程度的技术指导,但其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制约能力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行政管理效率。例如,城市重复建设、政府部门人员破坏城市规划等问题逐渐增多,阻碍城市规划发展进程。另外,行政管理人员未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致使其管理工作存在失误,对城市规划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影响。由此可见,有必要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和加大行政管理手段的执行力度。
5.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当前,城市发展中,相关部门人员意识到建立监督体系机制的重要性,逐渐开展部门建设工作和加强监督层次分布,对城市规划发挥着促进性作用。然而,从监督体系机制在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来看,其监督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某部门或某岗位的权力相对较为集中。可见,权力尚未得到有效分解,导致权力不平衡,对行政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另外,针对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制度规范不够完善,未能对行政管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使部分权力处于边缘地带。最后,由于内部监督不够完善,导致部分公务人员开展执法工作中,未能实现依法行政,其执法力度不够,导致贪污问题相对较为严重,严重阻碍城市发展进程。由此可见,我国内部监督体系不完善,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阻碍影响。
三、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行政管理制度是先行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于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实践中,其问题相对较多,不利于城市规划工作有序进行。究其原因,与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息息相关,即制度未能充分发挥约束性作用,对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对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加以科学合理的创新具有必要性。首先,通过创新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能够为城市规划的行政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规范依据,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深入开展管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促进城市规划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其次,通过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相关人员能够开展多样化的行政管理活动,适应城市各行业发展需求,使行政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对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性作用。由此可见,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具有必要性。
四、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而言,其工作内容多且复杂,为管理工作增加难度,且关于城市规划的行政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为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提出较大挑战。新时期,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工作越来越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只有实现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才能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推进城市规划工作深入开展。对此,有关人员应针对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从纵向视角对事权进行划分、建立集中而分权的行政管理框架、从横向视角对管理体制加以理顺、坚持走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之路、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1.从纵向视角对事权进行划分。传统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条件下,职能划分相对不够精确,对行政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从纵向结构视角出发,对事权进行合理划分,可以对国家规划部门、省级城市规划部门、市级城市规划部门的关系加以协调。我国事权的类型主要有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政府管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共管三方面。在事权划分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而着手:首先,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特点、目标等方面而开展事权划分工作。其次,国家、省级部门应对自身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强化,以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管,对各级管理权限、管理范围进行明确规定,有利于事权划分工作有序开展。但是,就不同层次的事权而言,其权利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只有对事权进行合理划分,才能全面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效率。
2.建立集中而分权的行政管理框架在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实践中,坚持沿用决策和执行合二为一的体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城市发展,但基于该体制,相关部门决策和执行具有随意性,降低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对此,建立集中而分权的行政管理框架至关重要。首先,分别成立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以各城市发展中的管理制度特点为重要依据,将决策和执行相分离,使各机构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分别开展决策和执行工作。其次,针对行政管理而确立管理流程,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诸多环节。在此过程中,决策部门人员负责决策,不参与执行;执行部门人员负责执行,不干涉决策,但可以针对执行实践而反馈相关意见或提出建议等。通过建立集中而分权的行政管理框架,不仅可以强化城市行政管理,而且能够使各部门独立工作,明确部门权力和责任,更好开展工作。
3.从横向视角对管理体制加以理顺。城市规划的内容较多,为行政管理工作加大难度。基于传统管理的体制,存在不理顺问题,导致管理工作相对较为混乱。如,各部门分割现象十分明显,且管理职能呈现交叉趋势,对城市综合规划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以《城市规划法》为基础,对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之间的矛盾加以妥善处理。在此过程中,对各部门利益加以协调,并为部门人员提供明确的分工,有利于将综合性规划关系理顺。其次,对地域空间进行连贯性的规划。传统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由多个部门进行管理,不利于管理效率提升,因而,相关部门应将此类管理指定同一部门进行管理,可增强管理工作有效性。再次,城市规划中,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为主,因而在开展总体规划过程中,应对人力、物力资源加以充分考虑,确保城市规划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后,在城市规划中,行政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人员之间应加强沟通和联系,能够减少行政成本,同时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4.坚持走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之路。在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应坚持走改革之路,以促进城市规划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首先,遵循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职能,以充分发挥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服务职能、管理职能、经济调节职能等,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权力、利益关系,如若不能加以妥善处理,则对城市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政府树立良好的服务型形象,有效协调权力与责任,有助于推进改革进程。其次,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确立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目标。一方面,完善管理机制、体制和健全法制;另一方面,从法律、行政、经济等视角而提出一系列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议,对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加以正确引导和有效调控,以加快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进程。
5.完善内部监督体系。近年来,我国内部监督体系相对不够完善,直接对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在实现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应注重完善内部监督体系。首先,完善权责分明的制度,规避权力集中问题,将行政管理权力分别落实到多部门,使各部门之间能够相互牵制和监督,对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意义。其次,针对行政管理部门而制定完善的制度规范,对管理人员加强正确引导,确保管理工作得以全面开展。再次,在城市发展中,应设立监督部门,并指派专人全权负责监督工作,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最后,对内部监督体系加以完善,以规范公务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其能够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坚决严厉整治贪污人员,加快廉政作风建设,为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发挥着重要作用,行政管理制度作为推进城市规划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实现完善和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然而,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职能划分不明确、管理范围不够集中统一、未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行政管理手段缺乏力度、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由于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具有必要性,因而应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即:从纵向视角对事权进行划分、建立集中而分权的行政管理框架、从横向视角对管理体制加以理顺、坚持走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之路、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基于此,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得以完善和创新,并全面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
作者:贾变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朝晖,师雁,孙翔.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图则编制研究——基于城市规划管理单元的新模式[J].城市规划,2013,12:41-47.
[2]张兵,林永新,孙建欣,等.“城市开发边界”政策与国家的空间治理[J].城市规划学刊,2014,03:20-27.
[3]高中岗,张兵.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02:16-22.
[4]魏广君,董伟,孙晖.“多规整合”研究进展与评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2,01:76-82.
[5]王勇,李广斌.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城市问题,2012,12:79-84.
[6]赵民,乐芸.论《城乡规划法》“控权”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技术参考文件”到“法定羁束依据”的嬗变[J].城市规划,2011,09:24-30.
[7]莫于川,雷振.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的理念与制度创新[J].行政法学研究,2013,03:56-62.
[8]王静.城镇化中土地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中国近10年研究成果综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04:102-124.
[9]石楠.试论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兼析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J].城市规划,2015,08:9-18.
[10]杨君.中国城市治理的模式转型:杭州和深圳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