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高中阶段处于青少年的青春叛逆期,又面临着来自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很容形成巨大心理落差,轻则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自己的学习,重则产生心理疾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家庭、人际关系到学业成绩等时刻影响到高中生的脆弱心理。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大朋友”,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有利于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开展相辅相成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德育教育也能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所以,高中班主任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对德育工作的进行也有着重要作用。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高中升学压力很大,不仅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高中班主任也有升学压力,而且班主任不比学生的心理压力少。首先,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监督和保护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其人身健康。其次,班主任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监护人,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既是青春期又是叛逆期,班主任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要在学生遇到困难和压力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再次,班主任还要保证学生的升学率,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好的发展空间;最后,离开学生,班主任还是个普通人,需要照顾家庭,要缓解生活上的压力。因此,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得到关注,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调试的心理,在健康的基础上做出最好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引导、照顾和帮助学生。

(二)师生双方对在高中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现阶段,很多高中教师对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高中班主任关注学生的重点还是在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对实际操作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而学生在这个阶段重点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会怀疑在自己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中阶段,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整体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建议和对策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但有教育教学的任务,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然后还要明确自身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争取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学校要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进行监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2.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语

第2篇: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自我疏导

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依据这些知识自我解决一定程度的实际心理问题,保障学生安然的渡过中学学习阶段。现代社会普遍认为校园里的学生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因此就不应该会有过多烦恼,这是一种偏见。只要是人类就可能出现心理活动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使学生在面对自我的心理问题时可以有效的去解决。目前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方式,本研究即是针对此教学方法所开展的。

一、使抽象为具象,教学理论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最易发现的一种现象是学生的心理压力与问题较之于成年人不仅不轻松,甚至来源是多方面的。对于中学生而言是没有经济压力的困扰,但这也意味着中学生的精神注意力会被分散到其他方面中,如:同学间的交往压力、升学压力、学业压力,甚至是来自于家庭方面的精神压力,这就使得中学生的精神压力来源与组成是相当复杂的。当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时,在其面对这些心理压力时是无法将之完整的倾诉出来,这是由于这些压力的描述都极为抽象,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生很难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这就使得学生在寻求帮助时会有负面作用。因此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式的基础知识教学目的即在于此。案例教学法是依托案例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具体的感性案例将抽象理论展示出来,这将有利于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快速掌握与理解。例如:在教学“叛逆心理”这一知识点时,我就举了相关的案例,层层分析,使学生明白了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并了解其发生的原因。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通过这种原理式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别,并对照自己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与家长沟通。这显然有助于学生自我调控心理问题。

二、师生互动交流,构建和谐课堂

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想要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多多进行互动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对心理课堂学习投入时间与精力。在此基础上的课堂案例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果。通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再由教师总结。而在这其中教师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要引导好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更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偏重于对学生思维活跃度的引导。例如:在教学“抑郁症”的相关知识时,我没有急于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而是交由学生进行讨论。但学生在这场讨论中的表现则较差,其观点大致可以划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没有“抑郁症”,说自己抑郁症患者的人都是矫揉做作,另一派则认为“抑郁症”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当一个人出现“抑郁症”的时候其他人就不应再靠近此人。可以显然的发现,这两种主流观点都是不科学、不理智、有失偏颇的。作为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案例教学引导,使学生了解到“抑郁症”既不可怕也不容忽视,这种有理有据有节的师生互动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提升专业素养,师生共同进步

进行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更是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进行培养提升。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就要求教师要逐步摆脱自己的教师身份,与学生一道进行提高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放下教师身份,采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一道进行学习,这不仅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因为给了学生一定的展示机会,使学生拉近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同时,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舞台剧”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将案例进行还原模拟加工成舞台剧,这样学生在演绎舞台剧的时候就会对案例中的人物心理进行揣摩,从而进入到案例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认识角度的变化显然会促使学生对案例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有更深的感触与深入,从而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而教师在这过程中的指导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内力,完善教师的教学艺术。

四、结语

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新的教学重点。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趋势与学校教育发展变化所导致的,但不论教学形式如何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都是为了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创建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并建设心理辅导室,以预防和消除学生的心理疾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陆竞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的辩证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168-170

第3篇: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17-01

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比较新的一门学科,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该课程的发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该课程的开设注重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辅导,偏离了以提高整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心理以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中学教育需要把积极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了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了教育式的心理辅导,这样不仅没有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还引起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抵触心理,并且会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时应先改变教学重点,同时要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心理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只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采用公式化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教育。课堂上教师要保持亲切温和的态度,并对每一位同学都平等对待;课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的关系,还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大概的心理状态。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对待,就会主动地将心理烦恼诉说给老师听。这时,教师就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生会很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从而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其潜能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青春期,既想快点长大不被约束又对父母、老师和朋友等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希望获得关注、理解、支持和关心,因此处于这个年纪的中学生具有叛逆的特点。学校就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中学生逆反、调皮、冲动等特点被看成是消极心理表现或者出现的预兆,于是将这些学生划入重点关注和教育的对象,不自觉中就放大了学生的这些缺点而忽略了学生积极具有优点的一面。如果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就会发现中学生正是因为处于青春期而具有富有朝气、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敢于创新等很多的优点和潜能。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待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潜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看待事物。比如中学生在意外在形象、学习成绩不好、家庭条件一般等,均可能使他们产生自卑、烦躁等消极心理。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互相夸奖的活动,每组成员都讲出对方两个以上的优点,通过互相夸奖让每个学生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眼中有很多的优点,就会从心理肯定自己,提高自信心,并且会更努力地去放大这些别人眼中的优点,甚至还能自我挖掘自身的潜能。总之,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其潜能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从源头上避免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三、增加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

积极心理注重的是个人的主体性还有发展性,这启示我们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空间方面,而不是着眼于个体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整体去把握课程的安排,同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主要面临的可能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作针对性的引导教育,让学生通过各种积极性体验提高自信心,避免负面心理的出现。例如,新生由于面临新环境、新人际关系以及新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等可能会出现害怕、羞怯、紧张的心理情况,长期没有自我改善更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学生自闭、压力过大等类型的心理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情况设计认识与交际、如何适应中学学习等相关的活动,鼓励每位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去体验成功交际、分享等积极的体验,从体验中获得信心和快乐的心情,达到心理积极发展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虽然是易出现逆反、焦躁等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的群体,但是学校和教师不能因此将性格特点比较激进的学生看成“问题学生”而作为重点心理教育对象。如果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中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很鲜明的优点和积极的潜能。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促进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潜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其心理的发展,增加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上,使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阳志平,王薇.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对学校心理团体活动课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1).

第4篇: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 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 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 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 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 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 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 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第5篇: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有的独生子女娇气任性,或以自我为中心,或张扬个性,不善于团结协作,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自私,怕脏怕累不爱劳动,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受不得一点批评或挫折。

(二)离婚家庭和父母不和的家庭子女存在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敏感、叛逆、捣乱等特点。

(三)留守家庭或外来工家庭,对孩子教育不够,孩子存在厌学、贪玩、说谎、迷恋电子游戏等不良习惯。

(四)有的青少年迷恋网络,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QQ,泡网吧,不喜欢纸质阅读;浮躁,喜欢追星。导致部分青少年未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不良后果

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既阻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也使很多家庭幸福感缺失。他们走上社会没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去面对社会,甚至因荒废学业而没能学到谋生的基本技能,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三、从深层次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层面原因:青少年对于形象、有趣、富于变化的电视节目和网络游戏爱好要高于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鱼龙混杂的电视节目和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良莠不分,盲目模仿;家长不懂指导孩子绿色上网;一些书商、网吧老板、娱乐场所老板、影视制作人唯利是图,非法营运或传播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青少年接触不健康的图书、音像、网站之后心灵受到腐蚀,难以自拔。

(二)家庭层面原因: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懂得与时俱进学习家庭教育方法,没有认识到孩子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教育对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长未能科学指导孩子阅读优秀课外书籍,有些家长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在打麻将,更不会主动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家长为谋生既无时间、无精力、管不了或不懂管孩子。进城务工的家长,其职业和生活方式,又难以在人格塑造方面在孩子面前起示范作用;一些闹离婚的父母,有的为了让孩子当盟军,争取抚养权,于是互相指责、攻击,破坏对方形象,伤害了孩子童真心灵;有的为了推卸责任,对孩子思想、生活、学习疏于关心照顾,放任自流,导致孩子孤独无助、叛逆;或者离婚后有补偿心理,随便满足孩子无理要求,造成任性放纵。在失去家庭道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融入到人群中,难以与同龄人融洽相处,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三)学校层面的原因:其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专业教师奇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齐或没法开足课时;我市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均没有统一规范的心理教材和读本,教师要上心理辅导课只能搜集资料设计课例,心理教育不科学系统,效果差。其二,不论是过去还是新课改推行多年的今天,教师中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老师大有人在;一些老师对待学困生、行为偏差生的一些行为现象,没有深入分析心理成因和寻求疏导转化的对策,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和争取教育合力,而是厌烦、批评或迁怒家长,甚至放弃教育;一些教师不善于自身身心调适,某个阶段身体或心理状况不佳,容易让情绪流露在学生面前,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四)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原因:有的区县教育部门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应“防重于治”,缺乏前瞻性、可行性的科学规划,心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一,各区县教育局至今未按省市要求相应成立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分管的副局长、德育股长对心理教育工作业务不熟悉,能做到管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的很少,更谈不少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其二,各区县对上级教育部门的心育文件虽上传下达,却未能制订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工作方案,未发挥指导、跟踪、评价、督促作用。对教师心理教育培训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与行动,如:周泓用赏识教育把耳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生,2005年前后,有些区县就轰轰烈烈地推广赏识教育;2009年教育部出台文件说班主任有批评学生的权利,有些区县就红红火火大谈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对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未能以科学、客观、批判的态度有选择接受,而是跟风走,未能科学规划指导区域的心理教育。其三,面上普及型的心理培训缺乏互动、交流、研讨,难以解决教育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

(五)政府层面原因: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是破解问题难题的首要工作,但相关科研经费的投入却受到限制。如果政府加大对预防性、发展性心理专题活动或者课题研究的投入,更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二,政府层面对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区的建设力度不够。阅读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优秀读物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但政府层面对培植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校园的力度和投入不够,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未得到重视推广,未能形成“书香汕头”的大气候,也就未能把广大青少年引导到知书达理的正道上。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心理专业教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师长,应从家庭源头抓起,从幼儿开始就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系统工程,探索创新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政府重视投入(出台文件,投入经费、人力,提供活动场地),专家出谋献策形成方案,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全面铺开,全程实施,构建“汕头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工作模式”,才能扎实做好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项任重道远的“心灵工程”。

(二)成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员由心理专家、中小学心理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子有方的家长、热心人士组成;以邀请专家开心理讲座,家长学校经验交流等形式,让广大家长深入、全面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自觉地在家庭生活中渗透心育,当孩子的“心理保健师”; 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以“补救型和矫治型”为辅的心理教育模式,识别心理异常并及时寻求帮助;委托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三)各区县政府加大对心理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教育水平高低,关系着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取得高成效,应单列增加资金投入,征求广大家长、教师意见,请教专家,制订培训计划,列入资金投入预算并在区县教育信息网公示,接收群众监督。培训计划应包括定期经验交流,专题研讨、案例反思、专题活动、专家讲座和学校公开课,家长关于子女心理教育的咨询活动,家长学校讲座等。学校、社区、妇联如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或青少年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政府应拨出专项资金扶助,尽快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汕头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全市提供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经验,让科研成果尽快得到推广,让更多家庭、学校、社区得益,造福广大青少年。

(四)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征文比赛。发动广大教师、家长、各界人士关心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经验,由政府部门出资,择优结集出版,赠阅家庭、学校、社区。奖励科学建言献策者。

第6篇: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

初中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2.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

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第7篇: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面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逃学现象;一部分学生心里感到自卑,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监管,沉迷网络,这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较少参加课外活动。

2.心理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活。它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部分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烦恼。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网吧、电游室经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变着法吸引青少年。他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网游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

(2)学校因素。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一直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我校,由于大班额情况,师生交流较少,过分重视成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

(3)自身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开始趋 向成熟。 青春期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心理活动越发活跃,面临学习压力和生活困境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易丧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

(4)家庭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给亲人监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人际关系更紧张 。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栏目

对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较贫乏。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盲目错误的认识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信息技术具有及时性,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和隐蔽性的优势。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更具意义。可以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 例如:在线论坛、网络课堂等都可为学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解决方法等。学生对一些敏感问题如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与教师之间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困扰,都可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

其次,加强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培训信息,为教师创造一个理论学习空间,这样更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严格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安全上网,屏蔽不良网站。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让子女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干力所能及家务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可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对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积极查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严惩“伤风败俗”的不良现象,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尽力。

4.积极引导,树立理想

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多鲜活的事件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信念的宝贵。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优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策略,具有初步的实效性。“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我们要持之心恒,让教师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中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让我们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第8篇: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9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24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当前的心理健康课堂上,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对心理健康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不学心理健康都行,反正自己心理很健康。针对这样的现象,初中心理健康教师必须严格设计教学目标,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像等的观察和了解喜欢上心理健康课。比如,在给学生讲珍爱生命的时候,我会首先利用电子课件给学生播放一些教学案例,让初中生切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坚强,正确理解生命的含义,懂得要从点点滴滴去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利用偶发事件进行心理教育,规范初中生的行为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偶发事件,这种出乎意料的事件往往会对教学产生影响。而偶发事件出现时,教师一定要保持冷静,要灵活机智地解决,及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偶发事件来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偶发事件的处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条件,我带领学生到机房去上课。在课后总会发现地上有包装袋、纸屑等垃圾,影响了机房的整体环境。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运用事实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次课程结束前,我走到一个学生身边,从他的脚下捡起几个塑料袋,然后对着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我们是有素质的初中生,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呢?”学生都摇头,然后有的学生会立即检查自己座位周围,捡起身边的纸屑等垃圾。从这件事以后,再到机房上课,学生带零食的现象越来越少。这种用行动来改正错误的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构建虚拟的学习社区,锻炼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限制了初中生的个性发挥,使一部分初中生对心理健康课感到厌烦。在新时期,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出现代化和高科技,如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虚拟的学习社区,为课堂教学做好拓展工作。虚拟学习社区是近年来逐步被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虚拟社区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学校可以为初中生建立心理健康论坛或者心理健康聊天室等,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意见和感受,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等。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叛逆,与父母的关系在空间上有了疏远,不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别人,在无形之中就会感到孤单。现在很多学校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还会开通“网上心理咨询室”,初中生不仅可以在网上学习心理知识,还能够得到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四、为初中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抓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并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辅助教学。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在学生心中,教师应该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格的。因此,心理健康教师更需要注重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有的初中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有问题也不找教师沟通,最终就形成了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们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用真情实感去感化学生,锻炼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我们还可以给初中生播放校园里的三好学生或者文明标兵的先进事迹,以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初中生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五、集体辅导与单独辅导结合,让初中生受到心灵的教育

在传统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心理健康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面对数十名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阻碍初中生的成长,难以满足初中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因材施教,采用集体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的办法,让每一名初中生都可以受到心灵的教育。如在班级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分析网络的利与弊,让他知道初中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合理利用网络。我还会结合教学实际,定期组织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大讨论活动,让心理健康深入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第9篇: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90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8

网络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其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是时展必然产物,网络信息传播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特征,在为社会大众生产生活提供相应便利的基础上,也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9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1.无法正视自身心理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形势等的变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渗透,这对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对处于青年时期的“90后”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大多数“90后”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学生一方面渴望接受教师的心理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又由于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学生无法正视自身心理存在的问题,不愿意自觉接受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对教师的心理教育产生排斥心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2.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前我国“90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般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在父母和其他亲人的呵护中成长起来,内心深处充满了一定的优越感。这种成长经历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也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尤其是进入到高职教育时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一旦受到相应的打击,在无法及时获得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辅导的情况下,极易一蹶不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3.早熟与叛逆思想并存

“90后”学生一般从小就接受了相对丰富发信息教育,其获取信息渠道相对较多,对社会各类问题形成了初步认识;甚至社会上恋爱、等信息在青少年时期就进入到学生生活中,造成学生心智过早成熟,在步入到高职院校后,过于追求独立,向往成人世界的生活。这种早熟思想的存在对学生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在追求个性和独立人格的过程中抵触家庭、学校和社会,存在叛逆思想,甚至借助网络环境进行情感释放,组建虚拟关系网,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1]

4.渴望独立却又过度依赖

“90后”学生受到成长经历的影响,一般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希望在学校生活中摆脱来自家庭、教师和朋友的约束,自己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但是,这部分学生同时也是独生子女,其在进入到大学生活之前的所有相关事务一般都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都对家庭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同时,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特殊地位,在特定环境中成长的他们一般缺乏合作心理和团结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相对较差,所以虽然渴望独立,但是遇到问题时由于不会向同学和教师求助,又会表现出对家庭的过度依赖,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心理。

二、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高职学生自我认知盲目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上信息泛滥,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社会大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筛选产生了一种无所适从的心理,高职院校中对“90后”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网络环境下,多元化的网络文化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影响着社会大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意识等;特别是西方国家有意识地向我国大学生灌输相关社会制度、人权思想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中“90后”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认知盲从心理,甚至成为殖民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此外,当前我国网络上还存在一定的偏激思想,与社会主流意识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存在矛盾冲突,也对“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防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极易引发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取向方面的认识偏差,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日渐削弱

学生在进入到高职教育阶段后,人生情感认知也发展到了跌宕起伏的时期,导致学生在面对相关社会问题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需求,再加上这一阶段学生心理素质尚未成熟,抵制不良信息能力差,在遇到问题时极易产生一定的焦虑和抑郁心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性应用,高职院校中的一部分“90后”学生将情感寄托于网络平台之上,通过网络宣泄自身不良情感,获取相应的心理需求,希望在社会上找到自身的社会位置。[2]这种网络情感的宣泄虽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但是实质上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也随之逐渐削弱,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说,网络环境拓展了学生与社会进行沟通交流的空间,但是也缩小了学生在现实世界中与他人沟通的范围,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健康发展。

3.学生意志品质差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高职院校中的“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日趋严重,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的课题,得到社会广泛重视。高职院校中的“90后”学生群体在社会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一直被社会视为是思想活跃而健康的群体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网络环境的出现,高职院校的“90后”学生在被高科技影响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对网络的依赖性,其过度沉迷网络,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磨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意志品质相对较差,思想不成熟,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网络环境下对“90后”高职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90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积极迎接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挑战,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90后”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

1.坚持网络环境下对“90后”高职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其一,主体性原则。高职院校的“90后”学生群体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这部分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渴望获得尊重和关爱,所以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进而利用互联网的隐私性特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维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趣,提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够主动配合教师阐述自身心理问题,正确认识心理问题,进而接受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才能提升教育实效。[3]其二,差异性原则。“90后”学生自身素质存在差异,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能力加以划分,并为每一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而督促学生利用网络且结合自身能力有选择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指导,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三,助人与自助的原则,在高职院校中对“90后”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导正学生心理,挖掘学生潜力,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匿名将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公开,以获得其他同学的开解和指导;也可以解决其他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促使教师提升教育自主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在网络环境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加以丰富和创新

对成长于网络环境下的“90后”高职院校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除应该坚持上述原则外,还需要结合特殊的网络成长环境,对教育内容加以丰富和创新。首先,适当增加对学生进行网络价值观教育内容。当前我国社会上的网络文化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中充斥着功利和享乐主义思想,对“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观构建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开始推崇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抵触心理,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等思想逐渐丧失。因此高校必须适当增设网络价值观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在生活实践中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诱惑和侵蚀,获得更好的发展。其次,对高职院校的“90后”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观教育。当前我国“90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生活经验和阅历不足,对社会相关信息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甚至尤为缺乏对信息传播的正确认识,对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90后”学生群体实施网络道德观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教师必须自觉规范自身和他人的上网行为,为网络信息的净化做出相应的贡献。

3.基于网络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网络信息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角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要想进一步提升思想健康教育质量,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理论,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能够熟练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软件等。唯有如此,高职院校“90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更为深入。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成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为高职院校“90后”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相应的贡献。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极大推动了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对我国高职院校“90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应该结合网络环境特征,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和创新,与时俱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 婷.浅析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9):29-3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