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机抽取我院2012级英语教育本科9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78人,对照组78人。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等设计了“自我介绍、在银行里、过年、在西餐厅叫菜、在饮食店、在药房、谢绝、搬家、面试”等九个场景。实验组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将其中某个场景引入课堂,通过情境教学法来学习单词、语法和课文。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领读单词、讲解语法,学生按要求练习。在进行对比实验教学前,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日语基础水平测试,保证实验前研究对象日语水平的可信度。在实验过程中,两组采用的教材,授课时数均相同。课程结束后,按原大纲要求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对比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前后两组学生兴趣分析?;实验前两组学生综合水平的差异检验?;实验后两组学生综合成绩的差异检验。通过实验,我们能够看到:实验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日语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前两组学生综合水平基本没有明显差异,但实验后两组学生综合成绩呈现出显著差异。
2.情境教学法在二外日语课堂中的应用
2.1在情境中学,情境中用
语言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说话人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身份等方面的因素都制约着他说话的内容、语气等。要想在课堂上、学校里培养学生创造和活用语言的能力,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呈现新知识,还是巩固、复习旧知识,都应使学生尽量在一种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日语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紧密联系,便于“学”、“用”结合。日语教学的过程就是日语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日语技能、日语知识。情境教学法是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情境来学习和使用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综合运用多种办法创设真实语言情境,营造日语氛围,实践交际。教师可以用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教具,利用自己的手势、动作、表情等体态及多媒体实行情境教学,展示情境。目前,“CAI”(Computer?Assistant?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它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的优越性。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真实又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背景,它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令人赏心悦目。单调的讲解、翻译,单纯的机械训练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就某一个内容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最终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还能根据教师所给的情境,从自己的水平出发,编出更切合生活实际的会话,在情境中学,在情境用。在情境中理解、在实践中运用是学生学好日语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要注意所设置的情境要与所学内容、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且自然。练习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体现出练习充分、广泛、有深度的特点。
2.2运用对比法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系统。但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未来社会对学生物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发展需要,我们不能够止步目前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而是应当不断的将初中物理教学经验与物理教学理论相结合,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物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门关于物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科。从其基本概念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包括基本物理知识、物理技能以及教育教学技能两个层面。物理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课堂教学、实验转移并创造性的传授给学生。进而塑造具有物理知识与技能的个体。由此可见,作为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促进其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需要从物理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入手,加强多学科学习与交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自身素质大幅度的提升。
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心发展具有着一定规律性与差异性。初中物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初往往带有着强烈的兴趣性。作为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握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将其转化为自主学习,具有着重要作用。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能够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对具有着不同学生个性的研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物理知识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我曾让学生举例所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随处可见,你们都能够听到哪些声音呢?”学生在我的引导之下,对于各种各样的声音进行举例。正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说声音时,我话锋一转,敲打一下黑板,转入主题。这样大家的注意力直接集中在我的黑板之下,我写下了题目。虽然课堂导入比较简单,但确实收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第三,从物理教育工作者自身来看。目前初中物理教师多来源于各大师范院校以及长期坚持在教育一线的老教师。老教师具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刚刚毕业的新教师具有着较强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储备以及较强的理论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老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相互结队的形式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就可以使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新鲜的理论知识相融合,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中学美术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目前,在各中学就读的中学生绝大多数为1995~2001年期间出生的独生子女。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重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其实施力度也变得越来越大。家长们对子女的培养不再拘泥于纯粹的数理化、政史地等文化课程,而转为注重挖掘孩子的艺术素质。因此,美术——这一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息息相关的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各个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备受关注。然而,由于中学生们处于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时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在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中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再加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得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变得丰富多彩,这便令当今的中学美术教育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特点一:现代科学技术深入中学美术课堂
21世纪的科技水平与日俱增,各种被研发出来的电脑软件铺天盖地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它们一方面体现在航天、航海等大型的国防战略工程方面,二更多的则是为普通民众服务。诸多电子技术被平民所掌握,尔后又被广泛运用到人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图像、声音、动画、视频被频繁地引入课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不仅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增加了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特点二:中学生个人色彩浓厚,身心发展状态不平衡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其心理和生理上都陆续产生变化。他们的心理成长的速度比生理成长的速度要相对迟缓一些,这就使得学生情绪起伏多变,理想发展不稳定,富于幻想,意志力较为薄弱,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急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并放大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忽略个人缺点,造成主观欲望和客观事实互不相符的矛盾,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身心功能障碍。
特点三:升学压力挤兑中学美术课时
受教育环境、就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中学生从初一开始就必须学习7~9门文化课程和音体美三门素质课程。除了美术和音乐两门课程不计入升学考试的成绩之外,其他课程都在升学考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直接决定了学生中考和高考后的所升学校层次,因此,校方和授课教师迫于考试制度的压力不得不挤兑掉一些无须计入升学总分的科目的课时来扩充学生文化学习的时间,而美术课程恰恰被挤兑的课程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们在中学期间学习美术课程的时间仅仅只有2~3年,有的学校甚至更短。可以说,要想让学生在如此短促的时间之内提高美术鉴赏能力是迄今为止中学美术教师们必须面对,也必须研究的难题。
本人总结了个人工作经验和所学习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后,认为若能将已有的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合理、灵活地运用于当代中学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那么美术教师就能较为理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并能相对轻松地掌控教学过程,这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由施良方、崔允漷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该书将与中学美术教学实践联系相对密切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策略”分为:“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1项内容主要是指导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如何将教学目标设计得更为科学、灵活。第2、3、4项内容主要是指导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和思路、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行为管理和时间管理。第5项内容则是指导教师应该如何总结和评价课堂教学的准备、实施工作。
首先,教师应当充分理解“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在美术教学工作进行之前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明确每次授课的目的,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教材,并且充分利用日益更新的科技手段来更新教学方式,做到在教学手段上推陈出新,在教学内容上联系实际,在风格上平易近人。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语言习惯和行为特点,注意用当代中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式设计教学互动的环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传统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是以问答行为为主。但这种教学方式已无法吸引当代中学生。在无比发达的网络环境中,当代中学生更加期待的是“话语权”。因此,当代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变化,积极地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在主要教学行为中尽可能多次采用“讨论行为”的方式,以此来适应当代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本人还需要多方面运用辅助教学行为策略,从教师个人的服饰、体态语言、空间和运动语言等方面来启发学生,使其能够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此不得不提到的是“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作为一名中学美术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本课程对于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灵活运用课堂管理模式中最主要的“权威模式”“放人模式”和“教导模式”来管理美术课堂,令学生感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使其能够身心愉悦地接受美术教育。
最后,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之后,教师应正确对待课堂教学评价。由于美术课程并未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评价体系之内,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所引发的中学美术教学的被动局面如需转变,教师就必须从自身开始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并将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之后。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三种类型。每个学期固有的期末书面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除了该种普遍使用的评价方式之外,教师另外还可以采用选择课堂观察记录分析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经常性检查美术作业和日常观察学生的审美行为等多种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有更大的热情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顺利实现中学美术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林祥.教育学概论(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应该不应该构建一个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问题,而是怎样构建这一体系。根据上面分析的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笔者认为,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应由如下若干部分构成。
1.课堂教学管理学概述
简要叙述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它的意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发展和研究方法等,从而使读者对课堂教学管理学在整体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
任何一种管理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方向,目的就是应达到的预期标准。目的明确,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优化环境、组织学生、创造条件,提高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心灵的绩效。这一部分主要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讨论课堂教学管理的出发点、课堂教学管理应达到的标准等。
3.课堂教学管理规律
与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并且必须遵循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样,课堂教学管理也必然存在着客观规律,并且只有遵循它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和具有前提性的内容了。列宁认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客观性和必然性,我们应据此来认识和揭示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例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的规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等。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规律的特性、课堂教学管理规律体系等。
4.课堂教学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应遵守的准则和要求。制定原则的依据之一是规律,因此,原则和规律是密切关联的。只不过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和遵循规律办事,而不能创造规律;而原则则是人们根据规律制定的。正确的课堂教学管理原则,既体现了按规律办事的要求,又体现了管理经验的作用。探讨和制定正确的课堂教学管理原则,有利于教师按准则和要求办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效。规范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谐性原则等是这部分内容所要重点探讨的。此外,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还应讨论制定原则的依据、制定原则的方法、贯彻原则的要求等。
5.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为了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措施。与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一样,课堂教学管理方法也是来源于课堂教学管理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自觉运用,是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验性的结晶,并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经受检验和发展。
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应是多系列的,其中常规方法有:说服方法、集体教育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分组控制的方法、制度约束的方法、环境熏陶的方法等。激励的方法有:目标激励方法、情感激励方法、榜样激励方法等。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类型、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运用等。在课堂教学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中,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从理论层次和逻辑关系来说,管理规律处于上位,管理原则处于次位,管理方法则处于下位。
6.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管理艺术是一种管理技巧,它比管理方法更有策略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以及其他一些处理起来难度较大的事件。要化解这些矛盾和纠纷,处理好各种事件,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艺术。课堂教学管理艺术通常有相互沟通的艺术、化解矛盾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提醒的艺术(眼神提醒、语言提醒、动作提醒)、指导的艺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艺术、评价学生的艺术等。这一部分主要对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含义、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特性、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意义、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
7.课堂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用规章制度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属于常规性或基础性的管理,这种常规性管理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常规性管理,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常规性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对于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部分主要讨论课堂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作用、制定方法、规章制度的内容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措施等。
8.课堂气氛的营造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正气的树立和对不良学风的遏制。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还是创造一个和谐班集体的基础。这一部分主要讨论课堂气氛的内涵、课堂气氛的作用、课堂气氛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等。
9.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矫正
一、在现代英语教学理论方面,重新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各种学习理论。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各个理论的本质和精华,以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指导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扎实的基础。重新温习和探究语言习得理论。例如迁移理论,学习如何在课堂上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如何加强对学生语言习得潜能的开发利用,如何实施语言教学交际化,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输入和输出的训练,如何提高学生自然吸收语言的有效率,如何促使学生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吸收,并探究如何将“学得和习得”有效结合,形成互补,学习如何重视情感因素,如何强化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如何将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等等。
二、在英语教学实践地观摩及借鉴方面,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和训练。学习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法、词汇、发音的教学,弥补自己在授课时的不足之处;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写作和口语教学并提供反馈;学习如何在大班内有效地实施交际法的授课,让每位学生有效地参与其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如何通过项目、故事、图片、诗歌及表演进行英语学习;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图片、分析故事人物、归纳要点、总结文章;学习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热身练习,等等。
三、在培训中心的安排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观摩,观摩英国学校的运作并就所见所闻进行反思讨论,全面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学习、讨论并培养自己分析教材、活用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学习如何选教材、如何整合教材、如何取长补短、如何改编教材,以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如何检查和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如何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个性评价和共性评价,如何将各种评价机制有机地结合并形成综合评价;如何理解及有效利用课堂动力机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打造,如何组织和形成师生有效的互动活动场,如何进行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如何确定反思对象,例如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活动等;积极主动地观摩周边中学的教学课堂,仔细观摩课堂实况,认真思考和揣摩课堂的预设及生成,学习课堂中的师生有效互动场,等等。
四、在学生个体差异深刻探究方面,学习并讨论如何针对学生特点进行英语教学,如何了解和测试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即视觉学习模式、听觉学习模式、体验学习模式、动手操作学习模式等)及如何提供相应的学习策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立性、合作性,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持,学习如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等。
关键词: 文学理论课 活动式教学模式 改革实践
文学理论课教学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方式就是教师讲授法,或曰“传递式教学”、“授―受”模式。教师为信息传递者,以口头讲述为主;学生为信息接收者,以耳朵收听为主,辅之以课堂笔记。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单元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传道”、“解惑”为主,“授业”则很少体现),学生的任务就是“得道”、“释惑”,至于“道”传得到位与否,“惑”释得通达与否,学生得了多少“道”、释了多少“惑”就无从验证了。因此,上述传统的且仍在大行其道的教学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盲目”(即无针对性)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无法构成交流与互动,实际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真实检验与评价(期末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平时的真实学习情况)。对于教师来说,他们仅仅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仅仅是履行了听课的义务。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学习效果怎样,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了多少提高,知识是否得到了丰富,心理、人格的发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知、情、意诸方面又有哪些变化、完善与提升等都落在了教育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视野之外。若仅就学生学习方面而言,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单面的教学方式(授―受模式)、孤立的教学手段(口头讲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无法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也就难以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所以改变这种不利的教学状况,以使教学质量与水平真正得到提高,真正将素质教育精神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其心智(知、情、意)全面发展,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自然就成为教学方式改革的首要前提和重心所在。
一
现代认知心理学(J.R.安德森)将人类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现代教育学将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递式教学(讲授法),二是活动式教学。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的名称、概念、命题、事实等方面的知识,又称记忆性知识,因为它通过教师的讲解即可为学生所掌握。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规则,问题的解决,技能、方法的培养与运用,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这是教师的讲授所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的,学生靠自己的活动(操作、探究、体验等)才能占有、内化这类知识。很显然,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传递式教学模式只适用于那些陈述性知识,而文学理论中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则需要通过活动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改实践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总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课堂深度提问法,二是课堂讨论法,三是学生讲课法,四是课堂辩论法,五是课外社会调查法。其中一、三、四三法较有新意,故将此三法拈出分而述之。
(一)课堂深度提问法
课堂提问并非新鲜货色,但我运用此法有两点革新:一是“深度提问”;二是师生相互提问。所谓“深度提问”,就是就一些内涵丰富、较难理解的理论观点和问题设置“问题情境”,设计合适的话题,在讲述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这种提问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连环式的,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教师在发问中要牢牢把握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将思维转向逐步延伸到对特定问题(体现教学目的)的最终解答上;二是及时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时表露出的理解偏差和某些可能有的创新之点,对不正确的理解加以及时纠正,对于些许的创新予以指出并加以鼓励,使学生一方面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对正确的观念做出正确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所谓师生相互提问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模式,把提问权交给学生,使课堂提问形成一种双向交流、平等对话的格局。这样的一种提问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生讲课法
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弊端就是教师一言堂,信息单向传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大胆运用学生讲课法(学生积极性很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选择较容易理解与把握的教材某个章节作为学生讲授的内容,提前做出具体布置,并提出具体要求。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大家分头撰写教案,实际讲课时由每个小组推举一位代表到课堂上扮演教师角色。全体同学对每位讲课的学生打出分数,每个代表所得分数即为其所在小组全体同学的得分(此分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此法对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全面的考查与锻炼。第一,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真学习所要讲述的内容,这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第二,要求学生撰写出标准教案(讲义),这对于“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必须且必要的锻炼。第三,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第四,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敢于在众人面前比较准确、流畅地讲出所要讲的东西。第五,使学生亲身体验当教师的感觉。
(三)课堂辩论法
此法参照“国际大专辩论赛”的程序加以简化实施。提前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偶数)小组设计出正、反方辩题(如,某一次正反方的辩题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决定内容”),教师帮助、指导学生组织材料,形成观点,写出辩论文稿。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裁判”,掌控辩论的走向与行程,辩论结束时对各方表现作出全面评价。此项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它也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到了最大,这对于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严密性等都是极好的锻炼。同时,学生通过辩论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实现了自我价值,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赞许与钦佩,由此获得了难得的“高峰体验”。
二
(一)“课堂深度提问法”对于“问题解决”与“思维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既是一个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问题,又是一个思维训练问题。[1]就信息加工而言,其内涵包括任务环境、问题空间及其探索路径,以及问题理解与问题的表征,等等。“任务环境”指有关某特定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知识状态的集合。[2]P224对于文论课程中的某些问题而言,所需要的知识无疑是具有综合性的。如“艺术真实”问题,它既需要学生具备必要的文学作品(文本)知识,又需要具备有关“真理”、“生活真实”等哲学、社会学和一般的文艺学知识。“课堂深度提问”所设计的问题既要使学生易于把握问题中心之所在,又要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的必要提示而达到对问题的逐步深入理解。“问题空间”指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内部表征。问题空间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在任务环境中通过对问题目标状态路径的探索而形成的。
一个完整的问题空间通过给出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可以利用的知识模块,从而确定一系列问题状态而获得。大多数问题不止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就给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无数可供选择的思维路径,极大地开拓了思维空间。比如有关“文学是什么”这一在文学理论中占基础地位的问题,学生要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就必须抛弃在中学阶段形成的“本质主义”观念,形成一种发散性思维,多方面、全景式地进入这一论题,最终才能得出较为令人满意的答案。“问题理解”包括“理解”与“探索”两个过程。就其实质而言,理解就是将任务转换为问题表征的过程。很显然,这一“转换”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就文学理论而言,使用语言(尤其是理论语言)表述问题、给出答案需要训练,包括思维训练、语言运用训练、术语概念、观点运用准确度的训练等。学生选择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术语来表现有关理论问题,就意味着他对问题有了较高程度的理解。
(二)“学生讲课法”与“课堂辩论法”在文学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无疑是最具革命性的,它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沿袭几十年的教学模式,给文论课堂吹进一股清新之风。
“学生讲课法”与“课堂辩论法”关注的重心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理论思维训练的实践活动品格。根据前苏联维果茨基、列昂捷夫、达维多夫等人对于发展性教学的研究,人类的发展(包括思维的发展)是筑基于人类活动之上的。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3]P372“作为教育过程基础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3]P373“学生讲课法”与“课堂辩论法”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确认),教师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过程的调控者起引领作用。学生讲课显然是反“客”为主,即由教学过程中的受教育的被动客体一跃而成为教学活动中掌握话语权和操控课堂秩序的主人。其身份的转换必然引起心理意识和观念的巨大变化,其学习主动性得到空前提高。课堂辩论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个性的发展、团队合作意识的养成等都是单纯的课堂讲授法所望其项背的。
三
活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者将“活动”分为需要、动机、目的、达到目的的条件等结构成分。与这些成分相应的环节是活动、动作、操作。[5]其中“活动”对应于需要与动机,动作对应于目的,操作则对应于达到目的的条件。在“学生讲课法”中,学生准备材料、撰写讲稿和辩论稿,需要仔细阅读教材,查阅许多有关资料,这些构成了达到目的的条件,然后将这些材料有机整合起来(讲稿、辩论稿的撰写需要符合教师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即目的)。在实际讲授课程和辩论过程中将书面文字材料转化为活生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和思维流程,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和辩论的实际进程加以灵活调整,这无疑是一个由动作、操作、目的构成的完整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对于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实际的锻炼,而且对于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个性的展露、才华展现、自我价值实现动机需求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课后所作的问卷调查中,超过98%的同学认为上述活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的锻炼,科研基本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的养成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的学习基础[M].转引自张卿.教与学的历史轨迹[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数学 课堂教学 影响
近十年来,我国开展了浩浩荡荡的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指导思想,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众多教育理论中,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术体系并在全国推广。笔者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吸取建构主义思想精华,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然,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过分扩大其适用范围,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反思。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课堂改革的积极影响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发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新课程改革,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教育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受到抑制。而建构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就是针对每个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二)转变教学策略,倡导合作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合作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学会分享学习成果。扎实有效地推进合作型学习,对落实新课改目标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过程观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狭隘,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开发。
2、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要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应该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只有这样,主体参与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数学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
(三)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建构主义认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真正要有被鼓励展开并表达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推陈出新。
1、学会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构主义的这一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学会探究性学习。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使学生产生探究心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把学生所学知识置于复杂的问题情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激发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的精神。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课堂改革的消极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目标,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鼓励运用多种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的同时,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做并不说明建构主义是目前最完美、最理想的教育理论,也并不说明建构主义理论适用于任何教学。当前,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也存在对建构主义理论认识不到位而生搬硬套的现象,不少流于形式,有些甚至走向了传统模式的另一个极端,放任学生自由“建构”。有些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能“放”不能“收”,丧失了教育的标准;偏重教学过程,忽视教学目标分析;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忽视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等等,这些消极的影响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与反思。
(一)未能掌握并合理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把“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教学策略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
建构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原先的许多教学方法是与建构主义的思想相悖的教学,教师必须掌握能体现建构性教学思想的新的方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随机访问教学。对于这些教学策略,已经有许多教师开始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了,但在使用之初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时会为了使用而使用,忽视了所教知识的自身特性:有的知识适合创设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探究,可以用“抛锚式教学”;有的知识适合由教师提供概念框架来辅助学习的意义建构,就可以用“支架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是指自由的随机的从不同角度访问、探索、建构同一知识内容,这个过程绝不能等同于为巩固知识技能而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重复练习,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不同角度的意义建构,以期形成对同一知识的完整认知。因此教师在使用某一种教学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恰当,必须对所教授知识的特性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对所选用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真正的理解,而不能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热”,就一味套用。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很关键,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不可或缺。尽管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是指对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事实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体现得越充分。把教师和学生的两方面的积极主导作用有效地结合了起来,这才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和学习哲学。建构主义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对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建构主义理论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导致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多角度正确认识建构主义理论,充分肯定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其消极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并运用好建构主义理论,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为教育改革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大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2] 余树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义[J].视野,2008年6月号 .
[3] 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2,(5):72-77.
[关键词]:实施、差异、教学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历代教育家的实践积累了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事实上,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这种差异逐渐明朗化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面对各种差异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差异教学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中扩招不断深入,许多学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加,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不断增大。我校在2006年以前是一所区一级的普通中学,这种差异更为明显。02年高一级招生213人,我校分数线是527分(标准分),中考六科平均分为533分,物理平均分509分,物理最高分为639分,最低为425分,大部分学生本身存在严重“缺腿”现象,文科稍好的,理科差;理科稍好的,文科差;还有部分是学习困难生。由这样的生源组成的4个行政班,存在差异不言而语,这样就存在一个严重的矛盾:划一的教学模式和分化的学生之间的矛盾。许多学校都希望通过按入学成绩高低分“快”“慢”班来解决矛盾,这样做每个班的差异是相对减少,但实际上,年级的整体差异变得更大了。因为“慢”班的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学习失去了热情,成绩就越差。这种企图消除差异的做法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并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了“差异教学”法,取得明显效果。
“差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热爱、关心、信任每一个学生,主动关注学生学习差异的教学。
2、“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
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完全归结为学生的智力差异,因为学生成绩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物理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它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50%),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达到25%),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就会兴趣高涨,不知疲倦地学习;如果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因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行差异教学的重要基础。
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实施差异教学的方法
3.1分析差异尊重差异学生分层
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风格。
若从这三个方面来分层,事实上不可能。但考虑到这三个因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总是综合性地表现出来的,而且考虑到差异性中的共同性,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分,分为A、B、C三个层次,一般A、B、C的比例大致3:4:3左右,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分析学生的原来成绩,初步将学生分类。开学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必须指出,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学生所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习水平的不断变化而改变的,因此学生档案是动态的。
在学生分层实践中,对每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只有对每个学生都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差异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3.2设立多层次学习目标
多层次学习目标是差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之处。在差异教学中,不再沿用划一性目标,而是由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设立多层次的弹性学习目标。大致可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必须指出:目标分层不是学生分层的简单对号入座。弹性目标对全体学生都适用,但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3.3设计多种学习方式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设计教学。根据学生分层的情况,还应进行“异质”分组,以相邻前后4人为一组,这4人应是A、B、C不同层次的适当搭配,每个小组每周设一负责人,上述4人就是一个学习小组。在大多数时间里,将全班、小组、个别教学组合,通过安排合理的学习方式,来保证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没有一个被冷落。
按最优化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流通最佳过程的道理,在差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较好,对不同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学生实现“互补”,变学生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达到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
下面,以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的复习的教学片段来说明如何实施差异教学。
教学事件
教师可能的活动
学生可能的活动
理念
事件1
今天我们复习《力》这一章,主要任务是梳理这一章的内容。下面有三个问题:
(1)你认为《力》这一章,应掌握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
(2)掌握这些内容有哪些方法?
(3)请画出你认为最合理的知识结构图。
要求:每个人都要勇于尝试,不要怕做得不完整或有遗漏,把它视为一次挑战,有困难请向你的同桌或别的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接受这次挑战,都会有所收获。
教师巡视、观察、点拨:发现有学生无精打采,看见老师的目光马上躲开,教师与之交谈,给他信心和指导,让他向其他同学请教一下,并对他的同桌说:“你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你们肯定能组织的非常好”
(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同桌进行交流,约十二分钟,学生基本做完。)
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拿出书、笔记本、练习本,边独立思考边书写。有些一页一页地翻书作记录,有些看上课笔记,有些根据本章小结的问题写提纲,有个别不知如何入手,无所适从。
第一个问题中,让学生找出应该掌握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给学生自我选择学习目标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中,让学生按照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总结出对自己适用的方法,从而解决第三个问题。
从问题的提出到巡视过程,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课堂氛围。
事件2
说出你的知识结构图是什么类型?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优点是什么?互相之间能不能有所启发。请三个代表展示各自的知识结构图。(放实物投影仪展示,分别是提纲式、网络式和集合式)
学生开始交流,画出的知识结构图有提纲式、网络式、集合式、表格式等。
创设多种学习方式:由自主学习到合作学习。
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机会。
事件3
在完成了知识结构图后,并不是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多余的,还需要怎样的调整,才能够使知识结构图更加完整、更加合理,各组之间比较一下,看需要调整吗?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学生开始交流,有学生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图。
通过合作学习,把个体差异变为学习资源。
事件4
师生一起把刚才三个代表的知识结构图调整完整并分析各自的优点。
在《力》这个课例中,学习目标由易到难逐步推出,并且每一目标的掌握程度也由学生自由掌握。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安排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学习方式,保证了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并共享这些成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也符合现在实施的新课标的要求,它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美]CaroiAnnTomlinson著,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一、做好课堂教学准备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控制协调与学生之间各方面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法定时间和空间。所以课堂教学前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做好思想准备,确定教学目标。也包括知识和方法、智力和能力方面的培养。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二)熟悉教材
这个问题好像是老生常谈。但认真做起来却非常有学问。熟悉教材具体说,就是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因为教科书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它为备课提供了材料,教师备课必须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整个教科书组织结构。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重点、难点、关键和容易混淆的部分。而教学参考书是教科书的补充。
备课时,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还要阅读有关参考书,以便更好地掌握教科书,并从中吸取一些资料,用来补充教学内容。
(三)了解学生
所谓了解学生就不是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都不是真正了解。真正了解就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摸清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写困难,采取什么措施,用什么方法解决。比如在复习力学时,要抓住学好平方根对学好算术平方根的影响,和学生明确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使他们不至乱套公式。使学生能对有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统一认识。既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思想障碍,又解决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中没有领会和弄清的课题,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写好教案
教案对教师来讲并不陌生。设计一堂好的教案并不容易,制定教学方案必须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作为一个课堂整体来考虑。课堂教学控制系统、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输出(包括反馈)也进行通盘考虑,这是教学方案具体环节。如果某一部分变化,这个结构就导致失调。为了实行教学调控具体化,设计教案必须重视讲课提纲和讲课小结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我在讲课时,严格要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必须把题意搞清楚,经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后,再与习题提供的答案进行对照,逐条排除错误的答案,做出正确答案。引导学生对每个答案都问一个为什么,错或对。这无论从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方面或学生解决选择题方面都十分有益的。教学时既按照教案指导学生学习,又可作用于教师教学控制。
二、选择课堂教学方法
实行课堂教学的最优控制不可能找到一种可以套用的公式,只能提出一些最优的控制方法。
(一)理论+例子≠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课理论联系实际也和其他课一样贯彻始终。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课本上的基本理论,并能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审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例如“从静止出发”“近似数与有效数字”“分式方程不要忘了检验”“几何题引辅助线的方法”“方程应用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是解题时需要用到的条件。还有数量间的关系,如相等关系,这个量是那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全部等于各部分之和,对解题十分重要。不培养学生正确审题习惯和能力,学生就会乱套公式,这是学不好数学的一个原因。
在这里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关键,觉悟提高是归宿。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在传授知识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素材,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讨论,认真解决自己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实践问题,使课堂和课外引导共同搞起来,而不能在讲解完基本理论时,再举一些例子证明一下就草草了事。讲课时必须把学生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统一起来,才能增加新知识能力。
(二)创造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
所谓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就是教师要有自己性格意志和特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掌握教学的艺术和技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课堂教学应该有幽默和逗笑话,但不能把课变成讲笑话。”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有趣地和引人入胜地进行讲述教材始终保持课堂上的愉快气氛。要敢于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被动局面。要让学生讲话,毫不顾虑的畅所欲言。我在讲课时不死板硬套某种教学方法,而是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的精华,采用多种形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我一般用“引导法”“问答法”让学生有思考和教师对话的机会,在对话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然后抓住时机,循循善诱,把疑难问题解决在课堂,不断增加凝聚力,要像磁铁那样把学生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师身上,相信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把学习搞好,甚至有创见。当然,相信学生并不是放手不管,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我把它叫“软管理”,寓教于管理之中,比干巴巴的“硬”管理好的多。从而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能力。
三、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培养创造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关键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让学生“异想天开”
当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合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创造型人才有着特别意义。因为想象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激励人浮想联翩,神思飞跃。对于学生来讲,则完成学业任务必须具备良好心理品质,是形成概念、发展思维的重要桥梁。比如讲相似形时,就需要从全等的基本概念讲起,再引申到相似,这样学生既能把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又能更好地理解相似方面的几何问题,使学生对相似和全等又有了新的认识,让学生去体会它们存在的关系。这样对过去知识的必要重复,又能使学生纵览全部相似方面的问题,使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加强。
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的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总是运用想象力去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引导他们在丰富联想中拓展既活泼开阔,又缜密精细的思路,增强认识能力。
(二)让学生思维活跃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就能收到活跃思维的效果。而创造条件既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物理方面的内容出现,例如悬挂弹簧下端的重物作简谐振动。前者是力学问题,后者是力学、运动学的综合问题。但它们有共同之处,它们都处在恒力场中。它们平衡位置不在弹簧的自然长度处,因此它们的运动规律是相同的。如果教师在这方面多启发学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把数学的知识运用到物理中去,从而达到分科不分家,既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起来会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