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淮南市横跨淮河两岸,不仅物产丰富而且风景秀美。在淮河水系中,淮南的高塘湖背倚上窑山,环境清雅空气清新,观赏价值高。瓦埠湖湖水中鱼的种类丰富,并且水域辽阔特别盛产银鱼及瓦鱼,早在古时银鱼就被当作贡品,现在银鱼作为淮南的一种土特产也远销各地。淮南,有秀峰、怪石洞穴、涌泉、古潭、古树等自然景观以及古寺庙遗址、古建筑、古战场遗址、古墓群、革命活动遗址、日本碉堡群等人文景观。还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推剧等。

我们常说“旅游发展文化先行”“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这是国内外旅游业成功发展的经验,旅游业应充分借鉴和发扬这种概念,但大多数人常常会忽略了旅游对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

淮南市金牌节目“大地欢歌”文化惠民演出,作为获得文化部“群星奖”项目奖,《大地欢歌》自2011年起,这项既是民生工程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满足群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增强群众文化素养的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大地欢歌”系列演出也可以作为淮南市的一张名片,既做惠民演出又是旅游项目。

但是作为民生工程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其演出特殊性也有着诸多限制。如天气外因,室外演出天气是主要因素,夏季炎热,冬季酷寒,大风大雨等这样的天气不适宜在户外举办节目演出。参加演出人员年龄偏大,参加演出的大多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表演节目大多为广场舞等,这样的演出对年轻人缺少吸引力。演出节目缺少创意,大多以广场舞,大合唱,独唱、戏曲等这样的节目。节目缺少创意不能吸引游客及群众的眼球。演出设备设施陈旧,舞台设计和搭建多为刚架结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且有些音响设备设施陈旧效果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是淮南市在群众文化舞台上有着一块“硬伤”――没有固定的专业户外演出舞台、剧场。

想要治疗“硬伤”首先需要政、文化部门、社区等支持,搭建出一个固定的专业户外演出舞台、剧场。确保每次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安全有质量的完成。坚持政府主导,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在做好“大地欢歌”参与式预算管理项目实施、考核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满足活动开展需要。同时,配齐配足示范项目各项建设工作经费。

其次做好“两微一端”两微一端是指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如今快阅读低头族已经是大势所趋,广泛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对信息活动安排进行及时公告,并且利用互动平台和群众沟通,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紧扣时展,适应百姓需求,精心策划群众文化活动项目,以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由政府联合宣传部、旅游局、文化部门等多家单位共同搭建手机公众平台由专人管理,及时旅游信息,旅游产品、旅游快讯旅游交通路线等等一系列信息。才能使淮南市的旅游文化产业走上正轨。

再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后勤保障,淮南旅游业要吸引更多的游客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快旅游项目及其基础设置建设,首先,政府要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旅游基础奢侈和重点景区,景点。

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上要有市场营销意识,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要能意识大游客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市场保障,如何让游客更便利,更舒心,更满意座位建设规划的前提。其次,政府要积极招商引资,给与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开发旅游产业。开发旅游产品可以与其产业有意识地融合,形成旅游与文化、农业、购物、娱乐于一体的设施建设,以增加旅游景点的竞争力。最后,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开发的财政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把景区的历史文化通过有形的景观展现出来,增加旅游景点的可观性,促进淮南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加强中高层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基层文化提升工程”。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基层服务,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培训群众艺术人才、指导基层活动开展、提升群众艺术创作水平,打造群众文化精品。

旅游业是由无数旅游企业组成,而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做好旅游企业必须将吸纳培养旅游人才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如外聘旅游高层专家,为淮南市旅游经济战略做指导,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提供计划和方案。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以奇致胜”引用现今的科技技术、理念打造创意型旅游产业。

第2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近年来,一四团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现已形成军垦文化游、民俗风情游、农业体验游等六大旅游业务板块。其中,西山老君庙和九龙生态园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8年,一四团六连职工程兴琼开始试种桃树,依靠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当年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虽说经济效益不错,但对于程兴琼而言,小规模的种植“费地又费人”,收益还不是很高。

如何延伸旅游产业链,让职工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是一四团未来五年发展的首要问题。

2015年,一四团增加桃树种植面积,扩大规模,着力打造“万亩桃园”,同时利用桃林资源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游客的增多,既带动了一四团服务业的发展,让职工的桃子不出地头就销售一空,同时又无形之中把“一四团桃子”品牌向外推广。

同时,一四团还结合桃园建设特点,鼓励职工林间养殖,形成树上有果、树下有禽、立体种养的主要发展模式。

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元素不足、游客“购无可购、游有所限、娱乐缺失”,是目前一四团旅游业面临的问题。

以哈萨克民俗风情园为例,虽然每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但是旅游业态不完善、无法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一四团旅游产业中的“孤岛”。

为了解决“孤岛”问题,一四团将哈萨克民族的织绣、歌舞、饮食等传统技艺和民俗习惯加以规范和集中,开发创造哈萨克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同时,推进旅游设施建设,发挥团场旅行社带动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开发新的旅游线路。

发展旅游产业,要开拓思路、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四团党委正在思考如何打造独特的“品牌优势”?

首先,整合现有旅游资源,连点成线、成面,融合发展一四团、十二师乃至乌鲁木齐市的旅游产业,搭建共同市场平台,树立经营合作理念,让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到农业观光、瓜果蔬菜采摘、农事体验、生态休闲等团场旅游项目当中,形成旅游文化产业新亮点。

同时,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到旅游产业当中,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做好旅游品牌宣传,大力吸纳人才,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到内地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第3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 资源整合 发展对策

1.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旅游是人们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文化则伴随着旅游的全过程。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因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被称作“朝阳产业”,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2.泰安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泰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文化资源大市。仅就文物遗迹而言,泰安市有各类文物遗迹2000余处,包括大汶口遗址、泰山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97处。“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战略目标的提出,是该市从自身出发,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以泰山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和成熟的运作模式,对于“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快速提升泰安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有助于迅速提高泰安市城市竞争力。

近年来,泰安市以做大做强泰山文化品牌为重点,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资本的融合,推出了太阳部落,封禅大典、刘老根大舞台、水浒影视城等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了文化资源有效开发、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良好局面,文化产业带动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建设水平、发展程度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仍存在许多问题。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明显较小,产业链不够长,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出来,大汶口文化、徂徕山生态山水文化、莲花山宗教文化、新泰的“和”文化、肥城的儒商文化、宁阳的蟋蟀文化、东平的水浒文化和运河文化等都特色鲜明,但目前有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大量的文化资源仍然处于原始的待开发状态,已经开发的也多是初步的、浅层次的,急需进一步创新资源开发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由于宣传包装还不到位,产业化运营不足,其潜在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品牌,核心竞争力不足。

3.泰安市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为了做大做强泰安市旅游文化产业,借鉴外地经验,从我市实际出发,对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旅游产业的壮大和提升提供了新的支撑。泰安市大汶口文化、石敢当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但由于还没有完全做深做透,缺乏市场冲击力,不仅自身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也制约了旅游业的提质增效。我们应当充分整合全市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依托文化来扩展旅游内涵,提高旅游品位,通过旅游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统筹考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全面实行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走出一条文化和旅游共享资源、共享市场,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路子。

二是要注重特色,准确定位。在“特”字上下功夫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须抓牢的一个着力点,只有善于抓住文化价值的亮点,才能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旅游品牌。我们要认真研究泰安市的历史人文积淀,分析自身优势与特点,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和梳理我们的文化资源,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和自然赋予我们的独特优势,找到亮点之后,再用系统、集中、典型的手段去展现它,下大力气将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的东西挖掘、整理、提升、开发出来。

三是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各项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作用,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调整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制定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广开筹资渠道,支持文化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

四是要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和谐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又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驱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从而确定文化和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

五是要加强宣传,增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影响力。通过强势宣传,鼓舞士气,集聚人气,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意领军人才、优秀文化企业入驻泰安市。通过强势宣传,叫响我市旅游文化“卖点”,在打造出文化产业“亮点”、“兴奋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集中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甚至中央媒体,将“卖点”叫响,推向海内外,形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聚焦效应。

第4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投融资;皖北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皖北旅游文化产业投资环境、模式及效果分析”结项成果(项目编号:XSKY1369);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9日

一、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以及皖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因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又被称为“朝阳产业”,而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对经济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近年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文化旅游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

近几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十一五”期间安徽文化产业年增长值就已经突破了30%,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成为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全新亮点。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实现安徽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使文化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推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式,在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所以研究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皖北地区位于安徽省的北部,地理上是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所有县市和跨淮的县市,土地面积和人口数分别占全省的1/3和1/2,在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皖北地区崛起发展对加快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皖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亳州、凤阳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灵璧垓下古战场遗址、虞姬墓、禹王宫等历史文化景点,同时皖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但由于皖北地区经济不发达,在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不足,导致目前皖北文化旅游产业不景气。可以看出,制约文化旅游产业的最大问题就是投融资问题,本文将运用简单的层次分析法分析皖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

二、皖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我们将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的因素分为宏观经济因素、法律制度因素和人文因素;然后再依次分析这些因素对皖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因素。任何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的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这就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水平的制约,由于我国的财力有限,因此投入到旅游文化产业上的资金就有限。同时,旅游文化产业的投资金额大,且其回收期较长,金融机构往往也对其缺乏投资兴趣。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发展,皖江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且地位不断提升。相比较之下,皖北地区已呈现出明显落后的态势,不仅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GDP总量也仅占到安徽省GDP总量的三分之一。同时,皖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结构层次不明晰,内在经济活力不足。所以,宏观经济因素是制约皖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法律制度因素。良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旅游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些都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制度。然而,由于文化产业大多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政府时刻都在严密监管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严格的管制使得旅游文化产业不能在法律制度的保护下健康发展。同时,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不是非常的健全,法律环境的不完善在制度上严重地制约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人文因素。和其他行业一样,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在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制约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地区的人文环境因素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如今资讯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旅游文化产业的消费活动主体主要受到区域内的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教育程度、地域特点以及人员流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着消费活动主体,同时还影响制约着旅游文化市场的营销活动开展。通常情况下,某一区域的人口密度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需求就越大,旅游文化产业就相对要发达。皖北地区虽然人口密度较大,且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造成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充分,旅游文化产业的有效需求也相对不足,制约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皖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主要投融资模式

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有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二级市场融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债券融资等方式,而皖北地区地处我国中部,其资本市场并不发达,依靠二级市场融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显然不可能。所以,皖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主要投融资模式就只有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政府拨款成为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最重要的投融资方式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然而政府拨款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比较大,且与政府的财政收入的联系十分密切。与外国政府支持旅游文化产业的模式相比,仅靠政府拨款不能保证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也开始投资于旅游文化产业,金融机构逐渐开始介入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同时,财政金融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将政府拨款改为贷款政策,使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经济支持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开始在相对广阔的领域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强力联合大大促进了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规模化。但无论是政府拨款融资,还是商业银行机构融资,都有一定的弊端,都不能有效地促进皖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升级。

四、关于促进皖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投融资措施的建议

(一)向资本市场融资,加强资本市场在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中的作用。前面提到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所以容易造成投融资体制不灵活,资金支持不足,发展易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等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国外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当成熟发达,主要原因就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解决了旅游文化产业的投融资问题。向资本市场融资是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一条捷径,且其是直接融资,具有借贷融资所不能比的优点。因此,皖北地区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募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资金。具体做法有:对国有旅游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其股票的直接上市;对于民营旅游文化企业可以借助资本市场进行兼并和收购,实现企业的扩张壮大;还可以借鉴引入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如建立投资基金模式,实现旅游文化投资运作形式专业化,收益规范化;还可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联营、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支持非国有经济成分及非文化性质企业控股,鼓励民间资本对旅游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和经营,从而促进社会资金向旅游文化产业领域流动。

(二)改变政府的管理观念,调整政府投资布局,从实际出发,把握特色优势。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改变政府管理理念,调整政府投资布局。旅游文化产业大多属于公共性文化产业,具有纯公共物品的特征,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应该改变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管理理念,通过组织创新推荐盈利性和非盈利性旅游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强文化管理部门与经济综合部门的有机结合和互相联系,以实施科学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政府在改变管理理念的同时还要积极调整投资布局,注重提高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同时,促进旅游文化企业改革,使其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皖北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相对丰富,政府在转变管理理念和调整投资布局的时候,还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其特色,建立起皖北地区特色旅游经济。

(三)加快人才培养,并充分利用高科技,推进皖北旅游文化产业升级。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旅游文化产业也不例外。要实现皖北旅游文化产业的升级就必须注重创新和高科技的作用,创新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科技先导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皖北地区的高校主要有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科技学院、淮北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高校资源,建立和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才队伍,以适应皖北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管理的需要。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皖北地区应该抓住机遇,在突出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推动旅游文化与创意、旅游、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的融合,提升传统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价值,发展新兴的旅游产业,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再生”能力,不断地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全新的旅游文化产业优势,促进皖北旅游文化产业升级。

(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为皖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持和调控,必须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皖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本是尽快解决有关法规、政策滞后问题。既要全面审视既有的旅游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法规,清除阻碍建立和形成统一的旅游文化市场的各种壁垒,为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皖北旅游文化产业在立法上的问题,切实解决好皖北旅游文化产业立法数量少、层次低,以及立法执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不仅要提高立法数量,还要提高立法质量。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就要依法加强管理,加强执法力度,实现皖北旅游文化产业的规范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文化产业的需求也必然会提高。因此,皖北地区必须坚决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今后皖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传万,陈田田.发展皖北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研究.

[2]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第5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

想要做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那么必须要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予以掌握,以达到针对性、全面化的设计开发。目前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定位,欠缺一个精准化的定义标准,仅能为其赋予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国内外专家,针对旅游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方面,也存在着颇多的争议。

1.国外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认识。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发展来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文化经济研究学者便提出了开发旅游文化创新产业,能够广泛地向人们提供来自艺术、文化及娱乐消费层面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类型的文化、艺术服务,可能是书籍、视觉创意产品、艺术表演形式、影像文件制品,也可能是时尚的游戏及玩具等,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消费特征。至上世纪90年开始,西方学者开始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真正付诸于开发设计,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诠释,将旅游产品的开发纳入到了旅游文化产业范畴之内。其中包括旅游产品的文化结构差异、旅游传递功能、舞台真实层次、旅游文化标志等。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并指明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即是通过不同的、恰当的方法与符号系统,对旅游产品展开研发设计,以传递地域文化特征,凸显旅游产业社会地位作为根本目的。

2.国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不同观点。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准分类相对多元:大致为下述几类观点:(1)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旅游类别,现实中能够将该产业分为古代遗迹旅游产业、人文节庆旅游产业、建筑遗址旅游产业、商品旅游产业四大类别。(2)旅游文化产业,是消费者个人所具有的一种旅游文化产品消费目的的旅游行为的表现过程。(3)旅游文化产业即是民俗旅游产业。(4)旅游文化产业是旅游景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向游客提供旅游产品,促使其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所游览景区的文化进行了解。直白来讲即是对传统文化及历史民俗文化的一种现代营销手段。(5)旅游文化产业是对游客异质文化渴求憧憬的一种满足,将虚化的文化转变为了具象的产品,令游客自觉进行消费,促使游客内在的文化介入心理、参与冲动及占有情结在消费的过程中得以满足。从以上国内外经济学专家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所持的不同观点,能够看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非是固化的,其具有极强的动态化特征,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载体。

(二)国内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分析

目前国内重视旅游业发展已近逾30余年,所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这一点从旅游业1998年被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可窥得一二,同时国家为了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政策及发展环境上均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在这一宏观环境之下,旅游经营者猛增,在景区人文景观的营造及旅游文化产业构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建设。诸如在杭州西湖被颁定为国内首批自然风景文化遗产之后,全国各地陆续涌现出近50多处名为西湖的景点,这些景点有本来名为西湖的景区,但更多的是模仿改名后的景点,导致景区混淆,各地区景点之间产生了不同层次的恶意竞争,阻碍了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客观而言,各旅游区域内均存在着不同的优秀人文资源及自然环境优势,只是在开发层面未曾做到精准定位而已,如果站在长远发展的视野进行规划,开发出系列并具备文化推广意义的旅游产品,那么景区寻求发展的目的自然会得以较好实现。在这一理念促使下,诸多景区开始意识到构架品牌的重要性,纷纷开始打造自身对外的旅游品牌形象,这也是国内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背景。但若想取得持续化的发展,单纯依靠品牌的创新并不现实,还需要开发属于自身景区的人文产品,才最稳妥,这也是多数景区管理者深刻体会到的一点,由此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才能在发展中逐步形成。

(三)旅游文化产业及旅游产品开发的关系

旅游文化产业是通过多元的文化产品予以构成,假定一个旅游文化产品是一个单位,在多个文化产品单位聚集成为一个集合的情况下,便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及个人,为了满足旅客游玩过程中的需求,向游客展开的产品销售及服务的行为。旅游产品开发则是指旅游单位在综合游客需求下,对产品及服务所展开的市场分析、产品调研、设计创新、产出过程。对于旅游文化产业中旅游产品服务功能的划分,能够从食、住、行、购、娱、游六大因素予以展开,这六大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文产品,贯穿于游客整个旅程之中,是保障地域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和品牌文化塑造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产业内的各类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每一个地域的旅游产品均不相同,往往因为一个旅游产品的瑕疵,将影响到整个产业集合内产品的声誉。因此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制定出一整套开发的原则和标准,有针对性开展对每一项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避免因个体产品的失误,造成整个旅游文化产业链的形象受损。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旅游产品开发基准原则之探讨

(一)旅游产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于旅游产品开发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具体是以生态经济学及社会伦理学作为根本理念,是为了保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既能够保持产品资源的现代化需求,又不危害到后世的发展所需,所提倡的是一种人类和谐化协同发展的关系。此理念的提出遵循了社会人文视野下“和”的观念,是对日益消极发展的旅游消耗模式提出的警示。因为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很多旅游企业为了谋取利润,而过度地对产品资源予以消耗。诸如目前多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并不是依赖新型的媒介技术进行设计开发,而是通过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而言,众多传统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频繁地开发会导致生态结构的破坏。例如,目前景德镇瓷土资源、浙江嘉兴紫砂壶泥料、新疆和田玉籽料,均在频繁的开采中挥霍殆尽。这种为了利益不惜一切的资源开发方式,可以称之为极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当前通过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现代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贯穿,能够进一步促使人类文化活动同生存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化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化原则

旅游产品的系统化开发,提倡的观点是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着手,应坚持整体发展的原则,从旅游文化的大局着手予以开发。因为系统作为若干个体的有机组成,具有整体性的显著特征。旅游行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游客活动涉及各个方面,上文中所论及的六点旅游产品要素即是良好的证明。完整的旅游产品服务系统,是由客源系统、目的系统及文化产品系统予以构成的。客源系统是来自于不同地域的游客所组成,目的系统则是由景区所在地各方面资源及服务主体所构成,文化产品系统即是通过不同的文化资源衍生产品所组成。三个系统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关联,在效能作用上存在着关联性。游客系统是主体,目的系统是服务客体,而旅游文化产品系统则是支撑二者的基础。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整体系统的需求,对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予以烘托支持,以此达到全面综合的服务。尤其是在旅游六大要素层面,必须践行全面兼顾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循环共赢的目的。

(三)切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开发原则

旅游产品市场理论是三项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为对于产品的开发,需要面对旅游消费市场而展开,如果旅游市场对于旅游产品不予接纳和认可,那么上述两项原则践行再为标准也是徒劳的。对旅游产品市场理论进行分解可得出如下结论:旅游市场的构成包括了游客消费行为、旅游市场类型和旅游市场预测调查、产品营销管理策略、市场开发、价格机制等因素。其中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习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旅游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可以将产品市场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销售市场,就目标市场进行确定,制定相对明确的产品营销体系,以最少营销资金投入,攫取最大销售利润。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即是切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践行人本消费原则,一切以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根本,在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理念及系统化发展原则之下,构建具体的市场分类导向,结合市场特色需求及创新原则,以前瞻性的视野拓展市场方向,激发游客的认同感,满足其消费需求,从而从文化层面带给游客以更深的知识内涵体验。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方法策略分析

(一)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定位

针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各地区旅游单位必须以全面发展的视角研究开发定位,深入理清本地具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综合市场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依据合理的表现方式转化成为可直接投放于市场的旅游产品。另外在整理出的诸多文化精品中,需筛选出具备文化代表性的产品,进行前期市场的投放,观察市场效果,市场反响较好的便能够继续进行后续产品的投放,以此形成梯级化产品结构,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而在市场效应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也能对后续产品做出暂停市场投入的行为,认真分析前期产品投入市场所获效益较低的原因,了解产品是否存在文化代表性不足、产品形态美观缺失、抑或载体选择不当等问题,在确定具体的原因之后,展开进一步的变化整合,重新进行文化定位和市场定位,以此避免盲目开发产品,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及经济效益流失。

(二)准确定位旅游文化载体,突出产品文化主题

在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开发旅游产品,必须把握好对于旅游文化载体的选择,因为旅游产品开发并非单纯停留在纪念品开发的角度,其能够依托的载体及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上文中也曾提及旅游文化的外在表现和传播,能够依托书籍、音像制品、艺术表演、视觉产品等形式进行扩散。所以在文化载体的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以免因为选择的失误,导致优秀文化资源被糟蹋,影响地方旅游品牌。在针对旅游文化载体的开发方面,古徽州旅游局所展开的定位即尤为精准,众所周知古徽州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宏村、西递、南屏等诸多旅游胜地的烘托下,徽商文化、古徽派建筑文化被广泛推广至全国各地,乃至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资源。但是如何就这类文化主题,通过合理的文化载体予以表现,则是徽州旅游部门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综合文化资源表达效果及文化载体经济投入的前提下,徽州旅游局选择了以地方丰富的竹资源作为文化表现的载体,古徽州境内气候湿润,极为适合竹子的生长,将竹子作为文化的载体,徽州旅游局所看重的首先是取材方便,开发生产旅游产品简单,能够极大地节约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投入。但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还是竹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象征。众所周知竹子属于古代文人喜爱的物品,代表着刚正不阿的品格,本身即具有文化的内涵,将其作为文化资源表现的载体,可想而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其他文化载体无法媲美的。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地选择旅游产品载体,对于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经济性与人文性,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贴合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注重文化审美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第6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所处石家庄的鹿泉区素有“省会西花园”之称,有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也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和条件,发展旅游业条件优越,潜力巨大。本文主要浅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将石家庄鹿泉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考察后合理规划与整合;探讨如何利用视觉传达专业的特性与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提高石家庄鹿泉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为石家庄鹿泉建立旅游产业联盟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鹿泉;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视觉传达

鹿泉是距离省会石家庄最近的一个有山有水的城市,其发展旅游业条件优越,潜力巨大。旅游的魅力是靠文化来衬托的,而文化少了旅游就会缺乏活力,如何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将鹿泉区的旅游文化赋予新的创意加以设计并宣传,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层级和集聚效应,是鹿泉区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鹿泉”名字由来及其特色历史文化底蕴

据说,当年韩信攻赵至此,水源匮乏,即派人四处寻找水源,都因为没找到水被杀,后派猛将胡申找水,胡申也没有找到水源,自杀后给韩信托梦说山下有泉水,韩信随之去看,走到长寿山下,有一白鹿刨地,便拉弓射去,白鹿遁逃,箭落土中,拔箭,忽有泉水涌出,此泉因韩信射鹿而得名——“白鹿泉”,“鹿泉水涌若珠倾”也成为“鹿泉景”之一。由于气候影响,这里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天象景观。如封龙山的“封龙云海”、“云雾华盖”、“山间岚烟”三大云雾景观。鹿泉区也拥有着厚重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古寺庙,主要有封龙山白草寺、城区十方院、抱犊寨金阙宫;纪念性庙宇,较为著名的有韩信庙;更有特色的民居和民俗文艺活动,如“获鹿斯”“舞龙”等等。

二、鹿泉区旅游文化的现状

鹿泉市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二十几年来的发展壮大,已形成了抱犊寨、封龙山、西山森林公园、龙泉寺等景区和奥克兰风情小镇、天籁•山水清音等一批休闲度假区。鹿泉市打造高档休闲区,全面加快与省会主城区同城化发展的进程,初步形成了长约25公里的西山旅游景观带。

三、鹿泉区旅游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目前,鹿泉区旅游文化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尤其是中央出台“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策略,使鹿泉区这一地方的旅游经济潜能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内部的各个地区实行统一规划、互相开放,并通过资源、资金、技术、产业的横向联合,促进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但其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1、当地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大当地的政务除了在财政上面的力度不够大之外,对该地区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思维固化,缺乏创新,与相关领域的企业脱离等等。2、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城西牛坡山被削去大半,土门关旁的刀刃山已无其形,城北的九里山南端被炸掉数十米。就是因为在景点内胡乱炸石开山,滥伐树木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不能协调发展,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3、旅游区景点小、散鹿泉区整体地势西部高东部低,西部属太行山余脉,为低山丘陵区,区间基岩,山峦起伏,沟谷发育。一方面错综复杂的地貌使得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分布相对疏远,另一方面,鹿泉区当地的人们对于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做得不够,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总体而言,规模较小,级别低等。4、宣传手段跟不上时代鹿泉区的自然景点以及人文历史颇为丰富,可是资源信息得不到整合,不够信息化;宣传的手段单一,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和现代人的“口味”喜好;旅游产业整体缺乏创新的精神,有关旅游产品以及纪念性产品都处于极其简单的开发状态,缺乏与之对应的旅游文化概念。

四、视觉传达下鹿泉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1、政府的支持1)在财政上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城市承载力,并完善旅游景点设施。2)要树立旅游业产业整体策划发展思路及目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3)政府与大型企业形成合作,成立了外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委员会,实行“一条龙服务”,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为投资者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2、鹿泉区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鹿泉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时,应从环境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景区,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并同步建污水净化厂等绿化环保设施,把山区综合开发,引种栽植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特点的经济林,把景区建设与周边绿化结合起来,以景区带绿化,形成一个生态环境。3、整合旅游资源,建设精品旅游景点首先要根据当地现有的便利交通情况,合理的设计旅游线路,使沿途的景点互相呼应。其次在已有的景点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将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景点放在突出位置,按照规模化、成线路、出精品的原则,对现有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包装。4、创新宣传手段,形成特色品牌1)随着科技的进步,建设平台战略,整合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网络通道,不仅加速地区间政务信息的沟通速度和公开程度,也促进了企业电子商务的联网集成运营。2)为整个鹿泉区设计区域整体形象,形成特色品牌。设计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宣传手册,同时设计专属鹿泉旅游文化特色的APP软件、网站等宣传版面。在产品设计上面着重设计在各个旅游区中独有的具有纪念意义旅游产品,如封龙山的中华警钟,道德经石崖,白鹿泉的泉水,将此与旅游产品挂钩制成与之相匹配的工艺品。3)大型企业联合周边小型企业一起发展,如旅游购物品制造小厂商联合起来,通过与创意设计单位的创意包装和先进营销机构的渠道开发相结合,实现生产结构变革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以研发——生产——营销链串联不同地区的优势产业,实现联动整体发展。4)设计属于本地的旅游卡,将符合条件的跨区域的包括衣、食、住、行等企业吸纳进来,整体促销和优惠结算,将相关特色产业发展为旗舰品牌。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就要有新的发展,本文把旅游、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业、宗教、文化多元的利益链,推出一个全新的旅游文化宣传模式。使鹿泉的文化资源能带动石家庄与北京、天津的互动;对提高石家庄的文化层次也是一个催进作用;也将对石家庄整体旅游资源的整合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吕超《.河北鹿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第7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

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长白山以其雄伟、壮观、神奇、原始而著称,是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区。天池犹如一块碧玉被镶嵌在环绕它周围的16座山峰之中,景观神奇秀丽,巍峨壮观。另外,长白山还是一座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具有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吉林省的水域资源也是相当丰富,世界闻名的第二松花江、鸭绿江、牡丹江、图们江、净月潭、查干湖、向海等都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被列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的吉林雾凇更是名扬四海,独具特色。吉林省拥有众多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民俗风情、革命文物为主要内容。吉林省有高句丽史迹、辽金历史文化叶赫古城和皇宫博物院等众多的遗址遗迹,最具吸引力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遗址。同时,吉林省是时期东北抗日武装的主要活动地区,因而遗留了许多革命遗址。此外,吉林省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白城地区的蒙古族、梨树县叶赫乡的满族、延边的朝鲜族都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素以文化城、汽车城、电影城、科技城、大学城享誉全国,科教文化、汽车文化、影视文化等文化环境构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人文社会环境。这些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吉林省旅游收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二)特色旅游文化突出,备受中外游客青睐

近年来,吉林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活动,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冰雪旅游。凭借丰富、优越的冰雪资源优势,吉林省大力发展独具魅力的冬季旅游项目,规模逐步扩大,项目不断丰富,游客日益增加。2013年,吉林省各地以“梦幻冰雪,精彩吉林”为主题开展了各项旅游活动。另外,吉林省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农业观光资源,重点开发了“葡萄酒之旅、田园之旅、雪村之旅、采摘之旅等乡村游产品”。“经过积极培育,全省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23个,“农家乐”近500个”。颇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温泉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堪称亚洲室内生态温泉之最的长春双阳御龙温泉度假村,以特有的“南国风光”著称于温泉业,成为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三)旅游产业要素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吉林省强力推进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使全省旅游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全省高星级酒店数量明显增加,其中5星级达到14家,4星级达到40家,仅长白山地区就新增5星级标准酒店6家,达到了10家”,使到长白山旅游的人数大幅度攀升。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全省开工建设旅游大项目307个,其中新建项目109个,续建项目198个,已完成投资78亿元,呈现出投资大、数量多、标准高的特征。在旅游交通方面,2012年新增长春至合肥、长沙、贵阳、福州等近20条航线,使吉林省航线总数达到近90条,通航城市达至54个。铁路方面,增开了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扩大了吉林省旅游客源市场。在旅游商品方面,目前吉林省有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的企业近600家。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形成的传统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制品,依托农业大省、生态大省开发的绿色生态保健食品、饮品,依托黑土地文化、冰雪文化、汽车文化的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二、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存在薄弱环节

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如果其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是旅游产业链得以运行的根本动力,吉林省的一些重要景区在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如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遗迹需要加以修缮和细心维护;一些旅游景点标识不全、路标不清晰;有些旅游景区的停车场和购物中心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吉林省中小型的旅行社居多,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和缺乏质量保证等问题;通往一些偏远郊区的旅游景点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较多;娱乐设施不完善、项目单一。毫无疑问,这些薄弱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吉林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二)旅游产品整体实力较弱,文化内涵不够突出

目前,吉林省已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但这些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内容单调,存有雷同和模仿的现象,缺少综合性较强的旅游产品。如具有纪念性和教育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所展现给游客的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和机械化的文物陈列,产品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缺乏长久竞争力。

(三)产业链条中的各企业缺乏协同配合意识

吉林省旅游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各企业间缺乏协同配合意识。企业在经营中通常以自我为核心,在竞争客源时只想着自己获得利益,忽视甚至会损害到产业链整体的利益。如有的旅行社为了获得客源,进行低价销售,在服务上却偷工减料。另外,有的景区和旅行社之间缺少协作行为,在门票方面对旅行社并没有优惠,造成旅行社在向游客推荐景区时可能有意忽略此处,而以其他景区代之。吉林省大部分景区将门票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产业链条就出现了“孤环”的现象,不利于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四)对外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吉林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国际、国内市场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这与宣传力度不够有重要关联。大部分的宣传活动只是简单地将信息传递出去,缺少与游客间的双向沟通和互动,不能及时了解游客的看法和意见,也就不能及时弥补宣传活动的不足。另外,在吉林省旅游宣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广大群众,缺乏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未能以宣传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到旅游宣传工作中。

三、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对策

(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要进一步加强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质量。首先,要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下工夫,使水、陆、空三种交通方式畅通无阻。要加快和完善旅游城市(村镇)连接A级以上重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特别是长白山景区的环线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还需加强与旅游景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停车场规范化,旅游标识标准化,供水、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系统化。其次,要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设施。要兼顾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以及具有突出特点的度假型旅店,如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特色旅店。旅行社建设方面,要重点加强对中小型旅行社的管理,推动其向专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对旅行社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素质。最后,要提升娱乐和购物环节的服务质量,在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建设诚信优质的旅游商品销售场所和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努力形成各要素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应整合生态文化、渔猎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冰雪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电影文化等七大文化产业链,使其为旅游文化产业所用。这七大文化产业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长白山、向海、莫莫格湿地生态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查干湖冬捕为主要代表的渔猎文化;以吉剧、东北二人转和朝鲜族歌舞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以北大湖滑雪场、净月潭滑雪场和莲花山滑雪场为代表的冰雪文化;以长春皇宫博物院、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四平战役纪念馆和“四保临江”烈士陵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世界文化遗产集安市高句丽古迹、四平市叶赫那拉古城和农安县辽金古塔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中国最大的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为主要代表的电影文化。在对这些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的同时,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围绕产品进行整合。应以加快打造长白山旅游为核心,以沿线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整合七大文化的优势产品,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也可将省内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连点成线,通过强强联合增强整体吸引力。

(三)优化企业间的协作行为,提升产业链的整体实力

吉林省旅游行业各企业之间缺乏协同配合意识,存有恶性竞争现象,产业链的整体实力不强,难以应对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化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的协作行为势在必行。景区景点是旅游产业链的链核,景点门票价格的高低决定着游客的数量。因此,各景区不能只将收入局限在门票方面,应适当降低门票价格。还可以同本地区的旅行社和其他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通过联合宣传和促销降低各自的成本,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另外,各企业要有“网上管理”、“网上服务”的意识,通过网络渠道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融合发展。

(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推动旅游客源市场的扩展

第8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海南;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 A

一、文化产业理论与海南岛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理论

文化产业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1]。

2、海南岛发展现状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相比全国其他省份而言,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因此也相对保有了较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新时期海岛发展注入的鲜活血液。海南省要借此契机,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冲击与传承中的海南文化要素

由于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外界影响较少,越偏远的村落地区原始民风保留越完整。借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发展契机,深入挖掘海南本土文化,协调传承中的不利冲击,努力寻求一条适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传统的民族村寨

海南是个由多民族共同聚集的省份,黎族苗族是少数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船型茅草屋是海南省黎族群众的古老民居形式,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近些年由于房屋改造等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船型茅草屋的数量已逐年下降,保存完好的已不多,只有少数村落尚保存一个相对完整的古老船型屋的村落布局,古老的黎族船型茅草屋正面临着消亡的命运。延续历史印记,合理规划民族风情村寨,提炼民族文化元素是海南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突破口。同时,在有特色风情的民族村寨中,举行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也是社会文化生态的良好延续。

2、古老的技艺传承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传统黎家人的生活写照。在古老的时代,黎家人因依托于大山,便一直传承着上山打猎、打柴的传统。黎家人在上山时用绑带在腰间系好腰篓,并辅以必需品。因此,早在数百年前辅助黎家人日常生活的腰篓也即成为黎家特有的标志之一[2]。

手巧的黎家人利用竹子不编制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腰篓,同时也编制其它的生活工具。比如:簸箕,竹筐,竹席等日常用品。在这带有原生态历史印记的民族手工制品留传中,推广于现代旅游,让游人体味于传统的民族风情中,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发展。

3、悠久历史的建筑

海南的历史建筑最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现阶段仍保护较好有待修缮的两部分分别是骑楼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特色民居。特色民居大概可归纳成5个类型:琼北传统民居、中西部黎族苗族船型屋、南洋风格建筑民居、火山口周边火山石传统民居、新时期国际旅游岛特色民居。这些民居稍加整修,就会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民居也是文化,而文化是经久不衰的。

三、文化产业导向下的海南岛规划管理策略

为了更好的传承海岛文化生态,合理保护与开发原始的民族村寨、提炼手工艺、民俗节日等文化特色元素,调控好流动人口对海岛生活的周期性冲击,迫切需要提出适宜的规划管理策略以保障淳朴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1、注重传统民居修缮保护

传统的海南民居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海南特色民居应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设计创新,随后才能提及传承与推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地方的,才是独特的。因此,提炼民居特色元素,在传统村落中适度引入城市、旅游概念,与文化产业元素相融合,从而塑造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海南岛规划建设。

民族村寨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和血脉,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不仅对传承民族优秀村寨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建设民族文化特色、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也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可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注入民族传统文化内涵[3]。

2、考量黎族茅屋整体构建

海南岛颇具特色与规模的黎族船型茅草屋在最初改造过程中,许多黎族群众告别低矮黑暗的茅草屋,搬进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的同时,给最初设想的茅草屋保护带来了许多难题。茅草屋因其特殊性,需要人的精心呵护,更需要烟火气息。生活用的烟火可以除去潮气,防止茅草腐烂和动物破坏,而任何一间没人住的茅草房不出两三年就会腐烂。因此,考量统一开发茅草屋特色民居的旅游景区来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整片重新开发,合理布局建设,使黎族民居真正实现更好的延续与保护。具体措施包括成立船型茅草屋保护基金,为船型茅草屋的保护培养和储备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打破以往单一的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探索建立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的可持续的保护发展模式;再者创建集研究、开发于一体的黎族船型屋村落和生态博物馆,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生性。希望通过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切实做好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建设。

3、规避流动人口文化冲击

海南作为全国的旅游大省,凭借舒适的气候条件以及别样的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数以百万的游客观光。大量的流动人口冲击了原本平静的小岛,同时也引发了物价的相对性飙升,文化的相应冲击,因此保障海岛文化健康发展是必要的。岛内各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规避流动人口带来的文化冲击[4]。

面对旅游旺季突然增加的大批量人口,为淡化浮躁的村镇旅游市场过度更新,针对岛内旅游发展的相关需求,培养专业化人员。例如岛内保有的文化产业要素,应切实加强文博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文物保护的专业研究人才,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从而实现对社会文化产业的开发的科学管理。

4、增强旅游产品塑造创意

加强文化元素提炼,发行特色旅游文化彩票。把旅游文化整体形象作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策划组织大型形象宣传活动。运用纪念章留念的景点集邮策略,加强海南各个景点的联动性宣传与纪念意义的重视。

对于近期规划的海南海底博物馆观光游开发,大力挖掘其旅游产品的特别之处。开发过程中削弱文化产业开发中新旧文化的冲击,更加重视自身保护与宣传。只有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范有序,才能真正使海南的文化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小结

海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的传统民寨、古老技艺以及历史建筑通过时间的凝练体现文化的精髓。本章通过对海南岛文化产业的研究分析,提出适宜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相关规划管理策略,包括注重传统民居修缮保护、考量黎族茅屋整体构建、规避流动人口文化冲击、增强旅游产品塑造创意。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建设具有原汁原味文化特色的海南国际旅游示范岛。

参考文献

[1]刘早.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罗文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扬关系研究[J].民族论坛,2011,12(289).

第9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一个地方最大的资源是文化;一个地方最能打动外地人的是文化;一个地方与外地人交流的最好资本还是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竞争优势。当代旅游学告诉我们,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和“根脉”。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底蕴和重要支撑。为了振兴旅游产业,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沙雅县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并到浙江嘉兴考察学习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沙雅县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认真地分析了当前沙雅县文化旅游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沙雅县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资源优势和当今旅游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沙雅县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

旅游是形和体,文化是根和魂。文化与旅游是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沙雅县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北缘,渭干河绿洲平原南端,北依天山,南拥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古龟兹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内220多公里,两岸风光秀丽,景色宜人;魔鬼林、太阳岛、月亮湾等原生态自然景区和浩瀚神秘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独具魅力;龟兹文化、刀郎文化、克里雅文化、罗布人文化、胡杨文化、绿洲生态文化、沙漠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辉映,构成了沙雅县独特的文化内涵。近年来,为做好文化塑县文章,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沙雅县委、政府以“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绿色沙雅”,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通过抓机遇、打基础,努力塑造“大漠绿洲、塔河明珠、生态沙雅”的良好形象,全县旅游产业的体系日趋完善,规模效益日益凸显。

1、一批特色文化景点相继建成。目前,以胡杨、塔河、沙漠、民俗为主的旅游正成为沙雅县的一项特种新兴产业。作为 “大漠绿洲、塔河明珠、生态沙雅”,已经拥有全国“围棋之乡”、国家级旅游城市、自治区园林城市、自治区双拥模范县等金字招牌。在旅游品牌方面,沙雅已经拥有了A级景区一个,星级农家乐一家,目前初步开发出的景区有世界胡杨森林公园、太阳岛、月亮湾、魔鬼林、塔河外滩、胡杨王等景区(点)。现有星级宾馆四家(其中三星级3家,预备二星级1家), 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宾馆七家,目前一家四星级酒店正在开工建设之中。在挖掘塔河文化、胡杨文化、沙漠文化、绿洲文化、龟兹文化、刀郎文化、罗布人文化、克里雅文化内涵,整合历史事件、名人轶事、民间传说、民族饮食、民族节庆和风俗等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沙雅举办阿克苏龟兹文化旅游节、新疆国际胡杨节及西北五省围棋、国际象棋邀请赛、金秋胡杨摄影等塔河胡杨金秋游系列活动,竭力打造“塔河、胡杨、沙漠”旅游品牌,扩大了在疆内外的影响。胡杨寻幽、塔河漂流、沙漠探险、原生态婚俗文化、道光年间古建筑、罗布人卡里帕克高套帽等等自然景观及节目丰富了景点的民俗文化气息。

2、部分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沙雅县旅游和文化部门在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创新与旅游景点建设的融合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些本土特色旅游商品得到深度开发,沙雅羔皮帽、湿地胡杨芳香型防蚊剂、防蚊霜、防晒霜、沙雅挂毯、枯死胡杨根艺、马鹿茸制品、罗布麻茶、洋葱素、红枣、彩色棉花制品等沙雅特色旅游纪念品远销区内外尤其是沙雅“塔石罕宝石刀”,原为富含历史底蕴的龟兹小刀,是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坚韧锋利的沙雅小刀造型美观,常镶配自然脱落的珍稀野生动物角骨,具有极高观赏收藏价值。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升温,制作上精益求精,又重现往日风采,成为馈赠佳品。为保护这一民族瑰宝,一杆旗公司进行了商标注册,申请了国家专利,并组织民间艺人按统一标准制作,逐步走上规模化发展轨道,并命名为“一杆旗牌沙雅小刀”。沙雅小刀博物馆集发展历程、文化底蕴、制作流程、品刀娱乐于一体,它的建成为疆内外游客了解沙雅历史提供了一个窗口。

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年久失传的民间技艺也得以重见天日,沙雅民族乐器、手工编织包、古朴原始的驼毛纺线等民间手工艺品闻名遐迩,有5名民间艺人被确定为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帕拉提·阿合尼牙孜制作的乐器孟它尔,它集热瓦甫、吉他、弹拨尔3种乐器于一体,是沙雅县民间乐器的结晶。沙雅本地传统魔术、沙雅赛乃姆、麦西来甫、木卡姆、本地民间歌舞民俗文化艺术经过发掘、包装,成为文化活动的系列精品项目,传统民间文体节目斗鸡、拔河、赛马等活动吸引了各族群众前来观看,为胡杨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一批国家、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使用“卡盆”(以原始胡杨为材料,手工凿成的独木舟)捕鱼的传统习俗,鹰隼狩猎习俗,维吾尔族卡拉库尔羊胎羔皮帽制作技艺等申报成功。沙雅地方胡杨特色挂历、邮票、贺年卡、明信片、旅游招商宣传册依托文化扩大影响,提升实力,凝聚人气,打造名气。

3、以“有机山羊”“一杆旗抓饭”为主体的餐饮文化开发取得可喜成效。

沙雅民族特色小吃花样繁多,沙雅乡民饮食有从天然食物中获取丰富营养,以充饥或者保健的传统。龟兹大馕用面粉、牛奶和鸡蛋等烤出,不仅口味悠长,而且美观大方。马奶、驼奶发酵成的马、骆驼,既是消暑解渴的上等饮料,又是治疗肺结核的优质药品。声名远播的沙雅一杆旗抓饭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和清油,混合焖制出来,油亮生辉,香气四溢,食疗效果更加显著。 “一杆旗抓饭”已在全疆各地建立了22个连锁店。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沙雅有机山羊肉、罗布麻、肉苁蓉、桑葚、红枣、甘草、罗布麻、苦豆子等特产资源都通过自治区认证,沙雅县的小山羊是独具特色的“绿色有机食品”中的上品。通过深度开发创新,以有机食品为主的旅游产品开发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已形成沙雅烤鱼、烤全羊、煮全羊、红柳烤肉、沙雅虫草鸡、海楼抓饭、一杆旗抓饭、卡瓦包子、沙雅大地馕、沙雅缸子肉、塔里木红枣、葡萄、龟兹果盘等地方餐饮文化品牌,成为具有沙雅特色的滋补、养生、悦颜、强身的系列餐饮。

(二)沙雅县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这几年南疆的旅游通过国际旅游节,旅游品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沙雅县旅游,在阿克苏地区乃至南疆的旅游中的地位日趋突出其重要地位。旅游文化大县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受开发企业的规模和交通等条件的制约,旅游专家和中外游客对沙雅旅游业的发展总的印象和评价依然是:沙雅旅游总体资源虽然特色鲜明,但景点分散,体量较小,内容单薄,同质性强,旅游产品少,仍处于旅游欠发达欠开发的初级阶段。在南疆旅游板块中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1、旅游景点文化不够丰富。胡杨旅游景点多以胡杨林为单位,以展示山水自然景观为主体,文化的含量还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性旅游景点不够多。目前正在开发建设和已建成的旅游景区如塔南胡杨湖、达热依湖、胡杨林自然公园、魔鬼林、园中园休闲度假村、园艺场经济林生态园区、农家葡萄休闲园、长青水上乐园及塔河漂流、沙漠探险等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精品旅游项目景区算得上是文化性景点或是文化含量相对较高的景点也就塔南胡杨湖、胡杨林自然公园和达热依湖、魔鬼林几个,文化性景点总体数量不够多。二是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到位。文化性景点的文化元素硬搬、堆砌、罗列的现象比较明显,而经过融合、提升自然地在景点中得到反映展示还不够到位。如魔鬼林景点对“大漠英雄”胡杨文化的内涵挖掘就显不足,如何展示胡杨的千年文化魅力不够充分,就连展示“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胡杨精神也不够充分。三是景点文化表现形式单一。目前胡杨旅游文化景点的文化总体处于静态展示状态,主要采用胡杨林、文字、雕塑等传统表现手法,缺乏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项目,对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明显不够,文化体验和感悟难以得到充分彰显。

2、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不够充分。一是民俗文化用于表演展示的旅游项目不多。景点上的旅游表演项目仅限于歌舞,而且表演也不经常。大量的优秀民间艺术项目没有得到很好挖掘、包装与整合,没能成为旅游文化项目。较之浙江的《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梦幻江南》等大小表演要逊色得多、苍白得多。二是民俗文化表演项目单一。文化展演节目不够丰富,文化内涵也反映不彻底,表现形式也仅仅是弹奏民族乐器、跳民族歌舞,不够活泼快捷,缺乏娱乐互动,对游客吸引力不够大。三是表演展示不便捷。沙雅县民俗文化丰富,但要转化为旅游项目产品则仍面临许多困难。如沙雅赛乃姆等不少民俗文化因道具和表演人员等因素制约,很难走出去,很难在表演场地马山上阵,低成本、快节奏运行。

3、旅游文化精品项目叫得不够响。打造旅游文化精品项目,其方向和目标是创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增强旅游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生命力。比如,我们一讲山西就想起平遥古城,一讲陕西就想起兵马俑,一讲甘肃就想起敦煌莫高窟。沙雅文化丰富,但在文化景点中还没有一个能真正代表沙雅文化,到沙雅旅游必看的品牌景点、标志性景点。

二、推进沙雅县旅游文化建设的对策

沙雅县的旅游文化建设既要着眼长远,前瞻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突破重点,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牢牢抓住规划、项目、保障三个着力点,来选择旅游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抓规划,文化元素点缀彰显化

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打造休闲度假胜地,必须要有一个符合沙雅实际又具体可行的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又展示沙雅文化丰富的内涵。

1、城市规划要考虑沙雅文化特点。沙雅县的城市建设规划,要彰显“大漠绿洲、塔河明珠、生态沙雅”的特点,以借景、造景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块布局与沙雅传统文化相衔接,规划出一个个主体鲜明的文化标志。在城市小品及硬质景观的规划设计上,要综合考虑文化元素的布局与包装,使街头和公园的雕塑、街灯、地面铺装成为展示沙雅文化的新亮点。

2、景区景点规划要凸显文化的主题。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才会有灵魂,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在沙雅县的景区景点特别是胡杨林风景区及其各景点规划中要十分注重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利用。要以实施新一轮景点改造提升工程为契机,做深做活做透人文景点的文化文章,注重提炼和展示自身的文化特性。对旅游景点的物化表现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运用现代的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并策划一些与主题相宜的小型表演,增加趣味性和可参与性。

3、精心规划文化旅游线路。依托县域原生态胡杨林获“基尼斯”之最,旅游和文化部门应早作规划论证,要与农家游、乡村游项目结合,把散落的文化资源集点成块、连块成线,设计出有品位、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线路。在开发出世界胡杨森林公园、太阳岛、月亮湾、魔鬼林、塔河外滩、塔克拉玛干原生态沙漠公园、胡杨王等旅游景区(点)及胡杨寻幽、塔河漂流、沙漠探险等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精品旅游项目时,与新疆的喀纳斯、那拉提、巩乃斯、巴音布鲁克、苏巴什古城、克孜尔千佛洞、天山神秘大峡谷、昭古厘寺、克孜尔尕哈烽遂、大小龙池等著名景区景点连成一体,构成天山南北都游遍的乌鲁木齐-布尔津-贾登峪-喀纳斯-和布克赛尔-奎屯-独山子-唐布拉-那拉提-巩乃斯-巴音布鲁克-库车文物景区-新和驿站-沙雅胡杨-阿拉尔-阿瓦提-和田-乌鲁木齐-天池-吐鲁番-乌鲁木齐黄金线路;穿越死亡之海的乌鲁木齐-和田-于田县-达里雅博依村-塔克拉玛干沙漠-沙雅县盖孜库木乡-沙雅县-库车县-乌鲁木齐特种旅游线路;以及阿克苏地区龟兹文化圈旅游环线和县域内旅游环线,共同组成新疆天山南北、龟兹古道诱人的风景线。

(二)抓项目,旅游文化建设精品化

沙雅推进旅游文化建设,必须走旅游文化项目精品之路,必须依托原生态胡杨林获“基尼斯”之最的优势,挖掘沙雅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重点做好“一园两景区三营地”的文章。

1、做足水的文章,建设胡杨林水上游乐园。沙雅最大的资源和最具潜力的优势是胡杨林水域,围绕水做足做透旅游文章大有可为。将亲水、戏水、习水、赏水作为人与水融为一体的主题创意,建议在胡杨湖区,建设水上休闲游乐园。推出游泳、健身、垂钓等项目,使胡杨林湖成为区内知名的休闲、健身首选地。同时,运用高科技和直观触摸等不同手段,展示塔里木河鱼的不同种类,介绍捕鱼钓鱼的各种方法,让游客体验做一天渔翁的经历。通过水下、水上和空中立体项目的交织,建成一个集休闲、健身、游乐与参与体验、文化餐饮为一体的胡杨林湖水上休闲乐园,使之成为胡杨旅游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吸引和留住游客,做大旅游消费增量文章。

2、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建设沙雅胡杨文化主题公园。建议在胡杨湖旅游度假区块的交汇区域,高水准规划建设沙雅胡杨文化主题公园。注重生态景观环境的保护和沙雅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相结合,积极探索主题公园建设的“主题旅游+复合地产”开发模式。建设主题公园重在展示以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为特征的执着、坚韧、顽强、不屈、信念和意志沙雅胡杨文化,收集大量实物、图片,并通过音像手法展示胡杨 “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英雄文化;县城可以利用文化艺术中心重在展示沙雅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建县以来的建县文化,前后沙雅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展示沙雅人才辈出、人文荟萃的文化,展示沙雅“文献名邦”的文化底蕴。

3、展示沙雅特色,打造一台文化与餐饮合一的精品地方戏。借鉴浙江等地的成功经验,精心推出一台凸显沙雅特色的精品地方戏。把餐饮美食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挖掘和放大沙雅特色,打造一台极具沙雅文化特色、极富现代气息、令人激情四溢流连忘返的宴艺文化大餐。要在宴艺表演中充分展示沙雅浓郁的文化特色,唱响胡杨的秀美、唱出沙雅人的精神。要让游客体验沙雅特有的文化餐饮氛围:品抓饭羊肉,赏胡杨美景,吃有机蔬果,听沙雅乐曲,看特色歌舞,观古朴民风。在整台演出中,可以设置一些有奖竞猜、书画竞拍、共舞狂欢等台上台下的互动项目,增强游客参与的快乐感,增进游客对胡杨美感的认知和认同。

(三)抓保障,旅游文化建设政策化

1、对旅游文化建设项目给予政策扶持。与其他景点相比,文化性景点特别是本土的文化景点在弘扬地方文化方面作用明显,但往往投资大、回报率相对较低,投资风险高。针对这一实际,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需要县政府给予一定扶持。在文化景点的开发前期,县政府应采取全过程跟踪,并实行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按产业导向要求,在开发建设资金方面,积极争取自治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扶持,促进文化与旅游项目的快速发展。

2、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政策保障。没有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没有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也就没有旅游文化的建设、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国家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要求,并从旅游发展基金中提成3%,设立沙雅县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专项用于文物维修、征集和文物技防(库房设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民间艺人的培养和传统艺术开发等项目。

3、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扶持。设立文化活动专项经费,用于城乡文化活动、队伍培训,根据沙雅民俗文化表演的场次、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情况,政府可以采取奖励的形式给予适当补助。建立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扶持制度,按照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确定文化旅游、会展、文化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发行、艺术培训和网络文化等为代表的沙雅县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上述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报 2005年04月06日《民俗旅游重在文化》李高凯;

2、新疆日报2008年10月13日《龟兹文化 沙雅之光——沙雅县旅游资源全景展示》阿米娜·亚克西 安斌;

3、旅游卫视-文明中华行2010年10月24日13:52《见证沙雅之胡杨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