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

旅游风景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风景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风景规划

第1篇:旅游风景规划范文

全县旅游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发展旅游业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旅游产业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开拓市场,以*风景区为重点,以核电科技游、*海岛生态游为突破,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实现我县旅游经济发展的新飞跃。

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实施*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争取20*年全县接待国内游客1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以上,接待境外游客10000人次,比上年增长12%,实现全县旅游收入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以上,旅游收入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以上。

三、工作重点

1、完善旅游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一是对*旅游“十五”规划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争取在6月份完成《*县旅游业1999-2005年发展规划及到2010年目标纲要》修编工作。

二是修订调整*风景区总体规划。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对国家AAA级景区——*风景区的发展定位,景点区域布局、功能设置、环境保护、接待服务设施布局、旅游形象设计、旅游促销、村庄迁移等方面进行详细、科学、合理的规划。

2、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改善旅游产品结构。

一是抓紧*海岛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力争5月底完成交通、供水、供电及其它设施建设,在20*年旅游节开幕时举行首航仪式,并对游客开放。

二是完善核电科技工业游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丰富游览内容,增强旅游功能,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针对*独特的旅游资源,加快开发一些游客参与性、娱乐性较强的项目,如野外拓展训练、水上运动、山地自行车等项目。

四是着力对绮园人文景观区的包装,以争创国家AAA级旅游区为目标,完善景区的软、硬件设施,适时推出绮园人文景观区联票制,发挥资源共享、客源共享的作用。

五是推出荣联陶瓷和栢麟丝绸工业旅游项目,使其成为核电科技工业游和绮园人文景观游的补充。

3、强化市场意识,做深促销文章。

一是在继续组织县内各景区(点)、宾馆、旅行社赴江浙沪目标市场召开旅游推介会,走访重点旅行社的基础上,把促销工作深入到目标市场的社区、大中学校、大型企业中,进一步增强促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寻找亮点,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增强景区吸引力。在做好我县以*风景区为主体的旅游产品整体推介的同时,着力推出“海上草原”——滨海湿地侯鸟保护区、南木山大竹海、黄沙坞桔园等景区内的新亮点,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是做好*与核电站、*、绮园等景区的资源整合,使其串联成线,丰富外地游客来盐旅游内容,延长在盐停留时间,进一步抓好*景区旅游接待中心、各宾馆与核电公司接待中心游客互换的协议,完善双赢政策,增加我县旅游资源的更大效益。

四是打破地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推出新的旅游线路,增强我县旅游的竞争力。(1)加强本县景区与目标市场旅行社的合作,完善旅游接待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旅游团队和会务团组。(2)加强与嘉兴及周边县市的区域合作,改变各自为阵、单枪匹马的市场促销方式,整体推介水乡乌镇——海宁皮革城——*,嘉兴南湖——*,平湖九龙山——乍浦港——秦山核电站——*——*——海宁盐官观潮胜地等杭州湾北岸滨海旅游线,进一步扩大*旅游的知名度。(3)加强与嘉兴“假日”“南方”等重点地接旅行社的合作,推出嘉兴——*旅游散客专线。(4)加强与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系,完善有关政策,巩固上海——*散客专线。(5)加强上海——嘉兴——*三地的合作,力争使“金九寻踪游”纳入上海旅委对韩促销计划和周边地区国际旅行社的旅游线路,成为韩国游客入境游的热线。

4.深化行业管理,优化旅游环境。

一是加强对旅行社行政执法检查,围绕“旅游质量信用年”这个主题,倡导公平竞争,守法经营的旅游市场秩序。

二是强化星级饭店的后续管理,并在其它旅游饭店借鉴运用星级评价体系的管理方式。适当发展1-2家二星级酒店,使星级饭店结构更加合理。组织各涉旅饭店负责人到上海或邻近城市的一些高星级酒店参观考察,通过学习,寻找差距,及时调整饭店的发展方向。

三是深入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继续在旅游饭店间开展创优质服务活动,进一步完善考核内容。发动各旅游饭店积极参加省市旅游部门组织的培训外,安排外地资深老师来盐讲课。在全县旅游饭店中开展一次烹饪大赛,或举办一次甜点制作评比,以充实我县的旅游饮食文化。

四是加强导游队伍建设。举办导游员座谈会,共同探讨现存的问题和努力方向,进行一次导游员全能知识竞赛。

五是切实抓好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在全县旅游行业中开展对《安全生产法》和其它安全法规的宣传,树立人人讲安全的意识。健全安全责任制,抓好经常性的督促和安全检查,重点抓好黄金周旅游安全工作,杜绝重大和恶性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5、扶持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提高旅游购物消费比例。

加大对旅游商品开发的扶持力度,争取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措施,调动生产企业开发旅游商品的积极性,丰富我县旅游商品的种类。命名一批旅游商品生产推荐单位,进一步办好涉旅宾馆旅游商品专柜,利用媒体加大对我县旅游商品的推介力度,扩大我县旅游商品知名度,增加旅游商品的销量。

6、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旅游经济总量。

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出台和完善旅游项目招商引资的相关激励政策,吸引县外资金投入开发我县旅游。做好旅游项目的包装和招商引资的相关基础性工作,力争20*年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有较大的突破。

7、召开全县旅游工作会议。

抓紧筹备召开全县旅游工作会议,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抓好旅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参与旅游工作,从而促进我县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8、举办20*年中国*旅游节。

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20*年“中国烹饪王国游”的主题,要在总结20*年成功举办*旅游节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机制,及早策划好旅游节的方案,挖掘*的地方特色,做好旅游、经济、文化三结合的文章,把旅游节办成展现*特色经济、*特色文化、*自然风光游、核电科技游、人文景观游、海岛生态游的节庆活动,力求旅游节内涵更丰富、品位更高、群众参与面更广,以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第2篇:旅游风景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城市;特色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1 背景概述

旅游城市,是指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同时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并以旅游业作为其主导产业之一的城市。鉴于旅游城市特殊的城市性质与功能,其城市景观风貌的建设尤为重要。旅游城市尤其强调在景观风貌中对于城市特色的保持与凸显,因为城市特色既可以强化地域差别,增加旅游吸引力,同时也是旅游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凯恩斯市是澳大利亚北昆士兰州的首府,约有17万人口(2010),辖区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因其位于著名的“大堡礁”附近,又具备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和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旅游业已成为凯恩斯的支柱产业,2008年凯恩斯是澳大利亚第四大国际旅游目的地。

作为典型的旅游城市,凯恩斯极其重视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的建设,地区议会制定了长期有效的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其首要章节即是《凯恩斯风格设计导引》(Cairns style design guide),这是一部面向房屋建造者和开发商的规划设计手册,其目的是鼓励新建建筑采用“凯恩斯风格”,增强地区的热带特点和城市吸引力。

2 “凯恩斯风格”规划设计导引

设计导引按照昆士兰传统建筑、现代住宅、多层住宅、商业及市政建筑四种类型分类进行设计引导,同时对植被景观和建筑节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导引认为,“凯恩斯风格”是由大至街道的尺度与韵律,小至建筑的雨棚和栏杆等组成的广义概念,通过控制影响建筑风格的重要元素,可以实现对整体建筑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塑造。

2.1 昆士兰传统建筑

“凯恩斯风格”鼓励现代建筑融入传统建筑的核心特征及元素,因此导引首先对传统建筑的特征要素进行了系统提取,这一方面为传统建筑的改建和复建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作为后续建筑类型的设计基础。

导引针对昆士兰传统建筑提取了10大核心元素,分别是材料、百叶及木格栅、屋顶形式、窗及雨篷、半室外露台、停车库、栅栏、色彩、建筑底层处理以及新老建筑关系,并逐条给予相应的规划建议。其中绝大多数特征,都是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元素,从传统建筑上延续至今。例如外开上悬窗和雨篷的设计,是为了在湿热多雨的季节保证室内通风的同时避免雨水的进入;而坡屋顶和大挑檐的设计是为了在屋顶预留隔热层并为外墙提供遮阳;甚至以明亮色系为主的建筑色彩,也是为了反射热量,同时避免在阴霾的季节里显得更加消沉。这些要素不是简单的符号提取,而是具有切实的用途,这也为其在现代建筑中的继承和应用提供了可行的条件。

2.2 现代住宅

现代住宅与传统住宅的最大不同在于采用了现代的建筑材料,同时构件的形式也更为多样。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和钢,但随着木材成本的升高和建设速度的要求,现代建筑越来越多的使用了砖、砌块和混凝土等材料。但由于这些建材具有较高的热容,无法快速的排出室内热量,建筑需要大量的机械制冷和通风。这一方面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消耗,同时现代材料的外观形态也对传统风貌造成了冲击。图 3 凯恩斯的多层住宅,保留了传统的坡屋顶、挑檐、木百叶窗以及宽大的露台等元素

控制建筑体量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控制建筑单体体量,二是控制建筑群组布局。控制建筑单体体量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首先是将单一形体分解为若干单元,并在每个单元的立面中强调竖向感。由于凯恩斯的传统街区是由许多独立的小体量建筑构成的,传统建筑立面的栏杆、门窗又多以竖向构成为主,每一个单体还有着丰富的变化,因此凯恩斯的街区风貌是强调竖向和变化的,鲜有连续通长的界面。故而大体量建筑应采用单元式布局,这样可以有效破解沿街界面的狭长和单调。其次,导引通过丰富细节和增加变化在视觉上缩减建筑体量,这既包括融入传统构件,还包括采用特别样式的屋顶,并且尽量高低错落;鼓励建筑立面混合使用多种材料;尽可能将露台等能够展示建筑细节和丰富阴影层次的构件置于临街面等手段。

在建筑的群组布局方面,导引重点强调了在传统街区新建多层住宅的空间布局模式,通过四种不同尺度的建筑组合进行了阐述。在处理新老建筑关系时,导引注重新建建筑与相邻传统建筑尺度的协调,例如一个集合住宅如果由2层和3层的两个单元体组成,那么应当将2层的部分临近传统建筑布局,以避免造成突兀,同时也防止干扰相邻院落的私密性。对于在传统街区规模较大的用地,导引建议采用多个建筑单元组合的开

图6 具有华丽装饰的女儿墙

导引非常重视公共建筑对街道步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并力图营造一种舒适、有活力的交往空间。凯恩斯传统的商业街道是不退后道路红线的,步行空间就设置在建筑伸出的雨篷下面,商业空间在这一个区域内是半开放的,顾客可以与橱窗内的商品、甚至是经营者互动交流,也可以在路边茶座休憩就餐。为了保持这一特点,导引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例如在沿街立面设计大面积的玻璃窗,避免使用窗板、帘子,以防止阻碍室内外的视觉沟通;避免设置停车位等设施破坏街区氛围等等。

3 借鉴与启示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旅游城镇正在不断涌现,这些城镇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注重了对城市特色的挖掘和景观风貌的塑造,甚至一些综合型城镇也在积极的打造城市特色景观,以借此改变“千城一面”的困境。但在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的建设中,成功的案例寥寥可数,景观风貌的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变成了符号的堆砌,或是穿上了统一的“制服”。澳大利亚凯恩斯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在保持并凸显了城市特色的同时,形成了丰富优美的城市形象。其规划实践的思路与方法在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3.1 规划引导的目标

“凯恩斯风格”规划导引的宗旨并不是要统一城市形象和限定设计自由,更不鼓励一味的复古,因为过去的建筑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城市管理者希望将凯恩斯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地域特点的现代化热带城市,而非“迪斯尼”式的主题公园。因此“凯恩斯风格”希望新建建筑,包括历史建筑的翻新和扩建,都能够融入凯恩斯传统建筑的核心特征和元素,并通过现代的手法进行表达,同时极大鼓励新老建筑形式的融合共生,因为这样才会创造出一个有活力的、可持续的“凯恩斯风格”。

而在我国城市景观风貌的建设中,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误区。其一是无视地方文化的传统,片面的追求“现代化”,或是盲目采用“舶来”式的风格。例如一些小城镇在建

重点针对凯恩斯的建筑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事实上,一个旅游城市的特色景观风貌不仅包括建筑形式,还包括山水关系、布局结构、城市肌理、道路尺度等多层面的因素。这些内容分解在凯恩斯其他的城市规划和政策中,有待于进一步的整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Cairns Regional Council. Queensland Regional Profi les, Based on local government area[M] ,2010

[2] Cairns Chamber of Commerce Inc. Data Sheet[M],2009

[3] Cairns Regional Council. Cairns Style Design Guide[M],2010

[4] Cairns Regional Council. Cairns Plan[M],2009

第3篇:旅游风景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游憩系统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leisure function already more and more the importance of fully reflected, how to better planning of urban leisure function, 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experts, scholars and the urban management department wide att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able design of urban planning, and how to design a special city idea, is facing the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ersonnel to an urgent and challenging task.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 leisure syste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城市公共健身游憩活动空间的需求不断上升。规划一个高效率的、富有特色的城市游憩系统,是游憩系统规划追求的目标。研究游憩系统的空间布局,必须针对公共空间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空间资源特征、从事活动的人群和公共活动特色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以建立“人群―活动―场所”特征突出而相互匹配的系统系统。

本文尝试从我国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现实处境出发,探讨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体系的建立,对如何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思考。这对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游憩空间,满足民众的游憩需求,推动城市规划研究城市游憩、“优化城市生活空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我国城市游憩及游憩系统规划的现状特征

1.1 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缘起

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城市病”使城市空间缺乏人,性化和场所精神,如何提高城市空间的环境品质和人文价值,体现城市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如何创造适应人们需要的户外生活空间,这些问题在风景园林学科中首先得到重视。风景园林学科把创造适应大众需要的游憩空间作为学科研究的首要问题,从居住区邻里交往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城市郊区游憩地三个层次进行规划研究和实践,因此关注人们生活空间布局的风景规划设计便成为游憩规划的起源。早期,专门化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在国外主要由风景建筑师承担,国内主要由风景园林师完成,其工作内容基本相同,都以风景规划设计为中心,通过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来满足人的情感、健康等的需要。传统风景园林的审美艺术理论与方法主要关注美好的物质形态,然而除了美好的物质形态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游憩活动的质量,传统的规划与实践是难以全面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的。时至今日,现代游憩规划的设计范围已远远超过风景园林的传统范畴,也超越了旅游规划的一般意义,直接关系到闲暇资源的开发使用效率和城市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可以说,城市游憩系统规划虽最早纳入于风景园林规划,但其要解决的问题却不是单纯的思考如何进行游憩场所建设,而是要综合考虑更多方面的问题其规划更加综合化和复杂化。

1.2 当代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现实处境

游憩活动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之―,其大众性和日常性决定了城市游憩功能具有共属性城市应建立不同级别的游憩单元以形成完整的游憩系统,从而满足人的基本游憩需要。但游憩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公共活动,商业,性的游憩活动产生的经济效应都与产业活动相关聪城市游憩系统也需要通过经营和管哩才能发展起来。因此游憩活动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城市游憩规划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实现城市的基本功能为目标同时因―部分游憩活动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属性,而需鼓励相关产业开发,以实现城市的基本功能的多样化。综上所述,城市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是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制约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提供城市的休闲游憩功能。

从我国的现状看,―方面,在强调发展效益的主导观念下,政府没有花专门的精力关注城市游憩系统的质量,导致城市游憩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缺位:另一方面,开发商与企业只关注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产业部分,很难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关注游憩系统的整合。城市游憩系统因未受到政府和市场这两大推动城市发展力量的关注而备受冷落,同时社会休闲游憩需求不断出现的多元化现象,对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公平合理、有效分配游憩资源的同时,如何提高城市的整体生活质量成为城市游憩空间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作为指导城市游憩系统合理利用与发展的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正名册”迫在眉睫。

2 城市游憩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首危游憩作为人是基本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形成了游憩作为城市基本功能的事实。然而,城市的游憩功能在中国尚未得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注在中国发展历史过程中,广泛意义上的休闲游憩一直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基本功能。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充足的时间和金钱的支持下,民众对游憩的需求迅速增长,游憩资源正日益成为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规划师和市民的关注,对游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规划成为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与城市环境的必要环节。因此,把城市游憩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可以直接提升游憩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与“工作''、“居住”、“交通”城市规划传统三大功能同等重要的功能。

其次,目前属于风景园林规划领域的游憩规划只着重研究了自然生态、户外空间等物质层面。然而,游憩系统规划除了对休闲空间和休闲要素等物质性层面的规划设计外,还涉及到游憩行为研究、游憩活动计划和游憩管理。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追求生态的自然环境或者美的形体空间,而是要在引导、安排市民各种游憩活动的基础上,为市民提供方便、舒适、愉悦和安全的不同层次的游

憩场所系统。因此,把城市游憩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规划机构及相关人员来完成城市游憩系统的规划设讹可以提升和强化其专业性。

最后,与城市游憩密切相关的城市旅游规划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于20世纪80年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85年第―个由政府主导的市域旅游战略规规划―北京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成为城市旅游规划的范本,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1999年国家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地方政府上报旅游项目资金的制度也刺激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区域层面的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工作包括了旅游资源评价和利用规划,风景名胜区、森材公园、度假区的建设也促进了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和度假区旅游规划的发展。从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城市旅游规划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它强调城市及备类景区对外服务的功能,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规划是―个特定经济部门的发展规划,这便决定了城市旅游规划与具有公共属性的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不同。城市旅游规划是―种产业发展规划,具有经济属性,把城市作为一种资源来经营,关注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而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是市民闲暇生活规划,具有精神文明建设性质,关注市民的游憩需求与城市生活质量。虽然前者对城市规划休闲游憩空间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但其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导致缺少从市民的角度对城市游憩功能进行直接关注和系统规划。因此,把城市游憩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可以使城市游憩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区别开来,构成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目前与城市游憩系统规划密切相关的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都无法在总体层面上整合城市游憩这一基本功能,城市游憩系统规划自身的目标和特性决定了相关规划是无法替代它的,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以专项规划形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重要内容的必要性正在于此。

3 建立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体系

3.1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子规划

我国规划类型众多,相互关系复杂,其中,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简称“四规”)是目前我国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资源有效保护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四种规划类型。为切实提升城市“游憩功能”的地位,以优化居民休闲生活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生活价值为目标的城市游憩系统规划,只有与法定规划相对接,才有其贯彻和实施的途径。在具体的衔接途径方面,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和子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存在并列而又有所交叉的关系,三者共同接受“四规”的指导和约束(图1)。

图1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与法定规划的衔接

图3城市游憩空间中的宏观体系

3.2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体系框架和规划内容

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是以人为中心,以户外生活空间为对象,科学开发利用城市闲暇资源,优化生活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生活价值的规划。城市游憩系统包括由游憩活动体系、游憩空间体系和游憩管理体系三大体系。在“四规”的指导和约束下,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基本框架包括两个层面:休闲空间和休闲要素等物质性层面的规划设计,以及游憩行为研究,游憩活动计划和游憩管理等非物质性层面的规划。

从规划内容看,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涉及游憩活动的全过程,其核心在于把游憩需求与游憩空间联系起来,游憩活动体系由室内游憩、社区游憩,城区游憩和地区游憩四个层次组成,形成了由近及远、从大众化到专门化、从多数人到少数人的游憩体系。城市游憩空间体系建立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游憩空间系统基础上,由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主题园与游乐区、森林公园、

高尔夫球场、购物中心和工业园区、历史性城镇等对环境品质有特定要求的空间组成(图2)。

圈2城市居民游憩活动体系

第4篇:旅游风景规划范文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第5篇:旅游风景规划范文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多的无奈。常常,我们选择了有形的物质环境,却无法得到梦想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以经济运转为中心,利益追逐成为第一位,因此,极难找到把梦想和精神之爱融入其中的居住环境。现代社会建筑师的建筑语言已经局囿于创新和创奇。古代工匠对一砖一瓦、一亭一榭精雕细琢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精神,已基本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匆匆造就的高楼大厦、不分季节和地域栽种的各种名贵植物、豪华小品景观,和高得令人发疯的房价。这样的家园,让人找不到灵魂。净空法师说:古代的人很让人羡慕,因为他们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而这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的简单心境,又成为现代人拼尽资产,穷其所能,不懈追求的一种居住的精神境界。

境由心造。心灵安宁,居住闹市也是桃源;心灵浮躁,居于山野也是闹市。

济南市至今已经三年停批别墅用地,三年中,仅有的几处近郊别墅逐渐完善其环境,打造其服务。成为济南人有别于城市中心的另一种居住方式。今天,我们走访了其中的一些别墅和豪宅,在感受现代物质环境的恢弘与绚烂的同时,也让精神放马驰骋。寻找自己心灵栖息的一方净土。

阳光运动型高尔夫别墅

国科国际高尔夫别墅

拥有济南唯一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的国科国际高尔夫别墅是2001年中国复合地产刚刚兴起时,开始建设的一个济南近郊别墅大盘,是当时北京非常流行的高尔夫别墅的山东版。历时8年,这个别墅区已经接近完整和成熟。目前除了别墅销售以外,高尔夫球场和温泉酒店经营红火,许多韩国人、日本人坐飞机到这里打球、泡温泉。同时,高尔夫球场和温泉也吸引了很多省内的会议到这里召开。酒店的预约几乎每天都是爆满。

其别墅居住区住宅风格经历了从北美风格到南加州风格的转变,是目前济南比较成熟也比较经典的别墅项目,受到投资者的好评。

点评 国科是目前济南物业最成熟、配套最完善的别墅社区。也是唯一的高尔夫别墅社区。别墅区警务、休闲、运动等配套设施已经比较完善,社区绿化经过8年的生长和栽植,已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中心湖面积广大,湖面碧波如鳞,湖畔翠柳扶风,美景如画。“济南第一高尔夫球场”国科国际高尔夫球场占地1200亩,由美国GRADE高尔夫设计公司整体设计,拥有18洞国际级标准,70万平方米的草地、森林和12万平方米的水域。

正在销售的三期别墅充满南加州阳光气息的建筑外立面风格,围合型砖墙庭院。地下阳光厅,独栋面积在280~380平方米之间,价格在4200元/平方米至5200元/9方米之间。

相比以前的开放式北美风格,三期的国科别墅更符合中国人相对内敛和喜欢比邻而居的居住心理。别墅区的业主可以优惠使用高尔夫球场和温泉设施。

小编指路:济南国科国际高尔夫别墅区位于黄河之北,南侧为308国道,从市中心到国科通过黄河大桥、高架桥、京福高速到达,大约20分钟左右的车程。

养生健康型温泉别墅

齐鲁水郡温泉岛

2002年,国内地热专家在济南市商河县境内发现具有极高实用价值的温矿泉。此地温泉不但终年喷涌不息,而且一年四季温度始终保持在62度,水质清澈透明。蕴含着丰富的锂、碘、锶、溴、铁、锰、锌、偏硼酸、偏硅酸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矿化度为每升5-10克,且含沙量为1/10000以下,属典型的地下自然温泉和医疗地热温泉,对人体具有极高的医疗和保健作用。温矿泉总量共有48亿立方米,可持续利用300年。被地热专家称为“大自然的奇迹”。

2005年,齐鲁水郡在此开工建设,项目位于温泉矿区,是由云栖湖、月栖湖两片水域包裹而成的“岛”,两湖面积约460平米,是历史形成的自然活水内湖。项目物业包括温泉娱乐区、酒店、别墅、公寓等形态,其中别墅风格为北美风格,一期推出包括独栋、双拼、联排等多种别墅建筑形态在内的百余套别墅,已经销售完毕。二期88套别墅正在热销,均价6000-6500元/平方米。另外,还有9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温泉公寓,均价为2000元/平方米,正在销售。

点评 齐鲁水郡温泉岛是目前山东境内唯一的疗养型别墅,也是济南近郊别墅中唯一使用集体采暖的地暖式别墅,且供暖是来自地下温泉。

齐鲁水郡温泉别墅在资源上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位于济南市商河县境内,社区周边及内部自然生态保护良好,由于社区内部水域都是自然湖,水深可以行船,湖内自然生长的鱼类众多。独栋别墅和联排别墅均有湖畔码头或渡口。湖边垂钓,颇有情趣。由于良好的自然生态,每年都会有珍贵的仙鹤、成群的野鸭和其他珍稀水鸟来到湖上觅食或者过冬,成为难得一见的湖上奇景。

温泉别墅另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温泉入户和温泉共享。温泉岛温泉体验中心目前有露天和室内两种泡温泉的形式,购房业主一年四季都可免费享用。另外,别墅区温泉管道直接入户,别墅主人在自己家里就可以泡温泉。私家码头可以满足主人亲近自然的心理。宁静优美的社区环境,街巷化规划,不仅可以消除别墅居住区的不安全感,而且还有利于放松心情,涵养心灵。

齐鲁水郡温泉岛不仅是别墅区,而且是近郊旅游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目前该项目的酒店等社区配套尚处于建设之中,还没有启用,社区功能还不太成熟,但未来的预期还是不错的。

小编指路:温泉岛位于济南市北部的商河县境内,距离济南67公里,约1小时车程。即将修建的济商高速建成后,将缩短为不到半小时的车程。

非别墅类豪宅

海尔绿城全运村

2009年全国运动会给山东奥体中心配套社区――海尔绿城全运村带来了全国性声誉。海尔绿城项目是济南市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其开发商是海尔地产和上海绿城两个公司共同注册的济南海尔绿城置业有限公司,这两个公司有丰富的开发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其物业形态为普通住宅、酒店式公寓、公寓、别墅、高档住宅、商业、写字楼,建筑风格为德式建筑为主的欧洲风格,社区内绿化率40%,古典型水景园林社区绿化风格。社区紧邻奥体中心南部,周边群山葱翠,南端靠近济南市风景名胜龙洞风景区,东部是未来的风景规划区,周边生态保护良好,旅游路横穿其中,交通便利。2009年开始进入全面销售。社区内住宅都是精装修,小高层均价9980元/平米,多层均价11500元/平米,户型面积110-200平方米,属于当之无愧的百万豪宅社区。

第6篇:旅游风景规划范文

一、健全完善规划体系

坚持规划先行,所有重点旅游项目先规划,后建设。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及三个片区详规;先后邀请北京大学大地风景规划院、南京林业大学设计院、伟信公司景观设计部、南京恒宇设计院、杭州越都设计院等,对古汴河风光带微地形景观、洪泽湖湿地公园水生植物园、湿地培训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进行了高标准、高规格设计,避免重复建设,无序建设。在此基础上又邀请南京尔目公司编制洪泽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并已通过专家评审,省级度假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二、强力推进重点项目

截至10月份,我县共投入旅游发展资金9.8亿元,实施旅游项目40余个。其中:

总长33公里,按时速100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总投资6亿元湿地大道已完成基础铺设,明年5月份前竣工通车。

洪泽湖湿地公园启动实施了39项重点工程,已完成水上森林、水上运动中心、沙滩浴场、荷花大观园、景区标识牌更新等31项,培训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古徐街项目)、杆线入地、道路黑色化等8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完成了双沟至湿地码头11.6公里旅游航道疏浚工程;生态岛屿、植被恢复和观鸟台工程将于近期完工。

此外,临淮镇的湿地森林温泉、临淮古郡,城头乡的洪泽湖湿地采摘园、周台旅游度假村,陈圩乡的野猪林度假村,半城镇的穆墩岛景区、渔家美食村,双沟镇的旅游码头、马术训练基地等项目都在快速推进中,部分已建成投入运营。

三、积极做好申创工作

组织编写了《县旅游应知应会手册》,涉旅人员人手一册;委托南京尔目策划设计有限公司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度假区总体规划;主动与省、市旅游部门对接,争取对创建工作的指导与支持;积极策应扶持,与省局积极联络沟通,向省财政争取旅游建设专项经费220万元。

四、精心策划旅游宣传

积极推进“六个一”工程。印制了旅游手册、画册、地图,制作完成旅游形象片,开发了一批旅游游纪念品,对高速沿线广告牌进行了更新。在广电总台《楚风夜话》设立《欢乐游》栏目,在调频广播开设旅游频道。开展网络宣传推介,水韵与旅游网并网使用,完善旅游网络功能,提高点击率,提升知名度。组织举办了青阳梨花节、湿地牡丹节等节庆活动,并多次组织赴南京、苏州、常熟、浙江等地参加旅游展销会以及旅游招商会、市旅游商品设计展销活动等旅游推介活动。在近期圆满完成了2012中国•西楚文化节美食周活动的组织工作,通过全方位展示我县特色精品美食与本土传统风味菜,进一步推动美食和文化旅游,并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积极做好第十一届中国•洪泽湖螃蟹节相关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放大节庆效应,提升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结合创建特色旅游镇(村)任务,引导全县旅游重点乡镇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对去年乡村旅游明星户进行资格复查。积极开展今年乡村旅游特色村、特色镇的创建工作,各申创单位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户踊跃参与。目前,市旅游局已对我县乡村旅游特色镇(村)创建点进行了验收检查,检查组对我县乡村旅游发展予以充分肯定。发展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涉旅乡镇农户的又一经济来源。协助上塘垫湖村确立打造红色经典游,拓展农业观光和乡村休闲游的发展思路,并帮助其制作了垫湖景点标识牌,现已安装到位。

第7篇:旅游风景规划范文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1引言

1.1绿色基础设施概述。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迅猛,环境质量却日益恶化,人们为了寻求一种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不干扰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为GI)的定义,其目的是寻求一种土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模式。绿色基础设施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体系的存在,是一个人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空间网络系统,由网络中心((hubs)、连接廊道(1inks)和节点(Sites)这三个结构性要素组成[1]。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因规划方式的限制,通常格局小,连通性差,功能不完整,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组织特性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主要特点有:系统性、连通性、复合性以及层级性等。1.2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面临环境日益恶化、贫富差距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下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2]。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并能维持其持久稳定运转的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已经被证明是从根本上对付全球挑战,实现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唯一选择。随着2012年的“里约+20”峰会的召开,可持续发展被肯定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总钥匙”。

2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必要性

2.1指导土地规划,改善资源利用方式。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特点是景观破碎化程度高,自我更新能力差,不能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在土地开发前,应首先对大区域进行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分析,从国家、省级、市级的战略视角,在大尺度、系统化和生态化视角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再从中观、微观层面进行比较细致的规划设计,形成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绿地系统。2.2绿色基础设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功的GI规划能为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层面。其中,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国家的生态安全、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经济效益方面,GI建设有利于提高地方吸引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引进创新企业入驻,增加财政税收,同时能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最后,环境效益方面,优化雨水收集方式和雨洪管理,优化地方土壤、空气、水的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生态网络,并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3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3.1建设和完善城市绿地网络体系。(1)建立城市绿色廊道。通过对城市绿色廊道系统的规划,建立城市绿化控制带,引入生态流,形成绿色生态廊道。(2)绿色枢纽。以城市住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生态农田、经济林地等枢纽结构,利用这种生态恢复结构模式改善人居环境的质量。(3)绿地系统的整合。将现有的城市绿地进行有机连接而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开拓更多城市绿色空间的途径。3.2修复城市边缘废弃地。目前,城市化发展正向城市边缘地带扩张,城市边缘废弃地包括被过度开采的山体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工业废弃地等。这些边缘废弃地的修复可以依靠良好的风景规划,向城市废弃地和污染区域引入生态流,形成绿色斑块廊道结构模式,稳定区域土壤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须的条件,进而改善区域气候环境。3.3对灰色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化处理。(1)雨水系统:采用设置滞洪区、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对雨水进行过滤,再返还至接收区等途径,模拟自然状态,减慢和存储地表径流。(2)污水系统:从污水源开始减少污水的产生,并利用人工湿地和骨料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建筑和社区范围内采用生态技术对污水进行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再进行回收和利用。(3)能源系统:利用自然能和废弃物在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能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使资源保持可持续的循环利用。(4)交通通讯系统:减小社区服务半径,增加自行车和步行系统,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推行低碳出行。

4结语

在新常态、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城镇化建设,传统的绿地规划理论必然不能满足现状。因此,当下更需要在实践中结合科学的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对国土进行全局的统筹策划,珍视每一寸土地。现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是我国的环境可持续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云路,李雄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漠河北极村生态景观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13(9)

第8篇:旅游风景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学 土壤学 创新型人材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21-02

1.引言

土壤学是高等林业院校中生物类(包括林学、植保、园艺、园林等)和资源与环境类(包括资源与环境城乡规划、环境科学、旅游、农林业与资源环境等)等专业的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土壤学广泛应用和服务于农林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科学,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对学生后续系列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主要方式[1]。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通式教育模式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学时数普遍较少,教学过程也不够重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探索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鉴于此,作者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从通式化研究性教学模式、强化专业特色教学体系改革、野外实习与室内实验有效地结合、英文《土壤学》系列教材的筛选以及教学尝试等方面对《土壤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尝试, 使本课程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生物资源与环境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目前《土壤学》教学体系现状与问题

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计算机、外语等基础课的学时数,大大缩减了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数,淡化专业教育,土壤学学时也在压缩之列。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土壤学为例,教学学时数从原来120学时紧缩为42学时,野外实习从原来的1周缩短为3天,实验课只占12学时,且在土壤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对前沿理论和课程的最新发展情况的介绍不多;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单一化,没有凸现不同专业对土壤学特色知识的应用;缺乏与国际化办学培养人材的教学内容系统,再加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土壤学系列课程主要包括《土壤学》、《环境土壤学》、《地质地貌学》、《土地资源学》、《土地整理》等。这些课程主要针对林学、园艺、园林、生态,生物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规划等十余个专业开设。这些专业中有几个对土壤学知识的要求有相似之处,而另一些专业则差异较大。在教学学时数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不同教学模式的探索,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土壤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高质量完成土壤学教学过程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2]。

3.《土壤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善

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人才需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实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学校对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课程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在农林院校的《土壤学》课程教学别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 其知识结构表现为横大于竖,为扁平式“T” 字形;在能力结构上更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综合性能力的培养[3]。为了使培养的学生符合当今农林业、园林及环境部门对人才的要求,尝试建立了与时俱进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5]。我校基于土壤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创新型人材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土壤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

3.1建立林学、园艺、生态、生物科学专业土壤学课程的通式化教学体系

基于上述几个专业对土壤学知识的共性要求,在土壤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制订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实验、实习教学大纲;采用了材和参考书;建立统一的教学课件、习题库等,有利于精选教学内容,集中精力提高教学质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土壤学课程2012年被列为湖南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为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3.2强化园林、资源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环境科学专业土壤学课程的专业特色教学

对于上述几个各有特点的专业,在完成土壤学课程基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每个专业不同的特点强化专业特色教学: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名称改为《岩石与土壤》, 课程中强调植物种植要求和园林规划、园林建筑方面的岩石造景与风景规划要求;林学专业强调生产性;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名称改为《环境土壤学》,强调环境污染物质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转化以及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

3.3 编写《岩石与土壤》和《土壤学实验实习综合指导书》

关于土壤学实验实习的指导书已经不少,但都有一个共通的缺陷就是实验方法没有及时更新且实验内容繁多,缺乏先进性和实用性,通过文献检索、兄弟院校调研以及国外动态跟踪等方式,在掌握土壤学实验课程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的基础上,参考传统《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壤肥料学》、《地貌学》、《园林土壤肥料学》等教材和书籍,广泛吸纳与《岩石与土壤》相关的资料内容,增强了该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编制了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知识体系的两本新教材。

3.4土壤学系列课程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考查学生运用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多个知识点构思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6]。除了重新编写了具有先进方法和实用性的实验实习的指导书外,还对实验实习的时间安排进行了改革。除了矿物、岩石观察实验仍按课程要求安排在与理论课教学同步进行外,所有理化分析类实验全部推迟到课程结束前1-2周时间内进行,为了使实验与实习有机结合,把野外实习时间从课程结束后,提前到课程结束前2-3周左右,即先进行野外实习,再进行室内理化性质分析实验。其次,进行综合性实验尝试。野外实习取来土壤样品后,任课老师只简单介绍实验方法原理和注意点,所有理化性质测定过程全部由学生摸索完成,2人一组可自行在2天时间内完成全部分析内容。再者,训练学生实习、实验报告的综合写作能力。实习、实验连续完成后,让每位学生独立完成1份《土壤学实习、实验综合报告》。要求学生描写野外观察到的岩石及其与形成土壤的关系、土壤剖面挖掘观察注意点以及所处气候带主要土壤类型基本性态外,着重要求学生对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的目的、分析后所得的结果能否说明目的、原因以及如何进一步来阐述所要弄清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写作技能。

3.5土壤学系列课程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考虑到我校国际办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对土壤学双语教学进行了探索,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双语教学教材筛选与确定:国内调研采用网络通讯、实地走访进行,国外调研主要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以及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交流大会时或国外相关专家到访时进行;通过国内相关学校《土壤学》、《土壤肥料学》及其它相关课程双语教学经验调研,以及对国外高校相关专业《土壤学》、《土壤肥料学》3门课程教材使用情况、教学方式方法与经验、教学模式等的调研,通过比较、确定与中文版教材内容基本一致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环境土壤学》原版教材。②双语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根据中文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英文版教材、双语教学的特殊性,编写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大纲和确定教学基本内容。为了使学生掌握中、英文基本概念、基本术语等基本知识,基础知识内容部分采用双语双向教学;专业应用、深化部分视具体情况采用双语或英语教学。③双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探讨:课堂上主要通过教师讲述、结合提问――学业生回答、或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等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方式,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主题发言(presentation)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中英文概念、专业用语及其内涵,力求学生在基本知识方面的中英文用语及其理解能够融会贯通;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室内实物、标本、图像及室外实地教学等形象传输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课外通过网络及其它传媒查阅大量的英文资料,练习小论文写作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应用英文专业知识,为学生们将来考研及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

3.6土壤学系列课程网络课堂教学平台的建设

运用天空教室软件构建了土壤学系列课程网络课程,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教案等材料电子化,放在网络课堂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将土壤学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文件,供学生下载观看学习如何做实验;将作业布置在网络课堂上,让学生在网络课堂上完成作业;在网络课堂上开发了聊天室和BBS功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7改革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是土壤学考核的通行方式,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闭卷考试还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方式,完全放弃闭卷考试方式会导致大部分学生疏忽于土壤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即便是考试前突击复习,对土壤学基本知识面的掌握还是有相当大的作用,但闭卷考试不能做为唯一的考核方式,这种考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创新型人材教育的要求。通过探索,笔者认为考核的方式应为:闭卷考试+实验考试+综合能力测评(包括专业英语能力)+考勤。野外实习考核单独记入成绩。各考核方式的比例应为:①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综合知识的应用。②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5%,考察成绩包括实验态度(10%)、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50%) 这种考核方法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土壤学实验课的情况。③综合能力占总成绩的10%,由课堂讨论、及相关专业英语的能力等综合评定。④考勤占总成绩的5%。作者认为考核方法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向,这样不仅避免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还能促进学生朝着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这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开发。

4.结语

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校的《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收获。我们紧密结合生物类和资源环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融基础内容与学科研究前沿、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手法,教学方法上实现了由单向灌输式向多项互动式转变、从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建立了与时俱进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式化研究性教学与专业特色教学相结合的通专结合一体化教学;实验与实习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网络课堂建设,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和进行考试方式方法改革,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宁滨.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把握三个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0-01-28(3).

[2]周建利,应兵,朱建强.农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1(6).

[3]戴良香,刘东强.土壤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01(10).

[4]赵秀兰,江长胜,胡必琴.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6).

[5]徐秋芳,姜培坤,钱新标.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22(5):64-65.

[6]李志涛. 高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科教论丛, 2008,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