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范文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

第1篇: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生物技术;农业;生产;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不断应用与革新,其已经成为21世纪具有潜力的产业之一。其发展之迅速,趋势之良好,并且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农业技术,使得现代农业技术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农业中,优质、高产、绿色环保是其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将生物技术视为高新技术,这是由于其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食品短缺、环境污染和经济建设等问题,有助于国家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增强经济实力。

然而,由于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为了发展而进行的过度环境开发利用等行为,其给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众所周知,地球每小时都可能有一个物种灭绝,并且我们的地球已经面临着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等严重现象。这些现象给我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但生物技术的出现却给人类的未来送来了一丝曙光。

一、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亦可称“生物工程”或“生物工程技术”,其是指利用现代生命科学作为基础,结合其它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并按照预先的设计,达到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的目的,从而生产出所需的特定生物产品或达到某些预定的目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其中,现代生物技术则又是在传统生物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又和传统生物技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

二、农业生产中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

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其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点正好符合了当前全世界所面临的食物短缺的境况,其高产性和高质性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随着生物技术的提出到发展至今,人类在技术上以及可以将某个作物品种的“理想遗传性”导入另外一个品种中,从而达到提高作物的产量、价值和质量,并且赋予给作物一种新的特性来达到预防干旱、虫害和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等。而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对于作物产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人类已经克隆除了很多参与光合作用的基因,并且对于光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作出了完善的分析。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生物技术主要是“植物基因工程”,而Rubisco酶是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具体体现在通过增强Rubisco对CO2的亲和,以及降低光呼吸的竞争反应方面。实际上,将不同植物的Rubisco导入到植物细胞中,可以形成杂合诱导点突变,或亚基酶分子,并使其起到增加对CO2的亲和力和修饰酶活性等作用,使基因在叶片中高效表达来提高光合生产力,努力培育出具有C4植物1.50倍以上光合性能的作物。目前,对于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植物产量、品质的改良主要有三个方面:油脂类、淀粉和蛋白质。而对于人类肉类的提供者――动物,其也属于农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生物技术在动物中的运用则体现在提高肉质、繁殖能力。那么在农业生产当中,现代生物技术到底被运用到了那些层面呢?下面,我们将逐一的进行归纳。

1.生物技术对于植物(作物)的应用

在现代生物技术的良好发展下,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将一个品种的“理想遗传性”导入另外一个品种中,从而达到提高作物的产量、价值和质量,或赋予新作物一种新的特性,从而达到预防干旱、虫害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等的目的。如,在番茄中导入编码EFE酶的反义基因,从而使得EFE酶的活性降低至正常的5%以下,限制住乙烯的生成。这样做的好处是,其能够使番茄的生理成熟后长期保持果实坚硬,一个月左右不产生腐烂机制,延长了番茄的储存、运输的时间,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当然,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层面很广泛,在此我们便不逐一的复述了。生物技术对植物(作物)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植物(作物)起到良好的品质和产量,或者能够给作物提供更好的抗虫害、抗逆性、抗机械损害性和抗病性等,其比传统的种植技术更加的省力,更加的省时。

2.生物技术对于动物的育种与繁殖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我们不但可以对植物(作物)改进,同样也可以将其运用到动物上。目前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主要是畜禽基因工程疫苗、动物分子育种和动物繁殖等。动物分子育种指的是动物的胚胎工程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其主要是通过DNA重组技术来实现改变动物的体质、习性等。例如,人类已经可以运用基因技术,将单个有功能的基因簇导入到高等生物基因的基因组中去,并通过有关的分子生物技术、DNA试剂盒等检测和诊断,从而加以选择,使其改变生物的某些特征或习性,提高产量。另外,对于动物来说,人工受精技术也可以帮助其进行良好的有效的繁殖。如良种公牛的可以稀释成很多倍,可以一次使多个母牛受精,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动物受精的效率,提高产量。此外,还有胚胎移植、克隆繁殖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都将改变今后畜牧业的产业现状。

3.生物农药和生物固氮的应用

长期以来,化学农药在传统农业中占据主流的地位。然而化学农药却是一柄双刃剑,其有提高产量减少虫害的益处,但化学农药中所存在的毒害问题则不容忽视。生物农药技术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人们所面临的这一难题。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最求“吃饱”问题,而开始关注“吃好”的问题,健康饮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生物农药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微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等、生物化学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如,国外目前最常用的“苏云金芽杆菌”,其是杀虫细菌的一种,可以有效的防止虫害对于作物的影响。

而对于化学肥料来说,同样也会给自然带来危害。由于化学氮肥生产是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所以对于生物固氮的使用,也渐渐的成为了农业界的一项课题。生物固氮的使用,大大节约了人们对于能源的使用。同时,其还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侵害。不过,生物固氮迄今为止还未被农业界广泛的使用,这是由于目前所发现的生物固氮微生物还不能在粮食作物上使用,即使有少数能投入使用,但是相比化学肥料来说,其所起到的效果还是很小的。

参考文献:

[1] 许锦英.现代化农业与可持续农业[J].发展论坛,1992,(10)

[2] 沈桂芳.生物技术与农业[J].生物技术通报,1997,(4)

[3] 梅方权.2010年中国农业生物技术战略研究的框架[J].生物技术通报,1997,(4):6

第2篇: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范文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韶关学院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自2000年9月开办以来,已招收11届学生,期间尽管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并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2009级的学生之前,每个年级学生分两个教学班,一个是不分方向的生物技术专业班,另一个是大二以后的生物医药方向分流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时数变动的随意性较大;二是课程的开课顺序不尽合理,并且有些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三是有些课程特别是一些选修课程的设置不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为依据,而是以在岗的教师所能讲授的课程为依据,出现因人设课和设人情课等现象,结果造成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在减少,而与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选修课程却在增加,开设这些选修课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尽量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也就是宽口径,但是如果学生连必修的专业课程都没学好,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宽口径.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宽广但很浅,许多专业课程没有学好最终导致不足以支撑新知识的获取,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吃不准生物技术专业内涵,对该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不是很明确,因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专业师资的缺乏,造成一些课程无法开设或只能凑合着开设,或因人设课———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面对这样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有些学生抱怨所学课程不知道有什么用,不知道到底该学好哪些课程,造成学生对自身专业的怀疑和对未来就业的迷惘.有的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脱节,让学生觉得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容不关联,觉得学了没有用,甚至有取消所开设的其中一些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的要求.

细分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开始之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走访与生物产业的相关企业,广泛征求行业意见,牢牢抓住企业需求,并进行充分论证,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生物产业的对接,为设置合理专业方向寻找可靠依据.首先就毕业生就业情况、专业大类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生考研等几个方面在省内外同类院校,特别是在粤北地区以及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的珠三角地区进行教学专题调研,通过收集以上各方面的调研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主动邀请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教学计划,以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特色性、开放性、前瞻性”的原则,建立一种面向实际、专业方向明确、集中体现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坚决删减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不相符的课程,坚决杜绝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选修课是相对必修课而言的,开设选修课程的目的,一是为了精深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二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选修课应该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从专业方向去延伸开课,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的办学特色.

1确定专业方向

在确定专业方向时,应紧紧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使之与地方院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相适应、与教师的特长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所在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粤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因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时,应首先明确师资情况、硬件条件及周边环境,明确生物技术专业到底应该侧重于哪些专业方向,或者说先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然后参照教育部199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有关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在近几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所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必须给学生以明确的专业方向感,要能体现办学的专业特色,同时要能兼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确定按大专业招生,分窄专业方向培养,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把生物技术专业分为生物制药、生化工程、微生物技术三个方向培养.

2面向专业方向划分课程模块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专业课程设置中课程类别重新进行了划分,具体划分为5个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并对这5类课程模块所涵盖的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旨在建立一种专业方向明确、集中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2].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所有学生都要修读的必修课程,是同类大学生的共性课程.例如,政治类、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体现专业共性的课程,一定程度上是为学习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程打基础.这类课程的设置一般依据教育部的有关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规范等相关文件,在全国的同一专业中是大体一致的,为必修课.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其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为学校教务处根据不同的一级学科给出统一的课时,在其它的专业基础课中,除生物化学是在一学年内开设课时为90学时外,其它课程的理论课均为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8学时,自主学习6学时),并另外单独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实验课时数一般为与理论课的课时相等或接近理论课的课时三分之二.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相似,也有一个共同参照,是区别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其它生物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为必修课.例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或称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或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生物工程设备、生物技术大实验.除生物技术大实验为108学时外,其余课程的课时分配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2学时,自主学习4学时).另外,还有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课程.专业方向课:主要面向社会就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师资条件等而开设的建立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上的集中体现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各专业方向之间有3~5门课程的差别,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在其中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是为限选课.例如,生物制药方向: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药剂学、生物制品学、药物生物检测技术;生化工程方向:高级生物化学、生化工艺学、生化药物提取技术、生化技术大实验;微生物技术方向:微生物生理学、工业微生物育种学、微生物检测技术、微生物技术大实验.以上课程中的理论课程讲授一般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2学时,自主学习4学时),实验课程根据课程性质给出54学时或72学时不等.专业任选课:是专业课的适当补充和加深,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而选择,可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而开设,是为任选课.例如,生物专业英语、病毒学、免疫学、食用菌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检测技术、仪器分析、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科技论文写作.课时分配一般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自主学习6学时).5类课程的开课顺序:大一阶段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少数专业基础课,大二阶段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三阶段主要以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习为主;大四阶段主要以专业任选课为主.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应立足生产实际,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构建以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及专业任选课开设必要的实验课外,另外还有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创新学分、社会调查、生物野外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类课程.实验课程中的实验项目的设置,除了专业基础课有一定比例的基础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外,其余的课程的实验项目主要为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学校最近两年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求,每个学生均需获得6个必修的创新学分.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创新性实验,学会利用网络信息及图书馆的期刊数据库资源,查阅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自由选择实验内容,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以此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思想和能力,为今后科研奠定基础.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校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第3篇: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范文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从容应对挑战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是当前农业研究人员和决策部门最为关心的突出问题。

一、 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和内涵

1、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科技进步,表现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称狭义科技进步,也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广义科技进步一般来讲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进步水平。要更进一步全面理解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①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这虽然是一种基础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如生物科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并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提高。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农作物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的革新,畜、禽。水产品养殖方法的改进,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方法的应用,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这里的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

③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提高。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必须通过推广,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④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既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也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还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可能不被接受,另一方面即使新技术被接受了,也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难以发挥作用。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3、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之间的关系。

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进步既有本质区别也有内在联系。它们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科技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和源泉,没有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谈不上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反过来又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方向和目标,农业科研工作者总是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而取得的结果去不断修正、创新自己的科研成果。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科技是一个纯技术概念,而农业科技进步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第二,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可以有三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在科技水平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而导致科技进步水平提高;第二种方式是科技水平提高,而技术效率不变,也可以实现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第三种方式是科技水平和技术效率都提高,可以使科技进步水平有一个较大水平的提高。第三,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既可以产生正效果,也可以产生负效果,农业科技进步仅强调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的正效果,如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负效果,则会导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下降。第四,农业科技水平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高;农业科技水平低,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也低。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当且仅当农业新科技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并经过掌握农业科技的生产者应用于农业生产。

二、我国未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从以上有关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制约,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在以下方面实现战略性突破。

1、应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发达的科技型产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跟上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步伐,就必须赶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①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应走在世界前列。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物技术已经从探索实验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尤其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广泛应用于农业的生物技术主要有生物育种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生物育种技术: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可培育出优良作物品种,以提高产量或培育出具有特种抗病、抗虫、抗逆的经济作物新品种。目前应用较多的先进育种技术有植物组织培养、有性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

微生物工程技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色功能通过现代化装备,生产有用物质或把微生物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农用工程微生物菌株;第二,利用微生物特有的转化、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能力,制成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化肥。

转基因技术: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物体,以定向改变其生物性状或得到预期的代谢产物,建立活体‘生物工厂”。

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动物的体外受精、胚胎分割、性别控制、核移植等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已趋成熟和实现商业化,并将给养殖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②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应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农业信息化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宏观决策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当前的研究重点:一是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农情信息和农业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建库和网络体系建立;二是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如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生态和生物系统建模,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软件等;三是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技术,即“3s”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

③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应跟上时代步伐。国际上以精细化工、新型材料、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现代工程技术加速了对农业的武装。紧密贴近作物营养需求,工艺农艺相结合以及高效、多元、无公害的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体系正在形成;灌溉正由传统的沟输畦灌向着激光平地与低压管道输水,精细灌溉与水肥药联用相结合的节水农业方向发展;工厂化种植和养殖,是工程设计、新型材料、自动控制、专用品种、专门栽培和饲养与植保防疫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先进生产和管理方式。

2、应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①农作物超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应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始终将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的超级稻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突破,通过品种矮秆化和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我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已实现了两次大的突破,现已育成了“两优培九”(籼稻)、“沈农265”(粳稻)等一批超高产新品种,每公顷产量能达11-12吨,目前正向选育每公顷能产15吨的超级稻品种前进。今后要在对超级稻进行继续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超级稻的产业化开发力度,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断加强,使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在继续不断推进超级稻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进超高产小麦、超高产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确保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条件下的粮食安全。

第4篇: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生物药物 生物技术 发展策略

一、生物药物概述

生物药物是借助于微生物培养技术或生物工程,生产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药物。生物药物与一般性药物的主要区别在于:生物药物包含生物遗传特性,将生物体的遗传差异性通过不同的核酸组成呈现出来,使得生物药物可以应用于治疗一些传统药物无法治愈的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生物药物具备广泛的功能性,在对生物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时,要根据药物本身的结构特征,建立科学、准确的生物药物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生物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生物药物技术的本质就是利用生物基因信息学,构建具备药物功能性的细胞培养株,从而利用多种活性蛋白和酶对疑难病进行治疗,这是生物药物技术的研究目的。生物药物由于技术的创新性较强,同时具备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因此受到国内外医学领域的高度重视。生物药物不仅是能耗较低的绿色经济,还可以为国家带来长期经济增长点,因此,世界各个国家都将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发展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扶植对象。

我国生物药物研究工作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生物药物研发是一项结合基因工程、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我国政府将生物药物技术作为国家优先扶植的产业,鼓励技术创新,拓宽生物药物在医学领域的治疗范围,提升生物药物与现代医疗手段的协同作用水平,提高我国医疗服务质量。我国对于生物药物的发展战略主要是针对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进行重点突破,立足创新,加强市场需求导向,力争将我国生物药物研发与生产行业建立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行业。

三、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发展策略

生物药物的发展是将生物基因理论与制药工程相联系,利用生物基因工程对人体基因组的研究结果,使得生物药物可以应用于治疗疾病。人类基因组的破解为生物药物的发展提供可能,利用基因组中已经获得的功能型基因结构,运用生物克隆方式表达,从而获得生物基因的功能型蛋白或核酸,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克隆出的生物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进行分析,并对功能型蛋白进行结构修饰和排列组合,筛选出具备药物特性的蛋白结构。生物药物的研制就是将结构基因通过生物培养技术和蛋白质技术,对具有生物药用价值的基因进行克隆表达,从而获得可用于医学药物的功能型蛋白结构。

对于功能型基因结构的鉴别是生物药物的研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生物药物是否具备功能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外对于生物功能基因结构的鉴别还缺乏相应技术,尤其是功能型基因靶点的确定是现代生物药物研究的关键课题。如果单纯运用生物技术很难获得准确结果,就要将生物信息学与基因学相结合,利用基因学中对人体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和生物药物作用机制,准确定位功能型基因靶点。同时,可以结合计算机模拟结果,对功能型基因的药物作用效果进行预测,完成药物作用节点与基因结构的对接。当前,生物药物的研究策略主要可以包括四个方向:一是建立人类基因组信息库,从生物功能性入手对具备药物活性的蛋白或酶进行校对并且进行克隆,经过生物活性分析和功能筛选获得可用于生物药物的蛋白结构;二是应用生物活性分析、PCR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克隆纯化功能性蛋白,将蛋白基因组成作为生物药物研制的主要依据;三是利用基因合成技术,设计能够阻碍治病基因合成过程的寡核苷酸;四是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合成能与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药理作用研究筛选出可以用于制备生物药物的蛋白结构。

四、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生物蛋白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生物研究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基因打靶技术与基因改组技术使功能性蛋白药物的种类和用途更广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强生物药物的活性和稳定性,延长生物药物在病灶组织中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与人体的免疫抗性。例如,天然胰岛素在注入人体后,由于胰岛素会在人体中进行酶化反应,生成多聚体后改变蛋白残基结构,延长胰岛素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时间,削弱注入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如果采用生物基因激素对胰岛素中残基结构进行修复,就可以减少胰岛素的聚合反应从而促进胰岛素生成,有效增强治疗效果。

目前,生物药物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划分为五种,分别是功能性基因治疗剂、可溶性蛋白药物、抗体药物、单克隆抗体与疫苗。随着生物药物技术的发展,预期在2020年,单克隆抗体将成为治疗肿瘤疾病、皮肤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有力措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世界单克隆抗体总销售额超过250亿美元,这个数据将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单克隆抗体技术已经成为生物药物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药物由于容易受到人体新陈代谢环境的影响,与人体多种消化酶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活性下降,这就需要在治疗期间频繁注射药物,延长治疗周期,给患者身心带来不利影响。如何改善生物药物的半衰期是该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可以通过增加药物的化学修饰,或添加酶抑制剂等方式减缓人体对生物药物的酶化作用,以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发展将在21世纪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健康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梧桐,王友同,吴文俊.21世纪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J].药物生物技术,2011,8(1):1-31.

第5篇: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01.6;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75-01

一、转基因食品的含义

转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上使原物种出现新的性状,这种具有新性状的生物叫转基因生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按生物种类的不同,在食品领域中具有实用价值的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分为: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品和微生物。

理论上,转基因食品的主要营养构成与非转基因食品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等物质构成。但如果从营养成分的基因改良角度考虑,则会使食品中的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酸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种类及构成高分子物质的排列顺序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影响人类的饮食结构,也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然而,转基因技术和对其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转基因食品存在对人类健康形成威胁的可能。如:外源基因插入具有随机性,其插入位置的准确性影响其性状的表达;引入外源基因是否会在受体内产生毒素,在转基因过程中用来大量复制的DNA的微生物是否对人体有害等都需要经一步验证。因此,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在带来诱人的前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发展概况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被鉴定出来,生物技术领域迅速发展。生物性状是由特定基因决定的理论基础的奠定,使生物改良基因工程技术应运而生;1983年,世界上第一株基因植物,一种对抗生素产生抗体的烟草出现;1990年第一例转基因棉花种植试验成功;1994年,一种可以抵抗番茄环斑病毒的西红柿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上市;1996年,美国人又将部分转基因食品推上商业化的进程。目前,美国共有43种动物、植物转基因产品通过FDA的认证,世界上众多国家也都紧随美国之后开始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研究并使得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商业化运作并正在形成可观的产业规模。

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居世界中等水平,1993年3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制的属世界首创的“转基因杂交水稻”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1999年9月,华中农业大学三项转基因水稻成果通过专家鉴定;1998年5月,我国农业部生物工程安全委员会批准6个准许商业化的许可证,其中3个直接涉及食品。目前,我国批准中间试验转基因植物48项,涉及食品植物9项,批准环境释放的转基因作物7种。

三、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

自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亦即用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是否有不良影响,转基因技术对环境、物种的进化是否有影响等一直就争论不休。不但普通消费者对基因食品安全与否看法差异很大,而且生物工程科学家对此也存在不少观点,有关争议如下:(1)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2)标记基因的传递可能引起的抗生素耐心;(3)转基因食品引起食物过敏的可能性;(4)其他:包括毒性、伦理方面和微生物安全等方面。

四、发达国家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的有关政策

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政策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农产品输出国如美国、阿根廷和巴西持比较开的态度,而农产品进口国如日本、欧洲各国则持相当慎重的态度。以美国为例: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的发祥地,也是转基因技术最为先进、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据报道,美国大豆生产中的30%以上,玉米20%以上都应用了转基因技术,而且5年后这些产品中的90%以上可能都是转基因的。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国,因此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国际贸易采取积极推动的政策。从科学家试图开发一种具有市场潜力的转基因植物产品开始至产品最终上市,美国的管理程序和管理机构分工为:(1)提交资料前的研讨;(2)大田试验许可;(3)向USDA请求撤销管制;(4)FDA对作物抗有害性状的管理;(5)FDA审查食品和饲料的安全性。为使消费者的到有关产品信息,按照现行的有关法律,FDA将在网上信息和结论,当然,如果某种产品上市后引起公众疑虑,FDA也有权立即从市场上撤出任何表明不安全的产品。

五、我们该如何对待转基因食品

在我国,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基本对策有:加强生物安全立法、加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评估、防范因各国的标准和认证系统的差别而导致的贸易障碍、重视有关安全信息情报工作,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有关信息的传播。基于以上原则,国务院于2001年6月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由此可见,国家明显加强了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力度。尽管有关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议不曾平息过,但生物工程技术仍在不断进步,基于我国现在的国情,可以肯定的说,未来我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所消费的农产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含量将明显上升。转基因食物对人类到底会不会造成影响呢?任何一种新技术都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目前为止的证据表明,与转基因技术所创造的利益相比,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是相对较小的并且可以人为管理和控制。因为与大量带有毒性的化学农药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相比,转基因这种取自物种的方法无疑是先进的。

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资源消耗性为主,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开发,加快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步伐。在积极采取主动措施的同时,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殷丽君,孙瑾,李再贵.转基因食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曾北危.转基因生物安全[M].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刘长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以及我国的对策[J].生物谷,2011.8.26.

第6篇: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范文

1.1可供选择的合适教材数量不多在学科发展的初期,大多选择过去轻工院校所编写的食品工程专业教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教材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虽然个别院校针对这一情况也陆续编写出了不少相关教材,但由于该学科综合性强这一特殊性,很难系统的将生物技术与食品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迫切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编写出将现代生物学理论与食品科学紧密结合,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教材。1.2学生兴趣不高由于是选修课程,所以经常不能引起老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认为该课程不是主干课程,所以也不会花很多精力,深入学习和研究,到课率不高,即使到课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玩手机,做其他事情的学生大有人在。其次,该课程综合性很强、课程内容抽象、从表面上看来与食品科学专业没有直接联系,而且难度也较大,对于食品科学类专业学生来说,要学好不是易事,因此也使得很多学生知难而退[2]。

2提高《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2.1选好教材,对教学内容把握得当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而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有用的知识,则需要在选择教材上费一番功夫。而生物技术更新快,不断有各种新技术、新概念出现,食品领域也有各种新的法律法规涌现,因此教材的选择更是上好一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合适的教材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和了解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知识体系和学科发展最新动态[3]。我们选择的是罗云波主编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彭志英主编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和刘远主编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作为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这些都是按照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规划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各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并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解释分析其中的原理。注意把握好教学内容,由于该门课程综合性强,覆盖面广,涉及到多门课程相关的知识,所以在讲授内容方面要减少与其他类似课程的重复,重点突出。例如讲授细胞工程及其应用这一章节时,微生物细胞的培养是《微生物学》课程中重点介绍的内容,所以就不必重复有关培养基组成,种类等知识。而在讲授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时,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如PCR技术,细胞的重组与克隆等技术对于没有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的食科类专业学生来说有难度,不宜讲得太深入,可以多介绍其在食品行业的相关应用。要把握全局,讲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课程相互联系,突出其承上启下、相互贯彻联通的特色,有效地安排完成教学内容。2.2教学手段多样化根据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图片、文字和动画等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相应内容进行讲解,使得很多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易懂,对于某些重要的新概念、新技术的讲解可以适当详尽,并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记忆深刻,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4]。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避免大篇幅的文字,文字应用不同的字体大小或颜色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词,并附上与内容相结合的具有创意的图片。采取现代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轻松的接受新知识,新概念,提高学习效率。2.3教学方法多样化(1)提问式教学法在讲解某些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熟悉的内容时,可以适当提问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回答,活跃课堂气氛[5]。例如在讲授细胞工程内容时,可以提问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讲授食品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时可以提问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哪些;讲授发酵工程及其应用时提问我们常见的食品中哪些是发酵食品,哪些是非发酵食品,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不算很陌生,要把问题回答好,也不至于让学生很为难,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多思考一些常识问题,同时,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避免后续对学生已掌握知识点的反复强调,进而提高授课效率。(2)实例式教学法将食品生物技术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觉得食品生物技术随时在我们身边发挥作用,它并不是遥不可及,高深莫测的,以此来引起学生的重视[6]。例如讲授酶工程及其应用这一章节时,由于涉及的内容与食品行业密切相关,更贴近生活,所以学生兴趣比较浓厚,参与意识很强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以酶的应用为例,在果汁的制作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果胶酶后,果汁黏度迅速下降,浑浊颗粒迅速凝聚,使得果汁得以快速澄清、易于过滤;在食品保鲜过程中,用一定黏度的对人体无害的溶菌酶溶液喷洒,可以对水产品起到防腐保鲜效果;在啤酒生产中添加蛋白酶可提高啤酒的稳定性,添加β-葡聚糖酶可提高啤酒的持泡性,加入α-乙酰乳酸脱羧酶可有效降低双乙酰含量,加快啤酒的成熟。实例可以采用相关的小实验、视频、事故、游戏、图片等方式,通过这些常见实例的讲解与分析,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将生物技术与食品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让他们觉得生物技术对于学好食品专业的重要性。(3)换位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可以提前布置好一两个题目,或者内容相对容易理解的某一章节,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讲解完以后老师提问,由讲解人解答,其他同学有意见或者建议,也可以做一定的补充,也可以提问,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才会真正用心、主动的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分享所获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公众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教是最好的学!2.4考核方式多样化该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学生缺课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规划,凭一时兴趣或者纯粹是为修满学分而选课,并非出于自己的爱好,所以很少来上课,企图在考试时走捷径,所以把平时到课率纳入考核范围很有必要。要不定期的对学生到课情况进行抽查,督促学生不迟到早退,建议平时到课情况占考试成绩的20~30%。平时上课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记录,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配合老师,提问时能够很好的回答,或者讨论问题时表现较佳的学生给予加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克服胆怯心理,同时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适度加分,给予奖励,也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7]。考试可以采用撰写和专业知识相关的课程论文形式,或者卷面考核的形式。根据情况具体实施,也可以两者相结合。如果采取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则可以提前布置,使得学生课后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免得与其他必修课程的复习时间相冲突。学生可以自由选取感兴趣或者了解比较透彻的题目,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集相关知识,组织材料,构思成文。既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又拓展了知识面,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知识、新概念,还能提高学生写作论文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深造或者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2.5丰富课后实践活动独立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将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让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工作,或者作为老师的科研助手,直接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来[8]。也可指导有想法的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独立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定期对实验进展跟踪了解,遇到问题一起协商解决,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观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工厂或者实习单位参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课堂上学到的生物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啤酒生产过程中多种酶发挥的作用;奶制品、乳制品企业中,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油料作物在提高食用油的营养成分中所起到的作用等。

3结语

第7篇: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123-03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必修科目,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践性及技术性很强的重要课程。随着生物科学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日益革新和壮大,这门前沿科学无疑成为研究和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新途径、新武器[1]。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联结纽带,鼓舞着专业人才的科学创新思维,极大地推动环境化学、污染控制工程等领域的发展[2]。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的系统讲解和演练,指导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其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较好地服务于该专业本科生未来的科研活动和工程实践。

面对国家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就业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各大高等院校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根据学校条件和专业背景,建立与社会服务相融合的特色教育,为培育更具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3]。微生物学实验作为训练专业人才基础操作技能的实用型课程,同环境工程专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和辅,因而成为各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重要发展学科[4]。同时,由于微生物学特有的微观性、精密性和抽象性,环境专业学生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和兴趣的薄弱,使得教师对该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活动普遍存在诸多缺陷和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教材教学资源的陈旧滞后;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学生积极性、重视程度不高;缺乏课程考核制度;等等。因此,笔者根据以往教学经历及同行反馈意见,对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一系列设计和改进,在此进行简单总结论述。

1 开放式多元化实验教学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如细菌染色、培养基配制和灭菌、菌种分离培养、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观察等,大都属于验证性实验,着重于强化理论理解和掌握操作流程,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对未来毕业设计和就业中面对实际问题造成不利影响[5-6]。开放式实验教学讲究内容、形式、地点的开放,除了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比如各类环境中(不同空气、土壤或水中)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测定,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药品和所需设备,教师帮助其审核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认真分析实验结果,从实验操作过程中寻找和总结不同结果的原因[7]。为此,实验教师需要注意配备多余培养基或菌液等,对于实验过程中的失误或其他影响造成的异常情况,提供修正和弥补的机会,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实验空间和条件。同时,可以适当拓展设计性实验,加入观摩性实验环节,比如安排实验与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体系相结合,让学生自主选择污水处理厂或者环境监测站等相关单位,提前接触认知实习的对象,通过观察污水厂水质变化情况、取样环节及污水处理流程的切身体验,了解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作用和反应原理[8]。

在课程学时的安排上,教师及时安排学生对被培养菌种的观察和记录时间,提前布置下次实验内容,保证各实验小组方案的设计和讨论时间。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加入教师主持的相关课题,拓宽专业思路,从而对想继续专业深造和进行科研工作的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2 武装课程背景,紧跟前沿热点

依托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本科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要求尚属理论学习水平,重在掌握操作过程的原理和流程,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相差甚远;又鉴于大多数生物工程技术仍处在实验室探索研发阶段,或者依附其他行业生产和研发,纯生物工程行业的人才需求并未扩大,而纯微生物学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属于辅专业课程,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够高[9]。

首先,从环境微生物课程相关理论及实验教材上讲,避免沿用陈旧的教学材料,借助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拓展课堂内容,选择和侧重与实际问题接轨的内容,将国内外微生物科学技术的前沿进展呈现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在原有的课程里增设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等,掌握生物工程在相同的技术原理下在不同环境领域的应用,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延伸和拓展。同时,鼓励和督促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保持开阔的眼界和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通过分享国内外生物技术热点和相关科技文献,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求学态度,增强对所学专业的就业信心。

3 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将实际生产生活的相关知识点融入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课外有选择地参与趣味性微生物小实验,诸如自制酸奶、酒酿、泡菜等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的日常食物,对常见菌种如真菌、大肠杆菌等作观察和分析等,通过将微生物原理生活化、生动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微生物与日常生产生活奇妙关系的同时,将所学技能融会贯通。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坚持“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原则,放手让学生从参与准备实验(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接种等)到全程设计和操作,通过自行准备实验器具,自主安排实验时间,熟练微生物实验基本物品的配备、操作及其应用。当实验遇到困难受阻,鼓励学生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案例文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启发其创新性和设计性思维,帮助其产生一定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今后独立参与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依托学校现代网络教育教学系统,把目前互联网上优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资源或者教师自制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收集和整理起来,以多角度、动态清晰的方式将实验的全过程提前展现给学生,丰富了原本枯燥的实验内容,弥补传统教学及演示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0]。笔者特别推荐将多媒体网络资源实施在实验预习阶段,尤其对于菌种的分离、接种、平板涂布划线法等环节,配合影像资料,更能寓教于乐,让他们在实验预习过程中即能得到充分的引导,更加直观、形象地领会到实验操作的要领。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后期的实验考核中,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摄像记录、动态试卷等,这样更加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课程考核效率。

5 严格保证教学实验安全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大力投入,实验教学质量的要求提升,实验室的各项安全管理事宜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教学科研顺利有序地进行,保证校内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实验室设备及药品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11]。高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主要涉及生物安全、化学品安全、电气安全、紫外线辐射及消防安全等。例如:实验室酒精分类较多,用于清洁双手的酒精棉球、浸泡镊子(需沾取氯化汞溶液、75%乙醇等化学试剂)的酒精溶液等,要求实验教师严格配制和区别标注,防止混用造成不必要的污染,用后及时洗手消毒,未用完的菌种和培养基等合理保存并记录使用情况;无菌操作过程中,关闭门窗,严控课堂纪律,不得进行与实验无关的讲话、走动、吃东西等行为,防止杂菌污染;紫外照射灭菌过程中,清理超净工作台附近人员及物品,避免辐射伤害,以及臭氧对呼吸道的刺激;对于实验室经常使用的高压灭菌锅、酒精灯等,要规范安装及操作,定期检查仪器表盘、维修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修理,以免发生爆炸、火灾等事故。

6 完善考核制度,培养独立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程预习—实验讲解及演示—分组操作—记录实验结果—评定实验报告”教学模式,不能够全面、清晰地考察学生的基础操作和应用能力。就石河子大学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看(2个超净工作台、8台显微镜、4个分光光度计等使用情况),仪器设备明显不足,造成学生在分组实验(4人/组)的情况下,得不到充分锻炼的机会,导致部分学生积极性不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另外,部分高校实验课程的成绩是依附于理论课程中的,没有单独的学分考评,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造成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实验收效难以保证[12]。因此,本文坚持“强化操作能力,弱化抽象理论”的考核方案,实行“预习设计(10%)+实验完成情况(30%)+单独实验操作(30%)+实验设计方案答辩(10%)+实验报告(20%)”的评分标准,在促进学生提高实验能力和重视程度的同时,优化教学反馈,便于教师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授课效果,调整教学计划、侧重点、难易程度等。

7 结束语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其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以及对日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都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的,这需要相关专家和教师根据自身经历,提出宝贵的整改方案,供同行们不断实践、总结和切磋,更科学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13]。本文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安全措施及课程考核的探索改进,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坚持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旨在搭建环境专业类背景下微生物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强化和拓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学生完成相关毕业论文起到辅导作用,对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应对相关生物学实验、分析和研究探索提供一个很好的认识和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梁璐怡,胡宝兰,朱亮,等.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26-128,131.

[2]曲娟娟,金羽,程茁,等.浅谈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226.

[3]游少鸿,刘杰,林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素质教育的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15-17.

[4]周群英,王仕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高冬梅,张民生,洪波.环境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4(3):53-55.

[6]焦迎春,王虹,谢占玲,等.环境微生物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初探[J].科技资讯,2012(20):197.

[7]姬晓娜,曹文平.关于开放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3(3):34-35.

[8]张根林,鲁建江,易丽娟,等.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81-83.

[9]童英林,袁永平,陶雪琴.《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76-177.

[10]高冬梅,王秀海,洪波.环境微生物实验演示影像库及教学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46-148.

[11]刘慧玲,杨世平,温崇庆,等.高校微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98-199,213.

[12]刘敬勇,罗建中,黄绍松,等.环境类本科专业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第8篇: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范文

1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由于核心技术严重不足,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不可能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只能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因而民营企业制造的原创产品不多,仿制的产品较多,拼装的产品居多,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便宜。此外,由于实行了成本领先战略,民营企业就要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来摊薄固定成本,以求得规模效益,再配合以先天的劳动成本优势来获取利润。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这一发展战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困扰,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另外,银根收紧等原因使得企业的资金也捉襟见肘,企业无法通过进一步扩大规模来摊薄成本,所以,企业陷入困境也就是必然趋势。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就需要企业将发展战略从成本领先调整为产品差异化,而这就需要知识产权来助力。民营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主要是因为企业拥有的、标志着差异化的自主知识产权资产严重不足。

1.2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机遇

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理念,经过几代中国人的拼搏和积淀,经过几番大浪淘沙、起起落落,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已经具备走出去、挑战世界的勇气和实力,中国品牌也有了决战世界品牌的气度和胸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使品牌成为农业科技型企业基业常青的源泉、惟一独特的区分点这一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制胜的法宝,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形成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但目前我国仍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许多产品仍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质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培育我国的知名品牌,进而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迫在眉睫。为了切实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就全面加强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指导要求。

2加强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北农全方位地完成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体系,包括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项内容。近年来,大北农紧紧围绕产学研结合,积极创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汇集更多创新人才,攻克更多技术难题,打造更多优质品牌,掌握更多自主知产权,在加强品牌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2.1创建国内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

2.1.1高起点组建科研体系

大北农于1999年组建“大北农研究院”,开始走技术研发之路,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09年公司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为把该技术中心建设成为高起点、高端品牌的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大北农相继组建了7个研发机构:饲料技术研究中心、微生态技术中心、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动保技术研究中心、金色农华技术开发中心、绿色农华技术开发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各研发机构受大北农技术中心与各产业子公司双重领导,并与各产业紧密结合,形成具有大北农特色(集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等生物工程研究的科研航母)。产业技术服务人员在各产业研发机构的指导下,对产品进行技术推广及销售服务工作。

2.1.2高标准培养科研团队人是大北农发展的唯一资源。一是企业文化培养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大北农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大北农每年按20%的速度扩大科研队伍,形成一支内外联合、上下互动、持续创新的科技人才梯队。实施以事业吸引英才、以待遇留住人才、以情感凝聚人才的策略,优化科技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深化智资股份机制,智资股份制是大北农凝聚人才,实现共同发展的机制,员工的股权收益直接和企业的实际效益挂钩。强化培训管理,公司建立“学习型组织”,坚持“工作培训人、舞台锻炼人”的培训意识,其技术培训费用每年按10%的增长幅度递增。二是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6年大北农被增设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分站,与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培养高级研发人才。目前有在站博士后3名,留美博士后1名。2010年大北农集团院士工作站成立,首批共有9名院士进站,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整体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司现有科研人员508人,包括30名博士和151名硕士。

2.1.3高投入保障科技经费大北农从2001年开始从科技饲料(预混料)向其他农业生物高科技领域扩展,包括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种业、动物保健和生物农药等。科技活动经费投入逐年增长,2008~2010年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分别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5.3%、4.2%和4.5%。

2.2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2.2.1创新战略思路:“2+2”大北农自主创新模式大北农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是应用生物技术发展生物饲料、生物育种、生物疫苗、生物农药四大核心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所需信息化服务产品并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村培训现代创业型农民,使其成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者。经过创新实践,大北农已经形成“开放性研发与成果中试熟化相结合、农民科技知识普及与企业公益微利相结合”的“2+2”自主创新模式。一是产学研联合开发。大北农联合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及研究资源,以自主研发为基础,以广泛整合科技资源为手段,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二是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转化,利用自身的转化基地与技术服务网络,将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盘活;将社会成果资源变成大北农发展的战略资源。三是农民科技知识普及的知识营销策略。大北农以技术和服务营销为主要手段,构建了总部、子公司、服务站三级服务支撑体系。四是建立公益事业机制,设立两大奖项。即在全国20多所农业大学设立了“大北农奖学金”;在全国农业战线设立了奖励国内农业科技人员的“大北农科技奖励基金”。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开放性研发与合作为了实现共担课题、共攻难关、共创品牌、共谋方略、共促发展、共享成果之目的,大北农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20余所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2003年牵头联合江苏正昌集团等16家企业成立“绿色伟农企业联合体”;2005年成立微生态技术中心,2010年获批筹建“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等38家单位发起成立“北京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2009年公司联合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等19家单位发起成立“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

2.2.3创新激励政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共享创新与保护是大北农知识产权发展的两大战略。在组织机构方面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和法务部,专职人员7人,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立体保护,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化。在制度建设方面,制订了专利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产品研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2003年公司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共同开展“玉米品种农大108维权”活动,首开国内玉米种业品种维权先河。2005年公司开展了超级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的维权”活动,通过法律手段和协商解决了多起侵权纠纷,成为国内杂交水稻行业最大的维权行动。

2.2.4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品牌营销和服务营销大北农利用自身的转化基地与技术服务网络,将过去一大批积累在国家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盘活的同时,也将社会成果资源变成了大北农发展的战略资源。公司实施品牌营销,大力推动“大北农”牌饲料品牌、“金色农华”牌杂交水稻种子品牌的整体宣传和推广。大北农视产品质量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拥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HACCP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国重点养殖和种植区域的营销网络,在全国首创“县级服务站”营销模式,建成以互联网为工具、培训为手段、服务为内容、产品为载体、服务人才为主体的全新服务网络模式,提升公司产品影响力和网络竞争力。

第9篇: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范文

贸易技术壁垒是指国家之间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国外进口的商品制定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及标签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限制进口的一种措施。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GMF),是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导入特定的外源目的基因,从而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改良生物及其制成品。目前,我国批准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有:番茄、甜椒、棉花(籽)等,而市场上流通的大宗转基因食品主要是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转基因番茄和转基因棉花等。民以食为天,转基因食品作为新型食品,对人体的健康和心理有无不良影响?这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由于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法规,一些国家也因此制定了转基因食品的相关法规,旨在保护本国的食品安全,限制转基因食品的进口,于是产生了转基因食品的贸易技术壁垒。

食品的国际贸易一直是WTO关注的重点,相对于工业产品来说,食品的贸易一直没有很大的进展,这也是WTO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从TBT协定中分离并产生SPS协定的原因。但是即使是1995年的SPS协定,也没有预料到食品中高新生物技术发展之快及其复杂性。根据SPS的定义,当为了保护人类或其它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国家安全等目的时,成员国有权采取必要措施[1]。而转基因食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至今缺乏肯定或否定的科学证据[2],这正是目前各个国家相继出台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法规的原因。只要这些法规没有达成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就会产生转基因食品的技术壁垒,不想进口农产品的国家完全可以利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的理由来规定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成分的含量以及通过给转基因食品加贴“肯定标签”限制其进口。尽管近来西方8国首脑会议以及WTO部长级会议中都把转基因食品作为主要议题来讨论,但是鉴于转基因技术的复杂因素以及各国对本国农产品的保护,都没有能达成任何一致意见,甚至一些地方如欧盟,出台了更严格的相关法规。所以,只要未达成国际间的协议,转基因食品技术壁垒就不可能消除。

2国内外新近出台的主要转基因食品相关法规

2•1欧盟2002年7月3日,欧盟议会投票通过标签和可跟踪性提案的同时,还通过了欧盟议会环境委员会2002年6月通过的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①把转基因产品的含量限制从1%降到0•5%;②要求由食用转基因饲料的动物制成的肉类、奶酪和蛋类产品必须在包装上明确标识;③继续暂停批准转基因产品法规直至有新法规生效。该提议一经欧盟部长理事会批准,就将成为法律。美国极力反对该修正案,并且保留对其采取行动的权利。

2•2日本根据日本农林标准法(JAS)的有关规定,自2002年4月起,凡是转基因食品都要在包装上加以说明[3],同时日本环境、农水等四省目前正着手完善关于种子、昆虫等转基因生物制品的进出口和国内流通方面的法规,该新法规原拟在2003年度内实施。

2•3中国我国2001年5月23日通过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条例》,规定了严格的转基因产品管理办法[4],凡是向我国出口的转基因产品必须向农业部申请安全证书,证明对人、畜和环境无害。农业部审批时间为270天,每年3月和9月申请。还规定大豆的检验在目的地进行,一经发现不合格即做退货处理。这一条例遭到美国的极力反对,推迟至2002年3月20日开始实施,后来一再谈判,最后推迟至2002年底开始执行。2002年出台的转基因相关法规还有农业部部长杜青林1月8日签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要求从2002年3月20日起,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大豆、番茄、棉花、玉米、油菜等5种农作物及其产品(如大豆油),需标明转基因成分才能加工和销售[5]。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的《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和《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于2002年12月20日生效,中国的各口岸将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上述有关的实施办法,对进口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检验检疫。

2•4美国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转基因生产和出口国,也是最大受益国,一直反对对转基因产品施加限制。不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2001年1月出台的转基因食品管理草案中,要求生物工程制造商必须在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之前至少四个月向FDA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且加贴标签,注明“来源于生物工程的”和“生物工程改造过的”等字样,但是这并没有把转基因食品和其它传统生物改造食品如杂交或物理化学诱导得来的新品种区分开来[6]。在美国,只要没有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有本质区别,就一视同仁。

3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农产品价格低迷,增产不增收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7]。加入WTO以后,关税壁垒逐渐取消,国外廉价优质农产品大量涌入,势必对我国的农业造成冲击,尤其是转基因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对我国的市场威胁很大。所以,必须加强对进口农产品中含有转基因产品的监控和管理。

3•1充分了解各国转基因食品(GMF)的相关法规根据2001年《国外转基因产品管理法规汇编》介绍,目前有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的专门转基因法规10个,着重规定了转基因含量和标识追踪等方面内容[8]。2003年欧盟又出台了转基因标识修正案以及我国的5个转基相关法规等。了解各国转基因法规的内容是进行转基因食品管理的前提,尤其是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向,可以提前制定应对措施。

3•2制定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相关法规现在国际间未能就转基因产品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可以根据我国国情来决定我国的转基因管理态度。杨昌举指出,“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是否需贴特殊标签莫衷一是。不同国家关于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特殊标签之争实际是各国贸易利益之争”[2]。我国是农业大国,必须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尤其是合理的技术壁垒来保护我国农业。这方面马述忠的“有理、有利、有节”策略值得参考[9]。目前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定性不定量、转基因成分比例规定、检测技术等问题,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

3•3加快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尽管目前有报道一些检验检疫机构的实验室也能检测转基因成分,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完善的严密的预防网络远未形成,所以在全国各个检验检疫机构建立转基因检测实验室,以及实验室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国范围内检测水平的一致提高至关重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