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第1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学生;创新精神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是个体的一种内在的创新欲望,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高度的热情、足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品质。创新是从思想上产生的意识,进而促发身体上的行动。创新精神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相当重要,尤其对于高职高专这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来说,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要进行的培养要求,包括了文化素质,品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方面,创新精神就是受思想品德素质所影响的个人文化素质的最高层次。我国的大学生走上社会一般都是读书成绩好,动手能力差,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都是如此。这在本质上是创新精神的缺乏导致的,这样的教育背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走上社会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引领国家的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科技成果创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我国广大的也是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院校更需要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目前部分学生也已经意识到创新精神对自身的重要性了,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不足,很多学生并没有在学校期间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关注学习的方法。但是,如果缺少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学生还是很难通过自己的自学培养出创新精神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培养的学生缺乏研究型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这在大学教育里是很普遍的现象。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存在这样的问题,就连研究型院校也存折这样的问题。研究型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是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时半会能培养的出来的,要能获得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同样担负着国家和民族振兴的重任。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学生的思想出发,将创新意识“植入”学生的大脑,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封闭的、纯粹的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转化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的创新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过程。

目前,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无理想无信念,无组织无纪律的问题,他们的表现有的是拜金,有的是诚信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淡薄,或者是心理问题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鉴定的理想和信念,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的三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在创新意识的产生之初,不偏不倚,不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思想的影响。

第2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有效方法

一、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这个时期,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得到充分的培养,才能够为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衡量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改革的新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其自觉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良好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形式,要想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把学生放在教育、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的被动局面。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阅读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其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

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教育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力量源泉,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发现问题,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寻求的问题解决方案、途径各有不同,这对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二、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方法

= '北京精神

第3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创新 培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日益强调创新精神对企业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且这一趋势不断得到实践界和理论界的强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企业家是发展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这源于企业家所具备的独特而鲜明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并不是因为其拥有资本,而是因为他拥有创新精神并实际组织了创新。

一、企业家精神及其价值

对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最早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A Schumpeter)。熊彼特把企业家称为“创新的灵魂”,之后又指出企业资源新组合实现的人们称为“企业家”,是创造性的破坏者。依据熊彼特的观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数量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实践中的创新努力。正是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家率先创新,众多企业家迅速模仿,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法国经济学家J・B・萨伊也认为企业家是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是能把经济资源由较低的生产率水平转变为较高生产率水平的人。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才能,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专门职业。在他们看来,创新是企业家的特征,不仅包括思想和制度创新,还有技术创新及创造市场等。所以,充当一个企业家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种持久的可遗传或继承的状态,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对未来发展和创新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因此,不断创新的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

熊彼特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即企业家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的成功欲望、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企业家的精明与敏锐、企业家的事业心。由此可见,首创精神、成功的渴望、承担风险和乐观精神、精明强干、进取精神,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构成了自主创新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克服自主创新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关键。企业家不仅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且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人力资本保障。由于企业家精神的存在,企业才具有创新的活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才得以激发,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企业家作为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除了必备的个人素质培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家的凝聚力、感召力把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愿意为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发挥各自才能。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作用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创造新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为技术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内生的动态过程,即不断地通过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来推动创新的过程。创造性破坏的灵魂是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反过来,也只有不断地实施和推动创新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而自主创新的过程正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特征,它的形成受到企业家的个性、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外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因此,企业家精神不可能像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人们只能通过某些表现形式来体会企业家精神的巨大作用。企业家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充分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内涵的核心,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组织研发、发现新技术以及克服困难、开拓市场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在熊彼特提出企业家的创新职能和创新精神以后,创新被视为成为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创新精神成为企业家精神中最为本质的精神。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并不是因为其拥有资本,而是因为他拥有创新精神并实际组织了创新。

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企业家的价值除了组织研发、承担研发风险、管理创新过程,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就是将技术成果引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当然,企业家精神应该不止是独有创新一个方面。事实上,它应该是许多内容的综合。而在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市场中杀伐决断的企业家,更应具备许多品质,这些共同构成了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无疑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所在,因为这最能体现现代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和最高要求。另外它还应包括:勇于在风险中寻找机会的胆量,不断进取永不疲倦的旺盛斗志,对利润等目标的执着追逐,专心致志辛苦操劳的敬业精神等。

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当今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不是资金、自然资源、高素质的劳动力,而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缺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企业家不是资产所有者,而是领导企业运行和发展的实行者。企业家是一种精神的化身,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企业家则是人格化的企业家精神。正是无所不在的企业家精神,塑造了企业家的品格、形象和事业。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企业家是成就企业发展,从而带动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甚至是关键因素。缺少企业家,是因为缺少企业家精神;不仅是因为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有限,而且是因为整个社会缺少这种精神。企业家的成长取决于许多因素,而一种社会的文化心理倾向则是必备的条件。企业家精神作为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诉求和心理品格。

培养企业家精神,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是一套规则体系,是人们在反复的博弈中形成的行为框架。“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存在的理由之一是它能为参与者提供理性的预期,从而减少交易的成本,提高活动的效率。如果缺少好的制度,势必增加交易的风险和成本。企业家只有对自己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期,才可以去承担风险进行投资,这就需要以一个良好的制度安排为前提。同时,健全的财产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也是保护企业家精神成长的重要条件。因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动机首先是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这就要有一套制度保障获得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这也要社会建立鼓励和保护创新的机制,法律制度的完善就是有效的途径。西方专利制度对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其次,要促进文化认同,使全民从观念上接受企业家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崇德主义、勇于奉献、勤俭节约等精神品格,都是孕育以苦为乐、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追求成就的企业家精神取之不尽的宝藏,但中国传统伦理中提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排斥竞争的道德观,压抑了人的创造性,抑制竞争性观念的生长;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理念,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同西方文化的追求财富、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形成很大的反差。事实证明,传统文化是可以而且需要走向现代化的,因为每个文明实体只有不断改进自身,接受新的文明的刺激,才可以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自身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的世界上生存,这种压力和挑战也要求每一种文明善于变革和创新。从现在的实际来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企业家精神,就是现代社会的精神特征,是公民积极地参与到现代化实践中的精神因素。所以,传统文化应该自觉地与之交流,将这种精神吸纳进去,从而实现文明的更新。而实际上,文化传统又可以作为一种建设性的因素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从而推动社会与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

再次,改革教育培训制度,为企业家创新精神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应通过学习系统地提升企业家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在正规MBA教育中,一是必须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进行课程设置。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要以开发为导向。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三是在训练方法上,要坚持参与式训练方法。将现实案例交给训练对象分析,提出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四是在训练形式上,坚持多种形式,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非正式教育方面,“非学历教育”的灵活性和随时性有助于企业家学习最新的管理方式。企业家要利用网络优势,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管理经验,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加强自我培训。总之,“非学历教育”应与标准化的MBA教育一起,担负起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张军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第10期

第4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

从前有一种病,只要人得了这种病,便无药可治,只能慢慢地被病魔折磨至死。有一位化学家,他不幸得了这种病,他四处求医,也没有将病治好。有一天,他听说有个村子里有一口能治好这种病的井,只要喝了井中的水,便能治好这种病。化学家喝了水后不久便药到病除了。化学家对井水产生了兴趣,对井水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井水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芒硝,对这种病有神奇功效。

中国有名古话,常有所疑,是创新的开端。勇于破疑,是他新的动力。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用疑惑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现象,就产生去破疑的动力。常年喝井水的村民没有因为井水能治病产生疑问,而化学家则对井水产生了疑惑,最终发现了井水的秘密。如果说化学家仅仅因为井水治好病感到庆幸,那么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充分说明了创新精神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如果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它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

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第5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培养医科院校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性

(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学校体育开展体育精神教育与培养,是促进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尤其是在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较低的医科类院校,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尤为重要。由于医学学习的复杂性、艰苦性和长期性,作为医科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具备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方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先进觉悟和先进技能的人。

(二)是增强民族体质、造就民族性格的需要

上世纪初,我国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就提出了通过教育与体育培养人的精神品质进而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鲁迅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性格的改造,主张健全的肉体寓于健全的精神。体育是发达体魄的重要手段,体育精神的培养势必成为民族体质的增强和民族性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医科院校研究医药与健康较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较弱。因此,更要重视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与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体魄得以发达、意志得到锻炼,学习、就业等压力得到宣泄,潜能也得到发挥。这样的学生输送到社会,对我国民族体质的增强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都有积极意义。

(三)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倾向于对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很少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育。当前体质教育思想需要作进一步的拓展和升华,体质与精神须是不可分割的。体育要培养的人已不能再停留在体质的增强上,更应满足其精神需求。医科院校的学生做的是为全社会人的健康服务的行业,不仅要懂得医学健康知识还要具备具备健康的体质和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精神面貌的改观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如何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医科院校学生的体育精神

(一)体育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或运动竞赛中,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活动中团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高尚道德修养。医科院校学生毕业到社会医疗服务工作当中,要与服务团队的合作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服务,集体主义精神必不可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严肃教学组织性和纪律性,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例如,球类课要突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思想;在体育比赛中,如拔河、接力跑等集体性项目,使学生在体育竞赛的凝聚力中感受到体育协作精神的巨大力量。从而促使其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二)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态度等特征暴露得特别明显。医科院校课程内容繁重而复杂,很多的医学概念都需要学生以记忆为主,学习单调、乏味,加之缺少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免产生厌倦情绪和思想压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育者,应抓住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所暴露的显现问题,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田径中的中长跑教学课,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创新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创新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医学类院校要以医学体育理论课程等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应结合各个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来设置。例如,公共卫生、中医药等专业学生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如太极拳、五禽戏等,适应社会对保健、养生人才的需要;护理等专业康复体育教学,可开设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内容,实现培养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仪态,为从事未来职业奠定基础。在专业设置上积极探索医学与体育的结合点,培养适应社会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竞争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公平竞争是体育运动精神的核心,在规则面前没有个人、等级、国家、种族的差异。学校体育教学中,虽没有激烈的竞技场面,但竞争精神随处可见。医学类院校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医学类院校的就业领域较为狭窄,在激烈的竞争中医科院校学生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和各类教学比赛,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力争一流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增强竞争意识,但是不能弄虚作假,凭自己的实力去赢得荣誉、赢得尊重。

(五)遵纪守法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参加体育活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否则要受到规则的惩罚,竞技场上没有特权和偏袒。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认识和遵循体育运动特定的裁判规则,违反则受罚,取得成绩受奖,恰是对社会契约精神及其文明行为方式的了解和模仿的过程。医科院校学生毕业从事的是大众医疗服务行业,在工作中更应该注意个人行为的文明和纪律性。在学校体育中,通过在体育竞赛中要求他们必须遵守规则,对违反规则,不服从裁判和不文明举止,不仅要批评教育,而且要按规则给予判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规范认识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力,克服不良行为。

第6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积极性;创新精神

计算机基础课是高职学院的主要课程,也是必修课程。它涉及内容很广,不仅涉及到WORD、EXCEL、POWERPOINT、网页制作等内容,而且还涉及到Internet网络应用的介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还是采用重理论教学、重概念传授,轻上机实训指导,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导致计算机基础课成为摆设课,上网自由课。这无疑阻碍了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

一、当前高职教育模式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它的教育模式,教师技能及教材选用等还处于照搬或摸索其它高等院校教育模式时期。比如教材选用,许多高职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常常是组织自己院校的计算机教师编写。这些教材都是根据以前老教材内容为框架,稍微加上当时一些计算机知识技术更新的基础上编写。可见,这些教材内容及框架还是陈旧,落后,不利于当代计算机发展的需求。再加上我们使用这些自编教材时效很长,有的甚至5-6年都一成不变。社会在发展,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知识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如果我们还是用这些老教材去教发展更新的学科,这必然会阻碍学生在计算机科学的探索与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再如计算机教师技能也无形阻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因为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他们中的许多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与完整,专业落后或专业不对口等等。再加上高职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他们常常采用“我教你学”,“我讲你练”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考分,轻能力”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理论知识很强硬,但是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弱。只重视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我们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精神。

二、抓住计算机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在讲解计算机基础课时,一定抓住它的优势,结合当前前沿技术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是根据教学实践,我自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一些经验。

(一)从“史”到“发”,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著名科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每个人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都有强烈探索意识和精神。

根据这个特点,我就给学生上一节计算机历史发展课。我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短短几十年发展的历程,从巨型机到微型机,再到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的网络化、人工智能机等等,让学生感悟到这些发展过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且还凝聚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没有这些创新意识及精神,我们就没有计算机的今天,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积极性及探索意识。 (二)丰富知识,拓宽学生计算机动手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手操作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创新过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就必须留给学生大量动手思考的空间及时间,让他们在动手思考中去感悟,体验自己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学中用知识,在用中学知识”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计算机基础教师普遍认为:计算机基础课就是计算机其他专业课的缩影,不必细讲。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教学思想。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起点和落点,并都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博览有关的专业知识,要做到“精,新,启”,不要隔离本学科的发展目标。

比如在PHOTOSHOP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搜集学生关注的著名人物及事件的图片资料展开了本节课的讲解。在讲解中,我们融合了修改图片及影视加工新技术。在课下,我们给学生布置加工自己或喜欢的照片的作业。这样会使我们的PHOTOSHOP教学更丰富多彩,,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发散及创新思维。

(三)重视学生上机操作课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计算机基础课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综合课程。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常常重视理论课的讲解,忽视对上机操作课的指导与监督。上机操作课就变成了自由放纵的“上网聊天课”等。这无疑阻碍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教育发展。那如何上好上机操作课?

首先我们要使学生重视上机操作课。上机操作课不仅可以消化、巩固我们所学计算机知识,而且还可以用我们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渗透计算机上机操作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珍惜每次上机操作课的机会,才会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

此外,我们要明确每次上机学习的任务、内容及要求等等。在上机操作课时,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写计算机上机实验报告及课下去补充,完善他们自己的实验报告,拓宽他们的计算机思路,形成计算机知识库。同时我们也要在上机操作课时不断走动,去指导、监督学生上机的情况,不要放纵学生无纪律,无目标的“自由上网”。当遇到学生去上网聊天或玩游戏时,我们要坚决禁止,不要不理不睬。在指导学生上机操作时,我们尽可能少讲或不讲。因为机器就在学生面前,我们要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把讲解的时间占去操作探索的时间。只有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我们才能把计算机知识转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去不断发掘计算机更深的奥妙。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综合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去不断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我们就会把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把知识教育转为智能、创新教育,真正做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专业的人才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士滨,张旭旭.多媒体技术与创作[M].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第7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一、巧设疑问,激发创新

创新是从疑问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分析,通过纵横联想,比较对照,综合概括,从而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所以我往往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巧妙激疑,然后又巧妙解释,一环扣一环,环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在解释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做到巧妙设疑,引导思路,必须做到:

(一) 在“巧”字上设疑。

设疑贵在巧。“巧”表现在设疑的方法要巧、时机要巧、地点要巧、方法要巧。就拿讲课来说,开头的方法很多,而我往往在开头就巧妙设疑难,造成悬念,使学生迫不及待地产生解疑的渴望,以此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疑窦,诱发其学习动机。

时机要巧。表现在设疑的时机要寻找最佳点,课堂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听课不可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注意力。因此,必须抓住时机进行设疑。例如,上课一开始逐渐分散时设疑,可以使注意力回升,一节课结束或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设疑,可布下悬念,承上启下,形成以后的。

地点要巧。设疑要设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然后释疑解惑,开通思路,启迪思维激发创新。

(二) 关键处设疑。

设疑要放在“关键”处,决不能在不疼不痒的地方胡乱设疑。这个“关键”处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疑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可使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并认真听课和做笔记以激发学生思考,使他们的思维知难而进,在积极地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创新。

二、正确诱导,鼓励创新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大都喜欢学生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照我的葫芦画瓢,课堂上喜欢鸦雀无声,讨厌质疑问难,问浅了不屑一顾,问深了,认为故意调皮;倘若问到的恰恰是一个回答不出的问题,更会怒火中烧,不借用训斥讽刺挖苦来堵塞学生的嘴,这些都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学生好问就应该受到鼓励,只要不违背道德规范,不妨碍身体健康,用不着多干预,应该剖 璞见玉,善意引导,扬长避短,不能动辄指责,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没功夫讨论你这种愚蠢的想法”要善于夸奖的言辞,同情的微笑,友好的鼓励,要注意听学生的回答,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每一种思想,以便不放过任何一个为他们揭示某种新东西的机会,始终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

三、丰富生活,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辟第二堂课,丰富学生的生活。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现代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他们还有友谊、社交的需要,独立自主活动的需要,自我完善的,美的享受和娱乐的需要等,这些需要单凭课堂教学是难以满足的,只有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才能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感到精神充实,生活愉快,更加热爱生活,充满青春活力,更富有创新精神。

第8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信息时代;中职;创新教育;核心素养

一、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探究精神

当前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中职教育应为各大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为其进行技术服务。例如,作为中职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积累、探索和反思,逐渐将数学教育渗透内化成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文化修养,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掌握理性、严谨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模式,从而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创新性和探究精神。

二、通过课堂教学的延伸,强化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中职的专业教学,应基于专业发展,并同时结合社会需求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公益服务活动或第二课堂,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个人的社会参与意识。首先,应认识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应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有关专业的技能大赛或探究实践性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精神。如,中职电子专业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可成立电子专业兴趣活动小组,不定期地开展“家用电器维修”“创新电子制作比赛”等活动,促使学生真正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统一,使其专业知识更具有实用性。通过这种延伸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与社会有更多的接触与互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一个检验的过程,使其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提升和强化其实践运用能力。

三、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职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意识到对学生实践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其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学习思维和方法。所以,中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如何思考、探究与总结归纳。学习过程中的根本主体是学生,教师主要以指导、点拨为主,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使其具备长久性的学习能力,不断增长自我学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对工作、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中职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教师可结合学生熟悉的或就业之后可能接触到的内容设计针对性的问题,比如商场利润、银行利息、工厂的最大产值等,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精神。

第9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一、培养创新勇气、树立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电教媒体,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向学生介绍英语史料、英美国家文化习俗、英语童话故事等,向学生展示英语的美、趣、妙,帮助学生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勇气。

在教学中还利用多媒体的闪烁和色块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制作CAI课件,在画面上巧妙设计“Information???gap”?——信息沟,启发、诱导和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创新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创新学习的基础,是创新的最大的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交替不时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电教媒体,利用或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让学生冲出重围。因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波好动,兴趣易激发、易减退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形象、生动、逼真的展示出来,创设出更具直观性、感染力和挑战性的情境。使整个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如,教“Time”一课,利用多媒体的演示,通过看琳琅满目的钟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领悟到学习和掌握时间的重要性。同时设计不同地区在同一时刻的时差显示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巩固时间表达法的同时,了解世界各地的时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乐学的状态,达到诱发创新欲望的目的。

三、提供创新素材?指导创新实践

创新离不开实践。提供创新素材,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新活动的素材,把握时机,利用各种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活动,如给故事配音、想象故事结尾、猜谜语、唱歌、游戏活动等。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堂四十分钟的课,确实很难始终如一、高度集中注意力,尤其在课临近结束时,特别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因此,在一节课进入尾声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对话场景,让学生自由对话,然后看动画,随着画面的变换给动画配音,使他们在轻松活波的氛围中,进行焦急性练习,培养他们仔细观察事物、善于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良好习惯,同时实现创新目标,体验创新乐趣。

四、评价创新成果?提高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