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范文

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

第1篇: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患者安全护理安全屏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216-02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共识,护理工作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随着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强和护理工作自身的特点,所承担的风险亦越来越大,已成为高风险、高压力、高纠纷的行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医院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患者安全得以保障医疗机构的以发展的关键[1]。我国的医疗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护理风险管理环节薄弱[2]。为了从根源上减少护理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医院效益,必须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采取正确行动和必要措施,来避免或预防患者不良结果或伤害。目的在于减少医疗护理过程的不安全因素,以确保患者安全[3]。现将有关护理风险管理与患者安全的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安全屏障系统

1.1护理安全屏障机构的设置

可根据实际情况设有医疗护理安全专职机构,全面负责安全监督管理。其任务是监督医院和医护人员,旨在将患者生命安全的意外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点[4]。专职人员可结合具体情况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患者安全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使患者安全管理有章可循,专职人员定期组织对全院护理安全工作进行交叉评估、检查以确保患者安全,促进质量改进。同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职业道德、风险与法律意识的教育,做到依法行医,使其行为观念依照医疗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卫生部颁发的条例和规章、诊疗护理常规、规范及流程等。认真履行安全告知义务,告知患者病情、诊疗护理措施、操作风险等。尊重患者合法权益,使潜在的护理风险得到控制。树立证据意识,按规定书写护理文件,强调证据保全意识。专职人员及时发现找准风险因素的关键点,针对重点问题、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对象、重点患者实施重点管理。把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紧密相连,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强护理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控制。

1.2构建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临床工作实际,识别、分析护理风险管理相关因素。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类,把相关风险因素转化为管理指标,将定性评价量化为指标的权重,旨在研究一套适合医院管理层使用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5]。还应在此基础上深入进行风险应对措施的研究,包括风险的防范、处理以及善后工作,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切实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5]。

1.3构建护理安全文化氛围

1.3.1建立不良事件自愿上报分析系统 目的在于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上报护理安全事故,营造合法化、自愿化的安全事故氛围[6]。首先需要护理人员懂得关注患者安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护理缺陷并及时报告。让所有护理人员能从差错中得到警示,通过分析能准确地查对差错发生的原因,尽早发现不安全因素,更好地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患者安全。在患者安全管理中非惩罚行护理缺陷上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1.3.2护理经验技术与风险管理 技术经验与安全有内在的联系,技术的不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向经验转化,经验提高了技能,成为防止护理事故发生的宝贵经验[6]。我们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应充分调动高年资护士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参与风险管理的作用,因为他们是降低风险的实施者、参与风险管理的在职教育者、风险管理成效的评价者,比单纯的管理者监督检查能起到更全面的防微杜渐的作用。

1.3.3护患沟通与风险管理 护患间良好的沟通、理解和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可鼓励和吸收患者参与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医护与患者间的交流和健康信息的传播,患者及时的反馈信息和改进意见,为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赢得了机会和时间,提高了管理效率。逐步形成患者参与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患者安全的目标。

2建立护理风险安全屏障系统的重要意义

构建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有助于管理者系统地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风险的识别是管理的基础,明确各风险因素的不同影响力,提示管理者对日常护理工作中容易引发风险的环节加以重视。有利于管理者积极思考存在的问题,将其对差错的处置行为改变为对风险的控制行为,有助于管理者查找风险事件的根源以及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护理行业是高风险行业,护理风险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和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因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预测意识,增强风险鉴别能力,减少服务过程中各类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风险管理,积极完善相关环节,从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还可以减少医院的经济损失以及不必要的纠纷对医院造成的间接损失[5]。

参考文献

[1]许萍,孔令曼,秦婷.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1):9~11.

[2] 许萍,杨兴辰,樊震林,等. 医疗风险管理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13~316.

[3] 丁喜刚.世卫组织呼吁减少医疗事故确保病人安全[EB/OL].[2004-10-28]. http://省略.

[4] Pellegrino DE.Prevention of medical error:Where 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ethics meet in promoting safety:An ethical basis for policy reform[M].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

第2篇: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管理;维护策略

当今科技领域发展最快、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计算机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大面积普及,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医学相关信息。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医学信息处理学,这门学科在医学领域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医院需要储存和处理的信息量过于庞大,使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备高负荷的运转,为保障计算机的运行能力,提高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管理水平,保护医院患者的隐私和信息的安全,应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管理和维护[1]。

1 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及现状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医学和医学信息化发展,在提升医疗水平和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等方面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同时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医院各部门或各科室计算机得到了广泛应用,把计算机技术利用起来,可以把对病人诊断的情况和医院的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和提取,可以让病人和医生对医院的收费情况和病情诊疗过程能一键式了解,既可减少医患纠纷,又可为就医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享受计算机信息系统平台带给医院管理的便利时,医院也要增强防范意识,设立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的管理及维护,把各种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系统平台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扼杀在萌芽中[2]。

2 影响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

2.1 服务器

服务器作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载体,在安全方面至关重要的,服务器对最高层数据库的管控和对底层终端的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网线的布置、中心机房的安置等都影响着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安全,网线线路缠绕或者断线时,会导致医院网络断开,计算机设备工作中止,还可受到相邻网络的干扰。中心机房的核心部分,机房的湿度、温度、电磁等因素均有可能对医院网络造成干扰[4]。

2.2 人为因素

在医院工作的时候,各级人员的活动是影响网络安全的最主要直观因素[5]。尤其财务和药房等部门,一旦发生失误或疏漏,对整个部门甚至整个医院的工作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造成系统崩溃,耽误广大患者的治疗[6]。此外,还存在计算机网络受到不明攻击导致患者信息泄露。

3 医院计算机信息设备管理措施

3.1 定期除尘

医院大量计算机设备产生的静电吸附了一定的灰尘,常常导致设备的速度拉低,零部件老化,从而妨碍了计算机设备正常工作,影响工作效率[7]。因此需要对计算机设备定期及时进行除尘。

3.2 定期检修

医院计算机设备长时间使用中,存在潜在故障,若不及时发现隐患,可能会丢失或损坏重要的医务信息,影响计算机运转和工作效率,所以要对医院计算机设备要进行定期检修,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维修[8]。

3.3 设备更新

计算机设备更新速度快,医院应当及时对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通过新设备引进,提高机器工作效率,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防范。

4 医院计算机信息设备的维护策略

4.1 维护系统

对医院计算机系统做好维护措施,定期进行系统体检,更新病毒库,加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维护。

4.2 维护制度

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应建立健全计算机设备安全维护制度,对医院的中心机房进行重点关注,加强对设备的实际维护,对设备维护建立细分制度,规定维护人员进行定期检修。制定安全有效的维护途径,提高计算机设备使用寿命。

4.3 安检维护

安检维护有较强的前瞩性和预防性,可以在设备出现故障前及时止损,由于医院计算机信息设备存储着大量运行数据和医务数据,因此对它进行维护要立足安全,定期维护时找到存在的隐患,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计算机信息设备的安全运行,使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保障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运作。

5 结束语

国内各医院争先朝着信息化、数字化迈进,利用现代科技对医院进行管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与运行方面的隐患,本文探讨计算机信息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维护策略,对医院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舒孝文. 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维护策略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19(14):149-150.

[2]赖勇平.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6(16):214-215.

[3]陈海滨. 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J]. 医疗装备 ,2017,30(18):71-72.

[4]宋红艳. 浅议医院医疗设备计算机维护工作[J]. 科技资讯 ,2017,15(23):35.

[5]周文渊. 设备维修计算机管理系统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19(8):61.

[6]许卫明.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战略思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8(10):21-22.

第3篇: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对策

【 abstract 】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ediatric nursing safet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Randomly chosen from March 2010 to October 2011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126 cases, in-depth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fety of pediatric nursing, probes into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draw the conclus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ediatric nursing is the prerequisit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diatric nursing staff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all kind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fety of pediatric nursing.

Key words: pediatric nursing safety; influence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护理安全是反映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保证患者获得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1]。护理人员应该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护理安全的重视,尤其是儿科这种比较特殊的科室。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很多,为保障儿科护理安全,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护理质量是十分必要的[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儿科收治的患儿126例,全程跟踪和调查这些患儿的日常护理情况。这些患儿中男75例,女51例,年龄在3-14岁之间,平均年龄(7.21±3.15)岁;所有患儿均无特异性疾病,收治的病例均属于儿科常见病,均在家属的陪同下接受常规治疗。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共21例,年龄在22-45岁之间,平均年龄(31.25±2.51)岁;

1.2方法

根据患儿病情的差异对126例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全面跟踪护理情况,及时准确记录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然后进行分析总结。

2.结果

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足和护理人员配置问题等,其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问题所占的比例最大。临床上应该加强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管理,并定期组织开展护理人员专业培训,以此保障儿科护理安全。

3.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患者受到法律法规范围之外的,心理或者身体上的损伤、缺陷等,或者直接导致死亡[3]。护理安全是反映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保证患者获得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很多,如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护理人员配置不足等。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应该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护理安全的重视,尤其是儿科这种比较特殊的科室。目前我国很多医院的护理安全事件逐渐增多,护理安全指数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认真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本次研究显示,影响临床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足和护理人员配置问题等,其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问题所占的比例最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该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研究表明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在护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够缩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有效避免各种医患纠纷。通过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两者之间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并且受到彼此的影响。如果两者的意见一致,还可以缩短彼此心灵上的距离。儿科护理中医护人员应该主动和患儿及其家属交流沟通,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关注患儿及其家属的感受。在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时,尽量保持语言简洁、清晰,注重倾听和暗示。

②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医院应该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护理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并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给予适当的指导。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让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了解到良好的沟通可以增进对患儿及其家属的了解,有助于患儿康复。护理人员在医疗过中应该提升自身修养,时刻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真负责地对待护理工作,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加强自身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③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医院应该根据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和患者数量,合理设计护理人员排班表,避免由于护理人员疲劳导致的护理安全事件。各个医疗科室应该根据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具体需求制定具有弹性的排班计划。由于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适当增加夜班和中午的护理人数,加强对医疗过程中薄弱环节的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细致观察患儿病情,时刻保持警惕状态,以此避免各种安全隐患。

保障儿科护理安全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各种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以此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的护理环境,提高儿科护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晓青.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0(22):45-46.

第4篇: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范文

进入到21世纪之后,人们迎来了网络社会,各个行业也都受到了网络的影响,医院也不例外,在全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之下,计算机已经在医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医院与其他的行业有着根本性不同,属于特殊服务行业,必须要保障网络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给医院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与网络运行的正常是非常重要的。

1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计算机网络安全级利用相关技术措施来控制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与保密性,计算机网络安全有着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可审查性、可控性的特征,这些特征覆盖到了整个数据的共享与传输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网络安全隐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主要有物理安全与逻辑安全两类,前者即保障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设备得到物理保护,避免出现丢失与破坏的问题;逻辑安全强调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可用性以及完整性。在网络技术水平的发展之下,网络安全又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服务安全,服务安全强调在应用程序技术上对相关信息进行保护和鉴别,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与可用性,服务安全的内涵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机制安全、连接安全以及协议安全三个部分组成。

2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分析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包括三个内容:

2.1系统漏洞因素

在计算机网络之中,操作系统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能够保障软件与程序的正常运转,直接影响着网络安全性,在科技水平的发展之下,任何系统都有漏洞,为了修补漏洞,需要定期更新系统,如果存在漏洞,就会给网络黑客与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带来便利,严重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安全。以Windows为例,在2007年就出现了著名错误,黑客利用该种错误制造了畸形图表文件,很多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执行了恶意代码。以前的千年虫漏洞也是由于系统出现了日期漏洞,在跨世纪时发生错误,致使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出现了系统崩溃的问题。

2.2黑客攻击

黑客是利用自身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漏洞对用户终端、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的不法分子,一般情况下,黑客攻击模式包括集中类型:(1)利用性攻击该种攻击模式即利用病毒程序来控制用户的电脑,破坏、盗取其中的信息。(2)拒绝服务式攻击该种攻击模式即向用户发动数据包、病毒,让其占用用户的网络流量,致使整个系统崩溃,网络瘫痪,再为用户发送邮件来伪装信息的来源,在信息通过系统验证之后,将病毒植入系统之中。(3)脚本攻击脚本攻击主要针对网页,即利用网页漏洞来劫持相关信息,或者弹出垃圾弹窗影响系统正常运行,致使系统崩溃。

3网络安全技术在医院系统中的应用

导致数据出现不安全问题的原因包括网络非法入侵、黑客入侵、病毒、系统故障、人为故障等等,鉴于此,必须要对外部因特网与内部信息系统都采用系统、科学的防范措施,这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

3.1禁止法

对于医院内部使用的计算机,一般可以使用禁止法,禁止其余外界光盘、硬盘、USB设备的连接以及IP地址的入网等,降低病毒传播率,该种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通过内网管理软件来控制,使用起来也十分的方便。

3.2身份认证法

医院的信息系统是为用户来提供针对的,为了保障信息安全,需要区分好用户的级别和权限,不同权限的用户只能够打开自己权限允许的信息内容,且需要通过密码验证才能够登录。再应用了该种方法之后,只有被授权的用户与计算机才能够登录,维护人员需要定期更新密码,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3.3应用网络杀毒软件

为计算机安全网络杀毒软件能够对服务器开展集中管理,客户端可以负责分发安装功能,服务端能够定时升级,将病毒特征库发放到工作站之中,能够有效避免病毒与黑客的攻击。在网络杀毒软件安装完成之后,系统一般会要求重启,因此,不建议将网络杀毒软件设置在数据服务器之中,而是建议安装到其他服务器中,在服务器升级时,可以临时跨入内网,升级完成之后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入内网,这一过程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

3.4灾难恢复与备份

任何计算机系统都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为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必须要采用灾难恢复措施,一旦系统崩溃,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并及时恢复好备份的信息。医院系统对于数据安全性的要求是极高的,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数据安全性,可以采用磁盘阵列联合双机备份的模式,如果一个服务出现故障,那么系统就会在十几秒的时间内切换至备份服务器,起动相关的数据库,只要花费2~3min的时间即可恢复相关的数据。此外,如果硬盘出现故障,系统也会发出灯光和声音报警,这是不会影响数据库正常使用的,这时,需要在及时更换好硬盘,避免第二块硬盘出现故障。同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也要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重要数据刻录成光盘,采用以上措施可以有效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对于医院而言,这些设备的投入不需要花费过多的费用,但是却能够有效保障各项数据的安全性。

3.5应用服务器

在接入外部网络时,建议使用服务器,采用该种方式能够保护好用户IP地址,服务器从本质上而言属于远程服务器与客户机之间的“中转站”,在客户机提出要求时,服务器会拦截这一要求,将请求转交至远程服务器,这就实现了远程服务器与客户机之间的联系。这样,即使黑客攻击,也只能够搜索到服务器中的IP地址,这可以隐匿用户IP地址,保障网络数据的安全性。此外,在使用服务器之后,如果有很多用户共同服务器,那么访问过的内容能够自动保存在服务器之中,如果再有人访问,是不需要连接远端服务器的,能够有效提升访问速度,节约宽带。

4结语

再完善的安全体系,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技术人员维护,安全性也将大打折扣。网络信息化水平逐渐成为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成为医院现代化管理不可或缺的系统工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直接体现医院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医院数据运行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安全及完整,就现阶段来看,医院中的信息系统在开发与建设中大多由专业的软件公司来完成,开发和维护脱节。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数据安全意识和管理,将可能的损失降到最小。

作者:周岳亮 覃海生 单位: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引用:

[1]吕剑,郭丽敏.基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医院信息系统设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

[2]张媛.无线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

[3]马锡坤,干振华,吴艳君.无线查房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0.

[4]韦剀,韦举,韦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电子制作,2013.

第5篇: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流程

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的生物危险性血液、体液等各种标本,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因此,检验科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规范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和制度,坚持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避免医学实验室感染,在诊断治疗病人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不受传染。

一、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

1.1加强生物安全基础知识及危险教育: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部分检验人员对生物安全常识和危险性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特别是临床实习、进修人员对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的不熟悉以及清洁工人医学知识最少,其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严重缺乏,但是他们又是临床接触医疗感染物机会最多,所以是最易受伤害的人,应将培训重点放在他们身上。要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让实验室人员和了解生物安全知识,熟知各种可能的危害。

1.2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实验室要制定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让医务人员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并合格后才能上岗,形成普遍预防的观念。

1.3加强技能培养。在形成防护意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清洁工人和临床实习、进修人员是最关键的人群,要采取现场培训,对口培训。如在收集运送过程中,要防止锐器的刺伤和污染,教育他们锐器一定要放到利器盒内,收集人员收集垃圾时一定要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这样培训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措施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措施,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保障。因此,要建立实验室各项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建立好实验室相关安全档案。

2.1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在实验室设计中、在购置仪器设备时,要首先考虑生物安全的问题,与后勤部门协作,共同设计保障安全的实验室,提供合理的设施,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安全警示标志、带盖的医疗垃圾筒、感应式水龙头等一些细微的改变,来改善实验室的整体面貌。

2.2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要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如人员培训制度、登记制度、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等。还要有详细的进行安全防护流程操作手册以及应急处理一系列机制,为了不让制度、流程架空,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督查,对结果进行合理强硬的奖罚,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真正做到管理到位是硬前提,工作落实是硬道理。

2.3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对一项检验项目的操作应有明确的操作流程规定。流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完善。针对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及时实施协调管理,与相关部门共协商,杜绝遗漏。

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如定期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全面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使用安全可靠的检验用品。

三、强化法制观念,做到依法防护

生物安全管理不仅与医院感染息息相关,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生物安全管理已初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实验室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注重法律法规学习,是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的基础。加强与重视生物安全管理的理念,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医学检验界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2

第6篇: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范文

按照“预警到镇、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机制开展转移避险工作。避险安置场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平安结合,保障安全。转移工作要统一指挥,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安置工作要分散和统一结合,分级分部门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二、目标任务

根据危房、低洼地带、地质灾害、易滑坡地带、建筑工地、工棚等易受灾或易受威胁人员基本情况确定临时安置场所的数量、规模及分布点,不断完善场所内包括生活、休息及安全等各种设施,确保被转移人员“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地方看病、有地方睡觉”。

(一)安置场所规划。按照人均占用面积2至3平方米,街道设置2至3个容量不小于200人的街级安置点;每个村(居)原则上设置1个安置点,受威胁人员较多或较分散的村(居)可多配置。

(二)安置场所地点。按照相对集中、便于转移、就近安置、确保安全的原则。安置点建设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经过有关部门鉴定为安全的建筑设施。街级安置点利用敬老院、文化中心、学校、食堂等符合避灾设置要求的公共设施;村(居)级安置点就近选择中小学校舍、礼堂、村部、老人活动中心及祖厝、祠堂等公益活动场所。

(三)安置场所设施。安置点应通风采光良好,通水、通电、通电视、有通讯设备、应急照明设施、简易烧水设备、消防器材和厕所等设施。在通往安置点内要有明确应急疏散路径和指示牌。在安置场所外、关键路口等设施要有醒目的标志标识和转移路线,引导人员快速找到安置点。

(四)相关责任制。安置点由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负责选定建设,街道安置点由街道街政办管理,村(居)安置点由各村(居)委会管理。街道村建办将协助各村(居)对拟作为人员转移安置点是否为危房进行核实。各安置点应制定管理、管理人员职责、避灾人员守则,张贴悬挂防灾减灾宣传图片资料,做到宣传到位、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责任明确,明确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启用场所。

(五)物资储备。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各村(居)安置场所管理单位负责小规模、短时间的转移生活保障,并协助民政部门做好规模较大或时间较长的转移安置。街道和各村(居)应建立救灾日常生活物资定点供应应急准备,与各供应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当灾害发生,供应单位应在制定时间内将日常生活物资送到指定地点。

三、保障措施

(一)生活物资保障。街道负责完善街道一级安置场所的保障物资;负责督促、指导各村(居)按区民政局的要求和标准完善保障物资的储备。

(二)安全和医疗保障。应急期间,每个安置场所由转移责任单位安排若干管理服务人员,维持现场秩序。依托各社区医疗,根据实际转移人数确定临时医务人员,每个安置场所至少配备1名医务人员,配备常用药品,由区卫生局协调解决。

(三)资金保障。区财政、街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完善配备应急场所和购置保障物资。

(四)易致险成灾部位集中避险安置保障。街道和各村(居)要对避险安置场所设置标准,按要求注意完善易受灾区域人员集中避险安置场所,不符合安全、安置规模等条件的,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五)预案保障。街道及各村(居)负责修订街道和村级人员转移预案,对危房、低洼地带、临海、渔船、地质灾害等易受灾区域人员进行调查摸底,细化、完善转移安置地点、转移路线、预警信息方式、通知转移方式和具体责任人,并通过发放明白卡、上门负责、组织演练等方式,让所有参与组织者和被转移对象都熟悉灾害来临时如何转移避险。

四、实施机制

(一)加强监测,及时预警信息。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及时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预报,及时预报预警信息,逐级传达到位,确保赢得先机、把握主动。

(二)街道安排专项资金与区财政相配套用于完善安置场所设施和购置基本生活保障物资等。

第7篇: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县级综合医院 安全防范保卫工作

医院的安全防范保卫工作是医院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就医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的飞快速发展,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的安全执业环境面临到越来越多的挑战。长期以来,山区县级综合医院由于人流量大,文化程度不高,人员结构复杂,不稳定因素多等特点,其安全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因此,深入研究医院安全防范保卫工作的特点,破解困扰安全管理中的难题,这对促进医院的发展,维护医院的稳定,保障广大职工和患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意义。

一、医院安全防范保卫工作的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贫困山区县级综合医院安全防范保卫工作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职安全保卫队伍力量薄弱。由于受财政补助、人员编制等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医疗单位都有重临床科室,轻边缘科室的现象,专职保卫人员稀少,很大程度由兼职人员完成。二是保卫人员基本素质不高。保卫人员多为下岗、转岗职工,且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对从事保卫工作的必要性和认识不足,处理问题捉襟见肘。三是保卫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低。大部分聘用单位只保证基本工资,没有绩效奖励,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制约了工作的开展。四是安全管理方面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单位只注重医疗收入、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安全工作的投入,总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能省一笔算一笔,往往从保卫人员的装备,消防设施的安装以及新型技防设施的建立等方面节约成本。五是群众医疗需求增加,医患紧张矛盾日趋严重。当前,因疾病谱发生很的变化,传统医学模式及方法对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期望值过高,医患双方矛盾凸现端倪。六是院内治安形势严峻。前些年,经济状况较差,医院一般就是偷摩托车、自行车的案件,现在逐步转变为诈骗、偷钱等侵财案件,并且手法不断翻新,防不胜防。七是安全保卫形式单一。经调查,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基层公立医院的经济投入,医院基础设施步伐加快,住院楼、门诊楼纷纷拔地而起,建筑面积成倍增长,靠原有的人防模式远远解决不了现有的实际困难。各级医院也只有不断加大安保经费投入,加强必要的物防、技防设施,增加消防安全自动报警系统,方可破解现有的困局。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就必须对医院安全防范保卫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社会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工作责任,认真开展自查、隐患排查及矛盾化解工作,有效的维护正常诊疗持续,保障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地进行调查与研究。

二、医院安全防范保卫工作的认识

医院安全防范保卫工作的目的在于维护医院的正常诊疗持续和安全稳定,为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对内保证安全稳定,对外有协助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工作职能。

医院安全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这是依据医院的特点及保卫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一是医院系半开放式公共场所,社会闲杂人员混于其中,必须防范这些人在院内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就诊患者随身携带大量现金,住院患者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三是医院每日所收取的大量现金、大型贵重检查设备等。四是医院检查、治疗所必须的毒麻精神类药品、CT放射源等。五是潜在的消防安全隐患以及医疗用氧、压力容器的潜在威胁。要防止这些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加强安全保卫和隐患排查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发展理念,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把消防安全、后勤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工作按在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高度,切实重视并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认真解决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严格管理,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让安全管理得到全方位的落实和保障。

三、医院安全防范保卫工作的特点

医院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保卫组织担负着保卫院内医疗持续的稳定和确保病人、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双重责任,与全院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医院点多线长、结构复杂,一旦医院受到破坏,在成巨大损失,就会危害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由此可见,医院的安全防范保卫工作需要全员职工的共同参与,它是一项涉及群众利益的群众性工作。

医院的安全防范保卫工作要紧紧围绕院内的安全环境开展工作,它具有以下特征:

(1)全天候24小时对外开展医疗服务。患者进入医院,部分在门诊检查、对症治疗,顺利离院;另外一部分则要转入住院部长期观察治疗,相对在医院停留时间较长,在这期间,保卫人员必须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患者生命、财产安全。

(2)医院因医疗需要而必备的放射源、高压氧舱等都在高风险运行。医院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从源头上避免风险,保卫人员加强日常的安全监管,确保安全有效。

(3)医患纠纷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对生命自然科学发展认识不足,往往对治疗需求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治疗效果达不到理想的需求,极易形成对立矛盾,再加之医疗费用、服务流程、服务态度等都可引起医患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医院除了提高医疗技术,加强医患沟通、畅通投诉渠道外;另一方面需要从政府层面积极引导,注重舆论导向,并由政府部门牵头,司法、、公安等相关参与的调解机构,协调处理医患纠纷,及时化解矛盾。

(4)高精端重点医疗设备以及财务室的安全防范保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大型设备、财务室、电脑机房这些部位都是医院的安全防范重点,这些部位的安全与否决定了医院正常诊疗活动的开展。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必须在搞好人防的基础上,加强物防、技防和规章制度方面的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以确保资金财产安全。

(5)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无小事”,医院的建筑面积大、巡查范围广,消防安全工作往往“被忽视”。医院又是伤病员高度集中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行动不便、避险不当等都可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对医院这样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公安部第61号令》和《陕西省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认真执行,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按照“四个能力”建设的总要求,推进医院消防工作法制化进程,按照消防法律、法规,实行严格管理,切实将火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医院安全防范保卫工作的思考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医院安全防范保卫工作的各项活动都是在院领导的指示下有组织的进行,领导对保卫工作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医院经营成果。医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和重视医院内的不安全因素,进一步加强领导,将安全防范保卫工作同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等其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医院领导要切实加强综合治理和消防工作,建立群防群治的安全保卫组织,将保卫工作的担子落实到单位各科室负责人的肩上,与各科室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法律法规是依据

医院安全防范保卫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活动。医疗机构必须执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执业医师法》、《执业护士法》等十几个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我们的安全工作有据、有理、有结。

(三)制度健全是核心

重视建立医院安全防范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防范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医院保卫部门应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使涉及医院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重视落实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安全防范保卫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日常防范是重点

根据医院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工作预案,有针对性的组织人员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工作水平。有了安全防范的措施和制度,还必须严格落实,通过不间断的安全检查使制度有约束力。综合医院范围广,科室多,医院保卫部门应定期组织安全大检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发现隐患、漏洞,立即整改。医院还应加大技防力度,完善监控设施和消防设备,做好消防器材的日常检查、保养、维护工作。

(五)安全教育是根本

加强安全教育,是全面做好安全防范保卫工作的思想保证。综合医院职工人口多,医院要切实重视职工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消防培训和演练,学习消防灭火技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医护人员对入院病人也应尽提醒义务,在病房醒目位置设置标语,提醒病人保管好随身财物,杜绝和减少治安事件发生。

(六)队伍建设是基础

第8篇: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范文

1.健康、合格的献血者是血液安全的基础,要保证血液质量安全,就必须把好第一道关口。健康征询是对献血者健康的初步筛查,我们把对献血者的健康征询和体格检查工作纳入质量管理体系,通过问诊评估,首先初步甄别并确定有过危险行为和其他不适合献血行为的人员,规劝他们退出献血行为,从而保证了本血站的献血者是真正的低危人群,所采集的血液也都来自低危人群。

2.完善的血液检测系统是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的第二道关口。血液采集完毕后要严格按照标本运送程序送到检验科进行全面检测。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检验科已经具备了完善的血液检测系统,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测,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3.血液发放是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的第三道关口。血液检测结果有合格、待查和不合格三种情况。待检库工作人员要认真地将不合格的血液按规定进行报废,将待查的血液放入待检库等待最终检测结果,最后将合格的血液仔细核对后发放至成品库,用于向医疗机构发放。

4.严格执行《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消毒技术规范》等规章制度,加强对血站内部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对血站产生的医疗废物按规定进行收集、运送、交接和登记,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和扩散。

5.按规定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和卫生部《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制定了“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都是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制度,凡经过检测不合格的血液,我们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献血者本人,并填写疫情报告卡按规定上报。在献血者中发现的初筛抗-HIV为阳性的血液,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立即向CDC 中的艾滋病管理部门报告。

6.开展自愿无偿献血工作对于保障采供血和临床用血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深入宣传,正确引导,营造无偿献血的社会氛围,提高群众参与无偿献血的自觉性。根据不同的无偿献血目标人群,选择适宜的媒体开设无偿献血宣传专栏,依法履行无偿献血的动员、组织、监督管理职能,保证无偿献血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血液安全保障水平。

7.经常性地开展输血新技术、新方法培训,使医疗机构和广大临床医务人员树立起“科学、合理用血”的输血观念,从而将“可输可不输的血坚决不输,可少输决不多输”的原则落到了实处,做到临床输血科学、合理、有效,杜绝不合理用血和血液浪费。

第9篇: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8-01

医疗工作是一种风险较高的工作,在医疗工作内容中,输血治疗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风险性。因为病毒存在“窗口期”和未知性,新的病毒不断地出现,检测技术的很完善,无法完全杜绝疾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的现象。所以,无论血液通过多么严格的程序检验合格后,仍是具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和风险性。另外,输血治疗还可以引起急性肺损伤、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热、溶血、过敏以及和输血有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疾病[1]。本文对临床输血中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输血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48.24±5.81)岁。本组患者均符合下列输血指征:①外科患者出现如血小板

1.2 方法 观察记录100例患者在输血前后是否有荨麻疹、呼吸困难或者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本组100例患者在进行临床输血前有18例患者未给予预防用药,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有82例患者给予预防用药,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8%。两项进行比较可知,患者在临床输血前给予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给予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

本组100例患者在进行临床输血后出现2例荨麻疹,5例呼吸困难、咳嗽,10例发热。共计发生不良反应1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其中7例患者输入血小板,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15例患者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其中发生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78例患者输入新鲜浓缩红细胞,其中发生1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两项进行比较可知,患者在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后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P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1天内均已好转。

3 讨 论

对于临床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而言输血安全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输血的质量能够将一个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充分的体现出来,对输血安全的管理进行加强可以使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实现输血安全的有效性[2]。

在进行输血工作前,医疗机构应使用各种方法将输血的相关知识介绍给患者,并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应对存在恐惧、紧张且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输血知识介绍,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和操作规定。通常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出现的事故或者是差错多是由于医务人员没有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所引发的,所以实行“三查八对”可以有效的预防输血中出现的问题和护理纠纷的发生,从而为患者提高更高效、更安全的医疗服务内容。同时,在进行输血时,护理人员还应记录相关的输血情况,对患者的沿血管走行部位是否出现皮肤瘙痒、肿胀、疼痛、发热等现象,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胸闷、体热感、呕吐、恶寒、背痛以及休克、脉搏细弱、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皮疹、面色潮红等症状进行观察,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立即中止输血,给予生理盐水进行治疗,并及时告知医师进行抢救工作。此外,在进行输血过程中,还应对患者的输血速度和输血量进行控制,并保存输血的原始资料和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血液的出入库信息、交叉配穴结果、血型鉴定结果、血液质量观察信息、输血不良反应等,在书写时要遵循可溯性、规范性、科学性、完整性、真实性等规定。并按照保管规定对输血记录进行十年以上的保存,一经发生医疗纠纷,该资料则会成为客观资料,具有法律作用[3]。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对患者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的输血的不安全因素,抑制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曾俐敏.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安全输血的意义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6):413-4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