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知识与技能范文

美术知识与技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知识与技能

第1篇:美术知识与技能范文

【关键词】中职美术;技能;高素质人才;改革

中职学校的美术教育一般还呈现着精英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多以课堂为基础,侧重培养学生们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将各种绘画技巧、美术理论知识比较完整、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失去了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以课堂为依托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与教改的要求。

一、以社会需求为教学宗旨,侧重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美术的技能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侧重点,也是学生们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但是在21世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悄然发生着变化,企业不但要求员工具有更高专业水平,同时还要求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如沟通与合作、创新能力、对事物的分析、处理能力等等。如果我们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更具美术专业水平的人才,但却没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更没有培养学生独自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往往造成一种就业难或是学生只会单一从事与美术专业相关的工作,使之缺少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美术教师在美术技能课堂教学中,还要潜移默化地在渗透、融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侧重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职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包括有: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精神、人文素质、实践能力、法律素质与道德素质。而我们美术教师则可以结合美术技能课的特点,有目地的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质、道德素质与思想素质进行有机地结合,并有渗透到美术技能教学活动中,以达到培养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如,在名作赏析的同时,可以结合画家的时代与背景,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素质以及思想、政治素质融入其中;而在外出写生的过程中,则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可以将其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也渗透进来。这些都是我们中职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为其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在美术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美术教师一定要侧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首先,美术绘画创作,就是需要学生们富有创新思维与能力,但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们对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理解与范畴扩大、延伸。试着让学生们学会对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去绘画、去设计创作,画出不同内涵的作品,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强化、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创作过程中获得的愉悦感与成就感。

三、借助名作赏析,促进学生们进行美术技能交流

美术教师应多做一些名作赏析内容,并担当起学生之间进行赏析与讨论的平台。教师还应以平等、朋友的身份一起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不但可以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还是更进一步了解学生们的心内世界。同时,还要更多的鼓励学生们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教师则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们肯定与赞扬。教师所选取的赏析名作,应着重于作品涉及范围广、有一定教学意义。而且在学生对其赏析、点评、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倾听每个学生所阐述观点,并对有错误理解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纠正与指导。还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的作品也拿出来让大家一起赏析,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激情,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对所学习、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认知与理解进行全面交流。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们自身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们敏锐的观察力、鉴赏力以及对美术学习兴趣的加深与巩固,使之转化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动力。

四、结语

中职美术专业教育以加强中职学生美术知识与绘画技巧教学为基础,侧重培养学生们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将各种绘画技巧、美术理论知识比较完整、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在美术技能课中渗透入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使其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美术人才,不但为将来就业、步入社会而打下良好基础,也完成了我们中职美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琳.谈高校美术技能教学中对学生审美品格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2]沈亚威.浅谈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新课程(教师).2010(12)

第2篇:美术知识与技能范文

关键词:美术课;审美趣味;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22-1

青少年的审美发展是青少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青少年自身的发展,主要包括道德发展、认识发展、体质发展、审美发展等。其中审美发展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对于青少年情感陶冶,精神升华与人性的和谐、完美有独特功能;又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认识的发展和体质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美术课对青少年审美教育的培育功能

中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术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美术课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激发了学生对于审美的欲望。正如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艺术教育即情感教育,这句话虽然不全面,但是从其功能上来讲,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如一次野外写生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捕捉美、感悟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及其山川的感情。

美术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构建学生对审美的追求。如果将审美喻作大厦,而审美理想就是基石,美术教学的对象正是身心都在发育的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面对生活、面对艺术,往往难辨是非、美丑不分。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判的,他们并没有很明确的标准,而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可以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美术教学首先是对学生审美形式的教育,包括线条、色彩、质感等。人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无限变化的世界,坐立行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形形的众生相;置身于风光无限的自然界,山势的高大雄伟,花卉的艳丽娇媚等。通过这些形式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这些审美形式在没有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都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发现美的敏锐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就要使学生在获得表象记忆的同时,用心去感受美的存在。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这种潜在变为真实的存在,学生就会真正地感受到美的存在。美术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而激发审美兴趣、树立审美理想、培养形式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是其根本途径和方法。那么这就提示我们要将每一节美术课设计得像优美的散文,像动听的歌曲,真正让学生能寻找美、感悟美,进而去创造美。

二、创新美术教学方法 提升青少年审美价值观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教学是一种规范地执行教学计划、教材、教参的行为,教师的任务只是实施教学。事实上,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现实而具体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针对问题,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将教学与课程的创新研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并进而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美术课的独特特点,就是材料性。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制作,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和美感。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如何多材料地进行创造,让学生将作业应用于他们的生活,是很重要的问题。教师要在美术材料的创新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课程和技术课程,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美术课的最大特性,就是创新性。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美术上表现的大胆、率真是最宝贵的。因而,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全身心地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而不必担心像不像的问题。教师应多发现他们作品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分析自己作品的美体现在哪里,别人作品的美又体现在哪里,这样就能使学生更注意追求和表现美。

青少年美术教育需要不断创新,从创新的角度去观察、体验,去发现事物独特的美。因此,学生为落实自己的创意也会主动去练习美术课的基本技能了。而且,学生在美术课上表现的与众不同,在美术教学中培养的爱美、求美、创新美、爱新、求新、创新的精神和态度,也会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中,迁移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工作中。

第3篇:美术知识与技能范文

科学家们用射线―光极值这一理论最大捕光值来标识一种材料最多能捕获多少光线,但是,只有当材料具有一定的厚度时,才能达到这一峰值。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制造出了吸光层的厚度仅为0.1 nm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但这样纤细的薄膜会漏掉很多光。

现在,加州理工学院应用物理和材料科学教授哈里・阿特沃特和同事在最新一期《纳米快报》杂志上指出,他们找到了一种巧妙的方法,使薄层能帮助太阳能电池超越射线―光极值。他们发现,当薄层的厚度小于可见光的波长(400~700 nm)时,薄层会同这些可见光的波特性相互作用而不是将可见光看成一条直直的射线。阿特沃特说:“当我们制造出的薄层厚度等于或小于可见光的波长时,一切规则都改变了。”这样,一种材料的吸光能力不再取决于厚度,而取决于光线和吸收材料之间的波作用。

通过计算和计算机模拟,阿特沃特团队证明,让一种材料对光更有“胃口”的技巧在于,制造出更多“光态”让光来占领,这些“光态”就像狭缝一样,能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一种材料的“光态”数量部分取决于该材料的折射率,折射率越高,其能支持的“光态”就越多。

其实,早在2010年,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范汕洄(音译)和同事就将“光态”数确定为一种材料能吸入多少光线的主要因素。他们用一种折射率较高的材料将一种折射率低的材料包围,结果发现,高折射率材料的出现能有效提高低折射率材料的折射率,增强其捕光能力。

阿特沃特团队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延伸,最新研究表明,薄膜吸光器内挤满 “光态”会大大增强其捕光能力。而且,可通过几种方式(比如,用金属或晶体结构包住吸光层或将吸光器嵌入一个更复杂的三维阵列中)来提高吸收器的有效折射率。范汕洄表示:“最新研究表明,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有效地突破射线―光极值。”

第4篇:美术知识与技能范文

关键词:美育;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49-01

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第一、新的美术课程更具有“人文性质”。美术的“人文学科”强调对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熏陶和陶冶,改变了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倾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美术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对人自身情感、思想、价值观的认识和了解,美术在其中起到重要的载体和沟通作用。

第二、新的美术课程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高度升华。三维目标是由形散神不散的三维交融而成的一个多元、分层、互动的整体目标,即‘三维一体化’,具体主要体现在:1、知识和技能是美术教育的本体。这是美术教育的“私域”所在,美术教育的“公域”表现在教育功能的发挥(如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等),我们提倡“公私兼顾”的美术教育,知识和技能仍始终应是现当下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过程与方法是对学生学习整体发展状况的强调。基础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让学生享受知识学习的过程本身,“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需要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发展环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美术课程所要突出和强调的重要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于学生的内省和内化,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实践,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

第三、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既关系到美术知识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探究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培养。首先,过程与方法可分为经历、反思和探究等三个层次,学生只有经历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和认知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巩固知识技能,才能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并从中体验和感受情感态度形成价值观。其次,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的意识。

再次,深入理解新课程背景下三维一体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1、符合科学性。教学目标要围绕课程培养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培养学生。2、以生为本。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即符合学情。3、保持灵活性。教学活动是要遵循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朝着一定的方向和结果进行的。4、要有可测性。教学目标要用来评估、检测学习过程和结果,一定要具体、完整,便于实行和评价,具有可测定性。

所以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要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推进所不可或缺的。

第四、更加精选的美术知识和分阶段分层次的技能要求。

新课标改变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出发,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将美术学科视为综合知识的起点和终点,即注意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牵手,在互相联系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质。这种美术学科类型的划分,这改变了对美术“术科”的传统认识,改变了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倾向。

第五、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美术的美育空间更辽阔。

“课程资源”概念更为广泛,分类方式也很多,如校内与校外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充分利用它们可以大大增加教学的可能性,不仅仅是增加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得到极大丰富。

第六、新的评价方式。

评价在过去的功能被局限于甄别和选拔,新课程评价更多强调“促进学生发展”。关于评价主体说,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等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美术学科也在不断的思考和成熟。美术课程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人自身情感、思想、价值观的认识和了解,真正了解美的意义,这是作为美术教师要教育学生的,也是我们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毕生追求的。

第5篇:美术知识与技能范文

    其一,重“美术”而轻“教育”,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直接缺位或边缘化。近几年由于受高职院校某些教学改革的影响,师专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亦在急攻近利的心态下,忽略了学科与专业特点,一味趋同于高职专业,而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压缩至两年,第三年为学生实习与顶岗实习时间,不再回校上课。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在两年的有限时间里,为保住“美术”的帽子而不惜给“教育”动了刀子———以柳州师专美术教育专业为例,2008级、2009级美术教育专业,除教师教育专业规定设置的公共课程“书写技能训练”课、“普通话训练”课外,唯一设置的1门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法”,学时数仅仅为32。2010级、2011级美术教育专业除增加了1门公共必修课“班主任工作技能”课外,仍沿袭上两届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而同校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如英语教育专业,学科教学法为48学时,另外设置有96学时“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系列课程;又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科教学法为64学时,另外设置了32学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与实训”课程;再如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教学法为64学时,另外设置有“学校体操”、“运动训练学”、“体育游戏”等相关课程。相比之下,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严重缺失,仅有的课程也被边缘化。

    其二,重“美术”而轻“师范”,导致“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专任教师的缺位。由于存在某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错误的看法,认为只有承担美术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教学任务才算正道,而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课程不屑一顾,认为上这类课程不能体现出美术家的价值,或许低人一等。因此,许多老师不愿意承担“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院校甚至采取轮流执教制,每位教师执教一个年级。这种看似公平的做法,其实有悖于教育规律。无固定的专任教师,每位任教者都是浅尝辄止,无意广泛获取当今中小学新课改的相关信息及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无心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也不会去努力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制约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某些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存在种种不利因素,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任教者宜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努力实现理论与技能双重维度的教学目标。笔者自接手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来,经过学习、思考、探究,作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在此不揣浅陋,愿作引玉之砖,以求正于诸位方家学者。

    (一)理解相关理论,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相较于其他理论与技能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是块难啃的骨头,因为它既要在理论层面衔接“教育学”、“艺术教育学”等课程的本源知识,又要在技能层面衔接中小学一线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因此,对任课教师而言,树立科学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教学观是必要的。任课者不能囿于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内容,点到即止,而要在深谙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花一定的功夫去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特征、规律,掌握当今中小学新课改情况,熟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一名合格的教学法任课教师,“授人以渔”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必要时还得把自己的指导理论、教学观念付诸实践,即给师范生上“试水课”。根据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一些抽象的理论、间接的知识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尤其是师专层次的学生),而在直观的“教学试水”活动中,师范生通过耳闻目睹,能更好地获知中小学课堂教学环节隐性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师范生而言,“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既是传授如何当美术教师的理论课程,又是提高美术教学技能的专项训练,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任课教师要科学取舍教材内容,并注意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及时更新、调整、丰富课程的知识构架,“要围绕师范特点,以基础教育美术教学为核心”[1]262,科学设计教学环节,精讲理论知识,给师范生以必须的知识储备。在此应当指出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途径并非单一的,在教学过程中,任教者还可利用一些直观、感性的教学案例,或在观摩与见习活动中,适时阐释相关的理论知识,传递出一定的文化信息,犹如水到渠成,实现课程的理论教学维度。

    (二)观摩教学实录,感知教师角色

    根据心理学知识,处于不同的视角观看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有着双重身份的师范生———学生和(准)教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师范生同时树立了“我是(准)老师”的角色意识,无疑将自己放置于一个有利的学习视角,学习效果会比较显着。而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要经过多时日多渠道多方法的培养与强化。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方法是,在开课伊始,不急于传授理论知识,而是先让师范生观摩一定数量的美术课堂教学实录,整体感知中小学一线课堂教学活动,着重体会美术教师角色。观摩的教学视频既可以是获奖的优秀课例,也可以是平日的常态课例,还可以是前一届实习生不成功的课例(视频资料)。在观看过四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实录后,师范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默会知识”,既初步了解了中小学美术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初步形成自己对美术课堂的分析、评判,更重要的是,师范生从中能加深对美术教师角色的感知与体认,并能激励自己趋同于优秀的美术教师。这一良好的心理反应有助于师范生树立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研读优秀教案,体验备课环节

    教授师范生学会备课撰写教案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一项技能任务。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获知的基本技能,将运用到备课过程中,并体现在详实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案里。不少师范生可能记牢了相关的理论知识,知晓了必备的基本技能,但到这一环节时还是一筹莫展。诚然,备好课需要各方面都有较丰富的积淀,对于师专层次的师范生,这确是个瓶颈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一种“先读后效”的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把平时收集的各种优秀教案———有实习基地学校优秀美术教师的教案、县市级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比赛获奖者教案、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优胜者教案、因特网共享的优秀教案等等———提供给学生研读。任课教师先利用课内时间引导师范生分析与讲评三到五篇范例,其余的布置学生课后认真研读,着重理解、领悟优秀教案中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与设计意图等内容,从中体会美术课的备课思路。最后,任课教师再利用授课时间引导师范生进行归纳、总结,厘清了备课的基本环节、流程步骤与书写格式。讲析与研读这些具体可感可资效仿的范例,不仅促进了师范生获得感性知识,也能让他们由外而内地生成理性认识,“默会”为自己的知识素养,从而更快更好地预演美术教师角色,初步获得备课和撰写教案的技能。

    (四)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能

    新课改要求任教者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十分适用“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广泛采用讨论交流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法等,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又可综合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法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灵活的方式成立学习小组(如以一个宿舍为一个单位小组),成员6-8名不等,采取组长负责制。任课教师在观摩与评判教学实录、分析与评定优秀教案、备课与试教等教学环节,都把具体的教学事项分成若干个学习任务,让各学习小组灵活利用课外时间,广泛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选派代表回到课堂上汇报。诚然,一开始,并不是每个小组都能完成得很好,但任课教师及时肯定与表扬表现较突出的组别,号召其他小组向优秀小组学习,很快全班各小组就形成一种不甘落后的局面,学习效果明显,相关技能得到较大地提升。

第6篇:美术知识与技能范文

关键词: 师范教育 美术教育 时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师范学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美术教学而言,需紧跟时代潮流,研究时展的新要求,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时代需要的美术专业人才。

一、根据时展要求积极进行美术教育技能、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

我国近代美术教育理论是从西方美术教育理论借鉴而来的。这种美术教育理论是在工业革命大背景下产生的,强调对美术技艺的学习,这种重视技艺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在师范美术教育中,需要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但学生要成为合格的美术教师,仅掌握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是不够的。我国在美术教育中很重视对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对于相关课程,尤其一些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课程,在美术教学中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教育技能,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术教育需要积极进行教育理念更新,要能够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使学生有效掌握与教育技能相关的课程,同时掌握美术专业技能,使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进行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不断促进学生把美术知识技能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师范类美术教育而言至关重要。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认真分析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美术,促进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突出学习内容的多样化。

只有教学内容多样化,才能保证教学的丰富性,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人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专业”,还要强调多能。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一般第一年是普修教育,到后面两年才实施分专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学习专业技能,通过专业学习,学生会对某一画种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绘画技艺。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违反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对于师范美术教育而言,培养具有较强美术教学能力的人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过于深入的美术教学,只会使学生在专业化程度上越走越远,轻视自己未来要从事的美术教育,同时,对于美术教育方面的知识,学生掌握不够,很难在未来工作中真正把美术教育工作做好。因此,在师范类美术教学中,要突出学习内容的多样化,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师范美术教育每个专业的循环教学,给学生一定的专业自由度,加强学生各个学习专业的学科交叉,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如,在绘画专业技能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使学生感受艺术创作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以及多种表现风格的创造尝试,这样才能满足当代师范美术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重视对美术史论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认识。

对于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加强美术专业学习与美术史论学习同等重要,只有加强学生的美术史论教学,学生才能对美术发展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发展学生更开阔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在未来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进行审美普及工作,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更好地传播美术文化。另外,在师范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一些现当代艺术,这对于学生而言更具现实意义。如现当代艺术的表现主义,如果学生接触这种理论,就能认识到艺术表现是人类的天性和切实需要,则学生就能认识到表现能力是一种天赋,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特别的美术训练,重点是挖掘学生的内在艺术表现潜能,只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使之发挥潜能,就可以有效促进美术教学发展。学生懂得了这种理论,对于提高学生在未来教学活动中的美术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师范院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现代艺术教学。

四、在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中,需要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只有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才能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不断深入研究这种艺术,获得有效发展。而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有效增强美术的视觉效果,促进教学发展。尤其现在,在远程通信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是时代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美术教学也不例外。

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访问世界各地的顶级美术馆,各种美术作品都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角色发生深刻地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通过网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设备开设美术欣赏课,通过电教设施直观展示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的欣赏视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性学习,这对于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封顺.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2(07).

[2]刘肖冰.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实习模式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02).

第7篇:美术知识与技能范文

问题一:误认为要“美术文化”就不要“知识技能”。《课标》指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因此,有些教师认为美术学科注重美术文化学习,知识技能不重要了,或者可以完全屏弃了知识技能。教学中只要根据课前收集的大量图片、录像资料,引领学生欣赏,师生一起在欢乐的游戏中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不要求教师的课堂示范;认为要当一名美术教师只要知道一定的美术文化知识便可,无需有专业的美术技能、技巧了。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但不涉及美术技能技巧的教学,而且就连学生对技能方法提出疑问时,教师也不作正面的回答。认为这样是体现《课标》理念的课堂教学。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对《课标》的错误认识。

案例:在一次美术教学公开课上,教师上的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十五课《乘着大象》一课。这是一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并侧重于绘画表现形式的美术课。因为教师没有对作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适当阐释,练习时有几位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

生:老师,用蜡笔时怎样才能彩出均匀的颜色?师:你想怎样彩就怎样彩?生:老师,大象、人、还有其他的景物要分别画在纸张的哪个位置?大小要怎样安排?师:位置自己定,大小也自己定。生:老师,蜡笔和彩色水笔怎样搭配会画的更好?师: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反思:作为美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作画技巧、方法一点都不解答那算美术老师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没有进行技能技巧的教学,学生作画时难免会产生种种疑问。从学生的问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彩色、构图等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渴求,然而使人遗憾的是:教师未对学生的问题作出任何适当的解答。课后,与授课老师进行交谈,他说:“为了体现新《课标》淡化对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新理念,所以不再传授技能了。”这一案例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是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完全撇弃,是对《课标》理念的误解。《课标》在“基本理念”中的表述是:“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这里的“绝不仅仅是”并非全部否定了技能技巧的训练,虽然《课标》强调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的层面上来,但不是把技能技巧完全排除于美术教学之外。

如何把握“技能技巧”和“美术文化”之间的关系?两者并非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应该是彼此协调、同时并存、相互包容的关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文化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知识技能的教学。反之,只有在美术活动中,在培养学生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技能教学,才会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问题二:误认为“师生互动”就是“满堂提问”。《课标》提到:“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精神,想尽了办法去构建互动的课堂,包括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认为这样就体现了师生交往互动,以至出现了一系列价值不高或无价值的提问。

案例:人教版二年级的《会转的玩具》教学片断:师:老师带来的这个玩具会叫吗?生:不会。师:会不会跳呢?生:不会。师:那它会怎样呢?(师转)生:会转。师:对,你们觉得好不好玩呢?生:好玩。师:这个玩具漂亮吗?生:漂亮。师:转起来好看吗?生:好看。……

反思:如果教师的提问就象“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怎么样”之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课堂教学变成废话连篇的问答,将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把互动庸俗化为“满堂问”,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课堂教学提倡师生平等的互动,提倡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对一个问题可以展开思考、讨论、对话等形式来进行。

问题三:误认为“评价学生”就是“夸奖肯定”。《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围绕着发展这一主题,但同时就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差,认为赏识、夸奖、表扬和肯定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味地夸奖和肯定,听不到老师客观评价的声音。这是新课程美术教育的一大误区,请看以下2个评讲作品的案例。

案例1:师:大家看,这幅画漂亮吗?生:漂亮。师:这幅画好看吗?生:好看。师:同学们真棒。……

反思:这难道是一位美术教师引领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吗?美术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评价难道是“这张漂亮,那张好看”。最后一句“同学们真棒”就算是评价了吗?这种流于形式的、粗浅的教学评价,是教师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是对学生、对教学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问题四:误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课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提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会增加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但教师为了突显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的作用,往往会出现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讨论这一形式,误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只要有疑问,无论问题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通过讨论这一方式来完成。

第8篇:美术知识与技能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创新教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代社会及未来要求相适应的,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掌握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知识和相关技能、较系统地掌握幼儿教育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能力,立足于幼教工作第一线的学前教育师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中职的办学理念,并且中职的教育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美术教学作为中职学前专业的重要课程,也应当重点突出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并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由此可见,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的学生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作用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审美水平的提高、情绪情感的表达及形象思维的训练等方面。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切合实际地与幼儿园工作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适应现代幼儿园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一、问题的存在

(一)学生基础薄弱。正是因为受到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在初中阶段均未上过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即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因而对美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基础理论严重缺乏了解,再加上生源问题中职招生时并未经过面试,因而在入学前大部分学生都未经过专门的美术训练,美术基础相当薄弱,根本不了解美术技能课程。学生见识面太窄,很多知识都不了解,特别是绘画中的动手能力完全缺失(比如自己动手做泥塑和陶塑)。

(二)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过强。在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美术教学却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地存在美术课中为了应付技能等级考试等突出问题,使得学生逐渐对美术课程产生了倦怠情绪及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幼儿园教学中有用知识的时间较少,对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我校的美术教师全是美术专业改行的,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缺乏,无法真正地实现培养一线工作岗位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过于抽象化、专业化,重点强调的是美术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注重的是学院式的美术教育,而对学生实践技能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极大地忽视,具体体现在偏重美术史论教学,忽视针对幼儿心理的美术欣赏内容教学;注重专业基础训练的写生素描,忽视表现幼儿心理世界的简笔创造训练;重视材质为水彩水粉的专业色彩训练,忽视幼儿喜欢的水彩色、油画棒等材质的把握等等。

二、针对实际情况,确立教学模式

(一)优化课程实施策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极为深刻地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教学做一体化;而另外一个著名教育家谢台臣先生也提出“在做中学”。他们思想的实质都是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改进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比如传统模式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

通常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由横向培养过程模式与纵向学习时限模式所构成。中职学前教育的横向培养过程模式所包括的主要是高素质、强能力、精专业和厚基础。

1.高素质。要求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合作,能够将本职工作高质量的完成。

2.强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将美术技能、知识应用在教学中的能力及出色的美术教学能力。

3.精专业。要求能胜任美术教学,精通美术教学专业,为学生创造抽象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推理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培养幼儿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大胆想象能力。

4.厚基础。要求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幼儿美术教育学理论知识、艺术设计、美术欣赏、工艺造型、图案、色彩和素描等,并且要有着深刻的知识系统,能够创作较为简单的美术作品,要具备准确评析、创新组合幼师作品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和传承美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除了努力提高同学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也要不断给他们渗透此内涵,这种观念对像他们这样的“人生的启蒙教师”特别重要。所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她们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的教化中养成良好的个性美,鼓励她们在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创造热情,并要求她们(将来的教育工作者)把这种美育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教学法的教授之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绘画美术类的动手创作实践环节,比如对常规的一些美术门类的基本技能的掌握,对新材料、新技法的美术创新实践。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设课堂创作的环境。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实践,在一定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在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小组内协调合作能力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对于《风景之简笔画》的创作性课题,首先让学生平均分成四个小组,给每个小组设定一个宽泛而公平的命题,分别为“春”“夏”“秋”“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创作,大胆地发挥想象力,美术作品创作的同时对于作品进行语言包装,编织故事情节,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一边展示创作作品,一边生动地讲述故事情节,将讲台下的学前教育学生视为幼儿园的小朋友,积极做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在课堂中呈现幼师上课情形,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师身份带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并给予最大的肯定,为学生的课堂创作增强自信心。

纵向学习时限模式是一年社会实践和两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的一体化制度设计,简单地来说就是:前两年学习的主要是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而最后一年则参与到社会实践学习中去。把实践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形成懂实践、通理论、强专业的优秀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的两年中,学习课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当按照纵向培养模式要对学习课程进行设计,第一个学期主要是打好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轻实践而重理论。美术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手工基础,简笔画,线描的学习,对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及造型能力加以培B;第二个学期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并重,美术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当让学生对国内外美术优秀作品进行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逐渐的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则是要将本专业的实践训练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方法和美术教材特点加以熟练掌握。在结束两年的在校学习后,学生直接参与到为期一年的岗位实习中,学生虽然是以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来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予以承担,但是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等同于在职教师。全日制的岗位实地转变了学生的角色,有些学生往往会感到非常不适应,觉得工作实际与学校所学到的技能、知识有一定的出入,这便需要学生按照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在实践中,不仅要耐心地归纳总结过程,并且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同时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和在校教师及时地给予有效的指导。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前所未有地重视起幼儿教育,在幼教机构与日俱增的新形势下,学前美术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出一批高能力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传承美术这门人类文化。

第9篇:美术知识与技能范文

【关键词】随机介入式 美术教师 专业素养

“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是指非程序的、随机的,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它面向个人,重视问题与可能性、启发与领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热情;重视个性,强调发挥所长。“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方式。实践证明,它是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教学方式之一。由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性格秉性的不同,决定着他们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时的状态和水平也不同。“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首先要强调了解学生,也就是说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随机介入式”教学能将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师承方式与现代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使其更加科学化,有利于美术教育适应现代规模化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使其能按美术教育自身的规律特点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加强学生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尽快掌握全面的艺术思维方式的能力。因此,“随机介入式”教学要求美术教师要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博学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良好的师德。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随机介入式”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广阔空间。

一、美术教师的创作或设计能力

“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其中,最核心的是美术教师要不断进行艺术实践,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形成个人风格。美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创作和设计能力是美术教师应当具备的学科素质。一般来说,美术创作和设计活动是美术教师提高学科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美术创作能力包括创作意识、娴熟的制作技法技能、有计划地完成作品的能力等。

网络时代和信息全球化的到来,使学生能更快捷、更直观、更具体地观摩和学习美术实践技法。在这种竞争机制下,美术教师的美术创造实践活动更加困难。只有教师对美术本体有着更深刻的、更具体的感受和理解,美术教师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意识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

二、广博的文化知识与系统的专业知识相融合

广博的文化知识是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条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国的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是可想而知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和疑惑,比如,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对古代碑帖的鉴赏与学习,不仅对其书法艺术进行鉴赏,同时要对其历史背景和创作时代的总体进行概括和介绍,因此,书法教学进程中,要以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支撑,否则只会讲述得索然无味,或被学生问得不知所以然。可见,广博的文化知识是美术教师顺利完成美术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

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与他的同事研究出教师的知识框架主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性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人文知识的缺乏,导致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形成以美术技能知识为主的单一的知识结构特点。广博的美术知识、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教育教学能力都是美术教师所必须的。全球网络化的出现、文化的视觉化、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等级弱化、新媒体艺术的介入等为基础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打破了现代主义美术教育观念和认识。美术教师的知识内涵已难以对这些新的美术现象做出恰当的解释,更不用说为美术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即使是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以美术知识为主,也不得不更新其知识状况,否则,就不能改变美术教育教学的陈旧面孔。

三、良好的职业修养与有效的沟通能力相融合

职业修养是指在职业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教师的职业修养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等能力上。教育、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传授能力、评价能力等,这几种能力融合为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一名称职的美术教师只具备以上几点能力还不够,还应具备的是教师所必备的通用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育原理及高等教育美术心理学等,为美术学科知识提供支撑。美术教师在“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课程情境知识和课堂教学知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逐渐成为教学经验的积累。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不同的学习、生活经历使学生形成了不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样也形成了不同的学习观。有能力的教师要经常借助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沟通的途径也从面对面交流,拓展到了电话、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微信等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优秀的教师要具备耐心和热情,对学生要“用情”,才能更好地沟通,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确保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素养是多方面的,美术教师要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博学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良好的师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的实践性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3010042)

参考文献:

[1]魏志英.当代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