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传播的共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从重庆卫视改版看中国公共电视模式 美国公共电视的新秀 北欧公共电视的创新 转型中的公共电视与电视公共服务 网络作文的写作及其教学模式的建构 美国公共电视的生存空间 西班牙缘何要淡化公共电视的广告 英国的公共电视与社会参与 美国公共电视的理念与机制 美国公共电视的编辑标准和方针 浅谈公共电视在中国的发展 公共电视:理念、实践与挑战 公共电视频道“公共利益”的缺失 从商业电视反观公共电视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及其建构 由公共电视台发展轨迹检视台湾原住民的广电政策 从为身心障碍群体服务看英日两国的公共电视 NHK――互联网时代日本公共电视的典范 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看我国公共电视的发展 公共媒体的公共性建构及其现实困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M].胡正荣,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165.
[7]许鑫:传媒公共性:概念的解析与应用[J].国际新闻界,
2011,(5).
[8]约翰・基恩.民主与媒介:缺乏依据 [M]//媒介研究的进
路,汪凯,刘晓红,译.新华出版社,2004:324.
[9][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运营媒体[M].董关
鹏,金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0]何事忠.把重庆卫视打造成受众喜爱的公益频道[N].重
庆晚报,2011-3-03.
[11]王慧.被补助的重庆卫视成不了BBC[EB/OL].(2011-
10-06).http:///special/focus248/.
[12]喻国明.否定广告的实质是否定市场经济[J].广播电视
学刊,2011,(4).
[13]赵月枝.构建社会主义媒体的公共性和文化自主性?
[J].新闻大学,2011,(3).
[14]郭镇之,张治中.公共与人民双重视角下的重庆卫视改
革[C]//当代视野下的传播与社会变迁国际学
术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2011:150.
[15]冯建三.公共广播电视的钱、人与问责:多重模式,兼论中
国传媒改革[J].新闻大学,2011,(3).
[16]张卫星.方向远比速度重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4).
[17]方雪琴,阎大荣.公共电视的本土化建构[J].现代传播,
2006,(6).
关键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
在当前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广播电视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获得了较大发展和进步,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传媒的核心,要立足于自身的工作职能,面向新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创新自己的播音主持艺术,更好地向社会民众服务,提升广播电视在社会民众之中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凸显其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广播电视媒介的核心竞争力。
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1.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分析
1.1.1改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银幕形象,提升传播效果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与受众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要以其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它不简单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外在相貌或发型服饰,而应是外在与内在的完美融合,是主持人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的展示,所以,播音员主持人不仅仅要锤炼自己的形体动作、面对镜头的表情这些非有声语言,还要对现阶段受众的诉求、语言习惯、精神需要,特别是熟知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做到“内外兼修”,使观众对其产生由外到内的审美感知、体验和品评,在内外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构筑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吸引力的全部内核
。1.1.2日益宽泛的工作需求的适应性要求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要具备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优势,不仅要具有采编播、节目制作的能力,还要敏锐把握市场动态、捕捉观众对精品优良节目的需求,做到在节目形式上推陈出新,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适应当前媒体在视觉技术上的高速发展,例如:如何在虚拟演播播厅,巧妙和3D动画进行有效结合,给观众带来较好的视觉效果体验;如何在语言上与时俱进,在选词用词上体现时代特色,又不“三俗”,引领受众的语言审美,等等。
1.1.3延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生命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要以饱满、优秀的形象面向观众,通过创新电视播音艺术,使自己的播音主持更具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延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寿命,虽然现如今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但无论在任何时候,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做到“合格”还得做到“优秀”,不但要做到“被动”工作,还要做到具有新视野、新视角对节目“开拓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下去。无论是央视的朱军、董卿,还是湖南卫视的何炅、汪涵,都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自我满足,而是不断前行,不断挖掘挑战自己的潜力,这才是成为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发展的正确方式。
1.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1.2.1内在的创新与坚持为永恒追求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中,面对社会民众文化素养层次的不断提升,要不断创新和开拓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新颖、趣味化、深层次的文化作品,播音主持人要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在强化自身创新艺术水平的条件下,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媒体传播效果。
1.2.2职业化的趋势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必将以播音主持的职业化趋势为方向,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具有规范化、高标准的才能和水平,能够适应职业化趋势和要求,以更好地占据广播电视传播竞争地位。
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现状
当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艺术性还相对匮乏,在创新方面还表现出一定的迟滞性,这不利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自身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意识不足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部分人员对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认识不足,在对播音主持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在这种消极态度的影响下,难以形成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
2.2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缺乏理论支撑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中,尚未形成足够成熟而先进的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理论,在缺乏足够强大的理论支撑的前提下,播音主持艺术创新难以进一步深化。
2.3播音主持艺术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人员队伍中,部分人员还没有形成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理论认识,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储备,这就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发展缺乏理论根基。同时,播音主持艺术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还存在不足,综合素养不高,彼此之间的协调性也不足,这就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缺乏团队基础,降低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全面发展。另外,广播电视台要眼光高远,给新人发展的机会,给他们素质提升的空间,这样才能炼就大量优秀播音主持人才,不担心优秀主持人出走,形成“用人荒”。
3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培养路径探索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要重视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研究和分析,面对播音主持行业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症下药,实现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全面创新。
3.1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创新意识
为推进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创新发展,要以意识和观念的创新为首要前提,增强播音主持相关人员的艺术创新意识,并将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创新纳入到行业规划中,提升对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使更多人理解和支持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3.2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要针对播音主持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现象和问题,打造与时代进步相契合的播音主持队伍,要使之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仅要从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穿着打扮、谈吐、气质、声音等方面提升,还要注重培养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内在涵养,深入对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实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效果。
3.3创新培养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独特语言风格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播音主持人的独特语言风格,注意播音主持的规范化、准确性和真实性,但这并不排斥日常口语的播音主持,而要以向观众传递信息为基准和目标,采用标准普通话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主持,更好地使观众获悉播音主持传递的内容信息,并且在标准普通话的播报过程中,融入适当的口语化元素和生活化元素,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观众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与观众的充分融合,减少和规避观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曲高和寡”的不良印象,缓解和降低民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疏离感。所以,这种独特语言风格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在语言停连、断句、重音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如赵忠祥老师在解说《动物世界》时,重音拎取上,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跟主持人所在平台的风格有关系,例如,湖南卫视主打“欢乐”招牌,所以,湖南卫视的主持人风格整体风格时尚、年轻有朝气,不仅在造型上,在语言词汇的选取上也有别于央视的沉稳大气。仔细观察各地方卫视主持人的风格,都跟各自平台的定位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主持风格。这样差异化竞争,构成了语言风格的百花齐放。当然,即便是在同一个平台,也要找准自己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栏目特点、擅长领域、性格特点等,自然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在后期的职业工作中不断进行修整锤炼。
3.4搭设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互动平台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过程中,主持人要能搭设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平台,摒弃自说自话、“一言堂”的播音主持方式,创新与观众互动和交流的语言艺术平台。例如:访谈类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节目,就不能将视角局限于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还要充分意识到潜在的受众群体,可以与潜在受众群体交流和互动,获悉不同的节目感悟和评判效果,较好地实现对访谈现场的气氛调节和信息传递。
3.5注重提升播音主持的审美修养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播音主持的审美修养,这种审美修养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感性把握,而很多时候审美修养的提高,会让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呈现出言谈举止浑然天成的感觉,而不是矫揉造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美学”的追求,会让播音员主持人的艺术悟性得到提升,而不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职业倦怠感,而是时刻保持着对职业的新鲜感和对生活美好的感受力。从而使播音主持人的审美个人修养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吻合,借助于语气的渲染、肢体语言的配合等,更好地将观众引领到播音主持人所营造的语言艺术氛围中,产生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情感共鸣,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4结语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极其关键和重要,通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创新运用,可以形成独特的、丰富的播音主持艺术风格,并使之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标签。另外,也离不开播音员主持人所在平台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气质熏陶,双重合力结合,尽力做到1+1>2,增进广播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促进交流深度和广度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水平,增加观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王秋硕.播音主持艺术批评的内涵、共性与特性[J].青年记者,2017(2).
[2]程勇.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6).
[3]刘岩.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传播,2016(10).
[4]刘岩.关于提升播音主持艺术个性及魅力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6(14).
关键词: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引 言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与生俱来就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又因其传播迅速、受众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广播电视产业属性的不断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当前广播电视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任。
相对于文艺演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节目制作、播出、传输、覆盖、接受等多个环节,涉及技术、内容、管理等多个层面[1]。因此,在总结和评价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时需进行多环节、多层次考察。浙江广播电视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之举,尤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渠道、内容和资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保障,这也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二、渠道建设:覆盖全,技术新
以功能划分,渠道建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平台集成创新两个层面。[2]基础设施建设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目标,保证所有公众都享有广播电视的视听权。新技术平台的集成创新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更高目标,满足公众对广播电视视听效果的需求。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自1998年开始,浙江省按照中央部署先后实施了三轮“村村通”工程,至2012年5月底,全省所有乡镇和99.9%以上行政村实现了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1343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实际入户率提高到90.7%。在巩固“村村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浙江大力实施“户户通”工程,计划到2015年,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此外,浙江省还推出了农村广播“村村响”、“广电低保”、“广电进渔船”和乡镇广电站设施改造等一系列配套工程。至2012年底,将达到100%乡镇建立广播站,95%以上行政村(社区)建立广播室。对农村“低保户”实行有线电视入网费和收视费全免政策,使全省城乡“低保户”群众都能收听收看到有线数字广播电视节目。2012年将完成3000艘渔船卫星接收设施安装任务,完成200个乡镇广电站设施更新改造的目标任务。
数字化浪潮推动着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的不断更新。近年来,浙江广播电视在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平台。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97.1%,大中城市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率达到98.5%,其他城市达到90.8%。同时,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省农村地区整体转换完成率和双向化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66%和47%。
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等投资组建的华数数字传媒集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省有线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信息化的主平台和全国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内容应用服务的重要平台。2003年,华数率先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转换过程中推出双向互动模式,将“数字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业务进行了融合,开创了跨网、跨屏、跨媒体的“全媒体”模式。2010年华数承建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成为全国首家可以正式商用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同时,华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数字节目内容库,储备了数百万小时的精彩视频内容,为三网融合业务提供重要支撑。
三、内容生产:公益性节目比重持续增加
播出内容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落脚点,内容的优劣决定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多个领域,内容本身难以衡量和取舍,但内容所表达的价值观、功能定位应该是可以把关和把握的,广播电视的播出内容应该传达健康、积极、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体现信息传播、社会教育、舆论监督、文化娱乐等功能。
浙江广播电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创新,无论是省级广播电视媒体还是市县级广播电视媒体,节目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公益性节目的比重持续增加。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旗下的12个电视频道和7个广播频道,有影响力的名牌栏目和精品栏目基本上都以公益性节目为主,如浙江卫视举办的大型新闻行动《五洲四海看浙江》、《创业创新在基层》、《走向蓝海》,荣获“全国10大创新创优栏目”的《我爱记歌词》、《江南》,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的《范大姐帮忙》、《小强热线》、《1818黄金眼》、《钱塘老娘舅》等民生栏目。广播的《阳光行动》、《浙江第一线》,分别开设了“厅长在线”、“向人民报告”等系列专栏,邀请省市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走进直播室,与全省民众开展在线交流,发挥了通达民意、沟通社会、化解矛盾的积极效果[3]。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还创新举办了中国电视观众节,开创了广播电视“为观众办节”的先河,每年吸引2000多万人次观众参与,被称为“电视的榜样”、“观众的节日”。此外,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举办的“风云浙商”、“浙江骄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省十大民生工程”等年度评选活动,影响也比较广泛。
2002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专门开播了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立足全省、面向城镇、服务基层,体现了地方性、联办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点。2007年9月,浙江广电集团实行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和浙江公共频道的整合运营,改版后的浙江公共频道收视率不断攀升,形成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节目。比如浙江最前沿的创新致富资讯杂志节目《新山海经》,浙江首创的电视流动舞台形式的平民草根互动竞技节目《流动大舞台》,浙江唯一一档房产装修舆论监督服务节目《房产装修我来说》,超大容量的新闻资讯节目《雪倩说新闻》,以及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评选、浙江新农村“创业创富”大赛、“新农村冲击播”浙江特色乡镇全方位电视助推行动等品牌活动。
四、资金投入:多管齐下,兼顾效率与公平
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资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的公共财政供给难以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依靠浙江省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资金优势,并综合运用多种财税优惠政策。资金在投入与使用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与水平,并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
浙江省建立了对农节目服务专项扶持资金,从2008到2011年,用于对农节目服务工程建设专项资金1500万元。乡镇广电站设施改造工程已纳入浙江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元予以保障。“户户通”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建设的资金主要由各广播电视台及网络公司负责承担,省级财政原则上不再另行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及用户个人共同承担。“户户通”直播卫星设备购置费由用户个人支付100元,其它由省财政补助。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省直播卫星服务管理机构,承担了全省直播卫星设备的采购、发放、维修、服务等工作。
同时,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浙江广电有线网络的运营主体,对已加入到浙江华数公司的市、县(市、区),主动承担其所属自然村、行政村有线联网任务的相关建设经费。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运用市场机制,不断增强经营实力,全力推进技术装备的改造提升,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优质平台。2001年以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引进配置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16讯道高清电视卫星转播车和各类卫星转播车11辆,建成规模不一、功能各异的数字化广播电视演播厅21个,完成电视制作楼整体改造、广播5.1环绕声录音棚、卫视高清新闻演播厅和非编网改造等重大技改项目。计划投资启用50亿元,用5年时间建成“浙江广电传媒大厦”和“浙江国际影视中心”两大省重点文化工程项目,成为迄今浙江省投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现代化广播电视建设项目。
浙江广播电视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建设、内容生产和资金投入三大支柱,彰显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较好地满足了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是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研计划项目:“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战略”(Y2010178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袁正领,魏蕾.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9(1).
(一)平等服务
平等是公共媒介公益性追求的最终社会价值之一。“平等服务”的内涵主要指公共媒介在该国范围之内必须为所有公众服务,不能因公民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收入高低等不同而有所歧视,对每个公民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像商业媒介那样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制播不同的节目内容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要。日本《广播法》要求日本广播公司(NHK)应尽可能地向盲人、聋哑人等残障人群提供特殊服务,使用特殊方法帮助他们理解电视节目的内容,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美国公共广播法》第一条也做了规定:“为了公众的利益,鼓励发展有创造性的节目,使得收听不到广播和高质量广播服务的受众需求得以满足,尤其是儿童和少数民族。为了公众的利益,联邦政府确保所有美国公民都能通过所有可以利用的正当的传播技术来享有公共广播服务。”美国公共电视平等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们不分种族、职业、性别、收入等,都平等地享有媒介接近权和使用权;有平等参与体验节目内容的权利;公共电视台制作节目要以公开、共享为基本原则,在反映本土文化特点的同时尽量提供多元化和少数族群的文化、知识信息,使不同族群都能平等地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或其他族群文化及各类知识。美国公共电视所禀赋的这种尊重所有人的需求,承认美国社会多元文化并存的价值观,充分反映了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及复杂性。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公共媒介的又一个重要特质。实际上公共媒介应该是一个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观念、意见的论坛,各种信息、不同意见和批评流通其间。但是要想使这个公共论坛发挥其作用,公共媒介必须免予商业压力和政治干扰而保持自身的独立。如果公共媒介提供的信息受到政府的影响或为商业目的而制作节目,公共媒介服务公众的宗旨就会受到质疑,公众将有可能不再信任它,它也有可能沦为政治集团的工具或商业集团的附庸。独立于政府和商业企业,为公共利益服务是公共媒介的一个显著特质。为保证其独立性,在西方大多数国家公共媒介从成立之初,就把非政府和非商业作为基本的原则加以规范,在制度层面设计了相对比较独立的公共法人管理制度,在资金保证方面主要通过执照费、国家财政补贴和社会捐助等形式获得。西方公共广播电视大多都是在该国议会通过的广播电视法或专门公共广播电视法的制度规范下成立的,资产归全体公民所有,其经营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公共电视台由约束自身规范,由政府或议会任命的理事会管理,编辑独立,不代表任何党派、政治和营利团体的利益”。
二、西方国家公共媒介管理体制
西方国家广播电视产业普遍实行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并存的双轨制,这两种体制各有其特点、服务对象和目的。公共广播电视把受众当成“公众”或“公民”,其主要服务目的在于实现受众的各种权利,如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等,把追求媒体的社会效益、满足社会多元文化需求、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提供文化、教育等社会公共需求的节目,实现媒体的社会功能。其经营管理主要依靠收视费和政府财政补贴。商业广播电视则把受众当作消费者,当作市场主体,把提高收视率、收听率,提高经济效益当作追求的目标,他们不会制作不赚钱的节目,主要以广告作为收入来源。在西方国家,公共广播电视提供的是政府或商业电视不愿意或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而商业广播电视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制播适合不同受众的节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营利,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并存的双轨制是西方广播电视体制的一种普遍选择,也是有效制衡社会公共利益和企业、个人利益以及社会福利和市场效率的一种比较合理的制度设计。在西方,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体制、经济环境等,使得不同国家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国家实行的是由政府单一垄断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国家只有一家公共广播公司,承担着全国所有的公共广播电视服务,其经费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如英国、加拿大、日本、瑞典等国家。有的国家实行的是二元化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国家有两个不同的公共广播公司,它们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分别独立地承担着不同的公共服务,当然它们的经费来源也不相同,如意大利、匈牙利、澳大利亚等国家。还有一些西方国家实行的是多元分营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有公共广播电视也有商业广播电视,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通过不同体制广播电视间的竞争,充分保障服务内容提供的公平性和多样性,如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以上国家虽然在公共媒介管理体制上有差异,但仍有一些核心特征是世界上所有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所共有的,并且这些国家通过制定广播电视法规确保广播电视对公众服务,这值得我们借鉴。在英国,英国广播公司(BBC)及第四频道提供全英公共广播电视服务,英国广播公司事务受《皇家特许》及该公司与文化、媒体及体育部大臣签订的架构协议管制。《皇家特许》规定了BBC的宪制地位,为该公司制定了公共服务一般责任,即通过话音及电视广播节目提供信息、教育及娱乐服务,借以服务公众。此外,《皇家特许》规定英国广播公司须定期接受来自外界的有效审检,包括公开会议及座谈会。通信委员会是英国法定的独立管制机构,也是英国通信业的竞争管制部门。该委员会于2005年发表报告指出,“公共广播电视服务的宗旨就是为公民提供文化信息,使他们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科学、人文等领域的广泛兴趣,借以反映和强化认同;使公众知悉不同的文化和较另类的观点。公共广播电视服务内容的特色是高品质、原创、多元化、卓越、有吸引力和广泛供应。这是培育一个民主社会负责任的公民必要的文化目标,同时也是追求数量、利润和‘最大公约数’的市场无法或者不愿提供的”[3]。德国公共广播电视服务主要由德国公共广播电视联盟及德国电视二台提供。德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实行的是双轨制,于1991年制定的《州际广播协议》界定了德国公共广播电视联盟的公共服务权限。《州际广播协议》由德国所有州政府缔结,并得到所有州议会的批准。该《协议》就德国统一后存在的广播业双轨制的现状指出:无论是公共还是私营商业广播电视服务都须保证公众能自由表达意见,鼓励不同意见的多角度表达。联邦内各个州所设立的所有广播电视机构都肩负同一使命,就是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信息、教育及娱乐节目。与多数欧洲国家广播业发展体制不同的是,美国广播业一开始就以商业性和市场为主导,而欧洲国家大多是先有公共服务体系的充分发展,之后才开始有商业广播。1927年通过的《1927电台广播法案》,标志着商业广播在美国正式形成。1967年通过《公共广播法案》时,美国商业电台和电视台统治广播频谱已经整整40年。在美国,公共广播局是1967年依据《公共广播法案》成立的私营非营利机构,公共广播局负责公共广播电视服务有关研究,从而推动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服务。《公共广播法案》明确了美国公共广播局的公共服务权限:旨在负责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制播高质量的、原创的、卓越的广播电视节目,推动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全面发展。所有节目都必须遵守客观及均衡的原则,并且这些节目只能由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播放。公共广播局在执行其职能时不得干预或控制公共广播机构,以确保公共广播机构及系统获得最大的自由度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
三、西方公共媒介公共服务的三种提供模式
公共产品供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需求,实现社会公共利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品属性的变化,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为从单中心供给模式向多中心供给模式转变。公共产品的生产、流通、供给等环节可选择多元化的供给主体,既包括市场方式,也包括不同类型的组织。在西方,公共服务的供给有如下三种模式:一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国家机制。这种机制的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政治统治的方式和管理社会的手段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首先,为消除城乡间、不同地区间以及不同群体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各项权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正。其次,政府本着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宗旨,运用治理社会的强有力工具,从手段上强制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公益性和公共物品的公共性相一致。再次,政府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社会资源,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谋求自己的政治诉求和保障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但是这种供给机制容易受到利益集团以及政策决策者个人偏好和利益的驱使,使得公共物品的供给有可能和公共物品的公益性相悖;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也会考虑成本和收益,如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规制,将可能导致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非经济性;政府组织机构中的科层制容易导致政府与公共服务的对象脱节,造成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低下,满意度下降。二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机制。市场作为供给主体,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以市场规律、市场法则作为供给手段,把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的信息迅速传递给生产者和消费者,使其作出决策。市场供给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可以提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迅速反映消费者的偏好,不断提高供给效率。但这种机制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当公共产品不能有利可图时,作为“理性经纪人”的市场就会退出。另外,市场中存在的垄断行为、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性、基于产权的分配机制以及市场的逐利本性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三是公共产品供给的社会机制。社会组织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社会组织在自愿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下,通过非市场、非政府的途径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在西方,随着公民社会的形成,人们的自治愿望、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一些社会组织本着为公共服务的原则志愿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弥补了政府供给的无效率性和市场供给的无公益性,丰富了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
四、西方公共媒介提高影响力机制
目前,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认识秉持两种价值理念:一是公共广播电视传统,这种传统把受众看成是社会公众,“以公民为本”,广播电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公共物品,它服务的是公民社会、文化、教育等非市场、非个人和集体价值取向。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为全体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教育和娱乐服务,建构公共价值观。英国是这种传统的代表,从BBC建立至今逐渐形成了以BBC为核心的包括独立电视网、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广播电视传统,这种理念把公众看作是消费者,更加关注市场和个人价值,认为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产业,其提供的信息、教育、娱乐产品和服务等是一种商品,公共服务就是提供给公众的在一定的价位上能承受得起的服务,而商业广播电视完全能够生产和提供这种服务。这种观念随着有线、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商业化进程的推进,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公共广播电视制度肇始于欧洲,其宗旨是通过提供均衡的服务、丰富多样的内容,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文化节目,培养受众的审美情趣,提高受众认识世界的能力,保证所有公民及时获得信息、文化和教育的权利,在伦理规范上强调了保护少数群体、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论受众地位高低,均同等享有公共服务的原则。由于公共广播电视的上述特点以及受众大多位于社会中上层且人数众多,公共广播电视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为确保公共媒介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公益性,增强社会影响力,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通过立法或司法手段,从制度上保证公共媒介为社会公众服务。西方国家大多都在本国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传播体制,以保障公共广播电视媒介实现服务社会公众的功能。美国通过制定各种法律、自律机制,实行多元财政体制对公共广播电视进行管理。同样,英国也通过专门立法、社会监督、政治控制等手段和方式,以执照费作为收入来源,管理和规范英国广播电视机构。西方各国公共广播电视制度从主体认定到资金来源再到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等有所不同,但各国的公共广播电视制度都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提高公共媒介的社会影响力。
五、西方公共媒介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一、方言新闻的优势
(一)传播者平民化
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不仅是在单向传递信息、播报新闻,他们与受众之间是双向的交流,受众对于传达的信息会有心理反馈。地方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形象未必要像央视一样,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宣传感。如果交流时使用方言作为彼此能够轻易达成共识的语言符号体系,无疑会使主持人更加平民化,给受众一种亲切自然、平易近人的感觉,迅速缩短了主持人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能够消解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大众传播的效果更好。如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苏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天天山海经》,用口语化的“说”新闻得到了受众的喜爱。
(二)地域性的独特资源
从电视媒体市场经营的角度来看。来自强势媒体和网络电视的激烈的竞争压力,地方性电视台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必须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来改变现状。而转换电视的表达风格和叙事方式,进行本土化的表述来满足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则是其中一种途径。
长期以来,汉语发展成为集形、音、义于一体、口语与文字相辅相成的丰富的语言体系,是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鲜明表征之一。城市台各类资源相对稀缺,能够最大程度凸现优势的节目形态只有新闻节目,而当地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与载体,在传播地域内,受众对其有天然的心理上的接近感,比普通话更能引起本地受众的共鸣,这种独特的优势是不可能被轻易取代
的。\+①而方言新闻栏目正好又体现了地域经济文化背景下媒体与受众特殊需求的结合。
二、方言新闻的局限性
首先,从传播内容上看,其报道范围局限在太多家长里短的琐事,缺乏深度,挑战了新闻的严肃性和客观性。方言新闻播报社会新闻,通过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但仅仅限于一些社会事务上,真正涉及到公众的政治权力、事件深层背景的新闻很少,在“新闻立台”而不是“民生新闻立台”的业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力量。\+②方言新闻走“本土化”的民生新闻后,容易走“窄”。
其次,方言新闻由于对新闻“本土化”的理解也不够深入,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或者抓人眼球提高收视率,很多方言新闻节目出现了娱乐性和新闻性定位不准的诟病。传播形式更加娱乐化,或者干脆以纯粹的娱乐形式进行新闻的传播和解读,使得新闻提供信息的作用次于娱乐的作用。这种过度娱乐化的形式也成为阻碍方言新闻发展的瓶颈。
地方电视台在利用方言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邵培仁从理论的角度对方言说新闻的形式提出了质疑:“方言新闻节目人为地设置了语言障碍,抬高了语言交际和信息传播的成本,也形成了方言形态的话语霸权。”\+③对于本地人而言,学习普通话变得困难;而对于外地人而言,方言类新闻节目容易导致他们对该城市产生一些排斥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带来了文化和语言上的交流。但在用方言播报新闻的情况下,这些不懂方言的外地人则无法获取重要信息,方言形成霸权,而不懂方言的人则成为信息传播链条中的弱势群体。
三、从语言的工具意义论证
方言是一种相对标准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句子结构、词汇及发音所组成。\+④而方言可以分为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一般而言,我们所述的方言,是指地域方言,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
按照国内语言学界的传统看法,我国语言分数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汉藏语系不论从地理分布的辽阔还是从使用人口的多寡来说,都是国内最大的语系,它遍布全国,只是在西北和内蒙古的分布比较稀疏。汉语则是汉藏语系中最重要的语言,它包括七大方言,分别是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和粤语。其中官话(即北方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分布于整个中国的北部、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区。因此,北方方言也常常被人们称作“基础方言”。而所谓汉语共同语(即标准语言)也是从基础发言演变而来的,用于民族内部的交流。\+⑤而一个民族语言的共同语,则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将汉民族共同语言称为普通话,是在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会后经各方研究,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含义。同时,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明确了“以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因此,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⑥
综上所述,方言是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出现的,在民族共同语出现之前,方言是实现地域内部社会群体实现交际和认知的工具;在民族共同语出现之后,方言并未立刻消失,而是继续发挥它作为地域内部社会群体交际认知工具的功效,与民族共同语一起共同作用,相互融合,不断完善和发展民族共同语。\+⑦单从概念来看,方言是地域内部群体认知的纽带,普通话是实现不同地域群体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语言首先是为了达到有效沟通而使用的一种工具,在话语施加者与接受者之间建立一套能达成共识的语言符号体系,经过解码译码的过程,达到信息的交流。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就像秦皇嬴政统一文字以维护国家稳定,方便统治管理一样,如今也需要一套统一的语言符号体系来保证不同地域的人之间能够相互成功解码译码。而且,对于持有不同民族方言的人群,彼此方言的词汇库是不对等的,交流时会产生“方言休克”。而从众多方言中取精粹脱胎出来的普通话就是彼此能够达到共识的第二套语言体系,如同第二外语。从我国的现实层面考虑,推广使用普通话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推广并不代表消灭方言。基于这样的解释,方言与普通话在概念和功能上并不存在直接的冲突和矛盾。
四、从语言的文化意义论证
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影响了受众的思维习惯,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个世界。而广播和电视都是建立在听觉体系之上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同于文字传播,其传播力度和影响力更大。
我国对广播电视使用普通话的法律条令始于80年代。国家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的执行方针调整转变为“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要求县以上各级以汉语播放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均须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宣传工作的规范语言。同时,自1995年起,国家开始对一定范围内岗位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逐步推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制度。测试对象主要以接受一定层次国民教育的社会精英群体,如广播员、节目主持人、配音师、教师、影视演员和有关院校的毕业生。针对电视节目中的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36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也强调: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要积极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发挥示范作用;除特殊需要,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有地域特点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⑧
而方言保护在国家语言规划中是常以法律条例行政政策的形式和文化宣传社会活动的面貌展现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第四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八条都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⑨因此,某一民族内部同样具有选择使用何种方言的权利和自由。与此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方言的态度,是将其看作民族文化遗产和特殊精神财富,采取积极保护和挖掘整理的措施,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组织和动员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记录、整理和保护方言,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而在广播电视节目领域,方言也渗透其中,包括在部分省市主办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一大批采用方言来主持和制作的新闻栏目。
国家规定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主要是从民族文化遗产和特殊精神财富的层面考虑。同时规定向全国推广普通话,主要是为了提高全国的文化软实力。而民族文化本身也属于全国文化的一种。从我国新闻立法的初衷上来看,对于普通话和方言的保护并无冲突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节目不使用方言并不会伤害到此类精神财富的保护。矛盾点在于推广两者的载体:广播电视。
由于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部门是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典范,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如果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会对社会语言文字使用产生误导。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担负了传播规范语言的重任,人民群众常常是在收听收看节目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普通话的。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其中新闻节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直接性和广泛性,使社会民众更容易产生语言趋从性,即不加辨别地仿效其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进而形成一种语言时尚。目前,仍有部分文化程度较低者尚不能顺利使用普通话,而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虽然基本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并未形成讲普通话的语言习惯,不少地方甚至还有很强的“方言优越感”。\+⑩因此,新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在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方面自觉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而且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方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日常生活的交际用语,其属性本身属于“小众”。影视剧、娱乐类节目可以为了还原真实、增强喜剧效果和亲近度,但以信息传播为主的新闻节目,不论其面对的受众是否仅限于本地人,进入大众传播的公共领域,没有必要使用方言。
结语
方言新闻节目虽然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有其平民化、拉近与受众心理距离、提高收视率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新闻内容太多琐碎、传播形式过于娱乐化、造成语言障碍、形成方言霸权等问题。
但从语言的工具意义来讲,方言适用于地域群体内部认知和交流,而普通话则便于不同地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国,推广普通话是非常必要的。从语言的文化意义来讲,方言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而普通话则承载着国家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体系,在竞争激烈、全球化的世界,提高普通话覆盖率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是非常重要的。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广播电视新闻作为受众获取重要信息、国家宣传重要政策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公共性决定了方言进入新闻节目是没有必要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报,使用普通话是目前不可阻挡的趋势,方言新闻节目前路不明。
[注释]
①任真.我国方言电视传播现象解析[D].苏州大学.2009.
②张彦.方言新闻:还能走多远?[J].声屏世界.2007(08).
③于松明.地方电视台方言节目浅论[J].东方传播.2008(07).
④周振鹤,游汝节.方言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页.
⑤任真.我国方言电视传播现象解析[D].苏州大学.2009.
⑥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⑦赵拓.语码博弈[J].淄博师专学报.2012(03).
⑧于松明.地方电视台方言节目浅论[J].东方传播.2008(07).
关键词:数字音频;音频嵌入;广播电视工程
随着数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已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被广泛用于各大行业中,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数字技术应用,促使广播电视工程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广播电视全过程得以全方位监督与控制,广播电视现代化管理工作水平亦随之提升。但尽管广播电视工程飞速发展,但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应用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探讨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对广播电视工程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大推动作用。
1数字音频技术概论
1.1数字音频技术
数字音频技术是以广播电视技术为基础而发展、更新的一项技术,对其间模拟信号处理之后则可有效转化为数字化信号。此项技术现已被广泛用于广播电视工程中,可进行节目前、后期制作与播放,数字音频技术以其高适应性模拟音频信号,并将所得信息充分保留,可充分满足模拟信号工作要求,为用户提供优质视听效果。
1.2数字音频技术工作原理
数字音频技术工作形式为一点对多点,压缩解码数字音频信号技术及无线传输信号技术、组网技术均是重要组分,这时则有多种高质音频压缩解码技术被用于数字广播中,所呈效果与人耳感觉特性十分类似,其有效降低了码率,比如音频信息审核与主要解码制出时要于多方面利用,其可包括观察与分析、以人对声音特征为根据;通常人的听觉频率于相应时间可实现屏蔽效应。如果出现二相对音频信号同时存在于其间,强度均不同,不过其频率极其接近,这时高强度信号会被人耳感觉到,但往往弱强度信号会被屏蔽,这则为频率遮蔽效应。人们可充分运用此效应来降低码率,确保其同时间实现高强度信号传输,但是会舍弃掉低强度信号,其并不在系统中传输。
1.3数字音频嵌入技术
数字音频嵌入技术极具独特优势,可广泛用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以数字音频技术构建数字音频工作站,从而有效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并可合理节约时间与人力,电视广播工作效率可随之提升。视频数据信息传输中的信号仅可于特定范围内传输信号,而这即是嵌入音频。嵌入音频强调将数据信息嵌入特定范围内,于视频传输中以嵌入音频技术,确保声音与画面同时进行,从而有效提高电视节目质量。嵌入音频技术是用于电视节目前、后期制作中,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电视广播工作可有序完成,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更为细化,电视节目制作数字化信息建设水平亦随之提升,嵌入音频技术可被充分应用。广播电视管理工作中应用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时,要全面分析自身情况,再与未来发展目标充分结合,提出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从而构建结合嵌入音频技术的管理系统,以此方式严格控制和监督广播电视节目,有效确保信息完整、准确,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数字音频技术于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
2.1广播电视前、后期处理
广播电视节目前、后期处理工作均会用到数字音频嵌入技术,数字分量串行接口亦被广泛应用。多媒体文件资源于数字化传输中有两种方式,主要是串行与并行,但这两种方式处理结果误差较大,但一种方式传输失灵时,则可及时换为另一种方式。数字分量串行接口是以音频嵌入技术传输数据,其传输过程中可将数字化资料严格定位,并将各种资料转化为所需的音频。视频处理器选择时务必严格分析接口及数字传输间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将其及时处理,以确保音频质量不会受到影响,而这问题的诱因是视频处理器音频处理并不细致,若未能处理掉接口和数字传输不协调的问题,则音频处理质量亦会随之降低。为了充分处理不协调问题以提高音频质量,则务必严格控制音频信号的具体处理过程。
2.2广播电视数字音频传输检测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技术亦随之深化,数字化技术亦务必融于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储存工作中。以广电技术发展特点及其趋势而言,嵌入音频技术应用持续深化,电台电视台均需根据自身情况加大嵌入音频技术应用,不断完善音频嵌入技术应用共性及其个性分析工作,音频嵌入技术行业标准亦应不断健全。但电视节目的制作、存储并不是节目制作的结束,应对节目播出评估与检测工作严格控制。健全行业标准前应高度重视数字音频传输检测工作,其与音频传输检测工作息息相关,嵌入技术应用效果及音频处理质量确保工作亦非常关键,要严格控制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的信号干扰问题。计算机技术与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构建完善的数字音频实时检测分析自动报警检测系统,而这为一项系统工程,要于战略高度设计布局,确保布局科学合理,确保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嵌入技术应用合理。
2.3广播电视传输、切换
音频嵌入系统可用于大型系统音频传输与切换,且应用非常便捷。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传输与制作、播出工作均应结合数字音频嵌入技术,数字音频嵌入技术应用时要根据电视台实际情况选择。电视节目制作时要严格分析节目,提出科学合理的分析系统,以确保电视节目高质量播出。通常电视视频信号转换均随着模拟信号变化而变化,数字拾取之后的数字音频传输方式可分为并行、串行,但其均有着共同部位及特性,比如视频数字信号行消隐时的剩余空间亦具有相应的数字信息,于此空间中可以不同方式把数字音频及其他辅助数据有效传输,音频嵌入技术可有效辅助传输。SDI信号中的数字音频信号嵌入可确保视频信号于同期间、数字分量中同步传输,且于此传输中的视频行消隐及场消隐信息则不必要,这时则应对其取样,音频数据可以辅助数据形式传入数字视频空隙间。
3结束语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亦随之快速发展,数字音频嵌入技术亦会随之持续完善,广播电视工程应充分掌握时代脉搏,引进适宜的先进技术,确保相关技术不断健全,从而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数字音频技术和高清视频信号充分结合,使得高清电视声情并茂,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已是未来广播电视工程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以此为人们提供高质量语音画面,带给人们优质的视、听觉体验。我国广播电视工程应用数字音频技术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探讨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对广播电视工程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大推动作用。本文对数字音频技进行了概论,探讨了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为广播电视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振哲 单位:白山市老岭微波电视站
参考文献:
[1]郭宏.浅淡数字音频技术及其在广播电视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231-232.
[2]鲁琦.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制作,2013,(15):85-87.
[3]裘永军.广播电视检测音频关键技术[J].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33-134.
[4]周仪.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及其应用[J].科技传播,2016,01(01):127-128.
[5]曹长俊.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优势和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186-187.
关键词:媒介技术 数字电视 公共性 媒介依存症
数字电视的概念及其优势
所谓数字电视,是指从节目摄制、编辑、存储、发射、传输到信号的接收、处理、显示等全过程完全数字化的电视系统。数字电视传输的图像及伴音信号是经过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的数字电视信号,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地面无线电波、有线电缆、卫星信号传送,由数字电视机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音频、视频解码处理,还原成原来的图像和伴音。①
相比于传统的模拟电视,数字电视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首先,数字电视的传输信号和画面比较稳定,不易受到外来干扰的影响。其次,由于数字电视占的宽带较小,它能够更合理、更充分地运用频道资源,例如原来的有线电视网络最多只能容纳70~80套电视节目,而现在可以传输500套节目;一个卫星转发器以前只能接收一套模拟电视节目,而现在可以转发4~5套数字电视节目。再次,数字电视具有交互性,而且能够为受众提供多元化的资讯和数字增值服务,例如视频点播、网页浏览、网上购物、电子邮件等服务,改变了模拟电视单向传播的形式。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
我国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主要有无线电波传输、有线电缆光缆传输和卫星传输三种。由于无线电波传输的信号差,画面稳定性不好,电视接收的频道有限,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和边远山区,观众所能接收到的还是无线信号。有线电视在城市用户多,覆盖率广,而且便于集中管理和发展,所以我国目前在发展数字电视方向上主攻有线数字电视。国家广电总局据此也制定了广播电视数字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2003年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开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开始地面数字电视试验,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000万;2008年利用北京奥运会转播之机,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和高清晰电视。直播卫星在最近几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它不经过电视台的转播,直接传输信号,目前发展直播卫星已经在我国广电业达成共识。
2001年我国开始成功进行有线数字电视的实验,至2003年底,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在20万到30万户之间,到2004年底约100万,2005年底达到413万,到2007年3月底,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数量为1449万户。②而易观国际(中国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电信领域规模最大的咨询服务提供商)Enfodesk产业数据库最新的《2009年第3季度中国DTV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第3季度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规模达到5824万户。③即便如此,与欧美国家超过80%的高普及率相比,我国的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依然显得缓慢。而地面数字电视主要有两种接收方式――固定接收和移动接收。目前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都可以见到以广告经营为盈利模式的移动电视业务,也出现了一些以移动电视为平台的运营机构,但它们大多单纯依靠收取广告费来维持其生存,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其具体运营模式还有待研究和商榷。与此同时,我国的卫星数字电视发展也依旧缓慢,目前也还只是用于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村村通”工程上,用于解决偏远地区的电视信号覆盖问题。
整体而言,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并不乐观,要实现对模拟电视的整体转换,还需要一段时间。同时由于对其线路的改造费用巨大,以及数字电视本身在个性化内容资源等方面的缺失,也注定了我国数字电视发展之路的艰难和坎坷。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影响
电视数字技术对我们人类社会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从传播技术看,它可以丰富广播电视的表现方式,能促进广播电视与人的互动,并且提供增值服务。从经济层面而言,它能促进多种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不同行业的竞争和融合,进而促使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说它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但数字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
公共频道的公共性减弱。我国电视的基础设施、节目资源都是全民共享,无线电视的节目是免费接收的;有线电视也只需每月缴纳一定的收视费,其线路维护费也是由国家、由各省共同承担;直播卫星电视也定位于公共平台,主要是为了扩大农村电视的覆盖率,卫星采购、发射、维护全都由国家财政支出。
数字电视主要分为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和卫星数字电视。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是有线数字电视。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来说,有线电视的覆盖率远远低于城镇,很多农村还没有铺设有线网络,很多家庭仅仅能够收到2~8套无线电视节目。尽管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来解决西部偏远农村和山区的电视信号收视问题,例如发射“中星九号”直播卫星,使得电视信号直接到户,免费接收,不需要经过电视台的转播,但是它所能解决的也只是一部分人的电视收视问题,对于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农村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共电视公共性的普及。
再者,由于数字电视内容发展的欠缺,原本模拟电视的节目经常被数字电视使用。因此模拟电视时代能够免费收看的电视节目,现在也必须购买才能收看,原来的公共电视被当做了商品,失去了原本的公共性,也就失去了公共服务的功能。
数字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1986年,佐藤毅在《人的自律》一文中探讨了电视和日本人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的关系。他认为,电视接收机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身就是人们欲望追求的对象,从黑白到彩色、从小屏幕到大屏幕、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等,每次更新换代都会引起人们的购买热。此外,电视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引诱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和丰富的意象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人们对商品的占有欲望和享乐的欲望,佐藤毅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人的自私化。而数字电视技术的革新,可以为人们提供视频点播、网页浏览、网上购物、电子邮件等更多功能的选择,这无疑会增强人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人的主体性减弱和“媒介依存症”的加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性格。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1973年出版)中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他认为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觉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人,行为方式是“跟着感觉走”,由于长期处于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使得他们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另外,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1980年出版)一书中用“容器人”这一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它认为,现代人追求心理空间的位移、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媒介依存症”这一社会病理现象批评的基础上的。总体来说,“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中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数字电视在媒介技术上更加超前于传统媒体,它更能满足人们感官和生活的需要,如此一来,人们对数字电视的依赖性将会更大,人们的传播行为将会受到数字技术的引导和统治,它不仅能使人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能控制人的个性,使人对数字技术更加渴望和依赖,从而削弱了人的主体性。
结语
数字技术将会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且会引起媒介技术新的变革,而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数字电视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今,数字电视已经得到每个国家的积极推广,因此,如何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更好地普及和利用数字技术将是我国数字电视发展要积极解决的问题。
注 释:
①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②引自《2007-2008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
③引自中国飞象网。(省略/html/2009-12-3/20091231520532150.htm)
参考文献:
1.赵建平:《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的思考》,《载中国有线电视》,2007(17)。
2.陆群:《新媒体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商业模式;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62 -03
一、新时期电信运营商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一)三网融合
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简称三网融合。一是技术融合,传统的电信、广播电视所使用的技术是各自独立的,各自形成自身的通信链和传递协议,通信和内容只能在特定的分配网络和终端机之间传送,因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信息产品。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语音、图像和文字都可以转成数字,通过同一种网络和终端设备传送和显示。 二是业务融合,传统的电信网络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从传统的语音服务和单纯的数据服务扩展到宽带互联网,并进一步深入到“内容”服务领域。借助于新的传输技术,电信运营商可以将原来的基于个体通信的业务模式扩展到接近于广播电视业务的大规模传播业务模式。同时,网络技术的升级提高了有线信道双向传输能力,为有线电视提供商扩展其业务范围、提供宽带互联网和语音传输服务创造了必要条件。
技术与业务的融合,使得传统电信和广播电视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全业务网络将提供各种业务,即以广播电视为特征的娱乐服务,以桌面多媒体为主体的计算机数据业务以及以语音为特征的通信业务。三网融合之后,全国性的广电网络公司将凭借其在家庭用户中的高入户率、以及视频类业务的内容控播权,成为传统电信运营商强有力竞争者。
(二)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随着3G、wifi等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的重点。
目前,运营商普遍面临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而利润却没有获得相应增长的情况。新客户对网络、服务、数据等要求不断增多,因此,尽管每个用户的成本在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却越来越慢,运营商的利润将会变得越来越小。在面对这种用户需求变化时,欧洲和美国运营商曾犯过很多错误。例如,对于数据下载不限制流量,最终网络难以承受。AT&T由于大量绑定iPhone,导致网络中的数据流量过大,破坏了大部分用户的用户体验。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苹果、安卓等智能手机的功能日趋强大,促生了诸如微信、米聊等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这些软件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实时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以及视频对话,运营商收入与利润的主要来源语音与短信业务将受到巨大威胁。
二、商业模式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通信技术与软件技术快速发展,各项业务逐渐融合的新时期,电信运营商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必须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商业模式研究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今天,虽然这一名词出现的频度极高,关于它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版本。目前相对比较贴切的说法是: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可用来说明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以及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来开拓市场、传递价值、创造关系资本、获得利润并维持现金流。
商业模式的概念化有很多版本。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和差异。Osterwalder在综合了各种概念的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九个要素的参考模型。这些要素包括:
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即公司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确认了公司对消费者的实用意义。
消费者目标群体(Target Customer Segments):即公司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这些群体具有某些共性,从而使公司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价值。定义消费者群体的过程也被称为市场划分(Market Segmentation)。
分销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s):即公司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这里阐述了公司如何开拓市场。它涉及到公司的市场和分销策略。
客户关系(Customer Relationships):即公司同其消费者群体之间所建立的联系。我们所说的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与此相关。
价值配置(Value Configurations):即资源和活动的配置。
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ies):即公司执行其商业模式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合作伙伴网络(Partner Network):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间为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这也描述了公司的商业联盟(Business Alliances)范围。
成本结构(Cost Structure):即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货币描述。
收入模型(Revenue Model):即公司通过各种收入流(Revenue Flow)来创造财富的途径。
这9个要素组成了构建商业模式便捷工具的基础,Osterwalder将这个工具称为商业模式画布(Business Model Canvas),下文对商业模式的分析都通过该模型展开。
商业模式的要素具有相似布局或相似行为,这些类似的商业模式称为商业模式式样。在众多的式样中,本文介绍以下三种:
【关键词】播音员 素质 见解 思想
广播节目受欢迎与否同播音员主持人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播音员的素质对于节目的重要性是其他因素所无法比拟的。播音员不能只当“传声筒”,照本宣科。而应当能够在原有稿件的基础上,增添自己独特的思想及见解,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一、美化原稿
播音员拿到原稿的时候,不要只是忙于背诵稿件,盲目去记述原稿内容,而是应当明白地掌握原稿主要表述的内容,分析出稿件中有哪些精彩的语言和事迹,有哪些缺陷,对于有缺陷的地方,应当围绕主题进行加工与修改,在不改变稿件主旨的情况下,从情感、语言、事件、结构、情节、声音等方面对原稿进行加工与改善,使稿件更具感染力。
二、将情感融入声音
没有带着情感播报出的节目一定是干瘪生涩,令人听了乏味生厌的。而带着情感去播报的节目一定会感染人、吸引人,将听众拉入节目中,使听众与播音员融为一体,情感随着节目而起伏。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播音员必须深入理解文章,只有声音和播音员本身产生了共鸣才行。要做到这一点,播音员必须得体验生活,得用心去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首先要把稿子读熟,然后分析其中的情感,把每一段的段义理解透彻,再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引入其中。同时,要注意把握分寸,既要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将情感融入到播音中来,又不能完全陷入感情中。冷静中有思考,在不改变稿件的基础上让受众从语句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一定的意义。
三、独特的见解和思想
播音员主持人是舆论的传播者,对于听众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作为播音员主持人更是需要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思想。然而独特的见解并不总是能轻易得到的。有时主持人必须去挖掘,挖掘灵魂深处的感受。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既要以个体的身份展示别具个性的播音和主持,又要以体现媒介性质、特色为己任,播音员如果没有独特的见解和思想,那么播音员就容易流入世俗,失去魅力与风采。播音员的个性在节目主持中,从多方面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是从主持人个体的语言、行为动作及构思立意、编串艺术、风格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真正优秀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往往将个性融于共性之中,恰到好处地用自己的播音和主持,将媒介共性表现得尽善尽美。
四、日常的积淀
播音员主持人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的传播者,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重任。一个播音员或主持人应该具备语言艺术功底;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十分繁重,不具备大块时间来专门进行应有的文化积淀。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见缝插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多进行阅读、训练与学习,要有更多的兴趣与爱好,掌握更多的知识,加深自己的语言艺术功底、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
五、即兴发挥
照本宣科似的播音,让听众听起来一定是枯燥而没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在播音的时候,如果能够加入即兴的发挥,一定会使节目增加色彩,增添生命力与活力。作为播音员主持人一定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使节目越办越好,越办越有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即兴表达是播音员的自身素质和思想在播音的时候闪现的思想火花,是灵感的出现,是耀眼的光芒。播音员的即兴口语表达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口语,它是在现场交流中“即兴”完成的规范化、艺术化的创作活动。但在实际运用中,有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缺乏文采、信口开河,使主持人的形象大打折扣。所以说要想做好即兴发挥,播音员不但要具有基本的播音素质,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即兴应变能力和把握节目进程的能力。
即兴并不是没有准备,它也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资料占有,播音员平时应当多关心时事,多观摩优秀的主持人所主持的节目。多练习脱口秀,除了单纯的口头练习之外,更要注重写作能力的辅助训练。写作能力对即兴表达中形成严谨的逻辑结构、完善语言表述能起到强化和辅助作用。
总之,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仅仅停留于传统的“传声筒”式的播报是绝对不行的。而要在日常生活和业余时间里,学会增加兴趣与爱好,注重学习各种知识,增加文化积淀,加强专业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厚积薄发,拥有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具备良好的即兴发挥的素质与能力,适应好现代的播音要求,为受众带来更多更加精彩的节目。
参考文献
①何大庆,《专业主持人与主持人专业化》[J].《中国广播》,2011(7)
②刘静,《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以电视谈话型节目主持人为例》[J].《电影评介》,2011(7)
③岳昱琦,《主持人的差异化战略――以凤凰卫视主持人为例》[J].《商业文化》,2011(11)
④曾志华,《追问主持人之魂――从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角度》[J].《视听界》,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