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学科知识点范文

美术学科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学科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学科知识点

第1篇:美术学科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生    文理艺   视点结构  教学探索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课堂教学推行学科间知识关联、渗透及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趋势。视点结构教学技术的提出为课程具体整合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强调小学各学科在学习目标上有许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只要找准学科之间的知识点或切入点,以此点出发沿着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搭接,就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头脑中局部的、有限的聚合思维,在其它学科时空中扩展,并借助其它学科进行互补、多角度地吸收、融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最终使该知识点演变成为一个知识体。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形成立体的框架,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有词语积累、理解课文内容等。为了准确地解决这些难点,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于一些抽象的现象难以理解等因素。所以可以选择把语文和数学结合起来上,像“数字成语”就在于语文与数学都有同一个出发点,那就是数量的变化导致表达出的意义不同。抓住了这个实质问题,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成语中数字变化与内在含义的关系。有效地解决了词语积累的问题;而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我们可以选择和美术结合起来。语文和美术的共同知识点就是情景,语文是用语言描述出虚幻境界,美术是用画笔描绘实景,当把这两门课程的初始知识点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宽。如“课文画解”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内容时,一边读一边勾勒、填画(也可配合课件展示),当课文读完时,一幅简单的意境画也就展示出来了,对照着这幅画学生就可以把这课的内容理解记忆下来。这种入情入境的理解,会突破教学难点,带领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丰富其想象能力,开阔其视野,而且更容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学生们会发现记忆这些内容原来很有趣,他们不仅能背出教师要求的篇章,并且能用简笔画的方式,勾勒出段落的意境来。

        我们再来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如果老师能够捕捉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觉地以“迁移”作为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很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如教“三角形内角和”时,为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可以指导学生将数学和美术衔接起来,使用剪拼法、即把自己手中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再拼到一块正好组成一个平角,以此证明结论的正确。通过这样操作练习,使学生们进一步对结论确信无疑加深印象;再比如教 “长度:分米、米和千米的认识”时,可以和体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小尺先测量出自己鞋子的长度(以分米作单位),再通过脚顶脚的行走游戏,看看几脚能走成一米,再让学生沿着校园的操场跑,估计有几分米?几米?以至于千米,这样切实的感受长度。

学生们就轻而易举的掌握了这个学习内容,再做练习时,所学的长度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是在生活中缺少语言使用环境,或者说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起来,所以学习的效率也不高,尤其是英语单词的记忆,常常令学生们感到枯燥。针对儿童喜欢游戏和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把记忆单词变成有趣的讲故事,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选择和语文结合,“用英语单词来编故事”学生们就会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方法进行了讨论,分析,比较,最后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想象,学会了交流与合作。

       目前,小学美术推行的新教材具有知识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特点。因而课程设计就要摆脱旧的教学模式,以融合其它学科教学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如《我们来下棋》这个学习内容,在第一课时可先让学生使用绘画方法创画出棋盘,盘面上要求画出游戏的起点、终点、路线、路障、关卡,关卡要求设计成一些有趣的运算题目。第二课时安排修改棋盘,先让同学用自己设计好的棋盘进行游戏。游戏者必须算出每一关卡的答案,才能找到正确的行走路线到达目的地。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自己发现设计中的失误,于是很快的就学会了改正错误;当然美术也和其它学科一样,需要开阔学生的思路。如像《小画册》等这一系列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用连续的画面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相互合作过程中的语言交流,学生们充分体会到语言引导与绘画创作的关系,从而打开学生们的思路。

        通过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体验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培养了学生整体思维的意识。文理艺视点结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它将各学科的知识点优化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提升了小学生文理艺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为培养学生综合性素养搭建了平台。

        在小学文理艺进行视点结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课前知识结构设计很关键,一节课的成败,其实在讲课前就已经基本定性,关键就是课前教师的设计。而讲课的当时只是教师把自己的思路、想法、方式展示给了学生,对于知识点和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方案,以及游戏等,都是课前设计出来的,而不是当时课上的灵机一动。因而要上好一堂课,精彩的策划是在课前;文理艺视点结构教学不是此学科和彼学科机械的嫁接,是要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研究能力为目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以必须要了解小学各学科的教材构架,并能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将文理艺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综合起来,在课堂上交汇、融合、升华;目前我们只对自己所教授的本门学科很熟练,而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边缘线上的融合点掌握的还不够好,使得课程的综合设计与构想初衷有脱节的现象。因而一定要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要有协同教学的意识,把参与实验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发挥个人的才能,共同计划,这样才能有效的达成教学需求;在具体授课引导学生时,一定要掌握分寸,如果过多的跟随了学生的反应,没有及时控制住学生,把该讲的本科内容没讲完,而做了过多的其他科目的引导。就会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没有了主次之分,本末倒置,就会无形中降低实际教学成效,反而使视点结构教学成为一种失误。 

第2篇:美术学科知识点范文

一、伴着雄壮优美的歌曲走进地理

我在教学一些地理章节时,很恰当地利用歌曲导入课题,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走进地理课堂。如学习《长江》时,我用《长江之歌》导入,学习《黄河》时我用《保卫黄河》导入等等,使学生既有美的享受又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民族忧患意识,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种地理教学法,可谓声情并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地理课感兴趣了,学习起来才能有劲头,地理课的教学也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多科知识融进地理

我在教学一些地理知识时,很巧妙地融进其它学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联系语文知识进行地理教学

用一些优美的诗句来说明一些地理原理或地理现象或包含的地理知识。例如,学习《黄河》时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设计问题:“天上”是指哪里?(指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这里的“海”是指什么海?(黄海)。学习《气候》这部分知识时我写出了许多诗句让学生说出它们是描述的天气还是气候: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2.联系数学的知识

在讲光线垂直照射地球时,学生立体几何还没有接触到,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线与面的垂直,我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屋角与地面的位置关系来说明,学生立马就明白了。

3.联系化学的知识

如在讲云贵高原石灰岩地形不易保水,形成“水在地下流,禾在田中死”的原因时,运用化学知识很好地解释了:由于云贵高原地区水热条件好,植被丰富,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而这一地区石灰岩地形广布,石灰岩与水中碳酸发生反应,形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等,于是形成各种石灰岩地形,易漏水,不易保水;还可以进一步解释石幔、石钟乳等的形成。 转贴于

4.联系生物的知识

如在解释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时,就很好地利用了生物知识:由于新疆地处内陆,气温日较差大,白天气温很高,植物尽情地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到了晚上,气温很低,植物呼吸作用很弱,消耗的养料少,于是积累的糖分多,故瓜果特别甜。

5.联系物理的知识

在解释海陆气温的差异时,很好地利用了物理知识:由于陆地热容量小,吸收热量快,气温升温快,但放热也快,水的热容量大,吸热慢,放热也慢,所以陆地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海洋大。

6.联系历史的知识

如在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时,运用郑成功收复台湾,讲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联系古丝绸之路,讲美洲的黑人,联系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等等。

7.联系时政的知识

如讲北非联系现在欧美攻打利比亚,讲西亚联系伊朗的核武器问题等等。

事实证明,多学科知识在地理课中的综合运用,不但巩固了本科知识,更好地解释了地理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既好理解,又好记忆,效果实在好。

三、用隽秀的画卷总结地理课教学

每上完一堂课,我都会让学生要么画一幅地理简图,要么绘一幅知识树来总结本课,看谁画得既标准又美观。这样既巩固了本堂学习的知识,加深印象,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设计能力,又让学生意识到美术课也能应用到地理中来,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运用其它学科知识进行地理课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3篇:美术学科知识点范文

一、强调课程标准的导向性、选择性

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制定切合实际的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本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在低年级更是如此)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7-9年级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体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下面的教学活动建议可供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做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

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

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

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

了解钟表、汽车、计算机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绘制设计效果图。

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

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如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

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

练习制作陶艺小品。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例如,虽然其中有“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和童装、学生服等设计”以及“练习制作陶艺小品”等建议,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不采纳,甚至还可以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标准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以更大的发挥空间。

与原教学大纲(指试用修订版,以下均为与此版的比较)的比较:原大纲基本上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现列出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部分作为比较:

1.欣赏中国优秀美术作品。

2.初步了解美术分类的知识。

3.学习平行、成角透视知识,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做简单的写生练习。

4.了解人体比例、结构知识,进行铅笔人物速写练习。

5.初步了解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知识,进行花鸟小品临摹。

6.学习图案、平面构成知识,并进行练习。

7.利用黏土、石膏等材料进行小型雕塑制作。

二、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具有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的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倾向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主要区别则是一个更注重自由性,一个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些,本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但这一领域的学习,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可行性和保持美术自身的特色。

如5-6年级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标准是: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运用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

提出了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指向上述标准:

结合传统节日,创作、设计和制作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进行策划、制作与展示。

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木偶、服饰、皮影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调查、了解社区或村庄的历史,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或村庄的未来发展作规划,设计并制作模型。

运用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简单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生活用品。

使用摄影、录像收集素材,利用计算机等手段来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按学科知识体系划分课业形式,大体是绘画、工艺和欣赏,极少涉及综合学习的内容。

三、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本课程标准首次明确了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是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本课程标准对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包括各学习领域案例25个,其他案例12个),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大纲虽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不及本标准具体,而且未提供具体的案例。

四、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课程标准力求从这么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第一,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标准中提到的“在美术造型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熟悉常用颜色和工具。”(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组合造型。”(1-2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1-2年级“欣赏·评述”)“创造学生自己喜欢的漫画和卡通形象,用来表达观念、情感和思想”(7-9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等。

第二,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标准中提到的“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设计封面。”(7-9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7-9年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7-9年级“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第4篇:美术学科知识点范文

作者简介:魏苏里娜(1977―) ,女,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学。

为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使学科间的知识能协调发展,得到充分运用,我们就应发挥音体美显性和隐性课程的作用,提高艺术素养。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认真学习,精心合作

我们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精心合作,找出可以协同教学的内容,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步骤,组织教师仔细研读,认真琢磨,在课题组里交流心得,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协同教学之路。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珍惜每一次协同教学的交流和研讨,以提高教师的协同教学技巧和能力。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大部分教师由原来的不知道音体美协同教学应如何下手,成长为具有一定教科研操作能力的教师,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建立档案,掌握材料

为了解学生对音体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我们为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了音体美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学习兴趣、体育、音乐、美术和其他爱好等)和问卷调查。通过认真分析综合,在掌握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和生活环境。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我们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实验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三、理念重组,推进教学

1转变教学思想,重组学科的教学理念

音乐、美术和体育教学既有相关相同的属性,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教师平时独立承担各自的教学,很少能够与相关联的学科去引申知识点,因而,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单一的。要使知识在脑子里重新组合,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间也很少去讨论所教之外的学科的教学。其实在实际教学中,音乐老师要排演节目,经常要找体育老师讨教舞蹈方面的问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用音乐进行舞蹈和放松。重组学科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一个很新颖的感觉,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探究,他们会根据老师的指点,创造性地发明一些新的学习方法,以使学科间相互沟通,相互联系,强化记忆,拓展思维。教师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也同样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制订、教学方法的实施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突破了“课堂音乐”与“生活音乐”的界限,使学生在体育课堂和生活中也能进行音乐欣赏的再学习;而美术走进体育课,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捕捉动态美,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体育动作规范的掌握。审美意识从自我开始进行剖析,做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那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2重组教学内容,促进音体美协同教学的研究

在三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把握重组教材的切入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备课时候要认真选择,不可以随意组合、设计课程内容和教案,要与所教学生的生理、心理相符合,避免好高骛远,为组合而组合。在教学中,善于诱导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在重组学科教学时候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仔细地分析研究。在做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到哪些内容是可以由他们自己完成的,哪些内容是必须通过互动才能完成的。如学生街舞活动,在外围设置速写的练习,圈内学生随着音乐不定时地在变化舞蹈造型,圈外学生快速地捕捉瞬间而过的美并进行速写;又如在美术体育协同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对动态美的欣赏能力,协同教学中体育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标枪引枪动作、铁饼投掷等单个体育动作,使学生体会动作的着力点和动作的整体结构,加快体育技能的掌握;美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动作的美感程度、人物精神状态,并画出速写作品,体育动作力量美充分展示在学生的画中。这种体育与艺术溶为了一体的教学课,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和审美观念。

3重组教学方法,促进音体美协同教学的研究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重组学科资源对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教师要从各个角度去剖析本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研究出对自己所教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把场地、器材等都考虑进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节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对美感的领悟能力和表现能力,并能创造出新颖的且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摸索出一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四、多渠道拓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1校本课程,挖掘艺术潜能

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我们认真按照课程的要求组织教学,着力于课堂,用好教材、用活教材。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针对一些学生语言智力与逻辑数理智力较弱,但其他方面智力较强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走艺术类学习之路,从中挖掘自身的优势。

2走出校门,提升艺术素养

通过走出校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项文体活动,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校外多形式的音乐、绘画作品让学生闻之有声、视之有色、触之有物,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得到美感教育,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3以赛促学,提高参与能力

第5篇:美术学科知识点范文

面对众多的艺术学科知识领域和有限的学时制约这一对显著的矛盾,调整公共艺术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无疑是教育工作者能够去积极应对的唯一良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方法。那么,何谓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是指在现代教学方法论核心———有机整合思维方式主导下,以现代教学概念为基础,以主题为枢纽,牵引教学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整体协调运行的过程中,在师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形塑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整体型教学。它具有整体性、灵动性、超越性与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1.有机整合重塑公共艺术课程知识结构

通过对定义的分析可见,“有机整合思维方式”是开展主题式教学的核心,而这也正是解决传统公共艺术课程知识面过窄、过于专业的弊端的关键。传统公共艺术基于科目基本结构所形成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无论从哪门课程进行艺术教育的学习,都只能偏于一隅,无法构筑整体的艺术审美观,使得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一时难以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再加之课程学时短,学生浅尝辄止,最终导致整个学习过程既无学习激情也无学习目标,成为了雁过无痕似的所谓艺术审美教育。以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的公共艺术课程,强调任何一门课或一个课程单元,都应该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主题式教学能够整合教学内容,不以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获得为目标。这就打破了以科目知识为限的僵局,为教师跳脱出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点,以美育大教育观为目的进行教学打开了思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教育“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传统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无法跳出专业知识的窠臼,往往是在以艺术的专业知识去应对非专业的学生,这样基于课时限制和授课对象的差异,就导致了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质的不对称。在此,试以常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西方美术史”为例来加以说明。在传统授课模式下,西方美术史课程以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为线索构建整个课程体系,从原始美术、两河流域美术一直到印象主义,教师通过讲授呈现史实、风格、艺术家及其作品,对于不以艺术专业学习为目标的学生而言,学习过程较为冗长,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课程内容难以对学生形成长时间的吸引力,即使完成了课程学习也是学过就丢,无法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对艺术的亲近感,对审美文化的追求。因此,甩不开的课程知识结构就成为了教师授课的一大限制,也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单一,而难以达到“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的最基本要求。若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完全可以跳出系统知识学习的传统思维,在不同课程单元中选取西方美术史中的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进行课程学习,以该主题为原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运用当代社会庞大的信息平台收集该主题所涉及的艺术史上下文背景、社会学知识背景、艺术家个人经历背景等知识结构,这样,学生不劳而获被动听讲的授课模式就变成了主动追寻探究的研究之路,而这个过程也恰恰是教给了学生如何去学习艺术史、研究艺术史的方法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主题式教学法也许无法将所有的学科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但却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看待和理解艺术史,如何去欣赏和品位艺术作品,如何去认知和感悟封存于历史中的一位位艺术家,这不正是公共艺术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吗?

2.从时间到空间,实现公共艺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主题式教学的基本设计单位是“主题”,教师与学生围绕主题的内在逻辑而展开交互作用,这一作用过程中必定突破传统教学在空间上以“教室”为主要学习场所和在时间上以“课时”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有限封闭性,向教学时空的“无限开放”性转化。因此,主题式教学的另一个最大的特质,就是教学形式的灵动性和开放性,而这恰恰是传统公共艺术教学方式所最欠缺的。主题式教学模式将教师课堂讲授、引导与学生课上讨论、课下收集资料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学习任务的牵引,课程的学习时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学生在下课之后,仍要继续艺术学习,并学会从多元渠道去挖掘艺术资源,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形成基础。这无疑就突破了传统授课学时受限的根本问题,解决学生课堂应付听讲,课下抛之脑后的学习方式顽疾。另一方面,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拘泥于课本中、课堂上的艺术却往往与生活脱节,传统公共艺术教育未能打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之间的隔阂。“知识一旦从它的原初形态、经验形态上升为抽象的概念、理论的逻辑体系之后,便远离生动、鲜活的生活本身,日益演变为枯燥,尤其是构成一个严谨空洞的文字、术语,过程的知识便隐匿乃至消失在结果的知识之中,仅仅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背景资料不必然地内在于知识本身。”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实现抽象的艺术理论知识与火热的现实艺术生活相对应的审美体验,才能为学生的书本学习找准现实的根基,完善和培育学生鲜活的生命力。主题式教学,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课程内容跨越了学科知识的时间轴和内容限制,强调多元知识的碰撞和冲突。为了实现主题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走出教室,进入美术馆、博物馆、民间艺术基地、设计文化机构,借力社会美育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所得。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并不是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在生活中去体悟美,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无论是学校美育还是社会美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为现代社会塑造能够感受美,进而能够去参与美并创造美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人。因此,大学教育作为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公共艺术教学就理应成为沟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桥梁,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社会美育平台,帮助学生打开这座能够为之终生艺术审美提供源源不竭艺术资源的宝库。

3.过程型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评价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评价通常被定位于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是传统教学更多地关注结果评价即终结性评价的应然表现。在主题式教学中,评价不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作为一个因素贯穿于主题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中。对于大学公共艺术教学来说,过程型评价方式无疑是更加恰当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考核手法。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公共艺术教育的最大目的和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具体的艺术知识。当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发展,强化了人们对新型艺术教育的共识:只要摆脱单纯追求技能的倾向,艺术教育就能开发人的多种智能———不仅激发人的直觉和想象能力,还能开发包括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感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环境适应智能在内的多元智能。在主题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的智慧和能力是多元的。在前期课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需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涉及学生的逻辑能力、文字编辑能力等等;在课中的讨论交流中,需要发挥演讲、辩论以及沟通合作的能力;在课堂外,从课本知识到艺术实践的生发过程中,需要具备举一反三、拓展和创意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过程型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无疑就达到了通过课程评价方式来促进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的目的,改变传统教学考核模式中,学生学习无目标、考试忙应付,教师教学没激情、考核走形式的弊端。

二、总结

第6篇:美术学科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体系

美术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感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摆在了首位。现行的美术教育改革已打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要求教师对知识的结构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同时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适应美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此思路下,学前教育美术专业需根据现实的课程状况进行改革,确定美术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特点及教学制度的完善

中职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试验和实习;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就要从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教学功能和实现中职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制度。

二、学前教育专业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

建立健全的美术技能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应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美术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美术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内容能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教学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教学的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课堂方式,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实践、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三、突出学前教育教学特点和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特点,密切情景、活动、智力的关系。关键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教材中指导――如何有情趣地使用知识点进行教学,如音乐、脸谱、装饰、情景展现与绘画或设计课的综合设计,作为情景教学,进行开发学生思维的训练,切入点灵活,也有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机械地掌握知识的多少、技能的高低为标准。在活动设计中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培养综合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通过提示启发,促使学生在进行学前教育活动指导时,能考虑到家庭、社会因素,能整体地看问题、处理问题。着眼点要大,眼界更宽,考虑问题要辩证、灵活。能具备较好的思维方式,同时能学以致用。

四、课程的设置及自我学习能力培养

绘画、图案、手工、书法四者互动。四者为一个整体,在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材形式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办法,使“教与学”之间建立较为牢固、系统、规范的教学制度和宽松的课堂作业时间,从而达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绘画技能的训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把美术课程分别细化为:《美术基础》(包括素描、色彩、装饰色彩、书法四部分):《儿童画》(包括简笔画、儿童画、装饰画、版画四部分):《手工与应用》(包括装饰画、泥塑、折纸、教具制作、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制作五部分)。三大块的构成,既突出了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加强了实践环节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强调对美点的敏锐感和)和能力,尽可能多地培养、开发他们的表现方法和能力。在学习方法、自学习惯、自我发展能力方面进行培养。三者是互动关系,辅助于学科基本知识点,作用于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三方面形成一个紧密的连动结构。通过教材方式,提供自学阅读的空间。各类别之间有联系地提供知识点,揭示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习方法,促进学会、会学、会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

五、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师资队伍专业化改革

对学前教育美术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化改革,首先要加强对“资源共享式”的美术教师进行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知识的集中培训,加强他们对学前美术教育特点的认识,提高美术教师的学前美术课程教学的专业化程度。加强美术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解决技能课教师“教与学”,运用听课、评价等方式进行教学监控。提醒技能课教师密切关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和美术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使教学内容贴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不仅专业过硬,更应该是幼儿教育专家。因此,各学校需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业务进修,更新观念与知识,尤其是学前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学习。同时,制定与完善相关制度和激励措施,提供美术教师进行学前教育教学的机会,鼓励教师到幼儿园积累工作经验。积极聘请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学校兼职,通过校、园合作的形式打造培训平台。最后要加强横向联系,加强同类学校美术专业课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

六、建立有效的教学体系

现如今美术教学模式要完善必须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评价要体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价值观。通过教学试讲和在幼儿园的实习实践进行评价。同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种评价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业需要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的去推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去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标准。

参考文献

第7篇:美术学科知识点范文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理论的转变

首先 有关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几个特点

(一)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a、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有效突破;

b、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编排学习内容、知识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c、在学习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开展方面有所突破;

d、在评价方法上有更有效的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些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感兴趣的、能带来一些对于美术学习有着促进作用的,学生能够有效学会的知识与方法,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让他们学会快乐地学习、合作的学习、探究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

其次 美术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相比较

(二)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具有导向性和选择性

从当今我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的开展是一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之一。如今的美术课程标准并没有采取展现具体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一些具有有效概括性和正确导向性的核心内容标准,并细致提供指向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以及有效建议。

我经过细致分析,提出以下教学活动建议:

1、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教室,用心观赏校园景观和所在地区的外部景色。

2、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各类美术作品并提出评价意见。

3、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体会造型和色彩的各类特点。

4、带领学生通过观摩视频录像、美术画册,对中外优秀的美术造诣以及美好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5、让学生学会欣赏并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提升学生对于美术研究的浓厚兴趣。

6、带领学生到美术教室翻阅画册、研究学生美术作品或观看学生作品展示,找出最喜爱的一类作品,并说明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后教师引导大家积极探讨,表达不同观点。

7、让学生学会欣赏民间器具造型与色彩的方法,积极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各种民间玩具。

8、引导学生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视频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视频,让学生谈出感受。

9、欣赏世界级的画家描绘儿童的学习生活的美术作品,让他们深刻体会美术带来的崇高魅力,让我们的学生有效的体会这些画家的绘画灵感。

10、指导学生在电视及电脑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以及展示动、植物的清晰图片,让学生发表观点,增强认识,提升对美术学习的灵感。

课程标准的设立既然标明是建议性的,那么就不具备该有的强制性,教材的编写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地选择。只有这样,“课标标准”就具有了弹性,给予美术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大地发挥空间。

(三)以美术的学习方式清晰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和综合性。

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建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我国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和理论知识来划分学习领域。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我国课程全面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及探索”这一较为新颖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较为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积极研究美术相关内容,创造性的研究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寻找美术的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的生活以及各科学习、现实社会之间的切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

(四)强调课标实施的可行性

1、为了帮助教师领会美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课标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各学习领域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a.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标中(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条。

b.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课标中(5-6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三、五条。美术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较:大纲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没有课标具体,更没有提供具体的案例,以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举一反三。

二、美术新课程性质决定学科中心的转变

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那美术教学工作的中心应该是“育人”。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是以教定学。弊端有三:

其一,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教师上“假课”、“花课”。

其三,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论教,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文化漫无边际。学生要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第8篇:美术学科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以致用 课程整合

许多学生都习惯将信息技术课称为电脑课,在他们的观念中,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可我们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计算机操作而上信息技术课,而是要把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操作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只有抱着为用而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学好信息技术。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性不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设置上课时较少,课堂上实践应用不够

在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一般一周一课时,这样的课时量一般而言都要教学新知识,或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导致很多方面学生只是学会,要加深理解体会,熟练实践运用还是不够的。

例如,数字化音频的加工这节内容,学生能够欣赏音乐,能够录制自己的声音,还能自主合成制作音乐,学生都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能够很好地完成课堂任务。但学完之后,到了诸如元旦表演、校园歌唱比赛等时候,又屡屡有学生来恳求老师帮忙处理音乐、旁白等。往往就是因为缺少实践运用的机会和时间,没有熟练掌握信息技能。

二、家长对网络的担忧,限制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课外运用

由于现在电视、报纸对网络成瘾儿童的过度宣传,很多家长往往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担心自家的孩子上网成瘾,担心孩子视力下降,担心在网络上交上坏朋友,担心孩子沉迷网络而耽误了学习,因此,很多家长连孩子正常的计算机学习也束缚起来,使学生正常的课外计算机学习打了折扣。

例如,我统计了我校六年级3个班的课外计算机的运用,发现计算机普及率已经大大提高,达到75%,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只能双休日用计算机,周一到周五要么不能上网,要么只能在做好作业后,限时娱乐一下,而家长的理由无非都是学习为重等等。

三、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应用范围狭窄,娱乐多,生活应用少

现在一提到计算机,很多学生第一印象就是打游戏,上QQ,言谈间往往是我游戏冲了几关,哪个游戏好玩等等,对计算机的生活应用、学习应用较少。生活中的疑问,学习上的难题等等,其实计算机都可以帮助你。可是学生往往在游戏上兴致高,乐于花时间,而在真正实践方面缺少运用,意识上也较淡薄。

例如,如果一堂新课上好,学生多掌握了相应知识点,让学生自由学习几分钟的话,很多人往往喜欢打游戏,上QQ等,仅仅限于娱乐这方面。

四、学校提供展现信息技术作品的舞台较为缺乏,展示方式也较为不便

在学校,往往有美术周、体育节、歌唱比赛、手工作品展览等等,这些都可以现场声色展示。但是往往对信息技术作品缺乏一个展示舞台,比如很多学生能够设计比较精美的生日贺卡,但是大家往往只能在计算机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看看,而没有在全校展示的平台,而且电脑作品转变为现场展示的实物作品或能现场观看的电子作品,也有诸多不便之处。很多作品只能“藏在深闺人不识”。

那么,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做到“学以致用,用中悟学”,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下面试述突出信息技术工具性和实践性的几点尝试。

1.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用中悟学。

根据信息技术教材所设置的内容,教师在选用时,可有所保留有所选择,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做到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制课程表、写信等,特别对于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文字处理后利用多媒体供大家参阅;“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本班的秋游相册集;“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2.课外活动中组织各类竞赛,发展学习兴趣,促进实践运用。

课外活动中,往往有语文的作文竞赛,数学的奥数竞赛,美术作品展示,“六一”的歌唱比赛等等,但是往往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缺乏,因此,教师可别出心裁地组织各类竞赛。

学校组织开展的信息技术竞赛可以有:“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机器人比赛”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的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3.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相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学科知识。

与教学内容结合,不但可以掌握学科知识,还可以复习巩固信息技术课堂所学的知识,在运用中巩固加深。

下面就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举例如下:

语文学科:在信息技术课Word的教学中,一定有语文学科的内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输入本学期学的古诗文、精彩的课文片段等;在网络上搜索作品和作者的介绍;特别是演讲比赛,需要大量的素材,更需要网络的帮忙。

数学方面:在Excel的教学中一定包含了数学的相关知识,如果仅仅教授一些信息技能,印象不深,运用不强,可能学了就忘了。如果教师就以学科成绩作为一个载体来教学,学生针对自己熟悉的操作内容,学起来事半功倍,同时对Excel强大的数据整合、处理能力就会记忆犹新,更深刻感知Excel在生活中的强大作用。

第9篇:美术学科知识点范文

一、合理设计实验,让抽象的美术知识在具体实验中得到直观体悟,让学生自己获得第一手知识经验

美术课教学的很多术语或作品都是比较抽象和生涩的,学生很难一下子理解或感悟得到的。比如色彩的冷暖性质,很多学生弄不清楚色彩的冷暖感觉,而教师一般都会告诉学生说:这是由于我们看到红、橙等色彩时会联想到太阳、火焰等高温高热物质,所以产生暖热的感觉,而看到蓝色、绿色等色彩时会联想到冰川、湖海等低温冰冷的物质,从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么教学是没错,但学生很难较好地体会到色彩的这种冷暖感觉的存在。所以在教学色彩冷暖感觉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亲身体验色彩带给人的这种冷暖的感觉。首先我用两个玻璃杯,一个装着橙色的冷水,另一个装着蓝色的温水,让学生观看两杯水并判断哪杯水的温度高。结果,同学们都认为橙色水温度较高,蓝色水温度较低。此时我让同学上来用手试试哪杯水的温度高。同学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蓝色水的温度才是高的,这时候同学会惊讶于为什么凭视觉判断会产生这种失误,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候我通过播放大海、冰川、湖泊、阳光、沙漠、火焰等幻灯片给同学看。让学生说出哪些照片给他冰凉的感觉、哪些照片给他温热的感觉?这时学生都回答说:阳光、沙漠、火焰有温热感,而大海、冰川、湖泊给他们冰凉感。我又让学生总结这些自然界图片的色彩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大海、湖泊、冰川呈现的基本都是蓝、绿等色。这时候我才告诉学生说:色彩本身没有温度差,只是由于我们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积累了某些经验,当我们看到蓝色、绿色等色彩时会潜意识地联想到低温寒冷的物质,错觉这些色彩有寒冷感。当看到红色、橙色等色彩时会联想到高温高热的物质,错觉这些色彩有温热感,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验来获得体验。这时我打开了教室的红、橙色光管(我把教室里六条光管中三条包上了红色、橙色彩纸,三条包上了蓝色、绿色彩纸),学生都说感觉到温暖了,过一会我又打开了蓝、绿灯光,学生又能感受到凉爽的感觉了。通过这样三个层面的实际体验,学生已能够深刻体验到色彩的冷暖性质了。抽象的知识通过实际的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具体的经验。

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是“少说多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让受教育者亲身参与的主题活动,才会让受教育者得到收获。因为领悟力不是老师教给的,而是自己从亲身经验中体会出来的。我们的身体是极有智慧的,当一些经验通过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之后,它就开始在身体里储存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所用。所以,我认为美术课的教学有时候一些术语很抽象,假如让学生慢慢领悟和体会需要花大量时间,有些学生还很难体会得到。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有目的性地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体验形成个人经验,从而加快学习进度和提高学习质量。

二、综合利用、横向联系化抽象为直观,利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抽象的美术学科知识点,实现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寓教于乐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这里“乐”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在教授书法课的时候,虽然书法艺术是中国的传统国粹,但因为现代书写工具的变革使得写书法的人越来越少,学生对于书法的了解就更少,也因为书法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书法缺乏兴趣,这就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书法的线条美感。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懂得它的美才会去追求美。书法其实也就是线条的艺术,但是刚接触书法时学生对于线条美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可能讲课的老师讲得自己陶醉于其中,可是学生就是一头雾水,根本感受不到线条的美、线条的韵律、线条的生命与气质。

我在教授书法线条美的时候,在上课之前自己精心收集了张继刚、陈维亚、杨丽萍、黄豆豆等舞蹈大家的优秀舞蹈作品和一些优秀戏曲舞蹈作品,在讲解书法线条美时给学生播放这些优秀舞蹈,通过讲解舞蹈演员的身段快、慢、刚、柔、轻、缓、虚、实结合音乐旋律所形成的旋律、韵味、律动、节奏等美感。再让学生加以研究书法线条的起、承、转、合、刚、柔、轻、缓、虚、实的变化。通过具象的舞蹈身段、舞蹈线条来感受音乐旋律的悠扬跌宕,将书法线条、舞蹈线条、音乐线条进行对比和结合、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感受线条美。也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和美伦美奂的舞蹈当中学习书法,让学习变得多姿多彩,在轻松快乐充满美感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通过体验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体验式教学采取游戏、实验等形式,切合学生的实际,既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舒缓学习压力,又可以有所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通过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获得更立体的知识经验。

三、虚实结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从而获得切身的体会和经验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化学习,在这里学习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之中。其关键在于教师在实施情境化教学理念时应该对其保持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意识到情境化学习能让学生获取更好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深刻的体会。虚拟情境应力求逼近真实的情境,在引导学生体验时要尽量使学习者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两方面都感到自己正处在生活的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