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范文

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

第1篇: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范文

一、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001年9月——2002年1月,我们召开了多次课题组会议,对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再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近几年来,我校文科高考成绩年年再创新高,在全市多次摘取文科桂冠,使我校文科类学生英才济济,汇聚一堂,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为全校所公认。2、高考改革的趋势。2000年广东省高考(3+X+1)文理综合试题第十九题(上海市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题)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考题;2001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老山汉墓走出西域美女题)亦属研究性学习的考题,这两题的出台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它表明研究性学习的考题在高考中开始出现,紧跟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高二年级文科班历史教学的任务。3、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历史课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杨柳、周雪红老师任教,这对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较为便利。4、班主任支持。这几个班的班主任都较为支持,使得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工作

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我们只能利用历史课及一些班会课时间进行动员。首先,请教科所苏敏老师作专题报告(2002年1月),向同学们介绍了国际国内研究性学习的最新动态,以及柳州市几所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情况,使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请周梅莉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同学们明确研究性学习不仅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而且能够锻炼大家的学习、工作能力,是高中阶段不可多得的一次锻炼机会。最后,杨柳、周雪红老师利用本班历史课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程序,布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任务。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这一任务只能利用寒假时间进行,所以,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任务以寒假作业(作业全文另存)的方式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放假前将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做好,放假时进行研究,开学后再整理研究成果。

三、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在将寒假作业布置下去后,我们着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首先,我们组织学生组成课题组,规定1——5人一组,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产生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与指导老师的联络等,并负责将研究课题和本组成员名单交给老师。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体现全体成员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其次,为了把握研究方向,保证进度和质量,我们要求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其内容包括课题的名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时间进程,小组成员的分工,预期的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等,并规定了研究方案交给老师的时间。最后,进行开题论证工作,研究方案交上来后,我们组织了开题评审会,对每个组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评审(开题评审会记录另存)。为此,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评分细则,内容有课题组所选(拟)课题的意义、课题组所选(拟)课题的可行性、课题组所选(拟)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的恰当程度、课题组对所选(拟)课题的设想的合理程度、课题组成员陈述课题及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等几项,依据这一评分细则对学生的课题进行了评分,好的研究方案建议学生保留,不合格的课题要重新准备后再通过开题评审,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

在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并通过开题论证之后,我们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没有课时,我们要求学生用寒假时间自主进行研究,我们教师着手进行指导工作。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我们首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其次,我们给学生讲解了进行资料收集工作的方法:1、通过媒体搜集资料。我们指导学生通过媒体搜集资料,如互联网、图书馆、音像制品、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都是较好的搜集资料的媒体。2、实地考察。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由同学们亲自到现场勘察,采集相关素材,并提出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带照相机、摄像机进行摄影摄像,并将资料输入计算机。由于没有课时,只能在假期进行这一工作,所以我们提出必须要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并注意安全问题。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相关部门(如旅游局、旅行社、博物馆等单位)搜集相关资料。其实,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多,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除上面的途径外,还可借助父母的关系,找到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借助社会关系,访问不同层面的调查对象等等。在搜集到相关资料后,一定要注意原始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图像等)的保存,有条件的同学最好将资料输入计算机保存。

五、研究成果展示

2002年3月,寒假结束了,同学们带着原始资料回到了校园,我们首先指导他们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文字资料,还有数据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软件资料等。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得出研究成果。同学们有的写出了研究论文,有的写出了调查报告,有的整理出颇有分量的研究笔记,还有的提交了大量的相片、软件等,取得成果共记42项(大量成果另存,成果一览表附后)。我们指导他们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将所得成果输入电脑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 我们选取了一部分优秀成果,在2002年6月进行了研究成果展示,黄明旻、张超、杨秋慧、胡宾等同学展示了他们制作的课件,对此,我们还进行了现场摄影、摄像(相片、录像带另存),这次展示,取得了圆满成功。

我校历史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组建三年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钻研,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兄弟学校学习,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第2篇: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范文

和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一般要经历选题、开题、实施、结题和评价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实施又有若干过程,加上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责任,学生被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但学生尚未能深入了解这一点,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时往往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办,就等着你给他们 “下死命令”。而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星期也就一次上课时间,比较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从而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于是,我们想到了借鉴其它学科的作业布置,研究性学习也在每星期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他们及时上交,既方便了解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更有利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

二、对“作业”的分步实施

研究性学习毕竟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无法完全依据教材内容,设置一章一节的同步练习之类的作业。我们决定先从整一学年着手进行宏观布局,然后结合教材及研究性学习活动步骤再加以逐步具体细化。

(一)统筹规划,做好全学年安排。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学期:

第1周,初步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是什么、为什么);

第2周,进一步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怎么进行);

第3~4周,学会提出问题;

第5周,组建研究小组(3―8人),寻找导师,完成相应活动;

第6周,学会带着问题查资料;

第7~8周,把问题转化为课题,与导师一起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确立研究课题;

第9~10周,学习研究方案的设计,学习撰写开题报告;

第11~12周,撰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论证;

第13~14周,开题报告展示、交流、评比;

第15~17周,学习如何收集合适的信息,为自己的课题搜集资料;

第18~19周,继续收集信息资料;

第二学期:

第1~2周,整理所收集的材料,准备进行中期展示;

第3~4周,进行中期汇报;

第5~6周,调整计划,继续收集信息资料;

第7~9周,理论学习《数据处理》,小组对自己所收集的数据材料进行适当合理的处理;

第10~12周,理论学习并撰写结题报告,写好个人小结(400字);

第12~13周,理论学习《课堂报告》,制作课件或展板等,做好展示准备;

第14周,理论学习《学习评价》,并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自评、互评和总结;

第15~17周,各小组进行结题报告展示,自评、互评,推荐优秀者;

第18~19周,研究性学习活动优秀成果展示;

第20周,研究性学习成绩及学分测评。

(二)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步骤,设计不同的分时段任务作为“作业”。

1、预备阶段的“作业”

在正式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所以我们布置的第一个“作业”是浏览这门课的教材,重点是引言部分。为让它落到实处,我们提出了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找到答案。这些问题是:

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

②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什么特点?

③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怎么开展的,它需要经历怎样一个过程?

2、第一阶段的“作业”

在了解了这门课程后,接着进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阶段――明确研究课题。这一阶段,我们把它分解为提出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带着问题查资料、明确研究课题以及组建课题小组与寻找导师等内容。于是相应的,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业”(具体记录在《嵊州二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上,手册见附件,略):

①从日常生活、学科学习等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量越多越好。

②寻找合适的伙伴组成课题小组,组员之间最好是能互补的,并选好组长。

③确定研究问题,寻找合适的导师。

④带着问题查资料,要求每人查阅5篇左右的文献资料,并做好记录。

⑤明确研究课题,确定课题的类型,并要求与导师一起做好可行性分析。

3、第二阶段的“作业”

第二阶段――制定课题方案,主要是明确研究框架的设计、形成课题方案、以及进行课题论证等。这一阶段的几个“作业”也就很明确了,分别是:

① 设计课题方案,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②进行开题论证(主要是展示、修改开题报告)。要求针对以下开题报告评价的内容:开题报告的框架结构是否完整(15%);“背景”及“目的、意义”的内容是否详实(25%);“研究计划”是否完备、合理、可行(40%);做好发言人声音是否清晰、响亮,仪态是否大方,普通话是否标准(10%);面对老师、同学的发问,是否谦逊有礼,回答是否到位(10%)。做好本“作业”。

4、第三阶段的“作业”

第三阶段――实施课题方案,教材的内容就两个:信息的收集与信息的整理,但是对于我们的管理来说却是最难的阶段。实施的过程是很难跟踪的,加上教师的人手又不足,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作业”布置,着实是化了我们较多的心思。因为课题类型的不同,所以收集信息的方法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也进行了区别对待。对于调查研究类课题,我们主要是要求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并做好相应的统计、记录、分析等工作。为使落到实处,我们专门设计了几份表格让学生填写,并要求及时上交。这些表格有:活动情况记录表、访谈活动记录表、实验活动记录表、研究周记表等。

这些表格,要求根据课题类型选择其中的几张完成,但是“研究周记表”是每个小组都要做记录的,不管是哪种课题类型。我们还特意在表底注明了:“此表每周记录一次,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记录员,并请导师签署意见。”一方面是希望借此调动每个组员积极参与研究方案的实施;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这份表格,课程专业教师与导师都可以跟踪了解各课题小组的研究进展,方便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指导,同时也起到加强管理的作用。

5、研究中期的“作业”

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大概是第二学期初期,我们要求各小组对自己的课题研究进行中期汇报。

有了这份“作业”,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小组做好研究计划方案的调整,让每个小组更好地投入到后期的研究工作中。

6、第四阶段的“作业”

第四阶段――完成结题报告,主要是结题报告的撰写及展示,“作业”也就是这两个。因为这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为了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要求结题报告的写作以一人为主,但全员参与,建议把报告分解成几块内容,分别叫组员落实完成。结题报告的展示也是如此。在各个部分清清楚楚地签上负责人的名字,以备核实。

结题报告主要应包含四大内容:封面、摘要、正文、附件。封面包括课题名称、学校、班级、课题组构成、第一执笔人、研究时间。摘要要求是对正文的高度浓缩,字数控制在250字以内。正文需要包括题目、课题背景、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及分析、致谢、参考文献等内容。附件又分四块内容:开题报告、活动记录、小论文、相关活动照片等。

对书面的结题报告及其展示,我们要进行评价,为此设计了相应的评价表,让学生在完成这阶段的“作业”时进行对照,以更好地完成。

7、最后的“作业”

最后,要求每个小组完成《嵊州二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的记录。“作业”至此全部结束。

三、对“作业”的反思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探索,证明有了相应的“作业”布置,对学生课题小组的整个研究过程起到了较好的管理作

用,效果还可以。

第3篇: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范文

一、寻找难题,订方案

语言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适应人类社会的主要工具。学前期是儿童创造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那么如何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成了我们教师在语言领域教学中的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因为教师队伍年轻化,在语言领域集体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活动内容的文本解读不到位,活动设计过于传统、枯燥无趣,教师提问不明确、不精炼,活动未能以幼儿为主体,存在着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等等。

因此在教研组的共同商讨下,最终决定开展"如何提高语言领域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的研训项目,希望对症下药,通过自主研修、专家引领的方法学习理论知识,努力提高各位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利用集体备课、互听互评、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汲取新理念,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二、严谨扎实,抓制度

扎实有效的研训活动,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构和机制。本次研训项目成立了以园长为第一责任人、保教主任为具体负责人,各教研组为实施者,每位教师为实际参与者的研训网络,定期开展研训活动。此次研训项目管理制度严谨,有专人负责考勤、资料收集、台账整理、后勤等工作,个教师分工合作以提高研训效率。

三、辛勤耕耘,倍成长

根据教师现存的问题,我们为教师设计了分层分块的研训模式,让教师通过学习、借鉴、交流、自主研修的多形式下学习成长,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理论指导时间,用时间证明理论。

1.专家引领

本次研训活动我们共邀请了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的单琼赟老师与温州市骨干教师、永嘉县教坛新秀的任淑蕾两位老师,有单老师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对语言领域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指导,打破教师对语言活动传统、封闭的认识,让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计开展语言游戏教学。另外在开展小组系列语言活动大战前有府前幼儿园任淑蕾为大家解读语言总目标。让教师在语言目标的正确理解下开展语言活动。

2.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研修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同伴互助活动能把每一位组员都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成为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成为参与者、受益者,能够使参与到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品尝到合作的快乐,在心理上找到归属感。在第一次的研训活动中我们就将参训的所有教师分成了8组,各组有各所幼儿园的园长组织带领。让每一位教师在团队合作与竞争中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小组氛围。

3.自主研修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的过程,本质就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过程。"校本研训"也是提供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学习环境,能够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教师持续"成长".通过《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语言)读书沙龙活动,教师能学习到有关语言活动中的各方各面,这比我们听一个讲座,上一节课几首的更多更广。

四、美中不足,再努力

通过"如何提高语言领域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的研训项目,教师们对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教学方法上有了更多的新理念新元素。但也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调整和改进:

1.教师迟到现象的存在。因为有大部分老师来自于片区的各所幼儿园,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无法按时参加培训。

2.会场教师子女干扰较大。由于教师有带子女进入培训现场,活动室内孩子的嘈杂声和进出的关门声常常影响到培训的秩序和老师们的注意力。

3.部分教师参与不够积极,不愿发言、交流。参训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幼儿园,并将各所幼儿园的教师打散分布在各个小组内。所以教师之间不够熟悉,教师们过于羞涩不愿主动积极互动,影响整个培训氛围。

研训工作是幼儿园教师成长的主要路径,我们希望能一直以积极向上的心赢取更多的成长和发展,让我们科研之路越来越扎实。

中学校本培训工作总结

一、工作回顾

2015年度校本培训坚持以推进市县"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项目为重点,紧扣永嘉中学教育集团提倡3456课堂,践行"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改革思想,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在校本培训中树立精品意识,培育优秀教科研成果,打造精品课程,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做好质量监测、分析、评价工作,研制课程规划和方案,为学校的课程改革、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反导和服务。

1. 校本培训之"课题管理"

(1)开展教科研调研工作,研究当前我校教科研工作存在主要问题困难,倾听教师和学科组对教科研工作的建议。

(2)做好2016年度课题结题工作,2015年度各类课题结题管理和优秀成果送审工作。把好课题质量效益关。

(3)做好县级研究性成果评比,本学期推荐课题、论文、案例等32项参加县市比赛。

(4)做好2015年度县级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工作和优秀成果完善指导工作。

2.校本培训之"课程改革"

(1)继续深化研究3456课堂模式,开展课改班活动,总结当前我校课改的现状、亮点、问题,梳理和总结课堂变革实验阶段研究成果。

(2)修订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课程方案,出版课程校本教材30本,重构课堂体系结构。

(3)发动老师积极参与2016年永嘉县精品课程评比,完成精品学思案的评比工作。

3.校本培训之"评价工作"

(1)研制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出课堂教学研究课,召开评价标准研讨会,促进评价标准的,完善和更新,推广与应用。

(2)重构学校教师专业荣誉和质量荣誉晋级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研制教师成长评价方案、办学理念评价方案。

(3)积极参与市级优秀学校评比,及时完成评估材料的整理和编辑。

4.校本培训之"教研管理"

(1)积极打造"五课"活动。五课指:备课和试课,开课和听课、说课和议课,思课和磨课,展课和评课。高质量地开出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调研课和交流课。

(2)积极打造"五题"活动。五题指:命题、说题、磨题、解题、教题,深入研究学思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单元检测和重大考试命题研究。

(3)发动教师积极参与市县命题评比活动。共有10份命题作品参与县评选,其中5份优秀作品参与市级评选,并获得4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5.校本培训之"教师培养"

(1)积极举行师徒结对活动。本学期开展了师徒结对工作。

(2)积极开展校学科骨干评比活动,选拔优秀参与县级评比

6、校本培训"研究性学习"

(1)重启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社团课课程。

(2)举办一次研究学习活动指导培训会。

(3)成功举行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演示会。

(4)研究性成果评比,并推荐到县里参评。

7.校本培训"课程建设"

(1)继续引导教师开发学校特色课程。

(2)由永嘉中学牵引,出版结集学校校本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二、主要成果

1、县命题评比

县1组一二等奖

2、公开课、讲座

全校共开出市公开课2节,县公开课13节

3、

多篇论文市县获奖,或发表省市级刊物。

4、县级课题立项

2项教科研规划课题。

三、2016年度工作思路

1、校本培训之"科研工作":加强科研专题培训,提高教师成果的提炼与总结能力;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将课题研究课纳入统一管理范围;改进科研评比项目,在案例、课例评比的基础上,评比项目,增加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成果总结报告,特色设计方案,质量分析报告,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学校课程规划,学科课程规划,课堂变革方案等成果类别评选;突出科研导向作用,突出质量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师教学技能" "自主学习与管理"专项课题研究,做好质量提升方面的专业引领工作。

2、校本培训之"课改工作":开展课改疑难问题调研;举办课改研究课,课改成果项目评比,举办课改成果展示与交流会;举行深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讨会,继续完善学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策略。

3、校本培训之"课程建设":继续挖掘楠溪文化课程资源的潜力,做好楠文化课程的开发,完成我校特色课程体系。继续做好永嘉阀门课程群的开发,并把永嘉阀打造成市级精品课程。

4、校本培训之"新高考研究":加强新高考方案的解读和理解,结合我校实际,做好相应的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学生的生涯教育、选课走班、学考选考的研究。

第4篇: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范文

一、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既可自由选择,也可按市区安排的主题选择。要使所选课题具有实效性,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体包括两点。一是所选课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只有学生对课题感兴趣,他们才会拿出时间和精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才会想方设法地完成课题。二是所选课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能力水平。即所选课题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可操作性。不可为了追求创新,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只有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才有价值。例如,在“同一江水”这一主题的引领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一个小组欲以“珠江水中的污染物”为选题,虽然选题符合主题,但当我让小组成员谈谈他们的研究设想时,他们发现水中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含量不一,这如何去研究?可见,这个课题不适宜,学生做不来。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修改课题,经大家讨论、研究,决定把课题改成“珠江水污染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生主张在珠江水和自来水中培养植物,以此比较污染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既立足生活,又能实施,既具针对性,又可操作。可见,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水平。只有所选课题适宜,学生才能更好地实施。

二、实施课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实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就是说,在成立研究小组和分工合作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这需要教师认真协调、准确把握。通常,我以“扬长避短,张扬个性”为实施原则。具体实施包括五点:一是协调能力强、威信高且人缘好的学生,可推荐其担任组长;二是知识面广、文笔功底好的学生,可推荐其负责资料查阅、收集和整理实验报告;三是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可让其进行实验探究;四是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可让其记录实验现象;五是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可让其负责社会调查。一句话,教师指导实施课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力求识才、用才。只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展示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他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才会高涨,他们的合作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三、评价课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即恰当地肯定与鼓励,以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展现自我,全面发展。一句话,评价课题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发展。通常,我以“寻找闪光点,激励进步”为评价原则。其具体评价方式有两种:一是过程性评价,二是终结性评价。这两种评价均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过程性评价具体包括两点。一是表扬优秀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不仅会受到表扬,更有机会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成员。这种激励学生的方式可有效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在开展“关于甲醛的危害”这一课题的研究时,我发现一个学生不仅能设计调查问卷,更能在调查过程中注意选择不同年龄、职业的调查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最终很快获得丰富的调查结果。于是,我马上将这一切记录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中,并在当天活动的总结会上表扬那个学生,后来将那个学生评为“优秀调查员”。二是及时肯定有点滴进步或成绩的学生。从心理需求的角度讲,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肯定,因此,学生的点滴进步或成绩,教师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并及时肯定,以促使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让他们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更为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终结性评价具体包括两点。一是教师在班内表扬研究小组。通常,我的做法是:对每个小组的研究报告进行量化评分,并根据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该优秀小组的成员均为优秀成员,以广泛地肯定学生。二是科组、学校肯定研究小组。即将班内评选出的排在前三名的优秀成果深入锤炼,在科组和学校展示,不仅使研究小组的优秀成果获得科组和学校的肯定,更努力创设机会让研究小组的优秀成果参与各类比赛,以使学生享受成功,并激励他们前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常常遇到困难,因此,教师不仅要给他们指点迷津,更要肯定他们迎难而上的精神。所以,对于研究成果一般甚至不理想的小组,教师不仅要帮助他们寻找原因,更要肯定他们合作的精神与坚持的态度。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多种方式科学地评价他们,以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信任与鼓励。

四、汇编成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

每完成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都会认真梳理学生的研究成果,并把这些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书),这不仅是为了保留一些历史资料迎接检查,更是为了证明我们曾经很努力地开展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进而促进下一届学生的发展。通常,我会精选一些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和案例,给我们新组建的研究小组分析和讲解,既让新的研究小组有所借鉴,又使新的研究小组增强参与实践的自信心。因此,汇编成果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最终真正发挥课题成果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

第5篇: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范文

整合――摆脱困境的双赢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程在现实中遇到了尴尬的局面,其中,没有专业教师,活动难以开展,这在初中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初中《思想品课德》课和《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也出现了与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不相协调的一幕。或因为升学需要,或课堂时空的局限等,教师们对于新课程“实践性”“体验性”的要求视而不见,教学上采取穿新鞋走老路,甚至还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新课程的理念不能实现,学生厌学严重。如课本中的探究练习,许多教师并没有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而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结果体验、能力、情感统统都省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探究过程变成了一个痛苦的记忆结果的过程。这与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的要求明显是违背的,“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思想品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的目标也成为空中楼阁。因为记忆得到的,充其量是有关道德和品德的知识,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感悟和内化。

综合实践活动同《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整合,有助于解决目前三门课程面临的困难。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1 有助于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常开展时面临的师资缺乏和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开设的学科,师资没有储备,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又决定了它的实施难度相当大,加上没有专门的教材,对课程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这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成为一种主要形式。《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教师由于其富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经验,在指导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综合实践活动要师生自找课程资源,现在初中升学压力大,功课重,花大量时间找课程资源有难度。《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大量符合“社会实践”、“综合”特点的知识内容,非常适合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要求,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弥补课程资源的短缺。

2 综合实践活动为《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知识延展、情感体验和道德成长的平台,解决了课程体验与课堂时空限制的矛盾,使提升公民素质的“公民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和“公民素质”等,要求在生活中实现道德成长。但受课堂时空限制,很难有真正的体验和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探究,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很大的空间。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就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个平台,教学环境也从课堂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道德情感、社会责任”获得了真正的“体验”,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合作的意义,学会与人沟通,加深自我价值的认识,增进对他人、对学校、对社会的了解,责任感、能力、情感、品德在实践活动中油然而生。

3 综合实践活动为《历史与社会》《思想品课德》提供了培养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机会。

美国学者Gary Philips认为,知识在大脑中的保留与在学习中受到刺激的感官有着密切的联系。试验表明,尽量用更多的感官,反思和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实际是一个问题发现、探索、尝试解决的过程。探索和尝试的过程本身就是思维和反思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中注意利用活动为他们学到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知识提供实践、思维、反思的机会,课本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的提高就不是问题。

学生把《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运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学习。

贯彻“实践性原则”――整合的连接点和成功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其实践性、综合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将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课程将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解决的是我国当今的政策、方针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学生品德及心理健康等教育问题,也是与社会生活和学生个人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中要求在教学时间安排中,初中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中,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非常强的。因此,它们的内容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不存在大的障碍的,这也是它们实现课程整合的基础和前提。不过我在实践中觉得让整合真正成为现实,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贯彻实践性原则,借助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来实现。以下就是我的几点经验体会:

1 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及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选择《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综合实践活动十分注重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和活动主题,以自己的方式去开展研究。而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产生研究学习的冲动。所以实现整合,需要在调动学生对思品课和社会课兴趣上下工夫。

对“空洞”“枯燥”的讲课是不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自然这些内容也很难进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育即生活”,生活永远是最好的教育素材,生活的细节都可以使课堂生动起来。如我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合作!竞争!”时,结合部分学生不愿在学习上帮助同学这种现象进行讨论,因为紧贴学生实际,讨论很激烈,学生参与意识很强。课后一些学生还觉得“意犹未尽”,老师就鼓励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了《帮助同学学习吃亏吗?》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加深了对竞争与合作的认识,课堂学习兴趣也增加不少。

2 在《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中引导学生用新学的观点对生活世界重新审视,激起“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究的积极性。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更关心自己的生活世界,对许多熟视无睹的现象以新的眼光去审视,从而发现其被自己和他人所忽视的价值即“问题”,激发他们研究的兴趣和习惯,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既培养《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能力,巩固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提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成为大家喜欢的人,初中生也不例外,对班里“人缘”好的同学心里充满羡慕,但多数同学并没有去认真思考“为什么?”更谈不上怎样去正确努力成为“受欢迎的人”,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中的“同学朋友”时,如能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班里某位“最受欢迎”同学的品德,得出“真诚、友好、善良”等特征后,可以向学生指出现在只是一位或几位学生的情况,其他受欢迎的学生是否都如此?调动了学生开展《怎样做一个受同学老师欢迎的人》的研究性活动,不仅在活动中巩固了知识,更培养了能力、情感,提升了素质。

3 在《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用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深化知识、熟练有关技能、训练思维,客观上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与帮助。

《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在有关社会调查、访问类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类的活动离不开这两门课程的知识帮助和指导。如“社会调查”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社会调查”的内容,其课本提供的知识非常概括,若仅按照课本进行讲授,学生基本上是“如坠云雾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社会调查事例进行演示,同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结合学生自己的事进行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式进行操练,教师还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经过一番训练,学生在参加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就不会手足无措了。

归纳思维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在科学发现、探究中应用较多,比较适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也大量使用。《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课的许多规律、知识本身源于丰富的生活,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这种归纳过程的再现,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培训,久而久之,为实践活动培养思维能力。

4 在《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时事)往往会给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生活中的重大时事,大家关注度高,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机会进行,学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也高。而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无论从课程性质、中考要求还是学生兴趣,都有必要在课堂上学习这些时事。所以在重大时事发生时可能就是一个“整合”的契机。如2008年残奥会在北京举行,举国欢庆,我结合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相亲相爱一家人”内容,开展了《我陪爷爷、奶奶看残奥会》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大家都关心残奥会,老人也喜欢看,活动得到了家庭的支持,活动很成功。课堂教学所要求的情感、能力目标得到了真切的落实。该活动还获得了金华市一等奖,并参加全市的优秀成果展示活动并再次获展示一等奖。

新课程已经走过多个年头,课程实施的经验正在走向成熟,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不适应正在被一一克服。像综合实践活动这类全新理念、全新操作模式的课程,被越来越多的许多一线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并日渐现出其不一般的魅力,相信通过“整合”,一定会让综合实践活动和初中《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课走向更为辽阔的空间,写出更为精彩的篇章。

参考文选

1 《外国教育研究》(长春),2004年12期,《美国中小学管理者的重要工具――社区服务》,作者:赵玉如;

2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2002年6月第2次印刷。

3 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培训教材《课程实施经验汇编》,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二oo八年十月。

第6篇: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范文

在诸多成绩面前,恭城中学并没有止步不前。2012年,该校毅然迈出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经过四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教育教学质量获得大幅提升,实现了在改革中再次腾飞的目标。

从“未知”到“已知”的改变

改革从来都是在质疑声中艰难起步的,恭城中学的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刚开始课改的时候,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课改是一种新的事物,不了解、不熟悉,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效果如何,这些都是未知数,加上我们还有高考压力,所以有不少老师都不大敢动。”该校教科处主任秦之礼说。

教师们观望、疑虑的态度,是恭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的一大“拦路石”。该校校长易振仁也承认,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教师。他告诉记者:“起初,有不少老师甚至是一些校领导都不同意改,认为风险太大。还有人认为,既然大家都适应了传统的做法,四平八稳也挺好的,就没必要瞎折腾了。”

然而,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不利于适应高考改革,也不利于培养个性化、多元化的学生,更与新课改考试大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相违背。“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但不是盲目地改,要全盘考虑怎么改,如何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易振仁校长说。数次研讨之后,恭城中学决定转变思路,不以强制手段在全校推行课改,而是设立了3个实验班,通过实验班带动其他班级参与。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恭城中学课改的成效初步显现,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十分活跃,学习效率很高。这让一些还在观望中的教师也心动了,秦之礼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他改变了最初对课改的看法,逐渐在课堂中尝试新教法。而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在改革中身先士卒,也让教师们深受触动。秦之礼老师说:“校长不仅经常带领教师外出学习新理念,还亲自组织校本培训、上示范课、带实验班。有什么新知识,校长也第一时间跟我们分享。”

为了让课改顺利推进,恭城中学在教师激励机制上做了新的尝试:首先是修改了高考奖励办法,设立专门奖项以激发教师的“培尖”热情;其次是组织骨干教师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如“课堂增效五动法”“四步纠错法”“小组自主探究学习”等,逐步提高教师的课改能力;再次是在人力、物力上对参与课改的教师给予支持,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

经过探索和尝试,课程改革这个“未知数”在恭城中学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成为了“已知数”,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课改的阵营中。该校数学教师唐梅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接触课改时也是持观望态度,高考的压力更是让她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随着课改成效的逐渐显现,我心里痒痒的,也开始尝试了,现在班上学生的反映非常好。”唐梅老师兴奋地说。

新教法下的课堂新常态

“我们小组认为,作为一代帝王不勤勉于政事,而整天沉溺在‘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的奢靡生活中,这样看来李隆基算不上是一代明君。”“我们小组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白居易这首《长恨歌》主要写的是李隆基晚年的生活,不能代表他的一生。他也曾开创过‘开元盛世’,功勋卓著。所以,我们不能以他晚年的作为抹杀了他的功绩。我们认为应该更客观地看待这位帝王。”

这是恭城中学高二309班语文课上的一幕。学生们围绕白居易的叙事诗《长恨歌》进行广泛的讨论,从创作手法到思想艺术,从作者生平到主人公心理状态,几乎都有涉及。“以前上课都是老师在上面不停地讲,我们虽然也听,但总觉得效率不高,听过之后记不住,甚至有些同学听着听着就趴桌子睡觉了。那时候上课比较枯燥。”该班学生向玉英说。

上课枯燥、学习效率不高,是恭城中学不少学生对过去课堂的感受。该校实施课改正是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随着教师观念的转变,另一个问题摆在了该校教师面前,即教学方法的问题。“我们学校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有自身的教情、学情,是要照搬别人的方法,还是要根据自身实际原创教法,一度困扰着我们。”易振仁校长说。

很显然,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但要走一条全新的路子,时间、人力等又不允许。为了摸索更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恭城中学首先发放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学生、教师的想法,然后分批次M织教师外出学习课改先进地区和学校的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再对他人的方法进行校本化改造、升华,使之与本校教学实际相符。目前,该校已基本形成了“课堂增效五动法”“四步纠错法”“小组自主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作为恭城中学课改的先行者之一,英语教师唐文化早在2009年便开始进行新教法的研究。她研究的是“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即通过采取“模仿听读,自能多写,读以致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合作表演、以表演促理解,以理解助提升,循序渐进,全面提高”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正如学校刚开始推行课改那样,新教法的尝试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教师觉得新教法挤占上课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一方面学生刚接触新方法,上课不够主动。

“一直以来,学校都很支持老师研究新教法。所以,当我提出种种困惑时,学校马上着手聘请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来学校培训,然后分批次送老师外出观摩学习。”唐文化老师说,“经过培训、反复观摩与尝试,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很快,老师们就能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教学效果越来越好。课堂上,学生偶尔还会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这让我们感到很惊讶!特别是课改推开之后,各学科教师都在研究本学科的新教法,课堂教学呈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的新面貌。”

从课内到课外,打造新的课程体系

“尽管课堂改革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习惯,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课堂改革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我们在改革课堂的同时,也对课外学习方式进行了革新,例如结合恭城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本地居民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研发了多门探究性学习课程。”易振仁校长介绍道。

目前,恭城中学共研发了25门探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人口、资源等方面。在引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时,该校尤其关注生活实际问题,如学生的用水问题、用电问题、卫生问题、环境问题,全县的人口问题、交通问题、环保问题、扶贫问题、乡镇企业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问题、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等等。

在这些课程中,恭城中学学生许雨嫣和几个伙伴选择了一个冷门课题――了解艾滋病。“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艾滋病,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不够深入,还有比较多的疑问和误解。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小研究,向人们宣传关于艾滋病的一些常见的传播途径、危害等方面的知识,让人们能更有效地预防艾滋病。”许雨嫣说。

为了顺利地开展这项课题研究,许雨嫣与其他3名课题组成员找了一位指导教师,然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拟定研究计划、撰写课题申请报告、设计调查问卷,从确定主题到完成总结报告,整个过程历时13周。许雨嫣告诉记者:“在这13周中,我和组员们走出学校,采访群众,并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最终完成了课题。我们不仅了解了许多关于艾滋病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收集、整理资料,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数据,收获很大。”

恭城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规定,每一个探究性课题的完成,一般都须经过6个步骤:一是班级召开辅导动员会,由相关教师就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等进行讲解;二是学生组成课题组,根据本组情况选举组长,选择指导教师;三是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填写《课题开题报告表》;四是实施研究,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大量资料,并进行分类处理;五是总结研究成果,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小论文、实物模型、活动方案、计算机软件等形式;六是展示成果,各班举行成果展示交流会,并推荐优秀成果在全校展示交流。

“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开展相关研究。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处理问题、搜集Y料、探索研究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变得更自信了。”恭城中学语文教师黄润兰说。据她介绍,该校还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生活,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让恭城中学实现了新的飞跃,收获了显著的办学成绩。改革前十几年,该校高考一本上线率始终在30%线上徘徊,而改革后的2015年,一本上线率达到了42.3%,2016年又上升到了43.3%,而且还培养了一个广西高考文科第一名。

第7篇: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范文

一、灵活机动,把握时机,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1、教师应该发挥真正的主导地位。即做好导演,灵活机动,适时调整必要的学习方法,使这三种方式一脉相承,灵活自然,而非眼球作秀,彼此割裂,根据具体的课型,合理安排,能不用的尽量不用,以免课堂在“委曲求全”中而抹杀了学习方式的实质。

2、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和区分度。这样既能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活跃思维,张扬个性,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三种学习方式的连贯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3、创设情境,以趣引疑。我们不是单纯的为引用这些学习方式而让学生进入我们预设的彀中而津津乐道,而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才用这些学习方式的。所以,还需创设一定的问题环境,让学生带着遐思,在问题中体验乐趣,在乐趣中释疑解惑,在愉悦的氛围中有所得。

二、设计问题,补充资料,做好合作学习前的准备工作。

“五二一”循环穿插教学法涉及“合作学习” 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中:在教学活动流程中,“合作探究”属于课内“五步”中的第三步;在教师工作流程中,体现在第三环节“确认教学目标”(分自学探究两类)和第五环节“上课”中。在学生“八环节”学习法中,主要体现在第六个环节即“合作探究疑难”中,笔者考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恰当设计问题,既突出课标要求,又体现学习方式,为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张本。古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谋划在先,必将有可靠的结果。因此,恰当设计问题是合作学习的前提。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要切中要害,具有针对性,知识层次要循序渐进,体现学生认知的渐进性。既要得法,又无定法。

2、适时补充资料,增强历史的真实感,为合作学习的过程助产。比如在教授“宋太祖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措施”这一问题时,教者可以补充《续资治通鉴》、《朱子语类》、《文献通考》等史料中的观点,从宋太祖和丞相赵普的对话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就会得出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所采取的三个方面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细部分工,合理安排,“按部就班”的组织实施,演绎“小组合作学习”的完美过程。

实施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点,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得失成败。

1、合理布置,统筹安排,细化分工,突出实效。笔者以为,分组可以体现出以下十条原则:一是人数一般控制在4――6人;二是确定一名负责人和一名书记员;三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相仿;四是学习和反应速度近似;五是性格相容;六是协调男女生比例;七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八是信任组长,信任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组长和组别;九是把握交流方式;十是小组内部和小组与小组之间搞好平衡。这样的思考,这样的分组,对学生的小组分工和定位会大有裨益的。

2、积极谋划,顶层设计,师生配合,共同合作。

(一)课内合作

在课堂上,不允许我们有过多的时间去安排小组的具体工作,事实上,上课时学生的座位就是我们在经过课前的科学分配后形成的“固定”次序,因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是体现学生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的,这个过程教者要自始至终的跟进,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体现落实合作成果,可以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记录卡。

(表一)

这是第一种样式,基本能反应出学生合作探究的初步成果,对学生的合作过程的记录也是比较详尽的,但缺少小组整体学习情况的反映。

(表二)

从图表看,表二比较细致一些,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全面的解决问题;二是可以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三是学生可以吸纳别人的优秀成果,学会尊重和关注他人;四是学生可以从收获中积累经验,学会一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外合作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我们学校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加强对学生课外合作学习的指导,主要做法:

(1)、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教者先选择历史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拟,制定研究计划,分配每个成员在子课题中的主要责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注重资料的真实性,互相之间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汇总,做到资源共享。辅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进行成果的展示交流,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强调协调性和互助精神。

(2)、对课后“学习延伸”的合作利用。必修和选修教材,课后习题有“本科测评”和“学习延伸”两部分,而“学习延伸”相对来说,知识层次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在课外合作完成。

第8篇: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12].课程组把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现代学习方式和就业前景相联系,主要采用启发、开放与互动、案例、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独立、创新、实践和就业适应能力[13]在理论推导中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途径,历史上为何采用那种办法.例如,有心力问题,有心力问题的重要性何在?对自然界认识的两次大飞跃都和有心力的研究密切相关,一次是宏观尺度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在开普勒三定律基础上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现代宇宙航行奠定了基础.另一次是微观尺度上对带电粒子被重原子核散射的研究确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使人们首次对亚原子世界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图像.当今万有引力定律仍是研究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依据,而中心力场仍然是量子力学中能精确求解的少数问题之一.质点在有心力场中运动轨迹的求解方法有几种?开放与互动教学可解决理论力学课时少内容多、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困难的状况,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传授学生讲课的基本技能和沟通技巧,体现师范特色,提高学生的独立、协作、实践与分析评价能力,实现产学结合[15].具体做法:1)学生试讲.选取教材中较为简单的内容,以宿舍为单位,选一个学生讲课.例如质点动力学定理,质点系的动力学定理,变质量物体的运动与宇宙航行等.提前给学生课题、简单描述及要求,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充分准备,形成有个性知识结构的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随机选一个宿舍的学生用25~30min讲授,其他学生对所讲内容分析评价、提出问题及讨论,教师把握节奏,适时引导,也要提出学生没想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最后总结.2)专题讲座.为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课程组在课外开设理论力学前沿知识的“窗口”和“接口”讲座.提前一周通知报告题目,让学生通过网站、期刊、专著等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教师用讲座的一半时间介绍课题的背景、当前的现状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未来的研究方向.用剩余的一半时间让学生分析评价别人的研究工作,提出问题、质疑、讨论,提高学生看问题的敏锐性.例如在“关于力学系统的守恒量”讲座中,介绍了对称性与守恒量、牛顿力学方法、经典分析力学方法、近代分析力学方法、目前研究状况及展望6个问题.目前开设的讲座有:非线性系统的复杂行为;分析力学的近代进展;时空观探讨;同步卫星姿态稳定性与潮汐;关于力学系统的守恒量;有心力场中质点运动的轨道;引力场的协变方程.讲座内容已刻成教学光盘.每章讲后的总结讨论.

根据章节内容和答疑中的情况,教师提出相关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概念思考题,也可以是一题多解,提前发给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集体讨论,不管答案对错都要给出答案,以课堂报告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当场解答问题.例如质点力学讲后,疑难问题之一是:用极坐标讨论质点的平面运动时,如果Fr=0,则Pr=mr•守恒,若Fθ=0,则Pθ=mrθ•也一定守恒,这种观点正确吗?在教学过程中,从一个具体实际问题出发,经过分析,可引出相关的多个问题及每个问题的各种可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评价.这种案例教学可解决理论力学“内容好懂题难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触类旁通,举一反多.案例教学之一:“多自由度力学体系的微振动”,根据多自由度力学体系的微振动理论,可以求解单摆、复摆、耦合摆、双单摆、两个耦合振子等多种较现实的模型;还可以求解二原子分子、三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的微振动及一维晶格的纵振动,体现经典力学在分子物理、固体物理中的应用;利用对单摆的运动分析,变换条件可以得到小角摆动、大角摆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LC参数振动、傅科摆的运动分析.通过讨论,学生掌握了振动的一般求解方法,并且把机械振动、电磁振荡、原子、分子振动联系在一起,得出振动的共性.解题示范中,笔者选用一题多解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对习题4.10题[8],分别用哈密顿正则方程、拉格朗日方程、各种不同的非惯性系、惯性系进行求解讨论.在解题中,不仅注重建立物理模型进行逻辑推理、合理进行变量转换进行数学演绎,更强调弄清物理过程,获得清晰的物理图像,这对于地方高师的学生尤其重要.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将科学领域的研究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研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开放与互动和案例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奠定了基础,课程组在牛顿力学之后,以课程论文代替期中考试进行研究性教学.课程论文的主要过程为选题、研究方法和过程、结果讨论分析、论文评价,历时四周[16].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给定一些题目并展示课题形成的原因,讲解文献查找办法,提供写作指导.学生选题后通过查资料开展研究、分析总结、写出论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部分论文题目是:落体偏东问题的几种求解方法;Maple在变质量物体运动中的应用;经典物理学中的时空对称性和守恒量等.其中有3篇学生论文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物理与工程、南阳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优秀学生的论文已刻录成教辅光盘.实践性教学基于Maple软件的理论力学可视化教学,可以将那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物理过程或构件的运动进行仿真演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欧拉角的建立、行星锥轮的空间运动、傅科摆的运动轨迹等[17,18].基于Maple的理论力学创新实验形成了具有我校师范特色的理论力学实验教学,学生从寻找题目、建立模型、到方程求解、数值计算、计算机模拟结果,最后分析讨论,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高,驾驭教育技术服务教学的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所编实验讲义已刻录成教学光盘,部分自主创新实验题目在我们精品课程网站可以查阅[19].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考试,而应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做法是:学生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课程论文15%、创新实验15%和期终考试40%四部分构成.1)平时成绩,以学生讲课、题目分析报告、提问、发言、讨论、平时作业为依据,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协作能力、独立学习能力.2)课程论文,考察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3)创新实验,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4)期终考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对每一类型的评价都制定有相应的评价细则,征求学生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力求公正公平合理.通过课程评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束语

第9篇: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范文

 

   1 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之一。该专业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89号)》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关于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实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教学质量提高的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备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和良性循环。本专业坚持“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培养目标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国际视野、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文素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各级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组织从事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管理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全面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改革,将追求“卓越”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理念深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 

创新“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工程实践的过程培养具有现代工程观的现场型“卓越”工程师。拟在该专业试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学生志愿选择建立“卓越班”,用3年时间在校主体课程学习阶段,强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完成信息系统开发所需的基本理论及技能训练。用1年时间进行强化专业和职业训练,该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采取企业实践、导师指导、课外创新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软件工程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该阶段主要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会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 课程体系改革 

坚持“口径适当、基础扎实、强化能力、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深化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协调改革。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过程项目化,学业评价过程化。 

3.1 课程建设 

以“卓越”型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课程建设,以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构建课程集群,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符合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之所急需。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倾听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意见,并邀请企业全面参与,把企业前沿技术和真实案例引入其中,并借鉴国外课程建设的优秀成果。 

首先改革课程体系。按照培养“卓越”型应用人才要求,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3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 及专业“模块”构成。“平台”是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模块”主要体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发展。根据辽宁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丰富专业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实践能力。

 

其次,优化课程内容。在程序设计语言、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教学中,吸收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补充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全面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强化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同时实施课程整合优、实现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 

3.2 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教学资源的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开发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功的案例、从企业引入生产一线,包含主流技术和先进设计与开发理念的真实项目以及建设网络课程和题库。 

4 教学模式改革 

4.1 理论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