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与理念;英语新教材的应该用;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26-01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英语新教材的使用,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工作者开始注重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他们逐步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变到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从应试教育的传统外语教学观转变到了素质教育的外语教学观。面对一场史无前例的整体性课程改革,如何充分发挥其新课程教材特点,这是每一位英语教学者值得探究的。
1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教材的特点
要想充分发挥高中英语新课改教材,首先,我们必须了解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教材。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教材(贵州版)特色鲜明,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新教材题材和体裁广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话题新鲜时尚,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2). 新教材体现了话题,功能和任务相结合的原则;
(3). 新教材语法学习相对集中,每三个单元为一个小循环,每册书又会对本册书中的语法项目进行回顾,使学生便于复习,巩固和应用;
(4). 新教材的知识点带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
(5). 新教材注重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培养,课文对话灵活化、多样化,情景化;
(6). 新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度点拨学生注意语言用语规范;
(7). 新教材对话与课文情景创设,更加贴近生活化;
(8). 新教材紧跟时代的发展,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扩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2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教材的方法应用
在我们英语教学正由传统的知识型方法正迅速地向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方法过渡的时期,结合英语新教材诸多特点,我们到底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呢?针对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新教材的特点,我有以下的认识和看法:
2.1学习新教材的词汇(Vocabulary)。在学习新教材词汇时,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学习:
①分散学习目标,集中学习单元单词,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新教材的单元单词的集中,有助于我们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词汇,了解练习题(Workbook)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会感到困难,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
2.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Grammar)与知识点(knowledge point)。本人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方法之一,它的主旨是用教学知识点或几个概括课文大意关联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正确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课文。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和旧的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区别,在使用的过程中,英语教学者应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思想,面对新教材存在的个别不足之处,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创新。
2.3简化语法教学,突出操作练习,精讲多练。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把握基础技能和基础认知的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英语听说写方面的教学,夯实基础。②教师应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阅读、听说技巧,注重学习策略指导。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式教学。④加大自由会话和信息交流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学会技能,升华语言交际功能,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总之,新教材的使用,为我国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对广大的英语教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挑战与难得的机遇,每一个高中英语教师都应力求在个人修养、业务素质等有所提高,去适应新教材教学,满足学生需要。当然,英语教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整个新教材的学习是一个从认识到探究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新。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新教材的应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也在不断的摸索、改进中提高完善。与此同时,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求新、求异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的推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现我们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第1版
[3]杨晓钰 普通高中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第1-2册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关键词:色彩构成;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20-01
一、色彩构成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尤为重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广告策划、创意能力、设计思维、制作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习色彩的相关知识,具有色彩的视觉表现设计应用能力,是能够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人才所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下技能:
1、通过对色彩科学性的学习与认识,掌握色彩各要素的特性及组合规律,学生具备感知色彩、认知色彩和驾驭色彩美化生活的能力。
2、培养对视觉艺术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色彩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创造性美学形式的训练,为后续的相关设计、策划、实践操作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色彩基础,为广告策划设计与视频编辑中图像的色彩配置设计等奠定基础,可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运用色彩的对比、协调关系等表达色彩设计与应用者的审美理想、精神诉求,能够创作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设计作品。
二、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特点
(一)色彩构成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定位与组织
课程立足于通过传统的色彩构成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和规律。通过学生对色彩构成课程的练习和思考,发现日常生活中色彩与设计形式的关联,学会使用色彩进行创造。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训练,旨在使学生培养色彩空间的思路,在空间里进行色彩的配置。
在课程组织形式方面,首先需制定一个课程计划,按照计划搜集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构成资料,并使用构成方法将其转化为预期的形态。该过程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分成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在过程的中间环节给予指导。以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操作进行教学活动。
(二)色彩构成课程的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色彩构成的重难点主要表现为:培养对视觉艺术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通过对色彩科学性的学习,掌握色彩的特性及组合规律;通过创造性美学形式的训练,为专业设计奠定基础;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将广泛运用和分析大量的示范作品,坚持理论讲授与实践示范结合,个别辅导与集体讲评相结合,并进行大量的作业练习来消化知识,以便解决该课程中的重难点。
解决办法主要采取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来加以解决。示范教学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现场示范与讲解,让学生切实体会相应的知识与技巧。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教学案例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进行分析,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及座谈,参观专业展览及学术活动,分析各个潮流及艺术家作品的处理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艺术素养。以及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丰富学生的专业视野。教学中鼓励开展作品互评、师生互评等灵活多样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
(三)色彩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教学是色彩构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构成本身就是一门把系统而科学的色彩知识应用到创造美的过程中的美术与设计基础学科,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深刻理解基本原理。
色彩构成课程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色彩构成课程的理解力、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的能力,通过向学生传授本课程的国内外资讯,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在习作中使用独特的、个性的艺术语言,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构成作品。所以,在色彩构成实践教学中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并对课程结构合理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一)色彩构成教学内容的创新
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是确保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色彩构成这门课定位为学科基础课,但又与专业的设计应用紧密相连,在教学内容上该课程的教学思想,立足于强化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内容在保持传统教学有益经验的的基础上,注重设计前沿动态和现代艺术元素,该课程力求与今后学生所学课程形成良好的衔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合理的调整,兼顾专业特点各有侧重,为今后各方向的专业课打好基础。色彩构成课程理论必须服务于设计应用,在实践中学生能更深入的领悟和掌握理论知识。为了系统的解决色彩知识问题,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训练,我们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色彩构成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既要遵循教学的普遍规律又要有所创新,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主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方法创新性,二是实践示范性,三是应用多样性。
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图例分析教学,通过大量的优秀图片和案例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开拓眼界。二是小组研讨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优点、创意点和不足之处。三是脑力激荡法,在课堂中开展讨论会,针对一个创作命题要求展开研讨,碰撞创意,鼓励学生大胆构思,积极发言讨论。其他还有问题教学、快乐教学等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性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色彩构成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基础上,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恰当、充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开教学活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声音、例图等大量的信息带入课堂,结合教师深入的分析讲解,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色彩构成常用的教学手段有课堂讲授、讨论辅导、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吸收。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和课程进度灵活应用。做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四、结语
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是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不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改革方法的基础上,对色彩构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正在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色彩构成课程紧密结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设计思维能力,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适合专业需求。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环节,具有较广阔的拓展空间。课程的设置和衔接延续性较好,能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性设计能力,课程自身正在逐步完善。
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对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和参考价值。以色彩构成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程的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它区分开了纯美术专业与设计专业不同的侧重点,更加突出了色彩构成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军.色彩构成[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
[2]陶西平.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钱初熹.当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关键词 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 Proteus仿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ensors and Electr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as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rom a major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course content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properties, the detection principle and analog circuits. The course for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aboratory teaching, proposed using Proteus software to design various teaching the cours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use of Proteus software for teaching, can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teaching curriculum into one to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o reach a multiplier effect of teaching.
Key words Sensors and Electr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Proteus simul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0 前言
传感技术是现代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越来越多智能系统、物联网系统的核心部件都是传感器。①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并将其灵活运用,是提高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在实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各类传感器的物理性质、工作原理及简单生活应用进行讲解,学生在接触传感器知识时,缺乏感性认识,其原因是缺乏对传感器有效的演示方法;同时实验环节一般采用各类传感器试验箱来完成,以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内容居多,实验过程一般是:连接导线―运行仪器―观察效果,缺少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和训练环节,因而学生对课程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②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引入Proteus软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到机电类“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环节中。
1 Proteus 仿真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1 将Proteus引入到课程的课堂教学
在Proteus软件中,最常见的传感器模块(如光敏、压力、温湿度传感器)在Transducer库中都可以找到,使用Proteus进行理论教学,教师可将设计好的各类传感器工作示意图来演示实验效果,在讲授课程理论的同时进行效果演示。同时,传感器系统中的诸如各种传感器、各类单片机和嵌入式CPU模块单独讲解来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便于讲解各功能模块的作用,并进行功能演示,可使学生对各功能模块的作用了解得更详细,并且对于设计一个完整传感器系统的各步骤有更清晰的认识。
1.2 利用Proteus改进课程的实验教学
“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是一门繁杂的交叉学科课程,在进行传感器课程实验教学环节中,往往涉及到诸如电子类、机械类课程的相关知识。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引入 Proteus可以摆脱以往局限于验证性实验,所做实验偏重于理论,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足的缺点,借助Proteus所提供的元器件和外设模型来选择各类传感器和各种CPU进行各种原创实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各类传感器原理的同时,还巩固了单片机类和控制类等相关知识,加强该课程与“微型机及单片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系统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机电类专业课程的衔接力度,促进了对机电类各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提升了学生机电设计的水平和能力。
1.3 利用Proteus改进课程的考核方式
“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课程的考试一般采用期末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部分会结合平时考勤考核表现,考核内容不可能包含该学期教学任务的全部内容,而只能从本学期教学内容中选取一部分,考核结果必然存在偶然性,无法考核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有可能造成问题的积累,为此还可以将Proteus软件引入到传感器课程的考核方式中,可以克服一卷定终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弊病,真正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着手,对该课程考核进行改革,采用“试卷成绩+Proteus大作业+平时成绩”累加式的考核方式,通过Proteus来改革本课程的传统应试模式,突出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 实例
打开Proteus软件,首先在元件库中选择所需传感器模块、AVR或C51单片机以及相关元器件,按照课程要求连接元器件组成电路,即完成了仿真电路图的绘制,然后在Keil或ICCAVR集成开发环境下使用C语言编制程序和编译,③④程序调试通过后生成一个后缀名为.hex的文件,以备仿真时调用。以SHT11温湿度传感器或MPX4115压力传感器的实例来说明Proteus在“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仿真程序如图1和图2所示。
通过上述实例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对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09页)用对该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用来指导实践技能。引入Proteus还可让学生进行电子电路绘制、C语言编程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训练,促进对传感器、单片机、接口技术等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对知识自主综合运用的能力。
3 结束语
在“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引入Proteus软件,可以有效地弥补原有基础实验仪器的不足,大大节约成本,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过程可以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各类传感器实验中对于传统硬件条件的束缚和局限,同时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传感器课程相关的教学与实验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来独立地设计传感器电路完成设计性实验,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机自、测控和车辆等相近专业学生也可以灵活利用Proteus 软件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课程的“教”与“学”效率。
基金项目: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Proteus仿真在《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注释
① 王婷.传感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中国西部科技,2010.32:67-68+41.
② 汪毅.基于Proteus的传感器教学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87.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市场导向;素质本位;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23-0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政治、经济、科技、劳务市场发展,竞争的必然结果。
一、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课程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一个学科专业中,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表现为课程门类不全,新的需要的课程开设不出来,而旧的不需要的课程又删除不掉;课程门类之间在结构比例方面不合理,有的开设过多,有的开设过少。二是各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三是课程门类繁琐过多,内容交叉,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
2、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形势
这里主要指各门专业课程所讲述内容是陈旧落后的,课程设置基本沿袭传统的模式,仍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3、课程缺乏实用性,对就业不利
职业教育学校中开设的许多课程缺乏实用性,仍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知识、技术等都是过时的,跟不上需求,缺乏实际应用性。授课内容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用不上。
4、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表现如下:课程内容的选定没有吸收学生参与,没有照顾其需求和特点;课程内容的显现方式单一,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课程的进度、难易度等不合乎学生的特点;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等。
5、课程呈现方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
主要表现为形式单一、不生动活泼,缺乏新颖性;教学方式陈旧、枯燥,单纯是教师口授,学生听讲,记笔记,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够,教学枯燥乏味。
6、课程内容缺乏范例性,联系生活不够
学生学的是死知识,不能用,不能举一反三。
7、课程中实践环节不合理
一是在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一些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二是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讲的知识过多,而操作、练习和实验较少,尤其是生产中应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操作、练习和实验安排少。
8、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
所谓迁移性是指一门课的内容在原理与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方面,对于另一门课的内容有联系性、转换性和促进性。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既显示出课程内容的陈旧和封闭,也显示出教学方式方法的落后。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随着职业教育结构不断深入的改革,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综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特点和趋势,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下一些思路和看法:
1、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门类和招生数量既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又要适应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的变化[2]。二是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素质。这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供求变化,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
2、以素质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以素质为本位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思路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设置中,要做到在门类上使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在内容结构上使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人文价值体系相结合。
3、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主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吸收学生参加课程改革的决策与设计,使课程改革队伍由现在的用人代表(企事业)、培养人代表(教师)、管理者代表(行政部门)三结合变为四结合,即加上学生代表。学生代表要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过程和设计过程,在各个环节上都要听取学生的意见。第二,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听取学生的意见,适应其需求和特点。第三,在课程的计划与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以探究与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探究是一种探索、研究、发现、创造的活动。这要求课程知识技能的体系以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问题方式、方法和原理为主要构成,使学生找到问题为学习开始,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以产生更高水平的新问题为学习的小结。
实践是一种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运用知识于实际,或从实际中发现、发展知识的活动。一般来说,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有一半至2/3的比重是实践活动或实践性活动。
5、以终身学习为主要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它要求在课程中更多地充实有关思维、知识形成、认知方法等内容,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在课程呈现和表现的过程中,更多地增加学生自已探究,自己发现新知,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除此之外,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还要做如下努力:充分地认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完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机制;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注重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机制;增强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 核心课程 改革 建议
一、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难以有效推进
部分高职院校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即缺少必要的课程改革制度引导激励课程改革,也缺乏必要的课程改革专项基金,难以保证课程改革,收效甚微;同时还存在着基层教学单位管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精力投入不够、探索研究不够等问题,难以有效指导和检验课程改革。
(二)改革探索不够,方案设计不足
一是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知其型不知其髓,形似神不像;二是课改人员分兵作战,没有一个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开发小组,不能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效应;三是课程改革单独进行,没有放入到课程体系重构中去考虑,难以形成整体效果;四是课改立项不够,职称科研、职称论文普遍,缺乏针对性的课改研究。
(三)特色定位不准,缺乏有效培养
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仅体现在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度上,还体现在课程改革的特色上。一是对课程的特色定位描述不够清楚,不知道要在哪个方面形成何种特色;二是缺乏培育措施,难以出成果。
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大多流于跟随前列院校,跟随市场需求,很少考虑专业课程群的综合建设,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核心课程不过是课程体系中虚有名号的一部分,没有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没有作为本院校本专业的特色进行发展。
二、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核心课程改革主要包括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课程改革的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的内容与任务等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基础
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阐述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之间的差距及高职教育当前的改革形势;课程改革的基础主要描述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内容、方法和成效等。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完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建设有特色的核心课程,缩短核心课程与就业能力之间的距离。
课程改革的思路要以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为先导,以真实工作任务或实际产品为载体,参照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瞄准国家精品共享课程指标内涵,以校企双方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进行课程改革与研究。
(三)课程改革的组织与管理
一是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高职教育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改革小组;二是对课程改革进行管理,设计好改革和研究的内容,做好课程改革的分工、监督课程改革的进度、分析总结课改的成效、形成课改经验材料。
(四)课程改革的内容与任务
首先是确定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参照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其次是制订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以《3DsMAX+VRay效果图制作》课程为例,两个学期的课程,首开学期以基础为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学习建模的应用性不高,会影响学习兴趣,建议教师以赛促学,带领学生参加建模设计大赛,从而转变学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学期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变动,使其适应不断更新的软件知识。
第三是进行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设计。教学模式要体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a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做”一体化。以《3DsMAX+VRay效果图制作》课程为例,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学好它很容易,但是能够让它为人们服务,让它成为学生的谋生手段不单单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需要把课程拓展到课堂外,实地量房,与客户实际地沟通、交流,能够抓住客户的真正需求,以及准确直接地表达自己作品的特点等实际“课程”。
三、高职核心课程改革与研究的建议
(一)不断更新课改理念,内化教师课改动力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过程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评价理念,并将上述理念融入教师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深入探索课程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吸收各大高校,乃至国外学院的课程经验,多方试验和探索,寻找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经验,并进行本土化研究和实践完善。同时要加强教学模式设计,逐步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三)广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课改能力
选派骨干教师带着课程改革任务赴外校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和开发经验,与类似院校建立长远、稳固的教学合作。同时聘请知名课程改革专家指导课程改革,开展课程建设研究,固化课程建设成果,使广大教师课程改革观念、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以***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改目标
县政府和县教育局提出的具体目标:“1236工程”。
三、课改实验要点
(一)认真培训,贯彻精神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列工程。师资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了解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背景,学习新一轮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等,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作到心中有数。
(二)立足教学,抓好常规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特别是一年级新编教材,教师更要从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去了解其新特点。只有把握了新特点,才能更好地领悟课改精神。其次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再次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摈弃以往数学教学中的题海做法,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设计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练习。
(三)改革评价,促进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总体上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针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实践、创新、成效综合起来,并重视教师个体差异、个性发展。
(四)注重积累,加强研究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全体数学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积极组织开展以“新课程”为专题的研讨活动,如“学习新课程的体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案例与反思”等,使课改逐渐深入。
四、本实验小组主要工作计划:
八-九月份:
1.成立嘉善四中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小组;
2.成立嘉善四中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备课小组,优选教材的1/3的典型课例进行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3.全员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新课程培训,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认真学习由县教育局组织的7月29日通识培训、8月12日片级教材研讨会及8月23日的新教材培训会重要思想;
4.各自撰写学习新课程心得体会。
十月份:
1. 开展七年级数学新教材研讨活动,以数学骨干教师为首,“上课——说课——评课”为流程,在实践、研讨中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领悟新课程理念;
2.继续开展理论学习。
十一月份:
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案例与反思”征文活动;
2.“嘉善四中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
3.继续开展理论学习。
十二月份:
1.派实验教师外出借班上课,与兄弟学校进行课改研讨;
2.继续开展理论学习。
一月份: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强化中职教育特点
就业难问题是目前教育问题中的一个衍生问题,中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部分,在群众接受度上不算太高,但是高等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就业困境是学生及其家长有目共睹的,出现这样的问题其本质是没有发挥教育的特点,在高等教育中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主,但是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合通过纯理论进行授课的,如计算机专业,而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实操课程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优势,所以中职学校优化改革专业实训课程,可以有效地强化中职教育的特点。中职教育是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计算机实训正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内容[1],所以改革实训课程,是定位中职教育地位、发挥中职教育特点的一个必然决策。
(二)符合能力本位教育的特点
在中职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多个学科同步进行的,对单一学科而言,也是需要从多个环节进行实践,所以对中职阶段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的培养,就要优化多个教学模块,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所以其符合能力本位教育的特点。中职生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系统教学必然少不了专业实训,对当前阶段的专业实训课程进行改革,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初衷。从职业素养角度来看,进行实训课程改革是契合整个社会环境的,也是对教育环境的顺应。中职教育作为技能教育的主力军,更要重视实操能力。传统的计算机操作和理论学习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训课程改革是基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尤其是基于其运用和发展特点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软硬件角度来看,计算机相关技术淘汰周期是十分短暂的[2],如果通过传统的实训课程进行教学,人才的适用期都比较短暂,存在滞后性,不能满足后期的岗位需求,所以基于计算机学科特点,从专业能力、思维能力、课程结构等多个方面完成实训课程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结合市场需求设置核心课程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办公自动化及设备维护、网络工程与管理、IT技术支持、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这几个专业方向符合当前市场对计算机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通过设置该方向的核心课程。以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办公自动化和设备维护这个方向的就业来看,其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自动化控制及常规的设备维护,从调查中我们能看出,其真实的工作内容中还包含相关文秘工作及职场文员工作,证明单一的专业实训内容不能同市场需求度进行完美的契合。这也就要求在实训课程改革的时候需要添加新的授课元素,如多媒体技术、公关、文秘等基础知识。同样以IT行业为例,目前市场上的IT人才主要都是以营销为主要内容,并不是传统的纯技术服务,所以在实训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基础外设、硬件的知识,还要学习电子商务和营销[3]。所以目前的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的改革,还是要突出中职阶段教育的特点,理论知识不可过深,但是要够用,实训课程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实际运用,既要保留传统基础的一面,也要保持与时俱进。
(二)以创新思想支撑创新实训模式
中职实训课程的改革思想主要是对人才培养战略思想的一种解读,现如今中职实训课程已经从“三位一体”转化为“四位一体”,改革不彻底的原因是没有全新的思想支撑创新的实训模式。“四位一体”是学校,企业,政府和学生,最为核心的便是“学生”本位,在传统的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做、应该如何操作计算机、如何完成计算机的实训内容,但所谓的指导更多意义上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缺乏创新,忽略了学生的感知过程。从实训课程改革的初衷来看,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是实训课程改革的思想支撑,所以从学生本位的角度去看,创新思想的体现就是重视学生的感知过程,以学生习得作为教学标准[4]。以企业本位来看,过去强调的是校企合作化,但是现在应该是基于学生为本位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就学校的专业设置同企业方的发展需求进行高度融合,达到完美匹配。从过去的十年里我们能看到,校企合作的最大弊端在于两点,第一点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教学与实际的企业实训不能达到很高的匹配度;第二点是专业发展不能根据市场有效地优化和调整。所以目前的中职计算机实训模式需要将校企合作进行升级,这种升级不是概念升级,而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升级,以高度匹配和合作为前提。从学校本位来看,当产教融合到一定程度之后,学校会结合企业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专业,进行特定的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企业会结合学校的计算机人才输出情况做出人力战略计划,并给予反馈,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设置及就业的相关问题。为了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学校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和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入手,只有具有实操能力的教师队伍才可以教出具有实操能力的学生,这是教育理念的一个创新理解,所以从学校本位上看,要大量引进实践类教学经验的教师,确保从根本上创新实训模式。从政府本位角度来看,其对于创新实训课程不仅要提供口头上的理论支撑,也需要结合局部环境给予实际支持,如优化实训平台,使其契合政府的相关政策,以政府资源搭建和优化“双孵”平台,充分落实“十三五”教育部的“1+2+3+5+N”办学规划,从2016年起,“四位一体”将学生的本位角色推向新的高度,政府对中职专业实训的投入越来越大,而计算机作为一个热门的专业,是一个契合政策的专业,所以只要中职学校能够有全新的思想,自然可以通过政策的引导,创新地构建新时代下的计算机实训模式,充分完成实训课程的改革内容。总而言之,全新思想是认清本位关系,创新的实训课程内容是跳出传统模式,充分联动“四位”并且发挥作用,从根本上一站式地解决就业、专业建设、实训模式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改革 影响因素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05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改革就是要落实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建立起一种新的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幼儿园课程改革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中,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持。因此,如何促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便成为重中之重。
那么,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何去何从?基础教育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于每一个幼儿园来说,究竟怎样做才能保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呢?有学者认为[1],基础教育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即强调根基性――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定位;强调综合性――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和组织的基本原理;注意提升理念――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这种看法将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向导。但不能为幼儿园提供实践上的指导,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探讨如何在幼儿园内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
1 对于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实施课程改革的幼儿园来说,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1 幼儿园园长
幼儿园园长是幼儿园的最高行政首长,对幼儿园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等负有完全责任。她代表整个幼儿园的形象,对外进行交流与合作,又全面领导和主持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是整个幼儿园的决策和指挥中心。在整个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幼儿园园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园长可以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所有工作都指手画脚,或者任意的发表意见,而是说,幼儿园园长应主动承担起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成为整个改革工作的决策者和指导者,成为整个课程改革工作的支持者和保卫者。
事实上,在整个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幼儿园园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课程改革的政策支持和方向的把握上。作为整个幼儿园课程改革工作的决策者和指导者,幼儿园园长应首先转变自己的课程理念,确立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为了儿童发展的信念,即明确认识到幼儿园课程改革应从儿童出发;认识到一切为了儿童发展的课程就是良好课程;要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启蒙性、独特性、生活性等特点,把握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尤其注重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儿童生活的连接,使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内容根植于儿童生活,使课程改革本身成为儿童生活中的有益经验;幼儿园园长应认识到: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承担者是园长领导下的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但是,幼儿家长与社区其他人员的参与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民主开放的体系,他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背景的各种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为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幼儿园园长应摈弃“家长制”和“一言堂”的管理作风,将园长的有效指导和包括教师在内的其他教职员工的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幼儿园园长要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对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要做到赏罚分明,以维持其积极性;当课程改革遭遇家长责难或阻挠时,幼儿园园长也应承担起说服和劝导的职责,以保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1.2 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体。这也就是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课程的实际决策权就在幼儿园教师的手中。因此,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学中的教育智慧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园课程改革能否从理念落实到实践、能否从设计理想变为教育事实、能否对幼儿真正产生作用。
在课程改革中,幼儿园教师应明确从儿童出发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思想,使课程内容符合儿童的生活世界;幼儿园教师应能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件和现象,能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将一切具有教育学意义的生活情景转变为课程内容,挖掘出潜在的教育价值。
1.3 幼儿园文化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自身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并积累下来的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幼儿园的显著形象。我们经常发现,每个幼儿园都有着不同于别家的设计和建设,显示出该幼儿园独特的艺术品位和教育追求。事实上,幼儿园文化既包括幼儿园的环境设施,也包括幼儿园的精神氛围;既包括幼儿园的人力资源,也包括幼儿园的物力资源。一般来讲,幼儿园文化的显著标志是幼儿园的环境设施、规章制度以及园风、园貌等。而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最直接发生作用的是后两者。
规章制度是幼儿园教学和管理工作支持进行的依据。真正有利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支持和鼓励创新、给教师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制度的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完美结合等特征。园风体现了一个幼儿园的精神风貌和总体状况,只有民主、开放、宽容的幼儿园才能给课程改革以强大的推动力,而专制、压抑、封闭的幼儿园则必定会给课程改革造成一定的障碍。
可见,幼儿园课程改革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受到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的。
2 对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建议
以上分析,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与操作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2.1 实施园本课程建设,加强幼儿园课程决策
课程决策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环节,其实质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幼儿园课程决策是幼儿园所拥有的对课程做出决定的权限和控制力,它是使幼儿园课程改革从《纲要》走向幼儿,走向幼儿园的关键步骤。
课程决策从内容或形式上分,主要包括:“关于课程目标的决策,即确定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教育活动的意图是什么;关于课程内容的决策,即确定为了达到或实现课程目标要选择什么教材;关于学习体验和教学策略的决策,即为了达到课程目标,确定学生将要做些什么,教师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关于课程媒介或资料的决策,即要确定运用什么性质的材料作为媒介,把课程内容展示给学习者;关于课程评价的决策,即对正在进行中的学习的进展情况或程度以及类型等做出判断评价,并确定进行评价的目的或意义是什么”。[2]幼儿园课程决策不仅包括所有的这些方面,从层次上来分,幼儿园课程决策还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层次,即最高层次的国家课程决策、省、市、自治区的课程决策和幼儿园/班级水平上的课程决策。最高层次的国家课程决策就是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省、市、自治区的课程决策是指各类幼儿园所属的省、市、自治区对幼儿园课程的规范和控制;本文所讲的课程决策主要指幼儿园/班级水平上的课程决策。
幼儿园/班级水平上的课程决策一方面要求幼儿园在课程改革中,要进行园本课程建设,即要依托本幼儿园所属的周围环境和社区,使幼儿园课程本土化,适应当地条件;要了解本园实际,了解每位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使幼儿园课程本园化。这种从本园、本班的现状与需要出发的课程,就称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给了幼儿园课程决策的自和主动权,使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对幼儿的发展来说,这种植根于幼儿园和幼儿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课程。事实证明,加强对幼儿园课程决策的理性分析和实践检验,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幼儿园课程决策有效实施的关键。
另一方面,幼儿园/班级水平上的课程决策也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生成”,即“生成”课程的实施。“生成”课程是随着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的深入而逐渐为我们所熟悉的。“生成”的意义主要在于课程目标的随即生成和对幼儿主体性的强调。从目标上来讲,生成课程强调目标在活动中形成,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组织和转变目标,把目标与儿童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把目标与儿童的经验联系起来;在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活动中,儿童始终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儿童的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决定课程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2.2 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保障幼儿园课程实施
当课程决策从幼儿园落实到幼儿园教师的身上时,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讨论的问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是近年来人们关注比较多,但一直很难得到人们认同的话题,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幼儿园教师就是“看孩子”的;认为幼儿教育没有多少学问,幼儿教师的劳动不需要付出太大的智慧,一般人都可以胜任这个工作等。这种对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质疑和偏见也影响到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行,部分家长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怀疑和担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为了保障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行,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关于什么是“教师专业化”,专家们的看法各不相同。比较认同的是对“专业”的看法。专家们认为,一个职业要成为专业,就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核心指标,即职业活动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通过长期的训练所获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一个强大的职业联合会;实践中的权威和自治;为公众服务的导向等。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观点中,最被认可的是美国幼儿教育专家凯茨的比喻,她曾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形象的比喻为: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把它丢回去,使孩子有继续玩的兴趣,且会不断创造新的花样。全教协会(NAEYC)则更加详细的列举了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表现,该协会认为[3]: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量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设计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幼儿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
可见,幼儿教师并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也不是只要会唱歌跳舞就能够胜任的。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要求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在课程实施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专业水准,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也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主动参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主动参与到有而课程改革中来;另一方面,则是说幼儿园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能够将自己有关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加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来。
实现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是指幼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复地发展自己的教学技能,仔细推敲和判断教学的具体过程,以反思性的态度进行批判性教学的过程。对幼儿园教师来捉,反思性教学就是要立足于批判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行动和情境的适应性的过程,它需要幼儿园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和自身的经验、实践联系起来;分析自己的教学;从多种角度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实际上,幼儿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它更多的应该是态度和观念的问题。
具有教育智慧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达到成熟的标志,它是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以自己的不断反思和探索所获得的心血的结晶;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体现为“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魅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生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4]
可见,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来说,就是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化程度。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幼儿园教师应结合幼儿园实际,创造性地进行反思性教学,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以形成具有本园特色和教师个人特色的教育智慧。促进课程改革在幼儿园的进一步实施。
2.3 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改进幼儿园课程评价
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等在其《理解课程》一书中认为,关于课程评价的概念,最为“影响广泛”的应该是拉尔夫・泰勒的定义,即“评价的过程本质上是考察课程与教学的方案在多大的程度上真正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5]而“质性方法甚至在课程评价领域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6]可见,课程评价做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从最终目的上,它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展性的,一类是奖惩性的。
奖惩性的课程评价制度是一终结性的课程评价,它旨在表明课程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类似于“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之类的评语就是这种评价的范例。这种评价制度在短期范围内可以促进幼儿园课程改革,但是,从长期的效果来看,由于它只能引起少数的能达到奖励目标的人的共鸣,只能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局部产生作用,如某次活动的设计如何?某位教师的表现如何等问题,因此,对于幼儿园课程改革这样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说,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制度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旨在促进幼儿和教师成长的评价制度。它以发展和改进幼儿园课程为目标。通过长期有效的课程评价来交流和沟通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优缺点,并为下一轮课程改革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与奖惩性课程评价制度相比,发展性评价制度具有由于没有了评优或评劣的担忧,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常常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课程改革中的难点与困惑进行探究与协商。
幼儿园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核心在课堂听课,也叫做课堂观察。课堂听课是课程评价者收集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课堂听课,还可以评价幼儿园教师的课堂表现,达到肯定优点,改正缺点,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听课,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当然,幼儿园的“课堂”与中小学的“课堂”是不一样的,这里的“课堂”是指幼儿园教学进行的任何场地,可以是班级活动室、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也可以是幼儿园外面的公园或儿童图书馆等。幼儿园课堂反映出教学中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以及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等。它也能为评价双方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也为评价双方提供了探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因此,它也是幼儿园课程评价的重要渠道。
2.4 联系幼儿家庭与社会,形成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和资源库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各不同的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操作来看,没有了家长与社区其他人员的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幼儿园课程的效能将会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效能相互抵消。尤其是在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因此,强调三者之间的协调一致和通力合作,将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又加强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形成幼儿园教育的良性循环,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幼儿园应充分掌握所属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典型特征,将这些特征糅合到课程设计中,如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介绍当地的民风民俗,欣赏当地的民间艺术等。兰州市许多幼儿园就开展了以“黄河母亲”、“黄河铁桥”、“兰州小吃”等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开发了一系列以此为题的活动设计,如“我心目中的黄河(绘画)”、“黄河母亲(泥工)”、“我去五泉山(语言讲述)”、“美丽的中山桥(科学)”等。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应加强与幼儿家庭的联系,及时与幼儿家长沟通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进程,尤其是要把幼儿家长也纳入到课程改革的资源库中去。一方面,幼儿园应邀请家长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共同商议课程改革的每一次教育活动,甚至每一个细节。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可以利用家长的职业特点,发挥家长的职业特征,为孩子们介绍一些相关的主题,如“警察抓小偷”、“奶奶的剪纸”、“听妈妈讲故事”、“功夫爸爸”、“医生爸爸”等。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更能增进家长对课程改革的了解,坚定幼儿园和家长对课程改革的信心,加强幼儿园与幼儿家庭的联系,真可谓“一举三得”。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必将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走上新的台阶,实现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而对幼儿园来说这是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跋涉。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新课程[J].早期教育,2002,(8):2.
[2]刘焱.课程决策――从理论到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1995,(1):2.
[3]张元.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