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范文

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

第1篇: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实验动物;福利;动物实验

在生命科学领域内,实验动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实验动物福利方面的问题已逐步被人类所重视,实验动物的福利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验动物福利体现于实验动物饲养、动物实验等诸多方面。本文就动物实验过程中有关实验动物福利的一些基本要求进行探讨。

动物福利是一个新的概念,还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涉及内容广泛,既有生理方面,也有精神方面的满足。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感知、有痛苦、有恐惧,有情感需求[1]。所谓动物福利,即人类应该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要尽量保证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动物享有最基本的权利。通俗地讲,就是在动物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不得虐待。也就是说要善待活着的动物,减少死亡的痛苦,让实验动物在健康快乐的状态下生存[2]。我们在进行与实验动物相关的活动时,要本着为科学服务的目的尽可能地减少给实验动物带来的伤害。

1实验动物饲养过程中的福利要求

1.1对饲养设备的要求

饲养设备有动物笼架、笼具、层流架等。饲养设备作为实验动物生活居住的地方,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饲养设备就好比人类的住房,其材质、结构、大小、颜色和内环境设置都是重要因素。饲养设备的合理设计要符合实验动物的生活习惯,让实验动物有安全、舒适和自然的感觉[3]。

1.2对饲养环境的要求

良好的居住环境对实验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很重要的影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保证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重复性。影响环境的因素有:温度、湿度、换气次数、气流强度、空气洁净度、压强梯度、落下菌数、氨浓度、噪声、照明度、昼夜明暗交替时间。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实验动物的新陈代谢、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影响动物实验结果。应该为实验动物提供环境优良的栖息场所,让实验动物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实验动物不受困顿、不适、疼痛和伤病之苦。

1.3对饲养管理的要求

1.3.1对饲养密度的要求饲养密度直接影响到实验动物的舒适度和实验动物健康水平[4]。饲养密度过高会导致拥挤踩踏、抢食抢水、饲养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微生物孳生等,直接影响到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另外,对实验动物设施和设备也造成了巨大的耗损。饲养密度过低使实验动物对同伴的心理需要未得到较好的满足,对空间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所以,饲养密度合理就能让实验动物在生理和心理需要上都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实验动物的状态也会更好,动物实验也能顺利进行。

1.3.2对饲料和饮水的要求提供卫生、营养全面、适口、量足的饲料,满足实验动物不同的营养需要,降低食物中有害物质残留量,可以保证实验动物免受饥饿、疾病之苦,其各方面生理条件也会达到最佳状态,实验结果也才能贴近真实。饮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饮水必须充分保障,卫生条件也要符合国家标准,才能满足实验动物生存需要[5]。

1.3.3对垫料的要求垫料材料的选择尤其重要,应选择松软、吸湿性强、无异味、不含重金属及芳香类、挥发性物质,未被有毒有害物质、微生物、寄生虫污染,使用无变质、无腐败和霉变的原材料。饲料、饮水和垫料都要进行严格的微生物、寄生虫的控制,保证实验动物不受疾病之苦。

2动物实验之前的福利要求

2.1对科技人员素质的要求

始终坚持伦理审批与“上岗证”齐全方可进行动物实验的原则。即所有动物实验,必须经过公司伦理委员会审批,实验人员应持有《湖北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考核合格证》,经过公司组织的简单再培训后方可开展实验工作。科技人员应理解实验动物的生理、生态和习性等,并本着爱惜动物、善待动物的理念来进行动物实验。科技人员在意识、知识和技术上对实验动物福利重视了,实验动物也就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惧和疼痛。

2.2对动物实验设备的要求

设计研制内环境符合国家标准的SPF级大鼠、小鼠实验(手术)台及大动物手术台。手术台设计应科学、合理,符合动物体型及解剖特性,使用简单方便。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手术台是否冰冷、有无容易造成动物外伤的锐边、尖角、毛刺等,充分为实验动物着想。

2.3对实验设计的要求

在动物实验之前一定要合理设计动物实验方案[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获取更多的实验数据;使用其他实验方法而不用实验动物进行实验或使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达到同样目的;在符合科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条件,善待实验动物,或完善实验程序和改进实验技术,避免或减轻给动物造成的与实验目的无关的疼痛和紧张不安的科学方法。

3 动物实验过程中的福利要求

3.1采用科学的麻醉技术

把握好麻醉的合适程度是对实验动物科技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实验动物的关爱。科技人员要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及麻醉途径,掌握好麻醉深度。在动物实验中,实验动物的麻醉深度是能否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得到预期结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保证。科技人员要在认真掌握麻醉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借鉴人医麻醉技术,结合其新进展,探索出对实验动物更安全、更有效、更科学的麻醉方法,高质量地保障动物实验的顺利进行。

3.2科技人员对实验动物的安慰

在实验过程中,科技人员要时刻观察实验动物的变化,这是实验动物心理需要的表现。就像对人进行心理安慰一样对实验动物进行心理安慰,如对实验动物进行抚摸,用温暖舒软的物品包裹实验动物,给实验动物听柔和动听的音乐,设置合适的照明度等。实验动物得到了好的爱护,它也就会更好的配合动物实验的完成。

3.3科技人员的实验技术

科技人员拥有良好的实验技术也是有效保证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条件。科技人员在抓取、固定实验动物时,一定要做到动作温和,不得粗暴对待实验动物,更不许虐待动物;在需要手术时,一定要减小创伤面,减少动物血液浪费,快速、简洁、准确地完成实验。新进科技人员一定要练好基本功,然后在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带领下,先多看、多思考,再接着自己开展实验。

4动物实验后的福利要求

4.1对实验动物的护理

实验动物在实验后,还受着实验给它造成的疼痛折磨,甚至可能被感染致死。这就要求科技人员一定要有爱心,一定注意观察实验动物的反应,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要仿照护理病人一样护理实验后的实验动物。

4.2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动物的处理

实验动物为实验做出了贡献,应该得到妥善处置。首先对实验动物尽量采用安乐死术,减少实验动物因死亡前疼痛而造成的折磨。其次严格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将动物尸体送至焚烧炉烧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将动物尸体就地作深埋处置,不得随意抛入江河水域,更不得自行处理后出售。

综上所述,实验动物福利贯穿实验动物整个生命过程,科技人员应时刻考虑到实验动物的需要,尤其是心理需要。关注动物福利,善待动物,也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科技人员要充分考虑满足实验动物福利的各种需求,不断探索更多、更加完善的实验动物福利方法,努力改善实验动物的各种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晓可. 实验动物福利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9(1):68-69.

[2]欧阳华,李兆荣.论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J].实验动物科学,2007,24(6):54-56.

[3]张鹏飞,章莲保,赵天宝.实验动物福利与人的保护[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9,19(10):68-71.

[4]牛屹东,王新生,张孟蕾.关于日常工作中实验动物福利的几点体会[J].实验动物科学,2009(3):63-64.

第2篇: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19-02

根据麦可思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达到92.9%。然而,作为文理兼收的经济学专业,普通院校经济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严峻。我国现阶段无论从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失业的数量还是结构分析,都存在事实上的就业难问题。产生此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部分比较理想的职位对学历要求较高,或者是经济学虽然课程设置“广”,但存在专业技能不“专”的弊端。总体来说,最主要原因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尤其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优势已成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特征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在20世纪初期,就业能力通常被认为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然而,到20世纪末,就业能力却被大多数学者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本文中的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实现潜能,以及应对工作变化的能力。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指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通过在校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能顺利就业,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并在经济管理相关领域保持工作机会、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目前国企和外资企业所偏好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集中体现在:“道德力”、“思考力”、“学习力”、“执行力”、“决策力”、“组织力”和“创造力”,这些能力通常构成用人单位评判经济管理类人员就业能力的核心指标。

二、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设计

从劳动力市场来看,知识创新是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保持其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员工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知识创新,才能在行业中保持优势地位。员工的创新行为集中体现在善于学习、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就业能力。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而言,通常他们所从事的职位要求他们不仅具备单一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相对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整合、转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具有跨学科性,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中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知识广博度,其次才是专业知识,占42.5%。由此看来,用人单位更偏好复合型人才。因此,普通高校在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应注重培养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毕业生具备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将原有的或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融合,形成自身新的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技术和创新行为,并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所在的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的能力。

三、加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需要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1.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根据调查显示,56%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应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可确立“劳动力市场需求导向”战略,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符合程度、学生所学课程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符合程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实现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发展需求的高度关联,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人才聘任标准的高度匹配,甚至每年对其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发展变化以及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此外,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应注重加强实践模拟训练,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和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与决策分析能力等。

2.政府应优化配置,创造就业环境。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介入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宏观干预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建设,高度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把它作为高校专业评估的重要指标;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各类就业渠道,健全完善各类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维护毕业生权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当前,各省市实施的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及大学生创业等一系列计划都是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此外,政府还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配合学生社会实践。

3.用人单位应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践平台。用人单位是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者,是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高低的最终评价者。因此,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阶段发展计划和实际需求,确定人才类型和工作胜任能力条件,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帮助高校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使课程内容总体上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吻合。此外,企业应积极配合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实习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

4.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自身建设。为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大学生应增强学习动力,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大胆投入社会实践,最求卓越,提前适应社会,把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在就业选择上,应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自身才能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

[2]黄超,王雅林.大学跨学科合作关系的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高教探索,2012,(03).

[3]余静.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11,(1).

[4]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5]李洁.国外企业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探究[J].管理现代化,2006,(02).

[6]夏阳.浅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

第3篇: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55-02

实验室基本技能是卫生检验专业的必须具备基本功,是实验室工作必须具备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卫检专业新生的实验室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操作大都较为欠缺,这将成为阻碍其职业素质发展和胜任专业岗位工作的短板[1],因此我系与疾病控制中心的行业专家合作制定了课程标准。该课标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为后续开设专业必修课中实训项目设计相关实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扎实基础。

一、课程任务的项目化

本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运用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按照实验室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操作和实验室工作方法及工作内容,将课程分为5个大项目,10个小项目[2]。五个大项目包括:实验室基础知识、实验室基本操作、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实验室认可、实验室管理等内容;然后通过各项小项目逐项分解完成每个大项目内容:实验室基本常识认识、基本玻璃仪器洗涤、使用、标准溶液配制、常规仪器和正确使用、常用实验室基本技术学习、国家认可的标准实验室参观学习等内容和基本技术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了解实验室相关事务的工作流程与方法,而且还掌握相关技能的操作,为后续开展相关实训课程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培养目标的层次化

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个层面,进一步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实验室发展现状、实验新技术、实验室认可基本程序和要求,实验室管理工作具备知识和基本能力。熟悉实验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安全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室基本技能操作、溶液配制、废弃物正确处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及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处理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实验室基本技术,正确配制试剂,熟练使用仪器设备,独立完成实验室常规检验操作。培养学生掌控整个实验质量控制基本能力,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正确评价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培养学生对实验室意外事故基本处理能力,能认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危害,在实验室安全问题上,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减少或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正确处理实验室意外事故基本能力[3]。

(三)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严谨求实、自律、刻苦、向上等良好职业素质;具有拓展、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

三、设计思路

实验室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操作为实践性学科,结合卫检专业特点和学生以后的职业岗位需求,选择合适岗位技能知识的真实模块为载体,以此为切入点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项目,按照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既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又能训练学生正确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一些主要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实验室安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以及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具体工作奠定坚实科学实验基础[4]。同时,实施实践教学项目,在实践教学环境和氛围上营造工学结合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工作情境。

(一)具体工作模式

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定实施计划 展示评价反馈。

(二)课程设计思路

依据课程教学目标,以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为依据,充分体现专业性、实践性。

1.以实验室发展、实验室检验岗位为基础工作过程,按照岗位技能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实验室原理与概念为辅助,解决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及实际应用经验的习得。

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课程模块包含了专业基础理论、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由低级到高级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经过学习获得一种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

3.根据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采用全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安排有教、学、做一体的单元项目教学训练,也有观看项目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资源信息开展形式多样讨论式教学,还通过实地参观标准化实验室,从感性上加深学生对实际工作岗位认识和理解。另外在实际实训中加强学生在实际工作项目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职业素质,并使之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四、组织实施

1.按照项目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要相衔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典型的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按照项目引领,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定、实施计划、展示、评价反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5]。

3.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课程模块包含了专业基础理论、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由低级到高级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经过学习获得一种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教学实验多为综合性实验,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实验室常用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场所完全开放,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保证每个学生都具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面向本专业学生充分开放实验室,不限制时间,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不超过3个,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形成完整、规范、系统的实验教学制度。而且,还增加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带领学生去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验室,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贵州省理化检测中心实验室,校企合作贵州天宝卫生检测技术服务公司,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了本学科的知识。

五、教材资源

本课程选用的是我校与疾病控制中心等行业单位共同开发的校本教材,该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实验实训规划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我系王旭辉主任任主编,主审为省出入境检验局及市疾控的行业专家。全书按实验室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操作和实验室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编排,并以学生今后发展为宗旨进行编写。

六、教学评价

总之,对于实验室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肩负着传播知识和培养素质人才的重任。通过本课程的改革教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受到正规、系统的实验室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和训练,从而达到验证和巩固实验室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实验室遇见问题时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珍.化验员读本[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李成义.医学化学实验教程[M].科学出版社,2011.

[3]和彦苓.实验室管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王旭辉.公共卫生实验实训教程[M].科学出版社,2013.

第4篇: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范文

全校师生员工:

2016年11月9日是我国第26个消防宣传日,主题是“消除火灾隐患、共建平安社区”。高校是人员高度密集场所,冬季又是火灾高发季节。预防火灾,不仅是各级组织与消防部门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共同责任。为了切实做好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彻底清除各类消防安全隐患,提高每位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特向全校师生员工提出以下倡议:

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强化消防意识,做到人人了解、参与、支持、重视消防工作。

二、积极参与消防安全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并宣传消防安全知识,使“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消防观念深入人心。

三、以实际行动做消防安全的实践者,严格遵守《消防法》、《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xx学院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坚决杜绝私接乱接电线行为,不在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等场所使用电热毯、电热宝、电暖气、电褥子、热得快、电吹风等大功率违规电器,不在宿舍内燃烛看书、吸烟等,不要使用劣质的接线板、插座。不要在房间无人的情况下插着充电器、开着电脑,为笔记本电脑、手机充电。下班离开办公室或宿舍无人时应及时关闭各类电器的电源。

四、爱护各种消防设施,发现擅自挪用、拆除消防器材,埋压、圈占消火栓,占用消防车通道等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其他火灾隐患,要及时劝阻、制止并向学校保卫处报告。

第5篇: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范文

1.1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

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设施较为完善。所有实验室都设有规范的消防设备,包括便于消防人员操作的消防系统和普通实验人员易于使用的消防报警装置、泡沫灭火器、无障碍消防通道等,实验室及楼道里设有醒目的安全出口指示、应急照明及快速疏散图。事故发生时,实验人员可以根据指示快速疏散至指定的集合地点。此外,每个实验室还配有安全防护及应急设备,如紧急淋浴装置、眼睛冲洗装置、急救箱等。国内高校在安全设施建设上已大为改善,多数实验室及实验教学楼装有灭火器及消防系统,但是在细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如缺少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护设备、应急医疗箱及冲淋设备,以及消防通道被堵塞及非法占用等。

1.2实验室及实验室人员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以及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实验室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的要求更高,实验室人员呈现数量多、流动性大、成分复杂的特点。此外,高校管理层、实验室使用、管理者及相关教师安全管理意识淡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完善的管理及培训制度,研究人员不经过安全培训直接上岗已成常态,或者实验室安全培训流于形式、安全操作规范形同虚设。美国大学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非常严格。根据实验室存在的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的危险源种类,将实验室分为不同的安全类别和级别,并在实验室的大门上贴上醒目的标志。实验室文件架上有专门的文件夹,其文件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条例、安全信息、实验室人员历年来参加的安全培训记录等。此外,在实验室的相应位置还标明安全应急电话和安全应急设施的使用说明,以便实验室工作人员在遇到突况下能及时获得指导和救助。相关部门会定期进行检查和指导,对于不合格的实验室要限期整改。美国科研型实验室的人员主要包括教授、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室技师、研究生及访问学者。作为实验室的主体,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培训课内容根据不同实验室所涉及的安全隐患种类而定,主要包括有毒有害化学品、生化试剂、病原性微生物、实验动物等的安全使用和处理。培训方式有网络授课及测试、课堂讲授、笔试考试等。这些培训课程常年循环开课,一般一个月或更短间隔循环一次,以保证新来人员及时得到培训。每位实验室工作人员除了需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培训课程之外,还需要由实验室秘书对其进行专门的实验安全操作和技术培训,如废弃物分类储藏方法、废弃物危险类别、人身防护、紧急事故处理等,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在培训期间,如果实验室管理员不在,被培训人没有资格进入实验室。另外,因为安全标准逐年发生变化,全体科研人员还必须根据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规定,定期参加常规安全培训。

1.3实验室化学药品安全管理

国内多数高校在化学药品安全管理方面较为混乱,分类不明确、标志不清晰,有毒有害药品购买和管理相对松懈,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化学废弃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更多,危害更大。尽管早在2005年国家环保局就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但多数高校对于化学品的渗漏及废弃物的处理没有按照该方法执行。随便倾倒化学废液的现象广为存在,大量未经处理的酸、碱及有机溶剂不仅腐蚀污水处理管道,而且其与生活污水混合后造成污水成分异常复杂,给污水处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美国高校在化学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理方面是国内高校无法比拟的。根据美国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Administration,OSHA)规定,所有化学实验室都应该备有“化学品卫生管理计划”,也就是能详细说明安全条款和应急操作步骤的手册。同时要求每个化学品都必须有化学物质安全信息表(materialsafetydatasheets,MSDS)[5]。MSDS为用户了解化学品毒性以及如何安全使用化学品提供重要信息。除了在文件上对实验室化学品的管理有硬性规定之外,对易燃易爆及高危险性化学品的保存也有明确的规定。易燃易爆品必须保存在经消防部门审核的铁柜中,并要在通风橱中操作;而高危险品的保存则由各院系统一管理,使用及归还时要由导师及本人签字。实验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少量的化学品倾洒出来,实验人员可根据MSDS上的相关信息自行清理;若不知怎样处理,或液体量较多,亦或是高腐蚀性、高毒性化学品,必须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并立即打电话通知学校的环境、健康和安全(environmentalhealthandsafety)部门,由该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对于化学废弃物,如做电泳及银染色使用的有机溶剂甲醇、3-羟基丙醛、丙烯酰胺等有毒有害的化学品不能直接倾倒至下水道,需要收集装瓶,贴上注有化学品名称、时间、实验室负责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的标签;如是混合样品,需网上填写专用表格,并标明各组分的比例,以确保安全管理人员在集中处理时明确废弃物的成分;对于过期的化学试剂,同样须列好清单,请学校的专门机构回收处理。

1.4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2003年SARS流行以来,我国相关部门把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东北某大学布鲁氏菌病感染、广州某高校出血热等事件的爆发,无不凸显出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生物安全意识淡薄、风险评估缺失、实验室条件相对落后、安全监控不到位等多方面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生物风险物质的级别分类标准,美国将生物实验室安全等级划分为4级。安全等级不同,实验室的设计和建筑材料的选用也不同。比如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的出入口设有由电子操控系统控制的气密门、多个淋浴设备、真空室与紫外线光室等,以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实验室入口处还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信息:有关病源、生物安全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员姓名、电话号码、在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实验室人员除了参加基本的安全培训之外,还要根据所在实验室的安全等级以及研究课题参加一些特殊的培训课程,如动物关爱计划、血源病原体的认识、实战经验介绍和实验等;对于需要接触实验动物或病毒的科研人员,要预先注射百白破、卡介苗或所处理病原有关的疫苗。在生物污染物及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明确规定培养物、储存物及其他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生物废弃物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地方、州、联邦法规,如枪头、移液管、固体培养物等需要存放至特殊颜色的塑料袋中密封,然后放在防漏容器中,贴上标签,并注明时间等相关信息,由专业机构定期收集处理,相应的费用由实验室所有人承担。如果运输过程中由于密封不严造成渗漏,将要付出巨额的罚金。

1.5实验室贵重及大型仪器管理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的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大幅增加。其中多数高校的中心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基本上能够做到专管专用,通过承接校内和校外的各项测试服务,能保证这些仪器高效运转,且只允许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和操作,因此设备维护和保养良好。而对于各院系及学科购买的用于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贵重仪器设备,由于运转成本高、管理人员及科研经费有限,设备闲置率较高。此外,由于实验人员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培训,因操作问题而造成仪器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美国,公共型实验室中的贵重仪器设备,如质谱仪、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系统、活细胞荧光捕获系统等一般由学校规划购置,并配备专职的技术人员集中管理,目的是为各种专业实验提供某些特殊实验手段和必要的技术支持。这些仪器的使用需要提前预约,相关科研人员经资格培训后自行完成操作,相关费用由所属导师承担,而设备的维护费用则由学校统一拨款。对于专业型实验室中导师自行购买的仪器设备,通常可以无偿使用,具体操作和维护方法可在实验室保存的仪器使用手册中查阅到,或者咨询该实验室的学生或研究人员。

2我国高校实验室应采取的举措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教职员工和科研人员的安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虽然中美两国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美国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2.1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美国高校的管理层具有极强的法律意识,在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及州地方法律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详尽的、操作性强的实验室管理规范和准则。自2003年以来,我国陆续地颁布了一些涉及病原微生物及化学危害品管理和排放方面的法规,但高校实验室管理细则及条例与法律法规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更新和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十分必要,通过科学化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人和环境的目的。

2.2建立职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能否到位,主要取决于所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是否落实。要落实管理制度就必须有专门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目前,国内高校普遍设有实验室及设备管理的职能机构,但其工作仅限于防火、防电、设备维修等基本安全问题,在化学品及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在此方面的管理上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管理模式,建立由卫生、环境及医疗等方面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安全管理机构,不仅可以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法规及条例的制定提供科学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尤其是化学品、生物及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持。

2.3建立层级管理责任制

科学规范的法律条文还需要由人来贯彻执行,因此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人员责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日常的管理中,由于责任人不明确、监管责任不清晰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很多。建立层级管理责任制对于法律法规的执行和落实十分必要。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是实验室及实验教学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院(系)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为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二责任人;导师及各实验室管理员、仓库管理员和仪器、设备管理责任人分别为各自管理范围的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对学生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负有直接责任。各级责任人对本岗位安全负责,从而在管理上形成自上而下的强硬、严格的管理团队。团队中各级岗位职责范围明确,保证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避免实验室安全管理上的盲区,确保高校实验教学及科研的安全。

2.4建立实验室安全培训机制

第6篇: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范文

【摘 要】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施工项目生产的重要前提。通过试验检测的结果,工程项目控制施工质量,也是工程项目施工计价的重要依据,是影响工程项目施工的重要环节。它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项目工程质量的评价及竣工验收的证据。因此,工地试验室的管理尤为重要。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看法。

【关键词】路基;试验;设备

一、工地试验室的建立

组建工地试验室,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在招标文件、合同文件中明确的检测能力、人员、仪器配备要求下,在项目中标通知书发送后30天内完成组建,45天内完成仪器设备的安装及调试。在工地试验室建设完成后,依据本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自检,并将自检资料报送建设单位初审,初审合格后,上报项目质监机构,项目质监机构审查上报的资料,对通过审查的工地试验室出具备案通知书。具体程序如下图:

二、工地试验室合格标准

1、资质和人员要求:

母体检测机构必须取得质检机构颁发的《等级证书》,并在其《等级证书》核定的项目和参数范围内授权工地试验室从事现场试验检测活动,母体机构的等级必须达到公路工程综合类乙级以上(含乙级)。工地试验室应具有持有交通质检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人员为6人以上,具持证人员必须在母体机构注册,未持证的试验检测人员不得独立从事检测工作。试验检测人员应熟练掌握业务范围内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标准、规范、规程及仪器设备原理、性质和操作,具有法定计量基本单位的基本常识和出具准确试验检测的能力。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须持有试验检测师证书,对工地实验室运行管理工作和试验检测活动全面负责。

2、试验检测项目及仪器设备基本要求:

工地试验室检测项目符合母体机构《等级证书》中核定的项目和参数,根据项目情况选择,注意不能超出母体结构核定的项目和参数。所用的仪器和设备,依据项目的参数情况,根据现行的规范标准要求的精度和量程进行配备。

三、选址要求

工地试验室使用房屋可采用自建活动板房,也可租用沿线适合的单位或者民用房屋。房屋选定,必须满足安全和管理的要求。可以设在项目部,也可以设在集中拌合站,一般设置在集中拌合站或在预制厂附近,便于试验操作。工地试验室选址避免设在洪水、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域,离集中爆破区500m以外,同时也要保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通电、通水、通信的条件,周围应无高频,高压电源,无污染源的区域。

四、试验室建设

1、工地试验室各工作间必须单独设置,保证用水、沉淀和排污便利,内墙用乳白色涂料粉刷,地板应平整坚固,工作台应平整光洁。用房面积应满足下表要求:

工地试验室用房面积要求

试验室类别 路基土建工程

试验检测用房面积(m2) ≥200

标准养护室面积(m2) ≥30

注:表内规定的用房面积不包括办公室用房,工地试验室院落面积不小于200m2。

2、工地试验室各工作间要求室内仪器、设备必须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布局合理,并根据需要砌筑牢固平整的试验操作台,每台仪器设备应配备专用电源插座。标准养护室应采用喷淋养生,各工作间应配置空调,满足温度要求。各工作间面积要求如下:

工地试验室工作间面积要求

序号 工作间名称 面积(m2) 备注

1 土工室 20-30 -

2 集料室 20-25 配备空调

3 留样室 15-25 -

4 水泥室 10-15 配备空调和加湿器

5 水泥混凝土室 18-20 配备空调和加湿器

6 力学室 20-30 配备空调

7 标养室 15-30 配空调和喷淋装置

8 办公室 15-20 配备空调

注:各室配备空调的功率大小根据要求确定。

3、试验室应建立的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并悬挂上墙:

(1)组织与管理结构图。(2)实验室管理制度。(3)工作程序与质量管理制度。(4)各类人员岗位责任。(5)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6)试验台账管理制度。(7)试验检测报告的审核、签发制度。(8)试验检测原始记录的填写、计算、复核、分析制度。(9)资料档案管理制度。(10)样品管理制度。(11)事故分析报告程序。(12)安全与环境管理制度。

4、各工作室温、湿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泥室:温度20±20C,相对湿度>50%。

水泥混凝土室:温度20±50C,相对湿度>50%。

标养室:20±20C,相对湿度>95%,试块应放置在支架上,间距10-20mm,不得用水直接冲淋。

力学室:温度10-350C。

集料室:温度20±50C。

其它工作室温、湿度控制应保持在检测人员工作舒适,不影响试验结果准确性。

5、各工作室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化学室应配置专门的药品存放柜,通风设施、废液桶和灭火器等消防器材。

②相邻区域的工作不相容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③试验室应干净整洁,遗弃的“三废”等有害物质的处置符合环保要求。

6、试验室标识、标牌:

①工地实验室门口悬挂“母体试验室(全称)+××高速公路+标段号+工地试验室”标牌。

②试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必须全部上墙,尺寸为0.9 m×0.6m。

③仪器设备挂标识牌,一机一牌。尺寸为0.15m×0.1m。标明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检验状态、保管人。

五.其它要求

1、工地试验室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须经所在地法定计量部门和具备设备检定/校准能力的单位对各类检测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并保留计量单位的相关资料复印件。

2、应收集齐全本工程项目所需的有效的标准规范、规程。编写有效标准目录清单,注明编制日期,编制人员及审核批准人员,并定期更新,确保现行有效。

3、工地试验室无能力完成的检测项目,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完成,并且试验检测项目必须通过计量认证,并且保存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相关资料复印件。

4、试验使用有毒有害液体时,应执行双人保管制度,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对要求在特定环境下存储的样品,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对易潮样品,应采用双层塑料包裹密封,存放在留样桶内;对易燃易爆和有毒危险品应隔离存放,做出明显标记。

第7篇: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电工电路;实验课程;教材;考核

作者简介:唐方骏(1984-),男,上海人,上海海事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助理工程师。(上海201306)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97-02

电工电路实验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基础课程,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意义。在科技高速发展、参加实验人数大规模增加的背景下,目前的实验课程显得缺少变化,存在一些需要优化提高的环节,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一、实验课程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电工电路实验是所有电学实验中最基础的一部分,上海海事大学所有工科类学生都将参加。最基础的往往看似也相对最简单,得不到重视,但它却又是所有电学知识中的基石,为学生未来学习其他电学知识做铺垫,电工电路实验的作用不容小觑。

传统课堂上的教学把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涵盖了很多计算公式、推论过程,相对缺少对实际物体感性的认识,有时碰见实际问题,不知如何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开展实验课程的目的就是弥补理论课的不足之处,增加感性理解,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上海海事大学搬迁到新校区后,学生人数和专业种类增加了很多,对实验室的要求也提高了。经过两年多在实验室工作的实践,认识到目前实验课程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有改进提高的空间。

学生对实验课积极性不高以及重视度不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实验课前的预习不是很充分,实验过程不专心,实验器材损坏较多,实验报告完成也不认真。实验课程中对电工电路理论的验证性实验占大多数,学生在操作实验时往往很机械地为了完成实验而实验,在实验中遇到线路问题首先找老师解决,独立思考能力欠缺,有时即使完成实验也弄不清楚一些实验原理和现象。验证性实验过多导致实验难度不够,学生以模仿教师的演示实验和操作接线为主,被动地完成实验,在实验前即知道实验结果,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目前实验室关于电工电路的实验项目、实验指导教材和实验内容多年没变,还是停留在老思路、老方法中,偏重于理论验证部分,缺少与现实应用的联系,没有紧跟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步伐。实验指导教材对于数据测量的要求过于死板,条条框框太多,都是一些现成制作好的表格,使学生局限于实验教材的思路,多数人的实验目的变成了测量数据以完成表格,而对数据背后的意义不太关心。实验教材中有些内容过于简单或具体,使得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偏少。电工电路实验面向的学生主要分为电类专业(电气、自动化、电子、通信等)与非电类专业(电类以外的工科专业)。对于前者,实验课程结束后需要进行考核,而对于后者,只需完成实验课程,不需要考核。不需要考核的学生自然不太重视实验课;需要接受考核的,虽然重视,但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目前的考核方式还是操作原有的实验,比较单一,并没有起到检验锻炼学生能力的效果。目前的实验课还是依附在理论课程中,只是属于其中的一个环节,限制了实验教学的管理与运作,有时会出现排课不当,导致实验教学进度超前理论课进度的情况。

二、改进实验课程的一些举措

1.改编实验指导教材

目前的实验指导教材已经使用了好多年,里面的内容并没有做过大的改动,随着参加电工电路实验的学生人数、专业种类的增多,有必要对实验指导教材进行改编,电类专业与非电类专业所使用的实验指导教材应该有所区分。对于非电类学生所使用的实验指导教材,还是保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适当增加些设计性实验。而对于电类学生,实验指导教材中应该要增大自主设计性实验在整个实验课程中的所占比例。现在所使用的实验指导教材中,关于实验操作方法、实验步骤等描述太详细,对于数据的测量又制定了统一的表格,规定了所要测量的数据,学生完全按照着实验指导教材的思路做实验,缺乏独立思考。实验指导教材应该在保持原有的实验原理介绍及实验操作规范、安全守则的基础上尽量删减那些指导过于详细的、冗余的部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思考与自由发挥的空间。此外,实验指导教材中多年未变的实验内容也应相应改变和调整。有些实验比较简单,耗时较短,出现学生做完实验后还剩余一些时间无所事事的情况,建议把这些用时较短的实验合并在一起。比如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与电位的研究和叠加原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这两个实验是分开的,可以考虑把叠加原理合并到基尔霍夫定律验证中去,而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可以划分到其他实验中。最后,在实验指导教材的改编过程中,应该在每个实验后列出更多的相关思考题,利于学生对所做实验的总结,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增加实验内容,提高实验难度,尝试更多的设计性实验

上海海事大学非电类专业学生参加电工电路实验一共是8课时,也就是来实验室4次,电类专业实验课一共是18课时,其中2课时是进行实验考核。在总课时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设法改变原来的实验内容(形式)来达到改进实验课程的效果。非电专业的实验课时少,要求也比电类专业低很多,在达到了解电气设备仪器、掌握基本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对于那些学有余力、动手能力强、对电学知识兴趣高的非电类学生,可以为他们增加电类专业的实验内容。在电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上作更大的调整,改变原来的实验模式,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课时的利用率,对设计性实验提出更多的要求。

针对非电类专业,可以增加如戴维南、诺顿定理的验证、三相交流电路参数测量的实验,某些机械类专业也可以考虑增加三相异步电动机、继电器等实验。这样在实验课时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缓解有些实验过早结束的情况,学生也会感到时间的紧迫,更认真地去完成实验项目。而针对电类专业,为他们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实验项目。可以在现有的实验基础上完善的参考实验项目有电源等效变换、二阶动态电路、受控源研究、RC选频网络、互感电路等。

在实验讲解过程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现场对实验的演示,主要明确实验原理和大致方法即可,给予学生更多探索未知实验现象的空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碰到问题时,尽量让他们自己来发现和改正错误,增加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提高实验的难度。再者,原先只做一阶动态电路的实验,可以增加二阶动态电路的实验,只做一端口网络的加上二端口网络,通过这样也可以提高实验的难度。

在设计性实验上也需要下功夫。非电类专业的要求较低,可以在提供了实验原理图后让学生自行选取所要测量的参数,设计数据测量的表格。对于电类专业,则可以在8次实验课中抽出2课时专门进行自我设计的实验。例如在戴维南、诺顿定理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含源一端口网络,电路原理图自己画,参数自选,明确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如端口输出的最大功率)。学生也可以根据所学的电路理论知识来自行创建一个实验题目,编写实验指导提纲:明确实验目的、介绍实验内容、所需仪器和元件、阐述实验原理(包括计算部分)和实验步骤,提出思考题。

3.适当使用EDA软件来辅助实验教学

现在实验课程中所使用的实验台虽包含了大多数类型的实验项目,基本能够满足课程的需求,但这些实验项目都是固化不变的,很难轻易改动。因此,在实验课程中引入EDA软件可以在虚拟中完成更多个性化的实验,弥补固定实验设备的柔性不足。同时,把EDA软件带入实验课程符合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趋势与要求,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兴趣,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方面给予更多自我发挥创造的空间。学生掌握了仿真软件对以后学习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也有所帮助。通过比较,考虑使用EWB软件作为实验课程的仿真工具。EWB全称Electronics Workbench(虚拟电子工作台),是交互式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的EDA软件。EWB小巧但仿真功能强大,简单易学,使用方便(图形界面直观、实时显示测量结果、带有丰富的元件库、提供多种电路方法),适合实验室教学。下面图1、图2、图3是使用EWB进行RLC串联谐振实验仿真的例子。

4.考核形式及其他方面的改进

实验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于实验的掌握和认知情况,在另一个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非电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不设有专门的考核环节,为此,可以在平时的实验课中加入考核。对于实验前的预习与实验报告的完成要有严格的要求,此外,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也可以计入到平时考核中。比如,非电类学生主要是做验证性的实验,在讲解完实验后,学生依然在连接电路、选择电表量程时经常出现电源短路、报警等错误,造成器件不必要的损坏,可以把这些作为平时考核的评分标准,也促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更认真、专注、仔细。电类专业在完成实验课程后有一次实验考试,但考核主要是针对以前做过的实验,缺少变化,形式单一。考虑在今后的考核中,不单单要完成验证性实验的操作,还要加上设计性部分,让学生自己来设计考试的电路,并且要把原理阐述清楚,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这样可改变一些学生会操作实验但不明白实验原理的状况。而对于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不用去考虑器件损坏的扣分情况。

目前实验室所用的实验仪器都是一些集成化的实验箱,安全、可靠,但缺点也很明显,减小了学生对于电气设备的认知度,降低了动手难度。通过在实验课程中展示一些实验器件来尽量弥补这些不足。比如,在做单相变压器的实验中,可以把实验箱内的变压器实物拿出来介绍,或让学生接触实验箱内部一些结构。再者,在做三相电路时,让学生看一下实验台三相电源的内部结构,或可以进一步在指导下对三相调压器校准,使三相电源对称。而对于三相异步电动机,可以在实验中拆开,展示电动机中定子、转子、线圈的结构,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如果在实验课程中有剩余的时间,讲解一些电工技术(电工常用工具、电工基本技能、基本常识等),也是让实验课程更紧密联系实际的一个方法。此外,开放实验室,把实验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放在校园网上也是未来的方向。

三、结束语

对于电工电路实验课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编实验指导教材、增加实验内容、提高实验难度、进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课程中引入EDA软件、考核方式改进等一些方案。在具体落实改进措施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会碰到更多新的问题。在改进电工电路实验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解决现有的问题,也要积极吸取和学习其他优秀高校实验室的经验,不断完善实验课程。

参考文献:

[1]沈小丰.电子线路实验――电路基础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邹其洪,黄智伟,高嵩,等.电工电子实验与计算机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刘鼎,许晓彦.改进“电工技术”教学效果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第8篇: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新闻教育 改革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 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本意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①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②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国内较早对“媒介融合”进行研究的蔡雯教授认为“内容重整与组织重构是实践‘融合新闻’的必由之路。”③中国传媒大学苏志武教授指出“‘媒体融合型’教育教学的实质就是要突破那种按各媒体种类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传统做法,既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更着眼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让学生具备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其适应不同媒体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需求。”④

就目前现有研究成果来讲,学者们都已经注意到了新闻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但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并没有建立一种较有说服力的模式。媒介环境的改变导致过去的新闻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新闻教育体系需要重新建构。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单一

国内新闻教育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往往围绕某一媒体来设置,呈现“单一化”特征。如新闻学专业课程主要围绕平面媒体的采写编评设置,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则以广播电视为主设置,缺乏交叉性与综合性,忽略课程之间的多维度、多层次联系,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及技能操作上过于单一。同时,新闻学专业大多用培养文字编辑的标准培养学生,注重信息内容而非技术手段,强调对工作流程、文字加工规范标准的学习。显而易见,在媒体融合趋势及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传统新闻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远远滞后于传播技术的发展。

(二)教育理念与传播现实差距明显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对新闻教育理念与传播现实之间的有效整合提出了挑战。未来的新闻传媒需要团队合作,包括新闻策划、采访写作、技术支援等,而当前部分高校的新闻教育理念不明晰,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长时间难以适应媒体环境。结合我国传媒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未来我国新闻教育只有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介、懂技术、精专业、深内涵的要求来建立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

(三)专业细分与业务技能割裂

当前,新闻传播教育被各种媒介形式切割,很难达到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如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出版与编辑专业、传播学专业等把学生框定在狭小的专业研究领域。而其中,传播学专业又被分解成网络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方向,割裂了传播学应有的学科体系。媒介融合的核心是信息和资源的整合,新闻教育不能背离传统,更不能为突出精专而过分注重专业细分,从而割裂多种技能的培养。

(四)跨媒体新闻教育相对滞后

就新闻教育而言,国内高校在搭建实战性跨媒体新闻教育平台方面,还相对滞后。目前国内多数新闻学院还没有将媒介融合教育纳入必修教学体系,造成高校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传媒发展和社会需求。跨媒体新闻教育,要改变传统新闻教育体制,让学生从纯粹的理论课堂走出来,走向现实传媒的真实环境。新闻教育改革应建立在媒介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涵盖新闻教育的一般规律,夯实学生的多种技能,任何单维度取向都容易造成人才教育的片面化、滞后性。新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新闻教育实践内容,并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适应传媒快速发展需求的新闻教学体系。 二、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大潮引发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优化课程体系

1.改革现有课程

对现有新闻传播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改革,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各新闻学院可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淡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内容。同时,打破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方式,对新闻教育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融合式课程体系。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全院通用基础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新开设音频视频内容制作、数字传播技术应用两门业务性专业课程,使新闻学专业原来只侧重于印刷媒体的课程体系得到改造,使学生可以学习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业务和新媒体传播业务,全面掌握各种类型媒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当然,改革现有课程,还可以通过增设辅修专业、增加课题研究等形式来实现。

2.拓展学科内容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加快,国内一些知名院校纷纷加快优化课程体系的步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07年开始在新闻学专业中新增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南京金陵学院开设媒体融合专业;四川大学和成都商报联合组建四川大学跨媒体研究所,面向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开设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公共选修课程。“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设定的专业方向,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设定的。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因此,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以保证各个专业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⑤

3.打造专业特色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新闻教育专业设置已不能满足当今融合媒体发展的要求。各高校在专业建设中,要打破院系鸿沟,整合力量,形成优势专业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自身实力及地域实际,打造专业特色。新闻传播原有专业,如经济新闻专业、法制新闻专业和体育新闻专业可以继续强化特色。传统新闻学专业可以在加强学生全媒体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某一个方面,在新闻评论、企业新闻、民生新闻、政府新闻、民族新闻、英语新闻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人民大学从2009年开始,在本科教育阶段特色办学,推出六个专业课程包,让学生能够既打好学科基础知识,又能根据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课程。 (二)有效进行融合新闻技能培训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内容多而复杂,需要对整个教育教学体系认真勾划,重视学生在校内外媒体的融合新闻技能培训。

1.校内媒体实训

主要是通过平时作业训练、学生自办报纸电台等,让学生就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全面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在校内报刊、广播电视、校园新闻网等实战训练,熟悉新闻采编制作流程,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奠定基础。为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建立数字多媒体播出平台。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利用学校网站搭建了“专门的网络电视台,集中了文字、视频、音频(主要是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把校报、校电台、校电视台和网络电视台的新闻和节目等整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拥有一个融合新闻的实践平台”。⑥

2.校外媒体实习

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践等环节与校外媒体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与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杂志社、软件公司、音像制作公司等“联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就业提供多种平台。学生在校外媒体接受真实工作锻炼,可以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增强新闻敏感和策划写作能力。此外,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如新闻写作、摄影摄像、网页制作等竞赛。只有让学生“走出去”,才能使学生真正把理论学习和实战训练结合起来。

(三)提升专业综合素养

1.培养新闻专业素质

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反映在新闻专业素质领域,就是要求新闻传播人员成为新闻采编制播的“多面手”。无论是新闻采编还是音视频制播,都是传统新闻学教育的基本功。但在媒介融合时代,对采编制播等基本新闻传播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懂新闻,更要有技术、善管理,具有策划整合能力的新闻人才。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对于新闻基本功的教育和培养,需要不断加强。

2.培育新闻思辨能力

新闻教育的目标应注重培养新闻记者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随着新闻来源的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与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的生产与管理者。”⑦

(四)加强与媒介融合教学研究相应的“硬件”建设

媒介融合的趋势也影响了新闻教育的“硬件”设备建设。无论是平面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还是摄影实验室、电视编辑实验室、媒体融合实验室,将专业实践、仿真环节等引入新闻教育教学,为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传媒实践开辟道路。

1.设备接入

在媒介融合时代,使用wordpress创建博客网站、使用twitter更新实时信息、使用facebook上传文章日志、使用flickr和youtube分享图片视频、使用deliciuos收藏保存资料成为媒体从业人员应当掌握的基本常识,而这些手段和方法是过去传统的新闻教育课程中所不具备的,它为新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硬件”设备支持。

2.技术支持

传播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介之间的壁垒与边界,多种传播媒介由共存共生走向互相融合。it行业从技术上解决了媒介融合的“硬件”建设问题,具有无限包容性特征和海量信息存储能力的互联网络,千变万化的文字处理技术、视频音频技术、特效技术、动画技术以及存储、搜索、链接、上传、下载等技术的日趋完善,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3.构建融合型实验室群

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构建融合型实验室群,形成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借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模式,学生在自主创办《新闻周刊》的基础上,创办网络电视台、网络电台和网站,形成“接力传媒”集团,对学生开设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2007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成立国内新闻学院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培养能在数码化平台上进行新闻业务的新型传媒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努力改善新闻教育教学设施与实验室设施,先后建立网络教室、电子排版系统、广播电视采编系统等新闻教学实验室,为新闻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持。

(五)解决媒介融合师资匮乏难题

1.整合师资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应在现有师资力量整合上下功夫。将拥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段的新闻传播学科教师整合成突破专业局限、具有跨媒体、跨学科、跨专业的师资队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形成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精专业务能力、丰富从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同时,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理论教学中有实践内容,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支撑。打破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形成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实践教师参与理论科研的新模式。

2.送出培训

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传媒实践,通过跨媒体的采写编评摄制等技能培训和跨媒体的经营管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把最新技术、最新经验及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带到课堂上。另一方面选派一些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校交流学习,掌握新理论、学习新技术,使之成为新闻传播前沿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3.引进合作

引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在人才引进上应突破一些条条框框,把社会上具有真才实学的新闻传播教师引进来,或者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加以聘任。重视聘请兼职教授、资深专家、名记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从业者、管理者、经营者定期讲座,开设选修课程或创建论坛等方式,传授从业经验、介绍业界最新发展动态,补充扩大课堂信息量,形成业界和学界的良性互动。

由于国内多数高校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对于新媒体教育缺乏经验。为了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可以采取依托学校传统媒体院系的教学资源,将本校优势与名校经验相结合,采取联合办学,增强教育实力,在更高层面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注释

①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

②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 forum, hong kong, june 5, 2001

③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j],《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

④苏志武:《媒体融合时代应培养“全媒体记者”》[eb/ol],http://gmw.cn/01gmrb/2009-04/23/content_912637。htm。

⑤高钢:《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人才的培养》[eb/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81104/19235467741.shtml。

第9篇:实验室管理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硬件维护;维护原则;计算机;维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07

计算机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完善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工具,计算机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显著的帮助,在各个行业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都受到了重视。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我们都知道是有限的,日常应用中的一些错误操作更是会缩短其使用寿命。计算机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部分构成,对计算机的性能方面来说硬件的损害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进一步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我们应该加强计算机硬件设施的保养和维护常识。

1 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

1.1 检测到位,保持环境清洁。18-30°C之间为计算机的正常工作环境温度。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加速器老化,让计算机受到损害,从而对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所以,为了便于调节温度,应该将计算机放在空气流动或易于通风的地方,最好房间内有安装空调。此外,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尽量不要放置计算机,显示器上的荧光物质对阳光照射较为敏感,同时这类地方的温度也容易升高。

计算机的工作环境应保持40%-70%之间的湿度。过分的干燥会诱发错误信息,容易产生静电,严重的会造成元器件的损坏;而过于潮湿则会让计算机表面结露,引起电路板上的触电、引线、元器件发霉锈蚀,导致短路或断路。所以,最好在干燥的秋冬季节,能够将房间中的湿度保持在满足计算机需求的范围内。计算机的工作环境要尽可能的避开水或者是其他液体的侵蚀,要尽量保持干燥。在较为潮湿的环境中,为了保持机器的干燥,只要要每周开启计算机两小时以上,这与保养其他电器产品基本一致。由于较差的工作环境而引起的设备故障并不在少数,在进行故障检查时,应该先清洁干净机内,首先要排除污染等引起的故障,然后在进行手动检测。

1.2 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对于维护计算机硬件设施来说,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要以预防为主,绝不是在出现故障后,进行维修那么简单的事情。只有养成养好的使用习惯,计算机的性能才能一直趋于稳定,寿命才能得到延长,在使用的过程中才会越来越方便。如果将计算机硬件比作是人的身体,那么出现故障时最忌讳的就是乱投医。如果平时不注意保养问题,那么往往一旦出现问题都是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在进行处理时非常麻烦。所以,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工作应该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性治理。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具备一定的常识。在雨雪天气,尤其是在打雷的时候为了避免雷击,应该避免上网;在使用软件时,不要轻易使用盗版软件,要尽量使用正版软件;为了便于计算机散热,应该将计算机摆放在靠近窗口或其他通风位置;确定暂时不使用计算机时才可将其关闭,尽量必要计算机过于频繁的开关机。

(2)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习惯。比如说,为了有效延长计算机电源的使用寿命,在开机时,我们要先开电源,然后等一段时间后再启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的电源为110V,而目前国内的家用电源众所周知为220V,如果刚开机就让电流直接进入系统,容易突然增大接入的电压,造成电源过早老化。主机上的开关一般在正常关机时尽量不要使用,尽量使用系统关机,当然在如电脑死机等情况下除外,这样对于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为了杜绝引起火灾隐患,以及节省电能,在使用完毕计算机后,在关闭电源后尽量也拔出电源插头。

2 维护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方法

我们要具备计算机应尽维护的一些基本常识,学习维护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方法,这样才能确保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2.1 确定计算机故障。维护者在进行计算机的日常维护时,为了更好的确定计算机的故障原因,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是需要掌握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修复计算机故障。插播替换法、电路检测、直接观察法等排除计算机故障的方法有很多种。

在其他的计算机上安装维护者认为存在故障的部件进行检测,这就是所谓的插播替换法;对计算机硬件设施的表面维修者通过检查,查看是否有磨损等痕迹出现,这就是所谓的直接观察法,不过这需要维护者具有丰富的维修经验;通过电路、电流等数据的观测判断计算机的硬件是否有问题存在,为电路检测法。

2.2 具体维护硬件设施的操作方法。

(1)维护计算机显示器。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消磁,这是维护计算机显示器的基本。所以,为了防止消磁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尽量将电视、手机等具有较强磁性的物品远离显示器。为了保证显示器的长期使用,我们要将显示器的亮度、对比度等都调节到最恰当的水平,同时我们还要适当的清理显示器上的灰尘,要注意显示器的清洁工作。

(2)维护光驱。光驱极易受到损害,光驱的维护需要仔细对待,启动时不应强行打开,最好是利用系统打开,对光驱的操作应该轻缓。

(3)维护计算机主机。显示器和主机是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主机是重要的构成计算机的一个部分,其主要包括:CPU、声卡、主板、显卡等关键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效对主机进行维护是非常必要的。在对主机进行维护时我们应该注意:应尽量保障不要频繁开关机,在必要时如果需要快关机,那么也应该保证30秒左右的时间间隔。最好在关机的过程中使用系统关机而不是直接关机,这样可以防止数据信息的丢失。

(4)维护计算机硬盘。作为数据存储中心的硬盘,是重要的计算机组成部分。所以,在保证在日常工作重不频繁的开机和关机意外,还要注意病毒防护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安装正规的防火墙及杀毒书简,此外,为了避免信息数据丢失,对于较为重要的文件要进行备份。

(5)维护鼠标和键盘。不能过于粗暴的使用鼠标和键盘,对于鼠标和键盘按键的弹性来说过度用力都会造成严重的损伤,此外还要注意键盘尽量不要进入液体和杂物。

我们应该掌握维护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还要具有相应的维护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计算机硬件设施。对计算机的主机、显示器、硬盘等设备按照顺序进行维护和检查。对于计算机的鼠标、光驱、键盘等部件我们也应该注意维护。为了让计算机更好的为我们提供服务,更好的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我们就必须要做到全方位的保养和维护。

3 总结

计算机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完善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重要的辅助工具。所以,可以说对计算机能否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对日常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硬件性能高低,不仅会对自身的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同时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效率也会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凯宏,臧雪柏,赵焱.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

[2]李克锋,高飞.计算机硬件全面维护的原则与方法探析[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2,8.

[3]齐志亚.计算机硬件日常维护与故障排除[J].硅谷,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