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与教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微课程 本科教学改革 物流管理课程 视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63-02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因此,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以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包括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思考、随堂练习及学生成绩、教师答疑等辅教学资源。将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使本科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对知识和案例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课堂讨论,从而改变以往主要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区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其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设计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并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2008年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创立,戴维・彭罗斯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一 微课程教学理念概述
微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流媒体为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为教学设计,涵盖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在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活动。因此,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的特征有:
1.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包含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和视频)、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成绩、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类型多样、教学主题鲜明和教学结构紧凑。
2.教学资源容量小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同时教学视频的总容量一般不要过大,以便于下载保存到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使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实现移动学习,便于师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学习状况检查、探讨学习心得和答疑等。
3.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设计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或疑点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课堂要求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4.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时长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一般为5~8分钟,相对于传统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微课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迅速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物流管理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1.物流管理课程开设的背景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管理活动。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生产、制造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全球化、生产区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近年来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物流开始受到重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因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得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内容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同行进行交流。
物流管理课程作为本科生物流管理的专业导论课程及核心课程,由于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相应地有所提升,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以及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物流管理理念,并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是教学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3.将微课程理念引入物流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之所以适合采用微课程教学理论,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和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的理念以及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使得本科大学生普遍感到课堂知识的陈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目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物流管理的网页、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源是分散的,虽然当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所以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使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点以及案例,辅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物流管理的动向,理解物流管理中的一系列概念,微课程就为这样的教学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本科生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因此本科生的教学可以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占领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通过微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利用很少的时间掌握关键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三,大量的国内外物流管理相关案例和知识点适合以微课程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国内外物流管理教材有很多,而且基本上每部教材都提供一些案例,尤其是国外原版教材,或者是一些中文译本教材,具有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案例。这些都是物流管理课堂微课程教学的源泉。
三 物流管理微课程开发的方法
1.课程内容规划
为了规避重复和无序开发课程,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对微课程内容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规范和体系,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课程内容规划是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一线物流行业专家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员,共同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点脉络,为了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需要在征求专家意见后课程内容规划。
2.微课内容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建设为了能确保其质量,一般要经过宣传、选题设计、技术培训、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审核、在线报送、评价反馈等环节。其建设模式分为“征集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前者是面向教师个人,而后者是面向学校和机构。
3.教学平台建设
微课资源共享、建设和应用的载体和基础是微课平台。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研究和应用的功能模块,从而一站式完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4.交流应用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向广大师生推荐和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主要通过专家点评、集中展播和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进基于微课的网上教研新模式的形成,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微课库”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四 结束语
目前,运用到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微课程还比较少,将微课程理念引入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微课录制的软件工具的使用。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微课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熟练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关键词】教学改革;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依托于创新教育模式.工程教育是为国家输送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日前工程人才短缺已凸显出来.为了培养更多的工程人才,各个院校都相继进行工程教育改革.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各种新型教育模式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与此同时,概率论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向各个领域渗透,和其他学科的交互作用日益活跃.英国的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杰文斯曾对概率论大加赞美:“概率论是生活真正的领路人,如果没有对概率的某种估计,那么我们就寸步难行,无所作为.”因此,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育和学生概率统计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前 言
CDIO工程教育理念最初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合作创立的,其中“CDIO”代表着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间的联系为方式来学习工程技术,是倡导“做中学”的一种教学理念.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但它又不同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其他数学类的公共基础课.它是研究随机现象、揭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数学学科.而随机现象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因此这门学科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又不同于那些直接贴近于工程项目的专业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又属于基础数学类课程,为学生传承着数学的思想和以数学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学生讲授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问题凸显出来.在以往课程教学中只偏重例题和公式的讲解,而忽视了基本概念的讲解、理论思想的讲解和实践应用环节的训练,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学后无用,致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概率统计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无法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问题.有的学生可能考试后的第二天就全忘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概念,吃透概念.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新型的教育理念,就不能再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改革
对于一门数学课程的讲授的关键来说,就是应该把数学课程的思想即贯穿课程始终的精髓讲解出来.数学思想是理论的基础,是数学理论的精髓所在,即其本质的东西.
最能体现出数学思想,无非就是“概念”的讲授.“概念”往往是最不好讲的,如何把它的本质抽出来,又如何把它的本质通俗易懂地、生动活泼地、更具有吸引力地展现给学生.这应该是每个教师一直努力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教师需要不停地探索,不停地收集各种资料,参看各种资源.对于一个概念,是先抛出一个问题,启发式地引出概念的定义,还是直接给出概念,用一个例子去解释它的本质,可能还要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比如说讲解“相关系数”这个概念,光是给出公式,学生是不能真正吃透概念的.要讲好这个概念,我认为要从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出发.虽然协方差也能反映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要受变量所用的度量单位的影响.比如考虑随机变量(X,Y),X表示人群的体重,Y表示人群的身高,如果度量单位发生变化,X,Y将会翻倍,根据协方差公式Cov(aX, bY)=abCov(X,Y),相应的协方差就会翻倍.因此要引入相关系数,它是不受度量的单位的影响,是一个无量纲的量.
数学思想也体现在公式的讲解上,教师必须讲明白公式是干什么的,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才能真正明白这个公式怎么去用.全概率公式是概率论中的一个基本公式,可能教师反复地强调它是非常重要的,而忽略了它的本质的东西.它是用于计算较复杂事件的概率问题,将复杂事件的概率化为在不同情况或不同原因或不同途径下发生的简单事件的概率的求和问题.公式指出: 在复杂情况下直接计算P(B)不易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构造一个划分Ai, 使事件B发生的概率是各事件Ai(i=1,2,…)发生条件下引起事件B发生的概率的总和.如果学生真正明白全概率公式的本质用途的话,那么就能通过综合分析一事件发生的不同原因、不同情况或不同途径来找到样本空间的一个划分,从而利用全概率公式来求得这个复杂事件发生的概率.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往往要借助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手段来体现.比如说讲解最大似然估计法时,我们可以首先说一个例子:某同学与一位猎人一起去打猎,假设同学打中的概率为0.1,猎人击中的概率为0.9,若一只野兔从前方蹿过, 只听一声枪响, 野兔应声倒下, 让学生猜测是谁打中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学生肯定会猜测是猎人打中的.由于只发一枪便打中,而猎人命中的概率大于这名同学命中的概率, 故一般会猜测这一枪是猎人射中的.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参数估计问题,参数p有两个可能取值,对于事件A“只发一枪就打中”已经发生了,我们认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应该很大.因此我们就找p的值使得事件A发生的概率达到最大.这就是最大似然估计的思想,也就是在已经得到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寻找使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那个θ作为θ的估计θ^.这样学生对最大似然估计法有所了解,在深入讲解时,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三、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在经典的教育模式下,往往是以老师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主要的地位.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无论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还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为了顺应课程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要求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牢记以学生为本,要切实地改变教学方法,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既要做到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又要有思想性和应用性.教师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有关课程的应用案例,最好和学生的专业相关,指导学生去思考、讨论、解答,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积极改变习题课的上课模式,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习题课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这一章的重点题型、重点方法的讲解与训练,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精讲为辅的模式开展.另一部分是讨论题部分,主要是以概率为工具来解决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讨论题多提前布置下去,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上课时主要以学生讲解讨论为主,老师只是作适当的引导和点评.总之,习题课就是以“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为模式,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多动脑,切实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综合素质.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改革,也要注重考核制度的改革.以往考核就是最后期末的一张卷子,最后及格就及格了,不及格就不及格,平时的表现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增加学生对最后考试的重视,而忽视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更有甚者,得过且过,总觉得有时间,总想等到期末的时候再努力,可殊不知到期末前,发现内容太多,拉下的功课已经不容易补上了.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多次进行阶段性考试,随时关注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根据阶段性考试反映出的问题,积极调整课堂的教学进度.同时也增加考核制度中平时所占的比重,让考核制度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注重与实际问题相连的教学改革
新型教育模式,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选讲例题和讨论题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一些实际的例子或者贴近生活的例子,让他们了解如何用数学的知识,用概率统计的知识来解释实际的问题.学生最初碰到这些题目时,往往一筹莫展,毫无头绪,无从下手.但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例题和讨论题的选择上应该由易到难.比如说我们在讲完伯努利概型时,我们就可以给同学留下如下贴近生活的讨论题:
例题:在平常的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来形容有志者事竟成,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些是不可能的.如果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个很小的用概率来解释问题的例子.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是如下的问题:
设在一次实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ε>0,独立重复该试验n次,求事件A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
同时我们也可以给出如下贴近生活的例子:
例题: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民族传统,早已成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燃放烟花爆竹也常常引发意外,造成惨剧.假设每次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警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如果春节期间北京有100万人次燃放烟花爆竹,计算没有引发火警的概率.
以上这两个例子都很简单,用到的知识并不多,但是却能反映出用概率来解决问题.这两个例子无非就是说明了: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在长期的大量的重复独立试验中,它又几乎是必然会发生.但是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概率原则”.当然随着课程的进展,到课程后面就可以找一下综合一点的题目.尤其是讲解统计部分,这种实际问题更是很多的.
五、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年轻教师的发展
首先,年轻教师要注重数学史的学习.数学史记录了数学的起源,只有了解了数学发展史才能理清数学发展的起源,才能更好地把握数学课程的精髓所在.另外数学史中含有关于数学家的一些小故事,如果能合理地应用到课堂上,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对于年轻教师,应该适当学习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尤其是概率论的发展史,这样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深刻一些,对概率课程的讲解可能更游刃有余一些.
其次,年轻教师要注重所教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目前教师只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比较熟,而对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很陌生.这样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各自教各自的,对于听课的学生接受到的也是支离破碎的内容,学生更难以将各个课程联系到一起,更难以将所学的内容真正为我所用.
最后,年轻教师要注重人格魅力的修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严谨治学的精神.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来讲很重要.教师应传承一种阳光、活力、青春、永不言败的精神,比起知识的传授,这种精神上的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另外,教师除了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之外,还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扎实的学术知识和宽广的学术范畴,是身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何书元.概率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贤平,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材料力学 应用能力 CDIO理念 三级项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51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DIO is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echanics of materials, and from the content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ethod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several other aspects of mechanics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Education are explored.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reform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cultivat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teamwork spirit, but also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material mechanics; application ability; CDIO concept; three-level project
0 引言
材料力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从近几届学生的毕业设计及学生工作后反馈的情况看,学生虽然较好地掌握了力学相关概念、理论知识,但是遇到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则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即学生的应用能力还有较大的欠缺。一方面是因为教学中例题、习题多为抽象的计算简图,相对简单,而工程实际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力学模型,然后才能进一步分析计算,而力学模型如何建立一般教材很少提及;另一方面,学生缺少综合性的、基于任务的交叉训练,因此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基于CDIO理念对材料力学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如下:
1 课程改革思路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几所世界著名大学,历经四年时间构建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Conceive- Design-Implement- Implement)表示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四个阶段,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是“做中学”的具体应用。
从2009 年起,沈阳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开始学习、探讨CDIO 工程教育模式。CDIO项目一般分为三级:一级项目是指包含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和能力的项目;二级项目是指由若干相关课程组成的项目;三级项目是针对单门课程设置的项目,用来增强和培养相关能力。
CDIO教育理念与材料力学的教学目标相吻合。CDIO 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项目教学法,非常重视在实践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提高,然后将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升华转变为理论知识,最后通过完成一个项目和具体的产品来实现教学目标。
材料力学课程改革具体设想是在课程中设立一个三级项目。借助项目来实现这样几个目的:第一,项目内容提前安排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率更高,对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更加透彻;第二,每一个项目都是生活或工程实际问题,首先需要将研究问题抽象成力学模型,然后进一步分析,研究、设计方案,最后进行计算,写报告。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三级项目都是综合性非常强的问题,一般涉及到多个章节的很多知识点,有学过的,也会遇到没有学过的新知识,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或自学一些内容,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与自学能力。
2 课程改革内容
2.1 项目内容
在选择项目之前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对力学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分析相关后续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构建力学课程职业能力培养方向。所选项目基本是生活中或工程中实际问题,一般综合性较强,涉及知识点较多,重点培养学生的力学建模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表1是部分项目名称及教学目标。
2.2 项目安排与要求
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项目小组由4~5人组成,设组长1人。项目题目在学完第一章(轴向拉伸压缩)就下发,因为学生已初步了解材料力学的学习目的及设计方法。提前下达任务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更能有针对性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项目安排两学时课堂辅导,两学时答辩,
主要工作学生需要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各小组应根据项目题目及课程的进度,按时进行资料的查阅、制定项目计划、设计项目方案、项目设计与计算、撰写项目报告。每组要定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每次由组内成员轮流汇报,这样增加每一个同学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最后组织学生答辩,答辩结束后,学生需及时上交项目研究报告和个人总结。
2.3 项目实施
首先提出项目要求,即构思阶段,学生需要弄清楚已知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哪些内容是学过的,还需要学习哪些内容。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本项目,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进行,然后讲授与项目相关的理论。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非常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还要留一些内容让学生自己研究。在这过程中学生互相讨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大调动了积极性。第二,设计阶段,学生充分研究讨论,根据目标制定具体计划,包括人员分工计划、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然后进入设计阶段,包括建立力学模型、计算、绘图、反复校对等等。第三,实现阶段,即学生整理项目报告,作答辩PPT。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最后,运作阶段,即老师检查,进行答辩,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互相提问题,互相评价,指出不足。整个项目由组长全权负责,依据组员的特点进行分工及项目工作进度安排。
2.4 项目评价
项目成绩主要依据每一名学生在项目执行期间的工作表现进行评定,由平时成绩、撰写研究报告、答辩情况、组内互评四部分组成,由于最后答辩环节最能反映学生的研究水平、参与情况、工作态度,因而答辩环节占成绩比重较大,为40%。组内互评包括小组成员之间的成绩互评和组员与组长间的成绩互评,在项目研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应给予一定奖励。成绩评定标准和具体内容见表2。
项目成绩评定是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成绩评定一方面要考察每个项目小组的整体表现情况,同时还要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情况有所掌握,这样既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避免个别同学总想依赖他人的惰性思想。
3 课程改革效果
从项目的实施结果来看,三级项目的内容合理,每个小组都按时完成全部内容。多数学生反映,经过这次三级项目的锻炼,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增强了感性认识。例如机制11级两组同学的题目是“箱包斜拉杆的强度计算”。这种工程实际问题有一定难度,计算量也较大。学生需要参阅资料,了解设计方法。首先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力学建模,然后分析变形方式,绘制内力图,找出危险点,进行计算。两组同学经过反复研究、校验,很好地完成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主动学习,进行弥补,完善知识结构。另外,项目小组的工作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利用PPT进行项目汇报和答辩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取得一些效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例如由于学生过多,工程实际题目相对较少。每组4~5人,因而有少数同学出工不出力,缺乏参与意识。个别学生的任务量偏少,没有得到锻炼和发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锻炼。
4 结语
通过这次三级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从原来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利用项目做引导,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项目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不仅体会到了“做中学”的乐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程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这种“做中学”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积极自学的转变,学生们普遍表示,这种基于项目的学习真正体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通过具体的项目锻炼,增强了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同时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启发、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发现不足,加以改进,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春林,朱张青.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3(1):31-33.
[2] 王伟,王殿君等.基于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33(2):136-138.
[3] 唐静静,范钦珊.基础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J].力学与实践,2008.30(4):88-89.
[4] 孙雅珍,侯祥林.理论力学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8.10(4):501-503.
【摘 要】CDIO是“做中学”战略下的一种模式,是一种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针对高职数据库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将CDIO理念引入数据库课程教学中,构建项目化教学,能有效的解决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整合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和贴近度。教学实践表明,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数据库开发应用能力及职业能力。
关键词 CDIO理念;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43-02
作者简介:罗彩君,女,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处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立项课题“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高职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SGH140932)的研究成果。
一、CDIO理念的内涵
CDIO 理念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化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一种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其主要理论依据来源于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它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和理念,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0perate)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做中学”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脱离了填鸭式教学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推动学生在整个教学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一个长期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作品和执行任务的学习中进行质询和实证,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高职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具有理论基础强、实践应用性突出、学科间知识综合性明显、前沿新技术发展迅速等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数据库的开发、管理和维护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及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点贯穿起来,学生缺乏系统的、完整的数据库知识结构,缺乏数据库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传统的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SQL Server 数据库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章节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章节的案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很少与前后章节的知识相联系起来,即使有些教材采用项目教学,也只是前半部分讲解各个章节的理论,后半部分开发一个比较简单的小项目,并没有真正的把各章节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去。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孤立的知识点和一些软件的基本操作,难以将各个部分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很难掌握数据库开发设计的全部过程。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以教材为中心,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应用,只是把教材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而不是把知识的应用方法教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自学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开发项目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3.实践教学内容不全面、难以培养学生的开发设计能力。SQL Server 作为常用的后台数据库,与其他开发软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拓展实践内容。但是,目前对SQL Server 数据库实践教学,很少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无法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及与其他课程知识的联系,难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开发设计能力。
三、将CDIO理念引入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CDIO 模式作为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化的教育和学习”的全面概括与表达,项目化教学是实现CDIO“做中学”基本理念的有效方法。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起帮助者的角色,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它关注的是学生积极的从事“做”的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项目化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在项目化教学中,活动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经历,学生能够建构自身的知识,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知识的构建,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SQL Server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理论与应用结合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数据库开发的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SQL Server 数据库教学中,如果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具体的项目相结合,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既能将各个部分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能使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紧密融合,使学生更快地获得规划、实施和管理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方法技能。
四、基于CDIO理念的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化教学把生产一线中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能有效地解决课程理论与实践整合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和贴近度,有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能力。在《SQL Server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以项目设计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项目将整个课程知识有机、系统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
《SQL Server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设计、训练项目设计、能力拓展设计、考核方案设计等。
1.教学内容设计: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一门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一个完整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思路,采用“倒叙”的方式,即在课程开始,就引入一个完整的项目——商品销售管理信息系统。从对项目的使用开始分析,给学生介绍一个应用系统包含的各个部分,比如从系统登录到用户管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操纵,从统计分析到打印输出,从一般应用到后台维护与管理等。首先让学生对实际应用系统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结构思路,从而为以后各部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课程教学不按传统的章节进行,而是根据数据库项目开发及其工作过程重新整合,设计项目及教学情境,每个项目均为具体的工作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就是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每个任务推动项目的完成。课程教学过程,也就是任务的完成过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任务中,通过项目、任务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并在训练技能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2.训练项目设计: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借鉴软件企业项目管理和开发的组织形式,收集一些典型项目供学生开发,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技能、数据库项目开发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课程训练项目设计的组织形式是采用分组的方法,每一组负责一个设计项目,设计项目由组内全体成员共同研究确定。每组设置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总体设计和内部分工、考核,主持组内讨论和总结汇报等,相当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理。教师作为项目设计的指导,要针对每组学生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和步骤进行一个整体的讲解,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和设计的思路,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对产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或普遍存在问题,则应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讨论解决。每个小组在项目完成后应上交设计报告,其中要求学生对项目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开发过程等进行阐述,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设计结果进行运行和验收检查,并且选择几个完成较好的设计进行演示。
通过引入课程项目设计,虽然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学生的学习负担似乎加重了,但是由于设计项目大多是学生自行选定,带有兴趣,并且项目还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自由性等特点,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负担,反而会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会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开发设计能力。
3.能力拓展设计: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职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在项目开发中,SQL Server数据库只能提供后台数据库的管理功能,要完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还需要前台开发软件的支持。为了实现数据库的功能,学生需要选择一种熟悉的软件对系统进行界面设计,并通过界面与后台数据连接,实现数据库的各种操作。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最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的实现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掌握了该课程基本技能后,组织学生到软件企业进行实习,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在项目实习阶段,学生广泛地接触企业技术人员,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团队精神,树立劳动观、集体观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4.考核方案设计:重在过程考核、以考促学。课程加大过程考核力度,把考核贯穿学习的始终,以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来综合评价学生。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课程设计完成情况、学生承担的任务、试卷考核情况等,以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完成实际的数据库项目和任务为重点,以考促学,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考核方案。
5.课程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显著。将CDIO 理念应用于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问题、教学过程中知识零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项目、任务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讲解,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紧密对接。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系统的、完整的数据库知识结构,能很好地将数据库知识进行融会,同时,提高了学生数据库项目开发能力。
将CDIO理念应用到《SQL Server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数据库应用开发、管理能力,为学生日后适应相关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华,付宜新,王国虹.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72-75.
[2]曹文梁,胡选子.CDIO理念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8):18-19.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且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相关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集中体现了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和环境法学等学科分支知识的交叉和运用,在环境与生态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4年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发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建立我国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制度。随后,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编写、人事部审定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正式出版,大纲规定环境影?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设4个科目,注重考查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法律法规和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2010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场能力、设计能力、工程项目实施能力及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历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考试通过率极低,许多高校学生也因为环评工程师的高走低出而不得不放弃从事环评工作;同时,高校在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讲授、轻自主探究,导致部分毕业生高分低能现象严重,这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现学先用、用人单位意见多多的局面。尤其是近年来,环保部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出台了很多规范文件,加大环评改革力度,社会对于环境专业学生的要求随之水涨船高。
一、环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弊端
1.教材过时、滞后。教材作为承载知识的物质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多年一直使用的教材为2001年出版的《环境影响评价》。然而,环评是发展变化的,每年都会更新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十多年前编写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度不高,理论知识也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需求,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空气污染问题却愈加严重,穹顶之下的雾霾问题对人类的生活已造成严重威胁,2012年颁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905-2012》进行AQI的监测,把PM2.5列为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之一,并于2016年全国普及,这是以前的教材从未涉及的内容。自2015年1月1日实施新环保法,2016年修正并实施的新环评法,以及2016年颁布的地下水导则(HJ 610-2016)和2017年1月1日起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1-2016)等内容在原有教材中根本不可能涉及。
2.满堂灌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以讲授法为主的教材讲解成为传输环评知识的基本方式,教师占主体地位。其教学模式主要是组织新课,讲解新课,布置作业,教学多媒体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观被忽略。这限制了个人的充分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独立思考、发表独立见地的余地,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得到预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创造才能,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有限,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传统的环评课程的课时分配是一学期总计68学时,总计11章,平均一章6学时。这对于老师来说,时间短,任务重,内容多且繁琐,加重了教师的讲解负担。对于学生来说能真正掌握的知识也会相对较少且不深入,只是了解个大概,学完下来学生能记住的知识不多,如囫囵吞枣般。教学场地仅限于教室,使学生没有环评基础数据的概念,没有形象的认识,只能死记公式,无法理解一些工程的设计原理,立体感不强,且撰写报告时出现敷衍了事,抄袭现象严重。
4.考查方式死板,学生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传统环评教学课程的考查方式是平时成绩10%,而期末考试高达90%,以期末考试为主,期末考试设置多为客观题,主观题比例较低,就单拿成绩来说最终目的为了使学生能编写出合格规范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整体知识框架脆弱,对原理的理解似是而非,无法活学活用进行实际操作更谈不上创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环评课程偏理论性,学生自己编制报告的机会几乎没有,大学期间基本没有动手的机会,纯粹属于纸上谈兵。
二、基于“卓越工程师”理念下的现场教学模式
1.现场教学模式概念以及具体操作流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需要教授学生环境工程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学生通过此门课程应基本掌握环评理论知识、环评设计技术及绘图技能。现场环境教学模式是指,通过与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环保相关的工企业部门合作,为学生提供见习机会到工程现场参观,采用真实的题材,让学生参与进来;引入工企业或环保部门工程师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环评。时事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是:经过前期的指导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环评新闻的搜索及处理素材的技能,以环评时间(News Time)演示文稿或其他多媒体方式进行报告,教师结合教材进行点评和分析。现场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联系好相关部门为学生提供见习场地,让学生接触实际场地,让学生对地形、水文和气象等基础数据有直观的概念,设计真实的课题让学生因地制宜设计环评报告书(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可设置适当的奖励环节。
2.?F场教学模式的优势。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现场环境下的数据与教材讲解紧密结合,用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及现场教学的方式,使环评偏理科化的数据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单纯听课和做笔记造成的单一枯燥和烦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不再为了学而困,从而达到“卓越计划”提出的重素养,重实践的人才要求。②更换最新教材,配合网络资源。原来环评教材因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和实例较少,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把课程也一分为四,分别对应的教材为《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对应注册环评师考试用书,再在课堂上配合运用网络环境下的丰富信息资源,及时更新,增添知识的具象性和实用性,教师把知识整合起来不仅可以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也使学生的兴趣大大的提高。③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教学效率。时事环评和现场教学的实施以小组为单位,需要发挥每一位同学的才能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每一位小组成员应相互交流协作,将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不仅能得到锻炼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归属感和成就感。团队协作有助于依靠团队的力量突破环保教学难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开发性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的创新才能的发展。
关键词:“乐学”教育理念;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学习型社会的不断形成,成人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一直以来,成人教育受师资、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制约成人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乐学”教育理念及其重要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已成为共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对成人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基于基础教育教育改革的经验,吸纳“乐学”教育理念来改革成人教育教学策略,有助于优化成人教育教学实践,激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改变成人教育自身的形象,最终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乐学”教育理念的内涵
“乐学”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大学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漫,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段话集中论述了课内和课外、劳和逸在教育中辨证统一的关系,指出课外是课内的必要延伸,逸是对劳的积极调节[1]。其中,“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中的“兴”是喜欢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如果不喜欢这种技艺,就不能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它,明确指出了只有具有兴趣,才能主动学习,这便是中国古代乐学思想的萌芽。
中国的乐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将学习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乐之”为学习者的最高境界,属于生命的情感体验。此后的教育家们不断完善“乐学”教育理念,从不同角度阐释和丰富“乐学”教育的内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乐学”教育理念。乐学是要把学习当做乐趣,并且以这种兴趣爱好来促使自己在学习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其教育思想的价值旨归应该指向教与学的自由、个人发展的自由和个体生命的自由[2]。乐学也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学,而是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乐教乐学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正如李如密教授所指出的,“乐学思想实践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实践证明,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就得首先具备‘乐教’精神”[3]。“樂学”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教师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全身心投入教学,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将学习情感提升到愉悦的情感审美层次,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乐教乐学。
“乐学”教育理念要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中,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并非易事,需要打造一个从“乐学教育”到“乐学课程”再到“乐学课堂”的乐学体系,同时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基于“乐学”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乐学教育的目的。乐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关注学生认识方面的发展,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更关注学生终身的发展。通过教师的乐教和学生的乐学,使参与教育的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乐学教育目标的核心追求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努力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2](2)基于“乐学”教育理念,设置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只有当学生的内在动机成为驱动学生学习的关键动机时,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才能产生以学为乐的学习体验。因此,要基于学生的求知欲、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学习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3)基于“乐学”教育理念,选择使课堂教学生命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乐学教育要从“学生乐学”和“教师乐教”两个方面构建教与学的双向沟通体系,这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达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态度投入教学,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以生命式体验和生活化理解为基础,选择与创设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营造乐学课堂,以达到学生学有所获的目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达到以教为乐。(4)基于“乐学”教育理念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评价具有激励性功能,乐学教育的评价理念要求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通过全面的、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一方面,乐学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要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理念,督促教师善教乐教。
二、“乐学”教育理念审视下的成人教育课堂教学
目前,成人教育虽受到重视,在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办学方向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课堂教学中也开始关注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但从“乐学”教育理念出发来审视,成人教育的课堂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代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知识传授已难以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2018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要“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4]。这是一场从形式到内涵的变革,意味着成人教育教学目标的改变,信息化学习能力将成为成人学习的重要学习能力,也必然成为成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信息化学习的策略性知识,提高信息化学习能力是成人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成人教育担负着提高成人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满足成人学习者个人娱乐、休闲等精神需要的任务。然而,由于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功利性比较强,成人教育教学仍停留在过于关注学习者的技能证书获得和文凭学习上,缺少对时展所带来的新要求的应对,缺少对成人学习者终身发展能力的重视。成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成人教育仅仅成为成人学习者获取文凭的途径,而不能满足成人学习者多方面的学习需求,也就难以使成人学习者产生以学为乐的体验。
(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情境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成人教育教学中最主要的授课方式,即使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仍以讲授方式为主。大多数教师沿用普通教育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授课方式缺乏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考虑到成人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特点,也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成人学习者能够利用空余时间在学习平台上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学习情境。
成人学习者主要是社会在职人员,他们参加成人教育主要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或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他们与全日制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如理解能力、自控力较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有自信心不足、容易焦虑、自卑,理论接受能力较差等缺陷,因而,传统的讲授法并不适合成人学习者。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教和学脱节、学和用脱节,造成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教学开始走上线上线下结合甚至于完全进行线上学习的教学变革之路,这对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还要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网络学习所面临的困难与阻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成人教育教学要更多地关注成人学习者学习力的提高,立足教育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的新发展,在教学中重视培养成人学习者的“数字胜任力”,发展成人学习者的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终身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
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因材施教都是其基本原则之一。成人学习者务实的求学目的必然会对教学的实用性有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学习者在课堂上接受的仍然是理论教育,这不仅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故而难以满足成人学习者学习的需求。成人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要关注到成人学习者的共性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到成人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要利用信息化教育的智能化,为成人学习者创设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情境,如此才能增强成人教育的吸引力,使成人学习者走向乐学。
(三)教学评价不利于激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虽然在全日制学校中这种现象正在发生变化,但在成人教育中却未有太大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说明了目前的成人教育教学评价未能充分重视成人学习者特有的学习特征。
相对全日制教育而言,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应更为开放、更为灵活,成人学习者也因其不同的学习特点,对学习有独特的理解。而对于考试,大多数成人学习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以分数为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很难激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反而会导致他们不在乎课堂学习,将成人教育看成是一种获得更高学历或证书的形式化过程。若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不足,教师的教学激情必然受影响,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成人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乐学”教育无从谈起,从而影响整个成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乐学”教育理念对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乐学”教育理念的目标指向是教学双方达到共赢共进的状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再到教学评价都呈现出与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契合状态,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成人教育达成满足成人终身发展需求的理想目标。基于此,成人教育教学改革应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变革。
(一)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打造成人教育乐学基础
人的学习需求能够最大可能得到满足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成人教育改革应始终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从而激发成人学习者对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设置成人教育的相关课程时,一定要把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作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关注成人的生存境遇,关注社会对成人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关注互联网时代成人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制订出符合成人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学习目标。
成人学习者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素质而来,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自学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能够主动地将所学知识与经验进行关联与整合。因此,成人教育的课程目标应着力关注专业性和实践,关注成人学习者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自身潜能的激发,使成人学习者能明确感受到成人教育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进入到混合学习时代,也就是将传统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结合起来,学习方式呈现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等新的特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做到关注差异,以人为本,以课程的合理性和灵活性打造成人教育的乐学基础。一方面,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遵循适应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和补充专业发展的前沿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模块,开发关于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模块课程,以满足成人学习者提升其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可开设提高成人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技能型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网络环境、信息搜集筛选等数字化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字化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在课程方案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和职业特点,适度增加成人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多样性,突出成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利用MOOC、小程序、APP等互联网技术创设成人学习平台,为成人学习者设置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以适应成人学习者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的特殊要求。
(二)变革课堂教学形式,践行成人教育乐学理念
成人教育是对全日制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随着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科技发展对新型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观念,将成人教育教学与全日制教育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的重视,在成人教育教学中践行“乐学”教育理念,努力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氛围。
长期以来,我们对成人教育的忽视使得社会对成人教育存在偏见,认为成人教育教学就是“教师随便教,学生马虎学”,成人教育教学流于形式。因此,要使学生乐学,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成人教育的教學观念,重视成人教育教学,让成人教育的课堂真正成为成人学习者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拓展兴趣的学习型课堂。要从成人教育教学的特点出发,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重点,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如利用APP、QQ、微信等可以传送声音、图片、视频等的技术优势,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课堂,创造具有生命活力的优质课堂,更好地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期待。
成人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成人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带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教学创新的新思路以及课堂改革的新路径必然会给成人教育教学发展带来新的视角[5]。根据互联网时代成人学习者所呈现的新型学习方式组织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利用成人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发挥成人学习者的个性潜能,将课内教学与课外网络交流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乐学、乐教。如:基于成人学习者经验丰富、群体交流意识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创设对话情境,紧密联系成人学习者的工作生活实践,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资源为成人学习者创造切磋交流的机会,开发移动学习平台;突出成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充分被尊重的心理状态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不断的对话沟通中挖掘自身的潜能,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以有效地促进其知识结构的更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各种心理需要,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来促进教学过程的积极化,这也是乐学的内涵之一。
(三)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激发成人教育乐学动力
长期以来,人们都是以分数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人教育同样如此,这样的标准显然忽视了成人教育本身的特点和成人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成人学习者有着很强的学习动机,但同时也存在自信心不足、学习信念不坚定等心理,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法容易增加他们的焦虑情绪,不利于成人学习者形成乐学态度,也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全日制教育中所提倡的多元评价机制同样适用于成人教育教学评价。
首先,在教学评价标准上,教师不仅要关注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成人学习者的努力程度、进步程度、学习状态等。成人学习者参与成人教育时的基础有很大差别,教学评价应基于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对他们的学习状况给予个性化的评价,从而更有效地对其学习进行反馈,进一步明确学习者的努力方向,满足学习者的成功体验需求,使其乐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幼儿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情景体验的虚假性’”等问题,这就必然影响对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更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幼师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把他们放到教学活动的主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开发幼师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会学、会实践、会教,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二、改革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发展
《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德、智、体”等的内在关系,否则在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以知识教学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情况,就会把“教育目的的外在性”过分强化,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学前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影响教学工作体系、学生训练实践体系;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更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过去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潜能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
《方案》指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真实的、开放的情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建立幼儿园——学院的合作机制,帮助幼师学生获得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按照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训室、实验模拟室以及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舞台,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生态环境里,模拟幼儿园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养成敬业精神。
四、改革课程内容,生成职业目标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生成学习成果,即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产生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但是学前专业各学科课程之间内容复杂、交叉、陈旧。如《幼儿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社会化及教育活动设计》与学前教育学重复、交叉,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影响学生生成目标的完成。因而,我对高专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的体系进行改革,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见下图)
五、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方案》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生成学生的具有驱动作用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指导把其与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系统设计教学活动,来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见下图)
六、创新教学结构,构建学习模式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表现出理论脱离实践、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等弊端,阻碍着学科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科教学改革。本人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课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实践和评估三部分,对这三部分内容实施既要考虑它的针对性,还要考虑它的长期性,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才能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建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还要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特点、难度、内容等不同的多种教学结构模式。(见图一)
“多级”理论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经验,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按照其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图二)的目的是培养幼师学生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最终使学生生成职业素质。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分四步走:第一个环节是“校内实训”,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理论应用于训练”,是专项训练过程,是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能力同时内化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教育见习、实习”,是学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与幼师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提升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学生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整合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综合能力和素养并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Z].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7.
[2]春霞.面向新世纪的课程理论:美国PatrickSlattery的后现代课程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7(6).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06-01.
前言
MOOC理念近年来备受教育界关注,2012年开始,美国的一些著名高校就建立了网络学习平台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现在我国像清华、北大等名校也已经加入了MOOC教学平台并且会定期相关课程,除此之外还设立了类似“学堂在线”等公开课。MOOC课程引入时间还比较短,我们也是处于一个摸索尝试阶段,下面我们主要对这一理念下《酒店管理概论》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进行分析说明。
一、MOOC理念下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
《酒店管理概论》是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应用型课程,除了讲授酒店管理的基础管理理论和知识外,还要介绍酒店各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方法和实践,而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将知识内化成能力、缺乏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等主要问题。要在MOOC理念下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了解这一理念下《酒店管理概论》的课程特点,并针对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逐一解决。
(一)《酒店管理概论》MOOC建课结构分析
a.设定十六周作为一个课程周期,每周的视频学习时间可以在90分钟,一节课,课后有15分钟的时间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例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对于《酒店管理概论》这门课程在学习的时候,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分割,将重点知识均匀分到每一节课程之中,让学生能够学习的更加全面。
b.对课程部分内容进行模块化的分割,创建酒店管理MOOC教学视频的目录指南和相关章节大纲。使学生能够快速的通过目录找到所需要的知识点视频。每个视频围绕一个概念、知识点或者主题,便于学生查找所需要的知识点。根据《酒店管理概论》的大纲筛选出酒店组织管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业务部门管理、酒店服务质量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营销管理等重点章节,并增加到MOOC教学的过程中,来适应不断变化的酒店行业发展现状,使酒店管理本科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来选择性学习。例如:在制作“酒店业的发展”这一节的视频时,根据该课程讲授的规律,一般把它放在第一章较为合适。
c.多样化MOOC视频拍摄,提高技术支持。由于《酒店管理概论》这个课程教学要偏向于理论学习,这样这个课程中很大一部分可以使用PPT录播,一小部分可以采取到五星级酒店选景外拍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选景外拍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直观和形象的了解酒店各个业务管理活动的开展,在进行“酒店主要业务部门管理”这些章节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制作外拍视频。
(二)《酒店管理概论》MOOC课程教学制作设计
MOOC课程设计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课件、讲说稿件和视频。《酒店管理概论》MOOC教学设计是运用角色深入的方法来从酒店内部过渡到外部进行教授,其中主要角色变化过程是由门外汉到酒店职场新人,再到未来管理者这样不断深入,所以仅靠PPT来展示效果不明显。建议制作一些酒店业务管理部门英文的课件,这样展示会更加的生动形象,也能提高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酒店英语基本交流能力,如经费足够也可聘请专业的团队来完成。在课件的最后可以加入吹泡泡游戏,使学生在调节放松的同时还能回顾这段知识点。对《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来说,讲师讲课是否条理,语速快慢,音质好坏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效果好坏。此外,还可以在视频中安排讲师穿着酒店各部门的专业制服,这样会使整个视频显得更加专业化,更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学习课程的学生普遍会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她们会避免与老师同学交流,所以在互动环节我们提前设计准备好,实际拍摄之前做好排练工作。
(三)《酒店管理概论》MOOC考核方式和线上社区建设
在课程教授完毕后,我们还需要考核一下本科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在每一阶段视频结束后作一个小的测试或者在平时作业中做一些随机测试,最后可以做一次闭卷考试,这样多次考试结果权衡下作为期末的成绩,这样激励学生去刷新成绩,进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在对线上社区进行建设时,我们可以建立几个不同的板块,建立能帮助大家相互认识、同伴互评区域模块和大家可以合理建议的知识共建区域模块,以方便师生交流和教师改进。教师在整个MOOC社区中扮演着辅助指导员的角色,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进而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结语
一、概念、目的与意义
(一)互联网+教育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
(二)研究的目的
紧跟国家改革发展步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为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和见解,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为摒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弊端,改良目前现状,培养出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素养的高职学生,为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三)研究的意义
1.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结合新时期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基于互联网+理念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水平。
3.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积极组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联盟,加强与学校各专业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状况、特点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各专业课程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并将其融入到不同专业机械课程的教学之中,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奠定基础。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规划尚欠合理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涵盖了机械制造中基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与生产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课程涉及到的机械制造机器、设备的构造、特征、功用等。材料的性能、特征、内部结构等,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及其在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单凭教材的图文结构,致使教师难以讲授,学生认知困难,学习的兴趣会严重受挫,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教师应寻求一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问题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纷纷涌现,并日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但在教学法运用上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即要将课程内容的繁、难、旧、深,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突破和解决,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与社会职业需要,展示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适应性,让学生科学地、轻松地掌握知识。
(三)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上尚欠合理
目前高职学校普遍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基本以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卷面分数,凡与本课程考试有关的内容就比较重视;凡与本课程考试关系不大的内容就不重视,甚至连看都不看。易使学生产生平时不认真,考试抓突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蒙混过关,考完就忘记的弊端。
三、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适应时展,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核心,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紧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研究目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最新的互联网+理念,利用手机APP、微信、QQ、微博等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知识解构,开发整合素材,搭建互联网+理念的课程内容体系,探索互联网+理念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调整课堂教学流程,制定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试点班级,对全新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验证,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适应新的角色。
(二)课程教学改革步骤
现今入学的高职学生都为90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充满了挑战性,对所有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访谈。
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总结课程教学现状及相关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解析,确定课程教学改革原则与对策。
利用MindManager软件进行头脑风暴,结合机械相关专业岗位群的特点,简化和突出《机械设计基础》的核心知识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利用课程专业教师联盟,共同研讨开发多媒体素材,真正以学生为核心,探索适应高职学生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生技能考核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