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

第1篇: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一、被调查的六所高校的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介绍

1.陕西师范大学。该校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五类,即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和实践模块。共187 学分。⑴通识模块。该模块又细分为三小类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限定选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有49 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6.2%,主要课程为外语、计算机、政治、大学语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公共限定选修课共8 学分,公共限定选修课共4 学分。⑵学科基础模块。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和本学科基础课两小类。相关学科基础课共5 学分,含高等数学和考古学两门课。本学科基础课39 学分,占总学分的20.9%,主要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和史学概论等课程,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课。⑶专业课程模块。共41 学分,分为三小类。即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开设20 门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开设12 门,分为中国古代史系列、中国近现代史系列、世界史系列、其他系列等4 个方向;专业任意选修课开设53 门。学校规定学生应从限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2 个学分,要求每个系列都要选,并且要选修一个完整系列。至于任意选修课,学校要求学生至少修10 个学分。⑷教师教育模块。共17 学分,分为必修和限定选修两类。必修课开设6 门课程13 个学分,限定选修开设两门课程4 个学分且必须全选。⑸实践模块。共24 学分。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教育见习、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

2.西南大学。该校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六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自主创新学习。⑴通识教育课程。共57学分,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小类。必修课45 学分,开设课程11 门。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一至六学期,主要有外语、政治、体育、计算机和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学生根据专业要求自主选择。⑵学科基础课程。共32 学分,全部为必修课。课程主要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一至四学期。⑶专业发展课程。共111 学分,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小类。其中必修课21 学分,开设课程6 门,开课时间在第一至六学期。主要有中西史学史、史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通论、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选等。选修课进一步细分为八小类。包括专门史类10 学分,5 门课程;断代史类8 学分,4 门课程;晚清史类10 学分,5 门课程;世界史类20 学分,10 门课程;区域史类6 学分,3 门课程;博物馆类12 学分,6 门课程;民族学类8 学分,4 门课程;综合类16 学分,8门课程。⑷教师教育课程。共34 学分,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课12 学分,5 门课程。主要内容为:教育概论、心理学、中学历史教学论、教育技术应用、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等;选修课22 学分,11 门课程。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教育美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⑸实践教学环节。共20 学分,含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五项。⑹自主创新学习,不计入总学分。

3.华中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比较简洁,分为两大类。即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政治、教育学等课程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文选、历史科学概论、历史教育学等课程。可见,该校的专业必修课实际涵盖了外校通识类、专业基础类甚至实践教学类的课程,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专业选修课大致开设有50 门,涉及面比较广泛。

4.东北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五类。即,⑴普通教育课程类,开设有外语、计算机、体育、思想品德、军事理论和综合知识等,学校要求学生应修44 个学分。⑵专业课程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系列课两小类。专业基础课共43 学分,专业系列课共58 学分。学校要求学生应修99 学分。⑶教育理论和技能课,开设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实习和研究中等教育课程等,学生应修18 学分。⑷专业实践,主要形式是文物考察。⑸副修课程,开设的主要是有关学科课,共20 学分,但不计入总学分。

5.华南师范大学。同华中师范大学一样,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⑴必修课。进一步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小类。①公共必修课。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其他公共课程;公共实践教学;教育理论与教师职业技能课程。②专业必修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共69 学分。分别是专业实践教学计16 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计39 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群计14 学分。⑵选修课。有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①专业限选课。分为历史教学方向模块和历史研究方向模块,前一模块含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国文化史等10 门课程,计28 学分;后一模块主要是专题类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世界史专题研究等11 门课程,计30 学分。学校要求学生选中其中一模块,修满19 学分即可。②任选课。任选课也分为两类,即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专业任选课包括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演讲学等六门课;公共任选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规定学生在任选课上必须取得16 学分。

6.江西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四个组成部分。⑴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共46 学分。内含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小类。前一类课程共36学分,后一类课程共10 学分。⑵学科基础课程,共31 学分。也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类开设8 门课程,共25学分。选修类系指跨系跨专业选修6 学分。⑶专业课程,共60学分。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共40 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程任选20学分两类。⑷集中实践环节,共23 学分,要求不少于25 周。

二、课程设置的特色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几所大学基本上都能立足自身实际,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显示出了亮点和自己的特色,下面分别叙述之。

1.西南大学。⑴在通识教育课程这块,比较重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培养。为此,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I 和程序设计Visual,两门课学分达8 分之多,且课时达144 个。相较其他被调查学校同类课程,无论是学分还是课时的分值都是相当高的。⑵在学科基础课程这块,基本开设的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也是他们的一个比较独特之处。⑶在专业发展课的必修课程安排上,他们非常重视史学理论、史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安排的多是此类课程。看得出该校在这一块比较强调对学生方法论的教育,力争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发展课程的8 类选修课安排上,他们除了做到了广和博外,还兼顾了西南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表现为开设了一些区域史类课程,如川渝地方史、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等;还开设了民族学类课程,如西南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等五门课程;以及博物馆类课程等。⑷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安排上,该校非常注意贴合实际,注重对学生教师技能的培训。在必修、选修的16 门课中,紧密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就占到了11 门之多。⑸在实践教学这块,除了正常的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以外,他们还专门在第六学期给学生安排了一个有1 学分和18 个学时的课堂教学能力训练课。该课正好放在教学实习的前一学期,对实习的开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陕西师范大学。⑴在通识模块这块,和西南大学一样,该校也非常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分别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VF 程序设计,两门课学分达7 个,课时达162 个。⑵在学科基础模块的本学科基础课这块,除了一门史学概论外,安排的都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课。表明该校对通史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基础地位的认识。⑶在专业课程模块的必修课安排上,他们除开设了中西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文选、历史地理学等课程外,引人注目地开设了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⑷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特色是专和广的结合。必修课只安排了6 门13 学分,但选修课却达到了29门之多,学生从中选修4 学分即可。

3.华中师范大学。⑴在历史系基地班的教学中,该校压缩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课时和学分,由原来的720 课时40学分减至450 课时25 学分;增加了选修课程,并将选修课分成专门史和专题研究课两类。他们拓展了课程内涵,注重前沿和学术特色。开设了一批新课,如博导专题课、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国学元典导读等;设置了一部分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的课程,如史学论文写作、史学信息介绍等。⑵历史系师范专业的教学上,该系强调加强基础,注重科研;拓宽领域,提高技能(师范技能);形成特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课程结构方面,加强中外文化史、经济史、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史、国际关系史等课程的开设。

4.东北师范大学。⑴在课程体系方面,在基地班的教学中,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压缩了专业基础课,增加了专业选修课;增开相应的文史哲、文理科交叉的概论课和技能课。经过系统调整,该系的课程体系已基本与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⑵该校重视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重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教学。⑶还开设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课程,如东北民族与边疆史、奉系军阀史、中俄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等专门史课程。

5.江西师范大学。他们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既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兼顾课程的现实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力争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为此,在开设了本科生应掌握的一般专业必修课的同时,该校在专业选修课上动脑筋,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陶瓷史、万寿宫文化、江西地方史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考虑到中学历史课改的趋势,他们还为学生开设了西方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科学技术史、中西文化比较、现代化问题研究、普通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应对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6.华南师范大学。与江西师范大学一样,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省属师范大学。该校历史系的课程设置也充分考虑了这个前提。在课程设置的特色方面,他们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是在第五学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他们把专业限选课分成历史教学方向和历史研究方向两个模块,规定学生任选其中一个模块的所有课程。历史教学方向的课程主要为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设计,主要有经济学说史、中国文化史、广东地方史、客家学概论、西方政治思想史、领导科学、人生观通论、政府经济职能与宏观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历史研究方向的课程则以断代史、专门史等专题课为主,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深度,为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

三、启示与借鉴

1.把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几所重点师范大学身上,在课程设置上他们努力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目的,并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在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时,大多做到了优化基础课淡化专业课,纷纷压缩了通史课的学时和学分。优化基础课就是要使基础课同时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个人可持续发展、后续课程奠基、继续深造等多元目标。

2.加强选修课程的设置。进入21 世纪,随着各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在人才培养上人们越来越形成一种共识,即单一的专业知识训练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开设恰当比例的选修课程是尊重学生个性与个人成材选择的重要表现。

第2篇: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1以就业为导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内容与特点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分支,主要涉及网页版面的规划设计与制作方法。这里所阐述的主要是Dreamweaver是如何使用的,并结合HTML语言讲述静态网页的制作过程以及简要介绍如何制作动态网页。通过对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网页设计、网页美化以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技术性课程,但是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使学生在获取生存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艺术气息。因此,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目标目前,网页设计的课程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种课程体系以市场需求为提前,就业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先决条件,职业中所需要的技能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课程设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明确。岗位需求决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际需要紧密相连,这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就业趋势。专业化课程与个人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明确的就业方向解决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为与市场相连接,针对网页设计构建一套“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动手操作实践为主线、最终构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将网页设计师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在教学时设立不同的模块进行训练,有组织有重点,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相比理科专业,文科专业有着不同的专业特征、职业定位以及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如包含人文系、历史系、经管系在内的文科专业,大多具有自身独特的职业特征与能力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文科专业在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充分结合高校文科专业的特色,从其就业方向及职业能力需求出发。

2大学文科专业开展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各企业和各单位对自身的网站建设越来越重视,网页制作的人才也就逐渐供不应求。现如今,网页制作与网页设计已成为高校学生的热门选修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具备基本的网站制作技能,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也已成为高等院校文科专业计算机教程的主要科目之一。互联网已经深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已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手段。网页设计将互联网的背后运作展现在他们面前,很大一部分文科生对这些是闻所未闻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文科生的网页制作学习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但与理科生的背景知识、计算机技术等优势相比,文科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善于文字表达。如果文科生能够快速掌握计算机技能,将自己的知识背景与现代计算机相结合,满足市场的职业要求,那么在同一竞争环境中,他们的就业优势就会比较突出。所以,对于那些文科生占较大比重的综合性大学而言,为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筹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网页设计与制作就是十分有必要的了。

3基于就业导向的大学文科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在以文科生为主力军的综合性大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是不同的。因此,各高校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基于就业导向,引入新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是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没有清晰的界限划分。为了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本文提出一些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与意见。

1)模拟任务法,课堂教学与实际操练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模拟一个制作任务,将课堂氛围假设为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可以将制作任务分为若干个子任务进行模拟演练,一边为学生演示如何操作,一边讲解,学生边听边做。这样的讲练结合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2)实际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将典型的分类网站引入到实际课堂中,在课上为学生做展示,分析并讨论这些网站的布局结构、内容分类以及技术特点。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要通过实际案例解释说明,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有效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采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产学研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的专题教学模式创新一是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制定细化的开发进度表。一个优秀的教学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由“要我学”向“我要学”逐渐转变。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的充分结合,选择一些略具挑战性、覆盖范围广的网络项目,这些项目是教学过程的中轴线,所有活动的展开都是以中轴线为标准的。二是引入专题教学模式,促进网页设计课程创新。完成一项网络任务的过程一般包括确定主题、收集并整理有关资料、选择风格、设计LOGO、编排网页的布局结构、确定配色方案、自定义网络样式、制作网络主页、制作各个分页、对网站进行测试、最终对外公布。教师需要将网络制作的这些过程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收集整理并设计制作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教学专题。教师在设计教学专题时应秉承以下几个原则:

1)尽量与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相结合;

2)寻找不同的教学案例,全方面、多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关注当前热点,紧跟时代潮流,网页制作技术要与时俱进;

4)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能力,精心设计课程,先易后难;

5)要从整体出发考虑专题的选择,每个专题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前后衔接之后才能出色地完成一个网站项目。

4结语

第3篇: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大家好!

首先,感谢区委组织部和大村办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我区大学生村官朋友们共同分享我的任职感受。我叫郭伟涛,毕业于许昌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年7月,我放弃了郑州的教师工作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怀揣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走上了“大学生村官”之路,20*年8月被选聘到青年村乡井庄村任村主任助理。今天受区委组织部的委派,我将从个人的视角谈谈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感受。

(1)首先,我先浅谈一下我一年来的工作感受。

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一定要放下架子,摆正位子。就是既不要把自己当成乡干部,也不要把自己当成村干部高高在上。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更是很可怕的。唯有自己先做好一名村民,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村干学部。

二、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大学生“村官”,要立足长远,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成长成才,实现价值。既要俯下身子,谦虚谨慎,又要发挥优势,学以致用。做好六种角色:做国家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做新思想新理念的转变者、做基层情况的调研员、做民事纠纷的调解员、做村民致富的启发人、做乡村发展规划习者。

三、学习学习在学习。简而言之,就是要时时处处都要多虚心学网习。

四、真诚为群众服务。与群众打交道,自己吃不透的东西,不要随便答复别人。自己力所能及的,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为别人办到,唯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群众心坎上,这样才能取信于民。

五、创业与发展,必须超前思维。(略,下面会具体阐述)

(2)下面,我就自己的创业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烟叶种植

20*年8月,我来到井庄村,经过一个月摸底,对井庄村有了初步了解。防火期间,刘书记下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动员全乡广大村民规模化种植烟叶。首先通过和村干部座谈,摸底,基本掌握了那些村民有种植烟叶的意向。然后通过发放宣传单,走访、调查、座谈等形式,确定了三到四大户愿意大规模种植烟叶的。我和村干部带着政策宣传信息单,找这几户具体座谈,通过讲信息、讲政策、讲政府的协调及补助力度,基本上说通了他们种烟。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承包地土地协调相对困难,秋季种植马上开始,个个种植户纷纷知难而退,令我们井庄村“两委”班子非常伤心,一月来的工作结果就这样顷刻即流。不过,痛定思痛后,我和村干部也一直再反思,为什么种烟户稳定不住,后来我向王书记提出了可以引导我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员回村创业和带业的思路。王书记听了,当即采纳了此建议,发动全村党员及干部向在外工作人员传递我村种烟的信息,不久,我村在上海的一名创业成功者愿意回家乡投资,经过电话联系沟通等等诸多形式和困难,我村这个人从上海做飞机快速返乡。他就是现在的大股东之一的刘峰,后来他高兴的说:“在乡政府和村干部的帮助下,我用多年在南方赚的钱承包了200亩的烟叶地,还能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我要好好把业创好”

后来我也积极参与土地承包工作、育苗工作、种植工作、浇水施肥工作、和田间管理工作。建烟炕时,由于资金暂时不足,在王书记的超前思维鼓励下,我也投进去了一万元。当时他说:你刚毕业那一万也确实不是个小数目,但是,只有你投钱了,你才会更用心参与其中,以后你获得的经验会更大的。不久,他说的话应验了,我们种的烟叶质量在全乡是一流的,其他村的种烟户纷纷来学习,顿时我心里宽慰多了。跟着聘请的技术员我学到了很多种烟知识,和王书记在一起我也学习到很多的农村管理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真是使我受益匪浅。

二、食用菌种植

说起食用菌种植,刚开始我也是无意间干起来的。记得20*年10月底,我的一个本家哥哥四处借钱,说是没有钱买食用菌原料——棉壳的钱了。于是我就忍痛割爱把我准备买电脑的3000元钱借给了他。

其实我们是有代沟的,他比我大的多,不过后来经过我们不到一个月的接触我感觉他人还不错,种植技术还可以,就是管理跟不上,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又经过我一个月的思想斗争,分析分析他的优于劣,分析分析我的优于劣,我发现我们两个刚好能够优势互补,联合起来干事业刚好能够弥补自己的各自不足。经过我和他的协商谈判,我们达成合作,正式开始合伙种植食用菌,一般情况下,用玉米芯种植,投入与产出比是1:2~2.5左右,也就是说投入一元,基本上能获利0.8~1.2元。用棉壳种植,投入与产出比是1:3.5还要高,如2009年春节,我们2000元的料,产出的蘑菇买了7000多元,除去成本我们净赚了5000元。但是创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其中遇到了原料难买的问题,去外地进料成本又太高,风险太大,培养的技术工,如装袋人员不固定等问题相续出现,日常管理的漏洞问题也相续出现,资金的管理,出菇的时间及上市的把握等等尤为重要,不然周期把握不好,会降低我们的利润的。蘑菇最多一年可种三茬,一般我们种两茬,棚需要一定时间休整,杀菌、消毒等等。目前我们两个大棚一茬的利润在20000元左右,再去掉技术工人的工资,基本上纯利润股有15000元以上,这样算来,我们一年的收入能达到40000~50000元。也刺激了农村留守的富裕劳动力就业,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

三、网上营销,传承玉器(古器)文化。

说起古文化,我是从大学开始系统学习与研究的,我上大学有个毛病,不爱文学爱历史,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总看着人家历史系好玩,所以就经常听历史系的课,选修历史方向的选修课,经常在图书馆不看文学书但看历史书,对历史书籍情有独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就真的与历史文化结缘了,主攻玉器方向,重点是春秋玉雕文化和明清玉器文化,擅长春秋“圆帽工”玉器的鉴赏与交流。

现郑州一实体店铺实行出厂一站式服务,网上店铺直接营销现以全面开始。我们现在采用工厂(妻在其中)+实体店铺(岳父)+网上店铺(我独有)多渠道多元化经营模式,来达到我们的多产共生、多元共生。我的网店主卖玉器,货品来源,手工雕刻作品(有十年以上的师傅)、代卖老货老玉、自己购买的又出售老货老玉、替别人拍卖的东西。本人经常踩古玩市场,偶有捡漏。常参加古玩行业协会的交流。至于网店的其他运行细节以及利润问题,涉及商业运作问题。在此不便细说。

网络,是二十一世纪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最便捷载体,只有通过他才能推动新世纪的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希望大家都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波音飞机的大亨们很厉害吧,但是你们是否知道,波音飞机的大多零部件都是从其他的中小企业购买来的啊!所以说没有中小企业,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公司的大亨们就很难造出这样一流的飞机,所以说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繁荣,也离不开网络载体和中小企业(主体)的繁荣发展。网店是十分的文明和开放的,他解决了在网下没有成本开店的烦恼,只要肯动脑子,一切都会属于你的。我要说网上商店,还是有辽阔的白色空间的,如何把他们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案,需要我们心灵不老、精神不老的开拓者去尽情的挥洒。我相信,只要有爱、有爱好、有追求,有梦想幸福一定会属于你的。那你还犹豫什么,马上行动吧。

第4篇: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残疾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残疾人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残疾人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受到关注,"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残疾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理想"。作为残疾人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大学生群体的发展与教育已成为融合教育背景下广泛关注的问题。探索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从教育的实践出发。本文选取三例肢体残疾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跟踪回访,了解其高等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特点

研究对象一:孟凡(化名),女,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先天因素而不能正常直立行走。2002年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某普通高校中文系录取。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2006年顺利毕业。由于身体的缺陷,毕业不能顺利就业,后经过学校帮助、老师推荐,现工作于一县级市高级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研究对象二:程祥(化名),男,几岁时由于意外事故被高压线切断一只手臂,造成上肢残疾。2004年考入某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在校期间,专业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奖学金;考虑到身体的残疾对就业的影响,以及现实的就业压力,2008年考取某师范大学研究生,此校顺利接收。研究对象三:何楠(化名),女,因药物注射而导致小儿麻痹症,肢体残疾不能正常行走。2005年考入某师范大学历史系。2009年毕业,现待业中。以上三例肢体残疾大学生的事例是所有残疾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映射,他们反映了残疾大学生真实的生活。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的选择

选取就读与普通高校的三位肢体残疾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在融合教育背景下三位残疾大学生的教育与发展状况,对其进行研究。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及档案资料法。访谈法,研究者选择针对性的内容对研究对象进行访问谈话;观察法,即通过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状况,体会普通高校对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的影响;最后,通过档案资料法,将访谈和观察的资料收集。

(三)具体步骤

1.访谈:首先,在访谈之前研究者自拟关于访谈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访谈对象回答的问题,避免造成访谈对象不愿意回答而引起尴尬。同时,注意访谈时间的合理性。

2.观察:其次,对访谈对象进行观察,观察和其相关的学习、生活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状况,研究现有的环境对其的影响。

3.总结:最后,整理访谈和观察资料。结合资料进行定性的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教育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残疾大学生在普通高校随班就读能充分的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为残疾大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残疾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更多的适应环境参与社会;然而,研究发现:在普通高校就读的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分别从高校各层次支持系统对残疾大学生影响和残疾大学生自我适应两方面展开剖析(结果见表一和表二)。

表一 高校各层次支持系统对残疾大学生影响状况

(二)分析

表一研究者从纵向层面分析了普通高校各层次系统对残疾大学生的影响,表二从横向方面分析了在各层次支持系统下残疾大学生的自我适应状况。结合表一和表二具体分析如下:

.研究者将高校各层次支持系统分为宏观支持系统、中观支持系统和微观支持系统三个层面(见表一)。

1.宏观支持系统,主要是指各级行政部门管理下高校的各种硬件设施,研究其设置对残疾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支持系统的不完善给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突出表现在残疾大学生的自我适应的方方面面(见表二):在学业方面表现为残疾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呈现较好的趋势;但是,对学习环境和配套设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对残疾大学生普遍实施招生,但在高校不断扩大校园建设和学生数量的同时,仍没有兼顾到残疾大学生的需要。残疾大学生的特殊需要在普通高校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可见,高校宏观支持系统是促进残疾大学生自身适应高校的前提因素。

2.中观支持系统,即以高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为基础而建立的各级各类社团、机构及文娱组织。研究发现:各种协会、俱乐部等高校活动组织基本大都是按照正常学生的能力爱好和需求而成立的,残疾大学生缺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组织机构;高校中缺乏针对残疾大学生定期的、不定期的心理障碍辅导与咨询机构;在残疾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盲点,缺乏配套的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策划中心等相关部门。随着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加强,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影响了残疾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回访了解到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下:第一,自卑心理十分严重;第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第三,自信心明显不足;第四,人际关系障碍。残疾大学生常常看不起自己,没有勇气主动和同学交往。当遇到人际问题时,不能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比较容易委屈、抱怨,造成心理冲突加剧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3.微观支持系统,这里主要指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群体。观察发现: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残疾大学生存在无形的排斥,主要源于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缺乏对残疾大学生的了解;同时,高校缺少专门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另外,作为残疾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和生活伙伴正常大学生,他们对残疾大学生缺少爱心,表现为一贯的漠视。作为残疾大学生的教师和同学,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对残疾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残疾大学生能否很快的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他们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

四、建议

1.高校在残疾人的教育中,要加大投资力度,重视残疾大学生的障碍和困难,逐渐完善学校在图书馆、宿舍、食堂等残疾大学生重要活动场所的设施,用尽量人性化的方法为残疾大学生服务。

2.高校的各级各类的组织、机构的不完善是影响残疾大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者建议应从多方面着手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发展。第一,建议学校根据残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建立各种特殊的组织和机构。第二,从高校和残疾大学生自身出发,有效的解决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普通高校应该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指导。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改善残疾大学生的自卑、自信心的不足,缓解其焦虑状态;第三,做好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对维护残疾人的利益,对推进残疾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议从如下方面进行:首先,建立职业规划,开展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实施就业援助。要发挥社会援助的作用,从行政、法律、经济等方面出发对残疾大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动员全社会关心和帮助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进而,提供残疾大学生的自我提倡和自我竞争能力。在求职的过程中,残疾大学生会面临各种不便,要学会要求别人为自己提供应该的帮助;残疾大学生要培养自己专业知识以外的多方面的技能,以便适应市场的竞争。

3.与残疾大学生紧密相连的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群体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者建议对残疾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设身处地的为残疾大学生考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残疾人高等教育是特殊教育史上的一次维护残疾人权益的重大的飞跃,它反映出时代精神和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融合,它与特殊教育的发展一样,任重道远。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未来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一定会不断的改进、不断创新,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同在。

参考文献:

[1]袁茵.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理论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2]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李文长.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5]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雷江华.关于残疾学生在普通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3,(5).

[7]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朱宁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追求[J].中国特殊教育,2003.

第5篇: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前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关于学科定位与学术创新

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定位在我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科发展定位存在缺陷。1998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在文学门新闻传播学类下设置四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而教育部1997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却只在文学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两个二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这样的学科定位是其他专业没有的,其他专业都是本科专业设置个数小于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个数。如文学门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设置“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古典文献”五个,而研究生专业设置“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八个二级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二级学科设置上的倒置,抑制了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学术发展。如此以来,我国培养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只有本科生,而没有研究生。我国也就只有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教育而没有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了弥补设置缺陷,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就在自己业已获得的不同学科专业(如图书馆学、传播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自行设立与出版相关的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进行培养。较早设置编辑出版学研究方向的学校有河南大学、武汉大学等。目前,被教育部认可和备案的出版学类研究生专业名称有两个:一是从属于管理学门类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一级学科中的“出版发行学”;二是从属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的“编辑出版学”。其中,前者授管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后者授文学博士或硕士学位。这一变通使得“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教育得到“正名”。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培养出版学本科生的高校尚没有与出版相关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所以这些高校也就不具备自主设立“出版学”研究生专业的资格。因此,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仍然是在不同的二级学科下以“借鸡下蛋”的方式培养出版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就目前我国“编辑出版学”这一本科专业名称而言,也值得商榷。编辑、出版、图书发行三者研究成为一体,可以直接用“出版学”来概括之。就专业定位而言,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文学门类”下直接设立与“新闻传播学”平行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授予本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二是在“管理学门类”下直接设立与“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等平行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授予本专业管理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三是将“出版学”定位为“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授予本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四是将“出版学”定位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二级学科,授予本专业管理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五是在国家总体学科设置改革方案中的交叉学科门类中直接设置“出版学”学科,根据各培养单位培养目标,授予本专业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上述几种方案,前两种对出版学的成长最为有利,它给了出版学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够完全按照出版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确立培养目标、组织课程体系等,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难度相对较大。第三种方案沿用了1998年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对“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定位,它保证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定位上的连贯性,是一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对容易通过的方案。第四种方案,在2002年的研究生专业备案制度中曾得到教育部的认可,而且由于本方案是在管理学科范畴内组织出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授予的是管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也得到了出版业界和学生的认可,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案。而第五种方案依赖于我国下一次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根据有关会议讨论或考查被选方案,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将有可能进行较大的变革。但具体改革方案出台还有待时日。

总体而论,我国关于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设置不尽合理,没有系统化的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学历学位教育,未能为出版学的学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导致在我国出版业快速发展繁荣的情况下,出版学学术创新未能实现足够发展。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有45所,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这些学校有的是专业高校、综合性大学,有的是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或其他类型的院校。就编辑出版专业隶属的院系而言,有的学校设在新闻学系或传播学系,有的设在管理系,有的设在中文系、科学技术系,甚至有的设在艺术系和少数民族语言系。每一所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背景也都大不相同,而恰恰是这些多样化的特色,使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编辑出版的实践需要与工作特点,编辑出版学培养是知晓各学科知识、具有广博知识素养的“杂家”,而不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专家。关于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现在许多学校都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即:学生大一入学先在其他院系如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英语系等学习,两年以后择优选拔有编辑出版专业志向的学生,再加强编辑出版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时拿两个学位。这样做,学生毕业时不仅可以避免缺乏其他专业背景知识的劣势,同时增加就业的能力。是否还有更好的培养模式,应该引起高校管理者与高等教育研究者重视。

关于教学计划的骨干课程设置原则

政治原则。编辑出版事业不仅有很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且有很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管理功能。在设置本专业骨干课程时,要注重政治原则的贯彻,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从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出发,落实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

实践原则。编辑出版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设置骨干课程一定要贴近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编辑出版工作的实际,不能因师设课、因人设课,更不能过多开设空洞无物缺乏联系实际的课程。

分层次原则。在坚持专业导向、学科定位的前提下,分层次设置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骨干课程。大致可以分为:第一层次是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层次是专业方向课程。第一层次开设有政治、语言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等方面的公共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同学习;第二层次开设出版学原理、编辑学概论、书刊发行学、选题策划学、编辑出版史、书刊编辑的理论与实务、现代出版技术、出版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版经营管理、版权与图书贸易等。第三个层次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不同学校本专业的侧重点设置不同的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如:以编辑为重点的,要加重文化知识、语言修辞和必要的古文等课程;以培养发行人员为重点的,要突出营销、市场调查、图书宣传和广告等课程;以培养经营管理为重点的,要注重成本核算、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课程大致也依据以上原则来设置。当然,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各高校也十分注重实践环节、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校会给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安排20周左右的专业实践:包括编辑业务和出版业务方面的初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比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还要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图书的市场调查,写出市场调查报告,并适时总结。有些同学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到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实习,从采写、组稿、校对等基本工作做起,慢慢积累自己的编辑经验。甚至有的同学还参与出版社的选题策划活动,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得到河北省教育厅首批百名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人:刘邦凡)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省略/bbs/73490/messages/1496.html.

2.邵益文:《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需要总结和提高》,《出版科学》,2005(5)。

3.萧东发、杨琳:《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学出版》,2005(3)。

4.方卿:《关于我国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6(4)。

5.仝冠军:《论编辑出版专业高层次教育的必要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第6篇: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论文摘要:许多高校的广告教育与时代脱节,广告传播学教学与教育部倡导的素质教育错位。广告传播学教学存在学科不成熟、内容泛化、手段老化、师资落后等问题,所以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大系统、小专题,多媒体实验室等广告传播学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广告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归属尚未定论,各科教学处于不断地摸索之中。面对“两难”(广告公司招人难,高校广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广大教育界人士认识到:教育拉了广告业的后腿,广告教育必须面对市场,课程教学必须为培养目标服务。高校广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作为广告专业的惟一基础学科,广一告传播学必须围绕市场做文章,改进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新型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广告实际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的市场要求。

一、广告传播学教学的症结

现行的)’一告传播学教学,存在许多违背高校教育规律和广告行业市场规律的弊端,已成为培养学月创新能力的掣肘。广告传播学教学的症结主要表现在:

(一)广告传播学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广告传播学归属于传播学,而传播学是从国外引来的“舶来品”。如果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粗具规模的译著算起,传播学在中国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20年中,传播学在中国经历了“放眼看世界—引进与起步”、“投身改革潮—纸上谈兵和介人实际”、“洋为中用—中国化和本土化”三个阶段,召开了6界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1982年、1986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出版了一批著作(例如:居延安的(信息、沟通、传播》,邵培仁、戴元光、龚炜的《传播学原理和应用》,周晓明的《人类交流与传播》,徐耀魁的《大众传播学》,张隆栋的《大众传播学总论》,李彬的《传播学引论》,张国良的《传播学原理论》,胡止荣的《传播学总论》),似乎蓬勃发展。但是,中国传播学者研究的主流还是引进和介绍西方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的传播学还没有建立,在为我所用、自主创新方面做得不够,与传播实践之间也存在距离,尤其缺乏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即便上面提到的书籍和教材,也多以“概论”形式出现,专门研究传播学中某一重要传播理论或专论传播模式、传播研究方法的学术专著至今尚未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传播学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

广告传播学源于传播学,是传播学在广告领域中的发展,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广告传播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广告专业仅讲授传播学理论即可,没有什么广告传播学;有的主张,广告传播学应充分结合广告学和传播学二者内容,建立自身体系;有的提倡,广告传播学以应用为主,少讲理论;有的认为,广告传播学是独立的,不应与其他学科发生任何联系。此外,广告传播学的著作较少,至今只有几种。相对于传播学教材,胡卫华编著《广告传播》(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也仅是一本小册子。可见,广告传播学离成熟学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

(二)教学内容泛化,重理论轻操作。广告传播学没有自己的体系,往往沿用传播学的章节内容,造成知识理论的泛化,违背了知识的普遍性和个别性的辨证统一的原则。尽管传播学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是,中国的传播学教学则是注重介绍西方的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忽视传播学的实用性。广告传播学与传播学教学有着共同的缺陷。教学中,较少考虑广告实际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单纯地“就理论言理论”,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唯物辨证理论,往往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重理论轻操作的教学,往往导致学生混固吞枣的死记硬背理论,不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教学效果很差。

(三)教学手段老化,重课堂轻实践。在许多高校,广告专业的教学多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堂教学具有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受教育对象较多,容易量化管理等特点。但是,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信息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没有个性和专长的人,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也谈不上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很难想象,一个课堂教学口径培养出来的广告人才能够在实际操作时体现多元化的广告行业的人才特征。此外,当前广告传播学教学多采用教师拿着讲义授课,学生下面记笔记的形式,较少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活泼的感性材料。教师辛辛苦苦地讲授,学生却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事倍功半,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大一统”的传统课堂教学已成为当前的广告业发展的栓桔,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形式堕待提倡和实施。

(四)师资队伍落后,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来讲,广告专业师资队伍较落后。主要缘于广告业是新兴的行业,高校广告专业非常年轻,专业归属呈多样化,广告师资多半路出家。高校广告专业,有的隶属于新闻传播学院,有的隶属于财经学院,有的隶属于艺术学院,还有的隶属于历史系、管理系等。专业归属的多样化,直接导致师资来源的多渠道。他们的学科来源大部分为:新闻学、文学、美术,少量为市场营销、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同样,广告传播学师资来源也呈多样化,有的源于新闻专业,有的源于中文专业,有的源于历史专业,有的源于管理专业,学术观念、思维视角和科研能力差别较大,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倾向也有所不同。此外,日前从事高校广告传播学教学的教师,除了个别曾到过日本、美国或在一些跨国公司中接受过国际化广告实务培训外,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广告学专业教育。因此,广告传播学教师很难有效地传授时代前沿的专业知识。广告行业流行的“高校培养不出真正的广告人”、“上大学,不在于学习知识而在于熏陶”的论断,多少也显示了高校广告教学的无奈和滞后。

二、创新教学改革措施

加人WTO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人高效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一告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正朝着全球化和本土化两个方向一匕速发展。而高校培养的广告人才与市场需求错位,广告教育与时代脱节,教育改革到了一个难以回避的关节。面对广告教学的种种弊端,高校广告传播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教学理念改革:观念教学。高校广告传播学教学从单纯地传授知识应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涵可持续创新和白主创新两层含义,是广告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

1.创新能力的培养〔1)从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着手,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s_体复合的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刻提醒学生各门科学和权威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传授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理论。创新思维的运行过程,就是“化无穷为有穷”。具体来说: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过程中首创或独创地选取对象,抽象、舍象对象的属性,动态截取对象时空。(3)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结果往往是“似是而非的”。创新思维的结果为概念、学说、观念、对策等,这些结果是头脑中的东西,与客观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它们并非纯粹客观,也达不到彻底全面,其本质和主流也不是惟一不变的。创新思维结果的“似是而非性”往往缘于思维观念的一般性、科学的非纯粹客观性、理论难觅“彻底客观”、本质和主流的凸现等。本质和主流是多方面的,不应停留在现有的本质和主流的表象上,要进一步挖掘新的木质和主流,创新随之而来。

2,努力建立学生思维的多种创新视角。创新视角,是用不同寻常的视角观察寻常的事物,使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广告传播过程中,要求视角变化。单一视角泛化,产生不同寻常的创意。创新视角一般有几种相对类型:发散与收敛、求同与寻异、肯定与否定、顺向与逆向、自我与非我、有序与无序等。

3.要消除妨碍创新思维的惯常定势。思维定势是特定思维框架,受实践目的、知识储备、价值标准的影响,往往新定势的形成慢,而旧定势的消亡难。尽管思维定势有利于处理惯常、照例的事物。但是,当事物变化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束缚创新思维的开展。思维定势,包括一般权威定势、从众定势、唯经验定势、唯书本定势、非理性定势。

4广告传播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观念的培养主耍有两个目的:(1)为培养具有再生能力的全息广告人才着想。广告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广告策划、广告创意是瞬间万变,日新月异的。因此,全息广告人才必须有独特思维视角和首创思维成果。(2)为透彻理解和把握广告传播理论孕育力量。一告传播学是发展、开放的学科,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挖掘。创新思维的建立为透彻理解和把握广告传播学理论提供了资本和财富。

(二)教学模式改革: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包含两层含义:1.教师走出去。教师大多局限于学校,对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往往是理想化和学究化,较少全方位的把握社会。广告传播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广告传播实践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很容易造成“就理论讲理论”,脱离实践。教师走出去,走进火热的广告行业,走到缤纷的媒介实践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教学中,才能将理论和实践杂揉到一起,讲得生动,学生学得有趣。但是,现实生活中,广告传播学教师很少出去实践。主要缘于两个方面;(1)目前的广告学系师资缺少,广告传播学专职教师很少。即使有专职教师,也往往兼授其他课程。这种情况下,广一告传播学的教师一年两个学期授课,不能抽出时间外出实践。(2)高校往往侧重于传统的重点学科建设,树立名牌战略。而广告专业是新兴专业,各方面力量薄弱,难以受到学校重视。广告专业的教师外出学习和实践基本卜不一予以批准。.这样,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只能低层次重复,教师疲惫于繁重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培养的1、一告学生自然不能适应广告行业的发展。

2.学生走出去。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投身于真枪实弹的广告实践。(1)广告专业必须建立高规格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高校广告专业应利用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学科优势,加强与名牌广告公司和媒介联系,作到校企联合、系企联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学生有了实践经验,学习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学生应有实践的意识。很多学生存在惰性和依赖性,安于现状,不敢走向社会。教师必须灌输实践的重要性以及“走出去”的好处。教师也要鞭答学生,锻炼他们的“野外”生存的能力。(3)学生“走出去”,选择的广告媒介应是多层次、多品种的。既可以选择电视台、电台、网络媒介,也可以选择报社、期刊、出版社;既可以尝试党刊,也可以尝试商报;既可以尝试综合频道,也可以尝试专业频道……多方面的亲密接触,往往造就学生丰富的感性知识、旺盛的求知欲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请进来,指聘请在广告传播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到课堂传授知识。这些人主要指媒体经营人员、广告公司精英、高校广告传播学知名学者。媒体经营人员、广告公司精英大多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了解广告传播的现状,把握广告市场的走向。他们的讲授往往生动活泼,具有实用性和引导性。高校广告传播学知名学者,了解广告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引导广告业的健康发展方向。他们的授课,往往具有启迪性和先导性。二者的结合,既可以缓解本校广告传播学教学的狭隘,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主要的是,将课堂教学与当前的广告业发展情况结合起来,使广告传播学的教学走在时代的前列,解决了广告教育的滞后问题。

(三)教学内容改革:大系统,小专题。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传播学内容,也不能脱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应立足于广告专业,开创新的体系。1.讲授传播学的主要内容,即大系统。传播学包括传播史、传播业务和传播理论,即“史”、“术”、“论”三部分。针对广告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广告传播学教学内容的“大系统”应侧重于传播理沦和传播业务两部分。传播理论主要讲授“传者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分析”和“效果研究”五部分:传播业务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实务问题,诸如传者社会影响、内容的窄广、媒介经营、受众的文化品位等。传播业务应杂揉到传播理论中。这样,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经验的分析,广告传播学的“大系统”讲授往往产生良好教学效果。

第7篇: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新升本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模式

高校服务社会的模式就是指在社会服务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具有相当代表性的、可供借鉴推广的社会服务模式。地方高校服务社会采取何种模式是新升本院校能否与地方进行有效互动、共同发展的关键因素。著名教育家谈松华说:“模式大体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1) 模式是事物的存在状态:指事物的类型、范式等;(2) 模式是事物的发展道路和运行方式;(3) 模式是对事物的分析和思维方式。”[1]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是地方高校需要不断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宁夏大学校长何建国指出:“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已有的培养模式和创新思维养成之间彼此时有冲突。”[2]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升本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确立下列人才培养方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全过程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的实施过程,实际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过程。对于学校而言,订单培养有助于高校校根据地方社会实际需要把握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使学生掌握真技能,学到真本领。对于企业而言,订单培养有助于企业打造稳定的骨干队伍。通过订单培养出的人才熟悉企业的产品性能、生产流程,实际技能强,既节省了培训时间,也能很快融入企业文化。可见,订单培养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

(二)相互作用模式。相互作用模式就是在地方高校和地方社会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相互作用的伙伴关系,以实现地方社会经济的繁荣。在这种模式下,地方高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地方社会的“人才需求热”,在专业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要随着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整而有所变化,针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如苏州大学根据苏州鲜明的丝绸行业特色,十分注重丝绸学院的建设,设置了桑树种植、桑蚕养殖、制丝工程、染整工程、染整工艺、纺织材料及纺织品设计、染织艺术设计和服装设计等专业,使这一地方特色产业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占有绝对技术优势。

(三)继续教育模式。新升本院校除了通过正规的本、专科教育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之外,还要与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合作,举办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地方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素质,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继续教育模式主要形式如下:1、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举办各种学历教育班、专业证书班以及岗前短训班。如东莞理工学院与宏远集团公司、市农业银行和长安镇、附城区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电脑操作培训班、厂长经理培训班等;[3]2、定向招生,联合培养。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煤炭企业神华集团合作,神华集团从职工子弟中招收学员,为合格学生提供学费支持,而学院按企业要求培养学生,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3、创办共建学院。新升本院校应该积极谋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利用地方政府、企业的资金,开拓联合办学的新模式,推进自身的发展。

二、科学研究要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

新升本院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尝试以下列模式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

(一)大学科学园区模式。大学科学园是以高校的智力、人才、技术、成果等优势为主体,在校内外的一定区域内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成果转化的园区。目前,很多地方高校都和当地政府积极合作,建立科学园区,作为新升本院校,更应该积极谋求与地方社会共建大学科学园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搞活了地方经济,也大大增强了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高科技企业孵化器模式。高科技企业孵化器模式是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创办的一种企业孕育中心,使各方通过提供资金、商业信息情报、技术咨询与指导、低价的办公设备租赁等途径来扶持新建的高新技术企业。世界著名的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以及我国的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等都是靠这种模式飞速成长起来的。孵化器模式不仅提高了小型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还大大降低了企业发展初期的风险和成本。据统计,在孵化器里诞生的新建企业其成功率高达80%,而未经孵化的新建企业成功率仅50%。[4]因此,新升本院校应该积极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孵化器,为地方社会孵化更多的高科技企业,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工程研究中心模式。在高等学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的做法最早源于美国,其做法主要针对产业或生产中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以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比较困难的问题,它一般由大学的一个或几个具有优势的院系、专业为核心,并吸收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它依靠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技术开发,广泛推广高新技术,加速实现科技产业化,为地方企业的技术开发以及高校的科研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因此,新升本院校应该积极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高校科技企业模式。高校科技企业模式是目前我国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常见的一种模式。高校科技企业模式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技术链与产业链的衔接,推动地方高新技术业的发展,提升了地方的产业结构,成为地方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次,采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推进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许多高校正在努力提高科技文化含量,积极创办或与其他高校、企业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争取向高新科技服务模式转变。

三、以各种有效途径与模式服务地方社会

高校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为地方社会所提供的人才、智力、物质资源等方面的综合服务。美国学者詹姆斯・杜德斯达说:“大学的使命是连接大学与社会的黏合剂,也是大学历经千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得以成功存在的原因。”[5](P8)地方高校通过服务地方社会,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地方的承认和支持,然后取得发展。高校服务地方的主要模式有:

(一)为地方社会提供咨询、调查服务。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学科、教育设施的优势,为企业、政府、社区居民提供政策、管理、战略决策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这是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向结成更高级合作关系的第一步。

(二)提供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主要是指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传播、交流、运用等方面的服务。高校是智力密集、思想活跃的地方,学术交流频繁,又是重要的信息集散地。美国各类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信息服务。譬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建立有关地区经济、劳动力市场等数据库,为政府和本州人民提供信息。“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科技潮流的先驱,离不开斯坦福大学的智力源,其中包括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联系全美甚至全球的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

(三)社区公共服务。焦正平说:“地方高校应敏锐感知社会需求,摆脱行政控制,用自己的思维和眼光,积极主动地将眼光转向城市社区,找准为社会服务的落脚点。”[6]社区服务不仅能使更广泛的社会成员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养,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活,对所在区域的整体精神风貌、风俗习惯和市民的观念、理想等都产生较大的影响。高校直接介入社区生活,为社区提供服务己成为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地方高校资源社会共享服务。高校物质资源服务指的是以高校所拥有的设备、资金直接为区域社会服务,学校的图书馆、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以及办学场所可有偿或无偿地为周边社会、居民甚至为全市区社会、居民开放。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适时、适当地向社区居民提供运动场、图书馆、计算机房、演播厅等,对校园举行的艺术节、画展、球赛、讲座等活动,可通过媒体向社区,让居民参与进来,增进大学和社区间的沟通与了解,加深双方的友谊与合作。

(五)发挥“文化中心”的作用。焦正平说:“高校是社区的一大文化景观,校园文化具有极大的教育示范作用。不但对学校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对社区环境也具有很大的文化辐射作用。”[7]高校是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社区居民有独特的影响和教育作用。高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学校进行的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思想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舆论宣传等都对社区居民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高校自身应该注意发挥这种文化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它在社区中的文化中心作用。

[参考文献]

[1]谈松华.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模式及其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6(7)A.

[2]何建国.大学之道 首在育人 端在社会认可―――地方高校特色办学及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3]杨振标.东莞理工学院为地方服务的做法和体会[J].高教探索,1997(3).

[4]易红郡.美国高等院校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2(2).。

[5][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罗祥华、李丽芳.论社区教育与地方高校社会功能的互动发展[J]南昌高专学报,2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