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历史知识点范文

大学历史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历史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历史知识点

第1篇:大学历史知识点范文

新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的地位,加之这项工作中存在的滞后性、被动性、形式化等问题,我们的工作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目的,因此必须在新环境、新语境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为我们探索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提供新的视角。

一、大学生思想意识现状分析

首先,就大学生的世界观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世界发展与社会现实有自己的见解看法,但少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纷繁复杂的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对这些问题做出评价,不但容易使自己的思维方式走上狭隘的境地,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评判标准。他们虽然对社会上的新事物、新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但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对这些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加之生活阅历的浅薄,总是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本质,因而对很多社会问题感到不解,抑或产生叛逆心理。

其次,就大学生的价值观来看,他们受西方自由思潮的影响,十分注重自我表现,随着我国“以人为本”方针的实施,更加速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表现在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与个人价值的体验上。他们热衷于以个人为中心,彰显自己的价值,却忽略了群体生活中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和对他人的尊重。长此以往,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不断膨胀,一旦目标受挫,身心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物质化、功利化的思想便会蔓延,最终导致个人理想由奉献社会和国家转向实现自我物质欲望;读书由追求精神世界升华的目的转向利用知识获取物质条件的手段;个性发展由激情追逐梦想转向积极追逐个人利益,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普遍价值取向。

再次,就大学生的择业观来看,呈现两种态势,一是自我主体意识增强,二是择业观念趋于多元化。这两种态势的发展均有利弊,就自我主体意识增强而言,虽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寻求就业途径,努力增强自身竞争力,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也会丧失许多看似“平凡”却能成就梦想的工作机会;就择业观念趋于多元化而言,虽然打开了许多就业的新视野,例如毕业后的选择不仅仅是以企业公司为最佳选择,还有了出国留学、考研、考公务员、创业等新的选择,但这些选择仍然以国家公职人员、大型企事业单位为核心目标,在一定意义上择业的范围非但没有扩大,反而缩小。

最后,就大学生的就业观来看,亦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是积极就业,二是消极就业。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愈演愈烈,大学毕业生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不断上演,在学校、社会、家庭三重压力下,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心态,以增强自身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寻求就业之路,但更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就业问题,采取了消极、抵触的态度。众多高校毕业生就业观调查显示,一些学生盲目就业,不论该职业与自己的专业匹配度如何、自己在公司的发展前景如何、自身的晋级机会如何、薪资与劳动付出的吻合程度如何,他们都愿意接受;另一些学生却恰恰相反,只看重职业的专业程度、薪资的多少、晋升的机会等等,这些都是消极就业的表现。以上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角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对人类思想意识本质的研究,对我们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亦有可参考的价值。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心理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方法,他对人们思想行为的研究,早期集中于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三大心理结构,后期则集中于本我、自我、超我三大人格结构,结合这两种结构理论来看:人的精神活动,比如欲望、冲动、幻想、思维、判断、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演进,就像地壳运动的不同层次一样,故称此为精神层次。

首先,心理结构理论包括了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又称自觉,处在心理结构的最外层,它是人类对于外部刺激所能感知的初级心理活动,如大学生对于外部社会现象的刺激所做出的第一反应,仅仅停留在“感觉”层面。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介于意识和前意识之间,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指向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可以理解为“冲动”,它包括源自生命本源的冲动和与此相关的欲望。潜意识的原始性、动物性和冲动性,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它们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这些深层的东西支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冲动”的源泉。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调节着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1]因此,我们需要发现潜意识强烈的大学生,对其进行科学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前意识能够阻止非正常的潜意识进入意识,起到“检查”作用,控制自己盲目的冲动行为。

其次,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其中处在最基础层面的是“本我”,相当于心理结构层次中的“潜意识”。它是一种自然赋予的人的本质属性,亦可称其为动物本能,在这里一切都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理性的,只是按照自身欲望的满足来行动。这些类动物的本能反应在大学生身上,则表现为青年人特有的激情与冲动,也是造成校园问题的罪魁。处在中间的是“自我”,它是经历了现实的磨砺而逐渐变得现实的一部分。“自我”毫无疑问地充当了“本我”与外部世界连接的桥梁,是“本我”进一步社会化的表现,它依据周围环境和实际情况来调节“本我”的不羁,适时地改变自己行为方式的叛逆性,以此达到理性行为和理性思考的目标,相当于心理结构中的“前意识”。在这个环节上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教育,是学校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点。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超我”,它是对“自我”的不断批判和道德伦理化教育,是我们目标设定的最高级和理想化状态。在“超我”的形成过程中,隐含着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基本因素,指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良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称其为“自律”,即“人之初,性本善”,人作为区别于动物的根源在于其社会性,人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二是高级因素,指的是人们在现有文化水平下给自己订立的理想化道德目标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压抑“本我”的冲动,按照“真、善、美”的价值原则行动,这同样也是我们教育者最想要达到的教育状态及目的,我们的目标“在于培养个体的独立人格、公民意识、公共理性等社会公共生活中所需要的文明素养”。[2] 无论是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还是从自我、本我、超我方面去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我们的目标都是塑造一个具有完善人格、拥有“真、善、美”价值评判标准的现代型大学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基于精神分析理论

结合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大学生行为的动力也源于自我、本我、超我三者所构成的动力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发现,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经历这三次自我升华的洗礼。有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本我自然的欲求,比如:吃喝、穿戴的满足;有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自我发展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奋斗目标的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有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追求更高级的自我实现及社会认可,比如:高学历的获得、崇高道德的实现。因此,同样是高校大学生,他们的理想追求、思维方式却截然不同。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不同追求,可以把他们分为三个层次,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我们可以结合图示来分析:

图中,OX代表满足个人与社会的动力源;OY代表追求理想、实现价值的动力源;OZ代表教育激励制度及措施。OA、OB、OC分别代表本我、自我、超我的发展曲线。

(一)第一层――未来的领军人

1.行为动力源

这一层可谓是社会的高层人士,他们拥有丰富的学识、高雅的文化情趣、精湛的技术,并且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他们是时展的生力军、高科技的载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扩张,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他们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带动国家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发展。这一层是大学生培养的理想目标,知识、智慧、能力、胆识、创新都是优秀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品质,据图分析这一层人群处在OC曲线发展的顶端,在ZOY象限内,OZ值越高,即教育程度越高、教育措施越科学,相对应的点在OY轴上的数值显示越高,说明超我的动力源越足,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2.教育和激励方法

基于以上特点,对这类大学生应当以引导为主,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他们认同的激励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两课”教育的作用。“两课”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育人功效,弘扬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积极健康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抵制消极颓废的不良社会风气,构建学生认可并符合高等教育目标要求的激励环境。

其次,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守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做人准则,积极宣传学校优良作风、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予以抨击。高校教育工作者既是培养学生的一线工作人员,又是学生模仿学习的首要对象,他们的言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教育、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至诚至善的生活关怀都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动力源激发学生努力向“超我”奋进。

再次,通过外在的强化和内在的感化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风气。“学校要通过网络、宣传橱窗、广播等媒体的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广大学生认同的激励环境是顺利落实激励教育的基础环节。”[3]良好的校园风气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建设,也隐含着内在文化修养的培育,静谧的读书环境让大学生充分感受知识海洋的无穷魅力;高雅的文化熏陶让他们修养身心;而积极向上的竞争合作更让他们懂得人际交往的真谛。

(二)第二层――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1.行为动力源

这一层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体现在高校大学生中则是这样一类群体,他们恪守规矩而显得呆板教条、勤奋努力而缺乏创新活力。他们虽不能成为未来航行的掌舵者,但却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力量。领军者们创造新科技、计划新发展,但实际操作工作却要靠他们来组织实施。

大学里,这类学生在课堂上认真严谨,总是努力想要弄清楚老师所讲的任何问题;在课堂外他们沉浸在各类证件考试的世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奖学金是他们努力的源泉。因此,据图分析OB曲线是这类学生的代表,在ZOX象限内,通过OZ学校教育的逐步实施,OB曲线呈上升趋势,即“自我”经过后天学习,掌握了更多知识技术、积累了更多经验,反映在OX轴上的点也越向前,就能更多地满足自我与社会的需要。

2.激励措施

基于这类学生的特点,我们应当采取知识传播与情感关怀的教育模式、奖惩并举的激励方式来加以引导。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4],这类学生更多的是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满足,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着重把握情感交流与社会交往的引导,力求在感情教育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教育的灌输。这类学生往往在班级里显得很普通,很难有展现自己、得到认同的机会,一方面由于同龄人之间的羡慕与欣赏多集中在出类拔萃者身上,另一方面老师们关心和栽培的重点也不是他们,所以容易受到冷漠,产生消极心理。教师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给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关注,可以辅以适当的理性教化,通过理性教育和情感感化的交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达到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学生的需求在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之后,部分激励的作用就会逐渐弱化,而在需求没有满足的学生中又可能产生颓废或消沉思想。这类学生很看重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及态度,因此,对他们还可以佐以一定的奖励和惩罚,如: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不但是对学生某一阶段成绩的认可,还可以继续推动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三)第三层――未来发展的“活动因子”

1.行为动力源

这一层是社会发展的“活动因子”,主要是指这类学生在学校里表现十分活跃,不单是思想上的活跃,更多的是行为上的活跃。他们是很多教师眼中难以管理的学生,如果激励教育得当,他们将会朝着第一类学生的方向发展,反之将会背离社会发展的积极方向,向着危害社会的方向发展。这类学生虽然难以管束,但他们仍然是懵懂的孩童,思想很纯真,也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这应该是教育工作者们激励教育的核心群体。据图分析OA代表着这类学生,它既不在ZOX象限内,也不在ZOY象限内,并且与OZ学校教育处于同一直线,说明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几乎为零,更多地呈现出自己的自然本性,即“本我”。“本我”虽然由遗传获得,但“自我”的发展仍可以压抑“本我”的欲望,所以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应利用学生对自我强度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压抑本我不合理欲望,让其行为和价值观向合理方向转变。

2.激励措施

第2篇:大学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求职类电视节目;大学生;就业能力;启示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170-01

当下社会上出现一个就业矛盾现象: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称心工作,企业也招不到优秀人才。就业工作是政府工作之重,是高校工作之首。在此状况下媒体挑起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求职类电视节目走进人们视野。

一、求职类电视节目探析

求职类电视节目如:《绝对挑战》、《勇往直前》、《赢在中国》、《创智赢家》、《非你莫属》、《职来职往》等。本着节目主题的“严肃性”和节目内容的“服务性”,紧扣“求职”,通过一种现场全景直播的方式展示了最真实的面试过程。[1]求职类电视节目根据市场需求设立,内容简约明快,环环相扣,氛围活泼、允许争论,允许有不同意见,鼓励多元思考,贴近大众生活,发扬了电视的传播特性、采用寓教于乐形式,真实、客观、全面还原面试场景,展示职场风貌和职场经验。用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形式新颖全面、有针对性地反映了当下求职状况,也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二、就业能力分析

关于就业能力,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国外学者奥佛顿( c. o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 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2]; 希拉吉( j.hillage) 和波拉德( e.pollard)[9]则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 gaininginitial employment) 、维持就业( maintaining employment) 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3]。我国学者朱新秤将就业能力概括为: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4]。

本文将大学生就业能力概括为: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品质的综合。知识有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拓展知识等。技能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基本技能指听、说、读、写、算及计算机应用等。职业品质包括自尊、诚信、责任感、独立性、适应性、执行力、团队意识、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

三、求职类电视节目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

求职类电视节目不仅为求职者提供一个好的平等机会,更给众多求职者给予建议和指导;给用人单位提供一个与求职者沟通交流的平台,为企业家传授经验提供一个有效载体;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参照;为政府更好指导就业工作提供一个方向。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关系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不仅在于求职者的知识和技能,更在于求职者的职业品质。做为就业能力培养的主体,须自我负责。就业能力是通过长期知识积累、就业技能训练、职业品质提高得以形成的,进入大学校园,就应该进行自我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认识自我、正确定位、找到适合自身发展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能发挥自身潜能的工作。

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对自己的主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及不足等各方面加以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努力。

其次,配合学校教育任务,培养就业能力。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和教育任务是根据职业和社会需要制订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通过知识运用使学生获得就业技能;通过锻炼提升职业品质。所以大学生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任务,深化专业知识,培养就业技能,提升职业品质,为将来有效就业做好准备。

就业能力不是个体单方面能力的体现,而是全方位素养的展现。大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锻炼等途径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着力培养自己的自尊、诚信、责任感、独立性、适应性、执行力、团队意识、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职业品质。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要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作为终极目标。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培养系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就业指导工

作理念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在入学教育时就让其明白学校与学习及就业的关系、自己与专业及职业的关系,让他们懂得就业能力锻炼的重要性及如何提高就业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以课程学习为载体,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全面传授专业知识。形式多样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丰富多彩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有效指导学生设计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的过程,也是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认识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气质性格设计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一条真正的发展道路。

通过第二课堂、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顶岗实习等多样方式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充分利用各种平台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实践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品质。

(三)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和学校的事,社会也要提供相应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该改善服务;加大财政对就业的投入力度;制定鼓励就业、再就业的相关政策。其次,企业作为用人的主要单位,应该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对个人而言,持久的就业能力可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获得和拥有满意的工作;对组织而言,员工的就业能力能使组织更加适应环境变化,提高组织的弹性。[5]因此,企业应与学校合作,通过一定载体平台提供、传播就业知识,同时提供实习、实验基地,与高校联合培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吴微瑕.电视职场类节目中的服务意识与商业价值——以《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为对比[j].艺术百家, 2011 ( 8 ) : 338.

[2]overtan,c.employabilityskills:anupdate[eb/ol] .http://cete.org/acve/docgen.asp?tbl=digests&id=105, 2008-02- 22.

[3] hillage, j., pollard, e.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eb/ol] .http://employment-studies.co.uk/summary/summary.php?id=emplblty, 2008-02- 22.

第3篇:大学历史知识点范文

一、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信心

中职生大多是基础差、学习自觉性较差、有厌学情绪、只被动地接受学习的学生,他们是不愿意主动去扩充知识的。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开学初,跟学生分析学习物理对中职生的重要性,阐明职业技术与物理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明确地告诉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如,家电维修专业,要学习电工、电子课程,电工、电子的基础是物理,电路的工作原理,电子元件的性能,电路图中的许多符号等,都是在物理课中学习的,在家电维修的过程中,物理知识是最好的帮手;又如,要驾驶汽车,应懂得物理知识中的惯性、圆周运动、向心力等。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树立学生追求知识的信心,并逐步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

二、密切联系实际,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一切物理规律都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等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使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能成为学习物理的素材,让学生知道物理与日常生活非常贴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和规律,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并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如讲到“惯性”现象时,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汽车加速行驶时乘客会向后倒,而汽车减速行驶时乘客却向前倒呢?又如,上制冷原理理论课时,空调为什么能制冷,制冷原理是什么?笔者就举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夏天闷热的房间里,如何让房间温度降下来?很快同学就想到在房间洒水就可以使房间温度降下来,即所谓的“蒸发吸热”现象;教学“摩擦力”概念时,先让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假如生活中摩擦力突然消失了,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摩擦力是不可缺少的,加深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每个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来源于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安排好实验课,实验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切身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在教学“配电板的安装”时,可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好电路图,然后根据设计的电路图,把实物在配电板上安装好,并安装一盏日光灯,同时设计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让学生自己排除等。在教学“双联开关控制一盏灯”时,也是先让学生设计好电路图,再根据电路图在模拟板上安装实物。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手脑并用,认真操作,为形成严谨的实验习惯,并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解决生产、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物理问题。

总之,职业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作为中职学校物理教师,理应责无旁贷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授之以渔,助之以成。”同时还要进行有效的职业化渗透,想方设法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参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J].西北职教,2009(2).

第4篇:大学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大气压化学电离; 质谱; 食用油; 甘油三酯

1引 言

食用油是食品中脂肪的重要来源,也是人体营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1]。甘油三酯(TAGs)是食用油的主要成分,因其甘油骨架上结合的脂肪酸不同而种类繁多,对心血管疾病[2]、血糖[3]等都有较大影响。食用油的质量直接影响食用者健康,其掺假问题严重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4,5]。开展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分析方法研究,实现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快速、直接分析,对于有效监控和识别食用油掺假具有重要意义。

食用油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其中质谱直接进样应用广泛。直接进样质谱分析法具有简便、迅速、高通量分析的特点,成为TAGs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6],包括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MS)、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DESIMS)等。Lay等[7]采用 MALDIMS方法,半定量分析脂肪酸组成及其不饱和度,确定了食用油中的20种甘油三酯,进行聚类分析用以区分植物油(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橄榄油、花生油)和动物油(猪油)。Ng等[8]将MALDIMS方法用于筛查地沟油,并初步建立了食用油的图谱数据库。Peruric'等[9]用MALDIMS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橄榄油中的TAGs,区分不同产地橄榄油。Vaclavik等[10]用实时直接分析飞行时间质谱(DARTCTOF MS)技术区分不同等级橄榄油,对掺杂有榛子油的橄榄油进行了研究。该课题组采用DARTMS高分辨质谱区分了不同植物油(橄榄油、油菜籽油、大豆油及葵花籽油)及其氧化产物,并用主成分分析法(PCA) 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11]。Gerbig等[12]用ESIMS分析了食用油以及人造奶油中甘油三酯,在质谱图中出现甘油三酯及其二聚物的峰,并C明了甘油三酯的3个不同的位置中, 脂肪酸在 sn1 位或 sn3 位比sn2 位更容易脱落。Zeb等[13] 建立反相LCESIMS的方法,检测[M+ H]+、[M+ NH+]+、[M+ Na+]+及甘油二脂离子,分析了玉米油中的15种TAGs,油菜籽油中的14种TAGs,葵花籽油中的16种TAGs。

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更适合于分析中等极性或低极性的化合物,很多研究者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与APCI质谱联用(LCAPCI/MS),在色谱分离后,用 APCI /MS检测各成分, 实现对食用油的定性与定量分析[14~18]。何榕等[14]利用RPLCAPCI/MS分离分析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结果掺杂了5% 猪油的大豆油可以被鉴定出来。Hu等[19]应用二维反相LCAPCI/MS/MS,内标法定量分析花生油中包括异构体在内48种甘油三酯。Wei等[20]建立了单柱二维反相LCAPCI/MS分析方法,用于3种食用植物油(花生油、玉米油和大豆油)中甘油三酯的分析和鉴定,他们还将苯基已基色谱柱用于LCAPCI/MS分析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和芝麻油中的甘油三酯[21]。

考虑到LCMS分析时间长,而直接质谱分析具有对样品的快速识别能力, 本研究利用APCI /MS 对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进行直接进样高分辨质谱分析研究。在考察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简便、快速的APCI质谱直接分析甘油三酯的方法。根据不同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种类不同,利用一级质谱图区别植物油与动物油,并将少量的猪油掺入玉米油中研究对掺杂的识别能力,最后对地沟油和模拟煎炸油样品进行了检测。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SolariX 70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 ICRMS,瑞士 Bruker 公司); 配有主成分分析软件ProfileAnalysis(Version 2.1); sartorius BS224S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

异丙醇、正己烷、乙腈(HPLC级,沃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四氢呋喃、乙醇、丙酮(分析纯,上海泰坦科技有限公司); 食用油样品,除猪油、羊油为自制外,其它均购自本地超市。泔水油样品(编号: 450102)和煎炸油样品(编号:750013)均由上海粮油科学研究所提供。

2.2实验方法

2.2.1样品准备液体样品:取1 μL样品溶于1 mL乙腈,再加入1 μL甲酸,混匀。

固体样品:称取7~10 mg固体动物油,溶于10 mL乙腈。取此溶液1 mL, 再加入1 μL甲酸,混匀。

2.2.3实验测定及数据处理待质谱采样稳定出现样品峰时直接测定质谱峰强度数据,设定累加4次作为一次测定结果,重复5次,测定峰强度取平均值,作为该质谱峰强度测定值。二级质谱测定时,选择待分析的一级质谱峰, 以碰撞诱导解离(CID)碎裂,采集谱图。

在测定玉米油中掺杂猪油的实验中,用玉米油的特征峰m/z 881.76 和猪油的特征峰m/z 857.76 的离子强度比值(I857.76/I881.76),比较样品之间的差异。

使用主成分分析软件时, 去除丰度低于30%的质谱峰,将剩余的强峰根据样品的不同分类进行主成分分析。

3Y果与讨论

3.1质谱实验条件的考察

本研究对实验条件的影响因素,如溶剂、喷雾器温度、电晕针电流以及进样流速进行了优化。非极性溶剂正己烷等在APCI 源中不易发生电离,故其信噪比也较小; 进样流速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其信噪比明显降低; APCI 电离源中电晕针放电使得样品电离,因此电晕针的电流对样品的电离效果有很大作用,当电晕针电流为 2000 nA 或 8000 nA 时,其电离效果均较小,导致其信噪比比较低; 喷雾器温度也对样品的电离有影响,当温度为220℃或300℃,质谱图的信噪比都低于250℃时的信噪比。

本研究最终选用的实验条件为:样品用乙腈溶解,进样流速为 800 μL/h,电晕针电流为5000 nA,喷雾器温度为 250℃。

3.2重复性

用上述方法分析3个不同厂家的玉米油样品,按照2.2.3节方法,重复测定质谱图中m/z 857.76与m/z 881.76峰强度,将其比值作为一次测定值,重复测定的结果见表1。 3种玉米油的日内重复性和日间重复性 RSD 均低于5%。

3.3食用油样品的分析

3.3.1不同种类食用油的分析对不同种类的食用油进行的分析,包括植物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稻米油、芝麻油、大豆油、花生油、小麦胚芽油)、动物油(猪油、鸡油及羊油)共10种食用油。见图 1。

4结 论

建立了 APCI 质谱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方法, 对不同种类的食用油以及不同厂家的食用油进行了分析。 在一级质谱图中, 植物油与动物油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用二级质谱初步识别了部分特征峰。根据特征峰对玉米油中掺杂猪油进行分析,可以识别玉米油掺杂猪油5%的样品。利用此方法对地沟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泔水油样品含有植物油和动物油,煎炸油样品也与商品食用油存在差异。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

第5篇:大学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

作者简介:蔡晓东(1969-),男,宁夏海原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史颖(1972-),女,辽宁锦州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9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30-03

北京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成人教育办学的多元化,开放教育生源基数增长趋势放缓,如何稳定开放教育生源是电大必须面对的现实和今后建设并办好开放大学面临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满足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更好地适应社区、基层、企业和农村学习者的需求,推进开放教育的科学发展和适度延伸,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办好开放大学”的精神,本文以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为视角,对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实践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更好地落实“办好开放大学”的精神,夯实开放大学建设的基础。

一、开放教育学习点的特征分析

开放教育学习点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北京电大“水往低处流”的办学理念,而通过学习点的设立也使得北京电大把开放教育送到了学习者的身边。通过北京电大学习点的实践有助于对举办学习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更好地实现“水往低处流”的办学理念。

1.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习点建设基本状况

电大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成人高校,电大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律。北京电大是北京市最大的大学,是方便、灵活的大学,是最有效益的大学,是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处境不利群体,都“学得起、放得下、捡得回、用得着、见效快”的新型开放大学。为了实现“学得起、放得下、捡得回、用得着、见效快”这个目标,北京电大基于2006年中央电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建设与管理办法》,允许部分中心城市电大直属教学点、县级电大教学点及合作办学单位教学点可试行下设学习点的规定,开展开放教育学习点建设与实践。截至2010年,北京电大依托行业、系统、教育机构共计设立了8个学习点,其中直属开放教育学院设置6个。

2.开放教育学习点的主要优势

第一,稳定办学规模。从开放教育学院招生规模来看,学院本部2008年招生712人,2009年909人,2010年1063人,四个学习点2008年招生430人,2009年2641人,2010年1023人,三年相加学院本部共计招生2694人,学习点4094人,学习点超出学院本部1400人。从学院办学来看,学习点共开设18个专业,112门课程。对学院办学规模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第二,发挥开放教育的优势。北京电大8个学习点大多设在边远山区、行业、系统领域,如延庆、大兴,物资系统、建筑系统、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北京电大通过学习点的建设把大学办在了企业、行业、系统需要的地方,真正实现了“水往低处流”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优势。

第三,有效的支持服务。北京电大通过学习点使学生近距离享受便捷的服务,使得教和学的支持服务就发生在身边,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实现了有支持的学习。

二、开放教育学习点建设的时代背景

“办好开放大学”是国家对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的时代要求。“办好开放大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断提升开放教育的品质,而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关系着开放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开放大学建设。

1.办好开放大学的时展趋势

面对国家“办好开放大学”的历史任务,提高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开放大学建设的关键,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用北京电大校长胡晓松的话可以这样去理解:一是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社会化、国际化的要求建设专业和课程的能力;二是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工商业交流合作的能力;三是建设并开发一流的课程和资源的能力;四是对大规模、多样化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服务和支持的能力;五是进行大规模、分布式办学的能力。其中“大规模、多样化学习者”、“大规模、分布式办学”对开放大学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开放大学独特品格的体现,如何在具体的办学中探索并实现这个目标成为开放教育发展的时代课题。

2.不断提升开放教育品质的时代要求

随着招生规模持续稳定的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工作的侧重点逐步过渡到提升开放教育品质上,具体表现就是对学习点指导、帮助、监督、检查上。学院不仅肩负着本部的办学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学习点的办学责任。要使学习点实现有效地规范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转变、适应的过程。因此,提高学院服务和支持学习者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提升开放教育品质的过程。提升开放教育品质关系着电大是否有进行大规模、分布式办学的能力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开放大学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的核心能力。学院经过几年的实践,本着“以服务为本”的精神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在提升开放教育品质上有了初步成效。

3.回应社会对开放教育质量保障的时代关切

随着近几年远程教育的持续发展,社会对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有所质疑,作为远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开放教育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质疑。学院学习点学生规模的发展对学习点的教学控制成为学院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学习点教学管理人员因为职业背景的原因对开放教育不熟悉,开放教育理念不高。多数学习点依托培训学校、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等,教学设施不到位、网上教学组织不力、对学生学习过程监督不力等,使得学习点质量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学习点这个基本状态逼迫学院必须加强对学习点质量管理,切实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动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探索

1.规范管理是学习点质量监控的基础

第一,制作铜牌。2010年开放学院为5个学习点制作了铜牌,举行学习点授牌仪式,起到了凝聚学习点人心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点是开放教育办学的延伸,是为学生全方位提供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的场所。第二,完善制度。学院建立并完善学习点规章制度,如《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学习点联络员管理规定》、《开放教育学院学习点检查评价表》等学习点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流程。第三,强化信息沟通机制。2010年学院每月更新各学习点联络电话,随时提交各种qq群共享资源;将每位教师以实名命名,并添加每个人至少一个联系电话至群组中;各专业责任教师对各学习点授课教师经常进行远程培训和指导。第四,形成学习点建设研讨机制。2010年学院共组织学习点期末总结会2次,召开了2010年秋学习点教学工作会。在这些专门的座谈中,学习点与学院就联合办学进行了积极沟通,就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发现共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个性问题。第五,实施证书管理制度。2010年学院为了规范学习点兼职教师管理,保证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对学习点教师采取申报、审核、颁发聘书的管理方式,共颁发聘书108份。为了规范教务管理,提高导学教师及学习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提升教务管理服务质量。学院对学习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采取持证上岗制度。第六,落实考试质量监控责任制。学院建立了学习点考试负责人制度,学习点考试负责人负责考试的组织工作、管理工作,并组织人员参与学院的考试工作。学院主考与各学习点负责人签订考试质量监控书,落实责任到位。

2.切实支持服务是学习点质量监控的关键

第一,加强入学教育的实地培训。2010年学院对学习点进行了入学教育的实地培训,参加入学教育学生2633人。为了配合《开放教育学习指南》的网上形考,学院还制作了《新生登录形考测评系统步骤说明》的PPT文件,提供给学习点,并电话辅导学习点管理人员具体操作方法。第二,有效地教学指导。2010年学院全年组织两次对学习点教学服务和教学指导工作,学院分3个督导组,到学习点进行教学服务和教学指导。注重对学习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如入学教育、《开放教育学习指南》网上形成性考核、教务管理软件使用、期末复习组织、实践教学等。还对各学习点授课教师随时进行培训,并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电话沟通,双向视频交流,现场辅导等形式。针对部分学习点地处远郊,面授教师往来不便的特点,学院进行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操作培训。第三,贴近实际的人性化服务。在2011年学院毕业生的图像信息采集工作中,因毕业人数较多,学生距离学院较远,学院特别为北科、金融学院学习点协调安排了单独采集图像。考试成绩单整理下发工作中,为让导学教师和学习点拿到完整的成绩单,全部进行了复印。第四,配备学习点联络员,提供一对一的支持服务。学院选派优秀导学教师担任学习点联络员,通过联络员定期深入学习点和学生之间,建立与学生的电话联系,及时掌握学习点在办学和教学中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帮助学习点和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多样化的手段是学习点质量监控的核心

第一,建立远程视频系统。开放教育学院学习点大多数远离市区,因为种种原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很到位,这给学习点的教学质量带来了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院建立了远程视频系统,助力学习点服务。2010年学院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向学习点详细介绍了学校教学平台的使用、网考改革课程的实施过程以及相关管理经验。帮助学习点了解电大网络资源,促进教学策略应用。第二,现场指导与远程督导相结合。学院分为3个教学督导组,到6个学习点进行教学检查。采取现场指导与远程督导相结合。与学生及面授教师进行交流,听取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实际困难以及建议。与此同时,学院本部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向学习点详细介绍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操作。在此基础上更为直观地演示电大双向视频教学过程。通过这种检查指导,学习点更加了解了开放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

四、开放教育学习点发展路径的现实选择

在对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学习点质量管理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开放教育学习点发展路径进行共性与个性的分析,这是开放教育学习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选择,符合开放教育持续科学的发展。

1.是与学习点共同发展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发展是共同的目标,实现双赢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追求。开放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如何实现与其他办学机构的双赢,使得开放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开放教育面临的现实选择。“同”是目标,“异”是特点,同其所同,异其所异。同其所同就是说实现教育的社会效益是开放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参与开放教育办学社会机构的追求,这是开放教育的本质所决定。异其所异就是不同教育类型、办学机构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其之所以立足社会的最主要现实基础。因此,只有同其所同,异其所异,才能更有力地显现出各自的优势。不抓住特点,不从其特别处锲入就会停留在现有状态,而不去求发展。认真抓住特点,不是人为地营造特点,不是坚持自己“异”,必须尊重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开放教育当前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开放教育面临的状态,无论是规模上、质量上、效益上都想发展,都想实现发展的目标。所以要同中有异,不是异而不同,要做到同曲同奏,而不是同曲异奏。

2.稳定办学规模是与学习点共同发展的重点

没有规模就没有发展,规模是发展的基础,这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基础。开放教育面临着稳定规模,甚至发展规模的现实需要,就是说还要追求规模,或者说稳定规模,就是说开放教育必须保持适度规模的稳步增长。合理的规模才能使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保障开放教育的质量,离开规模就是奢谈质量,没有质量,规模就是无源之水。因此,稳定规模是开放教育学习点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合作的基础,是发展的基础,是质量的基础,是提升开放教育办学品质的关键。

3.教学质量是与学习点共同发展的关键

不管是稳定规模、发展规模都不能忽视教学质量,这是开放教育事业发展存量,是必须要做好的。教学质量是教和学出来的,不是考试考出来的,不是生产出来的,是通过不折不扣落实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锻造出来的。只有做好了存量的部分才有增量的部分,目前开放学院所做的都是做强存量,不管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还是支持服务都是在做强存量,存量做强了增量自然而然就有了。开放教育通过学习点实现了“水往低处流”,举办开放教育行业、系统等办学机构也获得了事业发展的基础,实现了双赢。

总之,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管理与建设要从师资管理、教学流程、专业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学习支持服务等各个方面去下功夫。学生对学习点办学条件、管理模式、支持服务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才率。要使学习点在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中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总结经验,为电大的办学提供各种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建立学习点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充分发挥开放教育与学习点各自的特色,找到共赢的点,同其所同,异其所异,才能更有力地显现出开放教育办学的优势,夯实“办好开放大学”的基础,落实好国家对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教高厅[2002])1号).

[2]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管理暂行办法(教高厅[2003]2号).

[3]中央电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建设和管理办法(电校教[2004]74号).

[4]胡晓松.有教无类五十载 科学发展上水平[J].北京教育(高教),

2010,(3).

[5]王锋.系统建设:电大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6]蔡晓东.国际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J].成人高教学刊,2009,(1).

[7]张永清,黄志坚.电大基层教学点构建教学平台的探索与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8]蔡晓东.关于远程教育分类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9]陈斌圳.厦门电大开放教育学习点管理方式探索与实践[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第6篇:大学历史知识点范文

一、编纂历史教学参考书

新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在编写时以点带面,知识的概括与抽象程度较高,对于一些知识点往往是点到为止,由于篇幅所限而没有对历史事实进行详细全面的描述,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不全面,从而影响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因而有必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编纂一套教学参考书,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编写方式可以按照教材的课程目录顺序,以课为单位,每课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对每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与此课有关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扩充编写,力求对每一课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在编写一课前,先要按照时间先后或课本逻辑顺序列出该课书本里涉及到的名词,然后再考虑添加与本课知识有关、利于掌握本课知识的名词。在每个名词的编写时,要尽量选择与课本知识关系密切、语言通俗易懂的历史资料。

由于教学参考用书是严格按照课本知识点进行编写,因而,该书既可作为教师的参考用书,用于备课和上课;亦可作为学生的课外历史读物,扩充学生的历史知识面,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中学历史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教材的认识,一些中学历史教师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惟一依据,学习就是学教科书的观念普遍存在,使得中学生的历史视野十分狭窄;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一些历史教师还是以讲书法为主,照本宣科,上课枯燥无味,只强调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情况,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厌倦以及对历史知识学习和理解得不到位和不深刻。

以上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办法来解决,即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视觉或听觉的影像、图像和声音所论述或叙述的有关历史知识以及学者对历史的见解和认识传达给学习主体,是相对于传统的“书面教学”而言的。

1. 多媒体资料的存储、携带和视听十分方便,不受时间、地点、天气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学生只需拥有一部视听设备,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利用各种课外时间学习历史;三是摆脱教科书的束缚,扩大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历史教科书受到种种限制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历史知识,而多媒体资料却可以跳出历史课本的束缚,进一步对历史课本知识进行丰富,让学生在巩固掌握历史课本知识的同时,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 而今我国的历史影视作品数量增长迅速,为历史多媒体资料的编辑制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大量的历史多媒体资料涉及历史知识面广、量大、点多,中学生受到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全部收集和视听,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对大量的历史多媒体资料先行收集整理、择优收录、剪辑制作、合理编排,制成相应的成品,以切合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需求。

第7篇:大学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 核电认知 核电接受

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举世瞩目,在世界范围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并对周边国家地区的群众心理造成难以平复的伤害。在我国,“盐荒”的出现无疑印证了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对国民身心而产生的威胁,“盐荒”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民对基本核电认知能力的缺乏。

而公众对核电的认知水平,也即熟悉性(Familiarity)则是影响公众接受性一个重要因素。美国风险学者Barke Rothman和Lichter等人调查发现,随着对核电熟悉程度的提高,认为核电安全的人数比例也越高,其中公众、科学家、能源科学家和核能专家认为核电安全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0%、60%、76%和99%。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当然也是作为核电认知能力普查的一个不可忽视而重要的群体,本文具有一定的巧合性,在福岛核事故前恰巧对某高校大学生针对核知识的了解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的工作,在事故发生后针对同样一个群体做了相同的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某地高校大学生。

(二)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核电相关的基本知识及核电接受的态度,获得相关核电知识的途径。

(三)调查方法 以班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某高校7个学院78个班共3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采取匿名形式,以自愿为原则。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进行二次录入,用SPSS 16.0软件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分别为事故前3000份和事故后3000份,前后收回问卷分别为2917份、2845份。其中有效应答率分别为97.23%、94.83%。见表1

表1:福岛核事故前后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知晓情况

(一)福岛核事故前后大学生分别对核电认知知晓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福岛核事故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某高校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的影响。福岛核事故发生前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了解情况与核事故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1。

(二)福岛核事故前后大学生分别对核电接受的情况 如调查显示,在福岛核事故前,某高校被调查的大学生对核电的支持人数高达1980人(66.64%),而反对的人数却只有937人(33.36%)。而福岛核事故后,支持人数下降到1643(57.75%),而反对人数上升到1202(42.25%)。事故前后通过SPSS16.0录入数据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我们能确定,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对大学生核电认知能力及核电接受心理具有较大的影响。见表1。

(三)大学生获得有关核信息的途径 对于核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网路、报刊,相比之下,朋友、免费材料、学校教育对人们认识核影响较小。而其它方面获得核相关知识途径只占17.29%,见表2。

表2:大学生获得核相关知识途径情况

三、讨论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核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涉及军事,又曾发生过日本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袭击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美国三里岛核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及大面积污染,并对健康和生命造成持久性威胁。在他们心目中,核被抹上一层神密的色彩。根据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的行为与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会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而对某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当核事故发生前,他们很少会质疑核电政策,核能认知能力与核电接受性良好。但当发生核事故后(如福岛核事故),影响颇大,造成地区较大的污染,人民流离失所,这种巨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信任感急剧下降,从而使大学生对核电的安全性表示质疑及核电的接受性下降。事故调查显示,福岛核事故前后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的变化和核电接受态度的改变无疑证明的这点。所以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这也是因为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的一种匮乏的表现。在调查过程中,我曾问过一个被调查的大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核电,这位大学生说道:“核电在我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具体概念。我们知道核电站用的材料就跟原子弹一样,一旦出现事故就不堪设想。但对于核电的其他信息,平时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只是偶尔在网络或者电视上看到新闻而已。”所以,他们真正害伯的是潜意识体现的核弹,而不是核电站,而在为抑制对核弹的一般的模糊不清的恐惧时产生了“抑制逆转”,正好由一种具体而近似的物体表现出来,这种物体就是核电站。

根据国家能源危害数据统计,每年燃煤发电、石油、天然气、液化丙烷气、水电大事故数及死亡人数远远大于核电,见表3。之所以核电站事故的爆发影响之广,是因为核事故一旦爆发,危害是其他能源远远不能相比的。所以他们把对核弹的幻觉投射到核电站上。于是,受首因定律作用的影响,即当信息先后出现,在脑中加工,对现象相似性进行类化定型认识时,先入为主,而产生的偏见。将凡是带有“核”字的名词,都与核武器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头脑中即刻产些危险、可怕的联想。结果是核电站成了核武器的“替罪羊”。

表3:事故短期致死人数比较

而这次日本福岛核事件又通过媒体的频频传入,导致得知这些信息的大学生对核电站建设与发展神经紧绷。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核信息的了解的主要途径集中在网络(87.13%)、电视(77.08%)及报刊(57.46%)(简称媒体)。但当今的媒体出于种种目的,为了更好的吸引广大公众的眼球,在报道中往往把负面的作用被夸大了。比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正面信息传播的效果较差,导致人人谈核色变,形成了“切尔诺贝利阴影”心理效应,又如2008年9月17日,香港《明报》报道了田湾核电站8月底曾发生变压器爆炸事故,并引发火灾的消息,但随即“人民网”消息指出“田湾核电站爆炸消息不实”。按照国际核事件的分级原则,田湾核电厂事件为O~ 7级中的0级,属于一般事件,而香港《明报》的不实报道给人们带来了恐慌。据调查分析表明,被调查的大部分大学生对核知识都十分陌生。而最近发生的日本福岛核事故,被媒体大肆宣传,对于绝大部分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被媒体的不恰当的夸大宣传,从而导致他们对核而产生恐惧。因此不少大学生单凭媒体的报道,胡乱猜测,自然而然对核电站的安全产生疑虑和不信任,可见,在有关核事故的信息传播方面,应该重视信息披露的程度问题。所以在这次调查分析过程中,大学生对核电的认知能力的变化及核电接受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体对日本福岛核事故的不实夸大宣传。

四、建议与总结

核能的发展离不开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技术发展成熟,二是政府支持,三是被公众接受。核能最终是要应用于社会的,因此,被社会公众接受是核电事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核电,作为新能源,它在我国起步晚,并且,在这方面的宣传也做得较少,就对大学生而言,关于核电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我们应在高校中普遍开展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首先,应该通过深入、扎实、全面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核电接受性的现状,特别是对一个时期内带有方向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通过校园广播或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大学生对核电的知识的了解。

其次,加强大学生与核电之间的沟通,逐步引导大学生参与核电监督,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才能增进大学生对核电的了解,并在核电的接受性问题上达成一致。建议核电站设立大学生接待中心,普及核电知识,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问题,这对解除大学生对核电的疑虑很有必要。

总之,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证核能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从全文上让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大学生中对核电站存有一定的误解和恐惧的,大学生对核电的接受程度并不乐观。希望我国在发展核电的过程中能够重视核电知识的普及教育,为核电发展营造更为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余宁乐,李宁宁,杨广泽.核电站周围人群核焦虑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1.3.20(1):9-11

[2]徐.我国城市核恐怖心理分析与对策[J].

[3]陈钊,孔吉宏,耿明奎.广东省核电公众接受性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134-139

[4]郭裕中,李昌举,卢同.西方公众对核电站安全的忧虑[J].辐射防护通讯 1988(1):8-16

[5]雷润琴.我国核电站建设的舆情分析与对策[J].环境保护 2008:63-65

[6]时振刚,张作义,薛澜.核能风险接受性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 2002(3):193-197

[7]陆玮,唐炎钊,杨维志,赵宏中.核电的公众接受性诊断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21-23

第8篇:大学历史知识点范文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53

摘 要:马丁•布贝尔的品格教育思想从“我与你”关系的独特视角切入,为我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念、原则、内容、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正向启示点;但同时,其思想的局限性也为我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醒了几点需要注意和规避的问题。从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的视角下改进我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优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关键词:布贝尔;品格教育;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更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念

1、“德育为先”理念实现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

布贝尔特别重视人的品格教育,这是他品格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他认为“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务则在帮助塑造人的品格”,“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1]。从广义上看,品格教育是一种美德途径的道德教育。在我国,“德育为先”理念虽然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在实践中却没有真正实现。尤其是对作为主渠道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切实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使“德育为先”理念实现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是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2、“本真德育”理念实现回归

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建立在其“我与你”的对话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类主要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物质层面上的生活――“我与它”,即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另一种是精神层面上的生活――“我与你”,即一种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是人类应该有的真正关系。在“我与你”关系下进行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应该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实现学生实质性参与,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鼓励学生作出有意识的选择,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布贝尔的品格教育思想突出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把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完成人的自我实现。因此,大学政治理论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平衡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以实现“本真德育”理念的回归。

二、坚持平等、真诚的教育原则

1、平等原则

布贝尔在师生关系上特别强调“平等”,他从“我与你”的独特视角论述了师生关系应该是“我与你”的关系,他认为“传统的师生关系之所以专制且缺乏教育性,是因为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2]基于此而形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与它”的不平等的单向的师生关系,这种不平等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阻碍德育知识、情感在双方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影响教育效果。所以,坚持平等原则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和基础。

2、真诚原则

布贝尔认为:“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可以接近学生,这就是对他的信任。”[3]他同时指出,信任并不是强求得来的,只有坦率和真诚地参与到所要交往的人的生活中去,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任何诡秘圆滑的手段,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真诚是获得信任的前提。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是敷衍还是诚恳,很容易被学生判断出来,而这一判断结果会是他们对待课堂态度的基础。所以真诚是最大的态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成功个与否的关键。

三、课堂内容侧重:知识情感与人格

布贝尔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和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4](P60)教育是要教会学生体验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培养具有本真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某种知识或技能。而目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仍是以知识内容为主,情感与人格融入鲜少,并且政治色彩痕迹明显,与实际生活贴近程度不够,不符合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德育根本目的。因此,我们要转变内容侧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四、主要课堂形式:单向讲授双向对话

布贝尔把教学理解为对话交流,认为“教育中的关系是纯粹的对话之一。”[4](P140)只有在相互信任与平等的讨论与谈话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我国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单向的传统授课形式为主,使学生生厌。将双向对话交流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使之成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在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都会发挥良好的作用。以交流对话的创新形式进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是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予以我们的重要启示点。

五、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视野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布贝尔把个人的品格自主性归结为个人自由选择,不加以任何标准和规范,这样极有可能会出现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和放荡无羁的行为,导致道德发展的虚无主义。鉴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新品格教育倡导者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具有普世性的核心价值观,如尊重、责任、诚信、正直等,这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道德具有阶级性,道德教育也不可能实现价值中立,在目前我国,价值多元化倾向日趋明显,为大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困惑性和困难性,因此在德育过程中一定要有科学的导向和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无产阶级道德的超阶级性,理应成为贯穿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线。

(二)注重道德实践,并将之纳入评估体系

布贝尔思想对道德实践提及甚少,在这点上就体现了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础的不牢靠性,反衬了哲学的科学性。的首要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认为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德育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实践的关键作用,组织多种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之纳入评估体系,保证道德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平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片面强调人文学科的作用,排斥理性的训练与培养,忽视自然学科对学生和社会的促进作用,这是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的偏颇之处,反映了其反理性主义倾向,违背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文学科在满足学生思想情感需要、充实学生人生等方面确实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能否定自然学科的极端重要性。实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平衡关系,防止矫枉过正,这也是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给我们反向启示之一。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作[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00.

[2]张爱华,狄伟,宋跃.马丁•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3]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62.

第9篇:大学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师 备课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3] 李茜.基于胜任特征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