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1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 体育 校本课程 开发 利用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差异性的课程类型,《课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健康第一”为中心。因此,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课程的分类

校本课程种类繁多,明确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观念,有助于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拓展和整合,从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产生实效。课程资源可因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成不同的种类。目前对课程资源类型划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按存在的方式,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②按功能特点,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③按时间、空间分布的不同,将课程资源划分为课内外资源或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

2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更多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的权利与职责,鼓励学校和教师在认真实施国家、地方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这就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具有规律性的原理、原则、方法,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架构,以适应不同学校的实践模式;建立起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体育课程资源库,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三个步骤:

2.1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状况的调查。对学校已有的或有待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综合调查,从地方体育文化、地方传统体育等方面进行,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情况,综合调查本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情况,学校体育经费的开支、学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通过调查,从不同角度、多方面了解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我们学校都有哪些体育资源”、“我们还需要开发和利用哪方面资源”。使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益。进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调查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调研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

2.2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状况的分析研究。在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将学校各种类型的体育资源,从以下角度去分析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开发和利用符合学校实际的体育课程资源的策略或措施,争取各方面的支持:①是否反映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②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对学生成长的需要;③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学习与发展的需求;④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主动性;⑤是否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意识的养成;⑥是否与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相适应;⑦是否符合学校财力、物力等承受能力等。

2.3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管理与规划。①制度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可以确定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管理人员,将各种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保管,对各种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统一协调与管理,实质性地促进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活动的改革顺利实施。②校内外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校内外的体育课程资源十分广泛,只有对标准划分的各类资源按照优先原则和适应的原则来进行优化和整合,才能使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得以便捷利用。对体育课程实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自然、信息等资源,要分析哪些是我们应该优先开发的,哪些对学生终身健康发展和校本体育课程建设更具有适应性。③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开发与利用机制。实践证明,学校和体育教师对自身所处的体育环境不能进行整体、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没有科学的课程资源观,仅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很难做好科学、可行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只有结合本校体育工作的实际,充分发挥体育教研组、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社区等各方面力量,将国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融合,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④发挥效应,扩大影响。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要不断完善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制,并辐射到周边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实现学校自身体育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3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教师如何研究与处理教材。教学中对于教材的研究与处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教材构建优化的教学内容,利于学生发展;②将教学内容探究化,利于学生提升自我;③教学经验化,利于学生实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来开发教学资源,研究教材,整合教材,把教材与学生的体育健身实际结合起来;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与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练结合才是符合教学规律。我校对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发具体有以下的几方面:

第2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推广;研究

1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通过对长顺县19所中学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对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场地器材等状况进行调研,就农村中学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长顺县各学校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展中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对象

以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长顺县民族中学、长顺县第二中学、广顺中学、代化中学、鼓扬中学、白云山中学等19年中学为研究对象。对长顺县19所中学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情况、师资建设、体育场地、器材等进行调查。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查阅我国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期刊、著作,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参考。

1.3.2 走访法

走访全县17个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老百姓。通过对19所中学民族民间体育开展情况和对老百姓进行访谈,获取有关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信息。

1.3.3 问卷调查法

为切实了解长顺县中学民族民间体育的开展情况,对19所中学的体育教师及部分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1.3.4 实地考察法。

长顺县有17个乡镇,1所高中、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7所中学。均对所有学校体育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各中学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及现状分析

2.1.1 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经调查,19所中学没有一所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列入校本课程;有9所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有;4所学校校运会中有比赛或表演项目;1所学校在课外活动中经常开展,主要以民间游戏为主;3所学校偶尔在课外活动时开展或在课堂上作为准备活动小游戏;2所学校未开展。开展项目中,跳绳、拔河和民间小游戏占多数,仅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开展陀螺、板鞋竞速、押加、推轮胎。可见,来自于农村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基于空白,普及性极低、内容单一。

2.1.2 师资队伍建设

长顺县共17个乡镇19所中学,24万多人口,高、初中在校学生达17000多人,中学专职体育教师39人,师生比例约为1:436。除了县城学校的19人,在基层的学校任教的20人,乡镇中学师生比为1:625人。本科以上学历20人,专科14人,中师5人。经调查,大部分教师的专项均是篮球、田径,而武术、羽乒、足球、健美操的几乎没有,没有一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教师授课内容多为所学专业,民族民间体育开展甚少。

2.1.3 场地器材

据调查,19所中学均有运动场,除了高级中学拥有1个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县城二所初中均为煤渣跑道,其他学校均为200米泥沙跑道,各学校均有一至二个篮球场,没有一个学校有体育馆。常规器材则更少,民族体育器材仅高中有板鞋40余双,陀螺10余个、押加绸缎3根、轮胎5个、沙包大小共50余个、跳绳若干、拔河绳1根,其他学校除了跳绳和拔河绳,别的一件民族体育器材也没有。调查表明,这些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常规教学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需要,教学均以室外为主,雨季根本无法开展教学。

2.1.4 抽样全县480名中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了解与喜爱度调查

从上表可以看出喜欢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学生占比例较大。89%的对当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有所了解,部分项目、游戏儿时均玩过,但都是在校外自发组织,往往均不欢而散。在与学生交流中学生表明课堂教学内容单调,田径、篮球、排球等项目“玩”多了,没有多大兴趣。70.63%的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感兴趣,希望在教学和运动会中开展,主要原因是趣味性强;19%的学生喜欢程度一般;8.13%的学生无兴趣;1.45%的学生无所谓。

2.2 长顺县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调查

通过走访和资料查阅,长顺县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射箭、高跷、跳拱背、舞龙、铁环、砸鸽子、丢花包、打格螺(陀螺)、五人同步(类似板鞋)、斗鸡、斗牛(动作同押加,二人头对头对抗)、踢鸡毛毽、跳海、跳皮筋、拔河、掰手劲、滚轮胎等。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长顺县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群众基础好,具有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和健身性等特点。

2.3 农村学校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对原来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具特色,有着多彩各异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好这些独特、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推广,将会使学校体育教育更群众化、多样化、趣味化,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把反映各地自然和风情的,学生感兴趣,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纳入课程中,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挖掘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们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严重缺乏的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来说,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资源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纲要》的倡导,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受学生喜爱。这些项目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农村,怎能在21世纪农村的孩子身上失传?学校开发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必须要认识其重要性,选择的内容要适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计划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不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发和推广定会给我们农村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3.2 建议

3.2.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领导要把在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体育作为发展民族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将在校学生作为载体,抓好和传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加强场地器材的建设和投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3.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到省内高校学习民族体育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加强教师对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创新改编的能力培养,办出特色教育。

3.2.3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地方的宝贵财富,是地方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选择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及校本课程时,既要我们结合地方实际和特色,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项目活动产生的情感、安全性等作好分析,有的项目可以通过对场地、器材、规则等进行改编创新后应用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教学内容不能脱离“三维目标”,要避免盲目选用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的发育。

3.2.4借助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契机,向学生宣传介绍民族民间体育,让学生了解开展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意义,让部分优秀运动员的课外训练带动全体参与。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学校运动会比赛或表演项目,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中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郭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马永通.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山东高校中的发展现状[J].《山东体育科技》第32卷第3期。

[3]刘继鑫.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若干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

第3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11

前言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部针对过去教育中“接受性学习为主”、“学科分隔严重”、“理论脱离实际”等教学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豫北地区校本课程依据、体现、实践国家的办学理念,进行学校课程创新,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并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确定校本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根据学校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的现状,促使学生主动发展。以下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1 豫北地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

1.1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学校体育特色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开发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但是,体育又有着教育赋予它的特殊使命,也会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豫北地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同一般校本课程开发一样,需要明确的办学理念外,还要有学校体育特色。比如,某中学的办学宗旨是“一切为了培养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其内涵是:“第一;应该做堂堂正正有中国心的人;第二,应该做既继承了民族传统美德,又具有现代文明素质、行为习惯的人;第三,应该做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的人;第四,应该做具有坚韧意志、强健体魄的站直了的人。”这是该校对现代化人才的理解和定位,也是该校对育人目标的形象化、概括性表述,是确定该校校本课程总体目标的依据。在这一办学宗旨下,体育课程将其特色确定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健身能力的培养[1]。

1.2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保障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供体育课程使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体育课程由于其内容和方法的独特性,对课程资源条件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不断对学校现有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合理的分析与评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同时,根据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应努力挖掘、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体育课程资源,以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1.3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氛围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氛围,这种民主开放的组织氛围应体现在两个层面上。

1.3.1 学校层面

校长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的领导,引导体育教师进行变革与革新,实现学校集体在教育理念、办学宗旨上的统一。为此,校长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教育方针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使自己的办学思想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一致,符合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另一方面既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是学校办学宗旨的产物,就要保证它运行过程的畅通,使学校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间、业务部门与业务部门间形成良好沟通。

1.3.2 体育组层面

在一个民主开放的体育组的组织结构中,人们接受领导的根据是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而不仅仅凭借权力。因此,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组长的职责非常重要。组长要具备个性化的管理风格和人格特征,以带领老师们变革与革新;组长要具有开放的意识,具备与上级行政部门、业务部门、课程专家以及其他专业工作者的协调与合作能力;组长要乐于助人,具备与组内教职工对话、鼓励、合作的能力[2]。

2 豫北地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设计实例分析

2.1开发背景

豫北地区为了响应国家课程改革,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河南省教育委员会关于课程改革文件指导下,某中学试图形成以必修课进行分层教学,增设选修课、活动课,实行“三大板块”的课程,改变学校以往单一学科教学的状态。课程资源开发以课程专家的介入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确立为标志,通过与课程专家的紧密合作,学校力求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突破,尤其是在体育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2体育校本课程目标

体育校本课程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学校明确提出锡山中学学生要达到会打球、会游泳、会一项体育娱乐项目、会组织一项体育活动。

2.3体育校本课程结构及实施方案

该中学体育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体育显性课程,包括国家课程、活动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另一类为体育隐性课程,主要通过体育环境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如图1所示。

2.3.1国家课程部分

在每周2课时的必修课中,以国家颁布的《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省编教材为主要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不改变教材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而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刻板统一、平均用力的做法,将高中阶段的目标定位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达到或略高于同类学校的学生。初中阶段的核心项目目标是:学生的技术技能达到普通高中中等学生水平,并且要求初步掌握裁判规则。通过调整国家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体育课授课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等手段实施国家课程[3]。

2.3.2 活动课程部分

活动课程每周2课时。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开设的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舞蹈、武术、棋类、航模等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体育组根据学生的意愿来分组,改革原有的班级上课形式,重新以项目分类建立教学群体,聘请特长教师担任指导员。活动课程是兴趣体育的重要组成,它给学生创造了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改革了学校体育课程较为单一的状况,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要。

2.3.3 课外体育部分

课外体育包括每天早锻炼、两次课间操、两次眼保健操、体育竞赛、课余自主活动以及运动队的课余训练等,它是体育课程的第三个组成部分。通过充实内容、保证时间、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发展特长、充分展示等方式来推进。根据季节和气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将晨跑、健美操、系列广播操、跳绳和室内操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组合安排,改变了早锻炼、课间操在内容上重复和单一的状况;进一步加强眼保健操、体育活动课的管理,形成了基本稳定的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课余自主活动氛围与习惯。以上这些活动,都按照学校统一制订计划来进行,保证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

2.3.4 校园体育环境部分

校园体育环境属于体育隐性课程,它以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陶冶、导向、激励等功能,是健全人格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并且学校还在每个运动场地、区域都树有运动项目的宣传牌,有项目名称、项目简介、技术要领、锻炼作用及注意点。走进体育馆,门庭两侧布置有制作十分精美的健身宣传长廊,其中有锻炼对身心的影响、合理营养、准备活动的要求和功能、各年龄的身体形态的正常值等内容。精心制作的玻璃橱窗中有近几年在各级竞赛中学校运动队、运动员获得的冠军奖杯、奖状和锦旗。墙上布置着名人谈健身和体育的格言,默默地向学生召唤,加入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吧,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学生。

3 总结

从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可见,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在落实“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即“三大板块”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实现了由“选修课和活动课”向校本课程的转变。这一转变集中体现了课程权力再分配、学校与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学生有权选择学习内容的理念。同时,体育课程改革不仅促进体育课程形态发生了变化,还创造了学校良好体育环境。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了教学自主化,促进了体育终身化。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健康意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玉混,沈玉顺,代蕊华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3.02.

[2] 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3,(3):26-30.

第4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自主研发,它是立足于学校,依据当地以及本校老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而校本课程研发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2.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指体育老师以及学校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设具有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具有个性化体育课程的操作过程。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学校在学科内容上的弱势地位,为学生和老师参与体育课程设计提供了合适的机会,所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要求。由于学校是体育课程开设的主要场所,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教学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深度挖掘学校的独特性,促进建立具有特色的办学传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占据主导地位,体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选课空间,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体育课程的差异化设计奠定基础。

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要求调整课程改革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学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更是明确提出学校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以明确的身体活动特征、运动项目为开展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工作,但是过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向影响,淡化该课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对团队精神的凝结,对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和老师陷入体育教学等于运动的狭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倘若固守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所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照体育功能组织教学结构的操作理念,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效果。所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然操作

第5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以及合理性原则,然后又进一步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课程开发工作中应注意的两点问题,即: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两点,希望能够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初中 课程开发 开发原则 注意事项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等多个方面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因此,本文就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的原则

虽然说,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及地方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之间均有所区别,但是这三者并不是对初中体育课程内容的实质性的分割,而仅仅是在课程管理体制上所做出的一种划分方式。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局限于某个框架或者是某个领域的问题,要从整体出发来看待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树立整体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而确保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不但能够与学校课程保持整体和连贯,还能够兼顾校本课程灵活性和特色性的要求,让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所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和地方所规定的体育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二)突出特色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突出特色的原则,主要是指的两个方面:一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当地的特色。如:当地的民族体育特色、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或者是当地的教育特色以及地理环境特色等等,将这些特色性的资源融入到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之中,以使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符合当地的实际且能凸显当地的特点;二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本校的特色。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学校实际,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并且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更具特色性。

(三)合理性原则

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能够与国家以及地方的初中体育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且能够在有效衔接和融合的同时,能够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是科学的、合理的。除此之外,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理性原则,还涉及所开发的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具体来说,也就是所开发的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不但要符合本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能够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的能够将健身性、健心性、教育性和趣味性集于一体的课程内容才是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最为合理的内容。

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一)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已经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而且也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验和研究,但是通过了解却发现,很多学校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均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成效。因此,为了尽可能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纠正这些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知。

具体来说,常见的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由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只要符合初中体育教学需求、符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且具备良好的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均可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例如: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者是流传于民间的体育活动等等。在将这些具有特殊的新的体育活动内容纳入初中体育课程体系时,就避免不了要编写新的体育教材。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在体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还有课程选择、课程整合、补充或是拓展等多种方式,不能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简单的当作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

二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提出来的。在校本体育课程中,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是学校,其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言,更具有开放性、特色性以及适应性,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因此,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而将加以局限的方式是错误的;

三是,将体育校本课程与以往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等同起来。对体育校本课程另外一种非常常见的错误认识就是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按照传统的兴趣课的方式开设的,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的目的出发,以致于让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了注意防止并纠正以上常见的错误认识,学校应注意正确的宣传、指导以及监督。例如:可通过讲座、会议、论坛等多种方式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以实现资源和经验的共享,以提高相关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水平,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

体育任课教师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体育任课教师的作用,尽可能的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就要注意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要提高初中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是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否顺利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树立中缺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应从传统教学内容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从施教者转变为研究者,只有这样真正从自身观念上发生相应的转变,建立起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才能确保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是最为困难的一环,而两者能否进行有效结合又与体育任课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再将其与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综合进行考虑,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

最后,要重视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从事研究的过程。体育任课教师作为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所开发的课程的质量。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体育任课教师就要积极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两个途径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提升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骞,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01).

[2] 甄志平,张芃.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代化与人文性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第6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阳光体育;课程资源;实验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95-01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提出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以体育为突破口,创建有地方特色的整体优化的办学理念,以体育课和课间活动改革为切入点,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将体育与素质教育、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快乐、活泼、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这是符合素质教育改革要求的,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研究的目的

第一,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落实每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第二,探索适合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新路子。第三,以体育为突破口,探索农村小学艺体课程改革的新做法。第四,全面提高师生的身心素质,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二、研究的时间、对象和方法

研究时间:准备阶段。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课题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落实课题实验资金,拟订实验方案,确立实验对象,采集原始数据。第一阶段。探索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模式,采集数据,探索提高学生身心发展的实效性研究。第二阶段。探索学校体育改革的模式和内涵,挖掘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余训练内容及方法的研究。研究对象:长乐小学全体学生。研究方法:自然观察法、数据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等。

三、研究的实施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以“让学生自主”为主要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明确自己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中鼓励学生能够参与大课间活动项目的设计及体育资源的开发。其次,关注学生体育三维目标的培养。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不但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农村小学的体育设施和体育课程资源相对贫乏,学生锻炼很难得到保证。积极倡导、努力挖掘校内外的体育课程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学校添置了一些体育设施。学校师生自主创编了校本课间韵律操,设计了趣味十足的大课间活动。全校师生一起为学校体育项目、体育器材的开发想办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课间活动中教师的参与和导向作用。每天三次的小课间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完成的。有了教师的参与,活动的目的性、规范性、秩序性更强了。教师既可以作为指导者,也可以作为锻炼者,进一步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四、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从家长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了,家长对健康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高。最关心孩子健康的家长从实验前的36.2%上升到62%,肯花钱给孩子买健身器材的家长从实验前的71.5%上升到88%。同时,带动了家长参加体育锻炼,家长基本上有运动项目及时间的从实验前49%上升到93%,一天不参加体育锻炼就不舒服的人数从实验前的53.5%上升到70%,家长经常与孩子一起锻炼的人数上升了7.9%。从学生心理问卷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而且在自己和同伴体育运动失败后,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认真分析查找失败的原因。学生的体育兴趣有了很大的增长,参与锻炼的人数增加了,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提高了,基本养成了每天猿痔逵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学生上课的情况分析看,学生上课有精神,注意力集中。在上午第三节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下降了15.1%,有饥饿感的学生下降了5.6%;在上午第四节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下降了14%,学生没有饥饿感的上升到16%。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带给学生身体、知识技能、心理方面的良好发展比较明显。落实每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不但促进了身心健康,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后学生的文化成绩不断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校本阳光体育课程的开发形成了市、区、校一体化的实验管理机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体育课程资源,培养了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完善了课题研究的评价体系。今后,学校应进一步深入探讨“每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行动”的理论,进一步完善“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践模式,并完善学生“每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绩效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第7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

【论文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进行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分析甘肃农村中学在课程资源、教师专业素养、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力求促进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生成和发展。

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进行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开发应运而生。

校本课程开发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2]它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策略和活动。甘肃省于2009年秋季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也随之走进甘肃省普通高中,探讨这些学校当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两个方面做一初步的回答。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表现出校舍不足,实验设备及药品残缺不全,图书资料缺乏,教育教学活动设施不完全等。另一方面,农村有优于虽然城市的许多素材性资源,但这些“俯拾即来”的素材的开发由于物力、财力保等保障措施的不到位导致不能有效的开发,以上两个方面决定了农村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资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教师专业知识滞后

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高师历来以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这三门课的开设作为其“师范性”的特点,关于课程的知识在这三门中仅占极小的一部分,造成教师职前教育“营养不良”。另外,由于我国课程管理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研究-开发-推广”的模式,教师无需知道“教什么”,只考虑“怎样教”。农村中学在追求升学率的质量观驱使下,长期以来奉行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形成了对国家课程的依赖性,忠实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同时,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广大农村中学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进修的机会,其科研水准差,科研能力低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这一切使得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淡薄。

(三)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

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仍然单一,主要以中考、高考成绩排名论质量,这一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在“应试教育”的藩篱中苦苦挣扎,几乎是“千人一面”,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理念的支持。

(四)评价基础薄弱

校本课程评价是以学校为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3]即主要以校内评价为主,要求学校建立能够反映内在质量和使用成效的比较科学而又合理的评价指标和体系。而农村学校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普遍重视外部评价,内部评价几乎被忽略。同时,广大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的滞后,评价能力缺乏。这几方面的因素使学校很难建立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导致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缺乏有效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等功能。

(五)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参与意识缺乏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研究,即学生和家长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而农村中学学生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且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形成一个固守的观点,即“教什么”是国家和学校的事,家长负责的是学生的衣食起居。同时,学生关注的焦点是“学些什么”才能“跳出农门”,对自己的成长需求并无明确的认识,很少有意识向教师、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他们的建议,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是社区、家长、学生的需求,这一现状使校本课程开发存在一定的主体缺失。

转贴于  (六)学校缺乏开放的民主管理机制

虽然国家早已推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农村学校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教育行政机关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的任免是上级行政机关全权决定,学校校长、教师大多是照章执行,整个学校的运行机制是从上到下,从政府到学校封闭运行。缺乏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从学校到政府的反馈机制也很薄弱。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民主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学校以民主、开放的机制随时的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和促进课程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于是形成了教师民主参与课程管理与开发与学校民主开放机制的缺失之间的矛盾。从教育管理的机制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

虽然上述一系列因素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的等待条件成熟时再去开发,更不能逃避,应正视现实,寻找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积极而有创造性地促进校本课程在本地区生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积极推行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的在职培训,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4]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这种培训可以是长期的,如一年或一学期,也可以是短期的,如几周或几天;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性的,如课程编制、实施、评价,教学设计等等;可以是集体培训,也可以是自学总结;指导人员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专家学者。这对于农村中学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而又经济的培训方式,可以大大地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开阔视野,促进自身由“工匠型”向“研究型”转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同时,在学校管理层面上应努力倡导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增加学校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 明确学校教育哲学,凸现学校特色

教育哲学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教师共同的追求,是课程开发的路标。农村中学应寻找自身的社会定位,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教育哲学,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方向性的理念支持。

(三)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要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在学校全面实施,必须有一定硬件条件支撑,特别要加强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切实解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场地、设备、材料与药品等严重不足的问题,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提升课程的内在质量和使用成效,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评价理念,为切实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必须将校本课程开发纳入上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中并建立学校内部评价机制。当前由于体制原因,学校教育质量主要由外部评价,特别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决定。学校的生存,校长的任免以及教师的聘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评价。若上级部门的评价仍沿用原有标准,只注重统一考试的成绩,甚至以分数、升学率排名,那么学校就不得不进行“应试教育”,取得上级的“好”评价,当然就无心思和精力顾及校本课程开发,即使有时间,也不会重视这个与自身利益毫不相关的“校本课程”。因此,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条件。上级的评价体系应有此方面的评价项目,学校应有完善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促使教师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五)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

一方面,校长应充分发挥领导才能,从“课程管理者”向“课程领导者”角色转变,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权力上和经费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应积极搭建学校与社区、家长、学生等的对话平台,形成融社会需求,学生、教师、家长等积极参与为一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氛围。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虽然在农村中学举步维艰,但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或变相或流于形式,而应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让校本课程在农村中小学生成,这对于全面推进农村素质教育不言而喻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6.

[2]崔永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第8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地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WORLDPIE校本课程立足于国际理解教育,以核心素养为标杆,旨在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问题与对策

一、WORLDPIE校本课程研发背景与依据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本次新课程改的六项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生需求、生存和发展为基础的。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正处于12至15岁的精力旺盛的青春年华,基于此,我们对所选校本课程实验学校在校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验学校内约60%学生愿意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约80%学生愿意在学习文化课以外,花一定的在校时间学习一项特长。依此,我们制定具有符合我校特色的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WORLDPIE校本课程。

二、若干问题与对策

(一)实验学校的选取

我们课题实验组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名称叫做-WORLDPIE。在课程实施的大环节给了我们最初的三个思路:一,在本地区最具有国际交流环境的名校、国际学校或者外国语类学校中开发和实施。二,在本地区一般类普通学校中去开发和实施。三,在本地区偏僻的教育基础设施差、师资薄弱的学校去开发和实施。在第一类学校中去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阻力最小且最有实施基础的,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就是我们无法去考量大多数学校和普通初中生的需求,这样对比之下,就尤为显得在第三类学校中去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最有必要的,所以,最终我们选取了本地区一个属于第二类层次的学校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就是一种聚合式的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归入综合活动课程的一个部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各学科中的有关知识,也就是从国际理解教育课中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到各门相关学科知识中寻求答案,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的素质和态度。

(二)课程开发人员及研课教师的选择

首先,我们回到最初的教育的概念,并不能孤立的看待教育,不能忽略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对其的影响,我们选择了一位政治老师;其次,我们不能忽略语言对于直接沟通的重要性,以及英语学科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我们选择了一位英语老师;最后,在考虑处理尖锐矛盾和敏感问题上,需要学生拥有更健康和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我们选择了一位心理健康老师。

(三)研课过程中的三个典型案列分析及对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在一节课中,试课教师安排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IPAD上网收集各国的文化标识信息如建筑、美食等,完成海报的制作,我们从发现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当试课老师拿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照片,60%的学生表示不知情。

问题二,学生们使用IPAD自己小组所要介绍国家的相关文化信息时,80%的小组未完成任务。

问题三,学生未按时完成海报的制作。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问题,可能有以下原因造成:首先,实验课程阶段的学生年龄大多为出生于2005年前后,再次,世博会之后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还是学生群w之间都未对此话题有更多的探讨。

对此问题的解决,我们给予以下几个便于操作的方法:(1)适度的家访,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家和课堂行为的真实情况,给予家长家庭教育适当的指导。(2)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新鲜的了解时下知识的渠道。 (3)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形成跨学科教研的良好氛围。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个问题,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学校的局域网络网速过低,造成多数IPAD白屏形同虚设,造成延误小组任务的进度。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校园内无线设备的管理并出台校园无线网络使用条例,规范使用校园网络 (2)学校在课程表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部分对网络有要求的课程的特殊需求,尽量不要造成在同一时间内安排几个班级同时使用IPAD上课的情况。(3)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应有应对网络无法使用这类突发现象的心理准备和课堂准备。

其次,无法有效在有限时间内搜索到其所需要的信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给出以下几个建议:(1)开设计算机科学这门课程的学校,依托于该课程对于如何进行有效搜索给学生提前的课前指导。 (2)对网络进行甄别和隔离 (3)在学生小组内部进行分工的时候,优先考虑有计算机使用基础的学生在课堂有小组任务时去操作IPAD。

最后,我们分析第三个问题,导致这个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三方面:(1)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2)虽然小组内有明确具体的分工,但是部分小组成员无法坚守自己的岗位职责 (3)小组成员缺乏海报制作的相关知识。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给出的对策:(1)在课程的第一课时专注于小组建设,固定小组成员、明确小组分工和各小组成员的岗位职责、合理分配小组成员。(2)在课堂上正式的小组任务和活动之外,课时适当的留一些课下的小组合作作业,让小组成员在实际的操作上逐步加强的工作协调度和默契程度。(3)针对海报制作可以给予一个课时的时间,讲解海报的制作。

第二,教师及其它因素。(1)教师在发现个别小组进度缓慢时未能给予有效帮助和督促。(2)教师设置任务难度过高而学生所给予的时间有限。针对这些问题,解决方案是:(1)教师应合理设置任务难度和时间,在上课过程中及时了解各个小组的进度并给予帮助和协调,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课程节奏。(2)课前应充分保证IPAD和网络等设备可以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第9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 体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46-01

一、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相对较晚,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更是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学校、教师发展策略等各个方面给予极大的关注,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国内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动态

(一)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杨洪辉等认为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与课程开发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和校本培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提倡共同合作,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刘彤,郑伟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规避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激励教师机制及应对的策略。

(二)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方面的研究。杨占明提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五个环节,并就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科学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章扬安提出江苏工业园区星海学校游泳课程的开发经历了可行性评估、确定目标与计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完善等步骤,说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注意坚持科学性、可能性、实效性,并体现出开发的阶段性特征。

(三)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研究。董翠香(2006)对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进行深刻的剖析,从纵向和横向上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校本课程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阐述。楼兰萍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各学校自我设计个性化课程的过程,它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四)对地域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任涵等(2005)提出在体育健身方面,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其特色如果能与校本结合,会使学生健身锻炼的方法更有特色。王小垒等总结出江、浙、沪三地区部分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教育合作以及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五)对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王兴波认为当前应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寻找渠道,从教学中、从学校周边环境中、从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处理中获得新的课程资源。吉建秋从课程资源的类型和内涵出发,划分校本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使体育课程资源中的显性资源明确地呈现了出来,严格按照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提出了我国体育课资源开发的实施策略。

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从研究整体看: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局限在微观探索,从而缺少宏观的整体把握。

(二)从研究内容看:研究的侧重点集中在对校本课程开发必要性的论证和阐述,而对我国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所遇到的现实性问题给予的重视相对不够。

(三)从研究方法看:目前我国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具有特色性“校本”色彩的实证性研究相对较少。

四、体育校本课程研究的展望

(一)教育理论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基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纵深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热闹和浅层次的阐述,最为根本的任务是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做更深层次的理论概括,夯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建设”。

(二)学校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基点。众所周知,不同区域或学校的条件千差万别,这正决定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必然具有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我们应该以学校为研究的基点,深刻地认识到每所学校自身的情况,结合优势和特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

(三)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生命力。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生命力的体育教师,应积极理性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推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稳步前进。体育教师面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主动地认识到角色的变化。

(四)多方位合作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突破点。合作是指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标,彼此配合协作的行为或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务,它更应该是全社会都参与的事,我们要努力加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全社会的交流与合作,运用团队的方式、集体的力量开发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杨洪辉.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2]杨占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9.

[3]章扬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