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范文

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

第1篇: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范文

误区之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主体地位

目前教学改革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教学中,学生可以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却把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设计成了让学生课堂放任自流,这样就把教师的作用过度弱化了。

误区 现在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误区,以为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说多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学生主体出现绝对化的倾向。

整合建议 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应该不断地训练和引导学生在很少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评价分析综合表达的能力,下载信息的能力。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放任学生而不监控(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化)是非常不妥的,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应有的主导作用了。

误区之二: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的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并没有充分照顾到每一个科目的特点及与课件有关的教学内容的实情,只是为了做课件而做,并没有真正体现出课件的优势。而且要明白一点,新技术的出现也不会完全替代原有技术,提倡使用多媒体,但也不能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方式,要使两者有机整合,相得益彰。

误区

1)制作喧宾夺主。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所有的课前准备工作以及教学过程中都要紧密围绕学生以及这堂课的主题而展开。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课件不是主角,更不能让课件上无关教学的内容喧宾夺主。如果这些内容变成主角,那这个课件的设计就是失败的。笔者在听一些教师开的公开课时,发现这些教师所设计的课件色彩漂亮,声音动听,场面宏伟,非常吸引人,但是课件里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反而有些黯然失色了,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被课件的外观吸引住了,而对课件里的教学内容忽视了,这也是很多教师制作课件的一个误区。

2)制作课件时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点。使用计算机制作的课件要能够发挥计算机的特点:人机对话、网络互联、超级链接功能。但现在很多教师制作的课件并没有体现出计算机的这三大优势,只是把各种多媒体素材简单地整合在一起,借助电脑系统演示而已。

3)课件专为公开课及课件比赛而制作。现在很多学校有这样一种不好的现象:只有公开课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而在平时教学中却将其束之高阁。这样课件成了仅仅用在公开课上的堂件了。因为笔者本身就是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一些课件比赛中,经常有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找笔者帮忙做一些技术指导工作,在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制作课件的目的纯粹是满足比赛的需要,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名次,经常加班加点,花费很长时间(少则一月,多则半年)用在一个课件上,因此,这个课件的命运就注定了只能用在某一次比赛上,其他场合很难用上。公开课或比赛结束,课件也就可以束之高阁了。

整合建议

1)精心制作课件。教师制作课件时应该以服务学生为设计理念,将艺术性、教育性、科学性三个特征有机地结合在课件中,同时要把教学目标融合在课件里,最终制作出一个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课件。

①巧选题材。在实际教学中,并非所有的章节都适合制成多媒体课件。许多知识,通过模型展示、幻灯投影、录像录音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题材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

②精心制作。一个成功的课件,应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并且要注意提高课件的交互功能和界面的人性化设计,使课件能够很好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合理地使用。

2)另辟蹊径,化难为易。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率不高的因素有很多种,一方面是现在很多学校多媒体硬件配备还不充足,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还普遍缺乏适合的课件以及掌握制作课件技术的相应人员。那么,是否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到一些适合当前条件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①在选择软件的时候不一定非得用“高、大、全”的制作软件,老话说得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只是一般上课使用的话,完全可以用Office软件中的PowerPoint来制作一个PPT课件。

②课件内容要简练。常说上课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个说法用在制作课件上也是适合的。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个课件的内容也不一定非得把整节课的内容都包含在内,只要利用课件的优势把一些比较难懂的地方讲清楚就达到目的了。

③采取“拿来主义”。学校可利用电教经费适当购买一些优秀的课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地下载,然后通过自己掌握的软件技术重新组合与加工,使之成为适合自己授课的课件。

误区之三:没有多媒体的技术支持就难以上好一堂课

误区

1)对各种技术依赖太重。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对技术的依赖达到了过度的地步。这种现象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硬件的过度依赖;二是对于计算机教师的过度依赖。这样的想法也是一种误解,现在的软件大多都是开发在Windows系统上的,属于“傻瓜型”软件,应该说掌握这些软件的基本操作并不难,因此,笔者认为这个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对一些常用软件的掌握能力。

2)对精品软件太过重视。计算机教学软件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词,现在也在教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发现在很多场合都出现了重视精品软件,而对经常使用的教学软件忽视的倾向。

3)技术特色组合不当。目前这个时代,什么发展最快?答案应当是科技。一款现在最流行的手机,用不了一年的时间就会发现到了快被淘汰的地步。平常使用的软件也是一样,现在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新的教学软件涌现出来,像电子白板技术、Moodle远程教学技术、微录播技术等。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教师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然而发现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熟练掌握。

整合建议 如果有技术支持,教师就要尽力做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和效果。但是如果因为某些硬件环境的制约,导致出现无法按既定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实施,这时候需要提高的就是教师自己。作为一名当今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以及多媒体硬件简单问题处理的能力,从而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下去。

以上三点是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常见的误区,提出的建议也只是一家之言,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和更多的教师多多交流,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 应用

一、 多媒体电子教室出现的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持续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但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基本没有改变,减轻学生和教师负担、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计算机技术教学的要求。因此,利用计算机这种现代化手段,创建多媒体电子教室,形成现代化教学环境,完成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步建立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推进教学现代化进程,已得到社会和教育界等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

二、 多媒体电子教室的概况介绍

     多媒体电子教室是一款针对教学开发的网络多媒体教学产品,他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室,也不同于常见的计算机教室,它是在计算机教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网络设备和软件将单个微机联结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当今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多媒体电子教室,比如:极域电子教室、深蓝易思电子教室、蓝创电子教室、洪恩多媒体电子教室、联想新一代电子教室、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等。

     比起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多媒体电子教室在教学中有明显的优势。这个优势体现在:投资小、操作简单、安装维护容易,不受时间、距离的限制、稳定性和兼容性好,对安装环境的要求非常低。

     此外多媒体电子教室还具备以下特点:屏幕广播效率极高,在网络条件较差时亦能体现出良好的性能;语音广播同步,无任何延迟;自动登录:教师机自动检测学生是否在线。图像清析: 具有无损压缩和JPEG两种压缩方式,可供选择,适用范围宽。强制广播: 当学生机因某种原因不能接收广播时,系统会自动关闭学生机程序,直至注销。游戏禁止: 通过修改游戏特征字文件,可以禁止学生机指定游戏的运行。

三、 多媒体电子教室在教学中的应用

   广播教学:可以将教师机屏幕和教师讲话传送至学生机,传送群体可以是全体学生机,也可以是一部分,还可以是单一个学生机。并且传送的方式可以是全屏方式或以窗口方式。如果是全屏广播,则将锁定学生机键盘鼠标,学生机不能自己操控自己的电脑;如果是以窗口方式接受屏幕广播,学生机会统一以窗口显示屏幕广播,此时若不锁定学生机键盘鼠标,学生可以边看教师操作,一边自己动手跟着老师做,真正做到“学生边看边操作”。

     电子举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觉有问题需要向老师提问时,可以使用电子举手请求教师回应。这样,更加方便教师清楚某位学生有何问题。并为其解决。

     电子教鞭:用来辅助教师在进行屏幕广播或录制时进行辅助辅导,教师可利用他进行强调重点、进行注解等操作。也可以单独使用配合投影仪进行电子板书或屏幕注解。

     语音教学:语音教学功能可以将教师机麦克风或其他输入设备的声音传送到学生机。

     语音对讲:利用语音对讲功能,教师可以选择任意一名已登陆学生与其进行语音对讲。除教师和此学生外,其他学生不会受到干扰。

     语音讨论:此功能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同一个组或分成几个组进行课堂上的讨论,每个组相互不干扰。

     学生演示:利用此功能,教师可以将某一学生的操作演示给其他所选定的学生。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遥控此机器并将遥控过程演示给其他学生。这样弥补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时,坐后面位置的学生看不到黑板的不足。

     屏幕监控:通过屏幕监控功能,教师机可以监视所选学生机的屏幕,每屏幕监看的数目可以设置多个学生机屏幕数。

     屏幕录制:教师机将本地的操作和讲解过程录制为有录像文件,供以后回放,由此可以实现给教师电子备课。

     屏幕回放:教师机可以将已录制好的含有操作与讲解的录像文件进行回放,回放过程中可以使用广播教学功能进行同步讲解。

     电子抢答:提供教师用于课堂抢答教学功能,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以检验学生本节课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不但培养了学生反映的能力,而且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分组教学:分组教学功能可将学生任意分组。通过教师机,教师可以在小组内指定一个主动方代替教师,对学生进行广播教学、语音教学等各项功能。

文件分发:允许教师将教师机目录或文件指定发送至所选学生机的某目录下,若该目录不存在则自动新建此目录;若盘符不存在或路径非法则不允许分发;若文件已存在则自动覆盖原始文件。

     作业提交;允许学生将学生机的目录或文件指定发送至所选教师机的某目录。通过作业提交学生可以将老师布置的作业提交给老师。

第3篇: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范文

关键词:音画结合 ;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拓展知识。

新时代新课标,新教材新要求,新思维新技术,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中,这是历史的进步,这是有益的探索,这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历史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把教材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历史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具体作用浅谈如下:

一、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尤其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探索问题的激情。如引导学习中国史中的《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由学生先欣赏动漫曲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再设问:岳飞为何怒发冲冠?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颖趣浓。

二、启迪思维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展现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图、文、音、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教师讲解、挂图、板书讲不清、道不明的难点、重点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1、音画结合,填补教材空白

中学历史教的是过去,但过去的事情是无法重演的,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借助其它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其中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历史课的活跃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可以补充资料加大容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增强历史课的渗透性和开放性;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增强历史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多媒体可以图、文、声、画并茂,填补教材空白,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内容。如学习唐朝的诗歌时,先借助音配画的动感效果欣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优美的诗歌,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李白诗的特点: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这是任何评议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任何教材所无法书写的。

2、化难为易,有效解决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习历史的最大的缺陷是历史不会重现在眼前,而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遗憾,在学习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战争时,多媒体的优势会发挥的淋漓尽致,只要教师勤于动手搜集信息,什么样的资料都有,用录像的动感会把学生真正引入激烈的悲壮的战争之中,这是任何学说家无法比拟的效果。任何难点将会化为思想的认识。

三、拓展知识

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多媒体为之提供了多彩的艺术空间,为想象插上了起飞的翅膀。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唐玄奘西天取经,实际上是一人一马穿行沙漠而已,通过拓展想象,而我们当今所欣赏的《西游记》的唐僧取经的故事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辛感人的神化故事。

四、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谨防走入误区

作为新世纪的教育,没有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难以想象的,作为新世纪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师,不能掌握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也是难以胜任的。然而,就目前我们教师的水平,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学中要谨防走入误区。

1、思想认识的误区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问题上也是如此。因此,我们首先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⑴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可有可无的。历史教的是过去,但过去的事情是无法重演的,这要求教师必须借助其它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其中一个必然选择。可见,运用多媒体辅助中学历史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并非是可有可无。⑵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万能的法宝",它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多媒体也不例外,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因素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不能削弱教师的作用,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更显重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教材处理和素材选择的误区

教材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来组织教材、补充资料,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如此。中学历史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三个倾向:⑴舍弃教科书,一味追求课外的"新史料"。例如,有的教师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往往花很多时间去查找课本上没有的文字、图形、图像等,反而忽略了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图文资料。这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脱离了课本,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要处理好课本资料与课外资料的关系,应紧紧围绕课本精选课外资料。⑵偏离重难点,过分强调课堂的"大容量"。要根据课本的重难点选取相关资料,并应注意适当、有度和高效。⑶缺乏实效性,过重突出课件的"时髦感"。一个好的CAI课件,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下,应该文字取舍精当、动画清晰、色调和谐、音乐优美,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3、教法运用的误区

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各有其长短,任何一种课型的教法也不是单一的、僵化的。在中学历史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我们要防止:⑴邯郸学步,丢弃传统。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师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应巧妙结合,有机统一,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⑵重形象直观,轻抽象概括。掌握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⑶重课件演示,轻思维点拨,能否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能否较好发挥教师课堂组织和点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是目前历史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迅速和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给中学历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手段,当然也给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成绩和问题并存,优势与缺陷同在。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扬长避短,才能克服盲目走出误区,发挥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三百首》。

第4篇: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范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被吸引到学习的氛围中,进行自觉自主的学习。一直以来,传统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上,手段单一,教具不多,很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这一现状。计算机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创设了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并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从而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其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关注的热点,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过程的了解仅限于阅读教材与教师的语言描述,使得学生只是跟着听觉走,并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而且,整个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效果低下。为此,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播放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片断。这样不仅以直观的画面、精彩的视频与动听的音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还带领学生走进了那段历史,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了解了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从而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某一章节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而教学难点是基于学生实际情况,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重点是客观存在的,而难点则因面向的学生不同而有所差异。某些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加强学生理解这一直是历史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由于历史记录的是已经发生的人与事,具有不可再现性,而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与所要探求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一个时空差,使得学生很难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思考问题,而且学生也会感到陌生、枯燥而抽象,很难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且,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很难突出这些重点,突破难点。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化抽象为形象,化远为近,化无声为有声,将那些难以再现的历史事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感其神,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与感受,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历史史实间建立直接联系,从而能强化学生的感知与理解,更能让学生铭记历史,更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现代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历史学科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但思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之上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只能从教材上获取单一静止的文字信息。虽然,教师也试图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信息,但限于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一直处于低效甚至是无效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多媒体拥有更为强大的表现力,所提供了的信息渠道更为多样,种类更为丰富。学生身处教室,便可以接触到图片、文字、古画、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这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学生可以直观感知画面、视频等,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可使学生展开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与丰富想象,从而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促进学生思维向横向与纵向发展,同时让学生学会了历史思维。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同样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教学任务。历史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将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找准最佳切入点,以加强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等。传统教学以教师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听觉为信息的主要传递方法,缺乏情景的渲染,很难使学生与历史史实产生共鸣,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也无法起到陶冶学生性情,提升道德品质的目的。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史实与特定的情境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便可以多方位、全角度地思考问题,同时更能渗透德育教育于无形。如在讲中国近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我们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断。在学生观看后,我们可让学生思考:“我们要向这些先进人物学习什么?”这样的一个个片断时间虽然不长,但却能起到强烈的情感效应,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与其说是一堂历史知识的教学课,不如说是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道德修养与品质,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范文

传统诗歌教学主要是通过粉笔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技能,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

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诗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把多媒体运用到诗歌教学中,更有利于发展全新的现代化教育。下面详细谈谈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可以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集图片、动画、影像、声音、色彩于一体,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感和美感,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配有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及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场景中,让学生初步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学生的思绪一下就被拉回到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用视频画面及配乐朗读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求知的好奇心。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传统教学仅凭老师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形象丰富的图片画面、真实可感的情景再现、优美动听的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老师在讲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时,制作了优美的课件图片进行观赏,先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然后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看完图片,学生能感受到杭州自然景色优美、壮观,然后老师让学生想象在这美丽的杭州,老百姓生活怎么样?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形象感。

3.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对传颂千古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该句好在何处,于是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学生熟悉的写酒、写柳、写风、写月的诗句,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分析,学生知道酒、柳、风、月抒发的都是离别伤感之情。柳永的高明之处是他把这些伤感的意象巧妙地都用在自己的诗句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借助多媒体,学生直接从屏幕上获取比较全面、直观的知识,既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

讲授屈原的《离骚》一课,文中用了很多香花、香草来比喻作者高洁的品德,学生对那些花草的名字学生都没听说过,脑海中很难浮现出它们的模样。理解背诵起来难度比较高,为了攻克这个难点,老师搜集了一些花草的图片,开讲时轻点鼠标,一幅幅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花草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象,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自然就增强了,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了,重点和难点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

所以,多媒体的运用,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5.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运用多媒体网络将多姿多彩的课外知识引进课堂,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逐渐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如学完曹操的《短歌行》后,学生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诗提到的"酒"颇感兴趣,于是老师让学生到电脑上搜集文人诗歌中提到的写酒的诗句。在搜集的过程中,学生复习了很多学过的知识,见到了很多新颖别致的诗句,了解了"酒"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于是有的学生开始以"酒"为话题进行自主探究,写了不少优秀的文章。

第6篇: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范文

一、借助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册《认钟表》的教学初始,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邀请了和我们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它还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一猜,好朋友是谁?借助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的小象猜谜画面,学生一看到喜爱的小动物就来劲,猜谜当然也猜得比较积极了。在引出钟之后,教师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钟表,在一阵阵“哇”“哇”的惊叹声中,给学生以亲切感,同时又使学生非常感性的对钟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产生了对钟表进一步了解的强烈的愿望,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像这样的借助多媒体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材吸引着,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使教学紧凑,过渡自然,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数学课堂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一般情况下,当学生思想分散、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运用多媒体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精神振作;当教学内容重要,需要强化时,运用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思路受阻,学习困难时,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教学,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媒体的形、声、色、光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通过媒体看到自己从没看过的天文现象,产生了许多联想 。于是对知识有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辅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例如:在学习《找规律》时,老师出示有规律的画面课件,形象的一行一行的摆,这样就可以直观的活生生的摆在学生面前从突破了重难点。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清楚明了且效果良好,轻松解决了很难说明的易错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能力

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数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多样的教学形式又常常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实现了创造的可能。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实现眼、耳、口、手、脑的“全频道”接受,“多功能”协调, “立体式”渗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更好的做到这一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7篇: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中学化学实验;应用

1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动画课件的应用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在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引出课题、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想备好一节含有多媒体的课就容易很多了,不会制作动画可以到网上找,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以修改,这样变成自己的课件,可大大加快老师的备课速度和质量。例如,我备《氨气》这一节课时,从网上下载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模拟动画、氨气分子结构模拟动画、氨气与酸反应的实验模拟动画。然后把这些组件插到我的课件中,充实了我的课件,使我的课件有内容,又生动。最主要还是大大缩短了备课的时间,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课堂,提高化学实验的质量。例如,在基础版化学《氮和氮的化合物》这一部分有句彦语“雷雨发庄稼”,怎样解释这彦语呢?要做实验是不可能的,我从网上清华同方资源库中找到了“雷雨发庄稼”的教学动画,这动画形象、生动,用在教学上,使学生很容易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有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雷雨后相当于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这就是为什么有“雷雨发庄稼”这种说法的科学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老师也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真是一举两得。再如甲醇、一氧化碳的中毒现象及原理等许多新课教学都可以利用开发软件制作成如意的教学情景。

利用flas将钠原子、氯原子的化合过程展示出来。起初的钠原子、氯原子自动相遇后在一定条件下,钠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层电子层上,融入并绕氯原子核运转,同时显示出负电性,此时,钠原子最外电子层消失,使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同时显示出正电性,在静电作用下,两离子相互作用形成NaCl.多媒体使许多通常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如HCl的形成过程、金刚石和石墨结构的差异、红磷和白磷的结构区别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一般化学反应都进行得较快,无法控制,学生难以看清,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可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行随教学过程而同步控制。多媒体信息量大而快,增大了知识的密度,加快了教学的节凑,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2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录像、放像技术的应用

利用录像技术中的功能效应,促使演示实验真实性,例如:高中化学实验氯气的制取的教学,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于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氯气的毒性。对学生最终撑握氯气的性质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提供保证。如:高速成或缓慢的摄像技术和放像的快、慢、倒等功能不仅使学生缓慢地看到快速成反应的变化,还能使学生快速地观察到缓慢的反应变化,让学生迅速感知易观察到的细节,提高学生观察的敏捷性,同时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演示实验的时效性,提高了教学效益。

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伴随着一些无关紧 要的现象,干扰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影响实验的效果。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的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给予学生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学得的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全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例如:氯水见光分解实验可采用此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大大增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当学生看到氯水在几小时的光照后才开始慢慢地冒小气泡,24小时才有明显气体产生,不仅对实验结论信服,更体会到有些化学反应很缓慢发生的,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观察的有效性。

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借助于录相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浓H2SO4实验,课堂上一般演示正确的操作,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通过录像对浓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 H2SO4液飞溅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规则和正确认识实验装置,对实验的成功起到一定的作用。

3 化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

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引起实验失败,也可能引起实验事故,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典型的软件资料,对操作易出错的后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计算机前先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的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移去酒精灯的操作,一旦失误,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了氯气的实验室制的软件,对这一操作做了一些特别的处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反复模拟实验,一旦操作正确,计算机给予奖励提示,鼓励学生,而一旦学生操作错误,计算机则对水倒流试管底部,试管破裂的危险场面进行模拟。

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一些装置和操作较复杂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模块式实验环境,让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例如:CH3COOC2H5的制取,在多媒体技术上,可以通过学生模拟实验,既掌握原理又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不断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第8篇: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应用;小学数学;实效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模拟实物形成过程等特点,直观展示教学过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的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变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应用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能有声有色地把教授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但课件制作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能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倘若课件用多了,就会无意中把课堂变成多媒体的展示.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长度单位”时,从新课的导入、新知识教学、巩固练习、作业的布置等,都让课件中的阿凡提来完成.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阿凡提在教师的操纵下对学生进行评判,而且多媒体伴随着整节课,学生一直都在解决阿凡提的问题,使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刺激状态,造成学习疲劳,产生厌倦感,降低了学习效果,失去了多媒体技术应有的价值.

二、多媒体应用要有实效,应把握时机,恰当使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学生大笑,连连摇头,最后,换成椭圆形,学生说:“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比较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条马路,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颠得七上八下,学生们都开怀大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继续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演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

(二)应用于抽象思维的构建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造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例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课桌长大约1米,有的说……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度.

(三)利用多媒体提供素材,创设思维空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再现,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有趣的素材,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以优化智能结构.如,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教师用录像的形式,给学生展示了某路口10分钟内各种车辆通过情况.运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保证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最优化和教学的高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增加容量,形式多样

在练习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的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课堂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对寻找生活中的角、画一个角,掌握得还不错,而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认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度有关系.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这个问题.出示一组大小相等但两条边长度不等的两个角,要求学生判断角的大小,结果学生大部分都判断两条边长的角大.为了验证这一错误的认识,在屏幕上显示一个角,并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上的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关系.

总之,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但是,必须注意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环节的设置,及时把握应用时机、准确掌握应用方式,才能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祥.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270.

第9篇: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意境 审美 创新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授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再如教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作优美的课件图片进行观赏,一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形象感,更进一步体会到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在老师的提示下,在多媒体音乐的伴奏下,调动他们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把它们和诗词联系起来,进行再创造。教学《雨霖铃》时,我就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让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同时我还通过多媒体搜寻到《雨霖铃》的歌曲版,很多学生都喜欢唱歌,在歌声中大家轻轻松松掌握了词的内容,感受了词的意境,领略了词的美,当然,背诵也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