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美学研究范文

设计美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美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美学研究

第1篇:设计美学研究范文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潮影响着现代设计,在新的社会形式下,传统的美学已不再适应现代设计的表现。本文以现代标志设计怎样将传统美学颠覆,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并在不断完善和努力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设计之路,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设计。

[关键词]

VI设计;传统美学;颠覆创新

一、解读现代标志设计及传统美学

(一)现代标志设计定义及特点

1.现代标志设计计划、构思是根据现代市场营销学,普通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结合现代美学,现代科学技术等诸多学科制约形成的设计构想。2.传达标志设计的计划、构思方式,从传统的手工绘制图形到计算机绘制图形、模型的设计预想。因具体的设计时期不同而不同。3.现代标志设计的应用,与当下设计及所涉及的生产方式和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密不可分。4.现代标志设计的特点:(1)呈现品牌战略定位;(2)彰显品牌的独特魅力;(3)吻合目标顾客的审美偏好;(4)给消费者传达瞬间的记忆点及区别其他品牌的差异性;(5)应用的可操作性与低成本。

(二)传统美学的概念及其特性

1.何为美?对美的本质,美的意义的研究是传统美学的主要内容。美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美学一词出自希腊语aesthesis。该词语的最初释义为“人们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近代学者普遍认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的主要标志为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的《美学》一书的出版。发展到19世纪,美学即研究“美”的学说这一概念在传统古典艺术领域被广泛接受。2.美学的定义在今天发生了些变化,在现代哲学领域普遍认为美学为一门鉴别的艺术,是科学、设计和哲学意义上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审美哲学。客体的审美评判标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美”“丑”之分,而是理性客观地认识客体本身的实质。3.传统美学的特点:传统美学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知论的翻天覆地变化后,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以来,强大的现代艺术思潮热情高涨,冲击了人们对传统美学的再认识。人们对传统的美学及其艺术理论也产生了强烈的反思和探讨,现如今,传统美学也受到了不断的反思挑战,遭受到了各个学派理论思想学术的冷落。与此同时的是西方各个学派形成的崇高主义传统美学,表现在崇高意义范畴下的审美哲学理想和追求等方面,也在逐渐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二、现代标志设计对颠覆传统美学的主导因素

现代标志设计具有其自身的视觉语言,彰显其内在寓意。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形式、节奏、韵律、对比、调和、变化、统一”等形式美感制约了现代标志设计在设计制作中存在图形设计结构方面的复杂化,形式表现方面过于陈旧保守传统不符合人们现代审美和不能表达时代思潮的等一系列问题。在标志设计方面中国的传统图形符号设计样式上与现代化的图形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缺点:1.相对平面化不具有立体感,2.设计主题不够突出不能直观的传递要表达的内容,3.设计理论上不够严谨科学,也不具备现代图形设计的精简度这一特点。所以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应顺应现代设计的发展潮流,结合现代设计自身应有的特点,彰显时代个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现代标志设计中应以更加简洁明了的造型进行设计,给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带来更加强烈的信息冲击。

(一)文化的差异性

传统标志设计图形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给国内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带来诸多不便。在不用的文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可能就很难理解其标志设计的真正含义。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蝙蝠”是“福”的寓意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蝙蝠”却赋予蝙蝠邪恶的化身。这种文化背景不同的差异性,使得我们在进行标志设计中,需要设计师在进行标志设计之初就必须细心斟酌设计内容,思考其设计内涵,考虑标志设计使用中的地域文化差异性,做好设计初的一系列设计筹划和设计构思,以便更好地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更好地做到国际化的视觉语言,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打下良好的前提,以免在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时,标志设计造成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的使用及发展主要以拉丁文为基础,而中文域名后缀在互联网上的使用并未出现过较大范围内的普及,据统计互联网上以汉字作为图形标志的作品也很少,这就导致一些分企业为提高认识度纷纷采用多样化的标志设计来呈现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例如我国跨国企业联想集团有针对性地在国内市场营销产品中以中文“联想”汉字作为企业核心标志,而在海外市场企业标志则是拉丁文“LENOVO”。

(三)街头文化涂鸦

街头文化涂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现象在世界各大城市蔓延开来。人们对涂鸦文化的审美的与追求也一直是朝气蓬勃,每座城市的艺术家们都跃跃欲试地在城市的主要墙壁上进行艺术创作。在这场最大规模,并且为广大青年人所喜爱的全民艺术运动中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身份不同流派的艺术家都积极参与其中。涂鸦本身作为一种造型的艺术,但其展现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它不同的造型方式,同时还有这种艺术手法所表现出的创作方法,社会的背景及深层次的内涵。涂鸦艺术造型可以说是千变万化、风格多变、不拘一格。它长期活跃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并且不失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极大的群众基础,其广泛性和普及性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涂鸦艺术的作品种类繁多纷杂而又极其丰富多彩。目前很多新兴企业标志应用了街头文化涂鸦,以适应新的文化现象。街头涂鸦艺术形式的出现源于世界社会自由背景下的“艺术家”独有的思维模式及其造型艺术。从涂鸦的表现形式上我们不难看出,涂鸦是对传统纸上绘画的一种颠覆,再结合设计者本身对生活感悟的同时,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颠覆了传统美学。

三、现代标志设计未来的创新之路

(一)图像解构

原有沉闷呆板的标志设计让众多受众群体产生了视觉上的审美疲劳,设计师在标志设计中该如何解决突破审美疲劳呢?图像解构为其打开一条全新的创作之路。打破完整,重新构造。将原有的物象进行打破分割,从而获得最新的图形元素。反对二元对抗的立场是“解构主义”的主导思想,同时反对现代主义的矫揉造作的装饰,展现出全新的消解传统,并打破原有的惯例,展现出全新的视觉效果。

(二)图像的重构

重构是在“解构主义”的分解后重新建立起来的新模式,这种新的创作手法为视觉图像的再创作提供了更高的上升空间。图像的重构方法是将视觉图像中各种不同的元素重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视觉和谐效果。并把不同类型的文字、图形、色彩等诸多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全新的视觉张力。视觉图像在版面设计中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单一元素,它要同版面中的各个要素很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统一的视觉效果。传统标志设计下的图形与文字间缺少“图像重构”的创意,使标志设计看上去索然无味。将视觉图像中原有元素进行解构后再进行全新设计规划,并按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进行再创造,从而设计出新的视觉图形。

(三)图像的组构

图像的组构是对标志图形各元素之间的再处理。如造型上的重叠透叠组构;色彩、肌理之间对比、调和组构;这些组构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凭借新的组合模式,形成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广大消费受众获得一种全新的感观觉醒。这种全新的逻辑关系,从感性出发,使设计者对现代标志设计拥有全新的创作灵感,以颠覆传统思维模式出发,设计出更多优秀作品。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美学观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使人们对现代标志设计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现代标志设计思想在新的社会形式下重视变通颠覆传统美学,并在不断完善和努力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设计之路,我们相信未来这种世界规模化的文化交流与竞争中,中国必将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作者:赵晓悦 赵晓明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1).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0).

[3]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

第2篇:设计美学研究范文

近年来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人给予全盘否定,主张与它彻底决裂,也有人大加赞扬,主张恢复这种传统。“似”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概念,指的是绘画、雕塑、文学等作品创作形象与所表现的客观物象的关系。创作者在绘画、雕塑、文学等文艺作品创作中,通过某种创作手段把山水、花鸟、人物等客观物象描摹、刻画与塑造,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创作形象与所表现的客观物象的关系,实际上体现的是创作主体与客观物象的关系,是文艺美学中的基本问题。这种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形似”;而“神似”这则是种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相对而言,“形似”和“神似”只能算是“似”的子概念,以往总是将“形似”和“神似”作为各自独立和相互对举的概念进行研究,忽略了“似”这个总体性的概念。而文章将“似”作为“形似”和“神似”的总概念进行探究,以此为基础,再对“形似”和“神似”进行分析辨别,试图对创作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关系从认识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中国古代艺术家、美学家特别注重在有机的相互关系中来表现艺术对象的生命与意境,也说明中国古人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中,特别看重整体性与相关性的把握对象。

2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是以文字、图形、色彩进行艺术创作,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精神文化领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感情。视觉传达设计就是语言化图形和图形语言化的过程,设计师要不断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将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表现传达,以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图形、文字、色彩三大视觉元素的创新以及三大元素互相之间美学性构成的创新是视觉语言创新的重点。对于设计师而言,要表现其设计作品的功能与风格,每一种视觉元素都是基本要素,在传达信息时对这些视觉元素的选择,尽量以符号化、简约化的形式来表达出丰富的内容,从而在一般视觉习惯的东西方面有所突破。

3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碰撞

古往今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既有丰富多样的风格,又具有一脉相传的体系,以多样又统一的风格,将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那种特点浓厚、独特且富有魅力的表现出来,随着历史的沉淀、延伸及衍变,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精华的传统艺术体系,彰显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视觉形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设计,主要是在表达某种情感和思想时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又或者将传统的设计语言融合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让其既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又具有传统元素的神韵和形似,体现出某个民族的精神和理念。成功的视觉传达作品,其“形”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对传统造型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某些元素予以提炼、改造和运用而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在现代设计中采用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表达设计理念的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在“形”的延伸方面已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使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借用彩陶上的凤鸟图形,体现出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凤鸟动感十足的翅膀两两相对旋转,则映射出现代媒体的特色。人们沉迷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造型的“意”,从古至今,人们都向往美好的事物,因此,传统文化艺术造型隐含的吉祥韵味同样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理念,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参考佛教八宝“八吉祥”中“盘长”的设计,意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采用吉祥寓意的这种设计方法,使得现代设计少些商业气,多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表达思想和创作理念的再现,色彩可以是多种多样,同时也可以是少量的几种颜色甚至是纯色。另外,所用色彩并不局限于现实物体的本色,借用联想和夸张的手法会使作品更生动,具有创造性的色彩更能体现创意的丰富多彩。传统文化可以说象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和日常行为,有着一脉相传的器物和习惯,是历史的精神与物质的沉淀。中国传统文化众多设计方法,经常被现代设计师们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反复使用,并不因为时代的不同、材料的改变及工艺水平的提高而使设计方法发生了变化,但其中的传统文化关系却显然易见。如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其标志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设计师就灵活的将传统文化运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采用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以简洁、稳重、易识别的感觉。颇具中国风格的中国银行标志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从这一点来说,进一步证明传统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到现代设计当中。视觉传达设计要求的是一目了然,简洁明了,与版画或架上油画有所不同,集中概括已逐渐成为设计的主流。通常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将重点突出表现,而对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加以忽略,通过将各个不同的比例在不同空间、时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以象征的手法去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能超载现实的构思,概括集中的构图,简练夸张的形象,以对比鲜明的色彩为手法,把所要宣传的事物突出表达,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在有限的画面中使人们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

4结论

第3篇:设计美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表现形式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学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人类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综合体。本文将从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展开,逐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进而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设计和艺术设计两个组成部分,代表了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部分,指的是设计对象在内的周围一切事物同设计主体之间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基于这样的需求兴起的环境艺术设计,符合了人类对创造出更加适合居住的人性化环境的需求。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同样也涵盖了与人类的各个活动紧密联系的环境。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重点指的是人为设计的人工环境,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法,指的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独特的审美意识,发挥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对设计主体进行人性化的改造,以此来创造出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人工环境。这要求设计师除了要亲身参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还要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和理想意愿,将这些方面和设计相融合,遵循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创造出独特的环境设计。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秉持对现有环境人性化的改造理念,满足人们对于理想环境的审美需求,以此来设计出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人工环境。因而,这种环境艺术设计力图实现功能美和形式美二者的有机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就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的环境出发,进行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

环境艺术设计既通过环境来直接表达美感,也通过渗透的艺术方式来影响环境,最终产生出需要细细观赏才能体会到的美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为了实现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达到共鸣的审美效果,而呈现出多样的美学表现形式。

(一)自然美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现实环境的基础下进行创造性的人为设计,而保留现实环境所具备的真实自然美感元素,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表现基础。这种真实自然美感往往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美感,这些自然元素包括阳光、绿色植物、流水等。自然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根据,这种自然美充分同环境艺术设计相融合,呈现出具有绿色生态的美学效果。

(二)外在美

这种外在美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种种设计手段而呈现出的形式美。这样的外在美是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形态美,是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必然表现。为了达到外在形态美,除了设计必须体现出环境艺术的外在美之外,设计者必须根据自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正确判断和掌握对环境进行设计的审美方向,继而使用恰当的方法,创造出具有外在美的环境艺术。

(三)功能美

从某种程度而言,艺术创作活动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追求某种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既然有了外在的形式美,也就会有相应的内在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是美学表现的重要形式,指经过环境艺术设计改造的人工环境,具备了一定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种功能美体现出人为化环境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表现,这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对原有环境在功能上的突破性创造,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从概念到实际运用的现实转变。

(四)文化美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新兴的学科,既代表了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也代表了传统文化领域的广泛传播。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现有自然环境的调整改造,而且也是对现有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更新换代。例如,地区的传统民风或是区域的传统文化,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让各种时代的文化进行碰撞和交融。在这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正是展现了环境艺术设计最本质的内容—文化美,这样的美学需要各种美感相互作用,才可以深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美学形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既是技术,也是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被称为无所不包的艺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也要看到,环境艺术设计其实也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理论体系,尤其是有着美学特征的理论内容。解读并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对于增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以及在日后活动中进一步参与美学效果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化和人为化

环境艺术设计拥有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的方法和手段,其对原有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尽管如此,环境艺术设计仍然处处体现自然化的美学内容。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立足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充分考虑大自然规律,这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中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相对于自然化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也有着人为化的美学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活动中,设计者独立自主地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整改造,使之具有艺术美感。这种人为化的艺术美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结果,表现了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最终特征。

(二)整体化和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化和多样化表明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性美学特征。环境艺术设计源于环境,又直接通过环境来表现。在这样的完整系统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艺术美学效果和组合形式。从整体上看,环境艺术设计具备了完整的美学系统,有着合理化的美学形式,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外在式的美感,也有着秩序化的内在美学效果。而从细节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的不同个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美感,比如颜色的美感、材料的美感或者形式的协调美感等。这些多样化的美学效果,兼具了个体之间的美学差异性和整体化的美学统一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内部细节上,都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

(三)实用化和审美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化满足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同时也满足了审美精神的享受过程,这种精神的愉悦享受反映出人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而这种美感并不直接对环境本身产生影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人们的主观世界。这正和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即与实用化有所区别。这一特征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仅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作品,而是也具备了某种实用性的美学价值。实用化以现实发展为重点,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的主要形式,也是将美学同现实连接起来的主要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化和实用化的统一协调,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这种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直伴随的真实再现效应。这样的再现现实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某种变化,而是直接将本身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进程中,并对环境艺术设计美学方向产生指导性作用,规范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内容。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人们产生的美学效果上,比如环境艺术设计最终形成的美学感受,往往是人们的审美心理所产生的结果,同人们的审美价值相呼应。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学实践活动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相互统一的过程。此外,从社会影响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传统文化面临着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美学成为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保卫者。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与多种文化的价值理念发生碰撞融合,促进了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在维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基础上,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发扬并传播了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发展。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呈现出多元性,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解读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因为人们对美的感受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而且因为每个人美学认知能力的不同,也使得在解读美学特征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在环境艺术设计内部也有着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这为我们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带来很多障碍。但我们首先应该认清在研究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这一过程,就是在逐步了解美学形成的过程,而这必将为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带来突破和升华的效应。其次,我们要结合当下的形势来加深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在详细而系统地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之后,要立足于目前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并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工作。这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也能更加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曾文静.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华章,2009(22).

第4篇:设计美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盘扣;服装设计;形式美;设计创新

盘扣用于固定衣襟或用于装饰,是中国传统服装中纽扣的一种。2009年,盘扣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盘扣作为传统元素的标志性符号,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尝试探寻盘扣艺术的形式之美,走向世界也是必然趋势。盘扣历史久远,人们开始使用绳结系扣是在旧石器时期,传统的盘扣编织方法也产生于此。从清代开始,我国与其他国家往来密切,盘扣成为我国服装的主流门襟闭合件,直到民国时期,盘扣才被真正运用到服装之中,民国时期也成为盘扣的黄金时代。随着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文化不断传播,盘扣以其独特的装饰功能和实用功能渐渐得到国际服装的认可,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并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被称为中国元素。

1盘扣的现状与发展

盘扣,或称盘纽,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缝衣打结。我国最早的衣服式样为袍服,用绳带系结的方式用于蔽体御寒,捆系绳结正是盘扣的雏形。后因政治、文化、气候等的影响,服装式样逐渐变得紧窄,衣襟闭合方式变得多样,除打结系带外,古人们还会使用木纽扣、贝壳纽扣、金属纽扣来闭合衣襟或装饰衣物,中后期还出现了既实用又美观的布料盘结纽扣。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发现,盘扣早期用于秦朝至隋朝的军装甲冑,这也符合盘扣实用性的特点。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物资充裕、对外交流频繁,女子开始投入大量时间在女红上,这一时期盘扣得以发展,而且已经出现完整的盘扣形制,到了唐代中期,盘扣的形制已经健全。盘扣多用在衣领和腰部,材质以棉麻和丝绸为主。除了衣服上的长带系扣,还在床帏、腰间配饰、轿辇、香囊等物品上面运用并加以创新。如此发展下去,形形的结逐渐变成了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功能的盘扣。到了宋朝,上层意识形态影响服装变革,服装从宽松转为紧密,衣服需要遮蔽身体,主流服饰虽然仍以系带为主,但盘扣也作为辅助,二者配搭使用。盘扣在南宋时期广泛使用,虽不及后世盘扣制作精美,但也在商店里出现,此时人们常用布帛作为制作盘扣的材料。元代的服饰中盘扣的使用开始变得更加广泛,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功能上,都变得丰富起来。直至明代,软盘花扣出现,这时盘扣开始具有装饰功能,造型逐渐多样,模样也从简单的一字扣变化成不同形态的花盘扣,如凤凰结盘扣、琵琶结盘扣、葫芦结盘扣等。明代中期服装大步变革,立领和方领引入女装,并在衣领处开始使用盘扣,衣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丰富,有些衣服上还出现了金属扣、玉扣等名贵的材料。明代官员肖像中的朝服上皆可见盘扣的身影,不同的身份等级其盘扣的装饰位置也不相同。由此可见,盘扣的装饰作用在明代得到强化,装饰目的明显。至此,盘扣的形制结构并无太大的变化,一直起着辅助作用。从清代开始,我国服装的门襟闭合方式由系带改为以盘扣为主。满州人马上得天下,汉人宽衣大袖的服装不适于骑射,骑射需要更加牢固的门襟的闭合方式,而盘扣的闭合方式正好满足了紧致、利落的要求。从造型上看,清代男子服装多用造型简单的一字直扣,戎装甲胄配上一字直扣给人一种硬朗、威严之感。女子服饰中多用造型丰富、颜色绚丽的软盘花扣,在丰富装饰性的同时,还能满足实用性等要求。从材质上看,清初人们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材质制作具有不同艺术风格造型的盘扣,不仅如此,还出现了金、银、铜、玉等各式各样名贵材质所制作出来的盘扣,不同材质的盘扣代表不同的等级、地位,穿戴者的盘扣材质越名贵、优质,社会地位越高。盘扣鼎盛阶段是民国时期,在西学东渐思潮和等思想的影响下,旗袍被大众热衷。旗袍与盘扣完美结合,成为中国风格的重要标志。民国时期盘扣造型和制作方法比清代更具巧思,相较之前增添了许多层次与韵味,使盘扣成为旗袍的明显标志之一。

2盘扣的艺术审美特征

盘扣从古时的衣带系结一步步发展为兼具使用价值和装饰价值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从艺术表现方面看,盘扣的表现形式非常注重变化,许多设计师突破了传统技法进行大胆尝试,将现代化的流行时尚元素、多种多样的材质及绚丽的色彩融入盘扣的艺术设计中,大大增加了盘扣的独特性与装饰性。盘扣的意、韵、神、形传递着中国的民俗文化,细节中处处体现着中华传统的魅力。盘扣作为民族的符号,其独特的寓意和价值在中国服装史上发挥着浓墨重彩的作用。(1)盘扣的造型之美与寓意之美。盘扣的形式美是变化统一的,通过造型、面积、数量、方向、色彩、强弱、明暗、肌理等变化对比最终达到美的和谐与统一,或者通过夸张、对称、极简、节奏、渐变、反复、动感、曲直变化等手段,给人以规律性和秩序感。从造型来讲,盘扣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字盘扣和花形盘扣。一字盘扣看似简单但在工艺制作方面往往更难控制。在一字盘扣中,对称式盘扣最具代表性,如图1所示。它以扣结为中心,左右或上下对称,体现形式美感中的对称之美,这不仅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还能显现大气稳重之感。在花盘扣中,除对称性盘扣外,还有不对称式盘扣,如图2所示。不对称式盘扣的造型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其形式立体多变,不受约束,非常具有创意性。不对称式盘扣强调节奏变化,遵循形式美法则。花盘扣虽然也具有实用性,但更多的是展现生动的造型和美好的寓意,如祥云表示吉祥如意,乌龟代表长寿等;也利用了象征元素,如龙、凤等;更有利用文字含义的,如利用“喜”“寿”等,传达出喜庆、长寿等含义。人们将这些美好的愿望融入同音、近音的事物中传达情意,寄托祝福与希望[1]。图1对称式盘扣图2不对称式盘扣(2)盘扣的材质质感之美。盘扣的风格和材质有很大关系,材质不同,风格也不相同。盘扣的制作材料选择以天然材料棉麻、丝绸为主,棉麻制成的盘扣朴素简洁、色彩艳丽,更具民族特色;丝绸属于高档材料,外观典雅、手感舒适,与同材质面料一起使用在服装上,视觉效果奢华精致;毛呢材质的盘扣出现的时间较晚,在近现代服饰中使用较多,毛呢材料挺括、结实,与毛呢服装搭配效果厚实稳重、和谐美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制作原料也变得丰富,如金属、树脂等材料也开始用于盘扣制作。这种材料的盘扣大多是用机器制作的,这样虽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缺少了手工盘扣的细腻情感。(3)盘扣的色彩搭配之美。盘扣的色彩在服装的整体协调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中国传统盘扣最常见的颜色是红色和黄色,由于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传统色彩观念,盘扣的颜色都遵循着服色等级制度。从民国开始,社会风气渐趋开化,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这影响了服装的变革,也影响了盘扣的发展。到现在,盘扣所运用的颜色不受限制,盘扣的颜色可以是单色或者复色,并且可根据服装的整体色彩进行设计搭配,也可选取服装的邻近色、类似色,还可以选取流行色或对比色。邻近色、类似色的灵活搭配可以让服装展现出和谐、典雅之感,而流行色或对比色的巧妙碰撞则使盘扣在服装中表现得更加时尚、前卫,既增添了值得端详的视觉中心,又给人一种清新、华丽之感。设计师别出心裁的设计使盘扣更具装饰性和观赏性,给服装重新注入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追求个性、追逐时尚的心理需求。

3服装中的盘扣艺术

近几年,中国风大热,盘扣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元素,被许多服装设计师用来装点各类时装。当代年轻人喜新鲜感、追求潮流,设计师利用年轻人的诉求,将新材质、新创意加入盘扣这一传统工艺,使盘扣在服装设计中有了更多的可能。将传统的盘扣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重新将盘扣的造型进行分析、重组,再结合现代新工艺、新材料,将盘扣与不同服装款式相融合,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这不仅在很大程度提升了服装的文化底蕴,还设计出具有东方古国风韵的服装,使盘扣元素既能得到更多的运用和传播,又能实现这一传统手工艺和设计元素的保护与传承。在盘扣的创新设计中,设计师不仅仅要考虑到装饰美感,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盘扣艺术的文化内涵,如若得其形而失其神,只会贻笑大方。要在不改变内在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给予盘扣新面孔。(1)盘扣在服装中的形式美。盘扣设计是运用形式美法则,将点、线、面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完美造型的过程。设计师将盘扣元素与服装设计巧妙结合,使现代服装既符合美学原理又能体现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艺术感。盘扣在服装设计中是作为一个点来表现的,不同的盘扣数量、位置、排列方式、色彩、质地都会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引起不同的视觉感受;由盘扣组成的线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突出挺扩、细长的特点,整体给人一种硬朗之感,而曲线会给人一种优雅、柔美之感;线的移动构成了面,不同的盘扣造型形态也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体是由面与面的组合构成的,对于体盘扣的设计既要符合形体,又要符合服装的结构,由此也激发出许多创意性的盘扣造型设计。现代服装中盘扣元素的运用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直接运用通常是将盘扣花纹作为装饰图案运用在服装设计中,或是将盘扣以立体化的造型运用到服装的领口、袖口、下摆、开襟等重点部位进行再设计。直接运用的设计方法看似比较简单,但对设计师的专业水准有很高的要求,在运用时需要考虑盘扣装饰部位是否合理、与服装相结合是否美观,因此不能随意使用。直观运用的优点是可以完整地体现盘扣的艺术特色与造型之美,既能让服装的装饰效果一目了然,还能让现代服装更具东方韵味。间接运用是通过对盘扣打散、重构等复杂的方式,让盘扣能够更独特地体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间接运用的方式可以使服装在更大程度上保留时尚感,并能将传统的盘扣文化低调传达,满足人们对现代服装的审美要求。在间接运用中,设计师还会使用夸张变形或简化的手法。夸张是将盘扣的外形进行扭曲、重复以达到最佳的装饰效果,使现代服装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如图3所示。简化则需抓住传统盘扣的主要造型特征,将复杂的盘扣样式删减,用极简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设计出来的服装既简洁时尚,又有盘扣的痕迹[2]。图3盘扣在服装中的应用(2)盘扣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将盘扣作为自己品牌的设计元素,国内外许多大型活动的服装都有着盘扣的身影。例如,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服装及亚运会的服装等都运用了盘扣这一元素。在APEC会议期间,身着具有中国风的蓝色立领盘旗袍在晚宴中亮相,旗袍的细节处体现着盘扣的精致与细腻之感。盘扣的巧妙运用打破了蓝色给人的严肃清冷之感,变得分外优雅,不仅凸显出服装高雅之美,还增加了服装的现代感和时尚感。在国外,许多国际设计大师的作品中也常出现盘扣、立领等中国元素的身影。例如,2005年,Prada摆脱传统形式,将羊毛大衣、安哥拉山羊毛衣与盘扣相配搭,如图4所示,这些听起来毫不搭调的搭配,产生了许多新花样;在GiorgioArmani2009年春夏高级成衣秀中,运用了盘扣、侧襟、中国结等中国元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Gucci2016秋冬米兰时装周秀和2017年春夏时装秀中设计师的灵感也都源于中国风,具有东方韵味的刺绣、盘扣、高开衩、锦缎与Gucci曲风完美结合,前所未见的组合产生出强烈的对比风格,有一种古灵精怪之感,让人眼前一亮,如图5所示。凭借着设计师独到的编织工艺和创意手法,这些小小的盘扣既精致又独特,并且完全融入了时尚之中,成为整个舞台的焦点[3]。

4结束语

如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机会在世界上展示。盘扣从寓意、造型、材质、色彩等各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和情感,新工艺的引入使盘扣有了全新的面貌,也让盘扣从过去的从属地位逐渐应用到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具有形式美感的盘扣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顶级T台上,更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流行,倍受人们青睐。盘扣元素与时尚元素的结合为现代服装设计创造出新的东方韵味,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传统手工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韵秋.传统服饰扣系的审美功能分析[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4):122-124.

[2]惠馨乐.中国盘扣的造型分析[J].天工,2021(3):42-43.

第5篇:设计美学研究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悠远,许多传统美学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发展观,这些传统意识倡导美和善的结合,指引我们在时代的进程中前行。在经济发展、技术精进的当下,设计的发展形态以及表现形式空前多元,设计对人们生活的浸透和影响日益加深,在此视野之下,通过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视觉创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以及传统美学思想的弘扬与传播。

关键词:

多元化呈现 融合创新 传统美学观

我们身处在一个空前的设计时代,社会文化特征、科学技术条件以及信息传播媒介均发生着悄然的巨变。设计,作为影响和改变我们社会生活和生存方式的重要手段,其观念和边界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更新。多元的设计生态,是指设计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表现形态以及发展状态,它是设计发展的必然。在多元的设计生态格局中,寻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的契合,寻求设计多元化与差异化的融合,是当今设计师的共同心愿和追求,符合世界设计发展的走向。在此视野之下,提炼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和行为方式融入当代设计,是设计本土化的重要途径,对设计的创造性发展以及传统美学思想的弘扬,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设计的多元化呈现与传统美学思想的回归

随着新技术的瞬息万变,人类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空前释放。在设计领域,数字绘画、智能建筑、移动多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仿生互动艺术等一大批新技术的介入,使设计呈现出异常多元的表现形式和种类。但与此同时,当我们置身多元化设计生态的格局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也正在逐渐淡化,随着视觉信息的海量冲击,同质化设计的无节制使用与简单复制,带来了设计的诸多负面影响,艺术精神和传统美学的审美水准逐渐趋弱,单向地推崇技术或西方的设计模式并不能使设计的创造力和感染力得以加强,由漠视传统文化积淀所引发的设计模式化倾向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简单化的中国传统元素堆砌,也使得设计与文化背离,甚至造成文化的误读。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呼唤传统美学思想的回归显得尤其重要,当我们试着从传统设计美学思想的自然观、哲学观、物用观入手,利用宽边界的文化浸润,挖掘消费时代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时,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将变得不再陌生,这也正是弘扬和推广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二.传统美学观念对设计的影响

当代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个设计类别间的关联性日益加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讲,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造物、造型或设色,它包含一种全方位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尤其是随着“数字化生活”、“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设计传达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交互式等趋向特征。正是由于技术的空前进步,为设计的功能形态与审美需求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它需要我们通过理性分析,去寻求有价值的设计创造,从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去寻求传统美学观念的当代认同,并且通过潜移默化的设计引导与接受加以弘扬和推广。

从当代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等领域观察,我们很容易便能感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顺应自然,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老子》提出宇宙本体论的道,以丰富的例证阐述“有无相生”、“虚实互补”的空间观念,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以及产品造型原理指明了方向。从老子的“道”与良匠之道的匹配,再到庄子人与自然同构的信仰,无不体现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帼通的和谐之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美学意义而言,代表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生存方式。当人类饱尝污染等工业文明的恶果之后,返身面向传统,寻求海德格尔所提倡的“诗意的栖居”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美学观念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成为“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最好阐释。这些审美要义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实践,当我们越来越烦腻单调粗暴的城市天际线的时候,其实内心已经在召唤那些能够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高度融合的好去处了。

从当代设计的沟通方式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设计逐渐走向多媒体的交互时代,互动广告、互动游戏等触动着我们的感观经验。网站UI设计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界面,UI界面设计体现复杂的心理认知、设计传播等内容,它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与文化特性,它是设计参与国际竞争的活力要素。在当代多元化的设计生态格局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他们的网站ul设计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视觉形态,作为网络信息表现的窗口,那些创意独特、善用传统美学观念的视觉呈现,能够极大地提升网站浏览者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在游戏动画等开发领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造型元素融会贯通,通过形式、技巧、色彩、造型的创新,赋予游戏动画风格的突破,这些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无处不在的深刻影响。

我们从当代产品设计的角度观察,也能够充分领悟到传统美学观所强调的“器完而不饰”和“大道至简”的审美志趣。“简”绝非简单之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是一种从容不迫、简约舒朗的美学呈现,是留给当代社会每一个设计师的天然命题。这些传统的美学思想和观念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美学所倡导的“少则多”、“实用就是美”的功能主义设计理论中,乃至当代设计所倡导的“互动设计”等设计理念和美学主张中,都能看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至简至纯几近神性的体验。

三.设计与文化的融合成为弘扬传统美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形”“象”特质与设计的创新融合

设计常常通过文化的因素去创造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设计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设计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是他们习得、共享、并代代相传的观念和习惯的总汇。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理,由文化形态和特征所呈现的传统美学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当代设计的审美依据。尤其在多元设计生态视野下,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设计品质的关键。

传统文化与设计的创新融合,应该从文化最深层的特质中去挖掘,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大象之美”的体悟。这中间即有超越物象不可形却有大美的真实,又有以可见抽象之形,表现不可见之象的“类象”。以你中有我、相克相生的太极鱼图形为例最为典型,其蕴含的简单却又恒动的生命规律,以图形表现天地之象,体现了图案骨式的阴阳之美。由此而衍生出的民间对1禺图案,诸如成双成对、僵让调和的“喜相逢”等图式,更是让我们喜闻乐见。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种由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依据这种传统美学思想的牵引,在现代标志设计实践中,我们获得外形圆满、寓意无穷、极具视觉包容力的重要设计元素,它祈福圆满、既动又静的图形化象征意义,拉近了我们对于文化的亲近感。当代设计的某些乱象,是既不能善用技术所提供的便利,也不能从传统文化的特质中提炼吸取,而是从自身的一己私利出发,套用滥用、简单复制所谓传统的“形”。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之中对于“形”与“象”的追求,是当代艺术设计重要的审美取向。“形”作为一种可见的形态,它不仅仅包含单纯的美学意识上的形,同时也包含了满足设计功能需求的形态。在设计的表达过程中,“形与象”二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当代家具设计中不乏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它们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和形式,将传统造物中形神兼备、择形传神的美学思想表达得精准到位。例如,(图一)这套坐墩和几的设计,源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古训,即有动感的有机形态和数学之美,又给予了多用途的功能需求,同时还传播着传统文化的理念与观点,称得上是一件品位绝佳的好设计。

在当代多元化设计生态格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所隐含的传统审美的线索,在高度物质化的今天,品味高雅、形式简练、材质朴拙的设计即节约了能源,又合乎现代设计的功用,同时还能够承接传统文化与审美,成为当代设计实践追求的新平衡。全国大学生设计大师奖的包装设计作品《赏荷》(图二),通过荷叶包装的形态,将品茶者边饮茶边赏荷的意境和视觉效果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有作为“形”的美感,又有传统美学精神中简练纯朴、灵秀和谐的美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浸润,这些设计将美和适用带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对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积极的意义,体现人们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在多元化的设计生态视野下,对传统美学理念的弘扬和推广不仅仅只依靠技术的介入,更需要把握设计思维的特征,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接受,将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学理念传递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传统自然观的设计融合与审美诠释

收天纳地的空间意识,作为传统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质,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尤为明显,我们知道,建筑的美不仅包括造型的美感,更深层次的挖掘来自于对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的美的呈现。收天纳地不仅是将自然的环境结合到空间设计中来,也意味着将人们长久的生活习性和特质也收纳进来。江南地区一所大学的校区设计,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特性,学校淡化边界,将江南小镇的阡陌巷道融入到空间设计之中,使人们行进在现代的建筑之间,却能深深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染,这是对收天纳地的传统意识的极致运用,当人们置身其中,体验建筑、人以及周边景致的浑然交融,潜移默化地便能感受到传统美学思想的深意,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另一个收天纳地的空间美学杰作,是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作为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审美结合的经典,它处处传达着优雅丰富的空间气质,很好地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收天纳地在这里化为自然、物境、光影、人文等诸多因素。博物馆的石山水画和叠落山墙(图三),将中国传统的线条之美和文化元素表现的入木三分,在现代多元化设计的语境之下,这些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让传统之美寓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弘扬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播与视觉创新

(―)视觉创新拓展了传统审美的体验

传统文化以及美学观念的传播,常常借助于创新的视觉形态和符号来完成,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随着视觉传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人们需求的增长,视觉传达设计日益呈现多维化、虚拟化的特点。通过借助网页界面、人机交互、幻影成像技术等视觉创新形态,视觉传达设计以其特有的广泛眭,传播着传统美学思想的视觉理念,对大众审美意识的显著提升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传播传统美学思想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视觉元素,表达观念和意图,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点醒人的灵魂,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和美感唤起整个社会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神需求。新近开放的福州规划馆,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和传统审美的意趣,展示福州的传统元素、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利用一比一的等身幻影成像技术,将三坊七巷的水榭戏台引入馆内,站在“水榭戏台”前,人们便可以看到省实验闽剧院演员倾情演绎的经典剧目,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触摸交互界面的多媒体杂志进行阅读,使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闽剧这门艺术。许多历史文化展览、传统艺术展示正是通过设计的视觉创新,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及地域文化的特色,取得良好的效果。

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播与视觉创新,离不开技术的参与,设计借助于技术的进步,使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丰富,审美体验更加真实。全息影像技术、互动式广告终端、移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盛行,使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信息传达的效果和质量日渐加强,尤其是一些传统文化、历史资料、建筑模型等信息符号的展示,利用全息影像技术便能营造亦幻亦真的氛围,并且具有强烈的立体感。人们利用设计和交互技术的介入达到信息互动的目的,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更好地传播了文化。技术和设计的创新融合,扩展了设计的边界和表现形式,从客观上有利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审美观念的体验。

(二)人文意识的提升有利于视觉创新的生成

在多元化的设计生态视野下,视觉创新应该避免人文痕迹的淡化,技术有时候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工具和技术需要富有创造力的设计思维与之相适应。在任何时候,想象力和视觉创新都应该是设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时下,设计尤其需要富有文化底蕴的独创精神,真正的原创精神来源于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历史以及文化传统的深刻认识,设计不仅仅受到材料、技术、工具、表现手法的显性影响,也受到诸如文化传统、精神气质、人文意识等方面的隐性影响。现代设计发展到今天,带来了大量设计模式化的倾向,当我们面对新技术簇拥下的各类设计时,我们确实也为某些同质化、模式化的设计深感担忧。对传统设计元素缺乏了解的滥用,将最终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视觉误读,毕竟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中,并不仅仅包括大街小巷所充斥的各种水墨和古币造型之类的视觉表象。

视觉创新要求设计师自身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姿,例如汉字、书画篆刻、陶瓷、木刻、园林、民间艺术以及戏剧典故等等,这些都是当代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时代呼唤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创意人才。视觉创新,要求设计师具有很强的文化解读能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设计师能够很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气质和时代感,得益于其弘扬和开发民族文化的创新思考。以这幅鱼形碗的产品造型为例(图四),鱼在中国古代就具有吉祥富贵的含义,代表着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吉庆期盼,这件作品创造性地将鱼形贯穿于碗壁,既有自然亲和、如鱼得水的视觉寓意,又有把握现在、丰厚有余的时代感官。这些产品能够从情感设计的视角,挖掘中华民族深入人心的吉祥意识,体现了设计与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和谐交融,丰富了产品对于传统意蕴的视觉表达。

视觉创新还应该注重设计人性化的诉求,将功能化的物性转化为人性化的真实。在追求设计人性化的过程中,人情味设计的重拾,是设计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富有人情味的设计容易唤醒我们特定的情感、文化感受、历史意义等,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历史的、文化记忆性的态度,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以及美学思想的理解与接受。在视觉创新的过程中,针对传统文化悠远的象征载体,应该进行当代语境下的视觉符号的研究和开发,以避免传统素材的片面运用和设计的跟风盲从。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于传统美学观念的弘扬,应该是一次“传统美学时代化”的更新与升级,体现传统美学观念与当代设计的联结,为我们今天的时尚生活带来古老而又清新的气息。

结语

第6篇:设计美学研究范文

全重点围绕艺术设计造型这一出发点,致力于提升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审美价值观和艺术创造力,书中全面介绍了造型的基础知识构成和美学认知的原则和方法。该书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路进行讲解,为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从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和示范,在全书所有的章节中均有理论知识点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的应用案例,启发读者思考和观察,培养在生活中寻找艺术设计造型的案例,感知美学艺术特色的特点。在美学视角下的排版编辑、配色等方面的内容深化,有力地佐证了造型设计离不开美学的专业性分析和判断。同时,该书意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的美学造型观,借助全书中大量实例和范本,营造了一种美学氛围下的艺术设计造型理念,真正理解造型的美学价值,领会艺术设计理念,全书也是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与美学思维相互融合的佳作之一,从真正意义上打开了艺术设计美学理念的学术大门,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领会造型艺术美的空间及平台。

在我国古代早有“意象造型”一说,指的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融入其自身的生命力、彰显其美学特性,在创作初期对审美的思想进行美化,从而寄情于物,将心中所想、思中所念的美学艺术和精神特质体现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使之与客观事物介于“似与不似之间”。

美学是设计的灵魂,是指在任何的设计理念中都必须经过美学思维的过滤,无论是产品的设计过程还是销售策略,都要围绕人们的美学需求进行调整和实施。美学视角下的艺术设计造型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艺术造型通过美学的设计理念进行搭配和构造,可以实现既具有视觉美感又风格迥异的艺术形态,无论是产品的设计造型还是建筑等实体项目的构建,借助美学的组织形态和设计理念,可以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更好地贯穿美学思想,实现人们对美学追求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设计的美学观念中要求造型在构思和设计的过程中讲求形态和材料的统一,观念和风格的统一,是真正将工程技术和美学艺术融为一体的新形式。实际上,任何的产品造型都不能只单纯地考量内在的质量,还需要注重产品的外在美感。实际上美学既是质量均衡的标尺,也是造型合理的客观要求。任何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都必须综合考虑美学因素,在设计和包装的过程中,合理地包装美学的内涵价值,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丰富产品的形态和品牌。

第7篇:设计美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传统美学色彩 内涵意义 艺术特色 平面设计 设计技巧

传统美学色彩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色彩体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学色彩既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审美活动与艺术创作的一种传承与积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在色彩领域的体现,因此,符合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心理,对社会大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正如梁一儒先生在《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中提出的: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对民族精神影响深远甚至记载着整个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除此之外,传统美学色彩还具有符号性、象征性、装饰性等特征,使其与平面设计简洁、直白并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信息传播功能不谋而合,由此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

著名色彩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曾在《色彩艺术》中说过:“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色彩的概念,是从无色光线及其相对无色的黑暗中延伸出来的。”①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具有认识审美色彩的冲动和本能,从而展示人类定位色彩美学内涵可能性的所有方向。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观念、艺术创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美学色彩观念和表达方式。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思想观念、艺术创作、意识形态等自成体系,对传统美学色彩的形成与传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儒家的五色世界观、道家的无色世界观、佛家的美术色彩观三种典型的美学色彩观。

首先,儒家的五色世界观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美学色彩观的基础。早在2000多年前,《尚书》就有关于“五色”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与缯帛也。”另外,《周礼·考工记》中也提到“画溃之事杂五色。五色之变以章,谓之巧”。尤其是到了西周时期就已有了强烈的“正色”与“间色”之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早期社会的劳动人民用五色来概括世间万色,从而将纷繁复杂的色彩秩序化、符号化、图式化。这种传统的五色观念比西方社会的色彩观要早1000多年,与其注重哲学思辨的色彩观相比,我国的五色体系充分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既推动了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从我国传统儒学思想的角度来说,正色,即青、黄、赤、白、黑,象征着权威和尊严;间色,即正色混合之后所得的颜色,象征着大众化甚至是卑微的身份和形象。在此色彩观的作用下,色彩与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相结合,表现出鲜明的秩序感、规范性、指示性作用。

其次是道家的美学色彩观。众所周知,道家强调“淡泊无为”“清心寡欲”的人生观和处世观,认为“有无相生”“知白守黑”,一切事物的兴盛衰落、发展变化都是在“有”与“无”之间交替演变的,这是世界万物发展规律的两个极端,因此,在色彩观上也认为世界可以分为“黑”“白”两色。与处于主流地位的五色观相比,“白”表示无色、无形,追求的是“无色,而五色成焉”的表现效果;“黑”则是世界色彩体系的另一主体,表示有色、有形。

最后,我国佛教文化具有不同的产生根源,在与中原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表现出迥异的用色特征,比如盛唐时期的佛教大量使用朱砂、青绿来强化冷暖色的对比,使整个绘画作品显得绚丽而辉煌。到了中唐时期,诸多佛教壁画开始使用土色、土红、赤石等色彩,使画面显得更加温和平静。佛教文化虽然在各个时期的色彩应用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色彩观上都明显地体现出“和”的观念,追求“无、空、化、和”的理想境界。唐朝著名画家李思训绘画时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便是受佛教色彩观的影响而形成的。

二、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设计性特征

设计性特征即符合设计性需求、满足设计标准的一系列特征。传统美学色彩是在中华民族区域环境中形成并成长起来的一种色彩认知与审美体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使其具有装饰性、主观性、象征性等特征,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深刻印象,这恰恰满足了包装设计的需求。具体来说,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设计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美学色彩的观念性与视认性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是审美精神与文化观念的结合体,是意念造型的自由理想色。正如上面所说,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具有认识、审美色彩的冲动和本能,从而展示着人类定位色彩美学内涵可能性的所有方向。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观念、艺术创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美学色彩观念和表达方式。比如红色在中国被普遍看做喜庆纳福之意,几乎在所有喜庆节日里,红色都会遍布于各个角落;而黄色在古代社会则是帝王御用之色,象征着皇权尊严,表示着高贵的身份地位。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色彩所代表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以及不同学派思想观念的意义在逐渐淡化,甚至所具有的浓厚民俗色彩韵味也已经消退,但千百年来人们对特定色彩所形成的观念固化和视认习惯却无法改变。因此,这促使诸多美学色彩成为认知性极强的造型语言,其在平面设计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民族观念与视认特征要远远大于色彩本身的视觉吸引力,与平面造型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实现“以色达意”的良好设计效果。

(二)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与诱目性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除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性、视认性、文化性特征之外,还具有明显的装饰性与诱目性特征。比如中国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制造出来的彩陶就已经具有了运用色彩装饰器物的观念。秦汉之后,不仅色彩日趋精美完善,应用范围和装饰技巧更加丰富多样,而且色彩装饰也明显地突破了五色的限制。至唐朝时,织锦色彩高雅富丽、唐三彩华贵斑斓,甚至是宫殿装饰也具有了重彩装饰的效果。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我国常采用色相对比、补色的方式来实现装饰性效果。比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采用对比色的方式实现了饱满并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效果。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进行装饰的同时还常遵循“红配绿,明黄配暗紫”以及“人的色彩本质要求补齐原色”的规律。整个调子鲜明醒目,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效果,从而形成了我国传统美术、服饰设计、建筑装饰独具魅力的色彩装饰效果。事实上,强烈装饰性效果的“诱目性”特征,正是当前平面设计所追求的视觉效果,与其配色原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与寓意性

《中西色彩比较》中曾明确提出:“色彩象征是古代东西方各民族运用色彩的主要精神内容和依据,象征色彩的形式特征主要是使用颜色单纯、色彩对比鲜明并且具有明显的自发精神的启示性。色彩普遍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表面上看,远古民族做出自律性的色彩象征选择时,主要是取该民族特定环境内恒定的色彩信息影响,却没有一个民族的象征色彩离开人类原始色彩的本性。”②简而言之,色彩已经突破了装饰性、诱视性、文化性的内涵意义,而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中国作为世界上运用象征色彩最早的国家之一,其色彩的象征性与寓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色彩象征着明显的阶级等级观,尤其是在服饰色彩设置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同颜色代表着高低贵贱的等级思想,比如《唐书·车服制》中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深绯、浅绯,六品、七品服深绿、浅绿,八品、九品服深青、浅青。”除服饰之外,建筑用色也存在着明显的色彩等级规范。其次,色彩还象征着一定的吉凶观。民间生活中,人们常依据自身的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使其被赋予一层带有浓厚世界观的象征意义,比如黄色代表着权威、地位和尊严;红色象征着吉祥如意;白色则代表着哀伤;黑色代表着沉重等。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如果设计师能充分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并结合产品的使用环境、使用对象,进行有效的设计融合,必能设计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传统美学色彩在我国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应用

诸多传统美学色彩是对自然界事物的一种表象描述,因其特殊视觉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被赋予人类多样化的精神情感和象征意义,约定俗成地成为象征性的符号和图式。无论是古代的艺术创作,还是现代的平面设计,这种象征性意义都是相通的。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色彩象征着人们的身份地位、品质、性格等,在平面设计中,如果设计师能根据作品欣赏者的信息需求、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生活品位、欣赏水平等方面的信息,有效地选择与其身份地位、品质、性格相符的色彩作为平面作品的主体色,必然能大大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信息传播力度。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还需要对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内涵进行深入的文化分析,结合作品欣赏者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设计,从而实现传统美学色彩的现代化。

(二)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应用

传统美学色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规律化、秩序化、理想化、程式化的装饰规范或标准。体现在具体的美术作品中即是色彩关系要适宜、形式化,既符合设计主体或图形样式的形象特征,同时也符合社会大众的主观意念和审美喜好。因此,将传统色彩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既能在色彩上体现出装饰性的效果,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比如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设计的京剧表演海报,以孙悟空形象作为画面的造型原本,采用摄影的艺术感染力和直观形象性,再现孙悟空生动的造型特征,既激发了观众的视觉兴趣,同时又传达出京剧的表演范式和艺术魅力。从传统美学色彩应用的角度来说,京剧明亮的黄色服饰与黑色背景的搭配,对比强烈而醒目,使人联想到民间对联中的色彩应用方式,极大延伸了传统美学色彩的应用范围和表现力,突出宣传主题,同时在社会大众心里产生形象认同感和文化亲和力。

(三)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应用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程式化、标准化的使用规范,它既表现为象征意义的程式化,同时也表现在搭配关系的程式化。因此,从传统色彩应用的角度来说,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对色彩应用规律、内在范式不断探索的过程。比如纯色之间的搭配,尤其是红与黑的搭配在我国传统社会由来已久,能够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补色之间的搭配,比如红色与绿色之间的搭配象征着吉祥如意,正如民间常说的“要喜气,红兼绿”,二者也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

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如果设计师能有效地把握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使用规范,必能够极大提升其作品的艺术水平,增强其视觉吸引力和信息传播效果。

注释:

①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152.

②邓福星,唐家路.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176.

参考文献:

[1]马方春.试论色彩、图形、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11(2).

[2]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8).

[3]陈祥.浅析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21).

第8篇:设计美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全运辽宁 地图色彩地图符号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于2013年8月在辽宁省举行,沈阳是主赛区城市之一。为更好的配合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组委会的工作,由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沈阳市规划国土资源局(沈阳市地理信息局)主持,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辽宁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共同编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地图集》开本为16开,四色印刷、软精装成册。图集包括全运辞典、全运辽宁、美丽沈阳、沈城详览四个专题图组。辽宁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受沈阳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委托制作图集中《全运辽宁》图组中地图部分。本文重点介绍《全运辽宁》图组符号、色彩、注记及整体设计四个方面,探讨了地图美学在地图设计中的应用。

1地图符号设计

地图符号是一种专用的图解符号,采用便于空间定位的形式来表示各种物

体与现象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地图符号不仅种类多、大小各异,而且其尺寸、形状、方向等对整幅地图的美观有直接影响。《全运辽宁》图组中符号的设计遵循视觉基本规律,通过各种基本图形变量的组合运用,以产生视觉感受上的整体感、层次感和等级感等多种效果。

(1)整体感

整体感指的是当我们观察不同像素组成的图形时,它好像一个整体,没有哪一种显得特别突出。所形成的具有整体感的现象可以表示一种环境、一种现象、一个概念或一个物体。例如设计行政地名点状符号时,运用符号形状、近似色产生图形的整体感,以反映行政地名点分布的整体概念。如图所示。

(2)层次感

层次感指的是要想把某种要素的图形突出于图面之上,即明显地区别于周围的环境,就要利用差别大的图形变量,如用强烈对比的色彩、亮度和尺寸差别,来加强图形的效果。为突出表示十二运比赛场馆的位置,本图组在设计中对各个比赛场馆的符号采用较强烈的红色圆点,再配以红色底衬白色注记,使专业要素一目了然,特别有层次感。

(3)等级感

等级感指的是制图对象能迅速而明显地区分出几个等级的效果。产生明显等级感的图形变量是尺寸和亮度。

本图组在设计时,用于表示道路的各种线型符号,线划越宽,颜色越明亮的用于表示越高等级的道路,反之则是较低等级的道路。如用桔色黑边线表示高速公路,用1.1mm宽的黄色灰边线和白色黑边线表示三环、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用0.9mm和0.7mm宽的白色灰边线划表示次干路、一般路。用不同的线型和颜色明显区分各道路的等级。

2地图色彩设计

色彩在地图作品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地图上的色彩可提高地图的表现力和地图设计的灵活性及地图的清晰度。色彩运用得当,会使地图作品图面丰富且具有语言性,这种特殊的语言不仅形象直观,视觉传达力强,还可增强地图作品的艺术美感,使其更具有感染力。但是,怎样设色才能使地图更具有实用性与艺术美感,下面以《全运辽宁》图组为例来探讨。

在色彩设计方面,该图组用色时,采用四色标准并充分利用了色彩三属性和色彩的感觉和象征意义。

(1)色彩三属性的运用

色彩的三属性包括色彩的色相、亮度和纯度。大多数人对色相的差别都很敏感,所以在地图上总是用来区分事物的类别。如在图组14幅政区图中用不同的色相表示不同地级市的各个县、区。 在地图上,多运用不同的色彩亮度来表现对象的数量差别,特别是同一色相的不同亮度更能明显地表达数量的增减。色彩的纯度又称饱和度。纯度越大,色彩越鲜艳,反之纯度越低,色彩越暗淡。

(2)色彩感觉的运用

色彩能给人以不同的感觉,而其中有些感觉是趋于一致的,如颜色的冷暖、兴奋与沉静、远与近、轻与重等感觉。在设计时使用色彩与人对色彩的感觉联系起来,使读图者更易于联想,如用蓝色表示水面,用红色表示省、市政府等。

(3)色彩象征意义的运用

大自然丰富的色彩和人们使用色彩的习惯长期造成的印象,使某些色彩根据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形成某些象征意义。在地图上,主要利用色彩的自然景色象征和政治意义的象征,丰富地图的信息量,加强其传输效果。如在出版图上几乎已习惯水系用蓝色、森林用绿色、地貌用棕色等,这是自然景色的象征性的具体应用。在本图组中也运用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用色习惯,如用蓝色表示水系、黑白段表示铁路、绿色表示公园绿地等。

3地图注记设计

地图注记的美不仅存在于字体本身的艺术美,而且体现在注记的正确无误,隶属明确,数量适当,层次分明,字大合适,排列整齐,位置恰当以及不同字体、字大、位置注记配置变化中的协调美。《全运辽宁》图组在作业时,对注记的设计也是遵循了这些原则,使每幅图面看起来很舒适。

4地图整体设计

《全运辽宁》图组整体的风格有所创新,表达方式上综合体现了多样化、系统化、特色化、活泼化四大特点。图组表达方式体现了多样化,集线划、图片、图表、文字说明于一体;在符号设计时遵循了系统分级的原则,最终与全运相关的专题信息置于图面第一层面,城市骨架道路网及主要地名置于第二层面,次干道和一般地名置于第三层面,图面层次主次分明;在14个城市图组里,运用了城区图镶嵌政区图,这些设计都突出了本图组的特色;此外,在进行场馆分布及介绍时,还借助各场馆的照片来提升图集的活泼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运辽宁》图组以丰富的地图语言充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地图集》,将全运信息、辽宁文化、便民信息浓缩于一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地图集》是一部既实用又兼具收藏价值的全运辞典。

参考文献 [1]祝国瑞,郭礼珍,尹贡白等.地图设计与编绘.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祝国瑞.地图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设计美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点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直观、形象、便捷、生动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走进了千千万万校园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出高质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多年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中,笔者深有感触,下面谈一谈个人的观点。

一、课件设计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时期,学生还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数学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应当注重课件内容交互性与直观性的体现,让小学生明白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形象认知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过渡。

例如,在圆锥体积计算知识点的学习上,笔者曾采用交互方式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即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模拟测量圆柱的底面积与高,然后再用相同底面积和高的圆锥模拟向圆柱倒水,让学生数一数用了多少次将圆柱体灌满水。通过模拟实验,学生直观地看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的面积比为1 ∶ 3,由此得出V圆锥=sh。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模拟,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也非常深入和牢固。因此,在小学数学,尤其是概念性知识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当注重设计内容的交互性与直观性,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形成和规律,加深对概念性知识的认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件设计要符合不同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W不同阶段学生,在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所以小学低年级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当注重形象化教学的探索,在课件中添加大量音乐、动漫等元素;而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认知结构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迅速过渡的阶段,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要着重突出对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的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三、课件设计内容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

虽然多媒体课件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功能,但是其应用于课堂的根本目的是辅助教学。因此,多媒体课件设计可以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但绝不能喧宾夺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二维动画或简图就演示清楚的知识点,完全没有必要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呈现,因为过于新颖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会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件趣味性和对多媒体的好奇上,反而忽视了课件的内容。以多位数数感培养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找来诸如太阳质量、赤道周长、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等数值非常大的素材,加深学生对大数据的感知,同时用多媒体将这些数据知识点以文稿或图片的形式一一展示,同时辅以声情并茂的知识点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完全不亚于三维动画。所以,在小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上,必须克服技术至上的错误认知,切忌以多媒体课件代替授课思维与学生思维。

四、课件设计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多媒体课件具有展示符号、声音、图像等功能,这些功能的组合可进行丰富多彩的课件演示,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以及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方形周长公式”知识点讲解中,笔者就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在投影仪上向学生显示“分别需要用多少根3 cm和5 cm的木棍,才能组成一个长方形?”这一问题,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的计算公式,然后在投影仪上向学生展示出“5+5+3+3”“5×2+3×2”“2×(5+3)”三种计算方法,以此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探索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下工夫,以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彭彩蓉.让学生畅享课堂之乐: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价值取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