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乡土美术,它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只有将乡土美术教育做好,才能够向世界更好地展现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但是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结合当地的乡土美术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在创作过程中无法将这些乡土民族文化元素加入其中,使得我国美术发展历史上失去一笔宝贵的财富。

1 乡土美术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1.1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他们将这些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乡土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说乡土美术是民族的精神记忆。以往的乡土美术传承都是通过世袭来实现,所以乡土美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对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影响。人们通过对乡土美术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出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他们自身的乡土美术承载着许多民族史诗和历史神话故事,并且这些乡土美术世世代代在传承,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能够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稳定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些语句无不包含对乡土人情的眷恋,而乡土美术作为乡土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以更加固定的形式来进行传承,从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心理稳定奠定良好基础。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人类现有的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乡土美术作为外在文化的表现,同时它对内在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引导,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感等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更加贴近本民族的心理,在民族文化上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说,乡土美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提升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团结民族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1.3 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乡土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站在民族角度上分析问题,找到与美术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术作品,从而提升民族美术教育质量。进入新时期以来,乡土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的发展状况,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通过乡土教育,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而乡土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对所属群体进行肯定和认同。只有将乡土认同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才可以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蔚县剪纸,它作为河北省汉族乡土美术的代表之一,采用明快绚丽的色彩来展现出北方民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同时该种乡土美术作品还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情感表达上能够给人更多的想象,对于大部分汉族人民来说,它有一种淳朴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认同。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种乡土美术成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但是它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千千万万这种乡土美术的组合,才构成了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说,乡土美术教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乡土美术教育内涵分析

2.1 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科学借鉴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美术教育,它都源于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正是民间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才为世界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元素。乡土美术教育的绘画理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在色彩运用上比较鲜明,而且色调之间的对比效果也比较明显,在表现上一般会呈现出多角度、多时空的状态,从而给人更多的遐想,在情感的表现上更加自然。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乡土美术的创作特点,结合本土民族美术形式,将其融入现代美术作品中,使其在现代美术与民族美术表达上有更加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历史文化大国,在进行现代美术教育时,应该要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特点,充分运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美术,提高我们本民族美术教育的质量,为今后我国美术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增强我们的乡土美术的艺术性。

2.2 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我国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现代美术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乡土美术以及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导致我国的美术创新能力较低。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重视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一些乡土美术作品,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乡土美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当地民族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气息,让他们认识到乡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并且能够将这些民族元素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应用其中,增强自身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具有民族色彩。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更多活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2.3 使美术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创作中需要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灵性。乡土美术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既是历史的承载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展现者,所以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还有这浓重的地域色彩。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美术教育都在学校的课堂上实现,这样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去观察生活,他们只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去完成“创作”,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利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乡土美术形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提高自身观察力,为学生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第2篇: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乡土植物;园林绿化;应用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园林绿化建设也在高速发展,人们在运用植物营造景观时已不仅仅是根据景观要求和环境特点进行简单的人工组合、单纯追求视觉效果的享受,而是更加注重景观与生态的结合,把生态学的有关原理体现在造景的各个环节中。然而,在我国目前城市绿化的植物品种的应用上,出现了一些舍近求远的误区,大量的外来植物被引进并越来越多地成为城市绿化中的主角,而各地拥有的大量乡土植物却很少应用。

一、乡土植物的特点

乡土植物具有如下4种特点:第一,凸显和彰显文化底蕴。我国历史上对于乡土植物的运用就非常重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乡土植物的文化底蕴。乡土植物在服务园林改造,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亦赋予了园林一定的文化品质和内容;第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乡土植物是长期生存于本地,且保留下来的物种,在其生长进化的过程当中已经高度适应了周边环境。因此,乡土植物在具有强适应性的同时,亦可对当地特色加以体现;第三,性价比高。乡土植物栽培技术简单,抗逆性强,且观赏价值极高。只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植保防护和配植,繁花似锦的效果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是十分优良的园林应用材料,具有很高的性价比;第四,管理便利。乡土植物因乡土浓郁,可在园林绿化中可营造特色景观,对地方特色加以表现。

二、乡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在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当中,虽然乡土植物应用的成功范例很多,但是所应用的种类却十分有限,使人们对于乡土植物的定位有了不够档次、单调和普通的分类。乡土植物一般是原产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并证明了已经非常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并且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到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和城市环境的重要性,也特别重视园林绿化。但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人们打破了植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大量的应用异地树种,片面地追求新、奇、特、异的景观,从而导致植物生长不良,达不到决策者和设计者的绿化效果,这又使人们反过来强调应用乡土植物。目前,各地都普遍认识到应用乡土植物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又发现有很多困难,使得大多数地方乡土植物的推广应用只停留在口号宣传上。

从广义上讲乡土植物是指原产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后经证明已经非常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狭义上讲的乡土植物仅仅是原产于这一地区的野生植物种类。乡土植物的优势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具有高度生态适宜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乡土树种源于本土,具备资源丰富、适应性强、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与其他树种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生态适应性强。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气候带,不同土质、水质上生长着的植物种类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周围环境高度的适应性,能适应各种极低温、极高温、洪涝、干旱等恶劣环境,具有良好的抗逆性。乡土树种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不易爆发大面积的病虫害。二是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植物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组成元素之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象征中华民族古老历史的银杏、民族精神的梅、兰、竹、菊等。

城市是人类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由异质性景观单元构成的地理镶嵌体。城市绿地作为城市景观中重要的自然和异质性组分,具有景观、生态、美学等多重效应。随着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园林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促使人们对绿色植物在园林绿地构建中的重视,相对于其它造景要素而言,植物不仅具有生态效应,体现特有的文化和意境,而且具有随时间、气象条件而变化的多样性景观。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园林植物景观质量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的整体景观质量,强调植物造景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各大城市都在掀起绿化美化环境的热潮,评选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活动也在不间断地进行着。比如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商贸港口城市,在2004年市政府就提出了“着力做好生态市环境建设”的宏伟目标,并力求2020年实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

近年来,在园林景观绿化种植中存在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无视自然环境条件,植物景观缺乏一定的地域性;另一方面,过多地追求视觉形象,以及在一些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盲目地引入外来植物,从而忽视了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园林绿化意义在于其综合功能,单纯地将造景作为目的的园林使其偏离了本质。我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历代的造园者都非常注重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利用乡土的植物造景。乡土植物的应用表现出自然山林的野趣,符合现代人对自然的追求心理。乡土植物往往体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其地带性植物群落表现的地方特色,区别于其他区域的自然植被景观,实现特色园林绿化景观的元素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发展,以期在满足人们视觉景观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最经济、有效、生态的园林绿化景观,从而构建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因子。

结语

在乡土植物景观绿化的设计施工当中,因特定环境下原有树木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性,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景观特色,故应尽量将其保留。以某种参量比例为依据来看,相比于人工林,自然林所取得的生态效益要高出许多。因此,在实际的园林绿化施工中,应将对自然植被的破坏降至最低,从而使城市园林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景观。目前,园林应用乡土植物之所以数量少、种类少,以及对于乡土植物有不够档次、单调、普通的定位,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即数量的开发与质量的开发。数量方面指乡土植物在生产与应用环节上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缺乏对高观赏价值的开发,在园林绿化方案中对于乡土植物的应用较少,使得生产企业不敢或不愿对这类苗木加以繁育,苗源的减少亦使得设计者难以将乡土植物过多地应用到园林绿化当中。质量方面指乡土植物的观赏性和多样性,不同区域都有观赏价值高、种类丰富的乡土植物,但因缺乏有效的引入与开发,导致了现有绿化应用的选择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1]尹擎,但国丽,吕元林,寸长福,董国平;昆明市园林绿化乡土植物选择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S1期

[2]龚建勇;史培行;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3]尹士海;乡土植物在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河南林业科技;2010年02期

[4]汪庆,任全进,巫世木,孙波,张光宁,韩福贵;乡土植物在南京地区园林绿化中应用的探讨[J];江苏林业科技;2003年02期

[5]吴惠贤;鄂尔多斯城镇园林绿化的地域特征[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6]发展个性创设特色――走近海口园林绿化[J];今日海南;2005年03期

第3篇: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园景观,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

校园景观对学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校园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雷同化和单一化现象,在校园景观材料上忽视了对本土材料的利用,在文化上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内涵的表现,亲和力明显不足,不能给学生带来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成了地域和乡土文化的“外来者”。

一、乡土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文化原义为对土地的耕耘和改良,植物的栽培。在《中国造园论》中将文化定义为“人们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张家骥. 中国造园论[M].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7)乡土文化,又称地域文化,是因人类地理分布而形成的地域性群体文化。乡土文化是在本土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存在于乡土自然风貌当中,存在于乡土特色建筑当中,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当中。充分了解校园所在区域的本土文脉、地域特征,挖掘乡土资源,从乡土文化中寻找设计语言,是设计出优秀的校园景观的前提。

校园景观作为本土形象和气质的显性标志及感性形象,是一个展示学校自身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平台。乡土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使它既融合于当地环境又能凸显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外地人了解这个学校和地域的“名片”。

二、新校区景观设计中乡土文化的运用

1、项目概况及所处地域文化特质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校区基地原本是一个农村,到处是农田和农家,农业文化和农家生活文化成了场地固有的记忆。在其景观设计中,保留了场地原有肌理,显现了场地原有记忆。它倡导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利用乡土文化,挖掘乡土特色,保护乡土资源,尊重场地自然与人文印迹,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全国首创的“农村原生态”校园景观。

2、对乡土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某些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6)。同样,校园景观中文化的展现也需要有它相适应的自然环境,因此在设计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是必要的。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农田密布,山水秀美,对此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利用是设计的一大重点。校门入口处种植两簇芦苇映衬左右,采用乡土化和艺术化的方式处理,别具一格;校园里有层层梯田、鱼塘,田园景观成了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冬到春,青青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从夏到秋,黄澄澄的麦穗、稻子和各色菜蔬。其设计有机的生长在原本的自然景观中,而原本独一无二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等乡土文化内容,使得其景观也显得与众不同、趣味十足。

3、对乡土建筑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重庆民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地域特色,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的景观亭、廊、架等都采用当地民居的形式,从乡土建筑形式上抽取和提炼设计元素成了其设计的亮点,使其有机的融合于自然的山水、农作物之间,充满了乡土气息。

4、对本土生活和生产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利用当地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塑造趣味雕塑和进行景观细部处理,是其景观设计中营造乡土氛围的关键手段。校内大量运用了本土原生态石材和生活用具中富有特色的陶罐以及原生态的生产农具等乡土材料,通过艺术化处理,将不同元素调和在一起,将乡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有机的呈现了本土生活和生产文化,体现了乡土景观的艺术美。基于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设计师还通过恢复、再现生活场景和劳动场景,激发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忆。通过景观雕塑和返聘农民继续在校园内生活和生产劳动,生动直观地呈现了乡土生活和生产文化,设计出生动形象的乡土校园景观,为师生营造一种田园式的氛围。

三、乡土文化对校园景观的意义

乡土文化的利用是校园景观凸显特色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景观彰显生命力的本质原因。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乡土文化,通过乡土文化元素的使用,使校园景观呈现年代美和时代美,凸显人性美和生态美,彰显地域文化。

1、乡土文化使校园景观呈显年代美和时代美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乡土文化,多以乡土材料来表达乡土文化的内涵,如木材、石材、陶罐等。这些本身来自于大自然的乡土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积累,形成一种具有古老感的艺术美,在逐渐附上青苔或者经过天然的风化的同时,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流露出一种深沉的、耐人寻味的年代美。在这个工业化批量复制景观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向于对文化景观、乡土景观和生态景观的的追求,利用乡土文化设计出具地域乡土特色的校园景观,彰显着时代的审美特征,具有时代美。

2、乡土文化使校园景观凸显人性美和生态美

利用乡土文化塑造的校园景观是融合于土地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民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它是通过人类干涉而得到维持的“二次自然、人工的自然”,它是人类化的自然、家蓄化的景观、驯化的景观、温顺的景观(日,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 编.李树华,杨秀娟,董建军译.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它是顺应自然界的生态景观,不但没有让自然环境产生大的变化,而且还使自然素材和土地条件得到活用,体现了景观的生态美。它充分考虑人的感受,以人的归属感为出发点,是扎根于人性化空间尺度的景观,体现着人文的关怀,具有人性美的特征。因此,这样的校园环境具有亲和力,能让师生感觉亲切,产生舒适感、怀旧感和安定感。

3、乡土文化使校园景观彰显地域文化

利用乡土文化元素设计的校园景观,是让人能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景观。它将本土所具有的各种要素积累、沉淀,增强了地域的个性色彩。它是扎根于地域风土基础之上的设计,灵活运用乡土材料传递着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等信息,彰显着地域的文化。这样的校园景观才能起着辅助教学功能,才能作为地域的“名片”,才能在整个景观体系中起着指引作用。

四、结语

第4篇: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乡土资源 高中英语 泰州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传统的英语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西方的文化元素,因此,忽视了中国文化融入的重要性,但是经过课改之后,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着力开发本地课程资源,更多的结合中国的原有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认识,避免在经过三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在英文交流中却缺乏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表达能力,也不能体现出其乡土的文化特色。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文化进行英文阐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泰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这里就以泰州作为案例,进行乡土文化资源融入英语教学的探究。

一、乡土文化内涵及教学意义

乡土文化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当然有些意识形态从一些物体中被传承下来,但从专业性的角度而言,乡土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例如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等等这些都是乡土文化的一种,他们代表着这片土地最为特色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教学意义,在现今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都忽视了乡土文化,导致学生无法用英语来对自身文化进行阐述,结合乡土资源来学习英语最大的益处首先就是使学生能够更加的了解自身的乡土文化,对于泰州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如果将乡土文化融入进高中的英语课程,那么收到的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其次就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是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乏味,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没有学习的切入点,如果融入了相对应的地方特色,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能更加的感兴趣,第三点就是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的差异,英语是西方国家的语种,带了很大一部分的西方色彩,中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陌生时期,也有部分学生会对西方国家产生一些崇洋的错误想法,所以为了避免这些的情况的发生,融入乡土资源进英语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的差异,无论是在社会风俗习惯还是信仰、价值观上都会存在。

二、将乡土资源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究

1.着重编写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要想将文化融入进教学,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点拨是不够的,所以不妨从教学的源头上面下一点功夫,教师在进行课上教学时,可以根据牛津教材编写相应的课本文件,把泰州的乡土文化加入其中,自然而然的在课堂上融入泰州的乡土资源,这样渗透式的教学起到效果才是最好的,比如说,在英语阅读文章,或者是听写练习中加入与泰州文化相关的文章或者是话题,这样引发出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升英语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泰州文化有了更深入和更透彻的理解。

2.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既然想让学生对乡土资源的认知从英语中提升一个档次,最好的办法就是导入真实的情景。在英语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模拟本土相关的民俗或者是风景,比如说泰州拥有很多名胜古迹和美食,教师不妨就利用这些来对学生进行英语的教授,这里以美食作为一个例子,教师在学习相关章节是,不妨来一个美食鉴赏大会,同学们分为许多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用英语介绍一个当地的特色美食,并为其设计英语的推广口号,同学之间依旧相互交流,甚至相互竞争,这样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更加深了实践性。

3.中西对比,突出特色。在英语学习中,要想突出某一方面的优势,最常用的方式还是进行对比描述的手段,在泰州,常用的泰州传统的文娱活动,主要有讲、唱、舞、技四类,教师可以通过中西方在庆祝活动不同的来对学生进行两队的分队,一队收集泰州相关的庆祝节日的方式通过英语表现出来,而另一队则收集西方的相关资料,这样,通过竞争来表现中西方的不同,能够更加突出中西方的差别,也能突出泰州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能告诉学生,学习英语更多的不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而是在课下时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学会掌握英语。

三、总结

高中英语的学习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身,所以教师最重要的还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乡土资源融入英语学习当中,在英语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自己家乡的魅力,本文以泰州地区的乡土文化为例,分析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不断地推进新课改,其要求之一就是开发乡土资源,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乡土文化势必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重点,积极开发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5篇: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具有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它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既造成了中学语文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地气”,同时也导致中学生普遍的家乡观念淡薄,缺乏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此,笔者在调查了解厦门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这一现状的对策。

一、国内外现状

1.国外现状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有三十个州的法律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包括本州的历史、文学、语言等内容的乡土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提倡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感受”身边的乡土文化,他们经常把他们的课安排在社区博物馆,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古战场、古工场的遗址、古旧建筑、古代桥梁,观看过去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以增强历史和生活的真实感。在美国,大多数较大的社区都有针对地方社区或州历史开办的展览,尤其欢迎学校团体去参观,地方博物馆还伴有导游指导。此外,几乎每个社区都会有一位或几位老人把他们的大量业余时间花在研究地方文化上,学校鼓励并提供多种机会使学生和他们相接触,这些研究者不仅负责向学生们讲述社区过去的故事,而且还能够指导教师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

2.国内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目标体系虽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乡土文化资源仍存在着被严重的边缘化的倾向。我们曾把厦门市同安区六所学校的学生和语文教师作为初试对象,发放500份调查问卷进行检测。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教师对闽南乡土文化知识并不是特别关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很少在教学中融入闽南乡土文化知识的内容,即使有关的课文可以很好地结合闽南乡土文化知识加以拓宽和加深,教师也由于时间的限制或者应试的心态而舍弃。67%的学生对闽南乡土文化知识的了解都比较少,54%的学生的知识只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和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们对麦当劳、肯德基越来越喜欢,对粽子、年糕越来越陌生;对情人节、愚人节很推崇,对七巧节、端午节不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改写”。

二、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主要成因

1.应试教育是其主要原因

应试教育导致教育目标的狭隘化。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习题训练,轻生活实践;重分析讲解,轻形象感染。”这样,学习范围局限在课本的框架内,孤立于自然生活和生活之外,学生所学知识普遍脱离生活实际。其次,应试教育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应试教育中,学校成为按固定模式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它为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封闭禁锢的、狭窄高压的“牢笼”,这样培养的结果,充其量只能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

2.教学评价体制的导向

现行的教学评价体制还是以分数的衡量作为主要标准,在这种评价体制的引导下,学校和老师为了考试取得高分,为了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成绩,只是强调考试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而很少或者根本不教授课本以外的知识,即使它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1.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应得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

目前,发掘乡土文化的语文资源,重视把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重要性在国内的语文教育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厦门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副主委林成德在十一届市政协三次会议上的建议对我市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闽南文化和闽南语培训。他认为语文教师担负着语言文学的教学和传播文化的任务,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闽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闽南文化和闽南语的兴趣,对闽南文化的传播和闽南语的保护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闽南方言,用它来辅助教学,往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校训、标语、文化墙、知识走廊都可以和闽南文化相结合。提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并帮助外来学生学习闽南语;可以邀请专家或退休老教师开设闽南语讲座,营造浓郁的学习闽南文化氛围。笔者所在的厦门同安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少敏牵头利用同安丰富多彩的教育字眼开发了以同安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同安风情丛书(全六册):同安儿戏童玩、同安儿歌童谣、名胜古迹、方言典故、传统饮食、民间故事》,旨在传承、弘扬闽南文化。笔者所在的学校厦门市五显中学也开设了《答嘴鼓》校本课程。

2.把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把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亲切感人,而且更具有感染力。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多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对课文的赏析和对“乡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教师上课前可以利用三分钟时间开展语文小活动,例如:讲述家乡的名人郑成功、陈化成、陈嘉庚、朱熹、苏颂、林巧稚轶事,介绍日光岩、胡里山炮台、万石植物园、梵天寺、北辰山等名胜古迹、让学生唱一首闽南语或表演一段歌仔戏等。每个传统佳节可以让学生谈谈节日的来源,谈谈地方小吃蚵仔煎、芋包、土笋冻、五香卷、烧肉粽、同安封肉……一个个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利用自己积累和了解的闽南乡土文化知识,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语文能力。

第6篇: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乡土音乐;小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61-01

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先生提出: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也就是“乡土音乐教育”,简单的解释即“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 具体而言:“乡土音乐”就是民间音乐,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的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的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苏州有着优秀的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昆曲和评弹,还有一些经典的苏州方言民歌、山歌、小调。

一、“乡土音乐”对学生、教师、学校的作用

1、“乡土音乐”充实音乐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大潮下,音乐课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只注重演唱的技能、技巧的练习向注重兴趣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转变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音乐课堂更加富有开放性和创新性,“乡土音乐”着眼于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提供了更多接触自己生长环境下的民间音乐,强壮音乐课堂,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欣赏和了解乡土音乐元素的精华同时,继承和发扬本土的艺术形式。

2、“乡土音乐”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促进教师专业性

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传道授业的引领者,“乡土音乐”走进课堂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动力,促使我们进一步钻研和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学习的过程,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乡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里所隐藏的乐理知识,也能很好地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整体提高教师的素质。

3、“乡土音乐”课程能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校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其内容只强调了共性和统一性,把他最重要的个性和地方却忽视了,有些课程根本无法适应我们本土的学生需求,他们对此非常陌生,没有实际生活经验,无法理解。远远满足不了地方上不同的需要,大力开发“乡土音乐”课程资源,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它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能让学校更加具有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学校对此也非常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开发。

二、“乡土音乐”走进小学课堂

1、教学形式注重生活化,让“乡土音乐”不在陌生

“乡土音乐”需要学生具体的情感支撑,教学形式必须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们也要帮助学生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生活经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注重体验式教学,如:在学唱《茉莉花》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熟习的流行音乐,加上乡土音乐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加地喜爱乡土音乐,觉得离自己很近。利用经典的苏州民歌,让学生看到风光无限的苏州美景和融洽和谐的人文精神,从而更加了解家乡――苏州,激发学生的自豪感,热爱家乡之情。

2、教学形式注重活动化,提高学生参与性

我们期待个性鲜明的学生,并不希望他们只是一个模式的产品。应该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教学中多些活动,让全体学生多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表达,开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体会到音乐的快乐。音乐是快乐的。只要让学生能体验到一次的成功喜悦,就会打开学生心中求知的动力。使学生在参与中学生成长。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富有意思的活动,其中蕴含乡土音乐知识。如:《茉莉花》的演唱过程需要很多的自制的伴奏乐器,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演奏各种乐器,让他们零距离感受音乐,通过看、听、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其中。利用欣赏苏州民间器乐曲,感受姑苏江南的风韵。

3、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弘扬“乡土音乐”文化

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电脑、电视、电影、VCD等多媒体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他们习惯了这种方式,如果古老的艺术不注入一点现代元素,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新奇,反而会被学生排斥,很可能会被渐渐遗忘。如:在《茉莉花》乐器演奏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个乐器的声音特点,演奏富有时代感的音乐。这样学生对乐器也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兴趣。

利用苏州传统音乐艺术和文化遗产昆曲和评弹,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这类艺术的古老历史和表现形式,学会欣赏和聆听,从而更高层次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唱山歌、小调、和街头叫卖歌,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在歌声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和苏州生活的惬意。通过学念苏州方言民谣,感受词描绘的风俗人情和节奏带来的快乐。

“乡土音乐”教育是小学地方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音乐”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和发展,更新艺术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艺术的力和艺术情操,优化艺术课堂。使音乐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要以注重于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组织课程内容,淡化学科中心,努力将音乐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03):84-94

第7篇: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一、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中运用的现状、问题及分析

1.教育理念缺乏,没有认识到乡土教育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幼儿园特别是城市地区的幼儿园对乡土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理念匮乏,根本没有将乡土教育资源深入到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2.对乡土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只是片面地对其开发利用。只是一味地利用自然资源,对于人文资源一点也没有运用,从而失去了太多乡土资源对幼儿教育的好机会,没有充分领略到其魅力之所在。

3.教育经费不足,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不用致使其闲置荒废。教育经费的不足也是困扰乡土资源得不到有效发挥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乡土资源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许多地区的幼儿园却因为资金不足受到了阻碍和影响。

4.地方政府不重视,乡土教育资源没有发挥其作用。有些地方政府对乡土资源没有有力的挖掘和开发,甚至根本不重视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其地方的幼儿园缺乏应有的资源。

5.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教育者本身教育目标不明确,没有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只是一味地寻求一些简易的没有深度的教育教学目标,致使乡土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功能的发挥。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个人也总结了几项改进的策略:

首先,针对幼儿园自身,我认为应该将乡土教育资源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加强教育理念,深化对乡土教育资源的认识。乡土资源是幼儿学习的活教材,应将本地独特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作为教材的来源,从贴近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出发,以主题探索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幼儿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其次,对幼儿教师来说更应加强培养,让其主动地将乡土资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要根据乡土资源、幼儿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活动具体目标,组织活动内容,灵活选择各种方式开展活动。要想将乡土教育资源更好地渗透到幼儿园教育中,离不开幼儿园本身和周边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更离不开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对幼儿园周边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并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这样才能使园本课程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使用价值。同时,也要求我们发挥教师、家长的作用,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给幼儿园教育注入生命力。我与园内教师探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实现乡土资源潜在的教育价值。

(1)情感体验法。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有助于萌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家乡情感。

(2)探索发现法。幼儿在大胆探索、勇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3)尝试操作法。这是让幼儿通过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尝尝等活动感知、认识事物,并在动手摆弄与操作中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4)情境学习法。这是通过教师创设各种情境使幼儿获取新的学习经验的方法。

(5)开放活动法。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开放活动,能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乐于探索。

实践证明,上述课程体系和学习方法不仅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且促使教师从教材的“执行者”变成了教材的“研究者”,促进他们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

再次,针对政府来说更应该加强重视,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深度挖掘它们的潜力,将其列入幼儿园的教程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在教育问题上更应该加强管理,可以下达一些关于将乡土教育资源列入幼儿园教育的相关文件。

第8篇: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1 水族农村初中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优势

经调查,农村乡土化学教育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见表1。

2 让水族乡土课程资源渗透到化学教学中的对策

如何让本地的课程资源更好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应成为今日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艺术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对策。

2.1 充分认识到开发乡土教学资源对推进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验教育成果。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乡土课程资源的优势,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而乡土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乡土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乡土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再者,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2.2 化学教师要集思广益,善于收集、开发乡土课程资源

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积极与校外打交道,善于从身边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收集相关小资源,有选择地将这些资源与教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适用于课堂教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距离。虽然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只要勤于探索,善于收集归类,将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教师只有广泛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才能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3 恰当地把乡土资源融入实验教学中去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时,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布置了如下家庭小实验:用家庭中的废旧物品代替实验室的器材、用家庭日常用品代替实验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审阅可行后回家完成);用矿泉水瓶收集几瓶二氧化碳气体,验证二氧化碳的溶解性;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这样解决了实验器材短缺做不了的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又培养了学生动脑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同时体验了探究过程,学会了一些基本研究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2.4 渗透乡土课程资源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化学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不能简单重复,而应精益求精,与同行合作交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丰富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对乡土课程资源的认识,把握好将其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规律。

2.5 教师要有一颗赤诚、年轻、慈爱的心

教师要有一颗赤诚的心,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对学生满腔热情,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引用要充满激情,才能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结合本地的课程资源,灵活运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带动学生走进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

乡土教育包含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和实用性,除了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之外,生活教育、人格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在水族的每一个孩子眼里,乡土、乡俗、乡贤,都是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让校园及周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开口说话”,将乡土文化教育渗入到每个水族孩子的骨子里。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2-218

第9篇: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公园共有常绿植物种类63种,落叶植物种类24种,分别占总数的72%和28%(表1)。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种类之比为3:7.88,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种类之比为1.31:1即5:4,如果加上灌木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之比为3:6.5,而在昆明制定树种比例时应注意这一点,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比例3:7为体现春城特色的合适比例。[3]所以就种类比来看配置还是合理的,再从数量上来说常绿的乔木就占到了整个树木总数的70%左右,常绿树的数量所占的比例也是合理的,可以体现昆明“四季如春”的景象,整个公园即便到了冬季都充满着绿色。但就种类来看还是偏少的只有36个树种,个别树种数量较多,种类还是比较单一。

2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

在公园87种绿化植物中有36种乔木,其中22种乡土树种,引自省外5种,引进种9种,分别占总数的61%和39%。就种类上讲还是丰富的,但这些乡土树种是指在云南也有分布的树种,并不是云南特有树种,许多很好的云南特有树种,没有体现出“植物王国”的魅力所在。而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组分———壳斗科(山毛榉科)常绿树种几乎没有,地带性特色不明显。可见乡土植物对地域性景观组成的重要性,也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乡土植物的开发潜力巨大。

3问题及建议

3.1增加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地面覆盖率虽然整个公园样地上有87种植物,但是其种类不能算是丰富,加之很多地方都是种植同一树种,来提高地面覆盖率,树冠低矮,间距过密,缺乏通过园林植物的艺术配置形成的优美园林景观。若适当使用露地花卉来营造花境,既能使物种多样化,又能提高地面覆盖率;其次就是注重垂直绿化。很多优秀的藤本植物都未得到很好的利用,这方面可以多加考虑。3.2科学的利用乡土树种城市环境比起自然环境,会受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性质的破坏,热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要求我们的植物是适应性很强的引种植物或乡土树种,才能应对城市环境,体现适地适树原则。由于部分乡土树种生态学特性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高郁闭的景观;苗圃乡土树种苗木供应的不足,制约了乡土树种的应用;众多园林绿化的设计者对乡土树种的树形、树姿、生态特性不了解,也是导致使用较少的原因。3.3植物景观配置的“意”的营造植物景观意境是植物造景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公园抓住了月这个主题来营造的景观,在样地上有个月牙地被、瑶台、望月亭和醉月楼来增加其意境,但却忽略了植物材料的文化内涵。昆明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制定城市公园总体规划时,要突出“春城”和“植物王国”之美誉,挖掘民间植物传奇,体现人文内涵,,建设成一个地方特色浓郁的文明城市。3.4管养相结合“三分种,七分管”,园林绿化部门应加强绿地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园林工作人员应及时地加强灌溉、施肥、修建、补种等日常管理。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