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范文

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

第1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拉斯金;工艺美术;景德镇;陶瓷;市场

一、引言

陶瓷,在景德镇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引领着景德镇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并逐步成为世界的陶瓷中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景德镇的陶瓷创作及市场,面临中国广东等地的仿制及国外陶艺家的冲击。现代化的今天如何继续巩固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是景德镇迫在眉睫的问题。英国的理论学家约翰•拉斯金,虽未曾直接提出中国陶艺建设的问题,但是他的注重设计的实用性、设计是为多数人服务等一系列思想,不仅仅推动了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同时对于当下景德镇的陶瓷创作、市场发展等问题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二、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当下,国内外关于拉斯金思想、“工艺美术”运动思想的专门论述的文献颇多,然结合中国陶艺的研究甚少。拉斯金作为“现代设计之父”莫里斯的思想榜样,其一系列的思想不仅仅对19世纪的英国造成了影响,而且对当下的中国的设计,仍旧有借鉴意义。

三、拉斯金的设计思想

1.拉斯金的设计思想与景德镇陶瓷的关系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1819~1900),又译作约翰•罗斯金,英国19世纪的散文家、画家、艺术批评家、社会改革家。他一生著述涉及绘画、建筑、雕刻、政治经济学、文学以及宗教等领域。他的艺术设计思想不仅影响了维多利亚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了欧洲、美洲的工业设计,对当时以及后来的美学乃至社会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同时,他也是针对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建筑和展品尖锐地提出现代设计理论的最重要人物2。尽管拉斯金一生并未从事任何艺术活动,但是他影响到了欧洲各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关于拉斯金的核心思想,王受之从强调设计的重要性等3五大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拉斯金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把设计称为“小艺术”。在拉斯金看来,社会中必须要造型和设计兼备,否则社会便是有缺陷的。这里的造型,如果运用到陶瓷中,可以理解为是陶瓷造型。设计,可以理解为是陶瓷的整体色调、风格、装饰方面的艺术。第二,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性,即设计是为多数人服务。拉斯金所处的时期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的一些设计主要是为了王室贵族服务。然而,拉斯金注意到了工人、市民的需要,强调设计要为多数人服务。景德镇批量生产陶瓷的现象,正体现了为多数人设计并服务的概念。第三,提出了现代设计发展方向的看法。其中,要向自然学习的设计思想,与景德镇的陶瓷设计的理念同样也是不谋而合。将自然界的泥土经过人类加工、美化变身成为“人造”器皿,实际上也是自然的一种转化。除此之外,陶瓷设计还趋于模仿自然的趋势。第四,提出了早期的功能主义设计原则立场。功能主义即设计的实用性。拉斯金反对“为形式而形式”,强调设计的实用性。陶瓷餐具、茶具、花器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除此之外,熏炉等香道器、陶瓷家具,也成为实用陶瓷的代名词。至于陶瓷饰品,例如耳环、手链等小工艺品,一定程度上也将废弃的陶瓷边角料重新利用,属于陶瓷的再生,更是将其功能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第五,工业化和批量生产是不可避免的生产手段。这一点,实际上和拉斯金强调的设计是为多数人服务的这一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拉斯金所强调的工业化对于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的启示而言并不单指批量生产。陶瓷在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便是置于窑炉中烧制,而窑炉的温度控制、造型设计等问题是陶瓷设计在工业化发展环节中的不容忽视的问题。窑炉等陶瓷制作环节中的辅角色的革新,也将影响景德镇陶瓷创作的作品质量以及陶瓷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拉斯金还认为环境的好坏大大地影响设计者的产品。景德镇作为百年瓷都以其特有的陶瓷文化影响着世界。如今的景德镇城市建设却有待提高:狭窄的马路、繁杂的电动车,这些就像拉斯金在演讲中所描绘的英国一般:“庄稼只有长在房顶上,而交通只有靠在房顶上建高架桥,或者在工厂下面开通道。烟雾已经遮蔽了太阳,大家只有靠煤气照明。”4罗斯金所抨击的环境恶化、土地被厂矿侵占等许多问题正是景德镇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拉斯金说:“除非你给你们的设计者提供美好的环境,否则你会发现他们不可能创造出任何美。”5随着“景漂”的迁入,艺术家虽然可借助景德镇得天独厚的陶瓷原料资源进行创作,但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着陶瓷创作者的创作和后期销售等问题。但是景德镇也并非环境恶劣之所,乐天陶社便是例子。或许是由于乐天陶社的存在,景德镇雕塑瓷厂转为以80、90后年轻人为主的陶瓷艺术文化聚集地。2.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对景德镇陶瓷的启示拉斯金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著述中。1849年出版的《建筑的七盏灯》(TheSevenLampsofArchitecture)中强调,建筑必须做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性6。拉斯金反对并厌恶浮夸的过度装饰,推崇哥特式风格,强调实用主义。虽然建筑设计看似和陶瓷设计并不相关,但是拉斯金的追求“实用”的思想,对于陶瓷的发展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景德镇市场上的陶瓷,多以茶具、餐具等日用陶瓷和瓷板画、陶瓷雕塑品等装饰陶瓷居多。然而,过度装饰的陶瓷器皿,例如勺子,原本陶瓷餐具的重量便远大于塑料、金属制作的餐具重量。笨重的手柄、狭小的勺口,无不显示着“过度装饰”的意味。1851—1853年,拉斯金发表了《威尼斯的石头》(TheStoneofVenice)。这一书籍的发表,建立了他强调手工艺水平、提倡发扬中世纪手工艺传统的理论立场7。随着工业技术的提高,陶瓷的绘制愈发倾向印花的状态,致使手绘陶瓷价格呈一路飙升的态势。然而也侧面印证了如今市场对于纯手工艺品的需求和美的追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单纯的局限于享受器物所带来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愈发注重器物的美感性。如何顺应市场需求,提高陶瓷的审美度,同样是景德镇陶瓷创造和市场运营应该注意的问题。“对于生产商,你不仅应该记住你的责任是形成市场,而且是供给市场。如果你眼光短浅,只追求眼前利益,迎合大众的眼前需要。用离奇古怪、哗众取宠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使每一件产品都变成广告,偷窃别人的成果,暗中模仿,那么,你就不可能再出任何好的设计,你再也不可能看到好的设计。”8当下,景德镇陶瓷市场为何会受到德化等地陶瓷市场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景德镇有待创新。

四、“工艺美术”运动对景德镇陶瓷市场的启示

1.“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拉斯金的相关思想,促生了英国第一个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即19世纪下半叶,以拉斯金思想为指导,以工业化发展为背景,由一小批英国和美国的建筑家和艺术家为了抵制工业化对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的威胁,为了复兴中世纪手工艺风气、通过产品体现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试验性质的设计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9。莫里斯继承了拉斯金的思想,并在手工艺、市场、设计中加以运用。“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主张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他们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建筑、产品设计等。他们一方面反对机器美学,主张手工艺传统;另外一方面则主张为少数人设计少数的产品(“theworkofafewforthefew”)。这个运动大约开始于1864年前后,即莫里斯成立自己的设计事务所时期,结束于20世纪初年。同时,它的影响遍及欧洲各国,促使了另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的产生10。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由几个号称“行会”的设计公司组成。从设计内容来看,可分为:家具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日用陶瓷设计等。其中,日用陶瓷以克里斯多夫.德莱赛,威廉.穆克罗夫特(WilliamMoorcroft),查尔斯.科克斯(CharlesCox)等为代表11。同拉斯金所强调的减少装饰、突出实用的主张一样,“工艺美术”运动中的设计作品,均以功能性为设计的首要考虑原则,强调就地取材和尽量控制使用装饰。2.“工艺美术”运动思想在景德镇陶瓷市场中的运用“工艺美术”运动继承了拉斯金的思想,并且由莫里斯发扬。景德镇陶瓷的创造和发展,在注重创新的基础上,也要保证传统的继承。同拉斯金和莫里斯强调继承中世纪手工艺传统一样,景德镇也要注重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景德镇雕塑瓷厂的主体部分是陶瓷商店,其余部分是大大小小的作坊。其都主要由原来的雕塑瓷厂的老工匠组成。江师傅(女)现今已60多岁,一直从事于陶塑上色的工作。成批量的陶瓷侍女塑像的上色需通过手绘完成。景德镇有大批如同江师傅一般的数十年如一日从事同一工序的手工艺人,也有不断涌入的美术类院校师生、国内外陶艺创作的人员。但是,人们似乎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了所谓的“现代陶艺”身上,却不自觉的忽略了本该保存的景德镇本土手工艺文化。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以拉斯金的核心思想和“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为指导,力求通过对其思想的分析,结合景德镇陶瓷创作、陶瓷市场发展的现状,简述了其之间存在的关系。拉斯金强调的设计的重要性、设计为大多数人服务、设计要取法于自然、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减少装饰)、设计要注重结合工业化发展、环境对艺术创作有影响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和莫里斯本人,同时,其思想也对景德镇的发展有指导性意义。注重保护景德镇传统手工艺文化,革新陶瓷造型和技术,也是景德镇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须明、凌继尧.从约翰.罗斯金的一次演讲观其艺术思想的现代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9-20.

第2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日本 设计 运动 影响 文化

欧洲自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之后逐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此期间机械化大生产像一股狂风,势不可挡地席卷了整个欧洲及美国。由于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和产品的设计风格有了一个新的要求,大众在审美感受方面也必须慢慢适应、接纳这种变革。欧洲重要的设计艺术运动主要包括: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通过对前两大运动的深入分析,发现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均受到日本设计风格的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日本的设计文化根源做以研究分析。

1 日本设计文化与工艺美术运动

1851年,在水晶宫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炫耀欧洲各国工业时代以来的丰硕成果。参观者达几十万人,均对展出的产品赞不绝口。其中只有两人提出了相反意见,一个是约翰・罗斯金,另一个是威廉莫里斯。前者是英国艺术理论家,强调全民设计教育,不能硬套美术于设计。强调手工艺的道德和精神价值,而非生产技术或美学意义。后者则是伟大的设计实践家。他们认为此次展览非常失败,展出的产品及其丑陋、粗糙,完全丧失了手工艺时代对精湛美学的追求,因此他们俩非常唾弃机械化大生产。

1.1日本对“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影响

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的生产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主旨。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风格。东方风格主要指日本设计风格,当时日本的产品刚刚引入欧洲,它的自然清新的设计形式给当时还沉迷于繁复装饰的欧洲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泉,使一小部分设计师、建筑师为之震撼。

一般人对设计更关注造型和功能,其实最重要的是灵魂,一种物灵的召唤而产生惜物的价值观。人与物间互动接触下所产生的情感和记忆,是难以抹灭的可贵之处。因此日本的“设计”有时叫“意匠”,“意”可拆为“音”与“心”,用心倾听使用者的声音,还有材料的声音。这种惜物的理念,正是由于日本的神道教信仰所产生的,即顺其自然、尊重自然的万物有灵论。

1.2威廉・莫里斯的红屋与日本设计文化

提到工艺美术运动,第一个重要的作品当属威廉莫里斯为自己设计的那幢房子――红屋,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式设计的成果。红屋的外墙保留了红色砖头的本来面貌(如图一),不像以往把建筑表面刷上厚厚的图层,这一点与日本的禅学和神道教设计思想非常接近――遵从事物本身的材料质感,对世界万物都抱有一种敬畏之心,崇尚万物有灵论。红屋内饰的许多布艺设计都非常具有系统性,床上用品、窗帘以及壁纸都是配套设计,并且大量运用自然花草纹样,色彩雅致,很有东方温和的韵味,如图二红屋的内饰设计。

威廉莫里斯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在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的土地上找到了适合发展的土壤,他受到拉斯金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很大的影响,在设计上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同时也希望能够重新振兴工艺美术的民族传统。

2 日本设计元素在新艺术运动设计中的体现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运动。受到日本装饰风格影响,特别是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的艺术及日本陶瓷的粗矿和不规形方面,强调走向自然风格,反对维多利亚式矫揉造作的装饰风格。

提倡“自然曲线”,平涂颜色,提倡日本式的风格,放弃任何传统风格是新艺术运动的标志性特征!日本视手工艺人为购买者和销售商的上司。因为一方把他宝贵的精力仅仅用于赚钱,而另一方却用他的精神、爱心、智慧和技艺,使事物变得高贵起来。日本设计师对物的呵护,也是由地理资源匮乏、国土面积狭小造成的这种心理状态。以捷克、比利时和英国的设计为例具体分析日本设计元素在其中的影响性。

2.1捷克的平涂、沟边设计

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设计师穆卡,他所设计的所有海报,均以平涂颜色、沟神色边为特点,这种设计风格也是借鉴了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的绘画风格。它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日本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2比利时的自然纹样设计

比利时霍塔旅馆的设计,充满活泼,有活力的线条,用模仿植物的线条把整个空间装饰成一个整体,他设计的空间通畅,开放,与传统封闭的空间截然不同。他的设计线条与日本传统纹样设计有比较相似之处,并且开放式空间的设计构思也与日本喜“空旷”的禅学设计理念比较相像。亨利范德维尔得,是比利时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他的很多家具设计中都运用了植物的根茎的曲线风格,具有一定装饰性,但非常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他1908年把魏玛市立美术学校改建成市立工艺学校,即包豪斯的前身。

2.3格拉斯哥黑白格设计

英国的“格拉斯哥”四人组合则是新艺术运动的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马金托什出生于英国――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早期从事建筑。后从日本传统艺术中的简单直线中找到灵感,通过不同编排、布局取得非常高的装饰效果,改变了“曲线最美”的想法,质疑“新艺术”运动的初始宗旨和原则,如图四高背椅的设计。他提出直线、几何造型、黑白等中性色彩的运用,与新艺术运动相反。因此,马金托什是设计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新艺术”运动之类的手工艺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关键过渡性人物。

3 日本设计思想的根源

3.1为了生存而设计

日本对传统设计的保护极其完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服装、食品、包装和建筑。由于日本的地理条件比较恶劣――资源匮乏、国土面积小,因此造就了日本人对任何一种技艺、材料都视为珍宝,从不舍得丢弃,流传上千年都不足为怪。为了生存,日本总是不断吸取他国的精华,然后经过本土化改良后归为己用,比如文字,最初就取自中国草书的偏旁部首;框架外露的建造风格,取自中国唐代的建造样式。资源短缺使得日本匠人向来不做无用的装饰,正如著名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设计就是在做加减法,把简约之美发挥到极致,只留下最好的,如图五。因此,大多日本的设计大师大都可称做哲人,比如原研哉、深泽直人等,他们对手中的材料都怀有一中情愫,都是在用“心”做设计,他们认为所有产品都应该有灵魂,即使坏了、破损了,也可以作为一种记忆。而闻名世界的“无印良品”品牌的理念则是“虚无”,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日本的整体设计信仰可以总结为:永恒+俭朴+功能与形式合一,这也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

3.2日本对欧洲设计运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1)对材料本来特色的重视,来源于神道教的,神道教崇尚万物有灵论。

(2)喜好开放式的空间,由于日本国土面积较小,因此狭小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在设计上尽量扩大视觉效果。

(3)喜好展示暴露的结构支撑部件,由于中国唐代建筑风格影响至深,欧洲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也崇尚建筑框架外露。

(4)喜好模数系统,这是日本榻榻米设计的原理,与现代大工业时期的设计需求非常吻合。

日本设计特点可总结为:减少主义;便携性;紧凑性;细节到整体的系统性;模数体系。

日本简朴、自然的设计风格和江户时代奢华的装饰风格,共同促进欧美现代设计发展。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是由德川幕府统治的一个对外封闭时期,由于德川幕府权力集中时间较长,因此财富积累丰厚,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与以往十分不同的奢华的设计风格,主要为了彰显德川家族权贵势力。因此,日本的现代设计风格是双轨并行,既有极尽奢华的一面,又有朴素自然的一面。前者更适合现代电子、电器等高端技术型产品,如汽车、笔记本电脑等;后者则能很好保留了传统类产品的本土文化风格,如陶瓷制品、服装等。

第3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 文化情景 艺术氛围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然而,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确实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美术教育中的欣赏课,可激发孩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潭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再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寻等。

其次,尽可能创造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

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面的意境;如在欣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罗可可”艺术风格的苏比兹公馆客厅家具时,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时代德国音乐家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唱起“牧羊北海边,雪地有冰天”的词曲,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

再次,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这对上好鉴赏课也是必要的。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时,带同学们参观博物馆,使其亲临实物,感受文化氛围。馆内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如彩陶、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要求同学们留意这些工艺品的名称、出土时间和出产年代,分析工艺品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彩陶,半坡类型彩陶造型朴实厚重,彩绘纹样除几何图案外,以人面、鱼、目等形象最为人注目;庙底沟类型彩阳彩绘纹样以几何图案为主,变化更为多样,除少数兼用红彩外,多为黑彩,有时彩陶上有红白色陶衣,加强了色彩的对比效果;马家类型彩陶则满身装饰;半山型造型更加优美,最有特色的是长颈和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的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壶,形象丰满浑厚,稳重大方。在对比中分析彩陶的异同,另外还邀请博物馆管理人员给学生做了一次有关古代工艺美术知识的讲座。管理人员把水倒进有舞蹈人物的彩陶盆里,舞蹈者的身姿便倒映在水中,巧妙地构成了一个池畔欢舞的场面。动一下盆内的水就发生晃动,倒映在水中的舞蹈者和身姿,产生一种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的艺术效果。同学们被祖国如此悠久的历史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增强了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为发扬中华文明努力学习,扎实奋进。

第4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美感;直觉性;西藏传统工艺;共生;互动

一、美感的涵义及其直觉性特点

美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感受,就传统工艺而言,是人们对形态各异的工艺在情感上所产生心情舒畅愉快的心理反应。而深层次的理解就是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审美感受、认识与能力的总称。[1]事物的形象是直观的,通过直观感受可以了解事物的外部形象。形象的美诉诸审美主体的直观,即便是内涵美尽管包含在其内,但也附着在形象上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与审美主体的感官直接对接,满足其内在审美心理并带来愉悦的感觉。美感判断是不假思索的直觉判断。美感不同于主体对外物的意识反映,而是主体对外物的情感反应。情感反应既有客观性的认识,也有主观性的评价。情感反应的深层机制是反射活动。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日用品不仅作为实用的器具,满足实用的需要;同时也作为对生活的美化,以满足审美的需求。在西藏境内产生的各类工艺品,如典雅的氆氇和卡垫,华美的藏被和围裙,别致的霞冒和藏靴,精巧的包银桦木碗,著名的酥油花,以及富于宗教色彩的唐卡和各种织绣品,不仅作为实用的物件,满足实用的需要;同时也作为对生活的美化,以满足审美的需求。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给人们带来方便,而且好的工艺品往往使人感到舒服,也很欣慰。柳宗悦曾说,它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伴随左右,很自然、舒适、不可避免地融于我们生活中,[2]藏族人民的日用生活器具,如酒壶、酒杯、勺、筷、碗、盘等,有的用纯金、纯银制作,有的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有的甚至雕刻有吉祥纹饰。人们珍爱这些日用器具,常常悬挂和置放在十分显眼处,向客人们自豪的炫耀。这并不是因为所用的材料贵重,相反是因为人们更重视这些与人生须臾不离的器物,它不自觉地强调了工艺品的形式结构与使用者感觉(感受)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将这一认可推及到生活中去,才使用贵重的质料去制作,并尽力美化。西藏的自然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物产包括人文地理等因素,直接影响着这里的人民对于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制造和使用交流、审美情趣等方面。诚如先生所说:“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3]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大力发展了制陶工艺,用“土”来美化生活。西藏各地广泛流行的釉陶、红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主要用器。“圆”、“满”、“稳”、“拙”是基本的造型追求,这种质拙、古朴、浑厚的审美感以及凝聚的内涵美源于西藏人民的长期积淀,是藏族人民的性格在造型形式中的体现。均采用倒置梯形的形式的壶、罐、坛等器物,上下宽差与高度形成的比例关系,使人产生一种稳定的感觉。器物的两条侧轮廓线,有一种速放急刹的感觉,蕴藏着一种凝聚的力。釉陶的黑、黄、绿、棕等釉色,热烈而奔放。红陶上的几何形图案,简约、明快,富有象征性,表现幸福吉祥的意愿。这些陶器的造型和装饰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独特的实用要求,二是生产技术条件的许可,三是民族传统的欣赏习惯。事物的产生往往是受时代要求、特定环境所决定的。在岁月的长河中,西藏文化中形成了一个喇嘛教审美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与佛教文化同步发展繁荣。受宗教思想影响,西藏传统造物工艺注重宗教思想逻辑,重视器物象征性意义和适当场合的应用,强调物件的使用习惯和审美感受之间的协调性,符合西藏佛教的伦理道德规范,通过造型语言来表现视觉形象传达一种宗教思想和道德规范。即使在原始宗教活动中,人们对所崇拜的事物深信不疑,巫师实施法术使他们心灵得到慰藉,无论是服装、道具、吟唱、乐舞、图案、符号都包含了人们美好的希望、深情的祝愿、命运的企盼,这些行为、装束、活动不仅使他们心理得到满足,生活得到释放,被看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不仅获得了信仰的满足,也获得了审美的享受。可以说宗教是把美的因素融汇到各个环节中并加以运用结合象征性手法,体现宗教性思想。事物的外显形象包含的深层寓意,一方面体现了藏传佛教的教义理念,另一方面也传达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态度和心理诉求。黑格尔在《美学》中阐释艺术的发展创作可以由不同于它本身的形式去展现,从而反映出更深刻的蕴意“艺术的表现通过它本身外延到更广的地方。”[4]

二、理性内容的体现

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使理性渗透到感性之中,审美直觉具有了理性的深度,美感中也包含了理性内容。具体地说,在西藏传统工艺制作中人们对事物形式的感觉也伴随着理性认识,长此以往,因理性认识的渗透而形成了深刻的感觉。于是在审美观照中,人的感觉就能直接把握到对象的理性内容。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的“视觉不仅是眼睛的事情,谁都知道,理智的记忆和思考总是伴随着视觉,而思考则总是以实体来填补呈现在眼前的空洞形式。人们看见运动的事物,虽则眼睛本身看不见运动的,同样,人看见实体的事物,而眼睛看到的只是事物的空洞的、非实体的、抽象的外表。”[5]也就是说,由于人类思维的能动性和敏捷性,一切直觉实际上都包含着或隐含着理性思维的成份。西藏传统工艺品陶器的造型,从不同用途不同功能方面进行不断革新再创造,使其对称、均匀、曲直变化,在不断变化中进行调整。在常见的器型外观上,不乏出现一些整体对称造型而不同局部的表现形式,大胆采用局部到整体结构变形再创作。其作品出现原始宗教文化或社会经济特征的一种潜在意识形态的表现,江孜制陶点生产的“广莫”、①猴等动物造型的插香工艺等,都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为生活的艺术化而制作的器物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文明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艺术化的生活理想的具体表现,是人类从生活走向艺术,接受艺术的中介和桥梁。设计新的、美的物品作为一个过程往往与生活和理想一起在一个民族身上得到统一。在历史的时空过程中,它又形成种文明的发展、聚集形式,形成其发生发展的完整系列和结构。一款款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简洁、美观、时尚的邦典成为现代西藏女性最直接外观表现,这种审美趋势的发展是生活理性内容的体现,不仅蕴含藏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是广为大众所享用的生活文化。蔚为大观生活在西藏地区的藏民,人们的生活基本上是崇尚一种质朴的生活观,或许,恰是这种质朴的理念与实践,能让他们的后代秉承本民族的传统。与此同时,这种质朴的生活观,也影响到他们对于手工艺品的用材、造型及制作工艺的态度,影响着西藏手工艺品艺术特点的形成和他们审美观念的积淀和成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藏族人民对传统工艺进行不断的认识、思考、探索,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积累了大量的审美经验,这些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审美前提客观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并潜在地或明显地决定着、影响着、指导着人们的美感活动。社会发展的脚步和文化因袭的惯性,在藏民族的手工艺制作当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框架、社会组织、贸易模式,甚至包括专业知识和传承训练,可以通过他们留下的手工艺品管窥一斑。藏族工艺在与周边国家、地区的交流互惠中不断调整、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藏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多民族文化的交汇点,其它象突厥文化等,也都对它有过影响,其中汉文化的影响为最大,藏族人民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结合本土文化,借鉴他族文化,经过长时期的吸收和互补,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在我们接触或使用的藏族工艺品包含了多种文化因子,但还是能清晰地判断出它的地域性特征,因为上它是经过藏区人民的生活积累下来的,存在于藏族工艺之中,应属于藏族传统工艺的特征之一。如吐蕃时期藏区建筑的营造度量方法,经过不断的实践、交流、学习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形成符合本地区特征的营建度量方法。在《漫话西藏传统房屋建筑》一文中指出“早期藏区建筑者根据多年的经验用手指、手掌、肘来丈量,随后发展为采用内地的丈尺寸为来计量,测量木材和石料。通过学习印度的工巧明技术,建筑者们采用柱位的基本模数(‘穹都’,一个‘穹都’的长度为23厘米),来测量房屋的面积大小”。[6]可以看出西藏传统工艺的艺术趣味和美学理想受到各个时代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特定阶层的整体文化情境的影响。从原始到吐蕃政权、分治割据,再到萨迦、帕竹、甘丹颇章时期,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差异。

三、美感的直觉性特点与理性内容的共生互动

审美认识不仅是停留在直觉性的形象认识上,还应在追求外在美的基础上符合内在的审美属性。西藏传统工艺在西藏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变化,影响的不只是传统工艺本身,更多的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从生活方式的意义上看,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反映了西藏人民生存状况的改变。从传统工艺品的创作到鉴赏,存在着一个新与旧的问题。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人们总喜欢“推陈出新”。否则便会感到单调乏味。人们对工艺品追求新意,追求新形式,原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于,“新”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是否使人向上,有否积极的意义。列宁就曾经批评过那种标榜“新”的抽象派的“艺术伪善”。[7]“时髦”这个词我们很熟悉。“时”者,适合时宜也;“髦”者,毛中长毫,借以名“士中之俊”也。没有贬义,可在生活中赶时髦是一种风气,而缺乏内涵美。所以需要我们正确的理解时髦的问题,从而对传统工艺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藏族服饰,带有民族风情的样式以贴合都市人群的穿着方式,展现充满地域特色的城市风格。看似不经意的外观通过简化,打造出具有时尚、简约风格,具有斑驳效果或民族感的纹样、凸显精致的丝织外观,传递出自然、优雅的生活态度。传承传统工艺表达现代审美。在传统题材中寻找灵感,以现代审美加以提升、夸张、强调,并配以到位的工艺手法和融会贯通的技巧,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是传统工艺现代审美上的追求。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把玩的感受出发,在结构、造型线条上提炼元素,采取夸张、强调、虚实变换等手法,试图在传递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现代美学,运用到传统服饰上。据报载,2018年8月西藏民族服饰趋势会“格桑花开”召开,每位设计师从服饰文化交流的角度,围绕西藏风土人情为内容,以探索、创新为手法,创作出于西藏传统文化等衍生品,实现了内地与西藏的服饰文化交流,引领了西藏民族服装趋势。[8]我们探讨的西藏传统工艺,离不开藏文化特点,西藏传统工艺所体现的美感的直觉性特征与理性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独立的、递进的、单向的,而往往是依附的、重叠的、双向的。在西藏工艺美术的变化和发展中,一些不合时宜,不能适应生活新方式的工艺品类被淘汰,因面不断有新生的品类,以积淀的方式形成承传式的结构和技术、样式与规范,成为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的载体。高尔基曾说过:“艺术的奠基者是陶器匠、铁匠和金匠、男女织布工、石匠、木匠、木雕匠和骨刻匠、军械匠、油漆匠、男女成衣匠,总起来讲,是手艺匠人。这些人制作的东西巧夺天工,使我们赏心悦目,他们的作品摆满博物馆。”[9]从历史的观点看,这些品类都是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经过不断发展、传承、创新积累下来的物品,是民族文化、审美心态长期影响物化的产物,它代表了千百年来藏民族的器物文化意识和艺术审美水准,是藏民族文化、文明的活化石,记载着他们对自然和材料进行改造、利用的伟大实践。藏民族对于手工艺品的情感和态度,是围绕美而派生出来的,最为突出的就是首饰的制作装饰,更多地显现出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和审美追求。手工艺制作者从感性出发,关注社会风俗题材和世俗审美趣味,以表达对日常世俗生活的迷恋和对自然人性的追求,在制作设计中运用了大量的表达世俗情怀的传统吉祥纹样,同时吸收现代审美元素,使得“平凡”和“高雅”这一对立的审美范畴在传统工艺品中得到和谐的统一。表面上看,传统工艺美感的直觉判断与理性内容关系并无紧密,但其内在文化心理却是统一的。换句话说,审美心理是统一的,一以贯之的,它的表达方式、内在精神、语言结构都与藏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这种统一性对西藏工艺美术的器型、功能、制作技艺、发展方向和审美风格均产生了决定性的深远影响。作为反映藏族人民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的传统工艺,在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和谐造物观念的影响下发展演变,追求材料和技巧的天人合一,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息息相通、融为一体,深刻地体现了藏族人民特有的认知方式和世界观,传递着历史的温度。这也反映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论断,即“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10]。

第5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艺术;设计;文化;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 I25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关于艺术和设计的概念

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解决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这篇文章里,我斗胆谈一下自己的思考,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2、从早期的设计与艺术的关联性来看二者所承载的任务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水平,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是次要的只是满足欲望而已。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壁画、复制画、及佛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被当作一种信仰、符咒的对象。此时的艺术和工艺与生活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3、文化的差异对设计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人们的认识论依据与行为的不同。中国文化在大一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几千年,道、儒两大思想主导着东方文化,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原始认识论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模糊逻辑方法中得到精确的认同。完成并履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循环论。这种生死轮回的思想,不正是古代乃至近代唯心主义艺术论的动力之源么?艺术发展随着时间维的运动循环向前发展。应和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图形中的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草创期,接下来是成熟期、升华期,最后回到式微期。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轮回。这是从剖面形式上来分析,但我们的古人更为聪明,把这种言、象、意的结果--自然转接的的弧线组合成无始无终的太极图。如果说太极图是东方文化的徽标,那么西方进化论文化的徽标可以用十字架表示,这种象限式的思维方式恐怕很难说明新老历史交替再轨迹上的决定论,对于习惯于东方“球体说”的人来说是难以适应的。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象限论通过形式演变和坐标式的直观框架。揭示了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象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只能在人的自身活动中得到理性的答案。设计艺术在西方的最早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理性答案的结果。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看待艺术创作,合乎目的性又合乎规律性的过程在活动中去感应、寻找某种确定不变的因素。这种思维方式,在“球体说”的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会这样考虑,也不愿去思考。这样,在一定意义上说,西方设计艺术早于我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把二者放在同一界面上比较,循环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相对性,这种两维的运动反映在一维中是同向的,可以是异向的,这种意识形态只能被人们的直觉感悟,主客观的关系是体验的,不规定的,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进化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十字交叉的图形,就映像来说,对立面很明显的不可调和的出现,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既前进,又后退。这种绝对永恒的运动属性,必须用理性的思辨来把握,主客体的关系是规定性的,肯定的。物质和意识之间,这种进化论的驱动下,变的清晰,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唯物主义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意识动态量的反作用,目的就是立足于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即设计,一种具象的,容易被逻辑感知的基因基因。 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从未出现过物质与精神这两极对立的哲学。印度的梵的统一,中国的阴阳与道的对立统一,成为思辩的主力。对于梵与阴阳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也没有这种要求。通过进化论和循环论这两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做出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一般来说,东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这也是近代科学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喜欢用统计、计算、归纳、演绎或综合来分析事理,而中国人偏爱吟诗作赋思维无边联想,以求感性收获。但有一点我们要承认,虽然没有这种要求,不能说明就没有这种意识的存在,只不过是没有形成条文、形成体系记录罢了。对以下部分的分析也许可以从中看到这种基因的存在。

4、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不论是在洪荒时代的原始艺术,还是在现今文明时代的现代艺术,都是建立在人与人、时代和时代、人与时代的共通共融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代表其所处时期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受时代政治、经济以及艺术家自身的局限因素所制约,毕竟,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产物。从最初的艺术动机可窥一斑。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开始,艺术审美性便随着第一件工具的创造体现出来。砍砸器、投枪、骨针、兽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现在仍把人工制品和手工艺品统称为装饰工艺)。但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冶金、造纸、印刷、纺织、航海、机器工业直至现代的电子工业的逐步产生,同时反映在艺术上的也是轰轰烈烈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在不同的时空态的质点上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在21世纪的今天,“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和“都市设计”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因此,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影响,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功能性,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

5、结束语

设计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审美性质 ,包括了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积淀。对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设计进行考察 ,我们不难发现设计的独特个性及历史文化底蕴,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等条件下形成的整个观念文化,去如何给予整合,才能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作用在设计当中日渐凸显出独特的设计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砚祖 艺术设计概论 [M ] 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3

第6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动画;本体;电影性;美术性

一、动画的价值根源

动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 000年前的石器时代。从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奔跑的野猪”,到我国距今5 000年前的“舞蹈纹盆”,这些古老的遗迹不仅展现了艺术的原始状态,更记载下远古时期的人类就希望借助画面记录动作的渴望。法国美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艺术首先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而中国传统的美学规则认为艺术是与人类的生命直接关联的创造物,美根本就是来源于人类的生命意识,两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生命本身则必然意味着运动和变化。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生命意识使得人类总是对于运动极为敏感并充满渴望。这一生命意识与动画的本意完全一致:“animation”一词本是来源于拉丁文“anima”,意指“灵魂”,释义为“赋予生命”。动画艺术便是将原本没有生命的(静止的) 形象与符号,通过使之运动而赋予其性格和生命的一门艺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动画艺术形成并且长期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便是来源于人类的生命意识,这种意识形成了人类对于运动敏感的天性和对于创造生命感的渴望。

二、动画本体探寻

从动画的字面解释可以看出:“动”与“画”是动画的根本要点。国内动画学术界据此提出动画本体是由运动性和绘画性两者构筑而成。而笔者却认为动画中的“动”与“画”不应该只被简单地理解为“运动”和“绘画”,而应将动画的本体归纳为代表“动”的电影性和代表“画”的美术性更为确切。因为电影、美术两者和动画都同属于综合性的艺术范畴,各自内部与动画本体交相融汇的绝不仅仅局限于运动与绘画。

三、动画本体电影性

加拿大实验电影和动画电影的代表人物Norman Mclaren指出:动画艺术不是“会动的画”而是“画出来的运动”;我们在前文中指出动画艺术形成发展的根本原因便是在于人类对于运动敏感的天性,对创造生命感的渴望。这些都印证了动画艺术首先是动的艺术。

纵观动画和电影的发展,从两者的基本原理、根本手段和运动本质来看,几乎完全一致。两者都是利用“视觉暂留”的生理现象,运用逐帧拍摄连续播放的根本手段,展现运动的幻觉,满足人类对于创造运动感的渴望的多元化艺术形式。其中,运动的幻觉这一相同的运动本质将它们与舞台艺术的运动区分开,因为舞台艺术中的运动是人眼所直接观察到的现场运动,而并非是基于人眼“视觉暂留”的特性,大脑所产生的关于运动的幻觉。这也是不应把动画之“动”简单理解为“运动”的原因之一。

动画和电影在其根性上的紧密关系也使得两者各自内在的众多特点与手段相互交叠。具体表现在两者在时空关系方面的自由、表演和动作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运用剪辑手段以结构视听关系、故事的演绎方法,对场景、灯光、人物等进行综合调度的手段等方面。除了上述这些原因,还有一点是动画本体电影性得以确立的必要前提:动画和电影必须是相对独立的并列关系,而非从属。

四、动画与电影的关系

目前关于动画和电影的关系大致有两类认识,一类认为动画完全独立于电影艺术,与漫画合并称为“动漫”,提议将其归为所谓的第九艺术。这种认识主要是由我国动画界的部分理论工作者针对目前国内动画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在国际上不具有普遍意义。另一类则认为动画是电影艺术的一种类型。Daniel Arijon将动画划分为电影的第二大类;我国的传统电影理论则将电影分为四大片种,美术片(动画)为其中之一。这种动画被包含于电影的认识也是目前国内外一个普遍的认识,极具代表性。针对这一认识,笔者提一个问题:如果电影艺术包含了动画,那么为何在上百部世界公认的电影理论专著中,却几乎没有人对这种“特殊的电影”做深入的探讨?巴赞、爱因汉姆、艾森斯坦、卡维尔……翻遍他们的著作对动画却只字未提,Daniel Arijon 在《电影语言的语法》中只将动画简单划为电影的第二大类便再无片言;克拉考尔算说得最多的,在其41万余字的著作《电影的本性》中却只用了500多字表达了他对动画是“活动起来的图画”的粗浅认识,便草草结束了对动画的讨论……这种普遍现象其实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动画和电影两者间的相对独立性。

笔者认为将动画简单定位为电影的一种类型或分支是错误的。电影艺术与动画艺术的关系应是同根生,枝叶相交织,主干相对独立的关系,两者并列同属于视听艺术这一更大的艺术范畴。“同根生”是因为两者的基本原理、根本手段和运动本质的一致性;“枝叶相交织”是因为两者内在众多特点和规律的重叠;而“主干相对独立”(即两者间的相对独立性)则是由动画与电影各自记录(拍摄)方式的差别所决定。

尽管动画和电影的运动幻觉都是由一系列连贯的画面所产生。但动画是用逐帧的方式将画面通过扫描设备或照相设备来记录影像,而电影则是通过摄像机用连续记录的方式来拍摄影像。记录方式上看似微小的差别事实上却造成了动画与电影的共同载体――胶片在其功能上的根本差别,即单纯复制还是记录的问题。

大多数动画的制作过程中有将那些影像转换成胶片影像的一个过程,这种影像的“复制”功能给动画片平添了许多节外的含义;而在电影中也时常需要对胶片进行美术加工,这也给许多电影添上了动画成分的嫌疑。这些作品的考量取决于:胶片在“行使复制功能”的时候是否将其“记录性变成了主导”,动画在修饰胶片的过程中是否将胶片变成“纯粹的画面载体”。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动画片”而非“电影”,因摄影机做了“纯复制的工具”;而雷奈的《毕加索》便是部电影,因为摄影机不只是在复制那些画作,更是在“记录”它们。因而《战舰波将金号》上那面红旗并没有让这部电影变成动画片,而《梦醒人生》则因为把胶片画成了大花脸而变成了动画片。据此也可以解释沙土动画、剪纸动画,真人定格动画这些似乎有点边缘形式的动画片:尽管他们表面上看上去有绘画不具备的“立体形式”,但是照相机依然是以逐帧的方式对画面进行复制,其中的形象都与美术中的雕塑模特无异,依旧是“单纯复制性”的影像实质,所以他们也是动画片。

记录方式与载体功能的差异使得动画和电影成为一母双生的相对独立体。

首先是在于运动感的明显区别。动画与电影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他们都是能够表现运动感的艺术。电影的运动感是对现实运动的复制和映射,连续记录的方式使其获得了最大限度的逼真性。而动画的逐帧方式所造成的运动感虽远不如电影中那么真实,但却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两者所拍摄的运动对象的差异。动画的逐帧拍摄方式可以将任何原本相对静止的物体赋予运动的感觉,使之生动得如同获得生命一般。电影的运动感呈现则要求拍摄对象本身必须为活动的对象,因为连续拍摄的方式无法为静止的物体本身创造运动。

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电影与动画都是表现运动的幻觉,但是电影是通过摄影机拍下来的现实运动,而动画是艺术家运用各种造型手段“画出来的运动”。动画利用逐帧的记录方式,将人的参与直接深入到每一帧的画面,使得运动感具有虚拟性而与电影中运动感的逼真性区别开来。

记录方式与载体功能的差异不仅造成了电影与动画在运动感方面的差异,还直接作用于动画的影像本体,使其同电影的影像本体完全区别开来。

电影影像的本体为摄影影像,这一点无论巴赞还是克拉卡尔都已在他们的著作中进行过深入的论证。一般认为电影是摄影在时间上的延伸。巴赞在其《电影是什么》一书中提出电影摄影影像的本体论,指出“电影的出现使摄影的客观性在时间方面更加完善,影片不再满足于为我们录下被摄物的瞬间情景。”电影使“事物的影像第一次映现了事物的时间延续,仿佛是一具可变的木乃伊。”电影由于其连续记录的拍摄方式而形成了电影本体摄影性,导致了其视觉影像的逼真性,这与动画的非真实性影像特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是这种逐帧复制的记录方式,为动画的“画”字所代表的动画本体美术性提供了必要条件。

五、动画本体美术性

透过前文中所谈到的动画的起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动画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渊源如出一辙。而赛璐珞动画是传统动画最为主要和基本的生产方式。这种将一系列连续变化的画面描绘在胶片上的工艺与现代人们利用电脑软件来处理和绘制动画的方法,在其本质上都强调了绘画是动画艺术造型的关键。“绘画性”的论断就此被提出。然而,绘画并非是动画造型手段的全部。将动画之“画”理解为“画面”要比 “绘画”更为丰富和全面。“画面”是内容和形式的视觉化呈现,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方法,这其中当然包含了绘画这一重要手段,但却远不止于此。20世纪20年代初,俄裔法籍的动画家Alexandre Alexeieff与Claire Parker 制作了一块竖直的白色幕板,上面嵌有百万枚大头针,幕板上的针可用起钉器或其他工具推进或拔起,当从某个角度打下一束光时,针的阴影就形成了可以拍摄的图像。利用这样一种独特的造型手段,他们创造了今天被称为法国国宝的针幕动画影片《荒山之夜》,为后来的动画发展奠定下重要的基础。此外还有黏土、真人定格等手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造型手段都可以被运用于动画的制作。

由此,我们看到“绘画性”的局限之处。而所谓美术是指在既定空间中,运用适当的物质材料、通过构图、透视、光线等手段来塑造直接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的艺术。现在美术已逐渐从艺术一词中分离出来,逐渐固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的称谓,专指静态造型艺术,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静态造型艺术。用“美术性”替代“绘画性”便消除了其对于动画本体的局限。随着今天科技的日新月异,三维虚拟动画技术和实景交互动画技术的不断成熟,动画的手段和形式将必然会愈加丰富,动画本体美术性的确立使动画可以跟随明日科技的发展,在造型及形式上拥有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祝普文.世界动画史1879―2002[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

[2]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 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 颜慧.中国动画电影史[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5] 徐寿凯.古代文艺思想漫话[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6] 马奇.艺术哲学论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第7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范文

一、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美术欣赏课业的内容量较大、知识点多,要想较好的完成欣赏课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知识容量,通过放录像、VCD、实物投影、电脑课件、投影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完成。让学生在播放的音乐声中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的时时指导下思考、联想、步步深入。在结合电教和书本内容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于始终。使学生在美育教学中进行民族自尊教育,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与其它科目相结合

在高中美术的欣赏教材中,有许多美术作品都在不同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欣赏、评析,将欣赏内容与不同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会有让人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更容易对教材理解与把握。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前,我让学生找出《故宫太和殿》相关内容,并在教师播放相关录相片时朗读,不仅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甚至主动在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生物书以及课外读物或杂志中寻找其它欣赏内容的相关材料,以便与教师的电化教学相配合,当一回“助理美术教师”。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反馈的信息也是如此。这样,中国古代的一些工艺美术如:玉器、青铜器、磁器、漆器、建筑艺术如:宫殿建筑、纪念建筑、公共建筑、民居等。雕塑艺术如: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园林艺术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和不少名画如:《清明上河图》、《醉翁亭图》、《韩熙载夜宴图》等欣赏课内容,就是这样在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之下完成了。这种欣赏学习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

三、以点带动全面的欣赏

中外美术发展史的学习,除按历史发展顺序排队学习法以外,还可以从美术发展的整体着眼,让学生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学习。如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可从绘画艺术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各选二、三幅代表作。先就各自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作一概括的了解。然后再重点欣赏几幅题材、手法、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的作品,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绘画的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再如:雕塑方面,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刻中,各选三组比较典型的作品,先就这三类雕刻的主要特点进行学习,再听老师讲解如何欣赏这三类雕塑,然后分别对所选作品进行赏析、讨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致。

四、学生在欣赏课中欣赏方法的学习

当一幅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首先要了解它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或是什么时期的美术作品?然后再了解其风格、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如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先要知道是十四世纪末到十六世纪这一历史阶段;再要知道意大利是最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三要知道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波提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庭圣母》、《雅典学院》等。更要知道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导思想,其主要成就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让学生本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的方法进行,就好理解了。这类欣赏课,必须使用电脑课件效果才好。如果能把电脑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及幻灯片结合使用效果最佳。

五、对作品深入了解法

在欣赏课教学中,有许多美术作品学生都想对所学作品深入了解,问个究竟。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萨》和《最后的晚餐》,康斯太勃尔的《干草车》,霍贝玛的《林间小道》,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张暄的《捣练图》、马远的《踏歌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有的是局部,有的看不清楚。学生极愿意看到老师临摹的原大作品,既仔细看上面的人物,又探讨其表现技法,充满了惊讶与好奇。在学生面对放大的临本进行探究时,老师讲解的内容往往使学生记得更牢固。

第8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体育运动 青少年 情绪智力 情绪效能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7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emotional quotient and emotional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 Methods a psychological test was adopted to select 50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n positively predict emotional efficacy, and explained 21.8% of the variance. The total sco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efficacy of long-term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that in sedentary group. Conclusion: individuals with hig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ir emotional self regulation efficacy is high; long-term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of young people, thei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self regulation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the sedentary young.

Key words sports; adolescents; emotional quotient; emotional performance

1 研究背景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肩负着建设祖国和造福社会的重任,而这些重任要基于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的情商水平和其情绪效能的高低,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特征之一。高情商的青少年其情绪效能高,她们对情绪的管理和调控能力更好。青少年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会更及时和有效。情商的水平和情绪的管理能力已成为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黄双权,2011)。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情商,提高其管理情绪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2 问题提出

有研究发现,体育运动的过程可以锻炼青少年坚持、忍耐等品质,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可以让青少年体验到享受、喜爱、兴趣等积极情感;体育项目比赛中的合作或交流可以提高青少年情绪的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品质的提高会进而促进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因此,长期坚持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促进作用。

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说,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情商与应对情绪效能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两者的影响。本研究具有的理论意义是,丰富了有关情商和情绪效能的理论研究,其实践意义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高自身情商和提高情绪效能的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对情商和情绪效能的研究,国内外并不鲜见。多项研究发现,情绪智力(即情商)不足会导致个体焦虑,处理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自信,易退缩。体育运动对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却有多项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可以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幸福感,塑造积极的自我观念,可以改善并治疗消极的心理状态,如降低并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由上述,本研究假设:情绪智力与情绪调节效能两者密切相关,情绪智力越高的个体,其情绪调节效能越高。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个体与久坐少动的个体相比较,其情绪智力和情绪调节效能均会更好。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参与者

选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和济南大学的大学生500人参与本项横断研究,其中200名为久坐少动者,300名为长期参与体育运动者。所有研究参与者均为自愿参与。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33份(久坐少动者188份,MageSD=20.53?.268;体育运动者245份,MageSD=19.83?.376),回收率为86.6%。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实证研究,主要采取心理测验法。横断研究设计,选取两组青少年,一组为久坐少动组,一组为经常锻炼组,发放心理测验量表。

3.3 研究材料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该量表已经经过多项研究的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为做进一步检验。

《情绪智力量表》,该量表选用王才康修订的梅耶和沙洛维的EIS自陈问卷,该自陈问卷的内容包括4个维度共33道题目,问卷内容包括:(A)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B)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C)个体对情绪理解、分析的能力,(D)对情绪的掌控能力。问卷采取李克特量表5点计分法,如“我知道何时向别人说出自己的问题,数字1表示非常不同意,数字5表示非常同意”,整个量表可以计总分,也可以独立维度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为分析问题方便,后续文中均用维度A、B、C、D代表4个维度,本研究情绪智力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 为0.889。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选用田学英(2012)修订的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文量表,其结构包括感受正性情绪效能感、调节正性情绪效能感、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4个维度。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71、0.783、0.762、0.785,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4。

3.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回归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结果计算。

3.5 实施方案

(1)选取研究参与者自愿填写量表。(2)解释研究目的,要求研究参与者据实填写(3)发放并回收量表。(4)发放小礼品。

4 研究结果

4.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中,情绪智力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的各维度及总分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的结果显示,就情绪智力各分量表的得分和总分以及情绪自我调节效能各分量表的得分和总分来说,长期运动组均要高于久坐少动组。情绪智力与情绪自我调节效能的关系以及久坐少动组和长期运动组的差异,尚需继续检验。

4.2 情绪智力与情绪自我效能的关系

以情绪智力为自变量,以情绪自我调节效能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系数显著(P

4.3 久坐少动组与长期运动组的差异

对久坐少动组和长期运动组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情绪智力分量表B、情绪自我效能1、情绪自我效能调节效能2的得分,在久坐少动组和长期运动之间未显示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

情绪智力总分和情绪自我调节效能总分及其他分量表之间显示出了显著的组间差异(P

上述结果说明,长期的体育运动有助于个体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水平,并有助于提高情绪自我调节效能感。

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情绪智力量表》和《情绪效能量表》为研究材料,探讨了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研究为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结论与建议

(1)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其情绪自我调节效能也高。(2)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情绪智力和情绪自我调节效能要优于久坐少动青少年。

建议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完善。由于本研究是横断研究,对因果关系的解释缺乏力度,后续研究应关注长期纵向的追踪研究,可能在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更为有利;后续研究应探讨体育运动对更多心理变量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毛志雄,伦藻妮.有氧健身舞改善锻炼者心境状态效能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32(6):112-117.

[2] 王才康.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心境的关系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4):228-229.

[3] 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4.

[4] 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8(6):80.

第9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范文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

美术欣赏课业的内容量较大、知识点多,要想较好的完成欣赏课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教师常常是通过放录像、vcd、实物投影、电脑课件(cai),如authorware或powerpoint以及幻灯片、投影片来完成。让学生在播放的音乐声中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的时时指导下思考、联想、步步深入。在结合电教和书本内容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于始终。使学生在美育教学中进行民族自尊教育,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相结合欣赏学习法

在中学美术的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在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如我们河北省新编的美术教材第六册的《诗配画》和学生们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学习与欣赏就能很好的结合上。语文教师要求的诗配画与美术课要求学生们表现的诗配画是完全相同的。将欣赏内容与语文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会有让人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更容易对教材理解与把握。学生们的作业完成后,我和语文教师的那份惊喜是难以形容的。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前,我让学生从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故宫太和殿》一课中,找出相关内容在教师播放相关录像片时朗读,不仅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甚至主动在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生物书以及课外读物或杂志中寻找其他欣赏内容的相关材料,以便与教师的电化教学相配合,当一回“助理美术教师”。 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反馈的信息也是如此。这样,中国古代的一些工艺美术如: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建筑艺术如:宫殿建筑、纪念建筑、公共建筑、民居等。雕塑艺术如: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园林艺术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和不少名画如:《清明上河图》、《醉翁亭图》、《韩熙载夜宴图》等欣赏课内容,就是这样在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之下完成了。这种欣赏学习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我校不少学生在中师考试笔试、口试的问答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如1998年的中师考试,前十名全是我教的学生。

三、点面结合学习法

中外美术发展史的学习,除按历史发展顺序排队学习法以外,还可以从美术发展的整体着眼,让学生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学习。如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可从绘画艺术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各选二、三幅代表作。先就各自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作一概括的了解。然后再重点欣赏几幅题材、手法、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的作品,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绘画的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再如:雕塑方面,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刻中,各选三组比较典型的作品,先就这三类雕刻的主要特点进行学习,再听老师讲解如何欣赏这三类雕塑,然后分别对所选作品进行赏析、讨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致。

四、学生在欣赏课中欣赏方法的学习

当一幅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首先要了解它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或是什么时期的美术作品?然后再了解其风格、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如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先要知道是十四世纪末到十六世纪这一历史阶段;再要知道意大利是最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三要知道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波提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庭圣母》、《雅典学院》等。更要知道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导思想,其主要成就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让学生本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的方法进行,就好理解了。这类欣赏课,必须使用电脑课件效果才好。如果能把电脑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及幻灯片结合使用效果最佳。

五、讨论、探讨学习方法

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较广,有不少学生课前就对所欣赏的教材有所了解,但知识却并未学透彻。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有可能对某一作品进行讨论或争辩,解决不了时,要么寻找自己所看过的材料,要么共同找老师问问清楚。这是非常好的,有利于学生把这一作品的内容学透彻。教师应积极鼓励这类学生,并在表扬这类学生的同时,把这幅作品的内容又传授给了全体学生。这种方法,学生对其内容的记忆几乎都忘不了。积少成多,形成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后,所学内容就很可观了。不仅在课堂上,当你在课下或学生放学时,听到学生们在争论或探讨某一个画家或美术作品时,你的心中也一定会和我一样自豪与满足,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六、对作品深入了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