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

课程改革的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的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改革的方向

第1篇: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

1.坚持健康第一。“健康第一”体现着高校体育的本质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使其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因此,必须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违背这一原则,就失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

2.坚持素质教育。素质是指以大脑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综合水平。就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来说,它一方面使广大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运动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发展各种活动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基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运动参与目标);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身心健康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体育道德和协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社会适应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活动这一教育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场上的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的缩影,作为社会的人必须懂得自己对社会(运动环境)、对他人(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的责任,并以此(体育道德和规则)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公正态度,提高竞争与协作能力。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3.坚持终身体育的思想。在一个人的终身体育中,高校体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不单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更是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能否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终身体育的核心应在于使体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所以,坚持终身体育思想,应强调从终身的视角看待学生体质的增强,构建起终身体育锻炼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身体素质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坚持个性化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受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坚持个性化的教育,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教育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未来高校的体育课程必须坚持个性化的教育思想。

二、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1.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水平,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的实用性技术和锻炼身体的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2.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原则,使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精神,构建起终身体育锻炼和个性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身体素质。

3.体育课程的改革体现了整体优化原则,处理好课程的各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 明确课程结构中各环节的教学目的,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运动训练及校外活动的关系。通过设立教学模块和建立教学平台,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在自主的练习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4.应根据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确定具有统一性的教学平台和模块,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个性和特长创造条件,促使其个性发展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5.体育课程教材要反映当代体育特点和体育科技发展的水平,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开辟新的纲要体系,为学生的素质教育、终身体育锻炼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6.考试方式、评价方法要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强健体魄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培养。

第2篇: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职业标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1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和培养基地,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顺应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的培养,学校教育是关键。高职院校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条件。课程设置不合理,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1.1 课程设置缺乏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针对学科,注重学科知识的完善和结构的完整,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分析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预测。这就使得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必要的市场定位。设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将回归市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特性,更要依托于市场定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劳动力市场紧缺的工种和热门的技术类型,进行课程设置。而不能闭门造车,仅仅将课程设置僵化的定位为学习学科的基本知识。

1.2 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实践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结构单一,以专业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很少有学校开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的重要补充,更多的是以前沿的理论知识讲授,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为主。专业选修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操作的学习机会,更好的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进入工作岗位后,仍需进行二次培训,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课程结构单一,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1.3 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革新的速度日益提升。但是各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更新速率,明显跟不上技术革新的速率。很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课本版本陈旧,一些学校的专业课课本是九十年代中期出版的,甚至有些是八十年代中期出版的老教材。教材长期不更新,无法跟上技术新时代的脚步,会导致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1.4 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考勤记录、课堂纪律、课堂行为、小组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等。终结性评价,主要是以期末考试为主。通过调研,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是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平时成绩主要看考勤,将考勤分和考试分相结合,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评价的基本做法。这种课程评价体系,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无法做到全面、准确的把握。

2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 职业标准的定义

职业标准是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将职业标准引入到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就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模式,根据实际工作的标准,对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革新。比如汽修专业,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中,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汽修专业从课程设置、课程机构、课程内容到课程评价体系,都要以汽修专业的实际工作需求为指导。以职业标准定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标志着高职院校将以实际工作需求为指南,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和行业标准,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

2.2 必要性

高职院校引入职业标准,进行课程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职毕业生。

1.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引入职业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职业标准与现实的工作需求对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职业标准引入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增加实践课程和上机操作课程,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升。而高职学生的实操能力是用人单位很重视的能力,这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2.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引入职业标准,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吸引力

不可否认,社会对高职院校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的眼中,高职院校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去上的学校。很多家长甚至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的。改变这些偏见,就需要高职院校进行彻底的革新,与职业标准对接,与工作环境对接。高职院校只有用高就业率,才能回击这些偏见。引入职业标准,可以促使高职院校更好的和用人单位对接,提高就业率,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3.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引入职业标准,有利于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可以避免用人单位的再教育,节约用人单位的成本。将职业标准引入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意味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有利于用人单位更好的使用人才。

3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体系要求

3.1 系统性要求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将职业标准引入其中,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要进行彻底的革新。要将职业标准,贯彻到课程体系的各个方面。从课程设计、授课内容到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每个环节都应该将职业标准渗透其中。从课程设计上,要按照职业标准的要求,使课程的设计更贴近实际作业需求。在授课内容上,在保证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知识,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更好的与今后的工作对接。在授课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更多的引入实验室教学和小班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同时,引入职业标准,更需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不是与社会互不相关的独立个体,学校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高职院校除了做好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外,还应在校园中打造模拟职场环境,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3.2 综合能力本位要求

将职业标准引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就是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提升到,综合能力本位的要求上。综合能力本位的要求,就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高分低能的缺陷,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看重考试成绩。同时,综合能力本位也不是一味的强调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3.3 工学交替要求

将职业标准引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创造一种工学交替的全新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培养基地不能仅仅拘泥于学校,车间、工厂、企业都是高职学生的培养地。通过组织学生实习、实训、轮岗等形式,使学生更多的接触今后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应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总结差距。回到学校后,可以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学习得到解决,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高职院校应积极的打造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更好的将工学交替模式进行下去。

3.4 全面素质及专业教育相结合

将职业标准引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并不意味着在高职学生的教育中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一个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学习基础性的知识,促进全面素质的提升。同时,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更突出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讲全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玉春.高职教育的新探索[M].福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焦彩丽,周燕,赵建伟.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 [J].职教论坛. 2011(15)

[3]赖华清.简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 职教探索与研究. 2010(01)

[4]翁幼珍.校企合作视野下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J]. 教育与职业. 2011(02)

第3篇: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群;教学实践;课程体系

1、实践课程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确立“面向产业需求、突出能力与素质培养、强化实训实习环节、在国际化环境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精英型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成立的10年间不断尝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在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以及以CDIO理念为指导的“做中学、用中学、练中学”实践中获得显著成绩,软件学院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和各门课程的实践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然而,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每门课程都有自己单独的实践课程,每门实践课程只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实验内容设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经常是学完一门课程并不知道该课程的真正用处,不能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整体概念,因此笔者提出课程群建设的思路,积极探索各门课程的整合与优化,重新梳理本科4年的课程设置,制定出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课程体系。

1.1 3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面向对象的编程与设计、软件工程概论和用户界面设计与评价是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大学一年级第2学期的3门专业基础课。3门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构成该学期专业课的课程群。这3门专业课程在整个软件工程方向课程群的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学习其他后续专业课程数据结构及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

1.2 3门课程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面向对象的编程与设计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主干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核心思想,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主要技术与编程思路,为今后开发复杂的大型企业项目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有力的面向对象编程支持,因此学好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非常重要。该课程面临的问题是学生过于重视编程技巧而忽视了软件开发过程的其他阶段,包括软件需求提取、分析、设计、测试、部署以及各类文档的撰写等,即缺乏系统化的工程分析与设计理念,还未能自觉地运用软件工程思想指导项目的开发。

软件工程概论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讲述软件工程专业的系统知识和方法论,促进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知识领域和结构,其特点是涉及内容广泛,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整个软件开发流程的基础。该课程面临的问题是理论知识较多,对于没有任何开发经验的大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会认为软件工程就是一些理论的条条框框,很难体会到软件工程的精髓,往往在学完该课程后仍然没有建立起用软件工程思想指导项目开发的意识。

用户界面设计与评价讲授如何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以及如何评价和提高这些界面的可用性。该课程面临的问题是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只能从理论课程中安排出部分学时进行上机实践,另外实践项目较小,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在复杂项目中设计出可用性强、用户友好的软件界面。

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自觉地将3门课程知识融入到项目开发中,没有建立起课程之间的联系,因此如何整合3门实践课程设计内容、精炼实践项目、建立统一的实践项目,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

2、实践课建设思路

2.1 整合3门课程内容,建立统一的实践课程

传统教学中面向对象的编程与设计、软件工程概论和用户界面设计与评价3门课程分别是64学时,其中包含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理论讲解偏多,实践动手较少。

其实这3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身就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思想和多变的编程技巧。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改革,减少理论课程,加大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体会理论课程的精髓。因此,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将3门64学时的课程均改为32理论学时,同时为3门理论课程开设了一门64学时的实践课程,希望融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概论和用户界面设计与评价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设计实践项目。项目内容应融合3门课程的知识点,当然这不是直接将3门课程的知识点堆积在一起,而是要综合应用3门课程的知识和思想,建立课程群统一的实践项目,使得学生可以从同一项目的不同角度深入理解专业课内容,认识到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整体概念并对每门课程在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2 校企合作开发实践课项目

目前校内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设计的实践课项目相对简单,内容缺乏创新,与现实脱节。因此,我们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中的项目引入实践教学,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讨论并分析3门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明确专业课和实际项目之间的切入点、重点和难点,合理裁剪企业实际项目,使其既不过于庞大,又不失难度,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企业项目规范化开发的整个流程。

为了保证规范开发过程,教师需要根据企业化软件开发流程设计实验指导手册,按照项目的各个阶段任务,完成从项目启动阶段、项目计划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现阶段、系统测试阶段到最后系统部署阶段的规范化项目开发指导。

2.3 建立网络实践课程平台

以往的实践课程项目管理非常简单,只有中期检查和最终考核,没有对整个项目中学生是否按软件工程的规范开发过程进行评定,同时也没有提供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因此建立一个集学习、管理和评价为一体的网络课程平台非常重要。

平台服务应分为3部分:学习指导、项目开发管理和评价管理。学习指导部分为学生提供一个成熟的公司案例样本并对整个开发流程进行详细讲解,以便学生参考和学习,这对于毫无开发经验的大一学生来说很重要。项目开发管理部分按照设计项目的各个阶段任务,完成从项目启动阶段、项目计划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现阶段、系统测试阶段到最后系统部署阶段的项目分解和,并监督指导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工作。评价管理部分根据学生提交的每个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给出阶段成绩和评价。通过网络实践课程平台,教师可以督促学生了解并掌握企业化软件开发流程。

3、具体案例实施方案

新的实践课程改革特别注重3门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使学生可以从同一项目的不同角度深入理解专业课内容,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整体概念。我们在2012级学生的实践课中按难易程度由浅入深总共设计了3个项目,以RSS阅读器项目为例详细阐述实践课程的改革措施。

3.1 RSS阅读器项目介绍

RSS是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查询资料,而通过RSS技术可以把订阅的最新资讯接收到电脑桌面上。要接收RSS信息,使用RSS阅读器是最好的方法。当网站内容更新时,RSS阅读器就会自动接收,把最新的信息接收到本地电脑桌面上,同时阅读者可以看到最新信息的标题与摘要,点击标题就能够查看全文内容。实践课中要求学生实现的RSS阅读器功能如图1所示。

3.2 RSS阅读器项目与3门课程的关系

RSS阅读器项目涵盖了3门课程的知识要点,将3门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从整体项目中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RSS阅读器项目始终将软件工程思想运用于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使学生在软件工程理论指导下完成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分析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的部署等各个阶段的工作以及各个阶段标准文档的撰写。RSS阅读器的实现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涉及Java技术中从基础到高级应用的所有编程技术,学生可以在项目中运用用户界面设计与评价课程中的界面设计思想设计出更加美观、易用的用户交互界面。RSS阅读器项目与3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3.3 项目的实施过程

在新实践课中,整个项目的开展和实施都依托于与公司合作开发的网络实践平台。教师需要在平台上定期项目各个阶段的任务,学生需要定期将各阶段任务实现的代码和相关文档提交到平台上。实践课程完全采用企业的运作机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教师则以考勤和项目阶段检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教师在平台上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生登录次数、是否阅读过相关文档、讨论的问题等。教师通过平台可以动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一些学生。

实践课堂的指导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主讲教师和助教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另一方面合作公司会有专门负责项目的员工在后台通过QQ软件进行远程指导,因此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公司员工和主讲教师也会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在网上展开定期讨论,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3.4 教师在实际课程中扮演的角色

整合3门课程内容的实践教学对指导教师也是一种考验与挑战,教师不仅要熟悉自己所教课程,还要熟知课程群中的其他课程,这对教师也起到督促作用。首先教师要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以教师为主体,而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像是项目经理,负责将项目分解,各个阶段的任务要求,检查学生的开发进度,督促学生完成开发过程,遇到共性的问题展开讨论,评定各阶段任务完成的质量,最后组织学生结题答辩,点评学生的作品。

新的实践课程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很多学生都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创意,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巨大,学生也在阶段性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大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学生的创意和灵感也给予教师一定的启发,这对于教师同样也是一种挑战。

3.5 基于过程的考核管理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实践课考核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的每个阶段任务完成情况打分,而不是只对最终结果进行考核。学生在64学时的实践课中要做3个项目,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各个项目所占的成绩比例也不相同,同时每个项目的成绩又由各个阶段任务成绩汇总得出,教师也会同步公布项目各个阶段的成绩,因此学生在整个学期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不会出现传统教学中突击完成作业的情况。

考虑到大一学生还没有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经验,因此在实践课中不采用团队开发形式。在后续课程中,随着学生项目经验的丰富,教师可以采用团队开发的形式,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4、结语

第4篇: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 移动应用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65-02

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电视机都成为了计算机终端,继而社交、导航、支付等应用日益盛行。随着对移动设备使用率的飙升,人们对移动应用的需求骤增。从2011年至今,移动软件开发成为就业首选,移动软件开发技术也成为学习热点和就业必杀技。分析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首先是熟练的移动开发技术,此外还要求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跨界复合能力。该院将软件工程专业设为教学试点,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强化移动开发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日益完善的移动开发生态体系。

1 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移动应用(Mobile Application)简称APP,是指运行在智能移动设备上的软件。从本质上讲,移动应用仍是软件,其开发过程依然遵循软件工程过程。但是,移动开发有其自身独特的技术特点,平台多样化、数据安全性、系统能耗等传统桌面软件开发相对关注程度较少的问题,在移动应用领域尤为突出。

另外,移动应用也有其独特的开发模式。2014年8月15日,在主题为“在移动计算时代获得成功”的客户研讨会上,Gartner研究副总裁Van Baker提出了“传统应用程序开发实践将对移动应用失效”的观点。他表示“应用程序开发经理应该采用功能、性能、负载、用户体验测试以及敏捷开发实践。”以区别于传统的线性软件开发过程。移动应用所采用的这一开发模式将开发和测试周期延长至企业应用使用的整个周期。开发完成一定功能,立即测试,并部署上线使用,根据反馈和需求变化,再继续开发,测试,部署。即将原来线性的周期,变为更短的不断循环的多个小周期[1]。

综上所述,移动应用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桌面应用的开发模式和特点。而与此同时,在高校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中,却缺乏对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过程的应有关注。为此,研究移动应用开发中的需求工程、软件重用与软件质量度量等问题,分析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与开发者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成果,并将其引入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中来,作为相应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移动应用开发能力与移动互联软件工程意识都将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通过在该院建立软件孵化实验室作为改革试点,对移动应用软件开发过程进行跟踪和分析,总结经验不足,将软件工程系列课程改革的重点集中在3个方面: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考核机制。

2.1 优化教学内容

该院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包括理论类课程、系统开发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而鉴于移动应用开发与传统桌面应用开发的主要区别集中在软件过程模型、软件质量度量、对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的关注上,因此,该次课程改革方案主要集中在《软件工程》、《统一建模语言UML》、《人机交互》和《软件测试》四门核心课程上。

(1)在《软件工程》课程中,除介绍传统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以外,增加移动互联软件开发过程和模型的相关知识,并在实践环节中,使用并验证此类知识。

(2)在《统一建模语言UML》课程中,依然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增设移动应用开发案例,并指导学生通过UML对案例进行分析与建模,对比非移动开发案例,体会其间异同。

(3)在《人机交互》课程中,除介绍人机交互界面的一般设计原则及方法以外,补充有关移动界面的设计原则、要素、设计技术与工具的相关知识。在实践环节,增设基于Android的移动应用设计实战项目,让学生体验移动界面开发过程。

(4)在《软件测试》课程中,除介绍常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的方法以外,针对移动应用在用户操作方式、界面布局、设备网络连接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补充移动应用的用户体验、网络链接及安全性、兼容性等方面的测试知识。在实践环节,增设移动应用的系统测试项目,让学生参与测试用例和测试过程的设计,总结其与传统桌面应用测试间的异同。

2.2 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所以仅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的,因此需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既普及知识又训练技能的目的[2]。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鉴于软件工程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实践性,在授课过程中,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变身为项目导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求和验证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此基础上,推动实施软件工程课程群“一案到底”教学法[3],摒弃传统教学中以课程章节或知识点作为案例的讲解方法,改进原有系列课程中独立选择案例的教授方法。精心挑选综合性的系统案例,既保证学生对其业务处理熟悉、感兴趣,且功能足够全面、具有代表性,又要兼顾传统桌面应用和移动应用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互动完成对案例核心部分的分析和设计,并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知识点之间、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衔接关系,并逐步形成整个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全局观。

(2)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完成核心部分的解决方案后,综合性案例的扩展部分可作为学生自主实验内容。如果案例规模较大,则可采取分组形式完成。通过案例实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的指导下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在单独开设的实践环节中可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将项目或案例进行任务分解,并分配到各小组,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完成任务,并进行讲评和答辩。同时,针对移动软件开发中具有的软件规模较小、需求较明确等特点,采用“场景法”,由学生扮演最终用户的角色,切身感受和想象手机用户在不同场所需要的交互和功能,继而完成软件的需求采集、需求分析、设计和测试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4]。

(3)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的在线教学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自学任务和课后作业等及时,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利用各种沟通交流工具,了解、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掌握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帮助学生实现课外主动学习的目标。

教师在授课的同时,通过此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教师定期对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修订教学大纲、课件、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增设有关移动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收集有关移动应用领域的成功案例,对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完成全方位覆盖,并保证知识新颖、内容详实,实现网络平台内容的动态化。

(4)扩宽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除了课堂教授、实践过程巩固等教学方式外,通过“任务型”教学、案例分析拓展实战、推荐阅读经典教材、借助网络资源等方式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职业素养。

2.3 完善考核机制

由于软件工程系列课程的特点,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掌握主流软件的工程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系统建模工具、程序设计方法等技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开发方法,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有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重结果而轻过程,考核内容偏理论轻实践,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需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考核机制。

(1)注重过程考核

将过程考核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并适当增加比重。过程考核内容主要体现为课堂出勤率、案例的参与度、自主完成作业的质量、实践环节解决方案等。通过将考评侧重点向过程考核转移,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完善实验考核制度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以出勤率、实验成果和实验报告作为评价依据,这种考核方式通常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且所有学生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尽管公平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可将实验项目分配至各小组,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综合考虑整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的态度和表现、在小组内部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并增加小组集体答辩和小组互评环节[5],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 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软件开发产业的蓬勃兴起,移动互联企业的人才需求突飞猛进。与移动互联开发相关的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也方兴未艾。作为人才培养土壤的高等院校,其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中目前更是缺乏其应有的支撑内容。因此,在高校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中,提出合理的软件互联知识域框架,引入移动互联开发所需知识,增加移动互联实践案例,建立配套的考核机制将成为必然之举。一方面可以为面向移动互联及“大数据”的先进软件工程技术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移动互联开发时代提供技术利器,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Gartner:传统应用程序开发实践将对移动应用失效[EB/OL]. 2014. http:///mi/detail_2014_08/18/38311310_0.shtml.

[2] 曾少宁.面向移动开发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3):159-160.

[3] 邓先礼.“一案到底”教学法在软件设计课程中的实施[J].鸡西大学学报,2014(7):24-27.

第5篇: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客房服务;行动导向

G712

近几年广西及桂林旅游业转型升级,桂林旅游城市的建设,对技能型人才质量有了更新、更高的需求,因此,学校教育与区域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亟待改革与创新。学校需要紧随区域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深入企业岗位调研,分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按照企业生产流程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构建凸显服务学生、服务产业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法教学等教学方式,在职业活动的情境中开展“做中教、做中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确立“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从德国引进的职业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活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动脑、动手进行学习,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客房服务》课程是中职学校酒店专业的核心技能课、必修课。由于客房服务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课程,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目前职业学校实践实现中职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行为导向具体包括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课型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真正是学以致用。以客房开夜床服务主题设计为例,我们可以按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四个步骤实施项目教学。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专业知识。案例教学法是酒店专业中职学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要求案例有时代感,真实。在《客房服务》课程中,教师每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到案例教学,以迎客服务为例,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授个性化服务的案例,在客房突发事件处理时,多结合实际,给学生讲授客人中毒、晕倒、投诉等常见问题处理的案例。

3.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的接近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场景,由学生在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在一边指导、分析,并作出最终评价的教学过程。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操作性。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全面,更深刻。情景模拟教学可以在讲授客房突发事件处理中多运用。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模拟真实场景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人物角色,根据角色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现出来。角色扮演法可以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交往;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表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对客服务为例,由学生扮演客房服务人员和住客客人,模拟打扫房间,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

5.实施“行动导向”应注意的问题

在行动导向课程教学改革中,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必须注重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多留时间给学生,鼓励和尊重学生发挥自主性和操作性。

二是一定要保证实训设备实施的齐全。行动导向中很多教学法都要运用实际物品操作练习,所以,在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中,一定要创造条件,多想办法,保证实训设备实施的齐全,同时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三是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行动导向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跨学科知识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所以要求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专研能力,增加校企合作机会,多到企业培训学习,多实现“双师型”教师教学,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轻松做好引导者角色,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运用行动导向要因材施教,要与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运用行动导向各种教学法时,要考虑班级学生特点、学生知识储备能力和实际能力等因素,采用的方法要循序渐进,另外,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要多结合其他传统教学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学方法。

四、结论

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客房服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运用,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目前中职教育大力提倡和推崇的教学方法之一。为了适应桂林餐饮业发展对酒店专业人才的需求,在酒店专业《客房服务》课程中善于运用行动导向,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中职学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青萍,朱幼娟.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第6篇: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动物生产类课程 考试方式 改革

考试是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方式。适宜的考试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课程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动物生产类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程,包括猪生产学、牛生产学、羊生产学和家禽生产学四门课程。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指挥棒”效应,此类课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实践,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考试方式的改革实践

我校的动物生产类课程先后采取闭卷和开卷两种考试方式。

(一)闭卷笔试

该类课程早期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这种考试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动物生产类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培养目标。该类课程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涉及多门先修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方法。因此,课程的教学和考试重点,不应该是其它课程理论和方法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以上诸多专业和基础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闭卷考试容易局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死记硬背上,难以考核学生的智能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等,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临考前突击复习,只要加紧复习。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勤于思考、善于应用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生却难以得到好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促使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将课本中的知识尽量背下来,而考完后大部分都将淡忘,因此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很扎实。

(二)开卷笔试

考虑到闭卷考试方式的弊端,我们在总结以前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认为,为检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好地满足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采用开卷考试是比较好的方法。因此,后期我们及时采用了开卷考试方式,并先后实践了完全开卷和“一页开卷”两种开卷方式。

1、完全开卷。这种考试方式是不加限制的开卷方式,学生可以带参考资料进行考试。

(1)优点。这种考试形式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课内外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又可以克服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不良倾向。因此,开卷考试既可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考试的质量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专业课程教学所提倡和追求的目的之一。

(2)存在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完全开卷考试实践,我们发现,学生们对待考试的态度不很端正。很多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有很多材料可供参考,即使不易得高分,及格却相对容易,因此会放松学习;有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就像考作文一样,即使写得不好也有成绩,于是就狂抄资料、敷衍了事。

2、一页开卷。对于完全开卷考试,学生只要坚持听课,记好笔记,就能轻松应付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事先知道开卷考试,往往不会主动认真复习所学课程内容,因此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我们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试行了“一页开卷”的考试形式。考试前学生可以将他认为课程中重要的内容归纳于一页A4纸上,考试时允许学生将这张复习纸带入考场,考试结束时这张纸必须与试卷一同上交,对纸上所记录的内容不加以限制,但要求学生必须手写并自己完成,不许复印或抄袭他人的内容,否则按舞弊论处。

(1)优点。“一页开卷”考核模式需要学生精心准备、择优挑选,把认为最重要、最精华的记在一页纸上。准备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真学习、分析、归纳、总结、提炼的过程,促使学生系统地复习整理所学内容,转变对待考试的态度,达到了考试的真正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对知识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此外,学生可以把不熟悉的内容抄在纸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对端正考风有促进作用。“一页开卷”正是顺应了现代考试内容新特点以及动物生产类课程特点的要求,为学生充分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和施展才华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2)存在的问题。在实施“一页开卷”考试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这种考试方式缺乏正确理解。一些学生认为这种考试就可以放松复习,不懂的抄在纸上就行了,结果由于复习不认真,所抄内容与考试相距甚远,且由于不理解而无法灵活运用。有部分学生在A4纸上写得密密麻麻,内容很多,并没有什么提炼和理解的过程,缺乏条理性,不得要领,考试时反复翻阅查找;还有个别学生纸张上的内容并非是精选后所摘下的内容,也不是学生自己的概括总结,而是从别人那儿抄来的。因此,一页开卷考试没有起到它的真正作用。

二、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进一步设想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后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动物生产类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以期更有效地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引入平时成绩

采取总分由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计分方法。改变过去“一次考试定终分”的状况,加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这种评价方案将使学生成绩考核遍布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主动学习,避免考试前突击应付的现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1、继续实行考勤制。

动物生产类课程开课学期为第七学期,此时正值学生们忙于考研和应聘工作之时,课程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为尽可能降低影响,近几年,我们尽量将上课时间安排在学期前段。为监督学生按时上课,继续进行不定期点名,按照出勤情况适当打分,使课程成绩贯穿教学的始终。

2、加强平时提问的力度。

平时提问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使学生逐渐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检验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还可以使教师了解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平时提问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动物生产类课程所涉及的先修内容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按学生回答的情况适当打分。

(二)尝试开、闭卷结合的考试方式

开卷考试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容易使学生产生偷懒心理。同时还会助长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不良学风。为此,可以将开卷与闭卷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改善考试的效果。理论知识试题采取闭卷,综合分析试题采取开卷形式。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克服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考试方式,使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所占比例更合理。

(三)进一步改革实践“一页开卷”的考试方式

针对目前“一页开卷”考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兴利除弊,使这种考试方式发挥最佳效果。

1、做好宣传和引导,使学生能正确对待“一页开卷”考试。

通过实行“一页开卷”考核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了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师要教育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纠正一些学生认为“一页开卷”考试就可以放松平时学习的错误思想:要教育学生在考前注意认真地进行全面的复习,理解和记忆绝大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地选择、综合和整理资料,要防止学生产生侥幸心理,以为无须努力就能考试过关;防止学生产生投机心理,不能鼓励学生借此机会进行“押题”;也要避免不分轻重缓急、机械抄写书本的做法,在考试中不要过分地依赖这张资料。

2、科学设计考试题型。

“一页开卷”考试中,教师在试卷命题时必然将重点转向考查学生的思考、应用能力。考试内容应由大量的客观题转为以主观题为主,考卷中要求有一定比例的综合应用题。目前动物生产类课程目前正处于尝试阶段,客观题所占的比例偏多,综合应用题比重偏小。今后应在满足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以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

3、严防学生作弊。

“一页开卷”当然不能彻底杜绝考试作弊,仍需加强监管,防止学生产生舞弊心理,保证考试的顺利开展,发挥“一页开卷”考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在过去的“一页开卷”考试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个别学生带多张A4纸进入考场,所以监管的重点是防止学生多带纸张及学生之间的纸张交换,对打“小抄”、交换纸张等变相“两页开卷”的行为坚决予以严惩。此外,还应防止考前个别学生抄袭他人纸张上的内容。因此,对学生携带的A4纸需进行严格限定和规范要求。

4、建立科学评分制。

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闭卷考试一般有固定的答案,开卷考试主观题只要求学生解答时符合题意即可,在评分过程中,只要言之有理,便可酌情给分,不必硬套标准答案,死抠字眼,意到即可。这样可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第7篇: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

一、学会倾听

有一次课,让学生玩“钻山洞”的游戏。所谓的“钻山洞”,是把学生排成四路纵队紧靠在一起,然后每人都两脚分开形成一个“山洞”,听到信号后,最后一个开始爬出山洞,立即站在最前面,然后依次爬完。之所以选这个游戏是因为考虑到整节课学生的下肢活动较多,也比较枯燥,用钻山洞这一游戏活动,是想调节一下,使学生上下肢并用,并且可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这个游戏在我以前的课上效果非常好。当我向大家讲完规则和要求后,学生的表情并没像我期待的那样,相反,有几个女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不情愿表情。

在我看来,他们是怕脏、怕累、怕不雅观。于是,我就大讲作为青少年作为高中学生应该多吃苦,不怕脏和累,多多磨炼自己。在我的“教育”下,大家开始玩,男生还不错,女生有几个推推搡搡,但碍于我苦口婆心的教育,最终还是钻了,但我明显感到她们情非所愿,这节课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草草收场。是哪里出问题了?我自己问自己。正在这时,有两个女生找到我。生:老师,能不能不用这个游戏。师:为什么?你能说出原因吗?

生:我不钻别人,也不想被人钻。说完泪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我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就说:“那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既能调节气氛又能使上肢得到活动?”一个女生一听,先是一怔,后又露出喜悦的神情。说:“老师能不能变换一下,两排人面对面手搭肩形成个山洞,女生和男生比赛,男生可以让我们一段距离。我一听,喜上眉梢,脱口而出就说;“好哇!”学生也来了精神:“这样的话,我们都愿钻。”第二次课,我索性把大家全部按兴趣分组,要求每组自己选出组长,然后自己决定跑的路线,玩点花样。然后,学生各自找自己的方案去了。后来的比赛课,大家发挥得异常出色,在小小的一个球场上,在各个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种方式的跑、各种花样的游戏,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我被感动了,因为在课的准备过程中,我从没有把课完整地过一遍,所以他们的玩法令我入迷。自始至终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笑容。不过,令我最心动的是先前与我对话的那个女生,表现十分抢眼。

二、学会体验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对于我来说,体育课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技巧的学习,身体的锻炼,体锻的达标,更是属于我激情四溢,挥洒青春,宣泄释放自我的地方。几年来,操场边的花草树木,球场中的篮球框,都是我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陪着我迎接黎明,送走夕阳。是我心爱的篮球,一次一次带我走出烦躁郁闷,一次又一次令我无限接近梦想。我是一个好动的人,因此,一直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我从小就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现实的复杂因素使我无缘实现梦想,正是因为如此,我更感谢体育课,因为那是我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我是高三(1)班的C,现在想想那些咬着牙、拖着两条已经快要迈不动的腿,坚持到终点的滋味,其实也是一种挺精彩的体验。说老实话,虽然是很累,但听到自己的成绩,在努力之下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也算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而且现在到了高三,有时候还真要感谢800米跑让我学会了坚持。其实,800米难就难在坚持到底。”

这是学生们的真实感受,这是教师们的成功收获。

三、学会合作

第8篇: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

摘要: 外销员岗位要求掌握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流程、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商品知识、外贸函电、单证和国际结算和运输保险等知识。而作为与外销员岗位知识要求最为o密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却有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严重问题, 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外销员;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一、外销员岗位特点

外销员,指的是在涉外企业中从事进出口业务活动的工作人员。岗位要求如下:

(一)能力要求

1.借助网络平台等开发新客户并对目标客户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2.执行公司制定的展会策划方案,做好各种协调工作;

3.商务谈判中与外商就外贸合同各个条款进行逐条磋商;

4.根据谈判备忘录起草完整正确的外贸合同;

5.与供货商或生产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履行合同中的各个环节。

(二)知识要求

1.熟知国际贸易大体形势;

2.了解国际贸易相关法律和贸易惯例;

3.能够用英语与外商进行邮件和电话沟通;

4.熟练填制外贸单证;

5.熟悉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保险类别及承包范围;

6.熟练转换各种外贸相关数据。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一)加强实训和实践,提高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借助于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机械地呈现而缺乏实训和实践的补充,课堂就会十分枯燥乏味,学生就会失去兴趣。通过亲手操作外贸流程,就可以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再结合理论知识,就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校内模拟实训室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内容就是模拟实训。实训可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亲手操作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流程,获得体验,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模拟实训室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工厂代表、保险公司、银行国际结算部、出口退税办事员、海关、外汇管理局和商检局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报价构成、贸易磋商、投保、报关、申请购汇、交单结汇、外贸单证的缮制等各种技能,体会国际贸易业务中各当事人的不同地位、具体工作内容和相互关系。

2.校外实习基地

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除了将学生送往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外,还可让企业外贸业务人员指导和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所涉及的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如报盘、还盘等多用英文表述,确认书、合同、提单、信用证等文件也都以英文的形式呈现,这一特点决定了对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零距离与外国客户进行专业谈判与沟通,表达更准确、更规范,形成并构建起外贸毕业生的重要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互动式的讨论课和案例教学。

互动式的讨论课对于增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讨论课通过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自主探究学习之中。讨论课主要围绕那些有多种解决方案或正反两方面得失的主题进行,为学生提供了在合作性的环境中探索学习的机会。

案例教学就是让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通过各式各样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贸易环境中才可能发生的情境中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与贸易有关的经验,从而使学生在面临可能发生的国际贸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得到训练,形成对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可减小书本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这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师资队伍培养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可利用寒暑假到外贸公司顶岗实习、向经验丰富的外贸业务员讨教,获取一线外贸岗位经验;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议,向行业排头兵们获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聘请银行国际结算部、进出口公司业务员、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与贸易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不断吸取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四)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方面的教材对多数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根本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各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特色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行业细分。目前,结合某行业产品自身特点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已经问世,例如,电子产品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按行业细分的典型代表。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及时跟踪国际贸易领域最新法律和政策方面的变化及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动态。国际贸易形势瞬息万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要体现时效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时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的若干问题[R] .第二届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研讨会,2007 年1 月30 日.

[2]罗兴武.试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整合[J].职教论坛,2005(02).

第9篇: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

【摘 要】水工隧洞的设计、施工以及造价文件的编制是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现有课程体系中,涉及这些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四门课中讲授,普遍沿袭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个水工隧洞工程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其联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亟需改革。应从分析水工隧洞工程的工作过程入手,在探讨其职业能力构成的基础上,以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研究课程内容的筛选、重组、实施和考核方式。教学实践表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项目化课程,采用科学的实施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关键词 高职;水工隧洞工程;项目化课程;实施方式改革;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51-02

作者简介:刘建飞,男,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浙江省省级特色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TZZ09102B04)和浙江省优势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的研究成果。

水工隧洞是水利工程常见的建筑物之一,其设计、施工以及造价文件的编制是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现有课程体系中,涉及这些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四门课中讲授:水工隧洞设计在《水工建筑物》中讲授,造价文件的编制在《水利工程造价与招投标》中讲授,水工隧洞施工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中讲授,水工隧洞施工组织与管理在《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中讲授。这些课程教材普遍沿袭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方式多采用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主,不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个隧洞工程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其联系;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学完这些课程,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期较长,不符合现行的高职教育理念,需要进行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尝试项目化课程改革,结合典型水工隧洞工程,组织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将原来分散在几门课程中讲授的相关内容,整合为《水工隧洞工程》一门课,涵盖其设计、施工及造价文件的编制等所有内容,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目前国内单独开设这门课的高职院校不多。笔者拟从《水工隧洞工程》课程的定位、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方面,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项目化课程,以更好地实现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课程定位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全国水利示范院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浙江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浙江省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造价等工作,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水工隧洞工程》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的课程,是培养水利工程(辅助)设计人员、制图员、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等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获得隧洞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造价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刻苦学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团结协作和诚实守信精神。

二、课程建设思路

1.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设计,首先分析水工隧洞工程设计、施工及造价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由职业能力分析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典型水工隧洞工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编写配套校本教材。

2.课程的实施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水工隧洞工程的特点。课程内容确定后,课程如何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内容和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经过反复探索实践,最后选择按照工作过程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学习项目,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实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最终提交一个典型工程的初步设计文件、技术标和商务标。

三、课程实施

1.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企业合作,按照“工学结合、全学程融渗式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证相对应”要求,“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模式以及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制定课程标准。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引入水利行业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编制出《水工隧洞工程》校本教材,内容包括水工隧洞工程设计、水工隧洞施工和水工隧洞造价文件编制三大部分,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水利职教特色和职业岗位的需要,使“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者有机融合,贯穿于教材之中。同时配套有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第一次课教学设计、课程学习指南、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经过四年的试用,效果良好。

2.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根据本课程教学团队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两方面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一方面,培养一批具有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骨干教师,使现有教学团队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部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培训和交流。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联系,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服务,引导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寒暑假,派出专业教师到施工、设计、监理、咨询等单位的专业对口岗位,参加实践,并鼓励教师优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生产、技术、科研服务或者合作开展科研攻关项目。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聘请一批具有丰富水工隧洞设计、施工及造价文件编制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环节的教学改革,使现有教学团队具有双师结构。积极引导兼职教师参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学习,提高兼职教师的教研与教学能力。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以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互聘、挂职锻炼,使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别在工程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上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生产与教学的融合。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满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水工隧洞工程项目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所需。

3.推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本课程为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按照“教、学、做”理实一体项目化进行设计。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利用项目教学,首先由任课教师提出任务与要求,根据任务讲解所需的专业知识,然后辅导学生自己确定方案,完成项目或学习型任务。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子项目或学习型任务,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而要完成项目任务,就必须将“教、学、做”融为一体。通过项目化工作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做”合一,“做中学,做中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

(1)“教”:是教师针对项目任务,在具有生产氛围的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重点采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教会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和工作程序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型等不同的教学手段,并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工程照片、图片、图纸、表格、动画等,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施工组织设计要点、现场平面布置图的绘制、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在通常情况下,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型项目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学团队成员的配合。在完成水工隧洞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任务时,带学生到典型工程施工现场,采用现场教学法。

(2)“学”:是学生跟着教师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一般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教师讲解和示范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选择完成任务的方法,制定工作计划,列出工作步骤。学生选择的完成任务的方法、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步骤等,都需要教师批改、批准。对于共性的问题或错误,教师再集中讲解,予以纠正。在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任务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后,教师再点评和总结。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施教的过程。

(3)“做”:是经过前两个“教”与“学”的环节后,学生在掌握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工作方法的前提下,按照教师批准的工作方案,独立或分组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完成学习型项目,教师进行检查、示范和指导,学生相互探讨。任务完成之后,通过个人和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

4.模拟职业环境的实践教学条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有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模拟职业氛围,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学边做” 的理想教学模式。本课程计划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再修建一个可供50名学生使用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实训室,使其与现有的水利仿真实训中心和水利工程设计所配套,成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以满足水工隧洞设计、施工组织设计、造价文件编制和项目管理理实一体教学要求。

四、课程考核

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改变相应的考核方式。为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实行“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模式。形成性过程考核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强调对学生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分为水工隧洞设计、水工隧洞施工和水工隧洞造价文件编制3个子项目分别进行,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依据“技能加过程,强调素质培养”进行设计。每个项目考核均依据提交成果的完成情况、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等打分,部分与考证有关的内容考核要与考证相结合。

1.“知识+能力+态度”的考核模式,既重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又重视对学生职业态度的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及要求与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相一致。每个子项目成绩按100分计,其中:知识占30%、技能占50%、态度占20%。

2.知识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完成项目所需相关知识的掌握应用情况,可采用课堂提问、检查任务(作业)完成过程中知识应用的情况、单元测试等方式,也可以采用面试答辩的方式。

3.技能考核:通过学生的“做”来考核,由考评小组现场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步骤、方法和成果,比如施工方案选择及现场布置是否合理、单价编制过程是否正确及投标报价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4.态度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完成学习型任务过程中的出勤情况、上课纪律和表现、回答提问是否积极踊跃、协作精神、工作是否认真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综合确定。尤其要注重团队协作和小组管理能力的考核,要先考核小组团队,再考核小组内的个人,小组的成绩偏低者,个人的成绩相应降低。

五、结语

从分析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工作过程入手,基于项目化进行课程改革,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态度的培养有机地融渗在学习型项目里,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形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学边做” 的理想教学模式。对我院近四年的教学实践,用人单位和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化教学的需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不足,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有雷同现象等,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重点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刘建飞.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村镇供水工程》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2,(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