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训逻辑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学家;教师;课程改革;热点;分析
热点1:数学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评价。
2005年第四期《数学通报》上记录了数学家在会议上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回顾与讨论的谈话内容。数学家们基本上都对平面几何部分的改革提出质疑,反对删掉一些内容。数学家们都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在将来,在任何方面,无论你学法律也好,物理也好,或者学别的科学也好,都是很重要的。几何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重大的作用,而标准中将一部分内容删掉,消减了平面几何的一些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家们还认为联系实际,讲背景,将应用,将历史,就是数学讲得不够。
分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几何课程删去了大量抽象思维水平较高的知识。虽然增加了现实几何的内容来充实几何课程,但以降低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为手段,来适应大众数学的潮流,这是否意味着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值得思考的。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并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懂了知识,获得了学习上的成功,也就会激发和增强学习动机,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则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经常感受失败的体验,则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如果学生经常失败,最终会导致回避退缩的反映,丧失学习的信念。现在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大众教育,就是针对这一点,把数学难度降低,尤其是几何的难度,削弱了几何种推理论证的内容,增加直观几何的内容,借助直观让学生学会推理,逐步形成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但如果过多地削弱几何中逻辑论证与推理的内容,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会有一定的影响。正如数学家所说,逻辑思维能力对人从事各个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是学生由直觉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期,特更说明了此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应该从教学方式上改进,如借助直观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内容需要学生学习。标准中增加了概率统计部分,它的作用在生活中很大,如果要把这些内容加进来,别的内容不减少,肯定大部分学生接受不了,这又是几何削弱的原因之一。课改的理念之一是力求适度的光和恰当的深,但是否应把几何削弱到现在这种程度,它是否符合课改的理念也值得思考。
是否应该削弱几何也是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之争。在数学发展史上,许多数学家都十分重视直觉思维的作用。例如,笛卡儿创立解析几何和牛顿发明微积分都受益于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著名数学家庞加莱的这一名言对于数学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的作用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但这些数学家都是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才可能有一定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单凭传统的逻辑思维而想有所发现是困难的甚或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认为不必借助于逻辑思维而想有所发现,这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实际上,只有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巧妙地结合,才可能对创造力培养其作用。
数学家说讲背景,讲应用,讲过程,讲历史,数学知识讲得就过少了,为什么强调讲历史,讲应用,讲过程,讲背景?主要是以前教师太不注意这些内容了,教师的知识面很窄,只能就数学讲数学,一点点地扩充都不行,导致学生不知道学了数学能干什么,所以才把联系实际,联系历史等提到标准中。但过多地注重这些内容,课堂上表面很热闹,教学目标确缺失了。当然背景,应用,过程和历史如何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是很困难的,其实讲背景,讲应用等是为讲数学知识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的学习数学知识。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争。数学家认为国家应注重精英教育,这当然是对的。项武义先生提到美国有一些特殊学校,其教材是完全开放式的因材施教,我们国家应赶上去。标准强调“大众教育”,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学校长期以来忽视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甚至丢弃了这些学生,但并不否定“精英教育”。课程设置中提到了校本课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开设一些校本课程的选修课,比如开设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选修课或成立数学活动小组等,给学生更多地选择空间。
热点2:倾听来自一线老师的声音。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对咸阳地区的部分教师做了调查。调查的问题是:(1)新课程下您的教学与原来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新课程下数学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3)面对新课程您有哪些困难?江老师的回答做了汇总,把有代表性的回答——列举如下:
由原来的“一言堂”逐步向“互动式”“讨论式”教学过渡,但过渡的过程较慢。
新教材相对就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础训练,使得部分学生思维虽然开阔了,但运算能力差了很多,在课堂上还需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
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有时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所问的问题相差很远,教师在肯定学生讨论的同时,还不要忘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备课上,与原来相比详细多了,以前只要能把本节课知识讲授给学生就行了,而现在需要针对具体内容,要认真思考看怎么备课,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学生轻松,自主地掌握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并使他们乐于学习。
从习题训练上,主张学生“一入多出”,从不同方面得到不同训练,从而得到不同收获。
以前的时间可根本就不上,现在每节实践课都和学生在一起讨论。
教材的处理不同,原来是照本宣科,现在必须多层次,多方面了解渗透。
分析:总的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确实有了变化,逐步由关注教师向关注学生转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从中可以看到课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教师变得比以前更累了,认为运算能了削弱了,需要在课堂上补充,而且学生讨论问题离题太远,教师说既要给与肯定又要兼顾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思考:运算能力削弱是好是坏呢?教师如何控制课堂局面呢?
问题二:新课程下数学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新课改理念的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只有教师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可改实施的第一步才算完成。
新教材教法培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许多教师遇到新教材感到“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穿新鞋走老路”为普遍现状。
信息技术培训,许多学校资源闲置,只要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很好把握有关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需要听有经验的教师对新课程讲一些示范课。
个别知识的更新,例如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新的知识,新提法的出现,对一些教师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应对新课程中出现的某些知识,来源过程加以培训,辅导,以便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分析:关于教师培训问题确实需要培训部门的反思。我们认为:培训不能停留于表平面,不应该在家里做文章,应多于一线教师接触,看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问题三:面对新课程您有哪些困难?
新课程的采用固然活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了见识,但并不能对达到全面地发展,和谐的发展的目标,许多人认为,既然内容活跃了,丰富了,那为何“分数”却降低了?
如何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一直很迷茫,由于是大班教学,农村学生从小一直习惯接受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多数学生无合作意识,无责任感,无所事事,或者不是互相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讨论其它的事情,有时由于时间紧张,不能放开让学生交流。
教材内容设置与习题配套相脱节: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有些地方相脱节,这是教师茫然的地方。
发展性评价跟不上,考试与新教材要求不一致,过程评价把握不好。
面对新课程,只觉知识缺乏,方向把握不好:自身的知识不够用,同一个知识点旁征博引的少,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是思路不开阔。
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落后,资源匮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有些领导认识不够深刻(多媒体=新课程),广大家长也不理解,不支持。
面对新课程的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是零散的,学生的差异会逐渐加大。
分析: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固然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从前好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首先教师长期束缚在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观念下,教师必然对学生分数的降低感到不习惯,因此产生了疑惑——这样的课程算是好课程吗?其实,学生的分数降低间接的也反映了新课程的明智,以前学生的分数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大都在死记硬背,大量演练同一个类型题,学生每天除了做题之外,就没有其它的活动,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分数能不高吗?相反,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必然对一些问题的死记硬背减少了,大量重复性练习找不到了,必然“导致”学生的分数降低。这样留给学生的空间就多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带着问题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我们不应该完全否定“分数”。分数是实力体现之一。这里面就要提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其它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的,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相反,素质全面地,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应当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
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别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学生一个人不能独立解决的,并能做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具体操作中至少应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试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都有不同的学生承担,是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的一分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中的主人。第二,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会倾听,尊重卸任的意见,从而使足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第三,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想多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中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拔,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很多教师的知识匮乏,停留于原来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中,在与一线教师的交谈中,有些老师这样讲,他们没时间充电,新课程的理念很好,但在实施中确不像想象中这么容易,由于考试评价与新课程要求不一致,教师既要讲新教材,又要讲老教材,弄得教师不知所措,比以前更累了。照样给学生留大量作业,教师每天都在批改作业中度过。因此教师没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们提一线教师呼吁:新课程的评价一定要跟得上,否则新课程就是空谈。
农村学校资源短缺,尤其是互联网。使得农村与城市的教学质量距离拉大,教育不公平。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实施信息技术资源带动策略,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资源,让城市中优质的学校富裕的资源转给农村学校,缓解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缩小城乡差距。二是由政府解决,政府已经在对贫困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我们相信:政府也会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农村与城市教育投入的公平。当然网络带来的弊端也不小,因为很多学生还没有抵制诱惑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教师要加以引导来突现网络的作用。很多学生接触了网络,就很少看书,而书是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之一,读好书对学生是终生受益的。
新课程主张多媒体教学。我们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而且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空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对新课程的理解却是有些偏差。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研究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论式教学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设计艺术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只会通过设计技术来解决现有问题的设计艺术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社会更需要能够利用研究性思维整合现有信息与数据,发现新的生态模式,探索并创造出新的理念、产品、服务和模式的新型设计艺术人才。在我国现行的设计艺术教育中,有关设计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完善,有关创新创意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也初步建立起来,但关于如何培养设计艺术类学生研究性思维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本文从研究性思维的核心——逻辑思维入手,探索如何培养设计艺术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设计艺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早期的设计专业在学科属性上与艺术专业有许多相似点,因此在学习方式和授课方式上除了采用基于赫尔巴特(Herbart)四段教学法的传统授课方式外,更多倾向于使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工作室(Studio)模式和研习班(Workshop)模式。工作室模式是一种最早出现在欧洲美术类院校的在专业艺术家工作室中进行艺术培训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的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在兴趣或任务的驱使下自由开展学习活动或是艺术创作[1]。研习班模式是另一种常用的艺术教学方式,20世纪初这个概念被包豪斯学院应用到设计艺术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以研习班为模式的教学形式。该模式通过提供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工具、设备和场地,将学生聚集在一起,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分工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如今,工作室模式和研习班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设计与艺术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这两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灵动的学习氛围,创建了一种自然的交流与学习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工作室模式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时间非常灵活,因而其对应的学习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很难控制,且学生的团队合作较少;在研习班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团队合作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并没有真正做到各尽所长、思维碰撞、协同创新,也可能出现关注设计方案本身重于关注隐藏在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这两种方式虽然在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关系、学习氛围和学习模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建构知识环节上是不明确、不全面的,存在部分重要能力培养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缺失的可能。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如慕课(MOOC)的兴起,新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性学习”“体验式教学”的出现,以及社会环境发展引擎的变化,设计艺术教育内部也发生了改变。部分院校开始尝试采用这些新的理念和手段来培养学生,如在设计艺术领域开展项目式教学[2][3]、研究型教学[4][5]。这些尝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与技能,激活了他们参与社会创新的意识,而且让整个设计艺术教育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但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设计逻辑能力上的不足并没有被这些新的教学技术、方式和理念所修补。例如,在交互设计中,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标用户的认知规律、习惯和需求进行产品信息架构的搭建。
二、辩论式教学对培养逻辑能力的作用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以问与答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核心理念之一的教学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已然是一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当时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就经常用辩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们也希望通过与他人辩论的方式来阐释自己的治国理念,以期走上政治仕途[6]。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图,就将辩论式教学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通过质询辩论的方式,即通过共同讨论、问答、辩论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7]。辩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因为它是在正反观点被放大的环境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过程,以及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发现问题和论证问题。目前在欧美盛行的“奥瑞冈模式”辩论教育,就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典范。它要求辩论双方紧密围绕需要性(Need)、根属性(Inherency)、解决力(Solvency)和损益比(Desirability)四个方面来进行观点阐述。其中,根属性是指改变问题的必要性,它可以是结构性根属,如改变政策法规的必要性;也可以是态度性根属,如改变观念的必要性。解决力是指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阻挠和利益三个内容。损益比是指新方法所引发的利弊关系和效果[8]。每一位辩手都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环节,围绕辩题进行“需、根、解、损”四个方面的论证。“奥瑞冈模式”辩论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且深化了他们的思维层次,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的辩论式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其他重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方式。例如,采用设喻的方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应用典故、传说、名言等来佐证自己观点的“考之”[9];以自己切身经验和体会来论证问题的现身说法。不管是较为复杂、程序化的“奥瑞冈模式”,还是较为直接、简短的设喻、“考之”、现身说法等,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学生建构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范式,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正是辩论式教学带给学习者最大的福祉。正因如此,辩论式教学逐渐摆脱仅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刻板印象,逐渐向医学、理学、农学等领域渗透。
三、基于辩论式教学的设计逻辑能力培养
在设计艺术领域,较少见到如何培养学生设计逻辑能力的文献,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者对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传统认知有关。但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有了新的要求,设计师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胜任新的工作与研究领域,如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用户研究者、信息架构师,且这种需求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入、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普及会越来越大。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调整现有的教学理念与体系,尽早建立起培养学生设计逻辑能力的教学模块。鉴于此,笔者提出基于辩论式教学的设计逻辑能力培养模式,整个模式由4个依次递进的环节构成,分别是辩题选择、正反夹角设置、辩论及点评。
(一)辩题选择
辩论式教学中辩题的选择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课堂、专家或一线教师、专业领域。在以课堂为来源的通道中,辩题可以是课程开展中学生所提问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在授课中发现的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或问题。在以一线教师或专家为来源的通道中,辩题可以是他们认为的重要问题。在以专业领域为来源的通道中,辩题可以是当下热门的领域热点,也可以是领域内新兴的话题,或者边缘化的话题。由于大多数设计艺术教育采用的是小班制,因此一个班级的辩题最好是每种来源的题目都有涉及。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平时经历的问题,也可以使其了解专家或一线教师眼中的重要问题,还可以了解行业内的热点。
(二)正反夹角设置
在设计艺术中,很多问题或现象并非都是非黑即白,如“设计是大众化好,还是个性化好?”不能简单地或者跟风认为大众化好或是个性化好。外界影响因素或环境致使设计艺术中的问题变得复杂与难以判断,而厘清这种复杂关系正是锻炼学生逻辑能力的好机会。因此,当收集完问题后,笔者制定了“夹角策略”,以此来筛选用于正式辩论式教学的辩题。“夹角”是指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的内容在语义上的相差程度,依据这种程度,将夹角大致分为180°、120°和90°三种。如果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的内容在语义上的夹角为180°,那么这种辩题称为180°辩题。如“公共座椅的设计是简约好,还是复古好?”,这类辩题往往通过应用基本的理论和一定的分析、判断就能找到答案。从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角度而言,这种题目属于普通级别。如果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内容的夹角为120°,那么这种辩题称为120°辩题。如“常见的‘搜索’图标,‘搜索’和‘缩放’的语义哪个表达更准确?”它对训练设计艺术类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来建构知识,形成逻辑思维范式非常有帮助。如果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的内容在语义上的关联较弱,则将其定义为90°夹角。如“一个logo的色彩搭配最能吸引人还是形状最能吸引人?”当然,它更能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辨别、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如果说夹角策略是从知识的内容上设置了逻辑思维训练难度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互动与辩论环节便是从建构知识的过程上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辩论
当正反双方的辩题设置完成后,引导学生如何准备辩题论证是接下来的重点。大部分设计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擅长艺术性思维,如发散、联想,而不擅长研究性思维。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各自的辩题演化为2至3个递进或并列关系的子主题,并告知学生可以使用的论证范式和技巧,如推理、例证、设喻。这个过程看似很平淡,但它奠定了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基础,为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模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或探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后果和解决方法。这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在自由辩论的环节,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提前准备。在这一环节中,另一个需要说明的便是赛制问题。引入辩论赛到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非辩论本身。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安排。笔者采用了“3:15:2”的模式,即首先是正反双方一辩各3分钟的观点陈述,之后是15分钟的交替式自由辩论,最后是正反方末辩各2分钟的总结。正式开始辩论之前,教师应提醒双方辩论的规则,以及需要避免的问题,如辩手自顾自地辩说而忽略对方辩论中出现的问题、单次陈述太多等。在“3:15:2”的模式中,各自的陈述是辩论赛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准备的,这一部分初步建立起了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范式。自由辩论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分析、综合、辨别、比较、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来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深化对知识内容理解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陈述环节是经过激辩后对各自观点的一次梳理和总结,也是对学生归纳能力的一次训练。
(四)点评
当整个课程的全部辩题辩论结束后,教师开始对整个辩论过程进行梳理与总结。首先,根据引入辩论式教学的初衷对辩题的夹角策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解开“非黑即白”的刻板思维模式,使其认识到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复杂性。其次,对论述问题的逻辑性进行评价,指出思维中逻辑混乱或薄弱的地方,以及应该如何应用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方法去深入认识和思考辩题。最后,从论证的语言、团队合作等方面,对整个辩论进行点评。
四、培养实践
为了验证辩论式教学对设计艺术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笔者开展了一项为期四年的教学实践,每一年都会在同一门课程中进行辩论式教学活动。整个课程长32学时,教师会从第一节课开始,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与领域专家或一线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探讨、整理并筛选出可能的课程辩题。之后,会根据夹角策略筛选并生成正反辩题。通常来讲,在一个连续的课堂中,每种夹角的辩题至少应该出现一次。例如,辩题“网页端的信息架构简单,还是移动端的信息架构简单?”就是一个出现在辩论式教学中的180°辩题。因为如果针对同一产品而言,根据信息建构的基本理论,很容易判断出网页端和移动端的信息架构孰难孰易,这是一个典型的非黑即白式辩题。再如,辩题“移动端应用的信息架构是趋同好,还是各具特色好?”这是一个出现在辩论式教学过程中的120°辩题。这个辩题很难像前一个辩题那样容易地给出答案,因为它涉及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很大程度地影响着移动应用所采取的架构策略(趋同还是趋异)。也可以说,在这个辩题之外,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又如,“线框图的绘制,是高保真好,还是低保真好?”是笔者常用到的另一个典型90°辩题。因为决定绘制线框图保真程度的主要因素是设计的开发阶段和评估设计的对象两个因素,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这两个因素,而单纯地思考保真程度,因此他们会经常纠结“线框图的绘制是高保真好还是低保真好”这一问题。当设置好辩题即设计中逻辑思维的复杂程度之后,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式教学的前期准备。为了充分激活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队和辩题的选择均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当辩题和队友确定后,教师会给学生一些关于论证问题的思维方式建议,如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2至3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然后采用例证的方式进行论证,或者应用基本理论进行推演,或者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来论证问题。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也会给学生一些技巧上的建议,如尽可能简洁明了地回答问题。在正式开始辩论式教学活动之前,还会建议学生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辩题。一切准备就绪后,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式教学,辩论过程严格遵守“3:15:2”的规则。当所有辩题辩论结束后,教师首先对辩题的设置做了一个说明,消除了部分学生关于选题的困惑。之后,对整个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逻辑问题进行了分析,予以纠正,并对辩论技巧做了点评。
关键词:逻辑思维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1 前言
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学习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切实地学到有用知识。
2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2.1 国家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逐步被我国中小学教学所认可,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与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关于这门课到底具体怎么样上,大家更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命运”,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命运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2.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和不足
2.2.1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信息技术这个专业设立时间不是很长,信息技术培养的人才还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的需求。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很多不是教育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而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轨过来的,有的甚至是通过培训走上教育技术岗位的。这类教师往往受到以前所教学科模式的束缚,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其他学科一样照本宣科。
2.2.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死板
再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则处于接受教师灌输的被动地位。笔者在教育实习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例子:那节课是讲126邮箱的申请与使用的,是高一的课程,对于那节课笔者个人觉得教师上的课是失败的,因为那节课完全是教师在讲,学生在模仿。也就是说,教师在上面一步一步的讲126邮箱申请的步骤,学生在下面做,笔者看了一下,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在听,其余的学生都是在上QQ、聊天、上网、玩游戏等。然后笔者就问那些学生,为什么教师上课不认真听讲呢?他们给我的回答却是:“这个我们早就会了,太没意思了,还不如自己玩玩呢。”从这里不难看出,信息技术课堂如果没有新鲜感的话,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了。
3 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3.1 激励兴趣,在对、错对比当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激励”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应该以年轻、现代的姿态出现,脱离俗套,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初中信息技术(选修)表达式时候,教师不应该马上告诉学生在VB中加号的意思,而是先让学生回答,1加1等于几?等学生回来出来等于2的时候,再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测试,最终大部分学生写出的代码是:a=inputbox(“请输入一个整数”);b=inputbox(“请输入另一个整数”);letc=a+b;printc;学生一运行结果是11,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不能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1+1等于2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想知道结果的热情。这个时候教师再讲解“+”在VB中的含义,为了加深学生对其印象,教师这时候应该把“=”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数学和VB中的区别。
3.2 在思维过程的变化中下功夫
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所以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例如,在讲到初二信息技术(选修)循环结构中求“1+2+3+……的值”程序时,让学生先运行程序,得出最终结果,然后教师设计一个与之非常相似的题目,那就是求100以内所有正整数的积,这个时候学生会觉得教师设计的题目是看不起他们的表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知的兴趣,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大部分学生惨遭失败,得出的结果却是0。这个时候教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程序,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提示学生变量s在我们程序运行中的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在思维过程中慢慢地发生变化,直到有一小部分学生找出最终答案。最后教师再总结s在程序运行中的作用,为什么求和和求积的时候s会有不同的变化。
3.3 优化教学方法,坚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维
如何教学才是有效的呢?首先阅读课不同于翻译课,不能将文章一句句地译成汉语,这阻碍了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其次,阅读课也不是单纯讲解阅读技巧的课,阅读技巧要在过程中慢慢渗透;阅读课更不是做题对答案课,这种形式的教学造成学生只知埋头做题,没任何收获。
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语感、阅读速度、逻辑分析、疑难长句分析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在一定量的阅读过程中逐渐渗透,它需要将泛读和精读有效的结合起来训练。在泛读中训练阅读速度、逻辑分析、理解全文的能力,在精读中训练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词汇,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一、精心准备阅读材料
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课本中的短文,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单元语言目标,新课标英语每单元都有两篇短文,但多数没设计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文章的含义,编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将每篇短文设计成严密的阅读题,并按做阅读题的要求来读,而不是由老师先去讲解,学生被动地听。仅靠课本是不够的,还必须另外选择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选好阅读材料后,还要精心挑选后面的题目。
二、明确规定泛读速度和达到的阅读目标,在泛读中培训良好的阅读心理,训练阅读速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1.限定泛读的阅读时间,训练阅读速度
考阅读理解一方面考学生分析上下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考阅读速度。速度的培训不在一朝一夕,也不在考试练习中,而是在每一节的阅读课中,所以每一节阅读课都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
2.在泛读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整体分析文章的能力
按规定时间读完文章后,检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在做答题之前,要让学生说出文章大体含义,最好用英语,如有困难,也可夹些汉语,或者用一句话给文章定个标题,用此来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然后才来检查他们对每个阅读题的理解和答案,并说出他们的分析过程,有错误的地方由学生展开争论,当然依据必须是来源于文章。在分析争论中,要让学生形成思维结论基于文章的好习惯,想当然的答案一定是错误的。因此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两点:
①排除干扰词,抓住中心句子
文章的中心句子往往在文章的第一段或每段的开头第一句话。文章的结论句子往往在段尾或文章中的最后一句。因此阅读中要分清轻重,条理清晰。
②基于文章,不要想当然
想当然是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个答题错误。考题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文章中能直接找到的答案,一种是从信息中推理得到的答案。总之,无论是哪种,答案一定要与内容相符。学生的任何推理都应该是来源于文章中所给的信息。
三、精读是泛读之后不可缺少的步骤
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素质,它必须建立在丰富的词汇量、良好的语感和语法知识上,而这些能力的培训都来源于精读。因此在泛读之后,还要要求学生精读,并制定明确的精读目标。 转贴于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33-01
一、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小学时期数学学习是一个人形成数理思维的启蒙时期,对逻辑思维能力、理性思考能力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小学生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关键工作。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课堂内外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所提升,这方面可以通过考试进行考查;二是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实践,这方面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课外引导和观察。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教师都身兼多个班级的课程,教学任务繁重,经常要利用课余时间处理工作上的事务,导致身心疲累。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获得丰富的信息,便无法有针对性地去对学生进行辅导。另外,农村小学数学老师的培训机会有限,很多老师都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无法在教学中体现新时代的特点以及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学生个性,学校教育中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实践。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大部分还是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这种讲授型的教学方式容易控制内容、时间分配,简单且易操作,但是这种方式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经常走神,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能吸收,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对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也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最终会阻碍学生初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家长配合度较低
课堂上的学习内容需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运用,小学生的自主性较低,很多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除了教师的督促,还需要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如果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农村学生的家长知识层次较低、教育理念亟待加强,还有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学校以外的生活缺少引导。
三、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要以新课改背景下“三维目标”为导向,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可以根据经费情况安排积极性较高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学习结束后作为培训专员指导本校教师,学校可以设计一些指标考察教师是否达到了培训的要求,对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不合格的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从而既达到了外出培训学习的效果又节省了费用的双重目的。同时,面对时代的迅速发展,教师更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心理特征、知识吸收的有效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校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投入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式除了课堂讲授还有设计游戏、实验、情景模拟等,这些教学方式给学生与众不同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教学效果显著。但这些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教学设施的配备还需要教师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准备,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学校应该根据教师的工作强度适度安排所带班级的数量,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三)邀请家长参与教学
家长的配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首先要解决家长的教育理念问题,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上学之后学习就应由教师负责,这种理念导致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或者遇到问题就去找老师,这是目前农村家长的普遍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不断强调家长参与的重要性,通过列举不同家庭的参与度给学生的影响让家长直观地感受到对孩子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对于留守儿童家长可以委托有能力进行指导的亲朋好友帮忙照顾。其次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教师要将需要引导的逻辑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常识建立联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和思维习惯。
总之,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意义深远,农村小学的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这门学科的学习,使小学数学的学习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3-01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构建开放型的课程观,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新课程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树立潜能开发观,问题探究观,学生主体观,行为实践观,个性差异观,师生合作观,生命发展观,评价过程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组织合作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关系,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1.1 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因此,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宗旨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辨证思维基本形成。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高中生的形象逻辑思维也已获得了相当的发展。
1.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也是一大难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活跃学生思维,也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有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尝试中,发现和创新的机会增多了,自信心将增强,会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乐趣。综上所述,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为了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而提出的。
2.准备工作
2.1 学校方面
2.1.1 学校要求各个部门都要树立为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主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持,学校还可为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们准备了专门的外出学习用的介绍信。
2.1.2 学校应分别召开高一年级家长会、教师会、学生大会,宣传研究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开课前的动员工作。动员学生、教师、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并积极与社会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以取得各方面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
2.2 教师方面
2.2.1 教师的工作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到充分涉猎科学、工程、文学艺术等多各学科领域,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课题研究小组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2.2 学校可对高一年级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指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要求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当然,这些还需要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和磨练。
2.2.3 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以便指导学生。学校可从新课程试验地区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师培训的辅导材料,使指导教师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2.3 学生方面
2.3.1 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负责人在开学的前三周用六节课为学生进行开课前的学习指导,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参与到研究中的积极性。
2.3.2 学校还可专门从校外聘请专家,开设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讲座,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必备知识和方法。
2.3.3 由指导教师分头到班级,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其一般的研究规律和研究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训练。
3.实施阶段
3.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的情境,明确研究任务。通常可以开设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有相关知识"垫底"。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扮演好主导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应帮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研究内容的发展现状,明确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
3.2 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在确定了研究主题或内容之后,学生将进入具体的实践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需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之后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在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获取资料,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和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有效信息,合理利用信息,为最终得出结论做准备。
3.2.1 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强调实践性,调查形式多种多样。可实地考察、访谈等。学生应根据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在校内外进行调查,以获取调查结果。调查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调查的设计,以便目的性更强地进行研究。
3.2.2 初步交流。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搜集到的资料、收获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文字等材料。初步研究成果可在个人之间或小组内充分交流,共同分享、相互启发、互相欣赏和建议,使参与者都能有所发展。参与者还可发现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获得进一步研究的主题,由此开始下一个循环的活动过程。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因此可进一步完善。
4.总结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学习方式,专题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课程形态,这两种类型的研究性学习都是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主要途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点要把握好研究性阅读和研究性作文的教学,以此作为突破口,关注学生,关注非认知取向的价值,不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是为了人的发展,把握好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是更好的促进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彭寿清.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5,(4)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素质培养
一、数学素质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数学素质,众说纷纭。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就可欣慰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改革热点是讨论“如何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3.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表明创新能力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己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创造水平如何,已成为决定其荣辱兴衰的重要因素。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教会学生不断实验,大胆猜想是一种好方法。
4.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
当今世界上许多事物大多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靠单学科知识就能解决毕竟是少数。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学中数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
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文字语言是数学逻辑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日常言,图形语言则是直观、形象、生动,符号语言简捷、抽象、精确、概括。“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是无法学习并交流的。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概念教学,丰富学生语言词汇,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数学概念、表示符号,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其所揭示的具体内容。
5.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及将来从事“四化”建设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6.注重心理指导,创设良好环境,严格养成教育
中学数学心理教育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两方面来实施。在心理认知过程中重点加强学生元认知培养即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自我体验、观察、监控和调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
养成教育是社会、家庭要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本身要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学管理制度;班级要有优良的班级文化、班风;社会要在人才选拔、学校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在重教的同时,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意义;家庭要有正确的子女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根据孩子的禀赋,顺其天性,积极引导,使学生都感到自己能成为有用之才,从而养成自愿自觉的学习习惯,并能逐渐开发自己的数学潜能,以达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7.加强中学数学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
【关键词】医学生化 教学模式培养能力教学改革
【课题项目】校级教改课题:网络资源在医学生化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Existing teaching mode in medical college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teaching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restric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biochemistry is imperative.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we try to guide goals of life for students; To strengthen basic knowledge system , train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experimental abilit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apply heuristic teaching and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we broaden their knowledge and guide multipl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as well.
【Key words】medical biochemistry;teaching mode;ability training;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38-02
随着社会及医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日新月异、点多面广,医学生本身的求知、从业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医学院校进行生化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当前学生的培养在注重课本知识教授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分析推理能力,拓宽其思维,激发其兴趣,使其在学习中亦能有自己的思维,分析,及见解。如何根据医学生的知识体系及生化学科特点改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1-2]。本学期我们选取五年制大临床及临床检验各4个班,共300人。尝试着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人生目标,加强培训逻辑思维能力,丰富教学手段等。本文就此次教学改革尝试做一总结。
1.引导医学生的人生目标,给予职业规划建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1医学生目标及职业规划调查
我校近5年调查约8000名学生,结果显示:约70%学生有比较清楚的长远或短期的目标;另有30%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无目标,对人生发展缺乏主动规划的意识。但仅5%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职业有清楚的规划。
多种原因导致学生无清晰人生目标:(一)大多数学生的学医动机比较模糊,如: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如盲目听从家长意见,或人云亦云的选择专业,选择过程普遍比较仓促,缺乏综合决策,导致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是满意;(二)当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或者影响,比如学习压力大,学业繁重枯燥或了解到今后工作的方方面面后对医疗工作这个职业没有了兴趣,进而对学习也毫无兴趣,失去初步的目标。
很多调查显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如大约3%的人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生活获得巨大成功。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短期目标不断得以实现,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60%的人目标模糊,只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其真正找到自己的目标,或确定自己的目标,或强化自己的目标,原属60%行列的可跨入10%,原属10%行列的可跨入3%。假如我们的教育能做到这点,那才可真正称之为成功的教育。
1.2引导医学生的人生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人生目标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要明确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发掘并形成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一)对于大一刚入校的新生,应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和职业生涯的初步认识。(二)生化教学的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适度引入临床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以及就业形势了解、择业技巧的指导。通过老师有意识引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准确定位自我、主动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发展和要求,从而导向性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另外,在教学中使学生职业目标与学生当前的学习内容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使学生对原本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同时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三)人生目标及职业生涯是持续的,动态的,变化的。不同的学生因自我特点、未来职业定位、发展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针对此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尽量少走弯路,同时满足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大学老师的综合素质也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自身提高,在人生目标,专业发展、职业定位、就业信息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通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问题来呈现,提出一个问题的重要性远大于解决一个问题。而学生只有具备了系统、完善的基础知识才能提出有水平,有质量的问题。综合教研室各老师多年教学感受,我们发现即使已经是大二阶段,很多学生的基础生化知识仍旧凌乱、薄弱。也许学生可以回答某个很细节的知识点,但却无法做到知识的连贯性、逻辑性。这样的知识结构严重制约、束缚其在老师所授知识点之外的任何思考。针对此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加强逻辑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
2.1 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指按照思维规律,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正确、合理的思考。医学生大学的学习,表面看是学习一系列复杂的概念和原理,但只有学习、掌握有关事物本质及规律,才能更深刻认识事物及真正掌握知识。而要想掌握本质及规律则需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逻辑思维。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可帮助学生理解所授学科的知识脉络,构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这不仅有利于生化学习,也大大增强了其后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即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培养和构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以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寻找不同知识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类及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对生化知识抓不住本质特征的现象,通过异同寻找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寻找事物间的异同来更准确,有效的进行学习,进而也加深对复杂,容混淆事物的理解。例如,在讲述信息传递篇内容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比较原核及真核异同点,比较复制、转录及翻译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信息传递的理解,强化知识的系统性。
2.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医学生化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理论知识及实验课,理论知识主要通过上课时老师讲授及学生听课完成;实验课是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理论知识是实验的基础,实验课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生化教学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使理论学习变得更生动,同时实践操作又有坚实的理论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从实验操作能力训练这个关键点入手,理论授课过程中充分收集并提出与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能力及努力创新的精神[3-5]。如生物氧化―乳酸脱氢酶的递氢作用实验中,首先可联系理论知识关于乳酸脱氢酶作为同工酶的知识点,进而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此同工酶在分子进化方面的研究,以此拓宽学生知识面,并可了解此酶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研究应用。在最后当发现没有底物的试管也会褪色时则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是否因为腿部肌肉本身含有乳酸,含有多少?学生则可自行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此法可极大鼓励学生学习及实验热情,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从细节方面培养其实验分析能力及设计能力。
3.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相结合
3.1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即以案例为引导、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向导作用[6]。目的是通过理论与临床结合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及对新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篇,我们设计案例讲述,案例涉及的问题即为所授生化知识点。案例设计着眼于分子水平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以案例为引导,学生可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点,由此激发其学习兴趣;案例相关的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可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则适度的引导及讲解。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章节可提出:镰刀形红细胞贫血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作为案例切入点启发学生学习。
3.2采用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为避免授课的枯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可通过不同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生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传统学习的基础上,更迅速更充分的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科学动态,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二)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以图形、动画的方式,生动、形象呈现,真正做到易教易学;(三)是教师可在每个章节学习之前或之后,推荐学生阅读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科普类书籍,适度引导学生学习,拓宽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进而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4.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知识面
4.1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及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一般思维,其基于一般思维发展起来,并可通过后天培养及训练而提高;创造性思维不仅停留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具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发现影响人创造力强弱的因素有三种:(一)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及动机;(二)创造性思维能力;(三)解题策略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力的主要环节。也是使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及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发现,好奇心及求知欲强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更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及创新。
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中可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及解决问题.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7]。可采用源于生活的内容提问,将问题创设在我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如:在学习生物大分子的代谢时,提出“如果一顿没吃,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如果一天没吃呢,如果第三天还没吃呢”,“吃的是米饭、瘦肉、肥肉,这些食物在身体内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被吸收,运输?”,“如果想要减肥应该注意减少何种食物摄入?”等问题。当学生发现很多平时习以为常的现象,其实都可以用科学去解释,自己学习的知识可以为日常生活作指导,这就会促使学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进而促使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无形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未必能找到正确答案,但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得到了扩展。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让学生主动去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寻找答案,使他们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1.2 培养聚合思维及发散思维
培养聚合思维及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基础[8]:(一)聚合思维即集中性思维或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思维方式。它借助逻辑思维的方法,通过已有的知识,推出问题结论。因此聚合思维强调对已知的理解及运用。(二)发散思维即多向思维、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是一种展开性,无束缚、无定向的思维思维方式,它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及方向思考,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发散思维方式多样,如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放射性思维等。因此发散思维强调不依靠逻辑推理,凭借知觉思考对事物做出判断。
当前绝大部分学校教学往往重视求同分析,忽视求异。医学生化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更应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即求异思维的培养,要放得开,大胆尝试,我们如能在各科教学中,在每堂教学过程中都让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那么学生的两种思维方式就会协调发展。如在讲述复制需要引物时,不仅需引导学生思考引物的作用,即提供羟基,那么是不是其他可提供羟基的分子也可做为复制引物?为什么转录就可以不需引物?逆转录病毒复制的引物又从何而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思考一个问题,不仅有利于归纳亦利于扩展思考。
直觉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方面,直觉思维即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反映。如预感、猜测、设想等。这是利用已知知识在头脑中搭起的一座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要使直觉思维完善,逻辑思维则有助于直觉思维的检验、修订正及完善。因此,两者结合培养,会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如特殊复制方式中滚环复制的引物问题,按直觉复制都需羟基引导,经逻辑分析即可正确推断出羟基来源,进而得出结论;滚环复制不需引物。
4.2 拓宽知识面,引导多重职业方向
尽管我们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院校,但学生以后的职业未必只局限于医学相关职业,他们应该而且可以有自己感兴趣的更多选择,如也可从事与生物,生命,及化学等相关的行业,比如:食品工业,微生物学等。因此,教师应在知识教授过程中对学生做必要引导,助其尽快确定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减少其在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少走弯路。比如课堂举例不局限于医学类生化,可增加列举与生活相关的生化知识。如讲述脂代谢时可介绍目前流行的保健食品:鱼油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称脑黄金 (DHA);在讲述蛋白代谢的时候可引入胶原蛋白的“是与非”;讲酶内容的时候更可列举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从而扩宽其知识渠道,引导多重职业方向。
通过对教改班级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次教改非常有意义,所选教改班级考试平均成绩也比同年级同专业其他班级高出3到5个百分点。同时老师也注意到学生生化学习热情有极大提高,从初次上课对老师所提问题的响应寥寥,到逐渐有绝大多数学生积极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此次教学改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思路,强化学生知识系统性等方面均有较大帮助。另外,研究发现男生偏重逻辑思维,而女生偏重形象思维。男生思维开阔,喜欢创新,空间分析能力强。而女生思维较男生保守。 因此 培养创造性思维可以尝试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性施教。如可曾设两性补充训练, 全面提高不同学生创造性。注意提高男生发问的质量,以培养男生言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可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鼓励女生独立思考,训练其逻辑及抽象思维能力。
此次教学改进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生化基础存在差异,导致学习效果不均衡;课堂上涉及大量案例、问题,而课时有限;效果评价指标仅按期末考试成绩及学生自评,评价指标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会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总之,生化教改势在必行,需要参与者共同努力,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任涛,谭榜宪,柳弥. 放射治疗专业实习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25(1):99-101.
[2]王彩虹.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4):34-35.
[3]邓小燕,王忠英,吴晓蔓. 以综合性实验为载体的形态学教改实验[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7(6):560-561.
[4]黄丹丹,林丽,郑倩等. 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对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9,24(5):491-493.
[5]汤建才,李红林,陈建业.互动式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25(4):381-383.
[6]李正荣,朱栋梁,刘晓蓉,等.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J].Basic Medical Education,2013,15(6):556-558.
[7]冯 罡,赵德福,王晓丽.浅谈如何提高医学生内科临床实习质量[J].农垦医学,2011,33(6):563-564.
[8]王海艳,邵喜武,姜维复.发散思维培养的理论依托及路径选择[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2):26-29.
[9]赵思林,吴立宝.论影响直觉思维的因素[J].高等理科教育,2011,2(96):29-32.
作者简介: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的定位决定了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和通识的结合,这也是由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因为“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统一,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统一。单纯的职业教育只能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但难以提供法律职业所必需的人文精神的培育等。而通识教育则可以弥补职业教育的缺憾,因而,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即“不仅教授法律的知识、理论、制度,而且还要教授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培养深厚的人文精神,还要教授必备的技能、素质,特别是法律职业者独有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法律思维。就我国当前的法学本科教育而言,更偏重于通识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足。
司法考试的任务是统一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和基本标准,其目的是为了建设和保障一支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共同体。而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司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为将职业教育作为其基本任务之一的大学本科法学教育提供了标准和导向。司法考试实际上成为了衡量一所大学的法学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我们也必须摒弃一切以司法考试为中心和导向的做法,而这种情况在部分大学中是客观存在的,一切均以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标准。如果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完全以司法考试为中心和导向,那么实际上是将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当作了司法考试的培训,只不过是将培训的时间提前而已。“人们关注并呼吁理顺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的关系,主要是因为两者在现实中存在脱节与不和谐,这是中国法学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如何理顺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的关系,是大学本科法学教育所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就大学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而言,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应涵盖司法考试所必需的课程,同时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前所述,大学本科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司法考试在当前实际上起着反映职业能力的标尺作用,通过司法考试,不仅是大多数法律本科生的梦想,更关乎法律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在2””8年司法部规定本科三年级后可以参加司法考试开始,是否能在本科阶段通过司法考试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是影响巨大。通常而言,在本科教学中,从事司法考试培训的“司考名师”的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教师。因此,大学本科法学教育理应在一定程度上以司法考试为导向,不应完全脱离司法考试的要求和范围,避免“双学校”º现象的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司法考试为导向,是指按照司法考试所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去培养学生,而并非单纯地以学生通过司法考试为目的,这和应试教育是不同的。其次,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应超越司法考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人文素养以及职业伦理。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并不是仅仅具备了职业技能的人才,“只有了法律知识,断不能算作法律人才;一定要于法律学问之外,再备有高尚的法律道德。除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之外,合格的法律人才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伦理。综合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职业伦理,是完全以司法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所不可能提供的。
一、当前的本科行政法教学所存在的不足
我国当前的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一种通识教育,即以理论教育为主,偏重于基本概念和法律知识的传授,较少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业技巧等。但这几项能力均是法律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本科行政法教学而言,多数存在着以下不足:
1.教学目标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忽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定位下的本科法学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就是偏重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而忽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行政法学的教学目标上,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不强调对学生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法律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2.知识内容与司法考试的考察内容存在着较大出入我国大部分法学院的本科行政法教学所选用的教材与司法考试的考察内容均有着较大出入,以使用率较高的姜明安教授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为例,该书体系完整,撰写者知名学者云集,而且更新较快,目前已经为第五版,是同类教材中的翘楚。但该书的内容更偏重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性,较少涉及现行法律规范的内容,与司法考试的考察内容也存在着较大出入。在我国现行的法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按照教材的体系、内容进行教学。如此一来,必然导致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司法考试的内容存在着较大出入。类似的现象并非行政法科目的个别现象,在其他法学科目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完法学本科课程之后依然要去参加司法考试培训班的重要原因。
3.教学方法上过于偏重教师讲授,不注重对学生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我国目前主要定位于通识教育的法学本科教学,大多数的课程教学是采取“满堂灌”的理论讲授。大多数的本科行政法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基本是教师的“独角戏”,主要局限于讲授课本中的概念、原理等,辅之以偶尔进行的案例分析。而且即使是举行一些案例分析,大多数也是为了印证课程中所讲授的“原理”而搜寻的一些案例。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作用有限。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完相应的课程之后,依然一头雾水,依然缺乏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4.考试方式主要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察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能力进行考察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当前的本科教学中,期末考试的内容过于偏重对学生知识记忆情况的考察,即是否掌握了课堂所讲授的一些知识。就考试题型而言,主要包括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论述等。上述题型中,除了案例分析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外,单选、多选部分题目中也可能涉及上述能力的考察。但除此之外的其他题型,几乎均是对学生知识记忆情况的考察。这种考试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业技巧等作用有限。而且与司法考试的考察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出入。导致的一个情况就是,在本科的学科考试中,只要学生肯下功夫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很多学生更是临时突击,强化记忆,等到考试结束几天之后,便几乎将强化记忆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所以,能够在学科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未必能够在司法考试中取得好成绩。¼上述问题只是在我国当前的本科行政法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非所有的学校均存在上述的情况。不同的学校所存在的情况也略有不同。
二、本科行政法学的教学改革
针对我国当前的行政法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革,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宗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在教学目标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本科行政法教学中,传授行政法知识乃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在此之外,还应将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也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等方面均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2.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我国当前的立法进程较快,每年都会制定、颁布数量不菲的法律、行政法规等,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也会出台一些司法解释。而这些内容通常都会被纳入到当年及随后的司法考试范围中。但我国当前的大多数行政法本科教学,内容并不与时俱进。如《行政强制法》出台以后,很多学校的本科行政法教学中,讲授给学生的有关行政强制的概念、行政强制措施的方式等内容,依然沿用原教材中的观点。但原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数与《行政强制法》中的规定并不一致。如果依然讲授一些与《行政强制法》的规定不相一致的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明就里。当然,笔者在此处并非是强调不可以讲授与现行法律规定不一致的内容,而是强调应该让学生知晓现行的法律规定。在已知现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也可以分析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改进措施等。这反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涵盖司法考试的范围。当然,调整后可能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授课时间的不足。在大多数大学的法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作为一门课程只有72学时,就知识体系而言,涵盖了基础理论、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救济四部分。这几部分中,很多均有现行法律与之对应,包括《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由于授课时间不足,在一些学校中,行政法教学的惯例就是将“国家赔偿”的内容略去,而另设了一门选修课“国家赔偿法”。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选修“国家赔偿法”课程的学生比较少。因此,完全可以仿效其他一些学校的做法,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并相应地将课程延长为1”8课时甚至更多。
3.教学方法予以适当改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一人讲授的“独角戏”显然是不足取的,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应当在教学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对案例的分析,可以采取提问、课堂讨论等一些互动的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借鉴当前中国政法大学的做法,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之外开设专门的选修课程)))《行政法案例》,实行小班教学,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