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

第1篇: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一、补充辨症、论症的知识,促进学生对症型的理解

由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缺乏临床相应学科的知识,对于不同病症的辨症方法缺乏理解,教师可适当地补充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症型具体的临床表现,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规律。例如在讲到清热药的板蓝根这味药时,在其主治病症中教材中列举了痄腮这一病症,为了便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对病症能很好地理解,可进一步解释痄腮又称为流行性腮腺炎,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舌炎、龈炎、腮腺区肿大等,中医辨症其为热毒蕴结所致,而板蓝根可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故可用其进行治疗。再如解表药中羌活、白芷、细辛、藁本等都可以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但临床上又根据头痛的部位所属经络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药物。由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经络学说的理论,故在记忆和理解药物的主治范围方面有困难,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如羌活入足太阳膀胱经,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脊柱两旁的肌肉,并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头枕骨处,故羌活主治风寒感冒所致的后头痛连及项部;又如白芷入足阳明胃经,而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沿发际到额前,并入齿中,故白芷主治风寒感冒所致的前额头痛、眉棱骨痛及牙龈肿痛。通过补充中医的辨症、论症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教材中的病症名能够充分理解,有利于其记忆。

二、不良反应中增加药理及毒理学内容

《中药学》课程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不会重点讲授,经常是一带而过,而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中药的药理和毒理学内容。因此,在讲授具体中药的不良反应时,可引用目前研究较多的药理实验或是毒理实验的例子来加以解释,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理解。如乌头及附子生用引起中毒时,首先会感到唇舌辛辣灼热,继而发痒麻木,久煎后毒性会减低但药效并不会减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毒性较大,经较长时间煎煮后,可使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等,而所含强心成分却变化不大。再如关木通剂量过大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讲解时,可进一步解释其所含的马兜铃酸是导致肾损害的主要原因,通过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及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生长而导致出现肾毒性。通过这些相关药理及毒理学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能够将《中药学》课程与其他药学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进行系统学习,也有利于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研发提供思路。

三、结合《药用植物学》课程,指导中药学的见习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药用植物学》课程后,对于植物的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药物的感官认识强于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4]。因此,《中药学》见习课可采取药园见习为主,标本馆见习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及课堂,讲授药物的理论知识,再集中到药园中,通过具体的原植物与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进行比对讲解,补充药材的鉴别及采收、炮制等药学相关学科的知识,最后再去标本馆中指导学生观察具体中药药用部位的性状。例如牵牛子这味中药,在课堂讲授时可首先强调其入药部位是种子,在药园见习时再要求学生辨认不同颜色的牵牛花,结合牵牛花的颜色,讲解其种子的颜色与花色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解释在中药饮片中,根据种子的颜色不同,牵牛子的称谓有黑丑和白丑的区别。最后,再去标本馆,让学生辨别白丑和黑丑的中药饮片。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既熟悉了牵牛子植物的形态,也对其中药饮片有了很深的印象,并提高了其进一步学习其他中药的兴趣。

第2篇: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1.1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的主体

我国的医药产业在全球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迅猛发展势头下,近年来也持续保持着高速率增长,特别是在中药产业,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原始创新与知识产权。我国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但还不是一个医药强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医药工业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药学(中药学)高层次人才。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因而中药学(药学)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变化、转变战略,通过调整人才培养布局、完善学位类型结构,积极开展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应对。外国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中药学(药学)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现代社会和市场对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急迫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国际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几个发达国家为例,在美国,药学教育已呈职业化,设有医院药学硕士学位、医院管理硕士学位、公共卫生硕士学位、Pharm.D.等多种专业学位[2]。2000年开始,美国所有的药学院校实行职业型药学博士(Pharm.D.)学位。据统计,2006年在全境获得Pharm.D.学位的9,500余人中,仅有440余人获得研究型博士学位(Ph.D.)和理学硕士(M.S.)学位[3]。德国高等药学教育培养的也是职业性药学应用型人才,2004年,84.45%的德国药剂师在社会药房工作,其他工作于医院药房、制药企业等,少部分在科研单位工作[4]。英国和日本也越来越注重药学服务、药学监护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5-6]。由此可见,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中药学(药学)高层次人才的模式现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的主体。

1.2国、内外药学实践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体系

国际先进药学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将临床药学教学设置的课程按学科性质分成4大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相关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临床药学课程”。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药学实践方式为连续实践方式与间断实践方式相结合。在其专业课学习的4年中,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3]。英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实践大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很多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去医疗机构临床实践的机会,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而且很多实践带教老师都是临床工作的药师。例如,曼彻斯特大学M.Pharm.学位的教学实践是由国民健康服务机构中的药师给学生提供临床指导帮助;伦敦大学许多M.Pharm.学生毕业前都有机会花一段时间去其他欧洲国家,甚至是更远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巴斯大学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层次学习,除了临床实践外,学生还有机会和3-4名组员一起,由1名老师监督指导,接受长达1学期的实验研究,培养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与技术[5]。日本为提高药学服务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不断探索药学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2006年开始,将药剂师的培养年限延长至6年。在改变学制的同时,也相应调整了课程设置,其中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强化6年制的实习教学,将原来2-4周的实习周期延长至24周,实习成为6年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实习期间主要修习药剂师从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参与医疗的能力、钻研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德国也特别重视药学实践,在前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要参加为期8周的见习,再学习两年专业知识之后,开始一年的实习阶段,前六个月在社会药房实习,后六个月在医院药房、联邦国防军药房、制药企业、药品检验所等处实习[4]。我国学者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教授等开展的关于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7],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点并以此作为借鉴,对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若干建议[8];江西中医学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探索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9],这些工作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港澳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贸易和进出口,因此港澳应用型药学人才主要是培养药剂师。在培养过程中,香港更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要求必须参加香港规定的临床实践。香港药剂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了英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这点与我国国内注重药学专业人才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另外,在药剂师职业资格考试中,香港更多要求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10]。

2我国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

2.1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认识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加快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战略目标,随即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甚至有20%的导师、管理干部根本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担心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时间达不到社会要求;而学生中也存在非本人第一志愿报考,但由于未获学术型学位录取而被动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的存在;另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

2.2缺乏显著性特点,难以与学术型学位有效区分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由于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截然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体现出显著差异。例如,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要更倾向于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考核指标重点围绕实践教学和训练质量设计;导师指导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不同区别对待。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教育尚未达标:课程教学教材还沿用以往学术型学位课本,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授课一同进行;考核指标仍以理论考试成绩、论文课题数量、授课讲学时次、实验室经历等科研相关要素为主;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

2.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上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考核标准、具体环节的要求知之甚少。且行业内外并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3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综合以上资料,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上文提到过由于设置时间尚短目前行业内外均存在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因而,全国中医药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从学位设置背景、招生入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评定授予、就业服务范围、社会需求导向等多个角度面向校内、校外,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认识。使申请报考人员、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二级培养单位、用人机构充分认识到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规划指导中医药行业领域人才结构的新思路、新布署,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药行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接轨国际、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

3.2分类指导,体现差异

在相关人员逐步提高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识的同时,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药学专门人才的根本目标出发,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要贯彻落实分类指导,体现差异的原则。本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创新性的特点,综合不同学科知识,重视人文社科教学,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切实加强技能考核评价;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课程讲授、案例讨论、专业实习、技能培训,实行分段管理、循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划分标准;教学硬件环境采取走出校园、走入企业、早上单位、早下一线,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生产、经营、监管一线单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领岗实习、订单培养;坚决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增强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培养方案制定以校内、外导师为主体,导师组集体讨论设计,校内导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积累、学术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导师重点负责操作技能训练、项目现场指导、实践环节考核等。

3.3构建指标体系,完善培养模式

第3篇: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教学实践;《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33-02

Abstract:

Keywords: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药物。由于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且各民族t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民族药的使用和传播一般以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由于各民族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异,民族心理、宗教意识、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又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民族医药。因此,认识云南民族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新药品种,增强云南中草药现代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云南民族药推向国际市场,具有及其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教材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载体,要想推广云南民族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的编写是必然的,基于本院校对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定向班)专业的《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经验、云南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少数民族的多样化和不同民族对药物的不同应用,现对《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进行探讨和分析。

1编写基础

《云南民族药学》教材是依据本院校2013年版的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专业(定向班)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为基础编写。本院校在2010~2014年期间完成了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云南民族药资源库及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和“云南省地方习用药材标准(傣药、彝药)”、同时编写了《云南民族药大辞典》,为《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编写目的

基于本院校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专业(定向班)的《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教学实践情况研究分析来看,该教材的编写旨在使学生《中药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云南民族药研究发展现状,掌握各个民族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云南民族药的民族用药经验,为云南民族传统药学的集成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云南民族药学的继承发展、寻找新的民族药资源打下基础。同时,为有立志于民族药研究的同仁提供有效资料,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云南民族药制剂,如云南白药系列、灯盏细辛注射液、痛舒胶囊等,让云南民族药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3教材内容

31教材内容的选取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取舍上,要体现科学性和专业化的思想,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加适用性和更直观的展现教材内容,让学生能在教材的学习中不断扩宽知识面。

目前,民族药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较中药稀少,《云南民族药学》教材内容对云南民族药的起源和发展、地理分布、药性和相关文献整理等内容进行编写是非常有必要的,旨在对不同专业学生或是同仁学者,都能直观而又简明的对云南民族药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学习或参考。基于《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现有文献资料和前期对云南民族药研究的工作基础,对教材所选的民族药品种即要与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药学》相区分,又需结合云南地区民族民间中使用普遍、具有民族特色和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的品种。如云南地区民族药以傣药和彝药为首,教材选择收录民族药品种时可偏重于傣药和彝药;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均开设《中药学》课程,在教材收录品种和体例上应区别于《中药学》教材;教材收录的品种应以普遍使用、具有民族特色和已颁布了质量控制标准为主,可参考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著的《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民族药册)[1]。云南民族药品种的内容选取结合云南民族药特点、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专业背景,可从植物来源、民族药名、植物形态、生境、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民族用药经验、民族用药特色、参考文献等部分进行分别阐述,即可实现单味民族药的知识系统性,又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信息需求。

32教材内容的编排教材内容在各章节及其内容的编排需结合实际教学的实践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本院校《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对《云南民族药学》教材内容的编排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从本校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的教学经验来看:中药学专业有药用植物、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资源学等课程的相关基础,可直接接受民族药的相关知识;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和药相关的只有中药学课程的基础,更多的专业课程偏重于中医如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等课程,对药的一些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因此,教材编排应结合实际教学环节,达到前后衔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教材的系统性。

33教材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云南民族药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较少,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云南民族药的一线资料,可在各个章节后面附上参考文献和民族药品种的民族用药特色;云南民族药品种在传统中药中不常见,其直观的形态仅限于民族民间医生、药农和相关研究学者比较熟悉,每味民族药的介绍可附上植物形态图和药材形态图更能加深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民族用药经验应结合实践经验,部分经典的民族用药经验附上案例分析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且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具实用性。

34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多人次反复核对教材的内容和编写。在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应多次核对与相关文献资料的一致性。《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最具争议的部分主要是民族用药经验,该部分的内容可以参照《云南民族药大辞典》和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云南民族药资源库及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若还具争议应向民间民族医生进行考证,考证清楚或是不具有争议的民族用药经验方能编入教材。教材的书写错误与否,完全取决于编者的态度和责任心,教材编写者应该秉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材编写。编写过程中反复、多次、多人进行核对,以保证教材的准确性。

4学情分析

在教材编写之前都应该进行学情分析,综合考虑学生的层次、专业背景等方面,才能合理地进行内容选取和编排等。对于药学类学生,药学知识基础较好,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教材知识面的广泛性;对于医学类学生,药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教材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论述要深入浅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并注重教材的连贯性、衔接性,使学生能够较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随着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可在相关内容的章节中设立讨论、调查研究等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4篇: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PBL通过教师提出或引导提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评估系统和激励体制等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地综合运用课程内外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11]。在中药学饮片实训课教学中融入PBL教学法,则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中药饮片外观、内在功用的认识。然而,如何将PBL教学法较好应用于中药学饮片实训课教学中,成为当前从事中药学饮片实训课教学的同仁共同关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中药学饮片实训课教学经验,提出基于PBL的中药学饮片实训课教学模式,以期为中药学饮片实训课教学提供思路启发。

1基于PBL的中药饮片外观识别教学

本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开展中药学饮片实训课教学时,将常用一二百种常用中药按照不同入药部位(如根、花、果实、种子、皮等)归类,同一类置于同一区域,每种中药置于一个玻璃培养皿内,培养皿盖上写明中药名称及功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约10名学生(根据班级同学的总数适当调整)。在开展中药饮片外观识别教学时,基于PBL引导学生思考所观察到的中药的外观特征,如何首乌的云锦花纹、天麻的鹦哥嘴,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并告诉学生怎么看出云锦花纹或鹦哥嘴,以加强学生印象及理解。通过基于PBL的中药饮片外观识别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观察饮片带着问题思考,从而有的放矢。

2加强基于PBL的中药饮片内在性质教学

同学们在识别中药饮片外观特征的同时,教师基于PBL引导学生回顾中药饮片的内在的药性、功效、应用等内容,加强了学生多中药饮片内在性质的复习与回顾。如同学们观察了中药麻黄的草质茎特征之后,教师可基于PBL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麻黄内在性质,如辛、苦、温之药性,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以及风寒感冒(尤以感冒重症“表实证”最为适宜)、咳喘实证、风水水肿之应用等,从而使学生在观摩饮片熟记其外观特征的同时,又能及时回顾思考其内在性质。

第5篇: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

《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结语

第6篇: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第7篇: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课程;四法联动;辨证用药

中药学是中医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学生而言,中药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却很大。一方面课程本身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如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的中药学课本中,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28章,除总论的中药基础理论外,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需要课堂讲授的药味达三百余味,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都很多。而绝大多数药物要涉及到三个及以上功效和主治应用,内容较为枯燥细碎,不易记忆。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讲,前期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虽然经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课的学习,但是中医思维建立尚属初步,灵活运用已学到的中医基础知识分析新知识能力还不足,因而围绕提高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师生从教与学上共同努力。

1.辨证用药的思维方法是中药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思路

学习中药学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辨证用药是中药的根本使用原则,因此学习中药学就需要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和单味中药,具体理解和运用辨证用药的原则。例如四气理论,气寒凉的中药具有清热功效,用于治疗热证,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一使用原则就体现了中药辨证用药的思想。对于各论单味药,围绕“证”去理解效和用之间的关系既能帮助学生围绕辨证用药的思想,建立中医药思维,又能帮助学生在辨证用药的指导下围绕功效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串联起以功效为核心,辐射炮制、药性及应用的知识体系。例如大黄具有泻下攻积之效,“积”为大肠积滞不通之证,又结合大黄苦寒,因此大黄可用于实热积滞之证。此外,课本中单味药的临床使用既有病名,又有症状,围绕“证”把单味药应用中多种病名统一起来也便于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1]。如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物一般均可用于热毒证,但是热毒证包括的疾病非常多,如果不对热毒证加以理解记忆,单纯记忆疾病名称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遗漏,对于药性理解也难免以偏概全。总之,以辨证用药的原则为指导,功效为主线串联应用、药性、炮制等知识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方法,学会使用中药,为后续课程和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是学习中药学的核心方法

中药中功用相似、药名相似、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入药等易混淆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初学者容易混乱,摸不着头绪,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归纳法,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更准确地掌握相似药物的功用异同,进一步明确中药之间共性与个性的规律与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中药的能力。首先,在每一章节概述中,概括了此类药物的药性、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的共性特点和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单味药物,而忽略概述部分的学习。在学习完一章节所有药物后,结合章节概述进行总结归纳,既要分析药物共性,更要对比个性。例如学习完发散风寒药后,总结分析这些药物发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功用异同,哪些药物药性完全符合味辛性温,归膀胱经和肺经,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这些规律性的要点,哪些药物有不同的自身特殊性。例如麻黄、桂枝均性温而味辛,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而荆芥、防风性微温而味辛,因此其主要功效不以散寒为主,而以散风为主,因而可主治外感表证,不论风寒风热,总以散风为主。其次,在单味药物学习时,对于功效相似、药名相似、同一味药物不同炮制方法等易混淆的药物要进行比较归纳。例如金银花与连翘、黄连与胡黄连、生地与熟地比较等。再次,要重视分散于不同章节但具有相同功用药物之间的异同比较,要结合病证及其病因病机和药物主要功效特点,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析药性,药证相合。如均具有安胎功效的药物,如紫苏、黄芩、艾叶、桑寄生等要对其安胎作用加以区别。因苏梗可理气安胎,因而用于气滞妊娠恶阻之胎动不安;黄芩凉血清热而安胎,用于治疗血热扰胎的胎动不安;艾叶可暖宫安胎,因而用于宫寒所致胎动不安;桑寄生能补肝肾安胎,因而用于肝肾虚损之胎动不安。比较归纳学习法对于中药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也是较为理想的学习方法。对于同类药物,掌握相同功效及应用的同时要了解相同中的不同,即同中之异,提高中药使用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厘清易混淆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2]。

3.案例分析法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

案例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把药性特点、功效、使用等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培养辨证用药的理念和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安排在一章药物学习完进行总结复习时,针对重点代表药物或者药物标志性功效主治设立病案,旨在通过分析案例中疾病的病因病机,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佳药物,学生之间可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明确药物特性,同时针对具体药物进一步延伸分析相似药物的异同。例如在分散风寒药总结复习时,可针对麻黄宣肺平喘的功效设置案例,加深学生对麻黄此功效及临床使用的理解[3]。

4.兴趣引导法是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源动力

中药学内容多,学习难度较大,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若干次的“疲劳期”,学习信心下降,学习效果不佳,因而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克服“疲劳期”也应是围绕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关注点。首先,精心安排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饮片标本很有必要。例如,有关中药炮制的内容集中在总论的“中药的炮制”一节中,涉及炮制方法也比较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在此时播放炮制录像效果不尽如人意。可在讲授总论炮制内容时简略介绍,而在相应单味药时应用炮制录像、炮制对药性功效的影响的具体讲解收到了学生较好地反响。例如炙法是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又分为蜜炙、酒炙、醋炙、羊脂油炙等多种方法,在总论时可简要介绍,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解炙法的含义即可;在讲授大黄、黄芪、羊藿时,相应播放酒炙大黄、蜜炙黄芪、羊脂油炙羊藿的录像。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利用炮制录像既加深了对炙法的深入理解,又能进一步理解掌握药物的药性和功用特点,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可根据课时、大纲等要求适当安排饮片辨识、标本馆参观、校园认药用植物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药的形象化认识[4]。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如记忆需要重复,介绍一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帮助学生科学学习;又如结合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来激发学生对中医中药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总之,中药学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深入分析学情,围绕辨证用药的核心展开教与学,引导学生善于使用比较归纳法的学习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加深对药性的理解,以兴趣引导学习,以期达到不仅使学生掌握中药学这一门课程内容,更能达到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君明,贾玉梅,崔瑛,等.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2,(03):84-85.

[2]张尹,王洪云,马光宇.中药学多维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4):91-92.

[3]周祯祥,汪琼,李晶晶,等.基于《中药学》知识结构体系重构的研究[J].中药与临床,2015,(06):35-37.

第8篇: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中药饮片识别 校内教材 设计 编写 教学实践

【分类号】R2-03

在古代,出现许多既精通中医又精通中药的大夫,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他们精通各种疾病的诊治和中药的应用。但后来的中医药教育,对中医师的要求只停留在中医专业上,造成了中医师不懂药,医药分家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中医药教育要不断地适应国家医疗制度改革,对中医师的要求已不能停留在以往医药分家的培养模式上,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综合技能的中医药人才已成为了现代对中医药教育的更高要求。因此,我校从2014级开始,中医专业的《中药学》课程中开设《中药饮片识别》的实验课程。为指导学生掌握中药饮片识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取得较好效果,笔者主编了《中药饮片识别》实验校内教材。

一、教材特点

由于实验教材建设是高校三大建设之一,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材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为解决学生基础薄弱、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以着重培养学生掌握中药饮片性状的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理论方法识别中药饮片为原则进行编写。在设计、编写教材时注意:

1、突出实验教材特色。本教材虽定位为中医本科学生的实验教材,但是与

以往的配合理论教学而指导实验、验证理论的实验教材完全不一样。该教材的特色是理论知识贯彻始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教材。因此,在设计、编写时注意把握好基本理论知识度与量、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结合。

2、针对学生的知识构成,设计、编写的教材尽量合乎学生的知识层面

由于中医本科课程里没有开设《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

制学》等相关基础及专业的课程,大多数学生仅有中学阶段的生物学常识,中药识别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如何解决中医本科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内容多、学习难度大等问题,在设计教材时,要简单而易于掌握。于是将教材内容设计分三部分:总论、各论和附录。总论的内容主要介绍中药饮片性状鉴别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各论选取了130多种临床常用中药饮片,应用鉴别理论,介绍其识别方法;附录是对各论的一些补充。三部分内容环环紧扣,从理论入手,理论指导实践。这样从学生的知识构成出发,使理论知识易懂,药材识别实践操作易于掌握,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更易于学习,易于接受。这样才更容易达到教学的目的。

3、精选教材内容,合理安排。

在设计、编写该教材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学时情况等原因,将教材内容分基本内容和辅助内容。基本内容:是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辅助内容是指能辅助学生理解鉴别理论和辨认中药饮片的知识内容。在总论部分中药饮片鉴别的理论依据、鉴别的基本方法以及动植物药入药部位的鉴别方法是基本内容,鉴别术语属辅助内容;各论中每个药项下设来源、处方名、饮片(包括炮制品)性状是基本内容;加工炮制是辅助内容,附录部分是辅助内容。有关辅助内容编写有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1)鉴别术语帮助了解中药饮片的特征。中药鉴定的鉴别术语重要是突出介绍中药材性状特征的,但对中药饮片的识别有辅助作用。比如:党参的“狮子盘头”,假如在党参饮片里看到党参根头部分的“狮子盘头”特征,再加上党参饮片其它的鉴别特征,这样就很容易识别到党参饮片了。

2)中药性状特征“气味”和功效的“四气五味”的比较区别。学生学过《中药学》,对中药学中的性味的“四气五味”熟悉,而中药鉴定学中的“气味”与中药的“四气五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药性状的“气味”与中药性味的“四气五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异。前者是中药本身的客观属性,是其“气”与“味”的真实总结;后者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的概括性归纳,是前者的发展,同时又具有药物临床疗效的实际功能。所以,我们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要正确地理解两者,要很好比较区别,绝不能混为一谈。只有理解好中药性状特征“气味”和功效的“四气五味”,才能更好的辨认中药饮片,也更方便分清中药的性状及功效。因此,在附录里加上中药性状“气味”与中药的“四气五味”关系总结表,对帮助学生学习《中药饮片识别》和《中药学》大有裨益。

3)化解炮制后药材饮片识别难点。一些药材经过炮制加工后,形态特征与原药材发生很大的变化,功效性能也随之发生变化。炮制后药材饮片识别是一个难点,如何去化解?使学生克服困难心理,化难为易,甚至迎难而上。教材设计先让学生了解炮制方法,对炮制品的形态特征有较好的认知过程,这样通过认识炮制方法去识别炮制后的饮片特征来化解识别难点。

4)实物彩照便于对照。教材设计拍摄了很多药材饮片的实物彩照,其色彩、形态逼真,突出药材饮片的鉴别特征,能帮助学生对照学习。

二、教学实践

《中药饮片识别》是一门在理论知识贯穿全书,理论指导鉴别实践操作的课程。因此在这一年多新开设这门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做到:

1)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重点、难点内容来进行问题设置、讲解分析、探究启发,让学生利于理解,掌握重点内容,化解难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掌握中药饮片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用于饮片鉴别的具体实践。

2)手段形象化。采用文字与药材饮片图片,结合药材饮片立体教学,对识别的药材饮片更形象化,使学生加深记忆。并且从药材饮片的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形状特征,延伸了解与中药功效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将饮片特征和功效联合起来,加深对该药材饮片的理解。

3)方法多样化。如启发式教学法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索[1]。如“入药部位是什么? ”、“有什么形态特征?”、“它的主要功效是什么? ”、“形态特征与功效是否相关性?”这些问题围绕着饮片的识别开展,并有一定的连贯性,较易引起学生兴趣,较之直接讲解叙述枯燥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入药部位为茎的药材饮片,可见节和节间,明显髓部(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加上它的形状、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一个药材饮片的特征就呈现出来了;又如补骨脂,有温肾助阳的功效,而它的形状为肾形、颜色黑色。这样以问题突出重点,问题涵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记忆,使教学有序可循,轻松而有效。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把中药饮片识别的基本规律与之结合来深化理解、思考和增强记忆,不但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活跃思想,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技能。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也得到同行和专家的好评,学生考试成绩优良。

三、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

《中药饮片识别》是中医专业基础课《中药学》的实践教学内容,该课程是讲授中药饮片的基本特征的课程,是中药学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药来源、饮片的形状特征、辨识方法和技能。强化学生对中药饮片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常用中药药性的了解,为学习中药学课程和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但由于该课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的编写还属于探索阶段。编写过程中笔者虽然参考了全国中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药学》[2]、《中药炮制学》和《中药鉴定学》、《中国药典》一部2010版、《中药饮片辨识基本技能实训》以及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大纲中的常用中药名录等方面的内容,但难免有遗漏和不妥当的地方。比如对容易混淆的药材饮片,没能突出相似性和不同性的比较,在今后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

在广西“十三五”规划中,多所高校要从“学术理论型”向“专业技术型”转变,如何适应这种转变,设计、编写技能应用性,适合专业技术的校本教材,肯定是一个重要举措。《中药饮片识别》校内教材还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手段,加强专业实践实习与医疗岗位的结合,增强职业指导与社会现实的结合,不断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晓琴,渠弼,杨来秀,田景民,鞠爱华,鄢长华.生药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2012,(Z3):449-452

[2]钟赣生,张建军.中药饮片辨识基本技能实训[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3-218

第9篇: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

凡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主要服务于科研和教学,或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为目的的学位类型,一般被称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硕士则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即前者强调学术研究,后者强调实践技能。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2010年)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了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1]。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会议决定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2]。从此中药学高层次培养模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我国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3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湖北是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省拥有深厚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中药资源,并拥有很多著名的药企和中医院,因此湖北省对中药学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十分旺盛,而湖北中医药大学作为湖北省惟一一所中医药类院校,对于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极其重视。本文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积极研究和探索了现有中药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及改革,以期不断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培养高层次的中药学人才,提升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的素质,同时为其他兄弟院校更好地培养中药硕士提供借鉴[3]。

1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区别

1.1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首先,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最大的区别是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学术学位硕士更注重学术研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把握学术动态前沿,着重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专业学位硕士则强调实践技能、突出职业导向,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熟练运用中药学专业知识,重在提升在中药产业及应用各领域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简而言之,在素质结构方面,学术和专业学位硕士分别更注重科学家精神和实干家精神的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前者是开展基础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理论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等学术价值,后者则以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技术创新、开发研究新产品等应用价值。

1.2培养方式方法不同

以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采用研究生处、二级学院、学位点共同管理,以院校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导,导师全面负责的方式,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专业课和技能考核,以此使学生构建起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学术学位的学位论文常为基础性研究,要求有创造性和理论性,能够在论文中体现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提出新发现,解决新问题。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则采取实践基地职业教育为主导,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理论课程教育在校内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部门实施,所选的课题要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及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求。专业学位的论文更侧重应用型研究,在论文中应突出创新性和实用性,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出一定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与该行业紧密结合,与该行业无缝对接。

1.3学习要求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而专业学位硕士则应遵循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前者要求能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掌握本专业的科学前沿动态,同时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尽可能独立地设计自己的实验课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能够肩负起本专业相关教学任务。而后者则要求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后,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下能够按照校外导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能胜任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注册、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能够实现与该行业的无缝连接[4]。1.4就业方向不同学术学位毕业生就业方向多为与科研相关的工作,如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去高校任职从事中药学相关的教学任务,或者去科研单位进行科研工作。而专业学位则是去药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质检、销售、管理等工作,或者去医院药剂科、药房等部门工作。

2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

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其培养体系已经相对成熟。而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起步较晚,与学术学位硕士相比体系并不成熟,没有可以借鉴的培养模式。但是现在这2种培养方式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多是参考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课程并没有突出职业导向,应用性实践性不足;其次是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式的“双导师制”不够完善,导师队伍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且导师录取专业型硕士的积极性不高;而且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规模较小。以上这些导致了社会和研究生对该学位的认可度较低,师资力量和生源不足。同时,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没有职业药师资格证书获取制度,缺乏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职业指向性较强的评价体系[5]。

3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改革

3.1学术学位硕士的改革

(1)应尽可能多地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增加课程的丰富性,教师也应及时根据最新动态研究进展更新课件与讲义。(2)将单一的导师制度变成导师组制度,这样有利于信息的交换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利于各导师之间资源和技术共享,增加团队的合作精神[6]。(3)增加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实验仪器设备操作及新技术、高水平论文撰写等科研技能培训,能够让学生充分把握学习的机会,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增加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4)引入多元化指标构建学术型硕士的质量评价体系,既要评价的数量、级别、参与课题数量等内部指标,也要评价研究生社会服务、就业质量、雇主评价等外部指标。评价指标应侧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学位学分以课程学分和科研活动学分为主,以此判断学生能否适合医药科研、教学相关工作。

3.2专业学位硕士的改革

(1)对于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要加大宣传力度,认识到设置该专业学位是出于中药学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是适应国内外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强社会与师生对该专业学位硕士的认可度。(2)扩大招生规模,确保产、学、研实践基地和师资配备充足,并不断完善“双导师责任制”;理论课程设置应以职业需求、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应用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差异。(3)还需要实现专业学位与国家执业中药(药)师资格的挂钩,推进国际中药职业标准化资格认定。(4)构建专业型硕士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侧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学位学分以课程学分和实践活动学分为主,以此判断学生能否适合医药产业相关工作。

4展望

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不断发展,2种培养类别均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地总结与探索,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药学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提升为中医药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EB/OL].(2010-9-18)[2020-11-02].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J].中国资产评估,2010(8):44-45.

[3]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4]高洁,张庆芝,章涤凡.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的区别及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77-78.

[5]洪煜,钟秉林,赵应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