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农牧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乡镇农牧工作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农牧工作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镇农牧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1篇:乡镇农牧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__县党委十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__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查找当前制约__县畜牧业科学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据《__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于4月10日深入全县8个乡镇场开展了为期1天机关作风方面的调研。重点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畜牧兽医站(包括各乡镇场站)行政执法人员、技术干部、村级防疫员、村民代表和养殖大户进行了座谈讨论,然后又进行了入村入户,了解了农牧民当前的牧业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了他们对畜牧系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畜牧兽医系统机关工作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县畜牧兽医系统人员现状

全县畜牧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43人。其中县直畜牧兽医系统现有在职工作人员 67人;乡镇场畜牧兽医站79人。全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67名,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22名,助理29名,技术员9名,未取得职称人员4人。

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村级防疫员73人,均参加过自治州畜牧兽医局的培训。

二、畜牧兽医系统行风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我系统以党风促政风行风建设的认识较为明确,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强党性,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务、政务会议、机关党建等工作制度。二是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层层抓落实,使政风行风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三是制订了机关行政、考勤、财务管理、公文处理、车辆使用、安全保卫、机要保密等各方面的制度及规定。五是执行了政务公开制度,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公开了各种行政事业收费标准,保证了依法依规议事、办事。

通过狠抓党的组织建设、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成立系统工会等工作,使干部工作作风有了很大改进,系统的整体面貌得到提升,有力促进了畜牧系统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

㈠高职低能的状况表现较为突出。从系统工作人员的文化知识构成的层次来看,大专以上学历占到了一半多,但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却不多,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功底,深入到畜牧业生产一线同农牧民打成一片、可以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工作人员较为缺乏。一是和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较低有关,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差,二是同牲畜直接打交道很脏、社会地位不高,在思想上存在一定自卑、回避心理,致使不少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因长期缺乏实践而渐渐荒芜,只掌握一些很简单的打针防疫操作技能,真本事少。三是和畜牧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有关,不像农业生产服务时间短、季节性明显、见效快,由于见效慢、不易出成绩,使他们不愿意下去给农牧民主动提供服务。

㈡缺乏用人上的竞争上岗激励选拔机制。名为任命(聘用)制,实为职务(称)的终身制,体现不了“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用人原则,一些人思想上没有压力,人浮于事, “你不干,我也不干”, 造成吃“皇粮”的人不少,真正能当“皇差”的人不多,缺乏事业上的进取心。无所事事、不推不动、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等类型的人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外一些同志比较繁忙,拿一样多的工资,却“忙的忙死、闲的闲死”,长此以往,也造成能干事人的心理上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这些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㈢规章制度执行、落实不力。虽制定了这样、那样的规章制度,但执行力度普遍看来还不大,没有做到按照制度办事,不能按照制度的规定管人、办事,导致日常工作拖沓,办事效率低。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被当成迎接检查的摆设,工作人员纪律涣散在一定范围内突出存在。考勤制度执行不到位,缺岗仍有发生;上班时,存在工作人员不在状态、游戏聊天的情况;在技术服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服务不到位、态度生硬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㈣工作作风不实、抓落实力度不够。畜牧兽医部门面上去的多,点上去的少,突出表现在对基层工作经常管,而又不具体、不深入,只掌握一些问题的皮毛,具体情况了解的少。在乡镇层面上调研多、听汇报多,到村里和农牧民家里去的少,问的就更少,对群众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不甚了解。

四、对策、建议

㈠逐步建立起职工的综合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将“有为才有位”的竞争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位职工,将其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每个人的升、降、去、留,取决于平等竞争的结果。要引入目标明确、责任到人的竞争激励机制,对每个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责,通过制定详细的竞争上岗工作实施方案, 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奖勤罚懒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和每位同志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责任书的基础上,可以分季度、半年、一年几个阶段,依据其实际工作的质量、数量、纪律等情况,由单位考核组,对其进行综合量化打分,对分值高者,可以优先评优,给予一定精神、物质奖励;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纪律松懈散漫的人,在进行告诫的同时,进行重新上岗培训,如仍无明显转变,可选择降级使用等惩罚措施。通过转变绩效评估机制,达到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使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态度得以明显改变,形成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

在全系统内尽快推行“ab角、岗位零缺位”制度。这很适应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每个人及时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的需要,有利于消除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推诿扯皮、消极对待本职工作的不良现象,从而建立起分工明确、人人有责、方便群众的工作责任机制,保证每项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㈡强化制度,严格管理。把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部位和环节,尤其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不能将制度贴在墙面上,锁在抽屉里,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完善并落实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制权、按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要加强对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执行各项工作制度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促进作风的进一步好转。对系统内存在的纪律松懈等问题要继续自查,在加强整顿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集中整改,严明纪律,落实相应的惩戒措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对存在问题的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切实解决机关工作人员作风懒散,服务态度生硬、工作在岗不在状态等突出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好表率,克服好人主义,狠刹歪风邪气。

第2篇:乡镇农牧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监督管理与指导服务并重”原则,进一步加强农资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日常监管,扎实开展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和非法生产经营活动,依法从严查处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积极推进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及“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深入开展,逐步形成农资监管长效机制,促进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确保我县不发生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工作目标

在全县范围内以整治国家禁止生产和销售的42种禁限用农药、假冒伪劣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为重点。狠抓源头治理,扩大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范围,做到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100%,农资经营台帐建立率达100%,有效遏制假冒伪劣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安全落到实处。

工作重点

(一)重点品种

种子:以严把大田玉米种子登记备案为突破口,扎实开展种子市场监管和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深入排查和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经营推广应当审核而未经审定的种子、超范围经营、无证生产经营、未按规定建立经营档案、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包装标签品种介绍与审定公告表述不符等违法行为。

食用菌菌种:在菌种生产季节前,有效制止无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对重点区域、人群重点检查,对警告无效的无证生产、经营者严肃处理,杜绝租借、转借《生产、经营许可证》等违法行为。联合工商、质监、食用菌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对全县食用菌原辅料市场进行综合检查、整顿,避免假劣原辅料给食用菌生产造成损失。

农药:以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禁限用农药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的行为,坚决查处生产经营无有效成分、有效成分不足和擅自添加高毒农药,以及无证生产、一证多用、套用或冒用农药登记证等违法行为。

肥料:以冲施肥、复混肥、有机肥、叶面肥为重点。严查生产销售未取得登记证的肥料、假冒伪造肥料登记证号、生产销售包装未附标签、标签残缺不清或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肥料产品。

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强化兽药GSP后续日常监管,规范兽药经营活动。严厉打击违法制售假劣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和使用违禁药物及其他有毒有害化合物的行为,加大兽药、饲料市场整治力度,坚决打击国家禁用兽药、无证无照兽药经营企业。依法严厉查处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三聚氰胺、瘦肉精、莱克多巴胺、苏丹红等违禁添加物的行为。

农膜、农机等其他农资:加大对农膜、农机等其他农资的监督检查力度,杜绝假劣农资流入市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制售假农机、零配件以及盗用冒用转让农机推广鉴定证书、证章等违法行为,加大农机质量监督力度

(二)重点区域

重点加强对农资批发市场、农资供应大户等的监督检查。加大种养植基地、蔬菜基地和食用菌园区周边农资经营门市的检查力度,确保我县支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农牧部门在农资打假中的牵头作用,在春耕前,组织力量会同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农资的严肃查处,坚决取缔;对不能达到或不符合资质条件的,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登记证。

(二)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局各相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农资市场日常监管,加大日常执法巡查的密度,保证农资监管全面覆盖、不留死角。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台帐(档案)、农产品生产记录、农资产品购销票据,排查是否存在生产、经营假劣农资违法行为;根据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农时、重点市场、重点品种,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专项整治活动,将农资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全面纳入监管,逐步解决我县农资市场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保障农资产品质量,维护农资市场正常秩序。

(三)集中力量查处违法案件。要高度重视案件线索排查、梳理工作,集中力量深入排查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彻查源头、端掉窝点、消除危害。对涉及面广、造成农业生产事故、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劣农资案件,成立专案组限期查办,杜绝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必要时可请市级农业部门帮助或者联合有关部门共同调查处理.

(四)深入宣传,营造农资诚信经营氛围。引导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树立“以质量树品牌,以质量求发展”的诚信生产经营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索证索票、进销台账等制度,推行农资质量公开承诺制,做好售后服务。推动在农资各经营网点建设信息服务栏,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警示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病虫害预报信息和防治技术,对如何选购、使用农业投入品进行指导。要求农资经营者承诺不生产、经营违禁和不合格农资产品.

(五)加强对农民的服务指导。乡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站要采取深入田间指导、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制发光碟等多种形式,以及充分发挥村宣传栏等媒体作用,积极宣传普及涉农法律法规、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和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质量意识、科学使用农资能力和识假辨假维权能力,提高农民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水平。

(六)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农资打假信息报送,发现重大和特殊突发事件要及时逐级上报,坚决不能出现迟报、漏报、瞒报现象。对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相关股室责任人的责任。

时间和步骤。

(一)2-5月份,开展以玉米、化学除草剂为主的春季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各乡镇站与辖区内农资门市鉴定农产品责任承诺书。

第3篇:乡镇农牧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和布克塞尔;牧民定居;新形式

一、新形式产生的背景

中央明确提出将2020年完成牧民定居任务的时间提前到2015年全部完成。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于群众第一、民生优先的原则,把富民安居工程和富民兴牧工程作为全面推进新疆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两大民生工程,作为解决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最紧迫、最现实问题的优先工程。“十一五”期间,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累计引进工业项目41个,落实到位资金36亿元,中国核工业集团、中材集团、鲁能集团、雅泰集团、江苏徐矿集团等有雄厚实力的企业集团纷纷入驻。其中,国网能源煤电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新雅泰公司年产20万吨硫酸钾镁肥全面达产,宏达盐业全面进行了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中非夏孜盖膨润土有限责任公司高科技膨润土开发、年产200万平方米防水毯生产线相继建成;中核大地和丰矿业公司年产300吨氧化铍生产线,新疆赛尔鹏远公司年产4万吨玻璃钢管项目,华鸿矿业日处理900吨矿石项目加快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投产为自治县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将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新形式产生的条件

(一)草畜平衡情况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草地载畜能力的年度和季节的不平衡,尤其是季节的不平衡,是影响畜牧业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或制约因素。从此次草地调查的分析结果来看,该县夏牧场理论载畜量为669061.78只,而实际载畜量为849600只,超载180538.22只;春秋场理论载畜量为517102.15只,而实际载畜量为552200只,超载35097.85只;冬春秋场理论载畜量为72120.62只,而实际载畜量为764600只,超载692479.38只;冬场理论载畜量为990380.23只,而实际载畜量为424800只,欠载565580.23只;冬春场理论载畜量为26056.82只,而实际载畜量为424800只,超载398743.18只。正常草场的最佳放牧利用率应控制在50%以内,退化草场根据不同退化程度草场的利用率也不同,退化最严重的要禁牧。休牧、禁牧是目前遏制天然草地退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目前最难做到仍是合理利用草场及对退化草场的轻度利用,大多数牧区牲畜头数的超载问题仍处在禁而难止,一些牧区在政府强制禁牧的情况下才被动减畜,主动减畜还只停留在理论上。

干旱、半干旱草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地面的植被群落是经过数千百年的自然选择而形成。人类只有合理地利用干旱、半干旱草原的自然再生力才是最经济的,而又不破坏其脆弱的生态系统。游牧业保持了数千年的可持续性就是人与畜的数量一直处于草原自然生产力的承载范围内。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牧业人口的成数倍增加,牲畜头数的快速发展。多数牧业地区处在长期的超载过牧,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及人均牲畜占有量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下降和减退。

(二)农业生态情况

1.水资源结构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年地表径流总量为1.4534亿立方米,为全疆年地表总径流量(884亿立方米)的0.16%,年径流深6.72毫米,为全疆年径流深(47毫米)的14.3%,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

县境内有两条较大的河流。一条是白杨河,全长200km,河流集水面积1532平方千米,年径流量1.124亿立方米,该河大部分水流入克拉玛依市水库,在自治县内,仅有部分支流的水资源用于少量的人畜饮水和草场灌溉,利用价值不大。另一条河是发源于霍尔茹的和布克河,全长134千米,该河穿出哈同山南进入加林塔然水库(库容1850万立方米),年径流量为3754.6万立方米,该河为泉集河,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引额济克”工程从西干渠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分水1亿立方米,初步缓解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业用水严重短缺的矛盾。“引额济克”工程从西干渠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分水1亿立方米,初步缓解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业用水严重短缺的矛盾。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3187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1.3906亿立方米,实际可开采量为0.78亿立方米,年可利用地下水资源量642.4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4.62%,利用率很低。地下水补给主要依靠山区河流渗漏补给、山前恻向渗漏补给、大气降水直接渗入补给以及水库、渠系渗漏补给。

2.农业种植结构

200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64亩,其中小麦7327亩,豆类446亩,玉米1820亩,马铃薯2071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0220亩;棉花播种面积10.23万亩;饲草料作物播种面积13437亩;瓜菜果类面积2688亩。特色作物种植―加工辣椒播种面积1793亩。粮经饲比例由2007年的5∶70∶25调整为2012年的8∶82∶10。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万亩,其中春小麦1.73万亩、玉米0.31万亩、豆类0.05亩、马铃薯0.11万亩、其他0.1万亩);经济作物11.79万亩,其中棉花10.55万亩、油料作物0.44万亩、打瓜0.22万亩、食葵0.46万亩、其他作物0.12万亩);饲草料1.15万亩(苜蓿0.73万亩、青贮玉米0.42万亩)。粮经饲比例由2008年的8∶82∶10调整为今年的15∶77∶8。201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345万亩,其中,春小麦1.97万亩、玉米0.7038万亩,马铃薯0.0607万亩;经济作物13.0971万亩,其中棉花9.86万亩,油料作物1.0773万亩,打瓜1.0192万亩,无壳南瓜0.605万亩,甜菜0.0509万亩,蔬菜0.0401亩,加工辣椒0.062万亩,其他农作物0.3736万亩;饲料作物0.826万亩,其中青贮玉米0.44万亩,苜蓿0.386万亩。粮经饲比例由2009年的15:77:8调整为今年的16:79:5。

总体上看,自2007年以来,和布克赛尔县粮经饲作物种植结构呈现以下变化规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保持绝对优势(约7-8成)的前提下略有波动;饲料作物面积呈逐年减少状态。

(三)牧民定居资源承载力分析

根据以上2008-2010年自治县种植结构资料可以看出,饲料作物种植比例自2007年以来逐年减少。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区养畜积极性或者农区养畜数量的变化。此外,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面积结构组成为99∶0.2∶0.8,非常清楚地反映了天然草地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草地构成中的绝对主导地位。牧民定居工程曾经为定居牧民制订了划分一定面积草料地的政策。显然,这是不符合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紧缺的实际,是难以实现的。牧民定居的唯一出路是转变牧民身份,为定居牧民提供新的非农生计来源。

在牧区特别是比较干旱地区,应慎重开发地下深层水,缺水草场往往是目前牧区保存最完好的原生草原植被群落。但是,近几年来,特别是施实西部大开发以来,好多缺水草场通过开发地下深层水而被四季放牧利用。这是只顾眼前,丢弃长远的得不偿失的短期行为。打井后一旦有了水源,牧民就会定居实用,彻底改变过去只能做冬营地或打草场轻度利用的状况,而变成全年四季都过度利用的草场。草场退化的速度就会加快,我们不仅会很快失去现已保存为数不多的最宝贵的原生植被群落,更可悲的是我们又在增加新的生态危机与生态成本。况且在干旱地区地下水的补给困难,事实上是很难被可持续利用的。在降雨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区,如果大面积开发饲料地,而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破坏了原生植被就等于增加了新的生态成本与潜在的生态灾难。

三、游牧民定居的新形式

(一)城镇化定居

依托县城及什托洛盖镇,引导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扩建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在城镇建立规格较高的牧民定居点,与新型城镇化协调一致。2010年初,开工建设牧民定居楼房600套,牧民自愿选择70-120平方米不等的户型面积,每户只需自筹4-10万元就可以在县城或和什托洛盖镇拥有一套楼房。到“十二五”末,凡是1984年以前在本县落户的牧民,每户在城镇(布克赛尔镇或者和什托洛盖镇)都有楼房1套。

结合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大对定居城镇牧民技能培训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农牧民掌握实用技术,实现牧民进城务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由“零散式”向“规模型”转变,同时引导其走进工矿企业,成为“产业工人”,转变身份,长期稳定地过上城镇生活。

(二)现代化农场移民定居

2007年自治县启动了北部牧民移民搬迁工程,计划转移北部牧区贫困牧民1000户,搬迁至察和特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从事农业生产或现代养殖。目前开发区已定居牧民748户。政府为每户牧民配套建设定居房78平方米,无偿划拨宅基地5亩,耕地50亩,由开发区管委会统一对搬迁户进行管理,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采取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当年就实现户均收入2.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至2010年末,察和特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已定居牧民748户,正逐步实现由传统牧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

四、可借鉴的经验

(一)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定居模式

通过扶贫开发与牧民定居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了游牧民困难群体的定居问题。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如将查干库勒乡贫困牧民搬迁至察和特开发区,建立了“公司+基地+搬迁户”和“大户+基地+搬迁户”管理模式,帮助贫困户规避市场风险,解决其缺乏生产资金和无种植管理技术的问题。开发区水土资源的开发为农区畜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解决了牧民定居饲草料地不足的难题。户均纯收入由不足万元增长到2.4万元,人均收入达5500元左右,开拓出一条游牧民贫困户走向富裕的新型发展之路。

(二)初步建立企业和牧民利益联结机制

北部山区积极采取“订单收购”、“公司+牧户+基地”、“银行+公司+牧户”等多种合作方式与牧民合作,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蒙哥尔公司通过预付定金,养殖回购的方式帮助贫困牧民扩大养殖规模,用于扩大养殖规模及购买生产资料,确保牲畜安全越冬,以保证公司原料的收购,达到牧企双赢。

南部山区由察和特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管理,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定居牧民把自己2.6万亩土地流转给香港弘港集团旗下的自治县双色港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到该公司务工的牧民按月最低工资1200元,月收入最高可达3000元以上,搬迁户人均月工资达到1600元。同时,还为签订用工合同的牧民统一缴纳“五金”。

(三)建立新型牧民培训机制

公司引导下的牧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创立了新型牧民培训机制。县科技局与蒙哥尔公司及恒丰合作社联合举办“科技之冬”农牧业合作社培训班,培训各乡镇场合作社贷款农牧民、科技示范户、养殖专业户、农牧业技术人员。通过培训使广大农牧民掌握科技实用技术和综合运用实用技术的能力,增强其可行性操作,从而有效提高养殖积极性。

(四)实现牧民快速增收

牧民实现转型后,将通过技能培训成为产业工人,从事第三产业增加收入。农牧区种养大户,依托流转后规模化土地、草场等生产资料,进行科学种养,实现快速增收。

参考文献:

1.塔城地区畜牧局.塔城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2009-2015年规划[Z].2008-04.

2.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

3.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2011年游牧民定居的实施方案[Z].

4.周亚成,阿依登.哈萨克族定居村落――胡阿根村社会调查周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第4篇:乡镇农牧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阿勒泰市;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58-02

0引言

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定居是前提和基础。1987年阿勒泰市巴里巴盖乡实施了“2871”项目,率先安排379户牧民实施定居,开始了新疆牧区定居工作的篇章。2008年阿勒泰市全面启动定居兴牧工程建设,计划到2018年全面实现牧民定居工作。牧民定居工程与安居富民工程让牧民“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是一直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本文对阿勒泰市牧民定居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阿勒泰市游牧民定居工程概况

阿勒泰市地处阿勒泰山脉南边,境内地形东高西低,呈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可分为北部山区、南部丘陵区、山间冲击平原区,是典型的温带干旱气候,天然草场分布广泛,畜牧业产值在当地农林牧渔业产值里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新疆畜牧业生产主要基地之一。

2005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阿勒泰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同时紧抓新疆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游牧民定居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经过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按照“定得下、稳得住和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和实现生态、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总体要求,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天然草场生态恢复及可持续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等三方面综合规划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套”和“四个不落后”建设,确保质量第一、功能齐全,保证10年、20年不落后,并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对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选址、住房布局等进行详细规划设计。

阿勒泰市1986年实施的“2817”定居项目开启新疆牧民定居的先河,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探索出三种不同定居模式即:集中定居、插花式定居、分散式定居,而目前主要采取向城镇集中和连片集中定居。

2009年之前阿勒泰市各乡镇主要采取插花式定居模式,共计定居牧民1605户。除2009年建设阿苇滩镇640台地160户、阿拉哈克乡阿克齐100户、阿苇滩镇哈拉布宫60户、阿拉哈克乡窝依玛克64户、喀拉希力克乡窝依玛克村55户、红墩镇布铁吾尔格40户等6个定居点较大外,其他采取插花式定居。从2010年开始实施集中定居,2010年在克孜加尔(640台地)新建克孜勒别勒村、克孜勒喀巴克村和阿克别勒村3个牧民定居村,每村200户,并扩建阿苇滩镇毕依克哈巴克村,新增60户,共计实施牧民定居660户。2011年,实施牧民定居512户,其中640台地阿勒玛勒村200户、北屯镇300户、拉斯特乡斯德克村12户。多数牧民定居点户均配套50亩的饲草料地,少量的定居点配套100亩、80亩牧饲草料地。截止2011年底,全市统计在册牧民6859户,30067人,已完成定居2777户,11108人,定居率为40.49%。

阿勒泰市按照“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的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各年投入巨资严格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建设牧民定居工程,基本上按照要求完成了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一些地方由于规划落后、自然条件恶劣,设施配套不齐全等原因,导致定居工程出现了一些不利定居和发展现象。

牧民定居工程资金数额巨大,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筹集而来,政府资金压力大,而牧民自筹资金数量相对较少,但相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的牧民来说,筹资压力大,牧户主要选择如60、80、90、100平米的户型,价格一般都在3万、5万、8万、10万左右,许多牧民因缺乏资金而大量变卖牲畜,导致后续生产生活开展困难。

牧民定居后生产由传统畜牧业转向种植业、兼业、经商等行业,改变了单一的收入来源渠道,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大大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水平。在牧民定居建设现行成果下,对牧民在纯收入方面的差异将牧民定居点相对分为好、中、差,按照1:1:1的原则筛选定居点,在阿勒泰市牧民定居办公室专家的分析下,选取了巴里巴盖乡鲁旺塔斯村、切尔克齐乡坎格村、阿苇滩镇卡拉干德村。通过调研上述三个牧民定居点,发现牧民定居工程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总结出阿勒泰市当前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2阿勒泰市牧民定居中存在的问题

2.1牧民自筹资金压力较大

2012年牧民定居政策补助力度加大,国家补助3万元,自治区补助1万元,吉林援疆补助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万元,共补助7万元。而筹建80平米标准的居舍需要8万元左右,60平米的居舍需要6万左右。近年来,建材物资价格普遍上涨,房屋建设成本随之增加,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补助,但是牧民每年缴纳的资金逐年上升,极大的加大了牧民负担,挫伤了牧民定居积极性。目前阿勒泰市仍有许多牧户为无房户、危房户、重疾户和重灾户等,大部分牧户自筹资金较为困难。现已定居的年轻牧民是从父辈中分家而来,没有自己独立的生产资料、独立的经济收入或者拥有较少的经济收入;重疾户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发生重大疾病,巨额的费用迫使牧民大量变卖牲畜,导致收入减少,通过银行借贷、亲朋好友资助等维持生计,筹集定居资金非常困难。

2.2人工饲草料地严重不足

当前牧民定居的基本思路是“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人工饲草料地是全面实现牧民定居的关键。各定居点定居时间不同,人工饲草料地数量也不同,定居较早的牧民家庭饲草料地为100亩,后定居的牧户多为50亩饲草料地,还有部分定居牧民家庭20-30亩。专家估算定居牧民走上致富道路至少需要100亩土地,而大多数牧户人工饲草料地为50亩;政府提供的土地较为粗糙和贫瘠,表现为地力不足、实行轮作,需要牧民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才会有较好的收益。饲草料地是制约大规模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主要“瓶颈”,也是制约牧民定居后发家致富的重要因素。

2.3缺水问题严重

阿勒泰市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5摄氏度,降水年均191.3毫米,年均却达蒸发量1682.6毫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牧民定居点人工饲草料地开发规模和人畜饮水都取决于水利工程,大量水利枢纽、开发草原、打机井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定居点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牧民生产和生活。一方面是生活用水,定居点居民用水网建设不足;另一方面生产用水分为饲草料地灌溉水和牲畜用水。灌溉渠网在有些定居点建设中大量不足,渠道、干渠、支渠等引水工程渠道不防渗,硬化程度不够。此外,定居点饲养的牛羊也得不到饮水保障,这严重制约了阿勒泰市牧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2.4定居牧民补助发放问题

在对一些牧民定居点调研时,定居点的牧民普遍反映政府在定居前宣传的一些补助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比如大棚补助、退牧还草补助等补助款近2年都没有发放,引起很多牧民的不满,渐渐对地区实施的民生工程——牧民定居工程不满。牧民由于在定居时缴纳了大量资金,本身可支配的资金所剩无几,缺乏足够的资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补助款项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是继续开展畜牧业生产、种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牧民致富之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不少牧户,由于缺乏补助款,生活非常艰难,勉强度日,生产经营更是无力发展。

2.5定居点环保问题开始显现

建设定居点时政府都有考虑周边环境,向定居牧民提供拥有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但因有个别定居点离市区近,出现环保问题。如有一个定居点,离定居点大约四百米有一个砂厂,砂厂工作时砂尘遮天蔽日,砂粒直接飞到定居点各户家里,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并且砂厂工作时机器轰鸣,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使居民无法正常休息,影响大人与孩子的工作和学习,间接引起当地牧民对政府的不满,直接影响到牧民定居后续工作的开展。

2.6牧民定居经济增长缓慢,缺乏较强的经济增长点

牧民定居后,经济收入增多,但生产生活支出也增多,家庭纯收入变化不大,增长缓慢,没有获得定居工程预期带来的经济效益,引起一些牧民定居后又回到山里继续游牧。由于各种因素牧民定居点大部分都不太适合于农耕,也完全不适合于游牧,这从大体上造成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相当大的难度,加上政府和牧民改造生存条件有限,种植业和畜牧业是牧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都走传统农业发展道路,尚未走上集约化、产业化农业,人均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不高,导致整体牧民收入增长缓慢,除了个别地域有主要经济作物,比如巴里巴盖乡的哈密瓜产品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整个地区牧民缺乏强劲的可持续的经济支柱,带动牧民致富,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牧民定居后收入下降的状况。经济增长缓慢,严重挫伤了牧民定居积极性,也引起了已定居的牧民继续游牧,或者出现半定居状态,加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难度,也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不适应,政府要考虑在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扶持一些优势产业,作为当地牧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大幅度带动经济收入增长。

3对策建议

3.1各级政府加大牧民定居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是加大补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税收收入的提高,政府在财政上有实力加大补贴力度,减少牧民对定居工程的投入资金,使牧民在定居后留有较多的资金从事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尽量避免牧民因定居而大量变卖牲畜,导致定居后无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政府应该特别重视重灾户、年轻户等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专项措施研究具体对策,重点向中央多争取财政或者项目支持,设置专项资金解决问题。

3.2大力加强饲草料地建设

目前大多数定居点缺乏足够的标准质量、数量的土地,每户能够浇水灌溉的土地都不足50亩,土质差、产量低,直接影响到饲养牲畜的数量,关乎牧民的经济收入,影响到牧民的发展。市政府重点开发五个灌溉区,大力开发高产、平整化、条田化、林网化土地,满足对土地的基本需求;大力发展高效人工饲草地建设,扩大人工高产种草面积,推行圈窝地种草和半人工草地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建立饲草料基地,为舍饲圈养提供充足的饲草料,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保障,又能减轻天然草地压力,还能提高牧民收入。

3.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根据牧民定居点人工饲草料地开发规模和人畜饮水需要,做好水利规划新修中、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和渠道、干渠、支渠等引水工程,搞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渠道改造,防渗、硬化,为饲草料地提供稳定灌溉水源;在人工饲草料地生产利用中推广高标准节水技术,实行以节水为主的方针,节约用水、高效利用,确保人工饲草料地高效灌溉;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须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不得过度开发,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并注意各水利工程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3.4政府提升管理水平

政府必须按照牧民定居政策规定的要求,将补贴直接发放到牧民的手中,严禁各级政府截留、晚发或者挪作他用,对尚未发放的补贴尽快发放,并采取补偿措施消除牧民不满情绪;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定居点周边建设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工厂等,损害了定居牧民的身体健康,与牧民定居政策的宗旨背道而驰,须采取实际行到来清除严重危害环境的污染源,保护牧民来之不易的生产生活环境。

3.5大力加强后续产业的开发

(1)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政府必须大力开发相关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持续开发后续产业,调整畜群结构、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措施,建立养殖小区,对牛羊牲畜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大力开展牛羊育肥业,重点做大做强阿勒泰羊、阿勒泰牛,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与号召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2)实行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都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实行“公司+合作社+牧户”战略,产业链上相关利益方结成利益联盟,共同维护产业链的发展壮大。种植业以巴里巴盖哈密瓜为代表,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农业协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畜牧业以阿勒泰羊为代表,选取优良品种,开展育肥,建立畜牧业协会,扩大市场竞争力,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3)以旅游业为代表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如哈萨克民族风情、草原风光等,将阿勒泰市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综合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区域商贸服务、信息物流、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

(4)实施科技推广与专业人员培训工程,加快人才流动与转移,重点抓好畜禽改良、快速育肥、暖圈饲养、疫病综合防治、草地改良、长草短喂、短草槽喂、“三贮一化”等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定居点的推广普及,不断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坚持“牧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在牧区利用冬闲时节深入定居点开展诸如“科技之冬”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畜牧业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科学养畜技术、有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型牧民,成为农牧业生产中的骨干力量。目前牧民经培训产业转移的人数较少,工作途径小,加大牧民培训与转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未来30%的牧民转业从事非农工作。

参考文献

[1]蒋志清,朱美玲.新疆木垒牧民定居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J].价值工程,2012,(8):1-3.

[2]郭文慧,宗卫征.当前新疆游牧民定居及新牧区建设调查研究——以塔城地区额敏县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32-36.

[3]宋哲.加快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切实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调研[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54.

[4]闫海龙,张永明.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