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美学知识要点范文

设计美学知识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美学知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美学知识要点

第1篇:设计美学知识要点范文

艺术美学课程是数字媒体类高校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艺术理论的基础课程。它对奠定学生的艺术审美欣赏与鉴赏能力,判断艺术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后续的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艺术学和美学;在教育方向上又分为两个分支:艺术教育和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的技能和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艺术,重在建立学生与艺术本身的联系,重在“技”;美学教育是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艺术审美性的理解和体验,把它上升到人生境界的塑造和拓展,也在于通过艺术建立学生与人生世界的联系,在于“道”。没有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是空洞的,没有基础的;没有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不彻底的,没有结果的。因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艺术技能和知识,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有限的自我通向无限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美学是来自于艺术的人生智慧,掌握这种人生智慧,它不仅使我们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动的学习和理解世界,而且使我们的人生因为美学的理论训练更丰富更深刻地向世界展开。在审美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1]。怎样既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不同作用,又切实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互相促进,以实现审美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每个从事审美教育的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美学与艺术欣赏有着密切关系,但美学并不等于艺术欣赏。美学家叶朗先生在《大学生与美学》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美学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的理论思考[2]”。美学不是普通的艺术理论,美学正是在世界观的层次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对于人生世界的审美精神。艺术美学知识对学生学好其他基础课以及后续的艺术专业课具有重要意义,对后续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的制作课程起到了铺垫作用,艺术更会成为学生终身的精神家园,促使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通过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关于对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艺术理论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对艺术美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教师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工科类学生入学前并没有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没有受过艺术欣赏与鉴赏的熏陶,更谈不上对艺术的审美思维了,因此对艺术美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从审美兴趣培养入手,启发学生对各门类艺术的区分与对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深入理解,将枯燥的艺术美学理论知识讲得清、准、趣、活、启,为下一阶段课程知识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最终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中遵循艺术规律。

二、艺术美学教育现状

艺术美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艺术技能或技巧的培训,比如绘画、音乐、舞蹈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和操作一、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或表演;二是艺术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艺术技能知识,比如让学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起源等理论知识和历史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切实有效的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使他们有更高的热情、更多的机会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而且把学生从自发的艺术爱好者、欣赏者提升为自觉的艺术活动参与者和艺术鉴赏者。这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过程,不仅使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关系(态度)产生从被动到主动、从观赏到创作(批评)的变化,而且,它是一个把艺术活动从单纯的娱乐活动深化为培养、塑造学生艺术品格的素质教育行为。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力(观察力)、活跃的创造力(想象力)、宽厚热情的心胸、面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积极的心理(人格)素质的综合品格[3]。一个真正从事艺术的创作者必须具备这些素质,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也必须具备这些素质。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进入了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竞争,对个体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品格所包含的积极的人格素质,不仅仅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对学生创作艺术作品所显现的人文精神更为迫切。现在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艺术审美情趣低俗,使得学生们对艺术的审美兴趣很淡漠,更谈不上艺术修养了。许多艺术美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担忧,觉得艺术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艺术审美鉴别的能力,任重而道远。正如彭吉象教授所言“我们要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因为并不见得都会鉴赏。比如我教电影电视,现在很多孩子并不见得会看得懂电影,他们就是‘看热闹’,分不清好坏,只要大片就去看,其实过去的电影也有很多好作品,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们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等一大批优秀电影,我们的学生没看到,我觉得我们艺术教育就是要把这些珍贵的、有价值的、有艺术水平的、而且被称得上经典的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4]”。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艺术创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思考能力;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自己的观点、独立欣赏性差、抄尽收眼底现象十分普遍;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艺术理论功底欠缺;“重技术应用、轻艺术理论”现象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梳理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艺术美学课程是一门充满了各种复杂和深奥理论的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课,所以初期在开始听课的时候,学生们由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知识储备的缺乏,多少会感觉有些吃力,甚至感觉到枯燥乏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逐渐融入到艺术的海洋中。面对工科起点的大学生,要想讲授好这门课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采取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启发式教学,通过艺术作品个案分析点评,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艺术美学教育方式的五个环节

针对艺术美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对教学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之相适应。为此,采取以下五个环节,作为具有启发创新性的方法进行艺术美学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1.清——体系艺术美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从授课之初就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门课程体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为后续的动漫类等艺术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所以涉及到的知识要点必须清晰,能通过老师的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大体把握。因为艺术美学中抽象的东西比较多,需要多理解多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总会碰到许多难题,这就要求老师讲授教材的同时,还要以艺术个案进行讲授,需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现实艺术实践,整理成具有艺术特色的课件,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清晰思维。工程思维训练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培养的是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工科类学生走向社会后,多数为工程师,所从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行业都是在追寻美,任何形式、任何一项工程都离不开美,为了避免简单的重复性的匠气十足的设计,需要艺术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思维在日后的工程设计以及产品创意中所带来的优势。

2.准——定位在艺术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设计时的教学定位定得过多或过高,就要把教学定位移位到受教的学生,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基础,还要考虑到一节课教学时间的限制,否则所有教学环节设计就成了走过场,教学活动只忙于应付,难以实现有效性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5]”。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课堂教学定位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如在讲授戏曲艺术与戏剧艺术这一节时,由于一小部分学生从小生长在偏远地区,从未接触过这类艺术形式,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就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准确定位,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益,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更具有人性化和实用价值。定位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准确定位的教学是低效率的教学。定位对教学有导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结合不同学生的背景,准确教学定位是推进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定位准确,可使教学相长,达到教学目标。

3.趣——手段教学手段多样,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在教学中,也应不断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见解的情境。例如:在讲到中篇艺术种类的各章节时,教师让学生不仅掌握到各门类艺术的特征,还要学生准备ppt材料,谈对该艺术审美特征的理解,使得学生兴趣很浓,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展示艺术才能,有的上讲台吹一段竹萧,演奏一段吉他曲、有的来一段舞蹈动作表演、写一幅书法字帖等等,尽管艺术技巧很幼稚,但还是给学生机会把自己入学前已掌握的艺术技能或爱好展示了一下,还有的学生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家乡的艺术特色。通过这种展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此来理解消化该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很受学生们欢迎,它符合现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规律。使之达到师生精神愉悦,在兴趣中完成教学任务。

4.活——思维面对工科类学生,讲授艺术美学课程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不仅仅只是讲好艺术理论的知识要点,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或技巧,要会实际操作。这门课的特点是感官性很强,且实践动手能力也很强。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同学们在兴趣这一环节中所展示的艺术作品,必须一一进行点评,在点评讲述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该种类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明白其艺术规律与其他各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性,如书法与绘画、舞蹈与音乐、文学与戏剧、建筑与雕塑等各类艺术,逐渐认识到形象思维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与体现。在艺术学教学中,还可以再做深入思索,寻找出更多、更合适的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有助于学好艺术美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审美创造能力的关键。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和调节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设计美学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课件;设计;教学;图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16-01

在数字媒体时代,课件作为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对教学效果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从事高校图像类课程教学和课件设计经验,以及在课堂中的实验效果,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讨论高校课件设计的方法及策略。

一、美学视角下的教学课件设计

美学追求的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情感上的和谐统一。具体到课件制作上,无论从版式到内容,都应该为学习者带来感官和学习体验上美的享受。使学习者在享受感官体验的同时侵入式理解所授知识,获得学习的最佳体验。能够烘托教学内容的界面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反之,只流于形式的课件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还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课件设计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耶认为“之所以要采用多媒体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教学信息应根据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来设计”。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经过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已融入到学习者的知识系统。与有意义学习对应的是机械学习,机械学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是一种被动学习,所获得的是虚假的表面知识。因此,我们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应根据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式进行设计,才能有助于课件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图像类教学课件设计方法与技巧

(一)图像类课程特点

图形图像处理类课程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属于实践类课程,它以计算机为平台,使学生通过具体软件学习有关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涉及美术、影视、摄影、印刷等领域。该类课程一般在机房上课,所涉及的软件主要有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3Dmax等。这些软件都可以称为创意软件,因使用者的创意思维不同而能产生千差万别的视觉效果。课程特点是操作性强,知识点零碎,所见即所得,且需要大量的图片素材。图像类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实例操作为主,其中需要涉及大量的图像处理前后效果的对比及处理过程中操作步骤的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需要处理的原图像及处理效果和所用到的操作工具有一个大致了解,这个过程为课程的引入阶段,非常适合通过课件表现。

(二)图像类课件设计策略

在教学中用到的课件大部分是用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软件制作的。PPt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易学,能够很方便地集成视频、音频、图表、图片、文字等,并且该软件预置了大量设计模板,为设计者的设计制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将从版式设计、文字设计、配色设计和多媒体设计等几个方面探讨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技巧。

1.课件版式及文字设计

图像类的课程本身就属于美学的范畴,因此在该类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美学规律。通过版式的设计能够将图片、文字等元素按照有利于学习者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与排列,能够确定课件的整体风格和颜色基调。由于图像类课程以图片展现为主,文字说明为辅,因此在版设设计上,应突出课堂讲授实例效果制作流程。课件中所用图片的大小、位置应符合多媒体认知原则,保证学习者既能够接受到足够的知识量,又不至于产生冗余信息。

在图像类的课件中,文本是主要起辅助说明及总结知识要点的作用,因此文本一定要言简意赅。在信息呈现方式上,应做到齐、整、简、适,标题及正文字体、字号、样式统一,字体颜色及样式要烘托重点内容,可以用粗体、颜色或大字号着重关键词。在文本的字体设计上,选用的字体应清晰易读,尽量使用系统字体,文字的颜色忌多,并且要与背景颜色有较大的反差。在字号设计上,要以观看者能够看得清楚为标准,一般选用24-40磅之间的字号。

在文本的排版上,如果文本量比较大,可以通过三种方法使文本简化,增强视觉感:1.提炼标题,分段分行,设置行距,标题的提炼与行距的设置至关重要,否则大量的文字信息容易使观众产生厌烦、疲倦感。2.利用图形视觉化、逻辑化文字,并且利用注释解释相关内容。比如把每段文字进行关键词提炼,然后利用图形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这样便于学习者记忆。3.利用PPt动画设置,在提炼每段小标题的基础上,分部分逐次显示课件内容。逐次显示能够舒缓观看者的视觉压力,易于记忆。

2.课件配色设计

课件的颜色设计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鲜艳的颜色容易使学习者兴奋、躁动,柔和的颜色容易使学习者安静等。在进行课件的配色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和课程特点。总的来说,课件配色设计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色彩风格要与主题、授课内容、学生特征相符合,(2)色彩基调为内容服务,基调应统一,忌随意变化,(3)用好色彩属性,适当增强背景色调与信息符号色调的对比。在色彩设计上,依据色彩学理论,可采用同类色配色、对比色配色和相似色配色。

第3篇:设计美学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美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园林景观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技术、种植些花草树木,来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丽自然环境。

1 园林景观设计的产生及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从19世纪末期开始到现在,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产生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这个阶段里,设计师就摆脱了传统古典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探索新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以此来将其与古典园林和欧洲的规则图案区分开来。园林景观设计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其新的设计风格就已经基本形成,逐渐走上了园林景观设计的舞台。之后,园林景观设计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在原本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诸多新鲜的设计元素。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设计风格。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也必然会有更好的提升空间,设计的思路将更加开阔,从而逐步迈向多元化。

2 现代艺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初的时候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比如说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其中主要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现代艺术自出现开始,其思想就逐渐地融入了一些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当中,不断改变着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从而使其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产品。从我国目前园林景观设计的情况来看,其中有许多方面都受到了现代艺术的影响。比如说现代艺术中所包含的抽象主义美学思维,在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其设计与传统的园林设计有所区别。最突出的代表作品就是“瑙勒斯花园”,花园的整体结构设计受到了现代艺术中立体绘画的影响,采用抽象的方式对植被和灌木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形成了花园整体独特的视觉效果。现代艺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艺术思维的运用上,艺术语言的运用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艺术语言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也会受到其影响,从而改变设计的产品,从整体上实现景观美学艺术的现实化表现,促进了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3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应用

在我国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美学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整体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景观美的衡量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就我国目前园林景观美的衡量标准来看,主要包括布局统一、平衡与对称以及韵律与节奏等几个方面,设计人员必须将此衡量标准充分掌握,才能够将美学合理的应用到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从平淡中体现美感

从平淡中体现美感是园林景观设计美学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充分实现园林景观的平淡美,首先应该使其简单到极点,这样设计人员在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就会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供其对各个环节的景观效果进行思考和揣摩,从而最终实现景观设计的整体美感,让人们有美的感受。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从平淡中体现美感的设计例子,比如说西湖,其结构虽然简单、色彩也并不丰富,但是却通过多个自然景色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处处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

3.2靠水体转化自然

园林景观设计本身具有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利用山水来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美感也是其美学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学在园林水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静态美、动态美、声效应和光效应等几个方面。在实际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水体形态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并且要保证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之间连接的完整性,避免对景观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3升华意境,弘扬文化

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外在美,而是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最终实现改善环境,使人们能够拥有良好生活氛围,其追求的是意境。意境同时作为我国美学的核心,园林景观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将其放在首位。与此同时,文化美也是国内园林的精华与核心,其主要是通过将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实现形神兼备,即注重整体造型的气势的同时赋予生命的张力。

3.4实现生态美

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为了能够充分将生态美实现,设计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用物种多样化来保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流动,从而达到节省内部空间的效果;同时,用层次化结构来构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严格控制跨地区、跨生境采挖移植野生植物来防止外来物种不能融入当地生态系统内,而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抗病害的抵御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的美学应用将会得到高度的重视。因此,设计人员在未来的时间里,必须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美学知识,并且将其充分应用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同时,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还应该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完备的园林景观设计体系,注重人性化设计等以改变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从而使园林景观设计的美学效果充分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聂利民.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美学要点分析[J].科技风,2012(12).

第4篇:设计美学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桥梁景观;城市建设;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正面临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图从桥梁景观角度略谈一下自己对城市建设的一些浅言拙见。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美国学者Frederick Gottemoeller于上世纪九十代将Bridge与Landscape合成了一新的词汇Bridgescape用于表述这种新的结合。 

但人们对桥梁建设中景观问题的关注却较此为先。日本的本州——四国联络桥工程总长178km,如此超大规模的桥梁建设活动在人类历史上还是首次。人们不得不慎思桥梁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干扰,也更希望新建的桥梁对所通过的历史、文化及自然保护区域在关爱的同时还能成为一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景观。这使日本政府将桥位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与把发挥桥梁的观赏功能和文化功能、“追求世界一流景观”的目标链接为一体。类似的实践活动为桥梁景观设计在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奠定了桥梁景观学科的科学基础。 

我国对桥梁景观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观”一词的分解上,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一、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一)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

    (二)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1.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2.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3.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上述诸点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也是社会意识超前的原因。这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的压力,也是桥梁景观学发展的动力!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四)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还无相应的技术规范,这使桥梁景观的思考缺乏科学依据。在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观仅为结构后的包装或结构关系的美学调整。桥梁景观学研究除力图揭示更多的桥梁景观发展的新趋势,还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观设计原则,使决策或方案深化有据可依。 

    二、桥梁景观的特点 

    (一)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第5篇:设计美学知识要点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愈加完善,而园林景观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的林场园林景观设计更加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注重生态化。现今的林场园林所呈现的不仅是景物的搭配,更加呈现出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精神内涵,为了体现出园林本身的意义,首先需要明确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

现代林场园林;设计要点;分析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也愈加成熟。设计得当的园林景观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风景,而且可以彰显出城市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底蕴。林场园林景观设计在不断完善中,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元素,而将美学元素的运用亦愈加熟练,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1林场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仅注重物质的享受,也更加注重精神的享受,而园林景观也从以前作为游乐、休憩的场所转变成放松心灵的场所。随着人们对园林认知的加深,园林自身的设计承载着诸多作用。比如,设计得当的林场园林不仅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控制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噪音、创建良好的放松环境。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下,林场园林可以让人们有更加放松的环境调节心情,并且园林的设计可以让人们感知精神文化、陶冶情操,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在我国园林设计中,其核心的设计理念是要注重我国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扬,将自然融入人的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而在日渐发展的城市进程中,园林是让人与自然平衡的关键因素,所以,园林的设计要以此为主要脉络[1]。

2现代林场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

设计现代林场园林景观时,首先要注重设计环境周围对设计空间的有效塑造。林场园林设计往往是固定的空间,而对空间进行塑造是彰显总体设计理念的有效载体。在设计林场园林时要首先了解其设计的基本原则,即考虑项目整体所在的自然环境,了解当地的人文特色等综合因素进而进行整体的园林景观设计。设计者在塑造空间之前就要明确了解所处的环境,在原本的环境中发现其独特的美学特性,将自然景物顺其自然地融入园林设计中,正如“最好的设计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园林景观的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往往在设计中会受多方面影响,最后呈现的效果往往有所不足,所以,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注重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整体性的参与。园林建设包括的学科知识众多,而往往一个学科对同一事物的看法角度有所不同,正如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具有建筑专业的设计师在设计时更加注重建筑的整体设计,而园林设计师更为注重的是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所以,设计林场园林景观时,各个学科要有相互的专业渗透,并且园林设计师要贯彻参与园林制作的整体工程,将园林的设计发挥到最完美[2]。在设计林场园林景观中要贯彻生态景观的理念,林场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对有限的生态环境进行设计,可见,设计的前提就是要尊重所涉及的生态系统。设计林场的生态环境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则:(1)针对林场园林的特殊性,应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调和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2)遵循林场园林的生态生存特点,避免过于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严禁盲目对林场环境进行深层次的改造。(3)林场园林是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之一,设计时要注重保护林场园林中生物的栖息地,注重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4)园林设计都要努力创造新技术、新材料,充分利用废物循环再造技术,尽量降低能源损耗,秉持可再生发展的理念。林场园林设计要注重地域性以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园林的设计既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性、观赏性的场所,又能展现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所以,园林设计要注重其自身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而将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融入林场园林景观,主要是在设计中融入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文化传承脉络、人为活动方式等,当地的风俗习惯甚至是地形地貌都是主要的设计点。林场园林设计中采用何种设计风格,应取决于当地人们的审美需求,尽量设计出既可以体现自然景观,又可以彰显其地域民族特点的园林。

3林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要点

3.1平面景观设计的要点

在现代林场园林景观平面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法则。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园林平面设计中。采用的是抽象画处理的方式,其核心是将简单、明了的图形,构建成单一的线性组合,并在固定的秩序内进行创作与构思。传统的园林设计过于注重单纯地围合墙体,无明显的画面感,现代的园林设计采用抽象画的形式进行园林设计,更多的是根据几何风格自由进行设计。首先,这种设计风格促使园林设计更加饱满,更具层次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其次,在园林平面设计中形成动态的构成。传统的园林平面设计更注重展现静态的景观,这样的园林难免有些呆板,现代的园林设计,其形成动态的构成是让园林景观别具一格的有效方式。动态的园林设计不仅使园林景观更为生动活泼,促进人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而且园林设计师在创作时有了更多的方位设计以及设计更加自由。不仅是动态设计的形成,设计师在设计中采用更具动感的线条,使景观设计更加空明、跳脱,这些都是现代园林设计的进步。

3.2立体景观设计的要点

林场园林景观的立体设计,首先要把握设计总体的节奏与韵律。人们往往对视觉的冲击具有深刻的印象,而将视觉艺术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会使园林景观整体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韵味。园林景观的空间有限,在有限的空间进行园林设计,需要合理运用空间对比以及各个景点的组合、排序等,进而体现出林场园林设计的节奏与韵律。如果园林在整体的空间上,具有多重而且不繁杂的变化效果,就需要有效调整园林空间的对比和组合。科学排布、组合不同的空间景观,可以在整体的园林景观中呈现出相互映衬、相互配合的和谐状态,其总体发挥出的节奏以及韵律,极具画龙点睛的效果[3]。林场园林景观的立体设计,尤其要注意其层次以及虚实的设计。林场园林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3个部分,即远景、中景、近景,中景是园林的主要层次,大多承载的是园林的主要景观,而近景和远景这2个部分主要是为了陪衬主景,烘托园林景观的总体氛围,使整个园林景观更为和谐。将园林按照层次进行划分,不仅使园林景观更加秩序化,而且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内容,最为主要的是,实现了园林景观在空间上延伸的效果,更加贴合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其次,园林景观立体设计中采用虚实的设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园林景观融入虚实结合的状态中,把虚景加以处理让其变得模糊,衬托出实景更加明亮、生动。虚实结合的园林设计方式,不仅使园林的设计更加贴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且避免了园林景观的单调无味。

4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现代人美的审美需求随之发生变化,现代化的林场园林设计不仅要贴合现代审美要求,而且更要保留其本质的特点,设计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完善现代林场园林设计。

作者:梁涛 单位:西安市长安区南五台风景林场

参考文献

1邓习瑞.现代园林设计要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1)

第6篇:设计美学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平面动画;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近些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并且在其应用及发展中不断的融入了各类社会需求元素,使其变得越来越精彩纷呈。其中,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应用中尤为璀璨的一颗明星就是动漫技术,该技术结合了新时期网络流行的现象、网友对漫画的热爱以及动画、音乐等诸多时尚元素,借助于矢量动画及较低的计算机硬件技术便能够达到视觉上的良好效果。所以,高校培养与此有关的专业技术,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增加更多的筹码。而Flash技术则是动漫产业的一项基础性的支撑技术,与其相对应的《平面动画设计》课程教学,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发挥着尤为重要作用。

1 《平面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其内容

1.1 教学目标

到目前为止,高校《平面动画设计》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仍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各个学校及教师均有着不尽相同的做法、想法,所采用的教材也是不一致的,因而教学的侧重点便有着较大的差异。有些人认为,《平面动画设计》课程教学最为重要的是操作技能,因而高校的《平面动画设计》教学应当主要是操作使用Flash软件的一个问题。还有些人认为高校《平面动画设计》课程教学应当将教学重点放置于制作及设计交互动画上,认为有着较高的教学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就业,高校学生应当可以编写动作脚本,并且对难度一定的交互动画加以制作。

Flash软件中有着详细的帮助文件配备,操作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然而,这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一件事情。根据第一类观点,仅仅在此定位教学目标,可以说要求过低,而第二类观点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存在,因为只是借助于几十个课时的教学,是很难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编程技巧和编程方法的。高校主要是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因而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所以,高校的《平面动画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应当是让学生熟悉制作动画的方法及流程,熟练的掌握制作Flas的技巧和技术,要具备较好的网页动画制作能力和平面设计能力,以此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将平面动画设计工作有效完成。

1.2 教学内容

高校《平面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FlashMX2004入门基础:对FlashMX2004的操作环境、特点、基本文档的操作及简单动画的制作等进行介绍,让学生初步认识FlashMX2004,了解制作FlashMX2004动画的大体流程;(2)图形的编辑与绘制:讲述基本的矢量绘图知识,填充工具与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的编辑、颜色的选择等知识,引导学生逐步入门,让学生对Flash编辑技能和图形绘制技能加以掌握,并且将Flash的基本功打好;(3)元件与实例:介绍元件与实例的创建及其编辑处理、元件的种类、元件与实例的概念、资源的管理方法等,这些均是动画制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4)文本的创建与编辑:包括文本创建、段落属性的设置、文本属性的社会资源、文本类型、文本输入、文字动画实例等,讲授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编辑、创建及文本属性设置的技巧、方法加以掌握。除了上述之外,还包括动画的制作、视频与声音的处理、动作脚本编程、模板与组件、动画脚本的使用技巧及提高、综合实例等教学内容。

2 《平面动画设计》课程的主要特点及教学设计要点

2.1 主要特点

在高校的《平面动画设计》课程中,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Flash软件的使用方法加以熟练掌握,掌握脚本动画设计和补间动画设计等基本技术,并且与自身的创意相结合来创作作品。Flash技术的特点为:其一,Flash有着可爱的矢量动画,能够自主的进行动画设计。之所以在网络上如此盛行Flash作品,矢量动画发挥着极大的功效,其能够在任何平台上使画面呈现最为流畅的线条,并且还能够随意缩小亦或是扩大,并非像位图那样受到分辨率的限制,对空间要求也非常小,因而被广大用户所青睐。以此为基础,用户还可以采取简单的工具自主进行创作,还能够将专业图像设备引入来设计动画对象,在网页上有趣生动的畅所欲言;其二,具备可交互性。无论是一般网页的应用还是游戏,Flash都可以将设计灵活度高且建议的AS脚本语言予以提供,以此满足用户对交互性的要求。所以,基于上述特点,Flash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创作的热情。

2.2 教学设计要点

在具体实施《平面动画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热爱动漫作品的心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DIY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作品对美学的要求等诸多因素,来对相应的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并且考虑以下教学设计要点:(1)从易到难、由浅及深的解剖Flash的基本设计技术。任何技术均应当从最简单使用方法的掌握入手,逐渐的予以加深。举例而言,在Flash中简单的一个钢笔工具,若仅仅让学生认识到按住鼠标来进行移动来画曲线是远远不够的,这并非是随便画出的曲线,而是贝塞尔曲线,其有着拐点、中间点和起始点,所以,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应当讲解清楚该工具的使用理论和基本方法,然后对曲线的画法进行分解,最后展示相关的图画;(2)根据学生的基础来明确脚本设计环节的教学深度及范围。现阶段,Flash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网页设计与游戏设计,其核心技术均是脚本设计,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将脚本设计方面的教学放置在AS2.0版本上,切勿一味的追求最新版本,要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的版本;(3)实例教学。要想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应当突出《平面动画设计》教学的创造性、实践性。所以,教师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实例教学,从网上等多渠道汲取教学资源和教学精华,并且融入教学设计中,以此设计出更加新颖的课堂教学实例。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的《平面动画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的,合理的划分教学内容,并且切实的掌握好教学要点,以便于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平面动画设计的知识和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平面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及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苗苗.浅谈高职《平面动画设计》课程教学[J].福建电脑,2010(2).

[2].《平面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中所用综合案例的设计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下半月版,2011(14).

第7篇:设计美学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素描 色彩 速写艺术审美感

造型基础是一门造型基础课程,包含素描、色彩、速写三项表现技法。素描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确立明确的造型意识、造型观念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建立主动的、敏锐的、清晰而整体的造型意识,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规律;色彩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全面掌握色彩的客观规律,准确控制画面的色彩关系,达到形色结合,提高色彩修养,完善学生的造型意识;速写能培养我们敏锐的观察能力,使我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速写能培养我们的造型概括能力,使我们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描绘对象的特征。 学生掌握素描、色彩、速写三项表现技法能够培养同学们的造型、空间、配色造型创意等综合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造型的目的和意义

掌握素描、色彩、速写的基本理论与表现技巧。使学生掌握素描、色彩、速写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能独立进行创作、设计与制作。学生认识了解造型三项技法基本造型艺术规律,掌握学习和运用造型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看重实际动手能力、创造力和项目工作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完成造型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根据课题要求学生运用不同材料、表现手法完成作业创作。从总体上来说是解决理论、观念和创造力方面的问题,要对学生进行美学能力训练、技术层面的表现力训练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以线条——平面——色彩——立体——空间专业领域的设计大平台,从视觉、展示、环境等专业大视野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和广泛性。

三、如何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吸收,教师所传授的东西

进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入学前专业基础情况;教师讲解课程理论,并多媒体展示课程相关内容和示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示范本次课拟解决问题的要点;学生开始练习,教师从旁指导;进行学生作品评析。帮助学生从复杂的光影写实素描当中脱离出来,因为对室内设计师来说,空间的造型与结构比写实光影更加重要,同时也让学生开始学会如何抽象和概括物体。帮助学生了解结构素描的基本特点,掌握画结构素描的要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能领悟色彩画、色彩基础知识基础与其它专业基础之间重要的关系。正确理解色彩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了解色彩的本质涵义。培养学生注重理论学习的良好学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感。掌握室内空间速写的技巧,训练内容可以是整个室内空间或室内一角速写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空间透视、视觉与空间之间关系,掌握从空间整体描写室内空间状况的技巧与方法。

四、对于造型的认识

素描造型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理解对象;二是塑造对象即在平面上把握形象特点,表现空间的形、体,变自然形象为艺术形象;三是控制画面,创造个性化形象 (艺术家个人特有).四是再现对象、完美共享即把现实对象植入画面后与画面其他因素构成画者意图、情感思想在视觉上得的共鸣与对象的本质、内在气质、精神的共享.它是素描造型的四个方面也是素描造型的四个阶段.四个方面同时解决或先后解决,素描造型手段才能走向成熟。

五、造型在专业上的应用

1、在产品造型专业中的应用。

产品造型设计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围绕着人对产品的需求,更大限度地适合人的个体与社会的需求而获得普遍的认同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产品造型,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对产品形象的设计和评价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系统复杂严谨,有许多不确定条件,特别是涉及到人的人体工程因素等,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通过对企业形象的统一识别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人与产品与社会的关系展开讨论,对产品形象设计及评价系统作有意义的探索。产品造型设计主要从事工业产品如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外观造型设计等创意活动。通过造型、色彩、表面装饰和材料的运用而赋予产品以新的形态和新的品质,并从事与产品相关广告、包装、环境设计与市场策划等活动,实现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和谐统一。产品造型设计对形象的研究大都基于企业形象统一识别系统(CIS),所谓企业的造型,就是企业通过传达系统如各种标准字体、标识、标志、标准色彩,运用视觉设计和行为展现,将企业的理念及特性视觉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来塑造具体的公众认可、接受的评价形象,从而创造最佳的生产、经营、销售环境,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上面提到的字体、标识、标志、标准色彩,这些都是同学们要在造型课程中,积极学习,才能在以后的应用中得心应手。

2、在形象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忙碌的都市人总是想找个时间好好的打扮下自己,形象设计专业因此火爆。在这个专业中,造型课程的重要作用被凸显。进入21世纪后,时尚、通用的职业就是造型师,时代变更,生活化的艺术特色明显,人们在追求感性美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个性美、形式美与知性美的统一完美造型。化妆师只是化妆,在脸部打理方面很在行,这就是造型师跟化妆师不同之处。但是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尤其是很多人,不论男女,在忙碌的生活之外,会格外注意自己的造型。所以仅仅会化妆的化妆师就渐渐不够满足他们的愿望,于是出现了时尚的造型师。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艺术造诣、绘画基础历史观察和知识、分析了解生活的能力,化装技法和技巧得心应手,带领和指导助手完成化妆造型所规定的化装任务,为引领时尚的名模、演员、明星、做时尚造型的一类人。

3、造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第8篇:设计美学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桥梁设计;环境;审美

1、桥梁环境美学概述

近年来,桥梁环境美学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除安全性、功能性、舒适度等因素以外,在与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体现桥梁的美感,也已经成为评价桥梁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桥梁美学设计的传统,但作为一门系统科学,桥梁环境美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桥梁的规划布置和结构形式的设计,强调桥梁本体在内的整体环境的美学设计与评价,要求在与环境融合统一的基础上,呈现出桥梁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桥梁环境美学涉及桥梁工程技术、环境规划、以及美学理论等学科,与传统美学研究相比,更注重知识与科技、工艺及现代生活服务的结合。实践证明,桥梁环境美学对美化交通环境、提高居住品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设计手法在桥梁环境美学中的应用

2.1 桥梁美学中的基本要素分析

2.1.1 同异性

美学设计要求桥梁与环境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即在协调统一的整体布局中,体现桥梁审美的多样性。桥体与环境应处于相互呼应的状态,桥中各部分,也不应出现无序、离散、混乱的状态。在统一的前提下,还应强调桥墩、灯柱、栏杆等部分的适当变化,凸显桥梁或粗犷、或秀丽、或灵动的独特风格。

2.1.2 形态美

桥梁形态上的美,主要是由其外形平衡的整体所具有的空间形态组成的,主要包括对称、比例、韵律、协调等几个因素。(1)对称:包括平移对称、镜面对称、体量对称和旋转对称等类型,对称的完整性和不完整性可使桥梁呈现出秩序与变化的视觉感受。(2)比例:包括桥梁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间的三维关系,以及桥梁本体与周边空间的关系等,要追求桥体形态的美感,三维空间中各部分比例关系的和谐是必不可少的。(3)韵律:作为美的最高标准,韵律产生于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之中。和谐的韵律给人丰富、有序、动人的审美感受,也是桥梁设计美学的精髓。(4)协调:通过对称、比例、韵律等因素的合理利用,桥梁环境美学的目标是最终实现桥体本身的“个体协调”及桥体与环境的“公共协调”。

2.2 使桥梁与环境相协调的具体设计方法

2.2.1 融合设计

可通过桥梁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呼应,将桥梁融入所处的景观之中,成为新环境的一个构成要素。设计中,首先要选择符合原有环境的桥型,并使桥高、桥跨及各部分比例和谐,桥梁上部结构应有强烈的韵律感,再衬以山、水背景,使桥梁成为整个画面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山区桥梁工程中,对于跨越河川山谷的大型桥梁,就可以采用将其与自然景色相融合的方法进行设计,使之与高山流水交相辉映,形成一道和谐、俊秀、壮丽的风景。

2.2.2 隐蔽设计

对于山区或风景区中跨径较小的桥梁,将桥藏于景中也是较常用的设计手法。该方法尽可能多的使原有环境背景或自然景观保留下来,减小了桥梁对整体环境的影响。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隐蔽设计应用较多,如与亭、楼等建筑结合在一起的桥亭、桥楼,隐匿于风景名胜中的石拱小桥等,既能够发挥桥梁本身的实际功能,又确保了环境的整体特色不被破坏。

2.2.3 强调设计

强调法是一种突出桥梁建筑,使其成为景观主体的手法。该方法目前多应用于城市大型立交桥或以下跨河、跨江、甚至跨海的特大桥的设计中,所选取的桥型多为斜拉桥或悬索桥。强调手法打破了桥梁规模与景观背景的平衡,使桥梁成为画面的重点。面向浩瀚广阔的环境背景,形成了雄踞屹立、傲视一切的气势。此外,一些平原地区视野开阔、环境呆板,因此在修建桥梁时,可以考虑采用强调法,通过桥梁的建设对环境资源进行重组,从而提高环境整体的审美品质。

3、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重点问题

3.1 色彩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除桥体的结构造型外,桥梁色彩及材料的选择也对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具有很大的影响。各种材料有着自己的固有颜色,如混凝土桥呈现其材料特征的是白色或灰色,而钢筋混凝土桥或钢桥从防锈观点出发,所涂防锈漆是桔红色,这种“外观质地”的印象常反映在人们的视觉感观上,因此可根据需要,通过改变桥体颜色,制造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视觉印象。如台北市淡水河口的关渡河桥,桥体使用暖色,与衬景色彩相配强烈,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印象;上海武宁路立交桥则以淡雅的白黄色为主色调,使其显得清秀而整洁。桥面的彩色铺装也是色彩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消除单调平淡的心理影响,减少人行步道空间的乏味感,丰富视觉传达的景观效果,使人产生一种舒适、愉悦、安全的感受。

3.2 装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桥梁装饰是通过人为的装璜修饰,改善单纯桥梁结构的艺术形象表现。设计中应确保装饰适度,使桥梁不欠缺美感,也不要因过分的装饰而降低设计水准。其艺术造型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人们的审美需求等因素灵活处理。在外表装饰方面,可采用在混凝土拱桥以楼房建筑式的外墙作为装饰面等方法,改变桥梁原形本色的单调观感。

3.3 附属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桥梁附属结构与环境协调的美学设计可以从桥头艺术处理、桥梁结构细部美学处理和栏杆等的装饰入手。桥头艺术处理主要运用一些造型雕塑装饰,如我国古石桥的桥头常用雕刻加以装饰,处理手法独特细腻,极具艺术水平与民族特色。在桥梁结构细部美学处理上,应通过配置适当的装饰构件,来丰富桥梁表面的艺术表现力。对于栏杆,除了要安全、稳定外,其造型美也是桥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世界著名的卢沟桥石狮栏杆,全桥共有485只小石狮雕在栏杆柱上,形态活泼,妙趣横生。此外,当桥面较窄时,也可采用曲面栏杆的设计使桥面空间显得更加开阔、舒适。

4、结语

作为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桥梁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桥梁与环境的协调性及其审美效果开始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鉴于桥梁环境美学是关于多角度、多层次复杂问题的研究,设计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到桥梁所处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运用科学的设计手法,在实现桥梁功能性的同时,注重其造型艺术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以和谐的景观环境,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孟庆玉. 谈桥梁建筑美学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J]. 交通科技, 2005, (04).

[2]吴巍, 王红英. 试论如何将景观理念导入桥梁工程建设[J]. 山西建筑, 2010, (03).

[3]周海龙, 周水兴, 杨佳洁. 谈桥梁的技术美[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1).

第9篇:设计美学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规划设计;豫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园”的概述

“生态园”是一个融合了知识性、娱乐性、生态性等为一体的复杂而系统的园林工程。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满足美学要求,还要以和谐为准则,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空间法则。这对于我们整体把握规划设计原则,融艺术性、科学性、生态性各种设计工作的进行,协调彼此关系,使经济、生态、休闲等效益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最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园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鲜事物,以环境美学为原则,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空间组织规则,借助各种景观设计艺术处理方法,最终目的是在协调彼此关系的基础上,吸收当代设计原则精华,结合休闲者的审美要求,形成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生态园林。

2.生态园设计及审美趋向

2.1.生态园设计原则。作为现代化的生态园,空间形式上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突出主题,具有与现代生活、休闲生活特征相吻合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就要遵从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地域特色、开拓创新、兼顾效益和景观设计等原则。因此,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在设计中要注重因地制宜,不断地开拓创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突出地域性的生活习惯、物质手段等,融入生态园文化的时候需要在切实保护、原滋原味挖掘本土特色的基础上,适当的改进改良创新。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相结合,以高科技为依托挖掘当地的文化沉淀。

2.2.审美趋向。审美趋向主要包括审美情趣、审美方式和审美目的。在审美情趣上要注重生态园时代特征,追求雅俗共赏,高品位与通俗化的有机结合,向大众提供了欣赏美的事物,创造美的作品,从而引导人们积极向上,陶冶情操,培养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识别美与丑的能力。在审美方式上,就是既重视注重思考意义理智的快乐又注重身体上感受到的愉悦。从而开辟了绿色生态植物观光园以及农耕文化的知识科普体验,民俗文化,介绍养生之道,供休闲者思考其人生意义审美价值。

3.国内生态园分布状况和豫北地区生态园现状

3.1.目前,我国生态园的开发主要呈现的布局和形式特征:首先是相对未受破坏、未受污染、受人类干扰最少的自然区域或偏僻无人的地区;其次是具有综合特点的、可与其他旅游形式相结合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第三是还有一类涉及范围更广泛,是生态旅游理念与当地特色景观相结合的产物,如一些生态环境优良的农业、林业、牧场、果园、海洋、草原以及都市。

3.2.豫北地区生态园现状。豫北地区在历史上几经变迁,豫北的园林建筑逐渐浓缩了自然与人工的结合,社会文化与地理特征的结合,民俗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经过长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既有南国的清丽淡雅,又有北国的雍容华贵。目前豫北地区的主要生态园共有十一个生态园,分别是:跑马地生态园、隆兴情生态园、四季同达生态园、青青生态园、花果山生态园、大自然生态园、龙泉生态园、永记生态园、五月生态园、濮上生态园、百杨生态园。豫北地区的生态园主要都属于第三种园林,是生态旅游理念与当地特色景观相结合的园林。

然而在建设生态园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投资者缺乏市场观念、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选址及布局的不合理性、旅游资源开发的宣传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态园”旅游季节性强和与本地风俗人情结合不密切等问题。因此,豫北地区大多数生态园的建设是在现有农业园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资源环境、农业资源和农业景观、区位距离与交通通达性、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条件,政府主要引导和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加大管理和扶持力度,改造成为休闲观光园。

4.豫北地区休闲市场的设计要点

豫北地区休闲市场的设计要点主要围绕在豫北地区生态园类型进行分析。其类型主要分为:第一是观赏型为主的生态园,这包括以品尝型的生态园、以购物型为主的生态园和娱乐性为主的生态园等;第二是农业休闲(包括农林牧副)为主的生态园,这包括以餐饮娱乐为主的生态园,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园,还有以保护珍稀品种(动植物)为主的生态园林。

4.1.观赏性的生态园。此类生态园的特征是自然景观美与人工造景相结合,利用周边良好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打造出极具观赏性的生态园。中国式传统的园林往往强调把人的性格和情感溶入自然,西方园林强调对自然的人工化,体现人的意志。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的表达,以现代的生态原理为指导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园园林。

4.2.餐饮娱乐为主的生态园。在经受了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饮食卫生和营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餐饮的需求已经从“好吃求口味”转向“吃好求健康”,营养健康成新的饮食追求。因此生态园在积极面对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餐饮为主,本着当代人标新立异的偏好,在开发餐饮的同时注重游客参与性。或者是将具有农家乐性质的生态园发展成为主题公园、农艺花卉园、鱼池垂钓园等休闲园来提高效益。与此同时要倡导环保绿色消费,就是提供种植果园供人们劳动采摘,以发展观光采摘园、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绿色生态观光园、农业教育园、绿色度假村等。总之要突出生态园的特色、规范经营和加强生态园的管理力度。

4.3.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园。生态园的自然环境景观是由地貌、气候、水温、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合的自然综合体,是形成的生态园景观的基地和背景,也是整个生态园景观的核心景观特征,因此类生态园特征是典型的再现自然美。而在生态园里面保存原始天然自然美和清新幽雅自然生态环境的绿色生态园环境景观及其自然景观,对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还是最有吸引力的。所以在这类生态园里积极开展自然生态游、森林生态游、观光采摘园、民俗文化村等是很有必要的。

4.4.保护珍稀品种(动植物)或特殊地区为主的生态园林。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很多珍稀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在急剧的减少,因此此类生态园的开发不仅对于保护特殊的地域(雨林、极地、草原等)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研究物种资源,科研育种工作都有着帮助,保护价值极高。因此这类生态园是以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植物为主。

5.豫北地区生态园设计与审美

豫北地区生态园设计“生态园”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回归自然、民俗文化保护、现代旅游度假休闲等多重需求,它是以“生态园”这种新兴的园艺景观为资源载体,融观赏、休闲、娱乐、饮食、度假、体验于一体的新兴游憩形式,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紧密结合的切合点。因此,在豫北地区生态园设计时,要尊重生态园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因地制宜,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从美学的角度挖掘和升华文化内涵,主题与休闲环境巧妙结合,现代都市人追求自然,回归自然的特点,以及审美游憩的需要,抓住时代特征,雅俗共赏,高品位与通俗化的有机结合。

将生态园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从抽象的角度转化为具体可见的传达符号画面,形成一整套象征化、统一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符号系统。突出生态旅游理念,使公众对生态园产生一致的认同感。通过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视觉符号设计,使观众对生态园的经营风格和战略理念产生联想。选择符合审美规律和统一的审美表现手法,营造出值得信赖的旅游消费环境和文化氛围,从而诱导消费者产生认同。

总之,“园以景胜,景以园异”,生态园是生态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环境美学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当代旅游新趋向。 豫北地区生态园既体现了豫北文化内涵,有体现了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尽管在规划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对自然环境、设计规划、景观审美趋向、民俗风土在内的众多因素美学意义上的解析,它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程绪珂,胡运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