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2、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原文:《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翻译: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文言文有关知识、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包括文言诵读、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理解、文意的概括、形象的把握、阅读的感受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具体考查要求如下:
①朗读停顿。要求读准文言文句子的节奏,正确地划分出文言句子的节奏。
②字词解释。结合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③句子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理解文言句子的深层含义,以及文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④内容概括。主要是考查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能力,要求能用简明的语言把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事件等概括表述出来。
⑤形象把握。要求能感受文言文中的形象,能借助文言语句、描写方法、写作手法,感受文言文中的形象。
⑥感受评价。考查学生阅读后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就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从阅读材料看,有许多省市在教材中选择,也有不少省市选自课外。不管哪种,都要把重点放在平时的积累上。要多读多背,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并将课文按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适当地读些课外文言文,做一些文言文阅读试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答题的速度。
【牛刀小试】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3.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周宅酆镐①,近戎人②,与诸候约: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③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候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周宅酆(fēng)镐(hào):西周的都城酆镐。②戎人:少数民族。③褒(bāo)姒(sì):周幽王的宠妃。
6.用“/”线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诸 侯 之 兵 数 至 而 无 寇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约() ②闻()③说()
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
9.后来“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候兵不至”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10.你觉得幽王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11.读了选文,联系学习或生活,谈谈你的启示。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乙】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①,斥逐②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③。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④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⑤,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陶宗仪《说郛》)
【注释】①不肖:不成才。②斥:职责,斥责。逐:赶。③如礼:按照该有的礼节、仪式。④恻然:同情的样子。⑤驯谨:顺从而谨慎。
12.用“/”线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尽 以 家 财 付 孝 基
1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异()②丐()③委()
14.甲文中“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正确译文是()
A.父亲利用他的这种情况,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B.父亲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到周围同县的人家去拜望。
C.父亲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D.父亲利用这种情况,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15.甲文中的“仲永”和乙文中的“富人子”前后都发生了变化,请依据甲乙文段内容填写下表,并分别说说造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仲永:前()后( ) ,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人子:前()后( ) ,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甲乙二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2页文言文参考答案:
一、
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答出两条即可)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二、
6.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7.①约定 ②听到 ③通“悦”,高兴。
8.当戎人来进攻时,击鼓互相传告,诸侯的军队都会前来,救护天子。
9.因为幽王前几次击鼓并没有戎寇进犯,是为了搏取褒姒一笑。这次击鼓,诸候同样认为是幽王为了搏取褒姒一笑,所以没有去。
10.是一个荒误国、把国家大事当儿戏的昏君。
11.例:做人做事,我们都要诚实,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否则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三、
12.尽以家财/付孝基
13.①感到惊奇 ②行乞 ③委托
14.C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重视积累,在积累中升华
(一)重视诵读积累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文言文复习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去朗读。文言文大多音韵和谐,内涵丰富,很适合朗读,而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有效地、投入地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具体的复习设计中,我们一定要把朗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出新意境、读出新思想、读出自己新的理解。
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再到注释,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合作下进行研读品味。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文言文的断句很重要,要传给学生断句的方法。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句子理解的对错。断句有词组断句法和意义断句法两种,学习者要反复训练、反复琢磨、反复玩味。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
(二)重视文言词语、句式的积累
在文言文字词句落实上必须要打破一味死记硬背的模式,应着眼在运用上,体现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在复习文言文时,一般采用“注重字词,标记疑点;课堂质疑,师生释疑;联系旧知,推求词义;归类整理,练习巩固”的方法。曾经出现过的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整理。如虚词“之”“其”“而”等字用法,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在句的认读方面,初三学生要熟悉常见的文言句式,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三)重视方法积累
1.归纳和纠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失误
(1)词义不明常出错
文言实词数量很多,再加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可以说五花八门。那么我们应如何下手呢?
我认为应该先求其根本,再展开想象进行推断和猜测。
如文言文中的“间”字的义项不少:①中间。“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隔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③暗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④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⑤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省略成分不增补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漏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这不合逻辑。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就应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照搬注释不变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其实,这里的“牺牲”,是古时祭祀用牲的通称,翻译时不能照搬注释,应变通一下,把全句译成“祭祀用的牛羊、珠玉、丝绸等物品……”,这就比较妥帖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曹刿论战》)中的“风烟俱净”。
(4)倒装句式不调整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在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避免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常见错误,翻译要力求原文字字落实,译文字字有据,这就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2.质疑和探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变成研究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有着鲜明的个性体验。语文教学要求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更要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文本,这样在教师正确引领下的多元解读,学生才能获得文本阅读的智慧,获得语文学习的高峰体验而不能把文言文教学限定在对教材的教学上,困于教材,墨守成规,就教材教教材,就教参教文本,用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用教参上的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文学;翻译;风格
作者简介:彭霞媚(1978-),女,天津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233-02
风格,也可称为格调,黄雨石先生在其《英汉文学翻译探索》[1]中曾有所论述:风格“主要是指由于各个作者(或作者笔下的人物)的性格的不同,语言习惯不同,知识水平、才智、思想感情状况等不同,而在他们各自的语言文字中所表现的特点。简单地讲,爱用文言词或喜用口语,爱用长句或喜求简洁,盛气凌人或心平气和,严肃论争或诙谐谈笑等都可以构成不同的文字风格。”
所谓风格,也就是作家的写作特点。毋庸置疑,不同的作家,风格自然不尽相同;纵使同一位作家,由于各种原因,也可能有不同的风格。作为目标语言和译入语言之间联系桥梁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本文只涉及文学方面的翻译)更要注意原文作者的风格。在力求保全原文意义并做到明白通畅外,还必须尽可能地重现其写作的风格。但必须指出的是,重现原作者风格并不意味着译者将自己的风格也加进去,相反地,译者永远都不应有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中最好只体现原作者的风格,体现书中人物的风格。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做到原文雅,译文也要稚;原文俗,译文也要俗,一律只提倡“雅”,也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在谈翻译时特别强调要注意异国情调,也就是所谓的“洋气”,即要保存原语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不要全盘“中化”。但是翻译也要特别注意其中的某些“土气”,即视原文人物的不同性格及文化层次等适当使用不规范的文句或者运用俚语。这样原作者对该角色的塑造在译入语中才能不失其精神。例如:
“I kept it from her after I heard on it,”said Mr. Peggotty, “going on nigh a year. We was living then in a solitary place, but among the beautifullest trees...”
译文为:“起那时俺听了消息后,”辟果提说,“瞒着她快一年了。俺们那时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的最漂亮……”
原文里辟果提先生的话错误百出,说明他所受的教育不多,不是上流阶层的人物,译文尽可能地把表层结构的这一特点作了如实传达。假如把译文中划线部分改为“我听到那消息后”,“我们当时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周围有十分美丽的树……”,这种译文虽然通顺,但与原文风格不一致,已丧失原有的“土气”,不利于再现辟果提在原文中的形象。
一、不同风格的翻译样例
18世纪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论翻译原则》[2]中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翻译应该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再现;二是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著属于同一性质;三是译文应与原作同样流畅。由此可见,必须掌握作者在原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写作风格,只有这样,翻译时选词造名才有依据。词名的选择和安排都以能否比较圆满地再现人物形象与写作风格为标准。这样即使同一句话,由于人物的身份和作者风格的不同也应相应地采取不同的译法。如More haste,less speed.如果是出自一个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物之口或出自一个风格淳朴的作家之手,就可译为“越快、就越慢”。但若出自于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物之口或出自一个风格文雅的作家之手,则最好译为“欲速则不达”。同样地,若要翻译文风较为艳丽的作家如李煜的作品时,就应该以艳丽的文笔与之相应。以李煜的《菩萨蛮》为例:
蓬莱院团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鸳鸯梦。慢脸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译为:An angel enclosed in paradise,
There in her room,hushed with silence,she sheep at noon,
With jade trinket and cloudy hair flung over the pillow,
Her embroidered gown suffusing exotic fragrance.
I enter stealthily,but the tinkling of my jade ornaments,
Awakens her from her dream of two lovebirds.
Slowly her face becomes gracious with smiles.
She gazes in my eyes with infinite gentleness.
与艳丽的文风相对,则是质朴的文字。翻译此类文章时,为保持原作简朴的风格,就要注意用字的简约明快,要在简易处下工夫。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头几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对此段文字,John Turner译为:During the reign period T’ai-yuan(376-396)of the China dynasty,a man of Wuling who plied the fisher’s trade,losing all amount of distance as be made his way along a certain brook,suddenly came on a grove of peach-trees in blossom which fringed the shore some hundred paces,no other trees interspersed,where on scented grasses fresh and pleasing to the eye lay fallen blossoms in gay profusion,at sight of which the fisherman was much amazed.
若抛开原文,只就译文本身而论,自是含义清晰,达到了描述的效果。但与原文相比,陶渊明单纯自然的文风传达得不够到位,而且多为长句。虽然这可能是由于英语语言本身的规律,不可能完全达到原文的简洁质朴,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却特意使用了层次繁多的复杂结构,以长句为主,这就与原文风格相去甚远了。
对此段方重先生也有如下译作: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Shao-Wu of Easten Tsin, there was once a native of wu-lin, who lived on fishing. One day he rowed up a stream, and soon forgot how far he had gone. All of a sudden he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For hundreds of pace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 the peach trees were in full bloom. No other trees were to be seen in the whole grove. The soft grass looked fresh and beautiful. 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thousand hues. The fisherman was beside himself with amazement.
方重先生的译文质朴纯净,与陶渊明简约朴素的风格相近,这样的译文才能使读者对陶渊明的风格有正确的认识。不会使读过译作的读者对陶渊明的风格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印象。
同样,在翻译后现代主义小说时,译者则应如实地将原作者描绘的那个混乱无序的世界反映出来,因为在作家眼里,世界根本就是无意义、非理性、非规范的,因此在翻译原文不通不顺的地方时,也无须将其整理再创造为合理有序的文字,而只需以“荒诞”对之。否则,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也就消失殆尽了。比如冯内古特(Kun Vonnegut)的《时震》(Timequake)时,译者就面临着这个难题。虞建华先生(《时震》译者)在谈到翻译此类后现代主义作品时,举了文中一首诗的翻译为例。原文和译文分别如下:
When the tupelo, 当这棵水紫树,
Goes poop-a-lo, 劈啪一声倒伏,
'll come back to youp-a-lo. 我扑啪回到了你处。
虞先生说该诗“是作者对艺术的刻意嘲弄,故意创造出与读者期盼完全不同的,没有意义也没有意境的‘诗歌’(或曰‘反诗歌’)……译者以荒诞对之,保持文中那一份非理性和非规范的特点,不求合理,不求通顺。如果你觉得这首所谓的诗的译文除了强行押韵外,文理不通,莫名其妙,生硬牵强,低劣愚蠢,那么,也许译文就达到了目的。作者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3]
自从有了翻译实践活动,就有了意译、直译之争。但无论如何,翻译都不能拘泥于一个单词,一个词组而逐字、逐词翻译,即不能只求表面上的相似,而应先贯透文中的风格,然后灵活进行翻译,力求译文不仅达意且能传神。如前所述,不同的作家、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力求保持原作风格也是对译者的一个基本要求。否则,翻译也就达不到理解、沟通的作用了。因此,保持原文风格,使其不在译文中走味,是翻译界中普遍关注的问题。翻译错了个别字、词都不算犯了“大错”,但若是译者随意以自己的风格改变了原作的风格,则是“罪不可赦”了。比如说提到了海明威,读者就会马上想起他的简洁洗练的新闻稿式的风格,如果把海明威的作品译成了文字华丽、结构复杂的文章,那么海明威的风格在读者心目中就走了样;提到斯威大特(Jonathan Swift),读者若能立刻想到他的讽刺、针砭时弊的风格,译者也就算是达到了目的;同样,提及乔伊斯(James Joyce),读者则会回想到他的大篇幅的无标点的意识流手法。现以《尤利西斯》的一个典型的意识流的片断为例:
... and then I asked him with my eyes to ask again yes and then he asked me would I yes to say yes my mountain flower and first I put my arms around him yes and drew him down to me so he could feel my hearts all perfume yes and his heart was going like mad and yes I said yes I will Yes.
金隄先生[4]将此段译为:于是我用目光叫他再求真的他又一次问我愿意不愿意真的你就说愿意吧我的山花我呢先伸出两手搂住了他真的我把他搂得紧紧的让他的胸膛感到我的芳香扑鼻真的他的心在狂跳然后真的我才开口答应愿意我的愿意真的。
这是《尤利西斯》中最有名的片断之一,这一章中有40页无标点文字,记载布卢姆太太莫莉半夜醒来后在床上的“内心独白”。金隄先生的译文生动再现了这一场景,使得中文读者体会到了乔伊斯的写作风格以及他的《尤利西斯》的艺术性。可以说,译文达到了传达信息、沟通交流的目的。
二、结束语
雨果在谈到伏尔泰等大师的艺术手法时曾讲过的一段话:“拿掉这件简单而微小的东西:风格,那么从伏尔泰,帕斯卡尔,拉·封丹,莫里哀这些大师身上还将剩下什么呢?”[5]雨果的这段话将风格的重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同样地,在翻译外国作品时,保留原文作者地艺术风格也同样重要。去除了原作者独到的风格,则其作品会变得面目全非,伟大作家或诗人的伟大之处也就遗失殆尽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译者之“罪”可谓大也。
参考文献:
[1]黄雨石.英汉文学翻译探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2]Tytler,A.F.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London:Dent,1790.
[3]郑克鲁.普鲁斯特的语言风格.外国文学评论,1992,(2).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有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58
一、引言
文言文的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新课程背景下,怎么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水平成为了教育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良好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与基础。文言文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板块,尤其需要教师引起重视。怎么才能保证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接下来就来重点探讨。
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方法
1.对教材进行大胆地创新。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教材的处理时,总是想着一下子将教材中所有有关的知识内容全部都教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时,总是想着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课堂气氛沉闷,让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结果就是走马观花,让学生什么都没有学透。教材内容很丰富、复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选择性的教学。学会利用教材,也是教师教学方法中的一部分。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新,是当下教师需要意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某老师在进行《六国论》的教学设计时,就对教材做了大幅度的删减处理,将传统的突破口和教学重点放在了课外,让学生们自行解决,只留下了一个知识点当作自己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就让课堂的教学目的显得更加的明确,重点更为突出此种教学方式在操作上也更为集中和简单,一节课就集中突破一个难点,让课堂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2.善于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文言文的教学在传统上几乎是以字和词为教学核心,最常见的解释字、词的方法便是翻译加串讲。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老师教得累,学生听得更累,最后导致的是教学效果极差。此种教学手段的劣根性就是教师对于自身定位的偏差,没有足够的角色意识和主体意识,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进入到学习和思考的境界中。想要尽快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激发起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只有主动学习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众所周知,老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有一些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们自觉主动地完成,比如对于一些文言虚词、实词、句意及用法的理解等等。这种学习活动可以组织学生们自行完成。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怎么制作文言文学习的卡片,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制作卡片,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评比,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奖励。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一些课堂问题得以轻松地落实。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好处及重要性,真正的做到授之以渔。
3.教师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对学生感兴趣的篇章,如《木兰诗》《水调歌头》和《桃花源记》等,教师要精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对一些枯燥的晦涩的文章,如《惠子相梁》、《墨子》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等,教师可以选择泛读,让学生掌握大概意思即可,不必深究。
4.教师要带领学生诵读。文言文大多韵律优美,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和李清照的《武陵春》等,教师经常带领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浓重的文化学习氛围,从中体会文意。
5.教师要恰当布置作业。课堂时间较短,要学好文言文,还需要学生在课下仔细揣摩。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文章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或者让学生分析文言文的重点片段,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6.教师要创造学习文言文的环境。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可以让学生扮演老翁、老妇、差役和杜甫,还原文章所描绘的情节,帮助学生融入文中的情境,领会文中人物语言的意思。这样寓教于乐,创造出学习文言文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充分贴近人物生活。学无定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7.感受文言文的博大情怀。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历代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它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所以文言文的精髓主要表现在“文”上,重在体会其思想感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相关读者只有读出了思想情感,才能看穿读者的心灵,沿着文字进入作者的灵魂。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文字具有模糊性、隐喻性、形象性和意会性的特点,它作为传达情感和塑造形象的工具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将体会情感当作教学的核心与重点,是对文言文学习的一种深入手段。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和识记上,还应该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和高度。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与古人对话,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既需要学生认真诵读。从文章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需要教师耐心指导,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安辉.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o7).
[2]凌青.另样的文言教学课堂――以文言课本剧促有效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8).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例如:特与婴儿戏耳。译:特地同小孩玩耳朵
“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
1.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
例如:触草木,尽死。译为:蛇触及草木,全死了
2.该译词语被“遗忘”。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
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
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
1.照搬注释不变通。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这里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祭祀用品
2.倒装句式不调整。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
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
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
例如:秦人开关延敌。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
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四、明了雷区,落实考点
定好词性,译准词义;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一)定好词性,译准词义;
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为考察重点。
例: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译文:我从齐安坐者船行驶到临汝。(名状)
3、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4、舍相如广成传舍。译文:安置相如住在广成传舍。
5、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6、赵王以为贤大夫。(认为……是)
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练习:1、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2009安徽)
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2009福建)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3、语迪曰:“卿向不欲吾与国事,殆过矣。”(2009广东)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4、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5、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6、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7、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8、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二)、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例:1、此人力士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行将为人所并
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9、何厌之有?
10、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文言固定句式:要套用它的固定结构来翻译,而不要一字一字地抠。
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其李将军之谓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何辞为?
6、其皆出于此乎?
关注复句句间关系及其词语,并落实译准
表假设:苟若使倘即诚如必脱
表转折:然而乃则但顾第特
要忠实原句的语气
原句是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无奈语气、推测语气等语气的,翻译后,要保持原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商量语气
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委婉推测语气
岂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反问语气
注意修辞翻译
1、借喻,就是不出现要说的本体而用一个形象的喻体来直接表述的修辞方法。这种方式为古代学者所乐用,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它的本体或将其译成一个明喻,这样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本意。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金城千里:
(2)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2000高考)美锦:
2.借代的翻译
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的事物。
(1)“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口舌: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
(3)“黄发垂髫”(《桃花源记》)黄发垂髫:
(4)“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全国)口腹:
3.委婉的翻译
因有所顾忌,或因谦恭,或为了求雅,古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委婉。对委婉句的翻译,就是变委婉为直言。
(1)、有所顾忌,《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
(2)、为求雅,权起更衣。更衣:上厕所。
(3)、再如外交辞令的委婉,《赤壁之战》中的“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
(4)、再如为了谦恭和避免冒犯,不说皇帝年轻(因为年轻往往意味着不懂事或阅历浅),而是说“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传》)
4.互文的翻译
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合而见义,这种辞格就叫互文。不管是本句互现(同一句的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现)的翻译,还是对句互现(上下句中有某个词语互文见义)的翻译,均应遵循由分而合的原则。
(1)、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就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译为:
(3)、《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译为:
(4)、《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译为:
除此而外,古文中还会使用其他的一些辞格,如夸张、比拟等,翻译时也应根据辞格本身的特点,恰当写出译文。
练习:
1.批龙鳞,逆圣听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五、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具体翻译方法主要有:删、留、增、替、调
①删除原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的虚词,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为: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译为:
②保留原词:凡是文言文中的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在翻译的时候,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例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为: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译为:
③增补词语:现代汉语中以复音词为多数。这些复词又大都是由文言词汇中的单音词发展演变而来。翻译时,应该把文言之中的单音词增补为相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
秦孝公据(占据)崤(崤山)函(函谷关)之固(坚固),君(君王)臣(臣下)固守以窥周(周朝)室(王室)。
廉颇为赵(赵国)将(大将),伐(讨伐)齐(齐国)。《廉颇蔺相如列传》
翼日进(进献)宰(县宰),宰(县宰)见(见到)其小(弱小),怒(愤怒)呵(呵斥)成(成名)。《促织》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例如:
子曰:“隐者也!”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隐者)行矣。《论语二章》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权以(之)示群下。《赤壁之战》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替换词语: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例如:
为(是)赵宦者令(头目)缪贤舍人(门客)
初,鲁肃闻(听说)刘表卒(死去)。
故天子一跬步(一小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关天命,不可忽也。
⑤调整词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大体相同,但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相比发生了变化,在翻译时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例如:
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会于渑池古之人不余欺也。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巩固练习
段落翻译:
1、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译文:小时侯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译文: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
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译文: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译文: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
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译文: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来,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来。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译文: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3、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人。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敌一样恨他,像对鸱枭那样讨厌他。像这样拿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君子的修行,用安静来修养身心,用俭朴来修养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会使心志明达,不宁静就不会实现远大目标。学习须宁静,要有才干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会增加才干,没有志向就不会成就学问。
5、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译文:和坏人交往,就如同进入盛有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里面的臭味;和好人交往,就如同进入盛有兰花的屋子,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香气。
6、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译文:当初我所以为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既然已经收到他搭乘我们的船,难道可以因为危急而抛弃他吗?''''
(2)译文:当时的人们用这件事来评这下华歆、王朗品德的优劣。
7.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太祖口貌如故。
译: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8.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
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
9.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
10.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
译: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
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译: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
11、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后汉书冯异传》)
(1)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译文: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夸耀自己。。
(2)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译文:军士都说希望隶属于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十分推重他。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文: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
(2)取之信然。
译文:取来尝一尝,果然是这样。
12.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呢?''''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我改为习武,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13.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⑴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译文:你是不贤能的人,生命不值得珍惜。
⑵嗟乎!道其不济夫!
译文:唉!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
14.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戍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⑴召医而尤其故。
译文: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
⑵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译文:那个卖药的人欺骗你而把他的老芋头卖出。
15.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⑴少却,吾恶紫臭。
译文: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