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任务型教学的现实状况
我国从2001年开始逐步推行新课程改革,英语当然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各级学校先后采用与新课程改革相呼应的新的教材。并在采用新教材的同时,也要求英语老师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那么我们来看看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情况。在采取任务行型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再以传统的“课本本位”来“执行任务”,而要转到以“学生本位”为出发点。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仍然用2/3的时间来讲解知识点,教师还是过度侧重对单词用法的讲解而忽视词汇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课堂上学生在运用语言交际的时间很少,老师常用机械操练取代学生的真实交际。即使给时间学生操练对话,大多数老师开展的pairwork和groupwork都不具备交际意义,而仅是一种变相的机械操练,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样完成的任务就仅仅是教学任务。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以为在任务型教学的课堂上好像不能讲语言知识,不涉及到语法的教学,就是上来做活动,最后还是以活动结束,好像大家都回避语言知识的处理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其一是原来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在以任务为主的课堂上表现越来越好,而基础差的学生则愈来愈差,最后出现深度厌学。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二、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反思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情景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以合作为原则;以技术为手段。在这里我们主要看情景、任务和技术能否构建课堂教学公平。
在以情景为支撑的活动中,要求其具有自然性、真实性,这样的情景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并促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体验的连接。情景可以帮助接受者(听话人)理解授受者(说话人)的意图并能产生意义性的交流。而以任务为主的课堂教学自然要求放在任务上,而不是语言活动上。因为任务型教学的魅力就是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用语言做事,通过做事过程中对语言的大量接触和使用而习得语言知识,尤其是默会知识。教育论文[5]这就需要外语教师去设计适合学生身份、认知方式、心理活动等的任务。但是,正因为大多数的学校仍然是大班授课,一个班的学生都在40人以上,有的甚至有70多人,面对如此多的学生,不仅学生人数不一样,而且学生不可能处在同样的认知水平上,学生的语言水平也很不一样,这就要求外语教师要能设计出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任务。这在课堂教学改革先行与教学评价的条件下,“任务”是不太可能得到完成的,完成的仅仅是教学任务。在以技术为支撑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中,要求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通过技术把情景引入课堂,通过技术实现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与沟通。也就是说,技术被看成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技术是知识建构和表征的工具。技术是提供真实情景、提供对话平台与合作交流的工具。如果是这样,那么在缺乏信息技术的地区,国家是不是该提供补偿性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不同地区,教育设施落后与城市中学的学校提供资助,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起点上的教育公平。
英语新课程标准是英语新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而这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是以往的教学改革不能比拟的。课改不再仅仅是对教材的修补,而是从教学理念、课程理念上全方位的改革。很多学校都要求教师要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后才能上岗的。也有一些老师是认真的研究了新课程改革的文件并把文件的精神贯穿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但是也还有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的英语教师真正研究过新课程标准的老师很少,他们对新课标的了解主要来自听讲座、参加培训或阅读报刊等。而这就会消抵掉对新课程改革的全面的认识。正如科迪在她的《课堂知识》一文中提出的把“我们所知道的东西”看成问题并由此作为研究对象是困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实体”被看成是“规范化的秩序”,是一套人们在建构知识实体的过程同分享的规定性法则。“课堂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课堂上的教学知识—教师的视野决定着对学生能力的评价。[6]因此,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也决定也教学改革的成败。而任务型教学本身就对教师的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非常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方式,而且还需要教学对教学文本进行很好的解读,才能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如果教师本人对教材文本不够深入了解或是由于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深度的不够,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去关注教育公平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仅要求教师本身职业道德、教师专业素养等的提高,也还要求课堂外部即学校和社会给予课堂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的时间和物质和精神的条件。那么,教师又该怎么做才能在实现教育公平的环节之一即课堂教学中去公平的面对每一为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呢?特别是面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地区,起点各不相同的学生,英语教师又该设计什么样的任务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的需要呢从而促进课堂教育公平的实现呢?三、实施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
正是在基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地获得全面发展,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获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持久、稳定的发展。而教学的实际情况则由于我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育不均衡的现象而不能搞“一刀切”。例如:尽管在全国范围许多地方早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但现在很多地方人们思考和关注的不仅仅是能否读书,还有能否读好书,也就是能否享受优质教学的问题。而且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内,经济发达的广州及深圳和欠发达的揭阳及清远等地优质学校数量的对比是9:1。在我国中小学校的班级里,五六十人是常事,更有六七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在这么大的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那么,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教师本身的教学工作任务就重,又该怎么样实现有效的任务教学而又能做到公平的面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呢?
笔者认为在我国仍然以大班为主的教学条件下只有实行教学分层才能面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差异。我国古代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理论以及当代多种先进教学思想包括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都为实行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具体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出了更为有效的方法性指导。该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既要走在学生独立发展的前面,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怎么进行分层呢?分层该遵循些什么样的原则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发展呢?
1、将学生分层分组
按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态度习惯、个性特点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把他们分成不同的ABC三个层次即优,中,后进,再分别归入各学习小组,并让他们自己选好小组长。这里的分组没有对学生能力否定的意思,而是主要根据学生掌握学习内容需要的时间分组并遵循均衡、自愿、流动的原则,各小组大体相等。例如各组都应有一定数量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应大体相等;学生以自愿为主,适当调整。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达到“均衡”。就是说,这样均衡配置的好处首先在于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其次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并据此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再次是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相互帮助。一种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一学期内变动两次,及时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保证小组学习的展开。
实践证明,这十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随着小组活动的展开,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助将十分频繁,这对于我们这些班级相对较多,个别辅导的时间短的老师来说,等于多了很多个小助手,十分难能可贵。
2、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出了有效的方法性指导。该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既要走在学生独立发展的前面,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以便与分层教学的实现。
3、在课堂上实行分层教学并实行多元评价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英语教学模式互动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学英语课程标准》都规定了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指明了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排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耐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进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就此,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互动教学
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知识移植”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把兴趣带进课堂,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换言之,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同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理念,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要抓住时机,善于引导,使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人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能力不断发展,这使得“互动”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引人创造教育成为可能。英语教学有极强的实践性、交际性,它同样具备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如下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完美性。以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诱导下形成交际能力是该学科的目的。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
二、自主学习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主要强调下面几个方面:教师的社会职责、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业品质和教师的传道与解惑。由此英语的教学也往往聚焦于课本,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测验为目的,既贻误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又阻碍了英语教学关系的和谐。
实施英语新课程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究的反复实践的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投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采取互动交流、共同协作的方式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传统理念中的“活词典”、知识的“储备箱”,教学的过程不再是知识灌输和倾倒的过程。“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事实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越充分地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评论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有主题、有秩序地组织课堂教学外,还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及时地、正确地总结、归纳、评论他们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
三、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的分工和共同的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变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际技能。
2.合作学习的主要功能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重点是听、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共事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角色表演活动:在进行每单元的对话练习时,指导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某一话题结合学习内容,发挥想象,通过创设情境、自编对话,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开展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记录员记录整理后,向全拼汇报。
课堂时间较多,小组讨论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1)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
(3)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
“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听读理解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一、数学课程的改革注重加大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古板、严励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笔者认为,只有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方能让学生们心甘情愿地全新投入到老师的教导中,课堂的学习中,这样便能更好地提高我们当前的教育水平。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将旧的观念转变成当代社会教育事业所需要的新观念、新思想,全面注重孩子们的情感教育,注重师生间情感世界的沟通,是我们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教育的当务之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情感沟通的优与差,直接影响到我们数学教育全新改革与创新纲领实施的优与劣。只有师生们建立了朋友般的友谊,良好的感情,方能更加激励学生们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还能将部分比较内向的初中生逐渐转变成开朗、外向。
二、数学课程的改革强调将数学游戏引进课堂
将数学游戏引进教学课堂,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是一种利用数学娱乐知识,技巧性的思考,适合所有人智力开发的娱乐活动。在我们现代化新课程的改革中,也强调了将数学游戏,放入教学课堂是数学改革教学的重要学习方法,它不仅可以改变数学教学与知识的呈现形式,还能提高学生们无限的兴趣。
三、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数学课程的改革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新课程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平台。新教材在编排上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标要求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数学课程的改革不可忽视学生的反思、感悟
课改后广大教师重视数学活动开展,但存在忽视学生的反思引导的问题。缺少通过数学活动来体验、感悟、反思、升华,忽视解决问题的通法、通则、策略的指导。学之道在于“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反思、感悟对于学习与理解数学是十分重要的。自我监控、调节、反思、升华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反思的内容包括:回顾、总结、联系、整合、拓广、创新、凝缩等。学生的反思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在教师引导下不断经历反思活动才能形成自觉的反思习惯与意识。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学习中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是我们学生“会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反思我们学生要做到听课反思、解题反思,进而深化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反思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提出问题,形成观念,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升华思想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学会反思,理解所学习的数学,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的目的。
六、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中教师角色需要转变
多年来在传统初中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以教师、讲台为中心。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记,教师的教学生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用说还敢提出质疑了,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新教材与之相比则更加注重了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要敢于放下教师的架子,亲近学生,注重同学生的沟通,改变已往的一言堂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多用激励性语言;客观认真分析学生现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总之,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也是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思路和方法发生蜕变的一个过程,希望学生能从数学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活力,能够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大家在这种宽松氛围下积极快乐的学习,获得不同的发展。只要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是幸福而自信的,这就是所有教学工作者所要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文侠.《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感受和困惑》.
[2]袁云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3]喻新春.《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
[4]李善良.《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十年回顾》.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仍旧要发挥自身良好的引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行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时候,大部分教师仅重视形式,并没有站在更深层次对其进行思考,教学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研究,但教师并不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事实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对学生的引导。当学生进行讨论学习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积极点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新课程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应用相应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的手段、方式落后,教师在课堂环境中仅应用最基本的教学用具进行教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兴致不高,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进入到小学语文课堂环境之中,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发展奠定了发展基础。另外,教师在应用这种教学手段的时候,需要依据教学实际,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
三、创设情境教学,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倡导师生间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和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重视民主气氛的营造,建立一个新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的主体是归宿,是核心”的观念。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服务,并在围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灵感,发现、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保证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体育课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不会在体育课上主动去学、去练,更不用说课外训练。因为体育课既不会对学生的高考升学产生直接影响,也不会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他们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安排一些既生动又惊险刺激同时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游戏。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喜欢在教学中穿插游戏的占89.3%。故教师在教学中穿插、安排适当的体育游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始终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首位,时刻记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现有的能力水平,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自悟道理;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重视在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启发、点拨思维的要领;由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性讲解转变为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互动交流;由师生之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交流转变为多向信息交流。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激励、组织、点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新课程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精讲精练,从学生实际出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五、教学方法现代化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必将被灵活、实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所取代。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运用,使教学方法趋向现代化,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方便。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便于学生观摩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寓教于乐,对于丰富和发展现代化体育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六、注重自我评价
传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以评价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为主(占总分70%),辅以20%的体育理论和10%的平时表现。所评定出来的成绩主要反映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部分身体素质,而不能有效反映出学生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这与当今学校体育的培养方向不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建立诸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如: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总之,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师生的情感体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让教学走入学生的心坎,从而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软工程,其中需要以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基础,而教师是否敢于创新,是否懂得教育,是否会管理成为现阶段能否顺利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理念,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在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有效地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结合学科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科的教学特点上,精心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让课堂成为连接师生关系的重要平台,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管学生可能出现错误,教师在面对错误上,应当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此来鼓励激励学生求知的信心。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其根本在于应当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实践素质教育,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拥有长久的发展。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提倡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以新的教学观念来看待问题,以新课改为指引,加强改革的力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教学,转变教学理念、人才理念以及质量理念,真正改善我国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现状。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11-02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复杂化,中学的德育工作,特别是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因此,新课程教学改革要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方法、新模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新形势、新变化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影响
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脉搏,研究教育工作的现状。现阶段,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学生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已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带来重大的挑战。
1.社会价值观变迁与学生思想变化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造成精神文明的多元化和差异化,使得部分学生不比俭朴比阔气、不比艰苦奋斗比荣誉、不比节约比浪费;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造成视野差距化和不均化,教学资源的不均、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接受同一教学内容时产生不同的影响;信息获取方式的立体化和多样化,给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带来深刻的变化。
2.家庭教育观转换与学生道德取向的变化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成长方式和道德取向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道德价值观多样化的出现,学生接受教育观念上的变化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和法制观念,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异化,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存在普遍化的倾向;重享乐、轻发展,自控能力、自觉性、学习态度、学习纪律较差,存在生活依附、学习依附和心理依附,创新和敬业精神不够突出等。
3.学校教育观发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使素质教育成为主题。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说教式传授方法无法满足学生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兴趣,开放式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应试教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体会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融合。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方法问题。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创新教育是全面教育,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既要求面向全体,又强调个性化教育。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须创新。首先,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其次,把教育改革的新成就及把探究法、研究法与人格法结合起来;最后,激励法与成就法结合。对中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并使之成为中学生自觉的精神追求,必须经过反复激励,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成就才能实现。因此,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改变“注入式”孤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有注入式和启发式两种方式。传统的注入式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是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启发式教学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突出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观念首先要从注入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
2.以分层式教学为轴,突破“填鸭式”机械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评价作用。按教学大纲要求,将认知能力、情感水平、行为操作三者融为一体,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质诸方面考虑,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目标分层适宜低起点、多层次、有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求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3.以递进式教学为主,突破分数、答案的单向性,探索学生的开放式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大力度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梳理,在坚持保持课程的应有系统性,利于未来知识的展开和深化的前提下,大幅度淡化“难、偏、繁、旧”性内容。首先侧重基本思想方法教学,构建进退自如的课程框架内容,即“基本平台内容”。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层次处理,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最后形成富有弹性的课程教学执行大纲。教学设计方面,强调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难易要适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来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反思以往的教学高耗低效、不讲效率的原因,培养教师向教育科研要效益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研讨逐步完善具有特色的凸式递进教学模式,具体实践“分层递进、重点突破”的课程教学战略。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多学科、多专业,各种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许多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不顾基础而一味地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施教,势必形成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在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启发式分层递进式教学、统筹兼顾的教学方法,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问题;教学建议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他倡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保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但是新课程改革中仍然有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数学新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学新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教师通过教材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教材的编写有可能不能与本地课程安排进度适应而出现问题。
(1)教材进度与课时不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高一要完成四本数学教材的学习,涉及函数、统计、概率等重要内容,课业内容相对繁重,但是高一学生知识程度较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进而让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与之相比,高二数学内容则相对较少。
其次,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课时严重不足。高中数学教材越编越厚,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数学教学课时却不断收缩,导致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学生来不及消化,更谈不上知识点的巩固以及深化。正是数学新课改产生的进度不适、课时严重收缩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功课不扎实,产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高中课改新教材结构混乱,编排不当
高中新课改数学教材相对于传统教材结构混乱,初中与高中教材内容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学习的知识相对琐碎,而一进入高中除了面对厚厚的几本数学教材之外,高中教材则直接涉及因式分解、完全立方等新概念,但是高中新接触的新知识却和初中的课本知识联系不大,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让进入高中的学生学习很吃力;此外,教材本身的结构也存在不少问题,解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尚未入门就要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生学习新知识存在较大难度,正是这种教材编写结构的混乱对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带来挑战。
2.新课改教学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出现主要问题是教师对新课改教学观念认识存在偏差,教学老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存在差别,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内容不严禁,教学方式不恰当,直接影响到授课教师的积极性,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容易造成教学模式的固化与形式化。
(1)数学课堂授课形式化严重
传统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但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填鸭式灌输的方式被压制,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填鸭式教学,数学课堂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越来越少,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知识点,使课堂流于形式化。
(2)追求教学的情景化与现代化
教学的情景化与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和情景化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原本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吸引人。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过于追求情景化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片面地追求情景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教学内容成为附着在现代化与情景化之上的辅助工具,本末倒置。数学教学课堂追求情景化与现代化教学并非不可以,但重要的是要把情景化与现代化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富有探究性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接纳数学,而不能把数学课当成趣味课。
二、针对数学新课改中问题的改进建议
1.政策性建议
新课改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需要结合当地的教学进度与安排,因此建议新教材要重点解决高中三年的知识层次结构问题,以便于高中生从高一到高三循序渐进、难易适中。
此外,建议新教材重点解决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相脱节的问题, 初中知识是为高中知识做铺垫的,如果高中数学单刀切入,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断层,因此需要将高中之前的知识点重点补充添加,为高中数学学习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教学建议
近些年来,数学试题日益新颖、灵活,不少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试题上,却忽视了数学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培养,这种题海战术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奏效,但是对学生影响是重大的。学生不知道一个公式、定理的逻辑推演,不能掌握基本的数学公式的内在规律,一味地机械追求大量习题的解答,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数学是一门给人乐趣的学科,它蕴含着强烈的数学思想,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也在向学生传递数学思维,对学生而言,掌握了数学思维才能把握数学规律,提升数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改革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时刻,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 信息检索 教学改革 信息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
ZHANG Yanhua
(Tibetan N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Xianyang, Shanxi 712082)
Abstract For som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proposed some reform measures in the area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selec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mode of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explored the innovation of the methods in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aching reform; information literature
1998年,教育部在专业调整中将信息检索课程设置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并很快成为信息管理领域理论研究与技术发展最具活力的分支学科。①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信息检索课程,实践证明,该课程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起到了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 信息检索课程现状
目前学生对信息检索课程还存在很多误区,认为只要能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检索几篇论文就是信息检索,没有必要上这门课。而从我们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只会使用一两个数据库的极少部分功能,不会使用检索策略,也不能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整合,分析和利用。所以学生在掌握信息整合与分析能力方面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却相对稳定,教学目标没有相应转变。教材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少网络环境下的实验项目;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建设;考核方式落后,达不到预期评价结果等。针对这些方面,急需对信息存储课程进行改革。
2 信息检索课程改革措施
2.1 构建以“信息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新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目标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信息检索理论与检索方法,并没有重视学生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换句话说,学生只是学会了一种使用工具而已。任何时候我们检索的目的都是利用信息,而检索工作本身只是一个准备工作。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利用才是我们从事所有研究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因此在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为目标。②无论从教材选择,还是教学内容安排与实践环节都要从这个目标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和利用的能力,使他们以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研究工作都可以敏锐地洞察信息需求,懂得如何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更新自我知识体系并能进行相应的信息评估和利用,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2.2 适时更新教材
目前信息检索课程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偏重理论性,主要介绍信息检索方法,很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像说明书一样,存在很多重复性。适合学生专业背景与学习特点的教材几乎没有。信息检索课程有很多上机实验课,由于教材缺乏从专业背景出发的综合性试验项目,使得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感到枯燥无味,缺少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急需内容新颖、实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知识性和专业针对性的教材。
2.3 开展多种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从而让学生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由于教学方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比较差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象,笔者对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开展多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
2.3.1 研究性学习方式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本科生教育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缺少研究课题,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前沿知识与实际应用领域知之甚少。在信息检索课中,我们可以针对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专业背景查找相关文献。③例如针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我们可以让他们检索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文献,然后指导他们如何从众多文献中整合自己需要的资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后续实验项目打好基础。
2.3.2 协作学习方式
协作学习是指多个学习者利用学习资源,在沟通、亲合的气氛下,结成学习伙伴,形成团体意识,共同学(下转第83页)(上接第62页)习和互助学习。协作学习是网络环境下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模式,它对促进学习伙伴的合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如何能使学生增强获取信息的意识,提高利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协作学习,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位能力。
教师作为协作学习问题的启迪者,能为学生设计能引起争论的信息检索初始问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检索技术将讨论引向深入,进而提出信息检索的拓展性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④
2.3.3 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信息检索课程中让学生自己查找本专业相关文献,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也可以给出很多研究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研究的创新点,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更好的达到该课预期的教学效果。
2.3.4 建设综合性实验项目
信息检索的课堂和上机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检索技术,但这样还不能使学生迅速提高检索技能。为了能让其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建设很有必要。⑤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内容制定很重要,需难易适中,让学生有兴趣又不会望而生畏。在基本掌握所学知识后,要求学生开发一个网络资源导航库系统平台,以小组为单位拟定不同检索策略,搜集相关资源。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好能要求他们在网络资源导航库的基础上设计门户网站,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3.5 改革考核方式
信息检索课程以往都是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样不能真正测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趋向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应用情况。信息检索课成绩评定主要由检索策略研究报告和课程设计两部分组成,老师可以给定多个题目,学生给出不同的检索策略,并对检索结果做出评价,总结检索经验,最终形成检索策略研究报告;课程设计是结合自己的专业,根据拟定的研究方向,多途径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对文献的整合,分析和利用最终完成课程设计。
3 总结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让学生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必须对信息检索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网络信息检索为主体,以多种教学模式为辅助,以综合性实验项目建设为推动方式,努力培养适应新经济时展需要的智能型和创新型复合人才。
注释
① 张帆.信息存储与检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 马丽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和信息检索教学探究[J].情报杂志,2010.29(12):241-242.
③ 叶青.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医学信息,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