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定义范文

体育课程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定义

第1篇:体育课程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7-02

校本课程开发是从某一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相关部门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作为课程开发的指导,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体现该校办学特色与理念,进行课程开发的人员或是独立自主、或是与他人通力合作,带着一定的倾向对选定的课程教学素材或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创新或改编的课程开发活动。而有着怎样的反映人们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的课程目标观,对如何进一步确定课程目标,从而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最终引导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是相当重要的问题。本文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中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确定目标提供思路与指导。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取向的定位

普通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坚持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力争在课程实践中得以贯彻,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作为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形成各自的运动专长,以便将来在生活中得以运用;促进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改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以上这些是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的定位。由此可见,高中阶段体育课程理念价值取向的重点在于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主张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更加关注运动本身和参与运动的人的本身发展,把体育的自然观与人文观恰当地融为一体;新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别以及由此差别产生的不同需求,强调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有明确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每一位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样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需要、社会的现实和预期需要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和规律,做到力求平衡、均衡发展。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定的基点

1.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校本课程追求的是差异性与多样性,其目标取向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这与国家课程注重统一性有着很大不同。但是,就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而言,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依托国家的教育目标体系,应该是国家教育目标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进行课程目标的选取和设计时,应该把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不能人为地划分明确界线而加以割裂,使二者在同一过程均能得以实现。高中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以贯彻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为出发点,结合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强调差异性与特殊性,在实现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要求。

2.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内涵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不同的性格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有区别地对待他们在运动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为他们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课程供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实际工作中,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全面细致地考虑不同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可能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基于此,就要优先考量和选取一些能真正反映学生个体需要的目标,把它们排在前列。此外,学生需求逐渐拓展,兴趣爱好也复杂多元,又变动频繁。因而,在工作中要仔细辨别哪些是学生稳定的需要,哪些又是学生易变的需要,引导他们形成稳定的爱好和特长,促进人格的完善。

3.处理好基础和发展的关系。与小学阶段的重视基础﹑初中阶段的以基础和专长并重相比有一定的区别,高中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以满足学习及未来生活、工作环境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定位虽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但仍然要关注每个学生基础能力的提高,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强调基础能力的提高与追求学生潜力多方面的发展并不矛盾。因此,课程开发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基础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和平衡。

4.处理好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关系。全面性有两种理解。一是课程教学的目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统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并不是说每一位学生或全部学生都能够实现一样的目标,总会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表现出达成目标的差异性;二是就某一个体而言,其人格发展和个性完善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可能会有侧重之分。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既然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选取有差别的目标取向,从而达到在保证个体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总体上的全面发展。实际工作中,课程目标既要考虑其涵盖的全面性,又要考虑其实用性。实用性主要从课程目标要解决学校和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实用教育。

5.注意具体性、连贯性、时限性和超前性。校本课程目标是整个学校课程目标研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时要考虑其具体性、连贯性、时限性与超前性。具体性是指设计课程目标时应当比较确切地描述学生行为改变和身心发展等方面预期结果的内容,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连贯性是课程目标的设计,要达到前后衔接、左右照顾,形成具有内在连贯性的序列,使现实和未来、相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科以及各个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前后一致、相互促进,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限性是指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当基于特定的教学阶段,而不应只是对所有教学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因为目标是动态的,会随着社会现实和未来需要发展的改变而作出相应的改变;超前性是指由于课程目标描述的结果应该是立足于某一阶段,同时又是对这一阶段有一定程度的超越,带有预期性的意味。

课程目标取向的确定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为课程目标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只有确立了目标,才使课程开发围绕目标去选择内容,然后进一步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目标的选择、制定和实现贯穿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因此,针对我国区域广、学校差距大的情况,研究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对于更好地促进课程实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昊.刍议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

[2]吴昊.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5]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2篇:体育课程定义范文

关键词 体育课程资源国内外 综述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引起体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重视与探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必须纳入体育课程改革的计划,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心。虽然各高校提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实际操作起来缺乏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而且也仅局限在体育教学大纲、教材的框架内,研究者也发现,目前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认识还很陌生,使用的频率并不高,这种状况与体育课程教学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状况有很大关系。

国内外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

(1)国外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国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是建立在课程资源的研究基础上的,并且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对于丰富和完善课程资源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综述如下:

美国学者对于课程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早,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教育学生学会身体锻炼的技能、知识和方法,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的健身运动处方,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从而建立在以满足学生的健身和娱乐的基础上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1999年英国的体育教学大纲把增进学生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技能,并灵活的运用所掌握的技能,以此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锻炼效果和运动方案,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突出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

1997年韩国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强调试验、讨论、自主活动、社会活动等亲身体验学习活动的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条件资源的开发,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后,德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从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教学的条件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纵观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许多国家都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往往都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现阶段进一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器材场地设施资源、内容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国内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资源即资财的来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来源。拥有的资源越多,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越高,对事物的顺利运行就越有保障,从资源的定义可以看出,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体育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这个名词2001年6月开始在我国教育界流行,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设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又称为教学资源。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系到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否实现,它实际上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程度直接决定着课程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体育课程资源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资源的开发途径和策略各异,如何最大限度地研究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已成为国内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体育课程资源我国学者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张玲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来源以及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刘贺则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设计、编排、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它资源的总和,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石”。韦颂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广义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体育课程资源仅指形成体育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截止到目前为止,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最普遍的定义有吴刚平博士撰写的“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一文中把课程资源分为广义和狭义进行了讨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一定义,目前得到了普遍认可,且在后来的一些课程资源的相关文献中被广泛引用。

董满秀等在《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中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具体措施:①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场馆资源的作用,争取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费向学校进行开放;②充分利用校外、社区体育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校外体育锻炼;③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本地的地形、地貌、地况以及季节气候等条件,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④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开发体育信息资源。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目前还不太多,大多数是在课程资源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并且观点相互借鉴的多,创新的少,主要集中在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运动项目资源、体育信息资源、课内课外资源和自然资源几个方面,这几乎涵盖了体育课程资源的各种问题,这一理论也正处于逐步的形成之中,但还未能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排球运动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地域广阔,东西、南北方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以致各地区高校排球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第3篇:体育课程定义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在深入探讨创新型社会视野中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相应的创新活动方式。

关键词 高校 体育 课程

时代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化、身心特点的变化、对待体育的价值需求的变化以及体育运动内容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们需要进行终身体育创新、需要发挥体育创新的潜力、需要具备体育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面对创新型社会的到来,高校体育课程应当使大学生在现实体育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中激发起对可能体育生活的主动探寻。

一、创新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我国大陆学者厉以贤教授对创新型社会的定义为:“以创新者为中心,以终身创新、终身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组织为基础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创新需要,进而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厉教授的定义指出了创新将成为人的自我发展的一种需求,创新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下满足创新者的终身创新是走向创新型社会的主要途径。通过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创新型社会的宏观描述,可以看出,创新型社会是一个有着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终身创新的环境和机制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从个人到组织都能够有条件持续不断地保持创新状态,通过创新而促进创新,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不断探讨上。例如,陈小蓉等提出:“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健康教育、个性教育、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应该包括理论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情感性内容、操作性内容。”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可以说是近些年来高校体育课程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对课程结构理解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的经验积累,人们也更加认识到了如何有效地通过课程结构来实现课程功能的问题。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已经从对概念、功能及意义的阐述拓展到了对施教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隐性课程显性化的探讨。

三、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新思考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乃至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为校园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们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理解也在实践中逐步地注入了新的观念。高校体育部领导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功能应强调发挥的分别是:促进体育生活化功能、健身功能、强化社会适应功能、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高校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功能应强调发挥的分别是:健身功能、促进体育生活化功能、强化社会适应功能、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可见,在实践中高校体育工作者们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认识情况是比较趋于一致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应当具有时代性标志,这是社会发展影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不能反映时代要求的高校体育课程,是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样也是不能够有效地实现高校全面育人总目标的要求的。随着人类迈向创新型社会步伐的加快,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背景的进一步全面深入,高校体育课程有必要从创新型社会视角去审视自身所应突出发挥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课程的存在价值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的总目标要求相适应。为此,本研究在分析了解社会背景、教育发展需要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状况的前提下,提出高校体育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积极重视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创新活动生活化的功能;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

四、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创新活动且具有多形式组织结构的育人方案;是以提升大学生体育创新力、促进体育创新活动进入日常生活为核心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多种有计划的途径下,通过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熏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而形成的。该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强调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创新活动生活化的功能以及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课程指导理念是:树立文化观;建立生活观;坚持健康观。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体育创新活动过程中使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得以丰厚;深刻体验并能够感悟到体育对自身现实生活的促进价值;具有积极的体育创新活动欲望,并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较为顺利地进行自我调控的体育创新;经常表现出独具个性的创新行为,基本形成稳定的体育创新风格;将体育道德加以内化,在各种组织形式的创新活动中能够表现出适应与和谐;善于运用相应策略,促进自己的身体与心理保持在健康状态;对可能体育生活产生需求,把体育创新动力与能力的提升,从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

基金项目:2012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项目编号:JKD2012-017。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跨进创新社会——建设终身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创新与创新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体育课程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劳动准备素质;重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前言

众所周知,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劳动力的竞争,即在单位时间内劳动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故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企业招聘人才之首选。那么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将如何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重要内容。体育课程肩负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的职责。从体育课程出发,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锻炼好身体的同时更好更快的掌握专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终极任务;同时实现发展中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是奠定学生快速掌握专门技能的基础,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对接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专门技术的进度。因此,体育课程的学习是高职院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较高专业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基础课程;它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学与专业劳动准备素质的融合,实现体育教学课程与学生专业的“零距离”对接,从而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概念的定义

(一)劳动准备素质

劳动准备素质:简单的说就是劳动时应具备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身体条件是指在劳动时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心理素质是指在任何劳动环境中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状态;道德品质是指在劳动时应有的敢于吃苦耐劳和团队的团结协作与敬业精神。

(二)零距离

所谓“零距离”,即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要求完全吻合,这个吻合,不仅吻合在专业对接上,而且是不论任何岗位所需要劳动准备素质,就是学校要培养的。从而,达到毕业生就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顶岗就能顶用,顶用就能创造财富的目的。

(三)课程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四大要素包括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现在人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找人难”和“找活难”并存的矛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尽管我们可以归纳出诸多原因,但是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诸如“要有几年实践经验”、“要有敬业精神”等并不太高的要求看,无疑是针对当前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存在的“爱岗敬业不足”、“动手能力不强”、“职业意识不深”、“忠诚企业不够”等现象(在企业里常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学生味儿”、 “脚不生根”等通俗的语言来形容此类现象),而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各企业竞争的人才焦点,而后相继出现的抬高就业的门槛,实际上是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同一性”水平上,因为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紧密联系。在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的同时,根据目前所学专业的特点传授与其未来第一职业所需的特殊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应有具备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对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的价值

随着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和技术形式的日益复杂,社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技术的进步丝毫没有降低对劳动者体力方面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身体能力和技能训练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故而高职院校实现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的价值显露无疑:1、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看其主要任务是学生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编制锻炼计划;它的特色是根据劳动者的职业劳动特点选择运动项目,编制个人锻炼计划;2、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运动技能目标看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它的特色是提高劳动者从事未来职业相关技能能力;3、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身体健康目标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保健知识及运动技能知识;它的特色是劳动者学会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基础保健知识和运动知识;4、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目标看主要是改善学生身体机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它的特色是劳动者改善身体机能,促进与职业相关的心理调解能力;5、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目标看主要是提高学生体育适应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它的特色是提高劳动者社会职业适应能力。

(二)从宏观层面上实现了专业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众所皆知,随着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和技术形式的日益复杂,社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技术的进步丝毫没有降低对劳动者体力方面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训练,以及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专业劳动准备素质 “零距离” 对接,既适应了社会发展,也要满足了学生对专业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实现了学生专业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三)从中观层面上实现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零距离”对接

从表1可知,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以接轨企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因此实现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的“零距离”对接,各高职业院校即可依据各院校的结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未来社会需求和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安排合理的体育课程,如资源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国土资源开发以及土地测量方面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而且所要的身体素质以耐力素质为主,在设置体育课程方面可以长跑、登山和定向越野等有利于发展耐力素质的体育项目为主;旅游学院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气质、形象和体力服务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导游等工作,体育课程可设置礼仪、形体、登山、户外拓展等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为主。从而以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顶岗就能顶用,顶用就能创造财富的终极培养目标。

故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的“零距离”对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零距离”对接。

(四)从微观层面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迫切诉求

本课题组成员对九江市某高职院校300名学生进行了题为“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的必要性”的随机性调查,回收问卷280份,有效问卷275份,其中选择“非常必要”的19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0.18%,选择“没必要”的5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91%,觉得“无所谓”的3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0.91%,具体数据如表2:

依据表2 从可以看出,赞成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的占到调查总人数的70.18%,这说明二者的对接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迫切诉求,即从学生个人愿望出发,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不仅满足了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其身体健康;同时满足了体育课程与专业对口发展的社会需要。因此,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的对接不仅仅实现了学生掌握一至两门运动技能的终身体育目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达到与专业对口的身体素质要求,为学生学习扎实的专项技能奠定较充分的身体条件,从而为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热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体现了体育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潜在价值,实现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学生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编制锻炼计划)、运动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身体健康目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保健知识及运动技能知识)、心理健康目标(改善学生身体机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社会适应目标(提高学生体育适应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它的特色是提高劳动者社会职业适应能力);(二)从宏观层面上实现了专业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三)从中观层面上实现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零距离”对接;(四)从微观层面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迫切诉求。

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的“零距离” 对接,是必要的、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满足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人愿望,也实现了专业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现实需求,为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2]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6.

[3]周敏,周国海.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用性设置分析——以扬州高职院校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15):126.

第5篇:体育课程定义范文

【关 键 词】高校体育 民族体育 课程内容 资源开发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特有中国的26个少数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平均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迁徙、移民、战争、戌边等原因,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课内外资源和潜能培育大学公共体育的特色课程,深化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个体长期的健康需求,为高校区域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形成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界定

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体育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按功能可以分为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两大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构成体育课程内容要素的来源。从定义上来讲,它是指构成体育课程内容要素的来源,如体育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各种身体练习以及学生的经验等要素的来源。

二、特色课程开发的依据

1.发挥民族地区特色项目优势,弥补高校体育课程不足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云南学校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结构过于单一、硬件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使许多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体育项目很难开展,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元化要求。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一个特殊的多民族省份,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特有的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为高校学生体育教学、课外锻炼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弥补了现代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2.丰富课程内容,弘扬民族文化

开发特色化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现了西部高校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价值,对于继承和弘扬西部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同时,改造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材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的现状,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体现高校体育的特色和地域特点。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以体育为载体,把文化的传播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与大学体育文化建设有结合,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促进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3.符合学生需求,促进终身体育形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持系统,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事宜,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又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具体目标是:满足学生体育需要,促进学生发展;提高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认识和能力;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形成学校体育课程特色,提高新体育课程标准的适切性等。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从理论上拓宽了课程资源的内涵,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而且还有利于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经验联系的课程理念。

三、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原则

1.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根据云南的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地域、气候和学校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体育教学项目和内容,选择适合于在学校和学生中开展,喜闻乐见,且学生喜爱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充分考虑体育教学内容对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自主锻炼的能力。体育课程的目标的实现,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其学习内容不是以知识的递进为逻辑,而是依托运动项目技能的学习和练习。

2.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云南作为西部地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作为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充分地说明了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种族的文化都有其发展的历史,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民族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云南各民族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体育形式,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民族情感的强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化的变异总是“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一定会走”,任何人为的因素都不可能阻挡其停滞不前。开发利用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延续,而且是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再生产它对繁荣西部民族体育文化。

四、云南省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基本思路

云南省从建设旅游文化大省的总目标以及国家西部开发的总体战略出发,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这一途径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作更深入的整理、改进和创新,让这些新的文化知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同时也得到新的发展。

第6篇:体育课程定义范文

体育课程改革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活力,同时给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带来乐趣,然而,总体来说,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依然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课程进程,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所以,如何进一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够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改观。本文探讨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种类,并提出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以期为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二、认识体育课程资源

(一)内涵

体育课程资源指的是构成体育课程活动所需要的素材及条件,如基本知识、技能、经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同时还包括决定体育课程实施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场地、设备、环境、对课程认知状况等因素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二)结构要素

1、思想资源子系统:所谓的体育课程思想资源子系统指的是参与体育课程活动中,影响体育课程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思想观念。(1)体育课程管理者。具体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各高校管理人员,其思想可成为法令、政策来源;(2)体育课程研究者。具体包括体育课程学科专家等思想意志,作为体育课程活动的直接思想源泉;(3)体育课程实施者。具体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4)体育课程活动以外的各类人员。如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人员思想。

2、知识资源子系统:知识是一个巨大系统,既包括自然知识,还包括社会知识,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产物,是人类通过主动改造客观世界以及人类本身的产物。(1)从理论方面定义。体育知识包括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理论、健身原理及锻炼方法、运动损伤的防治;(2)从实践方面阐述。体育知识为体育学习者提供各种健身内容及方法,促使体育学习参与者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引发运动兴趣并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3、人力资源子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需求系统。教育大都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主办,作为人力资源活动的需求主体;(2)人力资源供给系统。具体包括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等具有参与体育课程活动能力的劳动者;(3)人力资源配置系统。其实质是市场配置系统;(4)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具体的体育课程活动受制于人力资源开发状况。

4、物力资源子系统:体育课程财力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1)国家体育课程财力资源。即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财力指标;(2)社会体育课程财力资源。即通过各个社会组织所提供的体育教学活动的财力支持;(3)教育机构体育课程财力资源。即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用于体育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所用财力。

(三)特征

1、潜在性:体育课程资源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需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及利用,才可以转化为现实的体育课程成分,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

2、多样性: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供开发及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存在区别,其表现形态也不同,富有多样性。

3、动态性:首先,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及民族文化等,均影响着体育课程资源的动态发展;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内容不一,存在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最后,体育课程资源作为一个与社会资源系统及开发条件等动态适应的子系统,不同主体在不一致的情境中开发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不同。

三、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进一步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范围,从而有利于体育课程及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实现体育课程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丰富体育课程资源课实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极大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兴趣、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的能力有一个全新的提高;提升全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意识,推动全民健康社会化的实现。

四、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优先使用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精彩多样,在很多地方都需要大学生去慢慢学习,所以,务必在体育课程资源范围内突出重点,并使之优先得以使用。

(二)开放使用原则。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时候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开放性具体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及途径的开放性。

(三)针对性原则。为了达成体育课程目标,需针对不同层次的体育课程目标积极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资源。

(四)经济性原则。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尽可能缩减开支和精力,具体包括空间的经济性及学习的经济性。

(五)因地制宜原则。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不应强求一致,而需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出地域优势,务必强化学校特色。

(六)安全性原则。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首先要确保其安全性,切忌盲目求新而忽略安全因素。

五、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有针对性地改造竞技运动项目。首先,简化技战术,提炼出最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技战术;其次,完善内容,即删减一些难、偏、旧等大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第三,适当降低要求及难度。

(二)积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个地区存在大量群众喜爱的体育形式,如龙舟、舞狮、舞龙及各种体育游戏,将它们作以适当加工并引入体育课程。

第7篇:体育课程定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素质教育;全面素质

一、素质教育的具体定义

正如民间通俗概括的那样,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方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与注重教学硬性效果的传统教育模式不同,素质教育重视每个学生其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知识水平、技术能力、个性塑造、物理意义上的身体健康、心理人格健全健康等全面发展。

二、当今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状况

在新课改进程逐渐深化的今天,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提高,对我国学生长期综合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的状况仍存在许多问题。

1.体育教学时长不足

许多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应试教育水平,尤其是初中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中考录取率对于学生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体育并不在中考中占有有效分数,因此,许多体育课被迫“让位”。有些地方体育课经常被考试主课挪用占用,体育教学时长不足。

2.师资队伍与硬件建设不足

很多学校在挑选文化课教师时精挑细选,再三考核,但是对于体育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却相对宽松,导致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传统观念认为,体育教学的难度远不如文化课难度,体育老师只要能够示范标准的体育动作,能管住学生,就可以了,这是非常不正确的看法。体育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低与否,对于学生的课程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之相对的,许多学校对于体育器材的采购也不重视,这进一步限制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3.教学模式枯燥单调

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陈旧、单调、死板、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上体育课最大的盼头就是自由活动时间的玩耍,这样根本无法实现体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4.对于体育重要性的意识不足

体育意识不足指的不仅仅是学校对于体育教学重要性的意识不足,也包括学生自身对体育重要性意识的不足。初中阶段文化课学习压力增大,尤其是初三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将学习生活的重心转向文化素质教育,轻视了体育素质教育的重

要性。

三、体育素质教育的意义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良好的健康状况,优秀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去为理想目标而奋斗。体育素质教育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舒缓学习压力,增强精力与集中力,能促进文化课学习效果效率的提高。在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运动增强意志力,获得自信心,增强自主能力,促进学生拼搏精神的养成,锻炼学生应对挫折与困难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日后长期发展与人格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1.加强学校体育建设

硬件上,优化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及时补充体育教学所需器具,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考虑增加专用的体育空间,比如篮球馆等各类球馆、游泳馆、田径场等。软件上,要提高学校体育教师水平,除了提高教师招收的门槛条件,严加考核,对于现存教师团队,要积极开展培训进修,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体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鼓励他们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

2.优化体育课程模式

采用更多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与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提高教学效率。比如,针对男生和女生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3.培育正确的体育意识

对于教师来说,除了体育老师自身要重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我教学水平,学校也要向文化课老师强调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制定相关制度,杜绝体育课被文化课占用的冲突。对于学生来说,要用科学的理论知识,使其明白体育的重要性,增强其体育意识,使其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的参与。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素质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环,必须重视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如何完善初中体育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林.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

第8篇:体育课程定义范文

正如民间通俗概括的那样,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方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与注重教学硬性效果的传统教育模式不同,素质教育重视每个学生其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知识水平、技术能力、个性塑造、物理意义上的身体健康、心理人格健全健康等全面发展。

二、当今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状况

在新课改进程逐渐深化的今天,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提高,对我国学生长期综合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的状况仍存在许多问题。

1.体育教学时长不足

许多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应试教育水平,尤其是初中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中考录取率对于学生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体育并不在中考中占有有效分数,因此,许多体育课被迫让位。有些地方体育课经常被考试主课挪用占用,体育教学时长不足。

2.师资队伍与硬件建设不足

很多学校在挑选文化课教师时精挑细选,再三考核,但是对于体育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却相对宽松,导致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传统观念认为,体育教学的难度远不如文化课难度,体育老师只要能够示范标准的体育动作,能管住学生,就可以了,这是非常不正确的看法。体育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低与否,对于学生的课程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之相对的,许多学校对于体育器材的采购也不重视,这进一步限制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3.教学模式枯燥单调

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陈旧、单调、死板、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上体育课最大的盼头就是自由活动时间的玩耍,这样根本无法实现体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4.对于体育重要性的意识不足

体育意识不足指的不仅仅是学校对于体育教学重要性的意识不足,也包括学生自身对体育重要性意识的不足。初中阶段文化课学习压力增大,尤其是初三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将学习生活的重心转向文化素质教育,轻视了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育素质教育的意义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良好的健康状况,优秀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去为理想目标而奋斗。体育素质教育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舒缓学习压力,增强精力与集中力,能促进文化课学习效果效率的提高。在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运动增强意志力,获得自信心,增强自主能力,促进学生拼搏精神的养成,锻炼学生应对挫折与困难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日后长期发展与人格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1.加强学校体育建设

硬件上,优化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及时补充体育教学所需器具,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考虑增加专用的体育空间,比如篮球馆等各类球馆、游泳馆、田径场等。软件上,要提高学校体育教师水平,除了提高教师招收的门槛条件,严加考核,对于现存教师团队,要积极开展培训进修,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体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鼓励他们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

2.优化体育课程模式

采用更多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与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提高教学效率。比如,针对男生和女生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3.培育正确的体育意识

第9篇:体育课程定义范文

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城市中学进行走访调查,与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情况相结合,将其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情况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导致整个中学阶段体育课时非常少甚至有的中学在课程表上安排了体育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被其他科目所占用,学生长时间无法进行户外体育活动,身体得不到很好的锻炼。除此之外,大多数安排体育课程的学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男女混合教学,无法有效地针对不同学生差异化的身体素质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最终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良。

(二)中学领导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

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高考压力如影随形,很多中学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对学生的文化课高度重视,忽视了体育课程等其他艺术科目,教师和学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备战高考之中,忽视了体育课程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也是现阶段我国在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大多数学校在其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过于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地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发展需要方面去进行考量,多数采用自由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

二、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概述

(一)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定义

所谓的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制定的差别性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一模式能够彻底摒弃传统的大班教学的弊端,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他们的体育学习热情。

(二)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意义

中学阶段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来自老师、家长的压力给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甚至有很多学生不堪重负进而患上心理疾病,对其未来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体育课程作为放松学生身心、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合作意识都有很好的帮助。中学体育分类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应用

通过对现阶段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分类教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将其模式的应用建议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内容中应用分类教学

传统的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进而模仿的形式,教学内容过于死板、陈旧,现代化的分类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了这种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学观念,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例如,在北师大版“运动中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合作制作教学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刻记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在教学形式中应用分类教学

传统的中学体育课程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的分类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不同成员的分组教学,提升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技精神,帮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在课程安排中应用分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