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1篇: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公司企业管理知识培训班,在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近6个月的紧张学习,完成了全部课程,今天就要结业了。在此,我代表“企业管理知识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向公司领导、李斌技师学院领导及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学习培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我们感到收获很大,体会很深,启发很多。最大的收获是丰富了知识,思想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学习培训期间,公司立足于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从服从服务于我们公司构建生产营销新格局的实际出发,先后给我们灌输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法律法规》、《企业文化》、《市场营销》等现代管理知识,使我们学到了工作岗位上没有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特别是加深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认识。

最大的感受是开阔了视野,对公司提出的“中长期经营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参加学习培训,特别是通过专题报告会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后,使我们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了差距,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压力感,更加坚定了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特别是实现公司跨越式大发展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最大的启发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参加这次学习培训班,我们更加感受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更加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公司实施“中长期经营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作为“公司”的年轻一代特别是优秀青年,公司领导对我们给予了殷切厚望,我们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将更加重大。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公司的改革建设发展,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断地加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从科学发展观高度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推动公司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第2篇: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第1条 为贯彻执行《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管理试行办法》和《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基本条件》,进一步统一和完善我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管理制度,提高检验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2条 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由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部检验中心)及各检验站、试验站组成。

部检验中心为铁路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归口单位,业务上由部科技局管理。

各检验站、试验站主要承担铁路工业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其检验业务受部检验中心指导。

第3条 各检验站、试验站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划分成若干测试实验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各实验室应通过实验室认证(即国家计量认证)后,方能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工作。

实验室认证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准备工作。在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各实验室通过认证的基础上,报请国家标准局质量监督局进行验收和认可后,行使《铁路工业产品国家级检测中心》职权。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4条 部检验中心及各检验站、试验站的职责范围及分工,按铁路工业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试行条例规定执行。

第5条 各检验站、试验站设在科研单位的,检测业务要相对独立,并配备专职检测人员。在执行产品质量检验任务时,不受行政干予。

第6条 各检验站、试验站设站长一名,副站长一至二名,站长原则上由所在单位技术负责人兼任。站长、副站长的任命与更换应报部科技局,并抄部检验中心备案。

第7条 部检验中心、各检验站、试验站应认真负责地完成各项检验任务,检验报告的数据要准确可靠,结论判定要科学合理。

第8条 部检验中心及各检验站、试验站有权向产品生产企业的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反映被检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或提出处理建议。

第三章 检验人员

第9条 部检验中心主任、副主任、各检验站、试验站站长、副站长应由熟悉检验工作业务,熟悉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

第10条 部检验中心工作人员,各站检验测试技术人员要熟悉有关产品标准,精通测试技术,有一定实践经验,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能力。从事检验工作的操作人员,应经考核合格方能独立工作。

第11条 部检验中心负责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各站主管单位要制订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加强业务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技术水平、工作成绩等。考核结果应作为奖惩和晋升的依据。

第12条 部检验中心及各检验站、试验站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奉公守法,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得接受被检产品生产企业任何形式的馈赠。不得从事与检验项目有关的技术开发和咨询工作。

第四章 测试工作

第13条 测试工作开始前,应制定测试大纲。其内容包括:

1、抽样数量及抽样方法;

2、测试项工作所依据的产品标准和其他技术文件;

3、测试项目,被测参数及公差;

4、测试方案、测试所用仪器、设备及其量程和精度;

5、测试结果的判定方法。

测试大纲应按部检验中心的要求履行审批手续。

第14条 抽样:

1、抽样方法:随机抽样。

确定样本大小后,由被检产品存放单位提品编号,根据编号进行随机抽样。

样本应在生产单位,销售单位或使用单位的库存中抽取。特殊情况下,也允许在生产线终端抽取。

抽样前,不得予先通知被检产品生产单位,抽样结束后,样本立即封存,连同产品出厂检验合格证发往指定地点。

2、抽样数量:

凡产品标准中已明确规定抽样数量的(包括型式试验抽样数量)产品,按标准规定执行,在标准中对抽样数量未作明确规定的产品,暂按以下抽样:

(1)大型的,成本昂贵的(单价2万元以上),试验费用高昂的,以及破坏性试验产品的抽样数量,由检验部门和受检验产品生产单位商定,并通知主管业务局(公司)核备。

(2)其余产品按百分比抽样:

N≤1000 n=2

100<N≤1000 n=N/100(n<2)

N>1000 n=N/100(n>30)

其中:N=当年数量;

n=抽样数量。

3、抽样基数:

(1)在生产单位出厂的库存合格品中抽样时,基数不得少于抽样数量的5倍。

(2)在销售单位或用户单位的库存中抽样时,基数不得少于抽样数量的2倍。

(3)在生产线终端抽样时,当天产量不得低于均衡生产的平均日产量。

第15条 检验样品应妥善保管,严格履行入库登记手续,不得丢失、损坏。检验开始前,应有专人提取样本,确认其外观是否完好,并办理领取手续。检验结束后,应有专人负责样品检验后的处理工作。

第16条 检验人员应对测量器具、仪器、设备的技术状态进行确认后,方可开始检验工作。第一次试验不论出现何种问题,都应立即停止试验,进行检查再次确认无误,经实验室主任同意后,方可继续检验。

第17条 由于外界原因中断检验,凡影响检验结果者,检验必须重新进行。

凡因测试仪器,设备故障而使检验中断者,可用同一精度的满足测试工作要求的代用仪器设备重新检验,无代用仪器设备者,必须将损坏的仪器设备修复,重新计量,校检合格后方能开始检验。

凡因测试工作的失误而造成样品损坏,无法得出完整数据或完成全部检验项目者,所有检验数据作废,重新抽样进行的检验必须完成全部检验项目,检验报告以第二次检验数据为准,不允许将两次检验的数据拼凑检验报告。

第18条 当进行不可重复的检验项目时,(如寿命试验、破坏试验等)允许被检产品生产企业派员参加。经检查,测试方法,测试设备确实符合测试大纲要求,检验工作方允许进行。

第19条 当被检产品生产企业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时,检验机构应再次核对原始记录、检查测试设备、测试方法,如确属无误,应立即通知被检产品生产企业;如确因数据整理而产生的错误,应发一份技术文件予以修改,如确因测试设备、测试方法方面的原因而造成误检,检验机构应重新抽样检验,承担包括样品成本在内的一切检验费用。

第20条 各测试实验室应编制《质量管理手册》,其内容与《铁道部实验室认证管理方法》中规定的《质量管理手册》相同。

第五章 检验报告

第21条 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检验报告封面及首页采用统一的格式。

第22条 产品质量监督性抽查检验项目,产品质量认证证书检验项目,发放生产许可证和制造特许证的检验项目及承担部检验中心委托的检验项目,检验报告由各检验站负责人签字,加盖检验站公章,交部检验中心审核,经中心负责人签字,加盖部检验中心章后生效。

第23条 各站自行接受的委托检验项目,检验报告可由各站负责人签字,加盖检验站公章,发送委托单位,报部检验中心备案。

第24条 检验报告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应有各站直接参加检验的人员、审核人员、质量负责人及各站负责人签字,其发送要履行登记手续。

第25条 检验报告要专人妥善保管,不得丢失,不得任意复制,不得随意散发。保存期不得少于五年。如确因工作需要查阅检验报告,应经有关领导批准。

第26条 对已发出的检验报告如需修改或补充,应另发一份《对编号××××检验报告的修改(或补充)》的技术文件。

第六章 附 则

第27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铁道部。

第3篇: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10kV电力贯通线施工技术 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M2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对于铁路10kV电力贯通线工程实际情况而言铁路施工复杂性不断增加,一些施工方在施工中缺乏施工技术及管理手段,经常导致整个铁路电力工程耽误工期,成本增加,安全可靠性降低,这凸显出铁路10kV电力贯通线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高速铁路10kV电力贯通线常见施工问题及技术方案

10kV电力贯通线工程施工问题主要集中在电缆敷设、箱变基础制作及设备安装阶段。电缆外护套破损、两端受潮及导体不完整,电缆接头、电缆中间头接地等问题是电力贯通线电缆敷设施工中遇到的最多最集中的问题。

1.1 电力贯通线电缆敷设

(1)贯通电缆沿桥隧、路基地段两侧土建预留的电力电缆槽敷设

桥隧电力电缆槽一般设于铁路路基的最外侧,路基段电力电缆槽一般设于水沟外侧,铁路征地范围内。电缆沿槽敷设一般要求沿电缆槽蛇形敷设,并在桥墩两端和伸缩缝处充分松弛,但在实际敷设过程中由于电缆槽本身制作粗糙或者现浇电缆槽抹面不平,容易造成电缆外护套破损的问题,或者电缆敷设并未达到要求,因此,电缆在进行品字形绑扎时,必须对电缆进行蛇形敷设。在电缆沿桥隧、路基段电缆槽敷设时电缆外护套被硬物刮伤也是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为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在敷设电缆时电缆应从电缆盘转出,避免旋转重心偏离;此外在施工中应尽量避免与站前单位交叉施工;采用用地车或自制地车敷设,应尽量避免电缆在地面上拖挂。

(2)电缆穿管敷设

电缆穿管敷设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日后的电缆运行安全和维修作业。如果采用的是预埋钢管,单芯电缆的三相电缆应穿于一根钢管内,并在钢管内绞编敷设;无预留管道地段则需要沿后期埋设的管道敷设,这些地段主要集中在电缆进箱变处的上下护坡,具体可采取如下方案,在站前进行护坡施工时预埋高强度的聚乙烯管,但是必须注意埋设管道的数量、大小及预留数量。电缆穿管敷设需在施工时注意电缆外皮的保护,避免电缆外护层被管口刮伤。

(3)电缆沿桥墩上下敷设

电缆沿桥墩等刚性固定,应采用铝合金等非磁性材料夹具固定或者用钢性的抱箍把电缆固定,且距地 2 米范围内采用砖混混凝土结构进行防护(电力验标要求地面2米范围采用钢管保护,高铁要求距地2米范围内采用砖混混凝土结构进行防护),电缆从桥上引出时,电缆不能从桥梁间的伸缩缝引出,在没有预留矩齿孔的桥梁时,应与站前单位沟通后提前用水钻钻孔后再进行穿孔敷设,同时做好防护措施。

(4)电缆线路的防火封堵

当电缆的敷设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电缆槽和引出入口等处所的防火封堵工程,电缆槽每隔200m处设阻火包、防火堵料封堵,电缆引出入口采用防火泥封堵。

1.2 电力贯通线电缆头制作

电缆头出现故障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员在电缆头制作过程中未按照施工环境要求和工艺的相关标准来进行施工,如为赶工期不顾环境因素制作工艺粗糙、未按施工要求完善好每一道工序、制作中不重视密封处理环节等。为确保电缆头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应使用电缆头制作的专用切削工具,并按照施工工艺流程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电缆头制作,以便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同时还可以保证制作完毕后的运行安全。

1.3 电力贯通线电缆接地方式

电缆接地方式不正确和接地电阻不满足运行要求都会导致电缆在后期运行中频繁的出现故障影响供电质量。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在电缆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图纸操作,电缆接地应与接地线可靠连接,单芯电缆一端金属护层采用直接接地,另一端金属护层应经护层保护器接地,并在验收中严格卡控各项质量标准。

1.4 电力贯通线电缆中间接头的接地方式

对于桥上或不便采用集中接地箱的超过3kM的单芯电缆中间接头处的金属护层接地也要按照箱变内10kV单芯电缆终端头金属护层的接地方式进行单端接地,贯通线电缆中间接头的具体要求如下。

(1)对于不超过3kM的单芯电缆,护层保护器统一安装在单根电缆的同侧(箱变高压环网进线柜内)。如图1所示(注:区间长度小于3kM时,护层保护器安装在单根电缆的同侧,中间接头采用普通中间接头)。

(2)超过3kM的单芯电缆,若只有一个中间接头,在中间接头处引出接地线直接接地(采用带护层保护器型号的绝缘型电缆中间接头,不安装护层保护器),该电缆的两端在箱变内加装护层保护器。如图2所示。

(3)超过3kM的贯通线电缆若有两个中间接头,中间接头处的接地方式如图3所示。

(4)超过3kM的电缆若有三个中间接头,中间接头处的接地方式如图4所示。

中间接头对接箱为一进一出式,不设隔离开关。中间接头对接箱根据现场情况,可设置三相对接箱亦可设置单相对接箱,如图5所示。

电缆铠装及铜屏蔽接地制作时应先分开引出后再接地。图中为贯通线电缆护层保护器。

(5)贯通线电缆中间接头接地的接地端子选用

①桥梁上中间接头接地可就近选用桥梁桥栏旁接地端子或接触网基础上的预留接地端子。

②路基上中间接头接地选用就近的接触网基础上预留的接地端子,但应避开信号设备的接地位置。

1.5 箱变基础制作及设备安装

开关站、箱式变电站以及箱式电抗器是贯通线的主要构成设备。在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设备的基础施工。而在设备基础施工环节中,施工方重视不够,易引起各种工程问题。

(1) 基础制作

箱变基础制作前必须考虑道路,高空障碍物等情况满足安装条件,并做好基础槽钢等原材料进场的检验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前,做好槽钢安装、槽钢水平尺校验、模版支护和电缆预留进出口等各项工作的校验。

(2)接地制作

箱变的接地制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直接关系到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整个供电系统的稳定,因此接地的制作尤为重要。接地均优先利用箱变基础做接地极,接地电阻不满足要求时,补做接地极,接地母线连接采用40*4mm热镀锌扁钢,接地扁钢与接地极采用焊接方式连接,焊接处及引出地面0.3米以下段采用环氧煤沥青漆作"三油两布"防腐处理。

(3)箱变安装

箱式变电站安装前应检查变压器的中性点及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高低压室的铁门与箱式变电站的接地端子联接是否可靠,并对高压成套开关柜、低压成套开关柜、变压器三个独立单元组成的高压电气部分进行试验,且试验必须合格。且在箱变吊装过程中必须保证箱式变电站的平衡,避免在安装过程中箱体发生变形,导致设备出现质量缺陷。

第4篇: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一、指导思想

围绕“交流合作创新发展”主题,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创新、强科技,扎实推进“科技质检实验区”建设,全面推进科技进步。

二、活动重点

扎实推进局“十二五”科技工作规划,努力实现科技工作“两有两更”目标——领域有突破;能力有提升;成果更丰富;绩效更科学。(领域突破:在科研项目申报领域、科技开放式合作服务方面实现突破。能力提升:提升公共检测平台服务能力、科研团队建设能力和科技领军人才创新能力。成果丰富:科研制标项目申报、完成数创新成绩。绩效科学:完善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办法,调动科技激情,鼓励科技创新。)

三、活动时间

2012年2月-2012年4月:活动策划期

2012年5月-2013年3月:活动实施期

2013年3月-2013年4月:活动总结期

四、活动安排

(一)开展活动,营造氛围。制定第四届“振兴杯”科技活动方案,召开专题科技活动会,深化科技创新氛围,扩大科技工作影响,举办科技项目会;召开项目进度汇报会,落实在研项目进度,督促项目保质、保量完成;举办检验检疫学术论文征集活动,提升全员政策理论研究水平。

(二)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完善《局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局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编制和试行《局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管理办法》,梳理科技经费管理,规范科技管理工作。改选、成立新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吸纳培养人才,充实科技人才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质检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持续五支特色科技团队打造工作,努力培养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

(三)自主立项,激励青年。按照《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结合本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工作,对已通过省局专业组初审但最终未能立项的科研项目,试行本局立项,激发青年开展科学研究热情,提升青年同志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强科技储备,促进人才成长,实现科技人才新老对接。

(四)积极应对,合力破壁。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助力科技服务发展,开通网上科技之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举办技术性贸易措施专题讲座,组建局WTO信息团队,充分发挥首席检验员和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跟踪、报告国外技术法规、标准和通报情况,尝试开展国外技术壁垒信息预警平台,开通局WTO资讯微博,及时、快捷地向工贸企业技术性贸易措施。广泛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调查工作,召开代表性企业座谈会,征集企业评议专家,增加企业话语权。

(五)分步实施,分层培训。适时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培训,编制并公布科研管理工作流程,充分发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作用,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筹办实验室绩效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实验室层次。运用“技术讲堂”,开展检验检测岗位技能全员培训,提升一线人员检测水平。

(六)主动出击,丰富成果。主动联合市科技局、市农科所和市农委等部门,举办“科技服务三农”科研项目鉴定会活动,多方“联合”,促进科技服务发展。主动出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参与高层次项目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专利、应用转化。

(七)加强储备,长效发展。组织各类科技申报工作(4-5月,整理检验检疫工作热点、盲点、难点,谋划年度申报工作;6-8月,进行目标方案工作的调研;9月,全面展开申报工作),冲击高端课题申报,充分发挥院士等载体作用,力争高端课题立项零突破。

(八)力促实验室升级。整合资源,促进实验室层次整体升级。拍摄食品添加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宣传片,力争在总局的统一安排下通过实验室验收工作;扎实推进国家级车用灯具重点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工作,力争实验室获得3C认证资质;加强化矿实验室建设,力争该实验室晋级总局区域性实验室。

(九)对各部门、专业组和个人的科技工作进行年终考核计分,通报科技活动成绩、展示科技工作亮点,掀起新一轮“振兴杯”科技创新活动争先创优新;积极组织开展检验检疫“科技质检实验区”申报、创建工作。

五、活动要求

(一)明确目标,制订计划。科技管理部门要紧紧围绕我局十二五规划中的科技工作目标,制定本年度的全局科技工作目标,并按部门进行指标分解。各部门和各专业条线要根据分解的指标明确各自的工作和任务,落实到人。

(二)规范工作,提高质量。科技管理部门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制定和完善相关科技管理制度,引导科技工作有重点、有计划开展。各部门要根据相关制度,规范申报立项、项目研究、鉴定登记、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确保各项科技工作的质量。

第5篇: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1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设立

1.1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背景1984年,清华大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为学校的分析中心和材料中心实验室添置了一批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学校的分析仪器得到了更新和水平的提升。两个中心是当时为全校师生提供公共分析测试服务的单位,必然要有一定的费用来保持中心的平稳运行,如水电、试剂、仪器设备的维修和部件更换、仪器设备功能的二次开发、新测试方法的研究和辅助装置的研制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当时的情况是两个中心都没有这方面的经费来源,只能通过收取测试费用来平衡支出。尽管当时对校内用户的收费给予了很大的优惠[1],但是对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和经费不足的学生论文工作仍是不小的负担。1986年,由原设备实验室处(现为实验室与设备处)牵头,联合财务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科技处共同出资建立了分析测试基金。学校也拨出一些经费支持分析测试基金,对使用这两个中心的仪器设备的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修,还设立了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2-3]。这两项基金后来合并为“实验室开放基金”。

1.2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的目的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内跨系、跨学科的科研教学工作,加强学术交流”[4]。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高低取决于需求和服务,当需求客观存在且服务条件具备时,就需要通过一种共赢的方式使供需双方都得到满足。实验室开放基金就是撬动双方积极性的杠杆,在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更多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很好地调动了机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但解决了机组测试费不足的问题,还提高了机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此外,实验室开放基金也发挥了管理部门联系机组和用户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开放基金的设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型仪器设备以传统的拨款方式补充运行费的做法,同时调动了机组和使用者的积极性,又为管理部门找到了一个工作的有力抓手,实现了多方面的效益。

1.3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的主要工作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设立是一项有益的制度创新,为了保证基金的良好运作,清华大学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基金的申请、受理和评审流程。通过通知、印发“实验室开放基金使用手册”等多种方式宣传开放基金的使用情况,让更多的人清楚地了解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开放设备;通过设计合理的申请表,收集必要、完整的信息,认真组织专家评审,保证基金审批和使用的公开、公正和公平。(2)加强管理和协调,保证基金的顺利实施。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实施,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财务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科技处等部处给予密切合作。实验室与设备处具体负责经费的管理、申请审批和考核工作,每年对基金使用成效进行总结,并向主管领导汇报,积极与相关部处沟通基金的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实验室与设备处还及时调整开放共享仪器设备,将所购置的新型、有需求的设备纳入基金管理系统中,及时淘汰开放不好或者没有需求的设备,始终保持开放设备的先进性和通用性。学校设立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奖,以鼓励机组积极工作,充分发掘设备的潜力。

2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完善与发展

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以来,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机构改革,主管部处也几经变化[5]。但是,20多年来,基金主管单位不断改进工作,努力探索适合清华大学发展的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方式,使开放基金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制度的修订与完善清华大学不断完善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制度,使开放基金得以高效地持续发展。1989年5月,经主管校长批准实施了“清华大学开放基金管理办法”,1997—1998年度第四次校务会通过了“清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实施办法”[6],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的目的、资助范围、资助仪器标准、实施程序、申报评审时间和财务管理、奖惩办法等。随之了“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使用办法”实施细则,细化了开放基金的申请、审批、财务管理以及奖惩措施。2005年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将“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使用办法”及实施细则合并为“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2012年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对基金管理办法做了较大修改。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成为清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2.2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历史变化实验室开放基金运行26年来,在基金的内涵、资助方式、资助额度、资助比例、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基金内涵的变化。开放基金设立之初的设想包括所有鼓励实验室开放的资助基金。1986年基金设立之初设置了测试基金和维修基金;1997年撤销了维修基金,大幅度增加了测试基金的数额,机组的维修资金主要来源于开放服务收入;2008年新设置了实验室创新基金,鼓励实验技术研发。近几年仪器设备的价值增加,维修费用较高,机组反映测试服务收入不能支持设备的大修。学校在“985工程”三期的支持下,2012年重新启动了维修基金。

(2)基金资助方式变化———变先拨款为后付费。实验室测试基金最初的资助方式是在测试开始前就直接拨款给用户申请的仪器机组,但学校很快就将“先拨款”调整为“后付费”方式并一直延续至今。“学校不是向实验室拨款,而是支持用户,只有用户使用资助设备后,管理部门统计服务情况后,将测试服务费拨付机组,机组才能得到相应的运行维护费和人员劳务费用”[7]。现阶段实验室与设备处每年两次集中办理测试服务的汇总和返款。

(3)基金资助总额的变化。基金刚设立时总额只有20万元,开放基金设立之初的8年,学校拨款累计277万元,平均每年34.6万元。由于运行良好,效果显著,1997年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基金的支持力度,将大型仪器分析测试基金和维修基金合并,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同时将基金资助总额提高到600万元/年[8],并且一直实施到2011年。近几年由于国家项目的申请中降低设备购置费而加大测试费的比例,使科研项目负责人的可支配测试服务费增加。为此,学校计划将资助总额适当进行调整,同时在“985工程”三期恢复了维修基金,总额为1500万元。

(4)基金资助比例的变化。开放基金设立之初,学校科研项目经费普遍比较紧张。为了有效帮助课题组开展分析测试工作,测试基金最初对课题的支持比例为50%~70%。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基金项目、“973项目”等基础研究课题资助70%。随着学校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测试基金资助的比例逐渐降低,2012年将资助比例统一为30%[9]。资助比例的调整反映了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资助比例的调整,在年度资助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开放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了更多的自筹资金,使测试基金的总额有了大幅度增加,更好地支持了获得资助的仪器设备及其所在的公共测试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开放共享。

(5)基金管理方式的变化———纸质文档流转变电子化、网络化管理。2001年之前,基金的管理(如基金的申请、总结、数据汇总等)都使用纸质文件流转,基金的使用也采用基金卡,机组人员在基金卡上记录使用金额和余额。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2001年,在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帮助下,一部分仪器设备实现了基金的网上申请和评审。网络化管理效率高、信息透明度高、查询统计方便等优点得到了机组和用户的普遍认同。2006年,全校开始统一使用实验室与设备处联合计算中心开发的网络版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系统,实现了基金管理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开放基金运行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实现了基金申请、审批、使用、汇总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10]。

(6)基金资助设备变化。随着学校购置仪器设备的增加,基金资助设备也不断更新和增加。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基金资助的设备从最初需要动员加入到现在需要竞争择优。基金设立初期主要依靠分析中心、材料中心的仪器为全校服务,如今不仅分析中心、材料中心的仪器设备数量增添较多,还增加了生物医学测试中心、高性能计算平台、生物医学影像实验室等校级科研条件平台,一些院系级分析测试和实验研究平台也发展起来。

(7)服务奖金和酬金的比例提高。实验室开放基金从制度上保证机组能够从服务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酬金,学校规定从仪器设备用户自筹经费中30%作为酬金。现在用户在自筹经费比例为70%的情况下,服务收入的21%作为酬金。

3实验室开放基金的效果

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通过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实施成为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先行者和倡导者,这一做法后来被不少国内高校所借鉴,促进了高校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

3.1清华大学内部效果1986年4月至1987年9月的1年多时间,全校有21个系的377个项目使用了开放基金[11]。开放基金设立的前8年共资助课题2500项,培养人员近8000人次,约2400篇。在开放基金的支持下,SCI数量、人才培养数量均呈递增趋势,且得到基金资助的SCI论文数每年都在1000篇以上,实验室开放基金的需求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3.2开放基金的社会影响清华大学通过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做法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不少高校到清华大学来调研交流,参照清华大学的做法设立了类似的开放基金,如重庆大学[12]、浙江大学[13]、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学校。《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强调要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共享,要在整合国家、部门、地方相关研究实验资源的基础上,营造开放、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和运行机制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清华大学建立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做法,完全符合以上两个纲要关于仪器设备共享的要求,得到了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认可,科技部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北京电子能谱中心”和“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开放服务取得了良好效益。

第6篇: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方法;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15-02

一、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规则

应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顺利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条理化的实验室管理。

1.制定实验室的基本管理制度。实验室应有的基本管理制度为:《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规则》等,将上述的规章制度悬挂在指定位置,严格执行,科学管理。

2.实行相应责任制度。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才能使各人员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责权分明。实行岗位责任制,实验室从上至下均明确其实验室岗位职责,避免管理空白和权限交叉推卸责任。另外设置消防安全责任制,指定各实验室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明确其职责并定时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各尽其责,防患于未然。

3.原料试剂购买、使用及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采购管理办法》、《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废液处理办法》等,供实验室管理人员遵守和依循,各个实验室设立药品管理责任人,统一负责原料药品的购买、使用及管理等事项,避免重购堆积及使用混乱等弊端。

4.建设健全实验室人员培训、激励制度。制定统一成熟的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并能以专业的水准、高效率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实验室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琐碎繁忙,其付出没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在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上一向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经费支持,容易打击其工作积极性,所以,建设健全实验室人员保障和激励制度是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的重要前提。要对实验室人员制定合适的工作评价体系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或者制定较高的荣誉奖励,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借此提高工作效率。

二、培养学生重视基础实验的意识

基础实验教学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合格技能的工作者以及为科研领域贡献具有一定科研素质的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明确基础实验的重要性,只有重视基础实验技能才能认真对待科学,养成良好作风,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1.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实验课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育人效果,一个对自己要求不高、实验操作不标准的老师,也很难带出作风严谨的学生。只有加强教师及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建设,塑造出一支作风严谨、脚踏实地、能力强劲的实验室技术人员,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培育出一批合格的接班人。

2.提高研究生素质,以老带新。实验室研究生队伍的素质至关重要,因为实验室的传统为老一届带新一届,导师有时很难去亲身指导学生实验,故需要提高研究生的技术水平,提高研究生队伍的素质,才能将良好的操作习惯传承下去,以老带新,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设高水平实验管理人才队伍

实验室高效率运作不仅基于实验室条件设施的完备和高超的设备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只技术精良的学术梯队和高水平管理人才队伍。实验室人员必须要熟悉实验设备、仪器的性能、操作流程,对设备维修、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也要相当精湛。

1.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根据其承担的实验课程,安排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交流、考察活动的机会,提供学习掌握新技能、了解科技最新成果、拓宽知识面的机会。

2.管理人才的管理技能培训。许多高校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管理知识与技能却相对缺乏,以至不能出色完成日常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作为管理者,自身必须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从高校制度上考虑,除了提供实务操作方面的专业培训外,还应该多创造提高其综合管理技能的培训机会,从管理功能的4个方面,即计划、组织、指导、监察全方位进行培训。

3.编外队伍建设。整个院系的实验室管理任务繁重,仅靠管理人员或责任人远远不够,需凝聚全院师生力量来完成实验室的综合管理工作及高效运转。除了既定的管理人员依章管理外,应有序地发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使学生首先能从意识上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视为己任,其次使学生将空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尽早地接触实验室,为日后进入实验室打下基础。

四、注重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及维修

1.建立信息登记及沟通、借用制度。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做到每台仪器的管理落实到人,实行统一登记专人管理制度,该管理人员不仅负责该设备的日常管理而且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定期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进行专职技术人员管理,对管理人员要进行相应仪器的培训,如加强对仪器结构、技术资料的了解,加强交流学习提高总体技术水平等。大型、精密、贵重仪器操作规程全部上墙,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做好仪器使用记录,进口仪器等需要建立仪器管理卡,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设备发生故障时要及时报修,并做好维修记录,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及使用寿命。

2.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实施大型仪器专管共用和实验室开放新机制,充分发挥仪器的整体优势和效能,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共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大型公共平台全系师生及与该系教师开展的合作研究可以免费使用,外系人员使用需要付费。各教授从自己项目经费中出资购买的仪器设备添加到平台中,该教授有优先使用权。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由院系统一投入建设、管理,并设置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平台维护。另外可以开发设备新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出新的实验,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对外开放和服务。

五、建立健全实验室档案系统

实验室档案系统包括仪器入出库情况档案、实验室技术档案、设备说明书、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档案和学生实验使用设备的原始记录、资料等基本信息。另外,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改建完善措施、易耗品的采购及管理记录,使用借用记录等一切涉及实验室管理内容的均应囊括在实验室保存档案的范围内。

六、加强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

1.对原料及化学试剂的管理。原料与药品实行分散管理制度。食品原料受保质期限制,如管理不当容易出现原料过期现象,易造成食品安全隐患或资源浪费,而有毒有害药品的存放和管理,稍有不慎易造成事故。应将原料和药品实行统一登记,专人分散管理的制度。

2.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针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主要是对其储放、使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过程的管理。首先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中化学品类别按管理要求对其建立专柜进行分类储放,依据其特性采取保持通风、远离火源、避光直射等相应条件。其次,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应建立使用档案,对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入库出库要有翔实的记录。最后,实验室由于教学和科研内容多,产生的污染物质品种多数量少,不便于集中处理,但若不妥善处理会引起一定的环境问题,并危害人体健康安全。

七、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无论是电、气、药品,还是特种设备,都需要专门的管理。

1.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对即将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入前要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讲明实验室存在的危险化学试剂、特性、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危急情况处理措施,使其明确实验室的安全制度,掌握消防安全知识、危险品化学安全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安全操作规程,最后还需通过相应的安全考试。此外还应进行实际事故处理示范,充分赋予其相关技能,促使其养成安全、科学的实验室行为。

2.制定安全责任制度。根据以上制定的责任制度,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应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实验课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导师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安全教育,并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进入公共实验室的学生要向管理员提交指导教师授权的实验方案,需长期使用公共实验室者要签署安全责任事故书。管理人员对实验人员具有资质认定义务,对初次使用者要进行培训直至达到要求。

参考文献:

[1]陆晓宇,许志宏,等.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管理绩效[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6):82-84.

[2]李怀,邵慰.高校科研人员激励制度的层级理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07):113-118.

[3]陈列芹,张泽英,等.食品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129-131.

[4]乔明武,张健威.食品学科贵重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174-177.

第7篇: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生猪;屠宰;检疫;利川市

中图分类号:S85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3-0103-01

为了保证生猪产品质量,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公共食品安全,保证让广大消费者真正吃上放心肉,加强生猪屠宰检疫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第二条第一款和《湖北省生猪屠宰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生猪屠宰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为开展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

1 利川市定点屠宰检疫工作现状

(1)进场检疫―查证验物、感官检查健康准入、进行入场登记。(2)屠宰检疫―感官检查头部、胴体、内脏、监督对三腺的切除、经检疫合格后对白条猪肉(胴体)加施检疫验讫印章、对检疫合格产品加施检疫标志、出具检疫证明准予出场、进行屠宰登记。

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检疫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一是个人缺乏学习,二是单位缺乏培训。(2)检疫方法简单盲从,检疫结果缺乏准确性。一是缺乏深度检疫技术,二是缺乏实践操作技能。(3)缺乏监督。对屠宰企业的进场带猪消毒、运输工具消毒、猪舍带猪消毒、用具消毒、车间消毒、车间工人和生物安全处理操作人员的防护和消毒等各个环节的消毒工作监督不到位。(4)缺乏实验室诊断,对疑似疫病无法快速确诊。(5)缺乏对各环节的检疫结果记录。(6)屠宰企业宰前没有按规定进行检疫申报。

3 改进措施

(1)对入场生猪实行体温(红外线测温)检测,以先期处理病害猪,防患于未然。

(2)加强对进场生猪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运输生猪进场不消毒的不准入场。

(3)建议场方从宰前6 h开始,播放轻音乐,以调节猪的身心,从而提高猪肉品质。

(4)对各个环节的检疫结果建立记录表,以备查阅和存档。其中包括进场检疫结果记录、宰前检疫结果记录、屠宰同步检疫结果记录、出场检疫结果记录。

(5)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检疫员业务水平,建立常态学习培训机制。

(6)申请设立法定检疫实验室,以利于对检出的疑似疫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诊,保证对检疫处理结果的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即合法性。

(7)为驻场的动物检疫室配备疫病快速检测试纸(或试剂),以便对检出的疑似疫病作出初诊。

第8篇: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特种产品;性能检测;质量监督;实验室;认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51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2

0 引 言

当前服务于公共安全中的特种产品质量检测监督机构不单单负责特种产品的质量把关工作,还涉及质量检测领域的委托检验证明工作。拥有良好的质量检测水平是开展质量监督工作的前提,质量检测水平主要体现在检测机构拥有的相关质量检测技术,换言之,需要拥有相关质量检测的授权或委托。因此,特种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应当符合相关资质的管理要求,才能正常开展相关业务,从法律和技术的角度为国家和人民提供可靠的检测检验服务。

同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当前警用防护装备和装甲材料等特种产品的质量检测方面的弊端依然十分明显,主要包含以下若干方面。

(1)面向特种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全面,无法完全覆盖质量检测涉及的各个领域和角度,存在法律漏洞。

(2)质量检测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够,而且管理相对混乱,具体职责划分不明显,不利于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3)个别企业安全意识不强,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

(4)特种产品管理工作投入少。

(5)质量检测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随着我国防弹器材需求日益增长,警用、军用防护装备和装甲材料等特种产品和研制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了检测领域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特种产品检测的需求,测试试验中心积极开展相关实验室认可部署工作。

实验室认可的定义是国家相关认可机构对某个实验室可以开展特定类型检测/校准工作所赋予的正式授权和肯定,但其不具备强制性,获得实验室认可的机构或者部门可以获得国际上有业务关系国家的正式授权,在质量检测方面得到其他国家或者国家监督机构的认可,是具备法律效力的。

1 实验室认可工作的概述与部署

实验室是完成检测或校准工作的场所,是国家权威机构和审批部门对某个机构或部门开展特定类型检测/校准工作所赋予的正式授权和肯定。实验室认可的目的是提升特定机构实验室的质量检测水平,降低质量检测不准确性和风险性,合理地权衡实验室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增强社会对实验室的肯定和信任,构建法律、政府和市场的良性质量监督环境。

1.1 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基本原则

CNAS规定实验室认可须符合四项基本原则。①自愿申请原则。申请方需要服从和遵守《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章程》和《实验室认可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才可以申请CNAS认可。②非歧视原则。CNAS机构不得对所有申请CNAS认可的实验室进行歧视或者以地域、规模、经济状况为借口的片面歧视。CNAS受理国内外任何具备条件的实验室的认可申请工作。③专家评审原则。CNAS通过雇佣相关领域的专家和评审员对提交申请的实验室进行公平、客观的评定,出具评审报告。④国家认可原则。CNAS的认可代表了国家对实验室某项检测技术的认可,在国内具备国家认可的权威认证。

1.2 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准备工作阶段

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准备阶段主要完成实验室认可操作申请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对认可工作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状况进行预估,通过查询资料或者对完成实验室认可的机构进行调研,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学习,为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实验室现状的调研。主要包括人员、设备、管理现状的调研工作,以及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2)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和目标规定了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前提和宗旨,简言之,就是“公平性”和“准确性”。准确性是对质量检测功能的职责要求和检验的目的所在,也是实验室认可的意义。“公平性”要求对检测产品的质量一视同仁。“公平性”和“准确性”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做出了严格要求。

1.3 编写实验室认可体系文件阶段

当完成了准备阶段的工作后,进入编写实验室认可体系文件阶段,本阶段涵盖了质量检测要求的具体规定,根据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技术能力的通用要求》中要求的15个管理要素以及10个技术要求,对质量认证评估的具体要求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规范,并且作为实际执行的理论依据、评审的判断依据。

本阶段涵盖质量手册的制定和编写程序文件两部分。具体由以下若干方面组成:①编写相关执行程序进度及划分表;②规范相关文件的编写要求和格式;③相关程序文件的编写、评价及审核;④制定操作流程及各类质量相关表单。

1.4 贯彻认证质量体系的实施阶段

认证体系文件的制定和编写仅仅对质量体系进行了功能性描述和质量体系运行的规范性要求,对质量体系文件的观察实施可以确保实验室认知体系正常运行和持续、适用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1)通过组织培训学习,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各自职责以及所需的知识、技能深刻理解掌握。

(2)在实验室认可体系初期对可能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重点维护观察,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防止错误重复发生,使认证体系良好运行。

(3)内部质量审核工作的开展,内部质量审核是维护认证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也是认证体系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实验室认可对检测机构的意义

2.1 实验室认可对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

(1)对相关技术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化。通过构建质量检测运行管理办法,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防止因为不规范操作造成的数据偏差,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度。

(2)规范检测标准和方法。在检测方法上,规范使用了国家标准,保证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

(3)实验设备和技术的实时改造、更新。特种产品质量监督机构除了对检测检验新标准进行修订和培训外,还需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仪器的改造和实验设备标定,保证了质量检测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4)保障了检测结果质量。通过定期对实验仪器进行检定排查,对易产生误差的仪器进行调整完善,制订并严格执行仪器维护计划,确保了实验仪器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对检测机构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实验室认可对其管理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故而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对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出了描述和划分,进而改善了实验室环境。

通过平时监督、定期内审和管理评审,建立预防机制和对客户的回访机制,提高了检验者满意度,实现了管理体系的全面运行和不断改进。

2.2 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提升

实验室认可工作可以提高社会对特种产品质量监督机构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既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特种产品的要求,又符合法律规定,打压了质量较差产品的生存空间,在国际上也得到相关国家的承认。通过实验室认可出具的相关质量检测报告,可以保证产品在市场上获得稳定的商业回报,构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公共安全方面,也可以减少因为劣质产品而引起的财产损失。因此,实验室认可工作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 结 语

特种产品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防弹器材需求日益增长,警用、军用防护装备和装甲材料等特种产品和研制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了检测领域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特种产品检测的需求,测试试验中心积极开展相关实验室认可部署工作。实验室认可工作主要包括准备工作阶段、编写实验室认可体系文件阶段、贯彻认证质量体系的实施阶段。实验室认可对质量监督机构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完善质量监督体系,而且可以提升特种产品的质量检测水平。所以,实验室认可工作对于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与管理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2]祝卫国,王炳新.加强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资质管理的建议[J].中国技术监督,2014(6).

[3]鄢国强,牛兴荣,张斌.检测实验室与实验室认可[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4(1).

[4]李华昌.实验室认可基础、评审方法与发展趋势[J].分析试验室,2005(12).

第9篇: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安全教育;知识竞赛;实验室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曾说“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1]。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实验室数量的增多,安全问题日积月累,隐患逐渐演变为事故甚至灾难,使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2-5]。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均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除加大了人、财、物等方面投入外[6],还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安全教育是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责任心和安全防范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7]。传统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多停留在消防安全知识讲授,以及有关规定的学习上,缺少系统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安全文化教育,且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反而易使学生产生麻痹心理,从而不能达到理想的安全教育效果[8-10]。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增强我校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受学校委托连续3年承办基于“以人为本、预防在先”的实验安全知识竞赛。采用知识竞赛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帮助学生确立安全第一的认知。

1内容与方法

1.1竞赛的组织与实施。竞赛由学校资产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教务处、学生处主办,卫生检验与卫生化学系组织、编写复习资料和考试试卷及评分细则;挑选高年级学生中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作为评委,根据评分细则进行培训。学生会负责宣传动员、日程安排等竞赛工作[11]。1.2竞赛内容。竞赛包括个人赛和团队赛,个人赛成绩优秀的学生晋级团队赛。具体考查内容涉及各类实验室消防、安全、应急管理等基本知识,包括实验室水、电、火、气、急救、防护、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常识和规则,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等。1.3竞赛形式。个人赛采用闭卷方式进行,包括判断题40题(每题1分)、单选题40题(每题1分)、多选题10题(每题2分),涵盖了实验室日常管理、电器规范操作、危险化学品存放及安全使用、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个人赛成绩优秀的学生各自组队(每队3人),采用现场答题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80题选择题,每题1分;若出现同分,需要继续分出高低的则回答判断题,一题定胜负。成绩最高的前8组进入团队决赛,决赛为视频题,根据视频回答问题并把答案写在答题板上,时间到,各支参赛队展示题板,并且不得再对答案进行修改。其中一题要求每队轮流上台根据答题板所写的答案展开论述。1.4奖励机制的建立。为了提升知识竞赛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根据比赛结果,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奖励,颁发荣誉证书,获得一等奖可以直接申请学校三等奖学金,其他获奖和参赛学生在评优上给予适当加分。比赛还通过微信进行线上投票,评选出“最佳人气奖”。

2结果

2.1参赛学生情况。竞赛注重学生的覆盖面,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参与活动。3年来,来自公共卫生学院、药科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护理学院、健康学院、研究生学院等学院的3625名学生参加了竞赛(见表1)。2.2竞赛成绩分布情况。参赛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见表2、图1、图2、图3。2.3学生对知识竞赛认同情况。公共卫生学院有237名学生参加了第三届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对其发放调查问卷237份,收回23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知识竞赛的认同率达97.9%。

3效果

我校从2016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到目前已经举办了3次,参赛人数达3625人,从中选拔了6名本科生参加了广东省高校第一、第二届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获得个人二等奖1个、三等奖5个及团队优秀奖2个。3.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赛学生希望在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因而会积极主动地看书学习或向老师提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9%的学生会根据要求先看相关资料。3.2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5%的学生能从中学到新的知识,97.8%的学生认为增强了自己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3.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竞赛既有个人赛也有团队赛,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表达和协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此外,许多学生参与了比赛的组织工作,培养了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及奉献精神。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