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产业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进一步推进湖北省激光产业的快速发展,近日,“湖北绿色光电―激光产业合作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汉召开。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张震龙、湖北省科协副主席徐菊明,武汉市委常委、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贾耀斌,武汉市科协副主席张太玲、光大银行武汉分行行长袁敢、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处长雷忠文、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会长朱晓及武汉激光企业家代表130余人参加会议,雷忠文主持开幕式,朱晓主持研讨会。
会议中心议题为推进激光领域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加强激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推进东湖开发区激光产业园建设,并对制定湖北省激光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议和意见。
开幕式上,张震龙、徐菊明、贾耀斌、袁敢、朱晓等先后发表讲话,对激光产业合作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希望与会专家、企业家认真分析激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加快整个激光产业的发展速度,为湖北激光产业实现新一轮和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共谋发展。大家共同见证了光大银行武汉分行与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光大银行东湖支行与武汉团结激光、武汉锐科光钎激光、武汉凌云光电、武汉华俄激光、武汉三工光电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会上,朱晓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大力推进湖北激光产业发展的倡议。与会领导、专家、企业家紧紧围挠“激光产业园的建设内容及‘十二・五’规划”和“实现激光产业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千亿元产值”两大主题分别作了题为:“湖北・国家绿色光电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示范园规划方案”、“激光产业园选址”、“激光产业链延伸”、“高端激光设备激光产业”、“激光医疗产业发展”、“军民结合型激光产业发展”、“太阳能行业的激光产业发展”、“激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撑激光行业发展的‘蓝领’人才培养”、“法国激光之路对武汉激光产业园的需求”和“助力中小企业,成就无限未来――光大银行激光产业融资产品介绍”、“金运激光融资经验”、“产业与资本战略合作设想”等的报告。日本AMADA的代表也在会议报告了该公司有关技术研发和成果。
与会50余家企业分别就支撑1 000亿产值的发展规划和“十二・五”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需求,对激光产业园区、政策与投资环境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激光行业协会将会同有关单位编制《激光产业园建设方案(草案)》、完善和补充《湖北省激光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有关内容。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充分认识其对于重庆乃至全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性。
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其核心要义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本路径是把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绿色动力;通过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倒逼产业发展转型等措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既是长江经济带恢弘篇章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统筹长江流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既是重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庆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但同时长江流域也是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复杂的区域,“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已然刻不容缓。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资源丰富,在国家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突出发展的绿色本底,从源头上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推动重庆实现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联动协调发展,携手长江流域相关省区市共同推动绿色发展,是报告明确的统筹市内外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先事项,也是市委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作出的坚定选择。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充分把握其系统性,坚持做到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报告提出,“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山水城市”,并从全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制度保障等多个维度明确了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重点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大都市区与生态发展区必须齐头并进。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各功能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加快全市一体化发展。”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必须坚持全市“一盘棋”,关键是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区域生态空间,各区域板块之间必须严格按照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都市区作为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成渝城市群的主要支撑,在集聚各类高端发展要素、集中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高新产业集群的同时,重点要围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空气环境质量改善、饮用水源保护、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统筹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杜绝走先污染后治理、重地上轻地下、重显绩轻潜绩的老路。占全市面积65%的渝东北、渝东南生态发展区要按照报告要求,“着眼建成以生态经济为支撑的生态发展区,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用“快思维”、做加法,快干实干、保优控差、减量提质,在产业发展上特别是一些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项目上,要用“慢思维”、做减法,真正把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化”要求落到实处。二是水、气、土等环境要素必须联动治理。环保“五大行动”是重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其成效较为明显。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0天增加到301天,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22.9%,空气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0天;三峡库区水质保持稳定,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4%,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30790.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7.3%,落实最严格的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全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实践证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环保“五大行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尤其要科学编制实施好新一轮《重庆市环境保护“五大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役。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既要精准发力、单兵突击、点上突破,又要做到系统谋划、区域协同、面上提升。三是城乡环保基层基础工作必须一体推动。报告指出,要“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城市和农村两个板块缺一不可,顶层设计与基层基础两个端口缺一不可。农村乡镇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相对不足、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的阶段,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达到城乡共美的目标,农村生态环保短板必须及时补齐补强。以三峡库区为重点,大力推进长江防护林建设、石漠化和消落区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加快城乡自然资本增值,推动绿色发展示范,补齐生态产业发展短板;加快农村乡镇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运维,确保在2017年底全面完成区县城污水处理设施扩建与改造,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严格落实《重庆环境保护条例》,从职能职责明确、机构人员配备、专项经费投入、业务技能培训等多个层面入手,补齐基层环境管理能力的短板,实现有人做事、有能力做事、做得成事,夯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基层基础。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充分突出其针对性,以人民为中心,强化问题导向,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报告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发展的绿色本底,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确保长江重庆段水质流出好于或不低于流入、主城区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00天左右、不发生重大环境事件,坚决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既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为重庆解决突出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划出了“三条底线”。我们要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确保到今年底前全市钢铁、火电等8个重点行业达标计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落实黄标车淘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扬尘污染管控等措施,建立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巩固和提升建成区湖库整治成果,全面推动落实城市黑臭水体和次级河流不达标水体整治;全面开展第二轮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详查,深化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治理噪声扰民问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归根到底就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切和期盼,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共产品。当前,尤其要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为契机,凝聚各方共识,整合各方资源,限时抓好37项措施、115个具体问题的整改落实。对已具备全面整改条件的问题,立行立改、全面整改;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严格打表、分时段推进整改;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重点问题,深挖细查、把握规律、重点整改;对带有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从源头上强化整改。确保今年完成37项整改措施的81%、115个具体问题整改任务的77%,其余在2018年、2020年完成的整改任务分阶段取得实效,让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清醒认识其长期性,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构树又称楮树,属桑科植物的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多为野生,有少量栽培。自东汉以来,构与麻一样,既是制布原料,又是造纸原料,同时构树还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并且是良好的畜禽饲料原料。近几年,采用现代技术,对其果、叶、子、果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树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全身都是宝,可大力开发利用。同时由于构树及其产业具有治理盐碱地和石漠化、加速造林绿化、可循环持续利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等功能,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北京万富春森林资源有限公司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等手段培育的杂交构树,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是良好生态林和经济林品种。此项创新技术为该公司首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了发明专利,此项技术的问世,为构树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也为我国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经济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公众为保护环境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使人类社会进入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时代。很多专家学者认为:“21世纪是绿色经济世纪,绿色产业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发展构树产业、顺应了发展绿色经济、生物产业战略的趋势,可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育材在书面讲话中表示,“要结合现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加速生丰产林基地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在满足国家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选择优良适生杂交构树品种,争取享受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建设速生杂交构树林基地,推动杂交构树产业的发展。”他指出,“杂交构树的研发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杂交构树的培育开发是一个新的领域,开发成本高,市场风险大,社会资金难以主动进入。这些在发展初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都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我们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明确林业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的应有作用,抢抓国家重视资源、能源,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切实做好引导杂交构树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商业银行;新能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36-02
伴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在人类大肆消耗能源和享受眼前利益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愈演愈烈,石油危机、能源危机、资源争夺、大气污染等现实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威胁着国家安全。这一系列危机的发生促使着我们不断思考。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作为以“绿色信贷”为主题的银行业改革与创新将成为必然趋势,呼唤着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促进新能源发展等活动中来,在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方面发挥其社会作用。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融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低效利用基础上的,从一定意义上讲,GDP的增加和能源的消耗呈高度正相关,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趋势,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推动新能源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程度仍然较低。
从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节约减排项目的融资情况看,以天津市2009年节能环保及新能源贷款为例,各银行天津分行总体新能源贷款额415.51亿元,占地方全年新增贷款10.42%。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新能源贷款分别占其全年新增贷款的22.63%和18.15%,其他依次为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农村合作、外资)银行,总体贷款资金投入不是很充足,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增加新能源项目融资成为银行业的重要课题。
二、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已经逐步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行业政策的导向下,开始着手进行信贷调整,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发展绿色信贷。但在目前,信贷调整及银行支持过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的有效性和披露机制。在商业银行支持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缺乏信息获取渠道,在项目界定上还普遍以地方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为准绳。由于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不强和传递的延迟性导致项目的搁置和延误,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进度需要,从而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
2.项目专业体系和风险管理。在新能源产业的银行支持项目中,由于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制度体系、决策机构和专业人员,面对项目的隐性的风险不能做出及时判断,对项目贷款的资金用途和还款来源没有明确掌握,缺乏前瞻性,从而导致风险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发展。
3.银行内部评级和信贷标准。目前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标准并不明确,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对新能源项目没有明确的内部评级体系和信贷标准,难以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
4.绿色信贷激励和扶持政策。虽然商业银行已经将支持新能源产业信贷作为新时期信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新能源企业和支持银行缺少鼓励性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支持新能源项目。
5.项目融资渠道和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新能源项目主要从银行贷款和国家政策支持来进行相应的企业运作,其中商业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新能源企业融资信心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三、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的核心,低碳经济的推进、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商业银行要明确其支持方向,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新能源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当中。为此本文对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外部导向,促进产业发展
1.建立信贷指标系统,增加窗口指导作用
政策制定和银行监管部门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信贷指标体系,通过贷款项目的综合评测,建立从项目原材料到产成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能耗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对新能源融资所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协调沟通,通过合理有序的协调机制和窗口指导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金融政策适度倾斜,充分发挥配置作用
按照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最新安排部署,不断修订和完善金融政策。其中对于银行信贷政策可向新能源产业适度倾斜,在银行支持项目中探索差别利率制度、差别再贴现政策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在法律法规要求和防控贷款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利率工具、再贴现资格和存款准备金参数指导商业银行增加新能源产业的货币供给,有效调整社会经济产业结构。
3.研究支持配套措施,增强信息平台沟通
金融机构通过联合政府机构、财政税务部门和高等院校共同研发一体化的银行支持配套措施,如建立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建设补贴基金,实行减免新能源信贷资金税收等措施,以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平台等方式参与到新能源产业的信息共享,完善能源局、地方政府、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
(二)改善内部体系,提高综合效率
1.改革信贷决策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针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管理委员会、信贷经营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随时关注和研究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及时调整银行贷款策略,借鉴国际已有的先进经验,切实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商业银行新能源信贷风险防控机制,切实做好贷前调查、评估、发放、贷后及回收的各个流程,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加强对新能源产业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
2.积极研发金融产品,加强金融融资创新
作为社会节能减排重要参与者的商业银行,要在节能减排项目的资金支持基础上,不断开发金融低碳创新产品,大力开拓多元化的新能源金融服务,致力于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债券发行、并购重组、财务顾问、咨询研究等投资银行服务;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公司理财、投资管理和资产管理服务;通过设立社会责任基金、产业绿色基金,集合全社会金融资源,为新能源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股权投资等多渠道融资。
3.构建长效支持机制,提升银行服务效率
在落实新能源产业银行支持工作中,为提高项目贷款的业务办理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商业银行可与相关企业达成长期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和新能源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化贷款流程,提高放款效率,进一步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提升银行服务效率,发挥商业银行资源优势,最终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践行企业公民责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银行业协会.天津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公益事业报告[R].2009.
[2] 周小川.利用金融市场支持节能减排[J].中国金融家,2009,(7).
[3] 刘蔚.金融机构能为绿色信贷做什么?[EB/OL].中国环境报社..[4] 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 刘江.“绿色信贷”与节能减排[J].中国经济周刊,2007,(47).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commercial bank supporting
new energy source industry development
YANG Bing
(Tianjin bank,Tianjin 300060,China)
第一条为了提高中央重建基金使用效率,体现中央重建基金使用的公平正义,缓解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矛盾,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财政部有关政策精神以及陇南市灾后重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突出重点、兼顾公平、专款专用、科学管理、滚动使用、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三条鼓励地方政府将本级财政自有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社会募集资金等注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滚动使用,放大基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章基金的设立
第四条根据国家灾后重建的有关政策,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修复实施计划中市、县(区)属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收益性项目中央重建基金设立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采取无息借款等使用方式安排用于项目建设,到期收回,滚动使用。
第五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首先保证市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下达的灾后重建投资计划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
第六条省上已批准的灾后重建实施计划中,属于以下情况的项目,所安排的中央重建基金直接纳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安排支持其他农业特色产业项目:
(一)因故不能实施的项目,包括建设条件发生变化无法实施的项目、承诺的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不能落实的项目等;
(二)经核查属于虚报套取资金的项目;
(三)项目单位自愿放弃实施的项目;
(四)项目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审查中,合理调减出的中央重建基金。
第七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市、县(区)两级基金,分别在市县(区)两级财政设立专户。县(区)每年收回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总量中,60%作为县(区)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40%上解市财政作为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
第三章基金支持的范围和使用方式
第八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的范围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发展项目;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项目;农业特色产业中发展潜力较大、成长性较好的项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以及其他符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
第九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使用方式,采取向项目单位提供无息借款、向项目单位提供贷款担保、对项目贷款进行贴息补助、向项目单位注入资本金、对通过社会融资实施的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包括灾后重建项目)进行奖励等多种方式。使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项目必须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采用无息借款方式的项目,基金的使用期限为3-5年,到期归还。已经享受了一次无息借款方式扶持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再次申请无息借款。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向项目单位提供贷款担保时,被担保的项目必须具备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银行有明确的贷款意向而自身不具备贷款担保条件。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对贷款项目进行贴息补助时,被贴息项目的贴息额度与银行贷款利息一致,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贴息资金直接补助给被贴息的项目单位。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向项目单位注入资本金时,注入资本金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所申请项目总投资的30%。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对社会融资实施的项目进行奖励,被奖励的项目必须是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奖励的额度为项目总投资的5%,项目奖励资金在项目建成后直接奖励给项目单位。
第四章基金年度计划安排
第十条市、县(区)财政部门于每年3月份根据上一年度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收回情况,提出本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年度资金规模。
第十一条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统筹安排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安排计划与县(区)及行业回收上缴的基金数量挂钩。
第五章基金项目申报审批
第十二条以无息借款、贴息补助方式申请使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项目,项目单位自筹资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项目不能同时申请使用市和县(区)两级基金。
第十三条申报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项目,县(区)行业主管部门于每年3月份根据市级发展改革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产业扶持方向和支持重点,进行项目的征集、筛选,报县(区)发展改革部门进行汇总,县(区)发展改革部门会同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提出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建议计划,上报市级发展改革部门,同时抄送市级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市属项目的申报,由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征集、筛选,提出建议计划,报市级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进行汇总。
第十四条上报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建议计划时,应逐项目提交下列附件资料:
(一)项目单位营业执照或项目业主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
(二)项目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包括经营范围、主要产品、生产技术、职工人数等;
(三)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申请报告中要明确选择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使用方式中的一种;
(四)项目技术情况的证明材料(科技主管机构或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技术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明、用户使用报告等);
(五)与项目有关的其它支持性文件(土地、环保等有关批准文件、奖励证明等)。
第十五条市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对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建议计划进行研究后,市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对筛选确定的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初步安排意见,报请市政府同意后,由市级发展改革、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联合下达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年度投资计划。
第十六条县(区)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由县(区)政府参照本办法制定。
第十七条列入灾后重建实施计划的项目审批、投资计划下达按照灾后重建项目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基金的拨付和收缴
第十八条市、县(区)财政部门设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专户,负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拨付和收缴。
第十九条基金拨付实行申请审核制度。按照项目隶属关系由项目单位向行业主管部门提交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及基金申请,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定后,向项目单位或业主拨付基金。
第二十条采用无息借款和贷款贴息方式使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县(区)属项目,由市级财政部门按照下达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年度投资计划,一次性拨付给县(区)财政部门,县(区)财政部门按照建设进度向项目单位分期拨付;市属项目由市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项目单位。建设进度达到30%时,拨付基金的50%;建设进度达到50%时,拨付基金的80%;项目竣工验收后,基金全部拨付到位。
对于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向项目单位提供贷款担保的,由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指定的担保机构向银行出具担保书,与被担保的项目单位或业主签订担保合同,合同条款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违约处理办法等内容。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向项目单位注入资本金的,由财政部门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年度投资计划,一次性拨付被注入的项目单位,并与项目单位签订资本金注入合同,合同中要约定资本金注入的数量、比例和利润分成办法等相关条款。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对社会融资实施的项目进行奖励的,由项目单位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符合奖励条件的按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对于采用无息借款方式的项目,市、县(区)财政部门在拨付基金前,按照项目隶属关系与基金使用单位或业主签订借款合同,明确收回期限和方式以及违约责任、处罚办法等。收回期限为项目竣工验收后的3-5年,收回方式采用一次性或分期进行,具体根据建设项目特点确定。
第二十二条采用无息借款方式使用基金的项目建设单位或业主要按照借款合同及时归还基金,不及时归还的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处罚,并取消以后各类政府投资项目申报资格。
县(区)财政拖欠应上缴市级财政的款额在县(区)当年财政结算中扣还。
第七章基金的使用和监督
第二十三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必须按照批复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基金使用要做到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项目建设单位或项目业主要自觉接受发展改革、财政、审计及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分别在年度中期和年度结束15日内,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向发展改革、财政、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使用情况。
第二十五条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的项目竣工后,县(区)属的项目单位或业主应及时向县(区)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县(区)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初验后,上报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市属项目单位或项目业主直接向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县(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竣工后,由县(区)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分别报市级相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及承诺的其它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或存在其他违约行为的将停止拨付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发展;珍惜资源;生态文明
2013年7月16日,2013(第八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广东珠海隆重召开。大会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倡导,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会议主题是“生态城镇、智慧发展”。来自国内外城市和规划学界2000多位专家学者、公职人员,大视角、大跨越、大前瞻,深探究、广思考、细分析,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大胆地建言献策。大会由开幕式暨综合论坛和18个分论坛组成,历时2天,收到论文323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在开幕式上作主旨报告,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出席开幕式;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芃,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宁卡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题为“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主旨报告中首先开宗明义,提出了共生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即:共生城市是指能源和资源协同、服务功能与产业发展协同、自然气候与景观协同的城市,也是具有共生理念城市规划、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系统协调与自我演进的城市。他认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理想城市的梦想,就在持续不断的犹如桃花源记中和谐图景的反复呈现。报告对共生城市和机械城市进行了比较,认为共生城市珍惜资源、尊重生态,而机械城市只重经济、掠夺自然;共生城市包容、多样,而机械城市呆板、同质。报告指出,共生是任何物质能源都可以相互利用的高效循环,共生城市是向自然索求最小的城市发展模式,共生设计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城市共生”?报告认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是为具有新陈代谢能力城市的空间结构自我演进奠定良好基础,在城市规划初期就应该重视城市各个系统的共生、重视城市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学会让城市系统自我演化,把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空间中去,同时,要特别注意通过政府规划,诱发市民由下而上的自发行动,共同推进城市多样化和城市的自我演进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作了题为“绿色产业发展可成新亮点”的学术演讲。他认为,生态城市有很多内涵与产业相关,包括循环经济类产业、环保类产业和智能类产业,也与水资源循环利用、交通智能管理、发展绿色建筑有关。绿色产业可以成为生态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关于“遮山挡海”原则与城市发展需求有无冲突?报告认为,可以学习欧洲建立良好的空间秩序,保护海洋河流景观等核心资源,通过设计解决核心资源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报告指出,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美学,城市建筑要从美学角度确定其空间布局、外在形式,乃至过渡细节。报告强调,城市要走减量化、低能耗的发展之路,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建成绿色交通体系,最终实现城市生态文明。
中奥集团总裁兼蓝光奥的斯总经理滕逸博在题为“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为城市节能”的学术演讲中指出,要用“绿色”的思维武装城市人的头脑,为城市各方面发展进行节能设计。他认为,绿色设计成本和认证成本会较高,但其往后所发挥的节能效用,却可以将成本大幅度降低。他举例说,电梯通过下降可以创造能源,减少能耗。如果中国可以通过这样的能量再造,即未来10年安装这样的节能电梯,那么每年一台电梯将会减少约4000千瓦时的能耗。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城市绿色建筑,可能会造成一些成本的增加,但这种建筑物在其生命周期内却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包括省电、增加房产价值。从长远来看,如果一开始就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经济增效目标。
可持续发展政府间协会-城市议程主席Konrad Otto Zimmermann在题为“城市要提倡公共运输”的学术演讲中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着污染,而交通污染是这些污染中分量最重的一种。他认为,要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必须努力减少能源消耗。未来将有65亿人居住在城市,为了实现人的交通目标,人们要用比自己本身重20倍的车来实现,这样的效能非常之低。而公交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同样可以实现人的运输目的,达到的效能要大得多。车载人的时候只用了5%的能量,其余95%是闲置的;时间也一样,一辆车的实际行驶速度仅为6公里/小时,在短距离交通中,耗时和耗能都非常大。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提倡步行、自行车等公共运输方式,减少大型交通工具的空载运输。城市的汽车可以用小排量、较质型、零排放的,或多人共乘,提高车的利用效率。他认为,城市需要以人为本的设计,而非以车为本的规划。对于城市而言,只有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合理和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才能把整个城市的生活成本降到最低。
作者简介:杨军(1973-),男,吉林长春人,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关键词:内蒙古;风电产业;SWOT
中图分类号:F2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88-02杨?军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容量约1.5亿千瓦,占全国陆地风能资源的50%以上,居全国首位;且具有分布范围广、年有效风速连续性好、品位稳定度高等优势。截至2011年12月底,内蒙古风电并网装机容量11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一、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新能源产业兴起为风电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作为最具开发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风能具有资源丰富、开发成本较低等优点,将在以后的低碳经济发展中担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中国对世界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承诺,发展风电“首当其冲”。为了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和举措来扶持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内蒙古被国家确定为“风电三峡”,致力于开发建设百万乃至千万瓦级的风电场,建设绿色能源大区和能源战略储备基地。
2.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2005年2月28日,我国正式出台《可再生能源法》,明确指出,我国政府支持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国政府认真引进先进的风能技术,进行了许多项技术示范工程,推动风电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开展了十万千瓦级风电场特许权的试点工作,用市场手段促进风电的发展。2009年8月,内蒙古发改委公布《内蒙古2009-2015年绿色能源发展规划》,报告显示,内蒙古将疏通风电外送通道,执行好自治区《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意见》、《风资源配置管理办法》等政策,以更好地发展绿色能源。
3.风电产业的投资迅速增长
自2006年后,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迅猛,每年完成投资150亿元左右。2009年内蒙古绿色能源产业在设备投资方面完成267亿元,同比增长119%。各地区的风电产业发展也风生水起:2009年1-5月,通辽市风力发电投资完成20.37亿元,同比增长3.8倍。
与此同时,国外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相继入驻内蒙古。2008年4月,世界排名第一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商丹麦维斯塔斯公司落户呼和浩特市金山开发区。英国独资企业天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与包头市签订了风电塔筒生产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位于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可年产风电塔筒800台。
二、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1.风电价格机制不完善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通知中将我国风能资源分为了4类,按照划分标准,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划分在1类资源区,上网电价定位0.51元/度;通辽、呼伦贝尔等蒙东地区划分到了2类资源区,上网电价为0.54元/度。虽然在同一风能资源区执行同一标杆上网电价有利于改变风电价格机制混乱的局面,但是这个电价要远远高于火电上网价格。
蒙西电网是内蒙古地区风电第一大网,2009年其全年实收可再生能源附加3.36亿元,而与此发展不平衡的的情况为2009年上半年各项可再生能源补贴费用就已达3.82亿元,一年缺口则达到4个亿左右。目前实施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补贴分配方案仍存在标准制定科学合理度不够、程序较复杂、执行进程滞后等缺陷,风电上网价格机制不完善,这些都给风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风电产业行业竞争激烈
从2004年到2009年,我国在短短五年内风机制造企业由6家迅速扩张到70余家。产能过剩现象十分严重。从2008年以来,风电整机千瓦招标价基本以每年1000元的速度下降,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3%~4%,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国内现有的80多家风电设备企业,最多可以存活15家,其中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不是被兼并就被淘汰。目前无论是机型还是价格的竞争都已经白热化。
三、内蒙古风电产业的发展优势
1.风能资源丰富
内蒙古地处我国内陆风带,全区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风能可利用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容量约为1.5亿千瓦,占全国的40%,风能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据资料显示,内蒙古近30年平均风速为3.2m/s,参照3~25m/s为风能利用的有效风速值,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基本在现在运行的风力发电机工作范围之内。
2.成本与效益优势
如果内蒙古风电有通畅的外送通道,并在全国电力市场中消纳,内蒙风电利用小时高,风力发电完全成本低于0.46元/度(南方火电上网电价0.52元/度),再加上CDM及碳惠贸易,风电每度电可得到0.1元左右的补偿,所以风电投资企业和社会节能减排的双重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
四、内蒙古风电产业的发展劣势
尽管近年来我国纺织产业的科技进步显著,并带动了产业创新发展,但总体上看,自主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在体现产业向高端、绿色发展的纤维材料,高品质及高技术纺织品创新设计与开发,先进纺织加工技术,生态染整技术,高端纺织装备以及应用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产业等方面仍有待加快发展。
目前,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正处在由“大”向“大而强”转型的攻坚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说:“纺织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由‘大’转向‘大而强’,并在部分领域引领世界,是今后5年 -15年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而持续的科技创新将成为纺织产业新一轮发展的核心。”
立项初衷
为对未来5年-15年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进行战略布局谋划,以支撑我国纺织产业由大转向大而强,中国工程院作为为国家提供战略咨询的学术机构于2012年底设立“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重点咨询研究项目,并于2013年启动项目研究。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向《科学家》记者说:“我们在两年前针对建设纺织强国这个目标,结合国家‘十三五’的发展规划,制定了一个中长期的研究计划。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对纺织产业进行战略性研究,创新驱动发展也是本项目的亮点所在。”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重点咨询研究项目组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材料工程学部13名院士和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西安工程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设计院等高校及研究单位、企业等130余名教授、专家组成。项目包括8个子课题组、1个顾问组和1个综合组。8个子课题组的研究领域分别为纤维新材料技术、先进纺织加工技术、生态染整技术、现代服装产业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技术、高端纺织装备技术、纺织信息化技术、纺织产业经贸与管理运营技术。
据蒋士成院士介绍,最终确定项目的依托方为东华大学,是因其在国内纺织行业特色高校中占有一定优势,东华大学学科相对健全,纤维材料、纺织加工、染整、纺织机械、服装、纺织信息化以及纺织经贸管理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研究历程
“该项目的研究更是为了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在纺织行业管理方面提供桥梁,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所属的各个专业委员会等提供‘十三五’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布局的参考资料。”蒋士成院士说:“通过这个课题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科技状况进行了梳理。两年多来,课题组查阅了370多篇文献资料;对纺织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开展了科技创新情况问卷调查;分4次深入浙江、山东、福建、江苏、上海等36家纺织企业及纺织集聚区进行现场考察、座谈咨询、调研代表性企业发展概况、技术创新,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瓶颈等。对比分析差距,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将来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哪些地方,把科技创新路线都进行了梳理。”
蒋士成院士介绍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项目组通过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等高层平台,了研究项目的初步成果,同时也听取了各方意见,不断地完善相关研究结果。”
如蒋士成院士所说,2014年5月17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第18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对项目研究内容进行研讨。在那次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就结合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6-2030)”初步成果,从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地位、我国纺织产业科技现状与问题、纺织产业主要领域科技发展趋势、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战略需求、面向2020年和2030年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发展重点、重大专项建议、政策措施建议等八个方面,作大会主题报告《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成果
2015年该项目最终形成了一份约30万字的研究报告,并在5月16日举办了成果会,从七个角度公布了研究成果。
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理事长李学峰谈“绿色投资路径”
“我们所有的投资一定是绿色、可持续的,一定是政府大力支持的”
“我们矢志配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集中资源及力量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方案、平台及装备制造、推动城市水务投资、研发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优化垃圾及污水处理过程、改善一次性能源消耗效益、保护林木和自然环境等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节能环保领域”,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将召开前夕,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理事长、中国绿色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绿投”)董事局主席李学锋在接受SMEIF记者专访时表示。
他说,6月1日,国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进一步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之一,是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这个基本国策,在全社会的各个系统推进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我们的投资战略及思路总体上与这份报告的要求是十分吻合的,换言之,我们所有的投资一定是绿色的、可持续的,一定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一定是做产业的”,李学锋理事长向SMEIF记者开门见山道地出了他的“绿色投资路径”。
“一定是可持续的”
李学峰向记者介绍,中绿投、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是,主要投资于其技术、产品和服务为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的股份/股票/股东权益。投资团队将选择开发节能减排、保护空气、水资源、土壤和生物多样性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发电、水过滤技术、净化和生物质技术等)的公司作为投资方向。
“在选择公司方面,我们的投资顾问团队将选择那些在可持续发展性水平、风险形态和国家政策取态间具有最佳关系的公司。在选择股票方面,遵循严密的筛选方法,以可持续发展性方面的机会及最善于利用这些机会的公司作为首选。选择的目标行业则主要包括:节能减排、能源优化、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污水/污泥处理、护林/植林工程等”,他说。
李学峰介绍,节能减排是当下政府管治及施政的一个重要议题,国务院下达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达到这个目标,即使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不增长,也要减少40%-45%的现有排放量,更何况中国经济还在以每年8%-10%的复合增长率成长,要达标谈何容易。部分地区政府为了节能达标,选择关闭部分高耗能产业的运营,可是这样会减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又不符国家整体发展策略。“为此,中绿投成功设立了总规模为25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模式)为广东省各级政府辖下所有公共照明系统更换LED照明设备,这一模式既可以为政府省却六成的用电量,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还可以增加当地GDP,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李学峰说,在能源优化方面,虽说国家正努力进行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期望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整体能源消费量的15%。但是,在未来可见的20年、30年,一次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还会是市场的主导,当中以燃煤发电长期占70%以上,如何管理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益将是缓减污染问题的重要课题,“中绿投将大力投资于优化生产一次性能源效益的技术,并通过提升效益达到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为净化环境出一分力”。
他说,在污水/污泥处理方面,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其中又以水资源污染对大众造成的健康威胁最直接,解决水污染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事,亦是政府施政的一大难题,“中绿投、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致力有关水务的综合处理,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进行河道、河涌生态修复、河涌底泥无害化治理、城市污水厂污泥减量、水库水质治理等等,提供投资、建设及运营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今年4月,我们在广州推动成立了国内首只专业投资于节能环保的产业投资基金———中宸基金,基金总规模三年内将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其中环保产业规模约100亿元,主要用于垃圾发电。5月底,我们又在南宁推动成立了广西本土的专业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基金,它聚焦广西节能环保领域,将重点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LED节能灯等方面进行系统投入,助力广西绿色产业发展。
“我们的投资都是绿色的、可持续的,一方面是因为它是绿色环保、受政府鼓励和大力扶持的,另一方面它能在保本的前提下给投资人安全合理的回报(有统计表明,目前国外众多投资环保领域的产业基金的收益率一般可达9%以上——编者注),这种投资也是可持续的”。
“一定是政府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