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孟母断织范文

孟母断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孟母断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孟母断织范文

[关键词]适时 适机 适度 异彩纷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38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可随之而来,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堂又招来了不少非议: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影响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淡化了学生的情感;忽视了板书的作用;无法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成了课堂上的“放映员”。其实,这些担忧是有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多媒体存在这样的弊端,就否定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我认为遵循适时、适机、适度的原则,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可以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如虎添翼,使小学语文课堂异彩纷呈。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对多媒体的运用。

一、适时运用多媒体,营造情境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利用信息技术的精巧设计,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真切、生动的情境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言文字学习效率。如教学《怒吼吧,黄河》一课时,我首先播放《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视频。那深沉激昂的歌声,雄壮的乐曲,汹涌澎湃的黄河……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精神振奋的氛围中。可见,多媒体为调动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手段。利用音乐和视觉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情感世界。

二、适机运用多媒体,潜心会文本

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画面灵动,感染力强等特点。适机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一,巧妙设疑。语文课文中的“疑”对于自主阅读极为可贵。学生读中有疑,教师求之不得;学生心中无疑时,教师还要想办法设置疑问,而且要设得巧妙、有深度、有高度。有时,一个别具匠心的课件往往能助教师一臂之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当学生感悟到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的崇高境界时,我演示一段配乐的课件,教师根据画面配上深情的解说:夜已经深了,星星疲倦地眨着眼,我们敬爱的正专注地伏案工作。如果此时此刻,你就在总理身边,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做些什么?你又会轻轻地说些什么?(屏幕上出现:我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我会做________________,我会轻轻地说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指导朗读。朗读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的“结果”上,更体现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既要引导学生“读进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指导学生读出来――把作者思想感情恰当地表达出来。教学《我的战友》这一课时,我播放一段在烈火中永生的片断后,再让学生拿起课本读书,学生的情感立刻融入文本中,语调时而低沉悲切,时而悲愤激昂。

三、适度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要有明确的目标。不管是利用多媒体提供先前经验,还是利用多媒体提供认知线索,教师都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使用多媒体。

第2篇:孟母断织范文

人生没有回头路,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无悔而逼迫就是使人生无悔的良药。

逼迫使人生变得美丽。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而他取得如此成就恐怕一半要归功于孟母的逼迫。话说“孟母三迁”后,终于给孟子选了一个好的邻边环境,孟子呢也乖乖走进了学堂。但不多久,学堂的新鲜劲消失了,孟子也步入了逃课打架闹事的行列。孟母知道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用剪刀把织好的白绫剪断。她告诉孟子,半途而废就像这断了的白布终了一事无成。这就是断杼教子的故事。在孟母的逼迫下,孟子踏上了文学的方舟,点燃了人生的灯塔,使原本碌碌无为的“航行”,欣然转航,给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逼迫使人生走向成功。

人生许多无法做到的事,逼迫往往使之做到。司马迁,一个集屈辱与荣耀于一身的天之骄子。虽然在未获得耻辱之前他已经开始了《史记》的创作,但是宫刑的耻辱却使他的创作登峰造极。宫刑后的他,没有了回头路,《史记》是他唯一的支柱。或许宫刑给他的人生蒙上了阴影,但宫刑的耻辱却逼迫着他不得不走向成功。古人流芳百世有三种方法:立行,立德,立言。受了宫刑,前两种早已与他失之交臂,唯有立言才能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足迹。他无路可选,只有立言。这种逼迫,使他走向了成功。

逼迫使人生登峰造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凄冷愁美人——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浣溪沙》是她前半生快乐的写照。尽管词句优美多情,却也只赢得了“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的美誉。再看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十四字重叠,把她描绘成了愁的化身。历史长河三千年,她依然独放光彩。后半生的三大苦难造就了她的《声声慢》,同时也造就了愁仙子。使之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苦难逼迫了她传奇的一生。

第3篇:孟母断织范文

“什么是时文?”

“时文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怎样写时文?”

“学习时文写作对于我们的高考写作有帮助吗?”

作为一名中学生刊物编辑,我常常被一些高中生朋友问到以上这些问题,他们说“时文”这个词听起来总觉得与18岁不搭调。于是,我就在想:这样的感觉是怎么形成的呢?尽管,我们每天都在早间的报纸上读到它;尽管,我们每天午餐的时候都讨论它――可大家依然对它视而不见……

于是,我想有必要以一种比较直观和感性的形式来解答上面的这些问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与湖州第二中学的杨帆老师相识,并且与他谈到了这个话题,他说: “为什么不从我们最熟悉、接触最多的时文形式――新闻评论入手呢?”

是啊,为什么不呢?! 新闻评论以其高屋建瓴的立意、聚向缜密的理性逻辑思维、准确且具有分寸的语言魅力,成为最经典的时文形式。它不知不觉地就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加有条理地思考各类社会生活现象,让我们学会了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于时局的独特看法……

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不正急不可待地梦想着作为一个成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吗?我们不是渴望着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大声地喊出自己的主张吗?

当然,这不容易!那么,我们就一起假设有这样一节作文课,在这堂课上,我们仅仅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社会话题一块儿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学习时文写作吧!

《作文新天地》时文写作课话题

2006年7月10日,上海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在上海松江区新南路的一栋三层别墅里竟然有一所叫作“孟母堂”的私塾。每天,有11名孩子在这里学习生活,他们当中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4岁。面对着墙壁上孔子的画像,这11名孩子每天的学习内容也与一般学校中的孩子不同:中文――背诵《易经》、《弟子规》、《论语》等古代传统经典;英文――背诵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十四行诗》等文学经典;数学――以数理读经教育为主,内容甚至涉及微积分等高等数学内容。此外,“孟母堂”还外聘教练教授瑜珈和游泳来代替一般小学的体育课。

我们提供给你的时文样本

7月10日的消息一经刊出,“孟母堂”的存在是否合法引起了各方质疑。《东方早报》对此进行了跟踪采访,上海教育局相关人士否定了其存在的合法性。翌日,该报刊发了名为《为什么这些教师钟情于私塾》的评论员文章:

对“孟母堂”属非法办学,不具备承担义务教育的资格,所在区的教育局已明确表态,应该不至于再造成违反《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的后果。但有关报道提到,那位负责人(“孟母堂”负责人――本刊编者注)自己原来是英语教师,送子女上这所私塾的“志同道合”的家长中大多也是教师,倒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这些教师反而钟情于私塾?

照理,身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法),知道这样的私塾不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可是那位负责人至今还认为这样的私塾可以争取作为民办学校,却不想想义务教育除了办学条件外,还应该使学校的教学内容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其次,身为教师应该明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在这样一所只有十来个学生、年龄不一的私塾中,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全面合理的。可是这些教师却不在乎,只能说明他们教育子女的目标并不是整体素质,或者他们迷信自己有家教能力,或者他们认为只要学了那些“经典”就够了……对自己的子女都是这样,这些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难道会做得更好吗?

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有两种原因:一是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积弊太深,以至连教师都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上这类学校;一是一些教师根本不认同《教育法》,更谈不上贯彻执行。无论是属于哪一种,或两者兼而有之,都是相当危险的。虽然我无法确定这样的教师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中占多大的比例。但即使只是少数或个别,也是值得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的。不过,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首先,一段时间来,对传统文化、“国学”、儒家经典、“儿童读经”、蒙学读物的片面报道和宣传,造成了某些人的思想混乱。我丝毫无意否定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但任何传统都不可能百分之可地适合于今天的社会,所以施之于儿童时必须十分慎重,要进行科学的试验。但有些专家学者或报道只强调优点和效果,闭口不谈同时存在的局限和弊病,以至使有些教师和家长误以为只要让孩子学“传统文化”就行,病急乱投医者更把它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对某些家长的“成功经验”的片面宣传,使人产生误解,以为存在着不依靠学校的成才捷径。如大量报道某家长不让孩子上学,亲自执教,提前培养出了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却根本不指出这种经验的特殊性,不可简单仿效。

对《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远未正确理解,更没有取得共识。所以对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升学率、教学内容、民办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不是左右摇摆,就是阳奉阴违,甚至南辕北辙。

具体的“孟母堂”既然已经引起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相信不难妥善解决。但由此引发的争论、“孟母堂”的出现所反映的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需要认真对待,更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由于《东方早报》的跟踪报道和评论,“孟母堂”的存在引起了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7月25日,根据国家相关条例,“孟母堂”被勒令关停。8月2日,《东方早报》再次刊发名为《孟母堂能“迁出”基础教育吗》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就外界各类有关“孟母堂”是否应该被取缔,它的存在是否是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数学模式的质疑再次进行了评论:

对于孟母堂,现在有两点可以确定:其一,它现在的办学形式是不合法的;其二,它的教育尝试值得深思。对于这两点,第一点具有优先性。舆论界有不少人甚至有些学者仅仅从“孟母堂”打破了义务教育的垄断办学、提供了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模式等简单方面着眼,就认为它值得肯定,这是本末倒置的看法。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需要大胆尝试,但是,只有合法的尝试才能是好的、才可能是对的。“孟母堂”要获得法律支持,其前提只能是它自身的方式符合法律。

然而,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如果在“孟母堂”满足法律法规的条件之后得到许可,它的办学理念、内容、模式等等,是不是完全值得肯定?不可否认,现行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尤其充分表现在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孩子们所受教育就与“真正的人”若即若离。相当部分青少年经过多年教育,仍然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没有起码的责任感,没有基本的人格操守,没有相应的人文素养,等等,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不少家长有鉴于此,对于让孩子学习传统经典、棋艺书画等表现出浓烈兴趣。即

使“孟母堂”这样存在违法办学的私塾,也有相当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入受教,这无疑表现了对当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疑虑。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评价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与“孟母堂”的办学模式,需要使用同样的标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符合义务教育理念的好的教育。显然,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井最大可能地督促他们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但由此造成教育的多样性受到损害,并因此危及相当适龄孩子以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成长――比如个性、德行、人格等等的养成。

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对于多样性的实现,对于不同适龄儿童特殊性的关注,可能具有对于一部分适龄孩子的优越性。如果类似“孟母堂’这样的私塾教育模式在满足资质和条件要求后,能够得到法律许可,它的确能够成为实现义务教育的有益补充。但是,如果在现代条件下,仅仅偏重于传统经典尤其侧重在儒家经典上来实现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认为,对于适龄孩子,这不是真正“好”的教育。

一个现时代的适龄孩子,必须接受适应于这个时代自身的教育。经典当然是可贵的,但脱离了当下的现实去对传统盲目地生搬硬套,只能适得其反。抽象点说,阅读与学习经典当然有助于培养人文素养,然而,对于究竟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完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问题。比如,我们要培养一个富有知识、充满仁爱精神的人,这样的人在经典(如“孟母堂”让学生们背诵的《论语》等)中可能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孝子,可是在今天的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具有明确权利义务观念的、具有自主自觉能力的公民。一个现代的公民可能是孝子,但传统的孝子并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对于现代公民而言,传统中的东西不是一种源初性的生命本原,而只是生命的养料。孟母堂的办学模式中,过分倚重经典,而忽略现时代优秀的文化成分,与培养一个现代公民的方向不相吻合。

当代教育的理念,一个应有之又是能培养可以独立自主生活在社会中的、具有相应行为与责任能力的社会主体。在“孟母堂”的教育内容及其方式上,我们忧虑地看到,它可能使受教育者远离这个目标。

我们反省当下义务教育体制的同时,对于新的尝试,也必须具有批判的眼光。

“孟母堂事件”历时15天,上海《东方早报》除了不间断地刊发相关消息之外,在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配发了特约评论员的时文评论,表现出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态度,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可见,时文评论的力量和意义。于是,我们希望同学们与我们一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在这一新闻事件中,我闪的时文评论不幸缺,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也许你会给我这样一些答案:

1.可能我的婶婶会考虑明天把我的表弟转到上海的这所私塾,因为她认为我的表弟需要更另类的教育方式。

2.也许因为版面位置不理想,我们都不凑巧忽略了这则新闻,于是谁也不会去关心上海闽行这间小别墅里的事情。

3.我们都热烈地欢迎这间学校,因为它实在很“酷”,至于它的存在是否合法,它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我恐怕并不知道怎样判断。

4.我想――《东方早报》也许错过了2006年的年度新闻奖!

正是如此!我们发现时文评论的魅力更多的不是在于写作的技巧和文字的摆弄,它吸引我们是因为它表现出采的对社会生活密切的关照和积极的参与。它让问题本身变得不那么简单,它促使我们去思考事件的意义,它甚至让思考本身更有深度,它引领我们进人的是一个更加多元的思维空间,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喊出自己的主张――

由孟母堂的倒掉想到的

杨 帆

上海的全日制私塾“孟母堂”被查封后,有关教育选择自由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进入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孟母堂”三字进行搜索,获得的相关内容竟多达76页。对这样一个办学以复兴儒学为主要目的,教学手段以诵读为主的家长教学联盟(由于其未能获得办学资格,主要负责人也一再声称只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学生家长一起发起并付诸实践,所以请容我暂时这样称呼它),各类评价意见都有,反对、谩骂者有之,以站在教育部对立面为基本立场的无条件支持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但终归还是持有限支持态度的意见占了大多数。

这样一种观点构成显然是和当下众多学校办学的失败分不开的。几年来,教学改革的口号年年喊,可民间对于教育的质疑却从未停止过,从高分低能现象的扩大到教育无用论和教育致贫论的广有市场,有关职能部门也是难辞其咎。中国是人口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教育办得好,在国际竞争中就会成为巨大的优势。可当教育和政绩挂钩,和创收联袂,短视就会成为必然:我们的大学扩招一方面是为了多收费,给国家财政减压,更为了给就业减负;另一方面还成了货币政策的辅助调节杠杆,刺激消费,避免通货的紧缩。而事实上,真正被分给受教育者学习特性和未来人生的关怀则太少太少。哈佛教授约瑟夫・奈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含有一项重要的指标,那就是软实力,它包括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反观我们的教育,不论其教学目的被描述得如何冠冕堂皇,其实还是为考试、为文凭、为工作(现在看来,由于教学布局的不科学,教学资源分配的失策等原因,这个目的实现起来也是越来越难了)。培养出的学生注定只能是有知识,没文化。

笔者并不认为“孟母堂”这样的私塾没有任何缺陷,但相比目前的所谓义务教育,前者的教学方法显然更适合孩子的学习特性。人在5~14岁这个阶段是外显记忆、再认记忆、联想记忆的颠峰期。难道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全12册那130万字的平庸教材和2000字的常用汉字需要这黄金般的6年才能学完?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一旦过了这记忆的颠峰,就很难再“腹有诗书”了。我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我指导学生背诵时常说要站在理解的基础上,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这些孩子的记忆颠峰已经过了,有些东西,真的是“过了这村就没了那店”的。

其实,没有人会认为“孟母堂”的教学模式能取代目前的公办教育,这涉及到法统、程序、学籍和教育费用等诸多问题,以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现状,要普及根本就不现实。我们这些有限地支持孟母堂的声音也仅仅是希望这种私塾式教学能作为一种在公办教育改革进行不顺利的背景下的教学试验为教革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更希望这样的试验能在教学垄断(特别是教材垄断,诸多的民办学校、文武学校之所以能被批准,是因为外语、武术虽然是这些学校的特色,但也仅是副课而已,主课所用教材还是国家指定)的链条上打开一个小小的口子,教育界也需要这条能把水搅活的

鲶鱼。

好的教育应该是最具包容力的教育,即便它不能给予适合受教育者学习特性的帮助,也能给予其足够的尊重,甚至只是消极地不去同化他们。好的教育体系则应该给人们选择的机会。请记住这样一个事实:1972年年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压倒多数判决强制实行的教育法规(与我国义务教育情况类似)侵犯了阿米绪教徒的宗教自由权利。审判词上这样写道:“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一致之下,仍要为百分之零点一的异见留下呼吸的空间。”

在阅读了杨老师的时文之后,相信你也开始跃跃欲试了,你一定也有自己不吐不快的见解吧。正如你所见,任何观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发表,不必拘于字数多少,不必圃于格式规范,关键在于你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思考,并且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评价形成文字,且以这样的方式参与了社会生活。

可是,高三的同学问了, 时文写作的学习对我的高考作文有帮助吗?绍兴县鲁迅中学的胡少男老师认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对高三同学进行高考的辅导时,胡老师特别辟出了“时文”一课,指导同学们借鉴时文写作来复习高考议论文。一起来听听胡老师的课吧:

时文原指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即八股文。今天则可以表述为反映当下的一些文字,更多地表现为议论时事的文章。它关注社会生活,紧扣热点内容;关注主流文化,注重思辨色彩。这一特点与当前高考作文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命题特点正相吻合,因而在写作中,尤其是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大可借鉴时文写作,

时文求“新”,敏锐地发现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道他人之所未道。古人云,“唯陈言之务去”,“文章最忌随人后”。议论文的观点、材料也当力求新颖、精辟,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有些议论文,论据事例不够,老例来凑,张海迪、雷锋、司马迁、爱迪生、居里夫人频繁出现,令人望而生憾。

时文重“针对性”,针对社会的某个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看法。一般先提出现象或问题,然后分析探讨之,再提出解决方略,或提请思考。而在议论文写作中,同样要有极强的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在谋篇布局上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综上所述,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汲取时文作为鲜活的写作素材,也可借鉴时文写作的方式方法。

课后,绍兴县鲁迅中学的同学们也都踊跃地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与读者朋友们一块儿交流,我们择其一二,一起来看看:

示例一

我们认为:以下所选的《孝心无价》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两篇文章都选用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同学们通过阅读报刊时文对这些事例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都进行了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两位同学或铺排造势,或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将鲜活的事例用于议论文的写作,使文章言之有据,观点自然鲜明。加上语言诚挚恳切,情理兼备,让人欣慰。

孝心无价(节选)

宋海芳

顾欣在呼唤,田世国无言,他们给了我们异样的故事,同样的感动。一封发自肺腑的网络遗书,收走了多少真诚的泪水;一个至情至孝的谎言,感动了多少有情有孝的中国人。

但是,社会毕竟复杂。有以上这些正面教材,自然有反面人物:三亚一不孝子为逃避赡养责任,竟把老母骗进山洞遗弃;云南一不孝儿将亲娘卖给一山东老汉为妻;北京一正常老人被不孝儿女送进精神病院……

这些事情,都太荒唐,令人不齿,我们在这里悲愤。但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真真正正地去回报自己的父母。那时,我们是否可以自信地说,我做得很好?未来的事毕竟无人知晓。但我们可以在现在就尽一份心,哪怕是一张简陋的卡片,一份满意的试卷,一句别扭的“我爱你”。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徐 璐

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因为对事业的爱,任长霞把自己深深扎根在登封大地上。对黑帮恶徒,她行事果断, 巾帼不让须眉;对父老乡亲,她嘘寒问暖,体贴备至。她以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对百姓、社会的爱,也为“责任”二字写下了最好的注解。于是,在她生命的尽头,在万人挥泪送别的街头,她的尽职与热爱,他们的尊敬与不舍,瞬间幻化成为无数黑色的挽歌,在路人胸前白色的绢花上,在挂着泪的眼角边,在大街小巷穿堂而过的悲凉的风里,在城市上空铅灰色的云层中,久久不去。

因为对生命的爱,大连街头一位普通司机,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做了三件事:用尽最后的力气踩下了刹车,把车稳稳地停在了路边,按下了按钮打开了车门。然后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没有人计算过,如果司机没有那样做,同时消逝的,会有多少生命?!所有人都被那一种对生命的责任与爱震撼了心灵。

因为对祖国荣誉的爱,张丹忍着膝上的剧痛挣扎着站了起来。2006年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自由滑的决赛,当张昊把瘦小的张丹高高抛起,全场观众都屏息欣赏这个高难度的“抛四周跳”。可是伴随着华丽的乐章而来的,却是骨骼撞击冰面发出的惨烈的声音。张丹痛苦地倒在冰面上,正当观众为两人不得不中止比赛而发出阵阵惋惜声时,张丹与张吴却手牵手滑回了场地中央。音乐再次响起,托举、旋转、抛跳,优美的动作、绚丽的舞步,这真的是那个狠狠被摔落在冰面上的姑娘吗?当两人完成比赛,为中国队添上一银的时候,全场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这个清瘦的中国女孩,用干净澄澈的笑容和近乎完美的动作征服了裁判,更以一颗为国家荣誉努力拼搏的责任心感动了世界。

人从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我们不是警察,不是司机,更不是运动员,但作为中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的爱同样让我们明白,有一种东西凌驾于生命之上,它叫做――责任。

示例二

我们认为:相比前面两篇议论文,本文作者的思考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引用时事新闻为论据,而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思考,进而深刻剖析,最后又归结到时事重心,结构完整合理。尤其是结尾发人深思。文章字里行间透射出深沉的使命意识。

失落在何方

高梦琪

外国高等名校和中国清华北大曾联手搞过一次测验:请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样东西。外国学生列出的答案是:智慧、快乐、理想……而大部分中国学生列出的是:金钱、地位、名利……让外国学者大跌眼镜。为何中国学生的人生观局限在这一世俗的观念中?中国学生的积极人生观究竟失落在何方?

有识之士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之中,不得不再次审视我们的教育体系和中国人的思维教育因素。中国的家长普遍认为,读书是人生的一场交

易,是一种淘金行为。爬得越高,所处的地方越是遍地黄金。在这种狂热的金钱崇拜中,许多人开始为自己的欲望寻求实现的途径,将自己的目标定格在个人利益范围以内,不知不觉中也为自己的民族种下了苦果。学生时代,活动区域在僵化的教育中。工作后,经营范围在利益的追求中。国家的兴亡似乎与个人并无多大关联。

据调查,半数以上高等名府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定居。是什么致使其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是什么让其置国家民族的建设于不顾?是国外优厚的待遇,是国外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是优越的设备?我想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真正导致这个后果的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教育,是责任心意识的淡薄。尽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相继出台,中国的人才仍不断地外流。

责任心,这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字眼,诠释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凝聚力。古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将这份爱国的责任心上升到历史的高度,转变为自己的使命,甚至将一些并非能够靠个人能力扭转的国家兴衰也扛在自己肩上。苏武塞外牧羊,班超投笔从戎,不都是为我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史实吗?为何脱离了书本就停止了为此实践的思考?

法国总统曾为自己国家的学生不知道拿破仑是何许人而惊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难道中国人面对这种责任心的缺失不该及时作出反应吗?

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我们必须拒绝纯个人主义的传统思想,拒绝陈旧的教育理论,呼唤一种全新的思想教育。

谁能替我们、替我们的民族找回那失落的责任心、使命感?我们期待着回答……

示例三

我们认为:下文所选的《气球的命运》与《可贵的创举》两篇文章就“长春市某中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行无班主任管理”这一时事焦点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知议论文与时文之间实不可分,多有共通之处,希望读者朋友们细细揣摩。

可贵的创举

任盈锋

据悉,长春市某中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行无班主任管理,决定由学生执行班主任职权,根据实际成立各自的执行班委。该校崔校长说:“此举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合乎新的时代对我们中学生的要求,能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并能为其提供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对以后走上社会也有莫大的裨益。”然而,此举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争论,有人大声叫好,而不少人却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这样做是一种作秀,要更好地改进班级工作,只需调整班主任与班干部之间的关系即可,此举纯属无聊荒诞……我们不反对广开言路,但是,我认为有上述想法的人实在太过苛责,缺乏新思维,头脑僵化,因为这实在是一次可贵的创举。

首先,不论其收效如何,敢于开举国之先河,大刀阔斧,力排众议地推行先进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制度,便值得我们用更理性、宽容的眼光看待它。众所周知,应试教育已难于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弊端暴露无遗:学生只会死读书,啃着干巴巴的书本,脱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该中学的做法则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步伐,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新事物,虽然可能在实践中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可以肯定,它最终必将发挥或大或小的作用,即便难于推广,也是宝贵的创举,需要我们宽容鼓励的声音,而非毫无根据的责难。

其次,此举能更有效地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使我们的学生对班主任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与尊重,实践出真知。唯有此举,才能增强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互相信任与支持,搞好班级工作。如果此举能成功试行,便可给我国传统教育事业以更宽阔的视野,更为合理的管理制度。因为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尚未成熟的思想,甚至流于幼稚、偏激、情绪化,平时可能对班主任老师的谆谆教诲或善意劝告难于接受,甚至闹情绪,对班主任心存芥蒂,推行此举,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真实深刻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更好地配合帮助,使班级工作蒸蒸日上,同学们也能拥有更良好的学习环境。须知,班级工作,人人有责,缺少广大同学的支持与践行,仅靠班主任与班干部,要处理好班级事务,也是难于想象的,只有每位同学亲自投身到班级管理中去,班级事务才能井井有条,学校生活才会更丰富多彩,更有助于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诚然,该中学的此次试验可能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半途夭折,但是其敢为人先的可贵创举和符合实际的合理想法,必将鼓励更多的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

气球的命运

王盛盛

很漂亮的想法,首先应该这么肯定它。毕竟,“执行班主任”这样一个新名词的诞生来之不易,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圣人”恐怕未必能想出如此“高招”。老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致力教研,学生也可以以此培养更多的能力,表面上看无可厚非,该立即实行之。但是且慢,他们忽略了几个最重要的现实问题,如此一来,中国教育的命运是否也会如同天空中飘浮不定的气球?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当今大喊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的现实面前,谁能担保这种制度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再说,管理亦是门学问,并不是凭仅有的经验能够解决问题的,身边有许多例子:有些班级学生调皮捣蛋,气得班主任辞职。连班主任老师都难以管理的事务,就确保学生能搞好?说不定会越弄越乱,影响班风,最终仍会回到班主任制度,这种所谓新制度的推出,就成了一场作秀。但是请问:学生耽误得起吗?

第4篇:孟母断织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邹城市旅游业现状

邹城市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邹城市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邹城历史源远流长,文物旅游资源丰厚,境内共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300余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主要景区有“三孟”(孟庙、孟府、孟林)古建筑群;佛教文化及书法艺术精品――北周时期的“四山”摩崖刻石;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宫殿――明鲁荒王陵;被誉为“岱南奇观”的历史文化名山――峄山;国家大型水库――孟子湖和5万亩因采煤塌陷形成的城市湿地;被誉为“天然氧吧”的五宝庵山、十八盘森林公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圣人”综合旅游区,是研究中国与东方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和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6.04亿元。

近年来,邹城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和文化旅游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建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城市形象。2009年以来启动了总投资200亿元的28个重点城建项目。多方筹资近4亿元,全面启动唐王河公园、唐王湖改造、护驾山植物园、峄山路、岚济路及城市出入口综合改造等工程;着手实施了“两孟文化区综合改造”;集中规划了展览馆、商务中心、会展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孟子故里城市旅游形象全面提升。二是实施系列旅游重点工程,推动景区建设不断升级。先后实施了孟庙孟府创建4A级旅游区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峄山创建4A级旅游区、荒王陵、邹城博物馆创建3A级旅游区等重点工程;实施了十八盘、五宝庵森林公园和邹西塌陷区等旅游资源开发工程;启动了百大生态园、狼舞山风景区等旅游建设项目。目前,邹城市已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2处,3A级旅游区2处。三是精心包装儒家文化产品,打造“修学之都”旅游品牌。围绕“孟子故里读孟子,谋事做人平天下”主题,积极打造“孟子故里修学游”特色旅游产品。孟府“习儒馆”已分别被团中央、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和科研基地。四是培植节会活动品牌,加快发展节会经济。全面挖掘“孟母教子”文化,实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大拓展。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华母亲文化节”。五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促销活动。先后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电视合,拍摄制作了《峄山怪石之谜》等宣传片;2009年,《孟子的智慧》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进行了一周展播;邀请央视品牌栏目《国宝档案》,拍摄制作了8集专题片,从2009年6月3日起已在央视4台《国宝档案》栏目开始播放,让更多的海内外人士了解、认识孟子故里丰富的文化遗产;邀请新华社、齐鲁晚报、湖南卫视等新闻媒体对孟府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专题报道;分别在北京、济南、徐州、广东召开了孟子故里旅游推介会,并组织全市各重点景区参加了由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各类全国旅游交易会等,并和400多家旅行社达成了合作协议。

同样,邹城市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和文化旅游发展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类型单一,主要是观光产品,缺少参与性、休闲性、娱乐性复合产品;缺少高端旅游产品,没有培育出具有省际影响力、能够跨省吸引客源的新产品和新业态,加之受城市和景区知名度影响,来邹游客明显偏少。二是旅游产品还没有形成特色,“孟子”牌、“孟母”牌主打定位还不清晰,主打“孟子”,有“三孔”影响,主打“孟母”,三迁祠没有恢复、中华母亲苑还未开建。三是“三孟”受“三孔”同质化影响,很多游客到了曲阜,却不再来邹。四是基础设施尚欠完备,还没有高星级旅游酒店,好多贵宾客人都选择异地住宿,加上“吃、住、行、游、购、娱”还不配套、邹东生态游还没有升级上档,来邹游客多为当日游,停留时间短,旅游消费水平低,难以带动酒店服务业发展。五是旅游景区景点非企业化经营问题突出,市场化程度低。

二、为实现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和文化旅游科学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实施深度开发。立足高境界、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发展前景广阔、符合邹城实际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进旅游名城建设科学发展。成立高规格协调组织,形成建设旅游名城合力。深度开发打造五大版块:一是孟府孟庙文化旅游区。做好申遗工作;规划改造景区一公里范围内的民居设施;修复南城墙、崇教门、子思祠、孟母三迁祠、断机堂;改造因利河、大沙河内河段,重现明清古城风貌;拆迁博物馆与孟庙广场之间的相关建筑,使其连为一体;在孟庙增设“讲儒堂”,通过“私塾读孟子”等系列修学活动,激活修学游市场。同时做好旅游商业特色街的规划建设。二是峄山风景旅游区。按照中国奇山怪石第一山的方向进行包装策划,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深度开发羊车古道、梁祝读书洞、四大书院等景点;远期将峄山和邾国故城、野店遗址作为统一的旅游空间,实施整体开发。三是铁山岗山刻石艺术区。围绕打造书法修学专项旅游品牌,进行综合开发,赋予宗教祭祀、山林休闲观光、健身娱乐及餐饮、购物等功能;在现有道教庙宇及遗址基础上,兴建相关建筑,形成道教文化观赏区。四是荒王陵、孟子林墓葬文化区。围绕墓葬文化的特定主题,形成具有远古王陵、皇家陵园、王侯墓葬、家族墓地等类型多样的墓葬文化游览区,远期开发汉墓葬群。五是大力开发邹东生态旅游资源。将邹东山区的十八盘、十八趟、五宝庵山、狼舞山等旅游景点结合生态邹东旅游开发,进行景、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使其升级上档。

第二,拓展旅游市场,优化旅游环境。一是策划包装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切实加强宣传促销,形成对外宣传整体合力。继续利用央视等名媒体,高起点、高水平对全市旅游形象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和宣传。举办或承办大规模、高规格、有轰动效应的节庆活动提高知名度。二是区域合作。加强与曲阜、泰安的挂靠联合,整合“山・水・圣人”旅游线,把邹城景点纳入各大旅行社精品线路中去,做到资源共享、互动发展。三是提升服务水平。认真贯彻《好客山东服务标准》,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第三,多方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投入,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视同城市基础设施,列入财政预算和投资计划,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合资、合作、兼并、参股、出售、转让、租赁等方式,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盘活资源性资产和现有旅游企业存量资产。鼓励外资进入邹城旅游业。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激活民间资本,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在设施建设上,进一步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星级的酒店和会展等接待服务设施;加强旅游专线公路、车站(点)、停车场建设;加强交通引导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指示标志。具体完善峄山旅游基础设施,实施盘道维修工程,改建现有旅游专线,打造旅游步行街、增加旅游纵深感。

第5篇:孟母断织范文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班主任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此规定一出,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有的认为这有利于教学,有的认为这于孩子不利。在我看来,批评教育不就是对“严”的诠释吗?那些持否定态度的人难道忘了我们老祖宗千百年来的劝戒吗?

对学生适当地进行批评教育,我看行。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多少批评教育取得成果的例子。

子路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但是子路年少轻狂的缺点也在成长的过程中暴露无遗。对此,孔夫子“深让之”,批评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教育,使子路最终成为七十二贤士的杰出代表人物。

从孟母三迁,断织以戒孟子到岳母训飞,赐字;从诸葛亮的《戒子书》到的《家书》,无一不是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取得成效的明证。

在家时,批评教育权由父母行使,而在学校时,批评教育权则由老师行使,这很正常。

第6篇:孟母断织范文

    笔者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原理和国内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情景教学经验,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情景教学的几种常见方法归纳总结,供各位老师商榷指正。

    一、谜语创设情景

    古代称谜语为“瘦辞”或“迷惑”,它是我国的国粹。谜语因其趣味浓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智于乐等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再教学中适当运用谜语,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空气”时,让学生猜“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讲物质三态变化时,引出“大哥平易近人,表面明朗似镜;二哥喜欢高温,常在空间飞腾; 三弟生在冬天,性情比较生硬;虽然性格不同,但是属一家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的学习情绪,又从中学到了知识。

    二、名人轶事创设情景;

    中学生这一年龄,从心理上看他们崇拜名人,喜好模仿。利用这一特点,讲述一些名人的发明创造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拉瓦锡与空气的成分”、“波尔多液的来历”、“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干将莫邪铸剑”等故事,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激发他们对科学的追求。

    三、实验创设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现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因此,实验不仅有教学意义,而且还有教育意义。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试验,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例如:“走进化学”一节,老师走进教室说:从今天我们进入一个美丽的世界,放飞手中的氢气球,上面写着“欢迎学习化学”,引起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氢气球为什么会飞?”利用化学实验中的“意外”、“失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点燃铁丝”的实验,课前先做一个集气瓶底部镶有四氧化三铁炸裂的“失败”实验,作为对照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细砂?”

    四、问题创设情景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思维起于疑问。”在实验中建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矛盾运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例如:将两个鸡蛋放在稀盐酸中“跳舞”,引起学生深思。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提出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利用讨论或争论引起的矛盾冲突设置问题。如讨论果汁的“浓淡”、糖水的“浓淡”,学习溶液的质量分数。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所提出的问题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能过高或过低。

    五、角色体会创设情景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子练习、小组表演,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并非教师唱独角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新课程理念。例如:讲述“分子的间隔和三态变化的关系”时,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排列方式来表示三态变化。这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十几岁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爱表现,乐于接受奇特、趣味浓厚的事物。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和巩固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淡化了为学而学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缓解学习压力。但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挑战性的游戏,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和活动之间的关系。做到活而不乱、动静有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

    六、多媒体创设情景

第7篇:孟母断织范文

一.先疏后导,解决思想问题

一个人的行动是由一个人的思想来支配的,所以首先要解决好思想问题,化逆为顺。笔者针对学生当中关于学习文言文的一些“过时论”“无用论”,及时予以引导: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宝藏,它们都是以文言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学习文言文可以继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可以陶冶情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入选中学教材的课文都是流传下来的千古名篇,有的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的凝结了人生的宝贵经验,有的是前人的安邦定国之策、为人处世之道,有的颂扬了当时的杰出英才,有的反映了人民对幸福的憧憬,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风光,有的刻画了人民的细腻感情……它们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在治学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等在待人接物方面给我们以启迪,“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等为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提供了范式。我们的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文化是需要继承的。只有现在刻苦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才能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

二.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文言语感

语文教学的方法千千万,读才是根本中的根本,这一点对于文言文学习尤其重要。古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所以应让“读”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旋律,熟读成诵是文言文学习的特殊要求。古人是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文章的,私塾教育的方法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读”。文章的要旨,作者的感情都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领会。可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音读,也可称作认读。在这一环节中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把握好句子的停顿,不读破句子,这也是其他学习环节的基础。如“将子无怒”的“将”准确认读为qiāng、“便可白公姥”的“姥”准确认读为mǔ。“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纷”本是“内美”的定语,这里把它提到主语之前,起强调作用,这是楚辞殊的句式,读时“纷”后应作停顿。第二步:美读,指要声情并茂地读,读出对作品理解,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感染力。《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陈情表》《赤壁赋》《滕王阁序》等千古绝唱要以美读为主,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如《赤壁赋》第一段,在美读中想象清风明月、露珠水色交相辉映的诗情画意,自己也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写的良辰美景之中,达到物我交融的情境。第三步:背诵,努力地让学生成为一个“背书狂”。高中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段,这个时期的阅读有时会影响到人的一生。清代袁枚就深有感触地说:“随抄随摘随忘记,偏记儿时读过书。”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精练的词句,也记住了该课文布局谋篇的章法,脑海中就逐步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式”,一旦构思新作,就会意到笔随,得心应手,逐渐达到“出口成章”、“笔底生花”的境界了。

三.鼓励学生动手,扩充知识面

这里的动手主要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历史资源动手查阅资料。查找哪一方面的资料因具体的课文而定,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若是史实性较强的课文,则鼓励学生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史实。如学习《勾践灭吴》,笔者提前一周把任务布置下去:查阅吴越争霸的具体历史过程。上到这一课时,班上几乎每个同学都查了相关资料,并且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与全班同学“共享”。“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即位,两年后为报杀父之仇,败越于春椒。”另一位同学补充:“勾践用煮过的稻子上贡吴国,吴国用以撒种,结果颗粒无收。”“勾践怂恿吴王享乐,亭台楼阁建造无数”“伍员力谏吴王,不可盟越伐齐,吴王不从,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之亡也’”。有一些篇目可以通过“讲一讲作者的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笔者提前让学生去搜集跟孟子有关的所有资料,结果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讲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孟子舌战淳于髡”的故事。这些小故事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热情。还有一些篇目,可以针对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确定要查阅的资料。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有学生把“由也为之”这句话理解成“由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究其原因,是没弄清“由”就是“子路”的名,不知道古人自称时为了表示谦虚是称名而不称字的这一文化常识,于是我顺势布置任务:查阅古人名、字、号三者的关系。第二天,复习上节课内容时,他们就展示了“成果”。“幼名,冠而字之,美其名焉”“古人为了方便记忆,名与字往往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如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司马耕,名耕字子牛,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在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与作者、作品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演课本剧

对于一些故事性情节性很强而且人物形象鲜明的篇目,在疏通完字词后,可以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借助此种形式,学生会全心研读课文,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书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大臣强谏被严词拒绝,陷入僵局,气氛十分紧张,触龙在这个时候出场,只能巧说,不能强谏,那么到底该如何巧说呢?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他们具体地实实在在地感知到了触龙那机智而巧妙的劝谏艺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表演《鸿门宴》,让他们充分感受项羽自矜攻伐而又“为人不忍”的性格特征,感受刘邦的坚决果断,同时又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屈居下座但仍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表演《邶风・静女》时,学生加上了自己的想象,静女躲在墙角楼捂着嘴偷偷地笑,男主角“我”急得满头大汗四处张望滑稽可爱,赠送定情物时,静女的款款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感受到了先秦时代男女爱情的幸福和坦诚。

五.写文言文周记

第8篇:孟母断织范文

摘要:

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更替中伴随着传统民俗的发展而出现的,其广泛的艺术题材、多维的表现视角遍布传统家居的各个角落,成为普通百姓触手可得的大众传播媒介.养成教育是传统亲职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人们试图在各种教育机制与复杂的实施过程中探索与践行儿童养成教育.而在视觉图像贫瘠、儿童教育素材匮乏的古代社会,传统年画以其外在的审美形态塑造和内在的伦理教化训诫成为儿童养成教育的最佳载体.因此,将养成教育研究设定在传统年画的视域下,从生活启蒙、价值观养成两个方面,深入解析年画所承担的儿童养成教育功能,为传统年画的研究开启一个新的维度,为儿童养成教育的探索提供新的例证.

关键词:

养成教育;传统年画;养成功能;养成价值

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认为,儿童不仅仅作为一种物质体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精神体而存在,儿童时期的发展能够为人类的改善与提升提供一个强大的刺激.儿童的精神可以决定人类进步进程的快慢,甚至会引导人类步入一个更为高级的文明阶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社会对于儿童教育、儿童习惯养成教育的呼声持续高涨.同时,五中全会以来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将增加中国儿童人口的比例,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儿童养成教育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养成教育本质关于养成概念的由来

最早可参见《易经》和《吕氏春秋》.在《易•蒙》中:“蒙以养正,圣功也”.其简明的意思就是要从人类的童年开始,从启蒙开始就要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同样在《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本生》中也这样记载过:“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译意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论,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人不同的德与性是因后天的教育培养不同而不同的,高尚的德和美好的性要经过人的后天努力而来.孟子在《孟子•告子上》说:“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1].由此可见,养成教育自古就受到重视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民间社会亦流传并延续了儿童养成教育的各类习俗仪式,如启蒙、开蒙、叩拜孔子等仪式的举办,标志着一个新的生命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在当代中国,大规模的民工进城务工,主因固然有维持生计的驱动,但养成教育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出路,让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中国原生家庭的父母们都在身体力行地为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与践行.

2传统年画的图像特征与儿童养成教育的达成

苏纳认为“图像和动态学习经验相互交叉,效果最佳”.根据儿童视觉研究领域的相关人员研究发现,4岁以前的儿童观察视觉形象时,对符号与实物之间的表征关系有了初步的、浅层的意识,其视觉好感偏重审美知觉倾向,会有意识地欣赏和选择鲜艳、新奇、完美的图画.这一时期儿童喜欢的视觉画面对比鲜明,有着清晰的轮廓,喜欢的视觉形象造型简约、生动、夸张,而传统年画最大的特征就是其鲜明的色彩效果.如武强年画就常常以红、绿、黄、紫、粉为其主打色;四川绵竹年画色彩艳丽,构图饱满,人物造型夸张,幽默诙谐.这样的视觉体验可以引发儿童的审美愉悦,引发儿童的审美联想,有利于儿童对画面内容作出相关的理解和判断.5~6岁儿童的视觉观察已经发展到对完整的形象及细节的感受,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较为复杂的艺术形式、深沉的寓意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例如对色彩的喜好由暖色向冷色慢慢过渡,开始尝试喜欢对比调和的色彩,喜欢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形象造型和有着初步符号意义的图形[2].因此,在传统年画中留存有大量的母子题材、教子题材、生活习俗题材的年画.艺术是人性中的生物学进化因素,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和必需的[3],在视觉图像贫瘠、儿童教育素材匮乏的传统社会,年画无论从形式上、题材内容上、色彩比例上都恰好适合于儿童养成教育的完成.

年画集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中形式与内容兼优的大成,其由来可以推及人们对于“年”的概念的总结.“年”对于古代中国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交替的概念,更是一个农事活动结束,收获农业成果的时刻.以此,相应地产生了多种纪念仪式,如《新年十事》中提到“依旧葫芦样,春出画里归,手无寒具碍,心与卧莲违”“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4].这些特殊的仪式寄托了劳动人民渴望大丰收及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其中“春出画里归”“新桃换旧符”就是人们在对于新年的纪念仪式中所衍生出的一种经典艺术形式———年画.它是广大民众对于新年、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特殊记忆,也是反映社会风尚、新年愿景、思想启蒙的艺术形式.新生儿从出生到可以自由融入社会的学前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家居环境成为他们认知养成的初始.由于母性在传统社会中要担负起相夫教子的角色,儿童习惯的养成通常也由母亲担负.母亲通常会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从家居环境认知开始启动婴儿的各种感官.在传统格局的家居环境中,张贴在房庭院落中的年画俨然成为家长对孩子说教的媒介与养成教育的范本.年画是文化贫瘠的农耕家庭中文化教育传播、德与性养成的重要平台,其特点如下:

首先,从年画的题材类别来看,除了传统年画中的门神类、戏文类、神柢类、民俗类题材以外,亦不乏大量适合儿童养成教育的娱教类题材,且题材范围相当广泛.例如《三百六十行》《同庆丰收》《男十忙》《女十忙》等年画题材,完整地描绘出耕种、收割以及轧棉、纺纱织布等劳动过程,在表达农民对劳动的热爱以及对丰收的喜悦的同时,也有效地传递出只有动手劳动才会创造出美好果实的这一教化语意,鼓励劳动至上.又如《二十四孝图》描绘了历代24个孝子在不同角度、不同环境行孝的故事,清晰地传递出“百善孝为先”这一教化语意,而此时的年画更间接地承担了培养社会道德的责任.

其次,从年画的表现形式来看,传统年画多喜艳丽的色彩来呼应新年的愉悦与期盼.以四大年画为例,天津杨柳青年画画风精致典雅、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和谐;河北武强的年画在色彩上对比鲜明、线条疏密有致、流畅奔放,采用红、绿、黄、紫、粉等套色印;苏州桃花坞年画画风上艳丽而雅致、有浓厚的江南地方特色;四川绵竹年画出现了彩绘年画,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图饱满、讲究对称、造型夸张,具有诙谐活泼的艺术效果,而这样的配色最符合儿童的视觉审美体验.

再次,从年画应用的多样性来看,年画既能够以传统形式张贴于农村房屋院落,同时,针对城市住宅粘贴的局限性,又能够将年画内容拓展为儿童读物这一新的实现形式,使其教化养成的功能得以继续传承.对于前者而言,年画可以张贴在传统家居的各个角落,有贴在大门的门神门笺、中厅的中堂、卧室的炕围、毛方子、屏风的屏条、窗户的窗画、月光等,成为儿童触手可得、平民化的信息传播平台.对于后者来说,在传播媒介及信息投放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以读物形式存在的年画无疑成为一款适合大众消费的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媒介.可以说,年画以其宽泛的尺寸规格、广泛的粘贴地点、多样化的实现形式遍布于城乡家庭的各个角落,成为儿童反复认知、仔细品味的视觉典范.

最后,从时展的角度来看,年画不仅符合传统审美判断的静观与凝视,还会与时俱进,伴随着社会风尚、主流文化审美的改变而微调.比如《老鼠娶亲》年画一度风靡,有史料记载,如果在过年的时候不买上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就算年画没买全.而且出现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多个版本的《老鼠娶亲》年画.在《西游记》小说流传民间后,在《老鼠娶亲》年画中出现过多幅绘有《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参与的老鼠娶亲年画,整幅年画画面精彩,师徒四人与老鼠娶亲的场面毫无违和之感,让后人惊叹其精湛的创意.

3传统年画中的养成价值分析

鲁迅说过:“年画是与消费者的艺术相对立的一门艺术,它是生产者的艺术,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年画作为一种通俗文化,饱含了中华传统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人们正确地表达利益要求,与传统道德密切相连.冯骥才[5]曾在《民年年画》一书中讲到:“年画加深了百姓对于故事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教育……由于自身各种不适度的欲求和弱点,人们极易误入歧途,因而伦理教化的功能与价值始终为人所重视”.作为大众传播的文化品类,年画已经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时代的风尚,社会所推崇的价值不断地与时俱进,并以其独特的视觉、文化魅力吸引着儿童的驻足与观赏,成为传统社会中儿童养成教育在家庭这个场域中最为有效的教育养成平台.父母通过年画的选择、张贴、引导阅读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养”的活动,使儿童在开蒙入学前通过耳闻目染的视觉观赏与解析,潜移默化中摒弃种种不良的习惯,在与父母、同伴、家居环境等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心智.因此,传统年画的养成价值可以从生活启蒙与价值养成两个方面来考量.

3.1生活启蒙

(1)家庭关系启蒙.儿童最为关注和易于理解的是与自己关联度最高的题材.比如年画中存有大量教子题材的年画,此类题材极其丰富,出现了如朱仙镇出品的《三娘训子》《三娘教子》;陕西凤翔出品的《三娘教子》四联戏文窗画;杨柳青出品的《教五子》;高密的《三娘兴家》(四幅连环画);绛州的《闺房教子》(三款);平阳的《闺房教子》(对屏);桃花坞的《孟母断机图》《三娘教子图》等,可见其流行之广,深受受众的青睐.在传统家庭中母亲通常会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从家居认知开始启动婴儿的各种感官,婴儿会在母亲的引导下去认识他们周围的家居世界.在家居中张贴一幅教子的年画,既给予了传统母性在教子责任与义务上的赞美,又能使儿童对应图画中的图像符号,达成“父母教,需敬听”的完整讯息的接受与反馈.“三娘教子”年画来源于民间流传广泛的戏曲故事的桥段,是宁波慈城冯姓大户人家的教子故事,年画描绘的是母亲教育孩子的场面.

(2)社会分工启蒙.一个自然人要转变为社会人,就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自己的社会分工.《男十忙》《女十忙》系列年画就是对儿童进行社会角色与社会分工的启蒙图像.《男十忙》描绘农民春种秋收四季劳作的繁忙情景,包括耕地、播种、锄草、秋收、打场、扬场、袋装等情节.《女十忙》描绘了农耕社会中妇女劳作的场景,包括弹棉花、纺线、缠线、拉经线、上机布、洗涤等纺织工序,女性在织布的同时还要照顾小孩、饲养家禽.此类年画不仅反映出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社会角色,还较为生动地介绍了社会角色的不同,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也相应不同.在其中可以清晰地学习和了解农业耕种与收获的基本常识、生产生活资料、生产工具的形态、女性与男性的服饰容貌差别,让儿童可以辨识出父母的社会角色与职业分工,了解封建社会要学会的基本生存本领,唯有辛勤地耕耘才会有丰硕的收获等基本的为人准则.

(3)仕途启蒙.在传统的社会中,普通百姓人家的生活与命运的改变唯有依靠读书来扭转.古时父母的劝学与学生的苦读虽然带有不可回避的社会与历史的烙印,但其存活多年必有其存在的意义.此类年画的代表比如《五子登科》年画,该年画源于《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述的是窦燕山年过30还没有子嗣,为人性情乖张,做生意欺世霸行,30岁这年母亲托梦而来要求其改过、行善.此后,他广行善事、在家办学、勤奋做人,后来果真有了5个儿子.因为其在家办学,教子有方,5个儿子都高中科举.古代读书人读取功名就是希望社会能够赏识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在传统年画中,人们都非常喜欢此类年画,往往专门贴在孩子和读书人的房间里,用来教育孩子好好读书,成就一番事业.诸如此类的年画还有《五子夺魁》《五子日升》《曹子建七步赋诗图》等.

3.2价值观养成

(1)行为习惯养成.传统年画的不少题材都含有谦虚礼让、尊老爱幼、忠义节孝、家庭和睦、成圣成贤等传统道德观念.如年画《桃园三结义》《愚公移山》《孟母择邻》《孔融让梨》等所表现出来的肝胆忠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己正人、长幼有序等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人格,一旦落实到儿童个人的具体操作层面,就会对儿童的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与示范的作用,儿童在赏析与模仿中会将这种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与处事的规则.儿童最善于模仿与学习,他们会把自己想象成所喜欢的偶像,举手投足间都会打上榜样的印记.诸如此类行为养成题材的还有《二十四孝图》《四郎探母》《信忠图》《母子同乐图》《放生》等慈孝题材的年画,对于儿童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榜样与引导的作用.

(2)理想志气养成.在传统年画中不乏大量的励志题材.如《杨家将》《岳飞传》等励志、劝学题材;《陈香救母》《景阳岗武松打虎》等弘扬见义勇为、匡扶正义、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质与志向.这类年画可以培养儿童一种良好的思想品质,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树立远大的目标,起到激励志气的养成功能.

(3)民族自尊养成.一个民族的价值要靠文化去凝聚,而这种文化是在一年年的传承中不断地成长与壮大的.年画中经典的历史故事、民族英雄式的人物会在儿童的心里播种下楷模、榜样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必然会滋生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如《文姬归汉》《花木兰》《岳飞抗金兵》《穆桂英挂帅》等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英雄事迹已经转变为一种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可见年画在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感的养成中发挥着莫大的作用.

4结论

养成教育的研究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系,立足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传统年画这一载体,深入论证年画在传统的儿童养成教育中起到的价值启蒙与行为养成的教化作用,以及通过耳濡目染的画面教化进而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为的作用.通过对于传统年画中养成价值的剖析,一方面可以为民间文艺的传承开启多元的弘扬途径;另一方面亦可以史为鉴,探求更新更好的儿童养成教育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原平,胡青.幼儿养成教育课程理念与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李光庭,石继昌校.乡言解颐吴下谚联[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陈世明.图像时代的早期阅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卢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第9篇:孟母断织范文

摘要: 父权社会的长期存在导致了男尊女卑的性别价值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女性价值在男权主义视域中被无视、贬低甚或客体化。女性价值被固化在生育工具价值、性客体工具价值、审美工具价值几个方面。要完全消解男权主义在当代的现实影响,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原则需要打破旧有文化惯性,建立新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性别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男权主义;女性价值

由于历史原因,男性长期在族群中居于主导地位,掌握了家庭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支配性特权,女性则沦落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以男性为中心、合于男性统治的男权主义理论,在此理论体系中形成了特定的性别价值观。女性在男权主义社会中丧失了话语权,并被剥夺了在政治与经济生活中的应有地位,女性价值被无视、贬低甚或客体化。政治上,剥夺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限制女性参与政治,“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不得过问“外事”,女性干政被视作“牝鸡司晨”,认为“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在世界历史中广泛流传着女祸的思想意识:军中不得有女性,否则必兵败,即使是男子亡国,也要拉上女性作为替罪羔羊,诸如对于商纣王的亡国,人们不是从其治国无方、荒无道上查找原因,而是将其归结为妲己之罪过。在经济上,剥夺女性的财产继承权,使之丧失经济上的独立地位,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庸。女性被礼法、宗法观念制度等多如牛毛的规定禁锢在家庭的狭小范围之内,使其价值仅体现在其对家庭、对男性的工具价值上。

具体说来,男权主义视域下的女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女性的价值在于其生育的工具价值。

传统社会不仅把生育看成是女人的一项自然功能,而且认为女性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于能够生儿育女。虽然作为“种”的繁衍生殖的载体,作为生命的创造者――母亲备受尊敬和赞美。比如:耳熟能详的《游子吟》中那密密缝的针线中诠释的全是母亲无私的爱。男权主义者毫不吝啬对于母亲的讴歌和对于母爱弘扬:母爱绵长悠远,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母爱也被认为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就连尊崇儒家道德规范,对女性并不待见的《三字经》也在文章对孟母携儿三迁、戒子断织的事迹大为赞赏。但是,所有这些对于母亲的溢美之词,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于女性价值的肯定,而是在于女性的剩余价值与功能,尤其是生育儿子的价值与效用。可见,在男权主义视域下,即便是对于拥有特殊身份的女性――母亲的讴歌,仍然是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包括母亲在内的女性价值,本质上仍被归结为达致男性目的的工具性价值。如果女性一旦因为某种原因不具备或者丧失生育功能、甚至是不能为丈夫生育出传宗接代的男性家丁的时候,就被明确界定为其价值的缺失,男性可以以此为依据纳妾,甚至是将其休弃。在中国封建社会,“七出之条”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无子,为其绝世也。这一点也凸显了父权社会对婚姻目的及女性生殖价值的片面理解。在当代社会,将女性价值归结为生育的工具价值,仍有一定的市场。

第二,女性的价值在于其性客体工具价值。

由于父权社会的长期存在,男性居于主导性地位,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实现自我建构的目的,他们仅仅把女性看作性客体、性物体,女性只是满足男性望的对象,而不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的人。【1】这一点在当今的传播媒介,特别是商品广告中仍有突出表现:广告设计者往往有意突出其中的性内涵,而使女性屈从于男性的“眼光”、男性的价值规范及其对性的消费取向,而女性自身存在的精神特质被忽视,女性的独特人格魅力被抹杀,而仅仅成为被看和性幻想的对象。长沙某报刊就曾刊登一则含有露骨性暗示的房地产广告:一个仅穿着三点式内衣的性感女郎旁边显眼位置配发着抢眼的广告词――“突破三点,大得让你心动”、“我只卖2390―2890元/平方米”等等,这一广告以性为卖点是不言自明了。【2】在此,透过男性的视角,满足了男性的观看欲和性心理需要,女性的身体始终被动地成为男望的客体和他者,女性不仅未能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在其中女性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人的基本内涵也销声匿迹了。

第三,女性的价值在于其审美工具价值。

在长期的男性话语权的统治之下,女性形象的塑造都是建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视角上,形成了特定的美学价值尺度和审美情趣。虽然对于女性“美”的具体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从远古时代妇女健硕淳朴的美到明清时期“弱柳扶风”、“西子捧心”的病态美,女性美的具体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贯穿其中唯一不变的则是外在容貌的美丽始终被男权主义者认为是女性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换言之,容貌美被看做是女性形象美的基础或前提,相貌丑陋无疑被看作是价值缺失的失败者。正如《今日女报・美容周刊》在的创刊词中说到的:“漂亮永远是女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从古代传统卫道士的文人雅士到当今所谓的时尚媒体,总是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方式建构着主流文化中“美丽性别”的神话,似乎女性及其完美的外在性注定要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形象,而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则只能以男性为坐标来定位自己,处处体现的均是男性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而单纯、偏狭的追逐一个女人的外在美正是社会文化控制女性心灵和身体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和策略。【3】在男性掌控话语权的男权社会中,作为“第二性”的女性为了生存需要往往不得不通过满足男性的审美价值标准来取悦男性,这就使得女性平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外在形象的塑造上。这不仅使得女性在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外在美时,用于内在修为培养上的时间和精力就会相应减少,从而削弱了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竞争力,进一步将女性圈禁在家庭的小范围之内,固化了女性的弱势地位,而且在于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对于女性的审美标准的确立,本质上是与将女性视为性工具的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同样是对于女性社会价值的忽视与扭曲。

总之,男权主义视域中的女性价值被无限弱化和客体化、工具化,这严重制约着女性自身的价值认定,严重挫伤了女性的独立意识,淡化了女性完善社会角色的决心,使女性在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中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完全消解男权主义思想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影响,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原则需要一个艰难的、漫长的过程,需要打破旧有的文化惯性,建立新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妮,李燕校译.女权主义哲学问题,理论和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5153.

[2]苏碧亮,谢慧英.商品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异化[J].广告与传播,2008(4):93.

[3]李琦.女性报纸封面女郎形象解读[J].传媒观察,2008(4):36.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