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思维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强化思维训练
培养创造性思维,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过程与众不同,思路清晰,方法和手段有效,才算得上真正的创新。有一种误区,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提出来不同的看法,或不同的解决方法,就是创新。其实不然,创造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看思维的过程,结果很重要,但过程一定要简洁明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获得需要不断进行强化训练,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思维训练方法和手段,着力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广阔性。例如,在进行呼吸作用教学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呼吸是放热的。有的学生进行了创新,有的把新鲜的树叶和干燥的叶片分别放在保温瓶中,有的将刚发芽的种子和干种子分别放在保温瓶中,塞上带有温度计的橡胶塞后观察温度计的结果。通过鼓励学生参这一实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又如,在学习渗透作用时,要求学生课后做这个实验,但不限定实验材料。有的学生选择黄瓜挖一个小坑放入食盐,最后黄瓜变软了;有的学生选择了萝卜,有的学生选择了土豆等等。通过这一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所得结果是一样的,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反省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为多种形式,除直觉思维能力和反省思维能力外,还有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等。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找准思维培养的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鼓励学生发问、质疑,让矛盾贯穿课堂始终
创造性思维训练最为关键点在于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提出差异性的问题,有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高二年级第一节生物课,我并没有直接讲授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提问:你们对于学习生物有哪些期待?想学到哪些知识?这一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有的说:我想知道孩子的血型为什么与父母的不一样?有的说:为什么有些疾病是遗传的,有些疾病不遗传,人为什么要生病呢?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各异,这些不同的问题充满了学生对学习生物的期待。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制造矛盾,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适时培养创造性思维
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大优势便是设疑问题的资源特别丰富,只要教师真正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的侧重点,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的探索欲望就不会枯竭。例如,当学生学习完减数分裂的知识后,向学生提出:与卵细胞形成的过程有哪些不同点?这时,让学生先总结,然后,师生之间共同进行总结,如:二者产生的场所不同,产生子细胞的数目及类型不一样,细胞质分裂的方式也不同,还有是否变形。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和总结,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子细胞的性质和数量及染色体的区别,以及染色体的行为特点。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了知识点之间的异同,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不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实践表明,若教学与实际生活脱钩,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无用”的想法。有了这一想法,学生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生物学科本来就来源于生活,生物教师要充分生物学科这一巨大优势,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上“植物的个体发育”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玉米生长的全过程,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并不陌生,争着抢答这个问题,很快便把玉一生的生长情况回答正确了。通过回答这个问题,为下一阶段讲解“被子植物种皮和胚的性状分离的不同步性”打下了基础。课前,教师可以把新课的导入形式与小实验或播放多媒体幻灯片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积极评价质疑,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亲师信道”每位教师都深知其道理,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使得师生关系紧张,教学举步维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主导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一位教师,要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生物学的很多问题较抽象,理解容易出现偏颇,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时会很可笑,但在学生看来已是他们能力的极限,即便问题提的不当,或答案驴唇不对马嘴,教师也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获得必要的信心。只要学生的信心十足,他们对于问题探索的欲望就不会减弱,对教师百分百的信任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思考问题,提出合理的问题,回答出满的结果,进而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六、结语
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认识到:语文教改近20年来虽然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作文教学仍然处于费力大而收效微的状况,尤其是高中作文教学,一直缺乏科学系统的作文训练体系和相应的广泛适用的写作教材,致使作文教学无序可循,无本可依,处于教师头痛,学生怵学的境地。而“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教育前辈半个多世纪语文教育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的丰富经验与精粹思想,既可以在宏观上指导我们当今的作文教学改革,又提出了许多具体做法和建议。高中作文教学要改变被动局面,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就应从“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以“三老”在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达到的高度为出发点,进一步开拓创新,才能够有所发现和建树。
经过这样带有明确研究方向的认真学习后,我们体会到:
一、要树立大作文观念
大作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的封闭型的作文教育观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有三点:写作目标由“应试”转为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写作内容呈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的源泉;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人”为本位。在学习中我们发现,这三个特征,“三老”在几十年前就早有论述。
叶老曾指出,写作目的应由“应试”为目标转变为以“应需”为首务,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应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他说:“尽量运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略谈学习国文》)这是极具现代意识的写作教育观。
叶老认为写作教学要以“立诚”为本。所谓“立诚”,即“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的,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概括地说,就是要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应需”与“立诚”的统一,是叶老写作教育思想的精髓。
叶老还指出,作文与“作人”要统一起来。其中的“统一”即作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写作教学是以整个人类历史文化背景为载体的,对学生而言,写作的基本能力是显性的,文化素质是隐性的。但后者是前者的根基,不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作文能力的形成就会架空。以往作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只重短期效应,忽略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大作文教育观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以培养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为终极目标,注重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创设与作文教学相关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真正把作文与“作人”统一起来。
二、要把思维训练与语文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核心
以往作文教学较多强调文体知识、写作知识的传授,未能触及写作的根本。通过学习“三老”有关论著,我们体会到,思维和语言应是训练体系中的“两翼”,不可偏废。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早在1984年,叶老就在《中国教育报》上著文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路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同年,他再次著文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在《集体习作实践记·序》一文中,叶老则更为明确、具体地指出: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和语言是合二而一的,因此,练习作实际上也就是练思想。
叶老的论述道出了写作的本质。如果把写作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感于物”、“得于心”、“形于文”。那么其中“感于物”、“得于心”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其间有着看不清、摸不着,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因而思维能力当是写作智能的核心。写作活动的各个环节——观察、想像、构思成文无一不是思维沿着一定轨迹的运行。“形于文”则是指用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语言不仅使写作对象成为表达上的现实存在,而且一切手法、技巧也只能借助语言加以体现。因此,尽管写作能力不能说等同于语言表达能力,但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建立高中作文训练体系,一方面给学生一个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序”,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观察积累、体验感受、联想想像、分析综合、提炼加工、语言表达等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知”,而且能“行”,才能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在操练中培养写作能力
叶老认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在实践中练习。”又说:“看看文章技法之类只是‘知’的事情,虽然不一定有害处,但是无益于写作的‘行’是显然的。”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操练”。
学生的习作过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始终借助内部语言展开,同时伴随动手等“动作技能”,而“内部语言”的外化与“动作技能”的形成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二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学生作文都有自己的“习惯”,往往选用自己喜欢的语句,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不通过训练难以打破,长此以往就会阻碍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写作知能结构。另外,从写作教学的本旨看,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而要如叶老所说,让学生“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力习惯好比一条巨缆,需要我们一根线一根线地把它们编织起来,这“编织”本身就是历练。
当然,训练并非随心所欲、杂乱无章,而要依据“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符合学生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建立科学的训练序列。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吗?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科学的高中作文训练序列应具备“四定”:(1)定向,即高中三年有明确的总目标,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单元都要有明确的分目标,这些目标环环相扣,形成合理梯度。(2)定序,即思想感情、写作知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四体一体,形成知识分类、能力分层、单元分项的相互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阶梯。(3)定量,即有合理的量次控制,既不能过大,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又不能过小,以致训练力度不够。(4)定度,即训练设计的要求、方法适度,教师的指导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此外,训练时还要把握有利时机,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方法的实质是赋予训练内容以明确的目的性和达到目标所采用手段的有效性的统一。吕叔湘先生认为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是“活”,活教规律,教活规律。可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是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关键。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根据高中生一般的作文认识规律和切实的写作需要,对作文内容类别、文体形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诸方面做了整体设计和精心安排,编写出了《高中作文指导与训练》一书。书中对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确定了明确的训练目标,构成了相互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阶梯;在每一训练单元就教学内容作了要点指导,同时精选例文加以解说;为了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思路,还安排了循序渐进的专题训练项目的“启智搭桥”;“例文点评”又能为教学提供可借鉴的作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