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

研究性学习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建议

第1篇: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 病原生物 免疫 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分析,并且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从而使学生们有效的完成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本文将简单阐述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意义,同时,将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与对策。[1]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的作用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领域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培养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了相关院校教育活动的重点目标。虽然传统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相关内容传授于学生,但是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性思维得不到有效拓展,使得学生毕业后鲜有人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下的人才需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不仅要提高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同时还需要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好地满足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就能够很好的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使学生们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综合素质以及主观能动性也得以显著提高。[2]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课时严重不足

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为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共三篇,包括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共计35章节,课时的安排为36至72学时,课时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关于医学微生物与免疫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而较短的授课时间势必限制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但是,如果增加该课程的授课时间则会影响其他课程正常开展。因此,只有对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时间以及其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优化,才能有效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3]

2.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该课程常见教学模式是由任课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同时指导学生按照相关实验课计划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课程本身较为抽象晦涩,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甚至课后不愿意主动复习,并且对理论知识不进行深入思考,以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质量呈直线下降趋势。同时,在开展实验课程活动中,学生们因没有全面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束手无措,甚至有些学生对实验的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均不明确,严重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及水平。[4]

三、应对策略

1.根据专业学科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为一本教材,由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两部分组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免疫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其作为独立学科已逐渐渗透于其他学科领域,与此同时,免疫学原理、免疫实验技术逐渐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当今的医学微生物免疫学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加之授课时间严重不足致使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在不影响其他学科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传授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以及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与优化,从而使学生们既能够了解免疫学研究的新进展,又能够提高其专业水平。微生物部分,可将微生物课程中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医学微生物的分类进行系统的概述,合理的删减微生物学各论内容,从而实现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概述性、综合性目的。同时,教学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微生物的免疫性、致病性与防治原则的讲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5]

2.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相关规定,以培养学生们主观能动性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为教学重心,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应用新的教学方式作用于课堂活动。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设立一个研究题目,然后指导学生2-3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自主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或者图书馆文献来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然后对所搜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合汇集,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以论述或PPT的形式在班级内进行公开答辩。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将其中发现的问题指出并帮助学生们改正。此方法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而且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6]

四、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的学生交际能力以及探索问题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与推广,必将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平台。

参考文献:

[1]董艳芬,梁燕玲,孟金兰,邢德刚.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 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7(11):48-50.

[2]张宇燕,杨洁红,黄燕芬.研究性学习在中医院校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6(12):77-79.

[3]刘爽,魏巍,朱金玲,张金波,张淑红,杨昕艳,吴祥红,王英敏,姚海涛.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实践[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8(10):45-46.

[4]Dong Wei Zhang Junfeng Zhan Qin. Study on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for undergraduates of Chinese medicine[J].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2014,12(4):78-79.

第2篇: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 移动学习 影响因素 策略

社会性软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社会性软件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互助、知识分享、情感交流等多种关系。正是因为有了社会性软件的网络化,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了明显或者本质的社会属性。传统学习模式或者班级授课制虽然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仍然有着与生俱来的缺点和不足,而基于社会性软件的移动学习恰好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大学生使用社会性软件学习的现状

本文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教育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等8个院系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通过扫描微信二维码或者加入专门的微信账号,然后进行问卷答题的研究形式。调查内容包括社会性软件的类型、使用人数、使用最早时间和使用频率以及使用社会性软件所做的事情(例如聊天、学习、娱乐、浏览信息、信息)等,具体的题目见表1所示:

截至本次调查活动结束,一共有850名学生参与其中,答题有效性为100%。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统计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了QQ和微信两种主要的社会性软件。其中QQ的使用时间相对较早,大部分学生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已使用QQ,那时候主要利用QQ和同学交流家庭作业等方面的信息。大家使用微信的时间都比较晚。从对社交软件的喜好看,47%的学生平时喜欢用微信,48%的学生喜欢用QQ,3%的学生喜欢用微博,2%的学生喜欢用飞信等其他软件;从在线时长看,有82%的学生将微信和QQ都时刻挂在网上,只有18%的学生分时间段连接网络;另外,较多的学生更愿意以微信朋友圈的形式分享和浏览信息,而利用QQ空间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大学生利用QQ和微信进行学习,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学习资源的共享(QQ邮箱非实时资源传输、QQ在线或者离线的资源传输)、组建QQ群或者微信群开展小组协作学习。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过利用社会性软件进行学习的行为,以传输学习资源的形式最多,而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比较少。

影响大学生使用社会性软件进行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分析

1.学习任务不明确

大学生在学习经典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应该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知识,而这些学习任务仅依靠课堂时间或者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更多依靠的是互联网。研究发现,大学生没有很好地利用社会性软件补充自己的学习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学习任务的驱动。多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无意识的,而且没有形成系统的、计划性的学习。

2.上网资费较高限制了大学生的移动学习行为

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无线网络的连接,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采用中国移动的TD-SCDMA(3G网络)以及TD-LTE(4G网络)或者中国电信的联通WCDMA(3G网络)、电信CDMA2000(3G网络)等登录网络。学校一般会和当地移动运营商合作为新生办理移动号码,学生入学后激活就可以使用。目前,两家运营商的资费情况各有优势,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要进行移动学习,特别是涉及多媒体信息,那费用就很难承受了。

3.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学习资源不足

一般的学习系统大多包括多种格式的学习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其中又以flas、音视频等多媒体类型资源居多。智能手机对学习资源的格式、类型等有不同的要求,导致这些资源在手机上有时候不能正常显示和播放,从而导致移动学习资源的缺乏,影响学生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学习协作能力不足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的开展与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有着密切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很少利用协作学习方式。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协作学习的任务驱动;二是不具备利用QQ和微信等软件协作学习的能力;三是学生缺乏探索精神,学习新事物的惰性较强。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学习策略

1.“翻转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就非常明确,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其中,预习成为了翻转课堂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解决任务的首要方式便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

2.提高协作学习能力

(1)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看似是一种学习方式,事实上也蕴含着每个参与者是否具有集体荣誉感,责任心是不是强烈的深刻问题。社会性软件本身的内涵就在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与人之间的协同一致,在分工中协作,在协作中又分工,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2)提高自身修养。信息社会,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节奏,同时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因此自身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这些素质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和锻炼。

(3)多实践、多参与。大学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信心及心理素质,这与他们平时的学习方式有很大关系。高等教育需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设置、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建立能够方便、快捷访问的移动学习平台

QQ和微信等主要的社会性软件应与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联姻,扩充其功能,从而给人际交往、协作学习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首先,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建立需在互动和协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性软件;其次,遵循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再次,移动学习平台应该是一个多项功能的集合体,学生能够通过它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能力、分享知识成果等。

4.加强自控意识,不沉溺于社交娱乐

作为一种新潮的通讯娱乐工具,QQ、微信本身的功能能够满足大学生对社交娱乐和通信等的需求,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但是,面对QQ、微信,当代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树立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主动利用其学习功能让自己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许玲:《大学生接受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第4期,第61-66页。

[2]郭际:《移动学习及其特点――移动学习和教学革命(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3期,第74-77页。

[3]赵嵬、张波、孙喻婷:《师范生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第23期,第45-47页。

第3篇: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

研究性学习重探索、重参与、重育人的教学理念,与常规教学相比,它更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可生成性,更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职业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帮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自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在近几年职高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作出了初步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老师。”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学好建筑专业理论知识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思维也最为活跃,富有创新动机,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创新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建筑专业课程许多规则规范要求,原理工艺比较复杂、艰深,尤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消除厌学心理,真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生主动。如在执教建筑构造中“基础分类、形式”时,本人设计的过程是:首先运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们南通国贸大厦效果图,挺拔雄伟,在灯光映照下,光彩夺目,使同学眼球一亮,沉浸在感染赞美之中。然后,适时提问:“这个建筑物重量一定很大,什么样的基础才能承受呢?”学生回答:用石头来做基础,用砖头来做基础,用混凝土来做基础等。再后,继续提问:“如何来做?请你结合你家楼房基础形式或你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思考,学生边思考,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基础、常见砖基础、混凝土条形录像,带领同学回顾思考。基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能承受建筑物上部的负载吗?然后教师从地基、基础材料、受力特点通过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基础受力变形、破坏形式,从而来讲明基础形式、规则规范要求。最后再来展示我们上海国际大都市高楼大厦近二十多年变迁。通过以上的过程,学生的了解发生巨变,萌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达到以德激趣、以趣启智的效果。教导同学们自觉地肩负起文明传承和光大的职责,激励学生在充满智慧和神奇的建筑知识宝库里去不断追寻,从而启动学生的主动激情。

二、讨论互动,深度探究

“讨论互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中某一中心问题,教学组织方法,参与性强,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讨论在独立钻研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新问题,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评价。本人在“某教学楼大梁断裂事故分析”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程序,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汲取知识,加深理解,获得了深刻的印象。

1.根据现象探讨并提出假设

教学楼大梁开裂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结构设计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在大梁设计使用寿命内能否承受外力作用。其次,材料质量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材料性能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再次,施工工艺是否规范?

2.基本情况调查,收集资料

学生能根据现象,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自我初步推断,并急于知道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我把推断结论相同的分在一组,形成三个不同方向的调研组,分别查看相关设计图档、材料检测报告、施工记录及验收报告,并进行结构及材料的复核。

3.集体会审,形成调查报告

各组同学带上资料集体会审。集体讨论时,同学们顿时群情激昂,议论纷纷,以事实为依据,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共同分析,互相启发,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根本性的问题,最终达成共识,并写出调查报告。这一过程既能让学生搞清大梁断裂实质,又培养了学生严肃扎实的工作态度,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并使他们从中深刻领悟到:从表观现象入手,进行调查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抓住问题主流的严谨治学方法,并懂得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在讨论探究中才能使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的真谛。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过程、重发现、重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理念。

三、适时点拨,突破难点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适时点拨是指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了障碍和矛盾,教师迅速捕捉,采用艺术化的点拨,防止误入歧途,及时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突破难点,深入下去,向更高层次进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本人在建筑制图的教学中,研究由形体两个投影作出第三个投影时,要求同学们首先能根据两个投影想象出空间形体,许多同学思维模糊,因为某一局部影响他空间想象,此时及时点拨,抓住形体特征图形分析,有些学生就忽然开朗,如还有同学困惑,进一步从任何组合形体都是由最基本形体切割、叠加而成来点拨,进行思维引导,同学们就迎刃而解。组合形体中如存在一般位置平面时,部分同学无从下手,即使做了,也不知道是非正确,教师这时应进行适时点拨:找出一般位置平面在两个视图中的投影,再由平面的两个投影作出第三投影。这样,同学们抓住问题的关键,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情绪高涨,展开了热烈讨论,互相点拨,完成面的第三投影就水到渠成。因此,适时点拔,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再度被点燃,信心百倍,增添了更进一步的勇气,个体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激发鼓励,促其成功

第4篇: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校园网;课程;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85-02

教育部在2000年月10月颁发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意见”之后,各地有条件的学校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些学校还开展了教师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这无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会起到推动作用。说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作为当代教学改革的必备技术工具已受到广大教育志士的认可,并得到了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的重视。我们学校在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学科课程整合及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们的做法整理如下:

1 学生研究课题的自主确定

研究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较难,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运用校园网和Internet上的资源,正确使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贯彻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1.1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研究方向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在众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1.2 信息交流的开放性: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通畅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所有学生提供了诸多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参考,由学生自主地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疑问需要解答。对同一班级而言,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问题。对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对其开展研究的学生则来自不同的班级。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学生之间以及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班级学生之间、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

1.3 研究资料的开放性:研究资料的开放性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关的研究资料。

1.4 研究课题的开放性:研究课题的开放性是指,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并且通过交流、共享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研究方向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初步确定自己能够研究的课题。

2 学生研究课题的互动研究

一般来说,当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予以帮助,自己也可以上网查询。

3 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评价

对语文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评价,必须把握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原则。

3.1 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原则。研究型课程学习,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更多地是强调研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研究阶段”、“开题阶段”、“研究阶段”、“结题阶段”和“答辩阶段”。

3.2 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原则。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本人、同课题组的同学、其他教师和其他同学。全面性评价还体现在评价的范围涉及校内和社会两部分,除了组织校内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外,还可以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教师和同学通过“成果评价”对每位学生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评价,课题研究者本人可以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了解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要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评价。

4 几点体会

4.1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课题,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校汇编了一本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课题论文集,有关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2 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4.3 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和因特网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4.4 校园网和研究型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第5篇: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

[中图分类号] R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74-02

急性髓系白血病包括所有非淋巴细胞来源的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特性的疾病群,可由正常的髓系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造血祖细胞恶性变转化而来[1]。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相对复杂,目前世界临床医学界普遍认为,大多白血病引发因素是由于环境因素与细胞遗传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的。由于AML患者本身白细胞质量差,自身抵抗力底下,患者被感染几率高,治疗困难且并发症多。而且常伴有皮肤黏膜出血最常见为眼底、球结膜的出血现象。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液流中单列的细胞或者是其它微生物粒子快速逐一的进行筛选以及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2],同传统的荧光镜检查相比,其具有高速、精准、多用途等优点,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被广泛的运用,且在细胞生物学、血液学、免疫学、遗传学及临床检验等各领域各学科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该文回顾2006年6月―2012年6月在该院就诊初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0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CD/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的方法进行骨髓细胞的12种抗原监测,并结合FAB法则分类对不同亚型中抗原表达差异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就诊初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12例,其中成人104例,男68例,女36例;儿童8例,男3例,女5例。年龄均在13~75岁之间,平均年龄48岁。根据FAB法则标准进行分类:M患者30例,占总数的26.8%;M患者20例,占总数的17.8%;M患者26例,占总数的23.2%;M患者36例,占总数的32.2%。

1.2 试剂与材料

抗体髓系:CMPO、CD、CD、CD、CD、CD;T系列:CD;B系列:CD、CD、CD、CD;干祖细胞标志:CD。标本骨髓2 mL,使用肝素抗凝;激发光选择氩离子(480nm),流式细胞仪器选用EOICS XL,24 h内行常规方式检测;CY5荧光设置在FL-4,藻红蛋白设置在FL-2,异硫氰酸荧光设置在FL-1,对荧光微球严格进行标准校准后再行检测。

1.3 检测方法

该研究该院采用流式细胞术CD/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的方法对患者骨髓细胞进行12种抗原监测。首先对所有患者均采集骨髓,在6 h内完成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素抗凝骨髓液1~2 mL,在每个试管中分别加入20 L有4种荧光标记的抗体,以及100l骨髓。在室内避光进行培养,培养时间为20 min[3]。加入2 mL红细胞裂解液,混匀后在室内避光条件下无菌培养10 min。离心后弃上清液取沉淀物并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1次,加入0.5 mL的磷酸盐缓冲液,上机等待检测。

1.4 判断标准

结果以胞质抗原表达抗原表达>10%、白血病细胞表面表达>20%为阳性。

1.5 统计方法

将所有相关数据,全部采用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并对组间比较采用配对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

2 结果

11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均表达2个以上的髓系抗原,其中CD的阳性率最高,占100.0%,其次为CD、MPO,阳性率分别为94.5%和84.2%。CD的表达指数最高为30.5%,其次为的CDl926.9%、CD的16.7%。见表1。

3 讨论

做为髓系白血病的特异性标CD、CD、MPO,其表达率的的检测是临床髓系白血病的鉴别的标准之一。此次检测中他们的表达率分别为100%、94.5%、84.2%与很多报道文献相符合。而在淋系抗原中,CD的表达指数最高为30.5%,其次为的CDl9 的26.9%、CD的16.7%。且其常见于M2和M3中[4]。髓系白血病细胞特异性表现在原始细胞上正常抗原不同步表达,非相关系列的抗原如CD、CDl9、CD2 异常表达以及正常髓系抗原的异常表达。而大多数的白血病是由环境因素与细胞的遗传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传统的形态学检测由于敏感度水平较低很难准确反映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水平。而流式细胞术能够准确检测出细胞周期中各时相细胞的百分比[5]。同时可以测定细胞群中个细胞的DNA数量。因此能较为准确定量残余白血病细胞数,其敏感度可达10,如获得更高的细胞,敏感度可达到10。目前,免疫分型已经成为诊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必不可缺的重要标准,并对微小残留病的检查和预后判断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在国内外大多数检测都用CD/SSC设门法,根据CD的细胞的颗粒度和表达强度,可较为清晰的区别异常细胞群,从而提高免疫分型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该文对患者骨髓细胞进行12种抗原监测,并结合FAB法则分类对不同亚型中抗原表达差异进行比较,有助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诊断和分型的准确性,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重要价值,其不但可以对白血病的明确诊断以及分型进行纠正和补充,还能提高某些特殊类型白血病的确诊,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宣柳,沈佐君,李筱青,等.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分型[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42):705-706.

[2] 周海燕,千宏伟.朱镭,等.104例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08(8):1924-1925.

[3] 邢娟娟.流式细胞术检测双表型急性白血病[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5):275-276.

[4] PaiettaE,GoloubevaO,NeubergD,et al.Asurrogate malter profile for PML/RARalpha expressing acute promyelorytic leukemia and the association of immunophenotypic markers with、morphologie and molecularsubtypes[J].Cytomelry B Clin Cytom,2004,59:1-9.

第6篇: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

一、研究背景

在下校听课和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按照“类型”来教学,总结了十一种简单应用题的类型,如“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学生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问题情境问题类型运算意义”这样的过程。而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强调“问题类型”,反而造成了学生对“问题情境”和“运算意义”的割裂,不利于学生真正地解决问题。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变为了“解决问题”,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问题”也成为了教学的难点,许多教师不知如何把握。大多数教师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并不是真的了解学生是如何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在学生学习理解四则运算意义中都形成了哪些“情境原型”?只有当教师真正了解了这些,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因此,我们会将研究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学生身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填补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空白。那么,学生都形成了哪些不同的“情境原型”?哪些“情境原型”是这些原型中最主要的?学生对哪些原型有困难?这些问题将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对加减法情境原型的认识

郑毓信教授编写的《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一书,在第10章介绍了由美国数学教师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数学教与学的研究手册》,其中指出: 对正整数加减法现实意义而言,其情境原型主要有四种:聚合、比较、增加性变化、减少性变化。反映在教材中具体如下: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考虑到测试学生的代表性,我们把调研对象确定为北京市远郊区县燕山、门头沟、延庆、平谷、房山这五个区县的一至三年级的部分学生。并采用了抽样的办法,随机抽取了这五个区县的各两所小学的同一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学生总数为一年级527人、二年级552人、三年级532人。这些学生分别使用的是北京版和人教版的课改实验教材。

研究后期,我们还对北京市石景山区外语实验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中各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追踪访谈。

(二)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期望通过大样本的测试,采集一些真实可信的数据,从一个侧面了解课改以来北京郊区小学生“情境原型”的建立情况。同时,我们还期望,通过后期对测试情况的分析和个案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用加减法原型解决问题中的主要困难,探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可能原因。

1.前期大样本测试的目的

(1)测试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的加、减法情境原型的掌握情况,了解其是否能够正确解决相关问题。

(2)了解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加、减法情境原型主要是什么。

(3)对比不同版本教材、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境原型建立情况有无差异。

(4)积累学生的错例,分析发现学生的主要困难。

2.后期访谈的目的

(1)进一步了解学生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中的原始经验及遇到的主要困难。

(2)分析学生学习“比较”原型问题的主要路径。

(三)测试和访谈题目

本次测试我们主要采用看算式编实际问题和解决一步的实际问题两种类型。

1. 看算式编实际问题

了解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加、减法情境原型主要是什么,及对比各年级间有无差异。因此,一至三年级各年级的题目形式基本相同,题目差异不大。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前两个加、减法算式要求学生画图表示算式的意思;而后两个算式要求学生每个算式编两个实际问题,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建立的情境原型是否丰富。题目如下:

(1)请你画一个图表示3+5。

(2)请你画一个图表示6-2。

(3)写出两个需要用“9+4”解决的实际问题。(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

(4)写出两个需要用“8-5”解决的实际问题。

2. 解决一步的加减法问题(题目见后面正确率表格)

主要考查学生解决不同的情境原型,如“聚合”“比较”“增加变化”“减少变化”等各种一步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情况。一、二年级每个年级各出10道小题,各种不同的情境原型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分别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习和接触的是聚合的原型,所以较多地考察了聚合的原型;二年级学生重点学习了比较的原型,因此10道题中有4道是比较原型。同时,同一原型的不同题目在设计中既有用加法解决,也有用减法解决。另外,在设计题目的过程中,也参考了原来我们常说的11种基本应用题类型。比如:已知两部分的和及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或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等等。通过这样的测试来了解学生情境原型的掌握情况及主要困难。

3. 试测

为了保证测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两次试测。第一次试测选择了石景山区外语实验小学一至三年级中各一个班的学生,本次测试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测试题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任课教师认定,测试结果符合学生的一贯表现,测试题目达到需要的信度和效度。本次测试我们从中发现学生形成的情境原型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主要的原型。第二次测试选择了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的一至三年级中各两个班的学生。本次测试由负责正式测试的郊区县教师进行组织,主要目的是让他们经历测试的过程,以保证正式测试中施测程序的正确性。

4. 测试的计分和解释

本次测试的题目中每一题都体现了不同的原型或类型,因此为了反映各种不同原型的掌握情况,在计分时并没有采用核算总分的方式,而是对每一题的正确率进行了分别统计。而学生解决某一类型题目的正确率达到了85%以上,就可以评定为学生对这一原型基本建立。(此标准的确定,参照了数学学科考试说明中的小学生的学业评价标准,同时征求了部分一线教师的意见)

5. 访谈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解决比较关系原型的问题中的主要困难及解决问题的路径,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访谈。

访谈提纲:

(1)读题,解释题意。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进一步追问为什么选择加法或减法。

(4)适时提供一些帮助,如画图或举例子等。

四、学生“情境原型”的测试结果分析

(一)解决加、减法问题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1. 各年级题目正确率

(1)一年级测试各题正确率(测试总题数:10道;总人数:527人)。

序号 题目 正确率

1

97.91%

2

96.96%

3

97.15%

4

比多棵。 96.96%

5 小明有6条红金鱼和3条黄金鱼,他一共有几条金鱼? 99.43%

6 有8只小鸟,飞走了5只。还剩下几只? 97.91%

7 要有9人来踢球,现在来了6人。有几个人没来? 88.05%

8 有3只蝴蝶,又飞来4只,现在有几只蝴蝶? 98.48%

9 两个小组一共有10人,我们组有6人,另一组有几人? 86.91%

10 一些青蛙在荷叶上,跳入水中3只后,还剩2只,原来荷叶上有几只青蛙? 92.79%

(2)二年级测试各题正确率(测试总题数:10道;总人数:553人)。

序号 题目 正确率

1 小明有6条红金鱼和13条黄金鱼,他一共有几条金鱼? 98.19%

2 树上有12只小鸟,飞走了5只。还剩下几只? 97.65%

3 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有几个人没来? 94.94%

4 有13只蝴蝶,又飞来8只,现在有几只蝴蝶? 92.59%

5 小红有45元钱,比小明少10元,小明有多少元钱? 68.17%

6 数学小组和航模小组一共有35人,数学小组16人,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94.03%

7 某农场今年栽树88棵,比去年多栽16棵,去年共栽树多少棵? 88.07%

8 食堂新买来一些大米,一星期吃了46千克,还剩32千克,学校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86.62%

9 期末考试,王芳比李明的数学成绩少3分,李明考了95分,王芳考了多少分? 91.68%

10 小军家养了35只白兔和42只黑兔,他家的黑兔比白兔多几只? 92.59%

2. 测试结果分析

(1)学生的加、减情境原型基本建立,能够识别简单的加、减法情境,并解决问题。从各种加、减法原型的平均正确率可以看出各种原型问题的平均正确率都超过了85%。

(2)学生对于比较原型问题感到比较困难。比较原型问题的平均正确率只有87.49%,特别是对于如“小红有45元钱,比小明少10元,小明有多少元钱?”这样的比较原型问题,其正确率只有68.17%。

(3)学生在一年级解决问题过程中有24%的学生用到了类似方程的方法(见下图);而二年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学生出现用这样方法。

(二)看算式编实际问题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1.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加法原型是“聚合”和“增加变化”;学生比较熟悉的减法原型是减少变化。如下面的实例:

一年级学生的加法原型:“增加变化”。

“合并或聚合”。

2. 使用北京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无显著差异,而且这一结果和教材中呈现的不同原型问题比例相一致。

3. 发现不同的教学班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反映出受教师教学的影响较大。

4. 部分学生建立了多种原型,即同一算式编出了不同原型的实际问题。一年级:有47人编出了两种加法原型的题目,有12人编出了两种减法原型的题目,合计占总人数的11.2%。二年级:有68人编出了两种加法原型,有22人编出了两种减法原型,合计占总人数的16.3%。三年级:有54人编出了两种加法原型,有31人编出了两种减法原型,合计占总人数的16%。可见二、三年级的学生比一年级学生积累的原型更丰富。

(三)学生的主要困难和错例积累

学生的主要困难还是在一些反序描述的情境及比较原型的问题上,下面将列举一些学生的错例。

错题举例:

一年级

二年级

此题正确率只有68.17%。

(四)初步访谈记录及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在学生纸笔测试后,我们也进行了初步的访谈。发现学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定式,如“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看见还剩就减”“见飞走就减”“看见一共就加”等等。

同时,对于比较不同原型的掌握情况的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比较原型的问题较大,即使学生到高年级也常常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出错。我们将“比较”原型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点。通过前后测对比及访谈了解学生的困难原因和学习路经。

五、“比较”原型学生的主要困难和思考路径

(一)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的主要困难

学生困难一:不能理解比较关系。

多数学生的困难表现在不理解比较关系。如访谈学生在理解“小亮跳了30个,小红比小亮少跳10个”时,学生往往理解为“小亮跳了30个,小红跳了10个”,说明他们对“小红比小亮少跳10个”这句话并不理解。一些在前测中列式正确的学生,当被问到算式中的各个数量表示什么时,也不能正确回答。如一支钢笔15元,比一支签字笔贵10元,一支签字笔多少元?学生列式:15-10=5,当问到10表示什么时,学生往往会回答表示“签字笔”的价钱。

学生困难二:不能把理解的问题用正确的算式表示出来。

例如下面的访谈过程:

生(叙述条件):你有20个松果,我有25个,我比你多几个?我想就应该用20+25得出结果45。

师:什么叫我比你多几个?

生(举例):比如说,我有3个苹果,你有6个苹果,6比3大,就是多。

师:怎么列式呢?

生:6+3=9。

师:你能画个图表示这个意思吗?

生(画图):小明有3个洋葱,小聪有5个洋葱。小聪比小明多。(学生边画图边描述)

师:哪是多几个呀?(指图看,一一相对后多的部分)

生:2个。

师:怎么列式?

生:3+5=8。

师:看图是多2个吗?

生:是。

师:3+5不是多2个呀?你想怎么做?

生:应该是1+1=2。

师:为什么必须用加法?(再次指图进行提示,学生思考)

生:5减3再减2。

师:为什么再减2?5是什么?3是什么?

生:列式5-3=2。

这一位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比较关系,能够自己举例进行说明。但当他要把这一关系用算式表示时,他都表示为加法。可以看出他在用算式表示关系的过程中存在着障碍。老师已经引导他对结果进行比较“3+5不是多2个呀?你想怎么做”。学生知道开始的方法不对,但他还是首先想到用加法,“应该是1+1=2。”可以看出他能够正确理解比较关系,但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学生困难三:受一些错误思维定式的影响。

如见“多”加,见“少”减 。如下面访谈过程:

在跳绳比赛中小亮跳了30个,小亮比小红少跳10个,小红跳了多少个?

师:怎么列式?

生:应该用减法,30-10。

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因为“小亮比小红少跳10个”,“少”应该用减法。

(二)学生学习的主要路径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积累比较关系的经验很重要,而画图和模拟操作活动对学生正确理解比较关系会有很好的帮助。学生只有先正确理解比较关系,再将这种理解和所建立的加、减运算意义进行对接,才能正确解答问题。

下面列举一个学生对于“小亮有小汽车15辆,红红比小亮少5辆。红红有几辆小汽车?”这道题的表现。

学生先拿出15个白棋子,摆成一行。又拿出10个黑棋子,摆成一行。

教师让学生看着围棋子,并说明各表示什么。

生:15个白棋子表示小亮的小汽车,10个黑棋子表示红红的小汽车。

师:少的5个棋子在哪?

学生正确指出“空白处”,并列式:15-5=10。

此题学生借助操作得出答案,并且“反映”出用减法解决。实际上,学生正是通过经验、操作、画图等方式独立完成了题目,即使是对于困难较大的第5、6题(实际上,这一内容并不作为一年级每位学生都要掌握的内容),也有部分学生正确列式。

六、研究结论

(一)通过本研究了解学生加、减法原型的建立情况

从所调查的北京市五个郊区县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加减法原型基本建立。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加法原型是“聚合”和“增加变化”;学生比较熟悉的减法原型是“减少变化”。而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原型会不断地丰富。

相比正整数的加减法原型,学生对于比较原型问题会感到比较困难。

在对学生的情境原型建立情况进行差异比较中我们发现:使用北京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无显著差异,而且这一结果和教材中呈现的不同原型问题比例相一致。而不同的教学班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反映出受教师教学的影响较大。

(二)通过本研究了解了学生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中的主要困难

学生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时的主要困难有:对比较关系的理解,这也是最主要的困难;情境理解和运算意义的对接,即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已形成的一些错误定式的影响。

(三)通过本研究了解了学生解决比较原型的学习路径

首先要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比较关系,可以通过画图或模拟操作等方式;接着,再将这种理解和所建立的加减运算意义进行对接;最后选择方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通过多人次的前测访谈了解到,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不需要套用原来的应用题类型,而且若学生形成了一些机械套用以前学过的类型的习惯,会给他正确分析比较关系应用题带来障碍。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问题的理解和表征很重要,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比较关系的经验,并且注意在教学中利用好直观的学具及教具,做好直观学具与抽象算式的沟通。

(四)通过本研究了解了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通过对学生进行的访谈活动,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学生的困难。因此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情境原型。

(2)要重视比较关系的经验积累。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已经出现了如下图的一些比较关系的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编题练习,帮助学生积累比较关系的经验。

(3)要注重学生画图和模拟操作的活动。

(4)要防止机械训练使学生形成错误的定式。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著.国际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

【关键词】美术与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美术与设计专业人才是当今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学的核心点之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应用性、实践性取向要求美术与设计专业教育的重点要落在实践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点。加强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凸显其专业实践特色,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需要重点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一、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

1.职业化价值取向

美术与艺术设计工作的职业化的快速发展给专业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职业化要求专业教育要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专业教育要回应职业需求。专业教育在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就必须考虑这一问题,要以社会现实的职业需求及发展趋势来科学合理的安排具有创新创业性的职业训练,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实现专业技能对接。

2.全程化价值取向

全程化的价值取向要求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要贯穿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生涯,具体化为要构建分层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创新实践训练和实训内容,逐级累积专业实务能力,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课程化价值取向

课程化价值取向要求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与理论课程体系并行设计,严格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细化,相关的教学文件和教学实施要科学有序。实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教学体系,它不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要求有独立的专业化的思考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二、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并借鉴国内外院校相关专业的经验,建立一个适合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应遵循的原则有:

1.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归宿和核心地位,以人为本。也就是指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归宿和核心地位,以学生需要、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设计实践教学进程、提供支持服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都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尽量结合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给学生传授新方法、新技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技术拓展能力。以学生知识结构为中心是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项目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并为他们选配合适的指导教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

2.开放性原则。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要紧跟经济社会对美术与艺术设计人才的现实需求,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内容、新技术及时充实到实践教学内容中,保证基础性实验教学的同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比例,加快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将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将其中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等要素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使实践教学体系高效高质量的运行。构建社工实践教学体系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实践教学和创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进行整合,认真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将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合到实践教学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优化的整体。

4.全过程质量监控原则。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让质量监控涵盖每一个环节、部门、课程、教师和学生,落实在专业培养计划、实验实训大纲、部门的工作职责、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学生的行为要求。其目的是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能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

三、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要素分析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以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复合型教育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各个目标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使实践教学活动高效、良好的进行。

1.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构建

创新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根据实践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创新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养、岗位执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构建”。本着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构建思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由整体目标和若干子目标组成。

2.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构建

创新型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指,实训、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阶段,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所有知识经统筹整合后的具体展现。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针对美术与艺术而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对艺术类学生所需要的创新实践技能的要求。构建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框架,要遵循“创新性、创业性、实用性、渐进性、整合性”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中心,遵循人才的培养规律,将理论知识的学习配合好创新实践技能的学习,把创新型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从提高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出发,抓住核心,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螺旋式发展。

3.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是指教学环节、教学环境、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条件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保障实践教学良好有序进行的系统体系。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核心是要加强“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按照创新型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坚持“内培外引”的原则,在内部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同时积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进校讲课和指导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创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增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帮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4.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的监控体系构建

创新型实践教学监控体系是以学校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全面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为目标,系统、有计划的对教学环节进行测评和监控的系统。实践教学的监控体系应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在监控过程中应定期的考评,检查,将评价指标具体化,过程程序化,形成一套可操作的教学监控体系。建立校级、院级督导实践教学二级监督体系,校级督导负责对学校整个宏观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规章制度的制定,系级督导负责各系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教学活动的监督。学院应制订实践教学监督的相关制度,以完善实践教学监控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范丽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前沿,2007(02):31-32.

[2]喻淑兰.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04):87-89.

[3]施菊华.构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42-444.

[4]秦敬祥.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10(04)

作者简介:

马本和(1961-)男,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马振庆(1961-)男,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第8篇: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新的认知模式,反映在教育领域,建构主义深刻地改变了包括课程、教法、学法、评价在内的各个教学要素;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界适应全球化导致职业领域变化的教学改革,因为符合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受到各国职业教育界的认可。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内在规律,寻找其相似和相异点应通过对两种教学思想特征、运行模式、评价模式的多维比较,从而概括出两者可资借鉴的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相对于行为主义而言的,是对人类认知模式的革命,尽管某些流派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自身的方式,在教育学习方面,认知模式的改变导致的是课程、教法、学法的变革。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则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学科导向教学模式的颠覆,认识到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本质和发展需求,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跨空间、跨时间、跨专业的能力培养方面,有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本质。对于这两种教育教学思想的多维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特征比较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筑于认知理论的基础之上,其关键点在于改变行为主义的认知的单向输人模式和认知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以及知识的动态建构特点。建构主义本身的流派众多,但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建构主义思想的特点首先在于师生关系的改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再是灌输者和接受者。在教学内容方面,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强调“协作学习”;注重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学模式是一项针对实际情况的自觉行为转变,目的在于改变职业教育面对社会经济变化的被动局面,以能力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为受教育者提供宽阔的职业前景和发展平台,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以学习领域的形式把与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的开放型教学;教学评价多角度包括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重视过程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也就是说,注重学生技能掌握的整体性和个人创新精神;它是一个完整的职教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这样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见表1)。

通过对这两者的细节比较,可以发现,这两者在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上,尽管细节上有所区别,但是保持了大方向上的一致。这主要是建构主义思想作为认知方式,更多地是一种指导意义上的教学思想,适应于大教育的领域,体现了一种抽象的教育观。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这是具体于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指导思想,更强调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环节的各方面体现的较为具体的视角。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途径比较

在上文中提到了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三种主要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人教学,尽管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法、教材、教学环境等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基本遵循着类似地教学环节(见图1)。

可以看出,这三种教学法在整体构架上有三点是保持一致的,即创设情境为先,然后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最后进行评价。在遵循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原则的基础上,应该注意两个特点:所有的教学环节在主客体之间,或者说学生与其建构的知识体系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则是单向的线性发展关系。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环节上与建构主义思想教学法区别不是很大,其中,资讯、计划和决策三个环节就相当于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为能力培养收集外部和内部信息,设计恰当地行为模拟方案,为能力培养提供平台。实施环节方面行为导向教学法所遵循的原则是与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是近似的,或者说,两种教学思想有着近似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在整体性上有一点与建构主义思想有很大不同。与学习领域的教学范围相对应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学科体系,打破了学科导向的限制,目标在于培养跨学科的、能够适应时间空间变化的关键能力。正如建构主义所持的观点,只是不是固有的,而是在人与外界的认知关系中建构而成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职业行为能力的劳动者,他们应该具有这样的关键能力,能够适应技术、环境和职业的变化。这种能力抛弃了原有的终结式的教育状态,出现终生教育的需求。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趋势,而是一个循环的系统,以此体现出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和人的发展的动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地自由的发展”(见图2)。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评价模式比较

由于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知不是外部灌输到认知器官—大脑中去的,而是个体注定积极建构的结果,最终形成的认知(知识)也就具有个体建构的特点,不能够以单一的外在标准进行衡量,所以建构主义的评价是审视建构过程的一面镜子,应该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建构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开展教学。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评价的多元性和动态性,在进行对建构主义教学效果的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标准:①目标自由的评价;②以真实任务的评价;③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④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⑤背景驱动的评价;⑥依靠学习背景的评价;⑦多种观点的评价标准;⑧多种形态的评价标准。

相对于客观主义的评价标准,并不能适合建构主义环境下的认知建构动力、过程和结果。建构主义思想的本质也决定了其评价的多元性和动态性,相对于目前仍然很普遍的目标驱动的评价和标准参照式评价,建构主义的评价观可以更好地反映出认知建构的效果、效能和效率。

第9篇: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重要特性

2.1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题,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所选择的学习目标、方式、内容都是自主的。

2.2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研究性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感受和体验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开放性研究性学习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3.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由于受到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限制,对于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与广度,对于研究性学习缺少持久性。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日常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做好前期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方法培养工作在平时日常教学中常给学生讲科学家研究方法和我们要做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相似,同时告诉学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及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什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有哪些。通过教师的点拔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兴趣,知道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下一阶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要将班上同学进行合理分组(考虑男女、经验、家庭情况、学习态度等),因为有的课题需要独立完成,有的课题需要合作完成。

3.2做好课题的选择工作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兴趣还决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持久度。如果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做了一段时间,却发现问题多多、无从入手,没有结果,肯定很沮丧,肯定找不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一般让学生完成4-6个课题。该课题的优点是:学生兴趣高、简单、素材好找,体现了从化学到生活的课改理念。第二种课题为结合课本知识型。如《结合课本知识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并对如何防止铁生锈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以下要求准备三组实验,并完成下列内容(试管可用透明瓶子代,无蒸馏水用热开水代,将试管放在火焰上加热片刻即得干燥的空气)。对于这两个课题的选取即方便了教学,又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素材有学习的方向。由于课堂上要提问、表达、交流、展示,学生参与的积极高。本课题学生参与率达96.2%.班上53人有2人没做。第三种课题为:结合生活、科技、热点型。我安排的课题为:《什么是低碳,如何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1)什么是“低碳”;(2)如何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3)根据你对“低碳”的了解请对家人、朋友提些建议。因为是热点课题,电视、媒体、广告都在宣传,素材非常丰富,查阅资料非常方便,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成效好。第四种课题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父母工作单位、家庭环境)提出,教师进行审核、指导。指导方面主要考虑:调查研究的素材、资料是否容易查找,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如:有个家住在三农轻质碳酸钙厂的学生申请了这样课题《石灰石的变化,及产品价值的提高》考虑其父母都是这单位职工,调查方便,数据、报表来源准确,我同意这课题,并让家长配合,效果很好。

3.3做好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管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由学生完成,教师必须抓好过程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提醒学生时间性,所有的课题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否则会影响学生间的交流、展示、相应课程的学习和教师评价,平时多督促,也能提高学生做研究的积极性。②做好抽查工作,抽查学生完成表格、调查资料的情况,有利于调控研究性学习进度,同时进行阶段表扬,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做研究的积极性。如《xx家庭柴改沼气的调查报告》时间长要认真做好抽查工作,当然在抽查中也容易发现存在问题,教师根据存在问题做好导向工作。如有的资料与课题无关,就无需深入,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更容易获取素材、资料。如有次抽查也发现学生5天的生活垃圾都一样,我就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入手。

3.4做好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研究性学习学习课程应有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应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已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他是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常利用2-3节课让学生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同时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许多同学对自己在活动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都有反思性评价。常听到学生说:查阅资料阶段很认真,细致。形成结论完成报告阶段没有认真写。当然教师对能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同学都应进行鼓励性评价。

4.开展研究性学习取得的成果与反思

4.1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开展研究性学习后,我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方法更加得当,知识面更广,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4.2更可喜的是我任教的班级学生放2个纸箱专门来回收废纸、塑料瓶了,还向学校要求将垃圾箱分成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同时有几位同学还联系收废品的每天将学校收的废品卖出,并将钱捐给学校家中困难的同学。

4.3初三面临中考时间紧,开展课题数量不够,质量上还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