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学规律范文

体育教学规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学规律

第1篇:体育教学规律范文

摘 要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认知、身体练习、情感、交往活动。探讨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规律与特点,其研究目的是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现代教学思想。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本质 规律 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体育教学是教学的下位概念,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对于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界定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体育教学的教育性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按照教育方针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使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技术、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每一项活动,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规则要求、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动作技术,以及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等,这些是构成体育环境的基本因素。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进行学习、锻炼或参加比赛,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同时,体育环境还包括教师使用的教材、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校传统和班级风气等,这些都会有力地吸引、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提供了许多学生乐于自愿接受,更多情况下是不知不觉接受、有利于个性品质形成的机会和情景,并可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去,以收体育之效[1]。

2.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很容易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从而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主要包括: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识,培养竞争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坚忍不拔、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意志品质,以及心情开朗和愉快活泼的良好性格。

(二)体育教学的双边性

体育教学是指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气氛的调控直接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直接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措施教学,需要教师及时了解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很好地随机对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和控制[2]。因此,教师根据课的内容,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积极、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所以,体育教学是以体育教学内容为中介,以学生身体参与,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双边活动。

(三)体育教学的复杂性

1.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性:构成体育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作用,但它们都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缺一不可,系统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

2.体育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在外部,体育教学与严密的教学大纲或计划相联结,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在内部由特定的教材,方法与人构成,以保证教学的适应性。体育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和户外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大,时控因素多[3]。同时,课堂内外的各种因素还保持着各种互动关系。各种因素都在彼此的互动中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

3.体育教学系统的生成性:体育教学是围绕人展开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处于不断的演化和创作中。教学中的师生都是生成中人,即双方的生理、心理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尤其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是体育教学所独有的特点。

二、体育教学的规律

(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体育教学中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都必须从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承受着不同强度和程度的负荷,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变化,同时,学生有着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对学生身心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提高。

(二)要遵循感知、思维和实践结合规律

体育课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身体练习,耳、眼和机体等感官直接感知动作,大脑积极思考如何行动,机体协调做动作,其中,直接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核心,实践是归宿。这三个环节是紧密结合的,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影响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此,这也是体育课必须遵循的。

(三)要遵循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用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只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生成问题,在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在自我反思中拓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在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教学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由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用的转化过程,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所在[4]。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及其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只有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积极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体育课教学还应遵循其它学科所揭示的有关规律

例如:运动生理学所阐明的人体工作能力变化的规律是逐渐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水平后,保持一段时间,再逐渐下降,达到或接近开始时的水平。所以体育课开始时要做准备活动,然后再进行强度更大的练习,下课前做放松活动。这种安排与人体工作能力变化规律是一致的,也是不应当违反的;运动心理学所揭示的动作技能形成为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的规律,是体育课应遵循的又一条规律。

三、体育教学的特点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第二版《学校体育学》中指出,体育实践课堂教学在以下诸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4]。以上观点各有侧重,我们从中归纳出体育教学的几个特点:

(一)身体练习为主

身体练习是体育课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体育实践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体育实践课教学则是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

(二)学生承受事宜的生理负荷

体育实践课教学,由于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人体器官系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因此而产生身体疲劳,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这一点也是体育实践课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生物学依据,也是体育实践课教学所独有的特点。

(三)教学组织多变与复杂

体育实践课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大,施控的因素多。体育教学依据季节、气候、学生性别、体育基础、身体素质、教学内容、器材设备等因素的不同情况来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身体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四)社会交往性

体育实践课教学多采用分组进行,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多是以集体的方式完成。如球类的技战术、田径接力跑、武术的攻防技术等,即使是个人技术的学习,也离不开相互间的观察、纠正、保护与帮助。至于各种教学比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往则更多。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随时都发生变化,这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频繁而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亚芹.浅谈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 杨华.论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0(1).

第2篇:体育教学规律范文

现就体育课教学中运用心理学规律,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谈些浅见。

一、利用直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他们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做各种活泼的游戏,一场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体育课。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我们还应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就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容易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眼的标志,洪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获奖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练习“长跑”。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生从被动注意引导到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一条胶布,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有了肌肉感觉,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从而引起他们的主动注意。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当他们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的个性培养要与社会培养相结合

人的个性发展是完善自我,享受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基础。体育教学中,就学生个性发展而言,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强调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及自信心的培养。而对学生的社会培养而言,学生在体育课上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要遵守规则,尊敬师长,关心同学,服从集体,当个人的意愿和要求与集体、学校、社会利益(公德与规章等)发生矛盾时,能够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其行为必然要受到社会意识、社会道德、社会法规的影响和制约,这是对人社会性的要求。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社会性培养应全面发展,应在教与学的同一过程中和谐地发展与实现。没有社会性的培养,就没有统一意志,就会失去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没有个性培养,就会失去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因此二者要紧密结合,任何一方都不可忽视。

第3篇:体育教学规律范文

摘 要 教师应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即生理学上称为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科学组织设计体育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五种组织实施方案。

关键词 动作技能 客观规律 信息技术 教学阶段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种建立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就是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能够有顺序的、有规律地、有严格的时间间隔,并符合动作所需求的规格,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因此,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要研究怎样使条件反射系统化更快些,使技能形成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时间缩短,较快地掌握动作技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组织实施。

一、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体育课件及录像教学片等上传于学生电脑和手机,使学生随时观看教学内容,从而形成视觉、感觉和肌肉冲动能力,加快泛化阶段进程。

互联网时代的交互性、直观性、互动性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并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及动作以生动、形象、具体方式展现。人体的各种器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都可以帮助肌肉产生正确的感觉。因此,教师在体育中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电子教学课件等新技术进行直观演示,在动作形成初级阶段,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反复刺激视觉,从而带动肌肉冲动能力,使学生在初级阶段(即泛化阶段)对动作技能形成有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体育教师的示范与语言、缩短动作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的时间

体育教师的示范与教师的简洁和形象的语言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加速动作技能形成值得重视的问题。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教授新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学习动作处在泛化阶段往往采用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比采用单一的讲解或示范的教法效果好些。所以动作结构比较简单的教材,教师就应采用边示范和边讲解动作要领相结合的方法。动作复杂的教材,教师先完整的示范,然后突出动作的关键,进行边示范边讲解,利用示范与语言进行教学,还必须向学生反复说明练习的目的和意x,从而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好处,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些。

三、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各种不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学生学习一个动作如果没有目的地重复去做这个练习,那么这个练习的动作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练习法是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基本方法。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法是多种多样的,它有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综合练习法和循环练习法。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练习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重复练习法是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根据完成动作的基本要求,进行反复练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大脑皮质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减少扩散的现象,使条件反射的暂时联系逐步地稳定下来,所以教师教授新动作,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处在泛化阶段,以重复练习法为基本教学的方法最适宜。

四、练习的手段多样化和明确规定重复的练习次数

为了缩短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课的任务,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正确地选择和安排一些必要的辅练习、诱导性练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这些素质练习既要有一般身体素质练习,又要有结合掌握教材所需要的专项素质练习。这种有目的地选择多种多样的手段,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

动作技能形成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有目的地反复进行练习,因为练习一次就是一次条件反射,重复地做一个练习可使条件刺激得到强化,使学生通过肌肉本体感觉,体会动作概念和动作的完整过程,并且掌握动作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及完成动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五、贯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加速动作技能的形成,教师在每节课里,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的情况,分好、中、差三组,并随时根据学生技能的进步情况,用升组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教学效果。采取分组升级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应明确向学生宣布凡能熟练地掌握该组练习者可升级到上一级,最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进入到好的一组,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要求;其次,学生分在哪一组,教师应提前向学生宣布,以免课程进行时出现混乱现象;第三,要运用好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认真备课,随时了解学生技能掌握的情况,尤其是上课时教师须仔细观察,了解学生进步情况,作好记录,写好课后小结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没有明显界限,是一个阶段逐步向另一阶段的过渡,而且每一阶段的时间长短与教材的性质、学生体质情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要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外,还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吴志超,刘绍曾.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5.

第4篇:体育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规律 教学质量 主导主体地位

在当今大力进行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使小学生真正有所发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自身素养,发挥主导作用

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认识活动才可以走捷径。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因素,学生认识和发展过程的指导者。即使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信息猛增,知识爆炸的今天。当教师已不能再拘泥于所教课本,而必须从多渠道吸收知识,熟练的驾驭教材,把学生紧紧的吸引着。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还要经常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探索教学技巧方法。当丰富的经验,技巧积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个人的才华必然喷薄而出,从而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语言是教学的载体,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的语言,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相反,老师总是总结“一二三”式的方法,学生听得太多,投下去的石头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涟漪。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是知识丰富,教学技巧,教学技艺高超的教师。同时必须是具有现代意识,充满爱心的教师。这样的精神定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这样的精神才能在教学中担当起主导作用。

二、服务学生,突出主体地位

一个教师,无论知识水平,教学艺术多高,最终目的都要靠受教育的学生来体现,教师的指导思想、行为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服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现代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理智与情感、分析与综合、有意识和无意识切不可分割。人的活动最有效的时间是这些因素处在最佳状态的时候。只有创造一个生动引人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开掘出学生兴趣的源泉。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真正让学生乐学、想学,从而为提高教学提供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尊严,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塑造人格,提高教养。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学习的快乐。高效课堂的显性表现,一堂课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动态的,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表现出无限的惊喜,把学生塑造成学生的主人,使他们一直沉浸在愉快的学习情境中,服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创造,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掌握间接经验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而在此过程中必须有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在教学课堂中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让学生亲自实践练习、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服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的最大潜力。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答出的问题绝不越俎代庖。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诱导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三、遵循规律教学,迎接未来挑战

第5篇:体育教学规律范文

一、探索识字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识字教学从识字的心理过程与程序以及方法都在进行着研究与探索。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要求“边读书,边识字”,不在讲读课前专设识字环节。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教学分三步骤,即:读书中学习字音;理解课文中解决字义;全面理解课文后分析字形。(课文全部注音。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巩固 直呼音节的教学成果与独立阅读课文)。

小语大纲要求识字要做到四个结合,1.把字的音、义、形结合起来;2.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3.把 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4.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改进识字方法,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并认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识字,要求学生掌握字的音、义、形,就必须把识字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规律,逐步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基本字、查字典是四大基础。学生有了直呼音节的能力,就能读准字音,掌握了汉字的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又认识了一批构字率极强的基本字,就有了独立分析字形的能力,进而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就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也就是说,学生具备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就能识记、理解字的音、义、形,也就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规律性的知识, 有利于儿童学习迁移,提高识字的效果。

二、发展学生能力,分层明确任务。

各年级儿童的识字形象记忆特点是:就识字的音、义、形三要素相对而言,义最难,音其次,形更次。而年级愈低,字形因笔画多少和结构的复杂性,使字形成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难点。各年级按年段分层要求,均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

三、在识字中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1.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教材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四个结合,“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 读书为主”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全日制小语大纲为依据,博采众家之长,用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系列有序的教具,不断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把识字与听说读写等基本功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识字和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2.教具与学具和设计

按低、中、高三段分别使用五种系列教具,每种教具配合学生使用多功能练习本,以便在课堂操作中使教 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同步进行。

3.教学基本模式

教无定法,但教学中必须有法可依。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与实践结果所证明了的。长期以来,识字教学的方法虽不断改进,但缺少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具与学具的系列辅助手段。我们根据各段的不同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从总体上规划了教具的配套使用和教学基本模式。

低段:低年级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在阅读中的识字、学词,进行语言训练。以看图归类识字为例:

(一)观察图,看拼音,思考:有几幅图?每幅图上有什么?每行有什么特点?(按事物归类,进行词句 训练。结合“正音”,“讲义”。)

(二)词语中哪些是生字?(多功能教具出示:音序、音节、部首、结构、组词。进行分步训练。)哪些生字不好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动脑思考,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记忆。)

(三)重点学习一组后,总结学法,进行知识迁移,指导运用。

(四)提出操作程序,课堂练习。

中段:中年级的训练项目以段的训练为重点。识字教学从时间上讲,占用得较少,从理解上讲,要更多的 体现独立性。以讲读课为例:(最后一教时)

(一)指导读书,总结性提问。

(二)信息反馈,巩固字音、字义。

(三)从文中找出生字所在的词句。

(四)自学生字,查字典。

(五)出示多功能教具,汇报自学情况。进行矫正。

第6篇:体育教学规律范文

教材的处理涉及到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初三学生要较为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抛开教材中化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是行不通的;学生的学习又不能与他们身心发展、认识发展的规律相违背。所以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本着把“体系”和“规律”两者有机结合的思想,通过“顾后”、“瞻前”等方法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序”。

一、“顾后”处理

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高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1.疑点适当后置。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有些问题难以一下子说清道明。对于其中某些疑难点的突破可暂时搁一搁,待时机成熟再加以解决。如“分子”概念中“一种”两字的理解在学习“分子”时不妨放一放,待“原子”概念建立理解之后,再作深化。学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不大容易讲清变浑的原因,如将该问题安排在学习悬浊液、溶液之后去解决,那就容易多了。

2.方法及时介绍。及时介绍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当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接触到化学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把实验观察的方法介绍给学生:首先观察反应物的色态;然后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最后观察生成物的色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而且对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养成也极为有利。总结铁的物理性质时,可教给学生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从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性、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去了解。为高中化学中其他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从方法上作了铺垫。

3.知识预先渗透。与疑难点适当后置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从绪言课开始,在某些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中有意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能达到分散“化学式书写”这一难点的目的。又如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只要求作一般了解。而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则可稍作加深:让他们分析课本上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列的规律。为将来学习元素周期表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4.不留知识空白。对于教材中的13个家庭小实验,教师必须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以丰富活动课程内容(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开辟“第二战潮。

二、“瞻前”处理

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

1.释疑性“瞻前”。教材中的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是处理教材时进行释疑性“瞻前”的根本保证。学习“分子”概念时,“一种”两字的含义不容易讲透。原子概念建立之后,学生懂得了某些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此时理解“一种”含义的时机已经成熟:既然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个角度看,分子能原子也能,那么分子只能说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两字不能易成“最斜。又如,学生学习化学不久,就接触了“溶解”一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还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学习了“溶液”知识之后,可及时“瞻前”,使学生懂得:溶解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释疑性“瞻前”,常常能让学生茅塞顿开,给学生带来溢于言表的心理愉悦。

2.辨析性“瞻前”。辨析性“瞻前”是一种集可能性、必要性于一体的处理教材的方法。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学习“元素”时,将其与“原子”比较;学习“氧化反应”时,将其与“化合反应”比较;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将其与“氧气的性质”比较等等。

3.串联性“瞻前”。介绍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时,回过头稍加追溯,就可发现它与前面的两个知识点——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宏观特征有“瓜葛”。三点串联好后,知识点间的递进关系也就显露了出来: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生成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原因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通常是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等方式来实现的。串联性“瞻前”处理得好,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山越攀越高,路越走越险”的良好向上的心境,使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为他们增添学好化学的动力。

第7篇:体育教学规律范文

摘 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而且要发挥好学科的作用,在字、词、句、章四个方面进行扎实的基础训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获取并积累切实有用的语言材料。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语文素养;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师生应该共同努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和讲解,然后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教师不断选择运用,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及学生的素养。

一、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在真实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不够的,如果将语文听力和口语技能融入学习实践中来,可以直接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技能,使学生接受程度较高。而语文教学的许多内容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更利于记忆,这比听老师的口语教学更有效。因此,要求学生善于独立收集信息,增强与外界的联系,对其提高语文能力有很大帮助。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乐趣,更多的是为了使其更好地学习语文,小学语文教应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应该创造更多的教学方法,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课堂的内容,可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释放自己的热情,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使得学生学得开心、玩得尽兴。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场所。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认知活动与情绪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找寻类似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进行更好的教学实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教学内容上自觉地连接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那么教育的效果要比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从“字”的学习上来说,要做到扎扎实实、循规蹈矩

在对字的理解中,要求学生把字带入句子中进行理解,理解作者的独创性。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上课时笔者特意带来了九元硬币。笔者说:“老师这里有九文大钱,谁来做一回孔乙己。在讲桌上‘排’出九文大钱?”一些学生上来后,一下把“九文大钱”反扣在桌子上,显然,他把“排”理解成了“拍”,一些学生把“排”做成了“摞”。练习几次后,学生才知道“排”原来是把钱依次撒出,在桌面上排成一行。一个“排”字生动地显示了孔乙己的穷而炫富的神情,也表现了其诚实迂腐的性格。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创新的精神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朋友,在课堂上做到善良、温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学生尊重你,爱你,学生就会向你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批评就会有创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精心设计活动,注重过程和评价

全面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并提出一些学习活动的需求,强调要注重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系统引入了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师重视学习活动的结果,更应关注学习过程。过程目标是一个隐藏的目标。每一次全面研究,学生必须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每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提前一周或两周进行布置,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相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瑞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艺术,2010.

[2]许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之我见[J].科学导报,2013.

[3]郭淑华.论如何把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规[J].科学导报,2013.

[4]陈志鸿.重视教学评价激发学习热情[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2).

[5]曹俊奇.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J].读写算,2012.

第8篇:体育教学规律范文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环境是指“一个教学材料(如一个科学或数学的解释)以视觉(如动画或插图)和言语(如解说或文本)的表征形式赖以呈现的学习环境”。①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够以视图和声音的方式更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用插图的形式有效地解释了文本中比较抽象和晦涩的内容,更能够引发学生的联想与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家特瑞赫拉的心理实验,“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来自嗅觉,2%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他的另一个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2小时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听觉信息的70%,视觉信息的72%,视听结合信息的85%,72小时后人们就只能记住听觉信息的10%,视觉信息的20%,视听结合信息65%”。②因此,用图像的方式来加强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与保持相对长久的记忆力是有效的途径。

然而在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其缺点也渐渐显现出来。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提前把教学内容做成PPT,上课时教师只用跟着PPT的播放顺序进行教学即可,这样很多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传统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多媒体教学的“工具性”,使得师生关系从原来的情感交流变成了人机对话,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均为课堂中心,而多媒体教学中,课件和大屏幕成为了课堂的中心,这样正常的师生交流不能够实现。多媒体课件的丰富多彩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艺术性发挥。学生思维过程被“课件流程”所取代,课堂变得平面化。③多媒体教学的“画面化”使教学变得直观化,破坏了教育中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尤其是某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性的课程,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充分消化的学习内容很难由“画面化”的教学方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虽然获得了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然而缺乏身心投入的真切体验。课程性质从传统的“听”变成了“看”,释放了教学的速度,同时引起了其他问题:教师授课速度加快,单位课时内知识量增大。课件转换速度大于学生的接受速度,学生无法内化学习内容,反而造成了学习效果肤浅的后果。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可以趁老师板书时消化学习内容。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无法跟上屏幕切换速度,理论性的文学概论课容易上成文学欣赏课。④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还产生了教学感受和学习感受不同步的问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往往自认为教学效果良好,而学生的反馈则有着不同的结论。根据西北工业大学进行的一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如下:“4.2%的学生对课堂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更好地与教师交流’持中立态度,27.4%的学生选择‘同意’,说明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并没有提高与教师交流的程度;对于‘有助于与同学更好地交流’,37.5%的学生持中立态度,31.3%的学生同意,说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没有太大的提高”。⑤这一结果表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无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根据另一项针对河南省各类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调查,则可以看到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效能上存在明显的认识差异。在“多媒体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课件内容能代替板书”四项中,教师/学生的认可分值分别为:4.58/4.15、4.33/3.98、4.22/4.13和3.23/2.63,这表明教师比学生更多地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而在多媒体课件的学习效能调查中,在“脉络清晰”、“信息量适中,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加工和补充”、“图、文、声并茂,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画面清晰,文字大小适中,色彩搭配合理,适合在多媒体教室投影教学”、“页面信息量适中,文字清晰明朗”这几项中,教师/学生的认可分值分别为3.87/4.23、3.69/4.10、3.69/4.08、4.03/4.28、3.70/4.10、 3.84/4.13和3.85/4.10。这表明在教学效果方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受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偏差,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而学生的认可度则没有教师那么高。⑥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的教学技术,它的出现无疑对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如何运用好它,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方法,如:(1)纠偏。纠正对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依赖;(2)留白。注意适当、适度安排技术手段的运用。(3)互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4)人文。处理好“道”与“器”的关系,把大学生人文价值的形成与培养放在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位置。⑦这些的方法固然有道理,但由于没有理论的支持,显得过于感性。

2 认知负荷理论与多媒体教学设计

上述部分提及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研究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法,根据人们学习认知规律,是可以找到多媒体教学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方法的。本文拟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2.1 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 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信息加工而言,“认知负荷是指工作记忆的负荷,即同时被要求施加在工作记忆上的智力活动的全部数量,是一个表征学习特定材料或完成特定任务时需要的工作记忆资源的概念”。⑧认知负荷理论建立于“工作记忆的有限性”这一基础之上,它强调人的工作记忆只能有选择地注意并加工一定量的传入的感觉数据,超出的感觉数据不会被有效地记忆在人的大脑之中。这就使得如何有效地设计能传入人的记忆的教学材料成为重点和关键。在教学当中,个体先前的经验、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内在本质以及教学的组织这些影响因素把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⑨内部认知负荷主要由学习者本人以前或已有的知识经验构成,它不直接受到外 部教学设计的影响,然而它依然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外部认知负荷则主要由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呈现为中心因素,为了有效地在人们有限的工作记忆中传入有用的信息,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加入过多的无用信息,哪怕这些信息本身是有趣的。相关认知负荷指通过教学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引起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在以上三种认知负荷中,外部认知负荷与相关认知负荷是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手段得到有效提高的。三种认知负荷相互叠加交错,但要是促使学习发生,三种负荷总量不能超过记忆资源的总量,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多媒体在释放了教学速度之后,学生无法跟上教学步骤的原因:多媒体课件制作者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记忆资源总量的问题,课程内容大于学生的记忆资源总量,因此导致学习者无法加工并记忆信息。

2.2 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原则

2.2.1 三种认知加工

根据以上的三种认知负荷,在面对多媒体学习时,人们要经历三种类型的认知加工过程:必要加工、外来加工及生成加工。必要的认知加工是指学习者为了理解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认知加工;当材料同步并持续出现时,学习者能够处理更多的信息。外来认知加工是指学习者会被外来的无关材料所影响,当排除这些无关的材料时,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获得信息。生成认知加工是指当学习者和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时更能够有效地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因此如果能把词语与画面结合起来,学习者能够记忆更多的知识。⑩多媒体教学设计主要着重于“词语”与“画面”两个方面,因此当利用这两个因素进行教学,如果学生有效获得信息和知识,便可以证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有意义学习包括注意到呈现材料的重要方面,将所选择的材料组织成相关的认知结构,并将其与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等几个基本过程”。 要达到有意义学习,教学设计上就要有效地解决认知加工负荷超载的问题,要减少学生的外来加工,增加生成性加工,并保证三种认知加工的总和低于认知容量总和。

2.2.2 减少外来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外来认知加工超载源于无关材料太多且布局混乱。与教学无关的材料却要学习者分散注意力去进行认知加工,尽管有的材料非常有趣,然而它会占据一定的认知容量,因此应该摒除。很多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抱着增加课堂有趣性的目的,加入了很多有趣的图片和音视频,然而这些材料和教学内容并无多大关系,而学生还要分神去处理这些无关的信息,造成了实际学习效率低下的后果。这就是为何教师和学生在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感受上出现了认知偏差的原因。减少无关材料的教学设计原则有一致性原则、信号原则、冗余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排除与教学无关的材料,因为它们会占用学习者的认知容量,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所有的材料都应该指向教学内容,无关的材料一律排除。信号原则是指某些重要学习材料应该给出提示符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如用重点符号标注,或者使用不同字体或颜色等方式,当学生看到这样的符号,都会加大专注力,有利于他们学习处理较重要的知识点。冗余原则是指多媒体课件应该只包含动画和解说,而非动画、解说和屏幕文本都包括在内。如果学生同时要运用看图、听音、看文本三个渠道,就会占据学生的认知容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在画面和文本之间游移目光会造成视觉通道超载,消耗大量的脑力。很多教师把大量的文本写在PPT上,学生无法同时看文本、抄笔记、听教师讲解。而由于教师本人不用抄写文本,因此他会无意中加快PPT的翻页速度,造成学生应接不暇,疲劳不堪的后果,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有效地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为了减少认知加工负荷,有效的手段有空间接近原则与时间接近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是指应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画,文本应该靠近或镶嵌进图画当中。如文本与图画相隔过远,学生要不断搜索并匹配相应的文字与图画,会消耗过多的认知资源,从而导致认知超载。如在文学课上介绍某一作家,应把他的照片与简介放于同一张PPT上,以便学生同时获取知识与直观的印象。时间接近原则多指学习材料组织的“共时性”,即同时呈现画面与解说效果比相继呈现要好。如果先出现画面再出现声音,学生就要先保有前者的记忆,还要和后者所听到的信息联系起来,这样容易造成认知超载。认知超载的后果就是无法获得有效记忆。

2.2.3 管理必要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针对文章开头提到的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翻页过快,学生跟不上的问题,有以下的方法进行改善。根据理论,必要认知加工超载往往与学习材料复杂、学习者没有经验以及学习材料呈现过快有关。当图画与文本快速呈现时会引起视觉通道超载,造成学习效果不佳的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听觉的解说比运用视觉的文本呈现效果要好。用听觉形式代替视觉形式呈现语言材料,有效地把视觉通道上超载的内容转移到听觉通道上来,从而实现有效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应注意不要过多地呈现文本材料。图片信息清晰时,没有必要运用文本进行解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信息重复,增加学生的认知加工负荷。图片需要解释时,多用语音进行解释,而不要呈现大量文本,而教师仅只是照着文本念一遍,这样会造成学习者的视觉通道超载,从而影响实际学习效果。

当出现快速且复杂的动画以及学习者对学习材料不熟悉时,为了减少认知加工超载的问题,可以运用分段原则、前训原则与通道原则。分段原则是指用片段代替连续的材料呈现,学习效果会更好。前训原则是指在材料呈现之前,先让学习者熟悉相关的概念,学习者会学得更好。通道原则是指在学习材料上打印出词语,适用于对词语不熟悉的学习者,或者课程中包含有专业词汇、符号,亦或学习者是非母语人士或者听力障碍者时。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出现了较难或生僻的词汇,因学生运用第二语言学习的缘故,可以在词汇旁边打印出中文释义,以减低学生的认知加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2.2.4 促进生成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为了激发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原则、人性化原则、语音原则与肖像原则等教学设计原则。多媒体原则是指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如图画、声音、文本等来设计课件。这个原则的理论基础 在于:当文本和相应的画面同时呈现时,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建立两者之间的联接;当只出现文本时,学生只能运用想象来联接文本,这对大多数学习者有一定的难度。多媒体原则更适用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习者,他们更需要图像化指导。人性化原则是指用口语讲述比用书面语讲述学习效果更好,学习者会把讲述者视为对话伙伴。语言原则是指在讲述中运用本民族语言效果优于运用外国语言。而如果讲述者的肖像呈现在屏幕上效果会更好,这就是肖像原则。如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注意到人性化原则,应有效改善文章前部提到的多媒体教学使师生关系陌生化的问题。

3 结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出现,为课堂教学增加了很多生动活泼的方式。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却涉及到人类认知的特点。如果忽略了这些特点,多媒体教学就会出现一些偏差,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后果。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而非以技术为中心,这两者的偏重,造成了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多教学人员陷入了用技术驱动教学的认识误区当中,没有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局限性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一味以技术来包装课程,造成了课件虽好,效果却差的局面。多媒体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教学方法方面,而非技术方面。技术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理解真正引发学习发生的不是媒体技术环境,而是学习者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多媒体教学课程的设计应立足于对学习认知过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基金项目:本文为昆明理工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项目(2013-2014年度)的子项目“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项目编号:2013122)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⑧⑩ 严莉,苗浩,王玉琴.梅耶多媒体教学设计原理的生成与架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4):38-45.

② 王彤.新媒介视域下外国文学经典教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12):51.

③ 陈毓文.谈古文教学与多媒体的使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专刊:33-34;方明建.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困境与突破.中国大学教学,2013(2):65; 刘昕.高校多媒体教学研究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14(14):164.

④ 王泽庆.视觉文化背景中的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4):137-140.

第9篇:体育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效率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唯一不能免考的科目。由于本课程冷冰冰的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较枯燥无味,容易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作为任课教师,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值得执教者思考的问题,下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理顺概念

要讲好一节课,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备好课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自己要对相应的概念理解通顺,然后要学会分解概念或者法律法规,找准关键字,有联系地去进行记忆,最后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要学会深入浅出地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对于概念等内容,一定不要先让学生自己去背,因为很多时候学生都不能梳理清楚整个概念的意思,所以,教师要先帮助学生分解概念,找准关键词以帮助其理解记忆,用最通俗的话对概念进行解释。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适当举例,最好能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列举,比如说一个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中出现了好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会计主管、主管会计、主办会计,笔者是通过“点、线、面”的关系来解释的,会计主管相当于管理一个面,主管会计的管理范围就是一条线,那最后的主办会计做的工作就是一个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清楚地理解这三个名词的概念了。

二、引用案例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用案例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笔者通常会在课堂上列举一些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有趣的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同时缓和课堂气氛,让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变成充满智慧分析的案例课。此外,经过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往往更对教师自身的经验和经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笔者还会结合自身的经验举例。如在讲到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中信用卡结算方式时,笔者和学生分享了自己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的经验:第一次办卡的兴奋心情,用卡消费过程中享受到的优惠,多张信用卡的烦恼……学生在笑声中理解了信用卡的作用、优点和缺点。笔者在备课时还会在网上搜集一些比较常用、又比较有趣的知识点作为补充,让学生在“乐”中学,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小组竞赛

为了调动学生情绪,制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教师可设置有趣的课堂活动,活动中设计各式各样的竞赛。如在进行第一章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的教学时,由于这一节是第一堂课,是法律当中最浅层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对这样的知识进行直接讲解,会显得很枯燥。为了能在第一节课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采用了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开展小组竞赛的学习方法,具体安排如下:将这一节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的内容学习,10分钟后,笔者会根据每小组学习的内容提出相应的6个问题,回答正确数最高的小组获胜,回答最差的小组要受到惩罚,学生为了获胜或者是避免受到惩罚就开始主动学习。准备完毕后,笔者针对每个小组提问,其他小组可以作为评委或是监督。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起来回答,学生为了集体利益都会十分踊跃,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每个小组间存在竞争,所以整个课堂活动氛围高涨,最后评选出获胜队和最后一名。获胜队获得“优先豁免权”,拥有这个权利的小组如果在下次比赛时获得最后一名,就可以使用“优先豁免权”躲过处罚。学生感受到劳动果实,心理得到满足,对学习也会产生兴趣。对于落后的小组,要适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下次继续努力,教导学生知耻而后勇,同时也自觉接受处罚。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让学生掌握了会计法律的基本知识,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生动地进入到学生头脑当中。

四、讲练结合

讲完每节理论课后的重头戏就是课后练习。本门课程专门配了一本综合练习册,笔者自己会先做,以便全面了解考试题型,然后带着这些练习题回到课本内容,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就十分清楚,一般考试题型会在哪些地方出现,从而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解。另外,讲完就练可以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的时候更加轻松,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成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对学生心理上的一种鼓励。同时,还要伴随口头上的表扬,学生如果做得好,一定要鼓励,而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也要及时鼓励,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鼓励其积极改正。

五、归纳总结

本课程中涉及到“时间”的知识点较多,且较零散,学生普遍反映记忆起来较难。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其实有很多时间数据是重复的,如果能将这些重复的数据加以归纳,总结出规律,就比较容易记忆了。例如,对于“三年”时间这个知识点,笔者是这样总结的:总会计师具备的条件,取得会计师任职资格后,主管一个单位或单位内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工作时间不少于3年;高级会计实务合格证全国范围内3年有效;对犯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罪的,处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和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历……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就能将前后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六、口诀记忆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关于“原始凭证填写和审核的要求”知识点比较杂乱,学生记起来容易混淆。于是,笔者查找了一些与此相关的记忆口诀,印发给学生,效果较好。例如,原始凭证如实填,及时送交好核算;各个项目要完整,经办签字不能省;遗漏项目可不行,单位不能用简称;外来凭证有签章,发票需有税监章;如有大写与小写,两者必须等金额;实物验收是必须,明确责任免猜疑;一式几联要复写,作废凭证盖“作废”;销货退回开红票,还得入库别忘记,对方索款要收据,退货发票不能替;职工借款打借据,报销不得退回去;原始凭证不外借,外人查阅找老一;批准之后要登记,谁都不能拿出去;单据丢失开证明,实在不行写详细;原始凭证必须审,不审不能作依据;不真不法不受理,还要报告给老一;不准不整退回去,按规更正补充去;内容错误盖章改,金额错误必重开;开具单位有义务,更正重开须帮助。

(作者单位:云浮市新兴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