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工艺美术范文

大学工艺美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工艺美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工艺美术

第1篇:大学工艺美术范文

艺术类(美术类):按术科录取术科最低分为236分(术科刚好236的考生,文化分同时须达325分以上);按文化录取最低分为313分。

广西

艺术类(美术类)录取情况:按综合分录取最低分为622分(排位分:622.99792)(广西艺术类有分文理类,我校只招文科;广西2016采用折算综合分的方式,综合分=文化总分*0.2+术科总分*(750/300)*0.8;按综合分投;投档比例:1:1)。

四川

艺术类(美术类)录取情况:按术科录取术科最低分为243分,按文化分录取文化分最低分为430分。

湖南

艺术类(美术类)录取情况:我校计划8名,按1:1投档,出档8名;按术科出档最低分247,按文化出档最低分452。

海南

艺术类(美术类)录取情况:按术科1:1投档,术科须达216分才能被我校录取,按术科录取4名,最低217分,按文化录取2名,最低417分。

第2篇:大学工艺美术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审美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而美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评价性活动,包括审美评价和审美的再创造活动。要理解其内涵,必然会涉及到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品格等因素的考察。从当下的现实教育来看,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审美教育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师在引领大学生审美的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注意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目的的定位。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的成才要求,应当提倡让大学生具有精英化的主体定位,追求经典而高雅的审美客体,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审美目标。

一、引导大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树立文化精英的主体意识

在经典美学范畴中,审美是一项崇高的心理实践活动。而审美主体基本上是文艺欣赏和研究过程中的欣赏者和研究者,且在对象性活动中处于主体性地位。在审美这项崇高的心理实践活动中,审美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审美活动。在引导大学生审美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审美主体的定位问题,大学生应该站在什么立场进行审美非常重要。当前社会上主要存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不同的文化潮流。大众文化立足于现代社会中的消费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大学生作为存在于大学之中和多种文化之间的群体,是大学的教育对象。大学生是社会中积极向上的一个群体,但是大学生这个“准精英”阶层毕竟是来源于大众的,而在大学生身上所体现的文化无不带有大众文化的烙印。在走进大学后,其遵循的文化和审美模式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回避地受到大众文化中消极面的渗透。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坚持精英教育的原则。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上,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精英的主体意识,这是大学精英教育的普遍要求。在审美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大学生站在文化精英的立场,追求真理,陶冶性灵,摒弃大众文化的享乐原则,追求内心的富足与自由。比如,在公共艺术课程“影视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站在文化精英的立场,以专业化的视角去评价和鉴赏影视作品,去领悟和挖掘影视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及意蕴。

二、引导大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追求经典而高雅的审美客体

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进入审美视野的审美对象。在经典美学中,审美客体主要是文学艺术。“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客体,或者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如崇高、优美;或者具有否定的审美价值,如卑下、丑恶。”当今是一个审美客体泛化的时代。在大众消费文化视野中,审美客体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的艺术种类到电视、电影、网络、广告等所呈现的影像符号世界。而且,日常生活也被纳入审美客体范畴,它强调对日常生活的文化现象即消费文化尤其是流行时尚的关注,因此经典美学里从未有过的时装服饰、室内装潢、广告设计甚至度假村布局等正式进入当代美学的研究视野。在引导大学生对审美客体的追求上,一方面基于多元文化的时代特征,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另一方面,依据审美活动是一项崇高的心理实践活动的本质,更要突出审美客体的经典和高雅原则。经典而高雅的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的集中呈现,人类精神乃是在文明发展史上超越时代、地域、民族的界限而形成的世界性共同价值的精神结晶,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学精神。作为人文精神培养重要途径之一的审美教育,向人们展示着五彩缤纷的艺术表象世界。引导高校的大学生进入这个世界,进而去领悟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提升其艺术审美能力,选取适当审美客体很关键。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上,最为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了解、领悟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从而使之在艺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滋养中,陶冶情操,形成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审美理想,以及符合人类精神的价值观。因此,在高等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回溯人类创造美的光辉历程,将大学生的审美客体定位于经典而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在艺术的长河中巡游,领略艺术所蕴涵的深厚人类精神和审美理想。因而,在公共艺术教育的系列课程中,教材体系建设中的选材一定要严谨规范,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要突出经典和高雅的原则。

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审美教育目标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大学生的审美过程中,公共艺术教育老师也应该引导大学生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来实现审美教育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审美素质是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的体现,是沟通文理工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而,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不只是单纯的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而是通过审美素质的提升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公共艺术的课程必须超越狭隘纯粹的艺术本位的课程观念,课程必须体现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识的综合化的功能,必须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促进“人本”全面和谐发展。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施教内容上必须走向综合化,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文字艺术等融为一体交叉与融合;能把美学、艺术批评、民族文化、历史、哲学等不同内容有机进行相互渗透,在思想内容上,既要坚持的指导思想,又要体现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把具体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原则相结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审美感受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实现人格的升华。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公共艺术教育中探索审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对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审美目标问题,一定要定位清楚。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减少盲目性,会有的放矢,也会摆脱大众消费时代审美泛化带来的困扰。

参考文献:

[1]白朝晖.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0(10).

[2]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3]张建中,黄丽娜.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

[4]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李静.浅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

第3篇:大学工艺美术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改革措施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概况及面临的困境

1.“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基本情况

在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有5个专业类,33种专业。其中设计学类的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8个专业。根据新的专业目录要求,各个高校的原艺术设计专业都在修订新的培养方案,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依然是这些设计学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对于设计类的各个专业而言,能够为学生铺垫重要的理论知识背景。在课程性质上,“中国工艺美术史”属于学科基础课,笔者所在学院将这门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课,共36学时,2学分。在教学目标上,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工艺美术自原始社会起,在陶器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建筑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掌握工艺美术的基本属性、形式特征、发展规律和艺术风格,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探求其历史渊源,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古代工艺美术进行了解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从造型、纹样等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辩证分析,总结特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

综合性大学的美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别于专业的美术院校,艺术理论类课程开设的类别相对较少,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如:“中国工艺美术史”“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是相对来说开设频率较高的几门课程。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编制对课程的价值与地位认识不足、师资队伍的不足、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等几个方面。在编制培养方案的时候,有的综合性大学中的设计类专业去掉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新颖、更前沿的课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这门课程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在设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中,“中国工艺美术史”往往被分配在基础课范畴,即打基础的课程,是与专业课相对而言的,就像是理工学科的高等数学一样。这一类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对于设计类专业而言,又不是一门简单的一般性基础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应该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中着重于专业理论讲解的基础课程。师资的匮乏是造成“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各个高校该课程的任课老师大都由其他专业课老师兼任,并不是由专门的史论专业老师担任,这就造成了在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教师数量也存在不足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无法进行小班上课,只能几个班级合成大班上课,人数在100人左右,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客观问题需要慢慢地去完善,在现有条件下,任课老师可以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做一些调整,如教材建设、授课重点、考核办法等。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了由许衍灼编译的《中国工艺沿革史略》,这本书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本工艺史专著。在内容上,它涉及范围非常广,甚至还包括自来水、电气、煤气等领域。194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徐蔚南编写的《中国美术工艺》,书中介绍了玉器、刺绣、陶瓷等工艺门类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文化部曾组织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的相关教师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版本并没有正式出版。后来,陈之佛、罗尗子和王家树先生分别以油印本印刷作为教材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些代表性的著述: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的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上海知识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田自秉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龙宗鑫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的由卞宗舜、周旭、史玉琢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的由王家树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这些著作的出版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系统研究、工艺美术史教材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是“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经典范本。随着对工艺美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材建设也越来越繁荣。目前不乏权威的、全面的、高质量的教材,如尚刚、朱和平、刘世军、陈鸿俊、姜松荣、华梅、要彬等诸位学者都分别撰写了不同版本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尤其是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尚刚教授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作为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这些版本中,除了延续传统的通史研究方法外,也在门类史、断代史等方面加以尝试,如2004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和平教授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开始尝试从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等工艺门类展开论述。这些教材从再版的次数、数量就可以充分地说明大家的认可程度,但是目前各个高校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不同,尤其在对待基础理论课程的思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就导致了在学分设置、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试想,在有限的36个课时中,完成一本大部头“中国工艺美术史”通识的讲授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在自编教材中尝试了以门类史为主,通史为辅的架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主要包括陶瓷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家具工艺、建筑工艺、金银器工艺、织绣工艺和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八章,前面七章按照原始社会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时间脉络设置每一节的内容,第八章则涵盖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苗族服饰、苗族锉花、土家织锦、侗锦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并且将笔者田野调查的访谈记录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最本真的艺术描述。

三、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笔者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承担“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内容体系该如何重新架构?新的教学模式该如何建设和应用?这些问题都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它通过具体的形态语言传达着丰富的思想境界,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情感,彰显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理论,始于庄子,《易传•系辞上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无形的、“形而上”的;“器”则是具体的、有形的、“形而下”的。“器以载道•道以器载”,“器”,也就是工艺美术作品,它始终是我们所讨论的核心内容,“器”以有形的语言传达着无形之“道”,同时,深厚的无形之“道”也要依附于有形之“器”来展现。而这里所说的“器”与“道”恰恰是我们最应该给学生讲解的内容,具体来讲也就是关于造型、设计创意、设计思想和理念等相关的知识,这些对于设计类专业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琥著《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运用现代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古代的设计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设计的功能、原理、文化价值进行了全面的界定、解读和诠释,这些成果都为我们今天的设计史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实际教学中,内容上可以侧重各个工艺门类主要作品的工艺分析和设计理念讲解,突出“器以载道•道以器载”的基本原则。比如商周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有传达森严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是一种典型的治国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演变而来的,被统治阶级赋予了神圣的含义。例如,代表性器物“鼎”,它同样是由生活用品演变而来,成为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一种礼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再比如明代家具,这一时期家具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造型中用线的特点,欣赏明代家具,犹如品一杯好茶,可以让我们回味悠长。造型的简洁、选材的考究、做工的精细,无不体现了匠人的独特构思在“器”物上的延续。经典之作圈椅更是把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的靠背与扶手、“S”形的背板,体现出独特的文人气息。从现代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讲,它不仅仅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而且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同时,给人以精神享受。而将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长信宫灯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不愧是古代青铜灯具的珍品。课程中对这一作品的讲解要注重其造型特点和设计原理的分析。长信宫灯最令人惊叹和赞美的就是它别致精美的艺术造型,总体上属于人物形灯的类别,宫女跪坐持灯的形象,是汉代宫女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的造型设计改变了商周以来青铜器的神秘厚重,造型设计轻巧华丽,优雅迷人。在功能性的体现方面,要着重强调分开铸造组装的方式以及对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考虑。长信宫灯通体鎏金,集中体现了浪漫与华丽的艺术境界,它的铸造方法采取分开铸造组装的方式,先将头部和身躯、右臂、灯罩、灯盘分别做好,再与灯座等六个部分组合而成,这种设计和结构便于拆卸和清洗,制作工艺水平之高,是汉代灯具中首屈一指的作品。灯盘设计为能自由开合的弧形屏板,以调节光线方向。宫女左手持灯盘,灯盘中心有一个烛钎,在灯盘上设计有一个短的把手,通过把手地来回转动来调节灯盘上两片弧形屏板的开合,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和照射的方向,类似于今天台灯的功用。宫女身体中空,右臂上举,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形成铜灯的灯罩,燃烧的烟尘,通过宫女右侧手臂的袖管进入体腔内,烟尘通过灯体底部水盘的过滤之后排出,会减少烟尘中细小颗粒和异味,减轻了对室内环境和陈设品的污染。现在看来,这样的设计,类似于今天的烟道,但在两千多年前,这实在是可以堪称最先进的发明创造,说明中国早在西汉就已经着手于居住环境空气污染的治理了。除此之外,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整体结构上,还应该考虑加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学生,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使学生切身了解本土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体悟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魅力。少数民族的工艺文化是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道一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指出美术史研究的四种偏颇,其中就有以汉族为中心,忽视了其他55个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忽视了周围的边远地区。因此,如果能够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进行有理有据、言之有物的写作,无疑是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有益补充。如果大家都能够去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信中国工艺美术的研究视野将会愈发的开阔。

参考文献

1.许衍灼.中国工艺沿革史略.商务印书馆,1917

2.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中华书局,1940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4.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朱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张孟尝.器以载道—中国工艺美术史分期研究.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7.郑巨欣.工艺史与工艺史研究.装饰,1998.5

8.李砚祖.设计史的意义与重写设计史.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2

9.李砚祖.工艺美术历史研究的自觉.装饰,2003.2

10.诸葛铠.对中国造物思想的探索和总结—关于工艺美术史学科建设的思考.装饰,1998.6

11.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与艺术设计教育.艺术研究,2007.1

12.杭间.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3.尚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其特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14.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第4篇:大学工艺美术范文

关键词:吲哚美辛;子宫内膜;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持续的血管生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新生血管为子宫内膜细胞提供增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氧气及各种生长因子。据此,Shifren在1996年首次提出抑制子宫内膜的血管形成可作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手段[1]。吲哚美辛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吲哚美辛可有效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减少微血管密度(MVD)[2,3]。本实验以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吲哚美辛对子宫内膜及其新生血管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吲哚美辛(美国Sigma公司)、二甲基亚砜(DMSO)(美国MPBIO公司)。吲哚美辛溶于DMSO中,应用前临时避光配制。健康成熟未雌性Wistar大鼠(60d~70d),每只体重190g~240g(由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兔抗大鼠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为Santa Cruz产品,ABC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参考Zulfikaroglu[4]方法,选用成熟雌性Wistar大鼠,切取子宫角组织一块,分离出内膜组织并将其缝合在腹膜上,子宫内膜面向腹腔。

1.3实验分组模型手术后3w,第2次开腹,将造模成功者随机分为两组(5只/组):治疗组用灌胃法每日喂服吲哚美辛(5mg・kg-1・d-1);对照组喂服0.2%的DMSO-生理盐水液。连续喂服4w。

1.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每只大鼠在治疗结束后24 h内处死,立即手术取异位内膜组织,常规处理,10%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24 h,石蜡包埋,连续切片(5μm),行CD34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和VEGF染色均采用ABC法(卵白素-生物素-酶复合物染色法),参照试剂盒说明逐步操作。各组标本同一批染色,以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MVD)计算方法:CD34标记微血管,计数子宫内膜内着色的毛细血管和微小血管。参考Guset[5]的评估标准,凡呈现棕色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均作为1个血管计,但肌层较厚及管腔面积大于8个红细胞直径的血管不计数。计数方法,首先用10×10低倍镜头扫视整张切片,确定微血管最密集的3个视野(新生血管热点区),然后在高倍镜(10×40)视野范围内计数所有染色的微血管。取3个视野计数结果的均数为该切片的微血管数。

VEGF判断标准:VEGF蛋白表达均以细胞质或细胞膜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参考Guset[5]的方法判断染色结果,根据细胞染色强度分为4级,并分别计分:阴性为细胞无着色(0分);弱阳性为浅黄(1分);中度阳性为棕黄(2分);强阳性为棕褐(3分)。在每张切片上随机选取10个视野(10×10),计数每一强度视野数所占的比率(F),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每张切片的平均染色强度。IS(intensity score)=∑[(0×F0)+(1×F1)+(2×F2)+(3×F3)],F=10×视野%。

1.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 统计软件分析。两组均数比较分别采用Student's t-test。

2结果

子宫内膜组织内MVD及VEGF表达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所有子宫内膜组织均有阳性表达。内皮细胞被染成棕黄色,微血管有的形成管腔,有的仅为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图1)。治疗组内膜组织中MVD明显少于对照组(P

图1 CD34标记微血管(ABC法,×400)

图2 VEGF表达于子宫内膜细胞胞质(ABC×400)

3讨论

新生血管形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血管生成的生物学基础上,研究减弱血管生成的介质,寻求抑制血管生成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案。VEGF是目前已知最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在机体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可选择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过磷酸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使细胞内IP3浓度升高而发挥作用,从而促进不同来源的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和血管构建,促使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内物质的渗漏,是阻断子宫内膜血管生成比较理想的靶位[6,7]。近年研究发现,环氧合酶2(COX-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内膜表达增高,与该病密切相关[8]。COX-2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途径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生长,主要是通过调节抗凋亡蛋白和促凋亡酶的表达来起作用;COX-2还可通过血管生成途径促进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生长,这种作用是基于提高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8]。Ebert等[9]提出使用COX-2抑制剂有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Jones等[10]证实吲哚美辛和NS-398(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体外可抑制3种不同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提示COX-2在体外血管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实验选用吲哚美辛(非选择性COX-1和COX-2抑制剂)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VD和VEGF,结果显示治疗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微血管明显比对照组减少,治疗组VEGF的表达也显著减少。由此得出结论:吲哚美辛可减少子宫内膜中新生血管的生成,其机制与直接或间接抑制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有关。大量研究表明,吲哚美辛等NSAIDS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11-14]。

吲哚美辛为吲哚类非甾体抗炎药,由美国默克(merck)公司最先研制,早在1963年就被推荐到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但由于它有严重的副作用,尤其不适于高龄患者和有胃溃疡及高血压的患者,其对胃粘膜的副作用主要是由于抑制胃粘膜的COX-1并阻碍肉芽组织血管生成[15],诱发溃疡性疾病,影响溃疡愈合。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非甾体抗炎药影响生理性与病理性血管生成的确切机制,加强对此类药物功能及副作用机制的了解,提高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Shifren J L, Tseng J F, Zaloudek C J, et al. Ovarian steroid 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the human endometrium: implications for angiogenesis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 an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osis[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996, 81(8): 3112-3118.

[2]Xu X F, Gu W Z, Wu X L, et al. Fetal 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 in a rat model induced by hypoxia and indomethacin[J]. 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and Neonatal Medicine, 2011, 24(1): 172-182.

[3]辛志敏,谢青贞,曹路敏,等.放置宫内节育器对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激酶受体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变化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1):771-775

[4]Zulfikaroglu E, K?l?c S, Islimye M, et al. Efficacy of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therapy on endometriosis in an experimental rat model[J]. 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11, 283(4): 799-804.

[5]Guset G, Costi S, Lazar E, et al.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assessment of microvascular density with CD34 as prognostic markers for endometrial carcinoma[J]. Rom J Morphol Embryol, 2010, 51(4): 677-682.

[6]Ferrara N. Binding to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proteolytic processing: two key mechanisms regula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ction[J].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010, 21(5): 687-690.

[7]Bates D O.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and vascular permeability[J].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2010, 87(2): 262-271.

[8]Mahdian S, Shahhoseini M, Noori E, et al. Expression profile of MIF, CD74 and COX-2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and normal endometrium in menstrual cycle[J]. Irani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2013.3(21) 48-49

[9]Ebert A D, Bartley J, David M. Aromatase inhibitors and cyclooxygenase-2 (COX-2) inhibitors in endometriosis: New questions-old answ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2005, 4(8): 144-150.

[10]Jones MK, Wang H, Peskar BM, et al. 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 by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sight into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growth and ulcer healing[J]. Nat Med, 1999, 5(12): 1418-1423.

[11]Pai R, Szabo IL, Kawanaka H, et al. Indomethacin inhibits endo- 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by suppressing cell cycle proteins and PRB phosphorylation. A key to its anti-angiogenic action[J]? Mol Cell Biol Res Commun, 2001, 4(1): 111-116.

[12]Kawai N, Tsujii M, Tsuji S. Cyclooxygenases and colon cancer[J]. Prostaglandins Other Lipid Mediat, 2002, 68-69: 187-196.

[13]Leahy KM, Ornberg RL, Wang Y, et al. Cyclooxygenase-2 inhi- bition by celecoxib reduces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angiogenic endothelisl cells in vivo[J]. Cancer Res, 2002, 62(3): 625-631.

第5篇:大学工艺美术范文

关键词:烹饪工艺美术 教学 思考

一、烹饪工艺美术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传统烹饪教学法与现代烹饪教学法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的烹饪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烹饪技术的传授与交流以手工艺制作形式为主,主要是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功夫”全在手上。传统的烹饪工艺教学方式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在建国以后传统烹饪教学与现代烹饪教学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烹饪教育。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很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多媒体教学注重理论,应将传统的传授技艺的方式结合起来,二者并存而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应用于烹饪工艺教学之中。

中式菜点的制作特点是以手工艺操作为主,一菜一法,百菜不同。菜点制作的多样性、复杂性仍然决定着许多特殊技艺的掌握必须由教师带着学生反复练习,手把手地加以指导。

(二)烹饪工艺理论与烹饪工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空有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对于烹饪教育来说,理论与实践二者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烹饪工艺理论与烹饪工艺实践二者互为依据,相辅相成,在烹饪工艺教学过程中同时或交替地对学生进行传授。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切实地提高自身烹饪技能。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烹饪基础知识的教学侧重于说明原理,使学生对烹饪技术中的各工序、各环节、各操作技法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在烹饪实践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故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学习的高效率。

需要注意到的是,在教材上有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内容,有的是配套和吻合的,但是也有不少部分是不相吻合的。课本上并没有完整的讲述的部分,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加以领会。自己动手,不仅能加深理论认识,也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真知、出创新。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烹饪工艺美术教学的方式与普通全日制学校教学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凭着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题,学生在下面听。这样的一种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是单向式的,学生完全被动接受。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革教材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

时代在变,教材也应该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更新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库,学生在就业时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应将最新的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教材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实用性与创新特征。

目前不少的烹饪工艺美术教材,在编写方面往往继承、借鉴、模仿有余,探索创新不足,缺乏系统的思路。同时,现有教材中过于重视理论性讲授,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训练,这不利于学生造型能力和创意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烹饪图案写生原理”这一章,教材中烹饪图案写生方法虽然在理论上介绍得较透彻,以较大的篇幅介绍如何去写生烹饪图案,如对花卉、人物、动物等图案的写生。但这似乎有点偏移了教学的目的,这并不是教育学生去画画,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造型功底和空间想象力。对于实际操作能力和操作技巧方面的训练几乎为零。在进行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应将实物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立体空间思维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大多数学校都己经引进多媒体技术,并应用多媒体教学,其带来的优点也越来越明显。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图片、视频、模型等多媒体内容中提高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能力。多媒体课件和传统的板书相比,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声像俱全等优点。在教授餐饮环境艺术和宴席的设计艺术时,可以将图片和声音有效结合起来,不仅仅向学生介绍形象照片,也可以通过背景音乐的使用,营造出契合气氛的音乐来,满足人们就餐心理,打造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这样的烹饪工艺美术课就会上得更生动有趣,也会让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

当讲到食品雕刻艺术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深浮雕”、“镂空雕”、“圆雕”、“浅浮雕”、“突环雕”等各种雕刻的技艺时,同时要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了解不同原料的各种雕刻方法或者同一原料的不同雕刻方法。展示一件完整的食品雕刻作品,如何巧妙运用烹饪工艺美术原理去设计构思绘制草图雕绘作品的全过程,让学生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四、总结

在烹饪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门烹饪工艺课、每一节烹饪工艺课都能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追求教与学的双向效果。

参考文献:

[1]彭涛.烹饪工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探索.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第6篇:大学工艺美术范文

传统民间工艺品种繁多,艺术独特,历经千百年的锤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世代相传,融合中外,推陈出新,闽南民间工艺从单纯的手工技艺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闽南文化和艺术的活化石。它以物化的形式融合于闽南民间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民间艺人质朴、纯真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闽南石雕整合了工艺元素和文化艺术,化顽石为神奇,极富艺术之魅力,繁多的种类、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驰名中外,独树一格。闽南木雕始于先秦,兴于唐宋,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期步入巅峰。既有古朴、淳厚的中原雕刻工艺的痕迹,线条流畅,人物造型生动,又具有闽南文化精巧的成分,充分表现出闽南侨乡的艺术特点,作品更是享誉海内外。闽南陶瓷均属民窑,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反映出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独特的瓷烧技术,精巧的工艺,简洁的装饰,体现了民众淳厚、质朴的审美情趣。闽南花灯将雕刻应用于骨架的设计上,绘画和书法融于纸面的花色调配上,造型和漂染工艺应用于花灯创作的整个过程。丰富的造型、柔美的线条、精巧的工艺,创造出一种意蕴和谐之美。闽南纸扎千年传承,内容丰富,造型生动,简练概括,经过剪、镂、镶、贴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作品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闽南民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具有丰厚的民俗内涵,艺术的原发性、创造性和手工技艺正是一切艺术表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时也成为具有闽南特色的民间艺术手工制作课程的资源库。

二、闽南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当代艺术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以漳浦剪纸为例

漳浦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享誉中外,素有“金漳浦”之美誉。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据《漳浦县志》记载:“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彩为花,备极工巧。”可见唐宋时期漳浦剪纸艺术就开始应用于花灯装饰等民俗活动。⑤剪纸俗称“铰花”,与刺绣艺术有关,常被应用于刺绣底样的创作。在中原文化如贴“窗花”习俗等影响下,漳浦剪纸逐步以独立方式使用在各种婚庆典礼、祭拜祖先等民俗活动中。如今漳浦剪纸已被世界认可,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继承传统、力求创新是任何民间艺术发展的关键,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漳浦剪纸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表现在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艺术技法的原始趣味性和艺术品自身焕发出的美感。通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从理论上探讨漳浦剪纸的构图形式、造型手法、创作意识等,增强在当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性、本土化的创新与应用,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探索漳浦剪纸与环境设计、装饰设计、平面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结合点,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新的设计艺术形式、设计语言符号使设计产生新的飞跃。

1.漳浦剪纸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漳浦剪纸所反映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闽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活动以及民间神话传说等,这些都以独特的符号融入剪纸作品中。例如,茶壶就是剪纸中最常见的装饰图案,这无疑渗透着闽南人爱喝茶的习惯;剪纸中常加入一些龙虾、鱼、螃蟹等水产品,这充分体现剪纸的闽南地域性和其来源于生活的传统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设计素材,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文化的传承上,都将成为本土风格环境设计的创作源泉。同时漳浦剪纸在艺术表现上立足本土,注重主观想象,艺术构图奇巧、简练明朗、古拙抽象,表达着古老的民俗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原生态”趣味及“乡土味”气息,这对设计本土风格的环境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师应该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唤醒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记忆,将其融入现代城市功能设计中,赋予建筑内外部的空间乃至整个城市浓厚的本土特色风情。漳浦剪纸主要运用红色,通常以单色为主,其他颜色作陪衬,在对比色中求谐调,颜色上的创新运用突出了工艺装饰效果。这对设计闽南本土风格的室内空间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可运用漳浦剪纸的图案,采用闽南地区的红砖、白石为装饰材料,设计出有关闽南红砖文化的主题浮雕、壁雕等作品。漳浦剪纸造型独特,收放自如,运用在现代室内外立体造型的细部装饰上,如隔断花墙、装饰品花架、屏风等,具有通风采光、借景叠景等功能,不仅起到了特殊装饰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艺术氛围。另外,还可以运用闽南文化元素的剪纸图案制成各种镜框式、挂历式的装饰画和装饰品,以此带动室内陈设品行业的发展。窗帘、沙发靠垫、沙、桌旗、布艺床品等都可以采用漳浦剪纸传统图案,这不仅使室内空间更具本土色彩,还能寄托民众美好的愿望。

2.漳浦剪纸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漳浦剪纸将闽南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图案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折射出闽南人的性格和意识形态。漳州剪纸利用本身图案的抽象造型来反映闽南地区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糅合闽南传统文化。现代装饰设计对于诸如漳浦剪纸这类传统工艺的应用遵循“批判和继承”的原则,既尊重其自身发展特性,又对其进行产品创新,既将其作为现代装饰的补充,又在现代装饰中很好地对漳浦剪纸进行有效地传承。传统漳浦剪纸在线条、构图、剪功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折射了闽南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和细腻雅致的审美取向,传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现代装饰艺术中对于漳浦剪纸的应用可从以下方面为出发点:一是结合装饰设计作品的主题,充分挖掘漳浦剪纸的特点,在作品中对其在材料、线条、构图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二是根据不同设计作品的特殊风格,在刺绣种类、色彩选择、图案设计等方面进行搭配,凸显出漳浦剪纸的固有特性,同时又在装饰作品中呈现出典型的剪纸特性。3.漳浦剪纸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鲁迅先生说过:“在现在,艺术上是要有地方色彩的,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⑥漳浦剪纸蕴藏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具有特殊的地域性和造型手法。比如,漳浦剪纸通常采用“排剪”技法,结合“阳剪”为主、“阴剪”为辅的表现手法,形成其在工艺上纤巧细腻,构图上线条简练、圆满匀称、对称平衡的特征。同时在物象形态的刻画上应用的简约意象表达方式或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等都可以为现代平面设计所利用。因此设计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将设计主题与剪纸图形意蕴相联系,从创意选题的角度思考选择恰当的主题表意,有目的地去把握对象的整体结构式样;二是从创新的角度在图形、材质、风格等方面上将漳浦剪纸包含的图形图像或其他意象特征进行夸张变形、化繁为简、重组创新,深化对漳浦剪纸艺术的价值认识,同时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构型审美相结合,利用剪纸图形的形似和神韵创造出贴切的图形语言;三是在表现技法上运用“排剪”技法创造出新的设计表现语言,扩展设计的表达形式,将漳浦剪纸的视觉特征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

三、民间工艺美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方法

“生产者的艺术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化艺术形式。”⑦民间工艺美术作为生活世界的认知和诉求,是群体意识与思想认识的一种反映方式,不仅包含了大量原生态艺术图形和工艺技法,还体现了人类本源的思维意象、审美观念和情感表现。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是要拓展学生的技法表现手段和途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真正体味到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和情感魅力,并应用于现代设计。

1.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设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审美认知与创造力的培养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核心,民间工艺美术样式几乎都同时具备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本要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以其审美鉴赏、技艺造型、品格精神等为基本内容,积极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题材的艺术课程。在教授过程中,采用教与学的互动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突出创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材料的把握和认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精神,激发独立思考的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诸如剪纸、雕刻、漆艺、陶艺、编织等课程,着重把研究民间美术功能的实用性、技巧的高明性、题材的丰富性、装饰的生动性、形式的多样性置于首要地位,把创造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的艺术文化作为教学的宗旨,做好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向地方工艺美术课程的转化,由此将传统与现代、现在与未来相互融合,形成未来艺术设计教学的新方向。

2.成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定期举办展览和讲座发挥地方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优势,发掘和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成立高校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机构。组建一支以地方高校教师为主的研究团队,同时聘请地方各个门类的工艺美术大师、领军人物为客座教授,共同探讨民间工艺美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理论研究和相关教学工作。通过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和研究,积极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将传统工艺的实用性、经验性和学术性特征应用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中,用时代和科学的态度加以继承和改造,通过条分缕析、去芜取精、发展提高,形成一个特色鲜明而又具有时代感染力的文化产品体系。在教学中将民间工艺如雕刻、剪纸、编织等引入课堂,活化课堂教学,同时又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民间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设计领域中的突出表现。另外,可以让民间工艺大师将制作工艺直接带入课堂,通过举办专题活动,从表演技艺开始给学生讲授和示范制作工艺,让他们亲身体验民间工艺美术的神奇。定期开展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等,形成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将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真正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3.创立民间工艺美术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根据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种类,结合其美术特点对艺术设计教学实验室进行改造形成专门的工作室,以工作室为载体,通过选修等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如漳州剪纸工作室、惠安雕刻工作室、闽南“妆糕人”泥面塑工作室、树脂彩绘工作室等。工作室的教学主要采用艺人的“技”和教师的“艺”结合,即通过教师对设计作品创作思想的理论阐述与“请进来”的民间艺人的技术培训相结合,实现与艺人零距离的“手手相传”,将工作室中的工艺技术应用于作品的创作中,寻找与作品主题的契合点、差异点,改进民间工艺的表现形式,突出表现民间工艺技术的独特性,从而引导学生用民间工艺的手法来进行创新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同时,“走出去”设立校外民间工艺美术实践基地,让学生到民间亲身去感受当地乡土乡情,欣赏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品,培养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情感和认同感,创造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氛围,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水平。

四、结语

第7篇:大学工艺美术范文

我校美术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湖南省办学历史最长的高等美术学府。现为全国八所“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训基地”之一。拥有美术学博士学位(科学学位)授予权,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科学学位)授予权和艺术硕士、教育硕士、高教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84位专任教师中,有9位博士生导师,20位教授,22位副教授,具有博士及硕士学位的教师48人,另聘请了美、英、荷、澳、韩、日及国内知名艺术院校专家学者为我院客座教授。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设施齐全,专业图书资料收藏居同类院校水平。学院现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伯明翰城市大学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交换留学项目和校企合作平台有效促进学生艺术交流、实践和就业。我校美术学院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学3个全日制四年本科专业面向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招生,专业范围涵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美术教育学、中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等多个方向。美术学院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基本功扎实,专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社会评价高。

我校工程与设计学院成立于1988年8月,设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四个系,拥有民族民间美术培养方向和职业技术教育学两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设计学和美术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科学学位)和艺术硕士、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工学、艺术学、教育学三个学科门类,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养突出的艺术创意与工程设计领域的开发创新型人才。学院现有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三个面向全国招生的美术类全日制本科专业,拥有“服装设计与工程”国家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创意设计与应用”省重点实验室,“服饰品牌策划与数字化集成技术”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长沙市服饰工艺工程中心,长沙市湘绣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众多的和省级教学与科研平台。学院还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任教师70人,实验教师1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3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聘请了日本东洋艺术研究院、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为讲座教授或客座教授。

一、专业简介

1、美术学

美术学是四年制师范教育类专业。主要学习美术学、美术教育和专业技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接受艺术思维拓展和绘画专业创作以及教师教育实践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绘画创作以及绘画研究和教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西绘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绘画(国画、油画、水彩、书画)创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专业艺术创作能力、胜任美术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2、绘画

绘画是四年制非师范专业。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针,坚持传承和创新并举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中西方传统绘画体系及现当代绘画体系,通过中西绘画专业技法的实践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绘画的基本材料和表现技法,掌握基础造型和色彩表现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使学生成为绘画基础坚实同时具备绘画教学及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3、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学是四年制非师范专业,分设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最早、发展最快、实力也是影响的专业方向,涵盖图形设计、图书设计、文字设计、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城市形象设计、视频广告设计、设计基础教育等多方位研究。专业教学注重现代设计的概念、思维、表现与本土文化精神的有机结合,强调在专心学习国际先进设计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同时,培养活跃的创造性思维与具备文化个性的专业拓展能力,强调艺术、科技、文化与设计的融合。新媒体艺术是基于互联网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设计专业方向和媒体形态,是新兴的学科和专业。新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分为设计、电脑、绘画三个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充实专业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丰富,有利于学生对这一专业整体的把握。目前系部建有校级“信息可视化创新设计研究中心”。就业方向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电视台、广告公司、文化公司、动画公司、游戏公司等以数字技术为研究目的的机构企业。环境艺术设计是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设计学的优势专业方向,已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专业以建筑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为支撑,服务于室内设计和外部景观设计,同时朝着多种艺术媒介综合表现方向发展。专业与国内大型的室内、建筑、景观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就业方向涵盖建筑装饰行业、园林景观行业、艺术教育行业、房地产管理与策划行业和自主创业。

4、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专业。培养在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创新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具备从事工艺美术教育与设计、艺术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企事业相关工作岗位从事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开设素描、色彩、中国画、文字设计、漆艺、装饰雕塑、陶瓷艺术、工艺产品设计、刺绣艺术、版画创作、媒体广告设计、摄影基础、公共空间设计、模型设计、插图艺术等课程。该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5、服装与服饰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服装设计与工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现代设计思想与现代服装技术,能从事服装产品设计、制版、制作、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素质和较高技能的服装设计复合型人才。主要开设服装设计基础、服装设计、纸样设计、服装工艺、立体裁剪、服装色彩、服饰图案、服装CAD、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服装工业制版、计算机图形设计、配件设计、服装展示设计、设计构成、男女装产品/纸样/工艺设计、高级时装设计、高级时装立体构成与整体形象设计、橱窗陈设、产品包装设计作品鉴赏等课程。该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6、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现代数字媒体、视觉空间展陈、信息与交互设计,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开设图形语言、色彩语言、创意形态学、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信息可视化设计、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媒体与数字技术等课程。该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招生省份及计划

我校2017年拟在湖南、湖北、山西、浙江、福建、江苏、河南、安徽、广西、江西、甘肃、山东、河北、内蒙古、贵州、广东招生,计划招收330人,具体招生计划详见各省(市、自治区)2017年招生计划来源表。

三、专业考试地点及时间安排

注:以上考试时间地点和报名方式如有变化,以各省考试院(招办)网站公布的为准,请及时关注各省考试院(招办)网站和我校招生信息网的最新消息。注明网报的请登陆该省考试院(招办)规定的网站进行网上报名。

四、报名及考试

(一)报名

1、凡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省外考生必须符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报名条件,考生所在省份统考涉及到的艺术类专业,必须统考合格,方可报名参加校考,现场报名时请准备好以下材料:本省艺术类专业准考证和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2、考生不能函报和跨省报名。

3、我校美术类专业均实行文理兼招。

(二)考试

考试分为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湖南省考生参加湖南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湖南省以外的考生必须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校考,并参加所在省(市、自治区)组织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文化课考试)。

(三)专业考试内容

科目一:素描

1、考试目的及能力要求

通过默画或根据照片写生的方式,考查考生对画面构图、比例、形体、结构、透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表现能力。

能力要求:

a.对客观对象形体结构及明暗变化规律的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

b.运用素描常用工具材料表现对象的能力;

c.把握整体画面的能力。

2、考试内容和方式

a.考试内容:人物,限头像、胸像、半身带手,原则上不考全身像;

b.考试形式:默画或照片写生;

c.考试用具:八开素描纸,限用铅笔、炭笔表现。

科目二:色彩

1、考试目的及能力要求

通过表现指定实物(静物)的方式,考查考生对色彩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对色彩的感觉和表达能力。

能力要求:

a.画面组织能力,包括构图能力和对形体结构、色彩的表达能力;

b.整体把握色调以及色彩局部与整体关系的能力;

c.对空间层次、质感、量感的表现能力;

d.运用水彩或水粉表现技法的能力。

2、考试内容和方式

a.考试内容:静物,表现对象以日常生活用品(如陶瓷、金属、玻璃器皿等)与瓜果蔬菜组合或文具的组合为主,同时与衬布搭配;

b. 考试形式:默画或照片写生;

c.考试材料:八开水彩纸,限用水彩或水粉表现。

五、合格证发放

我校在湖南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上省外专业校考成绩,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划定专业合格线并公布合格考生名单。合格考生登录我校招生信息网,可以自主选择打印“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艺术类专业校考合格证”,我校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校考合格考生的相关数据报送到考生所在省(市、自治区)招生部门并作为录取依据。请合格考生注意跟踪查看,我校不再寄发纸质合格证。

六、录取原则

1、取得我校美术类校考专业合格证的省外考生可以报考我校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绘画、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我校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录取(综合成绩=校考专业分数×60%+高考文化分数×40%),综合成绩相同时,专业成绩高者优先。

2、湖南省的美术类考生参加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美术类专业统考,我校认可湖南省统考成绩。录取原则按照湖南省考试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七、其他

1、新生入校后两个月内组织入学资格审查,资格审查不合格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其入学资格。

2、咨询电话

学校招生办公室:0731-88872222

美术学院:0731-88631985 (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学)

工程与设计学院:0731-88872364 (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第8篇:大学工艺美术范文

[论文摘 要] 本文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为例,探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地域美术资源的拓展,将现有的资源以类型属性和艺术特征为基点概括为石窟艺术、美术文物与考古、民间工艺美术三大资源群,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化构建,对其在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途径提出可实施方案,为基于网络的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促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在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资源日益呈现开放性的特征,教师拥有的知识相对于学生而言,已没有必然的优势,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愈来愈丰富、更具选择性。因此,信息化也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对现行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效率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基于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课堂教学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资源的设计、组织成为日常教学准备的基础工作。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将丰富、生动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域美术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创新学习方式,突破公共艺术教育一成不变的内容、直线式美术史知识灌输的积弊,已成为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课题之一。作为西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其传承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实施高校艺术教育的最佳资源之一。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是极具潜在价值的教育基点,具备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优越条件,应当在当前的艺术教育课程中给予足够重视,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那些蕴涵了丰富的美术学科知识、具有艺术教育价值的地域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并逐步转换成基于网络进行存储、传输的数字形态,完成其信息化构建,以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仅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拓展和应用的途径。

一、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体系的构成

西北地区是中国美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彩陶、壁画、石窟、岩画等均是中国原创艺术的载体和宝库,也是西北各民族在历史、文化、民俗形成等方面的宝贵纪录。合理利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这一宝库,将其引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应该梳理这些珍贵资源的基本内容,并按照不同的类型特征来归纳,初步构建资源体系的框架。以类型属性和艺术特征来概括,这些独特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 石窟艺术资源群

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主要通道和桥梁,西北地区石窟艺术的遗存,有着比内地、沿海地区更加广泛的资源分布,而且体系完整、衔接紧密,保存相对较好,具有系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特征。石窟艺术带自东向西知名度较高的有庆阳的南石窟、北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新疆库木吐拉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等,形成了从北魏到明清时期近千余石窟窟龛和雕塑,壁画达6万多平方米。这些石窟在从关中、陇东到河西走廊、新疆绵延数千公里地域中,构成了跨越了1000余年时间的石窟艺术带资源群,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石窟艺术长廊,真实地记录了西北地区宗教建筑、雕塑、壁画艺术以及宗教、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面貌,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2. 美术文物和考古资源群

西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汇集之地,数千年间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址和珍贵的美术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如武威的铜奔马、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美术文物类资源中较突出的有莫高窟藏经洞文献和彩陶艺术。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半山文化彩陶,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记载了中华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是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等诸多因素看,都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美术考古类资源中较著名的历史遗迹有横贯东西的岩画艺术带和星罗棋布的各种历史遗存。闻名遐迩的岩画艺术带由新疆的阿尔泰山岩画、天山岩画、昆仑山岩画、嘉峪关黑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等组成,其他的古代遗存如关中地区的历代皇室墓葬、大地湾地画、河西地区的汉、魏、晋墓壁画及画像砖、嘉峪关、阳关城址、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以及各地的长城、峰火台等等,都是西北得天独厚的美术资源宝库。

3. 工艺美术资源群

工艺美术“通过与其物质功能相适应的抽象物态和形式组合来概括地反映生活,从而侧重于表现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主观感受和情感”,[2]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应用性艺术,与所在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审美观念息息相关。西北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区,历史上曾是手工艺最先发展、繁荣的地区,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其中很多项目现在都已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西北地区的工艺美术资源可以包含实用工艺品和装饰工艺品两大类,实用工艺品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必需品,如少数民族的服饰、器皿、腰刀、编织等;装饰工艺品是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手工制品,如雕漆、洮砚、剪纸、皮影、刺绣、面具、砖雕、各类草编、鼓艺、各种石艺、布艺、毡艺和藏族的堆绣、酥油花等。这些工艺美术资源风格独特,历史悠久,颇负盛名,共同汇聚成繁花似锦的西北“工艺美术资源群”,许多品种已形成了新兴的传统工艺产业,成为一方文化和经济的象征。

二、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的不同作用。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区域性共享的网络资源库系统,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并接入校园网,使资源库得以在高校内顺畅地运行,在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在确保指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立项资金、专业协调、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参与热情。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学科专业资源库建设有关知识技能的培训,让教师了解本资源库的设计框架、功能及工作流程;任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尝试具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把生动、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根据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要求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实现信息化转换,资源的采集是关键的环节,首先需要明确采集的种类和分工合作方式。根据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构建完整的基于网络的专题资源数据库,其在高校的应用部分包含系统管理、教师教学和学习资源三大模块,由政府牵头,各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和教师共同进行分类资源采集,并进行权限分级管理,以确保资源库能够顺畅地运用到课程教学活动中。[3]

1.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本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用户管理,以保障资源库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及对并发访问的控制。对于非特定的用户访问,可采取限定IP地址的方法,控制访问本资源库系统的用户数量,而资源库的特定用户组,则按照类别赋予其不同的访问权限,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上传信息的质量。

2. 教师教学模块:这个模块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和交互式教学平台,由二级管理员和教师管理员共同维护。资源管理平台可以使教师用户实现教学资源信息的浏览、下载、查询、更新,上传信息的审核、入库、分类,保证应用过程中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统计分析资源的使用率。交互式教学平台可以提供虚拟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模式,选用网络教材、电子教案或教学视频、共享桌面、共享白板、常见问题解答、BBS进行教学,教师在这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双边和多边的专题研讨,还可以通过作业组件、解答问题组件、测验组件和教学效果分析组件来开展教学工作。

3. 学习资源模块:本模块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导航平台和丰富的学习内容链接。学习导航平台包括艺术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索引、地域美术资源分类明细、搜索引擎、个性收藏等。学习内容链接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有教师教学资料和相关资源信息。学生可以查看授课教师的网络教材、课件、电子教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视频、演示和案例等,在线学习、做笔记,也可以直接查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点,或根据网址资源库提供的相关链接,展开拓展型的学习。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数据库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从综合的角度去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文化系统和各高校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使之不断得以充实和更新,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相应的地域美术资源尽管范围很广,但是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资源才具备研究和利用的价值,需要围绕课程目标选择能够把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社会生活、理论认识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整体地感知艺术与生活,增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三、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资源的优越性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还应体现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一种超越。网络的虚拟性与多元性特征,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资讯传播形态,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克服了文本语言无法超越的障碍,建立了全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1.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基于网络环境的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不受地域、时间限制,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用超级链接来仔细观察、研究一幅画或一座雕像的细节”,[4]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营造生动的情境学习环境。网络艺术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创造情境学习的氛围,充分调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传媒手段来讲授课程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使用。[5]例如关于敦煌艺术的内容,可以引入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实施的“数字敦煌”项目成果,即梅隆基金会在国际上率先开发的基于ArtStor艺术数据库的“梅隆国际敦煌档案”, 主要内容是22个莫高窟典型洞窟的数字化资料,以及42个洞窟的虚拟漫游,使学生们在校园内就能获得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和身临其境的视觉震撼。

3. 开拓全新的师生互动渠道。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艺术教育课程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尊重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课程提纲、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考核计划都放在网页上,可供学生随时参考,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电子邮件和开辟BBS讨论区,教师则可以更及时、更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流、辅导、考核,获取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也很方便易行。

四、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

资源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把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不断拓展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1.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借鉴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制定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确立短期和长远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合理地进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并进一步推广到美术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相关理论课教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 对西北地域美术资源布局与内容进行全面、详尽的调研和分析整理,完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框架体系。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采集第一手的文字、数据、照片、影像、实物等原始素材,充实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内容,并不断更新,尤其是及时补充那些因工艺、材料或其他原因濒临流失的民间传统艺术品种、新的美术文物考古发现以及近代美术的精华部分。

3. 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时代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体系。开发专题数据库,尽快建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专业网站或网页,使各资源所在地、各院校、专家学者拥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得以存储、展示,并与专业研究机构、博物馆等链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地区间、校际间、教师间教育成果的交流。利用国际互联网真正让西北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进入更为普及的教育领域,从而扩大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影响,开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新窗口。

4.高校艺术教育中引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内容。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必须选编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并提升教师的网络技能水平。教材的选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三大美术资源群的内容纳入课程范畴,使学生既能学到全国统编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又能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从而适应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师在精通学科内容的同时,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学会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学会WebQuest、Blog等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技术,并自如地驾驭网络平台,汇集专题资源,高效地组织教学。

结 语

由三个资源群为框架构建的西北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体系是西北的瑰宝,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艺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借助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把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地域美术资源进入主体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更是一个对地域文化和生存智慧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 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2~15.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9.

[3] 陈思慧.构建基于网络的学科专业资源库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62~65.

第9篇:大学工艺美术范文

[关键词] 视觉传达 传达技术 课程建设

视觉传达专业作为现代高校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在当代的设计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北京申奥到奥运开幕,从上海世博会到各种类型的展会,这一个个无比耀眼的字眼都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的烘托。在当今这个商业社会、读图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作用日趋明显。

视觉传达设计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应用能力,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视觉艺术感受力及表现能力。也要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最新设计动态,把握视觉传达设计未来的趋势;树立为市场服务、为商业服务的意识;明确培养方向,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加强实践,不断提高。欧美等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多方面对于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教育体制与国际化进一步接轨,都具有很好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懂理论能实践的同仁来说体会更深。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敏锐的视觉感受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练习。中国高等学校的设计教育是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的,高校设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急需的设计人才的重任。而高校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由以前单一的精英教育为主转向以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多层次培养方式,接受过设计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的不同岗位发挥着各自的专业职能。因此,在设计教育中对具体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就变得十分重要。很多学生毕业后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实际操作,又或者不了解实际的技术导致设计时的迷茫,这不但影响了自身的竞争力,也解决不了社会需求的迫切性。因此,我认为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加入实际的技术性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高校从事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不将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关联起来,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只会片面去追求毫无意义的形式感,或者说急不可耐的去追求不着边际的效果。这些对于真正的教学与教育目的有很大的偏差。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设计与制作或实施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要求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广泛的社会知识,对于很多的边缘学科也要有所涉猎。这也给我们现在的教育机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怎样引导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未来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现代的设计教育和商业艺术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不是相对立的关系。

其实,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话题早在19世纪后期的工艺美术运动就有所提及,只不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德国的包豪斯时期,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包豪斯当时提出了双轨制的教学方式: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形式导师)担任基础课教学和一位“技术教师”(工作室导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形式导师”负责教授形式内容、绘画、色彩与创造思维的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的内容。在欧洲设计艺术院校的教学中,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课程的设置上,以及通过学分制实现的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或者说设计的创新能力上。其中,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工作室根据材料、工艺及设备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工作室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或者说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问题,而不是设计的创意问题。工作室都是统一管理,专门技术人员负责,不隶属于某系或某专业,除了有的学校需要交纳部分材料费用外,免费面向所有相关专业学生开放。当然在现代,从社会需求到国情的综合考量,我们在进行视觉传达专业课程设置时,并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式,这也是不符合现实需求的。

我们现在应该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开设与实际技术有关的专业课程,这个课程是与其他专业课程相配合的,也是与本专业所需的实践项目紧密相关的。作为视觉传达专业对于现代传达技术的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它的目的在于解决从纸上的设计走向具体的制作实施的方法。在我们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技术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范围内解决有些学生所存在的基础不够好、不愿动手等问题。通过认真研究如何贯彻多方面素质教育,使学生想动手、愿意学、学有所得。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面使求新求趣的教学设计能够得到体现。

设计是针对不断的社会需求而展开的教育,它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实用设计人才,但在教育与具体设计的结合中,存在于两者之间的众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怎样从社会和教育立场出发,积极努力去改善现有的矛盾,解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不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的问题,是所有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深思的问题。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设计教育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改革。而现存的实际情况是,一些纯艺术院校由于市场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原本设立的一些专业学科并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艺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调整和增加,三大构成、材料应用、现代设计技法基础,再加上一些实用课程的配合,便完成了初步的课程设置转变。这种转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起到过渡作用,是可行的,但从设计教育长远的发展来看,必须建立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而建立这种体系便需要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但其中必须包含有与具体技术及实践相关的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内开设现代传达技术这门课程是必要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从师资、硬件设备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综合考量、建设。希望有更多的同仁能够对此问题有所思考,使我们的设计教育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视觉传达的历史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4.

[2]成都20世纪中国艺术史文集编委会.艺术的历史与问题.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312-318.

[3]门小勇.平面设计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4.

[4]海天.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