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 资格框架建构 培训机构
[作者简介]姜伯成(1962- ),男,重庆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傅渝稀(1981- ),女,重庆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重庆 40001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73-02
职业技能培训是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载体,是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的主要途径。职业技能培训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现实状况看,由于我国培训机构数量众多、所有制结构复杂、规制建设尚未全面到位等原因,部分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不能有质量地完成好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为了规范职业技能培训,督促各级各类培训机构提升培训质量,笔者提出了构建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框架的设想,通过资格准入、资格认证、资格管理等制度把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入门关,走好培训质量保障的第一步。
一、构建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框架的必要性
(一)培训机构无序竞争,导致培训市场混乱
由于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利润丰厚,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投资教育培训行业,培训机构迅速增加,导致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社会培训机构也在承接政府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在竞争激烈的条件下,难免发生市场失范行为。
(二)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无法保证培训质量
现在成立培训机构注册资本的门槛很低,有些培训机构以小型作坊式经营,既没有规范的管理,也没有足够的专业培训教学硬件条件。社会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很多社会培训机构没有一支与培养目标和培训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训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临时聘请。有的培训机构甚至没有教师,只起承接培训项目、招生和中介作用,从社会上或客户那里得到了培训需求,组织到生源后,临时聘请几个教师,教师通常上课时来,下课就走。有的社会培训机构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既没有标准化教材、课件,更没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验设备。有的培训机构有培训教材,但培训内容系统性差,缺乏有效的设施设备支撑,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培训机构为节约培训成本,随意更改培训计划,减少学时,偷工减料,缩短学员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这样的社会培训机构明显无法保证培训质量。
(三)多头管理现象普遍,无法有效形成合力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及社会培训机构实行多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劳动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社会力量办学机构除了接受教育部门宏观管理,经营性的培训机构要由工商部门负责核发营业执照并管理,公益性的培训机构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事业单位性质的培训机构由编制管理机关管理。综观办学审批机关和执照核发机关就可以看出,政府有多个部门在负责管理教育培训机构。这种多头管理现象,管理制度不能统一,无法形成管理合力,以致出现各自为政,最终形成重视审批而忽视监管的管理松懈局面。
二、基于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承训资格认证的思路及意义
(一)认证思路
资格认证以专业为对象,而非整个机构。由愿意承接培训项目或任务的培训机构,根据自身条件,确定一个或几个专业,向培训项目主管部门提出承训资格认证申请,通过专业承训资格认证的机构才有机会承办相关专业的项目培训。
(二)意义分析
1.有利于避免承训资格审批的随意性。培训项目主管部门目前对于有资格承办培训项目的机构管理比较宽松,由于没有具体指标要求,基本上有意愿承办的社会培训机构都可以通过资格审批,职业技能培训承训资格认证制度的执行,使培训项目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专业来审批众多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格,避免承训资格审批的随意性。
2.有利于避免培训项目任务给予的随意性。目前,可以承接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众多,经常令培训项目主管部门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而以机构为单位的现行培训资格审批制度又进一步为培训项目下达的有的放矢增加了选择难度,在海量的培训机构申报信息中,项目主管部门很容易“中招”将某个培训任务下达给并没有相应专业培训实力的机构。有了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框架后,通过资格认证,项目主管部门可以清晰地辨认出符合培训项目专业要求的培训机构,再通过培训任务招标确定制度,在这些有资格承办培训项目的机构中确定承训机构,下达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从而避免培训项目任务给予的随意性。
3.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监管的针对性。在施行资格认证制度后,项目主管部门可以依据专业标准对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作更为细致的验收,大大提高了培训质量监管的针对性。
4.有利于提高培训机构管理的有效性。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框架中有比较完善的资格管理制度,可以帮助项目主管部门提高对承训机构的有效管理。
三、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框架及其建构策略
(一)资格框架建构
1.资格准入制度。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主体(即承训单位)主要是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笔者提出在现有基础上,构建一个资格框架,分专业进行承训单位培训资格认证,实行承训单位资格准入制度。资格框架构建以专业为对象,而非单个机构。通过资格认证的机构才能承担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任务。也就是说,以后培训项目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资格准入制度,根据专业来锁定承训机构,进而通过其培训方案的筛选下达培训任务。
2.资格认证制度。资格认证是资格准入的第一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通过资格认证的机构才有获得培训项目主管部门相应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可能。以专业为对象进行认证,要认证的是培训机构中某专业是否具备承担相应专业移民技能培训所需要的条件和资质。
资格认证的对象为专业,可以采取两种认证办法,一是直接认证,二是评估认证。(1)直接认证。直接认证即采取依据现有第三方权威认证结果的办法直接确认。在具有招生资格的机构中,凡是经过国家、省市主管部门认定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均可直接认证,发给相应认可证明。得到认可专业的机构有资格承担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2)评估认证。除直接认证以外的机构,若要承接培训项目,首先必须经过评估认证取得准入资格(仍以专业为对象),获得相应认可证明,方可承担相应专业(技能)的培训项目。
评估认证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个一级指标:专业基础教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实训条件、管理水平及培训质量。另有13个二级指标(场地设施、资源配置、设置原则、课程计划、课程实施、队伍情况、学历职称、专业素质、实训基地情况、实训方式、实训效果、机构管理、质量保障),34个观测点(校舍条件、教师配备、教学设备、经费保障、资源建设、教育技术、目标定位、培训理念、培训教学计划、培训教学内容、培训教材选择、过程质量监控、教学方式方法、训后评价、专业教师数量、专业教师资质、学历状况、教学水平、学术及专业水平、教师来源、设备设施及价值、实训设备使用情况、实训基地承担社会培训情况、承担方式、学员满意度、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学员考核、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质量监控机制、培训实绩、学员收获、同行评价及社会声誉)。
承训单位专业资格评估认证工作(简称专业认证工作)由项目主管部门的顶层机构领导,其下各省市机构组织,聘请第三方专门评估机构具体实施。承训单位专业资格评估认证程序包括:申请认证、机构自评、审阅《自评报告》、现场考查、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
第三方专门评估机构应根据认证结论,撰写认证报告,并以书面方式将认证结论及专业认证报告等材料提交项目主管部门的省市机构相关部门,如果这个部门未通过提交的认证结论,第三方专门评估机构须重新审议。重新审议之后,向其提交新的认证结论,由其再次审查,并以本次审查结论为认证的最终结论。认证结论的由项目主管部门的省市机构负责。
承训单位专业资格认证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监督与仲裁委员会(监督与仲裁委员会由项目主管部门顶层机构、其省市级机构、省市教育委员会、专门性研究机构等推荐专家组成,其办公室设在项目主管部门省市机构相关部门)对专业认证工作实施监督,根据工作需要参与或随机抽查专业认证的过程或环节,对认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
3.资格管理制度。专业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的,有效期4年。在此期间,其机构应针对第三方专门评估机构提交机构的认证意见,就专业建设方面的改进措施和新进展,每年向项目主管部门提交一次改进报告。改进报告采用网上公示方式。如果申请认证机构不能按时提交改进报告,则终止其认证有效期。
通过认证的专业在有效期内如对课程体系做重大调整,或师资、办学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应立即向项目主管部门的省市机构相关部门申请,对调整或变化部分进行重新认证。重新认证通过者,可继续保持原认证结论至有效期满;对擅自缩短培训时间、套取培训经费、满意度低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立即终止原认证的有效期,两年内不准重新申请认证资格。通过认证的专业如要保持认证有效期的连续性,须在认证有效期限满前一年的上半年重新申请认证。
(二)资格框架运行的保障措施
1.强化资格管理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应明晰资格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重视资格管理的重要作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资格管理的意识,严格实行资格准入、资格认证和资格动态管理制度,为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服务。
2.强化多种监管措施。一是资格认证情况及时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同行监督;二是培训项目公开,给予所有有资格的承训机构同等申报培训项目的机会;三是严格实行资格准入,培训专业审查申报机构的资格,不具备资格的一律否决;四是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决定制度,对符合资格者采取公开招标办法,通过对其培训方案进行严格评审和比选,择优确定承训机构。
3.厉行违规惩戒制度。运用法纪、行政、民主监督、公示等多种手段监管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框架各项制度的施行,对在资格准入、认证及管理中出现违规的主管部门、承训机构及其个人,要按照有关法规和制度严格追究责任,以保障资格框架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公海,贺忠良.上海市有关培训机构调研报告[J].交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
关键词: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08-02
所谓农村“两后生”,是指初中、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但又不愿再复读的农村学生。改革开放以来,新生代农民工的构成主要是农村“两后生”,他们逐渐成长为农民工主流群体。这一群体主要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的农村地区,接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具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愿望和基础。2009年,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1亿人,他们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效合理的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是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的重要手段,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遏制城乡差距扩大、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有关部门对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宣传力度不够 有关部门对农村“两后生”政策,在利用电视或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方面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难以保障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措施等被广为知晓。这就导致农村“两后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状况缺乏了解,在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机构方面较为盲目,直接影响“两后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因此,教育、劳动、就业相关部门和各类中学要积极配合,掌握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和不打算升学以及成绩不理想未能升学的学生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
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性亟待加强 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两后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仍然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培训的实用性不强,没有完全满足农村“两后生”的就业需求,没有紧密联系就业市场和产业需求。培训工作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培训费用较低或者免费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用和实效上。应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办学,鼓励中小企业和培训机构建立对接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方式要多样化 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授课内容与方式要多样化。在培训内容方面,由于培训对象的学习能力、专业需求、专业背景、工作现状以及培训期望等不同,在机械、建筑、饮食服务、家电维修、美容美发、装饰装修等方面都有需求,呈多样化倾向。这就要求我们的培训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以行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培训方式选择上的明显特点就是灵活性和业余性。相当一部分农村“两后生”正在或曾经参加过不同种类或行业的工作,为了生活和正常工作,难以脱产集中时间参加培训,对培训时间要求非常灵活,主要集中在晚上、周六日、节假日或其他的业余时间。至于培训期限也存在长短不一的不同选择,总体上表现出希望经过短期培训快速提高技能、增加收入。我们的培训部门要在拓宽培训领域、改革培训方式上下工夫,不仅要有集中培训,也要有分散培训,还可以深入企业、工厂、车间开展各种培训。
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目的单一 农村“两后生”作为新一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为了提高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他们愿意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免费或费用较低的技能培训,少有愿意自己承担全部费用的。尤其是一些费用较多、培训周期较长的工种,虽然受训农村“两后生”有广泛的培训意愿,但由于经费问题难以组织实施。就政府培训部门而言,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额度较小,而需要培训的农村“两后生”数量较多,培训经费严重不足,需要多渠道筹措。应加大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免费的农村“两后生”职业培训制度。应依靠当地财政拨款以及各种民间资金,进一步拓宽农村“两后生”技能培训投资渠道,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有序、健康和持续发展。
对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组织和宣传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力度。各级政府的劳动就业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如报纸、广播、网络等进行广泛宣传,使“两后生”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各相关部门还需负责培训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与实施,做好培训规划和课程设置,基本形成劳动部门牵头、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
注重企业需求,增强农村“两后生”培训的实用性 各级培训部门和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两后生”培训方案,设置实用的培训内容,注重与市场和企业需求接轨。农村“两后生”培训实用性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就业竞争力增强。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大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两后生”就业培训的质量。应有计划地组织从事“两后生”培训的在职教师到高等院校或企业学习,拓展知识范围,提升授课水平,打造一支既能讲理论知识,又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能指导农村劳动力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学校的管理和引导,注重专业教师和职业指导师的培训,逐步改善实训条件,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须通过调研、走访等各种方式掌握农村“两后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创新培养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第一,在培训内容改革方面,应根据“两后生”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水平,设计符合其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应力求做到易懂、简洁、实用。通过教学使“两后生”能够切实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第二,在培训方法改进方面,应以增强学习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前提,采取巡回辅导讲座、讨论交流、实地参观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在网络化时代,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如互联网、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培训工作。第三,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要注重模式创新和发展。加强校企联合,创新培训机制和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培训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新生代的农村“两后生”是新生力量,对农村发展作用重大。政府在农村“两后生”职业培训中起引导作用,但仅仅依靠政府号召不行,培训主体应该是受训者,要明确政府、农民、培训机构和企业单位在农村“两后生”培训中的责任。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增加培训投资和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增加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其次是着力扩大投入主体,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方针,广泛发动和依靠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兴办农村“两后生”职业培训机构,采取政府、企业、被培训者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模式开展培训工作。三是拓宽融资渠道,结合财政拨款以及民间资金,进一步拓宽农村“两后生”培训的投资渠道,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有序、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各级培训机构、企业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增强培训实用性,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和加大资金投入,共同做好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金锋.后人口红利时代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
[2]艾炎军,邹叶茂,蔡国辉.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3]王新杰.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制约因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4]宋建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8(8).
[5]马超,张义兵.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6]王宏奇.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J].职业,2008(9).
[7]张雅丽.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8]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0-03-19).[2010-10-20].http:///fifx/fxb9,t20100319402628281.htm.
[9]唐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11(1).
[10]李能芳.论就业压力下的农民工职业培训[J].成人教育,2009(10).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机职业技能开发,是改善农业人才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现代农业实用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提高农机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高对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认识,我局首先认真组织学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对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大家对做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还到乡镇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印刷宣传单、标语等有效宣传形式,让农民感受到我们的工作是为农民利益着想。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中,我们尤其向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及农机销售、农机修理工、农机经纪人等宣传推行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依据,宣传培训、鉴定的目的、意义和证书作用,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和增加经济收入,使他们从思想上认可转为行动上积极参与,营造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浓厚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
2009年初,我局就把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纳入局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目标。首先强化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领导,成立颍州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指导协调和组织推动;进一步整合农机管理部门、技术服务机构、农机培训学校和相关企业等方面资源,发挥多方面的优势,形成加快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其次加强该项工作的目标管理,把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纳入全年农机化目标管理,主要领导亲自抓,局各科室、各站所,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任务,全局上下,齐抓共管,不求形式,注重效果,抓出实效。三是强化工作调度,真正把该工作落到实处,平时加强检查、督促,每个月进行一次工作调度,工作实绩张榜公布,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指标考核,年终进行一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评比。
3、抓好“五个结合”,扎实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是职业技能鉴定与农机安全监理检查结合。在农机监理站开设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报名服务窗口,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发给“驾驶证”、“执业资格证”,机手们认为“一训”得“两证”很合算,既给机手带来真正实惠,又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打开了突破口。二是职业技能鉴定与农机市场质量监督和维修网点的审验结合。与工商、质检部门配合,要求各维修网点的维修人员至少有一名维修人员具备执业资格,并和工商部门配合,不具备资格的不办理《维修技术资格证》和《营业执照》。三是职业技能鉴定与购机补贴结合。依托政策,强化培训手段,凡是享受购机补贴的机手,都要经过培训,考核合格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为机具的长效管理创造条件。四是职业技能鉴定与跨区作业结合。享受“四个”优先,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机手优先办理跨区作业证,优先发给作业信息资料,优先领取“优先加油卡”,优先参加县局组织的跨区作业队伍。五是职业技能鉴定与社会办学和劳务输出结合。我们及时与市职业中专等单位加强联络,根据他们的培训工种类型,符合农机鉴定工种的协助他们搞好职业技能鉴定,联络外出务工信息,不仅为拓宽职业技能鉴定新领域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对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认识不足。没有把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项战略措施来认识,没有从保护农民的利益出发。个别领导甚至还认为职业技能鉴定是劳动部门的事情和农机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发展。
(二)农机从业人员认识不够。据调查农机从业人员对职业技能鉴定观念淡薄,不了解,认为有证无证都一样,对于办理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缺乏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由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作出了调整,许多工种已不再属于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大大缩小了我们的办证空间,而倾向农机职业鉴定工作的配套政策缺乏,加上资金不足主动开展业务工作的机会很少,基本属于被动等人上门。
(四)办证时间太长,农民工有怨言。由于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证办下来有时长达半年甚至一年,农民为此情绪不满,甚至要求退证。
三、建议和措施
1、健全体系,提高效率。
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分散在广大农村,因此要始终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一是扶持农机校发展,充分发挥农机校在农机行业职能鉴定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要把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加大基地投入。应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完善试验鉴定设备,健全鉴定体系,提高职业技能鉴定效率。
2、加大宣传,提高效率。
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常年对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宣传。二是利用“3.15”打假等活动,到现场发传单进行宣传。三是在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召开现场会、演示会等,以点带面,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通过广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认知度。
3、加强内部协调,做好五个“结合”
(1)与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安全村、安全镇的创建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到田间、地头、场院进行安全检查的时机,为驾驶员讲解职业技能鉴定的意义和作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办理职业资格证书对他们自己有好处,从而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主动办理拖拉机驾驶员职业资格证书;在农机安全村、安全镇创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机监理的杠杆作用,动员安全村、安全镇尽可能多的办理农机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
(2)与农机修配管理和3.15农机市场整顿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核发和每年一次的“3.15”活动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那些已开业而没有办理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办理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农机修理工、电焊工、气焊工、农机营销员等职业工种。
(3)与农机培训相结合:农机培训是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综合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在为驾驶员办理拖拉机驾驶证的同时,办理拖拉机驾驶员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驾驶员综合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4)与“三夏、三秋”农机跨区作业相结合。在“三夏、三秋”跨区作业发放跨区作业证之际,积极动员跨区作业人员办理联合收获机驾驶员和拖拉机驾驶员职业资格证书。
(5)与农机补贴相结合。在农机补贴过程中,凡是适合办职业资格证书的购机户,我们就积极动员其办理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以上五个“结合”的实施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对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工种,采取强制措施,必须经过相应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二是对那些没有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工种,通过宣传发动,动员其办理职业资格证书。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26-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日渐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5 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苏州市作为中国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农民工的境况及政府的相关举措对全国有极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因此,在此选择苏州作为城市典型来研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揭示其存在问题,探究其内在原因,为改善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况建言献策。
一、国内外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概况
(一)国内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概况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在国家建设中作用和地位的日渐突出,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及相关机构对农民工群体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关注。就其研究内容而言,目前国内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的研究;二是对培训过程中的政府责任和角色问题的研究;三是对如何系统地组织培训及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研究;四是对培训效果的分析研究等。
(二)国外对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启示
在西方发达国家漫长的工业化过程中,它们很早就开始普遍重视农民教育以及农民教育投入,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在此过程中,它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实践经验。另外,以刘易斯和乔根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研究基本奠定了职业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基础。尽管各国培训类型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建立在尊重利益相关者利益选择的基础上的,它们借助经济诱导来激发企业、农民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中。例如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均设有以鼓励企业对农民进行培训为目的的专项基金。但是,这些资金不会直接划拨给企业,也不会通过政策强行增加企业负担,而是通过一系列经济诱导性方式鼓励企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比如把企业花费的培训费计入生产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再对其减免部分税收等。另外,在德国,如果农民参加培训,可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二、苏州市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调查
为了解当前我国相关机构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具体培训方式,本文选取农民工较为集中地区的典型之一——江苏省苏州市作为研究试点。此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本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在苏州抽取了农民工生活和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木渎镇、相城区,以高新区:工业园区:木渎镇:相城区= 4∶4∶1∶1的比例予以配额,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样本。调查时间为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25日,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220份,其中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问卷发放情况统计见:表2-1)
(一)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基本情况介绍
据统计,苏州外来暂住人口超过700万,与本地人口基本相当。其中除少量外籍人员、外资或合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自主创业的私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等白领阶层外,外来人口主要为奋斗在服务业、建筑业以及其他产业一线的农民工。
调查显示,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呈以下特征:(1)性别构成:在198个有效样本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调查总体的56.99%和43.01%,男性农民工的比例高于女性。(2)年龄:调查显示,19岁以下的占17.20%,19-30岁的人数最多,占有效样本总体的53.76%;年龄在30-39岁的有18.28%;40岁以上的只占10.76%。(3)文化程度:调查显示,北方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人仅占总数的5.1%;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总数的14.14%;高中的占26.77%;中技、中专所占比重最高,为35.35%;大专占16.16%;本科及以上只占全部被访者2.52%。(4)职业构成:调查显示,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以建筑企业、电子公司、个体工商户和服务类工作为主,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包括产业工人、经营店铺、摆地摊、擦鞋、补鞋、裁缝、餐厅服务员、厨师、家政服务员、搬运工、包工、建筑工、维修、装潢、保安、收废品、理发等。
(二)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培训情况调查统计
(1)调查显示,农民工来到苏州后接受培训者的比例明显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相关产业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要求日渐提高,接受培训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比例也随之有所提高,尤其是来苏之后参加相关技能培训者的比例明显提高。调查显示,苏州市现有农民工中来苏前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21.5%,相比2011年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调查数据有所提高,但未经培训者仍占绝大多数。而来苏后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达到63.44%,未经培训者仅占36.56%。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0%以上[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但相比城镇新增劳动力而言,其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依然偏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只能在收人水平较低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而就业的不稳定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步履艰难。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的冷暖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
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等。从政府方面来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同时,政府理应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明显偏向城市,尽管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7.11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3.56元,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74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5.5元[2];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直接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环境与条件无法满足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往往被忽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低6973.89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低4057.14元[2]。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滞后,总体规模较小,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不适应[3];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其较差就业的稳定性,较低的收入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转移性就业。从企业方面来看,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用工企业理应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然而实际情况是,用工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企业由于受资金、人员、机构、生产状况等影响,开展农民工培训多为岗前安全及规范教育,多数中小型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甚至不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仅有的少量教育培训也只是围绕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职业技能展开,对农民工缺少企业精神、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教育,未能从企业和农民工的长远发展来看待职业教育培训问题。从社会培训机构方面来看,社会培训机构的快速成长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社会培训机构的比例依然较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社会培训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将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拒之门外。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旺
职业教育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意味着较高的收益。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教育无疑是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梦想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异常强烈,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相当多的实用技能培训收费较高,对于大多数进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经济门槛;另一方面,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培训时间;另外,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职业技能培训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培训地点离农民工较远,进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不足。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的途径
(一)夯实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未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它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因此,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布局出发,必须夯实农村基础教育。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与农村义务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输出地政府在引导性培训上的作用,强化输入地政府在办学条件、用工需求、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的同时,也为输入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储备了大量人才;而伴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其转移性就业能力增强,越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政策激励措施,如通过税收优惠、补贴或奖励等多种政策激励措施,吸纳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之中;同时要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职业技能鉴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另外,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培训、就业一体化信息服务。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培养意识,强化岗位培训责任,使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企业要与培训机构密切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大中型企业还要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培训机构的有效对接,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素质,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同时也要尊重农民工自身的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努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培训资助政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职业教育培训资助既是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网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引导全国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工增加培训需求的重要途径。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不仅有利于帮助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减轻个人培训负担,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而且增强了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资助政策,建立农民工培训直接补贴的配套政策体系,实行社会统一的国家资助扶持政策,为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办理和发放农民工培训卡,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公平合理[3],真正把国家提供的优惠和帮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4-05-12)[2015-10-30]..
[2]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15-10-13)[2015-11-02].
[3]韩俊,汪志洪,崔传义,等.农民工培训实态及其“十二五”时期的政策建议[J].改革,2010(9):74-85.
[4]银平均.论人力资本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福利[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9):10-17.
[5]周小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及其提升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7):201-205.
[6]林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困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5-217.
[7]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2):93-95.
[8]唐惠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及重塑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1-6.
[9]陶树果.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研究[J].青年学报,2014(2):26-28.
[10]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4):74-79.
[1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2(6):6-8.
[12]范维.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4):125-127.
关键词:农机技能;培训;现代化;农机服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17
随着科技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农机技能培训成榕广泛推广的关键前提,如何做好农机技能培训,发挥农机技能培训的优势成为农业培训要考虑的问题。
1农机技能培训成为社会发展趋势
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健全的技能培训体系在促进培训市场管理规范化的同时培养了农机技能实用能人,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我国目前的农机政策对农机培训还是比较有利的。随着科技发展,大量新型农机器具进入市场和农田,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使用者进行培训。当前倡导“要培育和发展农机市场,就要对农机手展开培训。”对于购置农机器具的农机手来说,想要快速致富,就需要通过农机培训,这样才能掌握国家政策和新型机器的使用、维修及保养方法,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安全生产的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农机技能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把其列为日常重点工作来做。
2农机技能培训现状和问题
2.1培训现状
本地区已经在相关政策指导并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机技能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主要是国家针对农机相关政策法规,农机的使用、维修和保养方法。虽然农机培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机技能培训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但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同,导致部分培训工作的力度不大,培训的次数少,时间短,效果差。另外,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且老龄化严重,所以对农机技能培训的接受能力差。培训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短缺,培训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新知识少,虽然农机培训内容陈旧,导致培训效率低,效果差。
3做好农机技能培训,提升现代化农机服务水平
3.1农机培训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农机培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有农机经营人员、中介人员、农机操作人员、农机维修保养人员等。农机维修人员上岗是需要持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件,因此农机技能培训要严格规范上岗培训程序,为农业维修职业素养提供评价标准,确保农机维修工作安全,为农机正常工作提供保障,提升农机服务质量。农机技能培训中也增加了中介人员的数量,确保了农机服务质量的提高,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3.2农机培训扩大农机的应用范围
随着科技发展,农机应用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对农机需求增加的同时,跨地区作业的要求也日益明显,这为农机手的致富又提供了一条新方向。要保证这种良性循环继续下去,就要重视跨地区农机手培训工作,只有不断提高跨地区农机手的操作水平和效率,才能增强其竞争力。重视农机手的技能培训,为其考取资格证提供条件,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农机操作队伍,是农机培训的新要求。
3.3农机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科技发展带动农业新型机具的广泛应用,一些新型机械,特别是运输机械的应用对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益提供了帮助。但是由于基层的驾驶人员水平较低,在日常工作中常会出现失误,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运输将成为农机技能培训的重点,也应该配合积极探索技能培训标准,以提升农机生产效率。
3.4农机培训推进高性能农机推广工作
经济发展使农业生产对高性能的农业器具的要求增加,高性能农机器具的推广工作任重道远。高性能的农机器具高质量推广的前提是农机技术人员有过硬的本领和素质。如果在推广过程中技术人员无法解答农民的问题,后果不仅是高性能农机器具无法推广,还会影响农民对高性能农机器具的信任程度,在机器操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阻碍了农机推广效率健全,影响农机推广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培训进行前,要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更有效率的示范高性能农机操作程序,提高农民对高性能农机器具的使用积极性。
3.5健全网络培训体系,拓展多形式的技能培训
为扎实推进农机技能培训,要加强省、市、县及乡(镇)的农机培训网络体系的建设。由政府出面,与高校和科研部门联合,建立资源共享的网络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完善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服务体系。在信息平台上加强教师与农民的交流,解决农民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利用乡村学校的资源,增加农机技能培训的活力。由政府出面,与乡(镇)学校联合,共同承担各种形式的农机技能培训工作,大家齐心协力,将农机技能培训推向一个新台阶。
4结语
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生产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生产相关政策法规也将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要结合地区生产实践,分析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扩大农机应用范围,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周祥.广西农机化管理中心荣获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6, (02).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提高我市农民素质,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__〕35号)、《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__〕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__—20__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20__〕79号)以及《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__〕25号)精神,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民及农民工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市。抓好新农民培育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失地农民培训转移,对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统计,我市有农村劳动力173.6万,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近65万人。但大多数未经过培训,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就业空间较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城乡经济和加工制造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用工单位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者的要求也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急需一大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新农民,特别是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园区蓬勃兴起,园区用工量不断扩大,一些园区招工难的问题逐步开始显现。作为与市场、与经济、与社会直接联系的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在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社会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对新农民的培育,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失地农民的培训,纳入整个教育发展规划之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坚持多予、少取、方便灵活,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以整合培训资源,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有效解决工业园招工不足的难题,为建设新九江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支持。
(二)基本原则: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坚持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坚持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化、社会化培训相结合,多方筹集培训资金;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给合,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坚持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坚持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三、培训目标和任务
(一)构建一个网络,就是农村教育和培训网络。即以市农业类普通中专和省、市已经审定的培训基地为骨干,以县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为主阵地,以乡(镇)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辐射点,构建覆盖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网络体系。
(二)实施两项工程。一是职业教育强县富民工程。就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引进、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村现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服务,围绕强县富民,20__—20__年每年培训新农民2万人,即每年对新进入农民队伍的2万名初中、高中毕业生进行1—2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产品经纪人以及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新农民的素质。达到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二是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就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为根本目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使其掌握1—2项实用技能。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效果。20__—20__年培训35万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四、培训内容和方式
(一)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知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培训,目的是帮助农民工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各级政府、特别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集中办班、开办夜校、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
(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和工种学科,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当前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营销、酒店、纺织、服装、建筑、装璜、电子
、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在各级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三)培训教材。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坚持统一规范、实际实用和先进创新的原则。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教材要求选择全国统一编写的规范专业教材,其他教材由各地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或编写。
五、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一)政府扶持,齐抓共管。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切实研究解决职业培训工作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发改部门要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各类培训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教育部门要为培训提供场所、师资;农业部门负责新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被征地农民培训的组织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组织进城务工农民技能培训;扶贫开发部门负责组织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央、省、市年度培训计划和政策要求,结合财力情况,分年度提出必要的经费预算建议;科技部门要抓好星火科技培训;国土资源部门要为失地农民培训提供被征地农民个人档案;物价部门要制定培训收费标准。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督促检查和各项服务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农民工培训实行分级负责制。县级负责调查研究,建立本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以及就业基本情况档案,根据市场和群众的要求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市级负责制定规划、分解任务、督促检查、考核验收,并每年进行一次目标考评。
(三)统筹规划,统一部署。要将目前正在开展的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星火科技计划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谋划、统一部署。可原则上由相关部门负责组织生源,由各培训机构组织教学。
(四)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县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办好一所示范性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鼓励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学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可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每一个乡镇都要建立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可以以乡镇中学或中心完小为依托,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培训基地。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办学,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五)校企合作,服务园区。承担培训工作的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大力实行“订单式”培养。要瞄准市场,以提高就业能力、就业率为目标,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策应我市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战略,以解决我市工业园区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各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工业园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技能人才输送协议,约定双方责任和权益,实现培训与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对接。园区用人单位要预先向培训机构提出用人计划,当地培训机构要按照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人才数量、质量、规格进行量身定做。支持和鼓励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各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鼓励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
(六)完善功能,提高质量。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和就业一条龙的服务模式,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和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建立覆盖全市县、乡、村的农民培训体系和就业服务网络,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较重的乡镇要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加强对培训市场的管理、引导和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此外,还应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业协会,以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指导及行业自律,不断完善培训的服务功能,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七)抓住源头,引导分流。全市每年有4万余名初、高中毕业生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培训直接流向社会,其中,农村学生约占90。要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普及率,必须严格控制初中毕业生和高考落榜生直接流向社会。为此,教育部门应采取措施,实行初中毕业生切块分流,引导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为确保初、高中毕业生在成为新增劳动力之前掌握1—2门简单实用技术,由学校负责开设1-2门职业技术课程。
六、保障与激励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已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各县(市、区)也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农民工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各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的要求,切实履行好职责,制订实施培训计划,确定各阶段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通过制订政策和制度创新,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广泛开展并扎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二)落实培训经费。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各级政府要加大培训投入,安排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
(三)完善激励政策。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探索“培训券”等直接补贴做法,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对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所需经费在就业经费中列支;完善用人单位的农民工的岗位培训制度,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经费从职业培训经费中列支。符合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应由有关部门按时定额拨付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获准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的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应相应降低农民工学员的收费标准,对来自重点贫困村的学员应给予必要的减免。
上海拥有一流设施和人员
“已经认不出来了。”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已经是第四次来上海,回忆2007年初次来沪,他表示,十年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人民的热情友善,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蒙・巴特利一行分别考察了计划作为比赛场馆的国家会展中心以及计划举办开、闭幕式的奔驰文化中心和东方体育中心。上海的办赛基础让世界技能组织首席执行官霍伊赞不绝口:“上海拥有一流的设施,运作场馆的工作人员同样是世界一流,上海完全有能力举办一流的世界技能大赛。”他认为,中国在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是对该组织全球性的有力支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高的技能水平。”在参观位于上海中心观复博物馆时,面对一件件历史悠久的艺术珍品,西蒙・巴特利不由惊叹。他表示,如果中国申办成功,将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先进技能,也将向世界证明,中国依然能将先进的技能传播到全世界。
他认为,虽然上海能否申办成功,结果要到今年10月揭晓,但从现在开始,中国的技能水平和上海的承办水平都将迎来加速发展。“人人都想获得好成绩,如果最终确定由上海承办,对于中国选手和其他各国的参赛选手都是一种激励。”
青年技能水平折服考察团
考察团还先后参观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张江实训车站和蓝带厨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了解上海的业技能培训情况,上海青年所展示出的一流技能水平让世界技能组织的官员们印象深刻,西蒙・巴特利直言:“上海作为能够代表中国年轻劳动力技能水平的城市,我丝毫不感到惊讶。”
民以食为天,在上海旅游地标豫园旁的老字号绿波廊餐厅,大厨带领年轻的徒弟向考察团一行展示了制作小笼的手法。在称赞厨师们技艺精湛的同时,西蒙・巴特利也对既向师傅学习又传授给年轻弟子的技能传承方式表示赞许。
世界技能组织竞赛部主任斯多基女士则记住了上海姑娘张淑萍的故事。作为上届大赛印刷媒体项目的银牌得主,因技能改变人生的张淑萍如今走上了职业培训的讲台。“这是一个很有激励意义的故事。”斯多基认为,要多宣传这样的故事,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职业培训中来。
经过认真的筹备,全县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这既是全县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件惠民益民的喜事、好事。同时,也标志着我县对农民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全面启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学员表示诚挚的欢迎!向为组织这次培训班付出努力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借这个机会,我就抓好培训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要认清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
新的县委、政府班子组成后,结合县情实际,把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定位在发展劳务经济上,通过组建领导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双带”作用,建立输出基地,在全省率先采取“九校合一”办法,组建职业技术学校,强化农民工培训力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要想富、出劳务已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但认真分析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基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素质较低,没啥手艺,出苦大力的多,真正干技工挣俏钱的少。据统计,全县农村共有劳动力9.1万人,城镇下岗职工1.5万人,2005年共向外输出近5万人,体力型输出占了近90%,技能型输出不足10%,平均月工资仅在650元左右,而且不能坚持长年,钱挣得也比较少。因此,抓好培训工作,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之所以这么讲,一是抓好培训工作是稳定就业的实际需要。从就业形势看,全国现在不缺大学生,而是缺有技术特长的工人。现在劳务输出,不是用工单位难找,而是技术工人难找。只要经过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到哪都能找到稳定工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丰收机械厂转制后,由于缺乏技术工人,已经退休几年的车床工、电焊工都被重新聘回了厂里。二是抓好培训工作是促进劳动力高薪就业的必然选择。要想挣钱多,必须得有一技之长,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我们今天开办的是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班,仅以建筑市场为例,干力工出苦大力,一天也就是挣个20多块钱,瓦工、木工每天至少50块钱以上,开塔吊的比这挣的还要多,而且工作强度也相对小很多。三是抓好培训工作是实现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的唯一途径。劳动力要提高素质,必须走培训这条路。只要真正把培训搞好了,使所有劳动者都掌握一技之长,下岗职工才能真正就业、就好业,广大农民也才能真正转变身份,离开土地创业致富,变成产业工人,劳务输出工作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四是抓好培训工作是落实上级政策的实际举措。国家、省、市对培训工作都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国家六部委专门实施了针对农民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工每人国家补助180元。省政府为了加快贫困劳动力脱贫步伐,对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每人补助400元。同时,国家还实行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培训制度,特别是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持证上岗。这其中建筑行业是重要领域,必须取得上岗资格,持证上岗。我们今天举办的这个培训班,原来培训费用500多元,只收工本费,每个学员少收400多元,这就是落实上级精神的一个实际举措。可以说,抓好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强化培训,促进劳动力的高质量、大规模转移,以此带动群众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
二、要全力抓好各项培训工作
总的要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域外输出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群众受益”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培训程序,扩大培训规模,强化培训就业一体化,力求培训实效,努力提高下岗职工和农民转岗稳定就业率,促进群众增收。今年全县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要达到10000人,使受训对象熟练掌握一项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拉动全县群众外出务工收入增长20%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科学制订培训规划。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要抓紧研究制定全县劳动力培训规划,提出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以及组织实施办法和推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各乡镇也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本地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规划原则上要多培训、多转移、多安排,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数量。
2、要选好培训内容。今天这个培训班是我们今年培训工作的开始,要坚持不懈,争取每月都有新内容,把培训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起来。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要突出重点,面向不同对象,按照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重点要以家政服务、餐饮、保安、建筑、电焊、制造等行业的基本技能培训为主。同时,还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培养种养加能手、中介服务组织带头人、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
3、要确保培训质量。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训结业后的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出去。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培训的硬件设施,改善培训条件,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实效。要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严格拟订培训大纲,精心编写教学计划,规范使用培训教材,确保劳动力学到一技之长。要坚持学员培训学习以技能操作为主,切实做到包教包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以骨干教师队伍为主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网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要努力提高就业率。培训的目的是将劳动力转移出去,这个“转”字是关键。对于农民和下岗职工来讲,能不能让他学到真本事,能不能让他凭着学来的这些本事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培训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形式,让农民和下岗职工参加培训后能真正解决就业出路问题。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学员就业,做到报到一批、培训一批、就业一批,跟踪服务一批,真正让经过培训的学员找到舒心的工作。
三、要强化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政府的事,是社会的事,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对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确定一名领导专抓培训工作。要树立大局观念,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推进这项工作的扎实开展。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搞好培训工作;扶贫办要搞好贫困户调查,摸清致贫原因,确定好开发型贫困户的技能培训项目;劳转办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从严认定培训机构,监督检查培训单位的培训工作,对培训效果和学员就业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劳动保障部门要抓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教育部门要抓好新生劳动力的调查,鼓励引导新生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同时要搞好乡镇培训基地建设;科技部门要搞好送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财政部门要保证培训所需资金,同时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