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年教育的意义范文

青年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年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年教育的意义

第1篇:青年教育的意义范文

过程教育。个体从生到死的发展都离不开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在个体人生教育中所占时间最长,效果最直接,远远超出学校教育。青少年时期对于社会的认知缺乏整体概念,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性的传授,而对于青少年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中,家庭地位远比学校教育要深远。

潜移默化。家庭教育中,占主体地位的是父母或者长者,与青少年之间存在代际之间的差距,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存在双重性。家长的示范作用和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比起其他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深刻和强烈得多。

覆盖全面。家庭教育所涉及的教育覆盖面非常宽泛,伴随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各个细节,衣食住用行,能力爱好和发展规划等等,都离不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1、家长的素质为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奠定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上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明程度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并通过自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为青少年的成长做榜样示范。家长从胎教开始不断为孩子积累成长的相关知识,记录成长日记,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已然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参照。家长教育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家长开始对孩子的培养转向能力培养,注重竞争、实力、平等和自主意识,不断教会孩子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对于大方向争取的前提下,采取家庭民主式教育方法,给孩子空间,通过理智的教育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转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给孩子以平等的尊重,承认孩子的权力和地位,并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营造有爱真诚的平等民主式家庭氛围,注重孩子成长成才,关注孩子身心灵的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

2、促使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健康积极融洽。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日益富足,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环境开始重视,成员间良好的感情基础和人际关系维系下,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促使家庭有序的生活,对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尊重的良好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家长与青少年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寓教于乐,促使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并在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良好的家风,实现家庭的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好学、勤奋、健美等,培养子女的德行发展。家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投资有效的帮助青少年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不自觉的实现个性心理需求和家庭成长需求。

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1、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观念的误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于孩子往往是物质利益上的满足,错位的物质关怀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重养轻教,导致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空虚和道德理性的缺失。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仍然成为衡量青少年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会不自觉的影响孩子人格、心理和性格的发展。慈善的言行,高尚的道德,势必为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发展产生影响。然而家长往往言行不一,重言轻教,在实践调研中,中美日三国学生对比中,中国学生对父母感恩和家庭的尊重远远不及另外两国学生,这也需要家庭引起重视,积极改正。

第2篇:青年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抓好教学常规

1.集体备课常规

落实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应最先积极发言,再由老教师进行补充,对青年教师的发言应本着“只鼓励不批评”的原则进行。对青年教师应提出了额外的要求,五年教龄以内的教师都要求“一课一案”,每篇都是详案;五年以上的青年教师及名优教师每月上传一则精品教案供新教师学习。

2.开课、听课、评课

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校内外优质课,以及优秀论文的评选活动。每位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应上一节教研组或校级研讨课。通过上课、说课、评课等环节,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克服个人的局限性、片面性,拓展自己的视野。此外,学校每学期可组织一个主题鲜明的系列活动,如课堂比武、专题研讨等,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骨干教师的作用,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做好课后反思

坚持攥写“课后记”,每位青年教师在每一课教学后应作好这一课的教学反思记录。另外还要求青年教师为自己执教的课做课堂实录,记录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剖析自我中认识自我。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优质课观摩、课件制作培训等形式,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力争使青年教师牢固地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完成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创造型的转变。

二、开展技能培训和比赛

写一手工整、漂亮的字;练一手好的简笔画;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正确、深刻、全面地理解教材,抓住重点和难点,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能做好班主任,会管理学生、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会命题、评卷、分析卷子的技能等等,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教育技能。新老师应尽快学好如何教好书,学会管好学生,能开好一节课,会出一份合格的试卷。针对新老师,我们可以请有经验的班主任开个讲座,说说如何进行班级的管理,如何处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反常现象;可以请老教师介绍如何出好一份卷子,并给出评价。

另一方面,学校应多进行一些常规的技能比赛,如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说课、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等。通过这些常规的技能比赛让老师们学有所得,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三、创建良好的交流空间

让教师在集体合作学习中感受和体会到个性的张扬、才能的发挥,让青年教师真正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是我学习的对象,每一件事都是我学习的机会。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分享,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1.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B.A.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每个学校都有一批骨干教师,他们教学功底扎实,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教学改革精神,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强,热心于对青年教师的的培养。学校可以安排他们和青年教师挂钩结对,做好对新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本着“自我为主”“他人为辅”的原则,确立自已在教学中的突破口。通过“传帮带”活动帮助青年教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创造出更适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2.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术交流

开发多种沟通渠道,突破时空的阻碍,打破地域的界限,科技的发展已经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渠道。鼓励、培训教师运用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交流,将使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畅通。比如,近年来在网络上越办越红火的个人Blog,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教师可以将其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思想、经验、故事以文本、图片或图象的形式到网络上,和大家分享,供大家评论,与大家探讨。

四、针对新老师,落实具体有效工作

1.做好转变后进生工作

在任何学校、任何班级都存在着“后进生”这个特殊群体,他们人数虽然不多,可其影响力却不容低估,如何有效地转化这些后进生,也成为一个教育难题。笔者认为,完全可以让青年教师一人负责一两个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因为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相差较少,更容易与学生接触;其二、通过对后进生的教育,可以让青年教师更快的明白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

2.新老师都应当助理班主任

新老师在毕业前虽进行过教学和班主任的短暂学习,但在教育教学方面仍需要时间去探索、实践、反思和验证,对班主任的工作更是毫无经验。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新老师不经过两三年的观察、了解、体验、学习、反思、验证,是难于一下就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因此,应强调新教师进行班主任的助理工作,也有助于学校发现并培养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优秀人才。

五、撰写教育故事,培养科研能力

教师的成长是与教研相伴随的,学校应该创造让教师科研的环境,使教育、教学研究成为学校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新取向。它关注的是青年教师生活故事本身,强调的是青年教师对自己教育故事的体验,引导教师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让青年教师们从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入手,分析某一处成功,反思某一点不足,找到课堂教学的生成点,体会课改的整合点,平时进行点点滴滴的记录,期末把这些反思、案例与课题相结合,进行修改、充实,以教育叙事的形式写下来。教育故事的撰写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开辟新的领域。教师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精彩,有了精彩,也就有了意义。

六、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袋”

第3篇:青年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道德教育;儒家文化;青少年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教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人们自觉地践行某种道德义务,是培养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儒家文化反映出来的社会人生精论,是中华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新时期,儒家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思想,具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青少年的道德现状需要儒家道德教育的回归

(一)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它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在儒家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的观念在孔子以前就有了,但孔子将“仁”提到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使它位于“五常”之首,成为中华道德核心内容。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内涵和具体表现作了很多演绎:

首先,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仁作为生命的存在形式,具有其心理的基础,这就是情。人类在长期的群体生活中,发展成为互尊互爱,同情之情,即道德情感。孔子正是从人类这种情感需要中,发掘出仁的心理要素,并将其作为仁的基础。可见,儒家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孝亲教育,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形成一种家族亲情。

其次,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直接明了地揭示了仁的基本含义,即“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做人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众爱,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儒家圣贤的仁爱来自于对天地万物和亲子之情的感悟,是以“亲亲”之爱推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儒家认为,亲情是人生而有之的感情,并且还具有推己及人的同情心,故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由亲亲到仁民。“这里强调爱人不是有条件,不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是无条件的,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表现。”

再次,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中国文明开始之初,礼是一种国家政权的统治形式以及社会生活组织管理的形式,它集法律、道德以及社会习俗于一身,甚至兼有宗教的职能。礼作为一种社会秩序安排与统治制度,强调政治上的尊卑等级与血源上的亲疏远近。“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礼”作为道德范畴,它的内容复杂,但若我们撇开“礼”所包含的“礼制”、“礼教”等伦理制度,单就作为待人接物的“礼节”,作为个体修养的“礼仪”,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礼貌”等,都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四,仁是勇敢。孔子将仁、知、勇合称为“君子之道”,孔子所讲的勇,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品格,指道德自由意志及其表现形式。在孔子看来,德性要通过意志表象出来。所谓“勇”,是自由意志,道德行为是自由抉择的,不是因为环境限制而被迫遵守的外在律令。其次,这种意志还必须外显,贯穿与体现人的行为。这种意志体现于生活中的自觉道德修养与道德磨练;体现在关键时刻与危机关头为道而舍弃一切,包括个人性命的担当与作为;体现于君子勇于实践、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这就是儒家一再强调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践道精神。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形势下,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存在问题:现在的孩子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难以经受挫折,遇事稍有不顺就牢骚满腹、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其次,青少年行为举止不文明,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礼仪都不在乎。再次,现代青少年在父母和家人的溺爱下,社会责任感淡漠。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儒家的仁学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仁”作为全部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家所提倡的“仁”,撇除其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其精华仍然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营养和价值。

1.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当今许多青少年缺乏责任意识,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得到家庭道德教育,没有形成很好的亲情,更没能由“亲亲”到“仁民”。对青少年应该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父母应从小就抓好对孩子的仁爱之心的培养,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亲亲之情,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亲民之情,最终使每个青少年都能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这样,对于和睦相亲的家庭关系的形成,对于尊老爱幼、善待他人、和谐社会的够建,都具有现实意义。

2.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重视“礼”,重视道德践行。当今许多青少年不懂礼仪,其原因在于我们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只停留于说教阶段,忽视了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素质的引导。儒家文化提倡克己复礼,倡导通过自身的修行来实现礼,提倡君子之勇,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践道精神,所有这些,无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意义。

二、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迪

(一)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

1.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孔子把德育,即加强弟子们的品德修养作为自己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里的“文”属于知识教育,而“行”、“忠”、“信”都属于德育的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把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青少年只有接受了良好的道德教育,才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掌握好自己的风向标。

2.道德教育应“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确实做到了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青少年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一个逐渐成长的时期,具有不稳定性。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境遇不同,他们的身心特点又各不相同。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身心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方法,道德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儒家提倡知行合一,慎言躬行。孔子重视道德实践,强调身体力行,即所谓“躬行”。认为身体力行是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把言行一致看成是君子的优秀品质。因此,在道德实践中一定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当前我们对青少年所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课堂中。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倡导他们在日常行为中恪守行为规范,将道德要求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对青少年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二)儒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借鉴

1.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修养方法。所谓推己及人的方法,就是从自己的亲身需要、愿望和追求出发,推想到别人的需要、愿望和追求,从而体察和理解他人,自觉地调解人我关系。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于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方法。青少年在道德品质修养过程中,自觉地采取和掌握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方法,无疑会对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协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2.内省自律,自我完善的修养方法。道德贵在自律。儒家特别强调道德价值与人格的实现要通过“自律”来达到。因此,他们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即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品格;强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在道德修养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严于律己”一样,是行之有效的格言。他们又强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指出自己道德的完善要多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常自省自律,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三、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

自强不息,是指一种自我永不懈怠的精神。自强不息的根本要求就是人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自述其一生的求学经历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还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奋忘食,是学有未得之形;乐以忘忧,是学有所得之状。以其未得之愤,已得之乐,故忘其年岁之长。孔子的学问正是靠“发愤忘食”的自强精神得来的。所以,青少年要想有所建树,应该自强不息,志存高远,永不停步。

(二)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

公忠是儒家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规范。公忠是个人的“修养之要”,为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忧国家的利害得失。他感叹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孟子提出:“乐民之乐也,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显示出他们对国家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公忠思想对中华民族形成国家第一的整体主义价值观起了关键性作用。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更应以天下为己任,树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舍生取义的气节操守

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追求幸福是人们共同的欲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在儒家看来,欲求只是人们为保持生存的一种低层次需要,高层次是对道义的追求。这正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儒家认为,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物质利益,是不应该享受的。儒家重义并不是不讲利,只是强调“以义为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强烈强烈冲击下,许多人形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儒家提倡的这种“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主张对青少年人格培养,对青少年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正确的金钱观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良好的道德是做人的品格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青少年的道德现状需要儒家道德教育的回归。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我们挖掘和整理。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2]李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刘书正.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6).

[4]束有鹏.儒家道德思想在青少年品性养成中的现代价值[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第4篇:青年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的本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指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教育青年必先认识青年,关于人的本质认识是目前为止最为全面科学的阐述人本质的真理l生认识,理应成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引。

一、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论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性认识

马克思的关于人本质的论断是马克思哲学当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他在批判以往哲学家有关人本质的错误观点中建立了自己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百年后的今天,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论断仍然是认识人、研究人、发展人的所有理论与实践活动的重要参考和指导,具有永恒的价值。

(一)人是社会人而非纯自然人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是动物,这表明马克思承认人的自然属性。但是,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重要的是,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而非自然性,人之为人就在于其社会性制约自然性。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决定了人的自在自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方式。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在于人是社会的人而非纯粹自然的人。如果人和动物的存在状态一样就不会有人的存在更不会有人的发展。

(二)人是联系人而非孤立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关系不仅是横向的各种类型的社会关系总和,也是纵向的发展演变的各种社会关系总和。同时,“总和”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有机的组合和合理的建构。人是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的。一方面,人需要从群体中获取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另一方面,人要回报群体,融入群体,成为群体的一部分。人是不能脱离历史而存在的。人不能成为断层的人,社会历史发展不存在“空中楼阁”。不论在自然地遗传基因方面还是在社会属性的传承上,人都是社会历史的载体和创造者。所以,用“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孤立的――人的个体”的方式来探究人的本质是不科学的。

(三)人是实践人而非抽象人

实践是哲学乃至整个体系的立足点,也是哲学与其他哲学的分水岭。实践是人存在的条件,脱离实践人将停止一切存在与发展,人将不为人。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体系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任何把人的本质抽象化,像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都是不合实际的,是与人的本质相背离的。

二、以关于人本质的思想教育青年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论断是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论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都是人,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年,处在思想观念形成期,易受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因而,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对象的本质,以此为基础才能实效教育目的。

1.认识人

全面认识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准备。认识人,即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教育对象的客观的、全面的认识,这是一项具体工作而不是笼统地对人的特征的抽象概括。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教育活动进行前从人的本质层面了解青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掌握教育对象的各方面状况,尤其是青年个体现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水平等等。

2.尊重人

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主体、是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尊重客体,客体同样要尊重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人性化。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尊重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政治观点、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的系统引导和建构,这个过程不仅历时长而且效果不容易显现,如果没有和谐的氛围就难以达到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尊重被教育者,最起码的是人格上的尊重,其次是智力上的尊重,最后是个性上的尊重。每个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教育者不应“一视同仁”,而应该个别对待。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应尊重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一要尊重主体的人格,二要珍惜教育主体的劳动成果,三要以适当的方式回报主体。实际上,教育客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内化是回报教育者最好的方式。

3.发展人

第5篇:青年教育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 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位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走上社会的青少年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祸患。所以,青少年生命教育亟需得到关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 

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位的,人们普遍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意志的影响。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学业为主,缺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实,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由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青少年走上社会后,却不知如何应对随时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压力的增大,更使得他们面对困难茫然四顾,遭遇挫折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祸患。今年以来的富士康“连跳”事件足以震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教育中缺失了什么!其实,早在2005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就在《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谈到,中学生每 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1]因此,只有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告知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悲剧才不会重演。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接受过“生命教育”的孩子,同等条件下,其心志的抵抗力明显高于其他孩子。所以,生命教育亟需得到关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理念肇始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早在1968年,他便积极倡导并实践其生命教育理念[2]。随着全球自杀率的不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预防自杀协会共同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生命教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对于生命教育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提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与青少年生命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一是狭义的界定,即针对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近年来港台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发达国家开展的生命健康教育都是属于后一种。2005年3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3]这是中国政府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定义,当然也是对生命教育的狭义界定,本文生命教育也取其狭义之意。 

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1.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日益多元,观念日益开放,资源日益丰富,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生命教育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社会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更大程度上需要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青少年作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人才,只有自己拥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会好好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2.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只有拥有健康的生命这个根基,才能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和塑造,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3.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果青少年在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正视青少年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在学校,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上,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家长,一定要有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渗透生命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美好,才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才会努力去想办法提高自我和他人的生命质量。而社会,作为生命教育的大环境,必须越来越承认教育应该是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统一性教育,给孩子一个清洁宽松的成长的环境。 

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n]北京科技报2005.8.5 

第6篇:青年教育的意义范文

1.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产生的道德困惑和遭遇的道德困境也会越来越多,帮助青少年获取更多的道德知识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和家庭本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观念下德育的光环往往被忽视,道德教育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公益广告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承载形式,它通过生活化的情节把画面、音乐、语言等要素相融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极富感染力的道德情境,有助于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力,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公益广告所传递的“伦理观念,道德信息,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培养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道德行为”。

2.创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途径

青少年正处于求学年龄段,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理应成为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但学校教育带有封闭性,由于时空的限制,使得青少年获取的道德信息有限,加之学校多为理论灌输式教育,他们缺乏亲身情感体验,教育效果自然很难达到最佳。公益广告德育功能的发挥突破了单一、封闭的传统模式,它携媒体之力,教育形式公开,传播范围广泛,具有其他德育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公益广告的内容选择了温和亲善的表达方式,契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更容易获得青少年的信赖,通过知情意行不同层面的积极影响,为青少年提供榜样和示范作用,使青少年自觉接受公益广告所蕴含的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付诸实践。

3.优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复杂,其中不乏不良信息,它们通过不断刺激青少年的神经使其价值观念随之发生流变。青少年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不深刻,极易诱使其思想和行为走向反面,为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段高风险时期,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之外,净化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公益广告的出现和增多有助于社会德育环境逐步得到优化,通过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念,引导社会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健康有益的社会环境,帮助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从青少年德育视角审视目前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

1“.公益广告主”缺位,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益广告没有固定的广告主,相比商业广告而言,“公益广告在思想和艺术性上的要求更高,创意要更加精妙,因此可能制作成本更高,没有固定的广告主,自然制作资金落实不了”[3]。公益广告的投资回报较慢,其传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短时间内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大多数企业在看不到回报的情况下主动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作为媒体,如果大量刊播公益广告自然会减少商业广告的播出量,这将直接减少媒体的收入,因此,很多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也不太愿意刊播公益广告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此一来,公益广告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严重制约。

2.题材不够丰富,忽视对农村青少年的关注

目前的公益广告几乎都是以城市生活为题材或背景,很少对农村生活加以关注,尤其缺少对农村青少年的德育现状进行关注。公益广告的一些制作人员错误地认为城市青少年受众群体代表了全体青少年受众群体,完全忽略农村青少年受众群体的特殊性。有一些制作人员受到商业广告的影响形成惯性思维,认为商品的消费群体主要在城市,农村的消费能力有限,因此他们认为广告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城市,殊不知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的宗旨完全不同,公益广告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中国十三亿多人口,大部分人还在农村生活,农村是重要的教育基地,公益广告的性质决定了它更应该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杜绝任何形式的城乡偏见。

3.播出时间有限,传播力度不够

2002年,多部门曾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各媒体刊播公益广告不得少于全年广告刊播量的3%。我国3%的公益广告比率,相比发达国家来讲是明显偏低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不能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德育功能。尽管我国政府部门一再强调媒体刊播公益广告的任务和责任,但在具体落实中还是有很多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故意将3%的比例压缩,他们重视功利目的,强调经济价值,延长商业广告的刊播时间或扩大商业广告的刊播版面以增加收益,公益广告的传播力度不够已经严重影响其德育价值的实现。

4.刊播平台不均衡,有效互动尚未形成

随着我国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刊播广告的平台也日渐丰富,公益广告热衷的刊播平台是电视和报纸,2013年,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8.42%。电视公益广告在青少年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而言,青少年热衷的网络和手机等刊播平台却没有真正地把公益广告发展起来,刊播数量有限,甚至有些平台至今和公益广告都无缘相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益广告的传播,降低了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力。此外,我国青少年很少有机会参与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过程,缺少有实质意义的互动,一些学校虽然开展和公益广告相关的活动,但由于缺乏开放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影响力较小。

三、提升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德育价值的有效路径

1.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机制

很多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公益广告运营模式,如美国采用社会主导性模式、韩国采用媒体主导型模式、日本采用企业主导型模式,这些国家的公益广告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和管理机构,社会教育效果良好,因此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和借鉴。结合我国实际,为完善我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机制,首先,政府应当成为公益广告的监管者。政府应该通过完善公益广告立法,明确公益广告的主体和职责、约束各方行为;完善针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提高企业参与或赞助公益广告的积极性;对公益广告的质量和水准实施严格监管,对刊播时间和数量实行严格监督。其次,明确企业是公益广告的广告主。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企业应该有服务社会的理念,是社会大众持续的消费行为推动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企业应该做到饮水思源,积极投资公益广告,支持我国的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和人民。再次,明确媒体是公益广告的者。媒体要主动捐献广告时间和广告版面刊播公益广告,展示出崇高的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最后,明确广告公司是公益广告的经营者。广告公司必须用心去设计和制作公益广告,让公益广告能在顷刻间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继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选题紧扣青少年需求,均衡关注城乡青少年

公益广告的受众应该是面向全民,不同年龄的人群喜好不一,关注的热点各有不同,因此公益广告的传播内容必须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确定其相应的主题,“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4]。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欲提高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德育效果,选题必须紧扣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既要科学分析青少年受众群体的需求,又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关注焦点,科学确定公益广告的选题。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国情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青少年多,公益广告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不能把眼光狭隘地禁锢在城市,更不能用惯性的思维把城市青少年的德育现状等同于农村青少年的德育现状,既要考虑城乡有别,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3.找准适合青少年的传播形式,搭建媒体联播平台

对于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而言,公益广告的表达要尽量避免使用单一呆板的标语式、口号式宣传,尽可能地选取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剧情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载体来表现。在传播时间上,以电视公益广告为例,青少年接触的时间主要在晚间和周末,因此,在这些时间段可以适当增加公益广告的播出频次,此外,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结合每个节日特定的主题和内涵,刊播有针对性的公益广告,这更易引发青少年产生共鸣。在传播途径上,调查发现,青少年接触电视公益广告的机会最多,同时,互联网、户外媒体、手机、报刊等载体也逐渐成为青少年接触公益广告的新渠道,尤其是网络公益广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网络公益广告具有“交互性、时空广泛性、传播质效性和低成本性”[5]等特征,随着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无线网络升级等因素,手机网民数量也将快速提升。因此,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充分利用新途径传播公益广告,搭建媒体联播平台,以最大的媒体覆盖率,最有效的传播平台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公益理念和道德风尚。

4.增加体验式环节,实现青少年与公益广告的有效互动

青少年是德育的重点对象,自然也应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可以适当增加体验式教育环节,让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和传播过程,这不仅可以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府可以定期面向青少年开展公益广告创意设计比赛活动,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激发青少年参与公益广告的热情。广告公司应主动提高公益广告的创意水平和制作质量,要敢于打破传统制作模式,善于创新,设计制作具有一定冲击力的直观画面,让青少年在看到画面的瞬间能产生切身体会,自愿接受公益广告中传递出的道德信息。以亚马逊森林保护网络公益广告为例,该广告创意独特,内容直观,人们亲手用鼠标拖动画面上的滚动条,就能看到森林燃烧的场景,燃烧的震撼力直击人的心灵,瞬间使受众意识到保护森林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广告公司还可以面向青少年广泛征集独特创意和优秀作品,合理吸纳青少年的妙计良策,让青少年变被动的受众成主动的参与者。

第7篇:青年教育的意义范文

情境教育理念强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利用暗示、移情的原理,通过角色的转换,强化儿童的主体意识,促使儿童主动地投入其中,主动地活动,让他们在主体与环境相统一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情境教育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通过生活、故事、游戏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从而实现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协调发展。具体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幼儿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是一种需要,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非智力因素才能充分调动起来,进而在特定的情境中活跃思维。所以,在活动中要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每个幼儿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受到鼓舞,感到振奋,从而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实践证明,情境教育可以引发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

在小班美术活动《小动物跳舞》活动实施中笔者以参加动物舞会为情境,并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主要目的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跳舞的动物是整个活动中的中心,在学习基本线条、创造线条和活动结束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贯穿始终的。通过角色的扮演,幼儿更快更好地进入游戏情境,充分调动积极性,继而成为积极主动的活动参与者。

活动开始前,每一位幼儿都在手背上贴好相应的小动物胸饰,知道自己属于哪种小动物。然后,随着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进一步明确相互的角色关系,此时他们就是正要参加舞会的小动物,跳着欢快的舞蹈进入场地;然后,教师与幼儿进行对话,教师用语言将动物宝宝们带入“参加舞会”的游戏情境,并以此情境贯穿于整个活动,幼儿的兴趣此时充分地激发出来,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很好的准备。

第二,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的表达。

曹莉老师在《走进幼儿绘画世界》一书中提出:“幼儿绘画,是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借助绘画,幼儿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体验表现出来,创造了一个属于儿童自己的世界。儿童画并不单纯是一幅画,而是儿童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现和感受美的生活,是他们反映已知、享受已知、宣泄情绪的需要。”而情境教育正是以情为纽带,注重幼儿情感的培养,与幼儿真情交融,让情感伴随整个认知活动的教育。所以,在设计美术活动时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情境创设,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孩子的情感。

在大班美术活动《漂亮的丝巾》中,笔者通过创设“去丝巾厂参观”的情境,将活动场地布置成了一个挂满丝巾的工厂,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给幼儿,给他们以感官上的冲击,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魅力。那些染制的丝巾,色彩鲜艳,纹样千变万化,最能够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参观时,幼儿的感叹声不绝于耳,有的拿着丝巾又摸又闻,说有橙子的味道;有的和小伙伴一起在丝巾间来回地穿梭,玩起了捉迷藏;有的甚至开心地跳起了舞。

第三,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有一种内在的驱力去探索外部世界。”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并创设尽可能有趣的情境,把情境作为外部世界的推动力,使儿童的内驱力得到更充分的激发。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境作为引线,孩子们才会非常乐意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在小班美术活动《春天的雨》中笔者通过设疑来创设情境,使幼儿感到新奇、有趣,并随着老师所设置的疑点问题:小鸟们在叽叽喳喳的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猜小鸟们在叽叽喳喳的说些什么呢?

幼1:小鸟的窝被雨打湿了。

幼2:我要被雨淋湿了,我好冷啊!

幼3:天上要打雷了,好害怕啊。

幼3:小鸟在说悄悄话。

第8篇:青年教育的意义范文

月日,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强调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这一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我们要深刻领会同志的谈话精神按照同志的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大力推进我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按照团中央《关于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中青发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对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通知如下。

一、抓好组织、宣传、动员工作,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深入人心。

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网、板报、宣传栏、文艺宣传、学生会组织等各种团属宣传阵地的作用,广泛的进行宣传动员工作。要专门召开会议,成立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各学院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教育活动计划,认真安排部署,做好重点宣传,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支部、团小组等各种学生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好社会主义荣辱观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导向,营造浓厚的氛围,针对广大青年学生的特点,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积极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八荣八耻”,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广大青年学生的心中。

二、组织、落实好对广大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

各学院分团委、直属团总支要认真组织所属青年学生深入学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版权所有论述,将此次学习教育活动落到实处,确保学习教育活动的扎实深入。

要把学习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青年学生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要通过组织学习,使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通过组织学习,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要求组成以团支部为学习单位,以宿舍为学习小组,由各小组组长负责小组学习,团支书负责小组长学习,分团委、团总支负责团支书学习的学习体制。围绕学校评建工作、新时期共青团员的时代特征等专题,紧密结合学风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通过树立典型、倡导文明,大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让何以为荣、何以为耻在广大同学中深入人心,成为自觉的行动。

三、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根据学习教育活动进程,紧密结合我校实际,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我校评建工作、学风建设等工作,适时地开展各项主题教育道德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深化青年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学生创业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重点项目,结合学校评建工作和学风建设的实际深入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坚持实践育人,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杜绝一切不良行为,推动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蔚然成风,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确保学习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效果。版权所有

四、学生干部、团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作好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榜样。

教育广大学生干部、团干部带头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掌握精神实质,努力把握基本要求。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和学校评建工作的要求,规范思想行为,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要加强和改进团学组织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干部联系工程”。要求每个班级的党员、班级主要干部、团支部骨干要在班级帮扶一至两名青年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成立“互助对子”,重点帮扶那些成绩较差、思想行为较松散、家庭经济较困难的青年学生,通过日常的互助、引导、共同学习。教育、动员广大团学干部要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深入实际、深入青年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始终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学生,努力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学好干部。

第9篇:青年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师德建设;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37-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一、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想目标弱化。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富有激情,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理想信念较模糊,对教师岗位的价值没有充分认识,抗干扰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容易受反政治思潮的影响,存在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

(二)育人意识淡化。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容易得到学生的喜欢。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青年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闻不问,有的青年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往往忽视角色定位,育人意识淡化,教师表率作用欠缺,给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敬业精神欠缺。高校青年教师知识面广、理论知识扎实、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先进,但是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和刻苦钻研精神缺乏,团结协作意识较弱,职业认同感低。

(四)学术浮躁功利。高校青年教师求知欲望强烈,注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但是轻视理论学习,存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功利心态,甚至存在轻视职业道德的问题。

(五)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高校师德建设忽视职业道德的层次性,用同一标准要求所有教师,不符合道德自身规律和道德的层次性特点,此外,目前不少高校师德考核评价制度过于看重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但很少涉及师德师风方面问题。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个人主义观念、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使得一部分教师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大打折扣。

(二)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师德修养如何却还没有引起高校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大多数也是以开会和学习有关文件的形式来代替师德教育,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形式主义,这就使很多教师对师德教育难以产生好感,也不可能重视。从新教师的培养机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有所削弱,存在重学生、轻教师的倾向。在教师的培训中,重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缺乏长效的新教师师德培养机制。

(三)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由于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操作中常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教学努力的人得不到奖励,投机取巧的人反而得到肯定。从高校教师的考核机制来看,当前的教师师德评估考核制度并不完善。许多高校科研的重视程度和对教学和师德的重视程度无法同日而语。许多高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大多停留在书面和形式上,未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师德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统一性。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价值指导。精英和栋梁的培养需要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来源于自身修养,自身修养需要以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为指导思想,承认差异,包容多样,扩大价值认同,从而保证了职业道德建设的正确价值取向,为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传播文化的职业过程中应具有什么样的政治信念、理想追求、精神动力和道德情操规定了明确的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保证教育活动不偏离正确的航向,实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

(二)高校师德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理论的魅力在于其真理性,真理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宣传、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和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特殊性,其效果可以通过教师教育职业活动的效果来评价。为此,高校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现代大学精神融为一体的新时代的师德观。高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强化师德建设价值意识,要把师德建设看成“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思想指南

1.把作为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师德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在师德建设中,要把组织广大教师学好基本理论放在首位,要使教师全面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因此,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要通过大力加强教师的共同理想教育,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共同理想的启发者与引导者,通过教师队伍政治理论素养的提高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3.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作为师德建设的主旋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理应是师德建设的主旋律,而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培育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先行者,是师德教育的主体。在师德建设中,要加强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倡导和培养创新精神,树立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对于教师,要重点加强热爱祖国,爱教爱生,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师只有以自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示范、感染和带动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引导和教育教师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知识产权,营造良好学术风气。

4.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内容,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师德建设中,要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教师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师德观,以“八荣八耻”作为职业道德的新规范,率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热爱祖国、辛勤劳动的典范;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模范;诚实守信、依法执教的榜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楷模。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用在师德建设中的具体方法

1.制定规范,明确师德内容。要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必须制定既具引导作用又有较强约束力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高校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2.注重师德教育和师德培训。结合青年教师特点,对青年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创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提高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坚定职业理想,陶冶教师道德情操,确立教师道德信念,为今后自觉履行教师道德行为打下基础。

3.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要热爱教育事业,潜心钻研学问,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真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合格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4.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宣传机制。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考核指标量化;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

5.加强宣传,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宣传中,大力表彰在师德建设中涌现的优秀青年教师。定期举行高校师德评选表彰活动,对师德表现优秀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真正成为青年教师学习的典型和榜样,营造积极向上、争创先进的校园文化,激励更多的青年老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素质。

师德师风建设是实践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要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又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实施。只有将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师德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意见.鄂教思政〔2010〕7号.

[2]温双文,关丽.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0(5).

[3]傅之平,吴明永.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刘爱兰.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对策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0).

[5]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人〔2011〕11号.

[6]李春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