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第1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大面积展开,淄博市全面推行了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培训。通过学习,笔者从思想上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教学实践中传统课与新课程理念时常产生碰撞。鉴于此,本文从新课程与传统课的优劣比较出发,并结合体育课的特点,对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性问题进行阐述。

1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在上“前滚翻”课时,教师拿着一个长方形砖与两根接力棒,问学生:“长方形砖放在地上用力推一下,与在长方形砖下面垫上两根接力棒用力推一下,分别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第二种情况下砖滚动得快。”“为什么呢?”“因为接力棒是圆柱形,圆形的东西滚动得快。”教师立刻抓住这句话问:“同学们,你能把自己的身体像圆一样滚动吗?”“能。”教师及时导入:“下面自由分组在垫子上练习,看谁滚动得最圆滑,滚动得快。”学生马上投入到练习中。这样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从以上案例看出,在教学中要把重“教”转向重“学”,教师适当地予以提示和引导,避免学生围着教师转,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抑制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如果备课时考虑到这一点并能在教学中得以体现,那就说明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发挥。

2 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以上教学场景中,在练习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学生有的做团身滚动,有的侧身滚动,争先恐后地创新动作练习。有的学生做出“前滚翻”的动作,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做前滚翻动作,学生积极参与练习。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练习。各小组通过探讨,设计出连续前滚翻、前滚翻接挺身跳、前滚翻接后转身。学生在练习中兴致很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体育课不是呆板的训练课,它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能对课本的内容、方法等进行适当的改变、理解,以适应自身的身体状况,那就说明这堂课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3 分层次教学,注重差异性教学

在“山羊分腿腾越”课中,有的学生体胖、体弱、胆小,出现不敢练习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及时采取办法帮助他们。首先,进行学生间的“跳背”游戏练习,培养练习兴趣;然后利用小矮凳练习,消除畏惧心理;利用小山羊练习,培养成功的自信心;最后过渡到大山羊练习。无论这些学生在哪个训练阶段成功与否,教师都要当着全班学生鼓励他们,同学对这样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以后,这些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管练习什么项目,都能积极地参加,同学也都自觉积极地帮助和鼓励他,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差异性教学。由于学生生理素质、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意志力和认识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在以往的体统课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忽略学生个性化的差异而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这使得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因训练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提不起锻炼的兴趣,也使得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因屡达不到训练要求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4 由重技能教学转向重兴趣培养

前滚翻教学,属于单一的体操运动,有自我保护的实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练习中的重、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在教学中将前滚翻联系生活实际,如骑自行车、走路、跑步等突然跌倒时,做前滚翻缓冲,能够避免受伤。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前滚翻的目的,提高滚翻的质量,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或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传统的体育教学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运动技能和围绕运动技能的教与学去实现其他领域的目标,以达到“健康第一”之目的。

5 由重结果 转向重过程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以绝对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如“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以“越”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为了“达标”而“达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学习行为表现,致使大部分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在新课程实验中体育教师依据新评价观念,构建多层次的目标体系,突破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倾向;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和激励功能,体现区别对待,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与进步幅度,把教学的过程放在首位。

第2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 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

课改前,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的作用是依次对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进行介绍,于是出现了“微软说明书”式的教学。基础好的学生已经会用这些软件,于是觉得信息技术课索然无味。许多教师从来不需要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课堂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目标、无定位的混乱散漫状态!

课改后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也有的老师采用任务引入,创设合理情景。

可见,此类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新课改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有趣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无味。现在的信息课堂方法启迪多于操作灌输,师生思维碰撞多于简单形式的互动,老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各种办公软件的介绍员!

一、课改后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

传统信息技术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并不需要独立思考,只要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操作或模仿。启发式教学是针对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的弊端提出的。

例如,我校老师在“flas制作”中“图层的运用”这节课中,并不是直接对图层的定义、功能和操作进行讲解,而是先给出一个需要图层来解决的实例,让学生尝试在没有图层的前提下完成,经过操作后学生发现问题,这时候老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引出图层的功能,最后让学生运用图层来完成。具体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请同学们完成一个太阳从草坪中升起的动画,请同学们先用上节课我们介绍的‘运动的小球’的知识来完成。”

生:操作

出现两种情况:部分学生的草坪和太阳都不动,其他学生的草坪和太阳都动。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要么太阳和草坪都不动,要么都动?”

生:“是!”

师:“请大家讨论讨论有没有能够解决的方法。”

生讨论。

师:“那么请大家看我手中的两张透明薄膜,我只要将草坪画在一张薄膜上,将太阳画在另一张薄膜上,然后移动太阳所在薄膜就可以了!这两张薄膜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图层’!”

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马上对图层的概念有了形象的理解。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地位,能够独立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开始上课时,我已经控制了学生的电脑,为了把学生引入教学,我在屏幕上显示了一些已经处理好的图片,比如说人物与人物的合成、人物与景物的合成或者人的各个部位的合成等,让学生先欣赏一下,明白我们本节课所讲的大概内容是什么?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觉得很好玩,对这样的内容,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已等不及想早点学会这些技术,学生都睁大眼睛望着我,然后我说:“既然学生对图片合成这么感兴趣,那老师就问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喜欢上电脑课吗?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单人照和你崇拜的人合成在一起?想不想把自己的单人照和你喜欢的人合成在一起?想不想把你的单人照和北京天安门合成在一起?”这个时候的课堂气氛更浓了,讨论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了。从学生的大声回答中可知,答案是肯定的。把学生引上路之后,我便开始讲解图片处理的原理、图片处理的技术及要注意的事项,并选择两张人物图片进行演示操作,学生在理解图片处理的原理及技术的基础上,很快便掌握了图片的基本合成处理。

二、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的教学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操作、实验、参观等进行多元化、全方位、参与式的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优化学习效果的作用。

例如,在讲“网页制作”这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一一讲解Frontpage的各项功能,然后学生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巩固各项操作,但是学下来后只会做题目,却不会系统地制作网站。新课改后,我们把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建站规划”“初建网站”“网站优化”“动态网页”和“网站的与评价”5部分。学生学下来对建设网络家园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比较优秀的作品。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考试做题为主要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考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考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这种终结性的评价,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控教育教学活动,不利于形成教学中的良性循环。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和方向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它提出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例如,在运用电子档案袋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为每个学生在服务器上建立文件夹,以学生学号命名,学生通过FTP访问自己的文件夹,将作品、评价、反思放入相关的章节中,如图所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由评价的客体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在这里随时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轨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课程正飞速向我们走来,而该门课程又具有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独特性,因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课标,快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而更早地适应新课程标准,沿着新课程标准确定的思路,来开展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褚远辉,辉进宇.谈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的七个新特点[J].云南教育.2004(22).

[2]詹青龙.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4).

[3]巩靖宇,高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1).

第3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

首先应该从课程内容谈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观念,即是课程内容强调系统和规范,不成熟的内容是不能进入课程的。我们的课程强调的是打好学科的基础,强调学科基础中的原理部分。因此,我们是教所有人按同一种方法做同一种事情。老师讲,学生去操作,强调的是记忆、模仿,重现书本知识的间接经验,强调学生听讲与接受。几十年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记忆、接受、模仿的学习方式,教学宁可要若干个知识的结论,也不愿意要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一种“唯书、唯上”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影响了人的一生。这是目前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西方课程关注做人的基础、生活的基础。西方课程强调理解和创造,强调实践活动,强调直接经验,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强调合作学习;西方人也有原理,但他们强调的是从生活中理解原理.强调学科中应用的部分。他们学原理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原理,寻找原理。他们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获得知识。也许时间不够,也许最后没有形成共识,但过程的教育价值比结论的教育价值更为重要。二十世纪初教育追求的第一价值是知识拥有的多少;二十世纪中叶随着苏联卫星的上天导致国际教育和科学的变化,国际教育的改革运动引起人们的思考;二战后随着计算机的产生,知识的更新极为迅速,在学校时间内获得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因此,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应该有一种开放的姿态,使得课程内容随着时间的发展,能及时予以调整,强调应用和生活,这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我们要从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研究开始:正如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如果没有精心建立一个真正的儿童心理或心理社会学,就不可能产生新的方法,新方法的存在无疑必须从建立这样一门学科之日算起。”纵观本世纪重大的教育改革,无一不是建立在研究儿童心理基础上的。而音乐学科中音乐学习的心理研究可以说在我国还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土地。这种滞后直接影响了目前音乐教学的深层次改革,即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有碍于二十一世纪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前景。

课程内容只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部分,是根据教学目的来组织的,呈现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是供教师和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于教学内容。因此,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对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和改善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改善学习方式。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还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和实践过程,构成教学方式的思路为,不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参考建立当代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如目前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创设和开发的教学形式有:发现式、情境学习式、范例式、问题解决式、资科研习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式、辩论式、分层自学指导式、角色扮演式、群体调查研究式、掌握学习式等等。其中分层自主学习式是利用编制“人机交互”型的多媒体课件,由学生自己操纵计算机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课件的设计、大量资料的“引入”、“帮助”等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形式。学生喜欢的是活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例如:1.配合教学以各种形式欣赏听音乐,2.配合教学搜集音乐资料;3.老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4.希望不是老师一人讲,学生也参与教学;5.教师参与活动,如角色扮演等;6.研究音乐材料,进行间题研究式学习等等。音乐课程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进音乐,领悟音乐和人生。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用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冲击陈旧的教学方法,加快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步伐,是我们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美国教育家弗雷塔科说过一句话:“只有教师拥有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愿此言作为共勉。

当然,当前这次大面积而迅速的课程改革实验对我们来讲还有些不太适应,课改的某些理论还不十分成熟(如,课程标准正在征求意见进行修订),对于教学中某些问题还显得模糊和茫然,在一些操作层面尚存在着和理论相脱节的现象,甚至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

1.课堂是越“活”越好吗?,

2.表扬是越多越好吗?(程式化和庸俗化的现象)

3.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问题(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如必要的识谱教学的必要性和唱歌方法的习惯性培养等等)

4.学科综合的某些问题(顾彼失此的现象)

5.音乐课的音乐含量的问题(音乐课应以声响为载体,以音乐审美活动为核心)

6.如何看待主导与主体的问题

第4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

然而,前一阶段我们在与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接触和调查了解中,却听到、看到许多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不相吻全、甚至是背道而驰的现象和做法,如许多教师、教育部门的领导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中,没有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仍然只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创造性的教育和培养,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应试教育、英才教育,分数至上的做法和理念仍然统治着许多地区的基础教育;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模式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不少教育工作者至今还在怀疑新课改的正确性,担心新课改的长期性;许多教师知识贮备不足,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面对这种种现象,我们深深的担忧。为此我们对我省黔南地区的贵定、瓮安、福泉、三都、荔波五地40多所中小学展开了大面积的调研,收集到了许多真实而丰富的宝贵资料,获得了重要的反馈信息。

一、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得到有关新课改的高质量培训及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在调研中,广大第一线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普遍反映,要使新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以尽快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经我们统计,有超过1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60%左右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不超过一周,10%左右的教师认为在培训中没有实际收获,近40%的教师认为培训流于形式,超过50%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培训时间不足;仅有20%左右的教师认为在培训中很有收获,认为新课改时间基本上够的教师不到10%。因此我们人为:

1、新课改培训力度、培训标准、培训时间、培训广度等各项培训指标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教育现实的需求,远远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不少的新课程培训无论是培训规格、组织管理,还是培训者的能力水平、态度和认识上,都不够规范,有失水准;新课程培训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3、广大教师对过去的培训极不满意,他们渴望尽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渴望能得到高水平、足够培训时间的新课程培训。

二、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过;不少教师在思想观念、教育理念上还没有彻底从传统教育中走出来,对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认识不足,甚至还持怀疑和反对态度。

在“对新课改基本精神理念及对新课改的思想认识”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

1、由于新课改的师资培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因此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基本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有近半数教师不甚了解,甚至还有极少数教师对此一无所之。

2、超过50%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具体要求知之甚少,甚至个别教师一无所知;

3、有近两层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性缺乏正确认识,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错误地理解为“长官意志”、新的“文化运动”,“瞎折腾”,对新课程改革持怀疑、否定态度,认为新课程改革毫无必要的;

4、近三层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在主观上是被动地去适应,极个别教师甚至还带着对立和抵触的情绪。

三、在教学中教师们对新课标的理解、把握和实施上普遍存在困难,存有疑虑;广大中小学教师急需得到指导、帮助和培训。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80%左右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有较大的困难,其中近20%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实施新课标非常困难;在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上,许多教师存有疑虑,没有从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的高度上认识理解新课程标准,其中有20%左右的教师认为新课标不符合学生实际,要求不合理,而更多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没有完全理解和接受,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的教师仅有20%。由此可见加强对新课标的培训刻不容缓。

四、不少教师认为新教材难与把握和实施,在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普遍没有从传统教材中走出来

第5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25-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发展。我国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也陆续取得好的发展,基础教育更是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但是,在取得成就之时,我国教育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问题,于是教育改革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近些年,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很大的关注。加快构建符合当下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也自然成为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及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回顾近十年来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的同时不断回顾思考,以取得更好的完善进步。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成就

(一)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都更好的来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对课程的学习巩固。在课程开发方面,新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开发的三个层次:国家、地方和学校。国家总体规划并制定课程标准。地方依据国家课程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规划地方课程。学校则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资源条件,调动校长、教师、学生、课程专家等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工作。在课程体系方面,新课程改革表现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中,教育内容进行了更新,减少了课程门类,更加强调学科综合,并构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综合课程,如在普通高中阶段设置的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二)新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新课改强调学习者自己积极参与并主动建构。在对知识建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倡导,使学生在新课程中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完全被动接受者,而是转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者和主动学习者。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外在的专制者,而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都极好的促进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好的推动教学的开展实施。

(三)新课程改革不仅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而且开始注重学生的品德发展,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并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发展。新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力求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能与自己的志趣相联系。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课程体系略有些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和讲解,尤其是一些老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部分教师反应会表示不很顺手,甚至会陷入行动的“盲区”,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研究新课改,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法,这给教师增添了比较大的负担。

(二)由于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加强,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这也使部分教师一时无法适应角色的转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短时间内并不能很好的将其运用实践。

(三)在教师培养方面,目前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能马上上岗,需培训一到两年,并且他们能否承担起实施新课程的任务,这也还是一大考验。而当前我国对高素质高能力教师的需求又比较大,因此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入职成为了一大问题。

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不仅要丰富知识,还应该不断充实自我,逐渐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从过去对知识的权威和框架限制中走出来,在课堂上真正的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重视研究型学习。学校要重视广纳贤才。学校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基础上,可以为教师组织新课程培训,以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并能在实践中领会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融会贯通。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观看新课程影碟观摩课,派骨干教师走出去参加培训学习,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走进新课程的大讨论、演讲比赛,也可以相应开展一些教师论坛,讨论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体会等。

(二)对于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及条件设施差的学校,新课程改革还不能很好的开展实施。这种情况下,这些学校一方面可以向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教学资金,另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师生积极行动起来,自己能做的教具学具就自己做,互帮互助,资源共享,以更好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新课改的实施。

四、结语

总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建立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新型学习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很好的适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条道路上,我们要不断的回顾思考并总结完善,以使新课改能够走得更远更强。

参考文献:

[1]张菊荣."新课改"三思[J].教育参考,2004(3).

[2]黄大龙,丁学东.课程改革面临的困惑[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10).

[3]元华.如何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J].宁夏教育,2004(01).

第6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问题;分析

笔者所在地区为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城关,在2009年9月进行中学教育实习时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一些学校不仅没有认真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甚至利用了新课程改革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难度之大,已经到了让人无法想象的地步。笔者对此深感震惊,于是笔者相继走访了福清的几所中学(从一级达标校到未达标学校),与学校中的化学老师进行了交谈,并认真旁听了一些老师的课,运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了福清中学化学实施新课改后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

1.教师教学理念守旧,缺乏创新精神

许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并没有顺利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还停留在“高分就等于好学生”的认识上,依然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后,化学课本中实验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了,为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教育传播过程从教师传播知识转向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但是,许多教师却不愿意让学生进行试验,甚至是不愿意进行演示实验,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宁愿让学生在课堂上死读硬背,只要求学生能再考试时能把实验现象写就行了。部分教师甚至还认为课程改革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他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满堂灌”和“注入式”教学,要实行新课程改革,他们就要丢掉过去的一些东西,重新想思路、重新写教案,在教学中是“面对新教材,仍使用旧方法”,不能按新课改新要求的课堂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去饯行。新课程倡导的化学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创新中主动的地领悟知识,获取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是教育的先行者,如果连教室都不愿意跟随新课程改革的脚步,试问新课程改革怎么能顺利实施呢?

2.评价体系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

教师A说到:“其实有些教师并不是不愿意跟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更多自由和发挥的空间”。但是,在学校压力下,他们没办法按照新课程的标准来上课,必须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唯一方式,将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

在学校方面,现在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首先看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每次考试一结束,就先计算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以这些数据来评价老师的教学工作。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学校似乎并不关心。

3.中考的制约

中考一直是学校、老师和家长一场关注的话题。它关系到学校的升学率问题,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1]在福建省中考中,化学学科成绩是不纳入中考成绩总分的。学校、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学生不应该在化学学科上浪费时间。有些学校甚至还把初中化学列入了“次要科目”的范围,一周的化学课只安排1~2节。而这宝贵的1~2节化学课又会时常“无情”地遭到其它“主要学科”任课老师的"抢夺",加中了学生的负担。这样或许能让有些学生在中考时获得比较优秀的成绩,但这简直就是饮鸩止渴,很多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居然连最基本的元素符号都写不出来。学生以这样的化学基本功进入高中,根本无法跟上高中的化学的课程,学生们又得面对一个新的难题了。

综上所诉,我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三个:教师观念守旧、评价体系和中考的导向。想要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计划,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以上的三个问题。如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还是注重学业评价内容,而轻视非学业评价内容,那么,教师的导向性作用就仍表现为“为人物而教”,则无疑又会产生新一轮的应试教育将课程改革引向新的歧途。[2]

【参考文献】

第7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理念,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同行合作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2.师生平等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

3.全面评价观。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一是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二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质量。

4.终身学习观。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一是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二是学习与学科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

二、积极探索途径,转变教学行为,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教学行为转变: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废除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它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第8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更新观念;教学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依据,数学教材也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使其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人人都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师必须勇敢地迎接这个严峻的挑战,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下面我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技能的训练,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对于数学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往往会被忽视,而实际上这些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课程教学结构单一,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即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可是培养出来的也是一些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时展需求之间的不相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就违背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直接决定了我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如果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缺乏足够的信心,不注重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愿意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那么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费劲不小收效却不理想。因此,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将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谨记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在布置相关练习和课后作业时,教师要避免不必要的提示,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传统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不断改进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好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由原来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原来那种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过于落后,除了课堂教学,学生还可以从很多渠道来获取知识与信息,甚至有些学生比教师知道得还多,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变得多元化了。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仍然还是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但是教师不能再以权威者的身份面对自己的学生,一味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自觉主动地探究与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等等,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合作交流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主合作与交流获得数学知识。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得不到体现,学生也明显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数学课堂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解除自己的困惑,达成学习目标。在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合作交流、分享收获中学会倾听、质疑、讨论直至解决问题时的豁然开朗。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完善提高的过程,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就课堂所学进行合作交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乐于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大胆发言,勇于展现自我,体会到更多成功的乐趣。同时,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更好的自己面对未来的每一次挑战。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一个时代的教师都要面对的一项严峻挑战。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为初中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成燕舞.正确认识新课改,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3(11):9.

第9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

一、加强教师与教师的合作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单兵作战”,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普遍存在着“单干”的现象。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的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与同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考虑较多的可能是如何“教”,而在新课程中,则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以学生的求学需求为主线,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所指出的: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平等的交流。新课程中这种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可以自由地提问、质疑。在学生心中,老师就像他们的朋友,而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也易于抛开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的权威,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可以坦诚地对学生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探究。”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与学生一起分享。

三、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新课程改革牵涉到千家万户,有必要让家长们也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教师要积极地与家长合作,向家长们做好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工作。如给家长开设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开家长会、请家长进课堂听教师上课、参与评课、邀请家长共同来参与孩子的综合实践活动等方法,让更多的家长来了解新课程的科学理念、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