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改革的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

第1篇: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反映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教育的本来课题,不是教授者完成某种活动,而是要在学生的行为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数学课程建设为教师达到这一目标提供基本方案和依据,因而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水平有着决定性意义。

制约数学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发展史因素。如果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来看,数学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实现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源于成熟与学习。成熟多受遗传的禀赋和潜能所支配,学习则是个体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变化,主要受个人的教养和境遇所影响。学校数学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的环境,数学课程在这种环境中起着“中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规律等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为此笔者略谈己见。

本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历史表明,不管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只有设计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规律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学问中心数学课程和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失败就是佐证。本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是基于对学生数学学习这样的认识建立的,即数学家的认识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逻辑是同质的,其间的差异只是程度的问题。数学家的研究逻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逻辑被认为是:第一,数学家的认知方式与未成熟学生的数学认知方式所显示的不同,不是种类上而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两者都经历着探究——发现学习的过程;第二,智力活动在一切方面都是同一的。数学家的智力、兴趣与追求,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认为是适当的。于是,学问中心数学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是:依据数学科学的基本结构编制内容,体现数学的结构化、形成化、统一性和现代化。上述思想忽视了儿童思维方式的质与成人有差异,因此,学问中心数学课注定是要失败的。70年代,它受到抨击,被认为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数学课程也随大流,走向人本主义化,以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统一起来,数学课程采用知识课程与体验课程或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的多层结构。它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其心理学基础,企图将抽象的数学演绎过程转变为经验的归纳的学习过程。然而,这种理想化课程并没有提高学校数学教育质量,过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

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切性问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数学课程体系,将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与学生适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地。

第2篇: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各个地区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改革上,而如今,美术教育既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专业的知识教育,但是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将对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我国中学美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中学美术课改的实施途径进行研究,希望对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程体系不应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着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知识作为学识技能的基础,这就赋予了新课程新的意义,新课程的目标就是要超越知识的凝固性,利用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中的“美术”就不仅仅限制于书本当中的定义了,而是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等等领域,将美术人文化,丰富美术的教学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课程的下美术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顺应时代的要求,新课改要将美术教育贯穿学生的生活当中,不能停留在课本当中的知识。新的课程标准的优点在于以先进的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避免了专业化、成人化,适应了学生们的心理特征,这样就减轻了学生们的压力和负担,将美术学习作为兴趣的培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美术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自身需要的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我国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则是要听从教师的教学,跟从教师的步伐。当前,新课程要求,学生要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要配合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若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学生的学习就会很被动,缺乏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就会逐渐被淘汰。

(二)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学习这个学科,不能单调而乏味的学习美术,要学会将基本知识建构,要培养学生们构建知识的经验,要让学生们感受到美术并没有脱离他们的生活。

(三)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

长久以来,我们都将目光局限在美术这个学科上,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美术,所以,美术这个课程就显得较为单一,学生们难以将生活和其他学科与美术联系起来。所以,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大减,因此,美术教师要将其他学科与之相联,增加美术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借此来提升美术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们喜欢美术。

(四)课程意识淡薄

在我国应试教育盛行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注重升学率,只重视考试学科的教育,忽视了美术课,最后将美术课挤出学生们的视线中,教师的“不在乎”,造成了学生们的“不理睬”。

(五)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努力提高对学生们的启发,然而当前的美术教学现状却呈现出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美术素质低的现象,部分教师乐于将精力放在少数人身上,忽略学生整体艺术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素质和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三、现阶段中学美术新课改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知识和新方法

新课程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满足了学生们的发展需要。新课程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方法,通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了与学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研究,使课堂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学生们逐渐爱上了学习美术。

(二)拓展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我们要学会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每个学科之间都互相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能扩展学生们的视野,也能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可以为学生们布置课前任务,这样学生们可以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加深对知识的了解,为学生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第3篇: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

一、新课改赋予数学课堂总结的新内涵

课堂总结又称课堂结课或结尾,是课堂教学任务的终结环节,是任何类型的课堂教学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课堂总结是一项饱含“技术因素”的课堂教学环节。该环节教师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概括提升,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及系统性。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倡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课堂总结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课堂总结不能只局限于概括所学知识,还要把学生引导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活动的空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明显特点有三个:第一是它的抽象性,第二是它的精确性,第三是它应用的极端广泛性。[1]所以说,数学课堂总结应该是一项融 “技术因素”与“人文因素”于一体的课堂教学环节。

二、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总结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利于新课改下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中,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量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通过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效果。另外,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渐渐变得心不在焉,为此教师适时运用课堂小结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通过巧设疑问、营造氛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同时一些情感型的总结方式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体现数学的人文特性。

课堂总结推动新课改下教师素质的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型特点、教学内容以及思维侧重点等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课堂总结,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概括,又倾向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方法的掌握及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课堂总结时,教师总结性的话语需要体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准确鲜明地展示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在课堂总结环节要求教师求新、求变。这样的趋势下更加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内容,深人钻研教材,搞清楚所教授内容各章节的学习重点、难点等。这些诸多要求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结构框架驾驭课堂的能力,形成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总结对于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新作用。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由各个部分或要素的有机联系所构成的统一体,各个部分既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部分的作用、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受到各个部分所构成的统一体的影响和制约;反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整体教学也要受到其内部成分的影响和制约。[3]课堂教学的引入设计得巧妙,引人入胜,固然起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那么,良好的结课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使结课和导课脉络贯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课堂总结在单元与单元,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起着重要纽带作用。采用恰当的总结方式,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总结了本节课的内容,而且能够提出下节课或下一单元将要解决的问题,将新旧知识建立起的联系,使本节课与上、下节课之间架起了一座知识的桥梁,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与指导,以期望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总结的方式

(一)传统课堂总结方式的拓展与改进

1. 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总结方式,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进行总结归纳的主体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予以帮助与补充。归纳总结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点回顾,可通过列表比较式、结构图示式、改编口诀式等多种方式,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课堂结构予以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概括环节,学生的这些能力得以体现和培养。

例如,列表式归纳法。若新授知识与旧知识的表达形式非常接近,知识结构非常类似,为防止混淆,总结时可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准确辨别新、旧知识的特征。分清它们的异同,加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4]如,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这样小结:“我们前几天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又初步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现在来看看这个新朋友和我们的老朋友加法运算规律有什么相似之处。出示表格:

第4篇: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众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组织和管理者――美术教师,我们更应该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一、实现教师自身理念和角色的转变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一张画、一件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地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在高中美术课中运用尝试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等,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动、轻松,视学习为乐趣。

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先自己进行尝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再进行指导,强调先让学生试一试。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正适合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先不讲绘画技法或制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行观察范作,先试着画或试着做,这样,从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退居“幕后”,对课堂实行监控,及时指导,及时矫正,发挥主导作用。“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精神,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这正是当前实行创新教育所必须的。

二、以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

不仅使学生学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思考方法,发展智力,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任何富有创新的思维要加以深化、发展,必定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得以提高。

如在《美术漫谈》的教学中,就是鼓励学生一边看步骤图及课本中的美术字写法与步骤,一边进行练习,给以尽可能大的空间发展其自学能力。当学生碰到了百思不解的难点时,教师再及时给予讲解,这样在学生学会写美术字的同时,培养了自学能力。

第5篇: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26-01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作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各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粗浅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变换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同于其它学科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更新的快。因此信息教学应以上机为主,同时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要求我们的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或顾问。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用大部分的时间讲解,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只是让学生盲目的操作练习,而不给他们安排任务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注重把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内容中,又能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有用的知识。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所以我们面对一堂课,应该安排10——15分钟知识点讲解,或者分阶段讲解操作,讲完一个问题让学生马上实践操作,使每一堂课讲解的知识都能让学生得以实践与巩固,达到熟练。

二、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提前安排任务,让学生把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中,由教师根据问题来引入本堂课内容,并应用本课堂内容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得每个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创新、自主地去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借助许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学生们介绍一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这些教学软件,它们通过图形、声效,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加之优美动听的音响效果,有较强地趣味性。它能把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能充分协调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且易被学生接受,从而知识得以深刻地刻入学生心中。同时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要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要在相互讨论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并能使每位同学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启发。如信息的搜集、功能的实现、颜色的搭配等,这都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如何交流和合作,学会用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去表达、倾听他人的建议。

三、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想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只要切实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传授者”这种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合作者、学习者,那么我们既能上好信息技术课,也能完善自己。

第6篇: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课改;数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教材也将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为此,教师教学必然会发生根本的改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把两者的关系合理协调,这是众多教育工作者都关心的问题。教师怎样教才能使教学有效,特别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将是永远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一个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观点,必然会影射到他的实际教学中,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教师能否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和科学全面的数学观以及教学观。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师的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教学模式的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整合与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与其它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衍生和发展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正在逐渐由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就变成了被动地学习,形成了老师‘灌’,学生‘吞’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做的是正确认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在师生的关系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教师是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在现实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教师天生有一种信赖心理,当他们得到了教师真挚的爱与关怀,得到了教师的信任与理解时,往往在心里感到快慰的同时产生乐学、上进、听从教诲的倾向,这就象“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而教师用真正的爱去关怀学生,最终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换取教育教学的理想成果。

四、联系生活,用活教材,重视问题教学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教材。不同的教材处理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教材观,其背后是某种教育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课堂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就教材上的问题或与之相关的问题自由追问,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教材方面应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再扮演无所不知的指导者的角色。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求趣、讲活

第7篇: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如何把每一节都教好,使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呢?这正是这类学校所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自身的教学现状出发,对所在地的初中数学教学发表以下看法。

一、找准教材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教材的基本要求的理解,找准知识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研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当然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其主动的合作,交流,探究。但是,这里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应用。因而我们只有把握住这些。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变式,使之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

当然,教材的基本要求包括一定的思想,基础知识的广度,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水平以及发展能力的侧重点等方面,作为一线的教师,特别是硬件设施不健全的学校的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我们之中普遍存在片面的倾向教学实践而忽视对教材的学习。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校可能有部分学生的条件比较优越,家里有电脑,有课件,有自学案例可以帮助学习,但毕竟大多数的学生不具备这个条件。这对学校数学教学的要求就更加多样性了。比如:对于有理数中“正数与负数”的理解,农村孩子对每袋水稻100斤,多的记做“+”。不足的记做“一”这样的理解比较形象具体,但对于部分生活在县城的孩子感觉就比较抽象。那么我们可以假借他们的生活环境来举例,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让农村的孩子帮忙分析,这样对于“+”与“一”的理解,可以互相促进,使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自然呈现,有利于我们的教学。这里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现实,有理,有利,有节,有据的分析问题,切不可盲目教学,一定要学会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变不利为有利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有特定的现实环境,数学教学同样如此,虽然现代数学教学对于具体模型的应用和直观教具的应用十分的重视,它可以为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抽象的理幽拘认识创设良好的条件,但我们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如何利用?大家还记得《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这节课,城市的学生可能很多都不知道家务活是干什么。但我们学校学生知道,而且也亲身体验过,洗衣、做饭、扫地等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认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资源吗?相信这节课我们的学生学得会很好。

我们的不足是现实存在的,例如:对于科学计算器的使用,说实在的我们的学生有计算器的就很少,何况去使用它们。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引导变不利为有利,正因为我们没有计算器,所以我们的笔算能力很强,这正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的大型考试都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四、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局部性的联系 转贴于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特别是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是要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会欣赏各种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应用坐标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空间观念。这些要求比较基础。也比较切合实际,但是对于习惯于教老教材的广大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的感觉十分别扭,尤其表现在欠发达的学校里。例如:对《证明》内容的教学,新教材对它做了充分的肢解,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一段一段的,而只有三年内容全部结束,才能发现它的确有一定的连贯性,从《证明(一)》、《证明(二)》到《证明(三)》等等,层层递进,从三角形、四边形的简单介绍到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的接受。可是由于我们广大的教师对于整体与局部的认识不到位,一下把三角形或四边形的内容全部讲解出来,然后配大量的练习,但我们总感觉到学生对于《证明》的掌握并不理想。

这正是我们这类学校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我们提倡资源的整合,不是否定教材,教材的权威是经过专家反复斟酌的,它的典型性是无法取代的,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思想。不可以盲目的用部分章节代替全部的教学内容。更不是一味追求证明的数量与技巧。而是应注意对证明本身的理解。

五、改善教学方式,提倡小组合作

第8篇: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

 

0 引言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数学为大众”的口号,倡导进行“大众数学”教育,即人人学习和使用有用的数学,让数学走进大众,使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提高,使数学成为一种使人人都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1]。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目前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独立学院已成为“大众本科教育”的重要承载体和生力军,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形势下,独立学院的教学,尤其是基础学科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其传统的应试型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为导向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1 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1.1 当前高校数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近代数学的飞速发展使高校数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理论上更加抽象,方法上更加综合。新的数学分支层出不穷,而且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另一方面数学的理论、方法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众多的交叉学科。大量新的数学方法被有效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行政管理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数学的发展也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广泛被使用。计算机软件包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和数字计算的速度。这些都冲破了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改变了人们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和使用。总之,新的形势就是数学变得更深刻了,更有用了,更能用了。

 

1.2 当前应用型高校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①课程设置死板,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应用型高等院校数学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老三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这些几乎60年经久不变的内容基本上是数学专业学习内容的压缩。反映现代数学及应用的内容很少。②课程的教学方法落后,现代教学技术无用武之地。(这是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只教“老三篇”,用黑板和粉笔往往比使用多媒体的效果还佳。)课程多是片面强调数学的形式化、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强调推理和解题技巧,数学思想讲得少,数学课堂基本上是满堂灌,缺少数学应用的讲解和训练,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教学没有和目前多种多样的数学软件包相联系。③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存在问题。教学效果的检查主要是看应试成绩,只看题做的如何,不考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能力和用数学方法与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看考研的及格率。而考研的内容与对应用型本科生的要求并不完全符合,考研成绩的好坏不足以作为评价本科教育好坏的重要凭据。这一标准加重了应试教育产生的弊端。④没有因材施教。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的大众教育阶段。研究型高校依然“我行我素”始终在延续着精英教育,众多的应用型高等院校则成了大众教育的主要承载体。发生了根本改变的学生现状一方面与早应改变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另一方面又与精英教育的模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各应用型高校本应重新找准各自的定位,根据学生情况发生的转变,改革旧的教育模式,制定新的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但是很可惜,绝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没有顺利完成及时的再定位和改革,仍沿用原有的数学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的内容与精英教育时没有差别,甚至应试难度还有提高。这就使原本存在的数学教育上的问题雪上加霜。不能因材施教是其中的根本问题。

 

所以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在数学教育教学上相比更需要改革。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高校,其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数学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上述存在的问题在独立学院一应俱全,且更有甚者。因此,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2 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2.1 “新三篇”的概念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提出应用型高校数学教学“新三篇”概念,即“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数学建模”,为独立学院数学课程提供改革与创新的方向。不求知识的全面系统,但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适当降低传统“老三篇”中的理论推导和计算技巧,且增加应用性知识的比例,改变过去基础性过强而实践应用性偏弱的状况。

 

“基础数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高等数学,第二部分为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老三篇”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其思想和精髓应作为课程内容。因为要介绍“应用数学”和“数学建模”,课时又不能大量增加,故“老三篇”就要压缩。其中《基础数学Ⅰ高等数学》一个学期,《基础数学Ⅱ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一个学期。《基础数学Ⅰ高等数学》突出讲述微积分中的重要概念,如极限、微分、积分、级数和微分方程等;强调数学思想,如使用极限的思想研究函数的性质等,并注意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基础数学Ⅱ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中的线性代数主要讲述线性方程组的有关概念及应用;概率统计主要讲述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应用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及思想。基础数学主要讲思想、讲概念和主要的结论及应用,通过简单的例子说明问题。

 

“应用数学”可包括差分方程、数值计算、运筹学、对策论、多目标决策、图论、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神经网络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近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些内容及应用的实例,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建模”以数学实验为教学形式,让学生掌握综合应用各种数学概念和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结合数学软件等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新三篇”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即数学是有用的,是能用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淡化推导和计算技巧的原则 扩招以后,大批按原来精英教育的标准上不了大学的学生涌进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受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数学上的创新人才。目前,独立学院数学课程的教学大多借鉴甚至照搬一本或二本院校的模式。但独立学院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照搬传统的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必然不适合,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不懂数学,大批学生数学不及格以致不能毕业成了很普遍的现象。结合学生状况及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学应强调对体现学科思想的重要概念、结论的理解以及数学的应用。课程应淡化繁琐的理论推导和计算技巧,而将这一部分交由相关数学软件来实现。要把数学尽量变成让现在的学生容易接受的,简单又有乐趣的课程。因此“基础数学”课程教材在各章节内容的编排上,首先采用常规的、基础的例题介绍基本的知识点和简单的计算,而对复杂的、涉及较高计算技巧的问题,则直接运用一些数学软件来求解,这样学生可以从大量繁琐复杂的运算中解放出来,通过数学软件化解过难过繁的运算,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计算软件。

 

2.3 与数学软件相结合的原则 钱学森教授1989年就指出了计算机对数学教学的深刻影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与数学家也都指出要培养一代创新人才必须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计算机是数学教师的得力助手。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软件将成为人们学习数学时必不可少的工具。独立学院更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的能力,这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得心应手。许多数学软件都具有强大而完备的计算功能,数学课程所涉及的绝大多数计算几乎都能通过数学软件来迅速求解,且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数学软件还能以更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如利用数学软件强大的图形绘制功能,在数学教材中可以绘制出丰富有趣的曲线和曲面,利用彩色的图形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使数学课程的内容表达得更全面、更直观、更清晰、更易懂,将重要而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方法和思想等直观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为学生对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基础数学”课程应体现数学软件与数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当然我们也必须十分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学生过分地依赖数学软件,在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部分,利用黑板、粉笔进行教学,利用书面作业进行练习,比用计算机更为有效。关键是要做到两者恰当结合和相互促进,才能充分发挥数学软件对数学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2.4 课程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数学实验的思想 通过数学实验可化解知识难点并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索。

 

数学课程中涉及众多抽象的定义、定理,依靠逻辑而不是观测结果作为其真理的标准。但同时也不排斥使用观测、模拟的手段作为发现真理的手段[3]。学生借助计算机软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实验,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借助数学实验,让学生去探索、学习和发现数学规律,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使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的[4]。比如多元函数微积分学一直是非常重要而又非常难以掌握的部分,在介绍多元函数极值时,可先用数学软件画出函数①z=x2+y2;②z=-■;③z=xy的曲面图形,让学生分析三个函数在点P(0,0)的函数值与点P领域内其他点函数值的大小关系,再结合一元函数极值的概念,推广出二元函数极值的概念。为求二元函数极值,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函数在点

 

P(0,0)的偏导数得到求可疑极值点的方法,再用数学软件画出这三个函数在点P(0,0)附近的等高线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在两个极值点附近,等高线是封闭的;非极值点附近,等高线不封闭。由此得到从图形上判断可疑的极值点是否为极值点的方法。最后再介绍一下极值点的充分条件定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自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过程中去观察、发现数学规律,验证和巩固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老师的满堂灌,重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因此,“基础数学”课程结合数学实验也是舍去了繁琐、冗长的理论推导,认识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的好方法。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虽然也都开设了数学实验课,但是一般都是在大学三年级单独开设,单独开设使得数学实验课程只能对传统的数学教学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贡献不大。而在“基础数学”课程中融入数学实验,可以使数学实验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常态。

 

不少人认为只有传统的数学教学才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而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数学实验将背离数学的本质,使学生失去了重要的数学训练机会。不可否认,现代计算工具的运用导致了部分心脑计算功能的退化而使人们更多的依赖于计算工具,但如果人的智能转向更高层次的开发,这部分的退化则并不是那么值得令人担忧[5]。事实上,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促进其对数学概念、定理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数学素质的形成。

 

2.5 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 数学的应用说到底就是运用数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领会数学的有用性,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是数学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的方面。在“基础数学”课程中应尽早融入数学建模思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数学课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再结合“新三篇”中“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中自觉地运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有助于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3 结语

 

为了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在数学课程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做了可以借鉴的大胆尝试,已经完成了《基础数学Ⅰ高等数学》和《基础数学Ⅱ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两本教材的编写。但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目前数学发展的形势,适合人们对数学新的需求和利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现状的数学教育之路,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任重而道远。

第9篇: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

一、 初中学生艺术实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一,个人兴趣是学生艺术实践的源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个领域非常热爱的人,必将对这一领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美术教育,而出类拔萃者则为数不多,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一名画家,因为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只有在整体培养的基础上去发现,挖掘其具有艺术素养的学生,使其在文化修养提高的同时,艺术天赋也不至于被埋没。

其二,重视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解放思想,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这就要看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过让学生主动的观察事物,表现事物,让他们体味其中的乐趣。而学生自身的顽皮性和依赖性以及意识形态的不成熟性,成为他们自主学习中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被动的接受,不动脑思考,老师布置点我完成点的思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根本不会去挖掘教材之外的东西,也根本不会顾及课程的。

其三,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为重要成的前提下,学生艺术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美术课是门技能,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审美能力的提高,艺术修养的形成,重要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来亲身体验,因此,新的课程改革也赋予美术教育工作者以新的任务,要求广大美术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对学生们实施教育,并能配合好其他各科教师,搞好课程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的对于一件美术作品,例如,在一堂写生课中,我把学生分为四组,让他们统一到操场上,然后分散,每个同学自己去找写生对象。安排好任务后,我说三十分钟后检查,然后看了看表,再看同学们,他们也是你看我,我看你,有的用嘴咬画纸咬钻笔,我说开始呀,他们仍无动于衷,一个大胆的学生突然说:老师,操场上空荡荡的,画什么呀?我说:同学们,仔细看看,咱们操场上有什么呀?同学们都说,篮球架,单杠。我说,再往四周看看。“有树,房子。”同学们都异口同声,我因势利导,:“第一组画篮球架,第二组画树,第三组画房子,第四组画自行车。”同学们都找到写生对象了。于是便分散开来,针对自己的写生对象开始观察了。通过这次课堂写生实践,我发觉到了老师指导作用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对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确引导,组织也不容忽视,因为我们必定受过专业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也相对形成,所以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必须从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角色。

二、 美术教学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

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中一位小鬼依偎在老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 初中美术教学时教师的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利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另外在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2. 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3. 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4. 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5. 欣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6. 欣赏后要有检查和总结。可以采用提问、谈话及卷风考试的方法来进行。使之达到复习巩固减少学生遗忘的作用。